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英美文学教学(合集7篇)

时间:2023-01-12 02:55:22
英美文学教学

英美文学教学第1篇

【关键词】文学教学模式构建主义读者反应

英美文学课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和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可是近年来英语专业普遍存在着文学教与学相互脱节、文学教学与语言实践的相互脱节、文学理论研究与英语教学实践的相互脱节等难题,使英语文学课孤立于语言课之外。如何改变学生对文学经典敬而远之,如何完善文学课教学方法?现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观点。

1教学问题的成因

近年来,英美文学课在英语专业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日趋尴尬,不少学习者将文学课或文学作品阅读看成可有可无的科目,学习文学的意义对于他们来说更多的是在于获得学位。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1理性教育泛化

理性主义教育理念在中国有坚固的基础,它具体体现为:重知识轻经验,重科技轻人文;重视人文学科的工具功能,忽视人文学科的综合功能;迷信书本知识,忽视生活知识;只强调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精确度。

1.2功利思想失衡

随着市场经济观念的普及和广泛接受,人们一方面对外语的作用越来越重视,另一方面也把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思想映射在外语学习之中。商务英语,经贸英语,旅游英语,和法律英语等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应运而生,此类“生存英语”(survival)立竿见影,故较多学习者对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热情。这种实用主义风气,“重技能,轻人文”的弊端冲击着文学课教学,助长了学习者轻视与人文修养有关的课程,助长了他们对文学“敬而远之”的倾向。

1.3教学方法单一

“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这种景象不是英美文学课教师所愿意看到的现象。因受课时有限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教师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英美文学有个基本了解,教师不得已采用单向输入模式,向学习者提供或灌输大量文学史知识;长此以往,学习者表现出更多的惰性,学习经典作品成为应付考试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他们难以真正走“进”作品之中,久而久之,教与学双方势必产生某种不应有的距离和隔阂。单一教学模式在传授文学知识的同时也在降低甚至扼杀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冗长的背景介绍,缺乏与实际相关的分析,以及相对陈旧的教学理念等多方面元素,妨碍着大多数学生直接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作者的激情。这种模式有碍于引导学习者的发散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更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名著选读”教改课题组认为,单一教学模式在传授文学知识的同时也在降低甚至扼杀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此种教学模式过多注重传授相关知识,却忽视了以下特点:文学作品类属艺术范畴,文学作品的创作凝结着作家的激情;文学作品不但有其社会公用,还要给人愉悦。但冗长的背景介绍,缺乏与实际相关的分析,加之文化差异以及相对陈旧的教学理念及方法等多方面元素,妨碍着大多数学生直接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作者的激情,加剧他们的陌生感乃至畏惧感。此外,师生之间“给予”和“接受”的人际关系使教师无形中扮演了一种貌似权威的角色,它有碍于学生自尊心和独立性的发展,有碍于引导学习者的发散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更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应该说,理性主义教育的泛化直接导致了学习者的功利思想;教师采用单向输出的教学方法,也折射出文学教学中所存在的三方面不和谐关系:即文学课的教与学脱节、文学课与语言实践脱节、文学教学理论的研究与外语教学实践脱节。这说明英美文学教学还缺乏一种更为行之有效的模式,传统教学模式需改革优化。

2教学模式优化的必要性

名著课教学对象为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已具备良好的语言技能。一方面,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英语水平有待提高,但同时又厌倦以操练为主要形式的传统方法,渴望通过更为高级的形式或渠道来提高水平。书面表达在一定程度上为他们提供了阐述自己看法的机会,但因书面形式多为个体行为,受限于学生个体与教师单向交流,影响力较为有限,难以产生大范围共鸣。因此,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实际能力,使更多学生走进名著经典,体会其丰富内涵及艺术魅力。

3理论支持与模式界定

近年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在众多学科的教学实践中收效显著,尤其对培养发散性思维,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以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3.1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基于学习活动和语言本身的社会性和对话性之上的构建主义学习是一种在追求学习目标与问题解决的活动中,使用多种认知工具及学习资源,学习者一起工作并相互支持的学习。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者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只是被动接受者。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利用现有知识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是由学生的内部动机及好奇心,进步的需要以及同伴间的相互作用驱动的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师要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激发其认知兴趣,单一的外部环境刺激有时不能完全奏效;其次,学生不仅是信息的消费者,更是信息的创造生产着,他们需要实际操作以激发学习动力,以信息产出为媒介促进信息输入的良好循环。具有双重身份的文学阅读课,知识和语言兼而有之,要达到有效教学,就要对它所涉及的双重社会性和对话性予以相应或更多重视。因此,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对改进文学课教学模式有着内在的关系和作用。

3.2读者反应理论

将文学界定于复杂性/松散型学科,因而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开放性期待读者通过发挥想象对作品内化,需要读者积极的意向性再创造活动。文学作品是作家意向性,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唯有通过读者创造性阅读,它的意义和艺术质量才能以丰富多彩的面貌为人们所知。因此,文学作品须融入接受者的思想和情感、倾向和评价,它的意义和生命力体现在要求读者的参与。

读者反应理论为文学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它符合现代外语教学法和现代外语教学规律,它提倡以研究为中心的文论思想,这恰好与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不谋而合,即知识有其客观性与主观性,知识的抽象性与具体性共存,理论性知识与生活体验型知识共存。

上述理论为规范英美文学教学深层发展的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我们构建“自主,互动,合作,探究”的文学教学模式及开展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白锡汉.英美文学教学与语言能力的关系研究.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4.

英美文学教学第2篇

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发生着影响,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历经盎格鲁—萨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战后英国文学大致呈现从写实到实验和多元的走势。

美国文学在`19世纪末就已不再是“英国文学的一个分支”。进入20世纪,美国文学日趋成熟,成为真正意义上独立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文学。战后美国文学历经50年代的新旧交替、60年代的实验主义精神浸润、70年代至世纪末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于以往历史时期的鲜明特色和特征。

二、英美文学批评理论概述

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文学批评理论沿一条从“内在的研究”到“外在的研究”轨迹发展。“新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新精神分析、读者反应批评、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各种批评思想和理论革新了文学观念,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文学传统、典律构建、文学与文化、文学与社会关系的认识,为文学研究开辟出新的天地。

三、英美文学的认知功能和艺术价值

文学是对人生体验的文化表征。文学作品隐含对生活的思考、价值取向和特定的意识形态。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以接触到支撑表层文化的深层文化,即西方文化中带根本性的思想观点、价值评判、西方人经常使用的视角,以及对这些视角的批评。

英美文学是对时代生活的审美表现,是英国人民和美国人民创造性使用英语语言的产物。英语表意功能强,文体风格变化多,或高雅、或通俗、或含蓄、或明快、或婉约、或粗犷,其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魅力在英美作家的作品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阅读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可以感受到英语音乐性的语调和五光十色的语汇,回味其“弦外之音”。

四、英美文学研究

开展外国文学研究,有助于我们开阔眼界,了解外国文化,丰富我们的知识,启迪我们的智慧,繁荣我们国家的文学创作和方法。促进中国文学发展,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外国文学研究的意义所在。就英美文学而言,可选择小说、诗歌、戏剧、文学批评理论、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学史、中外文学比较等作为具体研究对象。我们国家外国文学研究水平参差不齐,对英美经典作家的研究有待深入,对现当代文学跟踪研究有待加强。

五、英美文学教学模式

目前许多学校的英美文学课采用“文学史+选读”的模式。上文学史课时,教师罗列一大堆文学史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因为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复述”,怎样形成自己对文学作品的见解便无从谈起。传统的文学课除了教授文学史外,常常要搞一点文学选读,作为对史的补充。这种“语录”式节选,破坏了作品的完整性。教师处理这些选段时,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解释句子和单词的意思上面。学生浅尝辄止,虽然上了一两年的文学课程,却没有接触过一部完整的小说或一个完整的剧本,没能学会如何欣赏和分析文学原著。由于教学内容是些死的知识,不少人便觉得英美文学课乏味、无用。

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改革思路:

1、读完整的作品。作品选读虽说是精选经典作品的华章彩段,但由于是只选片断,破坏了作品固有的整一性,难免有支离破碎的感觉。只有认认真真读过莎士比亚一个剧本,学生才能对莎士比亚的创作特色真正有所了解,才能说“我读过莎士比亚”,才能与人讨论莎士比亚,也才能写出有自己见解的评论文章出来。阅读文学作品,从整体上去感受体验,学生会有所震动,有所启迪。

2、讲欣赏作品的方法。在传统的文学史课上,教师往往以“满堂灌”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文学知识。其实,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地通过网络、百科全书光盘等途径搜寻到这些知识。因此,英美文学课的重点应放在指导学生如何欣赏和分析作品上面。以英美小说为例,在阅读作品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分析主题表现、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叙述角度、象征细节、语言风格等。

3、写阅读心得。读书贵在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文学作品可以为写作提供题材和内容,写作则又深化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两者互为补充。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许多名家均为语言大师。学生通过阅读,受其熏陶。英美文学课程的考核不搞闭卷考试,而是撰写课程论文。

按照上述思路组织教学,英美文学课程可以成为一门素质培养课。学生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逐步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这种把丰富的感性经验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的感受、分析、表达能力,将使学生终身受益无穷,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的真正有用本领。在这过程中,学生的英语水平也会相应得到提高。

六、英美文学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属基础语言技能训练,教学任务繁重,四级通过率压力大。但作为英语教师,我们不应忽视英美文学这一丰富多彩的资源库。

英语教师面临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任务,英美文学是科研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目前,大学生英语水平普遍提高,阅读能力较强,不少学校开设英美文学选修课的条件日趋成熟。

英美文学教学第3篇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大学英语教学;整合

现阶段,教育的终极理念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英语教学,作为一门语言教学,不仅要重视对大学生英语相关技能的培养(比较常见的有听、说、读、写),除此之外,还要关注对语言载体的充分利用,使学生能够加深对英语国家文学知识以及文化的了解,继而强化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综合素质。也正因如此,大学英语教师应充分利用丰富的英美文学资源库,以进一步拓宽大学生的视野,对其思想进行科学的启迪,并使其思维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从而使其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

一、英美文学教学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意义

(一)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其快速的掌握语言学习要领

众所周知,在学生学习生涯中,兴趣的重要性。目前,部分学生学习外语的目的,主要是以出国留学或参加英语考试为目的,只有少数人是因为兴趣爱好而学习英语。而通过阅读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能够有效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进一步感悟到英美本土语言文化的魅力。在阅读中,应该对比中译本的外国文学著作与原著的区别,从而把握这之间的文化差异,如此一来,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也将变得越来越浓厚,这对于其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与语言的强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进行《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中“Face to Face with Guns,Section A”授课时,先剖析主要课文内容,即某晚,两个带武器的年轻人抢劫了作者,随即作者去警察局辨认抢劫人的照片,在对这些年纪轻轻就走上犯罪道路的青年作者感觉深深的通信。原文中“mark in every face, marks of weakness, marks of woe.”(每个人都有一张衰弱而痛苦的脸),其中,这句摘自英美文学作品《伦敦》中,如果不对其进行深入理解,很难解析该文章的内涵。

(二)有助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英美文学优秀作品的阅读与赏析中,学生能够完成自我个人品味的提升,有助于其更好的陶冶情操,并促进学生健康、积极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对其全面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教育意义。不仅如此,通过英美文学教学,能够陶冶性情、强化大学生的文化修养与语言修改,有助于其完美人格、人文精神的培养于塑造,更重要的是,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由此可见,英语美学教学是提升大学生英语综合素养的关键部分,而二者的有机整合也将是未来大学英语教学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向。

二、英美文学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整合的策略

(一)科学的制定教学目标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学的主要教学目标在于有效阅读和赏析英美文学作品。旨在通过大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与赏析,使其体验到英语这门语言的文化魅力,继而使其能够更加了解英美文化历史,这对于大学生学习知识面的拓展以及文学性情的陶冶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样一来,大学生的鉴赏英美文学作品水平也将得到显著的提升。为此,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是实现英美文学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整合的先决条件。

(二)选取合理的教学素材

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完成高效的英语文学教学,一定要精选英美文学教材。尽可能的选择相对意义优秀、比较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继而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学习和赏析。与此同时,选择教学材料也是非常有讲究的,要重点突出文学作品的历史意义与语言特点,避免教学内容太难活太过容易,帮助学生能够更好的对其中所蕴含知识的理解进行深化。此外,笔者在选择教学材料中,也关注其趣味性,有趣的英美文学作品能够显著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从而使学习效果得到科学的优化。

(三)应用灵活的教学手段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效融入英美文学教学需要依托灵活的教学手段。比较常见的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策略,任课教师可以运用电视配音、演讲以及表演故事等完成文学作品的品读与学习。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上述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对英美文学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如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英语教师,为了整合英文文学教学与英语教学,笔者开设了专题讲堂,帮助学生进一步感悟英美文学作品之魅力所在。

(四)构建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

在整合英美文学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构建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该机制能够对学习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的考察,其中,考察重心主要在于学生认识和赏析英美文学的情况以及把握和学习英美文化知识的程度,而非通过一系列基础知识的测试,而得出的结果,这样一来,大学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学教学的价值才能够得到有效发挥。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语言文化教学中,要尽可能的使学生能够感悟学习过程的乐趣与魅力。本文对英美文学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意义与策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希望能够使大学教学更好的适应新课改主流趋势,与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实现有机的统一,继而促进大学生英语综合素养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英美文学教学第4篇

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发生着影响,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历经盎格鲁—萨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战后英国文学大致呈现从写实到实验和多元的走势。

美国文学在`19世纪末就已不再是“英国文学的一个分支”。进入20世纪,美国文学日趋成熟,成为真正意义上独立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文学。战后美国文学历经50年代的新旧交替、60年代的实验主义精神浸润、70年代至世纪末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于以往历史时期的鲜明特色和特征。

二、英美文学批评理论概述

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文学批评理论沿一条从“内在的研究”到“外在的研究”轨迹发展。“新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新精神分析、读者反应批评、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各种批评思想和理论革新了文学观念,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文学传统、典律构建、文学与文化、文学与社会关系的认识,为文学研究开辟出新的天地。

三、英美文学的认知功能和艺术价值

文学是对人生体验的文化表征。文学作品隐含对生活的思考、价值取向和特定的意识形态。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以接触到支撑表层文化的深层文化,即西方文化中带根本性的思想观点、价值评判、西方人经常使用的视角,以及对这些视角的批评。

英美文学是对时代生活的审美表现,是英国人民和美国人民创造性使用英语语言的产物。英语表意功能强,文体风格变化多,或高雅、或通俗、或含蓄、或明快、或婉约、或粗犷,其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魅力在英美作家的作品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阅读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可以感受到英语音乐性的语调和五光十色的语汇,回味其“弦外之音”。

四、英美文学研究

开展外国文学研究,有助于我们开阔眼界,了解外国文化,丰富我们的知识,启迪我们的智慧,繁荣我们国家的文学创作和方法。促进中国文学发展,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外国文学研究的意义所在。就英美文学而言,可选择小说、诗歌、戏剧、文学批评理论、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学史、中外文学比较等作为具体研究对象。我们国家外国文学研究水平参差不齐,对英美经典作家的研究有待深入,对现当代文学跟踪研究有待加强。

五、英美文学教学模式

目前许多学校的英美文学课采用“文学史+选读”的模式。上文学史课时,教师罗列一大堆文学史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因为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复述”,怎样形成自己对文学作品的见解便无从谈起。传统的文学课除了教授文学史外,常常要搞一点文学选读,作为对史的补充。这种“语录”式节选,破坏了作品的完整性。教师处理这些选段时,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解释句子和单词的意思上面。学生浅尝辄止,虽然上了一两年的文学课程,却没有接触过一部完整的小说或一个完整的剧本,没能学会如何欣赏和分析文学原著。由于教学内容是些死的知识,不少人便觉得英美文学课乏味、无用。

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改革思路:

1、读完整的作品。作品选读虽说是精选经典作品的华章彩段,但由于是只选片断,破坏了作品固有的整一性,难免有支离破碎的感觉。只有认认真真读过莎士比亚一个剧本,学生才能对莎士比亚的创作特色真正有所了解,才能说“我读过莎士比亚”,才能与人讨论莎士比亚,也才能写出有自己见解的评论文章出来阅读文学作品,从整体上去感受体验,学生会有所震动,有所启迪。

2、讲欣赏作品的方法。在传统的文学史课上,教师往往以“满堂灌”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文学知识。其实,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地通过网络、百科全书光盘等途径搜寻到这些知识。因此,英美文学课的重点应放在指导学生如何欣赏和分析作品上面。以英美小说为例,在阅读作品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分析主题表现、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叙述角度、象征细节、语言风格等。

3、写阅读心得。读书贵在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文学作品可以为写作提供题材和内容,写作则又深化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两者互为补充。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许多名家均为语言大师。学生通过阅读,受其熏陶。英美文学课程的考核不搞闭卷考试,而是撰写课程论文。

按照上述思路组织教学,英美文学课程可以成为一门素质培养课。学生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逐步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这种把丰富的感性经验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的感受、分析、表达能力,将使学生终身受益无穷,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的真正有用本领。在这过程中,学生的英语水平也会相应得到提高。

六、英美文学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属基础语言技能训练,教学任务繁重,四级通过率压力大。但作为英语教师,我们不应忽视英美文学这一丰富多彩的资源库。

英语教师面临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任务,英美文学是科研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目前,大学生英语水平普遍提高,阅读能力较强,不少学校开设英美文学选修课的条件日趋成熟。

英美文学教学第5篇

英美文学是高校外语专业高年级的一门主干课程,该课程由于历史跨度大,文学流派众多,作家的风格纷繁多样,以及不同时期的复杂的历史社会背景等因素,这门课一直是门难教难学的课程。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经济全球化的渗透与发展,我国加入WTO以后在各个领域与世界接轨带来的压力,正在高校的学子们为了在即将开始的人生中一展雄姿,眼界放得更宽,胆略变得更大,英语是他们必然要攻克的堡垒,然而他们所瞄准的英语已不像以前的学生那样,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研读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18世纪的浪漫主义诗歌或者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原著上了。他们的时间有更多的事情要做:为了就业,他们要学法律英语、商务英语、经贸英语;为了考研,他们可选的方向有语言学、翻译学、英美文化以及英语教育等等。虽然他们的专业仍然是“英语语言文学”,他们的学位仍然冠为“文学学士”,但在实际中花在文学阅读上的时间已经大打折扣,他们的精力不得不用到对考研、出国和就业等问题的考虑上,使本来已经很少的文学学习空间被挤占到更为可怜的地步。除了文学的特殊爱好者以及立志要考上文学研究生的学生外,能完成外语专业规定的阅读量的人恐怕是少之又少了。究其原因,一方面有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的客观原因,另一方面也有英美文学教学自身的因素,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诸方面都落后于时代的步伐,使之不能适应当今的形势和教育对象的要求所致。为此,本文欲就英美文学教学的改革作些探索,以求教于方家。

二、英美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学者们关注英语本科生文学教学的出发点和角度有别,但所提出的问题都能引起我们的深思。

问题一:让文学课服务于语言教学当前从事英语文学教学的一大障碍就是让文学课服务于语言教学。殷企平教授在最近一次题为“文学教学在英语教育中的作用”的发言中指出,文学课有面临边缘化甚至被抛弃的危险。文学有可能成为一件“饰物”。殷教授的担心不是空谷来风,相当数量的老师撰文主张利用文学课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像《英美文学教学与语言能力的关系研究报告》,《英语文学教学与语言能力培养》,《文学教学课对英语语言能力培养的作用》等。

对于英语文学课的本质目的,孙琳等在《谈英美文学教材的选编问题》中总结如下:“可以丰富学生对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和批判能力。”“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郭英剑总结了四个层次:“学其语言”、“学其文学”、“学其文化”和最高层次的“学习人类之文明”。这些观点都表明,通过文学课学习语言充其量只能是其目的之一。

文学作品是表层文本与深层文本之间的并存与互动,文学语言与其它语言的区别不是“正式”与“非正式”,也不是“优雅”与“通俗”。读文学作品不能只关注其中的语言,而是要读出表层文本中的语言与深层文本中主题的关联。这种关系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索绪尔的所指与能指的对应关系,而是文本在一个动态的“能指链”上滑动的过程。在索绪尔那里,能指与所指是一张纸的两面,是静态的共存关系。而文学语言,可以作为一般语言来读,即是表层文本。在这一层面上,语言才呼应索绪尔及其它结构语言学家们的观点,是能指与所指的统一体,也只有在这一层面上才具有语言的正式或非正式特征,有雅俗之分,有文体之分。由于表层文本的掩护,我们不容易看到深层文本意义,因为“表层结构隐含或遮蔽了深层的、更难到达的、因而也就更难得到社会认可的意义层面”。

问题二:读而不批的现象。文学教学的目的第一步是让学生阅读原作,第二步是让学生产生相应的阅读反应。但如果将文学内容作为语言教学的素材,文学课就会在“阅读欣赏”的招牌下,只有输入没有输出,只进行文学阅读而没有相应的批评活动。而批评行为恰恰是人类更高一级的智力行为,首先表现为记录我们阅读作品时的直接反应,但遗憾的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国家教委对英语毕业生的统计中显示“14%的人表示如果重回大学学习将选择文学课;46%的人认为文学课应当成为选修课”,其中又仅有“6%的人认为毕业论文应侧重文学内容”。这些数据显示出文学教学只会与6%的学生的阅读反应有联系。三、改进英美文学教学的对策

基于以上谈到的英美文学课的种种特点以及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teacher-centered”教学法也毫无例外地主宰了英美文学课堂。在这种课堂上,教师是演讲者,他作为知识的源泉,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源源不断地灌入到学生头脑中去。不可否认,教师讲解是传输知识的一种方式,但是就文学课来说,它不仅仅是语言艺术的形式,从更广阔的意义上讲,还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的浓缩,文学知识的吸收更有赖于接受者的参与、交流和体验。从本质上看,文学作品是作者对人生的体验、感受和思考的记录,读者的理解只有靠交流——把个人的人生投入进去与作者进行交流时才能实现。因此,文学课教师应该启发引导学生,唤起学生的感受和参与热情,而不是处处用透彻的讲解去代替学生的思考。

文学是一种资源、财富和修养。一名外语专业的大学生,不管以后从事何种工作,最起码的文学修养是必不可少的。在当前英语的工具性变得愈来愈迫切的今天,更要提防不能让英语的职业技能取代英语的人文思想教育内容。为了更好地开发文学资源,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在文学阅读的初级阶段,采用多媒体文学课件,用丰富生动的音、画、影、像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到了提高阶段,采用Internet开展自主化学习,可以把学生带到一个开放广阔的文学世界中去。通过教学观念的更新,教材的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

术的结合的改进,英美文学课一定会在外语专业教学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高校英美文学教学中的问题和矛盾愈加突出起来,本文着重分析了该课程的现状和定位,探讨了教材和教学的改革。并指出:文学教学的改革首先要更新观念,打破传统教材的框架,引入与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课时效益,把灌入式、传记式或评论式改为启发式和自主式教学。

[关键词]英美文学课程定位教学改革

在全世界都在提倡人文教育的今天,本科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文学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不少人针对文学教材提出观点,也有人要把文学批评理论引入文学课堂。从这些观点中我们不难看出学者们严肃的思索,但其间的分歧也很明显,因此,有必要进行沟通,甚至是迅速地整合,以形成本科英语文学教育的共识,更好地进行文学教学。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育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黄源深.思辨缺席[J].1998,(7).

[3]杨岂深,孙铢.英国文学选读[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英美文学教学第6篇

英美文学是高校外语专业高年级的一门主干课程,该课程由于历史跨度大,文学流派众多,作家的风格纷繁多样,以及不同时期的复杂的历史社会背景等因素,这门课一直是门难教难学的课程。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经济全球化的渗透与发展,我国加入WTO以后在各个领域与世界接轨带来的压力,正在高校的学子们为了在即将开始的人生中一展雄姿,眼界放得更宽,胆略变得更大,英语是他们必然要攻克的堡垒,然而他们所瞄准的英语已不像以前的学生那样,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研读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18世纪的浪漫主义诗歌或者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原著上了。他们的时间有更多的事情要做:为了就业,他们要学法律英语、商务英语、经贸英语;为了考研,他们可选的方向有语言学、翻译学、英美文化以及英语教育等等。虽然他们的专业仍然是“英语语言文学”,他们的学位仍然冠为“文学学士”,但在实际中花在文学阅读上的时间已经大打折扣,他们的精力不得不用到对考研、出国和就业等问题的考虑上,使本来已经很少的文学学习空间被挤占到更为可怜的地步。除了文学的特殊爱好者以及立志要考上文学研究生的学生外,能完成外语专业规定的阅读量的人恐怕是少之又少了。究其原因,一方面有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的客观原因,另一方面也有英美文学教学自身的因素,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诸方面都落后于时代的步伐,使之不能适应当今的形势和教育对象的要求所致。为此,本文欲就英美文学教学的改革作些探索,以求教于方家。

二、英美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学者们关注英语本科生文学教学的出发点和角度有别,但所提出的问题都能引起我们的深思。

问题一:让文学课服务于语言教学当前从事英语文学教学的一大障碍就是让文学课服务于语言教学。殷企平教授在最近一次题为“文学教学在英语教育中的作用”的发言中指出,文学课有面临边缘化甚至被抛弃的危险。文学有可能成为一件“饰物”。殷教授的担心不是空谷来风,相当数量的老师撰文主张利用文学课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像《英美文学教学与语言能力的关系研究报告》,《英语文学教学与语言能力培养》,《文学教学课对英语语言能力培养的作用》等。

对于英语文学课的本质目的,孙琳等在《谈英美文学教材的选编问题》中总结如下:“可以丰富学生对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和批判能力。”“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郭英剑总结了四个层次:“学其语言”、“学其文学”、“学其文化”和最高层次的“学习人类之文明”。这些观点都表明,通过文学课学习语言充其量只能是其目的之一。

文学作品是表层文本与深层文本之间的并存与互动,文学语言与其它语言的区别不是“正式”与“非正式”,也不是“优雅”与“通俗”。读文学作品不能只关注其中的语言,而是要读出表层文本中的语言与深层文本中主题的关联。这种关系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索绪尔的所指与能指的对应关系,而是文本在一个动态的“能指链”上滑动的过程。在索绪尔那里,能指与所指是一张纸的两面,是静态的共存关系。而文学语言,可以作为一般语言来读,即是表层文本。在这一层面上,语言才呼应索绪尔及其它结构语言学家们的观点,是能指与所指的统一体,也只有在这一层面上才具有语言的正式或非正式特征,有雅俗之分,有文体之分。由于表层文本的掩护,我们不容易看到深层文本意义,因为“表层结构隐含或遮蔽了深层的、更难到达的、因而也就更难得到社会认可的意义层面”。

问题二:读而不批的现象。文学教学的目的第一步是让学生阅读原作,第二步是让学生产生相应的阅读反应。但如果将文学内容作为语言教学的素材,文学课就会在“阅读欣赏”的招牌下,只有输入没有输出,只进行文学阅读而没有相应的批评活动。而批评行为恰恰是人类更高一级的智力行为,首先表现为记录我们阅读作品时的直接反应,但遗憾的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国家教委对英语毕业生的统计中显示“14%的人表示如果重回大学学习将选择文学课;46%的人认为文学课应当成为选修课”,其中又仅有“6%的人认为毕业论文应侧重文学内容”。这些数据显示出文学教学只会与6%的学生的阅读反应有联系。

三、改进英美文学教学的对策

基于以上谈到的英美文学课的种种特点以及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teacher-centered”教学法也毫无例外地主宰了英美文学课堂。在这种课堂上,教师是演讲者,他作为知识的源泉,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源源不断地灌入到学生头脑中去。不可否认,教师讲解是传输知识的一种方式,但是就文学课来说,它不仅仅是语言艺术的形式,从更广阔的意义上讲,还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的浓缩,文学知识的吸收更有赖于接受者的参与、交流和体验。从本质上看,文学作品是作者对人生的体验、感受和思考的记录,读者的理解只有靠交流——把个人的人生投入进去与作者进行交流时才能实现。因此,文学课教师应该启发引导学生,唤起学生的感受和参与热情,而不是处处用透彻的讲解去代替学生的思考。

文学是一种资源、财富和修养。一名外语专业的大学生,不管以后从事何种工作,最起码的文学修养是必不可少的。在当前英语的工具性变得愈来愈迫切的今天,更要提防不能让英语的职业技能取代英语的人文思想教育内容。为了更好地开发文学资源,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在文学阅读的初级阶段,采用多媒体文学课件,用丰富生动的音、画、影、像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到了提高阶段,采用Internet开展自主化学习,可以把学生带到一个开放广阔的文学世界中去。通过教学观念的更新,教材的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

术的结合的改进,英美文学课一定会在外语专业教学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育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黄源深.思辨缺席[J].1998,(7).

[3]杨岂深,孙铢.英国文学选读[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4]杨自伍.英国文化选本[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5]Caldwell,LarryW.AResponseLotheResponsesofTapelineandWeichseltoElhnohermeneulics[J].JournalofAsianMission,2000.

英美文学教学第7篇

(一)电影具有文学价值许多电影有重要的文学价值,而且电影在体现文学价值时具备两方面的内容。首先,电影的制作来源于文学的文本,电影不过是文学的一种载体。英美文学的文学色彩非常凸显,而电影的制作离不开文学文本,并且将文学文本用图像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许多人都希望电影可以体现更高的文学价值,而不是纯商业的电影制造,能够以另一种方式去展现文学魅力的电影是人们特别期待的。其次,电影是对文学文本的另一种阐述。电影作为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材料,教师可以与文本进行对比的讲解,积极引导学生对电影和文本间差异的思考,可以促进学生对文学更深入的理解。电影是具有文学价值的,学生通过电影材料,不仅可以更深入的研究文学,而且可以对英美文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二)电影可以辅助文学教学电影是英美文学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通过播放电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文学的学习有更加深刻的印象。首先,师生之间的互动通过电影更易实现,学生看电影更加直观,能够促使学生的思考和理解,与教师或者其他学生进行沟通时更有想法。其次,学生通过观看电影,会对文本产生好奇心,善于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寻找与电影的不同之处,这就在无形之中增强了学生对原著的理解程度。在高校的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适当的为学生播放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教学的手段。许多学生十分迷恋电影,播放电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进入课堂状态,而学生对电影中的精彩片段不断回味,会试图从文本中寻找文学的魅力,这也就促进了学生对文学文本的阅读能力。

(三)文本和图像结合是时代的要求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学生的思维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而我国高校的传统教学方式必定会受到一定的冲击,其教学方法可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在我国,有许多高校的专家学者等对电影引入课堂的教学方式达成了共识,并且希望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实现文本与图像的互动,从而更加适应教学方式的改革。

二、电影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选择材料的原则选择材料原则主要遵循两个方面:一是态度开放。选择的电影素材只要是能够培养学生对学习英美文学的兴趣、有助于加强学生的文学文本的理解,就可以作为教学时选择的材料。目前来说,电影对原著进行的改编的方式有三种,即忠于原著的翻译式改编、细节性放大但与原著基本框架一致的改编、对原著大胆创新的自由式改编。这三种改编的方式中,最为肯定的是第一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后两者也是有可取之处的,通过给学生播放后两种方式的电影,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从多种角度去看待文学作品。二是选材精炼。一部电影的播放时间较长,而高校学生的课时是有限的,所以不可能将一整部电影全部播放完毕,所以教师在选材时,要使选择的材料与授课的内容高度相关,从而使教学效果发挥更加理想。倘若电影选材不当,可能对学生产生误导,因此需要教师在选材过程花费时间和精力,更准确的把握选材原则。

(二)播放材料的原则播放材料原则主要遵循两个方面:一是收放合理;二是观评并举。首先,教师应该明确播放电影的目的。播放电影是为了使学生对文学加深理解,使学生轻松的学习英美文学,而不是给学生施加压力,增添负担。这就需要教师谨慎考虑电影播放,科学合理的使用电影素材,从而使电影引入课堂是一种放松的娱乐形式。其次,适时插入对电影内容的评论,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形成批判思维。在高校英美文学教学课堂上,教师利用电影播放手段时,需要对电影适时的停止、回放,并且按照教学计划对学生提出一些思考问题,既有利于学生的边看边思考,又不会使学生只是单纯的观看电影忽略了文学文本的学习。

三、电影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一)将学生课堂权力归还给学生将电影引入课堂,可以有效的使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体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积极参与互动,二是学生自主选择相关电影素材。首先,教师授课之前,学生对文学文本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而通过教师课堂播放的电影,学生可以有效的将阅读文本和观看节目相结合,从而学生会获得更多的信息,对于影像中与文本有出入的地方,学生会深入思考,提出问题,十分有利于师生之间形成有效的互动。其次,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寻找与文学文本相关的影视资料,在课堂上互相展示成果,有效形成主体的对比,利于师生对影视资料与文学文本间不同之处的研究。

(二)全班同学共同参与互动环节这种方法适合辅助对名人名家的教学活动中,因其作品较多,被翻拍成影视也较多,所以调动全班同学一起参与互动是十分有效的方法。首先,如果课堂学习的主人公背景较为复杂,作品较多,教师则没有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对相关资料进行搜集,所以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给各个小组布置任务,从而在课堂上起到汇总的效果。通过全班同学共同参与互动环节的方法,可以使小组同学在搜集资料过程中更有效的对文学文本进行学习。

(三)尊重学生对文学的理解看法英美文学中,有许多名著的理解与学习难度很大,学生理解文学文本时会遇到许多困难,从而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畏惧和不满情绪,所以教师应尊重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和看法,并在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给予赞同。在学习英美文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播放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电影,这些电影通过现代意义的翻拍,能够增强学生对文学文本的理解。学生观看文学电影过程中,必定会对电影的某个情节产生共鸣,从而有自己的看法,教师应在学生理解未偏差的基础上对学生理解给予肯定,并且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加强理解。

(四)兼顾文本与图像的结合在我国高校的英美文学授课过程中,兼顾文学的内视性与图像的外在性相结合,从而促进教学活动达到更好的效果。英美文学的创作背景和时代与我国高校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时代有很大偏差,所以学生往往不能更好的理解英美文学的内涵,而电影形式与我国高校学生的距离较近,通过电影的播放,可有效的帮助学生增强对文学文本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对文本和电影进行对比,有利于学生对英美文学的深入探讨和研究。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