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合集7篇)

时间:2022-09-26 05:10:15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第1篇

观“感动中国2008颁奖晚会”后感

当“感动中国2008颁奖晚会”的大幕伴着经久不息的掌声慢慢落下之后,我认为,

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足以感动世界。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第2篇

观“感动中国2008颁奖晚会”后感

当“感动中国2008颁奖晚会”的大幕伴着经久不息的掌声慢慢落下之后,我认为,

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足以感动世界。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第3篇

2012年2月3日晚八点,中央1套节目播放了感动中国十大获奖名单:中国核事业的领航人朱光亚,坚守雪域高原的支教者胡忠谢晓君夫妇,让中国肝胆外科站到世界最前的吴孟超,让全世界见证奇迹的无臂纲琴师刘伟,最美妈妈吴菊萍,一生奉献清廉履职的好书记杨善洲,烤羊肉串的慈善家阿里木,跨越海峡的爱心人士张平宜,照顾养母12年的孟佩杰,两袖清风的公安部高管刘金国。

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孝女孟佩杰从8岁开始独自照顾瘫痪在床的养母12年,她成为养母活下去的希望。我不知道这个8岁的小女孩是用一种什么样的毅力与信念在坚持,在支撑着这个贫困的家庭,我一直流着眼泪看完她的故事。8岁,大部分的孩子都还在父母的怀抱里撒娇,她却用一双稚嫩的小手照顾养母的生活起居,用柔弱的肩膀挑起了一个家。

组委会给她的颁奖词:在贫困中她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驱赶种种不幸,在艰难里她无怨无悔,坚守清贫,让传统的孝道充满着每个细节,虽然艰辛填满了四千多个日子,可是她的笑容依然灿烂如花。命运对孟佩杰很残忍,她却用微笑回报世界。

无独有偶,2012年2月2日的约法三章,一对母女为了六万元钱反目成仇,大打出手,闹上法庭,断送了亲情。“百善孝为先”这是做人的根本。在这个人情亲情日益淡漠的年代,孟佩杰为我们树立了一面很好的旗帜。

他们十个人是我们十几亿中国人学习的楷模,不同的故事不同的人物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奉献却有着同样的精神,那种人间大爱和无私奉献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里。闪闪发光!激励更多的人勇往直前!

我们在工作之余都来学习学习《弟子规》,“弟子规,圣人训,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第4篇

【观看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心得范文一】

李万君是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转向架创造中心一名普通焊接工人,29年来他坚守岗位、苦练技术、攻克难关,迅速成长为公司焊接领域的技术专家,中国高铁动车组焊接领军人物,名副其实的“大国工匠”。李万君的神奇蕴涵在勤勤恳恳的工作之中,深藏在不屈不挠的努力之中。

随着时速250公里、350公里动车组的成功运营,中国高铁已经成为神州大地和世界一道亮丽的风景。我国仅用了不到10年时间,就走过了国际上高速铁路40年的发展历程。在具有世界顶级技术高速动车组生产中展现才华的长客技术工人,被国务院总理赞誉为“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在这支光荣的队伍中,李万君靠精湛的焊接技术和敬业精神、靠一位普通工人的咫尺匠心,为我国高铁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高铁焊接大师”。

探索创新,钢铁“绣”工技艺高

宝剑锋从磨砺出。转向架制造技术,是高速动车组的九大核心技术之一。我国的高速动车组之所以能跑出如此之高的速度,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长客股份公司的转向架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李万君就工作在转向架焊接岗位上,他不断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李万君先后参与了我国几十种城铁车、动车组转向架的首件试制焊接工作,“绣”活了得,使得冷硬的钢铁被耀眼的电弧完美焊接,彰显出道德、技能之美,李万君总结并制定了20多种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技术攻关100多项,其中21项获得国家专利。

作为全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主力车型,法国的时速250公里动车组在长客股份公司试制生产。由于转向架环口要承载重达50吨的车体重量,因此成为高速动车制造的关键部位,其焊接成型要求极高。试制初期,因焊接段数多,焊接接头极易出现不熔合等严重质量问题,一时成为制约转向架生产的瓶颈。关键时刻,李万君凭着一股子钻劲,终于摸索出了“环口焊接七步操作法”,成型好,质量高,成功突破了批量生产的关键。这项令法国专家十分惊讶的“绝活”,现已经被纳入到生产工艺当中。中国北车从德国西门子引进了时速达350公里的高速动车组技术。由于外方此前也没有如此高速的运营先例,转向架制造成了双方共同攻关的课题。带着领导的重托,李万君参加了转向架焊接工艺评定专家组,并发挥了高技能人才的特殊作用。以李万君试制取得的有关数据为重要参考,企业编制的《超高速转向架焊接规范》在指导批量生产中解决了大问题。如今,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的转向架年产量超过8000个,比庞巴迪、西门子和阿尔斯通等世界三大轨道车辆制造巨头的总和还多。李万君也因为在高铁制造中所做出的特殊贡献而赢得了“高铁焊接大师”的美誉。

李万君在参与填补国内空白的几十种高速车、铁路客车、城铁车,以及出口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巴西、泰国、沙特、埃塞俄比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列车生产中,攻克了一道又一道技术难关。

勤学苦练,铸就创新真本领

匠心神工,李万君在本职岗位上取得的一个个成绩,并非偶然。在29年的长期工作中,他勤于钻研,勇于创新,练就了过硬的焊接本领。他同时拥有碳钢、不锈钢焊接等6项国际焊工(技师)资格证书。手弧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及MAG焊、TIG焊等多种焊接方法,平、立、横、仰和管子等各种焊接形状和位置,他样样精通。李万君根据异种金属材料焊接特性发明的“新型焊钳”,已经获得国家专利并被推广使用。2012年,李万君针对澳大利亚不锈钢双层铁路客车转向架焊接加工的特殊要求总结出的“拽枪式右焊法”等20余项转向架焊接操作方法,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累计为企业节约资金和创造价值800余万元。李万君在出口伊朗的单层轨道客车转向架横梁环口焊接中,首次使用氩弧焊焊接方法,并成功总结一套焊接操作步骤,从而弥补了我国氩弧焊焊接铁路客车转向架环口的空白,同时也为我国以后开发和生产新型高铁提供了宝贵依据。李万君还多次在长春市及国家焊工技能大赛中夺冠,李万君用专注和坚守创造了不可能。

精心培育,创造出培训奇迹

为高速动车组生产培养新生力量,是李万君对中国高铁制造的又一大贡献。为确保时速250和350公里动车组的生产,以及时速380公里超高速动车组的试制,李万君肩负起了为企业培养后备技术工人的重任。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一边工作,一边编制教材、承担培训任务,创造了400余名新工提前半年全部考取国际焊工资质证书的“培训奇迹”。他精心撰写的编制了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平板对接、单面焊双面成形焊接工艺等教材通俗易懂,深受欢迎。他主管的公司焊工首席操作师工作室,在2011年被国家劳动部授予“李万君大师工作室”。5年来,李万君为公司培训了1万多人次的焊工,考取各种国际、国内焊工资质证书2000多项,满足了高速动车组、城铁车、出口车等20多种车型的生产需要。李万君所带的徒弟中,已有多人成为技师、高级技师,1人成为“长春市高技能人才指导师”,5人考取国际焊接技师证书。他本人也多次被长春市总工会聘为“高技能人才传艺项目技能指导师”。2013年,李万君又因为传授技艺成绩显著被聘为“长春市高技能人才传承师”。

李万君常说:“要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不仅靠企业的科技人员,还要靠每个技术工人争当创新的主角。就像企业生产的动车组,每节都给力,动车才精彩”!凭着高超的焊接技艺,李万君先后获得长春市特等劳模、吉林省特等劳模、国务院政府津贴、全国五一奖章和中华技能大奖。2012年,李万君当选为党的十代表。2015年,李万君被党中央、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劳动模范,并代表受表彰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向全国广大劳动者宣读了倡议书,中共中央总书记亲自为李万君颁奖。

匠心筑梦。李万君是当代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职工的先进典型,是新时期高铁工人的典范,李万君把自己的心血和技能融入到中国高铁事业发展壮大的每一道“焊接”之中,用劳动和创新实现了人生价值,在执著和奉献中不懈追逐中国梦。

【观看​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心得范文二】

焊工是最平凡的工匠。被誉为“没有翅膀的飞机”的高铁,却离不开他们非凡的双手。

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焊工李万君看来,工匠精神有两种。一种是创新发明开拓,攻克非凡的难题;另一种是始终如一日,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

每一天,工作了29年、已获得“中华技能大奖”的李万君,都在手握焊枪、踏踏实实地做着这两件事。

“入了党,就要发挥更大作用”

1987年初入职场,李万君披挂着厚重的帆布工作服,扣着封闭的焊帽,和工友们在电焊车间水箱工段的烟熏火燎中淬炼意志。

焊枪喷射着2300摄氏度的烈焰,瞬间将钢铁融化。炎热的盛夏,车间里火星四溅,烟雾弥漫;声音刺耳,味道呛鼻。一年后,一起入厂的28个小伙伴有25个离职。李万君留了下来。焊工是非常苦非常累的工作,但是李万君热爱它,钻研它。

厂里要求每人每月焊100个水箱,他总会多焊20个;厂里两年发一套工作服,可他一年得磨破四五套。师傅们都说这孩子黏人,问问题问得太细。1997年,他首次代表长客公司参加长春市焊工大赛,虽然是最年轻的选手,三种焊法、三个焊件、三个第一轻松收入囊中。

1995年,工作了8年的李万君终于如愿成为一名党员。“当时工作条件艰苦,我就想好好干活,加入党组织好发挥更大作用。”

成为党员,李万君更加不讲条件地带头干活。厂里的尖端活、关键活都找他,他的作用越来越大。有一年,工厂水管冻裂了,水哗哗地流,生产无法进行。可带压焊接一焊就噗噗冒气儿,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也没了主意。李万君仔细观察,反复琢磨,在裂口处焊上了一个带螺纹的管座,让气体从中排出,难题迎刃而解。

“党员,要带头攻克难题”

多年的勤学苦练下来,李万君把焊枪使得出神入化。两根直径仅有3.2毫米的不锈钢焊条,可以被分毫不差地对焊在一起,不留一丝痕迹;20米外,只要听到焊接声,李万君就能判断出电流电压的大小、焊缝的宽窄、焊接质量如何。

技艺越来越高的他自然走上了攻克技术难题之路。2007年,作为全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的主力车型,时速250公里动车组在长客公司试制生产。列车转向架横梁与侧梁间的接触环口,是承载整车约50吨重量的关键受力点,按常规焊法焊接段数多,接头易出缺陷,质量无法保证,成为阻碍生产的拦路虎。

“能否一枪把这个环口焊下来呢?”李万君提出这个想法,来自阿尔斯通的法国专家认为不可能。经过1个月的反复钻研摸索,李万君总结出“构架环口焊接七步操作法”,一枪焊完整个环口。这连最先进的焊接机械手也无法完成的操作,让倨傲的法国专家对中国工人竖起了大拇指。

随着我国高铁产业不断升级,技术难题也越来越“高精尖”。“既要保证生产任务,又要攻克难题,党员自然要加班加点带头干。”今年,李万君又带领团队攻克了美国纽约地铁列车转向架焊接难题,通过32道焊接把4厘米厚的钢板严丝合缝地焊在一起,用超探、射线技术检测也看不到任何缺陷。

“技能,传承下去才有价值”

温度高达几千摄氏度的电焊弧光四面散射,为了看清徒弟孙维鹏的操作手法,李万君一个晚上都没有带护具。“后来我看到师傅的眼睛开始红肿、淌眼泪,就为了教我焊试验片,我是又感动又自责啊。”在26岁的年轻技工孙维鹏心中,师傅李万君是他最敬佩的人。

在传授技能这件事情上,李万君的确毫不含糊。他利用业余时间举办高级电焊工培训班,一招一式地传,手把手地教,经常跪在地上指导操作。他还会根据大家的不同特点量身定做训练方案。2013年,长春市焊工比赛的前三名都出自李万君门下。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第5篇

〔关键词〕颁奖晚会 比较 奥斯卡 金鸡奖

颁奖晚会作为电视综艺晚会的一种,近些年在中国呈现迅猛发展之势,各类电视颁奖晚会层出不穷。电视综艺晚会是指“以现场直播的技术手段,文艺晚会的艺术样式,通过电子技术手段的制作,对各种文艺节目进行再创作,经过节目主持人的组织与串联,将文艺与娱乐融为一体,给观众以综合审美享受的电视节目形态。”[1]从表现内容上来划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节庆纪念性的综合文艺晚会,另一类是表现行业特色的专题文艺晚会,颁奖晚会属于后者。本文所研究的颁奖晚会特指的是涉及电影、音乐、电视剧等影视行业的,一种“以颁奖为主要内容的,可视性和娱乐性非常强的节目类型。”[2]颁奖晚会汇集众多大牌明星和影视制作行业的佼佼者们,这些“璀璨星光”使得颁奖晚会毫不意外地吸引了大众和媒体的目光,成为一年一度的娱乐盛会。

颁奖晚会发展至今,不论评奖制度还是节目制作水平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如果我们将中国的颁奖晚会和美国的奥斯卡颁奖放在一起比较,就会很自然的发现两者之间巨大的差异。笔者以第30届金鸡奖和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为例,解析中美颁奖晚会的不同之处。

一、节目形式:拼贴性与整体性

中国的颁奖典礼源于“颁奖大会”,节目流程由颁奖、获奖致辞和文艺节目三部分组成,这也成为了中国颁奖晚会最经典的模式。从这个模式我们可以看出,中国颁奖晚会节目形式上的生硬拼贴,其中最为突出的要数文艺节目的编排。中国的颁奖晚会的开场必然是群体歌舞表演,比如第30届金鸡奖是以由流行歌手吉克隽逸领衔的歌舞表演。而在颁奖过程中,也会不断地插入多个文艺演出,包括杨宗纬演唱的《叫醒冬天》、群舞《生命之光》等,整个晚会有4个文艺节目,但无论是颁奖仪式还是现场访谈,与这些文艺节目表演都没有形成内在精神的联系。晚会整体风格游离,严肃的宣教主题过于沉重,冲淡了原本就不欢乐的气氛。从这个模式我们可以看出,中国颁奖晚会节目形式上的生硬拼贴。

电视晚会作为一档综艺性的节目,不可避免需要一定的文艺节目以增强娱乐性。但是颁奖晚会应该更加注重获奖者和获奖作品,而不是文艺节目,文艺节目只能作为调节气氛的工具。奥斯卡这一方面与中国的颁奖礼就有着极大的不同。奥斯卡颁奖典礼极为重视当届被提名的电影作品和主创人员,所有节目环节均围绕电影展开。第86届奥斯卡颁奖典礼由主持人艾伦・德詹尼丝开场,没有冗长又与主题不一致的歌舞表演,简洁快速地进入晚会的主题。整台节目仅有两个文艺节目,但每一个都以电影为中心,并插有两段以热门电影片段剪辑而成的视频,体现了奥斯卡对影片展示的重视。奥斯卡颁奖典礼没有一个走题的节目,同样,每一位嘉宾的言谈也围绕着“电影”这个大主题,主持人与台下嘉宾适时交流,相互呼应,形成了台下台上一出戏的局面。这就是的整台晚会从始至终贯串和谐、欢乐的整体气氛。

二、节目制作:个体性与集体性

颁奖晚会的个体性体现在服务对象是嘉宾个体,而不是晚会。第86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主持人一开场就逐个介绍获得提名的演员。比如主持人在介绍露皮塔・尼永奥时说:“表演精湛的露皮塔・尼永奥坐在现场,她在《为奴十二年》中的表演很棒,她来自肯尼亚,是肯尼亚人。”主持人的讲话充分表现出了奥斯卡对于嘉宾个体的重视,正如主持人艾伦所说:“但咱今晚尽量把焦点放在你们身上。”[3]从摄像方面看,奥斯卡颁奖典礼多用近景的单人镜头拍摄嘉宾,当主持人提到某位嘉宾时,导播会快速切换到那位嘉宾。当某位嘉宾获奖时,摄像会从奖项揭开的那一刻跟拍获奖者,直到获奖者登上舞台。于此不同的是,在我们的颁奖舞台上,却常常看到:一排获奖演职人员站在台上,摄像机常以全景或扫拍一笔带过。

反观金鸡奖颁奖晚会,从开场词便可感受到饬业募体主义色彩。主持人蓝羽介绍的是晚会的主办方,白岩松则是着重于金鸡奖的历史与发展。从开场词我们便能知道金鸡奖这个品牌以及主办方吉林市才是整台晚会的重点/电影并不是没有被提及,“也应该110年,30届,还有此时此刻中国电影的年度票房正在由300亿大踏步地奔400亿去了。所以数字如此显赫,但是中国电影是不会被数量给迷住的,应该追求的是质量,尤其是在评奖的过程中,尤其是在金鸡奖的评奖过程中……”对比奥斯卡颁奖典礼开场对于单个嘉宾和电影的介绍,白岩松是从大视角,是从“中国电影”这个集体出发的。

更为体现集体主义的是国家意识形态的融入。“中国是一个历来重视意识形态的国家,传媒是党和政府的喉舌,起着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的功能,就连颁奖晚会亦扮演着这样一个角色。”[4]以金鸡奖为例,这届金鸡奖是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电影节协会以及吉林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这赋予了颁奖晚会政治特性。这台晚会对于吉林市的宣传更是不遗余力,在主持人开场词说完之后马上接入吉林城市宣传片VCR,宣传片一共插入两次。电视综艺晚会承担的重要社会功能之一是宣传教化,金鸡奖其内在意识形态已经远远超出了电视节目本身,它的举办已成为一项政治任务,国家意识形态通过晚会的渠道转化为具有政治宣传意义的主题性符号,向受众进行传递。除此之外,颁奖晚会中的文艺节目也承担着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细数晚会中的文艺节目,大致有传统乐器、武术、中国舞等极具中国特色的文艺表演,歌手所唱歌曲也不再是关于爱情的流行歌而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歌曲。

三、节目风格:严肃性与娱乐性

“严肃有余,活泼不足”这是大众对我国电视晚会节目的一致看法,而外国的则是幽默轻松,有时却不免尺度过大。从根本上来说,这是由于双方的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中国受儒家文化影响,以谦虚、含蓄为美,讲究礼仪。而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这使得他们的文化极具包容性,形成了自由、开放的特点。

就拿主持风格来说,我们的主持人都很端庄,但缺少幽默感。本届金鸡奖颁奖晚会的主持人是蓝羽、白岩松和李弘。她们穿着精致的晚礼服,以优美端庄的姿态站在舞台上,却显得过于拘谨,欠缺肢体动作,比较单调。主持人李弘的台词更显刻板:“看到这吉祥天佑,林碧水秀;看到这天地光影,江水东流,倍感亲切和温暖,这正是我魂牵梦绕儿时家乡的模样啊……”而奥斯卡颁奖典礼的一大特点便是主持人幽默轻松、机智刺激的个人秀。本届奥斯卡的主持人艾伦・德詹尼丝是美国著名脱口秀主持人,她主持的时候会随意地小幅度走动,肢体语言自然又放松,她也不时通过调侃台下嘉宾形成台上和台下的互动,比如她调侃《饥饿游戏》女主角詹妮弗・劳伦斯上一届领奖时摔跤,引得全场大笑。

开奖嘉宾也很重要,金鸡奖将颁奖分为开奖和颁奖环节,这就造成了开奖和颁奖之间的停顿,节目的节奏就不那么流畅,而且嘉宾们之间的配合不默契,各说各话,跟晚会脱节严重。台上紧张,台下也不轻松。我们常常可以在我国颁奖晚会上看到这样的场景:台下的演员们一个个正襟危坐,表情严肃。相比之下,奥斯卡典礼上,最多两名开奖嘉宾,相互的配合和对提名作品或演员的介绍很到位,也不失幽默。本届奥斯卡颁奖典礼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颁奖嘉宾就是著名喜剧演员金・凯瑞。他以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在台上侃侃而谈,并模仿了布鲁斯・邓恩剧中的角色。

中国综艺晚会的舞台向来以大气华丽为主要风格。这也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中国人一向爱表现宏大的主题背景,像晚会这种具有仪式感的节目更讲究排场。这届金鸡奖颁奖晚会以金色和红色为主色调,舞台光芒四射,绚丽多彩,舞台的背景是一块巨大的LED屏幕,略显呆板,缺少灵活性。而奥斯卡颁奖典礼舞台最大的特点是两侧对称摆放的灯泡墙和舞台上一堆堆透明的奥斯卡小金人。灯泡墙和透明模型使得舞台富有层次和纵深感,丰富的光源也让舞台充满质感。

结 语

从整体上来说,m然奥斯卡颁奖典礼的制作水准超于我国许多,但中国文化赋予了我国颁奖晚会独特的人文魅力,使之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从二者的差异比较中,我们发现不同的国情,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风格。笔者认为,只要我们在贴合观众审美习惯的基础上,将节目做得精致一些,发挥出颁奖晚会的娱乐性、艺术性,我们就能做出高品质的,观众喜闻乐见的颁奖晚会。

参考文献:

[1]高鑫.电视艺术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菁.中外电视颁奖晚会观念之比较.中国电视:1999(4)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第6篇

颁奖嘉宾与获奖嘉宾之间的关系营销策略。颁奖晚会上,颁奖嘉宾与获奖嘉宾究竟通过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建立起与目标受众之间的“注意力”营销,是颁奖晚会中一大亮点和看点。策划者既要尊重受众的一般心理,即颁奖嘉宾地位、身份对一般受众可能造成的冲击力,又要在传统做法的基础上有所突破,由受众意想不到的一些特殊人员来担任。具体而言,有以下两种策略:

第一,颁奖嘉宾由在此行业或领域内有着较高行政职务的人员担任。选择较高行政职务的人员担任颁奖嘉宾,这既能增加颁奖晚会的隆重性,又符合中国人的文化心理。颁奖晚会是非常重视仪式感的。身居高位的行政人员,在中国人心里,自古以来就是“正统”的象征。因而,他们的出现,能够使整个颁奖晚会显得更加庄重。如2007年法治人物颁奖晚会上请来了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主任、公安部政治部主任、宣教局副局长、司法部副部长等高级行政人员为获奖者颁奖。其他年度的法治人物颁奖、经济人物颁奖以及“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也都免不了策划这些高级行政人员为晚会增光添彩。

第二,颁奖嘉宾由特殊人员担任。正如李普曼所说:“在大家都用同样的方式思考的地方,没有人思考得很深刻。”①因而,颁奖晚会策划中策划特殊人员进行颁奖,往往能使受众产生“陌生感”从而获得更多的情绪、情感方面的刺激。不过,所谓“特殊人员”的策划,也应遵循这样一个规律,那就是其“首创性只有在这样的程度上,即当它只是加强了观众所期待的体验,而不是根本改变它时才是受欢迎的”。②如2007年度法治人物颁奖晚会上,给救助流浪儿童的八旬老人曹大澄颁奖的正是被他救助的两个三岁小孩;给帮助吸毒者戒毒的女警官林文颁奖的也是曾经受过她帮助的吸毒人员姜伟;对于打击贪污受贿屡立战功的王子英,给他颁奖的恰恰是他的女儿王希。2009年度法治人物颁奖晚会上,为抢救落水儿童而牺牲的长江大学三位大学生以及他们的同学颁奖的嘉宾是清华大学以写作闻名的蒋方舟等学生。

颁奖词、礼品与获奖嘉宾之间的关系营销策略。在较为庄重的颁奖晚会上,颁奖词往往必不可少。如果说颁奖晚会上放映的专题片是对人物事迹的具体、形象的展示,那么,颁奖词则是对获奖人物事迹的意义、人物人格的概括性揭示。或者从语篇角度而言,视频所呈现的是外语篇,是“形”;颁奖词则是内语篇,是“神”。所以,凝练、优美的颁奖词往往能对观众造成极强的听觉冲击力。有些颁奖词注重词语锤炼③。如“不是归途,是千里奔波,雪中送炭;不是邻里,是素不相识,出手相援”。音节整齐匀称,词语结构相似,字数基本相同,情真意切地表达了对唐山十三位农民兄弟的赞美之情。“他用百姓最朴素的方式,回答了生活中最为深奥的问题:有比爱情更坚固的情感,有比婚姻更宏伟的殿堂,34年的光阴,青丝转成白发,不变的是真情。”几个形容词的运用,诠释了人间最美的真情。有些颁奖词讲究修辞格。如“富人做这等事是慈善,穷人做这等事是圣贤,官员做这等事是本分,农民做这等事是伟大”。运用排比形象而又节奏鲜明地描绘了善良妇女林秀贞的感人事迹。有些颁奖词突出句式的选择。如“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运用短句生动明快地颂扬了钱学森的人格境界和科学成就。“不管什么时代,劳动者都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但在今天,更值得尊敬的,还应该是那些不仅贡献汗水还贡献智慧的人。150项革新,给国家带来8000万元效益,这就是一个工人的成就。”运用三个肯定句,语气坚定、很有气势地表达了对天津的一名普通工人孔祥瑞的赞扬。

口头或文字赞美、表彰,是颁奖晚会的必要程序,赠送礼品也是颁奖晚会所需考虑的重要内容。赠送礼品得当、新颖,或者还能与人物的某一方面特征联系起来,就能成为新的看点。中央电视台2007年度法治人物颁奖晚会即是一个典型例子。十个获奖人物分别对应着十个象征其人格、事迹的礼品。比如,颁发给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公安局某派出所民警王江的礼品是满天星。王江之所以被赋予这样的象征物,是因为他的“品质塑造着133平方公里的风气;一个地域的风气,又在无数人中复制着这个人的品质”。他就像满天星一样,“个体虽然‘渺小’,‘原野’却因他‘生机蔓延’,‘平凡因他感染传奇’”。其他九人,如被授予“剑兰”礼品的是“面对身居高位、善于伪装的对手”、“从容不迫,以谋制胜”的北京市西城区检察院反贪局局长张京文;被授予“百合”礼品的是“让分手多了一份理解,让彼此多了一份宽容”的婚姻调解法官袁月全,等等。在礼品与获奖人物之间建立一种象征关系,其一,可以简化观众对获奖人物事迹、人格的了解与理解;其二,可以使获奖人物更形象直观。

当然,策划人员不仅可以策划晚会授予获奖嘉宾的礼品,还可以策划获奖嘉宾赠送晚会的礼品。比如2006年度法治人物颁奖晚会上,几乎每一位获奖嘉宾都把象征自己心目中法治力量的礼品展示了出来。被誉为“首都最帅的警官”的孟昆玉带来的礼品是两根指挥棒,这一根木制、一根红色发光的指挥棒象征的具体含义是“规则”。易满城带来的是一盏马灯。这盏灯光线虽然微弱,却给人以温暖,“使一个个矛盾当事人,握手言和”。陈燕萍展示的是一顶法官帽。在她的心里,这顶法官帽象征的是“法律的神圣、公平和正义。以及在法官肩上责任的重大”。王家福老先生带来的是独角兽。这动物在他看来,象征着“公平、正义,它的角就指向那些为非作歹的人,它是保护正义、惩治邪恶的”,等等。

主持人与嘉宾、观众之间的关系营销策略。在颁奖晚会上,主持人的串讲词、神情语态、行为动作以及穿着打扮,都会与嘉宾、观众发生或多或少的情感、情绪沟通,而最紧要的是主持人要善于“煽情”或制造“冲突”、“悬念”。如开幕词的表达。“在一年多之前,当2008年的新年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候,相信我们很多人,都是以兴奋、激动甚至好奇的心情,等待着进入这一年,然而当2009年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候,面对即将远去的2008年的背影,我们的心情是如此的复杂,悲欣交集。”“如果说,中国是一棵大树,那么2008年的年轮和往年很不一样。我们中国人对2008年的记忆,有眼泪,有欢笑,有热血,有鲜花。也许很多年以后,我们想起2008年,那印象会鲜活如初,因为它是刻在我们心里的。”“在2008年里,有太多的人和事,让这一年变得厚重,接下来就让我们再次回到2008年的四季当中,也回到我们心情的四季当中。”这是2008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上白岩松、敬一丹两人交替朗诵的开幕词。通过诸如“兴奋”、“激动”、“好奇”与“复杂”、“悲欣交集”,“眼泪”与“欢笑”这些富有情感表现力的词语的对比呈现,观众对于新年以及刚刚过去的一年的情感完全被调动起来。好的开幕词就是要把观众纷乱的思绪集中到某一情感点上来,从而唤起观众对节目最大最热情的注意。

除了开幕词之外,在主持人与获奖嘉宾交流之间也应该设置精彩的串讲词。如2008年度法治人物颁奖晚会上,主持人和汶川地震中的英雄李隆的对话:“刚才李隆走过来的距离是15米,他用了将近10秒钟的时间,我只等了10秒钟的时间就握住了英雄的手。但是当时在废墟下面,6米长的距离,卞刚芬等了将近10个小时。这10个小时当中,李隆他们没有一分一秒放弃。”简短的一句话,很巧妙地将现在与过去对比性地联系到了一起。接着,主持人又问李隆在废墟下想到了什么。当李隆说到自己恐怕出不去了,很遗憾来不及给家人与孩子留个信时,霎时间引起了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这都是主持人善于“煽情”以及制造悬念、冲突的结果。

年度人物颁奖晚会的策划,除了上文言及的几项主要“关系营销”之外,譬如年度人物专题片与观众之间的关系营销、舞台布置与颁奖晚会之间的关系营销、观众人选与颁奖晚会之间的关系营销等等,也是应该根据颁奖晚会的实际需要,进行周密策划的。

注 释:

①李普曼[美]著:《社会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②托马斯・沙兹[美]著:《旧好莱坞VS新好莱坞:仪式、艺术与工业》,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版。

③李琛:《浅析“感动中国”颁奖词的语言特色》,《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7)。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第7篇

仪式感在

电视颁奖晚会中的作用

中国电视颁奖晚会特别有意识地营造仪式感。2002年中央电视台推出年度人物评选节目――《感动中国》,对过去一年中具有崇高人格魅力的人物进行褒奖。在过去的几年中,它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有评论称它是“让整个民族为之动容的精神史诗”。《道德的力量》、《魅力城市展示》等颁奖晚会也以独特的魅力打动人心。从电视创作的角度去审视这些有影响力的颁奖晚会,发现其普遍重视仪式感的营造。而恰恰是基于节目精神内核之上的仪式感,才能凝练、传递节目价值,产生感染力,进而打动人心。

1. 仪式感充满感性魅力

大众传媒本质上具有诉诸大众感官层面的直接效用,而“仪式化”本身正是充满了感性魅力。因此在主题性电视颁奖晚会中,仪式感发挥并强化了大众传媒作用于受众感官的这种优势。美学中“仪式性效应”理论认为,一台节目能否触摸到集体深层心理,是获得广泛社会感应的重要标尺。《感动中国》、《道德的力量》等电视颁奖晚会所发出来的强大的现场感应力,就如一个心灵洗礼的集体仪式,利用电视传媒作用于受众感官的特质,迎合了大众的审美心理。

2. 有仪式感的事物才有意义和美感

在一些人看来, 仪式感或许等同于形式主义,其实这是对仪式感的一种曲解。因为,一种相应的形式是彰显内涵、开掘功能的必要条件。不可否认,当今某些人在浮躁的心态下,把仪式娱乐化,以至于抽空了一定仪式所包含的文化内容,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人们对仪式感的误解。而事实上,仪式之所以具有吸引力,依靠的是某种独立的精神价值。仪式感一面是一种人在生活中对于价值观的敬畏所造成的庄重,一面是对于他人和社会的尊重所展现出的典雅。在《感动中国》、《道德的力量》等颁奖晚会中,仪式感的作用正是凸显社会变革中的主流价值观念。借用仪式感的烘托,让人们崇敬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使主流价值标准融入到受众的思想和行动之中。

3. 仪式感能更好地传递价值观

颁奖晚会的共同主题和目标是对人生的探究,唤起人们神圣、崇高的感情。这就是颁奖晚会需要仪式感的原因。正是仪式感强化了价值观,强化了人们对人生的审美感知,让受众能够和颁奖台上的获奖者更好地进行心灵沟通,在领略他们的故事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进而构建一个美好和谐的生活信念和价值体系。

营造颁奖晚会

仪式感的主要元素

1. 舞台美术的魅力

包括布景、色彩、道具等象征性元素在内的舞台美术设计,在大型主题性颁奖晚会中往往有着符号性的意义。反过来讲,主题性颁奖晚会在创作中把核心理念用有仪式感的方式凸显出来,其符号意义也就显得格外重要。

2006年的《感动中国》有两个元素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一是舞台上高高耸立的丰碑(大屏幕),另一个就是长长的道。观众在形容那些震撼心灵的人物时,都会用到一个词――丰碑。为什么它会让观众产生这样的共鸣?这得益于整台晚会对于丰碑的仪式化设计。晚会上的大屏幕被大胆地做成纪念碑的形状。把大屏幕设计成丰碑,这既是一个创举,又是节目中的一种象征元素。以获奖者华益慰为例,大屏幕是这样使用的:播放画面,红绸布落下,在金色的背景下映出华益慰的名字,大屏幕上出现了金光闪闪的四个大字“大医有魂”,这些字镌刻在“丰碑”上。观众席上不由自主地爆发出掌声。那一瞬间,这座由大屏幕演绎的丰碑已经成为观众心中永远的丰碑。而舞台上那条长长的甬道同样发挥出提升情感指数的重要作用。这条甬道是获奖者出场的通道,他们的身姿神态和这条洒着鲜花的甬道多次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然而,在华益慰应该出场的这个环节里,长长的甬道上面洒着鲜花,镜头缓推,甬道空空。现场依旧有出场的音乐,有聚光灯照亮,有主持人和观众共同期待的目光。然而,获奖的人已经不在了,这个空空的甬道给观众带来的是心灵的震撼。一有一无,一实一虚,强化了期待感,观众不得不相信这样的事实:好医生华益慰永远定格在他一生钟爱的事业和他一辈子都牵挂着的病人上。这就是仪式感所产生的强烈的审美意义。空空的甬道成为节目独具匠心的设计之处。

2. 别开生面的色彩元素

2007年9月20日,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黄金时间播出了长达110分钟的全国道德模范颁奖晚会――《道德的力量》。获奖人员均是各行各业中由群众推出的在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五个方面做出表率的道德模范,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表彰道德楷模的活动。在这样一台颁奖晚会中,仪式感其实就是在表达对高尚道德情操和高贵人格的崇敬之情。怎样才能体现出这样一个主题?舞美人员设计了别开生面的色彩元素。在进入颁奖环节时,“凯旋门”(大屏幕)打开的一瞬间,红旗图案从门中间向两侧的彩幕展开,最后,整个舞台红旗漫卷,产生了强大的视觉冲击力。红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富有强烈仪式感的色调,能够让人感受到温暖和向上的力量,这其实正是“道德的力量”所着力渲染的价值取向。舞台上红旗漫卷的创意,凸显节目神圣的仪式感。

3. 别出心裁的道具设计

在2006年魅力城市展示颁奖典礼上,创作者设计了一个长达4米的机械臂,在机械臂的前端装有一个托盘,上面放着奖杯。节目中,机械臂从侧面的观众席中摆出,将奖杯从观众席上方缓缓送到舞台上。这个创意不仅视觉上新鲜好看,而且意味深长,它蕴含着这个奖杯是群众评选出来的意义。在机械臂的运动下,奖杯缓缓地在大屏幕展示的获奖城市的名字前移动。音乐伴奏,每一个获奖城市的画面持续5秒钟。这种设计自然也成了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大增强了节目的现场感。

4. 深入人心的颁奖词

“十二秒九一,他实现了一次伟大的跨越,一百年来的纪录成了身后的历史,十重栏杆不再是东方人的障碍,因为中国有刘翔,亚洲有刘翔。这个风一样的年轻人,不断超越,永不言败,代表着一个正在加速的民族,他身披国旗,一跃站在世界前面。”这是《感动中国》节目中对获奖者刘翔的颁奖词。如果把《感动中国》的颁奖词也归入文学作品行列的话,那么它一定会进入排行榜的前列。在网络上,有人搜集《感动中国》的全部颁奖词,广泛传播;而在很多学校,颁奖词也被老师推荐给学生作为优秀阅读材料和作文素材。颁奖词,不过是构成晚会的众多元素之一,为什么它会有超越节目的生命力?这不仅是因为它文字优美,简洁凝练,更因为它是创作者精心设计的仪式感的一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当今时代精神的综合体现,也是晚会所要传达的价值观念。颁奖词成为《感动中国》整体仪式感中最值得期待的一个环节,就是因为它是在对获奖人物的精神内核深刻挖掘后,高度凝练而成的。每年对获奖人物颁奖词的写作都是节目组投入精力最多的一 项工作,颁奖词成为节目的固定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