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产科护理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11-17 23:28:51
产科护理论文

产科护理论文第1篇

1.1一般资料

本院产科2013-01~2013-04间给予传统护理模式的500例自然分娩的初产妇为对照组;2014-05~2014-08间给予国际产科护理模式的500例自然分娩的初产妇为观察组。纳入标准:均符合自然分娩的条件(单胎头位;产道正常;胎儿发育正常)。排除标准:妊娠并发症产妇;心、脑、肺、肝、肾等器官严重疾病产妇。两组一般资料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传统护理模式

产妇入院后,建立其病历档案,进行胎心、胎动、血压等的监测;对产妇进行饮食指导,告知其注意事项;保持产妇住院病房的洁净;监测产妇宫缩规律,宫口开大2cm~3cm后,送入产房待产;产妇宫口开全采用传统的方法指导产妇用力。采用传统保会阴接产。

1.2.2国际产科护理模式

1.2.2.1国际产科护理模式

由产科医生1名、产房工作经验3年以上的助产士6名组成培训小组,采用Roy适应模式、Orem护理模式等相关的护理理论,根据会阴侧切发生的原因对助产士进行鱼骨图分析,国际产科护理模式培训,并且现场组织观摩接生操作和进行床边示教,同时考核其对SBAR沟通模式的掌握程度,考核合格后上岗。

1.2.2.2国际产科护理模式应用

产妇入院前孕妇学校并利用幻灯片、动画、纪录片等多媒体形式,详细讲解孕妇所需物品的准备、即将进行的分娩过程的具体流程及注意事项,入院后相关手续完善后,由责任护士向其发放健康教育资料。告知产妇健康饮食及运动的重要性,并根据产妇个人习惯,与其一起制订详细的健康教育内容,同时根据产妇的精神状态、性格特点等准确评估其心理状态,加强与其交流,尽量让产妇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分娩时可能产生的痛苦。宫颈口开大到2cm~3cm的时候,安排产妇进人分娩室,采用一对一式分娩,给予舒适抚摸、鼓励、安慰及如何在助产士指导下用力等支持同时评估产妇会阴胎儿等情况;待宫口开全后,指导产妇正确用力(产妇不想用力时不指导产妇用力,宫缩间歇期缓慢屏气用力,宫缩期张口快节奏的哈气);当胎头娩出2/3时,指导产妇嘴巴张开,做喘息式的急促呼吸;当胎头全部娩出后,指导产妇宫缩时再放松、哈气。助产士不干预不保会阴状态下接产,胎儿自然机转分娩。在产后2h送回病房,指导其饮食、饮水,同时加强对新生儿的护理。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产妇会阴侧切、会阴Ⅲ度裂伤、新生儿产伤、新生儿窒息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以SPSS17.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运用国际产科护理模式后,产妇会阴侧切率由原来的85.5%下降至31.0%;两组产妇会阴Ⅲ度裂伤、新生儿产伤、新生儿重度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产科护理论文第2篇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9月-2014年8月妇产科2024例孕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12例;对照组年龄20~41岁,平均(26.4±7.3)岁,平均孕周(37.8±3.2)周,观察组年龄21~42岁,平均(26.6±7.1)岁,平均孕周(37.5±3.4)周;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及指标:对两组产妇进行剖宫产等危险指标的统计分析并实施评估。观察组在风险管理制度指导下进行综合护理,护理模式以产妇为中心,为其及时进行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为孕产妇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措施;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分别对两组孕产妇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风险进行统计,并对其进行分析比较。

1.3统计学方法:选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孕产妇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组孕产妇并发症发病率分别为4.64%、15.61%,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两组护理疗效比较: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满意度分别为95.16%、87.5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产科护理论文第3篇

1.1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于本院接收的健康产妇9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5例)和研究组(46例);对照组年龄23~35岁,平均年龄(26.23±3.57)岁;分娩方式:剖宫产25例,自然分娩20例,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4例,中学16例,小学及以下15例;研究组年龄22~34岁,平均年龄(26.13±3.63)岁;分娩方式:剖宫产25例,自然分娩21例,文化程度:大专以上15例,中学17例,小学及以下14例;两组产妇年龄、分娩方式以及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了解产妇及婴儿基本资料,对产妇进行常规知识培训并发放健康教育知识手册。研究组选择经过专业训练的护士进行整体护理,护理内容包括:①心理护理:与产妇建立良好关系,并对产妇心理进行评价,以此来制定科学合理且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②健康教育:选用宣讲、多媒体影像播放等形式对产妇进行产后注意事项教育,如饮食、性生活、自身清洁、母乳喂养以及避孕等方面的知识和技巧,以提高产妇掌握孕产知识的程度;③环境护理:营造舒适、安静且和谐的病房环境,以保障母婴睡眠质量。

1.3观察指标

采用SDS、SAS对产妇护理后的焦虑抑郁情绪进行评定,有抑郁症状为SDS标准分≥50分,有焦虑症状为SAS标准分≥50分;统计两组产妇自身保健、母乳喂养以及新生儿护理等孕产知识掌握率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妇孕产知识的掌握情况比较

研究组产妇孕产知识掌握率86.96%高于对照组66.67%,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产妇SDS、SAS评分情况比较

护理后,研究组产妇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产科护理是医院日常诊疗以及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产妇及婴儿身心健康造成影响,还对产妇及其家庭生活质量造成影响,因此在围生期对产妇予以科学合理的整体护理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可得护理后两组产妇的SDS、SAS评分以及产妇对孕产知识掌握率两项结果,其中分析两组产妇对孕产知识掌握率情况,可知研究组产妇对孕产知识掌握率为86.96%,显著高于对照组66.67%,说明予以整体护理干预可促进产妇对自身保健知识、母乳喂养知识以及新生儿护理知识方面掌握程度的提高。分析其原因在于,整体护理干预除对产妇进行常规护理外,其选择受过专业培训的护士进行护理,可有效为产妇提供更为专业的孕产信息以及护理。此外,通过宣讲、多媒体教学等形式对产妇进行健康知识教育,即饮食健康教育、性生活教育、自我保健教育以及母乳喂养教育等产后注意事项方面的知识和技巧,可有效消除初产妇产后的困惑和疑虑,进而实现提高产妇对孕产知识掌握率的目的。同时进一步分析两组产妇护理后的SDS、SAS评分情况,可知经护理后研究组产妇SDS评分为(36.57±2.53)分、SAS评分为(37.58±2.24)分,显著优于对照组(45.77±2.01)分、(47.76±2.65)分。该结果表明予以整体护理后产妇未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本研究结果与郑巧玲等的研究结果相似。分析其原因在于,产妇产后由于性激素、社会角色以及心理变化给身体、情绪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变化,产妇可能会出现产后忧郁症,其不仅对产妇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还会对产妇及其家庭生活质量造成影响。整体护理干预及时地对产妇进行心理评价,并针对产妇的性格特点、心理状态等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可以为产妇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进而对产妇的不良心理情绪进行调节。

4总结

产科护理论文第4篇

1.1一般资料该院此次研究所选850例产妇为2013年1月—2014年8月间产科收治,其中,355例为2013年1—10月间收治,是风险管理实施前的产妇,为对照组,另外495例为2013年11月~2014年8月间收治,是风险管理实施后的产妇,为观察组。对照组产妇情况如下:年龄为21~39岁,平均年龄(29.1±6.2)岁;孕周为38.20~40.12周,平均孕周(39.18±0.80)周;228例为初产妇,127例为经产妇;剖宫产分娩181例,经阴道分娩174例。观察组产妇情况如下:年龄为23~38岁,平均年龄(28.5±7.4)岁;孕周为37.55~41.80周,平均孕周(38.90±1.15)周;329例为初产妇,166例为经产妇;剖宫产分娩226例,经阴道分娩269例。排除双胎、妊娠合并症以及头盆不对称的产妇。对比两组产妇的年龄、孕周、产次、分娩方式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实施两组间的比较。

1.2方法风险管理未实施前,对照组产妇接受产科常规护理,内容主要包括帮孕妇办理各项入院手续,指导孕妇监测胎动、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等,讲解分娩后及会阴护理方法。风险实施之后,观察组产妇接受产科常规护理联合风险管理护理。风险管理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建立管理小组:选择1名护士长,2名责任护士,1名资深风险顾问,若干名护理人员,构建风险管理小组;由资深风险管理人员对管理小组展开风险管理的理念、知识以及技能的教育与考核工作;考核合格后,开始实施风险管理。实时监控风险管理落实情况,每月对风险管理的效果实施评价,整合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及系统防治措施,建立风险管理档案。②风险识别与评估:风险管理小组对产科存档的风险事件作为参考资料,并查阅其他产科相关文献,了解产科风险事件的高发时段、多发环节、易发人群、高危事件,对关键资料加以分析与记录,识别产科存在的护理风险。在识别风险的基础之上,采用风险严重程度乘以风险发生频率的方式,对风险的危险性加以评估,了解不同风险的危害程度及应急处理先后顺序。产科内的病室消毒、产后出血、胎儿窘迫以及新生儿窒息等问题均为高危风险因素。③风险防控与处理:风险管理小组针对产科高危风险事件展开风险防控与处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开展风险管理培训:定期开展风险管理培训,向风险护理小组成员传达新颖的风险护理理念与知识技能,重点向成员讲解护患沟通的技巧,提升她们的法律意识。实施风险应急处理现场教学,针对应急预案及突发风险事件,锻炼护理成员的风险应对心态及处理能力。②做好护患沟通:从神态、言谈、举止、着装等方面入手,改善护理人员的服务理念,实施优质护理。从风险管理的个案分析工作中,优化护理人员的语言表达技巧、心理干预能力及慎独精神,切实改善护患之间的关系。③优化病室环境:定期落实病房的清扫、消毒工作,注意开窗换气,保持病室内的清洁美观。按照规定对病室内物品进行统一摆放,将危险物品妥善安置,使其远离产妇与新生儿。尽量通过沟通,控制探视人员的数量,禁止患传染性疾病的探视人员出入病房,避免出现病室内交叉感染。④提升母婴护理技能:向产妇讲解分娩、自我护理及新生儿喂养的相关知识技巧,帮助产妇缓解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避免出现产后抑郁症。按时对产妇及新生儿的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尽量地满足产妇提出的合理要求,耐心地解答产妇及家属提出的相关问题。分娩完成后,及时帮助产妇下床进行适当的活动,以促进产妇恢复。为产妇指导按摩的技巧,促进泌乳。与产妇、产妇家属沟通,帮助产妇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重点观察新生儿的呼吸情况,及时检查新生儿呼吸道是否出现痰液或其他分泌物堵塞的情况,保持呼吸畅通,避免新生儿窒息。⑤优化分娩中护理:加强分娩中护理技能学习与锻炼,切实掌握分娩中护理技巧。仔细观察产妇的宫缩情况,了解产程进展,通过目光交流、按摩子宫等方法,缓解产妇的紧张心理,减轻产妇的疼痛感。提醒产妇在阵痛间歇期放松肌肉、调整护理、适时休息、适当进食。分娩过程中,以轻柔、熟练的行为对产妇进行护理,以辅助医师开展工作。⑥制定风险紧急预案:根据产科风险识别以及风险评估的结果,对高危风险事件建立应急预案,比如高危妊娠、产后出血防治、胎儿窘迫救治、新生儿窒息处理等,提高护理人员对于风险管理的主动性。开展应急预案演练,对护理人员的应急心态及能力加以锻炼。

1.3临床观察指标研究工作结束后,统计两组产妇发生的护理差错、护理投诉、护理缺陷、护理意外、护理纠纷事件,计算发生率,计算两组产妇母婴并发症的总发生率。自拟护理工作整体满意度调查表,分为满意与不满意两项,产妇出院时发放,共发放850份,填写完成后收回,有效问卷为850份,统计两组产妇的满意率。

1.4统计方法该次研究的统计分析软件为SPSS18.0,计量资料(x±s)组间相关性的检验为t值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检验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护理质量两组产妇的护理满意率、护理差错率、护理投诉率,观察组产妇的满意率显著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差错率与投诉率则明显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风险事件两组产妇的护理缺陷、护理意外以及护理纠纷如表2所示,两组比较,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并发症两组产妇产道裂伤、尿潴留、感染以及新生儿窒息并发症的发生率,观察组总发生率为0.00%(0/495),对照组为39.55%(53/134),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产科护理工作显示,产妇的分娩过程、产后恢复、胎儿健康、新生儿的成长各个环节均存在护理风险,需要护理人员切实掌握风险管理的理念与技能,认真地为母婴提供优质服务。唯有如此,才能够控制产妇与新生儿护理事件的发生,降低母婴并发症,保护母婴健康。该院此次对产科风险管理的结果显示,接受风险管理的观察组产妇护理满意率达96.5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9.01%,观察组护理差错率(0.61%)、投诉率(1.01%)、护理缺陷(0.40%)、护理意外(0.00%)、护理纠纷(0.20%)、并发症(0.00%)与对照组各项数据相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各项比较均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一研究结果证实,经过风险管理,产妇对于产科护理的满意率显著提升,护理中的缺陷、意外、纠纷事件明显地减少,护理差错率、投诉率与母婴并发症有效降低。该院研究的各项结果与风险管理在产科护理中具有的价值与其他报道的研究结果相似。但是,该院此次研究在护理满意率方面,与其他报道相比较,明显较高。这说明在风险管理指导下实施优化的护理,可在某种程度上控制母婴并发症的出现,降低各类护理事件的发生率,保护母婴健康。

4总结

产科护理论文第5篇

1观察指标

选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2],对护理前后患者心理焦虑情况进行调查,评分<7分表示无焦虑心理;评分在7~14分之间,表示存在轻度焦虑;得分>14分,表示存在严重焦虑。患者护理满意度采用医院自制满意度量表进行调查,量表内容包括护理人员服务态度、健康知识宣教、病房管理、护理质量以及交流沟通等5项,每项20分,满分为100分,得分>80分,表示非常满意;得分在60~80分,表示比较满意;得分<60分,表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例数×100%。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焦虑情况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焦虑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表1两组患者焦虑评分比较(x±s,分)组别例数护理前护理后观察组3011.2±3.15.1±2.2*对照组3011.1±2.98.6±3.1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

产科护理论文第6篇

一)材料

护理人员基本数据来源于医院历年人事统计报表。护理人员发表的论文数据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应用CHKD《中文生物医学》数据库输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进行检索,将2006-2013年在国内公开发表的论文作为统计对象;二是医院科研办公室统计的2006-2013年登记发表的论文数和期刊影响因子数。两方面的数据汇总后,筛除非医学专业期刊(含增刊),选择第一作者为护理人员的论文作为统计对象。

二)方法

以自然年为节点,将人员的基本信息与、影响因子、职称、学历等应用excel表进行分类统计。

二、结果

一)学历

截至2013年底,护理人员中具有大学学历的人员占护理人员总数的44.34%,比2006年增加10.7倍。

二)职称比例

2006年工资制度改革及2008年实行岗位等级设置后,护理人员高级职称的数量有了一定变化,2013年护理人员高级职称占全院专业技术人员高级职称总数已接近6%,高级职称的人数较2006年增加了近1倍。

三)用工结构

2006年起,医院使用派遣制护士逐年增加。2006-2013年派遣制护士人数及其占在编护理人员的比例依次为24人、5.4%,34人、7.7%,39人、8.8%,41人、9.5%,84人、20.0%,118人、27.1%,189人、51.2%,217人、55.4%。

四)情况

2006-2013年护理人员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的数量呈上升趋势。

三、讨论

产科护理论文第7篇

1.1试验组采用情景与案例联合教学法。虽然,护生在学校里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后进入临床实习,但并不能立即与实践很好地结合,如对危重症的病情评估、急救的处理等,遇到问题往往无所适从。因此,我科设计了情景与案例联合的教学方式。入科后每周一下午由带教老师依据产科常见护理技术操作及危重症设计相关的场景,并结合典型的案例讲解,在场景中学习常见专科理论知识和技能。之后入科实习由临床带教老师与护生实行“一对一”跟班带教。

1.1.1案例分析每周一下午由教学老师或护士长选取近年度的相关具有代表性的病历,涉及常见的产科危重症如子痫、急产、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复苏,每周选取其中之一,以多媒体的形式与学生进行分析并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整体护理的观念评估病情,指导学生如何分析和判断,教师将重点的内容和技能训练的要点在常见的案例中加以概括说明,更直观地体现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结合。

1.1.2情景设计每周一下午在讲解案例分析之后,依据案例中的情景,并由具有丰富临床和教学经验的老师精心参与设计,指导学生在营造的抢救场景中训练,将理论知识融入到模拟的病例场景中,通过具体的操作演练,重点培训护生观察和首次评估患者病情的能力,初步分析问题能力和协助医生进行必要的应急处理。教师将护生分为若干小组,指导护生对患者做出快速评估,准备抢救药品、物品,动手操作常用仪器如输液泵、氧气装置、简易复苏器、心电监护仪等的使用以及必要急救措施。小组成员相互配合,协作分工,轮流动手操作演练。在情景模拟抢救中学习如何执行口头医嘱、如何给药、如何保留和整理安瓶、如何记录抢救经过和书写重症记录等。培训内容涉及、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人文关怀、纠纷的处理等方面[3]。

1.1.3师生互动课程结束后,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本次案例,学生可轮流自由发言,提出问题,共同讨论不理解的难点和重点问题,教师可最后总结答疑,补漏并点评,矫正学生共性的错误,进一步加深课程理解。从而,有助于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系统化地掌握。例如学生可根据情景演练,主动自己归纳总结抢救的流程,进而加深印象,而非死记硬背似的记忆。

1.2教学评价出科考试,包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分别采用百分制。理论知识考核常用药品、疾病护理要点、抢救流程、病例分析等,占100分;操作技能考核其产科常用护理技术操作及仪器设备使用熟练程度,占100分,60分以上为及格。

1.3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

2结果

两组教学效果比较经x2检验,试验组教学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3.1提升了临床护理教学质量,增加了师生间的互动。此联合教学法的实施,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而是为学生创建了一个较为开放的学习环境,带教教师充分发挥了引领的作用,促进学生思考,启发学生大胆地提问,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增加了学习兴趣,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学中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将理论知识引用到常见的临床案例中讲解和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中的难点,同时在情景演练中教师便于发现学生的共性问题,利于集中指导,矫正错误。由表1可见,试验组理论和操作考核成绩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成绩差异有显著意义。说明情景与案例联合教学法较传统教学法有效。理论与实践两者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把原来单向教学过程转变为双向、互动、合作、探究的过程,把护生原来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由死记硬背转变为分析-理解-实践-巩固[2]。

3.2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于产科工作的特点,要求护士动手实践能力及应急处理能力较强,并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且一些理论知识较抽象、枯燥,情景与案例结合的教学方式避免了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脱节,能更多地提供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允许学生犯错误,积累间接经验,尤其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判断能力。

3.3增强了护生的团队配合意识和提升了职业自豪感。在此联合教学法中,通过在情景中演练,学生们亲身体会到,合格的护士不但要具有精湛的护理技术和敏锐的观察力,而且在抢救中要分工合作,紧密配合,增强了团队意识。从抢救成功的案例中,增加了自身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了学生对专业的热爱敬业之情。

4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