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坚定文化自信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05-18 12:24:27
坚定文化自信论文

坚定文化自信论文第1篇

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数在减少,嘻哈文化的追求者不断增加;文物古迹旅游变成以拍照打卡为目的,对历史文化内涵了解少之又少;物质条件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文化素质道德水平却出现危机。究其原因,正是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不重视,不了解。因此,振兴传统文化,实现文化自信已成为必然趋势。

让文化节日活起来。文化节日是中华文化从古到今传递的情感纽带,是有温度的传递媒介,新时代的传统文化节日需要与时俱进,跟上潮流。紫禁城在过大年时推出文化创意作品丰富了节日的活动内容;法定节假日政策的出台给人感受传统文化以充足的时间;元宵节猜灯谜活动提高了群众的参与感;江苏靖江“我们的中秋”中华品德领诵主题活动在温暖而深情的《记住乡愁中》展开。这些节日活动的开展和政策的出台改变了以往陈旧的节日活动方式,让人们更有兴趣体味我们的传统节日。由此可以看出,实现文化自信需要创新文化节日活动方式,提升文化参与积极性。

让文化活动多起来。文化活动作为群众学习体验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在文化弘扬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经济的进步、技术的改善和群众需求的不断增强使我们的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多彩,数量越来越多。但同时也暴出一些问题,比如说活动内容同质化、单一化。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百分之四十五的人认为我们的文化活动数量不足,百分之三十八的人认为文化形式单一,百分之三十三的人认为文化内容低俗。众所周知,短板效应当中短板会制约整体的发展。文化活动同样如此,我们不能只一味追求文化活动数量的多少,而忽视文化活动内涵。这样会制约我们文化活动的创新,起不到文化活动应有的弘扬和传承的作用。在实现文化自信和民族振兴的过程当中,既要增加活动的数量,也要增加活动的内涵。

让文化产业兴起来。“倾力打造高质量山东振兴齐鲁样板。”山东作为东部重要经济力量,对国家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恶化,以及实体经济遇到发展瓶颈,进一步推动山东经济新的突破遇到难题。我们不能仅仅看到山东的经济水平比较高,同时也要注意到山东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例如泰山文化,曲阜文化,沂蒙革命文化,水浒文化等。在传统经济难以取得新突破的关键时期,国家要充分挖掘丰富的文化资源,依托浓厚的文化基础,推出新的文化产业。例如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产品,文化表演等。创新文化产业,把传统文化融入经济发展,助推我国经济迈向新高度。

坚定文化自信论文第2篇

关键词:中华文化;创新发展;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11-0069-02

在今年的“七一”讲话中,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并提,显示了对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视。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积累和形成了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当前,如何在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发展,培育和坚定文化自信,是必须重视的重大课题。

一、文化自信的基础和源泉

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文化的信念、信心,体现的是民族精神状态和凝聚力。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和源泉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 优秀深厚的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灿若星河的人类文明,留下了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崇高的价值追求,蕴含着顽强的奋斗精神,包涵着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诸多智慧。这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特有贡献,也是我们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据所在。中华文化必定要走向世界,优秀深厚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在对外交流中的重要精神资源,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

(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快速发展是文化自信的现实依据

我们党拥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深刻认识到文化建设在一个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从战略高度和全局视野出发,制定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方针,出台了许多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政策措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文化事业全面推进,文化产业加速发展。这些表明我国文化软实力逐步增强,文化竞争力逐步提升,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三)当代中国发展的巨大成就是文化自信的最大本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当代中国发展的巨大成就,不仅极大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也坚定了我们的道路、理论、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虽然与快速提升的硬实力相比,与历史上中华文化在世界上曾经达到的高度、产生的影响相比,当代中国文化建设还有所不足,但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升,积累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精神能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最大本源。

二、坚定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的话强调了文化自信对于国家民族发展的深远和现实意义。

(一) 坚定文化自信,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支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中华文化创造了灿烂的辉煌,包含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生生不息、勤于奋斗的民族精神,体现着和谐宽厚、追求进步的高贵品质和人格。当前,我国社会格局深刻调整,利益格局更加多元,群众思想和利益诉求更加多样,在推进“四个全面”伟大实践中,碰到的矛盾和问题会比以往更加复杂,这就需要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用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找到最大 “公约数”,在不同社会阶层中形成最大限度的思想认同和价值认同,从而凝聚力量,提供精神动力。

(二)坚定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

文化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的复兴首先是文化的复兴。在一个文化信念的荒漠上,立不起一个伟大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寻找到它的文化根基和价值支撑,它就是文化自信。正如所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坚守我们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守住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前进路上的严峻考验和艰难险阻,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坚定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理论、制度自信的重要基础

文化是影响道路、理论和制度最深层次的东西,它广泛渗透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中。文化自信是支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没有文化自信,谈不上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此外,文化自信也更深厚,一旦树立起来,其影响将是深厚且长远的。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我们能够快速进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在这一进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当前,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的自信,就必须坚定文化自信。

(四)坚定文化自信,是文化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保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我们对外文化交流越来越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开放交流中,相互吸收和借鉴,同时又展现自己的文化特色与精髓。另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思想价值观念也会借助这个平台进行宣扬与传播。在这样的背景中,文化交流,也是文化的交锋与激烈碰撞。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重视运用中国文化向世界各国阐释中国的主张和智慧。为此,我们必须有坚定的文化自信,以坚持坚守的从容,借助文化的翅膀,向全世界展现中国的形象,展示中国人的精气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三、培育和坚定文化自信的途径与方式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血脉和传统。加快培育和铸就真正的文化自信,关键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

(一) 坚守自身文化认同,阐释传统文化内涵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我国有着五千多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史,有自己从未中断的文化传统,留下了无数的文化宝藏。坚定文化自信,首先是坚守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我们要珍视中华优秀文化,摒弃民族虚无主义,对传统文化致以礼敬,并以之为自豪,并对中华文化生命力和文化发展前景有坚定执着的信念。坚定文化自信,还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深度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和有时代价值的内容,充分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轨迹、鲜明特色,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价值理念,让人民群众树立文化自信,自觉成为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主体。

(二)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培育和坚定文化自信,要善于做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工作,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符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做好创造性转化,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符合改革开放的社会特征,具有时代价值的内容和形式加以改造,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时代内涵和新媒体环境下的现代表达形式。做好创新性发展,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完善和拓展,为其增添新的内容,确保文化传承的时代性、发展性和前瞻性。总之,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从中找到那些能够体现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和主张,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三)摒弃弱势自卑心理,树立正确文化心态

当今,全球经济文化深度融合,坚定文化自信,必须立足世界性的视野,树立正确文化心态,应大力消除文化自卑心理、文化弱势心理和文化防御心理。首先必须抛弃文化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强盛的民族是靠否定自身而崛起的,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是靠虚无主义托起的。其次还必须摒弃文化弱势心理。有的人不能正确领会中国文化的价值,认为我们的文化不如别人,固守着文化弱势和文化防御的心态,同样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这些思想和文化心理极其有害,因此,我们既不能封闭保守,墨守成规,奉行文化保守主义;也不能妄自菲薄,崇洋,一味照搬西方模式和文化。

(四)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文化合作交流

封闭的文化不仅是无声的,也是无力的。培育与坚定文化自信,不能自我封闭,必须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文化的交流合作。一方面,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同时,也将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另一方面,中华文化只有通过与其他文化的碰撞、交流和交融,才能显示出我们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要敢于和善于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传播到世界,特别是要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主流展示出来,把中国人民蓬勃向上的风貌展示出来,全面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只有走出去,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与其他文化相互交流互鉴、创新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论文第3篇

【关键词】 理论自信 道路自信 制度自信 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理论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积极认同、自觉信仰和坚定信念

理论自信,指的是人们对自己所信仰的理论的一种积极认同、坚定信奉和执着追求。理论自信一般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对理论自身的科学性充满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

其二,对理论自身的实践效果充满信心。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源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同时这一理论形成后又成为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导思想。

其三,对理论自身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有机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由此看来,我们党所讲的理论自信,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坚定自信,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远ㄗ孕牛尤其是对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坚定自信。

理论自信是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思想引领和行动指南

理论自信与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存在与发展的内在逻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坚强信心。

那么,理论自信在“四个自信”整体框架中处于一个什么地位、发挥什么作用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我们简略分析一下“四个自信”的内在逻辑结构。

道路自信是根本。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决定前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道路自信为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离开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

理论自信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理论指导,理论自信是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思想引领和行动指南。

制度自信是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制度自信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提供坚实的体制依托和制度保障。

文化自信是支撑。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文化自信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和雄厚的精神支撑。

在“四个自信”整体框架体系内,理论自信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首先,理论自信为道路自信提供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但是这种理论一旦形成就成为指导实践的“伟大工具”,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就可能走弯路、走偏路、走邪路。其次,理论自信为制度自信提供思想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虽然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和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但是这一制度的科学运行和不断完善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导和思想支撑。再次,理论自信为文化自信提供精神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内核,它为先进文化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坚强的精神引领。离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就会失去精神灵魂、迷失前进方向。

坚持理论自信的关键环节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需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和思想引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需要正确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第一,坚持理论自信必须解决好真懂真信的问题。“自信”是以“真懂真信”为基础的,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个方面,不下大气力、不下苦功夫是难以掌握真谛、融会贯通的。”对这样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牢牢把握,自觉践行。

第二,坚持理论自信必须自觉运用科学理论来指导实践。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为了更加自觉地运用这一科学理论来指导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体现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我们党继续励精图治、开拓进取的行动指南。我们必须自觉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实践,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第三,坚持理论自信必须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为此,我们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结合新的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最后,坚持理论自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自觉同形形的错误思潮划清界限。科学理论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就必须坚决抵制和反对各种歪曲、篡改和否定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错误思潮,自觉抵制西方各种错误思潮的渗透,抵制国内各种、文化复古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潮的侵袭,坚持弘扬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旋律,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作者为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中国马克思主义与文化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北京交通大学)重大培育项目“治国理政思想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

坚定文化自信论文第4篇

考试说明:考试时用快捷键(Ctrl+C)复制文本,(Ctrl+V)粘贴文本到答题页面的文本输入框中。

题目:阐述你对“四个自信”的认识

论述题(30分)

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理论联系实际,阐述你对“四个自信”的认识。

答:四个自信是:

1.道路自信。道路自信是对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坚持道路自信就是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为近代历史反复证明的客观真理,是党领导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中国人民幸福生活的根本保证。

2.理论自信。理论自信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真理性的自信。坚持理论自信就是要坚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自信,就是要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自信。

3.制度自信。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制度优势的自信。坚持制度自信就是要相信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相信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推动发展、维护稳定,能够保障人民群众的自由平等权利和人身财产权利。

4.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自信。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激发党和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在全社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和价值认同。

自信是开拓奋进的强大动力,是通往光明的精神支撑。足够自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才能真正安身立命,坚定走向未来。

坚定文化自信论文第5篇

道路自信是前提。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指出:“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道路自信是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实践基础,是其他三个自信的基本前提。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 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没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理论自信是引领。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理论自信是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思想引领,为其他三个自信提供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只有坚持理论自信,才能形成高度的理论自觉,才能促进道路自信的正确拓展、制度自信的完备有效、文化自信的传承发展,从而为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领正确方向、奠定思想基础、提供科学论证。

制度自信是保障。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制度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的具体展开,制度自信具体表现着、规范着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解决中国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只有坚持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才会形成有效依托和可靠保障。

文化自信是灵魂。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核心和灵魂,为其他三个自信提供精神支撑。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只有坚持文化自信,道路自信才有扎根与发展的深厚土壤,理论自信才有与时俱进的思想文化资源,制度自信才有创新创造的活力之源。只有坚持文化自信,道路自信才会更有动力、理论自信才会更有理性、制度自信才会更有保障。

二、从历史上看,“四个自信”层层递进丰富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

道路自信是“四个自信”的逻辑原点和历史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也是实践的选择。只有探索出一条成功的道路,理论才有实践基础,制度才有现实依据,文化才有深厚土壤。道路的具体实践为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的形成、丰富和发展提供了鲜活的素材,而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则以科学化的理论、制度形态和文化形态表现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道路的探索不嗌罨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和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理论自信是道路自信的总结和提升。理论源自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理论自信论证了道路自信的合理性、制度自信的合法性和文化自信的科学性。只有坚持理论自信,才会有坚定的政治信念,才会不断强化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明确了道路的本质规定、价值目标和任务要求,为道路的拓展和制度的完善及文化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制度自信是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的强化和固化。把在正确理论指导下不断完善、在实践中反复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加以固化,就上升为制度,制度具有根本性、强制性、稳定性、系统性等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壮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没有标准的模板可以沿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我们党以巨大的实践智慧和勇气,通过不懈的实践探索深刻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将其总结提升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律,进而将这些规律性的内容制度化、体系化、规范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升为一种制度。

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升华和内化。道路、理论、制度经过不断巩固、强化,内化和渗透于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则升华为文化。只有坚持文化自信,才会有对道路、理论、制度发自内心和心悦诚服的自信,只有文化自觉,才会有对道路、理论、制度清醒理智的把握和践行。“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源于中华五千年文明,源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

三、从实践上看,“四个自信”有机联系内在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共同的哲学基础。“四个自信”都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自身的理论基础,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都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本质属性和价值取向,也是“四个自信”相互贯通、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哲学基础。

共同的实践依据。“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形成、发展的动力源泉,正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的发展推动着党的每一次理论的重大突破、每一次制度的重大变革和每一次文化的重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既适合中国国情和人民需要,又切合时代特征和世界潮流。

共同的目标指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及文化都指向一个共同目标,即两个“百年目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四个自信”凝心聚力,为实现这一共同目标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来源:光明网)

坚定文化自信论文第6篇

摘 要:文化自信理论的提出是中共文化建设思想不断发展的结果,是中共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正面回应社会需求和人民呼声的体现。在当代中国坚定文化自信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保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撑。

关键词:文化自信;时代意义;文化需求;民族复兴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7-0018-03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定文化自信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一、中共文化建设理论的发展和文化自信的提出

延安时期是中共文化理论初步形成时期,提出“新的政治力量,新的经济力量,新的文化力量,都是中国的革命力量,他们是反对旧政治旧经济旧文化的。”[1]695指出中国一切奋斗的目标“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1]663并指出:“现阶段上中国新的国民文化的内容,既不是资产阶级的文化专制主义,又不是单纯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而是以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为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1]706延安时期中共初步形成了经济、政治、文化相互协调、共同推进的工作方针和理论架构。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在文艺事业上确立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思想文化上采取“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有力地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并且中国社会在近代形成的“马中西”的文化主体结构在中共的文化建设方针中得到承认,三大思想源流并存融合的趋势被肯定。但是,从1957年下半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二十一年中,中共一直在“左”的错误和纠“左”的努力中反复,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的尝试也一直在曲折中艰难前行。在这一过程中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长期采取激烈批判态度而忽视其优秀成分,对马克思主义也长期存在教条化的理解。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逐渐走上正确的道路。十一届六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文化建设再次被重视。1986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首次从中央层面对精神文明建设做出部署,全会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概念,并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强调“必须从这个总体布局的高度,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2]至此“三位一体”的总布局理论基本形成,社会主x文化建设也一直作为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90年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形成,中共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1990年1月,李瑞环在全国文化艺术工作情况交流座谈会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但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和经济,而且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3]在1991年“七一”讲话中进一步强调“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4]同时随着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软实力越来越被重视,国际上“文明冲突”“软实力”等理论相继提出,并迅速成为热点。适应这一时展趋势中共十五大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5]

进入21世纪,国际竞争中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愈发凸显;同时随着我国基本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的同时精神文化需求极大地释放出来,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愈发突显。把握这一时代脉络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国际国内形势、基本原则、主要任务、主要措施和改革方针等做出了全面部署。同时《决定》首次提出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强调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2012年中共十提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大自信”提出后社会各界对进一步提升文化实力,树立文化自觉自信的期盼愈发强烈,不断呼吁将“文化自信”确立为与“三大自信”并列的理念。

中共十后,在不同场合多次阐述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2014年两会期间深刻指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6]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起来,并给予极高评价。2016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7]这是在党的重要会议中首次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提出,并作重要阐述。

文化自信的提出和“四大自信”理念的最终确立,是中共文化建设理论发展的成果,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经验的积累,更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社会需求和人民呼声的正面回应。

二、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必须坚定文化自信

当前中国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存在着诸如:社会理想丧失,社会共同价值和行为规范构建艰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遭受质疑,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马克思主义对大众的吸引力不断减弱;公民个人信仰缺乏,人生理想模糊;封建迷信沉渣泛起等问题。一般认为这些问题是当前中国社会“信仰危机”的突出表现。但笔者认为当前社会对于“信仰”问题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将上述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问题定义为“信仰危机”有一个被普遍认可的逻辑前提,即在“信仰危机”出现前,中国社会大众普遍具有坚定的信仰,但这只是一种粗浅的感性认识。

信仰是人们基于一定的认知而确立的对某一意识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因而在一定条件下缺乏内心确信对某一行为规范和价值的遵循显然不能称之为信仰。传统中国社会中人民大众对于“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等观念的确信,显然只是对于统治阶级塑造的行为规范和价值的被动认可和接受,而非主动信仰。因而传统社会真正意义上的信仰只存在于政治、思想等领域,其所涉及的社会阶层范围极为狭小。无论是古代中国对于各种“道义”“纲常”的推崇与批判,还是近代中国各种“主义”的激烈碰撞,都主要局限在M小的社会上层。人民大众对其反应都非常迟钝,对于各种思想理念只有朴素的认知,并在实践中采取的是一种实用主义的状态,因而并不构成社会大众的普遍信仰。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理论被广泛传播,但社会大众对其更多的是一种朴素的接受和认可,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肯定更多是源自共产党执政带来的社会进步。因为从根本上来说,在社会生产力发展还不发达的条件下,普通大众只能为了基本的生存需求而辛劳,根本不具备从事丰富思想文化活动的条件,对某种观念的信奉和遵守只是对于外界输入的思想观念的被动接受,而非主动信仰。而随着改革开放伟大征程的开启,中国社会生产力极大解放,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同时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被极大地释放出来。产生了人民大众精神文化需求快速提高与当前社会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因而就全社会而言,前述一系列精神文化领域的乱象反映的正是这一矛盾。

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这一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是必然要求。这在于外来先进文化虽然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借鉴,但是只有深深扎根于中国土壤的中华文化才是中国社会现实的最深刻最准确反映,才最适应中国社会关系,最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充分发掘出中华文化无限丰富的养分,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

三、坚定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撑

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坚定文化自信是强大的精神支撑。

首先,坚定文化自信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保证。当今国际社会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文化软实力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国际社会中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锋越发激烈,各国围绕价值观、发展理论、国际政治原则和道德标准等的阐释权和话语权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并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到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竞争。一些国家文化上的优越感和话语权,成为其国家战略行动的重要精神支撑并为其国际行动提供了有力的合法性辩护。这一世界大潮决定了“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8]坚定文化自信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思想保证。

其次,文化自信是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在以地域性政治权利为核心要素的近代民族主义兴起以前,世界上大多以血缘作为区分民族的标志;然而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将文化作为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志。无论其种族、血缘关系如何,亦无论是农耕民族还是游牧民族,只要认同中华文化便会被认为是同根同源。在历史上,中华文化无论是在民族心理层面还是国家政治层面都是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是凝聚中国社会的重要纽带。在今天,中华文化所蕴含的共同价值观、语言、习俗、社会心理、思维方式仍然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标志,是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再者,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定对中国辉煌历史和灿烂文明的自信。“文化有自己的历史,本身有历史的继承性,是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体现在一般所说的‘民族精神’”上。强调历史,是希望通过个人的关怀来实现文化的关怀。祖宗和子孙之间是一个文化流,人的繁殖指的不仅是生物体的繁殖,也是文化的继替。”[9]515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国辉煌历史和灿烂文明的集中体现,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我们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对文化的坚守就是对民族的根和魂的坚守。“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10]

最后,坚定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之意。“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11]正是独特的文化使得中国社会秉承着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截然不同的现代化价值理念和现实追求,丰富和扩展了现代化的内涵,探索出一条独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首倡文明自觉的费孝通先生曾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文化的契合,认为思想、邓小平理论“背后一定有中国文化的特点在起作用。”并例证到“‘一国两制’的实践不光具有政治上的意义,而且还表现在不同的东西能不能相容共处的问题上,所以它还有文化的意义。这就是说中国文化骨子里还有这个东西可以把不同的东西凝合在一起。”[9]478质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无不植根于文化。正如强调的:“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 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12]同时在未来的发展中,道路的选择、理论的发展、制度的完善依然需要坚持中国文化的价值支撑和思想引领。

参考文献:

[1]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M]//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21.

[3]李瑞环.关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若干问题[M]//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76.

[4].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82.

[5].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M]//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30.

[6]“改革的集结号已经吹响”――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商国是纪实[N].人民日报,2014-03-13(1).

[7].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

[8].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28(3).

[9]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

[10].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9-25(2).

坚定文化自信论文第7篇

关键词:文化;文化自信;党员干部

党的十以来,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2014年2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他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2014年3月7日在全国“两会”参加贵州团审议时,又指出,“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进一步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他还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所禀赋和拥有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保持坚定的信心和发展的希望。在对其文化抱有强烈信任和发展的理想信念之下,才能获得坚持和坚守的信心,才能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才能克服前进路上的艰难险阻,才能激发发展创新的活力。

(一)文化作为一种基因、血脉和传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渗透到人的活动的方方面面,也渗透到道路、理论和制度中,影响更广泛深远。2014年3月2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说:“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五千多年文明史,源远流长。而且我们是没有断流的文化。建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还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始终把文化放在应有的位置,从一件件事情做起,从一次次强调做起,从自己做起,不断强化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树立文化自信。

(二)一个民族的文化力强盛,这个民族的生命力就强盛。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不仅要靠经济实力,最终还要通过文化符号来表达,文化力量来展示。提出文化自信,实际上是中国软实力的最好注释。在文化融合加剧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更应为中国社会各界所重视与扶持。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说:“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历来对自己的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只是到了近代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时,文化自信、国民自信受到极大损伤。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时期,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一系列的重大言行举措,无不彰显着对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视和推崇,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饱含着许多耳熟能详的治国理念,学习传承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可从中获取足够力量,为治国理政不断提供强力支撑。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党和人民群众长期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高度重视中华文化独特价值,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他一再强调,“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毫无疑问,“讲清楚中华文化”,需要认识到中华文化是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一个整体;需要认识到中华文化既包含着历史,也涵盖了现在,更指向未来。”“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二、努力培养和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只有对自己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正是有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持自己、吸纳外来,形成了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近代以来,我国长期积贫积弱的现状,诱发了人们“自卑自弃”的文化倾向。而随着当今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社会价值观的多样化与文化的迷茫和失落,对文化的无知与粗暴等现象并存,使一些人失去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担当起文化引领、传承和创新的责任,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出力献策。

(一)要努力学习民族文化,通过多读经典,掌握优秀民族文化的精髓,在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库中,存储大量传统文化信息,掌握这些知识并传下去。要保护民族文化,用高度的热爱增强自豪感和自信心,绝不自我贬低、自我放弃,搜集整理那些散落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用资料和艺术表现等形式进行保护。要宣传民族文化发掘中华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的时代价值,在各种场合积极倡导,借助博客、微博、网络论坛等现代传媒进行传播。要发展民族文化,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通过精心萃取,使之不断发扬光大,成为涵养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