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合集7篇)

时间:2022-04-16 14:06:38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第1篇

奉献。面对接踵而至的各项荣誉,张桂梅始终保持着入党之初的那份初心,把自己微薄的工资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和收养孤儿,把70多万元的奖金全部捐献给贫困山区。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感动人物事迹材料资料,欢迎阅读,提供参考。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一

假如今年的你39岁,丈夫病故 父母离世无儿无女身处异乡,你是选择庸庸碌碌虚度剩下的人生,还是在奋斗之中书写新的人生华章?39岁的张桂梅选择了化悲痛为力量,扎根小城华坪20余载,把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通过爱心倾注到当地的教育事业之中,带领1600多名贫困女学生走出大山,撒播下希望,用责任和担当书写了新时代的“小城大爱”故事传说。

爱心。“我要用有限的生命有限的力量为孩子们多做点事。”朴实无华的语言下,蕴含着张桂梅对山区贫困学生最深沉的爱。她把家访当常态,10余万公里的山路被踩在脚下,成为1500多户家庭走访的“垫脚石”,为的就是减轻“山里人出趟门不容易”的负担,了解到每一个学生最真实的情况,做通家长的思想工作,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们就是要把一颗爱心融化在群众的心田,尤其是对低保户五保户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要通过日常生活交往,和他们建立友情,从心底打破隔阂,详细了解掌握他们的真实意愿,在千方百计解决实际困难中,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坚定。“党员在,女高就有办下去的希望。”刚刚成立之初的华坪女高,师资紧缺学生家底薄,被认为是一所“绝对办不下去的学校”。但张桂梅却不信这个“邪”,带着8名教师,其中6名党员,佩戴党徽上课,发挥党员带头示范作用,把党员教师们内心的澎湃激情转化为坚定信念,造就了独特的丽江华坪“女高精神”,华坪女高也逐渐成为当地学生家长向往的学校,教育教学成绩日渐显著。张桂梅和学校的党员教师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成功需要无比坚定的信念,我们要从她身上汲取精神养分,对于选准了的方向认准了的事,要敢抓敢管敢作敢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奉献。面对接踵而至的各项荣誉,张桂梅始终保持着入党之初的那份初心,把自己微薄的工资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和收养孤儿,把70多万元的奖金全部捐献给贫困山区,一条洗得褪了色的牛仔裤一件很老气的花衬衫一双旧旧的黑皮鞋一副厚厚的近视眼镜,是伴随她多年的“行头”,生活十分清苦。她所有的心思都奉献给了自己最热爱的教育事业。对她来说,“让最底层的百姓看到希望,让所有的孩子享受教育的公平”,奉献理所应当。面对“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华民族谋幸福”的历史使命,我们要以张桂梅这样的榜样为标杆,对标对表,学习她们身上无私奉献的品德与情怀,立足本职岗位,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干劲,不讲条件不计得失,一心一意干好每件工作,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做出我们的贡献。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二

20xx年,女高创办一学期后,首批招来的17名老师走了9个。张红琼是留下的老师之一,她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走的人大多是因为吃不了苦。”

张桂梅一开始就很明确,山里的孩子基础差,要想出成绩,学生必须要“苦学”,老师更要“苦教”。她面试张红琼时,反复对她强调,去女高一定要能吃苦。和张红琼同去的还有另外两个女生,也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张桂梅看她们瘦弱,摇摇头。

女高老师流失超过一半,学校面临崩溃。最艰难的时候,张桂梅发现,剩下的8名老师中有6名都是党员,于是把他们召集到一起说:“如果是在抗战年代,这个阵地上剩一个党员,这个阵地都不会丢掉。我们剩6个党员,我们能把这块扶贫的阵地给党丢掉?”会后,老师们在教学楼二层墙上画了一面很大的党旗,然后面向党旗,宣誓。所有党员都哭了。

在张桂梅事后的多次叙述中,这件事被视为女高办学的转折点。从这一刻起,红色教育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此前,她虽然在教学中有一些红色教育,但还没有形成完整体系。老师的流失让她意识到,面对女高的艰苦办学条件和诸多客观局限,要想留住老师,就必须激发她们内心的理想信念,培育奉献精神。与其说这是女高办学的转折点,毋宁说,这是张桂梅在办学逆境中找到了坚持下去的锚点。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问张桂梅:“在女高采取红色教育的模式,是和个人的坚定信仰有关,还是这是最适合女高的一种培养模式?”

她说:“两者都有。”

从效果看,这种策略是成功的。在张红琼的回忆中,这次会议之后,张桂梅开始带领老师们唱红歌。每天下午五点半,学生们在吃饭,老师们在党旗下集体唱《红梅赞》,这是张桂梅最喜欢的歌剧《江姐》的主题曲。她一句一句教给老师,“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向阳开”。最初,张红琼觉得很尴尬,心想这都什么年代了,还唱这么老掉牙的歌曲,后来慢慢进入到角色中,大家都在唱,也不觉得奇怪了。“学生一开始都在围观,后来甚至会跟着唱。我们老师学生随口哼出来的都是红歌。”她说。

张桂梅在日常的每个环节渗透红色元素,力图在女高构建出一片红色净土。她不允许老师学生听流行歌曲,学生去食堂吃饭时,她把手机放在小喇叭旁放红歌。音乐课上大部分时间也在教唱红歌,课间操时间则是红歌会。

2020年11月4日上午九点半,记者在现场看到,女高学生列队集合后,先集体朗诵《卜算子·咏梅》,然后大声喊出口号:“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做党的好女儿”“学习、学习、再学习”“奋斗、奋斗、再奋斗”。热身环节结束后开始跳操,第一首是《英雄赞歌》,这是电影《英雄儿女》的主题曲,第二首是《红色娘子军》。此前还曾跳过《南泥湾》和《红梅赞》。这些歌曲都由张桂梅精心挑选,旋律由专人改编后节奏感很强,既有年代感也有时代感,再请专人以此设计出系列动作。今年,为了让学生和大山外的世界有更多接轨,在跳第三套操时,张桂梅特意选择了抖音上很火的鬼步舞,配乐是近几年的广场舞金曲《山里红》。这种舞蹈节奏感很强,整个场景看起来大型蹦迪秀,有一种穿越回到1980年代的魔幻感。

从2010年开始,每周一的课间操新增了宣誓环节。党员老师要宣读入党誓词,学生们则重温入团誓词,然后齐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每学期开学时,全体师生要抄党章。每周六上午有一节思政课,由张桂梅亲自执教,最长时可能持续2~3小时。课上,她会讲自己最爱的江姐、赵一蔓和红军长征故事,不断强调要学习红军的吃苦耐劳精神。每周日晚上七点半,高一学生要去阶梯教室看红色电影,既有经典老片《孔繁森》《焦裕禄》,也有新片如《我和我的祖国》。除电影外,还会每周追剧,让2009级女高学生陈法羽印象最深的是《雪豹突击队》,“当时每周看一集,我们都边看边哭。”

红色信仰还以一种更具象化的方式体现于整个校园。最初,教学楼里有一面手绘党旗,后来在新建的足球场上新增了一面“巨无霸”党旗,旁边立着“共产党人顶天立地代代相传”几个红色大字。“非常壮观,站在这里你会很震撼,这么大一面党旗,你站在下面,想说句脏话都不可能了。”张红琼这样感慨。

和学生的作息接近,女高老师的一天也从早晨五点半开始。地理老师张红琼是班主任,如果有早自习,她要五点多起床,脸来不及洗就骑车赶往学校,中午11点下班后,吃个饭,12点就要回来,下午课从2点开始,五点半结束,老师可以吃饭半小时,6点继续上晚自习,直到11点半,天天如此。张桂梅要求,无论有课没课,老师都得全天在女高,这样学生有问题就可以及时找老师解答。

在女高,老师结婚、怀孕都不是偷懒“摸鱼”的理由,想请长假很难,建校至今,没有一个老师成功请过长假。2014年,张红琼怀孕了,但还要管全校卫生,早晚和学生一起扫地。为躲避扫地,她故意在宿舍不出门,张桂梅就批评了她。对此她回忆说:“当时,我们的关系就有点冷淡了。后来孩子一岁多,我就主动和张老师申请当班主任,她说,你是一个老师,不能为了家庭就这样松懈,还是要把自己的价值能力体现出来。”

有人问张桂梅,为何女高学生基础差,老师年轻,高考成绩还那么好?她毫不犹豫地说:“因为我们能吃苦,因为我们有理想信念教育。”

2011年,女高第一届学生高考成绩出来后,震惊了整个县城,县委和县教育局在华坪县各中学组织了一轮又一轮“学习女高精神”,在全县推广女高党建工作的经验,要求其他学校校长每学期都去女高听张桂梅讲思政课,向女高学习教学管理经验。

但胥国华也坦言,女高的模式复制不了,能学的只有女高精神。“像女高老师一样奉献得那么彻底,其他学校老师很难做到。”

现任华坪县通达傈僳族乡乡长的潘兴陈曾在华坪一中任教,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当时,华坪一中学习女高,要求老师在晚自习前、后一小时内都不得离校,要给学生义务答疑。虽然不算作课时工作量,但和上课一样严格考勤,不出席就算旷课,进行处罚,“结果收效很明显,老师对学生的成绩、心理状况都能更准确地掌握,便于采取更针对性的管理和教学。”他说。但这只是复制了女高的一个具体措施。更多学校只是短暂地尝试过女高做法,便很快放弃。

在9名老师陆续走后,张红琼也有过放弃的念头。一天晚上,她准备向张桂梅辞职。走到她的办公室门口,看到她的桌上堆满了药瓶,她正费力地往身上贴药膏,很受触动,也很羞愧。“张老师自己身患那么多种疾病,仍在为大山里的孩子坚持,我们年轻人怎么还不如她,我于是想跟着张老师再坚持一下。”她这样说道。

实际上,女高人的精神支柱就是她们的校长。张桂梅丈夫早逝、没有子女、没有房和车,也没有任何个人财产,每个月的5423元退休金,也被全部用来资助贫困学生或给老师发奖金。她事必躬亲,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亲身实践自己的理想。

张桂梅只有一个,从这个角度而言,女高模式是不可能复制的。作为旁观者,华坪一中的老师对此看得很清醒。多位一中老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女高成功的核心并不是军事化管理,而是找到了一条红色教育的模式来统领全校,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贯穿高中三年学习的全过程。而能够将这套教育模式有效推行下去的灵魂人物,就是张桂梅。

一个因此产生的问题是,张桂梅之后,谁来执掌女高?63岁的张桂梅早已过了退休年龄,身体状况也不佳,身患骨瘤、肺纤维化、小脑萎缩等23种疾病,2019年初,就被下过一次病危通知书。今年春节,她再次病危入院。但记者在询问华坪县教育局、县政府领导后发现,对于女高接班人,大家目前都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想法。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三

63岁,20多种疾病,扎根滇西贫困山区教育一线40余年,12年把1804名贫困山区女孩带出大山、送进大学……张桂梅创造了很多值得称道的数字。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她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用爱心点亮贫寒学子人生之路,以教育斩断贫困代际传递。

张桂梅认识到,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可以从提高妇女素质入手。所以她坚定地创办了一所面向贫困家庭女生的免费高中,让女孩接受教育,进而改变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张桂梅没有儿女,却有着深沉的母爱。不计回报、倾其所有,甚至不顾生死的付出,这些都是因为共产党员的信仰。“如果说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张桂梅用数十年如一日的行动与坚守,成为了人们学习的榜样。

“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红梅赞》是张桂梅最喜欢唱的歌,也是华坪女高学生们耳熟能详的曲目。张桂梅提出了“革命传统立校,红色文化育人”的教学理念,坚持用红色文化引领教育、培养学生不畏艰辛、吃苦耐劳的品格,引导学生铭记党恩、回报社会。当华坪女高的学生们走出大山、走进大学、走入社会,当她们遇到困难和挫折,这种红色文化的熏陶,仍能激励她们不畏艰难、继续前行。张桂梅所做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立德树人,引领她们自立自强改变命运,让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大写的、站立的人,成为一朵朵傲然绽放的红梅。

最让张桂梅欣慰的是,那些从大山里走出的女孩们在大学毕业后,很多又选择回到大山,选择最艰苦的岗位、到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张桂梅坚守的最大意义正在于此,培养更多对家乡、社会、国家、民族有用的人,让爱心、奉献之心汇聚成河,让责任和使命代代相传。这也正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动力所在。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四

张桂梅同志用自己的一片真情点燃了无数贫困家庭的希望,用自己的赤诚爱心托起了无数孤儿和困难学子的人生梦想,用自己真情挚爱,诠释了什么是大爱无疆、大爱无私、大爱无声。她以勇者无畏、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续写着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人生追求和信仰。在张桂梅同志身上,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充分体现了张桂梅同志对党和人民的无比热爱和无限忠诚,充分体现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为了人民的为民情怀和坚定信仰。其事迹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净化了我们的心灵,深化了我们的情感,真可谓感人肺腑、振人心魄、令人肃然起敬。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第2篇

—九龙矿营销科科长刘全民

在九龙人负重挺进、拼搏进取征程中,刘全民用坚忍不拔诠释着责任,用实干拼搏演绎着担当。为官一任,他带给九龙太多的惊喜与希望,也呼唤着九龙人的目光,永远朝向"挺"的榜样。

一、呕心沥血,狠抓煤质提质创效。

二、一心为企,勇于创新科技增效。

三、不顾自我、拼搏奉献好榜样。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第3篇

对待病人,邱xx倾尽全力。对待家人,邱xx会“偶尔缺席”。在20xx年非典疫情报道的一段视频中,隔着十几米远,邱xx在隔离门内远远地向远处的夫人和儿子挥手,那是他们多日未见后的一次珍贵“遥望”。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感动人物个人先进事迹感悟材料感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感动人物个人先进事迹感悟材料感悟一

连日来,全国著名重症医学专家、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邱xx教授在武汉抗疫一线的先进事迹在医务工作者中引发热烈反响。

“他的严谨、认真、钻研是出了名的。”提起邱xx,江苏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南京鼓楼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周路阳赞不绝口。在武汉前线,他指导着湖北乃至全国的重症治疗,给我们非常大的技术支持和信心支撑。

在ICU的重症隔离病房,患者会突然出现病情变化,需要医生迅速打开“生命通道”,比如气管插管,这个动作距离患者非常近,在气管切开那一瞬间,胸腔气流会携带病毒喷出。在这时,邱xx会说:“我们上去!” 周路阳说,守护生命最后一道防线,打开“生命通道”,这点麻醉科与重症医学是相通的,“我们不仅要有邱主任一样精湛的技术,更要有迎难而上的担当,作为青年医生,我会用自己的学科优势与重症科协同作战,降低重症患者死亡率,尽最大努力去守护患者的生命。”

“他是‘国字头’的专家,当他站在了最危险的临床一线,我们每一个以‘救死扶伤’为天职的医生,没有任何理由退缩。”同在武汉,无锡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郁昊达出征31天了,已成为武汉前方的“老大哥”,每当有新来的战友“入队”时,他都会叮嘱一句——武汉当地的医护人员坚持了更久,我们一起帮帮忙吧!

“接力”最艰难的临床一线,邱xx关键时候给了大家“最强信心”。“他在武汉3家医院巡查,2月20日,根据实际情况,他作出判断——大多数危重症患者能救出来。”郁昊达说,这像一声号角,让病区医生们再次鼓足干劲,抓紧时机抢救患者。“我负责的20床患者,是新冠肺炎合并肠梗阻的危重患者,情况复杂。”郁昊达告诉记者,此时做外科手术风险太大,经过一系列论诊,最终决定对患者进行保守治疗,他还特意到超市买了麻油,从患者胃管内注入。经过近几天治疗,如今这位危重患者各项指标都在向好。

“只要患者需要,医生必须冲在临床‘最前线’,邱院长这样的精神激励我出征,激励我奋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男护士顾德玉目前正在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重症病房奋战。站进ICU病房,顾德玉就会想到邱院长的教诲——ICU里几乎所有的重症患者都是“盯”出来的,马虎一下,可能人就没了。

“邱xx对于这次整个疫情的控制,发挥了很大作用。”江苏第七批援湖北医疗队队员、省人医呼吸重症科主任医师吉宁飞说,传递正确的诊疗信息至关重要,邱xx提供很多关键信息,比如重症患者应该及时采用哪种治疗方法,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应该适时调整一些参数。“临床一线要会正确地进行诊治,特别是一些重症的治疗手段必须跟得上,这对于一线医护人员进行临床治疗很有参考性。”

江苏第二批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昆山第一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袁华说,邱xx认真查看重症患者,精心制定医疗方案,对于危重病人,还亲自参与救治工作,“他专业、敬业,身先士卒地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让我们能义无反顾地追随他投身武汉疫情防控。”

江苏第二批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ICU护士杨益曾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ICU进修,令他印象尤深的是,邱xx特别重视护理人员,“他说护理人员和患者接触最多,对患者病情变化的每个细节都是最先知道,一个优秀的护理人员是医生和患者强有力的保障。因此,作为一名ICU护士,我也一直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江苏第二批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扬州市中医院护士赵静特别认同邱xx教授所说,当医生既要做技术高超的高手,也要成为有温度的好医生。“不管是医技还是医德,邱xx教授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都是我们的标杆。作为一线医护人员,我一定会立足岗位,发挥自己学科特长,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

冲锋在前,医者楷模——这是邱xx在湖北抗疫一线医护人员心目中的形象。第七批援武汉医疗队成员、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侯小锋说,一个多月来,邱xx跑遍各大医院,哪怕是最高危的气管插管也经常亲自动手,帮助医生护士克服困难,也让大家看到了危重患者救治成功的信心和希望。

“当前疫情仍处在紧要关头,越是危急越担当,越是艰险越向前,邱xx这样的‘医之大者’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鼓舞着全体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士气。”第二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领队、省卫生健康委妇幼处处长顾寿永说,“每当在人民和国家需要的时候,总能见到邱xx挺身而出。一次次前所未有的征程,对他而言更是生命相托的使命。”

感动人物个人先进事迹感悟材料感悟二

那一年,为了争分夺秒地抢救病人。邱xx放弃了去病区外几公里的虹桥宾馆入住,选择留守病区。那一年,邱xx担任南京非典病区治疗专家组组长,带领医护人员创造了非典病人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的骄人记录。

五年后的2008年汶川地震,邱xx再一次走上战场。他和同事在帐篷里奋战十天十夜,230多个小时,争分夺秒和死神赛跑,成功抢救300多人次。救援结束后,他还一直惦记着在地震里截肢的孩子们。

“有人觉得我们医生比较‘冷’,我们也是人,心里对这些孩子会有说不出来的感觉,会牵挂他们过得好不好。我们见与不见,都是家人。”邱xx曾对媒体说。

十多年间,他多次给当时在地震中截肢的高一女孩汇款,并附言“好好学习”。他记得截肢的7位孩子中每一位的名字,“这7个孩子都是当时伤情最重的。现在看到他们长大成人,有的读大学,有的参加工作,有的还创业当起老板。有的孩子开淘宝店卖唇膏和口红,我还偷偷买过几十只,送给科室的同事们”。

赵健告诉记者,家里至今还有当时邱xx从自主创业的孩子们那里买的肥皂。“知道他们过得好就好”。

对待病人,邱xx倾尽全力。对待家人,邱xx会“偶尔缺席”。在2003年非典疫情报道的一段视频中,隔着十几米远,邱xx在隔离门内远远地向远处的夫人和儿子挥手,那是他们多日未见后的一次珍贵“遥望”。

转眼间,年幼的儿子已长大成人。得知父亲再次出征一线,他直言,“我知道,他肯定会去”。这是邱xx家人的特有“淡定”,“虽然也曾打趣他,‘我要帮你记一下,你一年不在家的时间究竟有多久’。但是我想说,我支持,并且以后会继续支持”,赵健说。

采访完的第二天,天下起了蒙蒙雨。记者进中大医院时发现,测量体温的工作人员正是昨天接受采访的邱xx夫人赵健。特殊时期,尽管她不是一线抗疫的医务人员,也自愿报名承担了出入医院的人员监测体温等志愿服务。

或许这是家人和邱xx并肩的方式,那套蓝色的“防护服”在灰蒙蒙的天气里,闪闪发亮。

感动人物个人先进事迹感悟材料感悟三

“邀请邱xx教授在我院设立名医工作室,是我院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有关人才政策的举措,也是我院引进高精尖技术,加强学科建设,推动培养高端卫生人才,不断提升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抓手。”厦门市第三医院院长郭之通说。

近年来,医院全面加快建设发展步伐,在高位嫁接引进顶级资源助推学科发展方面动作不断。医院柔性引进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欧启水教授、内分泌科主任严孙杰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陈丰霖教授等专家,通过实行“双主任”制,发挥人才引领作用,助力医院学科建设。并通过联合培养和定向培养,每年选派青年骨干到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院校进修,加强教学科研工作,提升人才发展潜力,使一大批本土化医学实用型人才得到茁壮成长。

此外,医院还通过高位嫁接“国家队”名院,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建立医疗协作关系,柔性引进专家,在临床专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医院管理、远程医疗等方面开展深层次合作;与福建中医药大学深度合作,开设福建中医药大学同等学力硕士研究生厦门班,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学历层次、科教研能力及医疗工作队伍的整体综合素质能力。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第4篇

7月25日,对于__省__市__区__镇__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__来说是很普通的一天。早上不到6点半,79岁的李秀英老人就敲开了她家的大门。说是敲,实际上__家的大门早已敞开,李秀英轻轻推一下就进来了。因为走得急,李秀英显得有点气喘吁吁。她是来打吊瓶的。李秀英有冠心病好多年了,每年的冬天就会来打几天吊瓶。__麻利的为她测量了血压,然后开方兑药。“山里人穷,没有钱去住院,只能在这里拿药打针。”“大娘,到客厅去吧,那屋暖和。”李秀英坐到大沙发上,打吊瓶的架子是用一根酸枣树枝绑在椅子背上做的。“冬天山里冷,诊疗室里又没钱生火,所以就让打吊瓶的人到俺家客厅里。”“今天还有东桃花泉村、西桃花泉村的两位病人等着去打针。”说话间,电话铃声响了起来。“喂,是我。感冒了?发烧39度?好,我马上过去看看。”__搁下电话,就去准备药品了。“每天都是这样,全身心的围着病号转,吃饭也不按时。”__的丈夫张东槐看到她要出去,知道拦也拦不住,话语中带着埋怨和无奈。

雪后初霁的山峦莽莽,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刺眼。__一手提着药箱,一手拄着木棍。她的家在村南头,要去的病人家在村北头,有三四百米远。泥泞的小路,有的被积雪覆盖,有的显露出泥水。__深一脚浅一脚的走着。“你的腿咋啦?走路看起来一瘸一拐的。”笔者问。“没事,右脚背里有一个断针头在里面,一不小心就会疼。”__乐观的说。她告诉我们,__村地处偏僻,离__镇卫生院有30多里路,且又不通公共汽车。村民有病就全靠她治疗。“周围俺这3个村,就俺这一名医生。一天到晚忙个不停,早上饭吃到八九点,中午饭吃到三四点,晚上饭吃到十拉点,是常有的事。一天也就休息五六个小时。”正是这长久的劳累,使__患上了甲亢、糖尿病、冠心病等多种疾病。有病却不能休息,那么多病人等着她去看呢。为了尽最大努力给病人提供方便,她上午在本村看病,下午出诊到3公里外的东桃花泉村和西桃花泉村。有时光输液的药物就有30多斤重,她就缝制了两个布书包,一前一后的挂在身上。每天步行都在40多里路,每年磨烂的鞋子就有四五双,被群众亲切的称为“背包医生”。

44年来,她就这样行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走进生病的村民家中,使村民有了希望。

说起学医,__心中不免有些酸楚。全家兄弟姊妹6人,8岁时,父亲患上了胃癌。请医生看病时,还要伺候好饭菜。母亲要照顾父亲,9岁时她就学会了摊煎饼,伺候医生。那时,她就按下决心,一定要成为一名医生,为乡亲看病,不吃百姓一口饭。16岁时,__初中毕业后到乡卫生院学习针灸和接生,从此,乡村医生这一称号一直伴随着她。“医生的基本原则,就是不吃病人的一口饭,病人随叫随到。”她所在的林峪村是个山区搬迁村,3公里外还有东桃花泉、西桃花泉村,3个村总人口只有200多人,且全都是老年人。“人不多,病不少。几乎每个人都有病,家家户户都去过。谁家的炕头朝哪,叫啥名字,都说的过来。”从年轻时,走到现在,腿脚也不如以前灵便。家里两个儿子,工作结婚都需要钱,自行车也买不起。20__年春天买上了自行车,刚学会不长时间,雨天骑车去东桃花泉村出诊,一不小心摔倒,造成左腿骨折。在床上一趟就是40多天。躺在床上还得看病,她在床上开方配药,由丈夫将药送到床前,病人来到跟前打针。有些病人不忍心,说你这个样子,还给俺们治病,心里不安哪。骨折治好后,留下了后遗症,再也不能骑自行车了。去年8月16日晚上9点30分,她接到西桃花泉村村民朱秀良家属的电话,说朱秀良高烧40多度,要她马上过去治疗。__二话没说,马上准备药物,背上就出发。当时,天上下着小雨,她一手撑伞,一手拿着手电筒,急匆匆的向3公里外的西桃花泉村赶去。在村头爬坡时,脚下一滑,摔倒在泥泞中,包中的注射针头刺破鞋帮,从右脚的脚面上扎进去,折断在里面。她浑身疼痛,爬不起来,呼喊救命,也没有人听见。大约过了半个多小时,恰巧有一村民下班回来路过,才将她从地上扶起来。浑身湿透的__硬撑着身体,在这位村民的帮助下,到病人家中打上了针,才返回家中。由于针头很深,去过几次医院,也没能手术取出,现仍留在脚里,走路时一瘸一拐,不时地感到疼痛。

1月25日这天上午在本村看完病后,下午要到东桃花泉村和西桃花泉村出诊,为病人输液打针。她将病人用的药物仔细清点好,带上血压计、碘伏等辅助治疗设施,同时又带上一些常用药品。中午12点简单的吃完饭后,背起了两个鼓鼓囊囊的布包,向东桃花泉村赶去。“大部分时间是一个人走在路上,寂寞无聊。但一想到病人,脚下就会加快了许多。”40分钟后,终于来到了东桃花泉村,不论是在房前晒太阳的,还是走在路上的,见了__都热情地打着招呼。碰到一些看过病的病人,__主动询问病情,嘱咐上几句。最后七拐八拐,才赶到朱秀忠家。未到家门口,就看到朱秀忠迎了出来,赶忙接过__手中的布袋。进门后,__就让朱秀忠的妻子李秀玉躺到床上,先为她做了检查。李秀玉患的是膀胱炎,今天是第三针。在兑药时,看到__两次将蒸馏水打到头孢噻肟的瓶子里,使劲晃动。“为的是药尽其用,保证疗效。”原来,头孢噻肟是粉剂,需要用蒸馏水稀释后吸出,两次就会把瓶子里的药物吸出,全部用到病人身上。打上吊瓶后,__又灌上暖水袋,放到病人的胳膊上保暖,并叮嘱朱秀忠应该注意的事项。“她每次来,都这么认真仔细。从不叫苦犯难。”朱秀忠说。

连杯水也没喝,__就背起药物向西桃花泉村走去。王翠花因患冠心病躺在家中,今天已是第四天了。见到王翠花,__先给她量了血压,听了听心肺,问了!些情况,然后兑药打针。走出王翠花家,刚来到村内大路上,老远就看到一位老大娘喊着她的名字,急匆匆的走过来。原来,老大娘叫王桂芬,她的老伴突然间肚子疼,要__去看看。__急忙赶到她家,经过诊断,是原来的老毛病又犯了,需要打针。可__没带着药,只好回去取药再返回。“这是经常地事儿,俺都已经习惯了。白天还好说,晚上才麻烦呢。”__说累,并快乐着。__从医这么多年,从没有人见她发过脾气。对病人的服务胜似亲人。邻近的章丘市官庄乡石门、响水泉、双水泉3个村的老百姓也都过来找她看病。糖尿病并发的后遗症,使她的左眼几近失明,为此,她专门买上了一副平光镜戴着。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固定的休息时间,因为她不知道谁什么时间就会生病。她就像一名战士,已有病人信息,随时就出发。有时一个村连续去了3趟,来回走的脚都肿了,也丝毫没有怨言。__就这样坚持着。她成了百姓心中的希望和靠山。因为这里穷,挣不到钱;这里闭塞,生活条件苦,没有人愿意留在这里当医生。由于都是老年人,收入基本靠子女,有时没有钱,病也得看,药也得拿。到目前,__垫付的钱有3万多元,其中“死账”也有1万多元。但__没有怨言,因为,这里的百姓需要他。“最怕__搬走了,她走了,我们的病就没有人看了。”西桃花泉村朱秀道说。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第5篇

【吴锦泉 高节卓不群】

【人物事迹】

2017年8月9日,吴锦泉收听广播时得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将磨刀挣来的硬币凑上1000元钱送给红十字会捐给灾区。2017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吴锦泉得知此消息后,将两年来走街串巷替人磨刀挣下的1966.2元辛苦钱,通过红十字会捐给灾区。自2017年汶川地震之后,累计捐款37000多元钱。吴锦泉,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五星村一名普通村民,如今年过八旬,仅靠磨刀为生,生活并不富裕,老两口还住在三间破旧的瓦房里,但他关心社会,为村里修桥补路,去福利院看望孤儿,将自己的辛苦钱毫无保留地捐献出来。

【张宝艳 秦艳友 阳春布德泽】

【人物事迹】

1992年,儿子的一次意外走失,让张宝艳、秦艳友夫妇体会到了走失孩子后的焦急,此后他们开始关注寻亲信息,并尝试为丢失孩子的父母提供帮助。2017年,夫妇二人建起“宝贝回家寻子网”,帮助家长们寻找孩子。为了运营好网站,张宝艳辞去工作成了一名全职志愿者。2017年,张宝艳提出的“关于建立打击拐卖儿童dna数据库的建议”得到公安部采纳,dna数据库为侦破案件、帮被拐儿童准确找到亲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成立8年来,“宝贝回家寻子网”不断壮大,志愿者发展到15万多人,遍布全国各地,成为照亮宝贝回家路的一支中坚力量。目前,“宝贝回家”寻子网是唯一与公安部打拐办合作的全国性寻子网站,截至2017年11月,“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帮助超过1200个被拐及走失的孩子寻找到亲人。

【郎平 雄心志四海】

【人物事迹】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女排决赛,中美巅峰对决,身高1米84的中国女排主攻手郎平击溃了美国女排的防线,帮助中国女排登上了冠军的宝座,赛后诞生了一个流行词——“铁榔头”。“铁榔头”郎平两次在中国女排最困难的时期,主动接下了中国女排主帅这个“星球上压力最大的职业”:第一次是1995年女排生死存亡之际,她毅然归国,担任女排主帅,累倒在工作当中;第二次是2017年中国女排伦敦奥运会被日本队淘汰,2017年同年龄队友陈招娣撒手人寰,这一系列的悲痛触动了郎平内心深处的女排情结,于是她冒着“一世英名可能毁于一旦”的风险再次走马上任,仅仅一年半时间,郎平就带领中国队于2017年时隔2017年重返世锦赛决赛舞台,最终夺得亚军,并于2017年重夺世界杯冠军。30年来,从担任主攻手时的“五连冠”到任教练率中国女排重返世界之巅,“铁榔头”似乎已经是奇迹的代名词。

【屠呦呦 春草鹿呦呦】

【人物事迹】

2017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1968年,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阎肃 弦歌感人肠】

【人物事迹】《敢问路在何方》《我爱祖国的蓝天》《唱脸谱》《团结就是力量》……这些被置于艺术殿堂宝座的艺术作品,都出自著名文学家、词作家、剧作家阎肃之手。1950年,20岁的阎肃来到西南青年文工团,并于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成为一名文艺兵。自那时起,阎肃就常常跑基层,慰问广大官兵,把官兵们的生活点滴作为自己的创作素材,很多作品都是在连队的马扎上完成的。为了创作歌剧《江姐》,阎肃来到重庆渣滓洞体验生活,反铐双手,戴上脚镣,并坐上老虎凳来真实感受当年共产党员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2017年2月12日与世长辞,阎肃的夫人说,昏迷期间,阎肃只有听到自己写的歌时才有反应,甚至会流泪。在阎肃心中,他的作品里饱含着的对兵、对民的深情,正是他内心最真实的写照,即使昏迷,也依旧共鸣不绝。他永远是一个兵,一个人民的优秀子弟兵。

【徐立平 大国多良材】

【人物事迹】

徐立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高级技师。自1987年入厂以来,一直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在火药上动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烧爆炸。目前,火药整形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无法完全用机器代替。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断,药面精度是否合格,直接决定导弹的精准射程。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经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药药面误差不超过0.2毫米,堪称完美。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徐立平还自己设计发明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由于长年一个姿势雕刻火药,以及火药中毒后遗症,徐立平的身体变得向一边倾斜,头发也掉了大半。28年来,他冒着巨大的危险雕刻火药,被人们誉为“大国工匠”。

【莫振高 化作光明烛】

【人物事迹】

莫振高,学生口中的“莫爸爸”“校长爸爸”,是广西都安高中的原校长。都安是全国贫困县,这个大山里的瑶乡,有着众多因贫困上不起学的孩子。于是,莫振高将“让瑶乡儿女走向世界”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任教三十多年来跑遍每一位贫困生的家,将了解的情况一一记录在册,并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了近300名学生,圆了他们的大学梦。然而,自己的工资毕竟只是杯水车薪。面对数量众多的贫困学生,这位从未向别人伸手的“莫爸爸”走上了“化缘”之路。他利用休息时间,来到全国各地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做演讲、做动员,只为通过社会力量,帮助更多的瑶乡儿女走出大山。就这样,莫振高一共筹集了3000多万元善款,让1.8万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因积劳成疾,莫振高于2017年3月9日突发心脏病去世。“莫爸爸”的“化缘”之路改变了数以万计贫困孩子的命运,现在他已桃李满天下,九泉之下也可含笑。

【官东 天下英雄气】

【人物事迹】

2017年6月1日,“东方之星”号客轮在长江中游湖北监利水域翻沉。官东主动请缨加入海军工程大学抢险救援分队。6月2日抵达救援现场后,他第一个跳入水中,面对水流湍急、能见度极低的双重考验,官东首先在船舱内发现朱红美老人,他一边耐心安抚老人的情绪,一边帮她穿戴好装具,最终成功将其救出,这是第一位被成功救出的生还者。14时15分,官东再次下水,在机舱部位找到了船员陈书涵。面对体力严重透支,陷入绝望的陈书涵,官东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装备给了陈书涵,自己冒着生命危险仅靠轻潜装具支撑。撤退时,他身上的信号绳被缠住,危急之下,官东割断信号绳,与水面彻底失联。官东在黑漆漆的舱内摸索近20分钟,终于找到出舱口,怎料,一个暗流瞬间将他卷入深水区,而此时,装具里的氧气即将耗尽,官东果断丢掉所有装具,憋着一口气猛地往上游。由于上升速度过快,刚出水的官东双眼通红、鼻孔流血。面对大家的赞许,这个帅气的90后小伙儿,没有多言。因为在他看来,这是军人应有的担当。

【买买提江•吾买尔 盛德表一乡】

【人物事迹】

买买提江·吾买尔是新疆伊犁地区布力开村村支部书记,维吾尔族。3岁时,吾买尔的父亲就过世了,第二年母亲也改嫁了。就这样,吾买尔是吃着村里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汉族等各族人家的百家饭长大的,也由此对乡亲们产生了化都化不开的浓浓感情。当上村支书之后,吾买尔把“不让一个人受穷,不让一个人掉队”作为自己的工作宗旨,全力带领村民奔小康。在布力开村,各族群众和谐相处,从没有红过脸,更没有出现过民族歧视。吾买尔说,只有民族团结经济才能发展。如今,布力开村已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截止到2017年底,布力开村1120户村民全都盖起了有网有电话的新房,铺上了总长42公里的柏油路,全村三分之一的人家买上了小汽车。在民族团结的大道上,布力开村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团结带来的生产力。

【王宽 君子抱仁义】

【人物事迹】

郑州戏曲圈里有这样一位老艺术家:台上兢兢业业唱好戏,台下尽心尽力做善事,戏迷们夸他是德艺双馨的好人,他就是74岁的王宽。1998年退休后,王宽夫妇陆续收养了6名老家的孤儿。为了供养这些孩子吃饭穿衣、读书学艺,王宽决定放下自己国家一级演员的身段,去茶楼卖唱,这一唱就是7年。起初,他的“上台率”并不高,每晚冷板凳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但王宽依旧坚持每天骑着自行车,一家一家茶馆地跑,常常晚上六七点就去了茶馆,等到天亮才回家。后来为了能够让更多人点他的戏,王宽又学起了川剧变脸。如今,王宽夫妇苦心抚养的几个孩子都已长大成人,自食其力,而老两口却还在坚持资助老家的孩子。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办起一个孤儿艺校,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余热,让这些孩子学到一技之长。王宽老师用他的行动向大家传达爱的意义。

【特别致敬:抗战老兵和爱国侨胞】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第6篇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1——磨刀老人吴锦泉:高节卓不群

【感动中国事迹】

吴锦泉,今年84岁,江苏省南通农民,是南通市年龄最长的红十字志愿者,也是一名老党员。平日里老人靠磨刀为生。近年来,吴锦泉曾为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甘肃泥石流灾区各捐款1000元,雅安地震后,他又将两年来磨刀积攒的零钱捐献给雅安地震灾区,其中1元硬币1715枚,5角硬币501枚,1角硬币7枚,共计1966.2元。自2019年以来,他已累计捐款23392.2元。

在他的倡导下,村里立即成立了以老人名字命名的了“锦泉一元爱心社”,五星村内15家企业向“锦泉一元爱心社”捐出了3万多元善款,全村19个村民小组,也纷纷捐钱,从而使“锦泉爱心社”的救助资金达到5万多元,已救助39人次,发放救助款14000余元。救助的对象包括革命伤残军人、重症患者、空巢老人等。

【颁奖词】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沐雨栉风,身边的人们追逐很多,可你的目标只有一个,刀剪越磨越亮,照见皱纹,照见你的梦。吆喝渐行渐远,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称量出高尚。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打拐夫妇张宝艳 秦艳友:阳春布德泽

【感动中国事迹】

张宝艳,女,出生于1962年8月,吉林通化人,宝贝回家寻子网的创始人。

2019年,张宝艳、秦艳友夫妇自费创建“宝贝回家寻子网”,专门帮助被拐、被遗弃和走失的孩子以及流浪乞讨儿童回家。2019年成立宝贝回家慈善基金。

在2019年中央电视台举行的“12·4十年法治人物颁奖典礼”上,张宝艳成为唯一网民代表入选者。

2019年9月20日,获得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019年12月10日,获得网易“最有态度公益人物”奖。

【颁奖词】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惨戚戚,宝贝回家,路有多长?茫茫暗夜,你们用父母之爱打,把灯火点亮。三千个日夜奔忙,一千个家庭团聚,你们连缀起星星点点的爱,织起一张网,网住希望,网住善良。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3——铁榔头郎平:雄心志四海

【感动中国事迹】

郎平,女,汉族,身高1米84。祖籍中国天津,著名女子排球运动员、教练员,1973年进入北京工人体育馆少年体校排球班练习排球,1976年进入北京市业余体校,同年入选北京市排球队;1978年入选国家集训队。凭借强劲而精确的扣杀而羸得“铁榔头”绰号。曾入选中国体育劳伦斯奖第二届(1980年)十佳名单。

荣膺1982年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MVP" 。1984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1996年获得国际排联颁发的“世界最佳教练"。2019年10月,由知名排球教练、运动员和记者组成的评委会以100%的得票,正式入选排球名人堂,成为亚洲排球运动员中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郎平与美国名将弗罗拉·海曼、古巴名将米雷亚·路易斯并称为1980年代世界女排“三大主攻手”。

2019年4月25日郎平被任命为新一届女排国家队主教练。2019年2月1日,郎平获2019CCTV体坛风云人物最佳教练奖。2019年在女排世界杯最后一场比赛中中国女排以3比1战胜顽强的日本队,时隔2019年再夺世界冠军,并直接晋级2019年里约奥运会。

2019年1月16日,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和中国社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育成,在京举行婚礼。

【颁奖词】临危不乱,一锤定音。那是荡气回肠的一战,拦击困难、挫折和病痛,把拼搏精神如钉子般砸进人生。一回回倒地,一次次跃起,一记记扣杀,点染几代青年,唤醒大国梦想。因排球而生,为荣誉而战。一把铁榔头,一个大传奇。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4——诺奖获得者屠呦呦:春草鹿呦呦

【感动中国事迹】

屠呦呦,女,药学家。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19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前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2019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2019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颁奖词】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5——歌者阎肃:弦歌感人肠

【感动中国事迹】

阎肃(1930.5.9—2019.2.12),原名阎志扬,出生于河北保定,重庆大学毕业。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剧协副主席,空政歌剧团编导组组长,中国剧协第三、四届理事。[1] 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歌舞团编导室一级编剧,专业技术一级,文职特级,享受大军区正职的生活待遇;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阎肃的成名作歌剧是《江姐》,这部歌剧在1964年公演,立即引起了轰动,一举成名。阎肃也受到毛泽东的接见。阎肃还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总政双拥晚会、文化部春节晚会、公安部春节晚会等大型晚会的总体设计、策划、撰稿。2019年12月,入围“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候选人。

2019年2月12日3时07分,阎肃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颁奖词】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这是一个战士的风花雪月。唱红岩,唱蓝天,你一生都在唱,你的心一直和人民相连。是一滴水,你要把自己溶入大海;是一树梅,你要让自己开在悬崖。一个兵,一条路,一颗心,一面旗。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6——大国工匠徐立平:大国多良材

【感动中国事迹】

徐立平,男,1968年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发动机药面整形组组长,高级技师。

徐立平一直从事着极度危险的航天固体动力燃料的微整形工作,雕刻的精度不超过0.2毫米。凭着对事业的忠诚和责任,过人的胆识和智慧,徐立平苦钻善学,练就了一手高超的技艺绝活,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多次出色完成急难险重任务。

【颁奖词】每一次落刀,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你在火药上微雕,不能有毫发之差。这是千钧所系的一发,战略导弹,载人航天,每一件大国利器,都离不开你。就象手中的刀,二十六年锻造。你是一介工匠,你是大国工匠。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7——化缘校长莫振高:化作光明烛

【感动中国事迹】

“校长爸爸”在感动都安、感动广西之后,感动了整个中国。

莫振高生前用他微薄的工资,以及向社会各界募捐的3000多万元善款,资助近两万名贫困生圆了上学梦,被学生们亲切称为“校长爸爸”。2019年3月9日,59岁的莫振高因病去世。

莫振高逝世后,自治区党委追授他为“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下发通知要求全区党员干部向他学习。将他的事迹作为全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重大典型,举办主题情景报告会,并在全区部分设区市、高校,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巡回报告。莫振高还先后获得了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第三届广西道德模范、2019广西公民楷模新闻人物特别奖等荣誉。

【颁奖词】千万里,他们从天南地北回来为你送行。你走了,你没有离开。教书、家访、化缘,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你是不灭的蜡烛,是不倒的脊梁。那一夜,孩子们熄灭了校园所有的灯,而你在天上熠熠闪亮。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8——当代大学生官东:天下英雄气

【感动中国事迹】

官东,男,安徽宣城人,1990年5月生,201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海军工程大学潜水员。

2019年“东方之星”救援过程中,他多次下潜,凭借高超的潜水技术,一连救出两名幸存者;危急时刻,他让出自己的潜水器具,险被急流冲走。

2019年10月13日,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被授予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称号。“你为安徽人争了光,向你和家人问好!”;“把生的希望给了他,把最危险的留给了自己”;“为军队争得了荣誉!”(xx总理夸赞)

官东的英雄勇毅义举,赢得社会点赞,被网友亲切地称为“真正男子汉”、“英雄”、“男神”潜水员。

【颁奖词】来不及思量,就一跃而入。冰冷,漆黑,缺氧,那是长江之下,最牵动人心的地方。“别紧张,有我在”,轻声的安抚,稳住倾覆的船舱。摘下生命软管,那肩膀上剩下的只有担当。人们夸你帅,不仅仅指的是面庞。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9——基层领头雁买买提江·吾买尔:盛德表一乡

【感动中国事迹】

买买提江·吾买尔,男,维吾尔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县人,1952年12月生。曾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模范村党支部书记称号。现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县布里开村党支部书记。

买买提江·吾买尔敢管事、会管理,注重强根基、治软散,理思路、促增收,抓整治、保稳定,办实事、聚民心,较快改变了村貌,实现了由乱到治,村党支部跨入伊犁州先进行列,创造的维稳工作经验得到推广。买买提江·吾买尔同志政治上坚强、宗旨观念强、创新意识强、带头能力强,是新时期农村党支部书记的优秀代表,是推动发展、促进和谐、反对分裂、维护稳定的楷模,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典型。

【颁奖词】一碗茶水端的平,两个肩膀闲不住。三十多年的老支书,村民离不开的顶梁柱。你是伊犁河上筑起的拦河坝,是戈壁滩上引来的天山水,给村民温暖,带大家致富。木卡姆唱了再唱,冬不拉弹了再弹,买买提江·吾买尔的故事说不完。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10.卖唱艺术家王宽:君子抱仁义

【感动中国事迹】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第7篇

【人物故事】

2016年5月18日凌晨,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西华村一栋三层居民楼突发大火,浓烟迅速吞噬了整幢楼房。租住在一楼的方城男子王锋最早发现险情,他顾不上穿衣,一边打开楼房大门大声呼救,一边保护着妻儿从室内转移到楼外安全地带。随后,王锋又迅速冲进火海,救出住在一楼东间的两名托教学生和一名托教老师。此时已是火光冲天,楼内不时响起噼噼啪啪的爆炸声。当时王锋还没被大火烧伤,完全可以自保等待外援,但他没有丝毫犹豫,转身第三次冲进浓烟火海中救人。

再出来时,王锋快被烧成了“炭人”,浑身都是黑的,神智已不清醒。即使这样,他还在外面跑着喊着:“快救人啊,快救人啊,失火了!”向四周邻居呼救示警。从住处到张衡路口,有五六十米的距离,一路都留下了他带血的脚印。

火光冲天,再加上王锋大声呼救示警,四周邻居纷纷从睡梦中惊醒,加入到救火的队伍中。凌晨1点35分,来了两辆消防车,迅速扑灭了大火。附近群众把王锋搀上救护车时,他还不肯上车,一个劲地说:“楼上还有很多人,先救他们!”此时的王锋已经处于半昏迷状态,脑子里只有救人。

20多名邻居无一伤亡,王锋却被烧成重伤,全身烧伤面积达98%,仅保留有两块手掌大小的皮肤。当晚王锋被送往南石医院救治,7月12日被转到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救治。

在生与死的关键时刻,英雄王锋临危不惧,舍生忘死,挺身而出,以三入火海勇敢救人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令人感动的英雄赞歌。王锋的事迹迅速传遍全国,无数人落泪,无数的电话、短信、捐款雪片一样飞来;王锋的新闻成为全国各大媒体聚焦的热点,“大美南阳好人多”的声音响彻八方。

王锋烧伤后被送往南阳南石医院抢救,因病情严重,于7月12日转院至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解放军304医院)继续救治。在随后的治疗过程中,王锋同志因严重感染,长期消耗,免疫力低下,脏器功能损伤明显,于9月30日中午突发呼吸困难,高度怀疑肺部栓塞合并肺部感染。病情发生后,医院立即再次多科会诊实施抢救,医院领导到场了解情况并组织协调。经支气管镜检查吸痰,抗凝溶栓、稳定呼吸、循环,加强支持治疗后,9月30日当晚病情一度趋于稳定。10月1日上午7:30病情再次恶化加重,予以紧急进行血浆置换,并组织体外呼吸模肺支持等综合急救,但由于病情过于危重,经全力抢救无效,不幸于16:34去世。

至去世前,其家人仍欠医院诊疗费逾200万元。当地政府承诺将帮助解决。

经多方协调王锋遗体告别仪式定于10月4日上午9:00在北京八宝山公墓 东礼堂 举行。南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富治代表中共南阳市委、市政府市委宣传部参加并主持仪式,方城县委书记褚清黎带领县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解放军总医院领导专家及北京304医院领导医护人员近百人参加,总人数160人左右。

【所获荣誉】

王锋先后被授予南阳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雷锋式好青年”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