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主题课程培训总结(合集7篇)

时间:2022-11-20 23:20:52
主题课程培训总结

主题课程培训总结第1篇

一、国培课标的种类

国培课标按照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不同项目设计,共有66个课程标准(还有1个课程资源建设规范)。具体分布如下:

表1. 国培课标分类统计表

二、国培课标的结构

每个国培课标一般由四个部分构成,总体框架如下图:

课程目标总目标具体目标建议课程内容——维度(三个)模块、专题、学时、内容要点课程设置与实施建议课程结构要求主题式培训设计要求实施建议附:主题式培训设计样例

图 国培课标框架图

三、关于“课程目标”

每个国培课标的第一部分是“课程目标”,一般提供“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供培训任务承担机构研制培训方案做参考。

总目标的确定,主要是根据不同项目、类别、层次、岗位对象能力提升和专业发展的需求。例如:

示范性短期集中培训项目针对地市级以上骨干教师专业发展需求,通过主题式培训,研究问题,分析案例,总结提升经验,提高师德修养,更新知识,提升能力,形成学习共同体,培养区域学科教学与教师培训带头人。

中西部短期集中培训项目针对农村骨干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围绕新课标的贯彻落实,针对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研究典型案例,提高师德修养,更新知识,提升能力,将新课标的理念与要求落实到教育教学中,形成学习共同体,培养县域农村学校骨干教师。

中西部置换脱产研修项目针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通过院校集中研修与“影子教师”实践,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农村学校培养一批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开展教师培训中发挥辐射作用的带头人。

培训团队研修项目针对高校、教师培训机构和幼儿园、中小学一线骨干培训者和培训管理者,通过专题学习、案例研讨,提升培训者培训方案设计、培训课程开发、培训教学、培训组织管理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加强培训专家团队建设。

具体目标的确定,根据培训的具体任务要求、不同培训对象的需求、培训内容维度和模块制订。

四、关于“建议课程内容”

每个国培课标的第二部分是“建议课程内容”,其设计原则遵循:思想性与专业性相结合,既加强师德和专业理念教育,激发教师发展动力,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师学习规律,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既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又注重帮助教师在实践中改进技能和方法;适应性与引领性相结合,既适应现实需求,又突出课程内容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

建议课程内容供培训任务承担机构研制培训方案作参考。一般安排三个维度,如中、小、幼、特教师的培训内容根据国家颁发的教师专业标准分为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三个维度。每个维度下设若干模块,每个模块下设若干专题,每个专题提供学时建议和内容要点。内容要点是对专题内容的简要说明,可结合学员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例1. 中小特教师培训的建议课程内容框架(见表2)。

例2. 培训团队研修建议课程内容框架(见表3)。

例3. 培训管理者团队研修建议课程内容框架(见表4)。

五、关于“课程设置与实施建议”

每个国培课标的第三部分是“课程设置与实施建议”,主要从三个方面提出要求或建议:一是课程结构要求,二是主题式培训设计要求,三是实施建议。

1. 课程结构要求

每个国培课标为培训机构设置培训课程提出了原则性的课程结构要求。如, 中小学学科教师培训的课程结构要求一般是(见表5):

原则上,每个维度浮动比例不超过5%。

又如,学科教师培训团队研修的课程结构要求一般是(见表6):

2. 主题式培训设计要求

这主要是针对短期集中培训开展主题式培训提出的要求。主题是集中培训的核心内容。培训课程均围绕主题设计和实施。培训机构可根据学科教师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从学科教学内容的某一方面或学科教师专业能力的某一个侧面,形成培训主题,按照课程结构和内容设计的要求,设计出主题化的课程。

国培课标在这一部分为培训机构提供了若干个供选择使用的主题,当然,培训机构也可根据上述要求自定主题。

3. 实施建议

一般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

(1)教学方式建议。主要是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课程实施要将理论与观摩实践相结合,专题学习与交流研讨相结合,经验总结与反思体验相结合。理论学习要强调案例分析,实践训练要注重能力提升,交流研讨要注重学习共同体打造,反思体验要针对教育教学行为改进。

二是培训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创设学员参与的教学情境,在专家引领下,通过实践体验,提升学员的教育教学实际能力。

三是要注重培训方式的创新,采取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境式、讨论式、任务驱动式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手段,加强对学员培训后的跟踪指导。

(2)培训团队建设建议。主要是两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实行首席专家制。首席专家负责设计培训方案、备课、进行过程指导等工作。

二是要组建高水平培训团队。高校专家与一线教师、教研员合理搭配,省域外专家原则上不少于三分之一,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原则上不少于40%。

(3)课程资源利用建议。一般有四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根据培训主题和课程目标的需要,为参训教师选配适切的阅读学习的文本资源、电子资源和网络信息化资源,加深学员队培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拓展培训课程的功能。

二是培训团队主讲专家应向参训教师提供教学课件、讲课提纲、任务设计等培训课程资源,为持续学习提供有效支持。

三是把参训教师作为重要培训资源,建立班级虚拟空间,整理发掘课程实施过程中学员学习产生的有价值的鲜活的生成性资源,并尽可能提供给每位学员进行分享交流。

四是培训机构应全面开放校园资源设施,其中包括图书馆、资料室、电子阅览室等。应当及时向学员提供机构内相关的学术交流信息,允许学员进入任何教学场所参与学习。

(4)培训效果评价建议。主要是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要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学员与专家评价相结合、即时与后续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多种方式,对项目实施工作进行评价。

二是要采取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学员的培训预期目标达成度进行评价。

三是要注重对学员培训前后改进程度的测评。

六、关于“主题式培训设计样例”

每个国培课标都附上了“主题式培训设计样例”,为培训机构开展主题式培训提供方案设计的范式。一般格式为:

项目类别:××××××

培训时间:×天(×课时)

培训主题:××××××

培训对象:××××××

培训目标:××××××

培训内容:(用下列表格形式列举,见表7)

主题课程培训总结第2篇

保险营销员培训体系作为保险公司的助推器,起着提升保险公司留存率、提升保费规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各家保险公司为支持2015年因监管政策变化而大力增员所采用的重要业务推动配套工作。本文将从硬件—培训中心配置,软件—培训中心人员配置和培训课程体系两大方面进行阐述,分析和对比总结,博取各家所长,为搭建良好的培训体系奠定基础是本文的重点。

关键词:

培训中心配置;培训部人员配置;培训课程体系;结构化培训体系构建模式;过程化培训体系构建模式

一、中外资保险公司培训体系对比研究的现实基础

2015年保监会下达了关于取消保险人从业资格证考试的相关规定,这个规定对于各家保险公司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这意味着各家保险将可以大力推动和发展增员、扩大业务团队、扩增保费规模。但这同样意味着加入保险公司的保险营销人员少了一次重要的从业筛选、少了一次标准的专业系统保险知识考核。保险公司如何对于大量入职的保险人该如何培育,让已经产生的增员成本转化为业务收益,培训是其中关键因素之一。保险营销人员虽然分布在不同的保险公司,但其在每个阶段遇到的问题及培训需求类似。各家保险公司的培训体系,虽然表面上架构大体一致,但细化到培训部的构成、培训课程的执行文化、培训课程的操作形式、培训讲师的设置、培训课程的追踪,又有较大的区别。所以保险公司培训体系是可以互相借鉴、互相吸收的。从最具有代表性的外资保险A公司和中资保险B公司而言,两者的团队风格和外在公司形象给人的感觉均各有千秋。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牵涉很多,但这与两家公司不同的培训体系是密不可分的。如果能够对比研究两者的不同,取长补短并完善系统,相信能为保险行业培训人员打开一个新视角。广州分公司无论是对于AB中外资保险公司哪家而言,都是重点机构、分公司级别、重点布局,市场份额大,并且在这个市场上,各家公司在培训部上的人力和物力投入也都是毫不吝啬的,从而可对比性强。所以本文将从两家公司广州分公司为代表进行对比和分析。

二、培训体系对于保险营销员养成的重要意义

培训体系对于保险营销员的意义,相当于养料对于植物的意义,下面将从保险营销员的个人业务发展角度和晋升发展角度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从保险营销员业务角度而言。系统、专业、实战的培训能帮助他们掌握好系统的销售技能技巧、增强信心、从而达成更好的业绩、赢得更高的收入。人力发展是保险公司发展的极其重要板块、永恒的主题。人力发展包含“进”和“出”两部分。“进”代表增员,“出”代表留存。留存率的高低受到保险营销员的业绩影响,留存率高说明保险营销员有赚到钱,有成功销售到保单,他们留下来的继续拼搏的信心大。留存率低说明,保险营销员处处受挫,没有信心看好自己未来的发展,从而选择离职。保险营销员的养分与能量来自公司、主管、自身、客户。公司能给到的一大重要支持就是培训支持,帮助保险营销员搭建基本的营销认知框架、提升技能、调整心态、传授方法,搭建平台,为保险营销员的发展助力。

(二)从保险营销员晋升发展角度而言。良好的培训体系能帮助他们在晋升准备阶段和晋升后,搭建系统的认知框架,为更好的晋升和团队管理奠定基础。作为保险营销员而言,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为管理路线。新准备晋升的主管,如何进行增员、如何辅导新人、如何管理团队、如何进行会议经营,如何激励团队,这些都是他们的新课题,也是他们非常重要的、迫切需要得到指引和协助的部分。他们自然能从身边的团队和主管身上观察和领悟到很多经验,但没有系统的框架及整理帮助他们,容易让主管迷茫。并且培训部可以从整个公司层面来筛选各项指标都健康优秀的团队来进行经验的总结、分享和传承,从而拓展了新晋升主管们的思路和视野,也让公司能够在保险营销管理层中树立符合公司战略要求的典范和榜样。

三、AB中外资保险公司培训体系的对比与分析

无论对于哪家公司而言,保险营销员培训体系都同样包含软件和硬件两部分,软件包括培训课程体系以及培训部人员配置,硬件包括培训中心配置。本文将从以上几个维度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培训中心配置在广州,因为广州市场份额足够大,所以广州分公司在两家保险公司内部都属于一级机构,也是两家保险公司保费贡献的大头和人力占比的大头。为了支持同等的业务规模,这两家保险公司的培训部都极具规模,分别都有各自的培训中心,并且都是极具代表性的。1.培训中心配置对比。(1)从培训中心地段和面积而言。A中资公司的培训中心面积更大并且地段更佳,所在地理位置是广州中心的黄金地段,A中资公司的广州培训中心有占据整两层楼的空间,B外资公司的广州培训中心在地段方面同样也非常不错,甲级写字楼,但在面积上会略逊色一筹,总面积上仅占据整一层楼的空间。(2)从培训课室的的设置上和布局上而言。A中资公司培训中心,是在正常的办公环境中区隔成了几个大培训课室,每个培训课室配备上独立的音响设备和投影设备以及教学设备。B外资公司的设置上更科学、更灵活、音响和吸音设施考虑更周全。合计3个培训课室,4个小型面谈室、以及一个音控室。4个培训课室之间的隔墙可以推开,最大可以变成一个容纳300人的中型培训室。4个小型面谈室可以支持主管培训中的督导和辅导的演练环节以及培训课程的通关环节。音控室可以统一操作4个培训课室的音响设备,可以进行现场录像,每个培训课室也同样有自己的音响设备可供独立操控。2.培训中心配置分析总结。两家公司在培训中心的地理位置、面积以及硬件设备配置、课室布局上都非常不错,但A中资公司因为在广州需要培训支持的业务团队规模大于B外资公司,所以培训中心的面积大于B外资公司。而就培训中心配置的考虑周全性、设计的现代与灵活性而言,B外资公司毕竟借鉴了香港成熟保险市场培训中心运营的良好理念,所以略胜一筹。这也是保险公司在搭建培训中心时非常值得借鉴之处。

(二)培训课程体系培训课程体系的构建方式有结构化培训体系和过程化培训体系两种模式。两家公司在搭建培训体系时均有使用这两种方式,并且互相交织,无法独立剥离,但在应用过程中两家保险公司各有特色,各有值得借鉴的地方。1.从结构化培训体系构建对比。(1)A中资公司的培训课程分别为:①保险营销员培训课程:新人岗前培训;人考试培训;新人衔接培训;新人转正培训;成长训练;QS培训;产品培训;综合开拓培训;E化行销培训;②业务主管培训课程:主管晋升培训;主管成长训练;主管研修培训;增员旅程;③业务经理培训课程:部经理晋升培训;部经理研修培训;杰出部经理培训;④保险营销高手分享大型讲座。(2)B外资公司的培训课程分别为:①保险营销员培训课程:新人岗前培训;人考试培训;新人培训);新人重聚;营运知识培训;分红险培训;职业操守培训;万能险培训;社保培训;②业务主管培训课程:见习业务主任培训课程;讲师培训;团队管理培训;业务主任训练营(CAMP);业务主任年会(CLUB);③业务经理培训课程:卓越经理人课程;④专题讲座系列课程。2.从结构化培训体系构建上分析总结。(1)无论哪家保险公司的保险营销员在同一个市场下,他们都是具有共性需求的。两家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均依照了结构化培训体系构建方式,他们都依据了保险营销员的职业发展生涯来设计课程内容;并依照了结构化培训体系构建方式分析各个级别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者培训课程体系内容丰富,各个层级的课程内容均有兼顾。故而,两家公司培训课程体系整体上而言也都是类似的,区别不大。(2)A中资公司在业务经理级别的培训课程支持力度非常大。原因有几个,第一,各地的分支公司很多,业务团队大,总监多,可以借助的总监资源也多;第二,成立自己的企业大学后,企业大学会协同全国内勤讲师资源共同开设培训经理级别的课程,内勤讲师们对经理级别课程的掌握力度也自然更强。(3)两家公司均有举办专题讲座,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A中资公司重点在于帮营销团队建立坚定的信心,所以举办的专题讲座,更大型、规格更高,比如外部租赁大型礼堂并邀请马来西亚、香港、新加坡等地的业内顶级高手进行销售分享。主导举办单位一般不是培训部,是市场营销部,主题多为销售类型。B外资公司举办的专题讲座,重点在于打造专业的团队,所以一般由培训部主导,在培训中心,规模约为300人,题材更丰富,主题不仅仅限于销售,还会包括外聘专家分享心理专题、经济形势专题、股市分析专题、医疗专题等,销售部分则由内部的资深经理或总监担任分享嘉宾,从而更好的帮助销售人员增强知识,增加与客户沟通的谈资。(4)B外资公司在主管层级的课程更加丰富。其中的CAMP和CLUB是两个非常重要且极具特色的课程,也是主管们从中收获非常深的课程。这与B外资公司有丰富高阶营销经理有关也与培训部资深培训讲师有能力、有意愿,深耕开发并掌握主管级别课程的讲授也有关。(5)B外资公司课程设置上延续性更强。例如,新人重聚课程是对之前的新人培训的回炉,业务主任年会是在业务主任训练营基础上搭建的一个分享平台。A中资公司也有在做,但课程的回炉培训做得并不彻底也并没有形成制度,更多的是为了相应总部推动要求而去做。课程的延续,让课程的指标追踪性更强,为未来调整和改进课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反馈机会,同时也说明培训部设置课程时更加关注绩效指标及其达成。3.从过程化培训体系构建方式对比。根据在其中的工作经验和调研分析可以了解到,两家公司在培训体系中同样采用了过程化培训体系的构建方式,他们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均是按照四个过程来设计的培训体系,第一步确定培训需求,第二步设计和策划培训,第三步提供培训,第四步评估培训成果。这四个步骤都是各家保险公司都会做,区别在于做到的程度。4.从过程化培训体系构建上分析总结。在过程化培训体系构建方式方面,B外资公司做得更加到位。在2006年,B外资公司就已经在培训部引入了ISO标准。无论从培训课程的设计、课程的修订、培训班开班执行、培训部内部的相关通知、培训课程评估表、培训课程行政工作等通通都有编号、存档,做到有据可查。并且内部成立了审查团队,在接收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外部审查通过之前,先内部审查。在外部审查通过并获得资质认定后,内部审查团队定期进行审查,如出现审查问题,将以备忘录的形式发送给部门主管,同时在部门主管会议上统一点评,直接有分公司总经理参与监督执行。所以执行力度是非常到位,确保每一个培训班的的质量按统一标准执行并有所保证,而不是形式主义。A中资公司培训部并未引入ISO标准来规范、监督培训部的相关工作,所以培训工作质量容易受到个别授课讲师和培训部部门调整的影响。

(三)培训部人员配置两家公司培训部的人员配置可以从培训部的部门架构角度来分析。1.培训部人员配置对比。(1)A中资公司培训部:培训部由部门经理担任,下设四个科室,分别为:业务员培训室、业务主管培训室、产品培训室、综合管理室。(2)B外资公司培训部:培训部在部门经理领导下,下设三个科室,分别为:业务培训组、业务主管培训组,行政组。在业务培训组中又分别设置职前培训小组、新人培训小组、资深业务员培训小组。2.培训部人员配置分析与总结。(1)从部门框架结构来看,两家公司培训人员人员配置,大体一致,相差不大。大体都是根据业务员的发展阶段来设置培训部的课室、并分配培训讲师。至于A中资公司培训部多了一个产品培训室,这个室,专门负责产品在营业区的推广和产品销售资格的确认。B外资公司培训部虽无这个科室,但其功能已经在其它小组涵盖完全了。(2)两家公司培训部都有行政支持的科室,但两者的功能有很大区别,对培训部讲师的工作影响也很大。B外资培训部行政组的功能非常强大,有力的支持了培训部的运转,并帮助培训部课程及课程管理能保质保量的进行。A中资公司培训部的综合管理室人员总配置一般为3人左右,是负责培训部的仓库、书籍、部门报表、培训课室及其设备管理,以及部门经理的行政秘书职责。B外资公司培训部行政组的人员配置可以达到8人左右,其工作职责除了以上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职责是支持培训讲师,支持课程行政工作。B外资公司培训部的业务员组和业务主管组都有对应的1-2个行政组的指定支持同事。所有第二天上课的物料行政组的同事均会提前准备好给讲师,中大型课程的音响设备控制和音乐等播放,均有行政组的技术支持同事支持,所有新课程开发过程中PPT、学员手册、讲师手册的文字处理工作也均由行政组的同事协助,更重要的是,每堂课程的评估表均会由行政组的同事录入、评分并下发到部门所有讲师签名确认及存档。这样的安排极大的简化了培训讲师的工作量,让培训讲师可以更多的将精力放在培训课程的授课、培训课程的管理和更新上。

四、总述

通过以上对比和分析总结,可以看到中外资保险公司营销员培训体系各有优劣势,互相借鉴将更有利于保险营销员的留存和发展。1.在培训部场地设置上,应该在结合规模需求的情况下,考虑设计的灵活性以及使用人的便利性,让培训部硬件配置上更加人性化。2.在培训课程体系设置上,需要关注以下几点:(1)既要大力借助保险营销员团队的力量,来充实和提升课程的实战性以及号召力,同时又要提升培训讲师对高阶课程的掌握力,提高培训部的存在感。(2)在专题培训上,既要营销高手能发挥鼓气和标杆作用,又需要安排能提升保险营销员专业度的专题内容,让保险营销员内外兼修。(3)课程设置的延续性上,是容易被忽略的,关注和提升课程延续性,能让培训讲师更关注课程设计的品质和授课口碑。(4)在课程的标准操作上,一定要严把关,帮助提升和保持培训部课程品质的稳定性。3.在培训部人员配置上,要加强讲师的行政岗建设,让讲师能把更多时间放在课程开发和课程品质提升上。

参考文献:

[1]唐炯浙江保险营销员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徐芳培训与开发理论及技术复旦大学出版社.

[3]王淑珍,王铜安现代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清华大学出版社.

[4]吴杰GS人寿保险公司营销员培训体系优化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主题课程培训总结第3篇

关键词:培训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培训课程开发因其培训对象、培训时长与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的巨大差异,难以用一个模式来固定。但是任何事物又有一定的规律性,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培训课程开发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培训需求调研

(一)企业内部调研

企业的调研主要包括:企业的自然情况、独特文化、组织结构、在行业内的竞争状况、提出这次培训的背景以及对本次培训的期望等有一定的了解。企业调研在于既有助于在课程开发时体现出行业与企业的特点,达到与企业的文化相匹配,与企业的制度流程相吻合,与企业人的心态相共振,又有助于拉近培训师与企业的距离,从而成功地讲授课程。

(二)项目自身调研

企业全年的培训计划,由多个培训项目组成。所谓培训项目就是针对企业一部分特定人群、选取特定的培训内容、采用适当的培训手段、具有明确培训目标的一次性培训活动。它包括培训目标、课程设置、教材选定、教师聘任、具体实施、考试测评、效果反馈等诸多要素,课程开发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课程开发必须完全服从和服务于培训项目的要求。因此在开发与设计培训课程时必须了解项目的开发背景、总体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时间安排、学员状况等,并据此进行课程的设计。每门课程在进行内容安排与取舍、教材的编写与选用、培训方法的确定与实施、培训形式的选取与安排时都要考虑,怎样做才能满足项目的总体要求,怎样安排才能与其他课程匹配,这样才能很好地完成项目的目标。

(三)学员调研

针对学员调研通过了解学员的岗位要求、工作技能与经验、需要解决的问题、对培训的期望、对培训的经验、组成和类别、学员对工作的心B、对培训的态度、人数、性别比例、年龄段、学历比例等。这些资料对培训课程的成败都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一定要在培训前做到心中有数。

(四)培训资源调研

培训资源调研是指培训时间、培训场地、培训设备条件等,对于安排培训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些培训活动受资源限制较大,必须事先有充足的准备。培训调研应把对企业的调研放在第一位,当组织与学员的需求不一致时,首先满足组织对本次培训的期望。在此基础上,再针对本期学员的特殊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发课程,并根据资源的情况安排相应的教学活动。

培训需求调研的方法有问卷调查、个人访谈、集体座谈、实际观察等若干种。拿到调研结果之后就要将调研的内容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整理出关键的问题点,考虑哪些是培训可以解决的问题,哪些不是,然后结合资源情况有针对性地列出本次培训的重点内容,做出课程开发的方案。进行问题整理时特别要注意抓学员共性的问题、抓主导性的问题,不要期望一次培训解决所有问题。培训方案贵在创新、贵在针对性强。

(五)调研总结

调研结束后,需要对调研记录进行整理与加工。通过对调研记录的分析,确定课程内容设计方向,并从中提取课程所需案例。同时,根据调研结果应当输出调研报告,输入到课程开发过程中。鉴于目前企业内部培训工作人员缺乏自主开发能力,主要借取于外部力量,但在此过程中应有意识的提升自主开发能力。

二、设定明确的课程目标

培训课程必须有明确清晰的课程目标,这是培训部门制定翔实的课程开发与讲授计划的依据。它可以帮助学员确认培训效果,也可以帮助讲师和学员对培训过程做出客观评价。课程目标是经过某门课程学习后学员应当达到的标准,一般依据胜任能力要求、岗位工作标准要求或现实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制定课程目标时要考虑课程的类型、课程的具体内容、课时长度、学员的理解与操作能力。

不同类型培训的课程目标各有其特殊性。应试类主要用通过率或录取率来检验。理论与知识类课程侧重于要求学员从记忆到理解,从简单应用到综合应用,最终实现创新应用;技能类课程比较关注技能的掌握,可能涉及理解、模仿、简单应用、熟练应用这样几个阶段;观念态度类课程侧重于让学员转变态度,接受并认同讲师提出的观念,从而实现行为转化进而内化为其价值观。

建立培训目标的要点:一是紧贴需求,目标要紧紧围绕培训目的而设;二是目标适度目标是学员学习后要达到的标准,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客观描述,不要过高;三是表达准确,课程目标的语言叙述要专业、准确、到位,避免产生歧义;四是简化目标,目标不要太多,尽量简化;五是目标定量,对于技能类课程要将希望获得的技能转化为目标,并尽量用定量的语言叙述,以便可以评估个人和企业应做到何种程度。

三、培训课程内容设计

(一)课程定位

首先对学员的心态以及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状况进行深入分析:对于这部分内容,学员想学什么?学员该学什么?培训师能教什么?培训师会教什么?哪里是学员的强项?这样有深度的分析对于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充分发挥培训师的作用大有裨益。只有在对学员了解透彻的基础上,才能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与手段。要注意选择重要性强、学习难度大、发生频率高而且目标学员胜任程度不高的内容作为培训的重点内容。课程的准确定位,是做好课程设计的重要前提。一堂课程如果定位错了,就有可能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其次对课程内容进行整体设计时要考虑:针对学员心态、观念上可能存在的误区,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引导;针对学员的知识缺项,主要讲授的理论与原理,哪些是有待于突破的重点与难点;针对学员技能上的薄弱点,进行哪些有针对性的训练,这项工作有哪些典型情形需要解析,有哪些实施步骤和实施要点。

(二)观点整合

在对培训对象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要从不同角度审视内容,考虑培训对象的独特的需求,从中提炼形成课程的主要观点。课程一定要有核心的理论框架,要考虑理论的高度、深度与广度,选取理论的要点是:基本概念――准确定义;经典理论――适当选取;问题分析――有根有据;主要观点――总结提炼。无论选取何种理论,一定要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以适用为原则,不求多、不求深、不求系统。

(三)逻辑组织

内容选取之后,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课程内容的组织与表达。逻辑表达时力求做到:思路清晰,主题鲜明;逻辑合理,层层递进;观点鲜明,论证到位;针对目标,形散神在。

每一门培训课程一定要有一条鲜明的课程主线贯穿始终。观念态度类课程要有很强的理论性与思想性,有清晰的逻辑主线;技能类课程要突出本堂课程的核心原理,解析要到位。通过一系列的引导方法与训练手段,实现课程目标的要求。优秀的培训课程一定要建立在对培训内容进行明确规划的基础上,而不能过于随意。

(四)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设计时首先要确定总的论点和主题,列出分论点或几个部分,分论点或部分中,分几个层次,在每一个从属论点或层次中,列出具体材料的要求,并进行合理的时间分配。由于企业的培训时间有限,不可能按照课程体系系统学习。如需要普及性了解时,可以采用横向结构。如对某一方面内容进行深入解析时,可以采用纵向结构。具体观点表达可以采用两个基本方法:一是采用归纳法,从具体事例开始,通过逐步论证,最后得出结论;二是采用演绎法,先得出结论,然后举出事例等予以证明。

四、培训课程开发方法

培训课程采用何种教学手段与方法,课程的时间规划,以及课前课后的准备、练习与考核等,都是在做课程设计时必须考虑的内容。根据成人学习的规律,培训课程应该摆脱以往的单纯的讲授式,要注意将课程的内容线与学员的理解线进行两线并行。引入多种灵活的互动式,让学员更多地参与,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让学习充满乐趣。这样有助于内化态度的转变率,提高知识的吸收量,增强能力的提高度。然而,任何培训方法都一定是为内容服务的,在一些培训课程做得热热闹闹的同时,也存在着华而不实的现象。有些培训师过于追求形式,却冲淡了课程的思想内容;或者时间分配不当,让互动占据了过多的时间;或者选用方法不当,没有起到应起的作用;或者引导启发不当,上课变成了娱乐。培训课程设计时应当注意对培训方法选择的引导与培训方法的多样化。因此,优秀的培训课程一定会体现成人学习的特点,选取与培训内容o密贴合的、灵活多样的培训手段。选取培训方法时要特别关注传授知识的效率、知识和技能的巩固度、学员的参与程度、学员解决现场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程度;关注提高学员各方面的能力,包括操作能力、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选教法要重实效。

五、培训课程开发要点

(一)将潜在的问题充分展现形成螺旋式上升的闭环

潜在的问题正是培训重点,但学员很可能没有意识到,甚至认为自己没有问题。必须在培训之初,通过游戏、提问、测试、案例研讨等多种方式启发学员的思维,使其将问题展现出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分析,这样很有利于后续课程展开时提高学员的接受度。常采用四步结构式的方法是最具实用性、培训效果最好、但对培训师要求也最高。所谓四步结构式是指:第一模块“自我检视”,通过游戏、测试等方式,帮助学员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思维上的误区,激发学员的学习欲望,使其实现正确的自我认知;第二模块,在“自我检视”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指导”,为学员提供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理论依据;第三模块是“实战演练”,通过操作实训等形式使学员的认知与理论得以全面实践; 第四模块是“总结反思”,通过课题研究、交流探讨等形式使学员联系共工作实际,将学习所得进一步升华,深入反思自身距离学习目标还有哪些差距,应在哪些方面继续努力,并与第一模块“自我检视”形成闭环,建立起螺旋式上升的学习模式,为进入下一个上升通道打下坚实基础。

(二)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

培训内容往往比较抽象,为了便于学员理解培训师可以通过最直接、最精练、最准确的一句话来表述“内容”;通过寓言、笑话、游戏、模拟表演来传达“内容”;通过对问题、案例的剖析来启发“内容”;通过联想、对比来强化“内容”;通过培训师与学员的对话来激活“内容”;通过数据、图表、实例来证实“内容”。总之,课程设计要丰富、生动、具体,使学员愿意接受。

(三)使课程的内容贴近实战

本着培训要为企业服务的思想,培训课程必须紧紧围绕企业的需求而设计。因此,应该经常从各种渠道了解企业,时刻把握企业发展的脉搏,了解领导对培训工作的要求,了解学员目前的心态,知识与能力的水平,从实践中收集鲜活的案例。针对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培训师要结合实践中发生的典型事例向学员讲解相关的理念、原理等;要系统总结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典型问题、常见问题,并尽量给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可操作的方法;尽量多向学员提供面向实际日常工作的操作流程和评价标准。只有这样的培训课程才会有很强的针对性,学员学习后才感觉解渴,感觉课程离他们很近。这样的课程才会真正得到企业的欢迎,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企业内训的培训课程一定要考虑与学员工作实际的结合度。

(四)将工作经验提升为理论

当要推广企业实践中形成的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时,培训师必须将重要的操作要点概括、精炼;将操作步骤画成直观的流程;从特殊中提炼出普遍适用的内容;对适用情况、工作环境、操作条件等进行必要的说明;根据不同使用对象进行针对性的调整。

(五)对重要技能进行操作实训

对于岗位要求的重要技能,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训。训练课题的确定要以岗位分工为基础;以操作方法为基础;以故障类型为基础。按照训练目标,确定具体的操作步骤。

总之,开发一门培训课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必须牢牢掌握以下几个要点:对于观点与原理力求精炼、准确;对于关键与重点的把握力求突出、得当;对于框架与结构的搭建力求简洁、逻辑性强;对于素材的搜集与运用力求丰富、新颖;对于时间的分配与安排力求合理、松紧有度;对于课件的设计与制作力求专业、精良。培训课程的最终效果的认定,还是要看企业与学员的反映。因此,课程的培训效果当然是检验培训课程是否优秀的重要依据。企业的培训课程更多地关注受训者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培训知识、技巧的应用以及行为和业绩的改善,最终实现为企业的业务带来影响和回报。

参考文献

[1][英].马汀?奥林治.如何进行培训[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2]马丁,郑兰勤,黄荣怀.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

[3]劳耐尔.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主题课程培训总结第4篇

校本培训是新课改背景下师资培训的一种新形式,它立足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在对教师的现状与潜力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把教师培训和教育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满足学校发展需要,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作为一种学校行为,这是一种灵活而持久、经济有效的在职继续教育形式,它更加关注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更能激发教师参与热情,使教师培训更具活力和效益。

新课程改革以来,实践一再证明,要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培训必须以技能改变训练为基础,进行全面系统的新技能训练。而这种训练的最佳方式就是校本培训。校本培训的最大特点在于研训一体,有效地将培训与教研结合在一起,在教学研究中达到培训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近年来,为了探索更加高效的校本培训模式,我们对传统校本培训、校本教研作了全方位的修正,进一步整合了培训、教学、教研,架构了一个更加符合新课程背景下适合中小学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一体化的校本研训模式——主题教研校本培训模式。

第一步,提出问题,确定主题。

开学初,在学校教研室的统一安排与部署下,在分管学科领导的指导与参与下,学科教研组长搜集一线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炼出校本研训的几个基本“主题”。“问题”来源于教学一线,来源于教师实际,学科教研组由此提炼出“主题”,提高了研究的针对性,利于教师接受并主动投入。在分管领导指导下,学科教研组长在认真“提炼主题”的基础上,精心构思,并按照“学习-备课-课例与研讨-总结”的步骤,依次设计出具体的行动方案,流程清楚,要求明确,便于操作,也便于督促检查,为校本教研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步,深入学习,交流研讨。

在分管领导指导下,教研组长具体负责,在学科校本研训规定时间,组织学科教师深入学习,提出中心问题;再由提前学习的学科教研组长或教学骨干进行引领式解读,并进行交流研讨等,在行动研究过程中主动有效建构新理论,学习新方法。

“主题化学习”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是校本研训的基础,保证了校本研训的方向和深度。

第三步,明确任务,达成共识。

确立了研训主题,每一个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和能力,承担一个或几个小问题,查找有关资料,教研时进行交流。接下来进行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学科教师集体将理论主动运用于实践的基础平台,是理性智慧向实践智慧主动转换的基础桥梁。

第四步,课堂实践,印证预设。

教学的过程就是研训主题研究的过程。教师要思考怎样把自己的设想变为课堂教学的现实,并通过课堂教学对预设进行验证。教师在这个阶段特别要加强材料积累,如典型案例、教学实录等,为总结提供真实有力的论据。“课例观摩与研讨”是校本研训的中心环节,它是理性中的实践,是实践中的思辨。它能促进教师在理论指导下实现智慧的高效生成,有利于教学能力的深层次提升。在分管领导指导、参与下,学科教研组长与组员认真总结主题系列研究活动取得的成果,反思存在的不足,有必要再进行学习培训,努力促进学科教师将研究成果化为自觉行动。

第五步,深化研讨,总结反思。

主题研训的过程,是教师不断反思、不断改进、逐步提高的过程,一个研训主题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哪些方面达到了预想,取得了哪些成果,还存在哪些问题,要分析得失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设计下一阶段的研训主题。

主题课程培训总结第5篇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水利部教育培训工作,规范培训办班行为,提高培训质量,保证培训效果,根据《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和《水利部干部教育培训管理办法》,结合教育培训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列入水利部年度培训计划,由水利部机关司局、直属单位、水利社团和水利行业定点培训机构主办的各类培训班、研讨班、宣贯班和有关取得水利业务工作职(执)业资质、资格证书的培训项目等。

第三条开展培训质量评估要按照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简便易行、注重实效的原则,坚持激励与约束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指导性与操作性相结合,不断总结经验,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实现培训质量评估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增强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章评估内容和指标体系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培训质量评估包括培训综合评估和培训课程评估两个部分。

第五条培训综合评估是对培训全过程和培训效果的总体评价,包括培训方案、培训实施、培训保障和培训效果四项内容,共二十个指标:

(一)培训方案评估包括培训目标设定、培训课程设置、培训时间与进度、培训师资配备、培训考核安排五个指标;

(二)培训实施评估包括教学内容、教材资料、教学水平、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组织管理、发证登记六个指标;

(三)培训保障评估包括教学设施、食宿条件、服务质量、培训收费四个指标;

(四)培训效果评估包括培训目标实现程度、新理论新知识含量、促进理念和工作态度转变、促进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促进岗位工作五个指标。

第六条培训课程评估是对每门课程的评价,分课程针对性、教学内容、教师讲解、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五项指标进行评估:

(一)课程针对性主要评价课程内容与培训目的是否一致,教材选用是否得当,是否满足岗位工作实际需要,是否满足个人培训需求四个方面;

(二)教学内容主要评价课程内容是否科学、完整、合理,是否符合国家和水利部门的有关方针政策,是否理论联系实际,是否反映该领域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四个方面;

(三)教师讲解主要评价教师的教学准备情况,理论水平,教学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四个方面;

(四)教学方法主要评价教学方法是否切合教学内容,是否有助于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否有助于学员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三个方面;

(五)教学效果主要评价培训课程对促进学员转变观念和工作态度,提高理论修养和业务能力,提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工作绩效的作用三个方面。

第三章评估组织实施及结果应用

第七条培训综合评估和培训课程评估由培训主办单位负责组织,采取由学员对《培训综合评估表》(附件1)和《培训课程评估表》(附件2)赋分的形式进行量化评估。

培训综合评估和课程评估分为满意、较满意、一般、不满意四个等次,每个等次对应一个分值。

第八条培训主办单位根据学员填写的《培训综合评估表》和《培训课程评估表》,进行分项统计汇总,并将结果分别填入《培训综合评估汇总表》(附件3)和《培训课程评估汇总表》(附件4)。综合评估结论和课程评估结论分别根据《培训综合评估汇总表》总分和《培训课程评估汇总表》总分做出,90分以上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60-79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第九条为保证评估结果的真实、客观和公正,《培训综合评估表》和《培训课程评估表》回收率不得低于80%;实际回收率低于80%的,差额部分问卷以零分计,并按学员总人数的80%计算评估分数。

第十条建立培训评估档案管理制度。培训班主办单位要将《培训综合评估汇总表》和《培训课程评估汇总表》,与学员填写的《培训综合评估表》和《培训课程评估表》一同归档保存,保存期不少于两年,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培训办班工作提供依据。

第十一条建立评估结果反馈机制。培训班主办单位在培训评估结束后,要及时将评估结果反馈给培训班承办单位和授课教师。培训班综合评估不合格或课程评估不合格的,主办单位应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整改。

第十二条建立培训评估结果备案机制。培训班主办单位申报下年度培训计划时,要将本年度所举办的各期培训班的质量评估情况(包括培训的组织过程、质量评估结论、对出现问题的整改意见、《培训综合评估汇总表》和《培训课程评估汇总表》)报水利部人事劳动教育司,作为确定其下年度培训计划的依据和参考。

第十三条建立培训激励约束机制。水利部人事劳动教育司将对各类培训班的质量评估情况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进行通报,对培训质量高的单位予以表彰,对问题较多的单位予以批评。问题严重的取消其主办或承办水利部年度培训计划内培训班的资格。

第十四条对培训质量评估弄虚作假的,一经发现,由水利部人事劳动教育司对主办单位和责任人进行通报批评,并视情节轻重,削减该单位下年度列入水利部年度培训计划的培训班数量,直至取消办班资格。

第四章附则

主题课程培训总结第6篇

一、微课程概念与特征

1.微课程概念

微课程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尚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最早提出微课程概念的是美国的戴维•彭罗斯,他将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他也因此被称为“一分钟教授”。他将微课程定义为“并不是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我们认为,微课程是以网络资源共享为目的并适合移动学习,以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动画、文字或音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和展开,整合学习任务清单,练习测验及教师教学反思等为一体的半结构化教学和学习资源。作为一种学习资源,它支持反馈和改进,提供和呈现系列化、连续性、层次化的在线微型视频内容,同时能根据学习者学习需要和学习路径推送相关主题的学习资源。微课程可以用在很多领域,如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教师培训、企业培训等。本文研究的微课程主要涉及的是教师培训领域,可以说是教师培训资源建设与应用上的一个新形式。教师培训微课程应该在设计开发之前就要考虑应用的问题,微课程能够灵活运用于多种教师培训情境,如网络在线学习、面对面集中培训或混合学习等。如果用在集中培训中,微课程常常作为培训课程中的一部分内容,负责完成知识的直接高效传输,节省培训时间,并结合教学案例发挥作用。但无论采取哪种培训形式,为提升微课程资源利用率,都需要依据培训对象的需求进行精心地课程设计,并辅之以长期持续的跟踪指导服务,如与培训主题相关的培训方案、课程设计、课件、学习资料、评估反馈、培训师点评,以及培训对象间交流合作的平台等。

2.微课程的特征

(1)微课程内容短小精悍微课程持续的时间短,一般在5~15分钟;教学内容主题突出,且有相对完整的微主题;能够让学习者快速掌握知识点,提升学习效率;内容短小精悍,针对性强,呈现形式生动活泼。(2)微课程关注学习情境的创设微课程强调学习情境的创设,它可灵活运用于多种学习情境,如为教师做面对面培训的正式学习情境、教师线下利用碎片化时间自主学习的非正式学习情境,都可运用微课程,微课程可以满足教师不同层次的需要。教师培训微课程可以是独立的资源,也可以和其他微课程构成系列化课程资源,因此,微课程之间不是独立存在的,有其内在的结构。微课程的情境性特征,使其不能适用于所有培训课程和培训情境,有的微课程适用于传授独立知识单元的情境,对于传授复杂多元知识单元的情境则不适用。(3)微课程需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加以推广使用微课程以微视频为呈现形式,需借助相应的网络平台或移动终端供学习者学习体验。微课程作为在线视频学习资源,远比文字、图片、声音等形式的学习资源受欢迎。微课程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相结合将是大势所趋,为我们提供方便快捷的网络学习体验。

二、体验式培训的内涵与特征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大卫•库伯提出了完整的体验学习理论,构建出“体验式学习圈”。他指出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通过反思、总结,形成理论,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体验式培训强调“先行后知”,是一种通过个人在活动中的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体验,然后在培训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共同交流,分享个人体验,提升认识的培训方式。体验式培训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一是强调参训学员的主体性。体验式培训以培训对象为中心,将培训对象看作是具有独特阅历和丰富经验的个体,基于需求,以提升能力为目的,关注培训对象的感受和体验。培训中,学习者越具有主动性,培训效果越明显。二是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取向。体验式培训强调实效性与针对性,关注实际问题的解决,着重于现实世界。培训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结合培训对象工作实践,对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三是关注培训情境的应用。体验式培训对环境的选择和课程的精心设计有较高的要求。例如在“教师培训项目方案的系统设计”专题培训中,在讲到“目标”与“目的”的区别时,培训师精心设计了“一步之遥”的小游戏让学员亲身体验,现场互动交流,给参训对象留下深刻而又充满趣味的学习体验。综上所述,基于微课程的体验式教师培训是指将培训内容通过微课程形式来体现,将微课程视为开展教师培训的工具和方式。基于微课程的体验式教师培训,将给学员带来不一样的学习体验,能够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培训气氛,灵活分配学习时间,如学员感觉现场培训不解渴,还可在培训后分享至网络平台或移动终端进行持续流学习。

三、基于微课程的体验式教师培训模式简介

基于微课程的体验式教师培训模式主要是基于ADDIE教学设计模型搭建的。对应ADDIE模型中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五个阶段,我们将该模型分为需求分析、方案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培训评价五个流程。

1.培训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教师培训的前提和基础,其核心要素包括对象、目标、内容、环境等的分析。培训开始前,可以通过电话、问卷、访谈等了解培训对象的需求。首先要了解培训对象的起点和水平、学习动机等。进而,与培训需求方仔细沟通,确定培训目标,再依据目标确定科学的培训内容,选择合适的环境场地。体验式或任务驱动式教师培训注重与学员的交流分享,因此需将教室布置成圆桌式摆设,基于微课程的教师培训还需要良好的多媒体条件,需配备投影仪、音响等设备。

2.培训方案设计

在培训需求基础上,要进行培训方案设计。包括培训目标的确定、培训内容设计、培训方式方法的选择、培训评价等内容。基于微课程的体验式教师培训,可以将培训目标分解为几个子目标,通过微课形式体现出来,运用微课程创设培训情境氛围,引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积极开展交流研讨。

3.培训课程开发

培训课程是实现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的重要载体,直接影响培训效果的好坏。基于培训方案,设计开发培训所需的课程资源,除了开发课程内容,培训环境创设和培训形式的选择也是必不可少的。关注由培训者组织、学员所体验的学习经验,重现学习者的工作和生活情景;教师与学员共同建构,关注学员间共建共享,呈现多样化形式。最终呈现出的培训课程应该是一条有逻辑的学习路径,能够使理论性课程“落地”,使专题培训课程“有营养且味道好”。

4.培训课程实施

基于大卫•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模型,我们对应将体验式教师培训实施分为以下五个环节:体验导入、反思生成、实践应用、总结概括、练习反馈。用微课程进行导入,创设情境,让参训学员获得亲身体验;引导学员进行反思,生成自身观点和体会;学员分组讨论分享;对交流活动所得进行提炼总结,讨论如何将所学应用到教师培训实践中去;对课程内容加以总结概括,巩固新知;任务驱动式练习反馈,提升学员实践操作能力。如此循环,一次培训或许需要若干个这样的循环往复活动。以“教师培训微课程开发与设计”一课为例,具体说明基于微课程的体验式教师培训课程的实施过程。(1)体验导入在课程开始时,培训者需调动学员积极性,引起兴趣,进入状态。以本课为例,让学员自主观看两个微课:一是文学作品欣赏《在路边鼓掌的人》(讲述了父母对女儿教育与发展的反思的故事);另一个是教育策略类《24点》(讲述的是通过玩24点,克服计算中的畏难情绪,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反思生成此环节主要帮助学员澄清一些基本的概念内涵。根据之前观看过的微课,让学员思考对微课、微课程及教师培训微课程的认识。可以借鉴“世界咖啡”(“世界咖啡”类似头脑风暴法,将学员分成若干个组,每组4~6人,设组长一名、秘书一名,组长负责主持研讨,组员发散思维,对讨论主题发表各自见解;组间依次交流分享;最后回归本组,将学员在各组的所见所闻向组长汇报,组长整理讨论结果,形成结论)的方法,将学员分组,讨论什么是微课?微课的特点是什么?微课与微课程的关系如何?教师培训微课程与教学微课程有何不同?分组展示交流学员讨论结果。依据讨论情况,教师进一步阐述、生成微课、微课程及教师培训微课程的内涵。(3)实践应用以本课为例,实践应用环节主要说明如何基于微课程,实施“教师培训微课程开发与设计”专题培训。包括以下三个子环节。“主题的选择与设计”环节。主题选择和设计是微课设计的基础和前提。但是在微课创作中,由于老师们受传统课程的影响或者对微课特殊话语体系的不熟悉,致使微课主题确定不当,要么选题过大,要么不聚焦。该环节可以呈现一门以“最近发展区”为题的微课作为反面例子,加深学员的印象。“最近发展区”这个概念,想在10分钟之内说明其概念、意义、应用策略、注意事项等庞杂内容,是十分困难的,难免会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此处微课的运用,能够让学员加深对微课主题选择的认识,明确主题确定时应注意的问题。“微课程内容的开发”环节。微课程的制作切忌过于关注技术层面,而忽视了微课的内涵与实践运用。微课程除了用于学生自主学习外,还可应用于推荐性学习、嵌入式教研和研训一体体制下的工作研究。尤其是后两者更应该是教师培训微课程建设的重要作用和主要目的。因此,从教师培训微课的目标看,微课的内涵更为关键,微课内涵除了主题的选择和确定外,课程要呈现的内容、顺序、逻辑和结构更为重要,这是达成教学目标,发挥微课功能与作用的重要载体。脚本的设计建构是微课程内容开发的重中之重。因此,在讲授脚本的概念、结构、设计要求时可以有针对性地穿插不同类型的微课程,会收到很好的培训效果。比如可以通过呈现《最后的晚餐》微课,强调脚本设计要巧设悬念、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通过呈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N招》一课,强调微课程呈现内容一定要有可操作性,明确内在的逻辑顺序。对新教师来说,上网看十分钟甚至一两钟,就能找到一节课的切入点;通过呈现《从心术的医患关系看新型师生关系》一课,强调脚本内容要引发思考和共鸣,让学员通过《心术》中医患关系折射出当下的师生关系,暗含着热点的教育话题和深刻的教育道理,让学员自觉接受课程所传达的小事件、大道理。“微课程开发中易出现的问题”环节。微课程开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选题不当、将微课等同于课堂实录、知识划分过细、知识密度过高、过分追求可视化和趣味性、片头片尾过长、制作技术欠佳等问题。培训者在讲授这一环节时,可配合典型微课,加深学员对微课程开发常见问题的认识。如《访谈法》一课,就存在选题不当的问题,访谈法包括结构性访谈和非结构性访谈,其中包含的方法、步骤、注意事项等内容很多,放在一个课程容易讲不清,如果就说结构性访谈、非结构性访谈,可能这个问题就讲透彻了;再如《如何进行访谈》一课,就存在高密度知识呈现问题,忽视在微课的前、中、后三个阶段通过提出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使学习者只停留在浏览、知晓的肤浅层面,缺乏引发学习者思考的设计。(4)总结概括在前三个步骤完成基础之上,培训者需对课程内容进行总结、梳理。以本课为例,培训者需帮助参训教师明确微课程设计制作中的几个关键问题:一是明确微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要培养学生哪些技能,获得哪些知识,提高哪些素质,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在方法选择中要考虑学习者边缘化、非连续性、非正式性学习的特点。二是分析教学内容。可从性质、时间、数量、重点、难点、顺序几方面进行。三是体现教师独特的语言风格。四是要有明确的线索。在微课程的短时间讲授过程中,必须只有一条线索,在这条线索上突出重点内容,在讲授重点内容时,所罗列的论据在保证精而简的情况下要充分、准确,要巧妙启发,积极引导。(5)练习反馈以本课为例,练习与反馈环节,主要采取任务驱动式培训方式进行。让参训学员结合自身正在研究或关注的问题,设计一门微课程。具体内容包括:尝试填写微课程设计表;在内容部分按照脚本要求填写;试着制作此微课。

5.培训课程评价

主题课程培训总结第7篇

一、项目研发——有效管理的基础

培训项目研发有两层含义:所谓“研”就是通过对教师培训需求的调查研究和分析,确定培训主题、内容和对象,研制培训方案;所谓“发”就是培训项目经审核批准后,项目计划书,供教师自主选择。

项目研发的第一步是要组建研发团队,团队成员既要有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名师,也要有理论研究型的专家、教授,还要有熟悉教师成长和培训规律的培训师。我县在“多主体项目研发”过程中,组织发动了11位县级首席导师,65位县级学科培训导师,还聘请了在甬高校和宁波市师干训中心的部分专家,成立了多个项目研发团队。然后全面分析教师的个体需求、岗位需求和学校组织需求,梳理出多个主题,再结合学生和社会的期望确定申报项目的最佳内容。

在研制项目培训方案的过程中,首先要进行培训目标定位,准确把握处于“适应期”、“发展期”、“成熟期”等不同发展时期的教师的成长需求,避免培训内容“不合胃口”和“不适应”现象的发生。其次要有效整合培训资源。教师培训的核心资源是智力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课程资源、教学资源和技术资源,其中人力资源是智力资源的主体,它包含培训教师、培训管理者和学员,在培训中直接发挥着主导作用。为此,我们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整合。比如在《教科研论文写作与课题研究的一般方法》这一市级培训项目方案的研制过程中,我们分别邀请了省、市、县三级教育科研机构的负责人和省、市培训机构的专家,以及中小学特级教师共7人,对培训内容、培训课程、培训方式等进行选择和设计,还专程到杭州多次修改培训方案。同时非常重视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在培训前三个月便给学员寄发培训预备通知,请他们将自己撰写的论文或课题申报书的电子稿提前半个月发给项目组,以便授课教师组织讲评和研讨。

当培训方案形成后,县师训中心要组织由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对每一个项目方案进行审核,然后报主管部门批准后,即进入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管理平台,让教师自主选择报名。在项目环节,要充分强调规范性。不仅《项目申报书》的填写要规范、完整,更要十分注意操作程序的严肃性。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项目研发作为培训的起步阶段,直接关系到培训的针对性,起到了定方向、设蓝图的作用,如果需求定位不准确,课程与活动设计脱离学员实际,必将导致项目培训的低效。因此,只有抓好项目研发过程的管理,才能为培训取得良好效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过程实施——有效管理的关键

要保证教师培训项目的质量,首先,培训方案要适合教师需求。其次,培训实施过程的有效管理非常重要,因为它既是落实培训方案的具体过程,又是检验培训方案是否切实可行的试金石。因此,施训过程的管理也就成了培训项目管理中最主要的环节,也是整个项目成败的关键所在。

为了提高效率、落实责任,我县在项目实施过程管理中采取了项目负责人领导下的“组班教师负责制”。所谓“组班教师”即全面负责某一个培训班级所有培训活动组织与管理的专职人员,集班主任、项目秘书、信息档案与后勤管理职能于一身。组班教师不仅要负责培训班级的学员报到、培训考勤、信息报道与反馈,还要配合导师做好培训组织和学员作业的收集、班级培训总结的撰写、优秀学员的评选等工作,项目负责人和其他职能部门则做好指导、协助工作。

在首次项目培训时,组班教师要做好学员报到的服务管理工作,热情耐心地指导学员签到、缴费、领取学习资料并交待一些注意事项。对于90学时以上的长项目培训,还要做好开班典礼的服务工作;短项目,由组班教师简要介绍该培训项目的背景、概况与要求即可。

我县学科教师90学时脱产培训项目实行的是首席导师负责制下的“导师+基地”培训模式,此模式的特点是由一位特级教师或名优教师作为首席导师,再聘请县内外的名师、骨干教师组成一个导师团,其中首席导师主要负责培训教学与活动安排,而组班教师则负责班务管理。

当参训学员满怀期待来到首席导师所在学校,经过简短的开班典礼后,学员先听导师的理论讲座,观看教学录像或导师上示范课、剖析教学案例。接着,导师团成员指导各学习小组进行集体备课,辅导学员独立制作课件,每组用抓阄的方法选出1~2人上诊断课。然后是分组评课,集中交流,导师点评,学员上提高课,导师再作教育理念、教学设计方面的理论引领。在这样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演绎,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归纳过程中,组班教师不仅要做好讨论与点评情况的记录和学员意见的反馈等工作,还要配合导师做好学员签到、联络、服务等事项。

为了便于对学员实施个性化辅导,有效促进对参训教师的个体诊断,在培训的第二阶段,要安排学员以小组为单位分散到各导师团成员所在学校进行实践培训。由于分组实践缩小了规模,使得人人都有上课的机会,导师也能针对每个学员的不同情况进行更加详细深入的指导,这样还能增强导师和所在学校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同实践学校及时沟通,争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比如落实好8~10人的备课与休息场所等。其次,由于实践基地分散在全县各地,组班教师难以兼顾,必须要检查小组长点名、签到和培训过程记录等职责的落实情况。组班教师还要到各基地蹲点半天以上。再次,要帮助学员协调或解决交通不便等实际困难。最后,还要建立分组实践基地的联络平台。每小组至少推选一名学员与组班教师建立QQ群,把每天的培训概况和突出的亮点同大家交流分享,以便了解和掌握各组的培训动态。

培训结束时,要对培训记录、培训作业、学员小结等进行收集归档,先由各小组长收齐后交各自的学科导师审阅,然后由首席导师汇集审批。组班教师还要将收集到的所有资料进行整理。同时,评选出优秀学员、优秀通讯员,召开结业仪式进行总结表彰,并给参训学员发放结业证书。

在整个项目培训过程中,我们充分认识到,培训安全是培训有序进行的保障,因此,每一次培训,对有可能发生的状况我们都做好充分准备,并做好预警防范工作,如遇停电、火警、学员身体不适或指导教师因特殊情况不能到位等情况,都有应急预案来应对。

由于我县在项目实施中采取了组班教师负责制的管理形式,加上一整套切合实际的考核和培训风险防范措施,每一个项目培训都能有序、高效地开展,为参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

三、总结反思——有效管理的深化

对项目培训进行总结的目的是为了提炼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反思存在的问题和教训,对今后的培训提供帮助与借鉴,不断增强教师培训的生命力。培训项目总结要全面、具体、翔实,主要是亮点与特色的提炼,从需求调研分析到培训方案研制;从项目申报到指导教师选课;从培训准备到过程实施;从培训成果收集整理到推广应用,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认真的梳理、分析与反思。

对需求调研分析的总结,重点要关注调查问卷的设计是否反映了调查对象的真实意愿,是否将大多数调查对象的需求纳入了培训内容。比如,在《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长项目中,根据调研中多数老师的要求,我县把命题与试题分析、说课与试讲、有效教学设计与有效评课的内容确定为培训主题,受到了学员的欢迎。在《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提高培训》长项目中,则根据多数老师的需求,把一字(英语书写)与一话(英语语音)的基本功训练作为培训内容之一,学员在参训期间,每天利用中午12点到1点这段时间,在导师的安排下进行半小时的书写练习和半小时的语音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县采取了“边实践、边总结、边改进、促提高”的总结模式,即针对对每一个专题讲座、每一个专项活动,都对学员的学习效果进行问卷调查。对满意度很低或者学员意见较集中的问题,就要启动风险防范机制,对培训内容或计划作出调整,使培训活动朝着有利于实现目标的方向发展。项目培训的最后半天,我们还要求学员对自己的学习收获和项目的整体看法作出评估。

每一个项目培训结束后都要写出总结报告,内容包括:①项目基本情况;②培训实施过程;③培训的效果;④培训经验与反思。在培训效果方面应包含学员的学习成果(个人成果与集体成果)和项目的其他成果(如培训中形成的有价值的案例、自主研发的教材与课程等)。

在经验与反思方面,要着重表述项目的成功做法、问题的反思与改进的建议等。比如,我县在第一轮试点中,对个别项目过分强调精品课堂打造,忽视常规课堂研究这一现象进行了反思,大家认为教师平常均以上常规课为主,在全员培训的项目中应着重探讨如何提高常规课堂的质量和效率。在反思中,教师还提出,有些学科项目只重视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轻视备课、阅读、出题、做题等第一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教师在上课前必须自己先学会理解教材,先备课、会做题目,才能去上课。于是,在第二轮方案设计时,我们对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作了改进,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管理是一个系统而完整的过程,从决策、执行到反馈、总结都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全面提升参训教师的素质这一需求。同时它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在服从总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每个环节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满足学员的合理要求,激发学员的参训兴趣和热情来提高培训的效果和管理的效率。只要我们认真分析每一个培训项目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就能探索出以项目实施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不断创新教师培训的理论与方法,为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方,钟祖荣,余新.教师培训管理工具箱[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