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测评工作思路(合集7篇)

时间:2022-09-19 06:10:39
测评工作思路

测评工作思路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

 

    中央16号文件贯彻实施四年多来,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与此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越来越引起了政府相关工作部门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但总体而言,目前的研究还不够系统、不够深入,实际操作也还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因此,深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对于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环境,帮助各级党委、政府、高等学校和相关社会组织厘清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又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的前提:实现四个突破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普遍存在着“过空过虚”的状况,包括评价目的不明晰,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内容抽象,评价手段滞后,评价功能狭窄等。[1](p122)要构建符合时代要求、遵循教育规律、体现16号文件总体部署、衔接高等教育质量工程要求、易于实践操作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首先应当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突破:

    1.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看不见、摸不着,可重可轻传统认识的突破

    有不少同志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教学生知大事、明大理,其点点滴滴的进步往往存在于无形之中。也正基于此,他们认为要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怎样,难于具体,且不宜具体,其结果使得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空玄。这种看法有失偏颇。要建立新的测评体系,既要充分继承已有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评估方法中的宝贵经验,又要注意跳出模糊认识的误区。一方面要坚持定性测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测评指标须尽可能数值化、事实化并可测量化,依靠动态数据和可追溯性事实支撑好三级指标的可测点;另一方面,要将受评对象直接对应到相应的部门或单位,以克服相互推诿和无人负责的现象,从而增强测评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由“软”变“硬”由“虚”变“实”。

    2.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单一受评对象的突破

    长期以来,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高校的事情”这一思维定势使高校事实上成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受评对象。然而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既不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国际国内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也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对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要求。全面解析中央16号文件,从全社会角度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指标体系应当将“党委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作为重要的检测线索;应当将“学校主导,全员参与”作为贯穿整个指标体系的一条主线。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对象不仅包括高校,同时还应当将地方党委政府和社会相关方纳入其中。由此引导大家以更加广阔、开放的观念去对待、认识和处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各种问题,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高层次地与社会发展趋势协调发展。[2](p23)

    3.对“上级对下级”单向测评主体的突破

    长期以来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几乎都为学校内外部的“上级”对“下级”的结论式单向评价,其评价的主体多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校内行政职能部门,这使得评价信息不能闭合式互动并立体覆盖。鉴于此,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指标体系,应当根据地方党委政府、高校、学生、家长、社会相关方的各自职能,充分发挥交互式测评主体的能动作用,最后的测评结果应当是各个测评主体评价结果之综合,以避免单向评价主体带来非均衡评价结果的不良现象。

    4.对靠大量文字描述,靠长时间现场评估做法的突破

在过去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很多内容都是靠文字材料来支撑,靠受评对象的汇报和不厌其烦的解释。这样的评价既给受评对象以较大的“笔下生花”的发挥空间,又让测评实施者在各种“真真假假”的支撑材料中疲于搜索有用的信息,无形中增加了测评难度,降低了测评信度,无法真实反映各受评对象工作的状态和水平。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指标新体系,测评方式应当尽可能信息化、透明化,并通过“基础信息+现场考察信息”来提高测评效率与信度。

二、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的关键:把好五项原则

    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需要与时俱进地反映党中央、国务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反映社会变化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反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特点与规律,紧扣其核心和薄弱环节,贴近大学生思想变化实际,利用可视可测的具体指标以及简便易行的测评手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科学评价。

1.紧扣中央16号文件精神的原则

    中央16号文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动纲领,其实质和精髓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中央16号文件全面系统地规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实施途径等内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蓝图。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指标体系的架构,必须以中央16号文件精神为核心,全面反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要求,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结合高等教育的实际,体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评价,构建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

2.紧扣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环节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运行主要包括教育者的施教环节和受教育者的接受环节,以及确定教育目标、促成转化和反馈控制三个基本环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的构建,既要注重动态的工作环节考察,又要注重实实在在的工作结果评价,坚持过程和结果的统一,坚持重点与一般的统一。

3.紧扣思想政治教育薄弱环节的原则

    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着指导思想不适应、教育内容不适应、方法手段不适应等方面的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的构建,要从现有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入手,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测评要点,强化测评的导向功能和调节功能,给受评对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定航,明确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以实现测评与诊断相结合、评估与导向相结合的测评目标。

4.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测评指标可视可测的原则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视性评价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和手段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充分依靠动态数据和可追溯性的事实,把评价指标转换成显性的、可视的和可测的内容来进行客观公正的测评。应该说,可视性评价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价领域重要而有益的探索。

5.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测评手段简便易行的原则

    搭建测评数字化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使思想政治教育测评简便易行的前提和基础。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在以检测定量数据和可追溯性事实为主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测评信息分解为基础数据信息和现场考查信息。对基础数据信息部分,可以通过分类标识、定期报送和系统分析等方式来处理,尽可能减少现场考查的工作量,同时也减少受评对象的“迎评”工作量,真正体现科学测评的理念。对于现场考察信息,以采用科技手段为突破口,通过数理软件开发来实现便捷式操作。

三、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的思路:指标体系+实施路径

    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在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应当具有测评目标的一致性、测评内容的完备性、测评指标的独立性、测评过程的系统性、测评手段的可测性和可行性等特征。对此,我们可以遵循以下思路来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

    1.以职能职责为依据,准确把握测评对象和适用范围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多样化的,其中地方党委政府和高校是最核心的主体,它们承载着不同的职责与功能。中央16号文件指出:“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因此,就测评对象而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至少要涵盖对地方党委政府和高校的测评,同时兼顾对其他社会组织的测评。鉴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地方党委政府主导下开展的,也可以将高校融入地方党委政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指标体系之中,构建包括对地方党委政府(《指标体系[党委政府版]》)和高校(《指标体系[高校版]》)的可分可合的测评指标体系。就测评指标体系适用范围而言,《指标体系[党委政府版]》可以定位于中央对省级党委和政府,或省级党委政府对下级(如地、州、盟)地方党委政府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高校版]》,可以定位于地方党委政府对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评估,以及上级评估组对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检验性抽查,也可作为《指标体系[党委政府版]》的组成部分,接收最高教育主管部门的测评。其中,高校版“测评指标”的设计,可以针对并定位于普通高等学校。对于其他不同类型高校,可以参照执行。

    2.以目标导向为依据,科学设置指标选项和评分标准

    测评目标具有引导受评对象行为方向的作用,可以激发受评对象的工作积极性,也可以帮助评价者和受评对象纠正偏离的目标。在测评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指标选项和评分标准应该根据测评目标进行设置。基于此,根据地方党委政府和高校自身的功能要求,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可以选择将组织领导、条件保障、育人渠道、社会环境、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工作绩效和特色与创新等,作为《指标体系[党委政府版]》的一级指标;可以选择将组织领导、条件保障、主渠道建设、育人环境、人文关怀与管理服务、工作效果和特色与创新等作为《指标体系[高校版]》的一级指标。在此基础上,相对应的二、三级指标按照中央16号文件及其配套文件等设置,评分标准依据测评原则、指标自身特性及与测评目标的相关度来确定,由此搭建科学而系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框架。

    3.以测评功能为依据,合理确定指标层级和评分权重

    一般而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具有诊断功能、导向功能、信息反馈功能和调节改进功能。坚持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目标导向与激励纠偏相结合,问题鉴别与持续改进相结合,是充分发挥测评功能的重要保证。为了测评功能的有效实现,测评体系指标层级和评分权重的确定,需要在遵循以上原则基础上,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多少、重要程度与难易程度的大小以及工作效果的现实实现度等进行合理设置与分配。

    4.以结果应用为依据,有效遴选测评实施路径

    测评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环节和举措。测评结果的应用,既是这项举措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这个环节的有效延伸。为了使测评结果符合客观实际,具有更强的应用价值,测评体系的组织实施、测评方法和测评路径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可视可测的原则,需要进一步强化测评的信息化意识,让评分标准或得分点尽可能数值化、事实化并具有可测量性,并以此增强鉴别力和可追溯性非常关键。就测评路径而言,一是掌握基础性常态数据信息,了解受评对象日常工作的基本情况,掌握相应的工作记录和文字材料,这些信息可以通过网络定期报送获得;二是掌握现场证实性信息,主要是通过到现场的查、看、听、访、谈等,与基础性数据信息对接,进行事实判断和可追溯性判断,检查各项工作的真实性;三是通过设计政府、高校、学生、社会相关方等综合问卷,对评估客体进行满意度测评。满意度结果的大小,可以进一步验证检查组“对地方党委政府履行职能职责状况的评分”与群众期望之间的差距大小,从而增强测评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四是通过回访查看整改。根据评估情况,由专家组与评估客体共同对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用一定时间进行整改,然后由专家组对评估客体进行回访查看整改情况。

    总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的构建和实施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一次实现尽善尽美。当务之急,是要架构起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通过实际运行来接受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测评工作思路第2篇

课题研究分五个专业,其中之一是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检修专业(简称电气专业)。主要研究目标为:检验测评学生职业能力对本专业评价标准的达成情况,分析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与存在问题;调查分析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一、测评基本情况

1.测评对象情况

正式测评工作于2012年10月19日在黑龙江技师学院和承德技师学院同时进行,共计120名学生参加,其中试点班60名,非试点班60名。

2.测评试题情况

命题组成员由企业技术专家和熟悉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专业教师组成。

(1)命题依据及思路。测评试题以国家维修电工中级工职业资格标准和人社部颁发《电气专业一体化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同时参照人社部组织开发的工作页中学习任务的目标、过程和评价要求。

本次测评设计A、B两卷,其中,A卷的工作任务融合了“照明电路”和“电子技术”相关要求,B卷的工作任务融合了“电力拖动”和“可编程序控制器(PLC)”相关要求,难度和结构基本保持一致。测评试题所设计的工作任务能体现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特征,测评内容充分考虑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要求,测评难度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测评形式充分考虑可操作性。

(2)试题由三部分组成:考生用考卷(测评试题、纸笔测试答卷),考评员用评分表与评分标准,学校用考场工作准备要求。

3.评卷与数据处理情况

评卷分为两部分,实操评卷在实施测评的学院现场进行,由企业考评员、外校考评员、校内考评员组成的考评组依据评分标准对考生的实操情况进行评价;命题组通过查看监控录像、评分表,对实操成绩评定情况进行了全面复核。纸笔测试由命题组集中评阅。成绩统计依据测试试题的评分标准,对A、B两份试题中共84个评分点的得分数据逐项录入,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共获得9104个数据。

二、测评结果分析

从纸笔测试和实操测试的总得分、职业行动维度得分、纸笔测试中综合职业能力维度得分、相关性项目等方面对测评结果进行分析,情况如下。

1.试点班总体得分优于非试点班且差异显著

测评结果如图1所示,试点班的总体学习效果明显优于非试点班,试点班学生普遍较好地解决了测评任务中的问题。具体体现在试点班的总分平均得分率高于非试点班,且差异显著,差异主要来自于纸笔测试部分。纸笔测试的平均得分率均比较低,实操测试平均得分率均比较高。

图1 电气专业试点班和非试点班学生总分、

纸笔及实操成绩的平均得分率分布图

2.在职业行动维度相关的五项测试指标上,除职业素养外,试点班优于非试点班

测评结果如图2所示,试点班除职业素养外的职业行动能力优于非试点班,测评学生在实施/检查控制方面基本达到评价标准的要求,在明确任务/获取信息和制定/确定方案的测试指标上,平均得分率均偏低,尤其是非试点班,说明与评价标准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图2 电气专业试点班和非试点班学生

职业行动维度的平均得分率分布图

3.在纸笔测试的综合职业能力方面,试点班优于非试点班且差异显著

测评结果如图3所示,试点班纸笔测试的综合职业能力优于非试点班,但试点班与非试点班的各项平均得分率都不高,说明与评价标准有差距。

4.在完成职业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知识获得方面,试点班优于非试点班

以A卷为例,A卷纸笔测评各项平均得分率如图4所示。纸笔测试考核学生为完成职业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工作过程知识的掌握情况。职业工作过程知识包括引导行动——是什么的知识、解释行动——怎么做的知识和反思行动——为什么的知识。试点班学生的职业工作过程知识基础更扎实。一体化课程改革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作为学习载体,将工作过程转化为教学过程,学生通过学习过程不断增加工作过程知识,所以试点班学生的工作过程知识比较扎实;而传统教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学习相对独立,学生对与实操能力紧密相关的工作过程知识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非试点班学生仅关注到学科知识的学习,工作过程知识较欠缺。总结与反思是对事情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思考和总结,是一种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主要方式。总结与反思习惯的养成对学生职业能力的长远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从总结与反思行动知识的掌握情况看,试点班和非试点班的情况都不理想,得分率都很低。恰恰这是技工院校学生群体的主要特征之一,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总结与反思习惯、能力的培养。

图4 电气专业试点班和非试点班测评学生A卷纸笔测评各项平均得分率

5.试点班学生的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成本意识比非试点班强且差异显著

(1)安全意识情况。以B卷为例,B卷测试项目“电路设置有必要的保护功能”测评学生的安全意识。测试项目的结果如表1所示,说明试点班学生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对电路的完善考虑得更多、更细,更能满足真实工作情境的要求。

表1 电气专业试点班和非试点班测评学生B卷纸笔测试检验结果(电路设置保护功能)

测试

项目 配分 班级

类型 平均得分率 平均分 标准差 显著性 备注

电路设置有必要保护的功能 2 试点班 80.8% 1.6167 A0.387 0.000*** 试点班更加关注安全,更能满足真实工作情境的要求

非试

点班 38.3% 0.76667 0.807

(2)质量意识情况。以A卷为例,A卷测试项目“照明电路元件安装”测评学生的质量意识。其测试结果如图5所示。说明试点班学生在安装照明电路时,能在美观和功能之间找到很好的平衡点,电路的连接布局合理、美观,而非试点班过于关注功能的实现和布线的便利,欠缺综合考虑,这将不利于检修等后期维护。

图5 电气专业试点班和非试点班测评学生

A卷实操测试检验结果分布图(安装工艺)

(3)成本意识情况。以A卷为例,A卷测试项目“选择合适电气元件,列出所需材料清单”测评学生的成本意识,测试结果如图6所示。说明试点班学生能依据工作任务的实际情况,关注元件的性价比(注:由于材料的选择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成本意识和计划能力,能在给定的众多元器件中挑选出最合适的元件,既要考虑设备功能、材料价格,又要考虑安装工艺)。反之,非试点班在教学过程很少关注元器件的价格,在选择元件上只考虑了功能的实现,没有综合考虑系统的成本和安装的便利等因素,这与实际工作存在差距。

图6 电气专业试点班和非试点班测评学生

A卷纸笔测试检验结果分布图(材料选择)

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成本意识是职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测评结果表明,一体化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该素养的培养。

6.被测学生不熟悉电气职业在实际工作中的工程图纸要求

在A卷中“画出照明电路安装接线图”项目的测试检验结果如图7所示,得分率均较低,说明试点班和非试点班学生都忽视了工程图纸的使用,而工程图纸在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对电路的施工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实施直接影响着对学生的培养效果。在学习任务设计上,应包含工作情境、工作对象和工作资料等实际工作内容,如在电气实际工作中使用的工程图纸等;在学习任务实施上,教学过程要与工作过程相结合,并加强基本概念和与工作过程紧密相关知识的学习。测评结果反映出学习任务的设计未能包含实际工作的内容,教学与实际工作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图7 电气专业试点班和非试点班测评学生

A卷纸笔测试检验结果分布图(安装接线图)

7.被测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均欠缺,试点班相对较好

(1)文字表达能力。以A卷为例,A卷测评项目“写出照明电路的工作原理”测评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测评结果如图8所示。而被测学生的实操测试得分均较高,说明学生对整个方案和其中电路的工作原理比较了解,但是纸笔得分较低,从答卷看,学生不擅长文字的应用,说明文字表达能力有欠缺。

图8 电气专业试点班和非试点班测评学生

A卷纸笔测试检验结果分布图(原理描述)

(2)口头表达能力。以B卷为例,测评要求中,被测学生完成实操考试内容后,要向考评员演示电路的功能,介绍元件作用和电路原理,并现场回答考评员的问题,以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该项目测评结果如图9所示。可见,被测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欠缺。

图9 电气专业试点班和非试点班测评学生

B卷实操测试检验结果分布图(展示与沟通)

文字和口头的表达能力属于职业能力中的沟通交流能力。结果显示,测评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均有欠缺。职业教育应该突出其教育功能,关注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除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加以重视外,还可以通过开展各类丰富多彩活动,如各类社团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运动会和自愿者活动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

8.被测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总体情况较好,无显著差异

(1)测评学生在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上比较一致,整体情况较好。如图10所示,电气专业的试点班和非试点班学生仅在学习动机中的“外在目标导向”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在其余各项上得分整体情况接近,且整体情况较好。其中试点班学生在“外在目标导向”方面得分明显高于非试点班,说明试点班的学生更愿意通过学习取得好成绩,获得他人的认可;测评学生在“时间管理”方面得分较低,说明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主观意识;测评学生在“同伴学习”方面得分较高,说明小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

图10 电气专业试点班和非试点班测评学生

在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各项上的平均分

(2)测评学生在元认知自主学习策略上比较一致。如图11所示,在元认知自主学习策略各项上,电气专业的试点班和非试点班学生的得分均无显著性差异。相对来说,学生的技能学习策略和设计过程中对设计能力要求的关注较好,而设计过程中对功能性能力要求和过程性能力要求的关注,以及总结和反思还需进一步加强。

图11 电气专业试点班和非试点班测评学生

在元认知自我调节策略各项上的平均分

9.B卷的纸笔测试与实操测试存在显著相关

对B卷纸笔测试与实操测试相关性进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纸笔测试内容评价指标中的2~5项是实操测试1项的相关理论知识;纸笔测试内容评价指标中的1项是实操测试2项的相关理论知识。测试结果表明,纸笔测试与实操测试存在显著相关,说明了本次测评的命题是科学的、合理的,能测试学生真实的综合职业能力水平。

表2 电气专业B卷纸笔测试与实操测试相关性检验结果

试卷类型 内容 相关性 显著性

电气B卷 纸笔测试的内容包括:1.生产线传输带PLC的I/O分配表;2.控制电路(PLC的I/O接线图);3.主电路图;4.材料清单;5.电路工作原理,不含方案的优点 0.521 0.000***

实操测试的内容包括:1.电路安装;2.PLC编程,不含职业素养与安全生产

以黑龙江技师学院为例,将B卷得分较低的学生和得分较高的学生成绩汇总,从成绩分布情况可以看出:纸笔测试得分较低的学生,实操测试得分也较低;纸笔测试得分较高的学生,实操测试得分也相应较高;没有出现纸笔测试得分很低却实操测试得分很高,或者纸笔测试得分很高却实操测试得分很低的现象。这再次说明了纸笔测试内容对实操测试内容具有指导和支持的作用,说明学校的教学应关注工作过程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职业行动能力的形成。

三、结论

1.测评模型、命题、数据分析方法科学,测评管理规范

测评采用第三方评价方式,由技术专家、专业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测评命题组,严格按照测评模型组织命题,并制定评分标准、考场准备要求等,测评以纸笔测试和实操测试的形式进行;测评院校的组织管理工作按考场准备要求严格执行,考评员依据评卷标准对测评学生的答卷和表现进行评定;测评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科学、准确,可信度高。

2.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但还存在一定差距

测评工作思路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

中央16号文件贯彻实施四年多来,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与此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越来越引起了政府相关工作部门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但总体而言,目前的研究还不够系统、不够深入,实际操作也还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因此,深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对于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环境,帮助各级党委、政府、高等学校和相关社会组织厘清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又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的前提:实现四个突破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普遍存在着“过空过虚”的状况,包括评价目的不明晰,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内容抽象,评价手段滞后,评价功能狭窄等。[1](P122)要构建符合时代要求、遵循教育规律、体现16号文件总体部署、衔接高等教育质量工程要求、易于实践操作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首先应当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突破:

1.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看不见、摸不着,可重可轻传统认识的突破

有不少同志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教学生知大事、明大理,其点点滴滴的进步往往存在于无形之中。也正基于此,他们认为要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怎样,难于具体,且不宜具体,其结果使得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空玄。这种看法有失偏颇。要建立新的测评体系,既要充分继承已有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评估方法中的宝贵经验,又要注意跳出模糊认识的误区。一方面要坚持定性测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测评指标须尽可能数值化、事实化并可测量化,依靠动态数据和可追溯性事实支撑好三级指标的可测点;另一方面,要将受评对象直接对应到相应的部门或单位,以克服相互推诿和无人负责的现象,从而增强测评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由“软”变“硬”由“虚”变“实”。

2.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单一受评对象的突破

长期以来,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高校的事情”这一思维定势使高校事实上成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受评对象。然而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既不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国际国内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也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对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要求。全面解析中央16号文件,从全社会角度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指标体系应当将“党委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作为重要的检测线索;应当将“学校主导,全员参与”作为贯穿整个指标体系的一条主线。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对象不仅包括高校,同时还应当将地方党委政府和社会相关方纳入其中。由此引导大家以更加广阔、开放的观念去对待、认识和处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各种问题,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高层次地与社会发展趋势协调发展。[2](P23)

3.对“上级对下级”单向测评主体的突破

长期以来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几乎都为学校内外部的“上级”对“下级”的结论式单向评价,其评价的主体多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校内行政职能部门,这使得评价信息不能闭合式互动并立体覆盖。鉴于此,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指标体系,应当根据地方党委政府、高校、学生、家长、社会相关方的各自职能,充分发挥交互式测评主体的能动作用,最后的测评结果应当是各个测评主体评价结果之综合,以避免单向评价主体带来非均衡评价结果的不良现象。

4.对靠大量文字描述,靠长时间现场评估做法的突破

在过去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很多内容都是靠文字材料来支撑,靠受评对象的汇报和不厌其烦的解释。这样的评价既给受评对象以较大的“笔下生花”的发挥空间,又让测评实施者在各种“真真假假”的支撑材料中疲于搜索有用的信息,无形中增加了测评难度,降低了测评信度,无法真实反映各受评对象工作的状态和水平。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指标新体系,测评方式应当尽可能信息化、透明化,并通过“基础信息+现场考察信息”来提高测评效率与信度。

二、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的关键:把好五项原则

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需要与时俱进地反映党中央、国务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反映社会变化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反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特点与规律,紧扣其核心和薄弱环节,贴近大学生思想变化实际,利用可视可测的具体指标以及简便易行的测评手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科学评价。

1.紧扣中央16号文件精神的原则

中央16号文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动纲领,其实质和精髓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中央16号文件全面系统地规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实施途径等内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蓝图。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指标体系的架构,必须以中央16号文件精神为核心,全面反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要求,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结合高等教育的实际,体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评价,构建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

2.紧扣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环节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运行主要包括教育者的施教环节和受教育者的接受环节,以及确定教育目标、促成转化和反馈控制三个基本环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的构建,既要注重动态的工作环节考察,又要注重实实在在的工作结果评价,坚持过程和结果的统一,坚持重点与一般的统一。

3.紧扣思想政治教育薄弱环节的原则

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着指导思想不适应、教育内容不适应、方法手段不适应等方面的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的构建,要从现有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入手,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测评要点,强化测评的导向功能和调节功能,给受评对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定航,明确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以实现测评与诊断相结合、评估与导向相结合的测评目标。

4.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测评指标可视可测的原则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视性评价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和手段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充分依靠动态数据和可追溯性的事实,把评价指标转换成显性的、可视的和可测的内容来进行客观公正的测评。应该说,可视性评价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价领域重要而有益的探索。

5.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测评手段简便易行的原则

搭建测评数字化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使思想政治教育测评简便易行的前提和基础。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在以检测定量数据和可追溯性事实为主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测评信息分解为基础数据信息和现场考查信息。对基础数据信息部分,可以通过分类标识、定期报送和系统分析等方式来处理,尽可能减少现场考查的工作量,同时也减少受评对象的“迎评”工作量,真正体现科学测评的理念。对于现场考察信息,以采用科技手段为突破口,通过数理软件开发来实现便捷式操作。

三、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的思路:指标体系+实施路径

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在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应当具有测评目标的一致性、测评内容的完备性、测评指标的独立性、测评过程的系统性、测评手段的可测性和可行性等特征。对此,我们可以遵循以下思路来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

1.以职能职责为依据,准确把握测评对象和适用范围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多样化的,其中地方党委政府和高校是最核心的主体,它们承载着不同的职责与功能。中央16号文件指出:“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因此,就测评对象而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至少要涵盖对地方党委政府和高校的测评,同时兼顾对其他社会组织的测评。鉴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地方党委政府主导下开展的,也可以将高校融入地方党委政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指标体系之中,构建包括对地方党委政府(《指标体系[党委政府版]》)和高校(《指标体系[高校版]》)的可分可合的测评指标体系。就测评指标体系适用范围而言,《指标体系[党委政府版]》可以定位于中央对省级党委和政府,或省级党委政府对下级(如地、州、盟)地方党委政府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高校版]》,可以定位于地方党委政府对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评估,以及上级评估组对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检验性抽查,也可作为《指标体系[党委政府版]》的组成部分,接收最高教育主管部门的测评。其中,高校版“测评指标”的设计,可以针对并定位于普通高等学校。对于其他不同类型高校,可以参照执行。

2.以目标导向为依据,科学设置指标选项和评分标准

测评目标具有引导受评对象行为方向的作用,可以激发受评对象的工作积极性,也可以帮助评价者和受评对象纠正偏离的目标。在测评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指标选项和评分标准应该根据测评目标进行设置。基于此,根据地方党委政府和高校自身的功能要求,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可以选择将组织领导、条件保障、育人渠道、社会环境、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工作绩效和特色与创新等,作为《指标体系[党委政府版]》的一级指标;可以选择将组织领导、条件保障、主渠道建设、育人环境、人文关怀与管理服务、工作效果和特色与创新等作为《指标体系[高校版]》的一级指标。在此基础上,相对应的二、三级指标按照中央16号文件及其配套文件等设置,评分标准依据测评原则、指标自身特性及与测评目标的相关度来确定,由此搭建科学而系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框架。

3.以测评功能为依据,合理确定指标层级和评分权重

一般而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具有诊断功能、导向功能、信息反馈功能和调节改进功能。坚持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目标导向与激励纠偏相结合,问题鉴别与持续改进相结合,是充分发挥测评功能的重要保证。为了测评功能的有效实现,测评体系指标层级和评分权重的确定,需要在遵循以上原则基础上,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多少、重要程度与难易程度的大小以及工作效果的现实实现度等进行合理设置与分配。

4.以结果应用为依据,有效遴选测评实施路径

测评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环节和举措。测评结果的应用,既是这项举措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这个环节的有效延伸。为了使测评结果符合客观实际,具有更强的应用价值,测评体系的组织实施、测评方法和测评路径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可视可测的原则,需要进一步强化测评的信息化意识,让评分标准或得分点尽可能数值化、事实化并具有可测量性,并以此增强鉴别力和可追溯性非常关键。就测评路径而言,一是掌握基础性常态数据信息,了解受评对象日常工作的基本情况,掌握相应的工作记录和文字材料,这些信息可以通过网络定期报送获得;二是掌握现场证实性信息,主要是通过到现场的查、看、听、访、谈等,与基础性数据信息对接,进行事实判断和可追溯性判断,检查各项工作的真实性;三是通过设计政府、高校、学生、社会相关方等综合问卷,对评估客体进行满意度测评。满意度结果的大小,可以进一步验证检查组“对地方党委政府履行职能职责状况的评分”与群众期望之间的差距大小,从而增强测评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四是通过回访查看整改。根据评估情况,由专家组与评估客体共同对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用一定时间进行整改,然后由专家组对评估客体进行回访查看整改情况。

总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的构建和实施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一次实现尽善尽美。当务之急,是要架构起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通过实际运行来接受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测评工作思路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

中央16号文件贯彻实施四年多来,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与此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越来越引起了政府相关工作部门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但总体而言,目前的研究还不够系统、不够深入,实际操作也还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因此,深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对于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环境,帮助各级党委、政府、高等学校和相关社会组织厘清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又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的前提:实现四个突破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普遍存在着“过空过虚”的状况,包括评价目的不明晰,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内容抽象,评价手段滞后,评价功能狭窄等。[1](P122)要构建符合时代要求、遵循教育规律、体现16号文件总体部署、衔接高等教育质量工程要求、易于实践操作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首先应当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突破:

1.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看不见、摸不着,可重可轻传统认识的突破

有不少同志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教学生知大事、明大理,其点点滴滴的进步往往存在于无形之中。也正基于此,他们认为要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怎样,难于具体,且不宜具体,其结果使得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空玄。这种看法有失偏颇。要建立新的测评体系,既要充分继承已有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评估方法中的宝贵经验,又要注意跳出模糊认识的误区。一方面要坚持定性测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测评指标须尽可能数值化、事实化并可测量化,依靠动态数据和可追溯性事实支撑好三级指标的可测点;另一方面,要将受评对象直接对应到相应的部门或单位,以克服相互推诿和无人负责的现象,从而增强测评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由“软”变“硬”由“虚”变“实”。

2.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单一受评对象的突破

长期以来,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高校的事情”这一思维定势使高校事实上成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受评对象。然而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既不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国际国内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也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对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要求。全面解析中央16号文件,从全社会角度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指标体系应当将“党委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作为重要的检测线索;应当将“学校主导,全员参与”作为贯穿整个指标体系的一条主线。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对象不仅包括高校,同时还应当将地方党委政府和社会相关方纳入其中。由此引导大家以更加广阔、开放的观念去对待、认识和处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各种问题,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高层次地与社会发展趋势协调发展。[2](P23)

3.对“上级对下级”单向测评主体的突破

长期以来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几乎都为学校内外部的“上级”对“下级”的结论式单向评价,其评价的主体多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校内行政职能部门,这使得评价信息不能闭合式互动并立体覆盖。鉴于此,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指标体系,应当根据地方党委政府、高校、学生、家长、社会相关方的各自职能,充分发挥交互式测评主体的能动作用,最后的测评结果应当是各个测评主体评价结果之综合,以避免单向评价主体带来非均衡评价结果的不良现象。

4.对靠大量文字描述,靠长时间现场评估做法的突破

在过去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很多内容都是靠文字材料来支撑,靠受评对象的汇报和不厌其烦的解释。这样的评价既给受评对象以较大的“笔下生花”的发挥空间,又让测评实施者在各种“真真假假”的支撑材料中疲于搜索有用的信息,无形中增加了测评难度,降低了测评信度,无法真实反映各受评对象工作的状态和水平。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指标新体系,测评方式应当尽可能信息化、透明化,并通过“基础信息+现场考察信息”来提高测评效率与信度。

二、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的关键:把好五项原则

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需要与时俱进地反映党中央、国务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反映社会变化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反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特点与规律,紧扣其核心和薄弱环节,贴近大学生思想变化实际,利用可视可测的具体指标以及简便易行的测评手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科学评价。

1.紧扣中央16号文件精神的原则

中央16号文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动纲领,其实质和精髓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中央16号文件全面系统地规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实施途径等内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蓝图。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指标体系的架构,必须以中央16号文件精神为核心,全面反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要求,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结合高等教育的实际,体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评价,构建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

2.紧扣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环节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运行主要包括教育者的施教环节和受教育者的接受环节,以及确定教育目标、促成转化和反馈控制三个基本环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的构建,既要注重动态的工作环节考察,又要注重实实在在的工作结果评价,坚持过程和结果的统一,坚持重点与一般的统一。

3.紧扣思想政治教育薄弱环节的原则

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着指导思想不适应、教育内容不适应、方法手段不适应等方面的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的构建,要从现有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入手,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测评要点,强化测评的导向功能和调节功能,给受评对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定航,明确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以实现测评与诊断相结合、评估与导向相结合的测评目标。

4.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测评指标可视可测的原则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视性评价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和手段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充分依靠动态数据和可追溯性的事实,把评价指标转换成显性的、可视的和可测的内容来进行客观公正的测评。应该说,可视性评价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价领域重要而有益的探索。

5.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测评手段简便易行的原则

搭建测评数字化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使思想政治教育测评简便易行的前提和基础。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在以检测定量数据和可追溯性事实为主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测评信息分解为基础数据信息和现场考查信息。对基础数据信息部分,可以通过分类标识、定期报送和系统分析等方式来处理,尽可能减少现场考查的工作量,同时也减少受评对象的“迎评”工作量,真正体现科学测评的理念。对于现场考察信息,以采用科技手段为突破口,通过数理软件开发来实现便捷式操作。

三、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的思路:指标体系+实施路径

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在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应当具有测评目标的一致性、测评内容的完备性、测评指标的独立性、测评过程的系统性、测评手段的可测性和可行性等特征。对此,我们可以遵循以下思路来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

1.以职能职责为依据,准确把握测评对象和适用范围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多样化的,其中地方党委政府和高校是最核心的主体,它们承载着不同的职责与功能。中央16号文件指出:“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因此,就测评对象而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至少要涵盖对地方党委政府和高校的测评,同时兼顾对其他社会组织的测评。鉴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地方党委政府主导下开展的,也可以将高校融入地方党委政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指标体系之中,构建包括对地方党委政府(《指标体系[党委政府版]》)和高校(《指标体系[高校版]》)的可分可合的测评指标体系。就测评指标体系适用范围而言,《指标体系[党委政府版]》可以定位于中央对省级党委和政府,或省级党委政府对下级(如地、州、盟)地方党委政府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高校版]》,可以定位于地方党委政府对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评估,以及上级评估组对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检验性抽查,也可作为《指标体系[党委政府版]》的组成部分,接收最高教育主管部门的测评。其中,高校版“测评指标”的设计,可以针对并定位于普通高等学校。对于其他不同类型高校,可以参照执行。

2.以目标导向为依据,科学设置指标选项和评分标准

测评目标具有引导受评对象行为方向的作用,可以激发受评对象的工作积极性,也可以帮助评价者和受评对象纠正偏离的目标。在测评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指标选项和评分标准应该根据测评目标进行设置。基于此,根据地方党委政府和高校自身的功能要求,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可以选择将组织领导、条件保障、育人渠道、社会环境、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工作绩效和特色与创新等,作为《指标体系[党委政府版]》的一级指标;可以选择将组织领导、条件保障、主渠道建设、育人环境、人文关怀与管理服务、工作效果和特色与创新等作为《指标体系[高校版]》的一级指标。在此基础上,相对应的二、三级指标按照中央16号文件及其配套文件等设置,评分标准依据测评原则、指标自身特性及与测评目标的相关度来确定,由此搭建科学而系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框架。

3.以测评功能为依据,合理确定指标层级和评分权重

一般而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具有诊断功能、导向功能、信息反馈功能和调节改进功能。坚持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目标导向与激励纠偏相结合,问题鉴别与持续改进相结合,是充分发挥测评功能的重要保证。为了测评功能的有效实现,测评体系指标层级和评分权重的确定,需要在遵循以上原则基础上,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多少、重要程度与难易程度的大小以及工作效果的现实实现度等进行合理设置与分配。

4.以结果应用为依据,有效遴选测评实施路径

测评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环节和举措。测评结果的应用,既是这项举措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这个环节的有效延伸。为了使测评结果符合客观实际,具有更强的应用价值,测评体系的组织实施、测评方法和测评路径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可视可测的原则,需要进一步强化测评的信息化意识,让评分标准或得分点尽可能数值化、事实化并具有可测量性,并以此增强鉴别力和可追溯性非常关键。就测评路径而言,一是掌握基础性常态数据信息,了解受评对象日常工作的基本情况,掌握相应的工作记录和文字材料,这些信息可以通过网络定期报送获得;二是掌握现场证实性信息,主要是通过到现场的查、看、听、访、谈等,与基础性数据信息对接,进行事实判断和可追溯性判断,检查各项工作的真实性;三是通过设计政府、高校、学生、社会相关方等综合问卷,对评估客体进行满意度测评。满意度结果的大小,可以进一步验证检查组“对地方党委政府履行职能职责状况的评分”与群众期望之间的差距大小,从而增强测评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四是通过回访查看整改。根据评估情况,由专家组与评估客体共同对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用一定时间进行整改,然后由专家组对评估客体进行回访查看整改情况。

总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的构建和实施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一次实现尽善尽美。当务之急,是要架构起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通过实际运行来接受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测评工作思路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

中央16号文件贯彻实施四年多来,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与此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越来越引起了政府相关工作部门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但总体而言,目前的研究还不够系统、不够深入,实际操作也还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因此,深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对于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环境,帮助各级党委、政府、高等学校和相关社会组织厘清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又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的前提:实现四个突破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普遍存在着“过空过虚”的状况,包括评价目的不明晰,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内容抽象,评价手段滞后,评价功能狭窄等。[1](p122)要构建符合时代要求、遵循教育规律、体现16号文件总体部署、衔接高等教育质量工程要求、易于实践操作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首先应当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突破:

1.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看不见、摸不着,可重可轻传统认识的突破

有不少同志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教学生知大事、明大理,其点点滴滴的进步往往存在于无形之中。也正基于此,他们认为要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怎样,难于具体,且不宜具体,其结果使得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空玄。这种看法有失偏颇。要建立新的测评体系,既要充分继承已有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评估方法中的宝贵经验,又要注意跳出模糊认识的误区。一方面要坚持定性测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测评指标须尽可能数值化、事实化并可测量化,依靠动态数据和可追溯性事实支撑好三级指标的可测点;另一方面,要将受评对象直接对应到相应的部门或单位,以克服相互推诿和无人负责的现象,从而增强测评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由“软”变“硬”由“虚”变“实”。

2.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单一受评对象的突破

长期以来,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高校的事情”这一思维定势使高校事实上成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受评对象。然而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既不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国际国内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也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对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要求。全面解析中央16号文件,从全社会角度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指标体系应当将“党委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作为重要的检测线索;应当将“学校主导,全员参与”作为贯穿整个指标体系的一条主线。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对象不仅包括高校,同时还应当将地方党委政府和社会相关方纳入其中。由此引导大家以更加广阔、开放的观念去对待、认识和处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各种问题,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高层次地与社会发展趋势协调发展。[2](p23)

3.对“上级对下级”单向测评主体的突破

长期以来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几乎都为学校内外部的“上级”对“下级”的结论式单向评价,其评价的主体多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校内行政职能部门,这使得评价信息不能闭合式互动并立体覆盖。鉴于此,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指标体系,应当根据地方党委政府、高校、学生、家长、社会相关方的各自职能,充分发挥交互式测评主体的能动作用,最后的测评结果应当是各个测评主体评价结果之综合,以避免单向评价主体带来非均衡评价结果的不良现象。

4.对靠大量文字描述,靠长时间现场评估做法的突破

在过去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很多内容都是靠文字材料来支撑,靠受评对象的汇报和不厌其烦的解释。这样的评价既给受评对象以较大的“笔下生花”的发挥空间,又让测评实施者在各种“真真假假”的支撑材料中疲于搜索有用的信息,无形中增加了测评难度,降低了测评信度,无法真实反映各受评对象工作的状态和水平。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指标新体系,测评方式应当尽可能信息化、透明化,并通过“基础信息+现场考察信息”来提高测评效率与信度。

二、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的关键:把好五项原则

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需要与时俱进地反映党中央、国务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反映社会变化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反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特点与规律,紧扣其核心和薄弱环节,贴近大学生思想变化实际,利用可视可测的具体指标以及简便易行的测评手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科学评价。

1.紧扣中央16号文件精神的原则

中央16号文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动纲领,其实质和精髓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中央16号文件全面系统地规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实施途径等内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蓝图。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指标体系的架构,必须以中央16号文件精神为核心,全面反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要求,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结合高等教育的实际,体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评价,构建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

2.紧扣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环节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运行主要包括教育者的施教环节和受教育者的接受环节,以及确定教育目标、促成转化和反馈控制三个基本环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的构建,既要注重动态的工作环节考察,又要注重实实在在的工作结果评价,坚持过程和结果的统一,坚持重点与一般的统一。

3.紧扣思想政治教育薄弱环节的原则

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着指导思想不适应、教育内容不适应、方法手段不适应等方面的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的构建,要从现有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入手,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测评要点,强化测评的导向功能和调节功能,给受评对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定航,明确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以实现测评与诊断相结合、评估与导向相结合的测评目标。

4.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测评指标可视可测的原则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视性评价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和手段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充分依靠动态数据和可追溯性的事实,把评价指标转换成显性的、可视的和可测的内容来进行客观公正的测评。应该说,可视性评价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价领域重要而有益的探索。

5.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测评手段简便易行的原则

搭建测评数字化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使思想政治教育测评简便易行的前提和基础。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在以检测定量数据和可追溯性事实为主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测评信息分解为基础数据信息和现场考查信息。对基础数据信息部分,可以通过分类标识、定期报送和系统分析等方式来处理,尽可能减少现场考查的工作量,同时也减少受评对象的“迎评”工作量,真正体现科学测评的理念。对于现场考察信息,以采用科技手段为突破口,通过数理软件开发来实现便捷式操作。

三、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的思路:指标体系+实施路径

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在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应当具有测评目标的一致性、测评内容的完备性、测评指标的独立性、测评过程的系统性、测评手段的可测性和可行性等特征。对此,我们可以遵循以下思路来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

1.以职能职责为依据,准确把握测评对象和适用范围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多样化的,其中地方党委政府和高校是最核心的主体,它们承载着不同的职责与功能。中央16号文件指出:“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因此,就测评对象而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至少要涵盖对地方党委政府和高校的测评,同时兼顾对其他社会组织的测评。鉴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地方党委政府主导下开展的,也可以将高校融入地方党委政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指标体系之中,构建包括对地方党委政府(《指标体系[党委政府版]》)和高校(《指标体系[高校版]》)的可分可合的测评指标体系。就测评指标体系适用范围而言,《指标体系[党委政府版]》可以定位于中央对省级党委和政府,或省级党委政府对下级(如地、州、盟)地方党委政府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高校版]》,可以定位于地方党委政府对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评估,以及上级评估组对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检验性抽查,也可作为《指标体系[党委政府版]》的组成部分,接收最高教育主管部门的测评。其中,高校版“测评指标”的设计,可以针对并定位于普通高等学校。对于其他不同类型高校,可以参照执行。

2.以目标导向为依据,科学设置指标选项和评分标准

测评目标具有引导受评对象行为方向的作用,可以激发受评对象的工作积极性,也可以帮助评价者和受评对象纠正偏离的目标。在测评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指标选项和评分标准应该根据测评目标进行设置。基于此,根据地方党委政府和高校自身的功能要求,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可以选择将组织领导、条件保障、育人渠道、社会环境、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工作绩效和特色与创新等,作为《指标体系[党委政府版]》的一级指标;可以选择将组织领导、条件保障、主渠道建设、育人环境、人文关怀与管理服务、工作效果和特色与创新等作为《指标体系[高校版]》的一级指标。在此基础上,相对应的二、三级指标按照中央16号文件及其配套文件等设置,评分标准依据测评原则、指标自身特性及与测评目标的相关度来确定,由此搭建科学而系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框架。

3.以测评功能为依据,合理确定指标层级和评分权重

一般而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具有诊断功能、导向功能、信息反馈功能和调节改进功能。坚持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目标导向与激励纠偏相结合,问题鉴别与持续改进相结合,是充分发挥测评功能的重要保证。为了测评功能的有效实现,测评体系指标层级和评分权重的确定,需要在遵循以上原则基础上,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多少、重要程度与难易程度的大小以及工作效果的现实实现度等进行合理设置与分配。

4.以结果应用为依据,有效遴选测评实施路径

测评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环节和举措。测评结果的应用,既是这项举措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这个环节的有效延伸。为了使测评结果符合客观实际,具有更强的应用价值,测评体系的组织实施、测评方法和测评路径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可视可测的原则,需要进一步强化测评的信息化意识,让评分标准或得分点尽可能数值化、事实化并具有可测量性,并以此增强鉴别力和可追溯性非常关键。就测评路径而言,一是掌握基础性常态数据信息,了解受评对象日常工作的基本情况,掌握相应的工作记录和文字材料,这些信息可以通过网络定期报送获得;二是掌握现场证实性信息,主要是通过到现场的查、看、听、访、谈等,与基础性数据信息对接,进行事实判断和可追溯性判断,检查各项工作的真实性;三是通过设计政府、高校、学生、社会相关方等综合问卷,对评估客体进行满意度测评。满意度结果的大小,可以进一步验证检查组“对地方党委政府履行职能职责状况的评分”与群众期望之间的差距大小,从而增强测评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四是通过回访查看整改。根据评估情况,由专家组与评估客体共同对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用一定时间进行整改,然后由专家组对评估客体进行回访查看整改情况。

总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的构建和实施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一次实现尽善尽美。当务之急,是要架构起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通过实际运行来接受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测评工作思路第6篇

[关键词]能力目标 高职 工程测量技术 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蓝善勇(1954- ),男,广西博白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测量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工程测量及GPS测量。(广西 南宁 530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新世纪教改工程科研项目“《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实践体系构建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9c13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2-0142-02

要进行各种工程建设,需要大量的服务于生产第一线的工程测量人才。因此,突出能力目标,改革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高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是目前高职教育的首要任务。

一、课程体系改革的工作思路

改革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确定课程改革的工作思路是:(1)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深入各行业和基层进行行业调研与分析;(2)根据调研和分析的结果,确定专业岗位及其要求;(3)根据岗位要求分析确定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职业素质要求和职业能力要求;(4)按照职业能力要求改革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修订各门课程教学标准(大纲);(5)确定课程体系的实施方法,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反馈信息,再适当地调整工程测量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工作思路。

二、进行广泛的行业调研与分析工作,改革课程体系

1.培养目标。2005年5月,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成立了新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委员会主要由学院领导、系领导、教研室主任以及来自水利水电类、建筑类、测量类等企事业单位的高级工程师、教授等二十多位专家组成。在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进行广泛行业调研工作,共调研了近三十家企事业单位。调研的方式采用电话、函调、开座谈会和教师深入到企事业单位和生产第一线进行调研。调研工作内容主要有:一是毕业生就业的单位及单位性质;二是毕业生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情况;三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测量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校内外专家通过对大量的调研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提出了学院测量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数字测图、控制测量和工程施工测量职业能力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2.岗位要求。通过调研,摸清了学院测量专业毕业生在各行业就业的基本情况,即在水利水电行业占50%以上,建筑行业占10%,交通行业占15%,国土测绘10%,其他行业占15%。在各类行业就业中,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工作岗位一般是在生产第一线上的测量员、测量组长和测量队负责人。测量毕业生所处的工作条件恶劣,生活条件艰苦,工程测量质量要求较高,测量工作必须有多人共同完成,各行业中对测量工作内容要求不同,对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能力要求也不完全相同,但是通过调研和分析得出工程测量专业岗位群对素质、技能、能力的要求:(1)职业素质要求。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毕业生必须具有遵纪守法、遵守规范、诚实守信、团队精神、协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的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数学基础、良好的专业英语、计算机的熟练应用、科技写作、艺术修养的文化素质;身体健康、身心健康的身体素质;爱岗敬业、责任心强、严谨求是、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的职业素质。(2)专业技能要求。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必须掌握的主要技能有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测量仪器操作技能、野外数据采集技能、数字化成图技能、控制测量技能、工程施工测量的操作技能等。(3)职业能力要求。工程测量专业应该具有的职业能力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应用数学能力、工程制图能力、测量仪器操作能力、测量平差计算能力、数字测图能力、控制测量能力及工程施工测量能力。

3.职业能力体系。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职业能力体系包括:(1)职业通用能力,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身心素质、职业基本素质、信息交流、计算机应用;(2)职业基本能力,包括基本技术素质、仪器操作、识图与绘图、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工程测量基本技能;(3)职业核心能力,包括地形图测绘、控制测量、水电工程测量、建筑工程测量、路桥工程测量、输电线路工程测量;(4)职业扩展能力,包括公路勘测设计、工程施工管理、工程概预算、建筑资料整理、工程监理。

4.课程结构体系。根据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工程测量专业毕业生应具有的综合能力进行课程改革,尤其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重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突出能力目标,体现实用、综合、实践的特点,不要像过去的测量专业那样,太专,知识面太窄,不适合当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将工程测量技术专业课程分为四大模块:职业基础课模块、职业技术课模块、职业能力课模块、职业扩展课模块。具体内容设置如下:(1)职业基础课:军事理论与军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与科学发展观、就业指导、高等数学、大学英语、体育与健康、计算机文化基础。(2)职业技术课:线性代数、测量学、AutoCAD、工程制图、房屋构造与识图、工程力学、工程地质、测量平差计算、数字测图技术、控制测量、水电工程测量、建筑工程测量、路桥工程测量、输电线路测量、房产测绘、全站仪测量、GPS原理与应用。(3)职业能力课:计算机应用实训、地形测量实训、AutoCAD实训、全站仪测量实训、数字化测图实训、工程地质实训、控制测量实训、水电工程测量实训、建筑工程测量实训、线路测量实训、房产测绘实训、GPS测量实训、毕业顶岗实训、毕业设计。(4)职业扩展课:道路勘测设计、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工程概预算、水利工程概论、工程监理、建筑资料整理、道路勘测设计实训、施工实训、建筑工程概预算实训、施工组织与管理实训、建材实训、水电安装实训。

三、课程体系改革实施的建议

1.对课程实施项目化改造。能力是学生自己练出来的,所以一定要让学生进行能力训练,要用尽可能接近学生未来岗位的项目任务来训练。在实施课程改革过程中,立足于生产流程,着眼于课程知识体系的实效性,形成以专业实训大纲为教学指导,典型项目任务驱动的课程改革模式。对专业核心课程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基于工作过程对课程进行项目化改造,把专业知识渗透到项目教学内容中。这种做法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并解决了理论与实际操作互相脱节的问题。通过完成课程项目化教学任务,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得到很好的训练,并具有岗位的工作能力,解决课程教学与岗位就业的衔接问题。例如,“测量学”和“全站仪测量”这两门课程,过去是分别进行教学。学生学习这两门课程时,是先理论、后实践,学完后,学生只能掌握零星的知识和操作技能,没有形成工作能力。现在将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数字测图”课程,对原来的课程内容进行组合优化,删去陈旧的内容,并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项目化改造。用“数字测图”作为一个项目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按照实际岗位“数字测图”工作过程组织教学。以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的理实一体教学方法,按照“做、学、教”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学生在完成具体的项目任务过程中,体验岗位工作情境,熟悉岗位工作过程、工作方法、工作手段,掌握和应用专业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方法,按照“生手—熟手—能手—巧手”的职业能力提升路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2.建立科学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才能保证课程改革的质量。(1)对教师课程教学方法的评价。教师是课程实施、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主讲教师在实施课程项目化中,项目课程都必须进行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在整体设计中必须明确其实现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课程内容、项目任务、教学进度安排、教学情境设计、成果呈现方式、考核评价方法; 以完整的工作任务为单元划分教学单元,单元设计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工作方法与步骤、相关技术理论知识、标准、规范、问题探究、拓展知识、考核评价手段与途径等。要对教师课程项目设计的内容是否先进,教学进度是否合理,是否有明确的课程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在组织教学方面是否以学生为主体、用项目任务训练学生,突出培养学生的能力目标等。对教师教学方法的评价主要由学院组织的有关教学评价机构和有关专家进行。(2)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课程教学效果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效果上,主要考核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是否达到课程项目设计中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其达到的程度如何。评价的方法不能简单用卷面考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而采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的项目任务的质量、提交项目成果的质量以及实践能力考核来综合评价。在评价方法上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以及企业专家的评价。(3)企业对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经过课程项目化改造后,一门课程就对应于企业的一个工作岗位。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根据学生在岗位上的工作能力以及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与学校课程项目化设计中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的差异,来评价课程的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这是对课程教学效果最真实的评价。根据企业反馈的意见,进一步调整课程的内容和教学要求。

3.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其决定因素在于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支具有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高水平教学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2009年,学院为了提高人才培养水平,聘请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家戴士弘教授指导学院开展整体教学改革工作,对全体教师进行职教理念和职教能力的培训,扎实有效地推进整体教学改革工作,提高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突出能力目标,培养高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改革工程测量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毕业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实践能力,适应面比较宽,就业范围广,形成就业岗位群,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能吃苦耐劳,善于共事,工作能力强,适应工作广,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都在98%以上,工程测量技术专业被评为广西优质专业。

[参考文献]

[1]李永刚.高职课程改革的思路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32).

[2]孟昭学.突出能力本位加强测量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四川测绘,2001(4).

[3]刘小春,彭志良,金国钢.推进工程测量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几点做法[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

[4]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测评工作思路第7篇

关键词:测评系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中小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4-0067-03

一、引言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各行各业急遽变革。[1-3]在教育领域,近十年来e-Learning、混合学习等[4][5]理念、方法和技术已从自发到自觉渗透到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之中,而3G/4G网络、移动终端、数字电视、数字化终端等新媒体的普及与广泛应用,掀起了新一轮教育信息化浪潮,呼唤着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教师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面对新形式,教育部了《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 (教师〔2013〕13号,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完善顶层设计;整合相关项目和资源,采取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新模式,到2017年底完成全国1000多万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新一轮提升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以评促学,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动力;建立教师主动应用机制,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取得新突破。”

为了在短短3年内完成《意见》提出的全国1000多万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的全员培训,提高培训质量,必须创新培训模式,加强培训管理。其中,一个重要的举措是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以下简称“测评”)为先导,并把测评贯彻在整个提升工程过程各环节中,以测评结果为导向,以评促学,实现差异化的按需培训。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双主”培训思路,在此基础上探讨测评实现路径设计,提出测评系统框架,以期为顺利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推进工作提供参考。

二、“双主”菜单式培训思路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开展新一轮的提升培训。如何开展大规模的培训,并保证培训质量?笔者认为不能循着传统的统一集中培训模式,应以测评为先导并贯穿始终,在测评结果导向上强化培训主动性的引领,改变以往受训者被动的“上面要我培训”、“参加的是不问我起点的千人一面培训”的局面,把任务式参与变为“我确实需要参加培训、我需要在某方面获得实实在在的提升”的培训者内在需求,让受训者和培训机构、培训教师能够根据受训者实际合理设计培训内容,量身定制并动态调整培训方案,开展分层的、差异化的按需培训。在测评基础上,既要尊重培训机构的宏观主导地位,又要尊重受训者的微观主体需求,培训机构在对受训群体宏观把握的基础上,给出模块化培训推荐建议,受训者在明确自身短板及主体需求的基础上合理选学,开展问题导向的主动培训。

三、测评实现路径设计

在整个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中,要实现如此贯穿始终的大规模全员测评,是个浩繁的系统工程。按照“双主”菜单式培训思路,无论是培训方的主导性推荐,还是受训方的按需选学,均为信息(测评结果)支撑下的决策优化过程。因此,实现“双主”菜单式培训的基础和核心在于测评工作,在于贯穿培训各环节始终的动态测评结果为双方提供的决策依据。从行为学的视角来看,测评过程体现为多轮人机交互的咨询决策优化过程。这一过程显然人力很难胜任,应该开发和部署一个智能决策支持系统范畴的能力测评系统,在人的智慧的主导下,发挥测评系统的信息处理与决策推理能力,获得高效的能力测评和培训方案推荐。本文提出一种人机结合的测评路径:研制测评体系,开发和部署测评系统、测评工具和能力提升方案推荐系统,开展人机结合的线上、线下测评。

1.研制地方性的测评体系

《意见》中关于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部分指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本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测评,主要采取教师网上自测方式,通过案例开展情境测评,以评促学、以评促用。”教育部实际上下放能力测评的权限到地方,允许地方根据和尊重区域发展实际开展能力测评。因此,各省区市应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共性内核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地域性差异,按照《意见》中“围绕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促进教师转变教育教学方式的现实需求,吸收借鉴国内外信息技术应用经验和最新成果,研究制订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培训课程标准和能力测评指南等,建立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有效引领广大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规范指导各地建设资源、实施培训、开展测评、推动应用等环节工作”的精神为指导,依托和整合高等院校的综合力量,走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和企事业“三结合”协同创新的道路,专家团队研制符合地方特色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体系,研制各科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成熟度参考模型,建立各科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指标体系,制定评测标准和测评指南。

2.开发和部署测评系统、测评工具和能力提升方案推荐系统

由于人力所限,大规模的测评工作必须有赖机器辅助完成大部分甚至是全部繁琐而结构化的工作。网络化的测评系统、测评工具不仅是受训者在各环节自测所必须的,也是管理机构赖以获得决策信息的重要来源。在设计和部署测评系统时,应充分考虑借助计算机网络的能力实现自动化、情景化的能力测评,辅以知识库、推理机和人的智慧获得有价值的决策信息。因此,测评工作的重要实现路径之一是在前一工作研制地方性的测评体系基础上,根据各科目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成熟度参考模型研制测评工具及量规、量表,建立测评知识库、情景案例库及测评规则和测评标准库,开发和部署测评系统、测评工具和能力提升方案推荐系统,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本省区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测评提供软硬件环境。为了给广大教师提供便捷的测评服务,由于各类新媒体的普及和云计算技术的成熟,[6-8]采用云计算技术为系统实现提供支撑,将测评系统、测评工具和能力提升方案推荐系统部署在云环境下,充分利用云服务降低系统实现及运行维护成本。系统体系架构和功能架构如图1和图2所示。

3.人机结合的线上、线下测评

测评云平台网络系统和教师能力测评工具开发和部署成功后,采用测评专家团队与网络测评系统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半自动的、案例情景化的中小学教师全员的训前、训中、训后三级测评。其中训前测评旨在获得全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总体水平、能力成熟度概况及聚类情况,为培训管理机构制定分科目、分层、分批次培训方案提供决策依据,也为教师根据测评结果明确自身不足,查漏补缺,合理选学提供指导,确保按需培训;训中测评旨在通过培训过程中不定期、不定次数的过程性测评了解和把握培训学员的能力提升情况,及时调整提升工程实施计划;训后测评旨在对培训学员做出终结性测评,为中小学提供测评分析数据,找准短板,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后续校本研修提供依据。

三级测评均贯穿和实现“按需培训的自适应推荐”和“决策咨询”的思路,以评促学,以评促用。每次测评均先由网络测评系统根据受训者的信息从情景案例库和知识库、测评规则、测评标注和测评量表自动生成测试用例(如一套测试题、一个案例分析等),之后由受训者利用各类终端完成测评,系统根据提交上来的测评用例做出情景案例匹配,把结果交由方案推荐系统做出分析、过滤和匹配,在培训方的专家干预下生成方案建议集合,反馈给各级管理部门及受训者本人,培训者根据个人实际和偏好在方案建议集合里选择培训方案,作为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依据,而管理方根据培训者最终选择的培训方案,可合理做出培训分级分组,制定差异化分层培训的方案。

四、结束语

本文提出“双主”培训思路,按照这一思路,测评是整个培训过程的基础和核心。本文旨在抛砖引玉,以国家已经实施的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为背景,在提出的“双主”培训思路的基础上探讨了测评实现路径设计并提出测评系统框架,尚有诸多问题留待解决,如为实现情景化测评涉及的情景库构建、情景案例匹配与推理等,以及为实现对受训者培训方案的智能化推荐涉及的方案匹配、过滤及智能推送等,仍需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Schlichter, B.R. and L. Danylchenko, Measuring ICT usage quality for information society building[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4,31(1):170-184.

[2]Verdegem, P. and L. De Marez, Rethinking determinants of ICT acceptance: Towards an integrated and comprehensive overview[J].Technovation,2011,31(8):411-423.

[3]Igari,N., How to successfully promote ICT usag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Denmark and Japan[J]. 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2014,31(1):115-125.

[4]Ari,M. and M.C. Taplamacioglu, Web-based Blended E-learning for Adults: A Case Study[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47(0):1028-1033.

[5]Ramakrisnan,P., et al., Blended Learning: A Suitable Framework For 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67(0):513-526.

[6]Jula,A., E. Sundararajan and Z. Othman, Cloud computing service composition: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14,41(8):3809-3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