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合集7篇)

时间:2022-09-19 17:24:41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第1篇

“小妹妹”这个称呼,按照我们中国人的习俗一般来说有以下三种解释:一是同辈份的人称比自己年龄小的,且排行最末的女性为“小妹妹”;二是,同辈份的人称比比自己年龄小,且年龄悬殊比较大的女性为“小妹妹”;三是称素不相识或虽相识但没有辈份关系的女孩子(女童)为“小妹妹”。但是,这里需要说明,第三条解释,如果遇有以下两种情况,是不能这样称呼的:第一,称人者与被称者之间年龄悬殊过大。如称人者是一位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被称者是一个十岁左右或再小一些的女孩,这样就不宜称为“小妹妹”。除非称人者对被称者有什么相求的事儿或对被称者有什么特殊的敬意才称为“小妹妹”(这样认为不知是否偏颇)。第二,称人者与被称者虽不相识,但如果被称者还有非常亲近的长辈,特别是父母或爷爷奶奶在一起,且这些长辈的年龄又小于称人者,这样也不能称被称者为“小妹妹”。这两种情况,也可以说是人之常情,是人人都能理解的常理。 对照以上三种解释,无论从哪个角度说,课文中的“老爷爷”都不能称“我”为“小妹妹”。

首先,课文中的“老爷爷”与“我”虽然不相识,也没有辈份关系,但他(她)们之间的年龄悬殊太大。称人者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课文原话)被称者,虽然课文中没有直接写出多大年龄,但通过课文内容可以看出年龄一定不会大,或十岁左右或再小些。

其次,“老爷爷”与“我”之间只是同路登山的游客关系。“老爷爷”对“我”既没有什么相求的事儿,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敬意。

再其次,“老爷爷”两次称“我”为“小妹妹”的时候,“我”的“爸爸”始终和“我”在一起。特别是课文第八自然段这样写道:“在鲫鱼背前,爸爸给我和老爷爷照一张相,留作纪念。老爷爷拉拉我的小辫子,笑呵呵地说:‘谢谢你啦,小妹妹。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试想在这种场合下,如果“老爷爷”再与“我”的“爸爸”对话时,又该如何称呼呢?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第2篇

《爬天都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课。课文讲述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故事。文本向我们明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告诉我们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克服生活中的困难。

在文本学习中,我引导学生抓住题眼“爬”字与天都峰的“高、陡”的特点,引出两次“我”和老爷爷的对话,并将多种形式地读与学生心灵感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以读促思、以思促想、以想促悟、以悟促情的生本教育目的。

二、教学片段

揭示课题,解读题眼:《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为什么不用“攀或登”?

生1:书上说天都峰很高,峰顶在云彩上面呢!

生2:天都峰不仅高,而且陡,笔陡的石级和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

生3:“爬”能表示登上天都峰非常困难。

生4:“爬”说明要登上天都峰要手脚并用,更生动形象。

……

出示资料简介和课文语段(齐读):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师:看着天都峰的图片,我们仿佛来到了天都峰的山脚下,你们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生自由读,看图感悟,汇报。

生1:天都峰高、笔陡!

生2:天都峰叫人发颤!

生3:天都峰叫人害怕!

……

师:你们真棒!能从文字中读出天都峰的这么多特点。那么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天都峰的“高、陡”读出来吗?

学生练读,指多名学生朗读。

师:读得真好!天都峰似乎真的就在我们眼前。

“我”和老爷爷的第一次对话。分角色朗读(两名学生对读,师生对读,男女对读……)。

师:老爷爷看到小姑娘要爬天都峰时,他想些什么呢?

生1:小姑娘都敢爬,我的年岁比她大,我一定也能爬上去。

生2:山这么高,这么小的小姑娘都敢爬,我也得试试。

生3:我难道还比不上一个小孩子吗?一定要爬上去!

……

师:是啊,老爷爷虽怀疑自己的能力,可眼前要爬山的小姑娘却让他敬佩,他受到了鼓舞。

师:看到老爷爷,小妹妹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

生4:天啊!这么高的山,我和老爷爷能爬上去吗?

生5:老爷爷年龄这么大了都敢爬,我可不能输给他。

生6:老爷爷都能坚持住,我一定也能行!我要边爬边给自己加油!

……

师:是啊!他们都从对方身上吸取了力量,受到了鼓舞。

师:想一想,他们都爬上去吗?(齐读:“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教师指导朗读:突出“终于”一词,与前文的“奋力”相呼应)

师:他们爬到峰顶后,心里会想些什么?

生1:老爷爷会想说:“我真是太了不起了,这么高的山,我居然爬上来了。”

生2:小妹妹会想说:“太棒了,我终于成功了!”

生3:他们会想对对方说:“谢谢你,是你给了我勇气,我才能爬上来的。”

……

请学生表演读“我”和老爷爷的第二次对话。

师:想想“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道谢?

生1:老爷爷看到这么小的孩子都敢爬天都峰,他才有勇气爬上天都峰的,所以他要谢谢小姑娘。

生2:小姑娘一开始很害怕,但看到比自己爷爷还大的老爷爷要爬天都峰,受到了鼓舞,她鼓足勇气爬到了天都峰顶,所以她也要感谢老爷爷。

生3:他俩都从对方的身上得到了力量和勇气,所以要互相感谢。

……

师:老爷爷和我素不相识,却能够互相学习,战胜困难,勇攀高峰,这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种精神呀!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情景吗?

生1:我遇到过。上次英语课文背诵,我实在背不下来。想放弃的时候,我看到同桌英语虽然学得不如我,可还在认真练习,我觉得我应该向他学习。最后经过反复练习,我终于背下来了。

生2:上一次植树劳动挖树坑,我的手都磨破了,当时我真不想干了。可看到男同学都干得那么起劲,我又继续劳动,最后终于坚持下来了。

……

师:大家说得真好!一个人只要有勇气,相互学习,即使困难再大,我们也能克服。

三、评析

在生本学习中,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把读的训练放在首位,在读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本课学习中,读要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设计包括自读、默读、表演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等不同形式地读,使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最终达到有感情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弄清“我”是怎样爬上天都峰时,要设计相关问题:①小妹妹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是怎么想的?②她看见了老爷爷,心里又怎么想呢?③后来,她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要让学生静下心来一边读一边想。

在讲“我”受老爷爷的精神鼓舞,不怕困难,奋力向峰顶攀登时,为使学生理解“奋力”一词,首先指名读,其余学生感受“我”是怎样不怕困难爬天都峰的;再让学生自读,找出体现我“奋力”爬的词句,并理解这些词句;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感受,带着自身感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主体潜能,积极主动参与主体活动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要让学生自我融入文本、自我思考感悟,参与议论、参与交流。在学生活动方式上,要以个体的独立学习思考为主,加强生生交流及小组的合作学习,有机地把各种方式恰当地安排、组合,从而使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呈现出双向和多向并存的局面,使学生们始终保持一种自觉、主动、热情的学习状态。

3.挖掘文本的教育因素,激发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课文中,没有直接写明老爷爷爬天都峰时,他的思想变化及攀登天都峰的具体过程,但学生们可以凭借小妹妹在老爷爷鼓舞之下,爬上天都峰的表述,在头脑中对已有的表象进行更新,生成出新的心理状态和形象。在领悟爸爸所说的“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时,可以设定一个启发想象的训练点:①老爷爷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②登上峰顶后,老爷爷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在想象的空间里,去塑造老爷爷奋力登山的生动形象,从而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四、教学反思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了朗读感悟上,以读促思、以思促想、以想促悟、以悟促情。在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陡”这两个特点时,我让学生对第二段进行多次形式多样地朗读,读“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体会天都峰的高,通过“挂”等词体会天都峰的陡。引导学生充分朗读“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揣摩“我”和老爷爷各自的内心复杂心情,想象他们的思想起伏和心理斗争,体会他们是怎样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抓住“奋力“、“爬呀爬”、“终于”等重点词句,进行反复诵读感悟,让学生联想“我”和老爷爷登山的艰难,领悟他们互相鼓励和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奋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

全文学习是在引导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展开思维想象,体会人物的内心,从而使学生充分感悟,设身处地地发挥想象,并受到文中感情的激励,联想自己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类似事情,获得战胜困难的喜悦,真正达到深议感悟。

五、点评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第3篇

一、唤醒生活,由“爬”字初步感悟

1?郾再现生活,引导感悟。在生活中,不少学生已有爬的亲身经历,引导学生回忆生活,叙谈感受,可为语言解读,内涵感悟奠定基础。可这样导入:①(板书:爬)同学们,由“爬”字,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画面,你有亲身经历的事情吗?――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爬树、爬坡、爬山的情景,再现“爬”的过程,展示“爬”的不易。②无论爬树、爬坡还是爬山,要能够成功,你觉得需要什么?――引导叙谈感受,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明白:要能够“爬”成功,要有勇气,要有力气,要有毅力……

2?郾联系课文,诱发兴趣。想象叙述后,可这样引导:这里“爬”的是天都峰(板书:天都峰),你了解天都峰吗?向大家介绍介绍。――引导介绍,互相补充。在此基础上,出示并指名朗读“不上天都峰,等于一场空”,让学生说说句子的意思,了解天都峰在景色绮丽的黄山的位置,体会她神奇的魅力。进而引导:是啊,黄山景色优美,驰名天下,而天都峰是黄山一景,她魅力无限,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这不,一位老爷爷和一个小朋友也想来爬天都峰,能行吗?他们“爬”的结果怎样呢?――设置悬念,诱发兴趣。

二、精读课文,由“爬”字深度感悟

老爷爷和小朋友从“不敢爬”到“奋力爬”,重要原因在于他们“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可见,蕴涵于“爬山”之中的道理便是: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也是战胜困难、获得成功的动力。

在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后,可抓住重点指导精读,弄清“爬山”的前后联系,促使学生深度感悟。

1?郾感受天都峰的险峻。为感受天都峰的高和陡,领会“我”面对这样的山峰心中的胆怯,可分以下几步指导:

一是描述插图,感受特点。让学生仔细看课文插图,边看边想象:①来到天都峰脚下,出现在你眼前的是怎样一座山峰,看到这样的山峰,你想到了哪些成语?(高耸入云、九霄云外、高不可攀、耸入云天……)――借用成语,概括特点。②请选择合适的成语,运用“你看_____,简直是_____”的句式,说说你眼中的天都峰。――借助成语,展示特点。

二是品读语言,感受特点。自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写天都峰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细读深思,重点体会:由“在云彩上面哩”体会山峰的“高”;由“我爬得上去吗”、“真叫人发颤”体会作者的胆怯,并体会这样描述的具体、形象和真切。在此基础上,指导感情朗读。

三是显化心理,感受特点。可这样引导:天都峰实在是太高、太陡了,如果你就是来爬天都峰的小朋友,看到这样的山峰,会想些什么,会怎样“发颤”?――充当角色,移情体验,显化心理。使学生具体真切地感受“我”面对天都峰的“望而生畏”、“望而却步”,加深对天都峰特点的感受,为老爷爷的出场做好铺垫。

2?郾感受相互间的影响。面对险峻的天都峰,一老一少都从对方身上汲取了无穷的力量,这是阅读重点。可这样引导:

(1)品读“语言”,揣摩内心。老爷爷和小朋友刚见面时的话语内涵丰富,可谓话中有话。为让学生凭借语言走进人物内心,感受人物语言对“伙伴”的影响,可这样引导:请读读下面两句话,弄清老爷爷和小朋友的位置关系,再联系句子想一想:从句中的“也”字你读出了什么?(出示句子)

①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叫我:“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②我点点头,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学生自读后引导交流,相机点拨,促使学生从老爷爷和小朋友的位置关系以及句中的“也”字去透视句子的丰富内涵,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

“也”字蕴含的是惊异:老爷爷可能想,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这么小的女孩子也来爬,而且走在我前面,真是难以置信!小朋友可能想: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老爷爷年龄这么大,他也来爬,而且跟在我身后,真是不可思议!

“也”字蕴含的是赞叹:老爷爷可能想: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这么小的女孩子也来爬,而且走在我前面,真是令人赞叹!小朋友可能想: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老爷爷年龄这么大,他也来爬,而且跟在我身后,实在令人敬佩!

“也”字蕴含的是自勉:老爷爷可能想,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这么小的女孩子也来爬,而且走在我前面,她能行,难道我不行吗?我得向她学习!小朋友可能想,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老爷爷年龄这么大,他也来爬,而且跟在我身后。他能爬,难道我不能吗?我得向他学习!

当然,“也”字还蕴含着“疑问”、“感动”等,可鼓励学生多元解读。在叙谈感受的同时,指导朗读,读出惊异、赞叹、自勉、疑问、感动等不同感受,让学生既得到语言的训练,又受到思想的熏陶。

(2)品读“行动”,感受勇气。对爬山,课文简而言之,且只写“我”攀爬的情景,其间丰富的形象须引导学生阅读探究。

一是读中感受。让学生自读第6、7两个自然段,画出反映爬天都峰不容易的词语。学生圈画出“终于”后,启发思考:你从“终于”中体会到了什么?哪些句子写出了爬天都峰的不易?让学生朗读并想象,再现形象,体会“不易”,感悟“勇气”。

二是写中感受。为使学生加深感受,可抓住第6自然段中的省略号引导:这一老一小在爬山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他们是怎样自我勉励、互相鼓励的?――想象当时情景,练写片段。写好片段后引导交流,再出示下列片段,让学生阅读比较:

小朋友和老爷爷向峰顶爬去。小朋友一会儿用手抓住石级边上的铁链,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她看到老爷爷在后面艰难地爬着,就大声说:“老爷爷,加油!”老爷爷听到加油声,加快了脚步,手脚并用向上爬,后来他看到小朋友落在后面了,便笑着说:“小朋友,加油!”爬呀爬,他们爬累了,就歇一会儿;渴了,喝点儿水。有志者事竟成,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他俩终于爬上了峰顶。

这样借助形象,感受了登山的不易,回应了上文山峰的“高”和“陡”,照应了下文的“感谢”和“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3?郾感悟蕴含的道理。一老一小,在享受登山成功的喜悦时,都情不自禁地向对方表示感谢。这“感谢”是他们真情的流露,也是事情的深刻蕴含,须引导学生细读品味,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一是朗读表达,初知蕴含。自由朗读课文第8~10自然段,找出老爷爷、小朋友、爸爸的话语,反复朗读,体会情感,再指导朗读,表达情感,探究原因。明白老爷爷对小朋友真情感谢,是因为小朋友勇气的鼓舞,让他下定了决心,爬上了峰顶;小朋友对老爷爷真情感谢,是因为老爷爷登山的举动给了她登山的勇气,让她登上了峰顶;爸爸对老少俩真情赞扬,是因为两人登山的行动和互相的鼓舞让他感动。

二是深入探究,理解蕴含。让学生反复朗读爸爸的话语:“你们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进而引导探究内涵:“汲取”是什么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是什么意思?――要学生联系课文,具体说说“汲取”的内涵。并抓住“有意思”引导:爸爸所说的“有意思”赞扬了一老一小的什么呢?――联系课文,理解内涵:能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是处世的方法,有了这样的方法,世界将变得非常美好;是虚心的品质,有了这样的品质,处处都有自己的老师;是生存的智慧,有了这样的智慧,生活将永远成为享受;是进取的精神,有了这样的精神,困难将永远踩在脚下……

三、延伸拓展,由“爬”字升华感悟

生活犹如爬山,除了勇气和毅力,很多时候需要从别人那里汲取力量。阅读课文后,可这样引导:生活中的哪些事犹如爬山,可以从哪些人身上汲取力量?――联系生活,自由表述,升华感悟。如,学习如同登山,可以从许多人身上汲取力量:父母为了养育我们,历经千辛万苦,想到这些,我们的学习就充满力量,亲情可以给我们力量;老师为了培养我们,辛勤工作,想到这些,我们的学习就充满力量,师爱可以给我们力量……类似现象生活中很多,教师应给予引导,加以点拨,拓展思路,鼓励表述,加深感悟。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第4篇

一、创设情境,引导体验

体验能让学生从感受形象开始,建立文本与形象之间的联系,是沟通文本与形象的最好方式。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的体验活动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设各种教学活动来引导他们用眼、耳、手、脑等感官去体验。因此,教师要设法让学生能看到或仿佛看到课文中描写的形象和场景,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去体验,去感悟。

在教学《爬天都峰》的导入环节,我利用二年级学习的课文《黄山奇石》中奇石的图片来导入。一上课,教师就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图片,学生看到“仙桃石”、“猴子观海”等黄山奇石的图片,高声地喊出了这些奇石的名称。最后,图片定格在“金鸡叫天都”上,老师充满激情地说:“这就是天都峰,它是黄山的三大主峰之一。”紧接着出示天都峰的图片,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这么高,这么陡的天都峰,想爬上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学们想不想去爬一爬?”“想!”全班同学齐声回答。这样,学生就怀着强烈的阅读期待进入文本的学习,为进一步体验文本表达的情感做了铺垫。

二、品词赏句,领悟情味

作者表达的情感深深地渗透在课文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之中,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揣摩、体悟、品尝、欣赏、领会。在教学中抓住关键句,揭示其深层内涵,让学生“披文入情”,深入体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爬天都峰》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天都峰高和陡的特点。其中有几个词较为关键,也较难理解。如形容天都峰很陡的词“笔陡”,之前学生从未接触过,我充分利用图片,让学生站到大屏幕下,抬头仰望天都峰的石级图,问:“现在你来到了天都峰脚下,抬头看到了天都峰的石级,有什么感觉?”学生说:“天都峰太陡了。”教师追问:“陡到什么程度呢?”学生说:“直直的,像是从天上垂下来的。”通过教师巧妙的引导,学生完全明白了“笔陡”就是笔直陡峭的意思。再如,引导学生理解本段中表现小姑娘心里很害怕的词“发颤”时,教师问:“你在什么时候心里会发颤?”学生说:“非常害怕的时候。”教师追问:“为什么小姑娘心里会‘发颤’呢?”学生通过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就知道了“小姑娘心里很害怕”。教师进一步启发:“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到了天都峰脚下,看到这么高这么陡的天都峰,你有什么想法?”这样,学生有如身临其境,对“发颤”的意蕴就有了较深的体验。

三、读出情感,加深体验

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过:“一堂好的阅读课应该做到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浓浓。”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其中首先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而实现这一对话的前提是对文本进行充分地读。以读促思、以读促悟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经历由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的过程,力求达到初读读通——细读读懂——品读读美的效果。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真正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才能体味文章的丰富情感。

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重点部分“爬天都峰的过程”时,由于很多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不能深刻体会“我”爬山的艰难,也就对课文的重难点较难把握。于是,我通过反复多次的引读来引导学生体会、感悟。如用“(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的句式引导学生朗读,读的时候把主要人物换成“老爷爷”、“我和老爷爷”、“我和爸爸”,一遍又一遍地指导学生读课文,每读完一遍,教师都用语言激励学生:“怎样能把爬上又高又陡的天都峰的感觉读出来?”“不用尽全身力气是爬不上去的,加油啊!”“快到峰顶了,大家再加把劲呀!”这样层层推进,读到最后一遍的时候学生已经是气喘吁吁了。教师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谈谈爬山的感受,因为有了较深刻的朗读体验,学生谈得既准确又深入。“爬山太累了,太不容易了!”“这么高的天都峰太难爬了。”“真佩服老爷爷和小妹妹,居然能爬上这么陡的天都峰。”这时再来朗读课文,学生完全可以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了。

四、体验角色,抒发真情

角色表演是学生很喜欢的一种学习活动。根据课文特点,让学生深入角色内心去读一读,在有了真切体验的基础上演一演,写一写,把积蓄的情感尽情地抒发出来,既体现了语言的内化、锤炼、发展,也使学生的情感不断丰富起来。

课文《爬天都峰》中“我”和“老爷爷”有两次对话,第二次对话是爬上天都峰后他们相互道谢,这是教学本课的难点。于是我就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我”和“老爷爷”,读他们的两次对话。第一次对话主要通过比较“我”和“老爷爷”都说了“你(您)也来爬天都峰?”体会他们说这句话时不同的心情,体会到了他们的心情,课文内容也就理解了。第二次对话让同座的两个学生分别扮演“我”和“老爷爷”,读他们相互感谢的话。教师扮一名记者,对他们进行采访,问:“你为什么要感谢老爷爷(小姑娘)?”学生通过这样的角色体验,知道了他们相互鼓励,相互鼓劲,从对方身上得到力量和勇气,所以爬上了天都峰顶,课文的难点就这样迎刃而解。最后,让学生动手写一写:爸爸看到“我”和“老爷爷”互相道谢,还会说些什么?体会爸爸的心情,道出课文要表达的道理。学生通过深入体验,把课文中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经验,抒发了自己的真切感受,把课堂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第5篇

【摘 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它涉及到各个方面,既有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学生方面的影响,还有各种教学环境的制约。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当不断地学习和反思,探索和改进。才能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 教育教学;构建;实效性;高效课堂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既要师生互动起来,又要高效的达成教学目标:即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习方式来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一、精心备课是关键

课堂上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在老师的主导下得以充分发挥。首先,把文本作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我们要对教材有充分的理解,梳理出文章的思路与结构,用灵活的方法来处理教材,精心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对每堂课、每篇课文需要达到什么目标?用什么方法才能行之有效,学生理解上的难点在哪里等情况,都要作精心的预设准备。才能确保教学过程的实效性。

二、确定目标,突出重点

有了目标,就有了方向。在课堂教学中,要围绕重点进行教学。例如:我在教《爬天都峰》这一课时,我把朗读感悟重点放在了对天都峰的高和险的理解,以及我和老爷爷相互激励的语句上。在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险时,我让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这一段,在读中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体会。如:“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这一句体会天都峰的高;通过“挂”、“发颤”等词体会天都峰的陡。让学生理解“挂”这个词时,我让学生观察一下教室里,看看什么东西是挂着的?让学生体会到“挂”这个词使用的形象贴切。说到这我问学生,你们还记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首吗?学生背诵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我用这里的“挂”,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挂”。接下来让学生看课文中的插图。问学生:你觉得天都峰怎么样?有什么特点?给学生创设这样的情境,引出天都峰的高和陡。接着教师质疑:又高又陡、令人望而生畏的天都峰,“我们”怎样才能爬得上去呢?学生就会有兴趣地去探索下文中我和老爷爷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我觉得,这里既有学法的指导,也为后文的理解起到渲染和铺垫的作用。同时,也是写法的渗透,作者重点描写天都峰的险,是为下文写怎样爬上天都峰埋下了伏笔。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正是因为有了天都峰的“险”,才有了爬天都峰的“难”。在困难面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鼓励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就这样,一环紧扣一环,难点就在质疑和感悟中被突破了。

三、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技术,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感受文中的情感,培养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更多的成功和进步的机会。因此,课堂教学倡导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教师要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来组织教学,成为学习情境的创造者、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我国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的力量是巨大的。我们知道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课堂上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学会自己去质疑,去解决问题,发现规律,寻找方法,探究结果。课堂上,教师要肯定学生在学习中所做的一切努力。有魅力的课堂教学就是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己探究的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第6篇

我们教师要善于启发和诱导学生在分析问题中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加速学生的思维矛盾斗争,促进他们的思维转化,帮助他们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教《一定要争气》这一课时,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童第周为什么会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其根本原因是什么?”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比较好,便引导他们围绕童第周的三次争气进行讨论。有的学生说:“因为童第周做了一遍又一遍,许多次实验,才成功的。”有的学生说:“童第周在欧洲做实验,并且受到那位欧洲很有名的生物学教授的指导,他才做成功实验的。”听到这里,有的学生马上站起来反驳道:“我不同意他们的说法。如果仅仅在那位名教授的指导下做成功的话,那么这位名教授也不会做了几年都没有做成功这个实验。”听了他们的辩论,有不少学生指出:“童第周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原因就在于他有远大的志向,那就是为自己、为中国人争气,不被外国人瞧不起,他对自己又充满信心。而且他具有刻苦钻研,不怕失败的精神。”

我为学生能认识到这么深的道理,表示赞赏。接着,我进一步提问:“同学们,你们学到这里有什么感受?”有的学生说:“我真钦佩童第周。”有的学生说:“今后我要向童第周学习。”有的学生说:“我有一个缺点,胆小怕事,做任何事时自己都没有信心,不敢尝试,总怕失败。今后我要向童第周学习,做一个对自己充满信心、敢于面对失败的人。”还有的学生说:“我们从小都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朝着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刻苦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长大才能更好地为祖国的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此刻,在我的指导下,学生正在进行思想交锋,新我、旧我进行一番斗争。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从而进行自我反省的过程,就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二、在解决问题中培养自我体会、自我锻炼的习惯

教师要善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进行自我检验和自我锻炼,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爬天都峰》一文的第四自然段时,我采取了反推的方法,从一个看似简,单用起来不易的“犹豫”入手,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我问:“同学们,课文中告诉我们作者她‘不再犹豫’了,说明作者曾经‘犹豫’过。请同学们用‘犹豫’来描述她拿不定主意时的心情?”有的学生说:“天都峰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呢,我能爬得上去吗?我犹豫了。”有的学生说:“看看笔陡的石级,像从天上挂下来的一样,叫人发颤,能爬得上去吗?我犹豫了。”还有的学生说:“天都峰又高又陡,我爬得上去吗?我犹豫了。”就这样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主动学习、挖掘词语的意思,对文章的主题有了一定的认识。

接着,我再问:“为什么会不再犹豫了呢?谁也能用一两句话把她的心情变化描述出来。”有的学生思考了一下说:“看到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来爬高耸入云的天都峰,我被打动了,我不再犹豫了。”有的学生说:“看到比我爷爷年纪还大的老爷爷也来爬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受到了鼓舞,我也不再犹豫了。”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自我体会出从小敢于攀登,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鼓舞自己的道理。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第7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 感悟能力 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2-06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教学中,教师应提供必要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感悟情感,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下面以《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教学为例,具体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一、在经历中感悟“累”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语文课堂是阅读的课堂,更是学生体验感悟的课堂。很多的感受,不是仅凭文字与教师的介绍学生就能够体会的,这就需要学生本身的经历来帮助体验。学生对天游峰来回扫那1800多级台阶只是数字上的感受,对于天游峰的险与峻,游客的气喘吁吁与大汗淋漓,老人的累等没有切肤的体验。于是,课前我组织学生爬学校五层楼比赛。有的学生爬得大气直喘,有的女生甚至没能坚持到最后。有了这样的经历,学生对课文中“累”的体验与感悟也就水到渠成了。

师:老人每天来回扫1800多级台阶,你说累吗?

生:我觉得很累,上次比赛我们才爬五楼,有的人当场就累了,我到现在腿还有点疼。

师:生活中,70岁的老人已经退休,在家安度晚年了。可是,这位老人每天还要在高而险的天游峰上爬上爬下,扫那1800多级台阶。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位老人呢?

师:我们体会到的老人的品质都与天游峰有关,看来作者在文章中描写天游峰的高和险并不是闲来之笔,目的是什么?

生:我觉得是反映出老人的品质与山一样坚韧,不怕苦、勤劳。

师:是呀,通过写山的险与台阶的长来衬托出老人的品质,在写作上叫做“反衬”。

教师通过课前比赛爬楼梯,让学生体会到累。教学时,进行类比感悟,学生自然能体会到老人的累。这样,学生的思想情感不是教师强加的,是学生以身体之,以心悟之,更能体会老人的精神品质。

二、在细读中感悟“身累心不累”

细读文本,就是层层解剖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全力开掘言语多侧面的内涵。细读要善于抓住文本解读的关键处,所谓“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叶圣陶)。只有细读,才能走进文本,才能与作者进行对话,才能悟到作者写作的意图。通过课文学习,学生知道老人其实很累,但老人却说不累,产生了矛盾。如何让学生通过这一矛盾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呢?

师:老人的工作很累,但老人又是如何说呢?我们读一读老人的话。(学生读)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很好。你从哪几方面读出了老人的不累?

生:“不累,不累……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老人轻松自如,很悠闲,所以老人不觉得累。

师:老人已经70高龄,为什么还在天游峰扫路呢?为什么舍不得离开呢?

生:老人把这里的山与水融入自己的精神世界。这里是他的一切。

师:是啊,他爱这里的山,爱这里的水,爱这里的空气,爱这里的花草,爱这里的生活,他已经和武夷山天游峰融为一体了。

天游峰的扫路人,他到底累还是不累?课上至此,学生心中已一目了然――累!非常的累!在天游峰工作,怎会不累?这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辛苦与危险,此时就需要学生从各种角度进行体会、感悟。“累”体验得越深刻,“不累”的认识才会更到位。课堂中设置的一些小矛盾,或者教师提一些明知故问的问题,不是在浪费时间,不是在做重复的事,而是这些需要一而再、再而三思考与回答的问题,能让学生的体验层层深入,在一次次的肯定与反思中感悟越来越深刻,真正达到升华感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