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第四学期个人总结(合集7篇)

时间:2022-04-16 22:22:57
第四学期个人总结

第四学期个人总结第1篇

虽然时间紧,但是我告诫自己不能慌,再紧也不能拔苗助长。一节课 安排的教学任务,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学生掌握的不好的知识 点,宁可放慢速度讲、练,也不愿仓促地完成,直到他们弄懂弄会为 止。在教学中,我不喜欢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更没有兴趣去听, 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一般是学生会的我不讲,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学生不太明白的,则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分组讨论或者 动手操作,让他们在实践中接受新知;真是弄不明白的,我再给谈们 讲解。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能 力。

我自认为自己很努力、学生掌握的还可以,但是期中考试的结果 却令我大失所望,我们班的成绩与第一名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后进生 的人数居多,要知道我可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当时心里很生 气,心想等过了五一来之后我得好好收拾收拾批评批评这群孩子。可 是当心中的怒火渐渐退去,慢慢平静下来之后,我却没有了那份冲 动,首先我得反思自己平时在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只有真正的查找出 第 1 页 共 4 页 原因,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我的内心才能真正地得到慰籍。细细的思 考之后,我还是找到了几点原因。首先,为了赶任务,基本上就是讲 课、批改作业、统一讲评错题,没有照顾到孩子们的接受能力是不一 样的,接受能力强的,也许老师讲一遍他就会了,但有的孩子接受能 力差,就需要老师讲两遍、三遍以上,他就会弄明白。这类孩子,虽 然我也不断在课堂上提醒他们认真听,但缺乏老师过多的关爱与鼓 励,内心失去了信心与动力,成绩自然就会一落千丈。补差工作落实 不到位,基本上就是一个虚设,所以后进生就会多。其次是,对孩子 们缺乏思想教育,给孩子们沟通的少,很多的时候,都吝啬自己的微 笑、鼓励与表扬,好的看不到表扬,差的一味的批评,试想一下,孩 子们整天面对的都是一张冰冷的脸,他们的学习斗志会高吗?不够积 极,学习上就会被动,他们的成绩也就不会好。看来一味的蛮干,不 讲求方法,不但达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会累的自己筋疲力尽呀! 期中考试之后,我最大的进步就是给孩子们的鼓励与表扬多了, 批评与训斥少了,沟通交流多了,对后进生的关注多了,脸上的笑容 也多了,更深深地明白,其实我的微笑对孩子们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每当我满脸微笑的给孩子们开句玩笑,他们显得是那样的开心,那样 的快乐,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师生关系。反思自己,一味地居高临下 的说教,的确会引起同学们的反感,收不到教育的效果。如果你一味 地去训斥,效果不一定好。如果你为该同学留有空间去思考,在同学 面前为他保留一点面子,让他自己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会得到意想 不到的效果。我们平时与学生的交流中,真的要注意说话的细节,让 学生感觉到你的善解人意、亲切友好,把你当成知心朋友。那样教育 就像春风细雨滋润着同学们的心田。期末的一次考前教育让我真正的 第 2 页 共 4 页 意识到了,只有与孩子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孩子们才会走进你们的 心里。考试前,我把平时悄悄给孩子们拍的在课间的活动场景制成了 课件,配上音乐,然后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看着他们开心玩耍的 照片,倾听着我的肺腑之言,配上感人的音乐,孩子们顿时感动的流 下了眼泪,孩子们没想到老师会这么关注他们,他们都不知道老师是 啥时候照的,纷纷表示他们一定会好好考试。在他们感动的同时,我 也情不自禁的留下了幸福的眼泪。期末考试结束了,我的努力与改 变,也感染了孩子们,我班的平均分虽然不是最高的,但是却与最高 分的差距不大,尤其是后进生的进步人数最多,有几个后进生的成绩一 下子提高了三、四十分,这不能不让我欣慰。

也许以上所述不像是我的个人总结,但是却写出了我的心声,并 对自己提出了要求对待工作再认真一些;对待孩子再用心一些;对孩 子的辅导再耐心一些;与孩子们的沟通再多一些;对待孩子的语气再 柔和一些;面对孩子微笑再多一些! 第 3 页 共 4 页 模板仅供参考 祝您工作顺利! 第4页共4页

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学期教学个人工作总结_四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 ................................................... :____________ 四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个人工作总结范 文 _____年___月___日 _____________部 门 ................. ............ ............ ............ ............ ............ ............ ............ ............ ............ ............ ... 1/6 ............................................................................................................................. ............................................................................................................................. ................................................... 一学期即将过去,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我认真执行学校 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把新课程标准 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 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

我认真备课、上课、听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 辅导工作。在课余时间,我认真学习教学理论,并努力与教学实践相 结合,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结构。遇到自己不懂的或不确定的问题就 向其他教师请教,在课后也经常与他们交流,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在 课堂上我一直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 所得。在课堂教学中追求实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他们 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顺利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现将一学期的工 作总结如下: 一、课程标准走进教师的心,进入课堂。我们怎样教数学,《国 家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 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无疑我们每位数学教师身置其中 去迎接这种挑战,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鲜明的理念, 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有效的学习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 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本学期 四年级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育教学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认真计划和构思每一节课。

................. ............ ............ ............ ............ ............ ............ ............ ............ ............ ............ ... 2/6 ............................................................................................................................. ............................................................................................................................. ................................................... 上课前认真备课,钻研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 数,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 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 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 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

在上每一节课的时候,首先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上课 力求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言简意 赅,深入浅出。同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件, 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 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多动手,从而加深理解掌握知识。

然后及时复习,新授知识基本是当天复习或第二天复习,以后再 逐渐延长复习时间。这项措施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遗忘快、不会复习 的特点。

最后努力构建知识网络。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知识串, 每单元整理复习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习。学生经 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网, 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习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

三、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 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 的总结,有很多多样化的算法的发现,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 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 合作的能力等。拿

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学期教学个人工作总结_小学四年级英语下册教学工作总结小学四年级英语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不得不感慨,时间飞逝,日月如梭。转眼间一个学期已经过去,回顾这学期自己的教 学工作,既有令人欣慰的收获,又存在困扰自己的不足。本学期在教学中我严格遵从教学 的五个环节,课前认真备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因材施教,努力实施课堂改革, 积极探索小学英语快乐课堂。通过学习英语课程标准,我知道了,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主 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学习英语的 自信心,同时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为进一步学习英语打下良好 的基础。现将结合本学期实践教学总结如下: 一、学习英语的情况分析 1.学生学习的年龄特点。处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是中年级向高年级转变时期,心理上 略为叛逆,并且已初步有些自己的思想,人生观和价值观。加之他们生性活泼好动,注意 力十分难以集中,学习英语的时间短短才两年,学习习惯养成还不是很好,学习基础和成 绩都不够理想。

2.英语基础不扎实。三年级开始英语学习,这一年他们刚接触英语还属于不开窍的阶 段,对于英语单词,对话可能没有那么强的理解能力和语感,导致在四年级的英语学习上, 部分同学表现出吃力和混淆的现象。

3.学习英语的意识不够强烈。家长与老师配合的同步辅导是直接影响教学差距的一个 非常重要的关键。家庭辅导的缺乏,少了家长的课外督促与辅导,学生课堂所学只靠课堂 来复习,不只占用更多课时,而且学习效果不好,学生对英语学习内容忘得快,学习自觉 性也不高。

回家受到家长监督听与读,背与默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二、教学工作的总结 1. 认真备课、面向全体授课。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 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学生的积极性。课前 我认真备课,认真阅读各种教科参考书,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编 写好教案制定好教学计划,并不断地加以完善,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关心爱护学生, 尤其是差生,课堂密切注意他们,教育他们求学勿半途而废,给予他们耐心地辅导,使他 们的学习成绩跟上班里的其他同学,帮助他们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

2. 充分利用教材的优势,进行情景教学。课堂上充分运用实物、磁带、教具、情景教 学、手势语言等方法来引导、启发、教育学生一方法。以游戏、唱英语歌等方式提高了英 语学习兴趣。并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景的语文学习方法,大胆的带入英语教学 中。教学中学生大胆质疑,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学生有疑难和不懂读的地方,我总是不厌其烦地讲解、分析、带读,力争让他 们人人学了就懂,懂了会用。

3. 课后反思和批改作业方面。

每上好一堂课, 我们教师都要做适当的工作总结和反思, 这样更有助于教学工作的圆满进行,反思学生的问题,更重要的事自己的问题,反思自身1 在高效课堂中是否发挥了导师即指导和辅导的作用,这样我们才能在高校课堂的浪潮中不 断成长进步。对于学生的作业总是按时及时地批改,并详细地做好批注,对普遍性错误, 在全班重复讲解、分析。针对个别学生的作业还采取了当面批改,一一分析讲解,帮助学 生解决疑难习题,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4. 对于后进生,我始终不离不弃,课上不仅及时地关注他们,课下也花大量的时间进 行辅导,督促记忆,检查背诵并及时指导作业。

5.在与学生相处方面一定要多付出感情,微笑面对他们,原谅他们的过错,和他们平 等的相处。我尽量试着做到以情动人,真诚待人,我在学生面前从不虚伪、掩饰、欺哄, 做到言出必行。也让学生经常做做,换位思考,相互理解。做学生学习上的好老师,生活 上的好朋友。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1、作业布置方面的缺失。没能抓好作业的检查,对于组长,学习委员,缺少表扬和监 督机制,致使有部分学生常不按时完成作业,一些口头作业实效不大。

2、在教学方面我发现自己形成了一种定式,总认为学生无法接受,不能理解,时间长 了就没有创新以及大胆实践的勇气。我应该多学习教学方面的理论以及多听有经验教师的 课,进行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努力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3、对教材的把握不够,很多优秀老师的优点没有学到,听课的次数也还不够多,有些 缺乏与其他教师的沟通,希望在下个学期能多学习新课标,多吸取他人经验,不断提高自 己的教学水平。

4、学困生的个别辅导也是我以后要进行探索的内容,在这方面我做得还不够,希望在 今后的工作学习中能积累丰富的经验,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5、另外,在课堂管理方面还做的不够好,没有树立起一个老师的威严形象,导致课堂 秩序较差,以后一定要对学生严格要求,让学生意识到课堂的重要性。

第四学期个人总结第2篇

个人工作总结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间又至学期末。本学期我担任四年级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现总结汇报如下:

一、政治思想方面

本人在思想上严于律己,热爱并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本学期,积极参加各类政治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

二、教育教学方面

1、认真备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结构与内容、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并能运用自如,清楚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情,从学生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及原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入手,分析学生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让学生乐于学学得会的问题,包括如何组织课堂、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用心上课。

课堂上,关注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以生为本,努力创设高效课堂。

3、精心批改、讲评作业。

精选练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分层作业,做到“有教必练,有练必批,有批必纠”:

(1)每天练字四行并自我评价

(2)每天读书至少10页并做读书笔记(内容概括、好词佳句和收获感悟)

(3)每周周记一次

(4)每课《写字》《新课堂》《配套》及中作业本各批改一次

(5)每单元《作文》一次、《新课堂之单元检测》一次

(6)每个晨读听写一次

(7)《提优试卷》每单元一次

(8)其它相关作业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

本学期我们开展了“每日早读晨诵”“每周一记”、 “小小图书角”、“班级日志”、“每周动手乐”“朗读之声”“朗读之声对对碰”“班会我主持”“我当小老师”等多项活动,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本学期外出学习4次,讲学部公开课1次,学部听评课20余次,虚心向同行学习,静心反思总结自己。

6、不断学习,充实自己。

每天读书看报,上网学习,自觉地充实完善自己,努力做学习型教师。

三、班级管理方面

1、态度认真负责,能跟上靠上,做到腿勤眼勤嘴勤。

2、建立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班级委员会,人人都是班委成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3、提出“静(纪律)”“净(卫生)”“敬(文明)“竞(学习)”的四字班风及“三个一,一个至上(安全第一,健康第一,纪律文明卫生更上一层楼,学习至上)”的班级管理理念并引导学生践行,努力创建学风良好的班集体。

4、实行“执勤班长制”,轮流做执勤班长并撰写《班级日志》。

四、其他方面。

1、严格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请假。

2、认真做好各项本职工作,积极参加校组织的各项活动。

五、不足之处。

1、教学理论有待于进一步丰富,教学实践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2、教学实践中,总有“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无奈,有时稍显急躁,要学会针对学情适时调整。

六、今后努力方向。

1、加紧学习大纲,贯彻大纲,进一步转变观念,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对教材的研究,解决问题,深化教学改革。

第四学期个人总结第3篇

一、工作思想

为了更好的丰富我校园文化,更好的为同学服务的态度,将以饱满的精神和青春的活力迎接新学期的挑战,不断提高部门的工作效率,优化部门的工作形式,丰富部门的工作内容,锻炼部门干部与干事的工作能力,更好地发挥文艺拓展部在社联的作用,协助团委、社联其他部门为更好发展和丰富校园文化而努力。在校团委的领导下,围绕全校工作的具体安排,以部门发展为核心,以满足广大学生爱好为目标,以保证广大学生权益为目的,以开展文艺活动为手段,以社联稳定发展为基础,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团文艺活动,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服务校园文化建设;加强社联在全校的作用, 我部门将努力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

二、具体工作主要内容

第一学期

第一、二周

新学期的活动计划工作会议。组织本校各个文艺社团于新生军训年期间进行迎新文艺巡回演出,具体事宜详见附件一《“襄院军训文艺达人”巡回演出活动策划书》。

第三、四周

确定社联文化方案并将子方案全部收齐,准备开展新学期招干活动。具体事宜详见附件二《社联文艺拓展部招干计划书》。

第五、六、七周

确定文艺拓展部个人干部人数,以及各个干部的发展侧重方向。组织开展《社联九周年文艺庆典晚会》具体事宜详见附件三《“社联九周年文艺庆典晚会”策划书》。

第八、九周

总结前几周活动中优缺点,对各个干部干事进行上半学期的表彰,并且积极配合社联其他部门的活动,加强与社联其他部门的联系。

第十、十一、十二周

组织《襄院达人秀》的文艺选秀比赛。具体事宜届时具体研究商量。

第十三、十四周

对前几周的工作做总结,

第十五、十六周

做好本学期收尾工作,对各个干部干事进行下半学期的表彰,进行部门的学期总结,确立下学期的活动计划和具体方向。

第二学期

第一、二周

新学期的活动计划工作会议

第三、四、五、六、七、八、九周

确定本学期的文化方案并将子方案全部收齐,组织开展《大学生社团文化节》具体事宜届时具体研究商量。

第十周

总结前几周活动中优缺点,对各个干部干事进行上半学期的表彰。进行部门半学期的总结。确立下半学期的计划和具体方向。

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周

积极配合社联其他部门的活动,加强与社联其他部门的联系。对这几周的工作做总结。

第十五、十六周

做好本学期收尾工作,对各个干部干事进行下半学期的表彰,进行部门的学期总结,确立下学期的活动计划和具体方向,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继任部长的人选。

第四学期个人总结第4篇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增长;总供给总需求

一、引言

在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不振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受到了挑战。从短期来看,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呈现一个较为明显的下行趋势,这种趋势突出表现在我国的GDP增长速度减缓上,2015年中国的GDP增长速度仅有6.9%,创近20年的最低。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急需寻找到有效的经济调节方式,来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同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一时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受到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愈显重大。本文针对这个问题,从经济增长的角度出发,针对为什么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如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二、文献综述

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学界有以下几种认识:其一,在美国取得巨大成功的供给学派能给中国经济的发展一定的启示,为中国经济注入一泓清泉。因此,应该发展“新供给学派”,并从供给管理的层面,增加有效供给,改善供给结构;其二,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还在于需求侧,利用消费、投资、出口这“三架马车”促进经济增长还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中国未来可能会面临经济风险,我们要准备好合理的财政政策,通过扩大总需求,保证中国在短期内的经济利益;其三,目前利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是极为明智的,但我们要警惕改革“穿上新自由主义的外衣”。

面对以上经济学界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同认识,本文利用宏观经济学中最常见的总供给总需求模型,从经济增长的角度出发,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和推进途径进行了分析。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

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这里面主要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供给侧”,一个是“结构性”。“供给侧”指的是我们改革的入手点在供给端,即强调从产品的供给层面入手来调节经济。“结构性”指的是我们改革的目标是解决我国现有的结构性问题,优化产业结构。

由此,很明显,我们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从供给端调节经济结构,通过优化现有的资源配置,解决我国现有的结构性问题。从根本上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消除现有结构性问题对经济增长的阻碍,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因此,我们不妨直接从经济增长的角度出发,利用宏观经济学的总供给总需求来重新认识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四、总供给总需求模型的基本分析

宏观经济学的分析中,最常见的模型是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它往往是在解释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时使用,但本文认为,利用这个最常见的模型,就可以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我国经济增长中所处的地位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利用总供给总需求模型,本文认为,对经济的调节往往分为以下4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利用需求管理调节经济。在由总需求与短期总供给决定的产量小于由长期总供给决定的潜在自然产量时,说明经济体内的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还存在过剩。这时,通过需求管理的方式,利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扩大总需求,可以扩大产量,使产量不断的趋近于自然产量。这也是我们最常用的一种调节经济的方式。我国的需求管理,往往是通过消费、投资、出口这“三架马车”来实现的。

第二个环节,利用短期供给管理调节经济。在由于短期总供给缩减,导致出现滞胀的情况时,通过减税、财政补贴等方式,降低企业的成本,从而扩大短期总供给,将经济从滞胀中拉回正常水平。美国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滞胀现象便是如此。

第三个环节,利用长期供给管理调节经济。当由总需求与短期总供给决定的产量已经达到由长期总供给决定的潜在自然产量时,说明经济体内的资源已经得到充分的利用,不存在过剩的资源了。在这种情况下,想要促进经济的增长,就必须调节长期的总供给,也就是说,扩大现有经济体的潜在自然产量。至于如何扩大现有经济体的潜在自然产量,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增加经济体所具有的资源量;一种是通过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第四个环节,对经济进行结构性调整。当经济中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时,由于经济体内的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所以可能会出现虽然资源已经全部被利用,而不存在过剩,但由总需求与短期总供给决定的产量并没有达到由长期总供给决定的潜在自然产量的现象。这时就需要进行结构性调整,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本文认为,在现实经济的调节过程中,由于经济现状的复杂性,这四个环节往往是并行的,也就是根据现有的经济状况同时对这四个环节进行调节,而不是单纯的选择一个环节进行调节或者几个环节以一定顺序进行调节。但也必须指出,这四个环节在逻辑上是存在一定的序列关系的。

这4个环节的序列关系表现在:第一个环节/第二个环节――(第四个环节)――第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第二个环节。

一开始,由总需求与短期总供给决定的产量小于由长期总供给决定的潜在自然产量,说明经济体内的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可以通过第一个环节/第二个环节,促进资源的利用,来使产量不断逼近潜在自然产量。

此后,产量达到潜在自然产量,这说明经济体内的资源已经得到充分的利用,不存在过剩的资源了。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第三个环节,扩大现有经济体的潜在自然产量,使由总需求与短期总供给决定的产量再次小于由长期总供给决定的潜在自然产量,从而经济体重新可以通过第一个环节/第二个环节来调节经济。

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虽然资源已经全部被利用,但由总需求与短期总供给决定的产量并没有达到由长期总供给决定的潜在自然产量的现象。这是由于经济体内的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而表现为一定的结构性问题,可以通过第四个环节对其进行调节,优化资源的配置。

五、利用总供给总需求模型看我国的经济问题

利用上述我们对总供给总需求模型的基本分析,结合我国现有的经济问题,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兼顾这四个环节的同时,是将重点放在第三个环节和第四个环节上的。

一方面,我国存在结构性的不合理,这种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经济体内部的“供需错配”上。因此,需要优化现有的资源配置,将更多的资源从效率低的企业中释放出来交给效率高的企业,即需要在第四个环节上进行调节;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力过剩现象将不复存在,原有的通过增加劳动力投入促进增长,已经无法作为主要手段用于在第三个环节上进行的调节。即促进潜在自然产量提高,已经无法将增加资源量作为主要手段,而需要在技术进步上做文章。于是,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完成的是两方面的任务:优化资源的配置、促进技术的进步。

由此,我们可以指出我们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里根时期的“里根经济学”是有差异的。里根时期的经济政策主要着手的是第二个环节的调节,目标是缓解当时的滞胀问题。而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着手的是第三个环节和第四个环节的调节,目标是解决现有的结构性问题,从而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

六、结论

根据上文的分析,我们发现,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兼顾这四个环节的同时,将重点放在第三个环节和第四个环节上的。对此,我们认为,我国在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兼顾这四个环节,不能因为改革的重点在于第三个环节和第四个环节就忽视第一环节和第二个环节在经济调节中的重要性。

第二,在第四个环节的资源优化配置中,由于市场是通过竞争,以优胜劣汰的方式在配置资源的。在这个过程中不免会出现失业问题等社会问题,政府不能任凭这些问题的出现,而要进行合理的引导。

第三,促进技术的进步是我们经济发展的关键,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对科研的投入,注重对人才的教育与培养,并通过政策优惠鼓励企业进行技术研发。

参考文献:

[1]张弛.读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导刊,2016年2月.

[2]龚刚.论新常态下的供给侧改革.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3]赵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坚持“两点论”.成都日报,2016年4月13日.

[4]张云.从供给与结构两个角度解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年3月.

[5]王元地等.“供给侧改革”解读及其政策影响下的企业实践.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第四学期个人总结第5篇

在大力倡导课堂高效的今天,“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大大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强化学生的责任感,增强团结协作精神。因此“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模式已被广泛使用。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收获,在此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 合理建立学习小组

1.分组依据:学习小组的建立必须考虑学生性格、学生成绩,同时注意男女搭配;人数上一般以3至5人为宜,以前后四人为一学习小组,易行方便。

2.分组步骤:

(1)若前后偶数排,四人一组;若前后奇数排,后三排三人一组,其余排四人一组。

(2)以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总分为根据,按成绩从高到低排序,分成三个大组。全班前四分之一学生为第一组,全班最后四分之一为第三组,中间一半的同学为第二组。

(3)分别从第一组和第三组中各抽出一位出来并在一起(注意并不一定是最高分和最低分的组合,而是尽可能不同性别、性格、兴趣和爱好、文理课爱好不同)。

(4)从第二组中以2人一组分配到已搭配好的二人组中,组成四人小组。各有不同的强项和弱项的四位同学放在一起。

(5)组成后计算每个四人小组的总分,应当全班组别都基本一样,总分只相差±5分。就是说,要让全班小组基本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否则作微调。

3.由小组成员推举小组长,负责全组的学习和协调等工作。

以学生成绩分组使各小组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合理搭配,学生程度达到基本平衡。在学习任务下达后,由小组长按各自能力与专长分工合作,有利于学生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鼓励,从而促成他们亲密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进而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小组长在合作学习中起到带头、协调作用。

二、过程记载与激励表彰

1.过程记载:学生课前完成自学任务,课上小组交流讨论,课堂展示小组学习成果,以小组为单位对上讲台展示的同学进行记载,将记载表格张粘在教室公示栏内,课后由小组长在记载表用“正”形式对本组的同学进行记载。

记载表格如下:

_____班学习小组课堂活动情况记载表

第_____周

小组序号 小组组长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合计

1

2

3

……

注:课堂活动主要指主动汇报本小组学习成果及对其他小组成果的质疑,上黑板答题或到多媒体上展示学习成果等。

2.阶段小结:周末由学习委员收存并上交班主任,班主任在下周班会课上进行总结表彰。

3.期中与期末进行汇总,并结合考试成绩进行班级和年级表彰,汇总表格如下:

______班学习小组课堂活动情况汇总表

小组序号 小组组长 第一周 第二周 第三周 第四周 第五周 ……

1

2

3

……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将个人学习竞赛转变为小组竞赛,学生都非常重视这种“竞赛”,因为他们的个人利益是从属于小集体的利益的,他们的学习状态直接影响着小集体的荣誉,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的竞争意识,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合作精神。

三、目标引领与激励表彰

1.将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分别以语、数、英、三总计算出小组总分;选修和必修学科统计出小组成员中的A、B、C、D总数,以此成绩作为基础分。

2.制定小组本学期目标:个人目标及小组奋斗目标。

3.帮扶对象:某学科帮扶对象。

______班第_______学习小组目标对照表

姓名 学生1 学生2 学生3 学生4 学生5 小组总分

帮扶对象

帮扶科目

基础分值 语文

数学

英语

总分

选修

必修

目标分值 语文

数学

英语

总分

选修

必修

期中分值 语文

数学

英语

总分

选修

必修

注:表中语数英和总分以均分差为准,选修和必修以等级总数为准

第四学期个人总结第6篇

[关键词]《四库全书总目》;明代文学思想;复古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0)09-0102-10

何宗美(1963—),男,博士,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明代文学;刘敬(1981—),女,西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

其三,剑走偏锋,撰述重点转移到文学批评之外,回避有关作者复古创作与主张的信息。例如,顾?诗文集提要对其多部诗文集的创作时间详细记述,论及复古派身份仅“羽翼李梦阳”和“远挹晋安之波,近骖信阳之乘”(12)两句;《郑少谷集》提要除了引用王世懋“诗虽多摹杜,犹是边、徐、薛、王之亚”(13)之论外,也未多加阐述;《对山集》提要重点记述康、李恩怨及康海诗文的删削过程,略及其文曰“逸气往来,?然自异,固在李梦阳等割剥秦汉者上”(14)。事实上,三者对七子派均有突出的理论贡献,创作亦可圈可点。四库馆臣模糊的评述造成这些成员理论、创作等大量信息的疏漏,在《总目》的批评视野下,他们的地位、作用及影响自然被淡化。

次曰“侧击法”。四库馆臣撰写提要时,往往利用非七子派作品提要,从另一视角间接评述七子派,旁敲侧击,刻意塑造和夸大七子派在明代文学中的消极形象,这可称之为“侧击法”。

四库馆臣通过三十余条非七子派作品提要(15),对七子派给予进一步定位。这一部分是《总目》评述七子派及明代文学复古问题的重要内容,不可忽视。其中,或上溯到明代文学史的源头,着意于复古倾向接近的作家作品,例如,《大全集》提要对高启与七子派的对比:“摹仿古调之中,自有精神意象存乎其间,譬之褚临禊帖,究非硬黄双钩者比,故终不与北地、信阳、太仓、历下同为后人诟病。”(16)或立足于同代作家的视野,突出文学主张的差异,如称杨慎之诗“含吐六朝,于明代独立门户”,又称其文“犹存古法,贤于何、李诸家窒塞艰涩,不可句读者”(17)。更多的是将七子派及其引领的复古思潮作为批评背景,例如,以“正、嘉之间,七子之派盛行”为背景,盛赞陆深“独以和平典雅为宗,毅然不失其故步”(18),又称李舜臣“于时北地、信阳之学盛行于世,方以钩棘涂饰相高,而舜臣独以朴直存古法”(19),而称赞孙继皋诗文“雍容恬雅”也同时强调:“七子之风未艾,三袁之焰方新。或棘句钩章,或矜奇吊诡,操觚者出此入彼,大抵随波而靡。”(20)几乎已视复古浪潮为文学发展的逆流。

正是通过历时与共时两个维度的对比,辅以背景式的渲染,四库馆臣对七子派及复古浪潮的负面评价,强化并辐射到整个明代文学史。这种做法产生的影响极其深远,由此,七子派“钩棘涂饰”的恶评几成定论。

从微观批评到宏观架构,《总目》实现了对七子派的多角度定位。在其批评视野下,七子派成员的合理性主张和多元化风格被淡化,整个流派的负面形象被放大,以致在“复古”、“模拟”与“七子派”间形成一种直接的关联。这种关联依托官方学术力量被固定下来,无形中构成强大的思想约束和话语权力。同时,大量的七子派作品不被《四库全书》收入,也不被《总目》著录,这无疑是四库馆臣对明代七子派和文学复古运动设置的一种接受障碍。这些约束与障碍形成一种似是而非的观念和认识:明代文学复古运动,似等同于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风潮;明代前后七子文学复古的思想,似等同于“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的结果,似乎就是剽窃模拟成风、门户纷竞无休的乱象。尽管这种认识在明代文学研究的具体领域渐被澄清,但其在文学史、学术史及一般常识层面仍然影响深固。究其由,则因我们对《总目》及其观念体系尚未作过彻底的清理。

二、梳理:《总目》复古问题的全景考察

既然《总目》对七子派的定位存在偏差,一些问题就值得继续追问——复古的潮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复古问题在整个明代诗文发展史上呈现何种风貌?《总目》对七子派的评述,是否意味着四库馆臣有反复古的审美倾向?要解答这些疑问,需要对明人别集提要进行整体观照,聚焦《总目》的批评视野及其思想动机。

(一)标举背后

《总目》对明代文学并非完全否定,甚至有的方面还给予了极高的褒扬,例如明初洪武时期文学。《四库全书》收入洪武一朝的作家作品超过四库明人别集总量的1/4,在这些作品提要中,其诗文以“古法”、“古格”而见称许者颇多,包括像宋濂和高启这样的诗文大家。四库馆臣以为“孝孺殉节后,文禁甚严”(21),成祖的政治高压结束了明代国初诗文“各抒所长,无门户异同之见”(22)的创作局面,正统至正德“数十年间,惟相沿台阁之体,渐就庸肤”(23)。因此,明前期诗文获得称誉最多、著录数量最大的是洪武时期的作品,也就是说,在四库馆臣描述的明代文学演进脉络中明初洪武时期文学处于它的最高峰,这个时期的文学在四库馆臣心目中基本上是受到肯定的,甚至得到某种程度的标举。

这不仅势必造成对明代文学史是倒退的文学史还是发展的文学史,即标举明初还是肯定晚明的根本分歧,而且势必造成四库馆臣文学复古的双重标准而使其看法自相矛盾、难圆其说。我们发现,尽管《总目》对七子复古派的文学主张及创作实践持反对态度,却又对明初作家存“古法”、合“古调”、备“古格”的创作现象大加赞赏。如称孙?“卓然有古格”(24),称赵?谦“意度波澜颇存古法”(25),称钱宰“吐辞清拔,寓意高远,刻意古调,不屑为艳仄之体”(26)。又如,高启之诗以“振元末纤?缛丽之习,而返之于古”,“据明一代诗人之上”(27);宋濂以“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为“开国文臣之首”(28)。相反,对于未能彻底具备复古格调的诗文,四库馆臣颇有微词,如对孙作“虽颇拔俗而未能造古”(29)表示遗憾。

四库馆臣对明初诗文复古的态度,与其对七子派截然不同,并刻意加以对比。高启“诗才富健,工于摹古”(30),则谓:“譬之褚临禊帖,究非硬黄双钩者比,故终不与北地、信阳、太仓、历下同为后人诟病。”(31)朱彝尊批评胡奎之诗“诵之若古人集中所已有者”,四库馆臣则称“视后来之捃拾摹拟者,固有间矣”(32)。甚至在承认王?之诗“斤斤唐人之调”、“诚有拟议而不能变化者”之同时,四库馆臣又持以“不以王、李流弊预绳明初人”(33)的观念。而这种“若古人集中所已有”、“斤斤唐人之调”的明初诗文,与“斑驳陆离,如见秦、汉间人”(34)的七子派作品,不同在何处,何以区别对待,四库馆臣则语焉不详。

明代文学的复古流脉应当上溯至明初,明初诗人创作及理论方面的实绩,对中期七子派的复古运动有莫大的启发。复古运动的领袖何景明、李梦阳参与过袁凯作品集的删定与刊刻,其中何景明作序推袁凯为明初诗人之冠。可见,七子派的目光曾经有目的地投向明初。四库馆臣虽也关注明初的文学复古,如林鸿等人“论诗惟主唐音”(35),袁凯“古体多学《文选》,近体多学杜甫”(36),但在《总目》中扬此抑彼的评价,事实上遮蔽了二者间的联系。

(二)缄默背后

作为清朝官学性质的《四库全书》及《总目》,其体系并不完备,更谈不上完美。以明代文学为例,代表晚明文学成就的公安三袁、钟惺、谭元春以及复社诸子的作品皆被《四库全书》拒收,有的甚至在存目中也未著录。这样,一部完整的明代文学史实际上被四库馆臣无情腰斩,而对晚明文学来说它在《四库全书》的体系中也就基本上“缺席”和“失语”了。明代文学被腰斩的结果,也不利于完整地认识文学复古运动。学界通常所说的“复古运动第三次高潮”(37),因清王朝对复社倡导的士人运动及反清复明活动讳莫如深而未能进入《四库全书》的范围。值得注意的是,从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的发展演变史来看,当七子派在文坛沉寂一段时期后,复社领袖再度标举前后七子的文学旗帜。“在文学上,复社既没有在四派之外自辟蹊径,也没有倾向于唐宋、公安、竟陵中的任何一派,而是态度鲜明的表示要取法七子,不遗余力地捍卫复古派在文学史上的正统地位”(38),而复社对明代文学发展方向的选择与调整很大程度上成为明清之际文学史演进的重要因素。这种情况,博览群书、淹贯经史的《四库全书》编纂者想必是清楚的,但他们却不能不为现实的问题所困惑——一方面要尽可能全面系统地纳入明代文学大家的诗文集,另一方面复社作家作品又在禁忌之列,不能收入《四库全书》,也不能随意自作论评。就便促使四库馆臣对复社为代表的第三次文学复古运动几乎保持一种特有的缄默态度。

由于复社作家的诗文集不被《总目》著录,有关明代文学史的最后一次复古浪潮信息在该著中自然难以捕捉,但也不是完全没有一点蛛丝马迹可寻。比如,《怀麓堂集》提要就有隐约的表达:“盖明洪、永以后,文以平正典雅为宗,其究渐流于庸肤。庸肤之极,不得不变而求新。正、嘉以后,文以沉博伟丽为宗,其究渐流于虚?。虚?之极,不得不返而务实。二百余年,两派互相胜负,盖皆理势之必然。”(39)这段话是对明代文学史作出的整体概括,既讲到文学史演进阶段的划分,也讲到文学流派、思潮发展之大势。论者对明代文学分期采用两分法,即一为“洪、永以后”,一为“正、嘉以后”,其总体情况是对明代前中期文学的评价较为清晰,明代后期文学的轮廓则极为模糊。但细心的读者,当在其个别语句中寻出些许端倪来,例如所谓“不得不返而务实”指的应该就是明末以复社为代表的文学复古运动的进一步推进,只是碍于禁忌,难以详加论说,故不免含糊其辞。乾隆皇帝在文化政策上修书与文狱相表里,强调“明季诸人书集,词意?触本朝,自当在销毁之列”(40),将万历中期以后书籍列为四库禁毁的重点,且对稗官私载和诗文专集尤为关注(41),这促使四库馆臣对晚明诗文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故像陈子龙这样的明末文学大家,虽在乾隆中期得谥“忠裕”,但他作为复社成员抗清复明的政治立场和推崇华夏正统文学的文化立场,都难免“?触本朝”。与此同时,以“尊经复古”为宗旨、依托文社兴起的复古浪潮自然在《总目》中无从获得它应有的位置,四库馆臣虚与委蛇的论述也只能点到为止。

(三)尺度背后

《总目》对明代诗文复古问题态度比较复杂,但在审美标准的使用上却大体一致,往往以前代诗文典范作为衡量明代诗文的基本尺度。如评王恭之诗“吐言清拔,不染俗尘,得大历十子之遗意”(42),张羽之诗“规摹盛唐,不落纤巧之习”(43),郭谏臣之诗“婉约闲雅,有范成大、陆游之遗”(44),娄坚之文“沿溯八家,而不剿袭其面貌,和平安雅,能以真朴胜人”(45)等。由此可知,《总目》的文学审美标准呈现出浓厚的复古倾向,虽于秦汉、盛唐之外兼取中唐及宋代的美学风格作为标准,究其实质,并未超越复古的审美范畴。

四库馆臣在明代文学复古问题上采取双重标准,即对七子派之外的作家所持评价尺度较宽,多予以正面肯定,相反,对七子派则投以批判的目光,这样做的目的是刻意凸显七子派复古主张的褊狭,但同时也暴露出自身对明代诗文创作和文学整体演进缺乏统一、融通的批评态度,当然,从传达清廷思想观念这一点来说又始终体现了一以贯之的倾向。作为官学代言的《总目》与一般性的书目提要类著述完全不同,不仅每一种书的著录经过了政治上的严格筛选,而且每一则提要的文字所表达的思想也受到政治上的约束和控制。这样就形成《总目》的一些基本特点,并注定有它的不足,突出表现在:一是观念先行,二是表达的不自由。为此,它不能不过于讲究思想策略和表达技术,如在李梦阳《空同集》提要中,惯于引经据典以坚其说的四库馆臣对此前朱彝尊所做极有说服力的辨析置若罔闻,朱彝尊论李梦阳曰:“盖多师以为师者,其谓:‘唐以后书不必读,唐以后事不必使。’此英雄欺人之言。”(46)四库馆臣对此只字未提,亦不予引录以作驳斥,这样做显然无意让此论依托《总目》而传播,也说明为保证《总目》批评的权威性,四库馆臣尽可能消解不同观点的影响。特别是,四库馆臣有时甚至不惜用作伪的手段或歪曲事实的做法来“证实”先入为主的预设观念,如在边贡《华泉集》提要的三段引文中,所谓胡应麟《诗薮》之语并不见于该著,不免有杜撰之嫌疑;今从《诗薮》相关之论完全可以判断胡应麟是不可能对李梦阳、何景明作出像《总目》引录的这种论调的。再如陈子龙之语实出自宋徵舆,而陈子龙评边贡的原话是:“廷实粗率未除,然时见精诣,五言尤称长城。”(47)与《总目》所谓陈子龙的评价(宋徵舆语)差异较大,四库馆臣之所以要偷梁换柱,其原因是陈子龙本身就是明代复古派的代表人物,引用他的话更能支持《总目》的观点——“三人所论,当以子龙为持平矣”(48),在此显然是以陈子龙来为边贡及其《华泉集》定调,但问题一旦被揭露,其说则不攻自破。

有观点认为“与明代一样,整个清代前期的文坛依然被学古复古的儒学思潮主宰着,所不同者,清人之复古理论完全建立在对前代复古之风的历史反思的基础上”(49)。细较之,清人“反思”的端绪实出于明末复社:“复社文学复古的最终指向是‘力返风雅’,文学审美的最高追求是‘温柔和平’。”(50)入清后,这种观念赖遗民学者及其门人存续和发展,四库馆臣的复古审美倾向正渊源于此,再上溯则不能不与七子派相关涉。但若单纯因循《总目》的批评指向,不仅对七子派难以窥见全豹,整个明代诗文的复古流脉也会沉埋在回环结构的撰述之中。事实上,七子派复古运动绝非明代诗文发展史上的“孤岛”。终明一代,在学习和借鉴古人的道路上,文人们进行了严肃的探索。他们转益多师、上下求索,也绝非“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那么简单。满怀复古理想的明代文人,或许在取法前代的问题上主张有异,在借鉴模仿的方式上取径不同,在创作实绩方面也有高下之分,但正因如此,明代诗文复古的洪流才会澎湃激荡、波澜迭起,有着进取的张力。而这些,并未得到清代官方学术的认同。四库馆臣对明代复古诗文的复杂态度,是其文学观念在官方学术语境下的具体形态。

三、解析:《总目》复古批评的双重局限

以掩其长而发其短的态度评价七子派,以截其源而断其流的结构概括明代复古诗文,显然与四库馆臣“扫除畛域,一准至公”的学术姿态及“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追求南辕北辙。究其因,又非惟简单的是非对错可以解释。解析整个明代别集类提要,对其撰述结构和批评标准中存在的局限进行分析,将有利于更合理地剖析这种现象,从而更准确把握《总目》对明代复古诗文乃至整个明代文学的定位。

(一)撰述结构的政治约束

《总目》对明代复古诗文的评价分散而态度不一,但梳理过后仍能看出具体态度倾向,简言之,前期褒扬,中期贬抑,晚期缄默。撰述结构与之对应,《总目》只较多著录明初诗文,而中期七子派诗文则著录较少,末期复社诗文更删弃不论。撰述结构安排,既有《总目》编撰体例的限制,更受政治意图的约束。在体例上,为了保持学术史、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等因素的平衡,四库馆臣撰写明人别集提要时,倾向以诗文流派的递嬗为经线,并纬以生平爵里、师承交游、迁谪荣辱、诗文批评等内容。以流派为诗文发展史的基本单元,需要突出流派的主要特征,七子派的模拟缺陷被放大和突出,不能排除体例因素的影响。

然而,《总目》撰述结构的深层动机不在体例,正如明末复古诗文被删弃一样,明初诗文被推崇的原因同样复杂。事实上,明初诗文典重淳厚的庙堂风格和“无门户异同之见”的创作现象,是明初相对统一稳定的思想局面在文学上的体现,四库馆臣的推崇,更多的是官方意志对这种思想局面的认同。同时,“运当开国,多昌明博大之音”(51)呼应着“哀思关乎国运,而明社亦于是乎屋矣”(52),推崇明初伏下否定明末的线索,这种“气运观”批评实为官方的政治意图提供了理论依据。这样一来,明代复古文学几乎被清代官方学者完全否定。这种处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人对整个明代文学的认识,所谓“明无诗”、“明无文”的观点无疑受其影响。

一些当代学者指出,明代文学复古思想及实践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文化根源,既包括由元而明、由明而清朝代更替的重大历史变革在明人文化心理上的影响,也包括党争、阉祸、权佞等引发的社会矛盾对复古思想的刺激,更包括明代人对传统审美典范和华夏正统文学的醉心,等等。(53)正因如此,《总目》若不否定七子派,不切断复古潮流的脉络,将意味着清代官方要从根本上肯定明代文人为重建华夏传统审美典范和文化传统所做的努力,肯定明代文人为了制衡皇权、维护社会公义不惜殒命的强烈社会责任感,肯定明代文人对自由文化人格的体认和追求,以及明人抗清的正义性和合理性,等等。这是当时仍被许多人视为“非我族类”的统治者不可能接受的,尤其是“这种思想在满汉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的明末,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54),乾隆皇帝当然忌讳翻这本敏感的“旧账”。修书的政治意图就是“及此一番查办,尽行销毁,杜遏邪言”(55),消除人们思想中绵绵不绝的文化情结。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作为官方学者,四库馆臣很难将汉学家“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宗旨充分贯彻下来。所谓“《四库提要》就是汉学思想的结晶体”(56),主要是指考据、校勘、辑佚、辨伪之类比较纯粹的学术行为,而非思想和话语层面的学术自由。“扫除畛域,一准至公”也不过是个学术姿态而已。

政治意图统摄下的提要撰写,就像骨骼被强行扭断又错接的肢体——尽管毛皮肌肤看似正常,内里却病态畸形。梁启超谓“《四库提要》这部书却是以公的形式表现时代思潮”(57),事实上这是一种过誉,并不十分可靠。从社会思想背景来看,该著完成于一个鼎盛下掩藏着危机的时代——危机,使政治有干涉学术与思想的必要;鼎盛,使政治仍有左右学术与思想的可能。通过控制官方学术,促使整个思想学术领域与政治需求步调一致,才是清统治者对《总目》的根本要求,也是其对时代思想做出的反应。由此看来,分析《总目》撰述结构的政治约束,或主要不在于正误即价值之判断,而在于一种“还原——再认识”的理解思路之确立。

(二)批评标准的逻辑矛盾

《总目》对明代文学复古否定判断的形成,除外部政治约束的“有意为之”之外,亦有文学批评内在因素的作用。即使同样立足于复古,批评主体与客体也可能产生尖锐的对立。这种对立,源于批评标准内部的逻辑矛盾。

复古诗论观至严羽《沧浪诗话》得到总结,一度成为传统诗论的主流观点,长期影响诗歌理论与创作,至明清时期仍不例外。高启“诗之要三:曰格,曰意,曰趣”(58),李梦阳“诗有七难:格古,调逸,气舒,句浑,音圆,思冲,情以发之”(59),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严羽的“诗法”、“诗品”(60)等论。清代的“神韵”、“格调”、“肌理”等主张,亦与此论大有渊源。曾任纂修官的翁方纲,更是四库学者中推崇严羽诗论的典型,《总目》中曰“古”、曰“格”、曰“趣”的评价,亦绝非鲜见。然而,当明代复古创作遭遇清代复古批评时,却出现了难以调和的矛盾:当明代诗文的格调、法度与前人风貌太似则陷入“食古不化”、“剽?秦汉”的恶评;相反,若不假前人,自我作则,则又讥以颇失古法,体格勿训。如,高启“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凡古人之长,无不兼之”,但馆臣仍惜其“未能熔铸变化,自为一家,故备有古人之格,而反不能名启为何格”。在这种悖论中,明人似乎无路可走。

客观地讲,单纯的复古对创作的超越有极大限制,创作主体容易在学习、借鉴、模拟的过程中丧失个性和特质。尽管明代诗文复古思想本身蕴含着超越的理想,但由复古达到超越,不仅需要文人的天资和素养,更需要时代潮流的推动和适宜的社会环境。从封建社会发展的自身规律来看,明代已经进入制度衰落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强化中渐显失控,无论是政治环境还是文化环境,都不能与上升期和鼎盛期的汉唐同日而语。明代人从汉唐架接过来的理想,只能是“桔生淮北”的结果。从整个雅文学(主要是诗文)的发展流脉来看,明代处于极为不利的阶段:一方面,在经历了盛唐之音和两宋变调之后,雅文学已不可挽回进入“黄昏斜阳”的情境;另一方面,元朝的文化政策也使雅文学的发展雪上加霜,而俗文学兴盛,不仅在人才和创作层面对雅文学构成冲击,并且造成雅文学在文学精神和文化传统上的断裂。因此,不管明代文人的主观愿望如何,要恢复雅文学昔日的辉煌,几乎是个不可能实现的使命,因为时代的缺憾是明代文人个人的才情难以弥补的。

明代复古诗文的“穷途”,亦可反观《总目》文学批评的“失路”。《总目》批评植根于整理

第四学期个人总结第7篇

[关键词]《四库全书总目》;明代文学思想;复古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0)09-0102-10

何宗美(1963—),男,博士,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明代文学;刘敬(1981—),女,西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

其三,剑走偏锋,撰述重点转移到文学批评之外,回避有关作者复古创作与主张的信息。例如,顾癛诗文集提要对其多部诗文集的创作时间详细记述,论及复古派身份仅“羽翼李梦阳”和“远挹晋安之波,近骖信阳之乘”(12)两句;《郑少谷集》提要除了引用王世懋“诗虽多摹杜,犹是边、徐、薛、王之亚”(13)之论外,也未多加阐述;《对山集》提要重点记述康、李恩怨及康海诗文的删削过程,略及其文曰“逸气往来,癝然自异,固在李梦阳等割剥秦汉者上”(14)。事实上,三者对七子派均有突出的理论贡献,创作亦可圈可点。四库馆臣模糊的评述造成这些成员理论、创作等大量信息的疏漏,在《总目》的批评视野下,他们的地位、作用及影响自然被淡化。

次曰“侧击法”。四库馆臣撰写提要时,往往利用非七子派作品提要,从另一视角间接评述七子派,旁敲侧击,刻意塑造和夸大七子派在明代文学中的消极形象,这可称之为“侧击法”。

四库馆臣通过三十余条非七子派作品提要(15),对七子派给予进一步定位。这一部分是《总目》评述七子派及明代文学复古问题的重要内容,不可忽视。其中,或上溯到明代文学史的源头,着意于复古倾向接近的作家作品,例如,《大全集》提要对高启与七子派的对比:“摹仿古调之中,自有精神意象存乎其间,譬之褚临禊帖,究非硬黄双钩者比,故终不与北地、信阳、太仓、历下同为后人诟病。”(16)或立足于同代作家的视野,突出文学主张的差异,如称杨慎之诗“含吐六朝,于明代独立门户”,又称其文“犹存古法,贤于何、李诸家窒塞艰涩,不可句读者”(17)。更多的是将七子派及其引领的复古思潮作为批评背景,例如,以“正、嘉之间,七子之派盛行”为背景,盛赞陆深“独以和平典雅为宗,毅然不失其故步”(18),又称李舜臣“于时北地、信阳之学盛行于世,方以钩棘涂饰相高,而舜臣独以朴直存古法”(19),而称赞孙继皋诗文“雍容恬雅”也同时强调:“七子之风未艾,三袁之焰方新。或棘句钩章,或矜奇吊诡,操觚者出此入彼,大抵随波而靡。”(20)几乎已视复古浪潮为文学发展的逆流。

正是通过历时与共时两个维度的对比,辅以背景式的渲染,四库馆臣对七子派及复古浪潮的负面评价,强化并辐射到整个明代文学史。这种做法产生的影响极其深远,由此,七子派“钩棘涂饰”的恶评几成定论。

从微观批评到宏观架构,《总目》实现了对七子派的多角度定位。在其批评视野下,七子派成员的合理性主张和多元化风格被淡化,整个流派的负面形象被放大,以致在“复古”、“模拟”与“七子派”间形成一种直接的关联。这种关联依托官方学术力量被固定下来,无形中构成强大的思想约束和话语权力。同时,大量的七子派作品不被《四库全书》收入,也不被《总目》著录,这无疑是四库馆臣对明代七子派和文学复古运动设置的一种接受障碍。这些约束与障碍形成一种似是而非的观念和认识:明代文学复古运动,似等同于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风潮;明代前后七子文学复古的思想,似等同于“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的结果,似乎就是剽窃模拟成风、门户纷竞无休的乱象。尽管这种认识在明代文学研究的具体领域渐被澄清,但其在文学史、学术史及一般常识层面仍然影响深固。究其由,则因我们对《总目》及其观念体系尚未作过彻底的清理。

二、梳理:《总目》复古问题的全景考察

既然《总目》对七子派的定位存在偏差,一些问题就值得继续追问——复古的潮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复古问题在整个明代诗文发展史上呈现何种风貌?《总目》对七子派的评述,是否意味着四库馆臣有反复古的审美倾向?要解答这些疑问,需要对明人别集提要进行整体观照,聚焦《总目》的批评视野及其思想动机。

(一)标举背后

《总目》对明代文学并非完全否定,甚至有的方面还给予了极高的褒扬,例如明初洪武时期文学。《四库全书》收入洪武一朝的作家作品超过四库明人别集总量的1/4,在这些作品提要中,其诗文以“古法”、“古格”而见称许者颇多,包括像宋濂和高启这样的诗文大家。四库馆臣以为“孝孺殉节后,文禁甚严”(21),成祖的政治高压结束了明代国初诗文“各抒所长,无门户异同之见”(22)的创作局面,正统至正德“数十年间,惟相沿台阁之体,渐就庸肤”(23)。因此,明前期诗文获得称誉最多、著录数量最大的是洪武时期的作品,也就是说,在四库馆臣描述的明代文学演进脉络中明初洪武时期文学处于它的最高峰,这个时期的文学在四库馆臣心目中基本上是受到肯定的,甚至得到某种程度的标举。

这不仅势必造成对明代文学史是倒退的文学史还是发展的文学史,即标举明初还是肯定晚明的根本分歧,而且势必造成四库馆臣文学复古的双重标准而使其看法自相矛盾、难圆其说。我们发现,尽管《总目》对七子复古派的文学主张及创作实践持反对态度,却又对明初作家存“古法”、合“古调”、备“古格”的创作现象大加赞赏。如称孙癟“卓然有古格”(24),称赵窸谦“意度波澜颇存古法”(25),称钱宰“吐辞清拔,寓意高远,刻意古调,不屑为艳仄之体”(26)。又如,高启之诗以“振元末纤秾缛丽之习,而返之于古”,“据明一代诗人之上”(27);宋濂以“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为“开国文臣之首”(28)。相反,对于未能彻底具备复古格调的诗文,四库馆臣颇有微词,如对孙作“虽颇拔俗而未能造古”(29)表示遗憾。

四库馆臣对明初诗文复古的态度,与其对七子派截然不同,并刻意加以对比。高启“诗才富健,工于摹古”(30),则谓:“譬之褚临禊帖,究非硬黄双钩者比,故终不与北地、信阳、太仓、历下同为后人诟病。”(31)朱彝尊批评胡奎之诗“诵之若古人集中所已有者”,四库馆臣则称“视后来之捃拾摹拟者,固有间矣”(32)。甚至在承认王癡之诗“斤斤唐人之调”、“诚有拟议而不能变化者”之同时,四库馆臣又持以“不以王、李流弊预绳明初人”(33)的观念。而这种“若古人集中所已有”、“斤斤唐人之调”的明初诗文,与“斑驳陆离,如见秦、汉间人”(34)的七子派作品,不同在何处,何以区别对待,四库馆臣则语焉不详。

明代文学的复古流脉应当上溯至明初,明初诗人创作及理论方面的实绩,对中期七子派的复古运动有莫大的启发。复古运动的领袖何景明、李梦阳参与过袁凯作品集的删定与刊刻,其中何景明作序推袁凯为明初诗人之冠。可见,七子派的目光曾经有目的地投向明初。四库馆臣虽也关注明初的文学复古,如林鸿等人“论诗惟主唐音”(35),袁凯“古体多学《文选》,近体多学杜甫”(36),但在《总目》中扬此抑彼的评价,事实上遮蔽了二者间的联系。

(二)缄默背后

作为清朝官学性质的《四库全书》及《总目》,其体系并不完备,更谈不上完美。以明代文学为例,代表晚明文学成就的公安三袁、钟惺、谭元春以及复社诸子的作品皆被《四库全书》拒收,有的甚至在存目中也未著录。这样,一部完整的明代文学史实际上被四库馆臣无情腰斩,而对晚明文学来说它在《四库全书》的体系中也就基本上“缺席”和“失语”了。明代文学被腰斩的结果,也不利于完整地认识文学复古运动。学界通常所说的“复古运动第三次高潮”(37),因清王朝对复社倡导的士人运动及反清复明活动讳莫如深而未能进入《四库全书》的范围。值得注意的是,从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的发展演变史来看,当七子派在文坛沉寂一段时期后,复社领袖再度标举前后七子的文学旗帜。“在文学上,复社既没有在四派之外自辟蹊径,也没有倾向于唐宋、公安、竟陵中的任何一派,而是态度鲜明的表示要取法七子,不遗余力地捍卫复古派在文学史上的正统地位”(38),而复社对明代文学发展方向的选择与调整很大程度上成为明清之际文学史演进的重要因素。这种情况,博览群书、淹贯经史的《四库全书》编纂者想必是清楚的,但他们却不能不为现实的问题所困惑——一方面要尽可能全面系统地纳入明代文学大家的诗文集,另一方面复社作家作品又在禁忌之列,不能收入《四库全书》,也不能随意自作论评。就便促使四库馆臣对复社为代表的第三次文学复古运动几乎保持一种特有的缄默态度。

由于复社作家的诗文集不被《总目》著录,有关明代文学史的最后一次复古浪潮信息在该著中自然难以捕捉,但也不是完全没有一点蛛丝马迹可寻。比如,《怀麓堂集》提要就有隐约的表达:“盖明洪、永以后,文以平正典雅为宗,其究渐流于庸肤。庸肤之极,不得不变而求新。正、嘉以后,文以沉博伟丽为宗,其究渐流于虚癢。虚癢之极,不得不返而务实。二百余年,两派互相胜负,盖皆理势之必然。”(39)这段话是对明代文学史作出的整体概括,既讲到文学史演进阶段的划分,也讲到文学流派、思潮发展之大势。论者对明代文学分期采用两分法,即一为“洪、永以后”,一为“正、嘉以后”,其总体情况是对明代前中期文学的评价较为清晰,明代后期文学的轮廓则极为模糊。但细心的读者,当在其个别语句中寻出些许端倪来,例如所谓“不得不返而务实”指的应该就是明末以复社为代表的文学复古运动的进一步推进,只是碍于禁忌,难以详加论说,故不免含糊其辞。乾隆皇帝在文化政策上修书与文狱相表里,强调“明季诸人书集,词意癤触本朝,自当在销毁之列”(40),将万历中期以后书籍列为四库禁毁的重点,且对稗官私载和诗文专集尤为关注(41),这促使四库馆臣对晚明诗文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故像陈子龙这样的明末文学大家,虽在乾隆中期得谥“忠裕”,但他作为复社成员抗清复明的政治立场和推崇华夏正统文学的文化立场,都难免“癤触本朝”。与此同时,以“尊经复古”为宗旨、依托文社兴起的复古浪潮自然在《总目》中无从获得它应有的位置,四库馆臣虚与委蛇的论述也只能点到为止。

(三)尺度背后

《总目》对明代诗文复古问题态度比较复杂,但在审美标准的使用上却大体一致,往往以前代诗文典范作为衡量明代诗文的基本尺度。如评王恭之诗“吐言清拔,不染俗尘,得大历十子之遗意”(42),张羽之诗“规摹盛唐,不落纤巧之习”(43),郭谏臣之诗“婉约闲雅,有范成大、陆游之遗”(44),娄坚之文“沿溯八家,而不剿袭其面貌,和平安雅,能以真朴胜人”(45)等。由此可知,《总目》的文学审美标准呈现出浓厚的复古倾向,虽于秦汉、盛唐之外兼取中唐及宋代的美学风格作为标准,究其实质,并未超越复古的审美范畴。

四库馆臣在明代文学复古问题上采取双重标准,即对七子派之外的作家所持评价尺度较宽,多予以正面肯定,相反,对七子派则投以批判的目光,这样做的目的是刻意凸显七子派复古主张的褊狭,但同时也暴露出自身对明代诗文创作和文学整体演进缺乏统一、融通的批评态度,当然,从传达清廷思想观念这一点来说又始终体现了一以贯之的倾向。作为官学代言的《总目》与一般性的书目提要类著述完全不同,不仅每一种书的著录经过了政治上的严格筛选,而且每一则提要的文字所表达的思想也受到政治上的约束和控制。这样就形成《总目》的一些基本特点,并注定有它的不足,突出表现在:一是观念先行,二是表达的不自由。为此,它不能不过于讲究思想策略和表达技术,如在李梦阳《空同集》提要中,惯于引经据典以坚其说的四库馆臣对此前朱彝尊所做极有说服力的辨析置若罔闻,朱彝尊论李梦阳曰:“盖多师以为师者,其谓:‘唐以后书不必读,唐以后事不必使。’此英雄欺人之言。”(46)四库馆臣对此只字未提,亦不予引录以作驳斥,这样做显然无意让此论依托《总目》而传播,也说明为保证《总目》批评的权威性,四库馆臣尽可能消解不同观点的影响。特别是,四库馆臣有时甚至不惜用作伪的手段或歪曲事实的做法来“证实”先入为主的预设观念,如在边贡《华泉集》提要的三段引文中,所谓胡应麟《诗薮》之语并不见于该著,不免有杜撰之嫌疑;今从《诗薮》相关之论完全可以判断胡应麟是不可能对李梦阳、何景明作出像《总目》引录的这种论调的。再如陈子龙之语实出自宋徵舆,而陈子龙评边贡的原话是:“廷实粗率未除,然时见精诣,五言尤称长城。”(47)与《总目》所谓陈子龙的评价(宋徵舆语)差异较大,四库馆臣之所以要偷梁换柱,其原因是陈子龙本身就是明代复古派的代表人物,引用他的话更能支持《总目》的观点——“三人所论,当以子龙为持平矣”(48),在此显然是以陈子龙来为边贡及其《华泉集》定调,但问题一旦被揭露,其说则不攻自破。

有观点认为“与明代一样,整个清代前期的文坛依然被学古复古的儒学思潮主宰着,所不同者,清人之复古理论完全建立在对前代复古之风的历史反思的基础上”(49)。细较之,清人“反思”的端绪实出于明末复社:“复社文学复古的最终指向是‘力返风雅’,文学审美的最高追求是‘温柔和平’。”(50)入清后,这种观念赖遗民学者及其门人存续和发展,四库馆臣的复古审美倾向正渊源于此,再上溯则不能不与七子派相关涉。但若单纯因循《总目》的批评指向,不仅对七子派难以窥见全豹,整个明代诗文的复古流脉也会沉埋在回环结构的撰述之中。事实上,七子派复古运动绝非明代诗文发展史上的“孤岛”。终明一代,在学习和借鉴古人的道路上,文人们进行了严肃的探索。他们转益多师、上下求索,也绝非“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那么简单。满怀复古理想的明代文人,或许在取法前代的问题上主张有异,在借鉴模仿的方式上取径不同,在创作实绩方面也有高下之分,但正因如此,明代诗文复古的洪流才会澎湃激荡、波澜迭起,有着进取的张力。而这些,并未得到清代官方学术的认同。四库馆臣对明代复古诗文的复杂态度,是其文学观念在官方学术语境下的具体形态。

三、解析:《总目》复古批评的双重局限

以掩其长而发其短的态度评价七子派,以截其源而断其流的结构概括明代复古诗文,显然与四库馆臣“扫除畛域,一准至公”的学术姿态及“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追求南辕北辙。究其因,又非惟简单的是非对错可以解释。解析整个明代别集类提要,对其撰述结构和批评标准中存在的局限进行分析,将有利于更合理地剖析这种现象,从而更准确把握《总目》对明代复古诗文乃至整个明代文学的定位。

(一)撰述结构的政治约束

《总目》对明代复古诗文的评价分散而态度不一,但梳理过后仍能看出具体态度倾向,简言之,前期褒扬,中期贬抑,晚期缄默。撰述结构与之对应,《总目》只较多著录明初诗文,而中期七子派诗文则著录较少,末期复社诗文更删弃不论。撰述结构安排,既有《总目》编撰体例的限制,更受政治意图的约束。在体例上,为了保持学术史、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等因素的平衡,四库馆臣撰写明人别集提要时,倾向以诗文流派的递嬗为经线,并纬以生平爵里、师承交游、迁谪荣辱、诗文批评等内容。以流派为诗文发展史的基本单元,需要突出流派的主要特征,七子派的模拟缺陷被放大和突出,不能排除体例因素的影响。

然而,《总目》撰述结构的深层动机不在体例,正如明末复古诗文被删弃一样,明初诗文被推崇的原因同样复杂。事实上,明初诗文典重淳厚的庙堂风格和“无门户异同之见”的创作现象,是明初相对统一稳定的思想局面在文学上的体现,四库馆臣的推崇,更多的是官方意志对这种思想局面的认同。同时,“运当开国,多昌明博大之音”(51)呼应着“哀思关乎国运,而明社亦于是乎屋矣”(52),推崇明初伏下否定明末的线索,这种“气运观”批评实为官方的政治意图提供了理论依据。这样一来,明代复古文学几乎被清代官方学者完全否定。这种处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人对整个明代文学的认识,所谓“明无诗”、“明无文”的观点无疑受其影响。

一些当代学者指出,明代文学复古思想及实践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文化根源,既包括由元而明、由明而清朝代更替的重大历史变革在明人文化心理上的影响,也包括党争、阉祸、权佞等引发的社会矛盾对复古思想的刺激,更包括明代人对传统审美典范和华夏正统文学的醉心,等等。(53)正因如此,《总目》若不否定七子派,不切断复古潮流的脉络,将意味着清代官方要从根本上肯定明代文人为重建华夏传统审美典范和文化传统所做的努力,肯定明代文人为了制衡皇权、维护社会公义不惜殒命的强烈社会责任感,肯定明代文人对自由文化人格的体认和追求,以及明人抗清的正义性和合理性,等等。这是当时仍被许多人视为“非我族类”的统治者不可能接受的,尤其是“这种思想在满汉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的明末,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54),乾隆皇帝当然忌讳翻这本敏感的“旧账”。修书的政治意图就是“及此一番查办,尽行销毁,杜遏邪言”(55),消除人们思想中绵绵不绝的文化情结。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作为官方学者,四库馆臣很难将汉学家“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宗旨充分贯彻下来。所谓“《四库提要》就是汉学思想的结晶体”(56),主要是指考据、校勘、辑佚、辨伪之类比较纯粹的学术行为,而非思想和话语层面的学术自由。“扫除畛域,一准至公”也不过是个学术姿态而已。

政治意图统摄下的提要撰写,就像骨骼被强行扭断又错接的肢体——尽管毛皮肌肤看似正常,内里却病态畸形。梁启超谓“《四库提要》这部书却是以公的形式表现时代思潮”(57),事实上这是一种过誉,并不十分可靠。从社会思想背景来看,该著完成于一个鼎盛下掩藏着危机的时代——危机,使政治有干涉学术与思想的必要;鼎盛,使政治仍有左右学术与思想的可能。通过控制官方学术,促使整个思想学术领域与政治需求步调一致,才是清统治者对《总目》的根本要求,也是其对时代思想做出的反应。由此看来,分析《总目》撰述结构的政治约束,或主要不在于正误即价值之判断,而在于一种“还原——再认识”的理解思路之确立。

(二)批评标准的逻辑矛盾

《总目》对明代文学复古否定判断的形成,除外部政治约束的“有意为之”之外,亦有文学批评内在因素的作用。即使同样立足于复古,批评主体与客体也可能产生尖锐的对立。这种对立,源于批评标准内部的逻辑矛盾。

复古诗论观至严羽《沧浪诗话》得到总结,一度成为传统诗论的主流观点,长期影响诗歌理论与创作,至明清时期仍不例外。高启“诗之要三:曰格,曰意,曰趣”(58),李梦阳“诗有七难:格古,调逸,气舒,句浑,音圆,思冲,情以发之”(59),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严羽的“诗法”、“诗品”(60)等论。清代的“神韵”、“格调”、“肌理”等主张,亦与此论大有渊源。曾任纂修官的翁方纲,更是四库学者中推崇严羽诗论的典型,《总目》中曰“古”、曰“格”、曰“趣”的评价,亦绝非鲜见。然而,当明代复古创作遭遇清代复古批评时,却出现了难以调和的矛盾:当明代诗文的格调、法度与前人风貌太似则陷入“食古不化”、“剽癳秦汉”的恶评;相反,若不假前人,自我作则,则又讥以颇失古法,体格勿训。如,高启“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凡古人之长,无不兼之”,但馆臣仍惜其“未能熔铸变化,自为一家,故备有古人之格,而反不能名启为何格”。在这种悖论中,明人似乎无路可走。

客观地讲,单纯的复古对创作的超越有极大限制,创作主体容易在学习、借鉴、模拟的过程中丧失个性和特质。尽管明代诗文复古思想本身蕴含着超越的理想,但由复古达到超越,不仅需要文人的天资和素养,更需要时代潮流的推动和适宜的社会环境。从封建社会发展的自身规律来看,明代已经进入制度衰落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强化中渐显失控,无论是政治环境还是文化环境,都不能与上升期和鼎盛期的汉唐同日而语。明代人从汉唐架接过来的理想,只能是“桔生淮北”的结果。从整个雅文学(主要是诗文)的发展流脉来看,明代处于极为不利的阶段:一方面,在经历了盛唐之音和两宋变调之后,雅文学已不可挽回进入“黄昏斜阳”的情境;另一方面,元朝的文化政策也使雅文学的发展雪上加霜,而俗文学兴盛,不仅在人才和创作层面对雅文学构成冲击,并且造成雅文学在文学精神和文化传统上的断裂。因此,不管明代文人的主观愿望如何,要恢复雅文学昔日的辉煌,几乎是个不可能实现的使命,因为时代的缺憾是明代文人个人的才情难以弥补的。

明代复古诗文的“穷途”,亦可反观《总目》文学批评的“失路”。《总目》批评植根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