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整体管理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08-03 06:20:09
整体管理论文

整体管理论文第1篇

本文主要是对我的前两文[1]与[2]的进一步说明。需要读者结合我的前两文来读此文。由于[1]文中用引力一词,需用[2]文与此文重新理解之。本文的例题可以增强对我观点的理解,同时也体现了由于其进化性而带来的在习题解法上的取代性、新颖性、思路明晰性及简捷性。我的观点核心是"广义惯性与整体天体",对这两个方面的理解的最大障碍就是我们已经习惯了的牛顿力学的思维方式。只知道用所学到的"知识"去思考世界,而不反省作为思维的基本要素--概念及各种概念、命题、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内在合理性问题,这是科学理论研究之大忌。如果现有的概念、命题与观念不能表达新的内容,就需要改变它们,或重新建立。

一、惯性力学

严格说来:牛顿第三定律(互为作用力定律)应该是力学"体系"定律,是在各种作用方式力以及各种属性力之间建立关系的定律;去掉牛顿第三定律后的广义力学核心四定律(见[2]文),应该称为"惯性力学"核心三定律(以下简称"惯三律")。"广义"是相对牛顿力学及牛顿惯性而言的。之所以还保留"广义惯性"一词,也是因为只有惯三律被大多数人接受后,才会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再改变为"惯性"一词。牛顿第一第二定律(以下简称牛二律)是惯三律的物体外部空间在ρ均匀空间情况下的定律,是其推论,不再是惯性力学的核心公设性质的命题。

(一)广义惯性使牛顿力学进化

爱因斯坦独具慧眼,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及自由落体运动与质量因素无关的经验事实,总结出了等效原理,且明确与准确地说:物体的同一性质按照不同的处境或表现为"惯性",或表现为"重性"([3]第55页)。这个同一性就是广义惯性,这个处境就是空间。牛顿第二定律实质是其第一定律涵义的数学表达式。所以,广义惯性的发现,其革命意义是指动摇了牛顿第一定律的核心地位。广义惯性包含了牛顿惯性,所以,又是其进化。同时,也说明了需要建立一个取代牛二律的进化性质的核心命题系统的新力学理论。广义惯性又引出了两种空间及其区别的新问题。这个新问题困扰了爱因斯坦的一生,走了一大圈"弯"路后,在他晚年时,才看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曙光--物体具有空间的广延性([3]第十五版说明),由此"广延性"再往前走一步,就是[2]文说的ρ空间及其区别的标志是其梯度值的有否。这说明还需要一个新的涉及空间的基本概念及与其相对应的原来等效原理所没有涉及到的新的经验事实:物体质量部分的压强梯度现象(注:在固态的具体物体内部,此"压强梯度"表现为"胁强"),也就是爱因斯坦的物体的空间广延性的具体体现。同时也引出了物体的非刚性及其具有内部空间结构的抽象性质([4]第六章)。于是,"万事俱备",只欠建立一个新的核心命题系统了。可以说,惯三律就是这个系统。广义惯性是由于把"重性"也归于同牛顿惯性一样的物体属性,所以,其革命意义也主要体现在"重力"方面。"引力"是对重力本质的错误认识。广义惯性与场概念把原来引力中的两个平权的物体分离开来:一个是仅表现广义惯性的一般(非整体)物体;另一个是具有产生重力场的特殊性的中心物体。一般物体与中心物体之间已经没有"力"的关系了。但通过重力场(原来引力场与自转惯性离心力合成的重力场涵义需要改变)有"能"的关系(见此文的"ρ空间与能"一节)。到此为止,广义惯性已经完成了其逻辑任务,即取消了引力及导出了中心物体的特殊性(当然也具有广义惯性的一般性)。这个特殊性的中心物体就是整体天体。于是,广义惯性与整体天体就构成了理论的内部逻辑性(也就是"自圆其说")。广义惯性取消了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的区别。当然,更没有质量的第三个属性--产生引力场。说重力场是特殊的ρ空间,也有其对应的经验事实,即具有重力场的质量部分的天体,一般都具有密度及压强(也有温度及磁场因素)与中心距离近似反比分布(中聚度)的现象。同时,其现象也表明了这个天体(中心物体)的特殊性。中聚度现象已经是整体性的一种体现。

(二)再看牛顿力学

为什么人们回避牛顿第二定律中的"力"(外力)的反作用力就是物体的惯性力的道理呢?就是因为把重力也当作外力(引力)时,物体本身没有反作用力--惯性力(重力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的大小无关),这正是牛顿力学理论内部的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这也正是爱因斯坦所注意的地方。为了回避这矛盾性(无意识的),不得不让其"外力"担当"广义"的力的重任。"力是物体加速运动的原因"这一没有条件限制的观念,是牛顿力学最主要的思维定势。不管是相对的加速运动还是"绝对"的加速运动,人们都在头脑中马上反映出来要乘上物体的质量,使力成为其运动的原因。于是,其直接错误后果就是把非牛顿惯性系内或重力场内的物体"自由"或有阻力的"不自由"的加速运动,也当作有外力(不包括阻力)正在作用之。之所以把非牛顿惯性系中的外力惯性力叫做虚构力,是说明牛顿力学中还有第二个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直接作用"--这是作用方式力,但有的教材除了摩擦力外,把作用方式力几乎都归结于弹性力则是错误的。又从这第二个观念来看其外力惯性力时,真的不存在另一个物体来表现之,只得权宜称为虚构力。当把重力也当作外力时,发现确实有另一个物体(中心物体)与之对应,这可是"真实"的外力了。麻烦又出现了,这个引力是超距作用性质的力,从作用方式力的观念角度来看时,又难理解了。为了让引力回复到可理解的直接作用性,又引起了从牛顿时代起至今的许多人去虚构在两个超距的物体之间飞来飞去的各种"微粒子",以此物来担当引力成为直接作用性的重任。引力本来也是虚构力,还要为这虚构的"东西"再虚构一些东西,麻烦可就大了。因为凡是具有质量的物体都具有广义惯性,也可以说是"万有"惯性。之所以惯性力学在力学体系中占有主要及重要的地位,而其他属性(如弹性与磁性等)力学占次要地位,且以"惯性力"作为力的物理单位,也是由于其"万有"的原因。但作为表现广义惯性力的重力的空间(重力场)及场源物体(整体天体)可不"万有"。这两个角度分不开,还会认为重力(引力)"万有",这又会回到为什么会超距作用的难理解的怪圈。广义惯性使探索"引力作用机制"的研究方向成为毫无意义的方向,是徒劳无功的方向,因为引力本身是由牛二律的局限性而派生出来的虚构的力。

(三)再看广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特有的知识结构(马赫哲学、狭义相对论、四维时空、光、场及黎曼几何),决定了他走上了一条充满荆棘的理论之路。马赫的功绩是看到了牛顿力学体系中有一个缺陷,就是物体的运动状态依参考系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于是,作为判断牛顿惯性运动的前提也就成为不确定的了(相对性)。不得已,马赫把现象世界的远处的恒星当作其绝对参考系了。马赫的错误就是把牛顿惯性定律中的物体的属性(保持性)与其运动状态问题混在一起了。爱因斯坦受马赫哲学的启发,又发现了等效原理,但同时又继承了马赫的错误。被夸大为改变人们时空观念意义的四维时空,只不过是用"运动"(还是光运动)角度来规定空间的一种方法。规定有结构的空间可有各种方法,其各种方法是平权的。用什么方法来规定空间则取决于理论与实践的需要。如果去掉了"光速"的弯曲时空还有力学意义的话,与牛顿引力定律正是互为补充的关系本体性的场的描述:一个是以广义惯性"运动"的角度的描述;一个是以广义惯性"力"的角度的描述。而牛顿引力势所包含的空间意义,正是中心结构的ρ非均匀空间(重力场)的经验性的描述。终究是"描述",都不能代替核心命题性质的"表述"。没有明确的命题表述,其描述也就没有明确的理解前提。惯三律与广义相对论都以等效原理为其经验基础。只不过爱因斯坦又走上了光速的等效原理之路。而光速的等效原理是由"思维"实验得来的,且唯一能验证其理论的星光在太阳附近偏转现象,爱因斯坦在具体计算其偏转角度时,实际上是"非常谨慎地用惠更斯原理"([5]第23页)。而惯三律所依据的"低速"等效原理,连幼儿园里的儿童都可以感觉到坐滑梯时的加速度与坐汽车时的汽车加速度的区别,因其身体内有胁强的有否或大小之区别。战斗机飞行员已经体验了低速等效原理的所有内涵。所以,任何脱离与回避"低速"等效原理的力学理论,肯定是不会成功的理论,因为其现象普遍存在于客观世界,且与力学密切相关。爱因斯坦之所以对"光"情有独钟,也许是无意识的回避其理论中的一个内在矛盾:"产生"引力场的中心质量(中心物体)必须很大,而体现弯曲时空(引力场)作用的物体必须很小且产生与不产生引力场无关紧要,这与引力中的两个平权的物体涵义是矛盾的。而"光子"正好是最小的物体,也就回避了这个矛盾。只有"整体天体才产生重力场"的结论,才可以解决这个矛盾。

引力波、黑洞与四种相互作用力的统一的课题,来源于爱因斯坦。引力已经不存在了,当然"引力"波也不存在了;如果重力场有边界,重力场就与电磁场不同,当然引力"波"也不存在了。如果以光线在重力场中弯曲的角度而导出的"黑洞",黑洞不存在,因为光线在重力场中弯曲的原理不是由于"引力";如果是由于"弯曲时空"原理而导出的"黑洞",黑洞也不存在,因为本来弯曲时空是由光线的弯曲(光子的广义惯性运动)而规定出来的,反过来又认为光线的弯曲是由弯曲时空所造成的,这是什么逻辑?如果光线在重力场中有红移效应,那么,由此原理而导出的黑洞,黑洞有可能存在。引力都不存在了,也就无所谓四种相互作用力的统一的问题。目前的"大统一理论"仅剩下"引力"没有被统一进去,也正说明了这个问题。

二、ρ空间概念

(一)场

电磁波的发现,为物理学带来了场概念。仅作为数学意义的场,是具有结构的空间,而作为物理学意义的场,当然是具有物理意义的且具有结构的空间了。从逻辑学角度,由于场具有不依赖负荷者的存在与否的性质,所以,场是本体概念(不一定是物理学中的实体才叫本体)。场作为非质量因素的"物体",没有力学中质量的物体的作用特征。场的作用性是:某种物理性的场使其场内的物体能够表现出相应的自身属性。"力场"是使其场内物体在体现其自身属性时,其物体对其他物体的力作用,而不是场本身在对物体有力的作用。重力场的作用涵义就是在物体相对场(参考物为中心物体)的平动状态或非"自由"加速运动状态情况下,该物体对其它物体的广义惯性力的作用。原来力的作用观的主动作用"力"与被动作用(物体)的关系是绝对的(虽然还说是相互的),而场的作用观则是场内物体由于自身属性对场有主动反映。这两种作用观是不相容的([6]第92页)。"引力场"概念本身就是这个"不相容"的混合体,从而造成了理论思维的混乱。没有这两种作用观及本体性场与关系本体性场的区别认识,则其理论思维是混乱的。只有本体性的场,才能逻辑定义关系本体性的场,才能有清晰的认识。

对场本身不宜过多深究。之所以对场感觉玄,还要深究,其原因往往也是由于总想回到力作用观的理解下才觉得"塌实"的一种心理趋向。只要能测量及描述之就够了。重要的是,要深究场源物体产生场的物理机制与对场有反映的物体的物理属性及其物体在场内怎样表现其属性的内容。麦克斯韦方程、无线电台与收音机这三要素,就已经意味着深究了该特殊电磁场的所有方面。

(二)ρ空间与能

ρ场与势场都是标量场(本体性),是说明ρ场概念的内涵中还有"势"涵义。也就是说,物体与中心物体通过重力场有"能"的关系。在天文学领域,许多人在运用引力定律时,已经以中心天体为势场中心的角度来计算了。从熵的角度(不是狭义的热力学中的熵,而是耗散结构理论中的熵):ρ均匀空间(原来称为欧氏空间、牛顿绝对空间与平直时空)则是能量为零的熵空间;ρ非均匀空间是具有能量的负熵空间。也可以说,广义惯性就是物体通过某种运动状态来保持或主动改变某种运动状态来达到其内部熵状态的一种属性。所以,用熵与负熵角度来区别由广义惯性引出的两种空间,才是其区别的本质。通常说质量(仅指宏观物体质量)也具有能量,其真正的涵义应该是物体内部的负熵能量,质量是其负熵能量的"和"。物体内部的负熵状态,除了静止在重力场中的情况外,一般都是随机的及暂时的。而作为"恒定"的重力场(包括质量部分的整体天体)这一中心结构的负熵空间,正是有序结构空间,也正是整体性空间。当把重力场这一特殊的空间变为具有负熵意义的空间时,其内容将要与物理学分道扬镳了。物体内部负熵空间的产生原因,来自其外力或自身的动能或其外部负熵空间。而不能化为物体内部空间的重力场,其产生及维持的原因则是未知的。但整体天体产生重力场这一经验命题,毕竟大大地缩小了寻求其原因的范围。而"引力"的认识,反而以为不存在其原因了。在这里要强调一下,ρ场仅是力学中的抽象概念,ρ场包含物体内部的空间及重力场,重力场是特殊的ρ场。

(三)作为基本概念的ρ空间

为什么ρ空间姗姗来迟呢?就是由于从经验层次的现象(已经归纳的现象)再变为抽象层次的基本概念的过程,是人们最不习惯的过程,总不容易摆脱"具象"。之所以不习惯,其原因之一也是因为人们先有了原来理论的抽象及已经习惯了的思维方式,即使有了"具象"也看不到其抽象意义。而由抽象变为"具象"的过程,那可容易多了,但也往往"具象"出来客观世界不存在的东西。

从逻辑学角度,基本概念是不能被其它概念来定义的概念,其内涵具有一定的模糊性。ρ空间也是如此,只能用"感觉"到的物体质量部分的压强梯度现象来说明之,但又不是压强梯度本身。"真空"是具象空间,真空里照样存在"重力场"的ρ梯度值的有否,可用具象的压强梯度来检验之。但不能认为真空是ρ均匀空间。ρ空间与压强梯度的关系可类比铁粉末直观表现磁场结构的关系。摆脱不了具象,不能变为一个基本概念,也是爱因斯坦的"一无所有"的空间怎能分出两种空间的困惑原因之一,而用"运动"规定出来的弯曲时空又不能区分出是表述了物体的广义惯性还是表述了场的属性。特别强调的是:物体内部空间只能指物体质量部分所占据的空间,也是爱因斯坦晚年醒悟的"物体具有空间广延性"的涵义;而重力场空间不仅包含质量部分(整体天体)的空间,也包含没有质量部分的空间。这样就避免了变为"一无所有"的无边界的抽象参考系而带来的"相对"不清的问题。总的说来,ρ空间仅在数学形式上是标量场(其梯度为矢量场),但在物理意义上,则包含了表述广义惯性、可变为物体内部空间及重力场的本体性场、势、能、熵与质量部分的压强梯度等涵义。

三、惯性力学及其例题

在中学教材中,加速度可直接用一个字母来表示。ρ梯度与加速度一样,也可直接用一个字母来表示,设定其字母为P,其物理单位名称为"坦"。为了遵从现在教科书的习惯,力的物理单位仍用"牛顿"。那么,广义惯性力定律需要乘上量纲系数k,运动定律需要乘上k的倒数。在计算习题时,可设量纲系数为1。物体内外空间的ρ梯度,以下简称内P与外P。惯三律可以改写为以下形式:

①广义惯性定律:物体总保持其内部的ρ均匀空间时的运动状态。

②广义惯性力定律:F=kmP内

③广义惯性运动定律:P外-P内=1/k×a

惯三律的运动定律:其三个矢量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方向相同;如有一矢量方向相反,则变正负符号;如有一矢量不在其直线上,依习题具体情况有时可用矢量分解的角度化为其直线上的矢量。值得注意的是,P矢量的垂直方向,该P矢量为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设量纲系数为1,绝对值a有物理意义的双重性,有时表示P值,有时又表示物体的加速度值。原来牛顿力学中也隐含这双重性,但没有P物理量之前,其物理涵义是混乱、自相矛盾或是错误的。在做习题时,一定要依题意,来决定双重性的哪一方,比如当外P=g时,有时仅表示以单位为坦的重力场的强度值,有时仅表示以单位为加速度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值,这时的g就不能再乘质量了。当物体内p=g时,表示物体处在相对重力场的静止及平动状态,仍需要以"坦"为单位来计算,表示物体处在非广义惯性运动状态,(准非广义惯性运动状态则是非g值的不自由落体加速运动状态)这时物体必有广义惯性力(重力)与其反作用的真正的外力存在。

由于惯三律取代了牛二律的理论核心地位,当然,其解题思路及解法也具有取代性。惯三律与牛顿力学的解题思路及解法的区别的关键就在于:合外力的解法,在今后仍可继续运用。但在针对某一物体的受力分析过程中,该物体的质量与其内部的ρ梯度值的乘积值仅是该物体的广义惯性力的值,其力的反作用力,才是真正的合外力。牛顿惯性力、惯性离心力、科里奥利力与重力都是真实的该物体的广义惯性力。

例题1:

一辆装满水的车厢以恒加速度a1=10m/s2在水平轨道上运动,一个质量为m=2kg且运动方向(以车厢为参考系)的加速度为a2=8√2m/s2的小球从车厢上部落下(不接触车厢壁),求小球的阻力f及其与垂直线的夹角θ。(示意图略)

解:地面重力场P1=10(坦)。

(1)水平方向的车厢外P1=0,其内P为P2,依运动定律,P1-P2=a1,即-P2=a1=10(坦)。(2)垂直方向的车厢内P3及车厢加速度a3,依运动定律,P1-P3=a3,因其相对地面平动,a3=0,即P1=P3=10(坦)。(3)车厢合内P42=P22+P32=102+102=200,即P4=10√2(坦);夹角由tgθ=p2:p3=10:10=1,得θ=450。(4)小球外P4,小球内P5,P4方向,依运动定律,P4-P5=a2,即P5=P4-a2=10√2-8√2=2√2(坦)。依广义惯性力定律,F=mP5=2×2√2=4√2,又依互为作用力定律,f=-F,即f=4√2(牛顿)。答:略。注:如把惯三律的一些特殊情况转化为一系列推论,直接用其推论,则解题步骤将很简单。

例题2:

一架质量为m=5000kg的飞机,在竖直环行轨道上以速度v=100m/s飞行,求:(a)环行轨道的可能的最大半径r;(b)在其环行轨道最低点处作用机上的升力f。(示意图略)

解:(a)在可能的最大半径的环行轨道的最高点处,飞机的内P=0,飞机的外P=g=10(坦),依运动定律,P外-P内=a,故P外=a=10(米/秒2),而a=v2/r,故P外=v2/r,r=v2/P外=1002/10=1000(米)。(b)在此轨道最低点处,依运动定律,P外-P内=-v2/r,故P内=P外+v2/r=10+1002/1000=200(坦),依广义惯性力定律,F=mP内=5000×20=105,又依互为作用力定律,F=-f,得f=105(牛顿)。答:(略)。

注:例题1中的车厢内有一半水的情况下,水面是斜面,其合内P4垂直其水面。而水中有压强梯度,则表象说明了车厢内的ρ空间。但合内P4不直接等于水的压强梯度,虽然其方向相同。这是抽象命题转化为经验命题的问题,其合内P4与其水的压强梯度之间有调整系数。车厢内如果是真空(或有空气阻力略)的情况下,车厢内只有P1,小球相对地面是自由落体运动,没有外力作用之(判别标准之一),小球内P为零。所以,此真空情况下的习题没有求阻力的问题,是纯运动学问题。如果小球有悬线系在车厢顶上,不论车厢内有水还是真空情况下,小球会相对车厢静止,小球质量部分的空间与车厢质量部分的空间是合为一体的空间,要计算此题,需要把重力场P1与车厢水平加速度a1共同"直接"转换为小球两内P,再计算其合内P,再求其广义惯性力及悬线张力。例题1是平动方面的解法,例题2是转动方面的解法。而转动方面的解法,有时也需要换作内P=v2/r,及也可内P=ω2/r、内P=2ωv、再用合内P方法来求解。读者如果有兴趣,也可以合内P的角度用高中数学来推导此环行轨道任意点的广义惯性力的公式。

另外,教材中的机械能部分也应该作相应的调整。势能公式中的g换为内P1,即E=Mp1h。如果不换,其实质涵义是质量为m的物体正在做自由落体运动,其公式仅表示物体变化的动能。惯三律的运动定律对距离的积分后再乘上质量的数学式,正是惯性力学的机械能守恒定律,然而这已是大学物理教材的内容了。由于广义惯性取代了牛顿惯性的理论核心地位,力学体系的结构也须重新调整。由于力概念分为作用方式力与属性力,力学体系的结构也应有这两部分相对独立的内容。属性力学仍然包含惯性力学、弹性力学、电磁力学。实际上有些应用力学,如爆炸力学等,也属于属性力学范畴。以往把引力定律作为牛顿力学的核心命题来运用则是错误的,因为引力定律仅是经验公式。当然,引力定律在惯性力学这里也是经验性质的命题,仅具有特殊例题的地位;

四、引力与重力场

(一)惯三律与引力定律

在惯三律这里,引力定律的运用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物体的内P=0,物体的加速度a≠0,其外P=kM0/r2(k为引力常数,M0为重力场的中心物体的质量)的情况,也就是物体在重力场中正处于广义惯性运动状态的情况,其外P=kM0/r2的涵义是表示重力场强度及其强度的分布状态。在以往,外P=kM0/r2这一公式是由引力定律和所谓的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相等的角度得来的;另一种是在物体的加速度a=0,物体的内P≠0,其外P=kM0/r2的情况,也就是物体在重力场中正处于非广义惯性运动状态的情况。由此种情况再利用惯三律就导出了引力定律。由于天体的运动一般都是广义惯性运动,所以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中的运用,仅适合于第一种情况。然而遗憾的是,以牛顿三定律与引力定律为出发点的天体力学,虽然在实际应用方面,有部分内容已经按第一种情况来计算了,但仍然是引力涵义的理解。还有相当部分的内容是按第二种情况来计算的。按引力涵义理解的第二种情况而得出的一些天文学的结论则是错的,比如:两个天体绕公共质心旋转问题,这是只有在ρ均匀空间的前提下才成立的问题,而在ρ非均匀空间(重力场)的前提下,此问题不成立。有的天体演化假说竟可以说公转的天体能被中心天体的引力吸出个包来,岂不可笑。可以说,以相互作用力的角度而运用引力定律的天文学的许多结论,几乎都要成问题。

当说到平稳地落在金星地表面上的探测器是由于其巨大的大气压而压"扁"的时候(由此理不能压扁),实质是由于金星地表面的ρ梯度值非常大,以至在探测器的质量部分的内部形成了巨大的胁强,从而就象地球的地面上的"面团"变扁的原因一样,而变扁了。这说明了金星表面重力值大大地超过了地球表面重力值。而金星质量小于地球质量,可见引力定律适用的近似性、局限性及经验性,说明了引力的理解也是错的,也说明了重力场的强度不依赖中心物体的"质量"。如果说有无大气层则标志了其星体的表面重力值的差别,为月球直径三分之一的天王星卫星有大气层,如果其表面重力值大于月球表面重力值,那也说明了重力场与中心物体的质量因素无关。牛顿引力定律的中心质量仅具有重力场"势"的初始量的意义,而不完全代表实际的中心天体的质量。从重力场强度分布角度,其平方反比律仅在某一空间范围内成立,在接近重力场中心处及其边缘处,也可能是立方反比律,究竟以什么"律"分布,这由实践探测来决定。目前流行的所谓引力常数随宇宙时间变化的说法是没有意义的。从天体演化角度,随着重力场与整体天体起源演化过程,其重力场强度当然是要变化了,不仅有长期的变化,还有随机的小的变化。但这随机的小的变化,就足以使某些整体天体发生地质的地震或火山喷发等现象的发生。然而这已不是物理学的事了。

(二)重力场有边界的证明

最近哈勃望远镜观测到一颗恒星的有一光环,其光环外边缘呈辐射状,其光环内边缘完整,内边缘与中心发光恒星之间区域是黑色空间(此照片许多人都看到了)。这个结构可以说是重力场有边界的证明,边界就在其光环内边缘处,这也说明光环"静止"在空间中。如果这颗恒星的重力场没有边界,那么,光环中的物质必有公转运动,于是,光环的外边缘就不会是辐射状。土星光环的外边缘就没有辐射状,就是因为它有公转运动,也说明它处在土星的重力场的范围内。

五、整体科学体系

(一)整体自然观的本体论

说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好像就是这个整体自然观,然而,这是笼统的认识。更准确的认识应该是:自然界是由不同层次的与同层次的不同的整体所组成的。宇观世界(宇观世界的一部分在以前也被当成了宏观世界)是由某些整体性的卫星、行星、行星系、恒星、恒星系、宇宙中的各种星系所组成;宏观生命世界由DNA、细胞、生命个体与群体、人类社会所组成;微观世界由分子、原子、某些整体性的基本粒子所组成。

由于这三个世界的整体不同,其属性也有所不同,所以,这三个世界的分界线应该是:微观在分子空间尺度之内;宏观在分子空间与近似月球的空间尺度之间;宇观在近似月球空间尺度以上。

这些整体有其内部的有序结构,性质与功能,有其起源与演化过程。这三个世界有其演化的同步性。当然,自然界中还有各种非整体,但也一定属于某个整体,是其组成要素及局部。只有自然界的整体,才有起源与演化问题。而非整体则没有起源与演化问题。

(二)整体科学体系与物理科学体系

整体自然观为科学提供了一个新的科学体系(整体科学体系)框架与背景。整体科学体系是研究自然整体的整体性质与功能、有序内部结构及其起源与演化过程的科学理论系统。由经典物理学发展到今天的现代物理学,物理学已成为无所不包的科学,简直成了自然科学的代名词。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把物理学的原则、观念、概念、思维方式与思维方法也带到了整个自然科学,也带到了自然界,从而,忽视了与抹杀了对整体性方面的认识。这两种科学体系在观念上、思维方式及思维方法等方面都截然不同。

(1)本体论问题

在物理学的物体观中,物体没有内部有序结构、有可分割性及没有起源演化性;在整体自然观中,自然整体物体有内部有序结构、有整体属性的不可分割性及有起源演化性。物理学是非整体观下的科学。物理学本身没有错,错误就在于把整体的客体也看成了非整体,还把分子与原子当作力学的粒子,天体还被认为是物理学中的一般物体。在此,还有必要澄清一个认识问题:非整体与整体是矛盾关系,但还有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自然整体仍然有物理学的一般性,只不过多了一个整体性。比如:凡是具有质量的物体(不管是整体与非整体)都有惯性;而重力场仅是整体天体所具有的;当我们说起源演化性的时候,也仅是自然整体所具有的。另外,还要澄清一个认识问题:抛开"本体",单独说属性与关系也有起源演化问题,是不妥的,属性与关系必有其自然物为其载体。某物有起源演化过程,其整体的属性与关系也自然随之出现。某物没有起源演化问题,其属性与关系也自然没有之。说惯性与引力也有起源问题,其错误之一,惯性与引力是属性与关系,没有与其载体一起说明,其错误之二,惯性与引力的载体是一般性的物体,没有起源问题,当然惯性与引力也就没有起源问题。况且,引力本来就是人为虚构的东西……。

(2)方法论问题

物理学是对自然界的单一因素的研究,而整体科学注意的是(前提是整体)多因素之间关系的研究。说"物理学是对自然界分析的科学"的说法不太准确。当把物理学体系的知识运用到自然客体上时,而产生的相应的所谓交叉学科本身,如地质力学、电生物学、地磁学、太阳系物理学等等学科,才是对自然"整体"的分析(非整体要素)的认识。相对未来的整体科学理论来说,这种交叉学科的内容一般仅具有感性认识(现象层次)的性质。整体科学研究具有复杂性原则,是一因多果、一果多因、互为因果、多因多果的因果论。而物理学研究则具有简单性原则,探求一个终极原因的因果论。而当涉及到许多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的认识时,则需要整体哲学。当地球物理学家对地球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的东一下西一下的无章法的论述而痛苦不堪时,最有体验需要一种不同于物理学思维方法的哲学。

(3)认识论问题

说物理学的性质是实验科学,应该是指它的认识手段主要是靠实验。实验是通过人为改变自然客体的方式认识世界的。这种"人为"认识而带来的思维方式与"自然性"是对立的,在认识自然整体方面容易造成认识误区:其一,容易把人的因素外化为客观因素,形成了外因思维方式,比如对地球及生物的演化过程中的一些历史事件,就容易用"偶然"的灾变说的思维方式来对待。当然,在某些事件上,其偶然外因也是更高层次的整体的必然内因;其二,容易把人为改变后的自然整体简单还原,比如用打破原子核的方式认识其要素时,而又必须回复未打破原子核之前的原子核结构的认识,那么,未打破原子核之前的原子核结构能否一定就是质子与中子的简单组合么?也许自然状态的原子核原本不是质子与中子的分立状态的组合结构。

(4)学科分类问题

与整体自然观对应的学科体系则是整体科学体系。其具体学科的分类标准就是以各种整体为分类原则,如:地球学、行星学、星系学、原子学、细胞学等等。作为现代物理学的量子力学,仍属于物理学范畴,因为量子力学是对微观整体的分立状态(量子状态)的宏观表现的描述。至于广义相对论,在我的前文与此文中已提及,在此不再重复。

六、引力理论的分化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广义惯性使独立的引力理论分化为两个相对独立的科学体系之内的问题了。一方面是惯性力学仍属于原来的物理学体系,也包含对重力场的描述;另一方面,整体天体及其产生重力场的内容,则属于正在孕育的且将充满无穷活力的整体科学体系的内容了。虽然重力场产生于整体天体的未知的物理机制,但不影响广义惯性及其与重力场的关系是一个独立的问题,而且是已经解决了的问题。

探索重力场的产生机制的问题。则是实践方面的任务。但首先希望有关科学机构尽快着手进行小行星或火星卫星的表面重力值的探测活动,这是极其重要的。如果证实了其值为零,也就从侧面证明了重力场产生于整体天体这一经验命题。当然还有理论上的繁重任务:其一是改造目前大中学物理教材相应的部分。其二是更具挑战性的是要改变由引力定律的"引力"角度而引出的许多天文学方面的结论,问题不仅仅是改变结论的问题,而是将要引出许多新的天文学研究成果。牛顿力学是ρ均匀空间条件下的理论,在重力场(负熵空间)条件下,牛顿力学的许多内容是不适合的,有许多新的内容有待于探讨。

上面整体科学体系一节所讲的仍然很笼统(1)现在急需要操作性很强的哲学层次上的整体科学思维方法被研究出来。目前的一般系统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等一般科学理论,正是研究复杂性问题的理论。这些理论的出现,也正说明解决复杂性问题(也是整体科学思维方法问题)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需要。整体科学体系需要这个"操作系统"。人体是自然界中相当高级与复杂的系统,要解决复杂性问题,也许会从人体这里得到很多启示。(2)整体天体有不可拆构性,微观整体的结构有相对不可直观性,然而,怎么才能认识其内部有序结构,也需要一个思维方法及实验方法来解决此问题。(3)需要解决某些学说及模型的合理性的问题,比如,宇宙大爆炸学说的合理性的问题,我们不可能在实验室中再重新爆炸出一个地球来。(4)科学哲学就是解决科学理论的合理性问题的,但是,目前的科学哲学的案例主要是物理学,其合理性标准是否也适合于整体科学理论体系还是一个问题。二十一世纪将是整体科学体系产生与发展的世纪。物理学该"减肥"到原来的状态。科学大综合的凝聚点就是整体科学体系。科学大系统需要重新调整。然而,目前需要的是观念的更新,这个新观念应该是整体自然观。

参考文献

[1]马英卓:引力是产生出来的,〈科学〉(科学美国人中文版)杂志,1998年第五期。

[2]马英卓:引力与广义力学、整体天体,〈科学〉(科学美国人中文版)杂志,1999年第三期。

[3]爱因斯坦: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

[4](前苏)福克:空间、时间和引力的理论,科学出版社,1965年。

整体管理论文第2篇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人民群众对医疗技术,服务水平硕士论文,就医环境的需求越来越高。医疗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如何加强医院经济管理,用低廉的费用,提供优质的服务,是摆在医院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完善总会计师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未来发展的必然需要,是医院由“专家管理”向“管理专家”过渡的有效途径,是医院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有力保障。

一、完善总会计师制度是医院改革发展的需要

我国总会计师制度从20世纪50年代初至今,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总会计师制度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总会计师条例》颁布实施13年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总体方案,要求我们进一步完善总会计师制度,促进国有企业加强法人治理结构,推动改革深入发展。

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中,医疗活动同时伴随着经济活动,在国家财政资金补助不足的情况下,提供医疗服务所耗费的一切物化劳动和活劳动,都必须以货币交换的形式取得补偿,才能维持医疗再生产。医疗活动是社会生产劳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受到经济规律的制约。因此,应在医院经济活动领域内贯彻经济核算原则,促进医院努力开源节流、增收节支、降低医疗成本消耗、合理配置卫生资源,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多年来,我国的医院属于事业单位,但在经营管理中实行企业化管理,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医院在追求社会效益的同时追求经济效益的提高。目前,大、中型医院拥有职工上千人,资产总值、年业务收支达几亿元,门诊、急诊人次达上百万人次,出院人次达上万人次,这其中的绝大部分经费依靠医院自身的业务收入来解决,经济核算任务繁重,经济管理是医院主要的管理工作之一。要加强医院的经济管理,院长须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经济信息,而这方面的资料信息要靠会计来提供。“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已经成为企事业领导人所共知的道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设置总会计师对医院改革发展,加强经营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医院实行总会计师制度的法律依据

(一)1999年《卫生部关于加强卫生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若干意见》中规定:“大、中型卫生事业单位逐步设置总会计师,组织和领导本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

(二)我国2000年7月1日新修改颁布实施的《会计法》特别规定:“国有的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有主导地位的大、中型企业必须设置总会计师。”

(三)1998年在财政部、卫生部联合颁发的《医院财务制度》中也要求:“符合条件的医院要建立总会计师制度。”医院设置的总会计师将成为医院行政领导的成员,履行主管医院经济管理的行政职权,直接对院长负责,对医院管理目标负责,对会计法规负责。

三、医院建立总会计师制度的重要意义

(一)医院设置总会计师,可以加强医院经济管理

在提高社会效益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从医疗形势上讲,随着我国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经济正面临着入世后的机遇和挑战。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医院总会计师制度建设是医院进行改革发展、推行全成本核算、单病种限价、有效降低医疗费用、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及与国际卫生质量标准接轨的有力保证。从财务管理上讲,医院的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三者须由总会计师加以协调。实行总会计师负责制,建立总会计师——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科室核算员为一体的会计管理核算体系,贯彻“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会计管理原则,服务监督医院经营管理全过程,为医院有序经营、健康发展起积极地推动作用。

(二)建立总会计师制度,是完善医院领导体制、优化领导结构的重要措施

我国入世后,市场经济实现一体化。国际卫生质量标准要求医院管理干部、尤其是院级领导班子,不仅要懂得医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应懂得管理知识。必须有一个能掌握信息、懂医学、善经营、有权威、会管理的配套的领导班子,来组织管理医院这个复杂系统工程,切实解决近年来一些医院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财务收支管理混乱、固定资产流失、不合理收费等现象。实行总会计师制度,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之一。

(三)建立总会计师制度,是强化经济管理提高医院综合效益的有力保障

如何加强和完善医院经济管理,充分利用现有的卫生资源,发挥医院内部各类人、财、物的作用,是提高医院综合效益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许多医院的财会部门仅仅是记账、算账、报账的一个职能机构。建立总会计师制度后,由总会计师组织医院财务管理、预算管理、成本核算、财务监督、等方面的工作,有效地与医院的人事管理、行政管理、业务管理、经济管理融为一体,共同组成一个高效的医院管理体系。这必将有利于医院各项管理工作的有效运行,更好地提高医院综合效益。

(四)建立总会计师制度,是健全和完善医院内部管理控制制度的需要

医院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实行职务分管制度。即不相容职务应分别由不同的人员经管,即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从权责划分入手,对医疗服务活动全过程各个环节进行控制,必将有利于提高医疗服务综合效益,确保医院财产安全,全面实现医院经济管理规范化、法制化。

(五)建立总会计师制度,是医院由“专家管理”向“管理专家”过渡的有效途径

整体管理论文第3篇

为培养具备现代护理意识及各种技能的护理人才,对我院1995~1997年的中护毕业实习生120名(93级50名、94级70名)进行整体护理实习教学,效果良好。现介绍教学管理措施如下。

1制定整体护理实习教学目标

护理部教学组制定整体护理实习教学目标:①护生认识到人是具有生理、心理和社会与文化需求的统一体,护理就是认识并满足病人的需要。②能正确评估病人,确立护理问题/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评价护理效果。③能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④能与病人、家属及其他医务人员进行有效沟通。⑤内、外科护生各书写护理病历1份。各病房教学小组长在此基础上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在内的教学计划打印成册,分发给每位老师。教学组全体人员目标明确,认识一致,以新的观点开展教学工作。

2进行整体护理理论知识讲座

护生进入医院时,即进行整体护理理论知识的专题讲座,内容有:①整体护理的概念及内涵,护理哲理,护理程序,并结合病例讲述如何运用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整体护理。②健康教育的意义、方法,强调在了解病人文化程度、疾病知识、生理及心理状态的基础上对病人进行针对性的宣教。③沟通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以及沟通的基本技巧,并组织讨论有关基础护理实习中与病人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如对病人称呼问题,护生普遍觉得对20~40岁的病人不好称呼。经护生充分讨论后,老师建议,当觉得对某病人不好称呼时,最好征求病人的意见。④讲明实习目标及要求。护生初步具备整体护理的意识,明确实习目标。

3带教方法

3.1实习时间及带教老师。安排内、外科整体护理模式病房各2个,作为整体护理实习教学单位。护生轮流到内、外科各病房实习5周。每个病房设带教老师6~8名,其中设教学小组长1名。每名护生与带教老师固定3~5张病床,护生进入病房时,老师向病人介绍护生,护生也向病人介绍自我,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打下基础。

3.2护理程序的带教。采取老师示范、护生观察-护生实践、老师观察-师生讨论-护生再实践的方式。例如,新病人入院时,老师运用交谈、体检、参阅记录等方式收集资料;护生观察老师上述过程。然后,老师提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并向护生讲解。再次有新病人入院时,护生独立收集资料,确立护理诊断,拟定护理计划,老师逐一检查。最后,师生对收集资料的方式、内容、准确性与全面性进行讨论,评估护理诊断是否正确,依据是否充分;护理措施是否全面、有针对性。肯定正确的方面,更正不妥之处。重病人每日评估1次,轻病人每2~3d评估1次,护理效果每周评价1次。老师每周批阅护理病历1次,指出护理诊断、护理目标和护理措施中的问题。

通过实践,两届护生均能初步运用护理程序的评估-计划-实施-评价的科学方法去实施整体护理,改变了以往护生机械地执行医嘱和护理操作的状况。

3.3健康教育的带教。由老师示范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然后护生按照本科室设计的病人健康教育表,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老师观察护生进行健康教育的过程,或询问病人,评价效果。发现问题,进行指导。

3.4强化基础护理。满足病人的基本生活、生理需要是整体护理的重要部分。如何使护生克服各种杂念,帮助病人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我们重视老师的榜样作用。带教老师以身作则,对病人进行生活护理,如给病人擦洗身体、倒便器等。护生目睹老师的行为,受到感染和启发,主动为病人进行生活护理。很多护生每日提前到病房,为病人进行晨间护理。32名护生因此受到病人、家属的书面表扬。护生从病人的感谢和认可中,获得了满足感,更加积极主动关心病人,满足病人的生理、生活需要。

3.5定期护理教学查房。各病房教学小组每周举行教学查房,本病房全体护生参加。先由管床护生介绍病人的一般资料,如护理问题、护理措施、护理效果以及病人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护理措施等。教学小组长在充分评估病人情况的基础上,对护生进行整体护理的各环节的分析和评价,肯定做得好的方面,指出存在的问题。对病人疾病的相关理论知识,提问护生,并要求其解释;护生自由提问或发表观点。护生从查房中获得了护理病人的知识和经验,也锻炼了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4保证教学质量的措施

4.1护理部教学组对教学的检查与指导。护理部教学主任、教学组老师每日去病房检查,参与、指导教学。观察护生操作时是否体现对病人的关心与尊重,能否充分解释说明。提问护生关于病人的一般情况、护理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及相关的理论知识等。询问病人是否了解自身疾病的有关知识,护生和教师有无讲解过。针对护生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询问教师是否进行过指导,未指导者,请教师弥补。检查护理病历批阅、签名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例如,一位基督教病人,术前其家属在病房内做祈祷,影响邻床病人休息,让护生去制止。正当护生感到为难时,教学组老师便带领护生找一个小房间让病人家属做祈祷,并向邻床病人及家属解释。事后,双方都很满意,非常感谢老师和护生对他们的理解与照顾。

整体管理论文第4篇

众所周知,儿童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是一个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教育必须与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和思想特点相适应,忽视或违背这条规律,只能事与愿违,事倍功半,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但实际工作中,人们往往片面强调社会需要而忽视儿童青少年自身成长规律,德育工作中的成人化、运动式、一刀切等脱离学生实际的弊端就是由此产生的。因此,整体规划德育体系必须建立在尊重教育对象与遵循德育规律的基础上。

整体规划德育体系首先要处理好总体目标与分层次要求的关系。德育的总目标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总目的和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德育理论制订的。它是一个包括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个性心理品质和品德能力在内的多维结构。据此,必须坚持全面培养教育的原则,在各个教育阶段,对学生的文明行为、道德品质、人生观、世界观、理想信念以及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的培养教育,都要由浅入深,由低到高,一以贯之。但是坚持全面培养教育并不等于否认层次性。各种教育的深浅程度和侧重点,还必须根据不同教育阶段、不同年龄层次的可接受能力,实事求是地予以确定。以爱国主义教育来说,必须贯穿干从小学到中学、大学各个阶段,并随着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社会经验以及自我意识的发展而逐步深化。对小学生,要通过他们身边周围大量的可感知的、生动具体、形象鲜明的事物,培养他们对祖国的依恋感、归属感,应力戒讲空泛的大道理,否则那些被我们视为神圣的东西会因此变成没有意义的空谈;对初中学生,则要依托历史、地理、文化、国情等知识,使他们了解自己的祖国,培养高度的民族自尊感、自豪感,并初步形成维护祖国荣誉和利益、忠于祖国、报效祖国的观念;对高中学生,要使他们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及其奋斗目标,把爱国主义教育与树立正确的社会理想和价值观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建设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整体规划德育体系必须处理好小学、中学、大学各教育阶段之间的关系,使之既有分工,又加强衔接。当前,我国大中小学的德育工作,基本上处于“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状况。有些教育,简单地重复,有些教育相互脱节。改变这种状况,要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校内外各种德育途径、教育方法、管理方式以及品德评价等方面进行整体规划。同时,还要在实际操作中建立保证这种衔接的权利。现在,各地已经进行了一些探索,如序列建构模式,通过制订德育大纲,构建各阶段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序列体系。再如,交接与反馈模式,小学与中学、中学与大学之间进行毕业班学生的情况交接与反溃像马鞍山二中对高中毕业班学生的表现进行连续3年的追踪了解,?据此改进工作,这是一个很好的经验。此外,交流与沟通模式:大中小学的有关人员共同研讨学校德育课题,交流研究成果,相互听取意见,建立学生到高一级学校参观、访问、恳谈制度;还有管理衔接模式:配备骨干教师担任新生班的班主任或辅导员,以防止管理环节上出现空白……以上这些探索都是十分有益的,应该进一步形成稳定的制度。

整体管理论文第5篇

一、战略管理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之间的差异分析

战略管理会计是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灵活运用多种技术和方法,搜集、加工、整理与企业战略相关的各种信息,协助企业管理当局制定战略目标,进行战略规划,评价战略业绩的一种新型的管理会计系统。战略管理会计是对传统管理会计的发展,它与传统管理会计有明显差异。

(一)研究对象不同

从管理会计研究对象的范围上看,传统管理会计是内向型的财务信息系统,服务于企业的内部管理,致力于企业内部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各种指标的纵向比较。它所提供的只是单个企业自身的绝对数据,而不是企业在市场中的相对优势。而战略管理会计是外向型的综合信息系统。它围绕本企业、顾客和竞争对手形成的“战略三角”,向管理者提供关于本企业与对手间竞争实力的信息,以保持和加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相对竞争优势。

(二)主体及目标不同

传统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只对促进企业进行近期经营决策、改善经营管理起到作用,注重的是单个企业价值最大和短期利益最优。

战略管理会计着眼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和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以最终利益目标作为企业战略成败的标准,而不在于某一个期间的利润达到最大,将传统管理会计带入了一个新境界。

(三)信息范围不同

传统管理会计研究的是财务信息,很少涉足其他种类的信息,因而它是不够完整、不够充分的。

战略管理会计将信息的范围扩展到各种与企业战略决策相关的信息,其中包括货币性质的、非货币性质的;数量的、质量的;物质层面的、非物质层面的,以至有关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的信息。信息来源除了企业内部的财务部门以外,还包括市场、技术、人事等部门,以及企业外部的政府机关、金融机构、中介顾问、大众媒体等。

(四)应用的方法不同

传统管理会计的方法是非常有限的,仅限于对财务指标的计算,如预测分析、决策分析、预算编制、控制、业绩评价及考核方法等。而战略管理会计则是在此基础上从多方位、多角度来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其应用方法是多元化的。从而可以综合研究、全面分析,做出正确的战略性决策。

正如管理会计是对成本会计的重大突破一样,战略管理会计不是管理会计的一个分支,而是对传统管理会计的一次重大变革。传统管理会计将管理会计方法引向工业界、商业界和学术界,而战略管理会计则是将工业界、商业界和学术界带入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时代。

二、企业实行战略管理会计的必然性分析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实施是市场竞争的结果

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不成熟,目前正处于产业重组、调整的关键时期。在这种形势下,如何顺应历史的潮流、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制定适当的经营战略,成为企业管理上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而传统的管理方法在这方面往往是无能为力的。在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企业要想能够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进行科学管理,制定适当的经营战略,取得卓越的竞争优势。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实行提供了可能性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企业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主决定其投资、生产、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问题,这就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实行提供了可能。也就是说,企业有权适时地制定自己的经营战略,并贯彻执行。这是战略管理会计实行的必要前提。

三、企业应用战略管理会计的可行性分析

(一)信息网络技术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使得信息的收集、整理、传递成本大大降低,从而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企业可以轻松自如地搜集和交流经济信息,准确及时地掌握外部市场情况。目前,我国有少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已实现了网络化管理,强大的信息网络技术不仅使得以往令人望而却步的许多管理会计模型和方法运用成为轻而易举之事,而且也使许多财务信息、管理会计信息和其他非会计信息构成了一个资源共享、多元实时的信息系统。

(二)具备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的人文和管理条件

管理会计在我国虽未得到广泛应用,但经过20多年的研究、宣传、教育和零星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创造了条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大中专院校就将管理会计课程纳入到教学计划之中,数以百万计的既懂财务会计又懂管理会计的专业人才正活跃在会计岗位上,是战略管理会计推广应用的中坚力量。企业多年来面对国内外市场公平竞争,形成了丰富的市场参与经验,造就了较深厚的竞争性企业文化。如邯钢、金陵石化、杭州制氧机集团等大公司专门设置了管理会计机构。在这样的人文和管理基础上推行战略管理会计不会遇到太大的阻力,容易得到员工的理解和支持。

(三)部分国有企业已开始战略管理会计实践且效果明显

实际上,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部分企业已开始应用。杭州百大集团根据自身情况,在实施责任会计制度时采用了财务和非财务相结合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将总经营利润分解为销售收入、毛利率、费用率、经营利润、利润率、定员、百元利润工资提成率、差错率、经营品种等13个指标,下达到各利润责任单位,分别与企业各项总指标相衔接。二级责任单位对三级责任单位下达销售收入、毛利率、资金周转、差错率、经营品种、人员等6个指标。有效地调动了职工完成责任指标的积极性,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近年来,我国管理会计应用还呈现出一种新的趋势,即管理会计由企业管理层主导。河南油田采油八队的成本降低计划是由采油队队长主导提出的,这样做比会计人员视野更加开阔、考虑更全面、贯彻更有力;在业绩考评中,他们把岗位责任制按劳计酬等传统做法与战略业绩评价的平衡计分卡等新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控制了生产成本。

四、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有效实施的制约因素

目前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对企业的作用也不甚明显,这使战略管理会计成为一种迫切需要。然而,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仍然处于一种漂浮状态,总体应用水平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战略管理会计理论本身还不太完善

众所周知,我国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才开始系统地学习、引进西方的管理会计,至今已有20多年。通过这一阶段对理论知识的引进、介绍、普及,大部分会计人员已掌握一定的管理会计知识。因此,在企业中传统的管理会计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但战略管理会计是伴随战略管理的出现而产生的。尽管英国管理学家西蒙斯(simmonds)于1981年就发表了题为《战略管理会计》的论文,但战略管理会计还处于摸索阶段,对其内涵的理解也还有分歧。我国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是从1997年才开始陆续在专业期刊上介绍引进的,距现在不过10年左右,所以一直处于理论研究和探索之中,至今仍未形成统一、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未得到有效的普及。

(二)内部管理模式对战略管理会计的需求不大

企业环境影响着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状况、方法体系、运行机制、工作内容及范围等有关方面。在企业所有权形式基础上建立的企业生产经营机制是决定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状况的根本因素。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正全面走向市场。但目前企业内部的管理模式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尤其是在国有企业和国家控股的股份制企业,由于所有者虚位,不能形成足够的产权归属明晰条件下的委托——监督——激励的机制。在这种情况下的委托关系实质上是一种行政利益关系。一方面有可能产生对所有者利益的侵蚀——委托人和人共谋的败德行为,委托人有意降低考核标准,或者当企业经营效率不理想时,想尽办法为人开脱责任;人则出于“报恩”的心态,利用控制资源的权利,最大限度地为双方谋取非金钱利益,其结果降低了资源的利用效率,损害了企业的利益。很显然,这种所有者虚位的关系造成的后果是,委托人和经营者根本不具备足够的动力来采用战略管理会计的方法,规划企业的经济资源,使有限的资源产生最大的使用效率。我国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在行政利益驱使下的非理性投资就源于此。另一方面又有可能造成委托方对人监督的弱化。委托方在不拥有实际的产权时,剩余收益和企业经营风险都与它的关联不大,因此,缺乏足够的动力去履行监督责任,造成经营者责任感的下降,使经营者宜懒则懒,战略管理会计有用,但是费劲。这些状况降低了我国企业对战略管理会计的需求。

(三)部分经营管理者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

战略管理会计作为一种新兴的方法、观念,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能否起作用,能起什么样的作用,归根结底取决于使用这种方法或手段的人,即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这不仅取决于管理者的学识、才干,更大程度上还取决于管理者在决策时的价值取向。纵观我国部分企业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投资或经营决策失误,究其原因,除了决策者管理知识低下和违反科学的决策程序外,最大的原因恐怕还在于决策者的价值取向与企业或社会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不相一致。某些经营管理者比较注重短期利益,不注重长期利益。而战略管理会计遵循长期性的原则,立足长远,从长远利益来分析、评价企业的各种管理策略,注重长久、持续的竞争优势。于是,一些经营管理者明知战略管理会计能帮助企业建立长期的竞争优势,但为了短期利益,却根本不重视。

(四)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会计师

整体管理论文第6篇

在审核组正式发出不符合项前,组织应与审核组针对不符合项的事实描述进行充分的沟通和确认,确认不符合项的事实描述,明确不符合项的不符合要点,为不符合项整改工作找准方向。针对不符合项确认的时机应选择在审核末次会之前的与受审核方领导沟通的环节上,组织往往会忽视与审核组之间就任何有关审核发现和结论的不同意见进行讨论和解决,导致后续不符合项的整改工作陷入被动或僵局。

2不符合项的不符合事实证据收集

在接收到不符合项并在采取行动之前,组织应立即根据不符合项的事实描述识别和收集引发该不符合项的不符合证据,重构不符合事实,作为开展原因分析的依据性材料。

3不符合项的立即纠正

在确认并接收到不符合项后,组织应针对不符合项采取立即纠正。立即纠正是为消除发现的不符合立即采取的行动,是针对不符合项所提出的具体问题,就事论事,立即解决目前已发现的问题,消除、遏制或减少该问题的发生对产品质量、产品实现过程活动等可能产生的风险和不利影响。在进行立即纠正时不需进行原因分析,采取立即纠正后不能保证类似问题不再发生。当不符合项事实描述已无法纠正或者可以纠正但成本无法估量或不现实时组织可以不采取立即纠正,此时需作出合理的解释或说明。

4不符合项的原因分析

不符合项的原因分析是整个不符合项整改工作中最核心、最关键的一步,也是不符合项整改工作中最难把握的环节,原因分析的结果决定了不符合项整改的工作方向和后续纠正措施的制定和实施,直接影响不符合项整改工作的有效性、持续性。根据在不符合事实中起作用的主次程度,导致不符合项的原因可以区分为直接原因、起作用的原因和根本原因,这些原因形成一个导致不符合项发生的原因链,原因分析的过程就是按照这个原因链,一步步追溯,直到找到导致不符合项发生的根本原因为止。不符合项的原因分析应该分析出发生该不符合事实的根本原因,当这种原因被纠正以后,将会防止此类不符合事实或者类似不符合事实的再次或重复性发生。组织可以采取很多方法和工具来确定不符合项的根本原因,例如头脑风暴法、鱼刺图、5WHY、RCA分析技术等。在做根本原因分析时,组织应从质量管理体系的整体策划和运行、工作流程设置的角度寻找和分析不符合事实发生的根源,导致不符合事实存在或发生的根本原因通常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况:质量管理体系策划中无文件规定;质量管理体系策划中有文件规定,但是不充分或不适宜;质量管理体系策划中文件规定完善,但是规定未得到贯彻执行,实施过程未得到及时的监督和检查。

5不符合项的纠正措施(含举一反三检查)

纠正措施是指针对分析出的根本原因所采取的对策或行动,目的是从质量管理体系系统的角度出发消除或减少这些原因,以防止此类不符合事实或者类似不符合事实的再次或重复发生,与上述的原因分析相对应,通常要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整改:策划、编制并实施新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规定;对质量管理体系策划中原有文件规定进行修改和完善,确保规定充分、适宜;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制度,确保文件规定落实到位。同时,组织应组织相关人员对不符合事实相关的文件规定(包括已实施的、修改的的新编的)进行学习和培训,以确保相关文件规定宣贯到位。另外,纠正措施还应包括举一反三的检查内容,检查质量管理体系内其他项目或场所是否有与该不符合事实类似的问题(譬如:对哪些项目或场所进行了检查,发现了哪些问题并且此次一并进行了怎样的纠正,或描述通过检查没有发现类似的问题)。

6不符合项的跟踪验证

在整改计划完成期限到期前,组织应依照所制定的纠正措施完成不符合项的整改工作并对不符合项的整改完成情况进行确认,确认的内容包括:

(1)是否采取了立即纠正或阐明了不予纠正的理由;

(2)原因分析是否到位;

(3)制定的纠正措施是否有针对性和适用性;

(4)纠正措施的实施是否有效并能确保类似问题以后不再重复发生。如果制定的纠正措施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组织应重新制定整改计划;如果制定的纠正措施在实施的过程中没有得到完全彻底的贯彻,则应返回相关负责人或部门重新实施整改。组织在确认已完成全部整改工作后,应立即着手整理收集书面整改见证材料并提请审核组对不符合项整改的有效性进行现场验证。整改见证材料应客观、真实、详尽,作为不符合项整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整个整改工作过程的记录和整改效果的支持性证明材料。每一个不符合项的整改过程和整改效果的支持性证明材料应该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材料单元,应包括不符合项整改单(含不符合项事实描述、立即纠正、原因分析、纠正措施、验证结果、组织意见等)和不符合项整改效果的支持性证明材料(如整改前后的有关文件规定、过程记录、培训记录、检查记录、文件修改记录、图片、照片等)。审核组对不符合项现场跟踪验证,确认组织对不符合项采取的立即纠正、原因分析和纠正措施所取得的结果,确保有客观证据能证实纠正措施已得到实施并有效防止了不符合项的再次发生,在确认这些方面均能达到要求后,审核组给出不符合项闭环的决定。

7后续行动

后续行动主要是用于判断并验证所确定和实施的纠正措施在解决此类问题方面是否持续有效。首先,针对不符合项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应该被保持跟踪,以确保被正确实施;其次,对这些纠正措施的实施效果应该有一个周期性评审,以确保这些纠正措施确实达到了预定的效果和持续有效;另外,当评价周期内发生有类似不符合项时,这些不符合项应该得到系统地认真分析,以说明为什么这些纠正措施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并重新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以彻底消除类似不符合所产生的不良影响。

8结束语

整体管理论文第7篇

(一)‘‘战略性搬迁”是军工科研企业实现科研生产能力提升的重要一步

“十二五”及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研究所将承担更多的国家重点型号研制任务,国家固定资产投入也将进一步加大,型号任务的增长对研究所的场地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较为分散的办公、科研场地和陈旧的基础设施,已无法适应当前航天型号产品研制的要求。同时,为响应上级集团公司“整合产业链资源,打造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的号召,研究所领导层在2012年正式做出启动战略性整体搬迁的决定。战略性整体搬迁是研究所近年来的重大战略决定和部署,是一项重大战略工程,不仅要解决当前的搬迁问题,更要避免对型号任务交付节点产生影响,同时还要通盘考虑。根据当前航天事业的发展趋势,在保证科研生产能力平稳过渡的最基本要求前提下,研究所的“战略性搬迁”,可进一步优化科研生产流程,实现科研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并为未来的快速发展做好铺垫。

(二)引进进度管理是军工科研企业整体搬迁项目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

国外企业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项目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变革的方法。在新的市场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引入项目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将企业的各种任务“按项目进行管理”,不但能对传统的项目型任务实行项目管理,而且还可以将一些传统的运作型业务当作项目对待,进而实行项目管理。在企业的“战略性搬迁”过程中,项目进度管理将为现代企业“战略性搬迁”管理模式提供一种有力的组织形式,它将进一步改善搬迁工作对各种人力和资源利用的计划、组织、执行和控制方法,对搬迁管理实践也将做出重要贡献。搬迁质量的好与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研究所的发展。这几方面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的,其中如何做好搬迁进度安排成为首要问题。可见,引进进度管理是军工科研企业整体搬迁项目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

(三)军工科研企业整体搬迁项目亟需引进项目进度管理

从本质上讲,单位搬迁不是搬家,它是一个二次创业、再次升级的过程。当前,对于项目进度控制方法和工具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但是如何在实际项目应用中构建合适的进度管理模式,更好地应用这些方法和工具就显得更加重要。项目进度管理在企业搬迁方面的应用,在中国还只是刚刚起步,可以查阅的相关资料较少,研究所整体搬迁过程中可以借鉴的搬迁管理经验也很少。虽然目前一些企业在实际搬迁工作中已经开始了这一方面的研究,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大多数都是从新的项目建设改造入手,把搬迁作为项目改造的一部分从项目管理方面进行研究,单独对搬迁进程中的项目管理研究还很少;

2)对搬迁项目的进程管理研究不够系统,过程管理中应用到的理论、流程、工具等未经辩证分析形成固化模式。

二、军工科研企业整体搬迁项目进度管理的内涵和创新

(—)军工科研企业整体搬迁项目进度管理的内涵

在军工科研企业整体搬迁实施的过程中成功运用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工具,可在整体搬迁进度、质量、影响的复杂环境下,通过对搬迁项目进度的合理分解、有效实施及过程管控,最终达到搬迁工作的预期目标。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结合航天研究所以及自身的特点,从项目管理角度对实际搬迁项目进行剖析,掌握搬迁实施过程的工作流程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在搬迁全过程中运用应用模型。通过对搬迁项目的风险分析,有针对性地制定风险应对措施,对搬迁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补,完善搬迁项目管理方法,最终达到合理化安排搬迁过程中的项目管理路线,有效地缩短了搬迁时间,节约了搬迁成本,为型号研制提供了有力的硬件保障,为国防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二)军工科研企业整体搬迁项目进度管理的创新之处

1.运用项目进度管理理论,定量、定性地建立系统化搬迁模型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通过梳理搬迁整个项目的背景、内外部资源、自身特点等各项因素,将整个搬迁全过程的各项工作划分为工作包,再依据各项工作包之间的逻辑关系排定各工作包的相应位置并固化,通过定量、定性地分析各工作包所获取的资源及风险指标,形成搬迁工作模型,用以厘清整个搬迁工作的工作路线。

2.经过搬迁过程实施全流程化、表格化、精细化管理

依据梳理的搬迁工作项目,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制定了搬迁流程,科学梳理了搬迁中各个流程之间的联系和关联性,实施全流程化管理。为保证搬迁工作顺利、有序地进行,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根据所里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办公和仪器设备部分“二合一”的“部门搬迁工作手册”;根据精大贵稀仪器设备的不同特性,为每台精大贵稀仪器设备量身订做了搬迁方案。把它们作为部门搬迁过程的可操作性文件,指导部门搬迁工作,对搬迁过程的各个环节内容实施表格化、精细化管理。

3.搬迁进度管理过程引入风险管理理念,建立进度风险评估图谱

在搬迁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搬迁的实际进度往往与计划的进度发生偏差。为确保搬迁进度,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运用了风险管理的理论工具,对搬迁全过程进行量化风险评估,建立了进度风险评估图谱,引入风险等级理念,有的放矢、有重点地实施梳理出的风险事项控制措施,确保了整个搬迁进度的顺利进行。

三、军工科研企业整体搬迁项目进度管理的主要做法

(一)引入项目管理的相关理论,制定军工科研企业整体搬迁计划

1.统一思想,确定搬迁原则

根据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2013年型号工作会精神要点以及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2013年型号工作要求,2013年研究所明确了搬迁工作将紧密围绕科研生产任务,充分发挥现有技术基础保障力量,确保搬迁工作对科研生产的影响降到最低的原则,强调了此次研究所整体搬迁的战略性意义。新址楼宇内设施已在2013年6月基本具#了使用条件。通过“三重一大”流程,研究所明确了2013年年底前完成办公部分以及科研生产设计、试验、制造等主线搬迁的工作节点。

2.建立搬迁管理机构,落实相关责任

为保诋搬迁工作有序、顺利开展,研究所抽调专人成立了搬迁管理机构,对搬迁工作进行归口管理;成立了由主要搬迁实施部门组成的搬迁专项工作小组,并明确了相应部门的工作职责;建立了有效的联络机制,明确了搬迁期间搬迁实施部门和各搬迁部门搬迁工作负责人和联系人;建立了北京空间机电所搬迁工作职责体系;建立了搬迁工作例会制度。3.梳理搬迁工作内容,建立系统化搬迁模型,确定搬迁工作流程

(1)运用项目管理工具,建立系统化搬迁工作模型;军工科研企业整体搬迁项目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项目,涉及的工作环节、工作内容繁冗复杂,必须结合内外部因素条件,对整个搬迁项目构建系统化搬迁工作模型来指导搬迁工作。研究所将搬迁各项工作划分为工作包,再依据各项工作包之间的逻辑关系,排定各工作包的时间、位置并加以明确、固化,指引梳理各工作包流程,同时还将整个搬迁项目分解成若干个工作子项,经定量分析后,匹配各工作子项所需的资源数量和时间周期及风险指标。

(2)梳理搬迁工作项目;明确了搬迁项目目标后,研究所运用现代项目管理软件辅助进行了WBS分解工作,循序渐细地对整个搬迁工作项目进行了梳理和分解,将搬迁项目目标分解为成百上千个工序,确保搬迁全过程不遗漏任何一个影响搬迁的细节。

(3)利用WBS原理,制定搬迁工作流程。编制搬迁进度计划前,研究所对搬迁项目结构进行了详细分析,系统地剖析了整个搬迁项目结构构成,包括搬迁前准备工作、实施过程和其它细节,按照搬迁的流程系统规则地分解项目,按照项目内在结构和实施过程的顺序,经逐层分解后,形成了结构示意图。4.结合搬迁内、外因素,制定各阶段搬迁计划编制搬迁计划的对象由大到小,计划的内容从粗到细,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信息的传递与反馈。同时,编制搬迁计划时,研究所也考虑到各种风险因素的存在,确保搬迁进度留有一定的余地,具有一定的弹性。在进度控制时,可利用这些弹性,缩短工作持续时间,或改变工作之间的搭接关系,确保项目工期目标的实现。为此,研究所根据梳理的搬迁工作项目以及整个搬迁流程,结合自身搬迁的特点以及内外影响因素,根据搬迁项目的总体节点要求,梳理搬迁过程中每个工作项目的周期,在留有一定时间余量的前提下,运用倒推时间节点的方法明确每项工作的起始终止时间,制定了各阶段搬迁计划。随着搬迁项目的进行,研究所对搬迁计划进行动态控制,直到目标实现。搬迁计划的控制涉及到计划编制、计划实施、计划调整以及计划优化实施。5.编制部门搬迁工作手册,指导部门搬迁实施工作研究所为保证搬迁工作的有序进行,确保整体搬迁工作顺利完成,组织编制了办公和仪器设备“二合一”的“部门搬迁工作手册”。手册分为行政办公、仪器设备设施和安全生产、保卫、保密等3个部分,重点对物品搬运的装车、押车、卸车、就位等工作实施全程监控和表格化管理。

(二)引入进度风险管理理论,科学实施动态控制

在项目进度管理中制定出一个科学、合理的项目进度计划,也只是为项目进度的科学管理提供了可靠的前提和依据,但并不等于项目进度的管理就不再存在问题。研究所在搬迁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发现:由于内部、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变化,经常发生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存在偏差的问题,如不能及时发现这些偏差并加以纠正,搬迁进度管理目标的实现就一定会受到影响。为此,研究所引入风险管理理论,对搬迁进度的管理实施风险管控,并对梳理出的风险进行分析,制定有效的风险管控措施,确保搬迁进度的有序、顺利进行。

四、军工科研企业整体搬迁项目进度管理实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