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黄梅戏多媒体舞台剧的应用

时间:2023-03-22 11:48:55
黄梅戏多媒体舞台剧的应用

黄梅戏传统唱段《天仙配》经历了最初的口头传播、舞台传播到媒体传播的发展过程。《天仙配》以纤柔的唱腔和深入人心的草根情怀受到普通大众的喜爱。20世纪50年代,文艺改革运动以及“戏改”运动在全国展开,黄梅戏也开始了改编工作,从最初的口述版无音乐伴奏的《天仙配·路遇》到改编后的新创唱词、器乐伴奏的舞台大戏《天仙配》,黄梅戏经过时白林、严凤英、陆洪非、王少舫等文艺工作者的改编后不断推陈出新。1956年,黄梅戏电影《天仙配》上映,放映场次和票房创造了当时的记录,由此,黄梅戏突破了舞台表演的固定模式,开始采用新的传播方式——媒体传播。借助媒体传播,黄梅戏传遍了海内外,在当时掀起了一阵黄梅戏热潮,并迅速成为全国最有影响力的剧种之一。

一、黄梅戏的传播发展路径

(一)媒体传播对黄梅戏发展的促进作用黄梅戏最初源自湖北黄梅的乡野小调,早期由民间会社组织在节庆活动中表演,并沿着人们劳动、生活的轨迹在长江水系的湖北、江西、安徽地区传播。新中国成立后,正规的文艺团体兴起,黄梅戏经过不断的改编整理后以戏曲舞台表演的形式呈现,并发展壮大为一个全新的剧种,这一时期,黄梅戏的传播以口口相传和舞台传播为主。20世纪50年代的传统戏曲改革对黄梅戏的广泛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的《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中提到:各地“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审定剧目和改编旧戏工作”,并明确“安庆地区应以黄梅戏为主”。[1]这一时期,大量的黄梅戏被改编,改编后的黄梅戏去除了封建思想,内容更贴近时代与大众真实生活,音乐与艺术形式也更加丰富。黄梅戏舞台剧《天仙配》经过陆洪非等人的改编后,最初的口述版无音乐伴奏的《天仙配·路遇》被改编为有新创唱词、有乐器伴奏的舞台大戏《天仙配》,在华东区第一次演出后受到了观众和专家的一致好评。正是这次汇演催生了石挥导演将《天仙配》拍成电影的想法,在经过几次尝试后,摄制组在最大程度保留黄梅戏特色的基础上,成功运用电影的艺术手法将传统舞台无法呈现的内容表达得更加形象和富有感染力。这是黄梅戏打破戏曲舞台固定表演模式的首次尝试,这次黄梅戏与电影的结合取得了巨大成功。20世纪80年代,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电影、电视艺术深受大众喜爱,黄梅戏也从舞台传播转向媒体传播,这一时期,人们更喜欢通过广播、电视、电影了解和欣赏黄梅戏,用通俗唱法演唱的黄梅调歌曲朗朗上口,传遍了大街小巷。安徽电视台导演胡连翠尝试用电视剧拍摄手法创作黄梅戏音乐的电视剧。电视剧的叙事手法使剧情环环相扣,真实场景的画面带来了更好的观感,普通话的对白和更通俗现代的音乐表达方式使黄梅戏音乐元素更加多元,也更贴近年轻大众的审美习惯。从黄梅戏蓬勃发展的影视实践中不难发现影视传媒对黄梅戏传播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媒介形式为黄梅戏的生态形式演进打上了深刻烙印。[2]“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史就是戏曲使用不同媒介进行传播的历史。戏曲艺术通过传播媒介得以延续和保留,同时,传播媒介又以其自身的规律与特点对戏曲艺术的形态及表现产生巨大的反作用。”[3]黄梅戏能从地方小戏成为家喻户晓的剧种,一方面是因为其题材多取自劳动人民的生活,曲调明快,歌词朗朗上口。另一方面是因为新媒体的兴起使其能借力媒体工具的传播优势得到更有效的推广。黄梅戏的媒介传播大致可分为:一、传统舞台演出形式的传播;二、媒体、媒介的传播。显然,二者在黄梅戏发展的过程中互相依存,互相推动。

(二)黄梅戏传播的新时代困境近年来,为了传承和推广传统文化,地方政府加大了振兴黄梅戏的力度,政府积极扶持有关单位,给予财政补贴,一方面推出文化惠民工程,举办黄梅戏艺术节等,一方面为专业院团投入资金,鼓励他们培养黄梅戏人才,排演创编新剧目。然而,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的交互性、实时性与便捷性优势使新媒体更受年轻人的青睐,观众对舞台演艺产品的视听体验需求随之增加。传统的戏曲舞台演出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下年轻群体的观演需求,在互联网、数字媒体技术的冲击下,戏曲舞台演出相对萧条,很多剧院轮番上演传统舞台剧目,上座率却不高。曾经为广大观众喜爱的黄梅戏已经面临观众断层、发展理念不够创新、黄梅戏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4]时代造就了经典,经典在今天是无法复制的。今天,多媒体技术已经渗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传媒艺术与技术高度融合的大环境下,传统的戏曲审美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年轻一代的审美需求。要想让经典的传统戏曲文化在年轻一代中得到继承,就要研究观众对审美活动的态度和兴趣,研究观众的价值观的变化。在当下,新技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一方面符合多元发展的观众审美态度,另一方面可以为单一的传统艺术表演形式提供更多的创新空间和可能,为传统文化在新时期延续生命。无论是形式的创新还是多元艺术的融合尝试,都在为黄梅戏在新时代的传承发展探索路径。

二、多媒体舞台剧——传统戏曲的创造性继承

多媒体舞台剧是运用全息投影、3D特效等数字信息技术手段,将传统音乐与数字技术相融合,对舞蹈、戏剧、杂技等艺术内容进行互动式呈现的艺术形式。多媒体舞台剧《黄山映象之天仙配》就是运用数字信息技术融合黄梅戏、杂技、舞蹈、武术等元素打造的一部多元兼容的旅游演艺节目。《黄山映象之天仙配》自2016年在黄山景区汤口大舞台上演以来,以全新的视听体验吸引了无数游客,在安徽传统文化的传播、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多媒体舞台剧《黄山映象之天仙配》融入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天仙配》的故事早在我国东汉年间就有记载,千年以来,这个古老的传说在鄂皖地区的民间流传,是当地民众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的体现,因蕴藏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孝感天地、善有善报、乐观知足的价值观,其引起了全国观众的广泛共鸣。多媒体舞台剧《黄山映象之天仙配》从创作之初便将黄梅戏《天仙配》的文化精髓融入其中,全剧以《天仙配》的故事为主线,融入了黄梅戏、舞蹈、杂技、武术、安徽的自然风光与人文特色等元素,并创新性地运用数字信息技术、3D特效技术、全息投影技术和舞美灯光技术进行呈现。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现的《黄山映象之天仙配》多媒体艺术家运用即时交互影像技术使舞台效果美轮美奂,绚丽的舞台将黄山奇景和徽文化特色以全新的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通过高科技手段在舞台上呈现安徽传统文化,使观众从全新的视角领略安徽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该剧运用了众多世界一流的新媒体舞台视觉呈现技术,在独舞莲花心舞蹈中,舞蹈演员手持莲花灯,特殊舞台装置辅助舞蹈演员做出高难度的舞蹈动作。可旋转的舞台场景设置搭配3D影像墙,利用投影在纱布上的可变画面制造纵深效果,带来沉浸式体验,动态的舞美效果营造出图像和场景的多样变化,制造了一种如梦如幻的意境。另一段群舞中的创意设计让灯光随着音乐缓缓移动,舞蹈演员手持LED灯跟随音乐演绎动感的灯光舞,声、光、电技术与舞蹈动作的配合营造出飞舞的光影效果,使戏剧舞台的感官体验得到很大提升。黄梅戏唱段《天仙配》是该剧背景音乐,优美抒情的旋律,融合民族器乐与电子音乐的演绎,将穿越效果体现得淋漓尽致。交互艺术让艺术家的作品和观众产生互动,VR动画技术的运用也为该剧带来了全新的体验,许多场景都运用了虚拟现实技术展现飞舞与穿越的场景,营造出立体包裹式的三维空间感,给观众带来虚拟现实的沉浸式体验。新媒体舞台剧《黄山映象之天仙配》通过3D交互式影像技术与全新的舞台设计将黄梅戏经典剧目以全新的形式进行展现,为观众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全新的观演体验更符合新时代大众的喜好,也符合新时代中人们对高品质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三、多媒体舞台剧对推动安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及传统文化传承的作用

(一)安徽文化旅游演艺产品安徽旅游演艺产品数量不多,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旅游产品是多媒体歌舞剧《徽韵》,其以徽商传奇经历、徽班进京故事为主线,展示了安徽深厚的文化底蕴。宏村奇墅湖景区的《宏村·阿菊》、以花山谜窟为背景的《徽州千古谜》等也是当地文旅项目中大型的新媒体舞台剧。这些演艺产品都为当地旅游产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对安徽地方文化的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在黄山景区汤口大舞台上演的《黄山映象之天仙配》是当地具有影响力的旅游产品,该剧突破了传统戏曲舞台单一的舞台表现形式,从音乐、舞蹈、舞美等多个层面给予观众多元的艺术体验,在保留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增强了传统文化的感染力。

(二)多媒体舞台剧在未来文化旅游产业开发中的发展前景2019年3月,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2003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7.7%的受访者体验过文化旅游。受访者参与最多的是与旅游地传统文化故事有关的文化旅游(65.8%),然后是与当地民风民俗有关的文化旅游(58.2%)和与文学影视艺术作品有关的文化旅游(44.7%)等。从文化旅游产品的特点来看,受访者对能深入参与体验的文化旅游产品(60.5%)最感兴趣。[5]2019年7月3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适应群众需要促进商品消费和文化旅游的措施,更大释放最终需求潜力。旅游演艺产品的发展对带动当地旅游产业发展,树立城市形象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提供了新的舞台。近年来,旅游业发展如火如荼,各地相继推出了展现当地文化特色的旅游演艺产品,利用数字信息技术融合多种艺术形式的交互式旅游演艺成为吸引游客的新项目。多媒体舞台剧在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正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游客在游玩过程中就能感受当地浓厚的文化氛围,在观赏具有徽文化特色的舞台演艺产品时,游客可以感受异乡独特的地域文化与风土人情,增加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多媒体舞台剧是推动安徽文化旅游发展的有效方式。

(三)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继承新时代中,依托文化旅游产业打造具有安徽特色的多媒体舞台剧是创造性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段之一。多媒体舞台剧需要借力多媒体及数字信息技术实现多元艺术形式的融合。沉浸式的互动过程能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听感官体验,让观众对传统文化产生全新的认识。需要注意的是,在创造性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迎合市场需求去创新,更不能丢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近年来,不少旅游演艺产品一味迎合市场需求,过分关注经济效益,为吸引观众错误解读传统文化,这种行为非常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保护。好的多媒体舞台剧是能在市场需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间找到平衡,以展现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魅力为核心,兼顾观赏性和艺术性的作品。在创造性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创作者应尽可能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

参考文献:

[1]西南区第一次戏曲工作会议秘书处.戏曲工作参考资料:第一辑[A].周恩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C].西南区第一次戏曲工作会议秘书处,1951.1-2.

[2]邵敏.黄梅戏的生态形式与媒介形式[J].当代文坛,2014,(02):147-157.

[3]施旭升.中国戏曲审美文化论[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262.

[4]赵岚.当今黄梅戏传承发展现状及对策[J].艺术评鉴,2018,(11):136-137+153.

[5]王品芝,李丹妮.出门旅游忙于“打卡”不如来点文化[N].中国青年报,2019-03-28.

作者:高彦 单位:安徽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