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对话教学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10-01 00:01:14
对话教学论文

对话教学论文第1篇

在历史教学中,对话教学的展开形式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及教师的自我对话等形式。在真正对话的历史教学中,其需要多种对话形式交错进行,互相促进,才能充分体现对话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由于对话教学的理念及对话精神在每一种对话形式中的渗透,是与教师、学生、文本、教学环境及教学评价等要素息息相关的。基于此,在历史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对话教学的功能及作用,应从对话教学的构成要素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教师转变

教师是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教学观念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开展的成败。在历史教学中,对于对话教学活动的开展,为了达到师生之间平等交流的境地,其着力点应放在教师身上,应注重教师教学观的转变,传统的教学观主要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传递为主要形式,注重强调学生基础知识及技能的提升,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但在片面追求知识存量之中,无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由于对话教学实践价值是回归教与学的本质,要求教师摒弃旧的传统教学观,在对话教学中,教师需要新的对话教学的教学观,通过自身的成长经验与情感体验,才能与学生进行真实的情感交流,从而获得学生的信任。

2.环境创设

历史教学中对话教学环境的创设,是指对话教学开展的场所、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及人际关系等。根据教学对话的特点,应分为软环境和硬环境。然而,在软环境创设方面,应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努力构造对话型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在对话教学中应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善于追问,如讲解《春秋战国的纷争》课时,为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中,应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孟子曾经说过‘春秋无义战’,你同意这个说法吗?那么如何看待春秋时期的战争呢?”通过对学生提出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二是学会倾听,尽可能明白学生所要表达的意思,对学生所表达的意思而自己又没有表达出来的加以阐释,使学生处于一个民主平等、富有对话气氛的课堂情境中。

3.教学评价

其是促进教师、学生发展及改进教学实践的重要手段,在评价方法上,应注重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相结合,注重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及学生自我评价的相互结合。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从而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

4.学生实践

在对话教学中,一切活动的开展都是为了促进教师、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在历史教学中,即使教师讲解了较多的知识,学生反应冷淡,真正的对话也无从谈起。因此,在历史对话教学中,为了提供的对话技能,应从课本预习、倾听、提问和反思等四个方面予以重视,以保证历史课堂教学中对话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总结

对话教学论文第2篇

(一)课堂上实现师生对话,提升学习效果

教师与学生围绕课程内容进行对话,通过教师有目的地引导,达到增加语文课堂的乐趣、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听课效果的目的。在实践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对话、提问等方式让学生介绍或回答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打开学生思路,提升学习效果。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的课文《美丽的武夷山》为例,在课堂上,一位同学发言表达了对山的喜爱,教师顺势问道:“其他同学有喜欢山的吗?”这样一来,学生便集中精力开始说山、读山;学生意犹未尽时,教师抓住学生心理:“在武夷山有很多山峰都还没起名字,你能为它们取个名字吗?”学生通过观察回答:“三十六峰有的像……有的像……”通过师生对话,不仅巧妙地把练习题“给山起名字”融进课文,还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了课文上,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课堂上促进学生交流,加强对课文的理解

根据课程的需要设置不同的议题、围绕议题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对话,这种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和探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可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三册第八单元的课文《天鹅、大虾和梭鱼》为例,文中的三只动物合伙也拉不动车,教师让学生小组讨论“怎样能让大车动起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在集体交流中,学生进行互问互答:“它们当中有谁偷懒,没有使劲吗?”“不是,他们都使劲了!”“它们应该都往前方使劲拉,这样才能拉动大车!”由此理解合作的重要性。教师再让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事情需要我们合作?”最后学生得出的答案有拔河、接力赛跑、大扫除等。有针对性地设置议题,让学生自行交流,既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又有利于学生自己品味和体验。

(三)提出与课本对话,促进对文章的思考

新课标中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接受高尚情操的熏陶,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语文教师除帮助学生锻炼识字、写字的能力外,还需带领学生与课文进行对话,深入分析文章内涵。在课堂总结中,教师可以针对课文中含义深刻之处发起开放式讨论,不设置答案,要求学生在讨论中将自己带入文章,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第二单元的课文《理想的翅膀》为例,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文中的风筝分别代表怎样的理想?”借此引导学生思考“风筝”的引申意义;接着教师发起进一步的讨论:“每个人的理想不一样,扎出来的风筝也不一样,你想放飞什么样的风筝?”以此发起学生关于自己理想的讨论;学生在交流之后得出了自己的答案:“我想……因为我的理想是……”、“我还没有想到自己的理想,但我也可以放飞风筝,慢慢寻找……”通过讨论,学生联系自己的理想,对“风筝”得出了超出字面意思的理解,把“风筝”与“理想的翅膀”联系起来。

二、结束语

对话教学论文第3篇

关键词:对话教学 对话 偏差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聋校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聋校语文教学实际上是一种传授式教学,学生受到的是接受式教育。这种教学方式难以调动聋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在被动参与的学习状态下,聋生学习效率低下,语文教学质量不高,这是摆在聋校语文教学面前的重要课题。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转变现行的聋校语文教学方式,变机械生硬的填鸭式教学为主动生成的对话教学。笔者将这种教学称为“对话教学”。

一、对话教学的基本内涵

何为“对话教学”?对话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是对传统教学观念的一种挑战。它的核心内涵就是教学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的建构,学生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发生在对话之中的自主生成。“对话教学”倡导的是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一种交往、互动的教学,一种自主、生成的教学。

1.对话教学是民主、平等的教学

长期以来,“灌输──训练”是聋校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现在仍然很有市场。作为聋校教师,因为有听力与汉语水平的优势,所以一直是聋校语文课堂的主宰,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只有被动接受知识、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资格。“对话教学”要打破这一传统的师生观,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没有民主与平等,师生之间便无法展开对话,更难以在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知识的建构。“对话教学”不应仅限于言语之间的交谈,而更应是师生彼此心灵的接纳与相容。聋校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聋生语言发展的潜力,承认他们特有的自然手语,关注他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法,尊重他们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期待着他们用聋人特有的学习方式进行个性化的学习。

2.对话教学是交往、互动的教学

“对话教学”是一种多维的互动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现代语文阅读学认为,阅读过程是文本艺术形象、作者情感意趣与读者认识感受相互作用的过程,因而语文教学应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多维互动,在互动过程中实现多种视角的对话、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纠正。

3.对话教学是自主、生成的教学

“对话教学”是交往、互动、沟通、合作的教学,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是有着重新建构意义以及生成意义的教学。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具有独立性,而个体独立与群体互动促成了教学的自主生成。他人的信息被自己所吸收,自己的知识被人唤起,这样就可能出现新思想、新观点、新解读,这样的课堂无疑充满创造色彩。

二、聋校语文实施对话教学的偏差

“对话教学”这一全新的理念引入聋校语文课堂,势必扭转聋校语文高能低效的现状,然而聋校传统教学思维根深蒂固,实施“对话教学”这一理念难免会遇到压力、困惑以及偏差。

1.怀疑聋生对话可能性

聋生对话可能性实际上就是对聋生主体能动性的承认,对聋生发展潜力的重视。传统观念认为聋生因为听力缺失,沟通外界信息渠道受阻,造成他们生活体验不足、知识面狭窄、接受学习能力不甚乐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很难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他们只能坐而受道,不可能主动发展。“对话教学”只能成为一种设想,一种不切实际的教学理念。其实不然,聋生虽然听力缺陷,但与其他儿童一样,也是在主体与客体交互作用中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周围自然、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他们主体参与的能动性,才能促使他们自主学习,融入文本,与教材对话,体会作者传达的思想意蕴,感受作者的真情实感,积累丰富自己的语言。他们对文本的学习只有通过自己去体验,教师代替不了,硬性强加在他们身上的师者观点只能令他们一知半解,云中雾里。正如美国加劳德特大学金·乔丹校长所言:“聋人除了听,什么都可以做到。”只要聋校语文教师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相信聋生,聋校语文课堂同样会出现对话、互动、质疑、探究,实施“对话教学”的可能性不需怀疑。

转贴于 2.对话渠道断裂

“对话教学”这一理念实施在课堂教学中,是以学生、教师、文本主体间对话完成的。对话就需要语言,一种三者统一的语言方式。聋校语文课堂的特殊性就在于语言交流的特殊性。文本呈现出的是汉语语言体系中的书面语,教师教学使用的语言一般是汉语口语或者是汉语语言体系支持下的手势汉语,而聋生所使用的却是他们的母语──自然手语,他们对于文本呈现的书面语以及教师讲课的口语、手势汉语无法准确、完整、清楚的理解体会。语言方式的差异使聋生与教师、文本的对话渠道产生了断裂,聋生很难与教师、文本展开深层次的对话。聋校语文课堂要实现这种有效的对话,就要解决语言沟通交流的问题。这首先需要聋校语文教师掌握聋生的主体语言,学习他们的自然手语,并利用自然手语这一工具搭建聋生与文本交流的平台,运用多种有效教学方式,使聋生理解文本语言,在理解文本语言的基础上,开展有效的课堂对话,进而在对话过程中达到知识生成,发展自己的语言,现今聋校所倡导的一种“双语教学”理念,就是促进聋生语文课堂对话的有效教学途径,与“对话教学”理念不谋而合。

3.对话内容浅显

在实施“对话教学”过程中,要警惕“假对话”现象,一些看似热闹的聋校语课堂,其实并未接触到“对话教学”的实质,课堂流于虚化,热衷表演化,追求形式化,这种教学方式其实是固有教学模式的沿袭,止于教学手段、方式等外部形态的改良。满堂问答取代原有知识的灌输,结论诱导替代学生的自主体验,表面热闹视同于学生自主活动。教师预设的问题缺乏梯度和深度,教师仅仅是将一些常识或者文本的内容转换成问题提出,徒具对话的形式,学生的思维却未能有效激活,实际上未能达成教学目标。

三、实施有效的语文对话教学

如何在聋校语文课堂实施“对话教学”理念,进行有效的语文“对话教学”呢?笔者认为在操作层面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理解中对话

文本内容是聋生进行有效课堂对话的凭借,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应先从理解入手,理解文本是课堂对话的开始,虽属浅层次的对话,但意义深刻,因为只有聋生对文本的字词句段所表达的内容有一整体的初步感知,才能走进文本,融入文本,走进文本语言深处,体会句中之意,言外之音。理解文本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贯彻“对话教学”理念的过程。对文本的初步感知应让聋生在主动对话中完成,通过借助工具书、与同学探讨、询问教师、依据文章背景猜测、联系上下文思考等一系列主体互动达成对文本的浅层次的对话。

2.在问题中对话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也就不会深入思考,因而很难展开有效深刻的教学对话,即使有对话也只能是表层的对话,形式的对话。聋生对话意识需要问题来激活,聋校语文课堂中的对话应围绕话题展开。话题可以来源于一对矛盾、一个问题、一种现象。有价值的话题应具有适当的深度(应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里),有思考的价值,对学生理解文本能起关键作用。当然对于课堂对话的问题,可以由教师提供,也可由学生提出,只要有利于课堂对话,教师就应该予以关注。

3.在体验中对话

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和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与意识。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更是“对话教学”所倡导的课堂行为。聋生在亲身体验状态下更有利于主体对话,这种体验可以是身体性参与体验,让聋生多种感官综合参与;也可以是生活经历体验,关注聋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教师可以创设各种有意义的情境,激活聋生内心体验,加强与生活的沟通与联系,在亲身体验与重温体验过程中对话生成,学习未知知识。

参考文献

1.陈旭远主编.新课程 新理念.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陆志平主编.语文课程新探.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张宁生主编.听觉障碍儿童心理与教育.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对话教学论文第4篇

关键词:对话教学优势问题对策

近年来,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对话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普遍的应用,被越来越多的师生所接受和认可。笔者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通过教学实践,深刻地领会了对话教学的内涵,也体会到这种教学方式的良好成效。当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也遇到一些新的问题,影响、制约了教学效果。由此,笔者就语文对话教学作一些探讨。

“对话”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构成了对话关系。对话教学是以对话为原则的教学,是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建构的教学,是追求创造性、个性化的教学,以师生互动、情感交流为特征。语文对话教学克服了传统教学封闭性、互动不足、情感交流缺少等问题,其“平等对话、情感交流”的理念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并且得到积极应用。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①教师在对话教学中主体性、控制性过强,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师生缺少真正互动;②偏重于“对话”的形式,减少了对文本的体验、钻研;③将对话教学简单地阐释为教师与学生平等地讨论,弱化了“探究性、合作性”的特点,忽略了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

针对上述问题,如何更好地发挥语文对话教学的优势,笔者认为有以下对策:

一是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对话本身就体现了民主、平等和彼此沟通等理念。只有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氛围。老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在教师的眼里,每个学生的意见都是值得珍视的。当学生在对话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教师要及时反馈与鼓励。学生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和召唤,其心态才是开放的,才能产生充满活力、充满创造的体验,也才能在对话的过程中生成新的认识。

二是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走进真正文本。

在语文对话教学过程中,虽然强调了教师与学生采用对话的方式,但是其对话中心还是不能离开文本。文本是语文课堂中教师、学生、文本三个关系中的重要一环,是师生对话的平台,脱离文本的对话是不切实际的泛泛而谈。教师要激发学生全神贯注地去体验文本,通过对话去理解文本,发展文本。允许有不同的感悟、理解,鼓励学生通过对话,继续深入进行探究。语文课程标准说:“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比如教学《黄河颂》一文,教师通过与文本的深入交流,感悟出作者那份对祖国的爱。老师心中首先拥有了一份感动。教师通过饱含感情的语音、语调,通过情境的创设,然后联系写作背景将学生一步步引入文本深处,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获得情感上的真切体验,并被文本所打动,这才是以情传情、以心会心。如教学杜甫的《石壕吏》,有的教师就杜甫如何抨击统治者,怎样同情人民以及冷静客观地叙述大作文章。仔细想来,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没进入文本,更没有走进杜甫的心灵世界。要知道杜甫既热爱人民也热爱国家,在他的好几组诗中,都有鼓励和赞扬人民去服役平判的意思。此时杜甫有着深刻的内心矛盾;同情人民的痛苦,又希望人民积极投入到平叛的战争中来。所以在诗中诗人没有言说,触摸不到杜甫心中深深的痛,即使分析得再细致,也只是和文本浅层次对话。所以作为主体的教师就要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真正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三是营造一个互动、活泼、积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对话教学论文第5篇

既然对话是个互动的过程,说明对话是高度的群体。个体处在群体中,为个体个性的发展提供机会,也为个人社会意识提高提供平台,这是传统课堂,在刻板压抑的氛围下很难做到的一点。传统教学中,一个学期下来,师生陌生,生生不熟现象比比皆是,但对话互动的课堂,情景则大为改观。轻松愉快的话题拉近心与心的距离,严肃认真的话题拉开思想的交锋,言来语去的交流沟通必然内化为合作、互助。学生经过由外而内的转化,内心世界大都呈开放状态,今后走向社会,“合作”“互助”不仅是他们的内在素质,更是他们身上的符号。综合以上三点,我们认识到,对话教学是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引领下,变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以引领者进驻教学,教学的立足点始终确立在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世界上,教学的功能始终落实在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培养健康丰富的情感,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上。所以,从宏观上看,对话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机制或教学形态,它是以一定教学观念、教学思想、教学理论以及文化导向为具体内容的实体,而不仅仅是手段。

2对话教学实施与运用中的若干问题

一个新事物的确立,一种新形态的构建,都有一个从发展,成长到成熟的过程。对话教学作为一种新的形态,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也碰到一些这这那那的问题,有待我们注意并加以改进的。其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点。

2.1对话教学不注意情境的设置

对话教学要收到好的效果,课前的情境

设置必不可少。高中语文教学,文本情境是作者的体验。相对于读者,须调动以往与文本情境相类似的体验,才能进行有效阅读。学生,即使是高中学生,生活体验也不足,这就要靠体验相对丰富的教师作“情境迁移”的引导。巧妙地设置情境是学习文本的前提。现实教学中,有的教师对这一问题认识不足,课前准备不足,课中热热闹闹,课后稀里糊涂。看起来是一堂对话课,其实徒有虚名。在设置情境上,一般掇取某个片段,或选取某个切入点,采用直观的影像图片,亦可用文字解说,或读、或诵、或歌、或叹,调动一切可调动的感官直觉,唤起学生沉睡的,朦胧的,零碎的生活记忆。可以说,一个巧妙的情境设置,在课堂上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2.2对话教学忽视提问的有效性

对话教学中,设置提问是一个环节。巧妙预设问题,有利于推进学生思维从具象走向抽象,从简单进入复杂,由浅显入及深奥。但现实中,有些对话教学确不尽人意,笔者也有相当多

的失败纪录。现在反思后略加整理,有以下几条:

(1)所提问题没有连贯性,缺乏内在联系;

(2)所提问题深浅失当,学生无所是从,造成思维混乱;

(3)所提问题不具实际意义,典型的“无效提问”。随之认识的到位,经验的积累,逐渐走出误区,步入正轨。现在总结起来,预设问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预设问题由易到难,逐渐推进,且思路要符合文本逻辑;

(2)预设问题要顾及不同程度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做到看人发问,心有定数;

(3)预设题目,宁少而精,勿多或杂。只要教师做到熟悉文本,专研文本,熟透自己的学生,就不难预设符合实际且有效的课堂提问。

2.3对话教学中不注意整体连贯性

现实生活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形,某种新事物刚刚出现或兴起,总是要么不考虑现有条件是否成熟,盲目跟风;要么全盘否定现有,全盘接受新鲜。以至造成不必要的混乱,使之失去整体连贯性。在教学中,也有这种现象发生。对话教学刚刚兴起,有的地方凭着一股热情,不分青红皂白立马照搬,结果造成“水土不服”。有些课堂教学方法有一定的适应性,例如:专题讲座法,特别是高中语文课堂上的讲读法等,还适应目前尚不发达、开放,学生知识面相对狭窄的农村教学。但这些地方新方法一来,原来行之有效的就靠边站,而新的东西一时又难以吸收消化,造成教师教学被动,学生学习无所适从,教学质量下降。我以为:对话教学以整体机制引进为宜。初期,师生有个了解熟悉的过程。宜应新旧教法互用,互补长短。适应成熟后,逐步推广。但即使这样,其他教法也不可完全放弃,可作为辅助方法相机使用,这样,既有利于教师的实际操作,也有利于教学的整体连贯。

3结语

对话教学论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008-01

由对话逐渐衍生的对话教学成了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师广为热衷的教学模式。在对话教学的指引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得学生能够在温馨和睦的大环境下找到自信的自己。下面就以具体的教学案例为出发点,简单的指出了几个重要的问题。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对话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在对话教学中过度的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在教学案例《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中,师生之间发生了下面一段对话。老师:同学们能否用两个字准确的总结出肖邦离开故乡时的心情吗?有的学生想到了“难过”,老师摇了摇头;有的学生认为是“伤心”,老师又摇了摇头;有的学生认为是“悲伤”,老师还是遗憾的摇摇头,最后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悲痛”两个字。教师的这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的教学方法实在是不可取,教师不能因为学生表达的不准确就给予全盘的否定,这样不但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也加大了学生思考的惰性。

2、在对话教学中产生了不必要的无效对话。在教学案例《海伦・凯勒》一文的教学中,教师为了给学生制造一系列的对话教学,制造所谓的对话氛围,提出了下面几个问题。“海伦・凯勒是哪国人?”、“海伦・凯勒的老师叫什么名字?”、“海伦・凯勒做出了哪些贡献?”等等,对于学生来说这些问题应该是在课前预习就有所了解的,因而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起不到任何的作用;对于教学来说以上几个问题没有任何的意义,它既不会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也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的对话教学只体现了对话两个字,却无法真正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课堂讨论成了学生“开小差”的环节。在教学案例《负荆请罪》的教学中,教师在讲完课之后给学生布置了表演的任务,即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中学习讨论教材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并把教材中的内容排编成话剧。学生在接到教师布置的任务后,看似进入了激烈的讨论中,但是仔细一听,很多小组讨论的话题却与本堂课学习的内容无关,他们更多讨论的是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对话教学俨然成了学生“开小差”的机会,对学生的学习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如何正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对话教学

1、尊重学生的想法。教师不能过度看重自己在教学中的地位,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小学生,因而小学生才是教学的重点;教师也不能轻视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我们的眼中,小学生往往是除了玩就是玩,他们根本不会在学习中拥有自己的想法。事实上却不是这样,小学生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只要教师学会耐心的倾听,就会发现原来小学生的世界也是如此的丰富多彩,教师唯一要做的就是尊重学生的想法。比如上文中提到的在《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中肖邦离开故乡时的心情,面对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不能除了摇头就是叹气,只要学生的答案没有出现原则性的错误,教师都要给予适当的肯定,“伤心”、“难过”、“悲伤”这些词语都含有“悲痛”的意思,只是在情感色彩上有一些轻重的区别而已,学生没有回答出“悲痛”,并不表明学生在理解上就发生的错误。另外,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正是进一步拓宽了答案的范围,让学生意识到:原来也可以这样表述啊!

2、提高对话教学的有效性。为了避免在对话教学的无效性,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提问技术,尽量不在教学中提出一些毫无技术含量、毫无启发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只会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比如在学习《海伦・凯勒》时,教师就可以再课前准备好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在读完了《海伦・凯勒》之后,同学们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海伦・凯勒,你会想到什么词呢? ”、“海伦・凯勒为什么会写出那么多感动世界的文章呢?”、“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想起自己第一次碰到水流的感觉呢?为什么第一次碰到水流会给海伦・凯勒带来如此之大的冲击呢?”等等这样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灵感,才能提高对话教学的有效性。

3、关注生生讨论的环节。学生之间不但可以放下身份的差距,还可以分享彼此之间的想法和观点。但是在生生对话的环节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讨论话题,尽量不要让学生的讨论离开既定的范围。比如在学习《负荆请罪》时,教师既然给了学生讨论的机会,就要让学生讨论出一个结论,很多教师会将讨论的环节延伸到下课,这样对于学生来说讨论结束就意味着下课。教师可以把讨论的环节放到课中阶段,在学生讨论完之后还有一段时间来向老师汇报讨论结果。如教师让学生进行话剧表演,就要在讨论后及时的进行,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压力的作用下提高对生生对话的重视程度。

总而言之,既然我们在对话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那么就有必要找到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同时通过多种渠道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对话教学巧妙的与小学语文教学相融合,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对话教学的本质涵义,从而进一步达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叶 霞.小学语文课堂对话教学的要素及有效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0.13期.

对话教学论文第7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对话;平等;多元理解

在我国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讲课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学生不能自由的表达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被剥夺,虽然现在一直倡导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师生关系,但试问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体”真的是民主与平等的吗?学生由“客体”变成“主体”,不过是在身份上认同、人格上内化了处于控制地位的教师角色而已。对话教学是对话的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对话教学提供了迫切性与必要性,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又为对话教学提供了可能性。对话教学把教师与学生都看作是有着丰富敏感的内心世界,有自由意志和特殊需要的人,把文本也看作是有着丰富情感的召唤主体,从而突破了主客体单一的主体认识论模式,走向“教师主体――文本主体――学生主体”相互作用的交往实践模式。

《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使对话教学理论走进了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不同于传统的语文教学,语文对话教学它强调教师、学生、文本都是独立的主体,认为语文学习的实质就是学生通过与文本、与他人及自己的对话式沟通,完成自我主体的建构和生命的成长过程。所以说,语文对话教学它不是机械重复活动,而是新的知识与理念不断生成的过程,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创新性。同时,对话意味着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间人格上的平等,意味着多元理解的共存。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对话教学实践呢?

一、从“主导――主体”教学实践走向“消解中心”的关系性实践

对话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主体间的互动与交流的特点,突破了“主体――客体”单一的主体论模式,走向“教师主体――文本主体――学生主体”相互作用的交往实践模式。把教师与学生都看作是有着丰富敏感的内心世界,有自由意志和独特需要的人,把文本也看作是有着丰富情感的召唤主体。读者与文本,互为因果,互相发现,互相制约,意义有一个生成过程,是不确定的、相对的、因人而异的。 它要求我们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以为只要在课堂上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提要求学生讨论,就是实施对话。

二、对语文教材内容的积极“重构”,促进有效对话的生成

要进行对话,就必须围绕一定的话题,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问题。而问题的形成以及问题的有效性主要决定于教师对语文教材的积极“重构”。确立问题的好与坏,直接影响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影响对话活动能否广泛而深入性开展。那么如何对语文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巧设话题,激发对话呢?

1.营造学生文化氛围,激起学生的对话欲望

我们教育的一个普遍问题是,教育所展现的世界是成人的世界,在这种世界中,学生是从属于成人的,而学生只有在属于自己的世界中才能敞开心扉,真诚地交流、积极地应对。语文的特点要求语文教学要有一个人文的环境,营造一种符合学生自身的文化氛围。

2.淡化教师的角色意识,共同参与学习活动

在和谐的对话环境里,教师应当是对话的激发者和参与者,不能凌驾于教学过程之上。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教师要放下架子,将自己的经验、思考、体验与学生分享。

三、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对话情境

有效生动的对话情境涉及到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在宏观层面上,主要是要消除权威,如教师权威和书本权威,归还教师和学生的话语权;在微观层面上,对话主体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能力,也就是说平等的观念、安全的场地、丰富的学习资源是构成有效对话的最基本的条件。它首先要求教师教学意识的转变,教师是最好的倾听者和交往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教学情境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一种潜在的课程。人在不同的情境中会有不同的反应。在专制压抑的情境中,人往往会形成一种抵触的情绪;而在民主和谐的情境中,人更容易敞开自己的心扉,表现得开朗和谐,自信乐于交流。

四、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有效回应与机智协调,将对话教学推向深入

教师对学生的有效回应也称为教师的情境教学智慧。一个教师能否具备这样的能力与智慧,主要取决于其自身各方面的修养,首先教师必须具备民主平等的思想,“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其次,教师必须要有宽厚的语文素养和知识面。倘若一个教师具备了以上两个方面素质,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有效的运用对话教学并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回应呢?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选择对话教学的时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选择适合的文章进行对话教学,一般要选择教学内容丰富,有争议、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指导学生注意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来展开对话;注意捕捉学生心灵变化,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对话能动性。

其次,教师要有很好的教学机智。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但不能无原则的迁就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同时又要有较强的思维灵敏度。对于学生在对话中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尽可能想法当场作答,尽量将问题放在课堂内解决。

最后,对于学生的问题,教师必须给予有说服力的解释。这样才能消除他们的疑虑及逆反心理,正确对待现实的价值观。切勿压制学生提问题,或对其问题无动于衷。

参考文献:

[1]张华.对话教学:涵义与价值[J].全球教育展望,2008(6).

[2]冒惠娴.语文对话教学如何开展[J].论文选登.

[3](日)佐藤学著.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王史维.教育交往理论的拓展及实践意义[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