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职高语文教学探析3篇

时间:2022-12-27 15:57:03
职高语文教学探析3篇

职高语文教学探析1

语文学科因其广泛的适用性而具有多样化的授课模式与传递载体,这便为与职高院校学生职业特点相契合的语文教学提供了强大的基础和背景。下面,笔者便从语文与职业之间的关联点确立、关联教学策略等方面对这一问题作详细阐述。

一、关联点确立———正视语文学科特点,剖析职业本质

在进行与职业相关联的职高语文教学之前,我们首先要重视并理清的便是二者之间的关联点何在,而从此问题回溯,便是对语文学科特点与职业本质的正视与剖析。语文是语言及文化的综合科目。语言是思维的基础,而思维则是产生创造性思想成果的根源,所以,语言本身即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而“文化”的解释则为: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由此可知,语文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其可与社会任何一个领域的发展相关联,因而其与职高院校各专业之间的关联也自然而生。职业即个人所从事的服务于社会并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其所需的思维方式、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和传统认知下的语文学科貌似毫无关系。但人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体,人需要用到感性思维,再具体一点,即人需要人文素养作为理性思维的基础,这便需要“海纳百川”的语文教育作为支持和辅助。此外,任何一个专业领域都需要语言表达和信息传递,能恰如其分地反映人的思维的语言表达往往能作用于听者思维,促成合作。所以,语文学科和职业本质间既有融合又有交叉,前者需要后者来诠释,后者需要前者来支持,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二、关联教学策略

在明晰语文学科与职业的关联点之后,便应思考将二者结合的具体教学方式,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基于此,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空间三方面展开论述。

(一)教学内容

1.全面性———融合职业特点的语文知识综合传授课程标准对职高学生文化基础课的学习要求为:“要具有相当于普通高中的水平”。所以教师需要在融合职业特点的前提下,全面、综合地让学生了解此阶段应当接触的语文知识,以达到相应的语文水平。例如:教材作为教学的中心,涵盖了古今中外的各类文本,同时增设“表达与交流”“综合实践活动”等栏目,为全面性、综合化的语文教学提供了素材与方向。在教学小说《祝福》时,笔者将教学目标确定为:理解小说情节的重要性和特点;通过对文本中祥林嫂等人物形象的分析,认识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基于此,笔者让影视专业的学生以专业眼光品评小说情节与人物命运的关系;让音乐专业的学生以自身的音乐素养感知情节的起伏构成的文本节奏……除此之外,为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笔者还让各专业学生以专业的视角解读各类文本,之后开展写作训练。如在应用文写作课堂上,笔者先让学生自主阅读PPT上呈现的一些与各专业相关的应用文,总结写作要点,然后让对应专业的学生进行应用文写作训练。如文秘、会计等专业的学生可以从专业视角出发自由选材并写作,内容有会议通知、工作计划、工作报告等。这种学生自主地将专业和语文对接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注意力,同时也为引入全面性、综合化的语文知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专业性———指向职业特点的语文知识有效运用职高院校的学生普遍重视的是专业学习,所以教师只有以专业为中心开展语文教学,赋予语文知识以切实的专业之用,学生才会真正重视语文学习。“专业性”不同于上述“全面性”的考虑,其重点是教师有效呈现在各专业领域内运用语文知识的具体方法。例如:在面向音乐专业的学生讲解《音乐就在你心中》一文时,因为音乐与语文皆源于人的情感,因此二者具有内在的相通性。据此,在讲解文中的“情动于中而形于声”一句时,笔者为学生展示了这句话的完整内容:“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之后,笔者又在黑板上罗列出音乐专业的研修课程:歌唱、演奏、欣赏,与学生共同探讨“情动音生”的内涵。如在“欣赏”模块,笔者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梁祝化蝶”的影视片段,让其深切体会其中的悲壮,然后又播放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对应部分,让学生从欣赏者的角度体验音乐中包含的情感,感悟音乐与语文之间的联系,从而在习得语文知识运用方法的同时,大大增强了语文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在职业知识运用中融入语文知识

除了注重在确定课堂教学内容时将语文与职业相结合外,教师还应让学生以专业为中心,创造性地解读语文文本并运用语文知识,在此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例如:在面向表演专业的学生教学《祝福》一文后,笔者组织学生演绎小说内容,这既充分发挥、考验了他们的专业能力(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舞台表演经验,对布景环境、演绎微表情与言辞语调等进行处理),又促使他们去深入地体会人物形象的特点及文本深刻的思想性。此外,通过向其他专业(如音乐、服装等专业)的同学请教,学生们在实践中共同提高了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对小说文本的解析能力。再如:在面向文秘、旅游等专业学生的口语表达教学中,为锻炼学生临场发挥的心理素质和语言能力,笔者组织他们在课堂上进行了多样化的角色和语境模拟活动。如假定语境为:秘书报错会议时间,该如何向领导认错。由两位学生分别扮演秘书和领导,笔者负责问题的记录和指导。同时,还可设置类似情境,让学生扮演导游和游客、业主和雇工,课型亦可调整为写作、综合实践活动等类型,以在切实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促进其专业素养的提高。

(三)教学空间———根据职业可能发生场地突破传统课堂藩篱

教室作为传统语文教学的主要空间,有着集中、有序的优势,但是在职高院校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应在充分考虑学生学情及院校性质的基础上调整教学空间。职高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且职高院校的办学宗旨是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据此,语文教学应突破传统课堂的藩篱,走进更为真实的专业化场所,在创新语文教学模式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及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例如:在最后的学科整合复习阶段,笔者并未单纯地在教室内引导学生串联知识重点,而是带领他们走进各类与其专业相关的场所,结合语文知识开展专业学习活动。如在面向文秘专业学生的语文复习中,在学校与相关单位达成合作的前提下,笔者带领学生深入各类中小企业,学习应实际工作之需发布的公告、通知、报告等文件,同时复习应用文的写作方法。再如:在面向旅游专业学生的语文复习中,笔者带领学生去了附近景点,让他们模拟进行导游讲解与游客提问,在锻炼口语表达和语文知识运用能力的同时,提高其专业素养。此外,笔者还带领旅游专业的学生深入了解旅游服务单位的运营流程,同时搜集相关的景区资料并链接语文文本。如通过一篇关于会稽山的旅游宣传稿,笔者提醒学生回顾学过的《兰亭集序》一文,背诵积累相关的著名词句,为今后参加工作奠定坚实的历史文化底蕴。语文是关乎生活、社会、世界的学科,这就便于教师将语文学科与职高院校各专业相结合,开展有特色的语文教学。而人是各行各业的发展主体,让职高院校的学生学好语文,方能真正培养底蕴深厚且专业技能过硬的新时代人才。

作者:李仲胜 单位:阜阳理工学校

职高语文教学探析2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指按照语文教学大纲设计,依据学生已有的语文经验让学生模拟社会情景,运用有关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也就是说,这是一种综合性的语文实践学习,强调的是在做中学、学中做,将语文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的生活实践有效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一、职高语文教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理论基础

杜威在《教育上的兴趣与努力》这篇文章中阐释了自己的“活动课程”理论,具体内容是“教学应从学生的经验和活动出发,使学校在游戏和工作中采用与儿童、青年在校外所从事的活动类似的活动方式”。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命题。美国教育家帕克在教学改革中,反对让学生静听和死记硬背。在语文教学中,他主张让学生去阅读当地的杂志;也鼓励儿童积极地去参加班级和小组的各种活动,在实践中求知学习。教育部最新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均从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提出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在《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中明确指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由活动目的和任务、活动流程两个部分组成。实践活动以“生活”(学生生活、社会生活、职业生活)为载体,以活动为形式整合知识与方法,“工具性”与“人文性”兼具,提高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主张课程以活动为基础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特征之一,而现代的教育理论也主张教育要以人为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在职高的语文教学中,也应凸显现代教育理论的特质,结合专业特点和现实实际积极有效地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依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真正践行“教育即生活”的理念。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

二、职高语文教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现实基础

1.学生学习现状表明语文教学必须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

职业高中的学生文化底子薄弱,基础差,对学习的兴趣也不浓厚。由于初中的学习方式就是老师讲,学生听。如果进了职业高中后,仍然采取这种授课方式,必然会招致学生的反感。所以,适当地调整教学方式,开设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了职业高中以后,有很多学生存在着一种重“专”轻“文”的思想,他们认为只要将专业课学好了,就不愁找不到工作。实际上,这是一种不科学与短视的想法。学生如果想更好地掌握一门专业课,必须具备掌握阅读本课程教材的能力,可以实现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共赢”。

2.教师的教学现状要求语文教学及时开设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

在历来的职业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多的是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单方面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忽视了学生以课文为载体,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学习进行深度的理解与体验,缺乏深切的感悟。正如德国教育家季斯捷尔维格所说:“不可能把文化修养和教育交给或者传授给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想要获得文化修养和教育自己的人,他应该亲自参加活动,用自己的力量和自己的努力去获得,从外部只能得到激励而已。”刘国正先生也说:“语文训练,联系生活则生动活泼,脱离生活则死气沉沉。”由此可见,语文教育应尽可能地走出课堂,走进专业,走向社会,在实践活动课程中提升语文教学的魅力。3.社会的发展现状要求语文教学必须开设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在飞速发展的社会面前,那些一成不变、墨守成规的人往往会无法应对,而那些“书呆子”也并不受社会的欢迎。反而是那些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较好的表达能力与交际能力、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跟上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步伐。为了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语文教学有必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

三、职高语文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效途径研究

1.以语文课本上的课文为载体,训练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

教师课前布置预习的任务,设计好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查方式先了解要学的内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到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中查找资料。可以是个人完成,也可以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例如,在学习林清玄的《好雪片片》时,课前笔者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需要学生们自己查阅资料去完成:一是林清玄的生平;二是林清玄所处时代的特点;三是林清玄写作此文的出发点;四是林清玄的作品特征;五是“好雪片片,不落别处!”典故的出处。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词、语速,体会分析蕴涵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感情。进而通过诵读,得出整体印象,感觉文章的“气质”,通过诵读发现精妙词句,体会其作用。采用诵读法多动口,增强学生的参与感。除了诵读外,在课堂的组织过程中,还采用了研讨法。比如说:“文章题目为‘好雪片片’,文中哪个段落提到了雪?文章描绘的是雪景吗?”“我与流浪老人之间的温情是通过哪几件事情表现出来的呢?”学生们根据文本,能有依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各抒己见。虽说有些不太全面,但经过大家的热烈讨论后,基本上也能达成共识,理解作者所要传达的意思。课堂设计以讨论为载体,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开展探究,主动思索,增强学生通过文本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笔者给学生设计了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们谈谈人间的温暖,主要是练习表达;另一个问题是细致观察并感悟生活,写一篇哲理散文,主要是仿写与练笔。这样的课堂设计与组织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体验到创造成果的喜悦。

2.通过角色扮演,自导自演课本剧,培养学生探究社会问题的激情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把课文编写成剧本,分角色进行朗读,加深体会。甚至可以由学生来自导自演,让学生进入戏剧角色,体会课文中人物的心理和感受,从而增强自我认识,形成深切的情感体验。在教学《雷雨》时,分角色朗读戏剧第二场鲁大海与周朴园相遇的一段。通过认真朗读,用心体会,让学生在体验中讨论“周朴园对亲生儿子鲁大海的态度是怎样的”“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等问题,体味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有时笔者还尝试让学生自主编演课本剧,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编剧和表演。演员的选择、角色的把握、舞台的布置等给了学生全方位的锻炼,也给了学生体验成功的经历。通过表演,学生搞清楚了周家错综复杂的关系,也很好地把握了周朴园矛盾的性格特征,同时也体验到了人物的语言要符合各自的身份。把教材知识转化为活生生的表演场景,不但表演者有了内心的体验,观看者也会进行自我反思。甚至会纷纷提出意见,指出不足之处,然后分组讨论。

3.组织辩论赛,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辩论是最能激发学生思维灵感的方法,也是学生之间合作互动的学习方式之一。比如,在教《我很重要》这篇文章时,笔者将辩论这一形式引入了课堂教学。首先,笔者要求学生熟读课文;然后,给学生介绍了有关辩论的知识,并选出了正方和反方学生代表;然后,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课堂结构与内容的组织。正方辩论题目:“我很重要”,反方辩论题目“我不重要”。正方阐述观点理由的总体要领是从个体生命的诞生、亲情、爱情、友情和事业这几个层面满怀激情地剖析了个性意识复苏的流程和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反方则从另一个视角,站在个人与集体的角度看待了个人的存在价值,如普通士兵与辉煌的胜利相比,显得不重要;单薄的个体与强大的集体相比,显得不重要;奉献的女性与整个家庭相比,显得不重要;与庞大的自然宇宙相比,我们显得微不足道。正反双方辩论之后,再进行点评,操作方法就是请三位学生对反方学生的观点及辩论方法进行点评,另请三位学生对正方同学的观点及辩论方法进行点评,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表达。该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动了起来,极大地提高了抬头率。因为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相比,此节课的课堂组织形式较为新颖,即让学生唱主角,所以学生的积极性较高。此类活动可以让学生在争辩中明事理,出新意,可以养成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而且巩固深化了对所学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紧密结合专业特色,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与专业课进行融合

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巩固专业知识,突显中职语文的特色。旅游专业的学生通过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古迹,撰写导游词,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这样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为此,笔者专门设计了一节《我爱我的家乡》语文活动课,整堂课都由学生来做主,两个主持人组织课堂,每组推出两位学生介绍家乡的名胜古迹、风味小吃、名人、特产等,中间穿插诗朗诵、小组唱、小品等节目,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通过这节课的活动,学生们更了解自己的家乡,也更热爱自己的家乡了。5.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例如引导学生走进大洋小区,调查居民的居住条件,写出关于居民生活小区的调查报告,提出完善居民生活小区的建议,提出关于未来小区建设的构想或模型。我们指导学生利用节假日,深入农村、社区,进行调查研究,选取相关问题,成立课题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丰富语文知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如针对临海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这一现实,笔者指导学生设计了《临海名人故居保护现状调查》这一研究性学习课题。学生利用“双休日”围绕临海市区有哪些历史名人故居、保护现状如何、故居保护的意义和今后如何采取新的保护措施进行调查、采访,写出调查报告和小论文,并把研究成果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开展这样的活动,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当然也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现实生活是活动课程依赖的基本条件。活动课程是将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的重要桥梁。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只有在多样的活动中,在多样的社会交往中,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健康的全面的发展。“体验式教学”从根本上讲是对开放的教学模式的一种有益探索,它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与“体验过程”对改进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开阔视野与提高科学素养有很大的帮助,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同、理解知识,更易于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易于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勇于怀疑、大胆创造的精神,有利于学生更顺利地走入社会。

作者:蒋翠华 单位:临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职高语文教学探析3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诗意的、感情的、审美的源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换句话说,没有文学教育,将会导致人的情绪或情感方面的缺失,情绪或情感的缺失将导致思维功能的障碍。职高教育面对的是一群带着自卑心理的失落群体,他们的文化成绩差,无奈之中选择了职高,他们失意、抑郁、迷惘,如此的特殊群体,需要教师的关爱,需要文学作品给予他们精神营养,激励他们勇敢地面对生活,书写一个大写的人。有哲人说,真正的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师生互动方式是对话、交流式的,而不是传递、问答式的。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过程是一段以心交心、以情动情、以智启智的精神生活,不再是教师作为知识的拥有者对学生的单向传递,也不是师生之间的问与答。由此看来,职高语文教学更应该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涵养,理直气壮地在教学中实施“师生对话”“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在民主、自由、平等的氛围中接受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形成健全人格。

一、新形势下的职高语文课堂对话教学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是熏陶学生情操极好的素材,读文学文本是与文学人物对话的过程,是生命感动生命。与文学文本对话,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学生不能隔岸观火,必定是要把自己燃烧进去,把自己的心交出来,与主人公共命运同呼吸,就在同哭同笑同焦虑同挣扎的过程中,学生在不知不觉的言语体验中丰富着自己的精神世界。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就没有了教育。但是,新形势下的职高语文课堂对话教学现状堪忧。

(一)教师倾听的丧失在普通层面,“对话”就是两个人或许多人之间的谈话或两方、几方之间的接触或谈判(《现代汉语词典》)。在哲学层面上,“对话”有着更为深刻、更为丰富的含义,最主要的是主体间的民主、平等的意识和关系、合作的态度以及倾听他人以创建新境界的渴望。很多时候,教师怀里揣的是教案,脑中想的是下一个环节,对学生的发言听而不闻,漠然处之,有些教师看似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其实暗暗在想如何把自己事前设计好的教学环节套上去,并没有真正用心去分辨学生的发言,或者没有抓取对话中的有效信息,以致倾听资源的流失。教师的注意力被教案所困,学生被迫跟着教师的思维行进。另一方面,教师的精力被纪律牵制,因为管理学生课堂纪律以致倾听丧失。考虑到职高课堂偶发事件频频,大部分学生的表现不敢恭维,教学中思维得不到碰撞,问题得不到解决,令不少教师眉头紧蹙,久而久之,教学变成了省略过程的直截了当的显示。

(二)有名无实的假对话泛滥倾听丧失的另一极端是将对话教学演变成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单纯的师生问答。这样的问答课,所有要探讨的问题都是教师单方面事先设计好的。教师是“对话”情境的制造者,“对话”话题的发起者,“对话”话题的控制者,“对话”结果的裁定者。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宰,学生是课堂的陪衬,很多情况下只是在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只是在形式上给予学生自由言说的机会,但实质上整个对话过程都牢牢地掌握在教师预设的框框中。

(三)对话目标的迷失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认识文本、理解文本、创新文本中实现“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情感的交流”,文本是开展有效对话的依据。可是教师强调课堂的“非预设性”,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多元化理解”的美丽谎言下,学生随意生发现象时有发生。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实则天马行空,离题万里,不知所云。这时教师的角色已经退化成教学中无原则的吹捧者或“潇洒”的不负责的看客。

二、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

最富有灵性、最富有生命激情的语文课堂演变成一潭死水,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兴味索然。如何借助教材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笔者冒昧地将平时教学心得付诸笔端,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尊重主体,树立“对话”意识对话主体必须有一种“对话意识”,即一种民主的意识、平等意识、合作意识,致力于共同创造新的精神境界和倾听他人的渴望,不是居高临下,颐指气使、更不是冠冕堂皇地“请君入瓮”,教师必须更新观念,从“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向“教师导着学生走进教材”的观念的转变。尊重主体,就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职高生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设计问题时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的形象,从人物的称呼入手,如果你是林冲,你会怎样称呼“高俅”?如果换作李逵,又会怎样称呼?林冲却称“高太尉”,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踊跃发言,常人称作“高俅那厮”“高俅老贼”,林冲却称高俅为太尉,这种彬彬有礼的背后是一种油煎般的苦痛,然而他也认为,因为他要苟延残喘,要挣扎地活下去……曾在一个班级内做过民意调查,你希望老师以怎样的方式与你沟通?有85%的同学选择以朋友的身份倾听学生的肺腑之言,在谈笑、聊天等无拘无束的氛围中与老师拉家常。教师要努力做一个倾听者,师生之间开展有效对话,在探究中激发生命智慧和创造潜能。在教学《读书人是幸福人》时,老师与学生共享幸福的阅读清单:学生热衷玄幻小说,这些小说虽然远离大家的生活实际,但能满足他们探究世界的好奇心,而且有情节雷同化、过分宣扬色情和暴力的弊端,有时我们不妨换换口味,教师适时推荐《狼图腾》《傲慢与偏见》等经典名著,在和风细雨中滋润学生的心田。

(二)不拘谈话,“无声”胜有声在语文课堂上,“生生对话”也罢,“师生对话”也罢,固然往往通过谈话来实现,但并不能由此就认为对话即是谈话,它完全有可能通过其他的方式来实现。比如老师一个会意的眼神,一次不经意的回眸,一次轻轻地拍肩……可能就是心与心的牵手。张爱玲曾写过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男女主人公之间终身就一句话,却构成他(她)一生中最有价值的对话。这是真的。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长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她记得她穿的是件月白的衫子。对门住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他走了过来,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地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儿,各自走开了。就这样完了。他们两人之间的对话,尽管“她没有说什么”,他也只问了一句,而且看起来是那么平常、平淡,但他们确实完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教学史铁生的《合欢树》,为了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特地选用了羽泉演唱的《烛光里的妈妈》为背景音乐——“妈妈我想对您说,话到嘴边又咽下,妈妈我想对您笑,眼里却点点泪花。噢妈妈,烛光里的妈妈,您的黑发泛起了霜花,噢妈妈,烛光里的妈妈,您的脸颊印着这多牵挂。”在伤感亲切的基调中,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睹物思人,物是人非,学生不难理解在平淡文字下对母亲的深深的怀念之情。当前职高生多数较为浮躁,不能静下心来朗读,甚至没有读书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中往往过于追求技巧性和统一性,致使朗读教学陷入了“千人一面”的尴尬的境地。笔者在分析《雷雨》中周朴园认出鲁侍萍前一段时,请学生改变齐读或个别朗读的形式,在操作演练中参悟周朴园的复杂多变的心理。请学生品读“哦”一词:(1)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漫不经心的口吻)(2)哦,很远了,提起来大家都忘了。(勾起了周朴园的回忆,停顿稍长)(3)哦?你说说看。(惊奇,语调上扬)(4)(苦痛)哦!(谎言被揭穿时不由自主的耻态语,短促重读)(5)(汗涔涔)哦。(受指控后做贼心虚的窘态,语气轻短)几个“哦”表现出周朴园自欺欺人,展现了一个自私、虚伪、冷酷的伪君子形象。同时,请学生揣摩同一内容用不同形式来表达,学生反复朗读品味周朴园说话的语气,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性。A.(看她关好窗户,忽然觉得奇怪)你——你贵姓?(客气)B.(抬起头来)你姓什么?(意外,有些疑惑)C.(忽然立起)你是谁?(更加疑惑,有些惶恐)D.(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怀疑得到证实,有些不知所措)E.哦。侍萍!(低声)是你?(不愿意相信是事实)这时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显得有些苍白,完全多余,其实,一切尽在不言中。教学有三种境界:授人以鱼——授人以渔——悟其渔识,这大概就是第三种境界。

(三)有的放矢,牢记“首席”地位开展生生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同时,教师必须认清自己“平等中首席”的角色,承担起作为对话“首席”义不容辞地组织对话、引导对话、评价对话的重任。教师该讲的一定要讲。学生在平时阅读文本过程中出现偏差是很正常的,他们的社会阅历浅,知识经验少,但是教师遇到这样的情况要主动引导,巧妙点拨、矫正,做到去伪存真。教师要用文本蕴含的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来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从而构建他们的精神世界。执教王蒙的《善良》,在上课之前不妨让学生众说纷纭。设置一个情境,如果遇到老人摔倒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学生讨论的结果:(1)我不干坏事,但我怕被讹诈,不会贸然出手,会静观其变。(2)我会躲得远远的,这个社会好事不能做,明哲保身。(3)我觉得老人很可怜,我应该伸出援助之手。此时教师不应该简单地赞扬学生,或者粗暴地批评学生。应牢记自己是“平等中首席”的地位,执教者非常有必要针对学生的观点适当点评,弘扬正能量!如果学生学完这篇课文之后,能引发他一些思索,那么一种思索就是一种进步、一种收获!因为这毕竟涉及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尴尬境地,成年人也未必时时善良,我们又何必苛求学生呢?鲁迅曾说过:“四季皆春,一年到头让你看桃花,你想该多么乏味。”在众多新异的刺激中,灵活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无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学生越差,对教师的要求越高,教师应该正确处理教材内容和学生认识水平的矛盾。“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澜语)教师应时刻提醒自己要有平等对话的意识,以问题为载体,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头脑风暴,在职高语文课堂中将对话教学进行到底,拒绝无效,共筑精彩。

参考文献:

[1]李维鼎.阅读理论的分歧、阅读理解的弹性与阅读教学策略[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王随仁.反思语文对话教学误区[J].学科教育,2006(15).[3]王尚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郁萍 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职教中心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