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排版实训总结(合集7篇)

时间:2022-11-21 11:09:33
排版实训总结

排版实训总结第1篇

【关键词】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 技能训练 项目精选

《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知识内容多,技术更新快,并且要求学生能够非常熟练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学习的过程中不能一一训练,为了达到好的教学效果,训练项目的选择、先后顺序的设置、技能层面的衔接、训练方式和手段的采用、训练过程中的步骤实施,都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环节,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老师提供好的实训项目,理清好的训练思路,采用好的教学方法,把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很好的教学目的。

一、课程训练项目精选

训练项目的精选是该课程教学的首要环节,课程从实际机床控制电路中抽取了适合教学的10个典型工作任务作为该课程的训练项目,内容涵盖典型机床电气控制系统的装接与调试,典型机床电气控制系统的维修。项目内容包括10个学习项目、课外扩展和顶岗实习。

二、技能训练项目之间的关系

理清训练项目之间的关系,有条理、有秩序地进行技能训练,做到不重复、不颠倒。

(1)各项目任务单元的衔接递进关系

每一个教学项目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每个任务单元涵盖着不同的能力目标,各项目任务单元之间呈平行、递进或包容的关系。

(2)技能训练项目的序化

本课程技能训练项目的序化遵循以下规则:载体选取从简单到复杂;技能从单一到综合;学习内容由浅入深,符合职业成长规律。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接受任务自主学习操作示范同步实践总结提高”五个环节的训练,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从“会”到“熟”再到“快”“准”不断提升,实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教学”与“考证”相结合。通过反复训练,提高职业能力,达到岗位要求,实现零距离上岗。

三、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

训练方式:

(1)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宏观);

(2)视频教学,实际观摩操作法;

(3)小组讨论法,演示法(微观)

训练手段:实操综合采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课件、仿真教学、现场教学、录像、网络教学、课余活动等。

训练步骤:各个项目的操作是有所不同的,在单项技能训练中,先装再调,而在综合技能训练中,多了机床的功能分析与操作,项目的装调步骤具体分为:(1)分析任务;(2)制订计划;(3)实施计划;(4)通电试车;(5)总结与反思。下面以机床电气故障排除为例介绍其实施的具体步骤。

机床电气系统排故训练内容及步骤:

(1)机床功能基本操作:

根据机床的加工功能进行机床的基本操作。通过机床功能的基本操作,了解正常状态下机床各电器元件的动作过程和动作顺序,发现故障(非正常)状态下的异常现象或电器元件的非正常状态。

(2)故障分析:

根据故障现象或电器元件的非正常状态,通过电路原理图的读图和功能分析初步确定故障范围和可能的故障元件。故障分析涉及的元件和回路可能远多于实际的故障点与故障元件。

(3)制订计划:

根据可能的故障元件和故障回路制订故障排除的工作思路与工作计划。制订计划时,强调排故方法学习的重要性,在排故后需要及时总结方法,切忌凭感觉寻找故障,这样学习效果不理想。

(4)实施计划:

在遵守安全用电的基本规范下,按照排除法实施故障元件或回路的排除。具体操作时,先主回路后控制回路的原则。在排除故障时首先采取无压(不带电)排除方式,这种方式可排除因电路接触不良和触点损坏引起的故障现象,尤其是主回路的常见故障;在采用有压排除方式时,重点检查电路元件功能不良或损坏引起的故障。熟悉故障排除方法后,可以灵活运用两种方法,高效排除故障。

(5)通电试车:

每个故障点排除后需要进行必要的检查与通电试车,如有问题,需要再次重复上边的各个环节。

(6)总结与反思:

为提高机床电气系统故障排除训练的效率,在任务结束后需要进行必要的总结与反思。为此要求学生针对任务实施的过程,描述现象、探究得失,撰写项目报告,交流排故技巧、检查方法。

(说明:读图练习在排故之前进行。)

四、结语

通过对《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项目精选与技能训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了好的学习平台,在训练中有任务、有目的、有思路、有比较、有结果、有层次,并且通过技能操作训练,知识内容无形中得到掌握和巩固,动手能力逐渐得到提高,分析过程能得到验证,故障现象直观而具体,能让人记忆深刻,实践技能迅速得到提高,为自己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许.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第二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田淑珍.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排版实训总结第2篇

根据市公司党委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安排,市公司党委定于**年12月—2008年1月举办党群工作者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远程教育培训班。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培训目的

通过培训,深刻认识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大意义,深刻理解十七大报告中的新观点、新思路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紧密联系实际,用十七大精神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指导工作,提高认识水平和工作能力,为全公司党群组织和党员掀起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高潮起好带头和推动作用,促进**邮政又好又快发展。

二、培训对象、时间、地点及方法

(一)培训对象:各基层党委(总支)书记、副书记、纪委书记、副书记、工会主席、副主席、团委书记、党支部书记、专职党务工作者、专兼职纪检干部、专职工会干部。

(二)培训时间:2个月(**年12月上旬至2008年1月底)。

(三)培训地址:**市邮政教育培训中心党校工作部远程教育网日常学习在个人计算机。

(四)培训方法:

本次培训采取在远程教育网上授课,自学和集中讨论相结合的方法。由市邮政教育培训中心党校工作部在邮政远程教育网上,设**年度党群工作者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培训专用网页。以各基层党委(总支)为单位成立学习小组,由党委(总支)书记或副书记担任学,党群工作部主任担任学习副组长,制定学习制度、学习计划、考勤制度,具体负责组织本单位参训学员的日常学习。

三、学习主要内容

(一)市邮政公司党委书记丁前亮开班动员讲话

(二)党的十七大报告辅导讲座

(三)中国共产党(十七大修正案)辅导讲座

(四)党风廉政建设辅导讲座

(五)基层党建创新辅导讲座

(六)党支部工作业务知识辅导

四、课程安排

(一)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辅导讲座(全体参训学员共同课程)

围绕同志十七大报告及中国共产党修正案进行以下课程安排: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解读十七大报告文件精神。(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协会会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赵曜教授)

2、历史的新起点与发展的新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央党校哲学部副主任韩庆祥教授)

3、学习贯彻十七大(中央党校资深党建专家叶笃初教授)

4、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央党校党建部梁妍慧教授)

5、新时期领导干部反腐倡廉教程(讲课题目以公布的课表为准)

6、国企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创新(市国资委党委组织部长、党群工作处长王鹏)

(二)党支部工作业务知识辅导(党支部书记学习课程)

1、创造性的做好基层党建工作(中央党校原机关党委书记薛鑫良)

2、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党支部书记(中央党校党建部张荣臣教授)

3、如何建设创新型党支部(中央党校党建部张希贤教授)

4、基层党支部如何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市邮政公司党群工作部副主任、党委宣传部长管春林)

5、如何当好党支部书记(东四邮电支局党支部书记张云燕)

6、部分基层党组织党建创新经验录像(1小时)

五、组织管理

(一)市公司成立远程教育培训办公室:由市公司党群工作部、纪委办公室、工会、团委和培训中心党校部相关部门同志组成,负责协调培训学习等相关工作。办公室设在党群工作部(由党群工作部马春生、初春,培训中心党校部王文利、纪委办公室成连清、市公司工会肖霓组成,联系人:马春生电话65196426;初春电话65196421)。各基层党委(总支)党群部负责组织和学习的日常管理。成立学习小组、制定学习计划、安排上网学习和集体讨论时间、建立考勤制度。

(二)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安排约占本单位党支部书记总数25%的部分党支部书记(以2005年以来新任党支部书记为主)完成党支部书记培训内容并参加考试(需单独报名注册)。

(三)向培训中心党校部和市公司党群工作部分别报送参加学习培训的人数和名单、分配学员账号、密码,组织参训人员进行网上报名注册登记。请各单位将参加学习培训的人数和名单报邮政教育培训中心党校工作部和市公司党委组织部(电子版发至邮政教育培训中心党校工作部邮箱bjpostdx@;党委组织部邮箱:bjpostzzb@)。培训中心党校部根据各单位参训人数下发学员注册账号、密码,由各单位党群工作部将帐号、密码分配到参训人员个人进行注册登记,并将每人的注册账号报市公司党委组织部和培训中心党校部。

(四)组织本单位学员集体讨论、负责收集本单位学员在学习中提出的疑问、问题、反映和对本次培训班的意见(学习时间由各单位自行安排。根据实际情况,可采取集中上网学习与分散上网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原则上组织学习、讨论时间每周不少于一次2课时),并及时向市公司党群工作部反馈本单位学员学习情况,报送学习信息。

(五)市邮政教育培训中心负责提供技术支持,各单位如遇到上网技术问题时及时与市邮政教育培训中心党校部联系(电话63855181转6412,联系人王文利)。

(六)总结考核

由培训中心在远程教育网对全部参训人员学习课时和所学课程进行在线监测,并对点击率及点击上网时间进行统计公布。

由各单位通过组织参训学员进行学习心得交流和知识答题等多种方式进行学结。培训结束后,各基层党委(总支)写出书面学结报市公司党群工作部。

参训党支部书记考试安排:

考试内容:

理论卷面考试部分:

以十七大报告、十七大和《党支部书记培训教材》(中共党史出版社**年版)原文和辅导报告录像为主要内容。

联系工作实际部分:

结合本单位实际,策划一次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方案。要求活动方案有主题、目标、活动方式、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及活动的实际效果。由各基层党委(总支)收齐后报市公司党委组织部。学习结束后,择优进行交流。

考试时间另行通知。

六、教材

总书记十七大报告(自备)人民出版社

十七大新(自备)人民出版社

《党支部书记培训教材》(**年版)中共党史出版社

新时期领导干部反腐倡廉教程(自备)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七、要求

(一)各基层党委、总支要充分重视,认真做好培训的组织和服务工作,合理安排时间,积极创造条件,保证参加培训的同志完成规定的学习课时和课程内容,保证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充分发挥各基层党委业余党校的职能作用,及时与培训中心党校部和市公司党群工作部进行沟通。认真组织本单位参训同志进行学习、讨论,及时收集整理报送学习信息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反映及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排版实训总结第3篇

一、语文版教材“表达与交流”主要训练思路

对语文版教材“表达与交流”训练思路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它与“阅读与鉴赏”板块中分散训练之间的关系。根据笔者对“阅读与鉴赏”中的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的归纳总结,发现语文版教材“表达与交流”板块主要有以下几个训练思路。

1. 单项与综合相结合。“表达与交流”部分的训练一般是综合性的训练,包括多个具体训练点。如“创意与个性”,把创意和个性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训练,训练点主要有立意与表达的创新、构思的创新、语言的个性。“表达与交流”分散训练一般是单项训练,一次只有一个训练点,结合选文进行拓展训练。“写作分散训练”如第一册第一课“拓展・运用”编排了“场面描写”的写作训练,选文《落日》中有一段对日本代表光葵和美国代表麦克・阿瑟签字的场面描写,练习要求仿照这种写法描述学习或生活中的一个场面,训练“描写场面”的写作方法。“口语交际分散训练”如第五册第二课:在你阅读过的文章中,有哪些篇目在运用比喻或对比手法方面给你留下较深的印象?试举几例,并说说自己在写作实践中运用这些手法的体会。要求学生谈体会,其实是一种交谈的口语表达练习。

2.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表达与交流”部分的训练是从课堂形式的角度出发,主要在课内进行,口语交际板块明确提出在班里举办,如第二册“朗诵”要求“联系一、二单元课文内容,在班里举办一次讨论”。“表达与交流”部分的课程内容在学校有专门的课时安排。“表达与交流”分散训练一般以课外为主,也可根据需要在课内进行。语文版教材“阅读与鉴赏”把“表达与交流”分散训练编排在“拓展・运用”环节,意图让有能力的学生把这部分训练放在课外去做。

3. 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表达与交流”部分是按照写作训练的序列和口语交际的序列分别进行编排,以集中形式进行的训练,如第二册“修改与润色”专题,针对文章修改和润色的问题把开头的修改、主题的深化、语句的润色集中起来进行训练。“表达与交流”分散训练,一般是按照选文要点随之编排。对于写作训练有的是根据文章的话题,有的是根据文章的写法等角度进行写作。

4. 规定与选择相结合。从语文版教材“表达与交流”的内容与“表达与交流”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可以看出,“表达与交流”是达成目标的集中、全面的训练编排,因此是学生必须进行的课程内容,具有强制性的规定。“表达与交流”分散训练,在“阅读与鉴赏”部分,是教材弹性设计的体现,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自行选作,一般不作强制性的规定。

二、高中语文版教材“表达与交流”的特点

1. 分编为写作板块和口语交际板块。语文版教材“表达与交流”分编为写作板块和口语交际板块。写作板块主要是为达成高中新课标“书面表达与交流”的课程目标,口语交际板块主要是为达成“口头表达与交流”的课程目标。两个板块又共同担任着“表达与交流”的总要求。

语文版教材把“表达与交流”分编为写作板块和口语交际板块是必要的,因为写作和口语交际有着各自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按照写作和口语交际“各自的规律编排教学的内容、步骤和方法,使教科书线索简明,序列清晰,便于操作”,语文版教材又把写作和口语交际归属于“表达与交流”部分也是必要的,因为一方面写作和口语交际同属于语言的输出类型,二者“通常是把已有材料加工制作为语言作品,教材编写需要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写作要考虑阅读的对象,需要考虑读者的阅读需要,口语交际也要考虑交际的对象,要与交际对象进行沟通,二者都具有交流的功能。

2. 写作板块与口语交际板块独立成系列。语文版教材“表达与交流”中的写作板块和口语交际板块按照各自的训练序列进行编排,二者之间训练的内容在教材设计上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各自有相对独立的训练重点与内容。二者相比,写作板块着重点是写,口语交际板块着重点是听和说,是“表达与交流”训练的两个不同系列。写作教学和口语交际教学有着不同的教学任务,二者有各自的训练体系。因此语文版教材将“表达与交流”分别按照写作和口语交际各自的体系编排,每个单元各有训练重点,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3. 遵循高中新课标能力目标要求。语文版教材“表达与交流”是按照高中新课标的相关要求进行编写的,其中写作板块对应情况如下表:

表1 “表达与交流”写作课程目标与教材专题大致对应关系

口语交际板块按照“表达与交流”课程目标第九条中提到的口语表达的几种具体方式分别编排了朗诵、讨论、演讲、辩论等专题,另外又设计交谈专题。将“表达与交流”课程目标的第七条和第八条“注意口语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借助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分别列入各个专题内部进行训练。如第七条“善于倾听,敏捷应对”在“讨论”专题编排了“倾听中的思考”这一环节。

4.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性的学习能力。高中新课标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性的学习能力,如“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互相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能力的敏感性”。语文版教材“表达与交流”的编写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性的学习能力,如第一册“写作”集中训练“立意与选材”,为了让学生提高立意与选材的能力,编者设计了三个讨论题,要求通过阅读杨柳的《长发三千》,讨论如下问题:

(1)这篇习作在立意与选材方面有没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2)如果让你以“家庭”为话题写作,你如何立意、选材?

排版实训总结第4篇

关键词:成人高校;基于工作过程;排版软件

中图分类号:G642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源于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近年来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得到重视。该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核心,以工作实践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学习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职业教育理念。笔者认为,成人高校专业课程的教学也应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课程知识和技能,缩短学生就业距离。

我校是一所成人高校,《排版软件应用》是我校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技能课程,学习的软件是InDesign。几年来,笔者在该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良好,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进行课程设计做有益的探讨。

1 确定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任务

InDesign软件功能强大,命令繁多。《排版软件应用》课程又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操作性和应用性。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偏重软件和理论知识的讲解,不利于学生设计排版岗位能力的培养。笔者在确定《排版软件应用》课程的教学任务时,运用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理念,以理论够用,测重实践,突出应用为原则,强调构建工作过程的完整性,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出版物设计的基本工作流程是接单――客户沟通――资料收集――整理素材――设计制作――输出。根据工作流程,笔者确定课程的教学任务为:了解出版物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工作流程、输出过程,培养学生运用InDesign软件的文本、表格、图形、图像、页面等元素设计和制作出版物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从事出版社、报社等单位的设计、排版工作奠定基础。

2 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是针对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合理安排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比例,注重实践操作,强调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

在《排版软件应用》课程中,根据出版物设计排版岗位的工作过程,笔者将实际工作任务拿来做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组织为4个工作任务,即4个教学任务,1个为实训项目,3个为小型案例。具体见下表:

理论知识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核心能力与工作任务实现过程密切相关。课程实践内容是实际项目和案例,排版理论知识的学习、软件操作技能的掌握围绕4个工作任务组织和展开,学生在学习中真正体验了工作过程,在实际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掌握了理论知识和软件操作,变知识传授为能力培养,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充分发掘了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3 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

在《排版软件应用》课程的教学中,本着以工作需求为导向、突出应用、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原则,笔者采用了项目实训、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

3.1 项目实训教学法。设置一个课程实训项目,将整门课程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实训项目贯穿整门课的教学。在启始课上,引入实训项目,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实训项目要展现出版物设计制作的整个工作流程,使学生在完成一个具体实训项目的过程中,切身体验到排版工作的实际操作流程,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便于教学,将实训项目分解为若干子任务,分别融入到每次课中。

3.2 案例教学法。在文字、表格、图形、图像的教学中,使用3个教学案例,展现出版物设计制作的部分工作流程。文字、表格分别采用一个小型案例,考虑到成人学生基础等因素,不要涉及图形、图像应用等知识。图形、图像应用采用一个综合案例,学生通过案例任务的完成不仅掌握了图形、图像的应用,而且掌握了文本绕排和主页排版等功能,还复习了文字处理的相关知识。教学中,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讲、练、学相结合。

3.3 任务驱动教学法。将案例、项目、子项目设置为教学任务,根据任务创设教学情境,引出任务,分析任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完成任务,同时学生通过复习旧知识和应用新知识,完成自身知识体系的建构。

项目实训、案例、任务驱动三种教学方法各有利弊,实际教学中,应进行整合,取长补短,灵活运用。利用项目、案例、任务模拟工作过程,创设教学实践情境,将理论知识的学习、软件的使用融入到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工作过程中,学生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达到知识体系的构建,激发了学习兴趣,切实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

4 引入基于工作过程的考核方式

传统的考试方式在评价学生学习成绩上存在弊端,不能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水平。基于工作过程的考核方式应从注重知识考试转变为注重职业能力的考核,应从期末考试方式转变为基于学习过程的分阶段的形成性考核方式。在《排版软件应用》课程的教学中,笔者用四个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来综合评价学生的成绩,每完成一个任务,就给出一个成绩。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来设置分数权重,如:黑白书籍内页设计占20%、客户产品销售情况统计表占15%、保护动物宣传页占25%、企业杂志设计与制作占40%。

实训项目的评价,可先由学生展示作品,自评,再学生间互评,最后由教师总结评价。实践证明,此评价过程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学生间也可以相互借鉴学习。

基于工作过程的考核方式是一种过程性的评价方式,评价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结合教学任务分阶段考核,可以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水平,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了以考促学的目的。

5 应注意的问题

5.1 精心设计和使用案例、实训项目。随着教学的深入,应先易后难,由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再到实训,循序渐进,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利于学生建构知识。

5.2 案例、任务难度要适中,适合课堂教学。案例、任务过于简单,会降低学生积极性;过于复杂,不利于课堂实现,学生会产生受挫感,失去信心。选择难度适中的案例、任务,学生通过学习,完成了作品,具有成功感,增强了自信心。

5.3 案例、项目的选择要考虑到成人教育学生的特点。成人学生普遍工学矛盾严重,知识基础薄弱。案例、项目的选择,总体上不要过于复杂,涉及的知识点不要太多。

参考文献:

[1]丁琦,汪德宏.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职教论坛,2010,2.

[2]李淮.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教学模式[J].中国建设教育,2012,1.

排版实训总结第5篇

关键词: 钳工技术 教学训练 探索

根据《钳工工艺学》的教学大纲要求,通过教学训练,应该使学生达到中级钳工技术水平。笔者从事中级钳工技术教学训练多年,认为“四步教学训练法”(简称“四步法”)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教学训练方法。

一、“四步教学训练法”的界定

何谓“四步教学训练法”呢?“四步教学训练法”就是根据循序渐进和理论联系实际等教学原则,将中级钳工技术的教学训练工作分为:入门教学训练、基本功训练、命题作业训练和综合强化训练四步。教学训练从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

二、“四步教学训练法”的具体操作

以一个班50名学生为例来说明“四步教学训练法”的操作过程。

第一步:入门教学训练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训练达到中级钳工理论水平;达到钳工技能入门。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本专业的兴趣,稳固专业思想;引导学生树立做一名优秀钳工的远大理想;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机械制造行业工作。

教学时间:120课时(安排一个学期教学训练、周授课6课时)。

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参观法及示范讲解法、“手把手”指导法。示范讲解法是指在生产现场教师或师傅通过边操作边讲解,将动作要领和技能知识传授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手把手”指导法是指教师手把手指导学生,学生边操作边掌握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教学安排:教学训练的主要内容为“游标卡尺、千分尺和直角尺等量具的使用和保养” 、“钳工的基本操作技能”、“钳工常用设备的保养”、“钻头、錾子的刃磨”、 “工件的装卸”等。

入门教学训练阶段,以课堂内教学为主,操作时间较少,设备多少对教学效果影响不大。入门教学训练为基本功训练打基础。

加工实例:

如附图(1)所示的零件,毛坯长度为105mm、长为105mm,材料为45钢。

通过该零件加工首先是达到锯割训练的目的,在教学中突出眼视的方向、位置是关键;调整锯缝运行方向是基础,以确保尺寸是目的。要求锯割片厚为3mm逐片检查达到直线度误差0.5mm,毛胚基准面不变,尺寸达到96±0.25mm。

其次,达到锉削的基本功训练的目的,平面的锉削要点主要平、稳,如何控制双手的力矩平衡,掌握锉刀的正确选择方法。理论教学应详细讲解锉削中锉刀的结构、锉刀的规格选择及锉削的方法、在锉削过程中常见的错误及矫正措施;加工中如何保证加工精度方法。锉削尺寸可以从方形尺寸95±0.15mm、93±0.08mm、92±0.05mm、90±0.04mm一步一步地提高精度。

如附图(2)所示的零件,毛坯以上一工序的零件为基础,加工到长度为90mm、宽度为90mm,材料为45钢。(接上题材料)该题也可成为测试题。

测试的目的能了解学生对锯割、锉削掌握情况,能达到的精度;引入学生对平行度、垂直度的概念及加工方法;正确学会量具的使用为更好地深入打下基础。同时,通过工艺分析,了解工艺对机械加工的重要性。

第二步:基本功训练

教学目的:通过训练达到初步的钳工技能。

教学难点:养成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养成文明生产和安全生产的习惯。

教学时间:120课时。(安排一个学期教学训练、周授课12课时)。

教学方法:“1mm训练法”、“等级目标训练法”。

“1mm训练法”就是反复以1mm的切削深度尝试锉配表面,每次锉削后检测平面尺寸(尺寸精度形位精度)、配合精度。“等级目标训练法”就是根据某一加工精度等级,设计许多目标(尺寸),每完成一个目标,检测实际的尺寸、配合精度,比较实际状况与理论目标相符合的程度,从而提高加工精度能力的一种训练方法。等级可分A、B、C、D四级。A、B、C、D各级加工精度分别与尺寸公差等级IT10、IT9、IT8、IT7相对,反复锉削,从而提高动作协调性、反应灵敏性的一种训练方法。

教学安排:

1、科学安排实习时间。完成每个学生120小时的操作时间,在安排上考虑了领悟能力的高低确实有难度。笔者的做法是: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晚饭前后、晚自修及晚上时间,合计一周教学安排操作时间12小时还可安排课外操作时间6小时,对未达到要求的同学进行补充训练,对要求高的优等生开小灶。据统计: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和情况下,一般用10周时间完成基本功训练。如果能与其他操作技能(电工、车工、制图、电焊等)搭配,进行训练,周期还将大大缩短。

2、增加训练强度。“1mm训练法”加工同一类型的零件须保证5次以上;“等级目标训练法”完成加工目标次数须保证5次以上;锉削成形面零件5只以上,同时对教师的规范化教育即节约了备课时间用到实践指导中去,通过分析使学生了解自己,吸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规范操作动作。例如将一次锉削平面分解为3个动作过程,即锉刀前进身体前进、锉刀前进身体前进、锉刀前进身体后退。锉削时,要求动作步步到位,用力适当、简洁明快。

4、有记录、有总结、有分析。

……

5、循序渐进。先完成“1 mm训练法”,再完成“等级目标训练法”训练,最后完成“双手控制训练法”,其中“等级目标训练法”要求从A级开始,达标一级提升一级。详见图

第三步:命题作业训练

教学目的:通过命题作业训练,达到相配件制作中级钳工技能水平。

教学时间:120课时。(安排一个学期教学训练、周授课12课时)。

教学方法:讲解法(分析工艺)、示范讲解法、自练自测法和总结分析法。

教学安排:

1、适当放宽工时定额。例如钳工“相配体”零件,根据中级钳工要求,若工时定额为300分钟,但在训练时工时定额应定为450分钟甚至为600分,确保加工精度为前提再将工时定额逐步缩短。

2、增加加工零件只数,保证训练强度。条件许可,应该反复训练。

3、变消耗性实习为创利性实习。结合生产实际,外接加工业务,可以节约材料,变纯消耗为零消耗。如果安排得当,还可以为学校创利。

4、科学安排时间。安排方法与前一步训练相同。

加工实例:如附图所示的零件,按照中级钳工的标准使学生初步学会分析零件的形体特征、工艺特征、加工方法,考核钳工的基本操作水平。

第四步:综合强化训练

教学目的:通过训练达到中级钳工技能水平。

教学时间:六个月

教学方法:自练自测法、模拟考试法和总结分析法。

教学安排:综合强化作业训练,是“四步法”教学训练的最后阶段,学生分散到各实习工厂。

目前,许多学校存在着一种错误倾向,认为学生下厂实习等于毕业,对实习学生缺乏管理、指导和考核,造成教学训练效率不高,形成了一种放羊摸式。笔者认为,综合强化训练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技术指导工作。派出得力技术指导老师,了解学生的技术进步情况,与工厂师傅一起制订科学的训练方案,提高学生的钳工技术水平。

2、充分重视讨论、总结和分析。企业是生产型的,作为学生的实习应在教师和师傅的共同指导下得到提高,加强模拟考核工作力度,及时地总结和分析将大大促进学生技术水平的提高。

3、切忌放任自流。工厂上班是8小时制,有许多学生晚上无所事事,沾染上社会不良习气,在社会造成极坏影响,这种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学校必须在充实学生的业余时间下功夫。

4、落实技能培训计划。将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结合起来值得更好探索。

三、“四步教学训练法”的特点及实效

(一)“四步教学训练法”的特点是:

1、目标明确,层次分明。总目标为:中级钳工水平;分目标为:中级工理论水平和初步操作技能; 初级工操作技能;中级工操作技能;中级工操作技能生产化。分目标层层递进,界限分明。

2、时间适宜,切合实际。校内技能训练、完全能够保证每个学生每人操作时间360课时。

3、费用节省,效益明显。入门教学训练可用教学废料,需要的材料可再应用;基本功训练每人用材料10公斤,合计费用10*4.00=40元;命题作业训练每人用材料30公斤,合计费用30*5.00=150元),但这个阶段结合生产实际,可以得到适当补充。综合强化训练不需要材料,每个学生训练所需费用只有管理成本。但合理安排零件制作是至关重要的,如图所示零件就是材料的重复使用。

4、反复训练,熟能生巧。技术靠学习,技能靠训练。训练贵在“反复”。同一个动作重复10次不算少,重复20次不算多。反复完成基本动作,促进钳工技术水平提高。

5、文明生产,安全生产。目前许多职校在钳工技能训练中,安全生产十分重视,但文明生产却得不到重视。然而“四步法”教学训练却十分重视文明生产。

6、分步到位,激发竞争。训练过程从低到高,达标一级,前进一步。钳工技术等级考核拉开档次,奖优罚劣,激发竞争,激发学习和训练和积极性。

(二)“四步教学训练法”的实效:

实践证明,“四步教学训练法”是行之有效的教学训练方法,据统计,理论考核,98%的学生能达到中级工水平;技能考核,80%的学生达到中级工水平;95%以上的学生能达到初级工水平。

四、使用“四步教学训练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笔者反复使用“四步教学训练法”,认为如果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改进,教学训练的效果将会更好。

1、重视基本功训练。要百分之百保证基本功的训练时间和训练强度。

2、确保工量具到位,增加训练时间。

3、“1mm钳削法”中的切削深度可分别改为0.5mm和0.2mm、0.1mm进行锉削锉配训练,既可以节约材料,又可以增加训练次数。

4、加强“综合强化训练”的指导、管理和考核工作。

5、提高指导老师的技能水平。组织指导老师之间的技能竞赛;鼓励指导老师参加“高级钳工”和“技师”的技术等级申报评定和培训;强化实习指导教师责任感,把有限的技能用到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1]钳工(初级・・中级・高级)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机械制造工艺基础,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年版。

[3]机械加工工艺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排版实训总结第6篇

[关键词]平面设计;版面设计;教学方法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0.168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0-0-02

1 版面设计教学的重要意义

版面设计作为平面设计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一直以来是平面设计师在设计实践和理论研究方面的重点。在平面设计教育领域,版面设计一直是受到人们重视的教育环节,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专业能力,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视觉传达设计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之一。版面设计是平面设计的专业基础课,在平面设计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把一个平面设计作品比喻成一个桌子,那么文字、图形、色彩、版面就是支撑桌面的四条腿。作为支撑桌面的四大元素之一的版面设计不仅担负着传递信息的功能同时也是整个平面设计专业作品得以完成的基础。因此版面设计在各大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本人在高校担任版面设计课程的教学已经六年,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针对性的教学实验和大量的资料查阅比较研究后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是作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想法。上课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深深地体会到要想教学上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学以致用达到行业的专业要求,那么教师必须首先明确课程的教学目的,定好教学计划,然后通过大量的专题专项训练,利用灵活的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枯燥的学习为主动、快乐的学习。本文是笔者根据自身在版面设计课程教学活动中的亲身体会与研究来撰写的。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通过课程结构和主题专项练习的调整以及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和完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版面设计的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版面设计实际应用的能力。

2 认识版面设计

版面设计又称为版式设计,在预先设定好的有限版面内,运用造型要素和形式原则,根据特定主题与内容的需要,将文字、图片(图形)及色彩等视觉传达信息要素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组合排列的设计行为与过程。简单来说版面设计就是在一定的空间内把视觉元素进行编排位置,更好传递信息为目的的一种设计。

版面设计与视觉传达息息相关,是整个平面设计的灵魂。无论是琳琅满目的商品包装还是广告招贴或海报宣传网页设计等,只要跟信息传递有关都离不开版面做承载。课程的教学通过对版面设计理论概念、形式规律法则的认知,训练掌握版面设计的基本能力,对图形、文字、色彩的处理能力,版面编排的形式能力,以及版面设计制作能力。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时代,是一个快节奏的网络时代。人们需要迅速准确的获得大量的信息、提高阅读的快捷性。这就需要人们的版面设计要符合时代的要求,增强阅读的可视性,并让读者在在获得信息的同时得到美的艺术享受。这就需要人们在培养学生的时候既要注重版面的形式又要兼顾实际的运用。

3 版面设计教学现状

虽然版面教学在人们艺术设计教育中有几十年的教学经验的积累,且一些高校也在一些教学方法和内容上有过一定的探索和改进,像南京艺术学院和清华美院就曾经在版面内容训练方面以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以版面编排的形式训练为主,一种是以主题编排训练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尝试。以训练版面编排形式为主的版面编排,虽然学生可以轻而易举的做出形式感很强的版面视觉效果,但因为欠缺主题内容的训练,致使学生的学习很盲目。因此,在实际的应用中,如果有图片文字限制时,就会束手无策无从下手。相反的第二种教学方式虽然避免了第一种教学方式的弊端,但这比较依赖于学生的个人能力,是学生自身理解能力与审美能力的体现,而缺乏设计方法论和普遍设计规律方面的探讨,在教学上面不容易把握。由于教学目的不明确以及教学方法不灵活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最终教学效果不理想。

4 版面计教学方法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自己的教学中把两种训练方式取长补短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合理地应用课程教学的每一个部分。版面设计课程教学结构基本上是按版面设计的概述、版面设计的基本原则(思想性与单一性、艺术性与装饰性、趣味性与独创性、整体性与协调性是版面设计的四大原则)版面设计的基本造型要素、版面设计的形式原理、版面设计的应用六大部分来进行教授的。在进行每一单元的学习时,笔者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后再针对性的专题练习。比如在讲完版面的基本原则的时候,针对学生对版面还是比较懵懂的状态,直接进行专题训练他们会比较吃力,甚至做不好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对后面内容的学习也会失去兴趣。因此,笔者会安排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课题去做,没有过多条框的限制,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空间。比如笔者会出一个他们感兴趣的题目“生活中发现美”。他们会把生活中自己认为美的东西以视觉的形式展示给你。学生们奇思妙想、创意新颖,版面排版灵活有创意。如图1是她们宿舍一角,图2是做处理之后的效果。

通过这样的训练提起了学生的兴趣,并能自主地投入到课程的学习当中,和老师在后续的教学中有很好的互动沟通。

再例如讲到版面设计的构成要素之一点的内容的:①当点居于几何中心时,上下左右空间对称视觉张力均等,即庄重、又呆板;②当居于视觉中心时,有视觉心理的平衡与舒适感;③当点偏左或偏右,产生向心移动趋势,但过于边置也产生离心之动感;④点做上、下边置,有上升、下沉的心理感受。针对所讲授的理论,笔者会让大家做一个“我的大学”这样一个主题版面排版练习,在作业当中既要体现所教内容又要有主题思想。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版面排版的形式感得到了训练,深刻体会相类似元素摆在不同的位置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的原理又因为有主题限制,这样必然会迫使学生不能单纯的去做形式必须考虑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某学生的主题训练作业,如图3所示。

“我的大学”这样的主题与每个学生息息相关,学生对这个主题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诠释这个主题,正常都可以找到感兴趣的点入手,这样学生就可以自发的去深入完成这个课题在实践中深刻体会理论。图3中,笔者通过点在版面不同位置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借助灵活的版面排版和色彩的情感运用,很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在大学期间孤独、寂寞、快乐、活力、宁静、高贵、永恒、严肃的多变情感。

后面的课程每一版块的学习基本上都是按以上模式进行教学。在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中学生受益匪浅,教师的最终教学效果显著,同学们受益匪浅。版面排版表面上看,它是一种关于编排的学问,实际上,它不仅是一种技能, 更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的高度统一。目的是通过排版使主题突出,信息明确,以艺术美的形式付诸与观者并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多彩多姿的形式感在美的形式原理的规范下,通过重复与交错、节奏与韵律、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比例与适度和点、线、面的构成来规划版面。它将理性思维个性化地表现出来是一种具有个人风格和艺术特色的视觉传达方式。在课程教学最后的综合训练阶段,笔者还是会从与他们密切的“我的名片”设计主题入手,由浅入深,由点到面来训练。同学们要在视觉美里传递出名片的功效。让大家在这个小题目中去深深体会版面设计的内涵,以及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版面本身不是目的,重要的还是传递信息,方便阅读。

5 结 语

只要人们能够灵活运用版面设计原理和创作方法,在教学的实践中,根据实际的情况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借鉴现代科技和互联网技术,设计出视觉冲击力强、主题突出、主体明确形式多变的版面设计作品是不难的。笔者相信通过人们不断的实践和总结规律,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将会极大提高版面设计的速度和质量。每一个教师只要认真教授,都会有好的教学方法和经验的总结。相信未来的版面设计课程教学一定会有大的突破和创新,使版面设计教学迈上一个新台阶。

主要参考文献

[1]张雯.论点、线、面在版面构成中的表现[J].包装与设计,2012(6).

[2]赵一东.试谈平面设计[J].内蒙古艺术,2009(2).

排版实训总结第7篇

关键词:教材;知识点;生态学;中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274-0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人炸、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危机等生态学问题愈来愈重视,在教育领域加强生态教育已形成共识[1-2]。近百年来,我国主流生物教材中生态内容逐渐增加,教材中的生态学内容越来越丰富,知识点逐渐增多[3]。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中学生物教材内容改变了以学科为中心设计教学内容的做法,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加深了中学生对生态环境的理解,强化了生态观教育[4-5]。目前,我国初中、高中阶段的新课标教材中生态知识点灵活多变,各章节生态内容多而散,生物教材中究竟有多少生态内容缺乏量化数据。笔者团队结合中学教育实践,对初中、高中现行教材的生态内容进行了统计,为准确掌握生态学基础教育现状、提高中学生物课程教学质量提供参考资料。

一、中学教材中生态内容的统计方法

(一)调查方法

1.教材样本及调查地点。教材样本均为国内现行广泛使用的版本。高中生物教材为人教新课标版高中生物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分必修一、必修二和必修三3个部分。数据调查地点为德庆香山中学。

初中生物教材使用苏教版生物教材(江苏教育出版社),分初中七年级上、下册和八年级上、下册。数据调查地点分别为肇庆第一中学和罗定黎少中学。

2.知识内容统计方法。采用段落法、版面法按章节分别统计生态知识点,并对涉及生态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实践教学按探究实验、技能训练、讨论、社会实况、知识拓展等知识内容进行分类。

(二)教材中生态内容分类统计

1.段落法。生态知识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段落数/总段落数)×100%。

2.版面法。生态知识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版面/总版面)×100%。

3.重点、难点统计。生态知识重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重点知识点数/总知识点数)×100%;

生态知识难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难点知识点数/总知识点数)×100%。

4.理论、应用内容统计。生态理论知识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理论知识点数/总知识点数)×100%。

生态应用知识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应用知识点数/总知识点数)×100%。

5.图表内容统计。生态内容图解百分率=(生态内容的图解数/图解总数)×100%;

生态内容表格百分率=(生态内容的表格数/表格总数)×100%。

6.实践教学统计。实践教学内容包括探究实验、技能训练、讨论、社会实况以及知识拓展5个部分,生态内容实践教学统计方法如下:

探究实验生态内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探究实验个数/探究实验总数)×100%;

技能训练生态内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技能训练个数/技能训练总数)×100%;

讨论生态内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讨论个数/讨论总数)×100%;

社会实况生态内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社会实况个数/社会实况总数)×100%;

知识拓展生态内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知识拓展个数/知识拓展总数)×100%。

二、中学教材中生态内容的分析

(一)高中生物教材生态内容分析

高中人教版生物教材涉及生态学的知识相对集中:高中一年级生物教材的必修一和必修二部分很少涉及生态内容,生态内容集中于高中二年级的必修三,全书共六章内容,均涉及生态内容。

从生态知识点的统计看(如表1),段落法和版面法统计的生态内容分别为51.46%和53.85%,生态内容占生物教学的一半以上。从教材的重点难点角度看,生态内容分别占37.9%和47.06%,难点比例高于重点内容,表明在生物教材中生态学内容更难掌握。图表有助于学生掌握理解复杂的生物教学内容,生态知识图表分别达到58.82%和27.27%,在生态内容教学中使用图解占全书的一半以上。生态内容的理论部分为58.7%,低于应用部分的75%,表明教材十分注重生态内容的应用知识的教学,旨在加强生物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

高中生物实践教学生态内容分类统计结果见表2,除知识拓展板块外(43.48%),探究实验、技能训练、讨论和社会实况板块的生态内容均超过一半以上。其中,探究实验板块生态内容最高,达80%。探究实验和技能训练生态内容的高比例体现了教材对高中生动手能力方面的培养力度。

(二)初中生物教材生态内容分析

初中一年级(七年级)和初中二年级(八年级)生物教材生态内容统计如表3。段落法和版面法统计的初中一年级教材生态内容分别为20.11%和22.8%,初中二年级分别为57.66%和59.14%,表明初中二年级的生态内容高于初中一年级,其生态内容均在50%以上。

从教材的重点难点角度看,初中二年级生态内容的重点难点均高于初中一年级,增幅分别为46.54%和22.49%,重点内容增多,难点内容减少。从图表使用情况看,初中二年级的生态内容图表分别占49.79%和72.86%,在生态内容教学中使用图解和表格约占教材的一半。其中,初中二年级表格的使用是初中一年级的8.75倍。从生态内容的理论和应用比例来看,初中一年级生态内容的应用部分为62.2%,略高于理论部分的50.67%;初中二年级生态内容的理论和应用比例较为接近,分别为57.14%和56.7%。

初中生物教材实践教学板块分为探究、观察、讨论、实验、阅读5个类型(表4)。初中一年级生物教材实践教学板块安排数量较少,均涉及生态内容,各个类型生态内容所占百分率均为100%。初中一年级生态知识简单且分散,生态内容的实践教学比例未能体现出各个实践教学板块的差异。初中二年级生物教材中,除实验板块外(20%),探究、观察讨论和阅读板块的生态内容均超过58%以上。其中,讨论、探究、阅读板块生态内容较多,而实验板块生态内容较少。

三、讨论

从生态知识点的统计看,高中一年级教材未涉及生态内容;段落法和版面法统计的高中二年级教材生态内容百分率分别为51.46%和53.85%(如表1);初中一年级教材生态内容百分率分别为20.11%和22.8%,初中二年级教材生态内容百分率分别为57.66%和59.14%(如表3),版面法统计的生态内容百分率均高于段落法,表明版面法知识点统计值偏高,可能与教材的版面设计、排版特点有关(如为排版美观使用的版面留白)。

从重点、难点、图表、理论和应用生态内容的统计结果看,高中的生态内容教学较为集中,充分使用图表很好地解决了生态教学难点问题。探究实验、技能训练、讨论、社会实况和知识拓展板块生态内容比例高,相比理论教学,应用性、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分量在50%以上,体现了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的培养意图。初中生物教材中的生态知识比较分散,仅有少量章节生态内容比较集中,如初中二年级教材的第十八、第十九和第二十章几乎全部为生态学的内容。初中生物教材的知识点比较注重于实际生活的联系,实践教学中的生态内容较多,其中初中一年级的课后训练板块均与生态学知识相关。在实践教学板块的安排上,缺乏动手能力训练的内容。

生态学知识具有名词概念多、涉及学科庞杂、交叉渗透知识多、教学内容抽象、不易理解等特点,生态学教学过程需要加强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结合[6]。高中阶段和初中阶段的生物教材一般将生态内容安排在生物教材的最后部分,有利于学生对生态教学内容的把握,将课本知识密切联系社会生活与生产实际。一般来说,高中的软硬条件建设多优于初中,初中条件较差(如生物实验室建设、生物仪器设备配置等),开展实践教学能力初中阶段存在更多困难。现行生物教材的实践教学,初中阶段主要体现在应用拓展方面,如观察、讨论、阅读。高中阶段加强了实践实训方面的教学,如探究实验、技能训练等,学生动手能力大为提高。

四、结论

段落法和版面法均适合教材的生态内容知识点统计。中学生物教材的生态教学内容主要在初中二年级、高中二年级阶段,生态内容百分率均在51%以上。

从重点、难点、图表、理论和应用角度统计的生态内容结果看,高中的生态内容教学较为集中,初中生态知识比较分散。在实践教学板块的安排上,高中阶段的探究实验、技能训练等板块生态内容比例高,初中阶段生态内容偏少,实验板块仅为20%,缺乏动手能力训练的内容。

参考文献:

[1]赵占良.生物学教育引入生态文化内涵的思考[J].裸程・教材・教法,2007,27(11):74-77.

[2]张英泽.新形势下中学生生态观教育之我见[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12):106-107.

[3]范薇.我国中学生物教科书中生态学内容的变迁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37-38.

[4]陈小美.中学生物学新教材生态学思想初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6):1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