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文博职称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10-22 16:21:32
文博职称论文

文博职称论文第1篇

信息安全:矛与盾的博弈

据报道,2006年12月初,我国互联网上大规模爆发了“熊猫烧香”病毒及其变种,这一病毒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传播,并将感染的所有程序文件改成熊猫举着三根香的模样,同时该病毒还具有盗取用户游戏账号、QQ账号等功能。短短两个月内,已有上百万个人用户、网吧及企业局域网用户遭受感染和破坏。随着网络应用的普及,网络客户急剧膨胀,针对互联网内容的攻击也在持续不断地发展,且手段多样,网络信息安全越来越重要,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从早期的计算机病毒,到今天的垃圾邮件,间谍软件等恶意软件,钓鱼网站,攻击的矛越来越多样化,锋利化。

而对应的盾,在与矛的斗争中,也随之品种繁多,功能日益强大,成熟。信息安全的工具从单机版的反病毒程序,发展到今天的防火墙、统一威胁管理(UTM)、内容安全、身份认证等技术和产品。网络信息安全领域主要是:防火墙、反病毒和入侵检测产品。随着攻击技术的不断发展,单一功能的安全防护越来越力不从心了。2004年9月,IDC首度提出了“统一威胁管理”的概念,将防病毒、入侵检测和防火墙等安全设备划归为统一威胁管理( Unified Threat Management, 简称UTM)这一新类别。该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UTM采用的技术,实现UTM需要无缝集成多项安全技术,达到在不降低网络应用性能的情况下,提供集成的网络层和内容层的安全保护。然而国内早期的UTM产品并没有发生技术上实质性的飞跃,在一个目前还在追求不断提升硬件技术或提高硬件平台处理能力的时代,要做一个“集大成”的UTM还需时日。这也就出现了两种发展UTM的策略:以防火墙为核心基础,发展UTM,这是目前UTM厂商或防火墙厂商的大多数做法。再一个就是以I PS为核心发展UTM产品,这是TippingPoint的做法。

它在IPS而不是传统的防火墙基础上,发展未来的一体化安全设备。换句话说,安全虚拟专用网络(IPSec VPN)、带宽管理、网页内容过滤等安全模块,甚至包括防火墙本身,都会被安放到IPS的平台之上。很多早期的UTM产品更像是防火墙或IDS/IPS产品的改进版。UTM设备往往是大量安全功能简单堆砌而成的产物,并没有在底层做好集成优化设计工作。随着UTM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大多数的UTM产品具备了网络防火墙、网关防病毒,网络入侵检测/防御等功能。同时,很多UTM产品还集成了常用的反垃圾邮件、Web内容过滤等模块。可是,目前的UTM产品还存在着一些缺点,如UTM作为网关型设备,数据处理能力还不够高,对网络带宽要求高的用户,目前的UTM并不太适合。而且UTM产品还不具备功能单一的专业安全产品所能达到的安全级别,所以也不适合那些对安全防护极其敏感的用户。作为UTM产品,它既要实现常规的网络层安全(例如防火墙功能),又要求高速地处理应用层安全防御,在技术上比一般的单项产品要求要高。UTM产品面临着在提升硬件速度的同时,还面临着系统优化方面的问题信息安全管理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对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对设备进行有效管理和对身份进行有效管理。理念的变化将带来安全防护方式的巨大变化。随着互联网的大量普及,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可避免地要对外开放,要开放给客户,要越来越多地共享应用系统和数据库给合作伙伴,在这种情况下,保护数据本身比建一堵围墙重要得多也有效得多。通过防火墙/VPN、网关安全技术,这些网络访问控制技术来实现对内部网络的保护,同时对用户的限制也大大加深了。传统的安全防护越来越显示了它的弊端。身份管理将成为安全技术的主流。身份认证管理所解决的问题决不仅仅限于“哪个用户具有哪些数据的访问权限”,而是充分考虑到在当今数字时代中实现数据使用、共享和访问的所有方式,并且为整个数据生命周期提供访问控制的蓝图。随着数据量的快速增长、为了有效地保护数据资源、简化数据资源管理,身份认证管理越发的重要了。比尔·盖茨与微软首席研究与策略官CraigMundie最近提出了一种新的计划,确保安全的数据访问在IPv6网络中采用联合身份认证方式、采用数据权限管理保护文件和数据、在线身份确认采用智能卡的方式而不是口令的方式。Mundie认为, 基于IPv6的IPsec技术是一项未来非常具有前景的技术,采用IPsec技术,在连接的两端可以实现重要的身份认证,不管网络边界或者网络拓扑是怎样的,你都能定义策略,从逻辑上控制访问而不是从物理上控制访问。EMC公司正在研究基于密码技术的身份管理技术,未来将与存储、无线通信等技术更加紧密结合,保证数据无论是在存储中还是在流通中都是安全可信的。

微软今年推出了两个新产品:身份管理生命周期管理软件ILM(InformationLifetime Management,信息生命周期管理)2007和智能应用网关2007。ILM2007提供了一个集成的和复杂的软件系统,通过将Windows系统和其他系统中的身份识别同步化、认证管理、口令管理集成在一起,管理用户身份识别的整个生命周期。在信息时代,整个社会的所有活动无一不是以数据为基础,数据应该根据其在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来采用不同的手段进行管理。ILM需要考虑数据在业务中的流动,它必须是一个既包含业务、又包含数据流的整体观念。微软智能应用网关2007将SSL VPN产品与微软的互联网安全与加速服务器(ISA)整合在一起,为网络边界提供防御、远程访问、端点安全和应用级别的保护。据报告,2006年,全球网络安全专用设备和软件销售收入比2005年增长15%,达45亿美元,据预测2007年这个市场将首次突破50亿美元大关。随着全球信息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安全技术会有很大的发展,而且作为一个产业,信息安全产业可以预见会在未来不断的壮大与成熟。总之,随着安全威胁的日益加剧以及伴随着商业利益的黑客行为的日益猖獗,攻击与防护这一对矛与盾仍将长期斗争,演绎

文博职称论文第2篇

四月底,武汉大学法学院的一名副教授,因为“没能评上教授职称”对该院的一名教授大打出手。被打的教授是评审委员会成员之一。这种高校职称评审中的悲哀,自然与教育系统体制内的规则有关。实际上,这只能是一种解释,后来的新闻显然给出了进一步解读。有网友在5月4日微博爆料称:湖南高校负责职称评审的评委名单刚刚确定即遭泄露,作为评委之一的警察学院教授刘一兵在宾馆开房收钱。湖南省教育厅的回应证明了此事的真实性,其实,“评职称前联系评委并试图送礼”的情况并不鲜见。

堂堂学府,利益无处不在,高等院校早就沦为学历的“大卖场”。可以参照的是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徐景颜在清华就读博士一事。尽管清华大学官方回应称徐景颜系“论文博士”,但是学校是否为身份“特殊”的学生提供了文凭的“绿色通道”?还有:早在2008年,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郭新立曾表示不存在所谓的论文硕士和论文博士,若发现这类情况,教育部将“决不手软”。那么,清华的论文博士何以公然出现?更何况,目前清华的论文博士并不只徐景颜一人,论文博士人员多为政府机关或一线工作人员,也有国企领导。

大学职称评审的是非、厅长获得文凭的途径、武汉理工大学百名在职学生涉嫌造假获取硕士学位等等新闻,从表面看,引发的是公众对高等教育学历的信任危机,然而这一系列事件密集发生背后,却是利益链条的互动,而“注水文凭”的大批发,意味着官员在以权力谋学位,学校则以学位谋财务资源。然则,一切恶果皆有源头,支撑“注水文凭”、“论文博士”的正是全民“学历”。

可以说,政府力推的教育产业化,把高校文凭点化成了“摇钱树”。在高校因为文凭而“生意”红火财源滚滚的另一端,一场全民“学历”同步开始。走在前面的就是官员阶层学历上的“升级换代”,官员任用升迁必经的学历门槛,被无限放大到社会的各个阶层,甚至一些无关专业知识的岗位,也有了学历的要求,于是全社会流行起了学历“高消费”。有调查显示,不仅在国家一些部委出现了“官员博士化”的趋势,有的部委博士比例已占干部总人数一半左右。而且,在经济发达地区和高校集中的省份,省部级、司局级、县处级官员攻读博士几乎成为官场潮流。由此出现了一个独特的场景:“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并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场。”

来自国务院学位办的统计显示,2007年我国的博士授予数量超过美国,攀升至世界第一。这可以视为全民“学历”的一个显著标志。与此同时,有完成了大学教育的本科生却不得不进入技校“再深造”,众多企业为了急缺的“技工”不得不上下求索,大批高校毕业生已经并即将遭遇的仍然是“毕业即失业”的尴尬。

纵观近年来颇多与学历有关的焦点事件,不能不看到全民“学历”的后果。其中可能存在的原因很多,但是政府的激励失当应是主因。以学历定身份的用人机制,学历与职称挂钩,都在变相否定人人平等、“同工同酬”等基础性制度;政府在政治待遇甚至包括养老保险等福利制度的设计中,又特别给高学历高职称者增设优待条款。凡此脱离基本社会公平的政策激励,职称评定体制,都在推动全民“学历”,最终造成的必然是社会资源的错配与浪费,腐败的利益循环体由此寄生。

文博职称论文第3篇

洋博士和本土博士都属于学科中的高精尖学者,洋博士比本土博士在学术上有更开阔的眼界,有更国际化的项目合作优势;本土博士比洋博士拥有更深厚的国内学术界关系网络,对国内国情更加了解。表现在职称晋升上,尤其在教授副教授等职称晋升速度上,洋博士和本土博士都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优势对比:

1、国际期刊数量、国内期刊数量;2、从事学术研究的年龄;3、博士学位期间做项目的质量;4、本科就读的学校质量;5、性别;6、是否有博士后经历;7、所研究的学科。

从这些优势条件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洋博士和本土博士从技术职称晋升上来说,洋博士优势要高于本土博士,毕竟眼界学术水平不是本土博士能比的。但在行政职称晋升上来说,本土博士更了解国情,有更深厚的国内学术关系网,行政能力高于洋博士。

从项目合作能力来说,洋博士在国际项目合作能力上要高于本土博士,其在研究项目的习惯和方式方法上,更符合国际项目合作的要求。而本土博士在本土项目上具有更高的优势,交流没有障碍。

文博职称论文第4篇

【关键词】博物馆;人才队伍;人事制度改革;人才培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人才是文博事业发展的关键,博物馆学家海先生指出:新世纪里博物馆事业的命运取决于博物馆的人才状况。博物馆的人才队伍建设如何顺应时代要求,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来谋划和推进,是新时期发展文博事业的一个重要课题[1]。近年来,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手抓人事制度改革,一手抓人员素质培养。

一、人事制度改革背景

自有关部门提出深化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来[2],地方积极响应中央决策号召,逐步推进各项制度改革。改革要求根据文化事业单位的不同职能,对文化事业单位的人事工作实行分类管理,对主要依靠政府财政保障的文物、博物等公益型文化事业单位,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加强机构编制管理,控制人员总量规模,科学合理地设定岗位,搞活内部用人机制。在改革中,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抢抓机遇,顺利实现了人员管理制度的转变。

二、纪念馆概况

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是国家三级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职责是维修、保护革命旧址,收集、整理和研究文物史料,陈列、布展以及教育宣传革命史。编制部门核定人员编制数21名,其中领导职数3名,内设机构4个,分别是办公室、资料科、接待科和保卫科。

纪念馆现有在编人数20名,其中:50岁以上(离退休人员不统计)2人,35岁至50岁11人,35岁以下7人;研究生学历4人,本科学历7人,大专学历8人,大专以下学历1人;副高职称2人,中级职称10人,初级职称6人,其它2人。表一至表三反映了人才队伍基本构成及比列,说明了该馆人才分配及构成从年龄、学历、职称情况等方面情况。

(表一)

年龄

人数 7 11 2

比例 35% 55% 10%

(表二)

学历 大专以下 大专 本科 研究生

人数 1 8 7 4

比例 5% 40% 35% 20%

(表三)

职称 初级职称 中级职称 副高职称 其他

人数 6 10 2 2

比例 30% 50% 10% 10%

三、纪念馆改革措施

经有关人事部门批准后,纪念馆展开了一系列改革举措。表四至表六,是纪念馆人事制度改革的一套工作用表,反应了改革的步骤和内容。下文结合表格,并联系纪念馆的人事制度改革和人员素质培养工作实际,阐述纪念馆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表四是岗位设置结构和比例分配情况。表中可以看出,纪念馆设管理岗位3个(其中七级职员1个,名称是馆长、书记,八级职员2个,名称是副馆长),设专业技术岗位18个(其中高级岗位4个、中级岗位9个、初级岗位5个)。纪念馆专业技术岗位的主系列设置为文博专业,设16个岗位,辅系列为经济专业、美术专业,各设1个岗位。

表五是实际聘用到位人员结构分布情况。表中可以看出纪念馆主要配备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两方面。在发展文博事业的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加强管理与决策者的队伍建设。要配备一个懂经营、会管理、善决策的领导班子,这个领导班子应当注重理论学习,善于从大局出发,扎扎实实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难题。馆长还须精通文博专业知识,善于管理,具有宏观思维方式,对单位的性质、任务有较强的认识,能制定和协调单位的发展,制定政策法规,加强宏观规划和决策,确保文博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同时还要勇于创新,努力把文博事业做好、做大、做强。另一方面要建立业务研究团队。开展学术性研究,必须有一个自己的研究核心,发展业务专门人才,文博专业研究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在业务专门人才中根据工作的分工和性质的不同,又可以分:文物征集和保管人才、科学研究人才、陈列策展人才、宣讲人才、科技创新型人才等,要结合文博单位的自身情况和发展特点,开展各类业务人员的培养。

表六是人员聘用到具体岗位的实施情况。结合表五、表六可以看出,纪念馆设置管理岗位3个,实际聘用到岗2人,都聘用在管理八级岗位,岗位名称都是副馆长,2人均为取得文博中级职称。设置专技岗位18个,实际聘用到岗18人,其中,2人聘用在副高六级岗位,一为馆长、书记,取得文博副高职称,另一为副高级经济师;3人聘用在中级八级岗位,2人聘用在中级九级岗位,此5人均为已取得文博中级职称;3人聘用在初级十一级岗位,其中2人为已取得文博初级职称,1人为已取得美术师中级职称;4人聘用在初级十二级岗位,其中1人取得文博中级职称,2人已取得文博初级职称, 1人暂未取得专业技术资格职称;3人聘用在初级十三级岗位,其中2人已取得文博初级职称,1人暂未取得职称。

最后根据岗位设置的情况,制定各级别岗位说明书,从岗位职责任务、岗位工作标准、岗位聘用条件等方面对各级岗位做出要求,并采取竞聘上岗的方式进行人员聘用,聘用认定并经相关部门批准后,兑现相应等级的工资待遇,实现了人员管理制度的转变。

四、队伍建设初显成效

从纪念馆改革情况来看,一是调整了人员规模和结构,形成专业门类较为齐全、梯次结构较为合理的专业人才队伍,二是逐步实现了专业技术人才的评、聘分开,调动了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三是鼓励了优秀人才通过竞争进入关键岗位,为促进文博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在抓好人事制度改革的同时,纪念馆也十分注重对人才的培养。相比于其他人才队伍,文博行业的对人才的知识要求比较广,而积累文博知识经验相对难,人才的实践机会相对少[3],因此,文博人才队伍建设,在管好人员管理制度的前提下,人员素质培养也十分关键。对人员素质的培养,如在实际工作岗位上锻炼培养,以老带新,给专家当助手,参加短期训练班,赴高校学习博物馆专业课程,开展在职学习,聘请专家担任学术顾问,定期组织学术讨论会,交流学术研究成果,组织到其它博物馆参观学习,国外进行学术考察,搜集学术信息开办馆刊,搭建学术专业平台[4],发挥博物馆离退休专家的特长,从事研究工作,等等。文博业离退休老专家是构成博物馆人才队伍的重要力量,由于他们曾在文博系统长期从事业务工作,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资料,现在少了繁杂事务的干扰,可以用更多的时间从事研究工作和参谋、咨询工作。总的来说,对人才的管理和培养,不可流于形式、走个过场,更不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要建立科学管理、系统培养的理念,把人才队伍建设,当成常务工作、重点工作来抓,落实好、发展好以人为本的文博事业。

(表四)

(表五)

(表六)

参考文献:

[1]张慧丽.《博物馆应组建适应事业发展的人才队伍——以东莞展览馆为例》.

[2]赵冬菊.《加强博物馆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重庆教育学院学报第22卷第4期.

文博职称论文第5篇

前不久落马的南京市市长季建业在仕途上曾一帆风顺,在学术上同样顺利——党校干部班学员出身却拿到法学博士学位。季建业在2006年拿到苏州大学在职博士的学位证,还有另外一个说法:论文博士。

在职博士因为诸多腐败官员而名声受累,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十三条规定的论文博士更是受到牵累,一直难以正式推广,被业内研究者视为因噎废食。而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是否需要论文博士?

隐形于“绝不手软”之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对于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有重要的著作、发明、发现或发展者,经有关专家推荐,学位授予单位同意,可以免除考试,直接参加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对于通过论文答辩者,授予博士学位。”

教育主管部门为何没有推广论文博士这一培养模式呢?

2012年5月1日,曾因老家房屋被强拆而给山东省潍坊市市长写公开信的清华大学法学院博士生王进文在微博上发文爆料: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徐景颜正在清华大学法学院读博士,是他的同班同学,但同学们从未见过徐景颜。清华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廖莹随后证实,徐景颜是清华大学法学院论文博士生。然而,早在2008年10月9日,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郭新立就在回答记者提问“怎么看目前有不少官员只要递交论文就可以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的说法”时称,我国目前并不存在论文硕士或论文博士,并称,如果发现这类情况,教育部将“决不手软”。

另有声音质疑,廖莹在回应中称,“论文博士入学后会明确论文写作方向和指导老师,一旦正常毕业则是双证齐全(毕业证和学位证)”。廖莹称,徐景颜是清华大学法学院论文博士生,每月集中两天学习,清华大学对论文博士有严格招生规定,每次上课均有考勤记录。论文博士相当于以研究为主,他们的课时安排跟全日制博士生课时安排是不一样的:论文博士生都是在职学习,他们在第一年做课程学习,之后专门做论文研究,不需要上课,且第一年上课均是在周末。廖莹还称,法学院论文博士并不止徐景颜一人,据了解,仅徐景颜所在的班就有十来人是论文博士。他们中有政府机关或一线工作人员,也有国企人士。

论文博士在中国一直受到质疑。1999年,时任同济大学研究生院管理处处长的王子成、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主任蒋慧和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主任竺曼莉曾联合署名在《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发表《关于论文博士的招生、培养及教育》的文章称,教育部可能考虑,为保证博士生的入学质量,不宜大面积地开展这项工作。因为“少数研究生招生单位,不顾及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把论文博士变成为人情博士、权力博士和金钱博士,把招收论文博士工作变成降低要求的代名词”。

在职博士是前车之鉴

对论文博士引发腐败的上述担心并非空穴来风。各高校大量招生的在职博士,因为管理不严而出现了大量学术腐败案例(见下表)。这些贪官获得博士学位的过程显示,在职博士已经成为权力入侵学术领域不容忽视的现象。诸多案例表明,一些高校存在着对官员滥发博士学位的潜规则。

2003年,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和经济学院宣布不再招收在职博士。在职人员如果想在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院读博士,必须辞去工作,参加全日制学习。这是因为公职人员以及高级经管人员利用“充电热”,投机取巧,使得一些文凭含金量下降,也破坏了学术氛围,可谓影响巨大。

正是由于中国大学给一批贪官滥发博士学位,导致了中国高等教育公信力的下降,真正的论文博士受到池鱼之殃,至今难以大范围推出。与在职博士相比,论文博士管理更松弛,可以想象腐败将更难以避免。

国际通行在国内变形

论文博士管理到底有多松?在国际上,论文博士本是一种通行的学位授予方法,英国、日本、德国等国都有论文博士制度。这些国家的论文博士不必到校上课,学习内容主要是和教授交流论文,只要提交达到博士毕业生学术水平的论文,答辩合格后就可获得和全日制课程博士生同样的学位。

历史上曾有中国学人获得过国际上的论文博士学位。马廷英是民国时享有国际声誉的地质学家,是中国海洋地质科学的重要先驱者之一。他早年从事珊瑚生长节律之研究,是“古生物钟”的最早发明者,后致力于“古气候与大陆漂移”的研究。上世纪30年代,马廷英在日本帝国大学留学时已是日本颇有建树的学者。因他拒绝加入日本国籍,日本政府一直阻挠他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导师一怒之下,把他的博士论文寄到德国柏林大学,柏林大学立刻颁给他一个论文博士。日本随后也给他颁发了博士学位。他成了日本的4位华人理科博士之一,也是首位华人地质学博士。但他获得的第一个博士学位,是来自柏林大学的论文博士,虽然在柏林大学他一天课都没有上过。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别敦荣表示,在国外,论文博士的要求非常高,申请论文博士的人往往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获得了出色的学术成果,于是再向授权学校提交论文申请相应学位。国外的论文博士多是知名学者,学术水平普遍高于普通博士生。但在国内,论文博士生多是官员或者国企人士,并不从事学术工作,这与国外的论文博士是有区别的。

全国政协委员、厦门大学文学院教授杨春时认为,中国一些高校为避免滥发学位的质疑,搞出了变相的论文博士:说是学历教育,又可以脱产;说不是学历教育,又有课程和考试。最奇怪的是,清华大学的论文博士可以既拿到学位证,又拿到毕业证。一般来说,双证博士必须通过博士生入学考试,要全脱产学习,只有专业博士才可以在职学习,而论文博士应该只授予博士学位,俗称单证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周光礼也认为,论文博士应该只有博士学位证,没有学历毕业证。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也认为,论文博士既然能不脱产学习,怎么能有毕业证?显然是因为论文博士的招生和培养质量下降,导致论文博士学位贬值,招生单位和论文博士本人都不愿用这个名称,干脆多发个证向全日制学生看齐。此外,由于教育部并未推广,论文博士的招生没有得到教育部批准,因此在上报教育部录取名单时,不能名正言顺地以论文博士名称上报,而在毕业时,更不便以论文博士的名义申请学位和填写毕业证书,这就形成了按论文博士的方式招进,而按一般博士生的培养方式培养这种状态。

“招生”“毕业”成关键环节

在终身教育时代,论文博士本身并无错误,反而是教育的进步,公众质疑论文博士,并非否定这种培养方式,是反对扭曲的混文凭现象。现实中,确实存在大量实践中的高级人才达到甚至超过了博士水平,却因为没有博士学位而不能担任教授、博导等工作,限制了知识的传播。这样的人往往肩负重任,不便离岗,而论文博士既能很好地考察他们的水平,又能要求他们出成果并取得学位。

在国外申请论文博士的人大多在教学科研领域成绩显赫,其科研学术水平已超过普通博士生。日本的论文博士专门为在职人员设立,要求极其严格。由于渠道正当,论文博士在日本比比皆是。在日本大学任教多年的段冀康介绍说,申请论文博士的人多在公司或研究所工作,有学术成果,但其所在单位并无办法博士学位的资格,所以要向大学交论文申请博士学位。

在日本很多理工科大学里,一半以上的教授是出身于公司和研究所的论文博士。他们在工作中先做出了成果,拥有较高声望,已被研究所聘请去作研究员,或者被大学聘请去作教授、助理教授,此时再交学费去读课程博士是浪费人力物力,也与大学气氛不协调。在中国,很多研究所本身就有博士学位的授予资格,这些单位的工作人员以博士研究生名义入职后学习并开展研究,获得成果后不需要向大学申请博士学位,在客观上减少了中国论文博士的需求。但与此同时,还有很多在企业和政府中从事专业工作的人,这些单位是没有博士授予资格的,所以关上论文博士的大门,对这些人和这些单位并不公平。

中国首个论文博士就是一位在企业工作的总工程师。清华大学论文博士徐大懋是中国首位论文博士称号的获得者。1986年,清华大学热能系的蒋滋康老师找到他,希望他能来清华读博士,被徐大懋以工作太忙拒绝了。让1983年就升任哈尔滨汽轮机场总工程师、技术副厂长的他放下手头工作再回头去学校读书不太可能。于是清华大学答复:不用来上课。随后徐大懋参加了包括数学、英语等科目在内的考核,“主要以口试为主,”徐大懋回忆道,“考官是清华的几个导师。”

文博职称论文第6篇

副教授当博导、大专学历的学者聘为教授之所以成为众人关注的新闻(有网友听闻大专学历教授一事竟激动得哭了),乃在于国内高校一定程度上“唯职称论”“唯学历论”的普遍现实。

曾几何时,国内大学在人才的选拔和聘用上,几乎无一例外地强调被聘用者的学历、职称。尤其是在较为有名的高校,要想从事科研或教学,非博士学历不足以“胜任”之。从而,大专学历不能参评教授、副教授不能担任博士生导师,也就成了众多高校心照不宣的不成文“规定”。这种规定,一方面使得那些想成为教授、博导的人为了职称或学历殚精竭虑、绞尽脑汁,耽误了其正常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另一方面,这种规定使得某些有真才实学,却苦于没有职称或学历的“有识之士”被排除在高校或博导之外,不利于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唯职称论”“唯学历论”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也是不合理的,因为职称、学历与能力、学识毕竟不是一回事。不可否认,高职称、高学历的人中有许多有能力、有学识的人;但不能由此认定有能力有学识的人就非得拥有高职称、高学历。某些无文凭、无学历、无职称的人通过各种途径刻苦修炼,同样可以获得相当的学识和能力。当年胡适受聘于北大时,其论文考试没有通过,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后来成为鼎鼎有名的北大校长;钱穆先生只有小学学历,却照样在北大的讲台上慷慨激昂并成为闻名于世的大家;吴晗入学考试数学为零分,但清华慧眼识才将其录取。事实证明,不合格的数学成绩与吴晗成为大历史学家并无必然的联系。

副教授博导、大专学历教授事件,重拾起了当年大学用人的光荣传统。这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巨大勇气和宽广眼界,在“唯职称论”“唯学历论”的现实下,无疑因敢于打破常规而具有重大的示范意义。但是,正如有人所说,大专学历教授还“不过是一宗个案”。事实上,在国内高校用人风气整体上没有根本转变的情况下,如前所论,这种聘用副教授博导和大专学历教授的行为是需要巨大勇气和宽广眼界的,甚至会冒一定的风险。也正因为如此,这种聘用行为只能建立在聘用者的个人勇气和独到眼界的基础上,不能成为选拔人才的常规。所以,要真正做到“唯才是举”,就需要改变现行的高校用人制度,从根本上保证出身“草莽”的真正的人才也能得到重用。

文博职称论文第7篇

博客名称:不许联想

博客主人:王小峰

职业:《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博客地址:/

王小峰以“带三个表”为网名写博客“按摩乳”吸引了一大批的粉丝。最近,他把博客里的东西整理整理、出了一本书叫《不许联想》,博客名字也随之改成了书名。虽说不许联想,明摆着让人想入非非。他的博客一贯以犀利尖锐见长,上自天下大事,下至绯闻八卦。喜欢的人看着大呼受用,不喜的人则不屑地称之为“唧唧歪歪”。如果你是某个明星的粉丝,奉劝你还是不要去看这位仁兄的博客为妙,众所周知,他对明星的“嘲讽”几近苛刻,心脏承受力不好的粉丝还是洗洗睡了吧。

博客名称:我呸

博客主人:袁蕾

职业:《南方周末》记者

博客地址:/

袁蕾就是娱记界“南袁北孟”中的袁,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奶猪。她写帖的特点一是没什么铺垫,上来就是冷笑话,有些还带荤腥,字也很少,每帖平均不会超过100字,很多时候,字数都在七八十以下,给人的感觉像受过涝灾。但很容易变成坊间流传的段子。二是码出的字像周杰伦一样口齿不清,不熟悉的人看不懂她在写什么,因为她一直都在用“偶”“坨”等,不过很受网友的欢迎。

博客名称:劳动者的节日

博客主人:孟静

职业:《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博客地址:

自从孟静把博客搬到搜狐,“雨一直下”就变成了“劳动者的节日”。孟静的博客细读之下确实有那么些味道,那些尖酸刻薄的语句真是让人有暗爽的感觉,又好笑又好玩,辣笔摧星八卦女王还真不是盖的。据她自己说,她的博客之所以忽然名扬天下,唯八卦二字,无他。读她的博客的都是些小女子,总是希望从她这里打听点什么谈资。除了有劲爆八卦以外,还有“心灵独白”。最轰动的当属某次在某博客中暗示当红某女歌手是同性恋一事,引起粉丝盛怒,大闹其博客,后不了了之。

博客名称:飞刀侧畔千帆过

博客主人:曾鹏宇

职业:《北京青年报》记者

博客地址:/

“小飞刀”的博客里有快递员,看车人,不靠谱记者,也有貌似和谐的演唱组合,看起来憨厚的男演员,爱钱的女明星。用他的话来说,“因为这个职业,接触到形形的社会中人,各种观感都在文字中。”但说的都是真实的话,写的都是真实的文章,“都通常很八卦,偶尔假正经。”有一段时间,其博客里的投资故事一度成为众多人的理财宝典,无奈招来的多半是投机客,最终不了了之。他八卦里的那些影视明星都用字母代替,但字里行间总能让读者找出些蛛丝马迹。于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场猜谜的游戏也由此展开。

博客名称:“第一偶评家”

博客主人:鸿水

博客地址:.cn/u/1080807495

鸿水在新浪的文娱博客点击量排行榜还是名列前茅的。不过与那些爆明星边角料吸引读者不同,鸿水一般都用尖锐的文字,愤青的态度来评论娱乐八卦新闻,曾把博客名称取为“磨刀霍霍”。娱乐圈里的“假恶丑”都是他批判的对象,一般对事不对人。比如明星吸毒、低俗策划、网络暴民等等。喜欢的人无数,攻击的人也不少。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的娱记博客中,此君比较擅长于自身品牌炒作、推广和营销。

博客名称:鞠健夫的博客

博客主人:鞠健夫

职业:《扬子晚报》记者

博客地址:/

是搜狐博客里流量在千万级别以上的博客之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由于多年的娱记功底,他与各大大小小的明星很熟悉。他的新闻几乎都是独家的,并非摘、转、抄。他几乎与国内所有当红明星都有过近距离甚至是零距离接触。经常在博客上发一些自己与明星的合影。所讲述的明星故事略显细小,但相当真实,有时甚至和明星们开开无伤大雅的小玩笑,以飨网友,让很多人觉得明星也是生活中的平凡人。他的文章调侃而不失责任,尖锐而略带委婉,而且“愚”人娱己的功夫了得,曾经在自己的博客中制造过类似“李咏与孙悦的绯闻”和“炒作大王邓建国死了”等博客“新闻”而轰动网坛。

博客名称:殷谦

博客主人:殷谦

职业:《西安晚报》记者

博客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