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恋爱心理学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10-16 03:49:58
恋爱心理学论文

恋爱心理学论文第1篇

题目: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心理探讨

摘要:恋爱是大学校园中被持续关注的热点话题,能否处理好恋爱关系,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非常重要。恋爱是两个人之间建立亲密关系的过程,也是培养爱情和自我成长的过程。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点,而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因素,也关乎着爱情之花能否开得艳丽、长久。

关键词:爱情 大学生 恋爱观

当代大学生普遍处于心理断乳期,心灵的空虚需要某种东西来充实,而爱情作为人类美好的情感被大学生所向往和体验。可是当爱情匆匆来临时,他们又惊慌失措,不懂得如何去恋爱,没有过多地考虑就陷入爱情的泥沼。当从爱情中失败地退出来的时候,他们又不懂得如何去面对。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对于大学生心理的成长和将来的发展,都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一、恋爱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

(一)恋爱是学习建立亲密关系和逐步培养爱情的过程

恋爱是两个人之间建立某种关系的一个过程,这个关系既是亲密的,也是激情的,也是有承诺的。在恋爱中,两个人要学习如何与亲密的爱人相处,学会宽容、理解,学会如何让恋爱关系成熟稳固,也是在学习如何让自己成长。

在恋爱过程中,爱情要巩固和发展就需要不断地培养。爱得久了,爱情会平淡,但这不是因为彼此的爱意淡了,而是在爱情关系中,少了激情,多了亲密和承诺。

不同的交际圈和兴趣圈能够在沟通和交流中让彼此接触新的思想和感受,在不断分享的过程中,新鲜事物不断涌现,这也给爱情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二)恋爱是自我认识与成长的过程

法国作家莫里哀有句名言, 恋爱是一所学校,教我们重新做人!通过恋爱,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在恋爱过程中,彼此就像一面镜子,能够看到别人眼中的自己。换句话说,爱情双方能够在恋爱关系中,提高对本来的我的认识,了解真实的我的状况,挖掘隐藏的我的信息,明确未来的我的方向。

二、当代大学生恋爱的特点

(一)自主性强,恋爱行为公开化当代大学生思想比较开放,易接受新观念,独立意识比较强。

在恋爱问题上,大学生往往个性突出,不太受他人尤其是长辈的影响,不再顾忌他人的评价。在恋爱问题上,努力追求自己看好的爱情,如果遇到自己喜欢的人,大部分会选择大胆追求和主动表白。

(二)注重恋爱过程,依赖性强

自我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后面笑这句话横空出世,物质条件似乎已经成为爱情的核心条件。但当代大学生对待爱情一般不考虑物质、地位等社会性问题。他们往往对精神层面看得较重,注重情感体验和交流。

一些大学生把恋爱当做一种情感体验,恋爱动机多数是为了填补空虚、寻求刺激、追赶潮流。对恋爱过程的过度重视,导致大学生们往往轻视了恋爱结果,这实质上是只强调爱的权利,而否认了爱的责任。同时,大学生们由独生子女的孤独感和习惯了他人的呵护与关爱所致的依赖心理,缺乏独立意识和自立能力,在恋爱关系中容易受挫。

(三)恋爱过程中无条件地奉献

大学生年纪轻、经历少,当他们沉浸在美好的爱情中,当他们遇到家人以外自己觉得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往往视爱情、恋人高于一切,处处想着为恋人多做贡献,对爱情只求付出不求索取,甘愿为对方奉献牺牲一切,只为博得对方欢心。

爱需要付出,而过分的付出是一种情感不成熟、情感缺失的表现。过分的付出,也会导致爱情天平发生倾斜,使爱情双方无法正常平等地相处,久而久之便会对感情造成伤害。

(四)恋爱观念开放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念日益开放,很多同学对婚前性行为持理解和宽容的态度,认为只要真心相爱,无需指责,传统的贞操观在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逐渐淡化。

在这种开放思想的影响下,大学生在理智与情感方面处于矛盾的漩涡,恋爱道德弱化,责任意识下降,对婚前同居、婚前性行为持开放、理解和宽容的态度。

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一)了解爱情的本质,确立合理的恋爱动机

爱情的本质是给予,是承担责任,是一种奉献,不是索取和占有。正是这种无私的奉献和给予,才使得爱情高尚、纯洁和美好。恋爱动机是保证恋爱顺利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恋爱应当建立在相互了解、志同道合、感情相投、心灵相契的基础之上,缺乏理性的思考和慎独的选择常常经不起考验,带来不良的后果。我们必须摒弃不正确的动机,本着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的态度,努力寻找自己的另一半。

(二)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

恋爱应当建立在平等自由的基础上,应当追求持久永恒,同时应当摆正恋爱在人生中的位置。处在恋爱关系中的大学生,应当本着对对方负责的态度,将亲密、激情、承诺紧密结合,绝不能为了一时欢愉,让彼此受到伤害。用脑思考,用心体会,真正的爱情之花才能开得艳丽、长久。

参考文献:

[1]张慧芳。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困惑及对策[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6(32)。

恋爱心理学论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心理

一、背景

大学生已步入青春期,大学时期是人生黄金时期,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中国教育的现状,初高中拼命学习,不少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大学学习环境相对宽松,学习压力也相对减少,由于各大学生家庭背景、还有教育不均衡,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社会责任感、道德观念和处理恋爱与学习关系处理都是各不相同。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大学生谈恋爱已经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而由此引出的大学生恋爱心理问题也开始频频出现。大学恋爱已经从个别现象发展成普遍现象。与此同时,高校大学生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恋爱现象。从态度上说,有人想谈,有人不想谈;从恋爱经历上来说,有的人谈过多次,或者正在进行,而有的人则没有谈;从年龄上来说,大学生恋爱日趋低龄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的恋爱观需要有正确的引导,毕竟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生活既能陶冶情操培养优良个性,也能满足大学生的情感需求,消除他们的孤独感。

二、大学生恋爱心理特点

大学生谈恋爱有什么特点呢,主要表现为:

(一)恋爱动机简单化

当代大学生的恋爱是简单的、快速的。社会在快节奏的生活,大学生的恋爱也开始简单化,从思想上没有了以前固有的“审时度势”,恋爱观简单了起来。男生们已经不喜欢欲言又止,欲进又退的恋爱花招,他们想爱就爱、想恨就恨,嘴上不明说,行为却很直接,遇到心仪的女孩,他们就会很快表示自己的爱意,追求的手段也由以前的“飞鸽传书”到现在的电话、短信、网络。女孩子们也变得直接、奔放,毫无保留的接受对方的爱意。

(二)盲目追逐爱情至上

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学业与爱情的关系。他们赞成大学自我身份为学生,学生应以学业为重,学习是学生的职责,大学阶段应该以学习为主,爱情应当服从学业;而有些同学把爱情放在首位,把爱与被爱视为首要任务,一旦恋爱,在恋爱过程中往往产生很多消极心理,有的浪费时间、分散精力、耗费体力,从而成绩下降,造成情绪暴躁,有的只有“两人世界”,脱离集体,从而影响了正常的同学交往。有的大学生整天如痴如醉,沉浸在卿卿我我的甜言蜜语中;很多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于学习变得慵懒,成就事业的热情一天天冷却,爱情成为生活中的首要。一旦失恋后,变得一蹶不振,精神萎缩,食欲下降,身体和心理都受到极大的影响。

(三)恋爱观念逐渐开放,传统道德渐渐削弱

所谓道德,首先指事情具有排他性,脚踏几只船的爱情是要受到谴责的。大学生由于心理不够成熟、有时容易被别的异性吸引。爱情的道德是指爱情的纯洁无私,有些大学生为了爱情追逐名利,同样是让人觉得不道德。同时,传统的观念在大学生中影响越来越弱。大学生对待同居问题都表示赞成或者无所谓的态度,多数大学生将同居生活当成一种正常的生活方式,而并非道德问题。

(四)“网恋”成大学生新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宽带的出现,以及网络设备的增加与使用,许多新事物层出不穷。大学生处于青春年龄,对一切事物具有好奇心和探索欲,各种网络联系方式的便捷,对大学生交友方式创造便利的条件,双方通过QQ、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交友社交范围的扩大,网恋成为恋爱的一种方式,甚至部分大学生相信网恋有成功可能性。

(五)独立性缺少,心理易创伤

大学生在恋爱问题上,个性较突出重感情、易冲动,许多大学生在自己情感问题上缺乏独立性,喜欢听取父母、朋友、闺蜜以及家人的意见,在恋爱方面没有自己的主见。只要父母或者身边朋友说好,至于自己喜欢与否都勉强接受,而勉强的爱情不利于爱情长久,从而造成心理的创伤。

三、大学生恋爱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谈恋爱非常普遍,但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不仅需要心理咨询、辅导员的关注,更应该引入其他方法。而大学生恋爱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爱与学业的矛盾

当代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恋爱中的人,往往神魂颠倒,为爱情冲昏头脑。大学生为了追求恋爱带来的幸福感,忘记自己的学业。“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因此,当爱情来到大学生身边时,胸怀远大抱负、肩负繁重的学习任务的大学生不由陷入对美好的爱情憧憬之中,从而导致学习能力的丧失,学业水平的下降。

(二)恋爱带有明显功利性

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涌来,商品意识以及市场经济带来的新价值观念已经渐入人心,追求的爱情方式逐渐由精神转向物质。一大部分大学生认为爱情与金钱是相互存在的。大学生在择偶过程中将对方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家庭背景、或者今后的就业、升迁等考虑在内,似乎爱情的目标不是对方而是些除了家庭出身。有一部分女大学生在择偶时是先通过旁人了解对方的家庭背景而托人介绍认识,表达爱情基本建立在金钱与地位之中,而忽视对方恋爱需要感情基础。

(三)恋爱缺乏稳定性

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浅,思想单纯,很多学生对于人生目标没有一定的认识和规划,造成对待爱情不理智、不成熟,在加之经济尚未独立,恋爱过程感情和思想易变,出现三角恋、多角恋,朋友之间的善变、父母的反对、恋人之间的矛盾以及环境、经济的影响,造成感情的纠葛。

四、大学生恋爱心理问题的具体思路

(一)制定方案,开展服务

针对高校大学生恋爱问题,从整体设计而言,辅导员应处在与学生心理咨询相配合的位置,如果心理咨询更注重事后性问题解决,或者在事后性解决中更强调与学生的沟通,那么辅导员可以及时跟学生家长、老师、同辈群体沟通。而在学生事先问题的预防中,辅导员要做好个案管理工作,及时与辅导员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常见问题,具体方法上,则可以运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学校学生心理服务工作进行调查,定期了解学生的需求、期待,评估学校心理服务工作的效果,并进行及时改进。除此之外,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运用个案和小组工作的方法。个人认为一般心理问题可主要采用个案,相对复杂、难以处理的心理问题可转介学生做心理咨询。小组工作的方法可以利用学生班会以及学校素质拓展的平台,更加注重成员的交流互动,从而增强学生技巧、能力、信心,并充分发挥学生所学所得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力。

(二)形成一般性的解决问题思路

高校学生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在原有结构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具体为前文提到的以辅导员老师的身份,与心理咨询配合开展工作。当然,毕竟因为人员有限,为了更好发挥社工介入的效果,要充分构建并利用好学校心理支持网络,比如许多学校都有意识建立的班级心理委员这一资源,以及专业的心理社团、心理专业学生,从而充分调动各方面资源,实现学生问题介入无孔不入。除此之外,同辈群体本身就有一些作用社工以及专门的心理咨询无法代替。当然,因为当前我国心理咨询和社会工作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人对于心理咨询和社会工作认识片面,这直接导致很多人出现了心理问题虽然有强烈的想法寻求改变,但是仍然害怕被大众贴上“精神病人”等标签。在这样的情况下,运用小组工作方法是非常恰当而且有效的。当然,小组工作的魅力仅仅这样运用还是非常不够的,我认为在学校团委工作过程中,也可以运用小组工作。当前,我国开展团委、党委的活动形式僵化,效果不是很好。如果能够将小组工作的方法运用其中,每次小组活动就是一次团建活动,有专门结合热点,结合学生诉求的主题和巧妙的活动设计,那么党建团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原有基础上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也能改变学生对于党建团建工作的认识,增加他们的积极性,真正能够实现学生提升,向党组织靠拢的目的。

五、总结

恋爱心理学论文第3篇

关键词:网络 婚恋观 大学生 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7-0153-02

人类创造了网络,网络影响并改变着人类。21世纪是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网络时代。网络环境以一个复杂的文化信息源的身份发,携带着丰富的信息进入了人们的生活。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已经亲身体验到了网络的发展和普及给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等各领域带来的深刻变革,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生产、生活和工作方式。作为接受互联网最快,受其影响最深的群体――当代大学生,网络对这个群体的影响可谓深如大海,重如泰山。网络在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浩瀚的知识信息的同时也给当代[]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深重的负面影响,如动摇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弱化了大学生的法律观念,淡化了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恶化了大学生的人格修养等等。艺术院校大学生外貌条件良好,思想开放,才艺突出等特点使他们更容易受网上虚假情缘的干扰。笔者认为网络时代带给当代大学生最沉重的影响莫过于网上虚假情缘对当代艺术院校大学生婚恋观的动摇,特别是由此而涉及到的更深层次的婚姻观的倾斜以及性态度的扭曲,因此,网络时代必需加强对艺术院校青年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

一、网络时代必须重视艺术院校大学生婚恋观教育

21世纪的今天,在我国恋爱、婚姻、性仍然是让人非常敏感刻意回避的话题,长期以来受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束缚,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对此都感到难以启齿,羞于启齿。健康的、合法的、正规的恋爱观教育在高等学校一直都没有开展起来,而歪曲的、非法的、的录像、色情书刊却充斥大学校园,非正当恋爱教育蔓延大学校园,特别是艺术院校。而浩瀚网络上乱七八糟的情爱信息更是势不可挡,让人应接不暇,手足难挫。因此,重视开展艺术院校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显得格外必要。

首先,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要求开展婚恋观教育。

在我国本科大学生入学的平均年龄在18岁左右,广义上而言的大学生年龄基本都在18岁以上。我们知道,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包括心理的成熟还包括生理的正常发育。18岁左右甚至以上的在校大学生正处于性生理发育时期。按照生物学的相关知识,绝大多数大学生在中学时代就达成了性开窍的根本一步。性生理的开窍为大学生恋爱提供了生理基础,随之而来的便是心理上的变化。高中毕业进入大学的青年学生,对异性的爱慕和向往有了比较肃穆的选择和排他性,自然而然就进入了恋爱择偶尝试期。男生和女生都渴望欣赏异性的优美,并盼望引发特定异性的注意与垂青。

生理和心理的正常发育成熟带给大学生恋爱的需要,然而一直以来社会、家庭、学校都忽视了对大学生恋爱观的指导和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就性健康教育曾对20所高校2000名大学生(男女各半)进行了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感到“自己缺乏”性知识,希望得到性科学的教育,80.9%的男生和83.8%的女生反映父母从未向他们谈及过性问题。只有2.6%的男生和9.1%的女生提到他们的性知识来自学校教育。[1]性知识的缺乏和无知必然导致大学生恋爱观的扭曲变形,而高校作为青少年接受教育的最后环节,更是青少年接受恋观教育的紧迫阶段。因此,从大学生健康成长成熟的角度考虑,高校必须行动起来,上好大学生婚恋观教育这堂生活必备课。

其次,网上复杂的虚假情缘要求对艺术院校大学生开展婚恋观教育。

大学是知识的海洋也是浪漫的摇篮,古今中外,大学校园演绎了无数甜蜜美好的爱情故事。充满青春活力的大学生,远离了学业的重压,家长的拘管,老师的叮咛,就如同打开了鸟笼的小鸟,思想和行为都得到了极大的解放。随着性生理的开窍和性心理的发展,渴望爱情,想谈恋爱已成为大学生较为全面的心理形式。可恋爱是个双向选择与双方互动的过程,有些大学生很难在现实的校园环境中寻求到能解芳心的一人;恋爱同时也是个需要投入时间跟精力去经营呵护的过程,有些艺术院校大学生忙于日常学习训练,无暇顾及男女朋友的需要。而网络恰好弥补了这些不足,网上各类主体的繁多,网上交流、恋爱的自由模糊等等正好满足了部分大学生的恋爱需求,而且在大学生的内心深处,网恋特别唯美浪漫令人心动,恰有“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境。于是,很多大学生就会在网上寻求感情依赖。网恋之所以美好,大概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网恋脱离现实。网上恋爱的虚假性决定了与现实中恋爱的最大不同就是你无须考虑经济问题和现实的生活琐事。这样,两人就可以尽情地沉醉网上甜蜜浪漫的二人世界,网恋也显得纯洁、致真。第二,网上恋人都是匿名,以虚假陌生个人信息的身份出现,可以使人无须顾虑太多而直抒胸臆,畅所欲言,没有任何压力自然也就没有任何隐蛮。这一特点在竞争如此激烈,压力如此沉重的现代社会,无疑可以起到宣泄内心,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的作用。第三,距x产生美。网上恋爱可以凭你无边的思维随意美化千里之外网络另一端的恋人,闭月羞花,沉鱼落雁,高大威武,英姿飒爽等等。正是上述原因使充满好奇、幻想、激情、胆略的艺术院校大学生对网恋情有独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些沉迷于网恋的大学生忽略了其中的危害。首先,严重影响大学生健康积极的恋爱观。大部分大学生心里都清楚网上恋情基本上是没有结果的,只是寻求一份感情的寄托。沉溺于网上恋情,不断的在网上寻找甚至更换恋人,会使大学生的恋爱产生游戏感,久而久之,便不再相信真爱,会出现“爱情麻木症”,这对大学生一生的成长发展都是极其危险的。其次,网恋中充满陷阱、欺骗、敲诈、勒索等各种危害,受网恋欺骗的教训数不胜数,但还是未能引起大学生的高度重视。另外,网上感情更具摇摆性,缺乏稳定性,容易使大学生感情受伤。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纯真、纯粹的群体,往往会在感情中一下子倾心投入,全身心付出,一旦面临网上恋人的离去会难以承受,终日痛哭流涕,不思进取,严重影响大学生学业的发展和身心的成长。

再次,网上色情信息蔓延要求对艺术院校大学生开展恋爱观、性知识教育。

互联网的储存和传播功能另世人叹为观止,这当然也储存传播了巨大的色情、信息,作为熟悉互联网性能的高端人才――高校大学生,更是被这些色情、信息耳濡目染。这些信息也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性知识,确立恋爱观的重要支撑。据有关调查,在网络时代,影响青少年恋爱观、性意识和的因素中首数的就是大众传媒,其中主要是网络。有人曾对网上性信息的特点作过总结:其一,信息量特别巨大,令人应接不暇。其二,性信息鱼龙混杂,黄情信息占有绝对优势。其三,网上色情信息的获取收藏更具便利性。其四,网上色情信息具有互动性。其五,网上色情信息控制性差[2]。

毫无疑问色情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沉重的并且是恐怖的。网上色情信息,使大学生接受了大量错误的、污秽的性知识,形成了不健康的性观念,必然会扭曲误导大学生健康纯洁的恋爱观。比如会使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单纯追求生理上的满足与,而不再关注双方的兴趣爱好,不再注重共同人生理想的建构,更别谈志同道合的磨合。再例如一向为人不齿的“”“三角恋”就会被不少大学生接受甚至去接触,有些艺术院校女大学生利用自己年轻貌美的资本从事非正当职业去获取身体上的享受娱乐,而不去培养阳光健康的爱情,实在令人堪忧。另外,正如英国的心理W家经过实验,得出的结论证实的那样:如果一个人经常在网上浏览色情信息,就会变得过分依赖于与有关的一切,整个人也会日益消沉,萎靡不振,他们称之为“色情综合症”。由于色情信息性极强,多数人接触都伴有行为,如、性幻想或产生网上行为。有的还会产生不道德行为或性犯罪行为[3]。

因此,无论是从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还是从网络背景下,网上恋情的虚假性以及网上色情信息的泛滥来看,加强艺术院校大学生健康鲜亮的恋爱观教育都显得由于迫切。对于这一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疏导、教育、引导工作就显得任重而道远,开展大学生恋爱观教育应成为网络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大课题。

二、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高度重视网络时代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

在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大学德育的重要渠道和主要阵地,必须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切实提高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婚恋观素养。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无论是从内容的覆盖面上还是从讲解的深度上都无法达到对青年大学生婚恋观的正确引导。与普通文理工科院校的大学生相比,艺术类院校的大学生在中学阶段,甚至小学阶段已经确定了专业,他们除了学习文化课更多的时间都花在专业训练上面,很多艺术类大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根本没有兴趣也不重视。这就使艺术院校大学生从理论课程的学习中提高婚恋素养显得更加困难。为此,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对恋爱观教育这一领域重新拿起,并作适当调整,对大学生健康婚恋观的培养起到实实在在的引导作用。

首先,广度上,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婚恋观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要教授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知识,而且要高度重视大学生恋爱观的塑造和培养。青年大学生正值恋爱观雏形建立的关键期。学校课堂绝不能忽视对这一内容的教授,教师更不能随意在其课堂上言语两句,甚至有的教师羞于开口,一点而过,认为恋爱观教育无师自通,年龄大点慢慢就明白了。爱情对青年大学生是至关重要的,更成为人的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刚刚涉足恋爱的青年大学生必须有人引导使其明白爱情固然重要,但绝不是人生的惟一。青年大学生一定要找准生活的位置,找到生活、学业、恋爱的平衡点,使恋爱成为学习和奋斗的精神动力,正确处理好恋爱与学业以及今后事业的关系。青年大学生在选择恋爱对象时更要清醒、客观、全面,不要沉迷于外表而放弃了内涵、素质的追求。一个优秀的伴侣将会给其学习、工作以重大支持,反之,一个没有理想修养的人则有可能误导人生的方向,毁掉大好前程。恋爱观、择偶观的引导都需要引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不能将这部分工作空白化、无效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以开放、客观的态度向学生讲解性知识、性卫生方面的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有专门的章节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却常常因教师的羞于启齿而一点而过,或者直接省略。生理是心理的基础,掌握全面的性知识会助力大学生的恋爱成长,使大学生以更加客观、全面、成熟的态度对待爱情的发展和自身的健康成长。

其次,深度上,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恋爱道德观的塑造。

毫无疑问,网上纷繁复杂的画面、恶化了青年大学生的恋爱道德观。恋爱道德是指人类恋爱生活中所特有的用以调节男女恋爱关系道德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恋爱道德观教育旨在使大学生在恋爱关系方面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遵循一定社会所崇尚的准则和规范,并帮助大学生养成相互尊重、相互体贴、相互关爱、自尊、自爱、自我克制等良好的道德风尚,使青年大学生能正确地对待异性和爱情,特别是网上的恋情和伴侣。针对网络的特点,需要帮助大学生提高鉴别网上恋爱信息的能力,认识“三角恋”、“”、等不道德甚至变态行为的危害,不要参与网上伤害他人的恋爱互动关系和行为。这一切,无不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再次,时度上,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上虚假情缘教育,保护好青年大学生。

一方面,系统的传授网上虚假情缘的综合知识,帮助青年大学生储备丰富的以防感情上当受骗的理论知识的确重要,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应该结合实际,针对身边发生或者网上最新公布的网恋欺骗、诈骗案开展恋爱方面的“时事政策教育”。因为现实的、具体的、鲜活的案例更具有说服性、教育性。 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者应针对这类时事使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网恋纯情背后的陷阱。正因为网络的匿名性、隐匿性,网络经常以非真我面貌出现,以异性身份、靓女帅哥形象出现的不在少数,更有甚者,借网恋之名行骗钱、骗色之实。使大学生明白网恋是一个美丽的相遇,相遇的背后很可能就是一个无底的陷阱,一旦陷入很可能人财两空,后果难以想象。

在艺术院校大学生婚恋观的塑造过程中,网络环境影响下的大学生婚恋观的变化成熟是一个自然过程,是一个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的过程。在教育引导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予以尊重、理解和关爱,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感受学生的内心,在婚恋观树立方面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以人文情怀教育的方式引导艺术院校大学生在网络环境冲击下树立正确健康的婚恋观。

参考文献

[1]肖月华等:《人口与性健康教育》,第7~9页,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2]宋元林等:《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导论》,第191~192页,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版。

恋爱心理学论文第4篇

【关键词】恋爱道德;大学生;必要性

现代大学生中恋爱数量呈现增长之势,但成功率并非随之增长,并且失恋后失得的现象频发甚至出现违法事件。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贯穿其中的主导因素则是大学生恋爱道德的缺失。恋爱道德是恋爱善始善终的思想指引和支撑,因此关注大学生恋爱道德问题,是帮助大学生恋爱良性发展、理性处理恋爱问题的重中之重。

一、大学生对恋爱道德的理论认知欠缺

(一)传统恋爱道德理论方面

恋爱在传统文化中很少涉及,因为封建社会不可能有现代意义的恋爱,但是也有部分与恋爱道德相关的理论阐述。例如梁祝的故事正是封建社会中恋爱双方对真正爱情的向往。他们的凄美爱情故事中闪耀着传统恋爱道德的光芒,他们的勇敢坚毅、为对方付出牺牲的责任道德意识都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品质。此外,三从四德中“三从”,是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其中,讲品德正身立本、举止端庄稳重持礼等要求在恋爱中也是应有的道德规范。仁、义、礼、智、信的无常规范也是用来约束恋爱双方的道德准则。然而,现代大学生对传统恋爱道德理论的认识接近空白,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是迫切需要改变的现状。

(二)马克思恋爱道德理论方面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选择爱人最重要的标准是志同道合和情投意合,要把对方的心灵美放在自然美及其他社会条件之上,讲究共同的理想、志向和人生抱负,切勿以钱取人、以权取人或以貌取人。恋爱方式的道德要求应该遵循举止文明得当,持之有度;恋爱道德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责任,责任决不是外在于爱情的东西,更不是同爱情相对立、相排斥的东西,相反,它是使爱情得以巩固和不断深化的社会基础。正是道德责任,才不断以新的社会内容来互相充实互爱者之间的关系,培养和锤炼互爱者的感情。然而,目前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爱情观经典和以马克思恋爱道德理论知之甚少,恋爱道德理论知识根基不牢极导致在恋爱中对抵制不良思想的免疫力降低,从而引发出多种多样的问题。本选题的依据在于深化马克思恋爱道德理论在大学生中的共识,扩大其影响力,使大学生在恋爱道德理论上有所积淀。

(三)现代恋爱道德理论方面

鲁迅先生当年批评一些青年人爱情至上、爱情万能的观点时指出,不要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人生的第一要义便是生活,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摆正恋爱在生活中的位置,正确认识和处理恋爱与生活的关系。这些恋爱道德理论知识作为一种标杆来衡量和规范大学生的恋爱道德。但目前不容忽视的问题之一是多数高校对现代恋爱道德理论教育的重视程度低、讲解内容少、关注指导少等,导致大学生恋爱道德理论的基础薄弱;国外披着“爱情至上”外衣的享乐主义等歪曲思想的冲击和国内各大相亲节目传递的高富帅、白富美等观念的侵蚀造成大学生难以明辨是非,恋爱道德约束力降低。这也是本选题的主要依据之一,旨在不断提高和巩固大学生的现代恋爱道德知识的理论认识水平,用科学的知识武装头脑,为恋爱提供理性知识支撑,努力改变大学生普遍欠缺现代恋爱道德知识的现状。

二、从实践的角度论述大学生恋爱道德存在的问题

(一)恋爱道德意识的淡化问题

部分大学生出于一种狭隘的自私目的, 恋爱是为了一自私利,有的在恋爱中把爱情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为情而活,放弃自己远大理想与抱负;更有甚者, 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丑陋目的,在恋爱中做出有辱国格、伤害民族感情的事情。

(二)恋爱动机存在的道德问题

部分大学生恋爱动机不端正,出于满足自我生理或心理上的需求,慰藉解闷、消除孤独;或是为了在别的同学面前炫耀自己的魅力、能力;或是“财”迷心窍,为了金钱,在恋爱的幌子下, 出卖自己的肉体和灵魂,污染社会风气;或是为了获得某一功利性目的而接近恋爱对象等等。

(三)恋爱对象标准的道德问题

部分大学生选择恋爱对象标准中的道德问题,一是过度关注外表忽视内在美,过分追求虚无缥缈的感觉属于超直觉性;而是一再考察对方的各方面的条件,一度衡量综合因素,属于超理性。

(四)恋爱方式选择的道德问题

部分大学生恋爱方式的选择趋于放纵和直接。在公共场合,目无公众,盲目放纵表达爱意的行为,持之无度,缺少含蓄。

(五)恋爱责任担当的道德问题

部分大学生在恋爱中缺少责任感和应有的担当,在学习不能鼓励支持对方,并且树立共同的目标;在生活中不能相互帮助和关爱,尤其遇到挫折和困难时退缩和放弃,缺乏责任感。

(六)恋爱误区展示的道德问题

部分大学生对恋爱没有清晰的界定,误把男女之间的好感当恋爱、误把友谊当恋爱;有的学生夸大恋爱的重要性,认为恋情至上;轻率恋、多角恋、功利恋、性恋等等这些都是走进恋爱的误区,缺乏道德约束。

(七)失恋处理方式的道德问题

部分大学生恋爱中止做不到失恋不失得、失恋不失志。有的一蹶不振、自闭焦虑,有的冲动易怒、打击报复,甚至对对方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失恋处理方式缺乏冷静的思考和道德感。

(八)网恋失范的道德问题

网恋产生的负面影响有欺骗对方的感情,缺乏起码的真心和责任心,恋爱动机不纯和恋爱态度不端正,违背恋爱道德的忠诚和专一的特点,更有甚者引发血案、殉情等严重后果,导致道德人格扭曲和情感异化。

大学生由于不顾及恋爱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引起的恋爱极端等负面现象,这些突出的现实问题同时对学校和家庭的培养教育也提出挑战。本选题的现实依据正出于此,旨在引导大学生将道德的内容纳入恋爱实践中,妥善处理甚至避免恋爱中的各类问题,协调好恋爱与学习和生活的关系。

三、解决大学生恋爱道德教育对策滞后的迫切性

(一)解决恋爱道德理论教育的滞后

高校的理论教育是大学生恋爱道德观念形成的主要形式,良好有效的理论教育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道德观念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高校对大学生恋爱道德的理论教育还处于一种单一灌输的状况,理论教育出现滞后,主要表现在:关于恋爱道德理论教育的书籍数量少;关于恋爱道德的理论教育内容只是穿插在《思想道德理论与修养》等课程的个别章节中,进教材内容少;恋爱道德理论研究深度不够,内容单调,缺乏传统恋爱道德理论的灌输和现代恋爱的合理把握。这些都表明高校在大学生恋爱道德理论教育上的重视度不够,对新事物的反应能力不强。高校关于恋爱道德理论教育的问题直接造成大学生恋爱道德教育对策滞后的既成事实。本选题的目的是通过梳理并改进目前高校的理论教育对策从而实现突破创新和行之有效。

恋爱心理学论文第5篇

【关键词】延边大学;恋爱心理压力源;大学生

一、问题的提出

为了解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压力源,对比出不同性别、年级、民族以及专业文理的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压力源差异,以便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更好地帮助大学生缓解恋爱心理压力,本文从延边大学学生的能力相关、家庭影响、人格特质、相互感受、价值倾向、学业负担等六个维度进行其恋爱心理压力源的研究。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延边大学不同性别、年级、民族和文理专业的本科生共320人,其中男生77人,女生243人;大一学生60人,大二学生100人,大三学生130人,大四学生30人;文科生155人,理科生165人;汉族168人,朝鲜族118人,其他民族34人。

(二)研究工具

运用张炜的《大学生恋爱心理压力源量表》,采用五点计分法,量表计分从A到E依次代表“很不符合”“不符合”“一般”“符合”“很符合”。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40,折半信度为0.774;Amog5.0检验结果显示,量表主因子间的相关性(χ2/df值接近1)、近似残差均方根(显著水平<0.05)以及各拟合优度指标(均大于0.90)均能较好地符合教育心理测量的相关要求。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访谈法、调查法、文献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一)延边大学学生恋爱心理压力源现状

研究结果显示,六种恋爱心理压力源对大学生的恋爱有较大的影响,但各压力源之间差异不大。其顺序为人格特质>价值倾向>家庭影响>能力相关>相互感受>学业负担。

(二)延边大学学生恋爱心理压力源性别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男女生的恋爱心理压力源在各维度上数值都比较大,且男生的恋爱心理压力源在各维度都略高于女生,在能力相关这一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延边大学学生恋爱心理压力源专业文理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压力源各因素在专业文理上无显著性差异。理科生恋爱心理压力源在各维度上略高于文科生。

(四)延边大学学生恋爱心理压力源年级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能力相关、家庭因素、人格特质和学业负担四个维度在年级上有显著性差异,通过LSD事后检验,发现大一学生在这几个维度明显高于大二、大三和大四的学生。

(五)延边大学学生恋爱心理压力源民族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压力源在不同民族上无显著性差异。但朝鲜族和其他民族的学生几乎在各维度上较汉族学生略高一些。

四、讨论分析

(一)大学生恋爱心理压力源的现状分析

不同的人格特质对恋爱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有些大学生因不具有较稳定的情绪状态,很容易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所以这类大学生在恋爱的过程中有较大的情绪波动而造成心理上的压力。还有一些具有天真型的恋爱观的大学生,他们的恋爱目的主要是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一旦对方没有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时会对他们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价值倾向突出作用是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因而对主体自身、主体间关系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大学生在进行恋爱时的方式、感受、表现等方面都会受到价值倾向的巨大影响,价值倾向影响着大学生恋爱的整个过程。

人在成长的过程受到的影响中最为有力的因素就是家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最为明显。经济条件、父母教养方式、家长对孩子恋爱的态度等都影响着大学生的恋爱情况。中国的家长因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会主动向子女讲述恋爱和婚姻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的较少,造成中国大学生在恋爱时很少能得到正确有效的帮助。就会导致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常常会受到来自家庭的压力。

(二)大学生恋爱心理压力源的性别、年级、民族、专业文理的差异分析

大学生恋爱心理压力源在性别上具有显著性差异与传统的社会观念有关。社会给予男性更多的责任和义务。所以男生的恋爱心理压力冲突也就会更多。男生恋爱时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如经济条件、自身能力、双方家庭情况等等,当男生的能力不能承受其所被给予的期望时,男生就会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

研究发现,大学生恋爱心理压力源有显著的年级差异,大一学生的总体压力源最大。这主要与大一新生面对新的环境与人际关系的适应有关。他们对将要开始面对的大学生活充满期望。他们要参加多种校园活动,要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此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如意或冲突,都有可能成为恋爱心理压力源。

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压力源在民族与文理专业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据访谈结果这可能是因为今非昔比,民族之间面临着相似的恋爱问题,进而有相似的恋爱心理压力源。也可能是因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民族之间差别较小即各民族可自由恋爱而受到包括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干预较少。据访谈结果显示,文科生与理科生在恋爱心理压力源上的观点与态度具有较高一致性,无很大差异。在对待恋爱的问题上文科生较理科生感性,理科生更具有理性控制力,但他们面对的恋爱心理压力源大同小异。

五、结论

1、人格特质、价值倾向和家庭影响这三个因素是延边大学学生主要恋爱心理压力源。

2、延边大学男生和女生的恋爱心理压力源存在差异。

3、延边大学学生恋爱心理压力源在年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4、延边大学学生恋爱心理压力源在民族、专业文理上无显著性差异。

参考文献:

[1]张炜.大学生恋爱心理压力源量表的编制与检验[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02)

[2]樊富珉,李伟.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在清华大学的调查[J].青年研究.2000(06)

[3]刘舒敏.当代大学生恋爱现状分析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29)

[4]王中会,张建新.性别、性别角色和性别观念对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03)

恋爱心理学论文第6篇

关键词 恋爱焦虑 问卷编制 信效度

大学生处于成年早期,追求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调查显示,81 %的大学生表示想恋爱。健康的恋情对于大学生将来的婚恋有重要的意义。恋爱焦虑是指渴望或者处于恋爱中,由于内在、外在的某些因素的影响,不能冷静思考感情相关问题,不能把握自己,易产生迷茫、躁动的情绪体验。参考恋爱焦虑的定义,结合已有文献本研究认为,单身恋爱焦虑是指目前处于单身状态的人,源于恋爱心理需求产生的躁动、不安、忧虑的情绪体验。我国关于恋爱焦虑的直接测量工具目前只有徐甜甜编制的研究生恋爱焦虑问卷和罗文萍编制的研究生恋爱焦虑问卷。但两份问卷均针对研究生群体,对本科生的适用性有待考察,因此,有必要编制适合大学生的恋爱焦虑问卷。为了更有针对性的处理大学生的恋爱焦虑问题,有必要单独研究单身大学生的恋爱焦虑,编制有效的测量工具,为恋爱焦虑研究提供测评工具,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1对象与方法1.1对象。随机向广西3所高校抽取单身大学生(须经同学确认填写问卷时处于未恋爱状态)发放初测问卷380份,余有效问卷345份,其中大一108名,大二80名,大三115,大四22名。男生156名,女生174名。1.2方法。对30名被试进行访谈,访谈问题主要包括被试过去到的恋爱经历对现在的影响、现在对恋爱的看法和忧虑,对未来恋爱发展的想法三方面,重点追问被试在回答这些问题时所提到的关于恋爱焦虑的的原因。依据访谈结果,编制大学生单身恋爱焦虑初测问卷,共16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从“无焦虑”到“严重焦虑”为“1~5”计分。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项目分析、相关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AMOS 17.0对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2结果2.1项目分析。采取临界比率值法,将被试按总分从高到低排列,取前27%为高分组,后27%为低分组,进行t检验分析。结果表明,题1,题9未达到显著水平(P

依据项目内容将各因子命名。①人际魅力:自己在人际交往中自我评价人际吸引力的不足,而使得在恋爱中不敢主动与异性来往产生的焦虑。②未来发展:担心恋爱会破坏自己关于未来的发展方向(学业、工作、经济、感情)的设想。③舆论压力:他人关于自己恋爱的看法造成的压力产生焦虑。2.3信度分析。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问卷3个维度人际魅力、未来发展、舆论压力的信度分别为0.894、0.689、0.791,问卷总信度为0.884。2.4效度分析:2.4.1相关程度分析。表2表明,问卷各维度与总分的相关达到显著水平,且各维度与总分相关大于各维度与维度间的相关,说明各维度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且能反映问卷所要测量的内容。

2.4.2验证性因素分析。对另外的170份有效问卷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进一步确定模型对数据的拟合程度,各项拟合指标见表3。从表3可知,模型拟合较为理想,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3讨论本研究依据对30名单身大学生深度访谈,获得关于单身恋爱焦虑的真实信息,参考了相关理论与测量工具编制了16个项目,并在严格的项目筛选和分析之下最终确定了大学生单身恋爱焦虑问卷。所编制的单身恋爱焦虑问卷共11个项目,包括人际魅力、未来发展、舆论压力三个维度。问卷维度与设想有差异,原本设想的父母观念和朋友看法两个维度结合为舆论压力一个维度。差异的产生可能是由于初步编制的项目不够有代表性,这一点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验证并完善。问卷各维度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89~0.894间,总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4,均接近或大于0.7,说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问卷的验证性因子分析拟合指数均比较理想,说明问卷结构效度良好。本问卷符合心理学测量的要求,可以为大学生恋爱焦虑研究提供合适的测评工具,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单身状态的恋爱焦虑问题,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袁立.当代大学生恋爱态度调查与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4):278-280.

[2]徐甜甜.女硕士研究生的恋爱焦虑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罗文萍.成渝两地硕士研究生恋爱焦虑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2.

恋爱心理学论文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普遍化;心理问题

正值青春年华时期的当代大学生,普遍投身恋爱的海洋,是极其正常的现象。在当今社会大学生普遍恋爱的现象背后,我们应该探讨的是这一现象的表现,产生原因,以及产生的心理问题。本文将就以上三个方面试以探讨,以期对大学生恋爱心理学的研究有所帮助。

一、基本情况调查

恋爱已经成为现在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恋爱现状,本文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完成了我们对大学生恋爱现状的调查工作。

(一)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1.本组通过传统的问卷调查和新媒体调查法相结合的方式,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73份,由于统计数据表的损坏,本组遗失了32份调查表。因此,有效问卷共541份。

2.本组通过随机采访的方式进行问答调查,共采访300人。

(二)问卷调查内容

1.大学生基本情况调查

2.大学生恋爱意向调查

(三)问卷调查结果

1 大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

项目 性别 年级 是否恋爱

人数 男 女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是 否

284 257 185 147 119 90 372 169

百分比 52% 48% 34% 27% 22% 17% 69% 31%

2 大学生恋爱意向调查表

对入校谈恋爱的看法

项目 急切地想谈恋爱 顺其自然 不想谈恋爱

人数 162 352 27

百分比 30% 65% 5%

性别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人数 104 58 171 181 12 15

百分比 64% 36% 49% 51% 44% 56%

(四)随机采访内容

1.你觉得大学生恋爱普遍化受什么因素影响最大?

2.你认为大学生恋爱会产生什么心理问题?

(五)随机采访调查结果

二、调查结果分析

当代大学生恋爱呈现出普遍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趋势,根据本组调查数据显示,得出以下成果分析:

(一)大学生恋爱普遍化现象分析

1.大学生恋爱已成为普遍现象,65%的同学表示自己正在谈恋爱。

2.对于大学恋爱的看法,65%的同学都认为应该顺其自然。但是从高中高压生活中解放出来的大学生们,仍有30%的同学表示想要尽快开始恋爱,其中男生占了64%。

(二)大学生恋爱现象普遍化的产生原因

根据随机采访的结果分析,约34%的同学认为大学生恋爱普遍化是受社会环境影响,约31%的同学认为是受到思想(包括个人思想和他人思想)的影响,约26%的同学认为是受学习负担减轻的影响,也有约10%的同学表示是受家长意向(同意孩子大学谈恋爱)的影响。

(三)大学生恋爱易产生的心理问题

根据调查显示,约21%的同学认为是“思想极端”,约8%的同学认为是攀比心理的出现,也有9%的同学认为会产生自大心理。更多的同学则认为会产生“过于自卑”和“过于盲目”的问题。31.3%的同学认为会产生自卑心理,30.7%的同学认为会产生过于盲目的问题。

三、大学生恋爱普遍化的分析

(一)恋爱普遍化原因分析

根据对问卷调查的调结果整合,以及对已发表的相关期刊文章的研究,本文得出以下观点:

1.社会环境导致恋爱普遍化

(1)学校和家长的高压减轻甚至消失

我国初高中教育阶段,学校严打“早恋”现象,社会普遍不认可此阶段的“在校情侣”。而高考一结束,许多家长都默认孩子可以开始谈恋爱,且大学老师并不会过多干预学生的个人生活,打压恋爱。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学生进校之后就有极大的恋爱需求,导致大学生恋爱普遍化。

(2)学习压力减轻

我国国情导致许多学生在高三备考时期背负了巨大的压力,一旦跨过高考这座独木桥,学生背负的各种压力骤然减轻。突如其来的轻松导致许多学生刚入学觉得不适应,用谈恋爱来丰富大学生活。

(3)社会舆论导向推动大学生恋爱普遍化

社会舆论对于初高中情侣往往持批判态度,而大学生情侣往往容易收到大众的祝福。因此社会舆论对大学生恋爱持支持态度也推动了大学生恋爱普遍化。

2.思想转变导致恋爱普遍化

(1)社会思潮的转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信息的传播,自我解放的思想盛行,当代大学生接受并吸收“享受青春”等思想。加上社会思想趋于开放化、开明化,当代学生更多的选择在大学开始恋爱。

(2)“大学生=成年人”的观念深入人心

一般情况下,大学生都是生理年龄为十八九岁的青年男女,因此很多人将“大学生”和“成年人”之间划上了等号,认为凡已满十八岁的健康青年都是具有自我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做出恋爱选择是正常的。

(二)心理问题分析

1.恋爱普遍化导致的心理问题

根据对随机采访时同学们提出的观点的调查整合,以及对已发表的相关期刊文章的研究,本文得出以下观点:

(1)严重的自卑心理

在恋爱中,如果恋爱时双方差距明显,且双方在交往过程中,未能平衡差距,则弱方极易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严重的自卑心理会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强烈的自我否定则会使其由停滞不前变成自甘堕落。

(2)自大心理

同等情况下,强方也会产生自大心理。过于自负会导致学生对许多事件的预估判断能力减弱,极易对自己、对他人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危险。这种心理的人也极易与他人发生矛盾。

(3)思想极端化

一些大学生在恋爱失利后易产生极端思想。表现为自残、自我放弃,或极端报复。这类人一般具有固执、爱憎分明等性格特点。

(4)盲目心理

不少大学生由于是初次恋爱,也因为缺乏社会经验,会在恋爱中出现盲目心理。这类人沉浸在恋爱中的人极易与身边好友、甚至亲人产生矛盾,只相信恋人的所言所为。

2.恋爱心理问题的预防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及时注意到自己及恋人的心理变化,按时自测,学会自我解压。我们应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和运动方式,关注心理健康。一旦发现心理问题深化可能导致心理疾病时,须及时就诊。

四、结语

经过问卷调查、随机采访、翻阅资料等方式,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由于受到社会环境、思想转变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恋爱具有普遍化倾向。

大学生恋爱普遍化导致大学生极端思想、自大心理、自卑心理和盲从心理等问题出现。

总之,大学生恋爱是追求爱情的正常表现。但是在恋爱过程中,倘若未能学会健康的恋爱,将会给生活带来巨大的障碍。因此,当代大学生应当了解恋爱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影响,培育良好的心态,养成健康的心理,正确面对,从而树立健康、科学的恋爱观,健康恋爱。

参考文献:

[1]周晓芳.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3.

[2]帅煜朦.当代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成人依恋与恋爱压力的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