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销售与管理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07-30 20:59:38
销售与管理论文

销售与管理论文第1篇

企业是ERP需求的主体、管理变革的主体以及获得回报的主体,所以企业作为实施ERP系统的主置是不容质疑的,企业实施ERP系统的主要目的是要通过ERP实现企业信息集成共享,优化企业管理方式,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力。集成单元又称集成要素,是构成一个集成系统的基本单位。在企业实施ERP系统的过程中,各个集成单元按照企业业务流程管理的模式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充分展现ERP集成管理的优势。但是,由于长期受到部门管理模式的负面影响,如推诿扯皮、信息不沟通、信息沟通不及时等现象,削弱了集成单元之间的相容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ERP系统的集成应用。销售管理系统和BOM系统在企业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同时作为ERP环境下两个极为重要的集成单元,按照企业业务流程将这个两个集成单元进行集成对企业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制造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部过程是由市场、销售、技术、计划、生产、采购、仓储和财务等核心业务流程所组成。这些各具特点相互关联的业务流程功能互补,可以实现企业的整体优势。而这些核心业务流程中的相当一部分是在销售管理系统和BOM系统中进行的,ERP系统的集成应用是按流程管理的方法,将企业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集成为一个功能互补的一体化管理系统,使企业管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对于制造企业而言,虽然生产、销售、财务、库存等各模块的信息系统已经日益成熟,且在各自的作用范围内都很大程度地提高了效率,但彼此之间缺少有效的信息共享和利用,形成所谓的“信息孤岛”,这样的信息流必将是被隔断的信息流,信息的传递必然是迟缓的,甚至是根本不能沟通的。这种情况所导致的结果就是,信息流仍然是处在部门分割的阶段,难以进行各自信息的共享和企业业务流程的优化,因此,实现各功能模块的集成开发研究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企业需要的是高度集成的信息管理系统,仅仅提高单个部门的工作效率并不是信息化的最终目的,实现企业整体效益的提升,不仅需要提高单个部门的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提高企业整体的工作效率,这也是系统集成必要性的重要体现。

2销售管理系统与BOM系统的集成分析

2.1系统集成的结构分析

从企业全局的角度出发,可以通过销售管理系统和BOM系统的集成架起企业销售部门和设计制造部门信息沟通的重要纽带,实现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共享。销售管理将作为企业整个系统信息流程的开端,完整的销售管理系统应实现销售业务活动的整体处理,销售部门会为客户提供企业已有的产品信息,同时也可以接受客户定制的产品信息并提交给设计部门进行后续的处理,也可以对订单的状态进行跟踪,保证按期交货,从而提高客户满意度;可以对客户信息进行管理维护,预测客户将来的产品需求。同时,BOM是联系和沟通各部门的桥梁,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文件,在BOM系统中由设计部门设计产品,制定产品设计文件,提供一套产品设计BOM,提供给工艺部门;工艺部门则根据设计部门提交的产品设计BOM制定符合本企业生产加工前的准备工作文件,产生工艺BOM;制造部门可以根据设计BOM和工艺BOM所提供的原始信息来生成详细描述零件、装配件和产品的制造方法和装配顺序的制造BOM。供应采购部门根据工艺BOM以及库存情况确定需要购买的零部件和原材料清单;财务部门根据工艺要求加工产品的复杂度、购买材料的费用以及产品管理所需的费用计算产品成本。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绝大多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围绕市场销售来展开的。因此,通过在两个系统间建立接口,实现销售与设计、工艺、生产、财务、供应采购的紧密连接是十分必要的。通过系统间的接口,企业的销售管理系统和BOM系统可以共享对方的数据库。销售管理系统中的功能模块可以从企业BOM系统的数据库中获取这些模块所需要的最新产品信息等,同时BOM系统中的功能模块也可以从销售管理系统的数据库中获取客户最新的产品需求信息用于分析、设计、制造等后续流程。

2.2系统集成的业务流程分析

销售管理系统作为企业销售人员与客户进行业务交流的必备工具,既要快捷地获取企业所有最新的产品信息,又要为销售人员提供一个简单易用的交互环境,使销售人员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客户尽可能全面地了解企业产品信息的同时,又要尽可能地满足客户对企业产品个性化定制的需求。系统通过与BOM系统共享数据库以及两个系统中相关功能模块的过程集成,实现企业技术、财务、生产部门对客户订单的协同处理,提高企业的订单处理效率,进而提高市场竞争优势。业务流程如图2所示,通过把销售管理系统和BOM系统集成,达到销售部门、技术部门、生产部门和财务部门等对客户询价和订单处理的协同处理,实现客户需求产品相关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实时共享,从而使客户需求产品数据和设计、生产数据在产品的生命周期内保持一致,下面以某电机生产企业为例对该结构下的实施流程进行说明:

(1)销售人员在计算机上通过浏览器进入销售管理系统,依据客户要求选择所需产品,也可根据客户对电机的特殊要求在产品定制页面输入客户对电机的配置要求(如特殊用途、功率、相、电压等)并提交审核。

(2)技术部门首先从服务器上获取销售管理系统提交的待审核客户要求,在BOM系统中审核客户要求的有效性,调用BOM系统的相关模块对客户定制产品进行零部件设计、产品配置和BOM生成,财务部门计算出产品成本,将报价单和确认结果反馈给销售部门,销售部门再将结果反馈给客户。

(3)如果客户签订订单后,则生产制造部门根据BOM清单组织产品生产,销售部门将进行结算、开票、发货及售后处理。基于上述流程,销售人员可以根据客户需求直观地在产品配置界面进行产品配置,即使客户多次更改产品需求信息,销售人员也可以及时地将信息传递给设计部门,并将来自于BOM系统的反馈信息传达给客户;设计部门根据销售部门提交的客户需求在BOM系统中配置产品并进行XBOM映射,快速生成产品全生命周期所需的BOM,为进行采购、组织生产做准备。

3系统集成的详细设计

3.1BOM系统与销售管理系统间的数据流转

销售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产品查询、产品定制、合同管理、产品预测与预投等几个模块。各模块通过实时共享BOM系统中的数据,直接获取企业已有产品的结构、配置数据、生产成本、生产周期等信息。产品查询模块既可以根据客户提供的产品型号分别从BOM系统中的设计BOM和成本BOM中读取对应产品的标准配置信息和产品报价,也可利用参数检索功能从设计BOM和成本BOM中查找到可以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配置信息和产品报价,迅速将查询结果反馈给客户;如果现有的产品配置无法满足客户需求,则可以在产品定制模块根据客户需求进行手动配置,配置完成后提交到BOM系统以供技术部门审核,待技术审核通过后,财务部门成本CBOM系统中获取各零部件节点的价格信息进行分析、汇总,实现产品配置过程的动态报价,销售管理系统将自动获取审核结果和报价并反馈给客户,提高销售信息的准确性和反馈的及时性。在合同管理模块新建和更改合同时,对于合同中要货信息表中的产品明细则可以根据型号和总图号直接从设计BOM中获取,避免繁琐重复的手工填写内容,降低出错率。产品预测与预投模块是对销量较大的产品进行销量预测,对于可用库存小于安全库存的产品进行预投,在填写预测产品工作命令通知单中的产品明细时也可以采用与合同模块中获取产品明细的方式快速准确地获取相应产品的详细信息。

3.2销售与设计、生产过程的业务协作

本文所研究的销售管理系统与一般企业使用的销售管理系统相比,它的明显优势在于既能满足客户多样化产品定制的要求,又能通过与设计、制造过程的集成,对用户定制的产品快速响应,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产品询价、订单处理、产品设计、BOM生成、生产制造等过程,缩短交货期,使客户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得到产品。该过程由销售部门、技术部门和生产部门等在销售管理系统和BOM系统的支持下共同完成。具体的协作处理过程如图3所示,处理流程主要包括:

(1)销售部门首先将客户要求的配置与BOM系统中产品配置进行比较,如果是企业标准产品配置,则可以将该产品的生产周期和报价等信息快速反映给客户,待客户确认后,销售部门先查询库存,库存如果有可用现货则可以直接发货,若无可用现货则直接给制造部门发放要货计划,由制造部门进行后续处理。

(2)设计制造部门对于非标准的产品配置,首先在产品信息库中匹配最相似的产品,然后在此基础进行修改,进行BOM映射,然后进行生产及经济可行性评价。验证可行,将产品生产周期、报价等信息传给销售系统,待客户签订合同后则可根据已生成的BOM信息快速地生产制造。

(3)销售部门对于特殊定制的产品,由技术部门进行生产及经济可行性评价,验证可行,将产品生产周期、报价等信息传给销售系统,待客户确认后由设计部门进行特殊定制产品的设计,生产部门进行后续的流程。结合上述流程分析,企业通常需要根据标准产品的历史销售记录,对于销量较大的标准产品进行销售预测和预投生产,并备有一定数量的库存,对标准配置产品的订单处理,可以直接由销售部门协调库存,组织发货。对于非标准配置的产品,尤其是具有用户特殊定制的产品,则需要设计部门对产品配置进行分析,可行的订单可以直接映射到BOM系统进行后面的流程。

4结束语

销售与管理论文第2篇

企业的内部控制是衡量企业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实施自我制约与自我调节的一种内在机制,在企业当中处于中枢地位。也可以说,企业是否已建立健全并有效实施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经营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在企业当中,从上至下无论是董事长、经理,还是普普通通的生产工人,都要正确认识内部控制在销售工作以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当中的重要作用,并有效应用于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与维护企业生产材料、产成品等财产安全当中。除此之外,销售人员也要有高度责任感,对于自身的岗位职责要认真履行,服从企业内部控制的管理要求,并将此责任感渗透于企业的销售工作当中。这不仅是现代企业中完善内部管理的要求,也是全方位提升企业经营与管理水平的关键。

二、严格执行内部控制的管理制度,保证销售管理的水平提高

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提高生产企业销售管理水平,有利于完善企业其他配套管理制度。企业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就必须充分运用计算机程序与监控等现代科技,制定与管理销售业务的流程需要通过内部的控制管理制度来进行,还需定期检测与评估,提高销售管理的水平、保障销售业务、安全无缺的回款、降低经营的风险、实现经营的管理目标等。健全销售内部的控制制度,能够平稳地控制企业经营活动的整个过程,所以,企业要重视对关键岗位的控制,实行轮岗的制度,明确各工作人员的岗位与责任,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以此做到依章、依法行事,使得销售的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三、重点加强销售的流程控制,保证销售管理的水平提高

企业的内部控制的管理实质就是通过强化企业过程与流程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销售流程来提高销售管理的水平,主要包括:编制销售计划、管理合同签订、货物发运通知、核对账款结算以及分析考核销售等。

(一)编制销售计划

编制企业的销售计划这个环节能够让企业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各种用户需求,销售计划的一般控制管理程序主要是企业的销售部门根据企业的生产实际情况、产品库存量以及用户的需求量,来编制出不同品种不同用户的销售计划,并经过企业管理层研究确定之后下达到各个业务科室当中。这个环节的控制与管理重点就是检查企业的销售计划是不是经过相关的审定之后才开始执行。

(二)管理合同签订

对于合同的签订和管理,能够让企业有效的规避经营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点,确保企业的利益合法化。其工作任务主要是通过加强对合同范本的管理来降低合同签订的风险,并通过信用与资质管理,建立起用户的诚信档案,减少履约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通过规范合同签订的流程来提高合同的审批效率,通过合同的统计分析来提高企业经营的决策能力等。这个环节的内部控制主要是以检查相关的销售部门是否审核合同、在签订合同后是否及时送交财务等部门为控制重点。

(三)货物发运通知

对于企业长期跟踪的信用良好的重点客户,可以先给客户发货后让其付款,而非重点客户就要严格按照签订的协议或者合同执行,由销售科相关销售管理人员填写好收款通知单,并于财务科审核确认账款到账、经过信息审核无误后出具销售通知单,并到销售部门办理取货卡片,货物管理科则根据取货卡片给客户发货等。这一整个关节的控制重点与管理中心就是检查货物的发运手续是否齐全,并且在价格调整的过程中按照什么标准来折价,所发出的货物是否与登记的货物品种一致,发货量是否与登记量符合等。

(四)核对账款结算

对于账款结算事项,必须经过销售部门按照销售的合同与发货的情况填写开票资料之后,送到企业的财会部门,经过财会部门审核之后开具发票,并办理好相关的手续,做好及时的账务处理等。这个环节的控制重点与管理中心在于检查财务的入账手续齐全与否,跟合同的约定相符与否,相关的审批与权限符合与否等。

(五)分析考核销售

对企业的销售进行分析与考核,则需要由销售部门与相关部门相互沟通协调,以便准确及时地对销售计划的完成情况、销售货款的回收情况、销售流程的执行情况以及用户反馈的信息情况开展分析,对所提出的意见与建议以书面报告形式展开,并定期考核销售管理的情况。

四、执行有效的内部控制,提高企业销售管理水平

企业在制定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必须建立良好的企业控制环境、规范相关控制行为、加强内部责任管理以及健全内部控制的管理机制等,从而有效的完善企业内部控制销售流程,并合理的执行管理制度。执行有效的内部控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实施:第一,审计与纪检监察部门要对企业会计与统计资料等进行不定期的监督与检查,对于销售工作,要从事后监督转变成事前与事中监督,要充分发挥出企业职工的监督作用,约束与督促销售部门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从而促进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够有效的运行;第二,加强企业相关部门的控制管理监督,建立各个部门之间互相制约的制度,制定有效的内部控制与管理考核以及责任追究制度,不断加强对相关岗位工作人员的监督与控制,来进一步强化销售的执行力,明确好相关部门与工作人员在企业的内部控制与管理工作当中应当承担的一些责任,对于一些敷衍工作并且没有责任心的工作人员,要明确的追究因其工作失误而造成的后果,并通过相应的处罚机制来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与责任意识,从而有效地提升企业内部所有管理人员与工作人员的销售业务水平及高效执行内部控制的管理意识。

五、结束语

销售与管理论文第3篇

表一:美国ABC统计的主要期刊的发行量 单位:万份

年份 订阅量 零售量 总发行量

1996 29953 6598 36552

1997 30124 6613 36738

1998 30335 6372 367072000 31868 6024 37892

来源Averages calculated by the MPA from ABC statements eachyear

美国期刊零售发行的组织结构

美国期刊的零售发行是通过分级进行的。参与期刊零售经营的各类实体主要有:出版社、印刷厂、全国发行商、地区批发商、零售商。

目前 美国期刊市场上活跃着800多个出版商共发行着3500余种杂志。杂志社主要负责期刊的编辑和出版。同时,很多刊社也承担自己刊物的订阅工作。在期刊的零售过程中,出版社协助各级商推动营销和发行工作,为他们提供期刊 内容 信息,以便组织各种针对性的宣传促销活动。

在美国市场上,除了极少数区域发行和都市发行的期刊直接自办零售或选择地区批发商外,几乎所有的期刊都要选择全国发行商作为期刊零售发行的全权。全国发行商的职能主要有3个:一是市场调查和营销推广,即与各地区批发商和零售商合作开展营销活动;二是信息的搜集和反馈,即报刊销售和退货数据的汇集,处理与反馈,为出版社提供发行数据信息;三是资金管理,负责与地区批发商结算销售款,及时与出版社结算。全国发行商在美国期刊零售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销售与管理论文第4篇

关键词:移动销售管家系统 扁平化 数据挖掘 数据库结构 移动互联网 信息化

【分类号】:TG333.2

1前言

随着计算机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持续深入发展,现代管理先进思想与信息化结合深刻的影响着市场营销的管理方式和市场分析模式。在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漯河卷烟厂移动销售管家系统的方案研究和实现过程中,把扁平化管理和数据挖掘理论融入进去,在实际的应用中,促进了移动信息化在千日营销管理中的应用,使烟草的销售量稳步增长,提高了企业竞争力,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2移动销售管家系统与扁平化管理和数据挖掘理论相结合

烟草行业销售市场瞬息万变、机遇转瞬即逝,企业销售必须做出快速反应,而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不仅沟通的成本高,信息传达的线路也长,也容易造成信息的漏传、误传和失真。计算机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智能终端的发展和应用,使传统企业管理中所遇到的这些问题能够迎刃而解,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可以高效有序地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并分析市场变化,正确地收集、存储、整理、处理和传递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通过使用数据汇总、数据关系分析和数据分类别对比等数据挖掘技术,千日营销决策层和管理人员依照市场销售报表的数据挖掘结果进行市场分析和预测,并即时下达销售决策,而这些决策同时快速传递到一线的销售人员,高层管理者直接、间接的管理下属、管控工作也成为可能。

2.1移动销售管家系统与扁平化管理理论相结合

扁平化管理(Flat Management)是指通过减少管理层次,使企业的决策层和操作层之间的中间管理层级尽可能减少,以便使企业快速地将决策权延至企业生产、营销的最前线,从而为提高企业效率而建立起来的富有弹性的新型管理模式。我们在进行数据库建模的时候充分融入扁平化管理理论。在移动销售管家系统中,主要体现在两个重要的功能实现,一是:通知公告和短信发送,具体流程是:千日营销决策层通过系统平台下发销售相关的市场决定,决策及烟草销售市场信息;销售人员通过移动终端的通知公告功能就能第一时间获取信息并开展工作,快速反应。这一过程使得管理层次大幅减少,而控制幅度大幅扩展,销售管理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大幅提高,同时也有利于优秀的人才资源成长,也节约了成本费用。二是:人员定位和轨迹回放,主要功能是:销售人员手持的移动终端实时传送位置信息,千日营销管理人员可以方便的查询销售人员实时的工作状态信息,回放工作轨迹,使销售管理更清晰,简单,可追溯,也更全面、准确。

2.2移动销售管家系统与数据挖掘理论相结合

数据挖掘(Data Mining,DM)又称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Knowledge Discover in Database,KDD),是一种决策支持过程,它主要基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模式识别、统计学、数据库、可视化技术等,高度自动化地分析企业的数据,做出归纳性的推理,从中挖掘出潜在的模式,帮助决策者调整市场策略,减少风险,做出正确的决策。它由三个阶段组成:(1)数据准备,(2)数据挖掘,(3)结果表达和解释。我们在进行数据库建模的时候充分融入数据挖掘理论,在移动销售管家系统中,主要体现在销售日报功能,具体流程是:数据准备阶段,包括终端销售人员在负责区域采集销售数据和移动销售管家系统与总公司数据接口对接获取市场全面的销售数据信息两方面相结合;数据挖掘阶段,利用系统中设计的产品的关联规则及用户自己设定的关联规则,从数据仓库中选择出适用于数据挖掘应用的数据和数据类型,将数据转换成一个个分析模型,并自动地完成数据挖据,最后展示数据图表,并且将分析所得到的数据与终端销售人员进行关联关系集成。最终,由决策层依据这些数据展现对市场进行分析和预测,并对下一步的市场销售进行决策。

数据挖掘理论在移动销售管家系统中的实现,有效得保证了全年销售量的完成,依靠数据获得竞争优势,从而实现销售量的突破。

2.3 移动销售管家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巨大收益

2013年省内市场商业销售总量同比增幅为1.1%,销售结构稳步提升,一二类烟销量同比增幅为11.7%,百元价位同比增幅为32.3%,黄金叶品牌总量同比增幅达到了34.3%,千日营销团队取得了成长进位综合排名第一的好成绩。

3移动销售管家系统应用方案总体设计目标与规划

3.1移动销售管家系统的整体解决方案及数据挖据和扁平化管理理论在移动销售管家系统中的关系

移动销售管家系统中的数据挖掘阶段是实现扁平化管理的前提和条件,而系统中的扁平化管理的功能实现是数据挖掘的目的,两者关系密切,缺一不可。考虑到上述功能的关系及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和集中控制与分散控制相结合。

3.2移动销售管家系统整体架构介绍

移动销售管家系统包括系统平台和移动终端两部分。系统平台功能分为通知公告、短信平台、终端管理、销售管理、产品管理、销售日报、通讯录、我的人事和系统管理9个大功能模块。各模块主要包括公告、短信发送、客户管理、人员定位、产品品牌管理、报表导出、通讯录、人力资源等功能。移动终端功能分为通知公告、通讯录、终端管理、即时通讯、数据查询、我的位置等6个大功能模块。系统平台和移动终端是移动销售管家系统的两个紧密联系的组成部分,系统平台主要是决策层使用,移动终端主要由销售人员使用。为保证系统的规范性、一致性,系统开发的初始,就从编码规范、用户权限分组机制、前端风格一致、软件开发编程一致性等方面做了明确的约定。

3.3 移动销售管家系统采用的技术

本系统平台采用J2EE开发和B/S架构,移动终端采用Android/IOS开发。为了满足移动销售管家系统数据挖掘功能实现对数据库高性能、高可用性、高安全性的、大规模数据中心与数据仓库的需求,我们选择微软公司的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 R2作为系统平台和移动终端的数据库平台,实践证明其为移动销售管家系统的功能实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4 结 语

本文详细论述了移动销售管家系统在漯河卷烟厂千日营销管理中有效的解决数据挖掘、决策信息快速准确全员覆盖下达、销售人员监管等问题,促进企业执行力的提高,做到“海量数据,快速分析,深层挖掘,及时准确”和“第一时间决策,第一时间执行”,实施扁平化管理,推进企业信息化全面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稳步增加卷烟销售量,提高了销售队伍应对市场变化的反应速度,为千日营销管理带来了事半功倍的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 张英奎.现代市场营销学.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美)Drucker.P.F 巨变时代的管理.朱雁斌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销售与管理论文第5篇

[关键词] 销售管理;“教学做”一体化;课程设计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13. 114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13- 0255- 03

0 引 言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能力训练为重,实践性强,培养高质量的营销人才,更加适应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现代销售活动已不像从前那样只通过个人的努力就能完成,而要从市场战略的大视野出发,精心组织、科学安排才能完成。因此针对销售管理的课程特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融教、学、做为一体,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1 销售管理课程教学的目的

销售管理课程是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之上的应用科学。本课程从销售经理的角度,介绍了企业销售管理所涉及的主要理论与实务,是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为一体的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销售管理的基本理论,掌握销售计划、销售定额 、销售组织设计、销售区域设计、销售人员的招聘和培训 、销售人员的绩效考核与激励、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形成设计、组织、管理、协调等基本能力,并能运用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企业销售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2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销售管理教学中的实施

2.1 教学内容模块设计

销售管理教学站在销售经理的角度以培养学生操作能力为主线进行内容设计编排,将课程内容分为6个工作项目,13个工作任务,通过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熟悉销售经理的岗位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制订销售计划、构建销售组织、划分销售区域、招聘与培训销售人员、激励销售人员、设计薪酬制度、指导销售业务、管理客户等学习任务。

2.2 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反馈

2.2.1 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授课方式

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核心是首先要明确《销售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然后围绕教学目标确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组织设计中充分体现互动性和情境性的实践性要求,采用模块化项目教学、案例分析、情境演示、商品销售比赛等多种教学形式。教的出发点为解决实际问题,学的过程通过做在实际中的运用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如任务5设计促销方案,学生5-6人组成一课程实践小组,完成某产品校园活动的促销方案,并在实训周实施,小组之间进行一次业绩评比;通过商品销售比赛培养学生树立市场意识,制订有效促销方案的能力。

2.2.2 培养应用能力,改变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方式相结合。运用模块化项目教学法以销售经理职业岗位做要求,设计13个实践项目,对学生按每一项目需完成的实践成果详细记录,做到全面、综合、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掌握与运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共事的能力。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各类作业情况进行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在教学模块结束时,对学生整体技能情况的评价。

2.2.3 改变教师角色,收获教学成果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销售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环节和学生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之初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出教学任务的学习,指导学生学习在解决问题中需要用到的知识,课堂中老师由的讲授为主,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启发者。教学中不是表面上的理解,而是重视学生真正的理解。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问题中去,通过学习能用自己的话去解释所学的知识,能灵活处理同类问题。

2.2.4 设计实践项目,提高实践能力

要使学生快速成长为一个销售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重点是通过实践教学模块培养和提高学生在销售管理中的际操作技能。通过将实践教学理念渗透、融合到理论教学中,通过对理论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达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育的有机结合。课程实训开展商品销售比赛以赛促学,真实的销售环节,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平台,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力,挖掘自己的潜能,并且能将课内学习的知识能带到实践中进行检验,也可将工作中的疑问带到课堂来进行讨论,真正做到课内外融为一体。

3 总结与展望

销售管理课程的“教学做”一体化的实施,突出教学的启发性、参与性、互动性和实践性,提出“销售管理的实际问题”导入课程,由企业销售成败案例引导出知识的学习,根据每个项目的要求,指导学生在项目完成中边做边学从而掌握需要的理论知识。

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公平公正、奉献社会、忠诚企业的职业操守;在以小组为单位实施具体教学项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树立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良好品格,具备从事销售管理工作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教学做”的一体化教学,将职业能力对接工作岗位,按职业标准和岗位职责设置学习项目和学习任务,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设计,将学生置于仿真的工作情境,做中学,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在工作中到自信,找到成就。

学习考核,按学生对知识掌握与运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共事的能力,对学生需完成的每一项目成果详细记录,全面、综合、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做”的一体化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还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构建全面的销售管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巧;教学做专项实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参与意识、创新意识。通过实践培养的这些能力和素质,是未来职场中销售经理必备的。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实际应用中还需不断地改进和优化,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的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销售与管理论文第6篇

关键词:销售费用 管理费用 未来业绩

一、引言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费用的定义是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还规定了费用只有符合相关的条件时才能确认,并且费用作为当期损益。亨德里克森认为,费用是企业在获取收入过程中所使用或消耗的物品和服务(葛家澍、林志军,2006)。费用在确认过程中必须坚持性质上的因果性与时间上的一致性两项原则。但如葛家澍等(2006)提出,由于某些项目的不确定性,要保持收入与费用的绝对匹配是非常困难的,甚至可能是做不到的。我国对费用的处理有许多项目从根本上说并没有与收入保持时间上的绝对一致。如企业为促销而发生的广告费用,按照准则的规定是直接计入销售费用在当期扣除,但不难理解企业当期的广告费会使企业产品知名度提高,而知名度的提高又会有利于后期产品的销售,所以说此类费用将会对未来收益产生影响。又如为了维护固定资产的正常运转和使用,企业会对固定资产进行修理和维护,而这些支出如果不符合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按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是分不同情况计入当期的管理费用或销售费用。诸如此类情况,费用不仅会对当期收益产生影响,预计也会对未来收益产生影响。所以本文试图探讨销售和管理费用对未来业绩是否有影响。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Kovacs(2004)研究发现,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对未来收益产生了有益的影响。Huang等(2011)检验了当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项目包括无形资产投资部分时市场是否正确而完全估计了报告的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的价值,发现对于所研究的样本(主要是IT公司)而言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对未来一期的经营业绩产生了重要影响。原因是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中实际上隐含了一部分无形资产投资。Anderson等(2007)研究发现,在销售收入下降期间SGA费用比率变化与下期盈余变化具有显著地正相关性。Baumgarten(2010)研究发现,费用控制良好的公司SGA费用比率的上升会对公司未来盈余变化产生显著地正面影响。相反,Lev等(1993)发现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的上升对公司下期盈余变化产生负面影响。Abarbanell等(1997)研究发现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比率的变化与下期盈余变化不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相关关系。

(二)国内文献 万寿义等(2011)通过对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分析发现,当本期营业收入增加时,销管费用比率的增加对公司下期盈余变化产生负面影响,而当本期营业收入下降时,销管费用比率的增加对公司下期盈余变化有显著地正面影响。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研究阶段的支出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开发阶段的支出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梁莱歆等(2005)研究发现,R&D投入的产出效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企业R&D投入的见效一般需要两年以上,同时发现R&D投入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有明显的提高作用。程宏伟等(2006)考察了上市公司研发投入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发现研发投入与公司绩效正相关,但研发投入对公司业绩的影响逐年减弱。周亚虹、许玲丽(2007)考察了民营企业R&D投入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发现R&D投入在其投入后一年之内对企业业绩具有积极的影响。

从已有研究文献看,国外的直接相关研究有很多,可能由于样本选取和模型构建方面的不同,导致结论不一致,甚至出现了完全相反的结论。国内直接相关文献较少,而且文献的研究也是借鉴国外已有的模型,用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之和除以营业收入来消除公司规模的影响,与此不同,本文采用的是另外一个思路与模型,不仅在主体分析的变量设计过程中用总资产平均余额来消除规模的影响,在稳健性检验中还引入销售收入来消除规模经济的影响。与国外已有的研究文献相比,本文试图扩大研究结论的适应性,将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纳入以探讨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对公司未来的业绩的影响。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根据分析,本文认为销售与管理费用将会对未来的业绩产生有益影响,而且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产生的影响应该是多期的。本出如下假设:

假设1:销售与管理费用与未来第一期业绩正相关

假设2:销售与管理费用与未来第二期业绩正相关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国泰安CSMAR数据库。由于新企业会计准则在2006年颁布,准则前后会计处理会有差异。所以本文选取的是2007年到2010年四年的财务报表数据。故相应的第t期分别为2009年和2008年。在选取数据过程中,考虑到ST公司财务数据的特殊性及金融保险业行业的特殊性,本文剔除了这两类上市公司的数据。另外由于缺失值的存在不便于分析,故将存在缺失值的公司样本剔除;异常值将会对本文的分析产生重要的影响,可能导致结论的严重失效,本文在分析时用SPSS分析工具找出异常值,并将其剔除。最后,得到以t=2008年为基年的数据共1353个数据,以t=2009年为基年共获得数据1410个,则总共获得2763个数据。

(三)指标选取与模型构建 Ball and Watts(1972)研究发现年度盈余符合随机游走的时间序列特征,同时Albrecht(1977)也证实了这一结论,这说明了企业未来期间的业绩表现可以用当前期间和以前期间的业绩预测。本文参照Huang等(2011)的做法,在随机游走模型的基础上加入销售与管理费用因素以探讨其对企业未来第一期和未来第二期业绩表现的影响。由于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主要是对营业利润产生影响,所以本文在设计相关的财务指标时用到的是营业利润数据。模型如下:模型1:OOAt+1=β0+β1OOAt+β2OOAt-1+β3SGAt+ξt;模型2:OOAt+1=β0+β1OOAt+β2OOAt-1+β3SGAt-1+ξt

变量解释如下:t表示期数,在本文中表示年份;OOAt第t期的业绩表现,表示的是营业利润与总资产平均余额的比值。即:OOAt=第t期营业利润/[第t期资产合计期末余额+第t期资产合计期初余额) / 2 ];SGAt表示的企业在是销售与管理费用上的付出。为了消除规模差异的影响,采用了销售费用,管理费用之和与总资产平均余额的比值。即:SGAt=(第t期销售费用+第t期管理费用) / [第t期资产合计期末余额+第t期资产合计期初余额) / 2 ]。ξt为随机扰动项。

四、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从表(1)中可以看出,各变量的标准差都小于0.1,且中位数与均值差异不大,说明在剔除一些缺失值与异常值后整体数据具有代表性。另外可以看出SGA的值变化比较平稳,意味着每年在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上的支出相对来说都比较均衡,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现象,说明企业在费用的投入上都体现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相关性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各变量OOAt+1、OOAt、OOAt-1、SGAt、SGAt-1之间存在显著地线性相关关系,自变量之间可能有多重共线性存在,但通过方差膨胀因子的多重共线性检验(在多元回归分析中将会给出相关结果)发现不会影响回归结果。SGAt与OOAt+1显著地正相关,证明了假设1,而SGAt-1与OOAt+1显著地正相关性则证明了假设2.从这个角度说明了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确实会对未来的业绩表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分析发现SGAt-1与OOAt-1也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了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的付出给投资者带来了增量收益,这种投入是值得肯定的。

(三)多元回归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OOAt+1与OOAt、OOAt-1显著正相关,说明了上市公司盈利的增减变化比较稳定,后一年的公司业绩可以用前两年的业绩解释,这与Ball and Watts(1972)的结论一致;同时SGAt与OOAt+1显著地正相关,与Huang等(2011)的观点一致,部分地与万寿义等(2011)的观点一致,证明了假设1,。说明上年每1单位的销售与管理费用对下一年业绩的贡献为0.109。且从方差膨胀因子在1到1.5之间可以看出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回归效果是有效的。从表(4)可以看出,SGAt-1与OOAt+1的呈现出显著地正相关关系,说明了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的作用至少具有两年的滞后性,可能是因为其中包括一些像研发费用这样的内容导致的。就研发来讲,周期一般较长,其真正发挥作用的时间会有一些迟滞。而且从方差膨胀因子的值可以看出,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这验证了假设2。结合表(3),SGAt-1与SGAt的系数分别:0.076,0.109,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销售与管理费用对未来业绩的贡献在逐渐减小,但相关性同样显著,这与程宏伟等(2006)的关于研发费用对企业业绩的影响相似。这同现实是比较相符的,因为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当初研发新产品在对利润贡献方面不可能永远平稳地持续下去,会有变弱趋势。

(四)稳健性检验 在稳健性检验中,笔者分别将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单独Ball and Watts(1972)的模型中,得到的结论是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都与企业未来的业绩表现具有正向的相关关系,且在0.01的水平上显著,结论支持上文中的分析结果,如果将样本量缩小,单独考察t=2009(即以2008年、2009年和2010年连续三年的数据作为样本)和t=2008(即以2007年、2008年和2009年连续三年作为样本)时的情况发现并不影响分析结论。另外,在变量设计上笔者原来是由销售与管理费用之和除以平均总资产以消除规模的影响,在做稳健性检验时,笔者尝试销售与管理费用之和除以销售收入来消除公司规模的影响,同样是获得了相似的结论。这些检验都从另一个角度论证了本文分析结论的可靠性。

五、结论

为什么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会对企业未来业绩产生影响呢?有学者认为本期销售费用增加对下期盈余变化产生正面影响主要是通过减少下期销售与管理费用实现的,而且本期销售与管理费用的支出有利于提高公司的生产经营效率,对未来业绩产生影响,还有观点认为管理当局通过操纵本期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从而达到增加下期盈余的目的。笔者认为销售与管理费用的增加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这一种观点是可取的,而操纵盈余观点不可取,因为这只是个别公司的情况,不能适用于所有的公司,而且随着财政部对盈余管理行为的重视,我国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遏制,利用这两项费用进行盈余操作的空间是比较小的。还应该从会计准则要求的本质特征出发,基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从分析准则的处理要求出发,探讨其原因。主要可以从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两个科目的设置角度考察:(1)销售费用角度。根据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销售费用核算企业销售商品和材料、提供劳务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如保险费用、包装费、广告费。以及为销售本企业商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的职工薪酬、业务费、折旧等经营费用。其中的有些费用,如广告费,付出越多,企业将会获得更多的知名度,而知名度的提高会产生声誉效应,其影响的应该不仅仅是企业当期的业绩表现,一般都会影响多期,这实际上相当于Huang等(2011)所提出的,这种投入中包括了某种无形资产成分。而准则的处理却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另外,如销售产品的保修服务,若是公司承诺的是几年的,则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一般是直接在当期确认所有的销售费用,毫无疑问这样的处理结果导致销售费用与销售收入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时间配比。所以收入与费用的不配比应该是导致这一原因出现的根本原因。(2)管理费用角度。根据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管理费用科目核算企业为组织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所发生的管理费用,包括企业在筹建期间内发生的开办费、董事会和行政管理部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生的或者应由企业统一负担的公司经费。其中最典型的是研发支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研究阶段支出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如果不符合资本化条件也计入当期损益。由于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区分的困难,资本化或费用化就存在着争议。而且如果研发成功,前面费用的支出也不会再予资本化,那么这一部分费用化的支出就与当期的收入不配比,这一部分支出对业绩的贡献应该是多期的。另外如开办费,企业如果成功开办成功则会带来的业绩表现毫无疑问是多期的,所以将其直接计入当期管理费用就不是很合理。正如Huang等(2011)提到的销售与管理费用包括的一部分支出具有资本投资的本质,他们或许会产生重要的无形资产的力量,这些无形资产将会服务于企业的长期业绩表现。这些费用的作用有多大,上述实证分析的结果给了答案。本文采用并发展了Huang等(2011)观点,对上市公司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与企业未来业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对企业未来的业绩具有显著地正向影响。这体现了费用支出的“资源投入”观。这给投资者做了启示,投资者在考察公司的业绩时,不能仅仅盯着营业利润或者是净利润,而应该做出更为详细的分析,理解企业本期的支出是否会对未来的业绩产生影响。收入与费用的配比是我国会计准则一贯坚持的原则,但我国会计准则在这方面还有改进空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人民出版社2010年。

[2]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

[3]梁莱歆、张焕凤:《高科技上市公司R&D投入绩效的实证研究》,《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4]程宏伟、张永海、常勇:《公司R&D投入与业绩相关性的实证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06年第3期。

[5]周亚虹、许玲丽:《民营企业R&D投入对企业业绩的影响》,《财经研究》2007年第7期。

[6]万寿义、王红军:《基于成本性态的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基本面分析》,《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销售与管理论文第7篇

关键词:社会渠道 酬金政策 实证研究

引言

国内各大运营商的通信服务同质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在一定的行业管制前提下,渠道战场的争夺成为左右胜势的关键。

一、相关研究综述

1. 国外渠道研究的概述

目前国外关于渠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大领域[1]: 一,研究渠道的结构; 二,研究渠道的行为;三,研究渠道的关系。

渠道的结构研究始于韦尔德(1916),是渠道理论研究的最早领域,二十世纪中叶达到研究的高峰。此阶段的研究重点是渠道的效率和效益问题,对渠道过程中的行为变量缺乏研究[1]。

渠道的行为研究是渠道理论研究的第二阶段(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今),众多学者开始关注并重点研究了渠道中的权力、冲突、合作和谈判等问题。

渠道的关系研究是渠道理论研究的第三阶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随着对渠道问题的认识和研究的深入,一些欧美学者提出了渠道关系的理论,此理论以关系和联盟为研究重点, 认为由于利益之争, 组织间合作常以失败而告终, 为此渠道战略联盟等关系形式应运而生,联盟是渠道关系中最高、最好的形式[2] 。

2.我国渠道研究的状况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渠道的研究无论广度和深度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概括起来其主要的研究领域集中在渠道行为和渠道关系。

渠道行为领域研究方面,我国学者将渠道冲突的研究作为重要方向,进行了深入探索,涌现出了大批优秀成果:庄贵军,实证分析了渠道成员之间权利、合作、冲突之间的关系[2];杨政,在国外学者关于渠道成员行为整合模型基础上提出了冲突管理的相关策略[3];朱秀君,利用博弈论原理和模型探讨了引发冲突和竞争的根本原因[4];王铁明,系统分析了渠道冲突的成因、过程和协调机制[5];高维和等,将机会主义因素及全程管理理念引入渠道冲突研究领域[6]。

渠道关系领域研究方面:王朝辉,提出伙伴型的垂直市场营销渠道体系[7];苏勇、陈小平,提出“关系型营销渠道” [8];郭戈平,提出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关系发展的阶段论[9];陈涛等,提出制造商与分销商关系管理的一种新思路[10];范小军,探讨了渠道关系形成的理论基础[11];庄贵军,研究关系营销导向、强制性权力与非强制性权力之间的调节作用[12];唐鸿,提出渠道权利对渠道关系质量影响的概念模型[13]。

3.本文创新点

目前关于渠道领域的研究,多集中在定性分析,缺少实证的案例分析,且将完整的渠道管理过程分割条块加以研究,全局性受到限制。基于此,本文以通信运营商社会渠道作为实证对象,以酬金政策为切入点,全过程的探索渠道管理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二、研究方法与相关情况说明

1.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实地调研的研究方法,收集数据和素材加以深入分析,具体调研情况如下:

调研对象:移动、联通两大通信运营商社会渠道。

调研时间:2013年下半年。

调研方法:实地走访、座谈会、调查问卷、查阅资料。

2.相关说明

本研究聚焦于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的通信套卡渠道销售情况,重点研究社会渠道酬金政策对渠道效能激发与渠道成员关系维系问题。

(1)社会渠道效能及度量

销售中产能:销售阶段套卡销售的效率,以销售时间t来度量,t指渠道点推销套卡花费的时间。销售阶段是渠道网点服务客户的开始,也是套卡为通信运营商贡献收入的起点。

t与销售阶段利润的关系如下:

①定义渠道点一天中黄金销售时间段的总利润为R1;

②定义渠道点每笔交易达成的利润为r1;

③定义渠道点的黄金销售时间为GT;

④定义渠道点平均每次推销成功的概率为F;

⑤定义渠道点单位时间内成功达成的交易次数为Q=F×(1/t)。

则:

R1= r1 ×Q×GT = r1 ×F×(1/t)×GT

四点说明:

a.不同运营商的渠道点售卡黄金销售时间(GT)大体相当;

b.t与F呈负相关,单位时间内推广的次数越多,成功的概率越高;

c.r1与产品定价策略、渠道酬金政策有关。

d.销售时间段的总利润为R1实现时间短,结构较为简单,其决定因素集中在产品政策和渠道效率,涉及渠道结构方面的研究。

e.销售后产能:销售成功后套卡的存活情况,以套卡售出后的在网时间(T)度量。套卡在网时长(T)即通信运营商通过套卡为客户提供通信服务的时长,也是产品贡献收入的时长。

T与销售后阶段利润的关系如下:

①定义销售后阶段的总体利润为R2;

②定义销售后阶段的首充利润为rc:首次充值后给予一定幅度的酬金奖励;

③定义在网考核期限内单位时间的质量奖励为r2;

④定义渠道点套卡销售后在网考核期限为QT;

⑤定义渠道点套卡销售后在网时长为T。

则:

五点说明:

a.rc的设计,关键在适当鼓励渠道点引导客户保持合适的账户余额,应纳入运营商的账户余额管理体系,为健康持续经营客户赢得时间。如果将在网时长T分解=T1+T2,T1代表一个意识清楚的人充值后,必然要使用的一段时长,这个时长等于首充金额(rc)/arpu(每户每月话费),rc的设计直接决定了客户部分的在网时长。

b.在网考核期限内单位时间的质量奖励r2有两种设计思路:

其一,绝对数额固定,如当月在网,奖励XX元;

其二,相对数额固定,如当月在网,奖励一定基数(基数可以变动,可以固定)的XX%。

两种方式各有优劣,前者简单清晰,成本固定,心安理得;后者相对清晰,成本变动,心怀憧憬。

c.销售后在网考核期限QT,不同渠道政策有不同的考量。

d.销售后在网时长T与rc、r2有关:rc是硬件,从结构上决定了部分T;r2是软件,在心理上决定了渠道成员的行为和关系。

e.销售后总利润R2的支付周期较长,结构较为复杂,其决定性因素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涉及客户账户余额管理、渠道成员行为管理与关系管理等各方面,其中在网时长T决定了渠道销售后总利润R2的规模与结构。

(2)渠道功能阶段划分

阶段 功能 效能衡量尺度 影响因素 影响权重 特征说明

销售

中 高效售出套卡 销售时间(t) 产品设计 80% 相对稳定

酬金设计 批卡酬金 20% 此阶段酬金一次性支付,目的在于提高销售效率

激活酬金

销售后 高效保持使用 在网时长(T) 产品设计 20% 客户初步认可产品

酬金设计 首充酬金 80% 此阶段酬金分期支付,目的在于渠道行为管理和关系管理

质量酬金

三、因素分析

1.销售时间t

交易的发生,大多情况下决定于交易之前。相当比例客户在消费时,有着较清晰的需求,一定的产品认知与偏好,在此情景下销售酬金的影响相对很小:酬金,影响20%;产品,影响80%。

如上文分析可知,目前国内两大大运营商在语音类通信产品功能(通话资费、流量资费、网络质量、终端保证、内容提供)方面大体一致,每笔交易达成的利润(r)、销售的黄金时间(GT)大体相当,在销售阶段影响套卡销售产能的决定因素为套卡的销售时间(t)和推销成功率F。

销售环节中,产品功能设计相对固定,通过优化激活酬金设计以及必要的渠道销售能力培训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渠道销售热情与销售技能水平,缩短t和提升F,最终实现渠道销售量的提高。

2.在网时间T

通信产品交易达成,立刻形成了客户同运营商的服务契约关系,在此阶段有效延长客户在网时长,对收入至关重要,此阶段,客户已初步认可产品功能,酬金的影响权重相对较高: 酬金,影响80%;产品,影响20%。

在此有两种酬金政策可供选择,具体如下:

场景一:联通公司的选择

(1)首充酬金政策设计为可叠加模式有益延长其首次在网时长;

(2)在网质量考核酬金政策设计为一定基数(去除月租后的话费)的固定比例提成,增强了渠道网点心理舒适度的同时节省了自身的成本。

场景二:移动公司的选择

(1)首充酬金政策设计采取以时间换空间的模式,通过较长期限的消化套卡优惠换取不可叠加模式带来的资源节省优势;

(2)在网质量考核酬金政策设计为固定额度,质量考核过程明晰,有益于渠道点计算在网酬金,成本相对固定,但关注心理舒适度低,由于存在较长的支付周期,渠道点出于对风险不确定性的天然抵制,在利润估算中,移动公司社会渠道销售点往往把此部分酬金剔除,导致销售过程中,无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展精准营销。

四、结论

1.渠道效能提升和渠道关系改善是渠道管理体系的两大核心任务。渠道管理的核心管控手段之一是酬金管理。酬金管理政策必须集中制定、统一部署,政策导向应保持适当的延续性。酬金管理的起点、重点、终点是通过对酬金的合理统筹、科学运用,以确保业务市场健康持续发展。但酬金管理绝不仅仅只是简单的酬金的统筹运用,应以酬金管理为切入点,以此有效整合客户账户余额管理、渠道心理账户管理、信用管理、产品管理,乃至网络管理等众多不同线条、不同专业体系,一同激发广大社会合作伙伴的激情、热情、商情,有效促进公司业务发展。

2.销售中阶段,重在产品,调节在酬金,此阶段的酬金设计主要强调规模和数量上的调度,以最诱人的方式激发渠道销售效率。

3.销售后阶段,重在酬金,此阶段的酬金设计应更富有技术性与艺术性,应更加细腻、精准,重点用于维系渠道成员的良好合作关系,主要强调酬金投入方式对渠道成员行为和心理感受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伟宇.营销渠道理论发展及其重心演变[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0;9

[2]庄贵军.权力、冲突与合作: 西方的渠道行为理论[J].北京商学院学报, 2000;1

[3]杨政.营销渠道成员行为的整合模型[J].南开管理评论,2004

[4]朱秀君.从博弈论看营销渠道的冲突与合作[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 4

[5]王铁明,万涛.分销渠道冲突的成因与协调机制[J].科学进步与对策,2005;22;9

[6]高维和,黄沛,王震国.渠道冲突管理的生命周期观[J].南开管理评论,2006;93

[7]王朝辉.营销渠道理论前沿与渠道管理新发展[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8:64-68

[8]苏勇,陈小平.关系型营销渠道理论及实证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 2000

[9]郭戈平.创造持久竞争优势[J].商场现代化,2003

[10]陈涛,邓少军.论构建新型制造商、分销商关系[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1

[11]范小军,陈宏民.关系视角的营销渠道治理机制研究[J].软科学,2007;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