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紫砂工艺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06-28 18:28:46
紫砂工艺论文

紫砂工艺论文第1篇

紫砂壶文化艺术自明清以来就深受文人雅士所青睐,正所谓“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紫砂壶是集诗词、书画、雕刻、手工制作于一体的陶土工艺品,其泥质天然肌理蕴含的古雅质感与艺术完美结合,再加上紫砂壶透气不透水以及富含矿物质的实用妙处以及茶禅一味的文化底韵,综合赋予了紫砂高贵典雅的品质。近年来,紫砂壶市场在经历市场泡沫期和净化调整期的阵痛以后,紫砂壶收藏市场又出上升的势头,紫砂壶市场价值偏离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的问题正逐步修正,理性收藏深入人心,市场对“有意味的紫砂壶”也更加崇尚。

紫砂壶市场泡沫正在破除

近年来,紫砂壶文化艺术行业涌现出一大批的专家、大师,紫砂壶收藏爱好者队伍也日益庞大,加之紫砂壶具有很高的投资价值,使得紫砂壶收藏市场格外繁荣,甚至演绎出一个泥土与黄金等价的神话。个别名家名壶的价格飙升,一些当代紫砂艺人的作品价格,甚至超过了很多明清时期的老壶。

越来越多的人将紫砂壶称为“紫砂艺术”,无论是大师还是新秀,在介绍其作品时,无不称为“某某的紫砂艺术”。而市场上似乎也对此称谓欣然接受,价位也似乎在迫不及待地证明紫砂壶就是艺术,动辄几百万元的价位屡见不鲜。不少自称为大师级的人物,他们做的壶部分是代工壶,他自己不做,叫子女、徒弟做,做完之后拿他的印盖上去,就当自己的作品卖。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就是用灌浆法、用模具法去做。这两个因素伤了收藏者的心,很多收藏紫砂壶的人收藏的积极性减弱了。

部级工艺美术师张剑先生认为,在经历市场泡沫期和净化调整期的阵痛以后,紫砂壶收藏市场又出现了上升的势头。紫砂壶市场价值偏离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的问题正逐步修正,泡沫破除后,紫砂壶行情也逐步回归理性这是行业内的共识。

1990年,张剑先生从江苏大学美术系毕业后,师从紫砂工艺厂高级技师谈碧云(师承裴石民,王寅春,顾景舟)。其紫砂壶艺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深受其父《江苏省陶瓷志》总纂张志泉先生思想的影响,在传承和创新的同时,平和、谦逊的张剑先生一直潜心钻研技艺,其风格造型奇正、内涵丰富、极具文人气质,其作品屡屡获奖:作品《渴望》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铜奖;《广场舞组壶》获“江苏省陶协陶艺作品创新评比”优秀奖;《守望》获“第十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涅》获“中国陶协第七届中陶奖”最佳创意奖;作品《春江水暖》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协“第六届大地奖”金奖;作品《支点》获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国艺杯”金奖。

张剑先生是少有的学者型紫砂艺术实践者,对当代紫砂艺术的现状及发展,有着深刻的思考和见解,并提出了诸多中肯的评论。他陆续发表了多篇关于紫砂壶文化艺术的论文,诸如:《紫砂壶的造型设计》、《浅谈紫砂壶光器的几何构成》、《浅谈紫砂壶艺的继承和创新》等。张剑先生对紫砂文化的发展演变也有较深入的研究,并在理论上对紫砂文化作了大量思索与总结,编撰完稿有《紫砂壶筋纹器》、《紫砂壶花塑器》、《宜兴蜀山窑发展史》等。

人文价值是紫砂文化之魂

紫砂壶自古就有“泡茶不走味、储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常用会包浆”的特点。紫砂壶泡茶独特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喝茶用紫砂壶所带来的感受也是独特而美妙的。“实用为根,艺术为魂!”这里所言美妙,不仅仅包括紫砂泡茶的韵味充足,还有紫砂壶所表现出来的文人品味。

张剑先生告诉记者:“有一种审美形式是没有意味、没有表达的,犹如一个停止了思想、没有了精神而只有肉体生命迹象的植物人,尽管也会有玲珑的曲线、白皙的肌肤,甚至可以美得让你发抖,你却无法与其交流沟通,她维持生命的唯一意义,就是让你感觉到她存在,寄托你的感情和希望。这样的审美形式就是工艺美术”。

在张剑先生看来,工艺美术是利用一些特殊的材料,通过一系列设计,采用一些特殊的工艺,塑造某种形式,以激发起人类心中对美的感受,但是却并不打算揭示什么。它既不表达人生状态,也不进行哲理探索,它甚至杜绝任何不美的东西,它所强调的是设计的合理性、协调感,呈现的是材质美和工艺美。并且,绝大部分的工艺美术品还具有实用功能。

宜兴紫砂壶延续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了,其造型特别丰富。紫砂壶应宋、明茶道的发展而生,其初创便着眼于实用,发挥紫砂泥优良的发茶性。其色泽古朴,极符合明时文人的审美,因此而深受文人喜爱,自然,其造型设计也受文人影响而极具文人气质。由于古时科技落后,制壶主要依靠全手工成型工艺,往往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会有一些瑕疵,显得较为随意,而使得工艺上不到位。然而恰恰是这些瑕疵和不到位,却真实地反映出制壶者的秉性、气度、修养,使紫砂壶拥有了一定的艺术性,具备较高的人文价值,但并不能因此而判定其就是艺术品。

张剑认为,市场上能称之为艺术品的紫砂壶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多。由于市场上对紫砂壶普遍的鉴赏能力偏低,先行致富的一些“大师”们因为历史的原因,文化程度较低,艺术素养略显粗鄙,致使对紫砂壶的鉴赏始终停留于“料、形、工、款”的低等级层次,片面地追求工艺的精益求精。在设计上东拼西凑、乏善可陈。

市场需要有意味的紫砂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审美水平的提高,加之人民对生活品味的追求,市场对具有艺术价值的高水平制作的紫砂壶的需求量在不断上升,只要是好的东西,就不愁没市场。而有意味的紫砂壶正是市场所需要的。

宜兴紫砂壶传承发展了几百年。纵观历史,文化价值最高的应是那些堪称艺术品的文人壶。到了当代,随着科技的发展,有了许多更为科学的制作手段,这使得紫砂壶的制作工艺,可以说是历史上水平最高的,然而其艺术内涵却是最为苍白的,这需要尽快引起我们的警觉,应该好好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紫砂艺术”,紫砂壶艺应如何发展。

紫砂工艺论文第2篇

关键词:时大彬;紫砂壶;艺术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226-1

明代的制壶名家自供春以后主要有董翰、赵梁、元畅、时朋,人称“明四家”,另有做小壶的李茂林。继而有“壶家妙手数三大”的时大彬、徐友泉和李仲芳三人。这些名家完善了紫砂工艺和工具,奠定了紫砂壶在中国紫砂陶艺中的重要地位。

时大彬是脱颖而出的一代名匠,是紫砂工艺的集大成者,在紫砂工艺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相传他曾受供春嫡传,工艺严谨,手法高妙,艺术素养深厚,为人较雅古穆。壶艺上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并虚心听取各方面意见,敢于打破陈规并发扬创新,不断进取,终于成为一代宗师。他奠定了紫砂壶工艺的制作基础和美学风范,不仅对紫砂工艺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我们今天的设计创造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时大彬,字少山,又称大彬、时彬,据考为宋尚书时裔孙,按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所记,其父亲是紫砂“正始”时期四大名家之一的时鹏,与董翰、赵梁、袁锡皆擅制壶,被视为紫砂创始时期四名家,“皆供春之后劲也”。可见时大彬从事于紫砂壶制作,有其家学,但文献中却记载其“初自仿供春得手,喜作大壶”,并不提他的壶艺学自其父,而是直接将他与紫砂壶的正始大家供春相提并论,大概正是由于他在紫砂壶艺上的杰出成就使然。历代书籍文献上也往往将他们二人并列为晚明时期紫砂壶艺史上最声名卓著的两位人物,几乎不分伯仲。有赞供春者,如明末著名散文家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说:“宜兴罐以龚春为上,时大彬次之……然一砂罐一锡注,直跻商彝周鼎之列而毫无愧色,则是其品地也。”相反,明朝著名文人画家文徵明之子文震亨在其著作《长物志》中论及紫砂茗壶时这样写道:“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供春’最贵,第形不雅,亦无差小者。”显然对供春有所微词。另一方面,清吴梅鼎《阳羡茗壶赋》则以大篇幅盛赞供春:“在髫龄而颖异,寓目成能,借小伎以娱闲,因心矩……彼新奇兮万变,师造化兮元功。信陶壶之鼻祖,亦天下之良工。”足有两三百字之多,对时大彬的描写,仅以“过此则有大彬之典重,价拟琳”一带而过,无丝毫铺陈渲染之意,比之于时大彬在明代紫砂壶艺史上的声名与地位,显然失之偏颇。这种评价上的失衡,相比于明周高起对时大彬的高度评价,就显得尤为引人深思。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别派”一栏中写道:“陶肆谣曰:‘壶家妙手数三大。’谓时大彬、李大仲芳、徐大友泉也。予转为一语曰:‘明代良陶让一时。’独尊大彬,固自匪佞。”对时大彬的壶艺可谓推崇备至。纵观历代关于紫砂壶艺的笔记文献,对供春与时大彬的赞誉都不绝于缕,至今不衰,已奠定了他们不可动摇的历史性地位。

时大彬的紫砂壶不仅在文人间与民间流传,还被作为进贡之物呈献到宫廷之中。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雕漆四方执壶即为宫廷御用茶具,其内胎为紫砂,外髹朱红漆雕。朱红色漆层上雕刻人物、山水、树石、花草等多等形象,周身均饰以纹样与图案,给人以雕馈满眼、错彩镂金之感,虽然这样不复有紫砂材质的古朴清雅,却也展现出明代宫廷雕漆艺术华美丰厚的艺术特点。此壶底部髹黑漆,漆层下刻有“时大彬制”四字楷书款。此壶为宫廷内现存唯一被文物界所公认的时大彬壶。曾有诗云“宫中艳说大彬壶”,当是说时大彬紫砂壶在后宫中所受到的欢迎,但何谓“艳说”,时过境迁,我们毕竟不能妄加揣测。而今我们面对这把雕漆四方执壶,却不妨把这雕馈满眼的外髹漆雕视作对紫砂壶清明古雅之质的一种“艳说”,也不失为一种理解。

时大彬的作品在布局设计与构造平衡上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六方壶虽是传统壶式,在时大彬的手中得到了改进,这一变革对于后世的制作工艺与审美观念极具影响。扬州博物馆所藏朱砂六方壶,是1968年从江都县丁沟镇曹姓明墓中出土的。他还培养了一批工艺名匠,其中包括为后世所赞赏的李仲芳、徐友泉等名家。当代紫砂泰斗顾景舟先生在《紫砂陶史概论》中评论道:“时大彬的贡献在于,对砂艺开创时期技艺法则的创造性革新,这是后辈从业者都应为之歌功颂德的;更重要的是,他为后世留下稀世杰作,创紫砂艺术陶文化的先河。”

参考文献:

[1]徐秀棠.中国紫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刘汝醴,吴山.宜兴紫砂文化史[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0.

紫砂工艺论文第3篇

“榫卯”效应“新”光大道――邵顺生紫砂方器印象

英国著名小说家福斯特曾经从人物性格角度出发,把小说人物分为“扁平”和“圆形”两种。不过,在现实的紫砂艺人中,却常见一种“方形”性格。邵顺生原本便是一位“方形”性格的人。

方,不仅多面,而且有棱有角。在现实生活中,多把我行我素、得理不让人或做事一板一眼不知变通的行为称做“方”。邵顺生的“方”源自祖上那位“壶艺盖世”而性情“孤僻清介”的邵大亨。据宜兴县志记载,有一次知县向他勒索紫砂茶壶,他不予理睬。被强行拉至衙门“诺以重利”,他又故意以粗劣作品搪塞,结果引来一顿暴打,他却不改初衷。

作为一代巨匠之后,先祖的遗传因子融注于邵顺生的艺术细胞之中。他是一个特别认真的人,作品创意一经决断便不能轻易改变,他把每一件作品都等同于自己的思想行为。邵顺生自幼便确定了传承砂艺、光耀门庭的志向。1986年进入紫砂圈后,师从著名部级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厚实的技艺功底。他仿邵大亨的名作《掇球壶》可以用分毫不差、几可乱真来形容;仿制的大亨《鱼化龙》、《龙头一捆柴》、《风卷葵》等名作,卓尔不群,堪称仿古经典。他也喜欢创新,习惯于把研制的新款壶品画成图纸。有时在构思和制作中还灵活运用当年做木模工时积攒的“资本”,当这两手技艺如榫似铆般地对接在一起时,创造激情一发而不可收。他处心积虑在创新的“新”字上做文章,其主要表现手法可以概括为十六个宇:“新款旧式、新术怪招、新意古趣、新事愿景”。新款旧式即对传统造型赋予鲜活的元素,故枝新花使观赏者赏心悦目;新术怪招即将寻常物象作非寻常表现,常使观赏者感到欣喜与惊奇;新意古趣即将古老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物件与壶形结构相融合,使观赏者睹物怀旧,温故知新;新事愿景即将视觉语言用于表达当下热点题材和视觉印象,使观赏者即刻产生共鸣。

邵顺生的作品表现了他的艺术追求,既是独辟蹊径的发现,也是长期积累、瞬间进发的智慧结晶。从2000年至今,他的作品在重要展评中已先后获得10次金奖,2次银奖,其中《茶馆》更是独得2金1银的殊荣。

紫砂壶“方非一式”,如四方、六方、八方、长方等,好似在启发我们天底下的人和事都是具有多面性的,遇事应多角度地思考。我又想起作家徐风在《天下知己》一书中的这样两句话:“圆,是中国道家通变、趋时的学问;方。是中国儒家人格修养的理想境界。”

“方形”性格的邵顺生没有背上沉重的传统包袱,而是毅然选择方器创新、独家绝活这样一条属于自己有别他人的“通变、趋时”之路;再加上方器制作技艺要求较高,做得出众并非易事。这一来,他在细分市场上就占有了更多的优势和主动。他的这种符合时代潮流、顺应市场规律的做法,在客观上不能不说是一种方圆相济的谋略,我们不妨称之为“榫卯效应”。

范家壶庄:以陶为媒,以艺会友

范伟群,1970年出生于陶艺世家,清末民初制壶大家范大生嫡孙。当代知名陶艺家。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高级工艺美术师,范家壶庄创办人、总工艺师、艺术总监。1984年进紫砂二厂随吴同芬老师学艺,后被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收为己徒。在大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教导下,在紫砂工艺的制作技法和创作手法上有了更大提高,光素器、花塑器、筋纹器样样精通,成为当时紫砂界最具潜力的青年陶艺家。

从事紫砂工艺以来,范伟群认真研究和努力创作,并积极推广和弘扬紫砂工艺,先后多次赴港澳台地区和国内各大城市,进行紫砂壶艺的展示和推广。特别是2004年、2005年两次赴韩举办紫砂壶艺展、紫砂壶艺展示会及紫砂壶艺爱好交流推广会,得到了韩国壶友热烈的欢迎和喜爱。

范家壶庄由宜兴范氏陶艺世家与韩国地乳茶会于2004年合作创办,规模宏大,技术实力雄厚,专业从事艺术陶瓷、紫砂壶艺的创作、研究和开发。公司下设紫砂陶艺术馆,陈列展示诸多范家前辈传世名作、古陶名壶、当代大师力作和当代名人名作、新人新作以及本公司的陶瓷精品、紫砂名壶;紫砂艺术创作中心,以一大批当代知名的陶艺家、紫砂工艺师、制壶名家为主体,潜心从事紫砂艺术的学习研究、新品的开发和艺术创作;紫砂陶文化交流学习中心,以陶为媒,以艺会友,与海内外同仁进行陶瓷文化和相关艺术的学习交流,以弘扬紫砂文化为宗旨,设班传艺,共同繁荣,致力于为推广紫砂陶瓷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而努力;紫砂陶工艺品销售中心,以销售本公司工艺技术人员的作品和“范家壶庄”系列的紫砂陶产品,在全国各地区建立销售系统。为广大紫砂爱好者提供优质服务和面对面的交流。

《中华魂》

《中华魂》壶身筒似“鼎”,鼎盛中华。龙把凤嘴,龙凤呈祥,盖似如意,事事如意。“狮”钮意气风发,东方雄狮壶身镌刻“麦穗”“齿轮”“卫星”“盾牌”“天安门”喻为祖国建国六十年来欣欣向荣的景象。

范伟群以生动的图案和巧妙的构思组成了不同的数字含义,其中数字六的含义出现最多,一壶六杯,六六大顺,团团围绕的56朵花象征着56个民族大团结。

陶人葛紫砂:和谐、和善、和美

葛军,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研究员、博士;中国陶瓷文化研究中心紫砂文化研究所所长,代表作有“金钱豹”、“汉风”、“文明时代”、“将军壶”等。作品先后获部级金奖23项(次),申报国家专利近200项。多件作品被国家体育总局等单位定为国际交往礼品,被故宫博物院、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文化部、中南海紫光阁等单位及诸多名人政要收藏。其先后到亚、美、澳、欧四大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访问、交流、讲学,被20多个国际知名学府聘为客座教授。

葛军于1991年创办“陶人葛紫砂”。以世界著名陶都宜兴为基地,集研发、设计、制作为一体,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0余名。目前已拥有中国陶瓷文化研究中心紫砂文化研究所、宜兴市陶人葛紫砂陶艺研究所、上海陶人葛陶艺有限公司、宜兴市陶都紫砂工艺厂等4家成员单位及遍布全国各大中城市的近百家营销网点。

陶人葛紫砂主要从事各类紫砂陶的科研、开发、设计、制作。其独创的“色饰法”装饰技法,弥补了紫砂品自古以来千面一色的缺陷,使紫砂实现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突破。曾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新会议楼设计制作紫砂门套“五谷丰登”;为纪念中国人民授衔50周年,创作紫砂壶“将军壶”:

为祝福北京2008年奥运会圆满成功,与2008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联手打造“福满神州”紫砂壶;创作《神州圣火传递颂》紫砂壶(113式),反映2D08年国内113个城市奥运圣火传递的历史意义;为无锡城市形象设计“玉凤呈祥”紫砂壶;为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设计指定礼品“和合吉祥”紫砂壶。为献礼新中国成立60华诞设计“和谐吉祥”、“和谐奋进”、“和谐永恒”系列紫砂壶等等。

《军魂壶》

《军魂壶》其设计理念就在于树军魂意识,履神圣使命。壶钮为长城烽火台图案,壶把似一轮明月,壶嘴作钢枪状,整个壶体像军人头戴的铜盔。线条流畅,主题鲜明,寓意深刻。它艺术地体现了“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这一中国当代军人的核心价值观。多个艺术元素的珠联璧合,多种表现手法的有机交融,生动地诠释了中国军人用忠诚铸就的坚持和平理想、保卫国家安全的文明之师、成武之师的铮铮铁血军魂。

葛盛陶庄:赏壶品茗聚贤士,说陶论艺集佳章

葛韬,号耕陶孺子,宇泥夫。改制前原宜兴紫砂工艺一厂著名工艺美术师。1991年入顾景舟大师工作室,从紫砂历史、紫砂原料入手,学习传统技艺。师从陶艺家葛陶中先生,并受一代宗师顾景舟大师严格督导,同时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王建中教授理论指导。

师法造化,与古为徒,融传统与创新为一体,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博采众长。作品简洁大方,追求文人气息、书画神韵,并多次在国内外获奖。1999年参加了在美国俄亥俄州举行的全美第33届陶瓷教育委员会年会,代表作有《石瓢壶》、《汉风壶》、《恒基提梁壶》、《永乐提梁壶》、《元首壶》等。

陈慧华,字子钰。学陶二十余载,其壶外秀而内慧,古韵而出新华,乃是助理工艺美术师之新生代表。自1982年入宜兴紫砂工艺一厂以来,先后从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与高级工艺美术师刘建平,而后又与著名紫砂工艺师葛韬先生结为艺术伉俪,共事紫砂艺术事业的发展。其代表作品《合欢壶》、《秦权壶》、《吴径提梁壶》等,皆注重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深受广大壶友藏家的喜爱。

葛盛陶庄介绍

宜兴市葛德盛艺术陶庄(葛盛陶庄)创建于1996年,由改制前原江苏省宜兴市紫砂工艺一厂著名工艺师葛韬先生主持。

陶庄环境优雅,文化氛围浓郁,具备完整的紫砂工艺基础条件,同时有清华大学工艺美术系、上海交通大学工业设计系、南京大学历史系和上海九木传盛有限公司等著名学府和名流贤达作艺术文化后援,集创作设计、生产经营于一体,师资技术力量雄厚,拥有客座教授2名、高级工艺师5名、工艺师8名,强力的智囊创作沙龙以及30多名熟练的技术工人组成的制作群体,其设计开发的产品(葛陶牌、葛窑牌、葛盛制陶)赢得良好的市场信誉。作品融艺术、实用、赏玩、集藏于一炉,气格高古,书卷气浓郁,深受海内外华人青睐,是具潜力的民族品牌。

葛韬先生深受一代宗师壶艺泰斗――顾景舟大师正统教育,师承著名高级工艺师葛陶中先生,并得其真传,作品风格承古融今,拙朴雅致,为宜兴紫砂界实力派主创人员之一,2000年被评为中国优秀中青年陶艺家。葛韬先生家学渊源,葛氏家族在宜兴具有600多年的制陶史,早在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5年)祖上就在上海城隍庙、日本大坂等地开设陶器行,自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赛会首次获奖后。屡获殊荣。目前葛韬先生倾力于紫砂传承品牌之打造,其担纲主持制作的葛盛陶品、韬式茗壶等葛陶牌作品,创意独特,品位高雅。选料上乘,工艺精湛。将再创历史辉煌。

赏壶品茗聚贤士,说陶论艺集佳章。热忱欢迎各界朋友光顾指点!

紫砂壶“方非一式”,如四方、六方、八方、长方等,好似在启发我们天底下的人和事都是具有多面性的,遇事应多角度地思考。我又想起作家徐风在《天下知己》一书中的这样两句话:“圆,是中国道家通变、趋时的学问;方。是中国儒家人格修养的理想境界。”

“方形”性格的邵顺生没有背上沉重的传统包袱,而是毅然选择方器创新、独家绝活这样一条属于自己有别他人的“通变、趋时”之路;再加上方器制作技艺要求较高,做得出众并非易事。这一来,他在细分市场上就占有了更多的优势和主动。他的这种符合时代潮流、顺应市场规律的做法,在客观上不能不说是一种方圆相济的谋略,我们不妨称之为“榫卯效应”。

范家壶庄:以陶为媒,以艺会友

范伟群,1970年出生于陶艺世家,清末民初制壶大家范大生嫡孙。当代知名陶艺家。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高级工艺美术师,范家壶庄创办人、总工艺师、艺术总监。1984年进紫砂二厂随吴同芬老师学艺,后被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收为己徒。在大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教导下,在紫砂工艺的制作技法和创作手法上有了更大提高,光素器、花塑器、筋纹器样样精通,成为当时紫砂界最具潜力的青年陶艺家。

从事紫砂工艺以来,范伟群认真研究和努力创作,并积极推广和弘扬紫砂工艺,先后多次赴港澳台地区和国内各大城市,进行紫砂壶艺的展示和推广。特别是2004年、2005年两次赴韩举办紫砂壶艺展、紫砂壶艺展示会及紫砂壶艺爱好交流推广会,得到了韩国壶友热烈的欢迎和喜爱。

范家壶庄由宜兴范氏陶艺世家与韩国地乳茶会于2004年合作创办,规模宏大,技术实力雄厚,专业从事艺术陶瓷、紫砂壶艺的创作、研究和开发。公司下设紫砂陶艺术馆,陈列展示诸多范家前辈传世名作、古陶名壶、当代大师力作和当代名人名作、新人新作以及本公司的陶瓷精品、紫砂名壶;紫砂艺术创作中心,以一大批当代知名的陶艺家、紫砂工艺师、制壶名家为主体,潜心从事紫砂艺术的学习研究、新品的开发和艺术创作;紫砂陶文化交流学习中心,以陶为媒,以艺会友,与海内外同仁进行陶瓷文化和相关艺术的学习交流,以弘扬紫砂文化为宗旨,设班传艺,共同繁荣,致力于为推广紫砂陶瓷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而努力;紫砂陶工艺品销售中心,以销售本公司工艺技术人员的作品和“范家壶庄”系列的紫砂陶产品,在全国各地区建立销售系统。为广大紫砂爱好者提供优质服务和面对面的交流。

《中华魂》

《中华魂》壶身筒似“鼎”,鼎盛中华。龙把凤嘴,龙凤呈祥,盖似如意,事事如意。“狮”钮意气风发,东方雄狮壶身镌刻“麦穗”“齿轮”“卫星”“盾牌”“天安门”喻为祖国建国六十年来欣欣向荣的景象。

范伟群以生动的图案和巧妙的构思组成了不同的数字含义,其中数字六的含义出现最多,一壶六杯,六六大顺,团团围绕的56朵花象征着56个民族大团结。

陶人葛紫砂:和谐、和善、和美

葛军,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研究员、博士;中国陶瓷文化研究中心紫砂文化研究所所长,代表作有“金钱豹”、“汉风”、“文明时代”、“将军壶”等。作品先后获部级金奖23项(次),申报国家专利近200项。多件

作品被国家体育总局等单位定为国际交往礼品,被故宫博物院、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文化部、中南海紫光阁等单位及诸多名人政要收藏。其先后到亚、美、澳、欧四大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访问、交流、讲学,被20多个国际知名学府聘为客座教授。

葛军于1991年创办“陶人葛紫砂”。以世界著名陶都宜兴为基地,集研发、设计、制作为一体,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0余名。目前已拥有中国陶瓷文化研究中心紫砂文化研究所、宜兴市陶人葛紫砂陶艺研究所、上海陶人葛陶艺有限公司、宜兴市陶都紫砂工艺厂等4家成员单位及遍布全国各大中城市的近百家营销网点。

陶人葛紫砂主要从事各类紫砂陶的科研、开发、设计、制作。其独创的“色饰法”装饰技法,弥补了紫砂品自古以来千面一色的缺陷,使紫砂实现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突破。曾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新会议楼设计制作紫砂门套“五谷丰登”;为纪念中国人民授衔50周年,创作紫砂壶“将军壶”:为祝福北京2008年奥运会圆满成功,与2008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联手打造“福满神州”紫砂壶;创作《神州圣火传递颂》紫砂壶(113式),反映2D08年国内113个城市奥运圣火传递的历史意义;为无锡城市形象设计“玉凤呈祥”紫砂壶;为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设计指定礼品“和合吉祥”紫砂壶。为献礼新中国成立60华诞设计“和谐吉祥”、“和谐奋进”、“和谐永恒”系列紫砂壶等等。

《军魂壶》

《军魂壶》其设计理念就在于树军魂意识,履神圣使命。壶钮为长城烽火台图案,壶把似一轮明月,壶嘴作钢枪状,整个壶体像军人头戴的铜盔。线条流畅,主题鲜明,寓意深刻。它艺术地体现了“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这一中国当代军人的核心价值观。多个艺术元素的珠联璧合,多种表现手法的有机交融,生动地诠释了中国军人用忠诚铸就的坚持和平理想、保卫国家安全的文明之师、成武之师的铮铮铁血军魂。

葛盛陶庄:赏壶品茗聚贤士,说陶论艺集佳章

葛韬,号耕陶孺子,宇泥夫。改制前原宜兴紫砂工艺一厂著名工艺美术师。1991年入顾景舟大师工作室,从紫砂历史、紫砂原料入手,学习传统技艺。师从陶艺家葛陶中先生,并受一代宗师顾景舟大师严格督导,同时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王建中教授理论指导。

师法造化,与古为徒,融传统与创新为一体,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博采众长。作品简洁大方,追求文人气息、书画神韵,并多次在国内外获奖。1999年参加了在美国俄亥俄州举行的全美第33届陶瓷教育委员会年会,代表作有《石瓢壶》、《汉风壶》、《恒基提梁壶》、《永乐提梁壶》、《元首壶》等。

陈慧华,字子钰。学陶二十余载,其壶外秀而内慧,古韵而出新华,乃是助理工艺美术师之新生代表。自1982年入宜兴紫砂工艺一厂以来,先后从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与高级工艺美术师刘建平,而后又与著名紫砂工艺师葛韬先生结为艺术伉俪,共事紫砂艺术事业的发展。其代表作品《合欢壶》、《秦权壶》、《吴径提梁壶》等,皆注重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深受广大壶友藏家的喜爱。

葛盛陶庄介绍

宜兴市葛德盛艺术陶庄(葛盛陶庄)创建于1996年,由改制前原江苏省宜兴市紫砂工艺一厂著名工艺师葛韬先生主持。

陶庄环境优雅,文化氛围浓郁,具备完整的紫砂工艺基础条件,同时有清华大学工艺美术系、上海交通大学工业设计系、南京大学历史系和上海九木传盛有限公司等著名学府和名流贤达作艺术文化后援,集创作设计、生产经营于一体,师资技术力量雄厚,拥有客座教授2名、高级工艺师5名、工艺师8名,强力的智囊创作沙龙以及30多名熟练的技术工人组成的制作群体,其设计开发的产品(葛陶牌、葛窑牌、葛盛制陶)赢得良好的市场信誉。作品融艺术、实用、赏玩、集藏于一炉,气格高古,书卷气浓郁,深受海内外华人青睐,是具潜力的民族品牌。

葛韬先生深受一代宗师壶艺泰斗――顾景舟大师正统教育,师承著名高级工艺师葛陶中先生,并得其真传,作品风格承古融今,拙朴雅致,为宜兴紫砂界实力派主创人员之一,2000年被评为中国优秀中青年陶艺家。葛韬先生家学渊源,葛氏家族在宜兴具有600多年的制陶史,早在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5年)祖上就在上海城隍庙、日本大坂等地开设陶器行,自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赛会首次获奖后。屡获殊荣。目前葛韬先生倾力于紫砂传承品牌之打造,其担纲主持制作的葛盛陶品、韬式茗壶等葛陶牌作品,创意独特,品位高雅。选料上乘,工艺精湛。将再创历史辉煌。

赏壶品茗聚贤士,说陶论艺集佳章。热忱欢迎各界朋友光顾指点!

《中华魂》

《中华魂》壶身筒似“鼎”,鼎盛中华。龙把凤嘴,龙凤呈祥,盖似如意,事事如意。“狮”钮意气风发,东方雄狮壶身镌刻“麦穗”“齿轮”“卫星”“盾牌”“天安门”喻为祖国建国六十年来欣欣向荣的景象。

范伟群以生动的图案和巧妙的构思组成了不同的数字含义,其中数字六的含义出现最多,一壶六杯,六六大顺,团团围绕的56朵花象征着56个民族大团结。

陶人葛紫砂:和谐、和善、和美

葛军,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研究员、博士;中国陶瓷文化研究中心紫砂文化研究所所长,代表作有“金钱豹”、“汉风”、“文明时代”、“将军壶”等。作品先后获部级金奖23项(次),申报国家专利近200项。多件作品被国家体育总局等单位定为国际交往礼品,被故宫博物院、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文化部、中南海紫光阁等单位及诸多名人政要收藏。其先后到亚、美、澳、欧四大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访问、交流、讲学,被20多个国际知名学府聘为客座教授。

葛军于1991年创办“陶人葛紫砂”。以世界著名陶都宜兴为基地,集研发、设计、制作为一体,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0余名。目前已拥有中国陶瓷文化研究中心紫砂文化研究所、宜兴市陶人葛紫砂陶艺研究所、上海陶人葛陶艺有限公司、宜兴市陶都紫砂工艺厂等4家成员单位及遍布全国各大中城市的近百家营销网点。

陶人葛紫砂主要从事各类紫砂陶的科研、开发、设计、制作。其独创的“色饰法”装饰技法,弥补了紫砂品自古以来千面一色的缺陷,使紫砂实现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突破。曾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新会议楼设计制作紫砂门套“五谷丰登”;为纪念中国人民授衔50周年,创作紫砂壶“将军壶”:为祝福北京2008年奥运会圆满成功,与2008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联手打造“福满神州”紫砂壶;创作《神州圣火传递颂》紫砂壶(113式),反映2D08年国内113个城市奥运圣火传递的历史意义;为无锡城市形象设计“玉凤呈祥”紫砂壶;为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设计指定礼品“和合吉祥”紫砂壶。为献礼新中国成立60华诞设计“和谐吉祥”、“和谐奋进”、“和谐永恒”系列

紫砂壶等等。

《军魂壶》

《军魂壶》其设计理念就在于树军魂意识,履神圣使命。壶钮为长城烽火台图案,壶把似一轮明月,壶嘴作钢枪状,整个壶体像军人头戴的铜盔。线条流畅,主题鲜明,寓意深刻。它艺术地体现了“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这一中国当代军人的核心价值观。多个艺术元素的珠联璧合,多种表现手法的有机交融,生动地诠释了中国军人用忠诚铸就的坚持和平理想、保卫国家安全的文明之师、成武之师的铮铮铁血军魂。

葛盛陶庄:赏壶品茗聚贤士,说陶论艺集佳章

葛韬,号耕陶孺子,宇泥夫。改制前原宜兴紫砂工艺一厂著名工艺美术师。1991年入顾景舟大师工作室,从紫砂历史、紫砂原料入手,学习传统技艺。师从陶艺家葛陶中先生,并受一代宗师顾景舟大师严格督导,同时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王建中教授理论指导。

师法造化,与古为徒,融传统与创新为一体,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博采众长。作品简洁大方,追求文人气息、书画神韵,并多次在国内外获奖。1999年参加了在美国俄亥俄州举行的全美第33届陶瓷教育委员会年会,代表作有《石瓢壶》、《汉风壶》、《恒基提梁壶》、《永乐提梁壶》、《元首壶》等。

陈慧华,字子钰。学陶二十余载,其壶外秀而内慧,古韵而出新华,乃是助理工艺美术师之新生代表。自1982年入宜兴紫砂工艺一厂以来,先后从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与高级工艺美术师刘建平,而后又与著名紫砂工艺师葛韬先生结为艺术伉俪,共事紫砂艺术事业的发展。其代表作品《合欢壶》、《秦权壶》、《吴径提梁壶》等,皆注重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深受广大壶友藏家的喜爱。

葛盛陶庄介绍

宜兴市葛德盛艺术陶庄(葛盛陶庄)创建于1996年,由改制前原江苏省宜兴市紫砂工艺一厂著名工艺师葛韬先生主持。

陶庄环境优雅,文化氛围浓郁,具备完整的紫砂工艺基础条件,同时有清华大学工艺美术系、上海交通大学工业设计系、南京大学历史系和上海九木传盛有限公司等著名学府和名流贤达作艺术文化后援,集创作设计、生产经营于一体,师资技术力量雄厚,拥有客座教授2名、高级工艺师5名、工艺师8名,强力的智囊创作沙龙以及30多名熟练的技术工人组成的制作群体,其设计开发的产品(葛陶牌、葛窑牌、葛盛制陶)赢得良好的市场信誉。作品融艺术、实用、赏玩、集藏于一炉,气格高古,书卷气浓郁,深受海内外华人青睐,是具潜力的民族品牌。

葛韬先生深受一代宗师壶艺泰斗――顾景舟大师正统教育,师承著名高级工艺师葛陶中先生,并得其真传,作品风格承古融今,拙朴雅致,为宜兴紫砂界实力派主创人员之一,2000年被评为中国优秀中青年陶艺家。葛韬先生家学渊源,葛氏家族在宜兴具有600多年的制陶史,早在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5年)祖上就在上海城隍庙、日本大坂等地开设陶器行,自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赛会首次获奖后。屡获殊荣。目前葛韬先生倾力于紫砂传承品牌之打造,其担纲主持制作的葛盛陶品、韬式茗壶等葛陶牌作品,创意独特,品位高雅。选料上乘,工艺精湛。将再创历史辉煌。

赏壶品茗聚贤士,说陶论艺集佳章。热忱欢迎各界朋友光顾指点!

葛盛陶庄:赏壶品茗聚贤士,说陶论艺集佳章

葛韬,号耕陶孺子,宇泥夫。改制前原宜兴紫砂工艺一厂著名工艺美术师。1991年入顾景舟大师工作室,从紫砂历史、紫砂原料入手,学习传统技艺。师从陶艺家葛陶中先生,并受一代宗师顾景舟大师严格督导,同时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王建中教授理论指导。

师法造化,与古为徒,融传统与创新为一体,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博采众长。作品简洁大方,追求文人气息、书画神韵,并多次在国内外获奖。1999年参加了在美国俄亥俄州举行的全美第33届陶瓷教育委员会年会,代表作有《石瓢壶》、《汉风壶》、《恒基提梁壶》、《永乐提梁壶》、《元首壶》等。

陈慧华,字子钰。学陶二十余载,其壶外秀而内慧,古韵而出新华,乃是助理工艺美术师之新生代表。自1982年入宜兴紫砂工艺一厂以来,先后从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与高级工艺美术师刘建平,而后又与著名紫砂工艺师葛韬先生结为艺术伉俪,共事紫砂艺术事业的发展。其代表作品《合欢壶》、《秦权壶》、《吴径提梁壶》等,皆注重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深受广大壶友藏家的喜爱。

葛盛陶庄介绍

宜兴市葛德盛艺术陶庄(葛盛陶庄)创建于1996年,由改制前原江苏省宜兴市紫砂工艺一厂著名工艺师葛韬先生主持。

陶庄环境优雅,文化氛围浓郁,具备完整的紫砂工艺基础条件,同时有清华大学工艺美术系、上海交通大学工业设计系、南京大学历史系和上海九木传盛有限公司等著名学府和名流贤达作艺术文化后援,集创作设计、生产经营于一体,师资技术力量雄厚,拥有客座教授2名、高级工艺师5名、工艺师8名,强力的智囊创作沙龙以及30多名熟练的技术工人组成的制作群体,其设计开发的产品(葛陶牌、葛窑牌、葛盛制陶)赢得良好的市场信誉。作品融艺术、实用、赏玩、集藏于一炉,气格高古,书卷气浓郁,深受海内外华人青睐,是具潜力的民族品牌。

紫砂工艺论文第4篇

顾绍培先生,1945年生于江苏省宜兴制陶世家,1958年投身紫砂事业,在众多先辈大师的教泽下,练就了一手扎实的基本功。50年来,在紫砂艺术道路上的不断学习,不断积累而形成的文化艺术素养和精湛的技艺,使他在紫砂茶具、紫砂花盆、紫砂花瓶的领域里,都具有非凡的造诣。

顾绍培先生在长期的紫砂陶艺创作实践中,立足于本土文化的基石之上,认为中华大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之源,紫砂文化、紫砂艺术应该不断吸取多种“营养成份”,融汇古今文化、中外文化之精华,才能不断发展,才能具有时代风貌。他探索研究中国古代铜器文化和玉雕艺术的精萃,研究中国书法、绘画及古典诗词的精神气韵,学而化之,化而用之,鉴古开今,创作了许多紫砂陶艺的经典杰作。

他创作的紫砂百寿瓶,1984年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代表紫砂陶艺参加德国莱比锡春季博览会,荣获金质奖,为祖国、为紫砂陶艺争得了荣誉。

继德国捧回金奖之后,他多次参加全国性及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全国陶瓷行业的专业性创新设计评比,先后20余次荣获金、银奖。如:1990年创作的“双百福寿瓶”获工艺美术百花金杯奖;2002年创作的“仰宇提梁壶”获上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及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华艺杯金奖;为中南海紫光阁设计的一对紫砂大型“十六竹千筒”、一对特大“百寿瓶”被永久性收藏陈设;1987年,特大紫砂壶“高风亮节”在香港展出时,以十万港元高价被海外收藏家珍藏。

纵观顾绍培先生的紫砂陶艺作品,无论是陈设类的花瓶,还是“赏”、“用”皆宜的茶具、花盆,都具有强烈的中华民族文化特征,尤其是他独创的造型,端庄的风貌,以稳重飘逸的线条所构成的灵变意韵,总在散发着优雅的丈人气息,激发一种引人入胜的美感。他众多的创作新品,以雅俗共赏的高格调、高品位,构成了顾绍培先生的个性化艺术风格,形成了紫砂陶艺领域里新一代流派。

他把自己几十年来在紫砂陶艺创作实践中的经验,特别是紫砂陶艺术大型作品创作和制作中面临的难题和解决的办法,把紫砂花盆创新设计中的多年摸索出的美学规律、制作技法,把一般人认为的“独门秘诀”整理成篇,写成论文公开发表,毫无保留地传授他人,从设计理论上、技术上、工艺上,为宜兴地区紫砂花盆业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难能可贵。

紫砂工艺论文第5篇

紫砂名家泥塑艺术――“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

紫砂壶可称为目前世界上造型最丰富的工艺品种,明清两代先后涌现出数十位德高望重的陶艺名家,他们为中国陶瓷史的发展,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据记载紫砂壶始于明代正德年间,创始人是嘉靖时期的供春。自明朝起500年间名家辈出,不断有精品传世。

供春这位民间紫砂艺人最早把紫砂壶的制作工艺推进到一个全新的境界,他在制壶的过程中逐渐改变了前人单纯用手捏制的方法,而是用木板旋泥并配合着竹刀使用,烧制出的砂壶造型新颖、雅致,质地较薄,在当时名声显赫,有“供春之壶,胜如金玉”之称。时人称赞“栗色暗暗,如古今铁,敦庞周正。’’虽然只有短短的12个字,但却令人如见其壶。自此供春壶成为紫砂壶的一个象征,其作品也被后世所仿造。供春弟子时大彬、李仲芬与徐友泉并称为万历以后的明代三大紫砂“妙手”。时大彬的紫砂壶风格高雅脱俗,独树一帜,造型流畅灵活,虽不追求工巧雕琢,但匠心独运,古朴雅致,妙不可言。徐友泉晚年自叹:“吾之精,终不及时(时大彬)之粗也。”徐友泉擅长将古代青铜器的形制成紫砂壶,所制壶器以制工精细、古朴庄重、器型厚重别致著称。

紫砂陶艺发展至清代无论在器型还是在制作工艺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一时期重要的陶艺大家有陈鸿寿、杨彭年。陈鸿寿,清代中期著名书画家、篆刻家,同时也是清代最具代表性的紫砂陶艺大家之一。他倡导“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但必须要见“天趣”。他也确实将这一艺术主张,付诸紫砂陶艺。对于紫砂陶艺,陈鸿寿的第一大贡献就是将诗文书画与紫砂壶陶艺结合起来,在紫砂壶上用竹刀题写诗文,雕刻绘画。第二大贡献,便是即兴设计了诸多新奇款式的紫砂壶,为紫砂陶艺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活力。他与杨彭年的合作所制成的紫砂壶,堪称典范。现在我们见到的嘉庆年间制作的紫砂壶,壶把、壶底有“彭年”二字印,或“阿曼陀室”印的,都是由陈鸿寿设计、杨彭年制作的,后人称之为“曼生壶”。陈鸿寿使紫砂陶艺更加文人化,虽然制作艺术并不及明代精妙,但却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紫砂底蕴本色流动――“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

对于紫砂陶艺与品茶艺术古代文人都有不同感悟,如梅尧臣、蔡襄、坡这些大文豪都留下了一些咏茶名篇、名句。其中较著名的有坡的“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情。”指用活水、江流深水煎茶,味道会不同凡响,更加清醇清远。1595年张源所撰写的《茶录》,对沏茶的程序做了详尽的介绍:“探汤纯熟便取起,先注少许壶中,祛汤冷气,倾出,然后投茶,茶多寡宜酌,不可过中失正……两壶后又用冷水汤涤,使壶凉洁,不则减茶香矣。”经过千百年来的实践,人们发现,用紫砂壶泡茶,茶味更加隽永醇厚。由于紫砂壶能吸收茶叶汁,因此使用的时间愈长,泡出的茶水味道就愈好。于是,制作紫砂壶的高手、名家、大师也就一个个走到历史的前台,他们的名字和业绩与紫砂壶的兴衰交织在一起。

紫砂工艺论文第6篇

关键词:紫砂;艺术;技艺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3)10-157 -01

1989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姚迁等编著《宜兴紫砂》,页20,紫砂制器既是人们生活中的实用品,又是工艺美术品,但在古代文献中,往往找不到确切的记述。现在能从书本上看到的只是诗文描写“其一︰“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雪贮双砂罂,诗琢无玉瑕”。其二:欧阳修《和梅公仪尝茶》云“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还有宋人作《满庭芳.试茶词》云︰“香生玉尘,雪溅紫瓯圆”。上述诗、词句中所描写的“紫泥”、“砂罂”、“紫瓯”等都指的紫砂茶具,可见紫砂茶具已为饮茶珍品,而得到名人的赞赏了。1992年,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的顾景舟主编《宜兴紫砂珍赏》,页12,“紫砂陶瓷艺术的创始,根据对一些历史文献的研究和古窑址的发掘,可以追溯到北宋中叶”。 以上《江苏紫砂工艺的发展》《宜兴紫砂珍赏》等认为宋代已有紫砂茶具,均是延续了谈溶的说法。上述已成定论的观点,以为宜兴紫砂器(壶)创始于宋代,均是引以梅尧臣的“紫泥新品泛春华”,“雪贮双砂罂”,欧阳修的“喜共紫欧瓯吟且酌”等为其依据,并以羊角山紫砂古窑址出土的紫砂残器来证实。这里有一点尚需解释,当代有些研究紫砂陶器的专家以为,宋代已有紫砂器,因而宋代就有了紫砂壶。这是将紫砂器与紫砂壶相混了。紫砂器应是指用紫砂陶材料做的器皿,称为紫砂器。紫砂器中可以包括紫砂壶,但不可以认为宋代有了紫砂器便就有了紫砂壶。紫砂的壶的出现应与泡茶法的出现与普及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人们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对泡茶方式的适应理解和认识,有了这种生活基础,才逐步产生了紫砂茶具。

为什么宜兴的紫砂壶好?这可从两方面来说明。一方面,它是艺术品,形制优美,颜色古雅,可以“直侪商彝周鼎而毫无愧色”(见张岱《梦忆》)。另一方面,它又是实用品,用以沏茶,茶味特别清香;“用以盛茶,不失元味”。明人文震亨说:“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许次纾也说:“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阳羡茗壶系》说:“壶经久用,涤拭口加,自发暗然之光,入可见鉴。”在林古度《陶宝肖像歌》里也有“九且色泽生光明”的诗句。这种既有艺术价值又有实用价值的特点,使紫砂壶的身价“贵重如珩璜”,甚至于超过珠玉之上。

紫砂壶的造型千变万化,紫砂茗壶以其雅玩可爱,古朴稚纯,加之间或显现的名家书画艺术,成为人们竞相收藏的珍品,非但古人之作,当代名家之作也是炙手可热。其造型采用全手工的拍打镶接技法制作的,这种成型工艺与世界各地陶器成型方法都不相同。这是宜兴历代艺人根据紫砂泥料特殊分子结构和各式产品造型要求所创造的。清末时期有用模制或轳辘成型的工艺。不论圆、腰圆、四方、六面、侧角、高矮曲直都可以随意制作。同时还为造型的平面变化提供条件,这就形成紫砂结构严谨、口盖紧密、线条清晰等工艺特点。壶盖的制作最能显示出其工艺技术水平。圆形壶盖能通转而不滞,准合无间隙摇晃,倒茶也没有落帽忧;六方壶盖,无论从任何角度盖上,均能吻合得天衣无缝。所有这些独特的高难度的成型技法,是其他陶瓷产品无法比拟的。

作为造型艺术,紫砂茗壶有其特有的艺术特点和收藏价值,而要真正能体味到鉴赏中的精粹,就不是对其自身的特性和名家名作的特征,以及其他衍生价值的一知半解可以做到的,这需要方方面面的文化和艺术学识的积淀,需要对紫砂历史、工艺、名家、名作的全面了解,对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认识,只有做到较全面、较系统地完善自己的欣赏和鉴定水平,才能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和认识紫砂艺术。

现在紫砂学界有一些学者提出一个新颖的观点,即把紫砂茗壶进行划分归属。第一类是具有传统的文人审美风格的作品,讲究内在文化底蕴,追求“文心”,提倡素面素心的清雅风貌,在壶体上镌刻题铭,切壶诗、切茶诗、切景诗出为三绝称之为“文人壶”。第二类是有富丽鲜亮、明艳精巧的市民趣味作品。在砂壶上用红、黄、蓝、黑等泥料绘制山水人物,草木虫鱼做纹饰,或镶铜包银,此类称“民间壶”。第三类作品是将砂壶进行抛光处理,镶以金口金边,造型风格迎合西亚及欧洲人的审美趣味,有明显的外销风格,称“外销壶”。第四类是不惜工本精雕细琢,讲究豪华典雅的宫廷御用紫砂茗壶,称“宫廷壶”。而此类器物则代表了当时紫砂制陶的最高成就。

参考文献:

[1]范俊龙.紫砂物语[M].东方出版社,2008.

紫砂工艺论文第7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紫砂壶;工艺美术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037-01

随着社会文明的快速发展,近些年来,艺术行业的发展极为迅猛。紫砂壶作为重要的工艺作品,是我国陶艺作品的重要代表。紫砂壶的制作者将自己主观的思想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整合入紫砂壶作品当中,会当代社会大众提供一场视觉与精神盛宴。加强传统文化与紫砂壶工艺美术的联系已经成为当代紫砂壶研究者与制作者的共识,它的重要作用已经被人们接受与认可。因此,本文选择传统文化与紫砂壶工艺美术结合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的。

一、五行论与紫砂壶工艺的融合

五行论也称为五行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文化之一,发源于中国道家文化,强调阴阳结合。紫砂壶与五行说之间有着许多联系,使阴阳观念在紫砂壶的制作过程中得到很好地体现。最初,在社会当中,人们认为金、木、水、火、土是世界万物的构成要素。而进行紫砂壶的制作之时,制作者会十分注视紫砂壶的原料混合,紫砂是也称为五色土,其中的五色正好与我国的五行论中的五行形成很好的对应。在进行紫砂的制作之时,会用到水与土,还有最重要的金砂。在进行紫砂的加工之时,要利用火进行烧煅,而火的产生则来源于森林。所以说,紫砂壶的制作离不开金、木、水、火、土,紫砂壶也被许多人认为是五行的产物。因此,大部分紫砂壶的爱好者都会将紫砂壶视为万物的精华与根本,将一个小小的紫砂壶当作一个宏观的世界进行欣赏。所以,紫砂壶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结合体,起到了传播文化的重要作用,也使许多人认识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二、传统文化与紫砂壶的融合

中国的传统文化多种多样,也因信仰的不同而具有许多的派别,比如说佛家、道家与儒家等等。而紫砂壶的工艺美术与这些派别的传统文化都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的每一种文化都具有个自的特点,比如说浪漫主义精神大多与中国的酒文化有关,李白的诗作就是一个明显的攻其不备。而现实性的色彩大多与中国的茶文化有关。而与紫砂壶工艺美术相关的色彩则是智慧。紫砂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使得许多紫砂壶爱好者不断追求自我文化素养的提高,体会紫砂壶本身所具有的包容精神。紫砂文化的特点在于开阔的胸怀与客观的思想。紫砂文化提倡海纳百川。所以,在紫砂壶的发展过程当中,紫砂壶的喜爱者来自于不同的文化派别与信仰领域,几乎每一个对于思想与文化具有追求的人,都可以被紫砂壶所吸引。比如说,对于儒家来讲,中庸之道为核心。而对于紫砂爱好者来讲,特别是对于紫砂壶的制作者来讲,要提高紫砂壶的质量,就要做到不偏不易,使无过之而无不及成为紫砂文化的代表。其次,在紫砂壶的工艺美术当中,紫砂壶的颜色是十分讲究的。对于外行人来讲,紫砂壶的颜色较为单调,其实不然。紫砂壶的颜色讲究在其紫而不姹、红而不破、灰而不暗等等,这都是体现儒家中庸思想的地方。从道家的传统文化来讲,无为而治是其核心思想,道家强调顺其自然。在紫砂壶工艺制作中也是一样,很多紫砂壶的制作者从自然当中获得进行制作的灵感,效仿自然中的一些元素,使紫砂壶透露出自然的气息与精神上的自由。根据相关调查表明,一部分紫砂壶的制作者愿意住在乡下,他们认为乡下的宁静可以为紫砂壶的创作提供良好的环境。对于佛教来讲,紫砂壶与佛教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就在于随缘。说起来,中国的第一把紫砂壶的出现就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一把紫砂壶诞生于一个寺庙当中,佛教中信仰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紫砂壶的佛性也因其与佛教的多种联系而产生。后来,与紫砂壶相关的语言当中也有很大的佛教意义,比如说吃茶就是一个典型的禅语,其意义为明清事理,了解来龙去脉等等。

紫砂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体现在方方面面,加强紫砂壶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对于我国文化的传承与文化事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促进意义。利用紫砂壶的宣传,可以加强紫砂壶爱好者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也可以引导更多的人正确也欣赏当代艺术作品,体会作品背后的意义。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紫砂壶是中国传统的艺术作品,而紫砂壶的工艺美术方法与技巧更是中国的精神与艺术瑰宝。笔者以传统文化融入紫砂壶工艺美术的重要性为主题进行研究,希望以此提高紫砂文化爱好者与紫砂壶研究者对于文化元素的重视,利用紫砂壶艺术价值的提高,提高紫砂壶的科学文化价值,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亚亦.雕塑技艺在紫砂壶中的运用和把握[J].江苏陶瓷.2008(05).

[2]韩其楼.壶中日月长 可清天地心──阳羡名陶云龙壶与壶艺大家朱可心[J].江苏陶瓷.1995(03).

[3]朱建伟.感悟紫砂之美[J].江苏陶瓷.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