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关于袁隆平的事情(合集7篇)

时间:2022-02-01 11:56:35

关于袁隆平的事情第1篇

   袁隆平感人事迹心得体会600字左右

   袁隆平小时候亲眼看到老百姓没有东西吃,有的甚至被活活饿死在路边的惨景。这个时候的袁隆平在想:我一定不能让老百姓挨饿……,多年以后他的梦想实现了。

   袁隆平,大家都会想到他头戴稻草帽,天天在地里的劳动形象。袁隆平为了中国的老百姓,他小时候就立下了长大要当农业科学家的愿望。1953年,他的理想终于实现了,他毅然来到家乡到农校当老师,但好景总是不长,一种饥荒在湖南西部爆发,袁隆平亲眼看到父老乡亲们没有饭吃,有的甚至饿死的惨景。袁隆平心里不能平静“我一定不再让老百姓挨饿”这句话,天天浮现在袁隆平的脑海中,他又想,如果能种下种子打出许多粮食,那该多好啊!这个念头一直在袁隆平心间。

   后来,袁隆平天天在实验室,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做实验,终于他研究出来了杂交水稻这个品种的种子,解决了老百姓的饥荒问题。袁隆平也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看看袁隆平爷爷小时候,再比比我,人家小时候都有那么大的远大理想,可我呢……,记得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去剧院看表演,看着精彩的表演,我就嚷嚷长大要当演员;看到遨游在太空中的宇航员,又嚷嚷要当航天员,我就像故事中的小花猫一样,看到什么就干什么,最后一事无成。我以后要给自己立一个目标,好好学习,为目标而努力!

   袁隆平感人事迹心得体会600字左右

   这位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创造了无限财富的伟大院士袁隆平,有人评论说他的身价只有1000亿元,但他的月收入,连工资补贴都只有几千元。按照他的贡献,他应该有更多的钱,但是面对几千元的工资,他笑吟吟地说:“钱对于生活和生产很重要,但是钱的方式一定要对。钱是拿来用的,有钱不等于没钱。但是有了钱,第一,不要铺张浪费,第二,不要吝啬,该用的用,不该用的不用。所以,我穿衣简洁大方是一个原则。你穿得这么好干什么?很闪亮。穿的好,不一定地位高。”这就是袁隆平院士的金钱观,简单、直白、深刻、发人深省。有人评价他:“袁隆平院士头顶蓝天,勇攀科技高峰;脚踏实地为全世界人民谋福利。他几十年来一直努力学习,锲而不舍;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服务人类社会;胸怀祖国,忧国忧民,利国利民,……”袁隆平院士作为一名科学家,不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是一位具有可贵精神和高尚品德的人。他卓越的科技能力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了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尊重。他的品格、精神和风格为我们的知识分子在教育战线上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作为一个在环保战线上战斗的知识分子,我由衷地赞美袁隆平院士,我认为我们都应该认真学习袁隆平院士的高尚情操,脚踏实地地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祖国、为自己的信仰造福人民。我们应该学习袁隆平院士那种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金钱观。我们不仅要宣传他的科研成果,增强中华民族和人民的雄心壮志,还要让每个人都学习和发扬他的做人态度和奉献精神。

   袁隆平感人事迹心得体会600字左右

   作为国内外著名的科学家,袁隆平自然成了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心中的偶像,每年都会收到很多来信。有一次,他收到上海一个盲童的来信,信中不仅表达了对他的尊重,也表达了孩子对未来的迷茫和迷茫。袁隆平读着孩子们的真挚来信,深受感动,立即摊开纸,拿起笔,动情地写道:".生活是完美的,我们的世界是完美的,而且会越来越完美。虽然看不到,但心里能感觉到。你身边的爷爷奶奶叔叔叔叔都在关心你,帮助你。你是一个有抱负有梦想的孩子,好好学习,将来长大了一定比别人有更光明的未来。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的故事。这位伟大的作曲家虽然双目失明,但他从小就努力工作,在钢琴的键盘上创造出美妙的乐章,让音乐陪伴人类到一种史诗般的痴情状态。努力吧,孩子,虽然你是瞎子,但你有光明的未来……”

   可见袁隆平对这封信的回复充满了真实的情感。对于一封从未谋面的远方来信,袁隆平依然能认真对待,用情感和真诚回应。由此,我们不难理解这位科学家有多善良,他的社会责任感有多强,他的情操和人格有多美好。

   袁隆平感人事迹心得体会600字左右

   大家好!今天很高兴由我来给大家讲一个关于“杂家水稻之父”

   1960年罕见的天灾,带来了严重的粮食饥荒,袁隆平目睹了严酷的现实,他辗转反侧不能安睡。他想起旧社会,人民受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受战争的痛苦,缺衣少食,流离失所。今天,人民当家作主,但仍未摆脱饥饿对人们的威胁。他决心努力发挥自己的才智,用学过的专业知识,尽快培育出亩产过800斤、1000斤、2000斤的水稻新品种,让粮食大幅度增产,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

   袁隆平赞成这样一个公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

   经过两个春秋的试验和科学数据的分析整理,又经过8年历经磨难的“过五关”,到1974年配制种子成功,随着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和在全国大面积推广,袁隆平名声大震。在成绩和荣誉面前,袁隆平公开声称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是“三个有余、三个不足”,并组织助手们,从育种与栽培两个方面,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关于袁隆平的事情第2篇

袁隆平不着急,可身边的朋友替他急了,于是,一位同事忙着给他介绍女朋友。面也见了,感觉也不错,可袁隆平一心扑在工作上,约会的时间并不多。偶尔见面,女孩也总喜欢拉上介绍人,一来二往间,袁隆平感觉自己成了可有可无的人,而介绍人和女孩却有说有笑。看出端倪后,袁隆平倒也知趣,干脆退出了事,最后,介绍人变成了新郎官,而落单的袁隆平又成了“自由人”。

1963年初冬的一天,袁隆平的另一个同事又要给他介绍女朋友,并且保证这次一定成。等袁隆平赶到了学校附近的农技站时,他彻底傻眼了,面前的女孩竟然是自己曾经的学生邓则。袁隆平清楚地记得这个活泼开朗的学生,只是这样的会面让他尴尬。而邓则却显得落落大方,因为家庭出身不好,她的婚姻问题也一度变成苦恼。在一次同学聚会上,当有同学谈到袁隆平,并且有意无意问她印象如何时,她直言不讳地说:“挺好的,教学认真,待人诚恳,人品更没得说。”听到如此高的评价,邓则的老同学就动了撮合他们的心思。

初次见面的局促很快就被打破了,邓则的快言快语打动了袁隆平的心。他开始主动出击,并写了一首深情而优雅的诗歌表白:“茫茫苍穹,漫漫岁月,求索的路上,多想牵上一只暖心的酥手;穿越凄风苦雨,觅尽南北东西,蓦然回首,斯人却在咫尺中。”由此,他们开始约会。

因为是师生恋,他们一同外出时,难免有人背后议论。憨厚耿直的袁隆平不干了,他说:“什么影响不好!我们大男大女,谈情说爱,正正当当,以后还要继续扩大影响呢!”同事们担心夜长梦多,积极鼓励他求婚,袁隆平也有此意,于是,在1964年正月初五那天,袁隆平在篮球场向邓则求婚了。几斤喜糖,师生同庆,邓则就穿着那套火红的球衣,与袁隆平闪婚了。那时,袁隆平33岁,邓则25岁。

婚后,袁隆平的生活起居得到了很好的照顾,他工作的劲头更足了。在彼此的称呼上,邓则喊丈夫为“袁先生”,而袁隆平则称呼妻子为“贤内助”。

那时,袁隆平正在试验培育杂交水稻,可当时的社会环境让他的研究步履维艰,甚至有人以此作为罪证攻击他。艰难的岁月里,他培育的秧苗被折断,丢得满地狼藉。看着自己辛苦的成果被人无情糟蹋,一向乐观的袁隆平几乎昏了过去,他浑身战栗,跌跌撞撞地回到家中,一下便倒在妻子的怀里。此后几天,他像中魔一样,口中反复念叨自己的秧苗。邓则安慰他说:“没关系,顶多是去当农民,我和你一块去,只要不离开土地,我们就有希望……”妻子给了袁隆平站起来的勇气,他爬下床,找到残存的秧苗继续培育。

后来,在有关部门的重视下,袁隆平才得以安心科研。但是由于常年在外,家里的重担全部落在了邓则身上。1974年,袁隆平的父亲去世,1982年,邓则的母亲罹患癌症病逝,为了不影响丈夫的工作,这两件事邓则都没有告诉丈夫。她不想让他为家事烦扰分心,她要做他最坚强有力的后盾。

长期的家务和对双方的老人照料,让邓则于1982年突患病毒性脑炎,被紧急送往医院后一直昏迷不醒。袁隆平急忙赶回来,通宵达旦地守护在她身边,擦身子、换衣服、喂鸡汤、并伏在她耳边轻轻哼唱英文歌……就是这样不眠不休的照顾,1个月后,邓则竟然奇迹般的痊愈了。

即便取得巨大的成就,袁隆平的生活依旧简朴,他穿的衬衣10多元一件,并且总买打折的,但对邓则却呵护有加,每次出差,无论多忙,他都会给她买礼物。去国外出席会议,他有时也会带上邓则。怕她走丢,他把住的地方的电话号码和地址都写在牌子上,让妻子随身携带,又教她说简单的英文。如今,年过8旬的袁隆平依旧身体健康,一到周末,他就会携邓则进城逛街,横过马路时,他也总是紧紧牵着她的手,那份深情令人动容。

关于袁隆平的事情第3篇

举世闻名的袁隆平,祖籍江西省德安县,1930年9月1日生于北平(今北京),因为是隆字辈,取名为隆平。1953年7月,他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1953年至1976年,任湖南安江农校老师。袁隆平历任湖南省农科院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学会副理事长,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编者注:2005年4月,江西省政府已聘请袁隆平为江西省政府科技顾问)。

稻下乘凉美梦成真

为了解决人类饥饿问题,袁隆平从1960年在安江发现天然杂交稻株之日起,就突破前人的认识,挑战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课题。1964年,他提出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观点,并开始杂交水稻研究。1973年,袁隆平与他人合作实现了杂交水稻不育、保持、恢复三系配套,在世界上首次育成了强优势的杂交水稻。1974年,他又突破了制种难关,研究出一套籼型杂交水稻生产技术,使中国杂交稻研究居世界领先地位,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人,被国际同行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1979年,杂交水稻作为中国第一个农业技术转让给美国。以后,他又和全国协作组的科学家们一道育出一批增产显著和米质良好的“三系”和“两系”杂交稻新品种。

据统计,从1976年全国大面积推广杂交稻以来,到2003年我国累计推广杂交水稻3亿公顷,增产稻谷4亿多吨。据湖南省农科院的专家介绍,杂交水稻目前占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的一半左右,因为杂交水稻比常规水稻产量高出20%,所以它在全国每年增产的稻谷可养活6000万人口。现在中国的杂交水稻已走向世界,包括美国在内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杂交稻试种和示范推广,都收到了显著增产效果。如2003年菲律宾示范种植中国杂交稻2100公顷,每公顷产量达8.5吨,比当地水稻品种增产近1倍。

1981年,袁隆平等育成的籼型杂交水稻,获国内第一个特等发明奖。1985年,袁隆平获得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发明和创造金质奖和荣誉证书。2004年10月,在美国举行的世界粮食奖国际专题讨论会上,他被授予国际上农业方面最高奖“世界粮食奖”。到目前为止,他一共获得10多项国际大奖。

我国超级稻的研究于1996年立项,袁隆平主张采用优良的株型加杂交水稻优势去实现这一目标。第一期目标是连续两年在两个百亩示范片单季亩产700公斤,已于2000年实现;第二期目标是亩产800公斤,也于2004年实现,比原计划提早了一年;第三期目标是亩产900公斤,预计到2010年实现,到那时,中国的粮食生产与供应又将上新的台阶。

袁隆平谈到,他在10年前,曾做过一个梦,梦见通过生物技术的突破,在水稻形态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的基础上,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稻,长得像高粱一样高,稻穗比扫帚还长,谷粒像葡萄一样硕大,他的助手们高高兴兴地在稻林中散步,稻荫下乘凉。今天看来,这种梦想将要逐步变成现实。

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将超级稻列为全国推广项目,为我国粮食进一步增产和农民增收创造出良好的科技环境。湖南、辽宁、江苏等省都扩大了超级杂交稻的示范种植面积,农民收获到更多粮食,粮食生产上了新台阶。

心中有稻事业为重

袁隆平是一个一心扑在杂交水稻科研事业上的大忙人。现在他年事已高,但仍坚持观察,进行试验研究,每天只要人在家不生病就要两次去田间,不怕日晒雨淋,从不间断。用他的话来说,这是心中有稻,踏踏实实。

上世纪,在“三系”杂交水稻攻关研究的难忘岁月,他总像候鸟一样,冬去春回,奔波于海南、云南与湖南之间,曾有七个春节都不在家里度过。他为杂交水稻研究操心费力,一度将原有68.5公斤的体重降到53公斤。在长期辛劳中,因为不能按时就餐,使他患了敏感性肠胃炎等疾病,但他的科研激情依然不减!

1974年冬天,袁隆平的父亲袁兴烈患胃癌,住在重庆市第三医院。他父亲身边的人给袁隆平所在的安江农校发来了病危电报。那时,袁隆平正在海南进行育种试验,抽不出身来,袁隆平的妻子邓哲日夜兼程从安江赶到重庆看望老人。1975年1月3日,袁父去世,她代替袁隆平送终。老人身边,其他后人都到了,只有隆平缺席。他父亲在弥留之际表示:隆平正在忙着搞杂交稻试验,重任在身,无论如何不要他回来。事后,邓哲含泪给隆平写了一封信,告诉父亲去世的事,并告知他把大儿子(五一)从重庆接回安江了。此前,大儿子是放在袁父和袁母华靖身边带养的。华靖早年毕业于江苏镇江教会学校,英语很好,对小孩教育细心。

1982年8月,邓哲的母亲患癌症住进医院,这时,袁隆平要去国外访问,因为公事不能耽搁,他不得不出国了,可是没等他回国,岳母已安息了。袁隆平难过地说:“真是忠孝两难全,两位老人离世,我都未能送终,我是一个不孝的儿子。”邓哲安慰他:“把杂交稻搞成功了,就是对老人最大的孝。”

袁隆平因为专心致志搞科研,对很多家务事都是简单处理。比如说,他生了儿子,要取名字,不像别人查字典,找老先生选择好字佳词,而是用“五一”“五二”“五三”这样的名字安在小孩头上作奶名。他的两个孙女,分别取名为有晴和有清。有晴的意思是出生前几天一直不停地下雨,生的当天晴了,所以取这个名字。

袁隆平对钱看得很淡薄,穿着不讲究,生活节俭,处事随和。1987年11月3日,袁隆平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1986?1987年度科学奖,奖金1.5万美元。他全部捐给国家作为杂交水稻奖励基金,以奖励在这一领域有突出成就的中青年科学工作者。2004年,他获世界粮食奖奖金12.5万美元,也全部捐献给袁隆平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袁院士表示,荣誉不只是我个人的,而是我国农业科技界、乃至国家的光荣!这是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农业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所取得的,我不能一个人独占荣誉和奖金。在平时他自己花钱从不大手大脚。例如理发很少去名店大店。袁院士的住处附近有个个体理发师,无儿无女,生活清贫,袁先生常去那里理发。理发师曾问:“你是大名人,出国出洋的,为什么到我这小店来理发?”袁答:“因为你技术好,人又本分,照顾你的生意。”有一次,他看到长沙街头卖处理衬衣,他一下买回7件,说这可以穿好几年。但是,他对该花的钱毫不吝惜。比如,他花钱捐助了多名困难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在科研协作上,他不计名利,顾全大局。上世纪70年代,他把自己研究小组发现的“野败”材料(野生稻败育株,进行远缘杂交,获得成功的重要种质资源)毫不保留地分送给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等18个科研单位,从而加快了攻关的步伐,使之“三系”配套很快实现;80年代,他带领“863”项目协作组开展攻关,从不以单位不同而保守秘密,总是诚心诚意交流研究成果,没有门户之见,所以大家团结协作,快出成果。他没有把、朱?基两位总理拨给的研究经费作为自己的研究专款,而是组织全国东、南、西、北、中的协作单位共同研究、共同分享,加快了科研进度。国际上有多家机构和组织聘请他出国工作,他为了中国的杂交水稻事业都婉言谢绝了。他深知,科学是没有国界的,而科学家是有祖国的。

稻农塑像崇拜敬仰

在中国历史上,凡是为国家为民族作出贡献的名人,后人都要为他立传、塑像、立牌坊,表示万世景仰之情。今天的袁隆平也受到了这种尊敬。1998年,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区华塘镇塔水村二组青年农民曹宏球,自掏腰包近6万元,为袁隆平雕塑了一尊重约一吨的汉白玉肖像。曹家世代务农,但在旧社会从没有一代人吃过饱饭。曹宏球本人出生于“三年困难时期”,也尝到过吃不饱饭的滋味,长大后,他在想哪一天能吃饱饭,该多幸福。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他在自家经营土地上勤奋自由地耕种,用了育种家袁隆平育出的杂交水稻,他与千百万家农民兄弟一样获得了丰产丰收。“日求三餐饱”成为现实,从此告别了饥饿。袁隆平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又激励他依靠科技摆脱贫困,他从内心感激袁隆平。于是,他想塑一尊袁隆平的像,让农民永远记住袁隆平的功绩。他专程到长沙,拜见了袁隆平。袁劝他不要做这个事,但曹宏球初衷不改,自筹资金找人设计,并精选石料,寻找雕塑师,最后,选定河北省曲阳县的汉白玉雕塑厂为袁隆平塑像。像的神态自然,袁院士手捧丰收的谷穗,脸上露出成功的喜悦。曹将塑像运回后,安放在他家靠京广铁路线附近的地方,并按当地风俗敲锣打鼓举行了安放仪式。现在,几乎每天都有人到像前去参拜。曹宏球的想法,是让过往行人永远记住袁隆平这位科学家为百姓带来了大地的丰收。

有一次,炎陵县举行湖南首届公祭炎陵活动时,他们请来袁隆平参加,让他点燃公祭圣火。他们把最崇高的荣誉给了袁隆平,将他看成是当代的神农氏。

2004年2月2日,江西景德镇一农民的子弟、陶艺制作者来到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为袁隆平院士送来一件新年礼物?一幅袁隆平陶瓷肖像画。这是艺术家们历时一个多月,集体创作而成的,充分表达了农民后代景仰袁院士的心意。袁隆平接过瓷像十分珍惜地保存着。

记者多次随着袁隆平采访,特别是在缺粮山区,几乎每到一地,当地的干部群众们都早早地来到路旁,夹道欢迎袁院士,鼓掌或挥手致意,表达崇敬之情。有的农民在言谈中把他看成“活菩萨”、“功德无量的人”。

关于袁隆平的事情第4篇

一份题为《隆平高科十年黑幕揭秘》的实名举报信出现在网络上,核心内容是指责隆平高科(000988.SZ)在2000年底上市之时,就存在“国有资产流失”、“利益输送”等现象,上市之后又在募资项目建设、主业经营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并列举许多材料和证据,一时间网议如云。

这一“网络突发事件”,令一直置身于“袁隆平”品牌和农业高科技光环之下的隆平高科,没有办法完全做到视而不见。公司董事会秘书彭光剑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对于上述举报,中国证监会等部门曾经调查多次,未发现不合规之处。”

这一简洁、明确的回答似乎还难以满足网民、股民们的好奇,“实名举报是真的吗?”、“他们怎敢实名举报?”、“举报的事实是真的吗?”等等。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赴湖南长沙,采访到了举报人――原湖南农科院研究员、高级工程师陈绍光;采访到了举报信中所涉事项的当事人――湖南农科院前院长左连生、田际榕等。

举报人说:“我不怕死”

陈绍光说,这封举报信是真的,他本人参与了实名举报。他对《财经国家周刊》说,隆平高科是靠“打劫”起家,身上至少有“三宗罪”: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打劫“袁隆平”品牌和上市圈钱。

来到陈绍光家,一眼看上去,除了电视和空调,似乎没有什么值钱的家当。他说,十年了,他一直坚持举报,给自己带来了许多“不愉快的记忆”。他说,自己已患上包括癌症在内的至少八种疾病,但“病残之躯不怕死”,他要和那些老专家们“坚持到底”。

陈绍光捧出一纸箱的材料摆在桌上,单是不同时期发送给政府各部门的举报信草稿,就有15份,还有包括10年前隆平高科上市公告在内的多种证明材料。

今年66岁的陈绍光,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在湖南农业大学获硕士学位,并曾赴美国交流。原为湖南农科院的研究员、高级工程师,曾担任湖南果蔬科技公司董事长等职。

在陈绍光展示的写给有关部门的举报材料上面,签着30位专家、学者的名字。他说,隆平高科成立伊始,时任湖南农科院主要领导人的左连生和田际榕等,同时担任隆平高科的负责人,“这为他们在湖南农科院和隆平高科之间腾挪国有资产,打开了方便之门”。

他提供的2000年5月29日隆平高科《招股说明书》这样介绍:“左连生先生,53岁,现任湖南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本公司名誉董事长、董事;田际榕先生,58岁,现任湖南省农科院院长,本公司董事长;彭海华先生,44岁,现任湖南省农科院副院长,本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

他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1995年7月~1997年5月,左连生任湖南省农科院院长、党委副书记,田际榕任副院长;1997年5月~2000年9月,左连生任党委书记,田际榕任院长;2009年9月,时任隆平高科董事长的田际榕按有关规定不能再兼任院长职务,这一职务由左连生担任。

隆平高科上市前后,湖南省农科院与隆平高科签署的一系列合同、协议、补充协议,签约双方的法定代表人都是田际榕。陈绍光说,“这缺乏公平性”。

隆平高科改制重组中,湖南农科院将其下属的五家优质企业――湖南湘研种苗中心、湖南湘研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园艺种苗中心、湖南农化科技开发服务中心和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海威科技开发公司等,投入到股份公司。投入总资产为13000万元,净资产为4170.71万元,折股275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55%。

陈绍光认为涉嫌国有资产流失的,是在改制过程中,包括“湘研”辣椒在内的、原属农科院所有的多个知名商标,被“无偿带入”了隆平高科。他说,“这些当时都是农科院最优质的无形资产,隆平高科不仅以独占许可的方式,取得农科院科技成果的使用权,还借助农科院和杂交水稻中心出具的《承诺函》,将农科院下属单位排斥于‘同业竞争’之外。”

陈绍光向《财经国家周刊》表示:“这一结果致使国家投巨资、几代人奋斗打造的湖南省农科院以及杂交水稻中心,沦为一家上市公司的科研基地、人才培训及贮备基地、后勤保障基地。如此一来,杂交水稻研究的公益性日趋淡化,农民低价位获得杂交种子的时代也宣告结束”。有资料记录,隆平高科2003年度分红派息方案为: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1.40元人民币现金(含税)。湖南省农科院持股比例为55%,分得红利808.5万元。

当地一位地位不低的知情人士向记者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农科院所属部分研究所的日子,越来越难过,有的连工资都发不出来,公费医疗也难以为继,研发断档毫不奇怪。”

举报人问隆平高科哪些“罪”

除了国有资产流失之外,举报人要问“隆平募资项目悬空之罪”。隆平高科在《招股说明书》中说,公司上市后将利用募集资金建设包括杂交优质粮油种子产业工程在内的11个项目,总投资56308万元,占募集资金69679万元的81%,全部达产后年利润18853万元。

“这不过是忽悠政府、欺骗股民而已”,陈绍光对《财经国家周刊》说。他提供的材料显示:

隆平高科上市后,11个项目投资规模被大大压缩,其中果树花卉种苗产业工程等四个项目停办。到2004年底,也就是募集资金4年半以后,隆平高科对于上述项目的累计投入,才达到31960万元,占募股资金的46.5%。

隆平高科2001~2003年的年报显示,这三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26790万元、37459万元、46477万元,净利润分别为4033万元、1006万元、2207万元,都没达到公司成立前净利润,甚至不如单个蔬菜研究所1997年的净利润。

陈绍光说,我们在举报信中就指出,隆平高科“招股说明书列举的11个农业科技开发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应付上市的需要。而成功上市以后,除了杂交水稻相关项目以外,其余项目对于公司的短期商业目的帮助不大,所以被消极对待。”

“同时,上市募集资金又被大量用于其他领域”。其中,与农科院共同发起成立了湖南稻花香房地产有限公司,后来通过收购湖南开源置业有限公司、开发开元大酒店等项目赚取了不菲的利润。隆平高科2001~2003年的投资收益分别为2078万元、6087万元、1333万元,占利润的比例较高。投资收益中的大部分从房地产领域获得,2002年的投资巨亏由股票等领域导致。

陈绍光说,2003年,随着农科院退出(将其在隆平高科的股份转让给长沙新大新),一批科研单位从隆平高科回到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的年利润已从原来的几千万元变成了几十万元。

举报人还怀疑隆平上市“存有隐形的利益链”。有知情者告诉记者,在隆平高科成立时,很多有实力的投资者拟参与进来,而湖南东方农业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农业”)当时尚拖欠湖南省农科院的大量债务,但其却借农科院的钱,再入农科院发起的公司的股,最终成就了自己的财富王国。

隆平高科的招股说明书说,东方农业以一宗农业综合开发用地土地使用权758.31万元入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0%。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湖南省农科院诸多无形资产并未被折算入股,而东方农业得以用土地入股。有人还告知,“这宗土地位于海南,因干旱、多风的气候,没有体现出其商业利用价值,最终成为湖南灾民的安置点”。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在湖南省审计厅对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的一份审计报告中,看到了这样的记录:1998年10月14日,湖南省农科院向中国农业银行长沙县支行农科院分理处,借三年期科技开发贷款500万元,当天转借给东方农业200万元。

陈绍光说,“1996年,全国各地相继设立农业发展银行,有一批信贷资金到位。当地一位政府官员亲自牵线搭架,将私营业主于雄介绍给左连生、田际榕共同办公司。先由省农科院科管处一位副处长撰写了以农科院科技成果为依托的农业科技开发立项报告,再向省农发行申请贷款。1996年11月,东方农业成立时注册资金200万元,核心成员除于雄外,也有田际榕、左连生等人的亲友参与。为了跟农科院有关联,省农科院占干股10%。”

陈绍光告诉记者,1997年11月,东方农业成功地通过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验资报告”,将注册资金放大10倍变更为2000万元。“最终,东方农业所持有的隆平高科股份,在二级市场上悉数抛出,靠从农科院借来的200万元获利数千万元。”

陈绍光等举报人质疑的对象,还包括隆平高科上市时的战略投资者,他们认为这里面也存在“隐秘的利益链”。

隆平高科上市时选择的包括富邦资产管理公司在内的九家战略投资者,均不是以涉农产业为主业,且都没有长期持有隆平高科的股票。举报人认为,他们都是以此作为套利的工具。

记者了解到的解释是,隆平高科在筛选战略投资公司的过程中发现,当时的种业公司都不具备实力――即无法按12.28元的股价购买50万股,所以只好选择了与隆平高科签有销售协议的公司,九家公司都属于这种情况。

袁隆平与隆平高科

投资隆平高科的股民,大多是冲着“袁隆平”品牌来的。袁隆平院士德高望重,“袁隆平”三个字可谓价值连城。1998年6月24日,湖南四达资产评估事务所曾宣布:“袁隆平”品牌价值1008.9亿元。

有人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提供材料:到目前为止,用袁隆平的名字命名的企业,只有隆平高科及其下属子公司。

有网民提出:“价值千亿元的品牌归了隆平高科,而当初改制时,为何没在股份中有任何体现呢?”

“隆平高科公司只拥有‘袁隆平’这个姓名的使用权,但不拥有‘袁隆平’商标”,隆平高科董秘彭光剑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解释,“公司注册使用的‘隆平高科’商标,不能和‘袁隆平’商标等同。”

有人还是不赞成这样的说法。《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在采访中听到了“这只是个概念游戏”的说法,“品牌不仅仅指商标,公司名称也是品牌”。他们认为,隆平高科用袁隆平的名字命名,已经达到了低成本占有“袁隆平”品牌的效果。

“组建隆平高科时,是由当时湖南农科院领导做的工作,回避了‘无形资产’的概念,由此占有了国之瑰宝‘袁隆平’品牌。”一位现在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

记者看到了一份1999年隆平高科与袁隆平签订的协议。协议约定:袁隆平的姓名仅限于用于股份公司的名称和上市时的股票简称。

隆平高科上市之后,陆续成立了7家用“隆平”命名的分公司;通过品牌输出,组建了24家子公司,其中19家冠有“隆平”字样。

据了解,袁隆平院士最初不愿意用自己的名字给公司命名。“公司先是取名叫马坡岭农业高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后来为了尽快把杂交水稻推向市场,袁老师就同意(用他的名字)了。”时任湖南省农科院党委书记的左连生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说。

隆平高科的招股说明书中是这样体现袁隆平与隆平高科的关系的:袁隆平是公司的发起人之一,持有5%的股份;袁隆平同意将其姓名用于公司名称和股票简称;袁隆平之子袁定江任公司副董事长、副总经理。

“按照协议,给袁老师380万元换取冠名权,但袁老师不要钱,所以给了5%的股份。现在来看给的有点少,但在当时没有先例的情况下,证监会认为已经够多了。”彭光剑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

“当初省农科院在与省农业厅谈合作时,袁隆平看得比较远”,时任农科院院长的田际榕说,袁隆平当时就指出“不仅仅是能否控股,有非农合作方进来才是最大的问题。他还亲自给湖南省委、省政府写信,使省农科院退出与省农业厅的合作。”田际榕据此说明袁隆平院士对隆平高科的创立所发挥过的作用。

有网民这样说,隆平高科在运行过程中是千方百计将自身与袁隆平院士本人或袁隆平院士的事业捆在一起,隆平高科一直强调“公司的一切重大决策袁院士都要亲自参加;珍爱公司,就是珍爱袁院士的品牌;敬业公司,就是敬爱袁院士的事业;为公司建功立业,就是为袁隆平事业建功立业”。

《财经国家周刊》了解到,袁隆平院士本人对于自己与隆平高科之间的关系,并不愿多谈。他曾对媒体表示:“我从来不管隆平高科的事,我的主要精力是做研究”。据了解,隆平高科的利润中,有一半来自袁隆平院士担纲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制的杂交水稻种子,隆平高科对于科研机构的回报,大部分给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对举报人的信及所涉及的事情,记者原本想采访袁隆平院士本人。后得知,袁隆平院士有要事在身,便主动放弃了这一动议。

记者能给读者提供的情况是:2009年11月19日,一份盖有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和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章的报告,呈送给了湖南省委宣传部,在这份题为《关于请求维护“隆平”品牌形象的紧急报告》的报告上,袁隆平院士签上了自己的意见:“请给予大力支持。”

隆平高科创始人:“只想平静度日”

在创办隆平高科时,左连生、田际榕分别担任湖南省农科院的党委书记(曾任院长)和院长(曾任副院长),隆平高科成立后,他们先是分别担任名誉董事长、董事长,后又交换职务,分别担任董事长、名誉董事长。他俩是隆平高科主要的创始人,现在均已退休。11月20日,左连生和田际榕接受了《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的独家采访。

“舆论监督非常欢迎,但我们退休后,想尽快过上平静的生活。”这是左连生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的第一句话。他说,今年他已经62岁了。同时接受采访的田际榕,今年67岁,农业专家出身的他说:“十年来告状的不断,习以为常了。”

“创办公司的建议是左(连生)书记提出来的,他于1995年到院里担任院长,他抓这个事。”田际榕说。

“隆平高科是从一次重奖开始的。当时农科院下属的蔬菜研究所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做得很成功,院里拿出150万元奖励带头人。此事在院里震动很大,大家在想,如果都能像蔬菜研究所那样把成果转化为商品,何必搞其他的?”田际榕所说的“其他的”,是指当时农科院职工们搞的创业尝试,例如买卖收音机等,但失败者居多。

关于袁隆平的事情第5篇

他是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更是一个80岁的健康、好胜、幸福的老头儿。

袁隆平在自己80岁生日之时收到了三件特别的礼物:总理的贺信,湖南卫视一台名为《为了大地的丰收》的专题晚会,还有一本沉甸甸的《袁隆平口述自传》。

“袁老师并不想这样大操大办。”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辛业芸博士告诉《中国周刊》记者。

辛业芸的另一个身份是袁隆平的秘书,从1996年开始,至今已有14年。她足够了解袁隆平的脾气秉性:“他不爱张扬,80岁生日我们本来打算搞一个关于杂交水稻的学术研讨会就好了,结果国家领导都发来贺信了。”

辛业芸也是《袁隆平口述自传》的作者。她说,写作过程中并没有特别多专门的时间坐下来与袁隆平交流,因为平常的生活中了解得已经足够多了。更重要的是,她掌握一个原则:真实生动,不过度“美化”。

这符合袁隆平的愿望。袁隆平曾经不止一次地表达了他的担忧:害怕别人把他写成一个典型的学术大师,不苟言笑,正襟危坐,谈学术永远都是义正辞严。

辛业芸认为自己只不过是真实的记述。袁老师经常说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幸福的老头。说的时候咧着嘴,笑得很开心。

喜欢的东西就喜欢学

今年9月17日,袁隆平带着杂交水稻中心的科研人员去隆回县的基地,看超级杂交水稻亩产900公斤的高产公关示范。中午到一个酒店吃饭,一到那儿,袁隆平就对身边的人说:“这酒店改名字了,原来叫做圣彼得堡,现在改成花瑶山庄了。”

吃饭的时候,袁隆平给辛业芸他们从圣彼得堡讲到列宁格勒,从列宁格勒又说到了立陶宛,然后再从立陶宛的篮球说到了最近土耳其男篮世锦赛上的波多黎各。

“波多黎各篮球好啊,一个小小的波多黎各,就打赢了中国。”不过,辛业芸说:“这还不是重点,袁老师说波多黎各相当于中国的海南岛,是一个好的南繁基地,有一个美国的合作公司每年到波多黎各育种,就像我们去海南一样。波多黎各的纬度、面积、人口、天气、特产等等,他像竹筒倒豆子一般。”

辛业芸他们已经习惯了袁隆平“像电脑一样给他们讲文史地理”。他们也曾经疑惑袁隆平如何做到这一点,按照袁隆平自己的说法是“凡是喜欢的东西,就特别愿意学”。

袁隆平小时候的数学很糟糕,而化学地理和英文就特别好,区别就是一个兴趣。他说:“我不喜欢学数学,比如三角,让我头疼。我们同班的一个同学数学好得很,他不会游泳,我教他游泳,他帮我解题。结果他的游泳学会了,但我的数学依然故我。”袁隆平当年的这个同学现在已经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国防科工委举行的游泳比赛中,还曾经获得过第一名。

对于学生的教育,袁隆平认为应该多鼓励,增强孩子的信心。这或许与他的经历有关。初中一年级时,袁隆平在自己的作文里使用了一句颇为自得的成语“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可是他不会写“梭”字。老师看了之后说是“臭文章”。从此,袁隆平就再没有写过“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了。尽管他早已会写“梭”字了。

袁隆平也反对现在填鸭式的学习方法,“我们国家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很多书呆子。”

他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这得益于少年时母亲对袁隆平的言传身教。袁母当年是教会学校的英语老师。

正因为如此,袁隆平看重身正示范的作用。去年,湖南卫视《成人礼2009》的节目中,在前期的票选嘉宾环节,节目组发现“90后”并非盲目追星,最受孩子们青睐的是袁隆平,远远盖过了林俊杰、周杰伦。

还是做老百姓最幸福

写《袁隆平口述自传》期间,辛业芸曾经面临一个“拿不准”的选择:袁老师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事情要不要写?

袁隆平1994年以前曾经三次申报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均落选,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后,湖南省第四次推荐申报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最终当选。至今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袁隆平,却获得了拥有二百多位诺贝尔奖得主的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称号。

袁隆平曾经说理解中科院的逻辑:“我搞的是应用科学,中国科学院搞的是基础研究,如果按这个来评,我不合格。”“很多人都告诉我当时的事情是这样的,应该写出来。”辛业芸说。其实,她手里有一些材料,也曾试图写进去。对于细节问题,辛业芸去问袁隆平,袁隆平不愿详谈。辛业芸把写好的落选院士的文字拿给袁隆平看。袁隆平看完,思考了一会儿说,不要去写了。

据辛业芸介绍,袁隆平向她说,荣誉心他不是没有,可不是放在第一位,钱也是这样,可不要为这些所累。

新华社国际科技室记者姜岩曾经多次采访袁隆平。他说,有一次与袁隆平讨论“什么样的人最幸福”。姜岩说到美国进行的一项网上调查,结果是集中认为做老百姓最幸福。袁隆平对此深有同感,还讲起了自己对于华人首富李嘉诚的印象:

“我去汕头大学,李嘉诚请我去,给学生颁发博士学位。李嘉诚也不自由。他钱太多了,怕有人要算计他。他的车队保卫很严,除了自己的保镖外,还有汕头公安局和广东省公安厅保护,哪里能去,哪里不能去都有规定,不自由得很呀。他和我吃饭,就是吃了两条小鱼,两碗干饭,哗啦哗啦地吃,他并不那么奢华。他人品很好,主动提出和我合作,要扶贫。他也是苦出来的,卖塑料花起家的,所以有钱了就做些好事。”

在辛业芸看来,袁隆平在学术上是超前的,但在生活享受方面却是落伍的,“他非常简朴。”辛业芸回忆,有一段时间,袁隆平的购物欲非常强烈,每到星期五下午,就要到商场去购物。可他不讲求名牌,他主张穿着朴素大方,甚至尽买打折的商品。他每年在海南三亚南繁期间,都要买上好几件仅四五十块一件的衬衣,“这样的衬衣美观大方,还是棉质的透气,下田的时候穿起来方便,不用担心弄脏了,好得很。”

袁隆平认为,财富多了如果想不开就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隆平高科上市之后,袁隆平成为亿万富翁,不过他同意这样做是为了保证中心的科研经费,“到底是个好事坏事,现在还很难断定,要靠实践来检验。”

“最笨的新郎官”

袁隆平与自己的妻子邓则相识在湖南安江农校。安江农校被誉为中国杂交水稻发源地,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袁隆平在这里做过长达18年的教师。

邓则是他的学生。当时,邓则26岁,比袁隆平小8岁。对于教师袁隆平,邓则评价说:“我们女同志议论他讲课讲得好。”

颇有意思的是,这对“师生恋”从相知确立关系到结为夫妻,总共用了不超过一个月的时间,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名副其实的“闪婚”。

1964年正月初五,安江农校所在的黔阳地区举行职工业余篮球赛,邓则是队员。热心的“红娘”提议干脆趁热打铁把他俩的喜事办了。

看着众人忙碌,袁隆而腼腆不安起来,他为自己没来得及送新娘一件礼物而过意不去,他悄悄地问邓则:“给你买件新衣服好不好?”

邓则心直口快地回答:“不要,不要。”老实巴交的袁隆平当真依了她,事后其他人都在骂他:“你真是世界上最笨的新郎官啊,哪有新娘子说不要你就不去买衣服的!”

结婚前夕,袁隆平与邓则开玩笑说:“将来,如果我对你不好,不爱你了怎么办?”邓则不假思索地回答:“那我也不会离婚。”

婚后,邓则偶然发现了袁隆平与大学时期女友的往来书信,对方表达了希望重修旧好的愿望。感情已稳定下来的袁隆平只给对方回过一次信,之后就将所有信件烧掉了。如今,邓则还是会故意打趣袁隆平,袁隆平总是笑呵呵地嗔怪老伴“小心眼”。

袁隆平认为家庭生活美满,人生就很美满:“比如,我们原来西南农大的一个校长,‘’时挨批斗,他的夫人要和他划清界限,结果他上吊死了。我的贤内助,看大字报,有人要批我。我和她说,你可要有思想准备呀,明天我可要上台挨批了。她说,没关系,大不了,我们一起去当农民。这是我一生最大的安慰之一。”

好胜的记分员

袁隆平没有太多时间陪老伴,不过每天下班后,他会陪邓则和单位同事一起打气排球,玩得其乐融融。

在辛业芸看来,生活中的袁隆平“非常有生活情趣,直白一点就是特别会玩”。同时,她认为:“他的性格成分里面有一些喜欢挑战的东西。输了之后,我们都能看出来他不高兴。他会看哪一队强,他要和高手一个队,如果一队都是‘瓢师傅’(长沙方言,即打得不好)的话,他是绝对不上场的,不上场的时候就做一个忠实的记分员。”

现在,气排球已经成为风靡整个农科院的运动项目。“这归功于袁老师,他打上瘾了,不打手就会痒,周围的人都被他带动了。”辛业芸说。

正因为爱好体育锻炼,袁隆平的身体很好。他对于自己的总结是:“80岁的年龄,50岁的身体,30岁的心态,20岁的肌肉弹性。”

除了体育锻炼,袁隆平还喜欢打麻将。不过打麻将不赌钱,而是输了的人钻桌子。不管职务高低、年龄大小,但凡输了就要钻桌子。

袁隆平说自己喜欢过自由的生活:“从小我的评语就是:爱好自由,特长散漫。我读大学时,入团很容易。我就没有入团,因为我带不了头。我早晨爱睡懒觉。打起早钟不起,打紧急起早钟才起,一边扎腰带,一边往外跑。铺盖也不叠。卫生检查时,临时抱佛脚。”

关于袁隆平的事情第6篇

   袁隆平优秀事迹心得体会

   袁隆平,一个研究杂交水稻近半个世纪、还在继续研究的杰出科学家,一个做着“禾下乘凉梦”、把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作为毕生理想的可敬知识分子,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争相学习的对象。自主创新的春天已经来临,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角已经吹响,学习袁隆平同志先进事迹,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意义。为此,农村司、农村中心党支部向科技部全体党员干部发出如下倡议:

   一、学习袁隆平同志,就是要矢志民生,不断坚定理想信念。把思想统一到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上来,把行动统一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的伟大实践上来,把个人发展统一到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的需要上来。拓宽视野,放眼全球,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国际观,在科技管理的本职岗位上,努力落实构建和谐世界的战略构想。

   二、学习袁隆平同志,就是要执着创新,不断完善宏观管理。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建设创新型国家呼唤不间断的管理创新。要以仁者的胸怀、勇者的胆识、智者的头脑、志者的坚韧,不辞艰辛,不惧困难,勤于探索,勇于创造,适应转变政府职能需要,不断开拓宏观管理新局面,推动自主创新事业不断攀登新高峰。

   三、学习袁隆平同志,就是要求真务实,不断改进工作作风。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使我们的思维不落后时代,部署不脱离实际。坚持科研方向从需要中来,科研成果到需要中去,把科技发展的节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有机结合起来。坚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断提高调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不断的创新实践中提升自我。

   四、学习袁隆平同志,就是要淡泊名利,不断健全廉政人格。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把荣辱作为个人道德抉择的标准,弘扬时代精神和先进文化,为当为之事,拒绝腐化堕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责任和付出作为个人价值抉择的重要内容,陶冶人文情操,培养健康情趣,甘于奉献。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和利益观,坚持自警、自励、自省、自重。

   袁隆平说:“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让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袁隆平同志的先进事迹,做党和国家的“一粒好种子”,把根深深地扎在党和国家的崇高事业这一肥沃的土壤中,以昂扬的精神、实际的行动、优良的作风、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

   袁隆平优秀事迹心得体会

   20世纪60年代初,米丘林、李森科遗传学说盛行,但袁隆平院士视野开阔,通读外文资料,了解到了孟德尔、摩尔根现代遗传学理论研究的新动向,于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打开了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他为我们这代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立人,学一生,爱一行,钻一行,遇到困难不退缩,遇到挫折不屈服,在本职岗位上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并弘扬时代精神,乐于服务,甘于奉献,振兴我国电力环保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第三要学习袁隆平院士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自从事杂交水稻研究起,袁隆平院士都是从大处着眼,从难处着手,从全局着想,所以每次课题的启动总能带动不同地区和单位的合作攻关。

   20世纪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组发现的野败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全国18个研究单位,从而加快了协作攻关的步伐,使得后续的配套研究得以很快实现。从这点上,我想作为一名企业中层管理人员更应该需具备这种精神,团结协作,承上启下,倾听大家的呼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工作的预见性。要做到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去做一名合格的服务员,围绕公司整体和部门全局决策,加强协调,开拓创新,全力以赴为工程项目服好务。努力加强自身素质修养以树环保产业龙头形象。最后还要学习袁隆平院士良好的人品、作风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他谦逊豁达,不以自居;他作风纯朴,关心他人;他热爱生活,健康乐观。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当代优秀知识分子忧国忧民、造福人类的宏大报负、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的奋斗意志、淡泊名利、奉献社会的思想境界。袁隆平院士对事业的执着和奉献深深地激励了我,作为普通的企业员工,我们的名声不算显赫、我们的地位不算尊贵、我们的收入不算丰厚,但是我们所从事的事业却是极为崇高的,我要尽自己全力来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可以说,袁隆平院士的这种精神不仅鼓舞了我们,更净化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更好地贯彻各级领导的工作布署,积极开展部门各项工作,认真学习节能环保专业新技术和新知识,努力掌握全球环保领域的新动向,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以适应现代化生产和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环保设备质量,做到建一个项目,树一座丰碑。同时更好地组织部门员工参加政治学习和业务培训,开展好员工的文体活动,关心员工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从各方面以袁隆平院士的先进事迹为榜样和标准来不断鞭策并提高自己,以争取更大的进步。

   袁隆平优秀事迹心得体会

   袁隆平,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名字。这位世界“水稻之父”创造的奇迹倍受全世界人民的瞩目,也造福了全世界。

   袁隆平生于1930年9月1日。上世纪60年代初,他目睹了农民们粮食短缺的现状,于是决心改良水稻品种,探索科技兴农之路。在他的科研团队一次次努力下,终于发明出了水稻新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令我们敬佩和感动的。在当时,这种设想是需要勇气的。因为要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但袁隆平不怕困难,决心改良品种。并且袁隆平不迷信,按照米丘林、李森科的经典理论,水稻作为自花授粉的植物没有杂交优势,实验没有任何意义。袁隆平却要亲自试验,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开拓出一条新的科技之路。这条路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但科技创新精神和报效祖国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他坚持不懈地努力,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和饥饿和灾荒作斗争,解决农民们的温饱问题。袁隆平以他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和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发明了新一代水稻品种——杂交水稻!

关于袁隆平的事情第7篇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沙与世长辞,享年91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袁隆平先进事迹学习心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袁隆平先进事迹学习心得1袁隆平把毕生精力用在了杂交水稻的培育创新上,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为推进粮食安全、消除贫困、造福民生做出了杰出贡献”。袁隆平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身上所释放的精神却令人感动。

“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袁隆平从小就立志做一名农业科学家,1953年,23岁的他从西南农学院毕业之后,扎根基层,几十年来一直从事农业科研工作,为了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他呕心沥血,把科研论文写在田间地头,把科研成果写在人民群众饭碗中。“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我们哀悼和纪念袁隆平,就是要学习他立志为国为民的追梦情怀。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依然牵挂着一方稻田,心心念念的依然是自己毕生追求的梦想。作为年轻一代,我们要像袁隆平那样,敢于播散梦想的种子,并让梦想生根发芽,抽穗结果。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深深扎根于广袤的大地,努力地吸取阳光与水分,奋力向上生长,哪怕做一株小小的秧苗,也要开出最绚丽的稻花,也要结出金灿灿的稻谷。袁隆平的一生是奋斗创新的一生。作为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袁隆平不仅敢于冲破传统学术观点的束缚,而且始终淡迫名利,始终奋斗。面对鲜花与掌声,他始终牢记自己的“种子梦”。耄耋之年,依然奋斗不息。“外面天晴还是下雨?”“今天多少度?”入院之后,袁隆平还牵挂着第三季杂交稻。敢于有梦,奋斗筑梦,青春追梦。“90”后的袁隆平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依然穿行在稻田之中。这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创新精神,必将激励我们在新时代砥砺前行。“一粥一饭,当思来自不易,向袁老致敬!禾下乘凉,吾辈接棒!”。

“袁爷爷,一路走好,一路走好!”当灵车缓缓驶出医院时,在闻讯前来送行的市民悲恸高呼中,在车辆的呜咽鸣笛中,在每个人的泪水中,在湖南长沙,在全国各地,在国内外,大家都在不约而同地表达一种哀思与缅怀。为啥袁隆平的离去会触动亿万人心,关键就在于他始终心怀人民,心系人民的温饱。面对上世纪60年代的粮食短缺,作为学农的袁隆平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提高粮食产量作为了他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理想要高雅一点,要向前看,不要专门向钱看。赚钱可以,但要赚对社会、对老百姓有益的钱。”心里装着人民、装着社会,人民才把他高高举在头上。“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袁隆平始终脚踩大地,专务于伟大事业,才赢得了人民的热爱与拥戴。

世间从此再无袁隆平,但在遥远的太空,有一颗星星更加闪亮,那就是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袁隆平星”。我们在表达哀思的同时,赓续他献身祖国和人民事业的伟大精神,才是对他最好的纪念与追思。

袁隆平先进事迹学习心得2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那位永远不服老、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国家功勋获得者的“90后”袁隆平老院士永远离开了我们。斯人已去,精神长存。缅怀先生,踏着他奋斗的方向努力前行。

传承追求实践出真知的科学精神。袁隆平院士生前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袁隆平院士是亲力亲为的,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是到田里检查,他对所带的研究生说“培养研究生,因为是搞水稻的,我第一个要求你要下田,不下田,我就不培养”。正是有着异于常人的科学精神,吃苦奋斗精神,湖南衡南基地早稻高产攻关田最高产量达到了亩产1500公斤,在江苏南通的海水稻试验田,最高亩产802.9公斤。打赢种业攻坚战、端好中国人自己的饭碗,才有保障。袁隆平未竟的事业,将由中国水稻科学家们奋斗实现,他所弘扬和代表的杂交水稻精神,将永远成为中国人追求美好生活的不竭动力。

学习他淡泊名利追求卓越的人格品质。袁隆平院士从来不关注金钱的多少,即便获得各方面的奖金,他也把这些奖金用在杂交水稻的研究经费中。穿几十元的衬衫,戴十几元的领带。即便荣誉无数,他仍然能够扑下身子,两脚沾满泥土来到水稻中研究水稻长势。淡泊名利,才能矢志于毕生致力的事业。他已经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钟南山院士对袁老的评语真挚和简约。这是袁隆平院士的人生写照,也应是每一位中国人脚踏实地干事创业的精神标杆。

珍惜来之不易的粮食安全。袁老的梦想是解决吃饭问题,但另一方面,浪费无度问题又从另一方向抵消着增产的努力。就在不久前,《反食品浪费法》刚刚获得通过。在袁老去世后,有网友称“今天他好好吃饭了,一粒米也没剩”。确实如此,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牢牢记住“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以珍惜每一粒粮食来永远缅怀这位不知疲倦的老院士。

如今,天问一号已经着陆火星,祝融号已经开始巡视火星。天宫一号飞翔太空,更多的成就正在创造,袁隆平院士未竟的事业,将在每一位中国人身上延续,将在每一位自强国人的奋斗中实现。

国士无双,彪炳千秋。袁隆平院士逝世后,无数湖南人,亿万中国人纷纷深切缅怀袁隆平,联合国官微高度赞誉。荣誉无数,难抵亿万民众的口碑,这就是袁隆平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处。

袁隆平先进事迹学习心得3“我有着一个梦,埋在泥土中,深信它不同……”这是袁隆平为歌曲《我有一个梦》写下的歌词,也是他梦想的寄托。

一个人,一颗种子,一个梦想,一生追求,歌声犹萦绕耳畔,斯人已去。他带着梦的种子去了远方,但让我们记住袁隆平,这位让中国人“端牢饭碗”、也为世界粮食生产作出贡献的英雄。把一生浸在稻田里,把功勋写在大地上,他“从土地里来,到白云中去”,他走了,但我们都在他的“稻穗下乘凉”,他的故事、他的精神永远伴随我们,也永远值得我们每一个国人缅怀、尊敬和学习。

他一心为民,永葆初心。中国是农业大国,却不是农业强国。袁隆平青少年时期就立志要让中国的老百姓远离缺粮的威胁,1949年夏天高中毕业后,父亲打算让他报考南京中山大学,但他毅然选择了西南农学院农学系。当农业科学家,为中国的粮食增产作贡献,成为他的青春理想,他也真正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土地,交给了祖国和人民。“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这条挂在袁隆平试验田的横幅,就是他对祖国、对人民诚挚热爱的真实写照,他一生奋斗在杂交水稻事业上,实现着他的“豪言壮语”,践行着他的为民初心,无愧于“共和国勋章”的至高荣誉。

他尊重科学,永远攀登。袁隆平以科学报国,不屈不挠,勇攀高峰,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半个多世纪,为今天14亿人民饭碗装上中国粮食作出了卓越贡献。一路走来,他的科研也不乏质疑、失败、挫折,但如他所说,“哪有搞科学研究不失败的呢”。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正是他对科学的尊重与执着地追求,才闯出一片新天地,不断成就着他的科研梦想。

他锲而不舍,永生奋斗。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但袁隆平却一辈子专注杂交水稻研究这一件事,直到耄耋之年,梦想依存,他曾表示,我一直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梦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为此,他一生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试验田里劳作、观察、研究,每天到稻田地“打卡”成为习惯,也体现出他“农民科学家”的本色和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两年前,他还曾说:退休对我来讲是不存在的,只要身体好,只要不老年痴呆,我就一直工作,一直坚守我的“禾下乘凉梦”。“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儿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这虽只是一个梦,却彰显了袁隆平活到老、奋斗到老的精神,因此,才让他梦想不断成真。

我们在他的“稻穗下乘凉”缅怀袁隆平。今天,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任重道远,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就是要像袁隆平那样追梦,像一个90后,永葆青春活力,永远精力充沛,在平凡岗位上,不屈不挠、不懈追求,努力奋斗、创造卓越,为民造福、为国奉献。让袁隆平的精神、力量和成果薪火传承、永不熄灭,如此,也才是对他最好的缅怀与学习。

袁隆平先进事迹学习心得4能成为院士谈何容易?没有真本事和创业精神,以及吃苦和怎么面对困境的毅力,想都不要想成为,科学界一颗闪耀之星。在袁隆平院士八十寿辰的时候,虽然完成了人生的所有要达到的境界,却还在老骥伏枥孜孜不倦追求。国家领导人的祝贺,既是对袁隆平院士的身体关心,也是对知识分子的关怀,更是对科学知识的尊重。

袁隆平院士的才智和科研能力,我们无需置疑。但是我想袁院士身上,还有一层更闪光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那比所有的才华更重要。首先是袁隆平院士心怀祖国和人民,把人民的生活,看得比自己的身体还重要。也因此几十年如一日,矢志不渝,默默奉献。就是心底这种信念,支持他在科学路上不断超越。有人曾嘲笑他自找苦吃,何不轻松点。袁院士坦然说:“为了大家不饿肚子,我心甘情愿吃这个苦。”一句话,能让我们不从心底感动?第二,能承受失败打击,但信心不倒。刚开始研究条件简陋,尤其滇南育种遭遇大地震威胁,但上千次的失败,都动摇不了袁院士,研究杂交水稻的决心,就是倒,也要倒在稻田里。第三,袁隆平院士注重实践,讨厌信口胡来。他有一句经典名言: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他始终坚信真正的权威来自实践,使他在第一线义无反顾的坚守,锻造出了战略性的眼光,科学的光芒四处闪耀。第四,袁院士胸怀宽阔,甘当人梯。他重视培养杂交水稻科研人才,并深邃认为,团结协作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他捐出奖金,设立科研基金。他将实验材料,毫无保留的分送全国一些科研单,位加速了“三系”杂交稻研究的步伐。由此让我国杂交水稻界精英辈出,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三十多年来,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且,杂交水稻还被推广到,全球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袁院士只要哪里有需求,都亲自前往指导,并不在意自己是不是科学家。第五,老骥伏枥永不满足。尽管袁院士已是高龄,但是在有生之年,他还要实现两个愿望:一是争取九十岁时,水稻亩产达到一千公斤。第二把杂交水稻推广到全世界,并已做好准备,帮助其他国家研发杂交水稻。

这都是袁院士才智以外,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自然他获得多少奖励,授予多少职位,都是应该的。没有他的新型杂交水稻研发,中国和世界都将为粮食增产伤透脑筋。袁院士的这些精神,不是他故意作秀给人看的,而是发自内心对国家和人民的爱。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自己,不要说具备袁院士的所有精神品质,就算能拥有其中一项,都算是经典人才了。我们常说没有国家没有人民,就没有我们自己。我们以有强大的国家、强盛的民族而自豪,但是这种自豪怎么来?就需要我们努力奉献,不讲条件,不讲报酬,只要要相信国家这个大家庭,是会给你温暖的就行。让我们永远记住并学习,袁隆平院士深邃的对待国家和人民,对待事业的进取精神,马不停地、只争朝夕朝前奋斗,把国家建设的更强大!

袁隆平先进事迹学习心得5“隆平高科”是我国第一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股票,2000年上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现任该公司名誉董事长,持公司5%股份,每年分红20多万元。10月6日,重回母校、出席前身为博学中学的武汉四中110周年校庆的袁隆平,在回答记者“是否关注‘隆平高科’的股价”的提问时,平静地说:“我从来不管这个事。”

袁隆平是人不是神,他也要吃饭穿衣,自然不能脱俗地拒绝金钱。但是,他尊重自己,明白自己的价值所在。袁隆平说:“我的主要精力是做研究。只要田里有稻子,从播种到收获,每天都要下田,这是我的本职工作,也是我的兴趣。”

与此事业观相呼应的是袁隆平的平民生活观。他说自己每月工资6000多元,还有股份分红、稿费、咨询费等“额外收入”,每年总共有30多万元收入。这位八旬老人坦承自己的财富观:“钱是要的,因为要生活,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钱是拿来用的,该用则用,不挥霍不浪费,不小气不吝啬。”

所以,袁隆平对“隆平高科”股价的“从来不管”,语气虽然“平静”,却让我们看到了一名科学家对名利的淡泊,对科技事业的执着。没有正确的荣辱观,没有对毕生追求的事业的热爱,面对滚滚而来的股票红利诱惑,也许就不会有头顶烈日、脚踏泥地进行田间科研的耐心,超级杂交稻亩产700公斤的纪录,也许就将作为袁隆平一生的终结标签载入历史。但是,我们的亩产现在达到了800公斤。袁隆平还说,杂交稻亩产900公斤有希望在2012年实现,比预计提前3年。

有目标才会有追求,有追求才能有实现梦想的可能。不是说袁隆平就应该劳作一生,“每天都要下田”,用稻穗书写成大写的人,只是当我们听老爷子表述着自己只管自己份内的事,学有专长的事,我们才感到,人原来并不是万能的主。袁隆平当然可以挂着他“杂交水稻之父”的招牌,坐在气派的“隆平高科”老板桌前“指点江山”,而且我丝毫也不怀疑以他的聪明才智,赚取的必将是大笔的钞票。但袁隆平的“兴趣”却让我坚信,即便他家中多出了成吨的票子,世界却少了亩产900公斤1200公斤的水稻田,袁隆平一定依然若有所失,视为人生的耻辱。一份评估机构的报告称,作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身价为1000亿元。袁隆平说:“用财富衡量科学家价值太低级、太庸俗。”或许,他就觉得这是对他的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