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国网调度专业技术总结(合集7篇)

时间:2023-02-07 05:01:44
国网调度专业技术总结

国网调度专业技术总结第1篇

专家人才考评管理的背景

人才队伍建设及管理历来是公司发展的核心工作内容,为了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工作,公司密切结合企业自身实际,为员工成长开辟新的通道,促进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人才资源转化为智力资本,实现“人才强企”的战略目标,研究成立了电力技术院。

电力技术院的宗旨是为了培养选拔适应公司发展的经营管理、专业管理、技术管理、生产技能四支高素质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专家作用,提高公司经营管理、专业管理、技术管理和生产技能水平;推动公司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进步,引领公司管理创新,开辟员工成长新途径,为公司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主要做法

电力技术院将传统的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生产操作“三支人才队伍”细化为经营管理、专业管理、技术管理、生产技能“四支人才队伍”。专家考核是专家管理的重要内容,有效的专家考核机制是专家管理体系不可缺少的一环,同时也是专家选拔与任用能够做到“任人唯贤”的客观保障。专家考核制度作为人才管理的有效手段及措施,通过应用科学的方法,对专家日常活动进行客观、全面、量化的考核和评估,对专家作用发挥的四个平台及本岗位工作业绩等情况进行评价。

内部专家考核由专家所在单位、专业组及电力技术院三级共同完成。考核内容注重考核专家实际工作业绩、贡献及日常专家作用的发挥,旨在督促、激励专家立足岗位、深入钻研业务,在本岗位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提高为公司发展建言献策的积极性和热情,促进内部专家队伍的建设及管理,促进人才队伍的建设。同时,通过不断完善内部专家考核制度,逐渐使其与公司现有绩效考核制度挂钩,刺激薪酬制度改革,改变电力企业吃“大锅饭”的现状。并以考核机制为导向,引领公司各项业务的整体进步,促进人才与企业的全面和谐发展。

专家三级考核的不同职责和内容

在遵循考核内容指标化、考核方式阶段化、考核管理制度化、考核结果公开化的基本原则下,为了更加全面、客观的对内部专家总体情况进行考评,考核工作由专家所在单位、专业组和电力技术院三级共同完成。

(1)专家所在单位。负责对廊坊公司内部专家日常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含:①工作作风:包括遵守职业道德、廉洁自律情况、主动性、协调性、责任意识;②专业能力:对本岗位或本专业疑难问题的处理和解决情况;③担任兼职教师,传授知识,对本专业或工种人才的培养;④以师徒制、导师制形式,对年轻员工的传、帮、带情况;⑤培训教材的编写和使用;⑥有关规章制度的编写。

(2)专业组。负责考核内部专家参与专业项目和专家组织活动的积极性、参与程度,解决问题情况,就专业工作提出专家建议等情况。主要考核:①通过网上学术交流平台提出专业观点、积累经验的介绍及发表相关专业文章情况;②在网上学术交流平台答复疑难问题情况;③参与内部专家例会情况;④在专题研讨活动中提出对本专业、工种整体进步起到促进作用的看法或观点。

(3)电力技术院。负责汇总内部专家参加公司及以上组织的各项活动情况,根据考核结果督促专家充分发挥作用,提出专家年度业绩奖励建议。考核内容包括:技能竞赛、比武、普(调)考中取得的名次;有关活动中担任教练或评委;在一定级别刊物上;科技进步评选及推广应用;获得国家专利情况;QC成果的评选;工作业绩入选典型经验库;管理创新评选;“五小”创新创效评选等。

不同阶段考核流程

内部专家考核工作自聘任次月起开始进行,分为季度考核、半年度考核和年度考核。季度考核、半年度考核结果分合格与不合格两个等级,年度考核结果分优秀、良好、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级。

(1)季度考核及流程。内部专家季度考核目的是调动专家积极性,督促专家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更多地参与到专业活动中去。季度考核由专家所在单位实施,考核结果采用百分制,其中70-100分为合格,0-69分为不合格。所有季度考核情况均留电力技术院备案并以此作为年度考核的依据之一。

专家所在单位考核流程如下:①个人上报:专家对应考核项目撰写不少于500字的个人业绩简要总结,于考核月份的25号前上报所在单位。②专家所在单位:负责汇总本单位专家业绩总结,对应专家日常履职情况,在《季度考核表(一)》上填写考核分数及单位考核意见,单位负责人签字盖章,于考核月份的27号前上报电力技术院。③电力技术院:汇总专家所在单位季度考核结果,并在网上进行公示。

(2)半年度考核及流程。半年度考核由专业组实施,考核结果采用百分制,其中70-100分为合格,0-69分为不合格。所有半年度考核情况均留电力技术院备案并以此作为年度考核的依据之一。

专业组考核流程如下:①专业组:专业组长负责对半年来专家参与专业项目和专家组织活动情况进行审查及考核,在《季度考核表(二)》上填写考核分数及专业组考核意见,组长签字后于考核月份的29号前上报电力技术院。②电力技术院:汇总专业组考核结果,并在网上进行公示。

(3)年度考核及流程。年度考核工作由内部专家所在单位、专业组、电力技术院共同完成。年度考核不仅是对专家一年来作用发挥情况的总体审核和评价,更是对专家在本岗位、本专业做出更大贡献的激励。考核结果作为年度业绩奖励及今后申报公司内部专家的重要依据。年度考核根据4个不同的专业系列以及不同的考核部门,共编写了9个与之对应的《专家年度考核明细表》,每个表中对不同系列在各考核项目的评分各有侧重。

专家年度考核流程如下:①个人上报:专家对应考核项目,提交年度工作业绩有效证明材料,于1号前上报所在单位。②专家所在单位:汇总专家年度考核上报材料,在《年度考核明细表(一)》上填写考核分数及单位考核意见,并结合考核分数对专家进行本单位总体排序,单位负责人签字盖章,于5号前上报电力技术院。③专业组:专业组长负责对专家一年来参与专业项目和专家组织活动等情况进行审查及考核,在《年度考核明细表(二)》上填写考核分数及专业组考核意见,组长签字后于5号前上报电力技术院。④电力技术院:汇总专家所在单位、专业组考核材料,结合各类专家发挥作用情况,在《年度考核明细表(三)》上填写考核分数及技术院考核意见。

科学合理划分年度考核结果

(1)年度考核结果为优秀和良好的,须同时具备两个基本条件:①专家的单位年度考核名次位于所在单位考核人数的前60%。②专家的专业组年度考核分数不低于专业组年度考核总分的50%。

(2)达到上述基本条件外,专家的技术院年度考核分数排名在其所在系列的前20%的视年度考核结果为优秀。专家的技术院年度考核分数排名在其所在系列的前21%-50%的视年度考核结果为良好。

(3)专家一年内有以下情况之一的,视年度考核为不称职:①在专家例会上发表观点少于两次;②在网上学术交流平台上投稿少于两篇;③未参加任何专业研讨或技术交流活动;④专家所在单位季度考核结果有两次不合格;⑤专家年度单位考核分数低于单位年度考核总分的20%;⑥专家年度专业组考核分数低于专业组年度考核总分的20%;⑦造成《国家电网公司安全事故调查规程》中六级事件的责任人或主要责任人。

依据考核结果,严格严肃执行奖惩

(1)专家年度考核结果为优秀的,一次性发放年度专家津贴的100%作为年度业绩奖励。

(2)专家年度考核结果为良好的,一次性发放年度专家津贴的80%作为年度业绩奖励。

(3)专家年度考核为基本称职的,次年仍可聘任,不享受专家年度业绩奖励。

(4)专家年度考核为不称职的,取消专家称号、停发相应专家津贴,同时不能参加下一届专家的申报和选拔。

(5)专家考核年度内跨系列岗位调动的,保留专家称号,停发相应专家津贴。

(6)专家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予以解聘,并不再享受专家津贴及业绩奖励:专家所在单位季度考核结果连续两次不合格;触犯国家法律,危害国家利益、公司利益的行为;聘任期满;劳动关系脱离电力技术院内部专家选拔范围;造成《国家电网公司安全事故调查规程》中五级及以上事件的责任人或主要责任人。

专家人才考评管理实施后产生的效果

廊坊电力技术院经过近两年来内部专家考核工作的持续开展,通过运用崭新的考核机制,促使各专业骨干人才立足本岗,奋发进取,努力钻研,带动本专业共同进步,在激发员工潜能、拓宽员工成长通道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提高了各专业人员的积极性

廊坊供电公司内部专家考核机制,通过对4个专业系列16个专业组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多方位考核,调动了各专业领域专家的积极性、主动性。作为本专业的技术骨干,责任感更加强烈和明确,面临本专业出现的技术难题,各专家充分发挥技术带头人的作用,带领本专业人员,刻苦钻研,既提高了自身技术水平,同时也带动了整个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促进了员工立足岗位成才

通过考核的激励机制,促使专家在本岗位努力创新,开拓进取,切实履行专家的职责,在经验传授、学术交流、创新应用、“五新”学习等方面,发挥了专家的作用,改变了以前“只会闷头工作,不注重提炼总结”的面貌,积极参加公司及以上组织的各项活动,在国网公司、冀北公司及廊坊公司均取得了不少骄人成绩,为廊坊公司争得了荣誉。如由人力资源专业的专家主持的《应用智能视频监控技术创新工程监理现场管控模式》创新成果,荣获2012年全国电力行业企业和国家电网公司管理创新成果二等奖;由行政与党务专业的专家带领本部门,在2012年度全国电力行业优秀电视片评比中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研究检验CT二次回路开路风险新方法》、《缩短负荷拉路时间》、《电表箱防盗接地极》等QC成果分别获得全国电力行业级和优秀QC成果奖。

引领廊坊公司各项事业进步

国网调度专业技术总结第2篇

关键词:技校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制定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前期工作

1.分析计算机网络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对网络人才有较大需求的主要用人单位是政府机关、企业。政府方面,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已进入实质性阶段,全国已有2000余个地级以上政府机关建立网站并逐步形成网上办公。已经实现上网的县级以下政府机关数量超过1万个,全国等待建设的政府网站不少于15万个,未来三年从业人员总需求将不少于30万人。企业方面,随着网络的蓬勃发展,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人才需求也将越来越多。截止到2011年12月31日,我国企业网站约130万个,按照每个企业网站1人计算,从业人员共130万人,目前企业上网总数还不足全部企业的5%,企业网站增长速度将会有大幅度的上升,未来5年从事企业信息化工作的网络人才需求将不少于100万人。

2.进行计算机网络行业企业调研

为了科学地制定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组织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类行业、企业进行调研。调研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网络相关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企业对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等。通过实地调研,收集行业、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等信息。通过与行业企业专家召开专家访谈会,分析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对计算机网络行业企业职业岗位进行描述,分析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结构与素质总体要求,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

1.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计算机网络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能力,初步规划、设计和应用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能力;能组建较基础的中小企业网络系统;能进行局域网设计、安装、调试、经营及管理维护;能进行网页设计,网站的安装、部署和调试;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2.课程体系设计

(1)设计思路。成立由企业专家和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小组,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企业生产典型工作任务为切入点,按照职业资格标准要求设计课程内容,实现“学中做,做中学,边做边学”,形成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

(2)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制定一体化课改实施计划表,主要内容包括:

行业情况分析:开展企业调研,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形成调研报告。

企业调研:针对课改工作进入企业调研,进行工作岗位及工作任务分析,并为下一步课改物色实践专家。制作调查问卷,进行学生、企业、社会等各方面的调研分析,形成企业访谈调研报告。

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根据实践专家职业能力发展阶段提取有一定职业进阶的典型工作任务,以此作为该专业课程建设的来源。从调研的企业中聘请实践专家,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结合企业工作过程,从代表性工作任务中提取典型工作任务。

确定学习领域:根据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将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一体化学习领域,并由行业、企业和职教专家进行评审论证。

设计学习情境:在企业实践专家和职教专家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师资、场地、设备的实际情况,设计开发可执行的学习情境,并对学习情境设计进行论证。编制一体化课程标准,并组织专家对课程标准进行论证。

根据一体化课程标准及学习情境设计方案,完成8门学习领域课程相关工作页的编写。

3.基本实训条件

(1)校内实训室。为满足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需要, 在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及职教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一体化教室的建设,主要内容为:一体化教室(工作站)教学区:改变原有实训室布局,使实训室能满足理论教学、学生小组讨论需要;设置小型宣传层架,用于展示学习小组学习文化及成果,设置信息检索区域,配置电脑、打印机、资料柜等设施设备,配套相关工具书。一体化教室(工作站)实训区:根据不同的实训课题,配备相关实训设备,创建真实的工作环境,实行6S管理。

(2)校外实训基地。为实现校内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与校外实训相结合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建了校外实训基地,实现共同建设、共同育人、共同管理,双向互派、双向评价、双向服务。

4.师资要求

师资队伍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条件,因此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对教师的数量和素质要有较高的要求。要求具备本专业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从事实践教学的主讲教师要具备计算机网络规划设计等中级以上的IT认证资格证书或工程师资格;信息系统工程工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至少有一名教师有实际工程经验,能够带领学生完成实际项目;教师“双师”资格的比例要达到80%以上;专任教师与学生比例1:25左右,校外实训基地指导学生实训实习的企业兼职教师的比例不低于80%。

5.教学组织与实施

一是成立课改试点班。在试点班级开展专业一体化教学,进入课改试验性实施阶段。二是创新教学方法。试点班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贯彻“学中做、做中学”的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行动导向法,实施“项目教学”“任务引领型教学”。三是推行工学结合、校企一体、顶岗实习。在教学安排上,加强校企合作,采取校内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与校外实训相结合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重点突出实践性教学。具体安排是:第一、二学期主要开设专业基础课程,让学生逐渐了解所学专业;第三、四学期以专业知识学习为主,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前提下,渗透专业前沿技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第二、三、四学期,每学期每个学生必须到校外实训基地实训不少于100学时;第五、六学期以顶岗实习为主,让学生提前适应企业的氛围,为将来在短期内适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四是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研究课程体系改革,共同开发一体化课程并指导一体化教学过程实施。根据企业用工需求、生产需要,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校企共同做好学生实习期间的组织和管理工作。聘请企业专家指导学生参与企业项目施工、定期到校为学生授课,制定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参与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学组织和考核、实结、成绩评定等工作。

国网调度专业技术总结第3篇

【关键词】通信技术;客运专线;通信网络

前言

铁路通信技术的应用为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目前我国的铁路通信工程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发展,但是相比于国外诸多国家的铁路通信技术,我国仍然急需进步。因此,本文研究铁路通信技术在客运专线中的价值体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希望能促进我国的铁路通信工程行业更进一步发展。

1铁路通信技术在客运专线的发展状况

众所周知,铁路工程为我国的国民工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铁路工程的发展受到了新的挑战,如在铁路事业中我国的铁路通信技术虽然越来越强大,但是总体上与国外的铁路通信技术相比还有差距,仍然存在不稳定的状况亟待解决。针对当前我国的铁路通信技术而言,主要以光纤技术为主,电缆通信技术等为辅。铁路通信技术的结构较为复杂,整体机构节点十分繁多,使得铁路传输设备必须具有强大的网络管理能力。由于铁路铺设光纤通信技术时,需要承载多种系统,因此光纤系统的光纤芯数应该尽可能减少,从而满足将来铁路通信技术的发展。虽然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但是我国铁路通信技术的发展前景广阔。同时,铁路部门只有不断完善铁路通信技术,才能为人们的出行活动提供更多的便利。

2铁路通信技术在客运专线中的价值体现

目前,我国的整体科技水平已经排在世界前列,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人们的出行方式有了极大的改变。除了高速公路之外,其他交通行业也在不断地快速发展中,如铁路行业的快速发展,使人们远距离的出行变得方便快捷。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对铁路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国家要在不断发展铁路行业的同时,越加重视通信技术在铁路中的应用。总的来说,通信技术在我国铁路的客运专线中展现的自身价值有如下几点:

2.1铁路客运专线的通信基础平台

新形势下,铁路工程面临着跨越式的发展,无论是线上列车、动车还是客运专线等,与之相配的各种设施在不断完善[1]。在科技创新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铁路部门对运行的列车不断提高要求。如针对客运专线列车构建了通信基础平台,在基础平台中包括了信息共享平台、信息安全保障平台等在内的五大平台,推动了我国铁路事业的快速发展。在铁路通信网平台中,任何一个平台的缺失都会给铁路通信系统的运行带来阻碍。因此,在构建铁路客运专线的通信基础平台的同时,应保障各个平台的完整性,推动铁路客运专线高效运行。

2.2通信网络基础平台

所谓的通信网络基础平台包含了数据网、计算机基础平台等,其主要负责信息系统等外部业务信息的传送以及诸多互联网业务。

2.2.1通信网

通信网所指代的是通过数据业务对信息进行传送,在各个路由器之间形成高速连接。在铁路通信网中,其总体分为长途通信网和本地铁路通信网、本地接入网等。针对我国的铁路客运专线而言,一般情况下将铁路专线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有线网络控制和无线网络控制。在这些控制系统中,铁路客运列车的通信系统主要由十四个子系统组成,并且配备有专门的信号传输系统,如在日常铁路运输中,人们经常可以看到铁路专员会手持对讲机进行实时语音交流,或者进行视频等相关内容的传输,这些信息的传输都需要在一个平台上才能进行。铁路客运专列在对相关信息进行传送时,将所接收到的信息寄托在进行传导的接入层中,然后将此接入层通过与外界进行相互连接,同时此平台可以将用户的需求进行传输,这样一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用户的麻烦,提升了用户的使用感[2]。此外,在铁路的客运专线中还包含了专用的移动通信系统,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主要应用的技术为GSM-R。虽然这个系统看起来简单,但是其中所包含的组成部分却不少,在该系统中将无线网络作为支持系统,在此基础上设有无线终端等。这些网络系统的相辅相成最终使铁路行业向前发展,反之,如果铁路行业脱离通信技术,那么最终导致的结果不堪设想。因此,铁路行业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尤其面对人们需求日益增加的情况,铁路的客运专列只有不断引进新的通信技术,才能使乘坐者的体验感不断优化,最终为人们带来良好的乘坐感受,使人们的出行活动更加舒适。

2.2.2数据网

在铁路的客运专列中,建立数据网需要构建汇聚层、骨干层、接入层等。在汇聚层中,通常要在网络的枢纽位置设置路由器,从而确保全车网络的使用。在骨干层中,通常会组成传输通道组网。总的来说,我国铁路通信技术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进行了多项完善,并且已经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所谓通信网络相当于整个客运列车的神经,可见网络在列车当中的重要性,通信技术对客运列车的正常运行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除此之外,通信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使客运列车的各项工作简洁化,使列车的管理工作能够有序进行[3]。

2.2.3调度通信设备

在铁路通信系统中还有一项设备至关重要,即调度通信设备。该设备在客运列车中是最为核心的部分,并且在火车运行过程中,调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词语,一列火车之所以能够正常运行,究其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调度室的安排,而调度室所依靠的便是运用新型的网络配置进行相互连接,从而调度火车运行。监控系统是火车运行过程中另一个较为重要的系统,此系统也是基于通信网络技术构建而成。众所周知,当前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十分广泛,在火车的客运专列中,监控铁路运输状况能够有效针对铁路中发生的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使铁路运行能够顺利畅通。

3铁路通信网的发展

在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的背景下,铁路通信技术也在不断发展,铁路通信技术中宽带技术的应用也随之越来越广泛。铁路通信技术的发展有以下两个特点:首先,在铁路通信技术中运用光纤通信,这种通信技术不仅传播速度快,更重要的是效率高,但是在使用光纤技术过程中应该注意,光纤技术虽然传播速度快但是想要搭建光纤网络却不容易,光纤网络的结构十分复杂,并且我国在这方面的相关研究还不成熟,给光纤技术的普及带来了严重的阻碍。此外,铁路通信技术在构建过程中应该满足各个部门的需求,要做到视频语音等内容全面融合,只有这样才能使铁路的通信网全方面满足运行需求。

国网调度专业技术总结第4篇

关键词:调控一体;适应发展;创新培训;角色互动;提升能力;胜任岗位

作者简介:焦日升(1963-),男,吉林长春人,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培训中心,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吉林 长春 130062)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160-02

一、工作描述

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培训中心电网运行培训室负责全省范围内地区、县级(城区)电网调控一体化(以下简称“调控专业”)专业人员的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同时作为国网技术学院分院还承担着国网公司调控专业新入职员工的培训工作。为使地区、县域(城区)电网调控专业功能有效发挥,通过创新“调控一体化”培训模式对全省相关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以此全面提高地、县(配)调控中心人员的技能水平,适应国网公司“大运行”体系对驾驭大电网的调控能力和大范围优化配置资源能力的要求。

二、主要做法

建设并充分利用调控一体化仿真培训系统,以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支持“创新“调控一体化”培训,适应电网发展需要”项目的实践活动,使调控专业岗位的值班员尽快适应新岗位的工作需要。

在培训期间,首先对学员进行必要的技术、技能知识的铺垫培训,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控一体化的仿真培训。知识的铺垫培训的课程设置精炼、适用,仿真培训针对性强、结合现场实际。在仿真培训过程中设置不同的操作、异常和事故,采取调度员、监控员和操作队员三者角色扮演、观摩和互换的方式。采用统一培训方法时,首先教师通过讲解相关内容后,再在调控一体化仿真培训系统上设置异常或事故。第一次角色扮演由原来本专业的学员担当各自熟悉的岗位值班员开始演习,其他学员观摩,一次演习之后进行第一次讨论;以后的角色扮演采取担当非原专业岗位值班员,再进行第二次讨论;根据人数的多少及学员对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决定是否再次操作练习。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这样就可以相互取长补短,相互感受对方工作岗位人员的工作性质、工作流程、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工作,并且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岗位技能,为国网公司“三集五大”建设的顺利进行、电网大运行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优质培训服务。

三、特色亮点

亮点之一:创新培训模式。即采用了CBE理论为培训模式开展岗位技能培训。以国网公司“大运行”体系建设地调和县(配)调的功能标准定位为原则,适应各级调控一体化和调度功能结构调整后的工作模式为指导方向,采用教师讲授、启发、思考、提问、学员演示、小组学习成果比较等授课模式,设计“教、学、做”一体的培训情景,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行动导向的创新教学模式。

亮点之二:适应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对“大运行”体系建设的要求。即开发建设并充分利用调控一体化仿真培训系统的特殊功能和作用,使之应用于“大运行”体系的创新“调控一体化”培训模式之中,强化岗位流程以及工作内容的培训,注重基本技术技能的训练,培训手段先进。

亮点之三:积极响应现场的需求,培训机构与现场积极互动。深入解读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对“大运行”体系建设的内涵,深入生产一线开展调研,以现场需求为导向,结合现场实际进行岗位练兵以及角色扮演、强化事故处理能力的训练。

四、具体案例

“创新‘调控一体化’培训,适应电网发展需要”项目开发成功后,公司在全省范围内针对地区电网调控专业和部分县级(城区)电网调控专业员工及国网公司新入职电网调控、变电运维专业员工开展了创新培训模式的实践活动。

1.对全省九个地区电网调控专业和县级(城区)电网调控专业员工的创新模式培训实践

为了检验“大运行”体系建设的阶段性工作成效,由省公司主持、培训中心承办组织了全省范围内9个地区电网调控专业和县级(城区)电网调控专业人员关于“调控一体化”专业融合后相关知识的普考和地区电网调控专业技术技能竞赛工作。通过上述举措使培训中心摸清了从事调控专业人员对升级更新岗位的适应程度,掌握了不同类别的人员急需补充哪些方面的知识等方面的关键问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调控中心的监控系统将接入大量的变电站信息,需要掌握的设备种类、保护动作、开关变位、异常现象等信息量将十分庞大,多数原调度值班员还没有同时处理如此多信息的经验。

二是来自监控中心岗位现从事调控工作的人员对从事电网调度、新变电站投运、电网运行方式的分析与改变、异常和事故的分析及处理等业务的水平有待提高。

三是来自变电运维岗位现从事调控工作的人员对于集中监控和从事电网调度工作等业务的水平有待提高。

四是新入职的从事调控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因没有现场的运行经验,理论知识还需梳理,更需要系统地、全方位地进行培训。

从上述几个问题可以看出:监控、调度专业合并后监控、调度专业需要进一步融合才能真正实现调控一体化。调控中心当值值班员身上承担了原先监控和调度专业两方面的职责,调控中心当值值班员需要了解其他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胜任调控一体化这种复杂综合性的工作。所以只有快速高效地培养新型的复合型电网人才才能胜任国网公司“大运行”体系建设的要求。

根据全省地区电网调控专业和县级(城区)电网调控专业人员的具体情况,按创新“调控一体化”培训模式制订了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并开展了培训工作。其具体培训内容如下:专业理论培训,12学时;仿真系统及应用培训,16学时;电网调控技能培训,4学时;220kV和66kV的电网、变电站倒闸操作技能培训,8学时;电网、变电站异常处理技能培训,8学时;220kV和66kV的电网、变电站事故处理技能培训,16学时;新知识、新技能培训,4学时;结业考核,4学时。

调控一体化培训项目的内容及培训方式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以CBE理论为培训模式开展岗位技能培训。一是增加教师与学员之间的互动环节;二是要求学员将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拿到课堂上讨论;三是对讨论的问题制订解决方案或对策;四是学员根据教师给出的课题以个人或小组身份出具相关报告;五是在仿真培训过程中设置不同的操作、异常和事故,采取调度员、监控员和操作队员三者角色扮演、观摩和互换的方式,相互对对方专业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性质及所应掌握的技术技能知识有足够的了解。在培训过程中还需考虑岗位衔接问题。

2.对国网公司新入职电网调控专业员工的创新模式培训实践

2012年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培训中心升格为国网技术学院分院,公司相继承接了国网公司电网调控专业和变电运维专业的员工培训任务。来长春分院培训的电网调控专业和变电运维专业的员工对未来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和工作流程及相关的技术技能知识的了解或掌握还是一片空白,学员缺乏适应岗位工作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与岗位要求有较大差距,不具备独立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能力,需要加强调控运行值班专业技能提升培训。

学员参加工作不久,缺乏实践经验,与岗位要求差距具体分析如下:

(1)不熟悉调控中心的地位、作用、职权以及调控人员的职责、工作内容和要求,不熟悉调控中心的工作范畴。

(2)不了解电网监视的有关规定,不了解各种电气设备的监视项目和要求,不具备电网监视工作能力。

(3)不了解电气设备状态、有关操作制度、术语、远方遥控操作的方法、流程,不具备电网遥控操作能力。

(4)不了解调度指令和电网操作方法,不能够正确填写操作票、下达调度指令,不具备电网操作能力。

(5)不熟悉电压调整、负荷调整、频率调整的具体方法,不具备电网调整的能力。

(6)不熟悉电网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的配置、动作情况、不了解电网异常及事故处理的流程、原则、方法,不具备电网异常和事故处理的能力。

对此采用先入为主的创新“调控一体化”培训模式,以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部分电网为模型,以变电仿真培训系统、调度仿真系统、监控仿真系统及新开发的调控一体化仿真系统为工具开展既有针对性又有涉猎其他相关知识的适用型培训工作。针对每批学员培训为4个半月时间较长的特点和国网公司新入职员工的现状制订了以《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训规范》Ⅰ级能力要求为主要内容,坚持针对性和系统性相结合、适用性与前沿性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各网省公司新员工培训实践,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先进培训理念,以提高学员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标,突出操作技能训练,注重企业价值培育和学习能力培养为培训内容的总课时数为385课时数的培训计划并付诸实施。

其中电网调控实训课时占总培训课时65%以上,使学员在培训过程中学习和积累了广博的电网调控经验和相关知识,为即将步入的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基础,为国网公司“大运行”体系建设主要任务的实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国网调度专业技术总结第5篇

我国自从1994年全面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媒介形式,它在传统产业的改造、新经济领域与信息社会的发展等诸多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新行业需要新型的人才,网络编辑这一新兴职业伴随着我国互联网行业的形成与发展应运而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5年3月24日公示了第三批共10个新职业的名单,网络编辑首次被列入国家职业大典。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对网络编辑的需求数量激增。

虽然对网络编辑已经出台了国家职业标准,但时隔5年,由于互联网技术推动着网络媒体迅速发展,互联网管理制度的更新、社会环境的改变都推动网络编辑的工作内容、方式不断发生变化。如今在中国主要的网络媒体中,网络编辑职业内涵有什么变化,他们工作状况、工作满意度如何,一名合格的网络编辑应该具备怎样的职业素质,具备哪些职业能力,怎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够满足并真正适合网络媒体的发展需求,这些都是亟待研究的问题。

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

此次调查,我们立足于中国主要网络媒体的实际,从职业社会学出发,将处于中国社会转型期与急剧变化的信息环境中的网络编辑从业人员作为研究全体,基于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调研结果,对当前网络编辑的工作状况、职业满意度、能力结构与人才培养等方面所呈现出来的各种特征与需求进行描述,并联系相关社会因素进行分析与探讨。

本调查采取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我们共调查了22家网站,首先将网站分6层:中央级重点新闻网站(人民网、央视网、中国网)、综合性商业网站(新浪、搜狐、网易)、省级重点新闻网站(千龙网、长城网、大众网)、都市报业网站(北青网、新京报网)、行业垂直网站(搜房网、和讯网、赛迪网等7家)、其他类别(移动互联网站空中网、视频网站第一视频、社区网站猫扑网、期刊平台网站龙源期刊网);其次随机在每一层中抽取调查单位(见前各括号中);再次,由访员到调查单位当面发放问卷并当面回收,共发放问卷452份,回收有效问卷41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1.15%。调查数据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网站高层管理人员和学者进行深访,共采访26位,网站中访谈对象以总编辑为主,也有总裁、副总裁及少数内容总监,我们对访谈内容进行了文本分析。

网络编辑能力结构调查的研究方法

网络编辑能力结构调查为总调查问卷的第五部分,研究内容又包括5个方面: 1.专业技能;2.职业素质;3.掌握主要软件及程度;4.需要掌握的计算机语言;5.编辑的主要信息形式。前4个方面,分别从能力的具体构成进行考察。设计的问题按照不同分类,非常细致,可以看出目前网站和网络编辑本身对于各种技术、职业素质、计算机软件等的重视和掌握程度。第5个方面,编辑的主要信息形式,一方面也是对网络编辑工作内容和所需要的能力进行考察,另一方面也能通过此部分的答案对前几个方面的调查数据进行验证。

问卷都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1分为不重要(不了解),2分为比较不重要(不了解),3分为一般重要(掌握),4分为重要(掌握),5分为非常重要(熟练掌握)。

我们按照前四个维度来考察网络编辑能力结构的具体构成。在调查样本中,所有选项的均值为4.13,处于“重要(掌握)”与“非常重要(熟练掌握)”之间,倾向于“重要(掌握)”。从对网络编辑工作内容的调查,我们已经看出,目前网络编辑工作的覆盖面很宽,包括文字内容的编辑、整合,网页的制作,专题的策划,甚至包括网站的建设和维护。反映在网络编辑的能力结构的调查中,各种技术、素质需求数值普遍很高,也是一个佐证。(如表1)

1.从调查的数据来看,均值最高的是网络编辑的职业素质。可见,相比专业技能、软件操作程度和计算机语言这些实际能力,网站非常看重编辑的个人素质和潜力。

2.从职业素质选项的选择情况可以看出,网络编辑的职业素质中,更侧重新闻编辑的种种素质,包括新闻敏感,与人沟通,团队合作等等,而对文学造诣和技术敏感则没有那么重视。

3.从专业技能的前四位选项中,我们可以发现,各项的数值都很高,都介于“掌握”和“熟练掌握”之间。日常编辑单条新闻的技能被看做是最常用,最应熟练掌握的技能;其次则是专题策划及制作这类栏目型的工作;而基本的计算机和网络应用能力也被视为重要的技能。排在前四位的这些选项,包括面很广,也验证最开始的一个结论:网络编辑的职业能力要求面很广,对新闻编辑、专题策划、基本技术都要求很高。

4.专业技能中,要求相对较低的是“音视频信息制作与能力”(3.75)、“网页设计与制作能力”(3.79)、“网站建设与维护能力”(3.8)。可以看出,这几种专业技能更偏重技术。可见网站对网络编辑人才的技术要求不太高,还是更偏重新闻编辑类的技能。

5.从网络编辑需要掌握的主要软件及熟练程度选项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大多数的网络编辑,网站信息系统、图形图像处理、网页设计等应用软件类技术的掌握更为重要,而对数据库或者专业的视频编辑的能力要求不高。

调查的数据中整体均值普遍偏高,而“职业素质”均值更是居于第一位,可以看出网络编辑要求各方面素质、技能都有所涉猎。而相比专业技能、软件操作程度和计算机语言这些实际能力,网站非常看重编辑的个人素质和潜力。关于基本素质的要求,采访新浪网总编室总监曾祥雪时,他有以下看法:基本素质特别是学习能力要强;技术方面的要求,图片、视频、原创文章能达到基本规范的标准即可;更加专业的技术要求没那么高,有一些是基本的模板,没有必要自己再设计。而新浪的网络编辑什么专业出身的都有。总之基本素质最为重要。

当然在所有职业素质当中,要求相对较低的是 “音视频信息制作与能力”、“网页设计与制作能力”、“网站建设与维护能力”。可见网站对网络编辑人才的技术要求不太高。而要求最高的是“敏锐的新闻信息把握能力”,新闻编辑类素质最被网站所看重。

各大网站在选择网络编辑时重视传统新闻编辑的种种素质,但这并不是单纯重视传统媒体的工作经验。恰恰相反,在职业素质各选项中 “媒体从业经验”的数值最少。可见很多网站在招聘网络编辑的过程中,并不在乎应聘者当前拥有的工作经验等具体的技能。相反,更看重其是否具有网络编辑所需的潜在素质。北京市网络媒体协会会长闵大洪对此发表了看法:“现在对网络编辑的要求越来越高,网编需要了解互联网,理解如何做新闻。要能够给技术人员提出需求,或者是共同开发内容产品。对于现在的网络编辑而言,新闻敏感性以及对整个互联网技术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

2.整合能力和策划能力要求提高

专业技能的各选项数值中,“网络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排在第一位,“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被看成第二重要;“专题策划与制作能力”紧随其后,被认为是第三重要的是专业技能。日常编辑单条新闻所需要的技能被看做是最常用,最应熟练掌握的技能;其次则是专题策划及制作这类策划型工作。

在对网络编辑要求日益提高,整合能力和策划能力要求提高的基础上,专业分工也在不断突显出来。赛迪网总裁李尚通谈到关于该网站的网络编辑分工情况时说:“我们有很明确的分工,或者说不同层次的编辑各有侧重,对他们的工作量考核也不一样,比如编辑分成初级编辑、高级编辑。初级编辑有一定的原创量与专题量的要求,但是不做访谈;对高级编辑的发稿量相对来说会低,但是访谈量还有专题的量要高,尤其是访谈量。”

总体来说,新闻敏感性、学习能力、整合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几项能力,也是网络编辑的核心竞争力。

注释:

国网调度专业技术总结第6篇

一、网络经济运行环境的涵义

网络经济是指以信息网络为基础平台的、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的应用为特征的、信息与知识起重大作用的经济活动。由于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形态有较大的差异,因此网络经济有其独特的运行环境:

1.信息网络环境。网络经济运行的信息网络环境包括基于信息技术构建的互联网络及数据库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其中互联网络为网络经济运行中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信息的传输提供了一条广域性、高速度、交互性的信息高速公路,数据库则为网络经济运行提供了丰富的共享性信息资源。根据梅特卡夫“网络的价值等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的规则,信息网络的增值在于网络应用的扩张。

2.产业环境。网络经济的主导产业是以信息技术为技术支撑的信息产业,主要包括电子信息产业(泛指包括软件、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通信产品、计算机与网络产品、数字视听产品、电子专用仪器设备和应用电子产品等在内的以产品制造为特征的新兴行业。)、公用信息平台运营业以及基于公用信息平台的信息服务业等三大部分。信息产业本身具有的高倍增性、高渗透性和高带动性,为信息网络环境的建设和应用及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和结构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产品支持。

3.投融资环境。信息技术发展的显著特征是技术高速创新并快速产品化和产业化,因此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对资本的需求差异较大,需要不同的投融资渠道来实现。技术研发阶段研究难度大,投入高,难以产生效益,一般应由政府设立的专门基金提供或由政府基金提供担保;成果转化阶段需要进行产品的反复试制-调试,成功和失败的可能性都极大,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阶段,符合风险投资的特征,其资本来源最适合风险资本;产业化阶段投资风险较小,收益按照产品生产周期波动,资金来源应以金融机构的贷款、上市公司的资本市场融资及企业利润等为主。

4.信用环境。网络经济运行的信用环境应包括完善的国家信用制度(信用法律、信用条例、信用文化、信用执行机构)和信用运行机制(信用运行、信用经营、信用立法、信用执法和信用教育等子体系构成彼此交织的运行机制)。由于网络经济的全球化属性,经济行为经常发生在全球化市场上,一方面交易双方处于完全的“陌生人”状态,交易的实现必须以信用作为中介;另一方面,交易范围扩展导致交易成本上升,而成本的降低必须依靠现代信用关系的实现;其三网络化运营手段的运用,形成交易过程的虚拟化特征,虚拟环境下的信息流、资金流更易被改动和否认,由此大大增加了信用失范的可能性,需要良好的信用环境为保障。

5.物流环境。物流是指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为提高原料、制成品及相关信息从供应到消费的流动与储存效率,而对其进行的计划、执行与控制的过程。其中包括物流作业系统和物流信息系统。物流中的信息系统运行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得以实现,作业系统则由各物流节点配合专业化的配送系统实现。

6.制度环境。网络经济属于高度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全球性经济形态,因此,网络经济运行的制度环境应包括适应网络经济运行的全球性制度建设、各个国家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及协调各国间因制度差异而形成的经济运行机制及经济行为差异甚至冲突的相关制度。

二、中国网络经济运行环境发展中的问题

1.中国信息网络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一是总量发展较快但普及率较低,应用质量不高,据CNNIC第14次统计数字,中国上网用户数仅占总人口的6.7%,且上网目的主要是通信和查阅资料,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应用较少;二是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呈现出东西部“数字鸿沟”,网络资源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三是城乡发展极不平衡,网络用户中农民仅占0.3%;四是数据库建设滞后,集中于政府各部门80%以上的信息资源和大量集中于企业中的信息资源开放度和开发程度很低,全文性、专业性数据库较少。

2.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多突出的劣势。一是中国信息技术创新水平远远落后于国外IT发达国家,如中国移动通讯专利前10名企业专利总和还不如朗讯一家企业的专利多,且尤其缺乏核心技术的拥有和创新;二是因核心技术缺乏导致核心技术产品如集成电路等长期依赖进口,致使中国信息产业始终处于国际产业链下游,也使中国信息产业发展受制于人,为信息安全留下了隐患;三是中国信息产业内部主导产业更替进程滞后,仍停留在电子信息制造技术带动传统产业升级、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阶段。(3)由于体制上和观念上的原因,中国投融资结构仍存在许多问题,如:政府投资总量偏少且投资结构不合理;风险投资政府参与过多,风险资本"退出"机制尚欠完善;国内主板市场上市门槛太高,中小型高科技企业难以通过市场融资等。(4)中国目前仍属于非征信国家,经济运行缺失完善的信用制度和信用机制保障,还没有较完善的国家信用管理体系,有信誉且公正的征信中介服务和信用管理行业较少,在市场交易中很难取得资本市场、商品市场上企业和消费者个人的真实资信背景报告,对守信者鼓励、失信者惩罚的力度太小,由此造成交易信用度不高,信用结算程度较低,形成经济运行的高成本、低效率。(5)由于中国市场经济尚不完善,物流管理体制较混乱,总体上物流社会化程度较低,信息化程度不高,运输能力不足,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引发的信息流和资金流高度电子化、网络化的今天,物流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瓶颈”之一。

三、中国网络经济运行环境发展对策

1.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中国网络经济运行的制度环境。在近年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和完善适应中国网络经济发展并与国际制度接轨的制度环境,包括普遍适用的法律法规体系、行业性法规条例和信息技术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的创新制度等,同时建立和完善相应运行机制,使其动态适应信息技术高速创新和快速产品、产业化发展特征;同时,政府部门应尽快从具体经济行为中抽离,进行各类制度环境的建设和实现宏观经济调控功能。

2.在现有信息网络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网络经济运行的信息网络环境。第一,继续调整电信业内部结构,降低网络运行费用,促进网络应用的扩张,以实现骨干网络的宽带效应,降低其闲置成本和因产品快速创新而产生的高沉没成本。第二,根据市场的需求拉动和供给推动,逐步进行政务和商务流程信息化,以此推动政府、企业、居民对信息网络的有效应用。第三,利用各种方式对国民进行信息技术和相关知识及应用的培训,改变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提高应用水平。第四,政府利用政策手段进行地区间信息网络建设及应用的宏观调控,减少地区间的差距。第五,开放并整合集中于政府各部门及企业中的信息资源,尽快建设全文性、专业性数据库。

3.参与全球竞争,建设网络经济运行的产业环境。政府应加强对信息产业的宏观调控和行业指导,协助企业和研发单位完成行业标准的制定、评价体系的建立和技术专利的获得,有选择地协助企业推进产业集成,构筑产业集成化平台,创设一个适应信息技术创新及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同时加快信息产业内部主导产业向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的转变,用自主研发的软件产品和增值服务完成本国的技术标准锁定效应和本国产品的消费锁定效应,增强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中的竞争力;并尽快形成一批具有技术标准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带动整个行业有序发展,同时提倡在各行业信息化建设中应用国家信息技术产品,以促进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保障信息网络的安全。

4.完善市场投融资制度和运行机制,形成结构合理的投融资体系。第一,尽快建立和完善中国风险投资制度和风险投资市场,形成风险投资资本的形成、发展、投资、退出机制,同时培养一批真正具备风险投资家资质的风险资本运营专家,以期真正实现中国的风险投资对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的指导和扶持作用。第二,政府资本从具体的经济行为中撤出,集中用于技术研发、公共产品的生产及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并可考虑适度为企业提供一定的投融资担保。第三,降低投资市场上市公司的政府操作力度和上市的门槛,发挥市场规律的功能和作用。第四,加速中国金融产品的创新,为新技术产品产业化提供结构合理的发展资本。

5.尽快建立中国的信用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创设网络经济运行的信用环境。参照世界征信国家的信用制度和建设经验,尽快建立中国信用法律、条例体系,倡导信用文化,同时加强信用执行机构的执法力度,形成其对信用行为的法律约束和道德约束;建立和逐步完善信用管理行业,培育具有独立性、中立性和公正性的征信中介服务机构,并建立起相应的行业标准和操作规程;逐步有条件的开放政府、企业及个人的非数据,建立起各类征信数据库,对各信用主体进行信用评价,在此基础上生产出各类信用产品,保证在市场交易中交易各方都能快速取得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上绝大多数信用主体的真实资信背景资料;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尽快建立起中国的信用结算网络,扩大信用结算比例,降低信用成本,同时为中国发展电子商务打好基础。

国网调度专业技术总结第7篇

一、市级竞赛组织情况

(一)市赛概况

按照省教育厅关于建立技能竞赛制度的要求,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于年月日分三个赛点进行,市直及县区13所职业学校164名选手参加了工具钳工、普通车工、数控车工、维修电工、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网页设计、动画片制作等八个项目的比赛和选拔。

(二)主要特点

竞赛规模进一步扩大。我市技能竞赛至今举办四届,与前三届相比,年竞赛参赛学校、参赛选手为历史最多。其中代表队增加6个,参赛选手增加76人。市直4所部级重点职业学校(不含卫生类学校),4所县级职教中心全部参赛,特别可喜的是职高等一批农村职业学校及劳动部门所属技工学校也组队参赛,并在比赛中获奖。反映出我市职业学校对技能竞赛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技能质量意识不断增强,市级技能竞技赛的影响不断扩大。

组织水平进一步提高。为确保竞赛顺利进行,市教育局成立了竞赛组委会,进行了异地制卷,先后召开了赛点负责人及竞赛准备工作会议、竞赛裁判工作会议和领队会议;下发了竞赛预通知、组队通知、赛点准备标准及宣传要点通知、竞赛裁判工作要求和竞赛项目技术文件,编写了技能竞赛手册。在市教育局十二楼举行了隆重的竞赛开幕式。许广斌副市长、市政协何平副主席、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于光明主任、市政府李华民副秘书长,市教育局党组全体成员,各县区教育局分管局长、职成股长,学校师生代表和新闻媒体近三百人参加了开幕式。赛后,组委会通过新闻媒体和教育网及时公布了竞赛结果,并在全市职成教工作会议上进行专项表彰。各竞赛专家组按照组委会要求,提交了竞赛裁判工作小结,对技术要点进行总结;一职高、二职高、工业学校分别制作了技能大赛展板,在市教育局进行长时间宣传展示。经过共同努力,整个技能赛安排有序,组织严密,评判科学,结果公正,宣传深入,展现了市级技能比赛应有的水平,市赛组织有了新提高,竞赛导向作用效果显现。

宣传深入细致,表彰力度空前。竞赛目的,对外是充分发挥导向作用,打造职业教育宣传平台,扩大职业教育影响,形成重视职教的氛围;对内是要加强竞赛在专业建设中的指导作用,在职业教育内部形成重视职业技能的质量意识,提高师生技能水平。为此,组委会通过新闻媒体、网络平台,赛点阵地、奖品发放等形式,对竞赛进行深入系统的宣传。特别是市教育局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从事业经费中,拿出两万元对获奖选手进行奖励。这是往年没有的,也是其他兄弟市所羡慕的。在具体奖品的购置上,组委会也是精心策划,紧紧围绕职业教育宣传需要,一等奖洗衣机,二等奖家用电器,三等奖竹炭床上用品,既强调实用,又便于获奖学校组织宣传和发送。竞赛结束后,各获奖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将奖品送到学生家中,当时,正值春节前期,场面十分壮观,放大竞赛效应,宣传了职业教育,教育了学生,启发了家长,取得良好效果。

年市级技能竞赛,体系日益完善,机制逐步形成,取得了很大成功。但还存着竞赛项目少,裁判人员专业业务有待加强等问题,值得专题研究和分析。组委会将对此进行专项总结。

二、省赛组织及参赛情况

(一)省赛基本情况

市级竞赛结束后,市教育局以获奖选手为基础立即着手进行省赛的组队工作。月日、月日,又分别进行了集中选拔和模拟测试,最终确定30名选手代表我市参加省赛。为确保能够安全顺利地参加省赛和获得较好成绩,市教育局多次召开有关学校负责人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年省级大赛共设置类33个项目,来自全省17个市和省直中专学校共18个代表队、612名选手参加了竞赛。我市代表队30人参加比赛,共获得了21个奖项,其中7个二等奖,14个三等奖,获奖率达73%(见附表1)。市教育局荣获中职组优秀组织奖。

(二)年省赛主要特点

1、组织变化今年我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是由省职成教学会承办调整为教育厅职成处承办的第一年。竞赛项目与规程和国家大赛结合的程度更高,奖励与计分标准等均发生了变化。

2、赛点变化上几届省竞赛,考虑竞赛组织、评判等因素,均集中在一市进行。今年考虑与国赛设备的对接,省赛安排在三个市进行。综合裁判人员抽调、赛点机会优势,分散进行对多数市的组织和竞赛增加了挑战。

3、新工种项目增加相比年,今年省赛增加了单片机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制冷与空调设备组装与调试、网络综合布线技术、工程测量、汽车维修基本技能、车身涂装(涂漆)、加工中心/数控车团队等7个项目,其中团体项目增加4个。加上国赛后期新增数字影视后期制作技术、工业产品设计(cad)技术、楼宇智能化系统安装与调试、时尚合体女式上衣款式设计与立体造型、现代物流的进出库作业比赛项目,共新增项目12个。省赛新增项目为历年最多。

三、分析与思考

经统计分析(见附表2),年我市省竞赛成绩总体处在第二集团领先位置。与代表队已有一定差距,但在获奖率和领先集团差别不大。自年参加省赛以来,我市先后获团体总分第一、第二、第五,今年如按奖牌计分法统计,我市总分排名第七。客观上越来越重视,组织上越来越严密,但名次上却有逐步下滑趋势。我市在参加省赛中存的主要问题,值得认真思考其深层次原因。

(一)参赛项目严重缺项的现状急需改变。年全省技能大赛共设置8大类33个项目,根据我市职业学校专业开设,只能参加其中4大类8个项目的比赛。全市参赛专业类别占省赛设置专业的50%,参赛工种占大赛设置工种的24.2%。与名次靠前的省直队相比,差距甚大。我市自年参加省赛以来,专业大类没有任何新增,仅年,工业学校在电子技术大类新增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一个项目。全市没有模特专业,今年,逸夫师范学校尝试组队参赛,获省赛二等奖1个、3等奖2个,王同学已经通过国赛选拔,成为今年我市唯一参加国赛的选手。

比较三年来国赛、省赛竞赛项目,我们可以日益清晰地看到竞赛的导向作用。以计算机专业为例,年省赛项目为图文混排、网页设计、动画片设计,年即调整为动画片制作、园区网互联及网站建设、企业网络搭建及应用,年再次调整为企业网搭建及应用、园区网互联及网站建设、动画片制作、网络综合布线技术,年国赛又增加网络综合布线技术、数字影视后期制作技术、工业产品设计(cad)技术。一年一变化,一年一跨越,贴近企业生产、贴近实际应用、贴近真职教。反观我市职业学校,暴露出了缺乏必要的市场调研、缺乏专业调整改革的意识、缺乏围绕市场改革跟进的能力,三年不曾变,多年未想变。只能停留在多年前的传统的专业性不强的项目。相同的情况,在电子专业、机械加工专业同样存在。可以估计,如年省赛跟着国赛项目调整,我市计算机等多个专业大类,将没有选手可以参加省赛。

(二)传统优势项目有待尽快突破提升。年我市获全省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项目一等奖,年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与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两项目代表XX省参加全国比赛并获奖。在电子、计算机技术、服装等项目上我市具有一定的优势。为什么在这次省赛中优势不在?客观上,竞赛内容的变化与竞赛项目的调整给我们带来了“麻烦”。主要表现在,全市缺乏专业教师、专业设备,到目前为止,全市职业学校,找不到一套计算机园区网搭建、园区网互联及网站建设、网络综合布线技术的设备,找不到一位真正熟悉该专业的指导教师。再深层次分析,学校可以购买几十万的数控机床,可以大量购置计算机,但为什么不按现有专业发展进行设备配套或根据专业发展超前预购或进行技术改造?因此,资金问题绝不是主要问题。问题出在专业技术发展的研究不够、专业建设的重视不够、及时“转身”和专业调整落实不够。相同情况,在我市参赛的4大类8个项目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我们传统项目优势不在的原因。

(三)对竞赛制度理解认识,有待进一步转变提高。对技能竞赛的理解,学校、教师、学生,三者均不同程度的存在问题。首先是学校对国家竞赛制度建设理解不够。单纯的把竞赛理解为“竞赛”,理解为精英应试式的个别培养、“面子”工程,缺乏竞赛意识。国家技能竞赛制度和XX省技能竞赛制度文件中,反复强调要发挥竞赛的导向作用“院校专业全覆盖,教师学生齐参与”,形成“人人参与,校校有竞赛、县级选拔,市级组织,省内大赛,国家竞技”的基本要求。其目的就是通过竞赛,将职业教育质量建设转移到服务生产、生活和服务发展上来;就是通过竞赛,鼓励学校教师钻研专业、改革教学、提高质量。但目前,我市技能竞赛的校级教师团队、县级教师团队、市级教师团队没有形成。个别学校不讲大局,谁的学生谁辅导、谁学校的谁辅导的局面依然如故。这种有悖于竞赛制度设计宗旨的做法必须尽快改变。

四、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国家技能竞赛对专业的导向作用越来越明显。职业教育质量改革发展变化非常之快,特别是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连续出台标准文件。当前,亟需组织人员认真研究《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制定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计划的若干意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年修订)》等专业建设质量文件,进行学习、消化、吸收、转化。

(二)加强制度建设、加强教科研机制建设。市教育局已着手制定《市职业技能竞赛制度贯彻实施细则》,将实施任务分解,通过检查、评估、备案等形式加强指导,逐步完善市、县、校三级竞赛制度,逐步建立完善校校有比赛、人人能参赛、人人需参赛,竞赛形式多样、竞赛导向明确的竞赛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