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教育机构年终总结(合集7篇)

时间:2022-11-07 09:06:34
教育机构年终总结

教育机构年终总结第1篇

一、基础教育工作

(一)“普九”工作巩固提高。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年全县共投入公用经费5517万元,免教科书730.6万元,享受“一补”资金281万元。“三保”政策进一步落实,编制内教师工资都能按时足额发放。投入资金1096万元,安排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项目5个,新建面积13955平方米。

止目前,我县的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100%,初中阶段儿童入学率101.9%,7—15周岁残疾儿童入学率100%,15周岁完成率100%,15周岁文盲率0%,17周岁完成率100%,初中辍学率1.7%,小学辍学率0%。

(二)幼儿教育蓬勃发展。目前我县有幼儿园56所,入园儿童8671人,其中乡镇政府所在地幼儿园入园率90%。有学前班270班,入班儿童9844人。我县已建成省级示范幼儿园1所,市级示范幼儿园2所,乡镇中心幼儿园17所,各类幼儿办学点22个,幼儿教育初步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多种办学模式并进的发展格局。

(三)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建立了师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师德教育工作网络;开展师德教育活动,对在活动中表现出色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了表彰。

2、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对高中教师进行了新课程远程教育培训工作,并成立了高中新课程培训领导小组和汝南县高中新课程学习中心。进行了初中班主任培训和小学教师班主任培训;并进行了小学教师新课程培训。

3、加强了教师的学历教育和高学历教育,鼓励在职教师参加全国成人高招、自学考试等学历深造考试。

4、配合省、市教育局进行了骨干教师培训,共培训省级骨干教师20人,市级骨干教师26人;我县有8人被评选为部级骨干教师,30人被评为省级骨干教师,50人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

(四)以新课改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教学改革。一是强化领导。县、乡、校层层设岗,营造“抓质量、提质量、上质量”的舆论氛围,全员树立以质量生存、靠质量取胜、谋质量发展的观念。二是明确目标。从小学“两率”(及格率、优秀率)、初中“三率一分”(年辍学率、中招录取报到率、中招优秀率、中招平均分),普通高考上线人数到教师素质提升等各项指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三是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充分挖掘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用先进教育理念引领新的教学模式。四是组织开展初中、小学学科竞赛活动。乡镇组织初赛,县里组织决赛,并表彰奖励优胜者及辅导教师。五是建立立体式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在原有评价的基础上,县局对初中,乡对所辖小学分别实施质量评估和质量监控。六是强化对教育质量的督导和考评,实行教育质量考核一票否决制。对教育质量年活动中开展的各项活动全部纳入对单位和个人的年终评价,并实行严格的奖惩。

(五)体育、卫生、安全工作常抓不懈。下发了《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工作意见》,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切实开足、开齐并上好体育课,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下发了《汝南县教育体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明确了责任,分解了任务,建立了晨检制度,建立健全了信息报告制度和应急处置机制;下发了《学校重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关于在全县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专项活动通知》等文件,召开了食品卫生安全工作专题会、预防校园暴力安全工作会,加强了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组织开展了全县中小学校舍安全工作大检查、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及少年儿童安全管理专项整治行动和全县学校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全县幼儿园用车专项整治、全县学校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等活动,有效地预防了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

二、职业教育、民办教育工作

职业教育工作。多方协调,争取政策和资金,统筹县域职业教育资源,调整职业学校布局,将马乡职业高中(汝南县第一职业中专)、老君庙高中、县卫校、县农机校、农广校、中华会计函授学校及其它公办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资源整合,总投资1亿元在实验中学原址建立120班规模、在校生6000人的汝南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职业学校年6月首期招生1500人。

民办教育工作。一是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校车管理制度,规范了校车管理。二是加强民办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积极组织民办学校校长参加市局组织的校长培训班,并积极开展民办学校教研教改活动,努力探索课改新路子,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三是加强民办学校的设置、审批及年审工作。严格按照规定的设置审批程序及各级各类民办学校的设置标准审批学校,分五个检查组对全县的各级各类培训机构及民办学校进行了排查,取缔了没有办学资格的学校。

三、常规工作

(一)狠抓作风建设,提高工作效率。主要从三个层面抓起。一是局党组成员实行周汇报制度,党组成员每周五必须在局办公会上汇报本周工作的督导和落实情况。教体局局长以身作则,赵局长从10月16日报到至今,已走访了十一个乡镇,检查了全县200多所学校,深入一线,了解情况,看望教师,慰问教师。二是落实政务公开制度,提高机关工作效率,要求各股室把每周工作内容公开,写在公示栏上,实行开门办公,并在局办公会上汇报每周的工作落实情况,有效地提高了机关工作效率。三是落实校长吃住在校制度,与学生同吃同住。各校长必须安装固定电话,随时检查在岗情况,现在各中心校、各中学办公电话已安装完毕,汇报工作尽量使用电话汇报;教体局下乡督导,到校必查校长的听课记录和业务活动开展记录,听取校长各项工作落实情况汇报,工作抓的不实的校长到局办公会上作表态发言。

(二)狠抓校园管理,创建优美环境。以学校校园管理为突破口,狠抓了校园文化建设,此项工作的开展取得了明显成效。领导干部和教师的关系正在贴近,校长的责任心正在加强,广大师生的信心正在提升,教师的工作热情正在高涨,我们的校园更加整洁,学生学习氛围更为浓厚,务实重干的风气正在形成,教育形象正在改变。

(三)狠抓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是教育工作的核心,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狠抓了教学管理。此项工作的开展,有效地推进了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逐步规范。各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健全,教学工作计划周全;校长们亲自任主科,以教学领导教学;校长工作更扎实,措施更有力;教师的备课质量逐步提高;过程性检测训练更加扎实有效;校际交流日益活跃;教研机构制度基本完善,校本教研全面开展;青年教师培养措施得力。教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课堂教学有明显成效,教学质量也相应提高。

(四)精简超编人员,充实一线力量。完成了大王、舍屯和张岗中心校的撤并工作;实现了中心校人员分流,把39名中心校的教师骨干充实到了教学第一线,充实了一线教师队伍,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

(五)构建交流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成立了汝南县高中教科研领导小组和汝南县高中学科中心教研组。构建了我县高中教育交流平台,依托学科中心教研组优势,统一组织我县高中开展教学交流和沟通,形成了全县高中教育工作一盘棋,实现了高中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六)整合农村小学,优化教育资源。在反复调查的基础上,年年底计划撤销一批生源少、规模小、办学效益低的小学52所。使教育资源流向集中,有利于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整体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七)建立教育网络,提高办公效率。建立了教育系统办公网络,出台了汝南县教育系统电子公文管理办法,各类规范性文件按照规范格式制成电子文档在汝南县教体局网上进行传输,不再印发纸质文件。充分利用了网络平台,提高了教育系统办公自动化水平,减少了公文运转环节和成本,切实提高了办公效率。

(八)建立规章制度,规范学校管理。为加强人事管理,制定《病退教师管理办法》和《教师聘任管理办法》;为改变校园环境,制定了《中小学校园管理办法》;为加强对校长的管理,制定了《小学校长管理办法》和《初中校长管理办法》;为加强教学管理,制定了《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规定》、《教学评估细则》和《学校管理评估细则》;为创建窗口学校,制定了《示范性初中创建标准》;为加强平安建设,制定了《中小学校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这些制度经过酝酿讨论、征求意见,成熟后已经下发。各单位根据自身情况加强制度建设,真正建立了强化学校内部管理的长效机制。

教育机构年终总结第2篇

终身教育理论确立以来,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目前许多国家的政府把终身教育作为本国的教育改革的总目标,努力把终身教育纳入规范化渠道,并以终身教育的原则来改组、设计自己的国民教育体系,试图建立一个从幼儿园到老年大学、从家庭教育到企业教育的全面实施终身教育的终身教育大系统。制定终身教育的法规不少国家通过立法,从法律上确立终身教育理论为本国当今和今后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如日本在1988年设立了终身学习局,并于1990年颁布并实施《终身学习振兴整备法》。美国则在联邦教育局内专设了终身教育局,并于1976年制定并颁布了《终身学习法》。法国国民议会在1971年制定并通过了一部比较完善的成人教育法《终身职业教育法》,而且还在1984年通过了新的《职业继续教育法》对一些问题作了补充规定。韩国则于八十年代初把终身教育写进了宪法,并开始实施终身教育政策。联邦德国、瑞典、加拿大等许多国家也针对终身教育颁布了相应的法律。把成人教育纳入终身教育的大体系中1976年内罗毕会议通过了《关于发展成人教育的建议》,建议提出:成人教育是包含在终身教育总体中的一部分;教育决不仅限于学校阶段,而应扩大到人生的各个方面,扩大到各种技能和知识的各个领域。在这种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各国政府把成人教育看成推动终身教育进程的先导,高度重视成人教育,通过制定法律来保障成人教育的发展。1976年,挪威在世界上第一个通过成人教育法,把成人教育视为终身学习体制的基础,促进了成人教育各领域间的协调合作。1982年韩国制定了社会(成人)教育法,提出了社会(成人)教育制度化。联邦德国1973年通过的教育计划把成人教育列为与普通教育的初、中、高等三种教育并列的第四种教育。许多国家为了保障成人教育的实施,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如:在入学条件上采取灵活的政策;带薪教育休假制度;经济援助;开设成人学分累计课程等。改变学校的封闭结构,向社会开放改变学校的封闭结构,形成开放的弹性的教育结构,是各国推行终身教育中的一个重大的实践。日本在1995年召开了由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组成的“终身学习审议会”,会中要求高等教育机构必须向社会敞开大门,广泛吸收在职成人进入高等教育机构学习。日本的成人大学已经被纳入大学计划,一些高级中学还举办开放讲座,使高中向社区开放,发挥学校的文化中心作用。在美国,特别是60年代以后,以社区发展为目标的社会学院被大力发展起来,其对成人的开放性达到了几乎没有什么限制的地步。很多大学都成立了大学开放部,开展对“非传统型学生”的教育活动。英国也有开放大学和大学的成人教育部,提供成人教育。在欧洲的许多国家,大学通过公开讲座、成人教育中心、函授等形式为人们提供继续教育和回归教育的机会。开发各种社会教育渠道多个国家有意识地把文化组织、社区组织、职业协会和企事业单位部门纳入终身教育系统,充分利用社会各种具有教育力量和教育价值的资源和设施,使教育社会一体化。日本在1988年提出了“向终身教育体系过渡”的建议,发展社会教育团体,建立学习信息网,建立家庭、社会、学校教育一体化的终身教育体系,将文化会馆、图书馆、博物馆、活动中心等各种科学文化设施都纳入教育的范畴。美国的监狱、工会、军队、医院等许多非教育性的机构也积极从事成人教育。许多公司也定期向员工提供培训。虽然,各国在终身教育这个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来看,终身教育在世界各国都还处于实践阶段,现在还没有一个国家真正建立起完整的终身教育制度。

教育机构年终总结第3篇

论文摘要:学习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入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伟大任务,构建学习型社会巳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继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实施的主体,理应成为学习型社会的主体。构建学习型社会对继续教育提出丁新要求。

一、学习型社会的理论发展和现实要求

(一)理论发展

“学习型组织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提出的一个概念,并在联合国的倡议下得到深化。近年来,学习型组织理论在中国很快普及并被广泛认同。但把它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理论,并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战略相联系,在目前还是一个新的探索‘在这方面,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学习型社会理论研究专家组,从国家战略层面展开深入研究,并于2002年推出中国学习型社会理论研究成果,包括:学习型组织、学习型政府、学习型城市、学习型企业、学习型人才和学习型社区等,推进了学习型理论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全面结合。在此基础上,经过一年多的不断探索和深入研究,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新的发展提出,使学习型社会理论的研究有了新的开阔空间,使学习型社会的研究有了全新的理论基础,那就是把学习型社会与全面小康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与20年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战略选择结合起来,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结合起来,由此引导学习型社会理论进入了一个全面创新的阶段。

学习型社会理论提出了学习型社会的学习理念、学习特征、总体目标和战略选择,并从学习型政党、学习型政府、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家庭、学习型军队等领域人手,全面构建学习型社会理论的基本框架,实现了中国学习型社会理论的全面创新。

(二)现实要求

构建学习型社会是社会发展;包括科技、经济、文化等高度发展的现实要求。从教育领域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实工作和学习的需要,普遍感受到了发展、竞争的压力,如果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不断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就可能成为信息时代下的“功能性文盲”,由此产生了终身学习需求。(2)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品更新换代的加快,社会成员工作岗位的转换和调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人不可能一生只从事一种.职业。据我国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0年对8个行业职工的问卷调查,参加工作后岗位有过变换的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8%,变换过1—2次岗位人占总人数的33.1%,变换过3—4次岗位的人占总人数的18.796,变换过5次以上岗位的人占总人数的6.196,O而且这种趋势还在进一步加强。(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指标之一是人们的受教育程度。2000年我国25至64岁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97年,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如1998年美国为12.7年、日本为12.3年、英国为11.9年、德国为13.5年。可见我们的从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4)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普遍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健康的需要就显得尤为迫切了。教育已从精英化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

二、继续教育在学习型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一)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思想的最好体现。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思想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产物,科学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实现学习型社会的具体途径。终身教育就其本质而盲,是指“人的一生中所受教养、教育和训练的总和”。而终身学习则是强调人的学习的自主性,整个一生都在自主学习,以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显然,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思想不等于继续教育。但是,无论从学习内容还是形式,继续教育都是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思想在实践中的最好体现。

(二)继续教育是形成全民教育;全民学习的具体形式。在学习型社会里,全体公民都是教育对象,同时也是学习的主体,继续教育可以为全体公民提供广泛而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三)继续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继续教育可以提高学历,提高从业人员的上岗能力,能提高从业人员胜任岗位和适应岗位的能力,其最终的目.的则是通过不断的学习,使其知识和技能得到不断的提高,使其才智得到不断的开发,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继续教育创新的基本途径

(一)引入竞争的发展理念,在新时期,为了实现教育体系的优质性,提供人们享受多重需求的良好教育,学习型社会要求继续教育的发展要让市场机制起作用,优胜劣汰,促进其创新发展。

要竞争首先要更新观念,以终身教育的理念指导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将狭隘的学校教育观转向学校、社会、家庭多方面教育协调发展的大教育观,让继续教育在竞争中发展,为我国实施终身教育,发展学习型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要竞争需要健全机制,要充分尊重学校的办学自,发挥自身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要竞争还要更新投入方式,在我国现实情况下,只靠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应通过放开价格管制由市场决定继续教育收费、增加学费收入,通过校企合作、发展公司、基地创收等方式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要重视和发挥社会力量和民间资金争取各界支持,多渠道解决投人问题。

(二)开辟广阔的学习空间。为了实现教育的全民性、整体性和连续性,学习型社会要求继续教育打破以往的课堂围墙,将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学习场所全面开放。对现行的体制和机制进行改革,充分开放学校教育资源和拓展社会教育资源,在继续教育的管理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更多地采取现代教育模式和方法。在学习内容上,强调学以致用,要根据学员的需求,提供各种培训课程,满足学员的基本学习需求,在有条件的地方要提倡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在学习方式上;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卫星电视、信息通讯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改革传统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发展网络教育,增加开放性学习的机会,增强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打破学校或教育机构间的界限,使各学校、各行业和各社区间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流,并相互协作、开展教育活动;在学习时间方面,向终身性、全程性的方向努力,具体课程时间安排则可以采用滚动式或选修式教学以便于学生工读结合;在学习场所方面,要进一步开辟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体育馆、开放教室等公益性文化场所并发挥其作用,深化其功能;在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上创新,强化“以人为本”,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教育机构年终总结第4篇

论文摘要:学习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入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伟大任务,构建学习型社会巳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继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实施的主体,理应成为学习型社会的主体。构建学习型社会对继续教育提出丁新要求。

一、学习型社会的理论发展和现实要求

(一)理论发展

“学习型组织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提出的一个概念,并在联合国的倡议下得到深化。近年来,学习型组织理论在中国很快普及并被广泛认同。但把它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理论,并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战略相联系,在目前还是一个新的探索‘在这方面,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学习型社会理论研究专家组,从国家战略层面展开深入研究,并于2002年推出中国学习型社会理论研究成果,包括:学习型组织、学习型政府、学习型城市、学习型企业、学习型人才和学习型社区等,推进了学习型理论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全面结合。在此基础上,经过一年多的不断探索和深入研究,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新的发展提出,使学习型社会理论的研究有了新的开阔空间,使学习型社会的研究有了全新的理论基础,那就是把学习型社会与全面小康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与20年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战略选择结合起来,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结合起来,由此引导学习型社会理论进入了一个全面创新的阶段。

学习型社会理论提出了学习型社会的学习理念、学习特征、总体目标和战略选择,并从学习型政党、学习型政府、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家庭、学习型军队等领域人手,全面构建学习型社会理论的基本框架,实现了中国学习型社会理论的全面创新。

(二)现实要求

构建学习型社会是社会发展;包括科技、经济、文化等高度发展的现实要求。从教育领域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实工作和学习的需要,普遍感受到了发展、竞争的压力,如果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不断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就可能成为信息时代下的“功能性文盲”,由此产生了终身学习需求。(2)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品更新换代的加快,社会成员工作岗位的转换和调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人不可能一生只从事一种.职业。据我国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0年对8个行业职工的问卷调查,参加工作后岗位有过变换的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8%,变换过1—2次岗位人占总人数的33.1%,变换过3—4次岗位的人占总人数的18.796,变换过5次以上岗位的人占总人数的6.196,O而且这种趋势还在进一步加强。(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指标之一是人们的受教育程度。2000年我国25至64岁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97年,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如1998年美国为12.7年、日本为12.3年、英国为11.9年、德国为13.5年。可见我们的从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4)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普遍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健康的需要就显得尤为迫切了。教育已从精英化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

二、继续教育在学习型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一)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思想的最好体现。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思想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产物,科学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实现学习型社会的具体途径。终身教育就其本质而盲,是指“人的一生中所受教养、教育和训练的总和”。而终身学习则是强调人的学习的自主性,整个一生都在自主学习,以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显然,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思想不等于继续教育。但是,无论从学习内容还是形式,继续教育都是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思想在实践中的最好体现。

(二)继续教育是形成全民教育;全民学习的具体形式。在学习型社会里,全体公民都是教育对象,同时也是学习的主体,继续教育可以为全体公民提供广泛而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三)继续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继续教育可以提高学历,提高从业人员的上岗能力,能提高从业人员胜任岗位和适应岗位的能力,其最终的目.的则是通过不断的学习,使其知识和技能得到不断的提高,使其才智得到不断的开发,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继续教育创新的基本途径

(一)引入竞争的发展理念,在新时期,为了实现教育体系的优质性,提供人们享受多重需求的良好教育,学习型社会要求继续教育的发展要让市场机制起作用,优胜劣汰,促进其创新发展。

要竞争首先要更新观念,以终身教育的理念指导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将狭隘的学校教育观转向学校、社会、家庭多方面教育协调发展的大教育观,让继续教育在竞争中发展,为我国实施终身教育,发展学习型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要竞争需要健全机制,要充分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发挥自身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要竞争还要更新投入方式,在我国现实情况下,只靠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应通过放开价格管制由市场决定继续教育收费、增加学费收入,通过校企合作、发展公司、基地创收等方式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要重视和发挥社会力量和民间资金争取各界支持,多渠道解决投人问题。

(二)开辟广阔的学习空间。为了实现教育的全民性、整体性和连续性,学习型社会要求继续教育打破以往的课堂围墙,将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学习场所全面开放。对现行的体制和机制进行改革,充分开放学校教育资源和拓展社会教育资源,在继续教育的管理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更多地采取现代教育模式和方法。在学习内容上,强调学以致用,要根据学员的需求,提供各种培训课程,满足学员的基本学习需求,在有条件的地方要提倡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在学习方式上;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卫星电视、信息通讯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改革传统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发展网络教育,增加开放性学习的机会,增强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打破学校或教育机构间的界限,使各学校、各行业和各社区间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流,并相互协作、开展教育活动;在学习时间方面,向终身性、全程性的方向努力,具体课程时间安排则可以采用滚动式或选修式教学以便于学生工读结合;在学习场所方面,要进一步开辟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体育馆、开放教室等公益性文化场所并发挥其作用,深化其功能;在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上创新,强化“以人为本”,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教育机构年终总结第5篇

关键词: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指标体系;定量化测度

中图分类号:C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29(2011)06-0093-05

“学习型社会”,英文“learning society”,又译作“学习化社会”或“学习社会”。学习型社会是指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信息与知识急剧增长,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创新频率加快,对人的素质要求提高,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增加,学习就成为个人、组织以及社会的迫切需要。近年来这一概念颇受理论界重视,不少学者就学习型社会的内涵、特征等理论问题提出见解,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从我国情况看,进入21世纪以来,对学习型社会的研究成为热点问题并日渐升温。总结国内外学习型社会的研究现状,找出不足,明确未来方向,这对指导我国学习型社会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习型社会理念的提出与发展

“学习型社会”最早为美国学者何钦斯于1968年在《学习型社会》一书中提出的。何钦斯认为社会要从“学校化社会”转变为“学习型社会”,学习资源由构成社会的各个部门来提供,每人都要参与教育和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校以外机构和制度的教育能力,达到自觉学习的目的。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提出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书从终身教育及学校的角度出发对“学习型社会”概念加以论述:“如果学习包括一个人的整个一生,而且也包括全部的社会,那我们除了‘教育体系’进行必要的检修以外,还要继续前进,达到一个学习型社会的境界”。此报告书标志着“学习型社会”作为未来社会的形态的理论正式推出。

此后,相继有许多学者对“学习型社会”提出了不同见解,主要观点有:

布希尔提出学习型社会的基本观念是把学习当作正常的日常生活之事,而教育则被视为所有公民的潜在人权。彼得森进一步认为学习型社会尽可能向大众开放;教育机会应延伸到社区,并融入社区事务与问题;各种教育资源应广泛应用。兰森从个人、学校、社区、政府等角度论述了如何建立学习体制,并扩展了学习型社会的价值。贾维斯指出,学习型社会是一个未来的概念,包含了成人教育、终生教育、继续教育、回流教育及社区教育。范德济提出实现学习型社会的关键是提升学习质量,建立支持体系,引导自我完善,保障学习权等。

“学习型社会”理念的产生符合时展的要求,是推进和深化现代终身教育的一种全新思想。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习型社会”的理论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何钦斯提出“学习型社会”,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开发表的《学会生存》报告书对“学习型社会”的概念进一步深化,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都相继使用这一术语。此阶段主要是“学习型社会”概念的提出与初步解读。

第二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相对于前阶段学术界进行的研究,“学习型社会”的概念渐渐进入政府以及国家组织的政策文件中,“学习型社会”从理论层面上升到实践层次。“学习型社会”不仅仅是一种美好的学术观点,且成为推动全世界各国教育、社会变革的主要思想之一。

第三阶段是21世纪初至今,构建学习型社会成为全世界主流趋势。国外“学习型社会”理论与实践研究已经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学习型学校的文化重建》、《第五项修炼(变革篇)――学习型组织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等著作。

从国内研究情况看,1989年出版的《职工学习学》中首先论述了我国“学习型社会”的问题,并提出了“学习型中国”概念。在之后研究中,许多学者对“学习型社会”概念进行了延伸,相继提出了“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等概念。

同志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讲话中提出:“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党的十六大,明确把创建“学习型社会”提升到国家战略这一高度,并将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同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报告中指出:“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总书记又明确提出“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在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进程中,对于学习型社会的理论研究不断拓展,其中不乏有质量高、影响力大的著作,如厉以贤的《学习社会的理念与建设》、高志敏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郝克明的《跨进学习社会: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研究》、吴尊民的《现在国际终身教育论》等。

二、学习型社会的内涵

对于学习型社会的内涵目前学术界还存在不同看法,众多学者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来诠释自己认为最为理想的学习型社会。依据都荣胜的观点,可以分别从个体、社会、个体与社会相结合三个角度阐述学习型社会的内涵:

1.基于社会的角度。主要强调政府、社会及民间力量对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主导作用,关注更多的是社会该怎样为个体提供一个学习型的社会,使在社会中的个体能够充分学习。目前主要的观点有:(1)何钦斯主张社会应提供资源并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学习与人格的完善;(2)OECD认为,在学习型社会中,教育是全社会每个人一生所应有,每个机构均应负起教育的责任、提供教育的机会,学习型社会是一个能支持个人终生学习的社会;(3)爱德华强调学习型社会是一个有教养的社会与学习市场;(4)历以贤指出,学习社会是指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组织为基础,以保障和实现满足社会全体成员各种学习需求和获得社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社会[4]。

2.基于个人的角度。此角度是强调个体的作用,主张个体在社会中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之后扩展到整个团体,然后是社会成员都自觉学习,重点是个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要观点有:(1)波什尔指出学习型社会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社会;(2)亚伯斯强调学习型社会是一种实用的理念,一种学习态度,一种整合的态度和统合各种不同社会的策略,也是一种教育的隐喻;(3)赵利认为,所谓学习型社会

是指人的学习意识普遍化和学习行为社会化,人人均能终生进行学习的社会。

3.基于社会与个人相结合的角度。此角度主张既要发挥个人积极性,也不能忽略社会所起的重要作用。主要观点有:(1)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对学习型社会作如下理解:社会上具有教育功能的组织联成一体,让学习成为贯穿人一生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而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并不是不识字的人,要建立起“学习性的劳动市场”,而不是把教育计划局限在诸如劳动技能等的“非学习性的劳动市场”;(2)胡梦鲸认为学习型社会是一个人人均能终身学习的理想社会,学习者的基本权利能够获得保障,教育机会能够公平提供,学习障碍能够合理去除,终身教育体系能够适当地建立;(3)王照指出学习型社会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为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而构建的社会模式,对个人、社会而言,都是一种积极有益的选择。

三、学习型社会的基本特征

对于学习型社会的特征,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表述。目前的主要观点有:

彼得森提出学习型社会的特征有教育机会应尽可能向大众开放并应延伸到社区、融入社区事务与问题中,同时广泛运用各种教学资源,而非仅限于教育机构……。

胡梦鲸提出就其实质意义而言,学习社会的本质具有下列特征:学习社会是一个终生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无学习障碍、以终生教育体系为基础的社会。

郝贵生认为学习型社会具有全民性、终身性、自主性、责任性、素质性、科学性、超越性、团体性、实践性、创新性等十大基本特点。

易培强(2003)指出,学习型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人学习,终身学习,学习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学习的意义得到升华,形成了较完善的社会学习组织结构。

四、学习型社会与终身学习、终生教育的关系

在我国,从1978年开始学习型社会教育政策制定的演化顺序大致是职业技术教育一成人教育一终生教育一终生学习一学习型社会。因此,学习型社会、终生学习与终生教育之间既有内在联系和相近之处,又有诸多不同之处,弄清它们的异同无疑对构建学习型社会有重要意义。

高志敏认为,三者共同主张教与学的特性是相同的,都是为了谋求社会与人的和谐发展。但从战略选择方面,终身教育是从社会角度出发,终身学习从个人角度出发的,而学习型社会则是前两者的集结过程。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贡咏梅认为,三者在产生的背景、终极目标、所提倡的学习方式和手段都是相同的,而在具体目标、战略出发点与实施侧重点存在不同。

王丽雅认为,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统一,终身学习是终身教育的升华,终身教育侧重于教育供给,终身学习侧重于学习者个人的内在变化,学习型社会侧重于社会形态的构想。而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基石,两者协调配合,最终促进实现学习型社会的目标。

五、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路径和措施

对如何构建学习型社会,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可以总结为下列几点:

第一,颁布相关法律。如美国的《终身学习法》、日本的《关于健全振兴终身学习推进体制的法律》、韩国的《终身教育法》等等。第二,加大学习型社会方面的投资。政府对教育的投资不断加大是西方发达国家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主要经验。第三,建立完善的公共学习场所。西方国家的公共学习场所对于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起到了支撑作用。第四,创建新型学习服务机构。传统的学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需要创建学习服务机构。第五,加强学习交流。如今已有超过40个国家举办成人学习周活动,激励人们参加学习活动,获取更多知识。

从国内研究和实践情况看,许多学者对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原则、路径、策略和具体对策等进行了研究。典型成果主要有:

刘复兴提出,学习社会的建设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如以人为本、社区本位、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综合的可持续发展、标准动态化、网络化、国家和政府起主导作用等。同时他提出我国学习型社区可能的发展模式:第一,以地域特征为标准,划分为城市型、市镇型和乡村型学习型社区;第二,以主导者和组织者为标准,把学习型社区分为学校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和行政主导型。

秦洁认为,构建学习型小区是实现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并从知识经济、社会结构、个体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角度分析了必要性,从转变观念提升居民学习力,培育学习型家庭和楼组,创设学习型小区的保障机制,建立小区教育的操作体系等四方面提出构建学习型小区的对策。

高伟总结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社会条件:制度保障和机构保障;学习时间的保障;更新学习理念;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整合一体的教育与学习网络。

从实践情况看,全国各地涌现出了许多建设社会型社会、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组织的先进典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可归纳为几个方面:第一,重视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文化氛围的营造;第二,科学构建学习型社会教育体系,形成社会共识,协调发展各类教育,注重交叉领域;第三,打造学习型社会的良好平台,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配置;第四,积极促进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等学习型组织的建设;第五,建立必要的制度保障机制,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保驾护航。

六、学习型社会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目前,国内外对学习型社会内涵、基本特征的理解不尽一致,不同观点间差异较大,因此建立学习型社会指标体系非常困难,也正因于此,关于学习型社会的指标体系的研究比较少。尽管世界许多国家都在提倡建立学习型社会,但没有哪个国家明确建立起一套学习型社会的指标体系。目前与学习型社会密切相关的指标体系主要有两类:一是一些国际组织对一国教育情况进行评估的教育评估指标体系,二是许多发达国家制定的本国终身学习目标或成人教育的有关指标。

国外的典型成果主要有:

OECD于1992年首次出版Education al a Glance:OECD Indicators,该教育发展指标分为教育制度的人口、经济和社会背景;教育的成本、资源和过程;教育的产出;专业术语、注释和一些技术性的信息几个部分。这套指标体系是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建立的,同时兼顾指标的可比性和可解释性。

2006年OECD的教育发展指标分类发生了变化,指标共分四大部分:一是教育机构的产出和学习影响;二是投资于教育的财力和人力资源;三是教育的投入、参与和升学;四是学习环境和学校组织。下设27个指标,修改的指标特别注意了教育质量、教育公平和教育资源投入的有效性。

欧盟在2002年发表了《欧洲终身学习品质指标报告书》,报告书的众多专业成员总结出4大类、15个最具有代表性和适当性的终身学习品质的指标,分别是:技巧、能力与态度;条件与参与;终身学习的资源;策略与系统发展。这套指标主要的缺陷是只用15岁儿童的PISA测试反映,忽视了成人学习的产出。

台湾地区在2001年根据“背景一投入一过程一产出”模式组织建立了“台湾社会教育指标体系”和“成人教育指标体系”,其“背景”部分主要包括法令修订,“投人”包括经费、人员、教育机构投入;“过程”上分为活动和参与;最后是“产出”,用文盲率来实现,整个指标体系衔接比较清晰,共33个指标。

就中国大陆而言,较多的是各地区就自身建立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而建立的评估指标以及一些企业制订的学习型企业的评估指标,就学习型社会整体而言的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相对较少。典型成果有:何致瑜提出以知识基础、教育能力、学习活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构成要素,下分12个二级指标的学习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郝克明主持的“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研究”课题中提出了一套12个大类、30个指标的学习型社会评估指标体系;彭家理把学习型社会分为根本目标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战略目标一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核心目标一构建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并以此为一级指标构建了学习型社会的目标体系模型;顾明远、石中英提出了一套由领导和制度建设、学习资源投入、学习机会的提供和公众参与、学习目标4个一级目标,14个二级指标、55个三级指标组成的我国学习型社会评级指标体系;朱新均从终身学习文化的营造、学习型组织的创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服务体系的构筑、合力式机制的形成、全民终身学习活动的蓬勃开展、社会及成员发展六大方面考虑,构成了6个一级指标、26个二级指标、95个三级指标组成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不论是OECD或欧盟的教育指标在反应教育产出上均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诊断值,而是通过收集各国现有状况进行比较分析,依此看一国目前的教育水平如何。而我国的学习型指标体系的设计很多都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的,并没有真正付诸实践。

七、学习型社会研究的现存问题及未来展望

总体而言,自党的十六大提出建立学习型社会以来,我国对于学习型社会的研究不断深化,也开展了一定的建设实践,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均取得了较大成就,但我们的研究和实践才刚刚起步,还处于总体描述的初始阶段。综观现有成果还存在以下不足:

1.理论问题的研究深度不够,目前还处于一种摸索和探讨阶段。对学习型社会的概念、内涵的研究成果虽多,但学者问尚未取得一致,也没有被明确界定的研究成果,总体而言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学习型社会理论框架体系。

2.缺乏对构建学习型社会实践中出现的典型模式、路径的总结归纳和理性分析。目前全国各地均有大批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先进典型,但对典型模式、路径的归纳总结不够,同时缺乏对其机理、作用机制等的相关研究。总体而言,理论研究多,实践研究少;规范研究多,实证研究少;口号形式的多,有应用价值的少。

3.缺乏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评价指标和测度方法的研究,定量化测度研究任重而道远。目前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多数缺乏对其构成要素和系统结构的分析,没有紧密结合学习型社会的基本特征来进行,选择的指标往往具有随意性,且多数没有对指标体系的可行性进行量化判断,也缺少学习型社会建设程度界定和判断标准及综合评价的研究成果,很难形成学习型社会建设进程的监督和反馈机制。

针对目前国内学习型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今后学习型社会研究应努力做到深化、细化、实用化和可量化,特提出如下建议:

1.深化理论研究,建立完善的理论体系框架。建设学习型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有相应的理论支撑,才能将学习型社会建设不断引向深入。笔者认为应把学习型社会理论体系框架研究作为重点,从不同角度深入研究,结合我国的社会特点、基本情况等方面,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学习型社会理论体系。要增加微观领域的研究,探索学习型社会中的人才素质、课堂教学、学校生活等问题。重视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有必要从各个角度研究学习型社会中的文化、经济、政治等相关问题,为全面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奠定理论基础。

2.细化对构建学习型社会实践路径和典型模式的研究。一是要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围绕学习型社会的扩展、投入、开发等,重点加强实践问题的对策研究;二是在规范研究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国情、省情、市情,重点加强实证研究,如进行社区教育实验、学校改革实验等,着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三是应认真总结各地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经验进行理性分析,归纳典型模式,探讨优化路径,促进研究成果的实用化,更好地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实践提供典型借鉴。

教育机构年终总结第6篇

关键词:广西;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探析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一、终身教育体系与终身教育体制机制

(一)终身教育体系

终身教育体系指教育系统和社会机构为社会成员提供一生参与有组织学习机会的教育制度安排和网络,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按照终身教育思想,根据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规律,为达到一定教育目标所构建的各级种类教育、各种教育形态的有机综合教育系统。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提出“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实质就是“建立适应时展要求的、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内部沟通的、面向社会开放的、面向未来发展的崭新的制度和体系”。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通过社会组织,建立各种教育机构,提供各种教育的场所和机会,建立和架构一个学习者能够终身受到教育的体系,最大限度地创造学习条件,使人们在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的各种学习需求的实现得到保障。其二是促进个人的终身教育,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在一生中能持续地学习,以满足其在一生中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各种学习需求。

终身教育体系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教育体系的开放性,即尽可能有效地向社会开放;二是教育体系结构的有机联系和协调一致,即要建立各种类型、各种形式和各个层次教育的有机联系和终身教育的教育网络,最终实现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三是教育体系内部不同教育形式和教育类型之间具有包容性,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统整性、持续性、开放性的终身教育体系的最高目标是如《终身教育:面向21世纪的教育哲学》所说的“达到人人是学习之人,处处是学习之所,时时是学习之机,事事是学习内容的境界”。

终身教育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涉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涉及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基层组织内部等各种教育类型和学习场所。因此,终身教育包括一切教育性质、教育类别、教育形式、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中的所有组成部分和环节;终身教育不是各种教育的简单叠加,而要打破各类教育间的隔离状态,协调好相互间的关系,使之密切配合,互相促进和发展,以实现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人的全面素质的根本目的。总之,要把整个教育系统纳入终身教育体系之中,同时又要把终身教育贯穿在整个教育思想系统之中。

(二)终身教育体制机制

体制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在机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制度、方法、形式等的总称,如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等。

从广义上讲,体制和机制都属于制度范畴,既相互区别,又密不可分。制度,通常是指社会制度,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基础上,反映该社会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由行为主体(国家或国家机关)所建立的调整交往活动主体之间以及社会关系的具有正式形式和强制性的规范体系。

体制,是制度形之于外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例如领导体制、经济体制、军事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等。一种制度可以通过不同的体制表现出来,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存在多样化的经济体制。机制是从属于制度的。机制通过制度系统内部组成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的相互作用实现其特定的功能。机制运行规则都是人为设定的,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如竞争机制、市场机制、激励机制等。

二、建构体制机制是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制度保障

(一)从法理的视角上看

国家宪法不仅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而且强调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接受教育是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包括老年人在内的所有公民都有接受教育、享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因此,我国宪法是建构终身教育的体制机制的法律总依据,是我国公民接受教育、享受教育的根本性制度保障。

(二)从体制机制的内涵上看

体制是社会活动的组织体系和结构形式。体制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体制作为一种价值取向,一旦形成就确定了发展的模式、路径。体制是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推手。机制主要指社会有机体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机制具有自组织性的特点。机制是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运作方式。

(三)从体制机制的功能与作用上看

体制一旦建立,对制度的实施和完善起着重要的作用,表现为:一是将制度的原则规定具体化,使之更符合实际、更易于实施;二是促进制度的巩固、发展和完善。机制隶属于并内涵于制度和体制,无论制度还是体制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机制才能有效运行和更好地发挥作用。机制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关系到事业的成败。正因为如此,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法律和宏观政策一旦确立,须立即建构终身教育体系的体制机制,确保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效运行、发展和完善。

(四)从成功实践经验的视角看

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我们不难发现:各国推行终身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及其与该体系匹配的机制。

1997年,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区情咨文中就《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的实施提出“四大目标”和“十大原则”,其中最高目标是:“每一个美国成年人必须坚持终身教育”;在“十大原则”第九条中强调:“21世纪的教育必须扩展为终身教育,终身教育之路导向美好的未来,美国人不论年龄有多大,都必须有机会学习新的技能。”这一原则已经关注到终身教育对国家和个人的价值,关注到了终身教育机会的均等问题,有力推动了美国终身教育保障政策的研究与完善。1999年,英国发表《学会成功》白皮书,计划建立一个全国、地区和地方的计划、组织和投资体制,设立一个投资16岁后教育与培训的全国学习和技能委员会;2000年颁布《学习与技能法》,旨在“迈向学习化社会中积极推进终身教育,提高国家竞争力”。在意大利,终身教育在1996年被确立为一项国家政策并得以落实。日本发表的《关于终身教育的报告》,将终身教育作为教育革新的核心命题之一,设立了终身教育局、终身教育审议会等。日本颁布《终身教育振兴法》(生涯学习振兴法),全力推进终身教育活动,在各都道府和县设置23个“生涯学习推进中心”,负责各地终身教育的推动。韩国政府于2000年修订颁布《终身教育促进条例》,又于2007年进行大幅度修订。2007年修订后的《终身教育促进条例》有几个重点:一是建立终身教育完整的推动体系。韩国为推动终身教育,在各级政府组织上建立了审议咨询单位,即在中央教育及人力资源发展部成立“终身教育振兴委员会”,在市道及市郡区成立“终身教育协议会”。在各级政府组织建立了完整的推动架构,在中央教育及人力资源发展部设置“终身教育振兴院”,负责终身教育政策的研订,推动计划的研拟、人员的培训、学习账户的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及协调联系,而市道级政府设置的“终身教育振兴院”至2009年已达23所,负责行政管理、联系协调、咨询服务及学习机会的提供;在市郡区设立的“终身教育馆(或中心)”至2009年已有326个,负责当地终身教育的咨询服务及学习机会的提供。二是明确规范政府职责:包括韩国教育部每5年需提出终身教育实施计划,并向各部会、市道郡区首长汇报;可指定教育开发院进行终身教育研究及提供专业人员进修。三是提出有效的推动机制:包括学分银行(Bank of Credit System)、学习账户制、学习型城市、终身教育师制度及成人基本教育的贯彻等。终身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核心。

三、广西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探析

(一)从实际出发,明确广西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目标

首先,在借鉴世界终身教育经验的同时,要从广西壮族自治区区情和不同地区的特点出发。未来的十几年,是广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这既是广西迅速崛起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是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城乡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综合素质和发展创新能力的需求是广西终身教育发展巨大的推动力。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广西仍然是学习人口较多的贫困地区,教育供给和需求的矛盾将是教育发展和建设终身教育体系的基本矛盾。改革开放以来,广西虽然以9.36%的年平均增长率保持了26年的长期高速经济增长,但总体上说广西的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广西产业技术结构虽然总体呈现出提高的态势,但大多数地区的工业尚处于机械化为主的阶段,自动化和高科技企业还为数不多,而且发展很不平衡,不同地区和企业之间技术水平跨度很大,广大社会成员对学习的需求在层次、类型方面的差异也很大。研究解决教育供给和需求的矛盾,建设终身教育体系,要注意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区情和人才需求在结构上的特点,并从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实际出发,采取逐步推进和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这是广西终身教育体系机制建设的重要特征。

其次,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现有人才结构学历水平的实际出发,广西终身教育体系在层次和类型结构上将有新的发展,并呈现更加多样化的格局。在建设终身教育体系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系。从广西的实际出发,不论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还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许多类型的人才特别是高素质劳动者供给的主体仍然来自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中等职业学校仍在相当长时期处于广西教育体系中重要位置,并且要进一步加强职业学校和普通学校的相互沟通、融合和联系。同时,还要注意正确处理普及和提高的关系。大力普及教育和促进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在战略上还要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和创新型广西建设的需要,加强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的建设,提高广西自主创新的能力。惟其如此,才能达到深化终身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形成统筹管理、分级负责、权责一致、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终身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的最终目的。

(二)建立完善与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相适应的公共管理机构

首先,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在建立学习型社会中的作用,提高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的效率和水平。政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应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构想者和引导者,为人民提供各种公共服务的服务者,发展和完善各种教育服务有关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者”。在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教育培训领域,特别是义务教育和弱势群体的教育培训等方面,政府应当承担起主要责任。在切实保障经费不断增长的同时,政府还应该不断改进管理机制,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例如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建立适应广西壮族自治区区情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财政对农村和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工资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分担比例等。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职能,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特别是由对各类学校的直接行政管理,转变为运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要重视和加强决策研究和咨询工作,建立由教育和社会各界专家参加的咨询、审议、评估等机构,形成民主的、科学的决策程序。

为满足终身教育社会中广大社会成员不断增长的教育和学习的需求,还要注意区分教育培训物品的公共性与非公共性,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发挥市场的作用。在具有非公共服务性质的教育培训领域,政府要调动全社会和各类教育机构的积极性,并通过法律、政策、规章、金融等各种手段进行监督、规范和管理,保护学习者的权益。

其次,要建立政府和社会各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机制。由于终身教育涉及各个部门、各个领域的所有社会成员,迫切需要加强政府对有关职能部门的统筹协调能力,改变和克服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等浪费和低效现象,建立跨部门的和有效的终身教育统筹协调机制。这些机构或机制的主要职能包括:共同确定终身教育的发展目标,研究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和协调必要的政策措施,评价政策进展状况以及筹措可利用的资源。另外,加强政府各个部门之间、政府与其他社会部门之间的横向协调,以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和社区之间的纵向协调,是广西构建终身教育体制的重要经验。

(三)建立满足全民终身教育需要的教育培训投入和学习资助体制

构建全民终身教育社会需要巨大的、持久的资源投入,需要依靠政府、企业、社会、个人合理分担终身教育的成本。只有这样,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才能可持续发展。

政府的公共投入是确保终身教育机会均等、促进终身教育与培训公平的重要保障。要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政府公共财政体系的过程中,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落实科教强桂和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尽快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争取到2020年将其提高到5%以上的水平。

继续优化财政性教育经费在各级各类教育中的分配结构,加大对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鉴于义务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国务院已提出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措施,要认真抓紧落实,尽快将《教育投入条例》列入广西的立法计划。《教育投入条例》应明确规定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规定各级政府对教育投入应承担的责任;规定各级各类学校拨款的基本原则和依据(如生均成本的计算范围、方法和拨款公式、程序等);规定教育收费的决策和责任主体,确定收费标准的依据和程序(如听证会)等。

在拨款方式上,建议尽快制定各级各类学校的生均成本、拨款标准和程序,增加拨款的透明度和科学性;从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原则出发,建立多种拨款方式相结合的综合拨款模式,包括一般事业费拨款(人员经费、教师工资、基建拨款、公用经费拨款)、专项拨款(扶弱性的倾斜拨款和竞争性的倾斜拨款)等。

建立社会投资教育的激励机制,提高社会各个部门、组织和企业对教育培训的投入水平。目前广西的社会教育经费中,民间投资占的比重较大,但其中大部分是学习者个人缴纳的学费,而社会和企业的投入较少。部分企业教育培训投入的积极性不高,除了劳动用工制度、劳动力市场供求因素以及企业对教育培训的意义认识不足之外,还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对企业的教育培训投入缺乏有约束力的、明确的法律依据;二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因此,建议在通过立法明确企业对教育培训投入责任的同时,完善税收优惠等,鼓励企业增加教育培训投入的激励机制。

(四)加快法制化进程,研究制定《广西终身教育促进条例》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广西曾就终身教育的立法问题进行过探讨,但由于种种原因,终身教育立法工作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随着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目标的提出,终身教育立法工作应加快进程。《广西终身教育促进条例》立法工作的内容应该包括:

1.在终身教育立法的过程中,既要注意研究和借鉴区外有益的经验,又要符合广西的具体区情。

2.对“终身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做出明确的法律界定。

3.明确政府在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

4.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在终身教育中的目标和任务。

5.规定社会各种利益相关者(教育提供者、学习者、企业、社会中介机构等)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特别是在合理分担教育培训成本方面的责任等。

6.关于带薪教育(学习)休假制度的规定。

7.关于终身教育办学模式多样化的规定。

8.关于终身教育的质量保障、成果的鉴定、认证和评估机制的规定。

9.关于终身教育体系的管理体制(权利与义务相称、管制与自治结合、公平与效率兼顾)。

10.关于整合全社会各种教育资源和开放公共教育、文化、体育设施的规定。

11.关于对终身教育中的弱势群体(贫困和支付学习费用困难者、低学历者、残疾人、少数民族等)进行扶助的具体措施等。

12.对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出预测和考虑采取的措施。

(五)建立终身教育的质量保障和认证机制及评估鉴定体系

学习质量保障机制、学习成果的评价和鉴定体系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它不仅对激励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有意义,还有助于学习者在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习之间进行便捷和有效的衔接,对于构建不同学习路径之间的“立交桥”以及促使教育培训机构提高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立适应终身教育的新型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是:承认和科学评价各种学习的价值,使学历资格与职业资格并重,正规学习与非正规学习并重。在一些终身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不仅非正规学习的成果要得到承认,而且连相关领域的工作经历也可以转化为一定的学分。韩国的“学分银行”在这方面颇具启发意义。建议从终身教育的观点出发,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广西资格认证体系,使现有学历资格(教育部管理)、专业技术资格(人事部管理)和技能资格(劳动部管理)等三大资格认证体系能够相互沟通和衔接。

参考文献

[1][法]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2]蔡亮光.论远程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角色定位与功能作用[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6).

[3]窦梦茹,刘莉.开放远程教育的新进展、新趋势、新使命[J].中国远程教育,2008,(11).

教育机构年终总结第7篇

(一)构建理念,成人教育终身化

所谓终身教育理念,是指在时间上与人生命周期相一致,在空间上强调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新型教育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65年12月在巴黎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委员会第三次委员会会议,法国著名教育家保罗•朗格朗(Paul•Lengrand)提出“关于终身教育”的议案。接着,哈钦斯(R•R•Hutchins)1968年出版《学习社会》。此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欧盟等机构组织的大力推动下,“学习化社会”、“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等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并演变为世界性潮流,成为许多国家政府教育决策的指导原则。有“成人教育故乡”美誉的英国是西方成人教育实践的先行者,终身教育实践相对开始较早。英国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思潮兴起,为现代终身教育理论积淀了丰富的经验。1972年问世的《拉塞尔报告书———成人教育振兴计划》,用“永久教育”的说法来表述“终身教育”。法制性、全民性、渐进性、平等性是英国终身教育的典型特征。美国政府在二战之后,开始积极推行终身教育理念。1971年时任美国教育总署马兰总长提出“生涯教育”的构想,成为美国终身教育实践的重要里程碑。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生涯教育应当成为由政府创办的最具社会价值的教育事业,美国联邦政府给予生涯教育立法保障,并通过广泛而有效的宣传使生涯教育家喻户晓。日本是世界上是最热衷于发展终身教育的国家之一。1967年,日本国内教育委员会第一次以“社会教育的新动向”为题,正式出版了波多野完治翻译的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届成人教育国际促进会议“提案书”,引起广泛反响,并由此掀起了终身教育研究与学习的热潮。1971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及社会教育审议会分别发表教育咨询报告,均重点提到日本“有必要从终身教育的观点出发,全面调整教育体制”,推行终身教育,改革日本教育体系,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1981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出台了一个《关于终身教育的报告》,提出“终身教育是为全体国民充实人生而开展的一种教育活动”。

(二)加强立法,终身教育法制化

重视立法,将终身教育纳入国家教育法律体系,是英德美日等发达国家成人教育取得成功的主要经验之一。国家从法律层面确立成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并确立终身教育的基本原则与政策框架,明确政府部门相关责任。英国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成人教育体制与设施的法规,各种成人教育政策和教育计划的贯切执行,也都以法律为基础,推动和规范形式多样的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从而推进和发展终身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又颁布了近20个教育法令和涉及教育的其他议会修正法,如1944年的教育法案,1964年的《工业训练法》和《教育法》、1973年《就业与训练法》、1988年教育改革法案等。其中1988年的《教育改革法》是战后英国颁布的一项最重要的教育法。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教育政策制定与立法进程中,终身教育都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各种终身教育的政策与法案,从不同领域和侧面对公民终身教育的权利、义务和保障作出规范,从而使终身教育的推展获得了国家力量的保证。如1966年的《成人教育法》、1976年的《终身学习法案》(也称《蒙代尔法案》)、1994年克林顿政府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1973年的《全面就业与培训法案》、1977年的《青年就业与示范教育计划法案》、1982年的《工作训练伙伴法案》以及1994年的《再就业法案》等。日本主要有1949年《社会教育法》,1951年的《产业教育振兴法》、1953年的《青年教育振兴法》、1958年的《职业训练法》、1990年《终身学习振兴法》,1991年的《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2002年的《终身学习完善法》等。二战后,德国也颁布了一系列终身教育法律文件,以推动了战后国家重建。如1969年的《劳动促进法》、《职业教育法》、1976年的《高校常规法》、1981年的《职业教育促进法》等。法国通过立法以推动终身教育促进社会发展而开展的工作也卓有成效,如1949年的《学徒中心地位法》、1963年的《雷歇教育改革法令》、1968年的《高等教育方向法》、1971年的《在终身教育的范围内有关继续职业教育组织的法律》(也称《终身职业教育法》)、1973年的《关于高等教育国家文凭的法律》、1975年的《哈比法》、1984年的《高等教育法》、《职业继续教育法》、1987年的《学徒法》、1989年的《教育指导法》、2004年的《终身职业培训和社会对话法》等。这些法律以及其后陆续出台的法律法规为发达国家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撑。

(三)政府保障,经费投入多样化

英德美日等发达国家依托强大的经济力量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为成人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中央及地方政府拨款为终身教育提供基本的经费保障,企业、受教育者、社会团体也承担成人教育相应经费。此外,宗教组织、个人和社会机构等资助捐赠,也丰富了成人教育筹资的渠道。如德国的成人教育经费是通过教育承办机构出资、受教育者缴费、乡镇补贴、国家资助(通常为各州补贴)、企业赞助、欧洲共同体补贴等不同来源筹资的。近年来英国各成人教育机构开始逐步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市场行为来筹措经费,大大丰富了成人教育的经费来源。美国在成人教育的经费保障方面也毫不逊色,这主要得益于美国战后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政府支持。美国历史上有“教育总统”美誉的克林顿,在1997年的国情咨文中就《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的实施提出了美国教育的“四大目标”和“十大原则”,其中关于成人教育经费的政府保障意见获得国会通过。据美国人力训练发展协会统计,90年代中后期,每年美国企业为职工在职教育投入已达6000亿美元。美国企业近10年来用于对员工进行教育和培训的开支年均递增5.5%。

(四)重视技能,教育内容实用化

在成人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上,英、德、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不约而同地把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促进就业作为终身教育的基本目标。它们的成人教育机构既提供学位课程和职业培训,又为社区居民提供就业咨询与创业指导,甚至包括休闲娱乐等问题的解决方案等都被作为成人教育的内容。这种宽泛务实的教学内容,使得成人教育能够有效地融入社会需要和个人生活之中,从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如美国的成人教育始终根据时代变化和地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调整课程设置,并将技能培训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英国的成功经验则是,在成人教育领域持续推行生活技能计划和技能战略等活动,不断提高成年人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此外,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日本的专门学校也都将培养实用性人才作为成人教育的基本目的,注重教学内容的实际应用比重。

(五)科技革新,教学方式开放化

成人教育内容的宽泛务实特性,决定了教学方式必须具备开放性。英、德、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在这个问题上很好地顺应了时展的需要。互联网、卫星通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使西方发达国家成人教育实现开放化成为可能。在科技进步的背景下,成人参加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时间安排、受教育方式等方面更加灵活。选择运用现代网络技术特别是远程技术,实施开放式教学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满足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目的、不同年龄结构的受教育者需求的一个共同做法。可以说,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为成人教育打开了一扇新窗口,带来一次教育方式的革新。英国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创办了开放大学,它使更多的英国民众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开放大学确立了四大开放理念即:对学习者开放、学习地点的开放、学习手段的开放和教学观念的开放,很好地契合了成人教育的开放化需要。在美国,网上成人学校已成为成人教育的主要形式。

二、我国成人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终身教育从理念过渡到政策,乃至本土化的进程依然任重而道远。中国的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依然处在推进的过程中。当前,作为终身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成人教育的现状也不容乐观,还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育理念和教育定位的偏差

终身教育是以人的成长和全面发展为核心,将教育视为贯穿人的一生的持续过程。但是,从我国现有涉及终身教育政策的文本内容来看,大都把终身教育视为成人教育,并以职业技能训练和岗位培训为主的倾向非常明显。其基本目的在于为中国现代化建设训练或培养各行各业的专业技术人才。这无疑是自“”以来那种借助成人教育来解决人才不足的思维惯性的延伸。这种实用性、功利性的特点,显然与国际社会基于教养性、公益性和福利性等目标所展开的终身教育迥然不同。从教育定位来看,一般将成人教育视为学历教育尤其是专科层次的教育。也就是说,成人教育只是一种学历上的“补课”。在高校扩招以来,这种教育理念和教育定位的偏差显得尤为醒目,带来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有必要将成人教育置于终身教育理念和体系下重新加以审视。

(二)办学形式较为单一

成人教育办学基本上还是复制普通高校的办学模式,没有考虑区域间、地区间、城乡间的教育资源不均衡现象,结果造成区域性不合理。当然,也未从现实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来进行战略性的调整和布局。成人教育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有效地解决了国家对成人教育办学投资的不足,为部分成员提供了继续教育的机会,但是各个办学主体各自为政,相对封闭和单一,教育资源因利益冲突和条块分割等原因难以实现优化整合和合理共享。

(三)生源数量急剧减少

普通高等教育的扩招给成人教育的招生带来巨大的影响,成教生源总体上锐减,内部生源的分布也越来越不平衡,热门专业还好,一般专业难以为继,冷门专业寥寥无几。目前,成人高等教育主要还是依托普通高等学校的设备、师资和各方力量来办学的,因此导致办学条件极差、人力财力匮乏,甚至把成人教育当成了一种创收敛财的手段。成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结构很不合理,学历教育的比例过高,非学历教育的力度不够,这不利于个体的全面发展,亦不利于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

(四)课程结构老化,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成人教育的课程开发与实践需要明显不和谐,理论知识太多,实用知识太少,课程结构单一,知识划分过细,以学科体系来构建课程的成人教育模式过于陈旧,在教学大纲、教材等基本环节上均未体现成人教育的特色。据调查,只有2.1%的在校成人学生认为课程结构应维持现状,而有56%以上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应增强先进性和实用性。总之,我国成人教育,特别是成人高等教育的现状令人堪忧,办学主体对成人教育的定位不够准确,对其功能认识上还存在偏差。

三、破解我国当前成人教育难题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对策

毋庸讳言,当前中国成人教育的确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当立足现实,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加以把握和解决。从宏观而言,主要是要进行正确的理念和价值引导,这就需要加强终身教育理论研究;要构筑政策和法律保障,这就需要加强成人教育的政策化和法律化的力度;要加强组织保障,这就需要构建统管所有教育资源和教育关系的终身教育国家委员会,各地因地制宜设立区域分会。从微观而言,主要是设立“学分银行”、开设“课程超市”、构建“社区学习平台”、设计“成教锦囊”等。

(一)加强终身教育理论研究

目前,我国终身教育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不可避免地给一系列相关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带来了一系列消极后果,比如:立法难以深入、相关政策导向模糊、理解的偏差等。如上海2011年制定的《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就因这一原因,政策推行的不力,而致一部地方终身教育条例演变成了职业培训和老年教育的立法。就本质而言,成人教育应以人为本。以成人的素质提高为核心,以成人的需求为立足点,应当成为成人教育管理体制制定和课程体系构建的根本导向。因此,应当加强终身教育理论研究,做好理念和价值引导。

(二)加大成人教育政策化和终身教育立法的力度

英、美、日等国终身教育和成人教育获得巨大成功,其关键之一(也是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从而有力地保障终身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相关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并卓有成效。因此,这是最终落实终身教育思想的一条行之有效且不可或缺的路径。另外,我们还要建立政府统筹协调、专家学者建言献策以及民众积极参与的政策制定与决策机制,从而确保我国成人教育政策化以及决策的科学化。

(三)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组建统管全国教育资源和关系的的行政机构

目前,我国教育体制存在条块分割的现象,以致出现了有些教育资源大量闲置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等问题。以我国创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校为例,有教育厅主管的、教育部主管的、国家民委主管的等等。高校的级别也不一样,有副部级的、有正厅级的、有副厅级的。这是一种建立在“同权分割”的理念之上的传统教育体制,而这种“同权分割”又对同一种权力形态在不同机构或上下级之间进行分割。这种权力分割的基本特征是“树结构或树果结构”的组织形态,往往会导致权力界限模糊,权力空间交叉重叠。而在成人终身教育相对成熟的国家,“异权分割”则是最大限度地把同一种权力形态相对完整地分配给相应的组织成员。这种权力分割的基本特征是“果结构或果树结构”的组织形态,权力界限相对明晰。改革教育体制,首先要去教育系统的行政化,应将当下我国基于“同权分割”为设计理念的“树结构或树果结构”之组织形态,革新为基于“异权分割”设计理念的“果结构或果树结构”教育行政体系。因此,应当说,组建统管全国教育资源和关系的“终身教育”国家委员会,地方因地制宜设立区域各级分会,不失为破解当前教育资源割裂和利益冲突的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四)设立“学分银行”

我们应当看到,学习动力不足、文化基础薄弱、层次参差不齐,这些都是成人教育学生的基本特点。针对这些问题,通过成人教育人才培养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可建立开放灵活、选择多样、学有所教的教育“立交桥”,构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互通平台,促成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的有效衔接,实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有机结合。要对通过非学历、非正规、非正式教育的途径获得的学习成果给予重视,建设“学分银行”,实行学分制,进行学分认定,建立相关制度,降低门槛,使大众学员的学习成果顺利实现认证、转换甚至价值化,从学生实际出发,贴近“教育是人的自我需要”的本质,满足成人教育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五)构建“社区学习平台”,使教育成为人的一种基本行为和生存状态

社区教育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其目标与终身教育的理念相吻合,它们都强调将教育纳入社会大系统中,在时间和空间上互融,成为社会成员共有的职责、权力和义务,能有效地使教育成为人的一种基本行为和生存状态,营造处处可学、时时能学、人人皆学的社会氛围,实现教育的本质回归,最终实现以提升社会整体素质、改善生存境遇、提高生活质量、实现人的幸福需求的目的。成人教育应走进社区,贴近社区,使社区成员真正自主实现学员身份的角色互融。同时,我们还应当推动和促进高校资源与社区需要的有效整合,让社区成员在高校成人教育版块中能随时“实践学习”、“体验学习”、“感受学习”,以致“终身学习”。

(六)设计“成教锦囊”

成人学习作为终身教育的主体行为,其原则主要包括:引起学习动机、个性化、鼓励参与、互动性、促进迁移五个方面。针对不同的学习原则终身教育应当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演讲法在引起学习动机和互动性上效果较好,但在鼓励参与、个别化和促进迁移方面较弱,案例分析法在鼓励参与上很好,其他几方面较好。比较好的成人教学方法还有游戏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模拟法、电影录像法、敏感性训练法,等等。成人教育方法的选用要有别其他教育特别是学历教育,与学习者类型之间的匹配程度应当受到适度关注。例如,对于有较高热情和参与能力的学习者而言,应当尽可能选择一些能够激励他们积极参与的学习方法,采用那些能够在学习者和指导教师之间引起互动的教与学的方法。对于能够有效激发学习者之间相互交流的教与学的方法同样应当受到重视,例如游戏法等。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