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齐家文化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04-20 02:51:53
齐家文化论文

齐家文化论文第1篇

关键词:齐家文化玉璧;造型;纹饰;风格

随着考古发掘工作及研究工作的深入,齐家文化玉器别具特色的玉文化体系逐渐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羌玉文化亚板块的代表。和同为东越玉文化板块代表的良渚文化玉器、东夷玉文化板块代表的红山文化玉器交相辉映,成为中国玉文化体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齐家文化玉器的大放光彩,源于它鲜明的特征,本文欲着重说明齐家玉璧的特征。

一.玉质特征

一般来说,新石器时代的远古先民制作玉器所选用的玉材均是就地取材,而非远距离搬运,齐家先民却是例外。齐家文化玉资源大多来自青海格尔木、甘肃榆中玉石山、祁连山等地,极少数却是进入遥远的昆仑山和田、阿尔金山且末、若羌采集的。经检验齐家玉壁所用的玉材为透闪石、阳起石(软玉)以及蛇纹石等。早期齐家文化的一批玉璧材质较差,含有较重的石质材料;而中、晚期齐家文化玉璧玉质较精良,有和田软玉、蛇纹石玉(酒泉玉、祁连玉)等。玉材的丰富使得齐家玉壁显出鲜明的特征:玉质斑斓。斑斓的玉质使其玉璧在色泽上也呈现出丰富的色彩,不仅有浅绿色、墨绿色、青绿色、碧绿色也有青白色、乳白色、山黄色、灰色等。不似良渚玉璧普遍具有“白化”现象,色泽以绿为基调,夹杂近乎黑色的斑点。所以齐家玉壁的质地特征是:玉质斑斓、色泽丰富。

二.造型特征

从齐家文化各遗址出土的玉璧来看,以周边呈正圆形的居多,也有椭圆形、多边形或不规则形、圆角方形等,种类丰富。齐家玉壁还呈现出一种造型工艺上的两极风化:大部分玉壁厚薄不均、璧边缘多有磨痕、切痕等,极不规整,对几何形体的把握要求不严;但也有一部分玉璧浑圆规整、合乎规矩、厚薄均匀、打磨精细。皇娘娘台遗址、海藏寺遗址、师赵村遗址出土的玉璧为鲜明的两极化提供了有力的证据。造型工艺上的两极化说明齐家玉壁造型随意平实,厚薄、规整、打磨程度皆随性、量力而为,不苛求奇特严谨。所以齐家玉壁以平实、大众化的造型和良渚玉璧保持了一致。

但齐家玉壁也拥有独一无二的特色,多件玉璜组成的联璧可谓是齐家玉壁在造型上的一大突破。半璧为璜,它是一种弧形或扇形的器物。在齐家文化遗址中一般是三个或四个璜组成一个璧,叫三璜联璧或四璜联璧。在青海民和县的喇家遗址出土了一件三璜联璧,以深绿色为底夹杂褐色斑点,由三片玉璜对接成为一块完整的璧。这种多璜组璧的形式在史前玉器中是很独特的,虽然红山玉器中也有联璧,但和齐家文化的多璜组璧是有区别的,红山文化的三联璧是呈长条状的。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齐家玉壁在造型上拥有自己特色的同时也保留着红山、良渚、龙山等文化玉璧的基本形式。

因此齐家玉壁的造型特征就是:平实大众袭往昔、多璜组璧显特色。

三.纹饰特征

如果说良渚玉器、红山玉器的纹饰以夸张的想象力闻名的话,那么齐家玉器必然是以平实无华的写实手法见长的。齐家玉壁多是平素无纹的,也有一些是以细线平行线阴刻装饰的,阴刻细线也不乏细如发丝、流畅灵活的。在光素的玉璧面上多做打洼的起伏处理,形成了沟垄纹;也有一些玉璧采用相向对锯的方式把玉料锯剖成片,所以锯剖相接处往往错位,形成了阶梯。这些都使壁面有了阴阳面,玉色也伴随着方向、角度以及运转速度的快慢出现变化,增添了一份灵巧跃动色彩。红山玉璧也有相似的处理加工,不过它们的更具了一些跌宕雄奇的色彩。

玉璧璧孔周围往往有旋转性工具——砣留下来的痕迹,这些痕迹呈斜坡状,为同心圆弧线和较深的阴弧线。从海藏寺遗址出土的玉器边角料、半成品、毛坯等,以及其中一块玉板尚留有清晰的切割痕迹可以推知当时已有磨玉作坊,说明玉石加工已从石器制造业中分离出来,专业性的工具砣必定会因运而生,只是它还很原始,从这一角度来说,玉璧上存在砣痕是合理的。当然,也不排除这些痕迹是由硬尖石器留下的。总之,这些痕迹不经意间成就了齐家玉壁纹饰简约的特征。

因此齐家玉壁的纹饰特征是:平素无纹、简约灵巧。

四.风格特征

齐家玉壁比东北的红山玉璧、东南的良渚玉璧晚,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它们的影响,但齐家玉壁的难得之处在于:沿袭了某些要素,却也发展成了别具一格的体系,以更加大气、成熟的姿态与它们鼎足而立。

造型工艺方面,齐家玉壁积极融合了良渚玉璧的基本形式,同时还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多璜联璧的造型艺术,使齐家玉壁更趋成熟。齐家玉壁器形一般都较大,显得典雅而大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齐家玉壁在融合了其它诸文化玉璧的要素的同时又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以海纳百川的气势彰显着自己的大气,这种大气来源于自身极为鲜明的地方风格的形成;纹饰特色方面:齐家玉器不尚装饰,纹饰粗糙随意、打磨也较粗糙,很多玉璧上的所谓“纹饰”也不过就是无意间的“雕琢”,正因为如此,使其纹饰不似良渚纹饰那般注重细腻、精细,也不似红山纹饰那般追求跌宕、雄奇,反而在粗糙中带了份随性的跃动,具有了草率的率性气息。玉质特点方面:大气的囊括了诸多的玉材。

综上所述,齐家玉壁的大气草率不同于红山玉璧的粗狂雄奇,更不同于良渚玉璧的精细隽秀,它更多的是在挖掘原始治玉工艺稚气气韵当中的灵动、自由,而红山玉璧专注于稚气气韵当中的跌宕,良渚玉璧则是在寻找稚气气韵当中的精致。因此,它们风格各异。

参考文献:

[1]杨伯达,中国玉文化玉学论丛续编[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

[2]杨伯达,杨伯达说玉器[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齐家文化论文第2篇

关键词:北齐;文学;综述

北齐是一个战乱中的短命王朝,但是文学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在诗歌、散文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著名作家。但是就北齐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学术界有着一定的分歧。有些人认为北朝是没有文学的,南北朝的文学也就是南朝文学。有些人给予了北朝文学积极的评价,认为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并且对后来的文学产生了一定影响。

新时期以后,随着对中国文学研究的全面展开,北齐文学也逐渐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从各个方面展开了对其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学术界对北齐文学的研究主要从北齐文学兴盛的原因、北齐文学作品、北齐作家、北齐文学的影响等各个方面展开了对北齐文学的研究,下面我就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进行一个简单综述,以期有利于研究者的研究之用。

北齐文学兴盛原因综述

吉定在《北齐文学兴盛及其原因初探》中指出,北齐文学的主要成就在诗歌、骈文、辞赋、民歌等方面,而北齐文学兴盛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北齐统治者的重视;文林馆的创办;北齐文风的“南化”;南北文士的交流。他认为北齐文学在模仿南朝文学的同时,保持北方文学的贞刚之气、开阔境界是北齐文学的一大特点,在哀婉之情的抒发中,包蕴了一份生命价值的终极关怀 ,折射出南北分裂 、融合时期动乱现实给士人心态造成的精神失落和特殊人生的深悲沉恨 ,这一点部分地继承了汉魏风骨 ,是北齐文学的又一特点。

陈娟、徐中原在《东魏北齐散文发展的动因及其表现》中也指出,东魏、北齐的散文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一方面是受到北魏的影响,另一方面,北齐统治者的重视和文士自身审美意识的增强也是出现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东魏北齐不管是在作家、作品数量还是在作品题材、艺术性方面都比前代有了一个重要的发展,并且开始出现了散文的文学流派,这也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

文林馆的设立,是北齐统治者重视文学的一个重要表现,它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出现了多篇单篇研究论文。如宋燕鹏在论文《北齐的文化著述机构——文林馆》中就考证了文林馆设立的时间、执掌与成员人数、成就与撤销时间等一系列问题。他认为文林馆设立于武平三年(572年),颜之推、李德林、张景仁执掌文林馆,经过考证得出文林馆实际有68人,并且整理和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和集子,随着北齐政权的灭亡而消失。魏宏利《北齐文林馆的设立、构成及其历史意义》也认为文林馆的设立时间应当在武平三年(572年),待诏文林馆的人大都富有才华,待诏文林馆的大都是北方的汉族士人,出身于不同的阶层,年龄结构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预示着北方文学新的创作高峰的到来。王允亮《北齐文林馆考论》经过研究史料认为北齐文林馆的真正建立时间应当在武平四年(573年),建立之后主要由颜之推、李德林负责,文林馆的主要职责是编纂书籍,编辑了大批类书,文林馆作家创作了大量诗歌。文林馆的建立在南北方文学交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还对以后朝代相应官职的设置产生了一定影响。石美莹在论文《试论北齐文林馆设立的意义与作用》中着重论述了文林馆设立的意义,她认为文林馆的设立标志着北齐文坛实现了“文学的自觉”,北朝文学开始追赶南朝文学,对南北文风的融合起到了推动作用,而且还培育了一大批新锐作家。

北齐主要文学成就研究

由于文献资料的散失,北齐文学一直为学术界所忽略,直到近些年,收集到一些散佚的作品,例如严可均辑佚的《全北齐文》,逯立钦编辑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等,基本上反映了现存的北齐文学的整体状况。随着这些辑佚作品的出现,学术界也逐渐开始重视北齐文学的发展,逐步肯定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985年,张皓在论文《北朝诗风刍议》中肯定了北朝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通过对北朝诗歌的进一步分析,他认为北朝诗歌应当分为三种:汉魏遗响,燕赵悲歌;民族交融,乐府新声;南北初融,寒木春华。

曹道衡先生在论文《论北齐诗歌的历史地位》中肯定了北齐的诗歌创作,虽然现存数量不多,但是却代表了北朝文学比较繁荣的一个阶段,与北魏、北周相比,诗歌创作在数量上明显要多,就创作技巧而言,相比北魏时期也是比较成熟的。由于地理、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北齐诗歌呈现出不同于南朝的特色,数量上也无法与之相比,但总体来说,北齐诗歌是代表着上升的趋势。当然,北齐也是在借鉴南朝诗歌的经验,体现了南北文风的大融合。

刘怀荣在《北齐、北周及隋代的歌诗艺术考论》中看到了歌诗在三代中的繁荣发展,王室、贵族和文人们阶层对歌诗艺术的喜爱,极大地促进了歌诗艺术的发展,而这些喜爱歌诗艺术的文人大多都是歌诗的创作者。胡汉音乐交融,南北歌诗融合,使得歌诗艺术的创作和消费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胡大雷的论文《南北朝外交场景中的诗人诗作》论述了南北朝诗人在外交场景中的诗歌创作。因为外交使者的形象、口辩、风度、才学都与国家的形象、威严紧密相连,所以才学俱佳的诗人就成为了外交场景中的常客。文学作品也承担起了外交往来的重任,双方有往来必有赋诗,这也成为一种定例,包括使者的以诗相会,对自己使节生涯的吟诵等等,这也表明,南北统一已经成为一种大趋势。

北齐诗歌与同时期的陈朝相比,有着许多不足之处,但是在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上也有自己的可取之处。

目前学术界的研究还是相对薄弱的,没有对北齐文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这还有待于后来者进一步开掘。

北齐具体作家研究

由于大量文学作品的散佚,北齐的作家也有不见于史料者,现在学术界所见的大都是《北史》,《北齐书》等所记载的,也逐步开展了对这些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就。

孔毅在《东魏北齐的文士及其命运》一文中指出,在东魏北齐活跃着一个文士集团,在两朝政治、文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隋唐人对这个文士集团有高度评价,但是近些年又受到忽视。他们编修了大批书籍,如《魏书》、《修文殿御览》、《文林馆诗赋》等,对后代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文士大都才华卓著,富于辩才,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在外交领域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李少雍的论文《史传文学家魏收》对魏收的文学和史学创作进行了总结。他通过研究的出,魏收的诗作目前现存16首,大多是模拟南朝诗人的作品,但也有少数诗歌体现了北朝浑厚的诗风。魏收推崇并模拟南朝梁昉,并以散文创作见长,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收录了魏收13篇散文。魏收最著名的是他编写的《魏书》,尽管颇受争议,但仍然代表了魏收创作的高度。

徐中原《邢邵散文略论》一文集中论述了邢邵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他的散文现存28篇,风格不同,以文采见称,其思想内容涉及佛学、文学思想等等。他的文学创作影响深远,被南朝人成为“北间第一才士”。

钟素梅在论文《颜之推入北后的文化反思》中阐述了颜之推在出使北朝后的思想变化。她指出颜之推出身南朝高门,曾受南朝皇帝大恩,所以入北之后对故国怀有依恋之情,加之北方文化的变化和政局的动荡,使得他不得不小心从事,在北方儒家讲耕读的质朴刚直的文化氛围中,颜之推重新审视自己所依恋的南方文化时,发现了腐化堕落的一面,又反过来批判南方文化。

王允亮《颜之推与南北文学交流》一文,指出了颜之推在南北文学交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其中涉及到南北方文学风貌的不同以及他对于文学创作的一些深邃见解。颜之推的文学创作受到家世影响,有着浓厚的儒家气息,入北之后对于推动南北文学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颜之推还将南北方的典籍、文风、士风等进行对比研究,促使他对文学创作提出了许多切实的见解。他比较重视文学功利性的一面,认为文章应该“不失体裁,辞意可观”,同时还强调文学的艺术性具有一定的独创性。

文学作品的创作离不开具体作家,所以研究一个朝代的文学就必须要研究这个朝代的作家。北齐的作家载于典籍的并不多,对于北齐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尚有许多作家没有人进行研究,还期待以后的研究者可以做出更多研究,以完善研究资料。

北齐文学影响研究

北齐文学创作虽然不如南朝各代丰富,但是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手法上都对后代文学产生了积极影响。

杜晓勤在论文《北齐文学传统与唐初诗歌革新之关系》中指出,活跃在北齐,活跃在周隋易代之际的卢思道、薛道衡等人,对唐初的革新派诗人的诗风和思想内容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在南北朝向唐朝诗歌艺术的转变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文学史意义。卢思道、薛道衡等人的文学创作已经表现出地域特色和艺术个性,这些对初唐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陈子昂、王绩、初唐四杰、魏征等人在改革初唐绮靡诗风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都直接或间接收到了卢思道等人的影响。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北齐文学发展的时代背景、具体原因、北齐文学作品、北齐作家以及北齐文学对后世的影响做了具体阐述,并且进一步朝着深入方向发展,让我们对北齐文学的整体状况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是同时,我们不能不看到,对于北齐文学的研究仍然存在着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北齐整体文学的研究不够深入全面,许多作家的研究还呈现出空白的状态,北齐文学的辑佚工作做得还不够,对于具体作家的研究只限于影响较大的几位,对北齐文学的地位和影响的研究也不够深入。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后来的研究者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我们期待着更多的研究者投入到北齐文学的研究当中,使得北齐文学的研究取得更为深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吉定.北齐文学兴盛及其原因初探.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2】陈娟、徐中原.东魏北齐散文发展的动因及其表现.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3】宋燕鹏.北齐的文化著述机构——文林馆.兰台世界,2006,24.

【4】魏宏利.北齐文林馆的设立、构成及其历史意义.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5】王允亮.北齐文林馆考论.长沙大学学报,2006,6.

【6】石美莹.试论北齐文林馆设立的意义与作用.宿州学院学报,2010,12.

【7】张皓.北朝诗风刍议.江汉论坛,1985,8.

【8】曹道衡.论北齐诗歌的历史地位.社会科学战线,1992,3.

【9】刘怀荣.北齐、北周及隋代的歌诗艺术考论.齐鲁学刊,2004,1.

【10】胡大雷.南北朝外交场景中的诗人诗作.文学评论,2008,5.

【11】孔毅.东魏北齐的文士及其命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1.

【12】李少雍.史传文学家魏收.古典文学知识,1999,3.

【13】徐中原.邢邵散文略论.五邑大学学报,2008,4.

齐家文化论文第3篇

摘要:隋唐以来,由于文学作品的散佚,北齐文学的历史地位一直没有收到重视,甚至有些学者认为北齐根本就没有文学。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北齐文学逐步走入了人们的研究视野,学术界从北齐文学兴盛的原因、北齐文学作品、北齐作家、北齐文学的影响等方面对北齐文学进行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后来的研究者开辟了道路。同时,北齐文学的研究依然存在着许多空白,需要后来者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北齐;文学;综述

北齐是一个战乱中的短命王朝,但是文学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在诗歌、散文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著名作家。但是就北齐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学术界有着一定的分歧。有些人认为北朝是没有文学的,南北朝的文学也就是南朝文学。有些人给予了北朝文学积极的评价,认为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并且对后来的文学产生了一定影响。

新时期以后,随着对中国文学研究的全面展开,北齐文学也逐渐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从各个方面展开了对其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学术界对北齐文学的研究主要从北齐文学兴盛的原因、北齐文学作品、北齐作家、北齐文学的影响等各个方面展开了对北齐文学的研究,下面我就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进行一个简单综述,以期有利于研究者的研究之用。

北齐文学兴盛原因综述

吉定在《北齐文学兴盛及其原因初探》中指出,北齐文学的主要成就在诗歌、骈文、辞赋、民歌等方面,而北齐文学兴盛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北齐统治者的重视;文林馆的创办;北齐文风的“南化”;南北文士的交流。他认为北齐文学在模仿南朝文学的同时,保持北方文学的贞刚之气、开阔境界是北齐文学的一大特点,在哀婉之情的抒发中,包蕴了一份生命价值的终极关怀 ,折射出南北分裂 、融合时期动乱现实给士人心态造成的精神失落和特殊人生的深悲沉恨 ,这一点部分地继承了汉魏风骨 ,是北齐文学的又一特点。

陈娟、徐中原在《东魏北齐散文发展的动因及其表现》中也指出,东魏、北齐的散文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一方面是受到北魏的影响,另一方面,北齐统治者的重视和文士自身审美意识的增强也是出现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东魏北齐不管是在作家、作品数量还是在作品题材、艺术性方面都比前代有了一个重要的发展,并且开始出现了散文的文学流派,这也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

文林馆的设立,是北齐统治者重视文学的一个重要表现,它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出现了多篇单篇研究论文。如宋燕鹏在论文《北齐的文化著述机构――文林馆》中就考证了文林馆设立的时间、执掌与成员人数、成就与撤销时间等一系列问题。他认为文林馆设立于武平三年(572年),颜之推、李德林、张景仁执掌文林馆,经过考证得出文林馆实际有68人,并且整理和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和集子,随着北齐政权的灭亡而消失。魏宏利《北齐文林馆的设立、构成及其历史意义》也认为文林馆的设立时间应当在武平三年(572年),待诏文林馆的人大都富有才华,待诏文林馆的大都是北方的汉族士人,出身于不同的阶层,年龄结构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预示着北方文学新的创作高峰的到来。王允亮《北齐文林馆考论》经过研究史料认为北齐文林馆的真正建立时间应当在武平四年(573年),建立之后主要由颜之推、李德林负责,文林馆的主要职责是编纂书籍,编辑了大批类书,文林馆作家创作了大量诗歌。文林馆的建立在南北方文学交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还对以后朝代相应官职的设置产生了一定影响。石美莹在论文《试论北齐文林馆设立的意义与作用》中着重论述了文林馆设立的意义,她认为文林馆的设立标志着北齐文坛实现了“文学的自觉”,北朝文学开始追赶南朝文学,对南北文风的融合起到了推动作用,而且还培育了一大批新锐作家。

北齐主要文学成就研究

由于文献资料的散失,北齐文学一直为学术界所忽略,直到近些年,收集到一些散佚的作品,例如严可均辑佚的《全北齐文》,逯立钦编辑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等,基本上反映了现存的北齐文学的整体状况。随着这些辑佚作品的出现,学术界也逐渐开始重视北齐文学的发展,逐步肯定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985年,张皓在论文《北朝诗风刍议》中肯定了北朝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通过对北朝诗歌的进一步分析,他认为北朝诗歌应当分为三种:汉魏遗响,燕赵悲歌;民族交融,乐府新声;南北初融,寒木春华。

曹道衡先生在论文《论北齐诗歌的历史地位》中肯定了北齐的诗歌创作,虽然现存数量不多,但是却代表了北朝文学比较繁荣的一个阶段,与北魏、北周相比,诗歌创作在数量上明显要多,就创作技巧而言,相比北魏时期也是比较成熟的。由于地理、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北齐诗歌呈现出不同于南朝的特色,数量上也无法与之相比,但总体来说,北齐诗歌是代表着上升的趋势。当然,北齐也是在借鉴南朝诗歌的经验,体现了南北文风的大融合。

刘怀荣在《北齐、北周及隋代的歌诗艺术考论》中看到了歌诗在三代中的繁荣发展,王室、贵族和文人们阶层对歌诗艺术的喜爱,极大地促进了歌诗艺术的发展,而这些喜爱歌诗艺术的文人大多都是歌诗的创作者。胡汉音乐交融,南北歌诗融合,使得歌诗艺术的创作和消费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胡大雷的论文《南北朝外交场景中的诗人诗作》论述了南北朝诗人在外交场景中的诗歌创作。因为外交使者的形象、口辩、风度、才学都与国家的形象、威严紧密相连,所以才学俱佳的诗人就成为了外交场景中的常客。文学作品也承担起了外交往来的重任,双方有往来必有赋诗,这也成为一种定例,包括使者的以诗相会,对自己使节生涯的吟诵等等,这也表明,南北统一已经成为一种大趋势。

北齐诗歌与同时期的陈朝相比,有着许多不足之处,但是在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上也有自己的可取之处。目前学术界的研究还是相对薄弱的,没有对北齐文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这还有待于后来者进一步开掘。

北齐具体作家研究

由于大量文学作品的散佚,北齐的作家也有不见于史料者,现在学术界所见的大都是《北史》,《北齐书》等所记载的,也逐步开展了对这些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就。

孔毅在《东魏北齐的文士及其命运》一文中指出,在东魏北齐活跃着一个文士集团,在两朝政治、文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隋唐人对这个文士集团有高度评价,但是近些年又受到忽视。他们编修了大批书籍,如《魏书》、《修文殿御览》、《文林馆诗赋》等,对后代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文士大都才华卓著,富于辩才,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在外交领域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李少雍的论文《史传文学家魏收》对魏收的文学和史学创作进行了总结。他通过研究的出,魏收的诗作目前现存16首,大多是模拟南朝诗人的作品,但也有少数诗歌体现了北朝浑厚的诗风。魏收推崇并模拟南朝梁,并以散文创作见长,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收录了魏收13篇散文。魏收最著名的是他编写的《魏书》,尽管颇受争议,但仍然代表了魏收创作的高度。

徐中原《邢邵散文略论》一文集中论述了邢邵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他的散文现存28篇,风格不同,以文采见称,其思想内容涉及佛学、文学思想等等。他的文学创作影响深远,被南朝人成为“北间第一才士”。

钟素梅在论文《颜之推入北后的文化反思》中阐述了颜之推在出使北朝后的思想变化。她指出颜之推出身南朝高门,曾受南朝皇帝大恩,所以入北之后对故国怀有依恋之情,加之北方文化的变化和政局的动荡,使得他不得不小心从事,在北方儒家讲耕读的质朴刚直的文化氛围中,颜之推重新审视自己所依恋的南方文化时,发现了腐化堕落的一面,又反过来批判南方文化。

王允亮《颜之推与南北文学交流》一文,指出了颜之推在南北文学交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其中涉及到南北方文学风貌的不同以及他对于文学创作的一些深邃见解。颜之推的文学创作受到家世影响,有着浓厚的儒家气息,入北之后对于推动南北文学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颜之推还将南北方的典籍、文风、士风等进行对比研究,促使他对文学创作提出了许多切实的见解。他比较重视文学功利性的一面,认为文章应该“不失体裁,辞意可观”,同时还强调文学的艺术性具有一定的独创性。

文学作品的创作离不开具体作家,所以研究一个朝代的文学就必须要研究这个朝代的作家。北齐的作家载于典籍的并不多,对于北齐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尚有许多作家没有人进行研究,还期待以后的研究者可以做出更多研究,以完善研究资料。

北齐文学影响研究

北齐文学创作虽然不如南朝各代丰富,但是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手法上都对后代文学产生了积极影响。

杜晓勤在论文《北齐文学传统与唐初诗歌革新之关系》中指出,活跃在北齐,活跃在周隋易代之际的卢思道、薛道衡等人,对唐初的革新派诗人的诗风和思想内容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在南北朝向唐朝诗歌艺术的转变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文学史意义。卢思道、薛道衡等人的文学创作已经表现出地域特色和艺术个性,这些对初唐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陈子昂、王绩、初唐四杰、魏征等人在改革初唐绮靡诗风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都直接或间接收到了卢思道等人的影响。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北齐文学发展的时代背景、具体原因、北齐文学作品、北齐作家以及北齐文学对后世的影响做了具体阐述,并且进一步朝着深入方向发展,让我们对北齐文学的整体状况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是同时,我们不能不看到,对于北齐文学的研究仍然存在着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北齐整体文学的研究不够深入全面,许多作家的研究还呈现出空白的状态,北齐文学的辑佚工作做得还不够,对于具体作家的研究只限于影响较大的几位,对北齐文学的地位和影响的研究也不够深入。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后来的研究者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我们期待着更多的研究者投入到北齐文学的研究当中,使得北齐文学的研究取得更为深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吉定.北齐文学兴盛及其原因初探.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2】陈娟、徐中原.东魏北齐散文发展的动因及其表现.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3】宋燕鹏.北齐的文化著述机构――文林馆.兰台世界,2006,24.

【4】魏宏利.北齐文林馆的设立、构成及其历史意义.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5】王允亮.北齐文林馆考论.长沙大学学报,2006,6.

【6】石美莹.试论北齐文林馆设立的意义与作用.宿州学院学报,2010,12.【7】张皓.北朝诗风刍议.江汉论坛,1985,8.

【8】曹道衡.论北齐诗歌的历史地位.社会科学战线,1992,3.

【9】刘怀荣.北齐、北周及隋代的歌诗艺术考论.齐鲁学刊,2004,1.

【10】胡大雷.南北朝外交场景中的诗人诗作.文学评论,2008,5.

【11】孔毅.东魏北齐的文士及其命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1.

【12】李少雍.史传文学家魏收.古典文学知识,1999,3.

【13】徐中原.邢邵散文略论.五邑大学学报,2008,4.

【14】王允亮.颜之推与南北文学交流.中州学刊,2010,3.

齐家文化论文第4篇

的朝鲜王朝。朝鲜思想史。朴齐家。北学论.

Bak Je-ga was a noted pragmatist scholar of the、Joseon、Dynasty被认为是18thcentury中对清朝了解最为丰富的人之一。他积极倡导Joseon王朝向中国学习,成功完成了《北学三部曲》, 因此 这个 著名的 “北方 学习 理论” 回顾他的写作过程,不仅有助于研究“北方学习理论”,而且有助于恢复19世纪and18thJoseon动力派知识分子的现实。Joseon的思想史。Bak Jega。北学理论。

。历史上,自朝鲜半岛辛罗大力引进中原文化以来,《北学》基本上属于《顺势》的行为。然而,情况在清明王朝改变后发生了变化。朝鲜王朝对明朝有很多善意,但对清朝有很多仇恨。鉴于此,《崇明排清》和《北学》表现出强烈的情感从《顺势》改为《逆势》。由于它是逆潮流而动的,所以理论的形成注定不会一帆风顺。从17世纪到19世纪,包括李瀷、尹淳、柳寿垣、金昌协、洪大容、程大中、朴趾源等众多学者对此做出了贡献。但直到朴齐家,北学理论才真正建立起来。他是“蒂芙尼早餐”的桂冠得主。

·朴齐家(1750-1805)是朝鲜王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者。他出生于一个孤独的童年。他生在两个家庭的一个普通儿子身上。他从衰落的派系中吸取了教训,在极重门第的时代氛围中没有任何依靠。然而,朴齐家的个性非常独特、现实、务实和非传统。他具有《宝剑》的一般特征。他的仕途源于王登的祖国地位和奎章阁的建立。他迫切需要支持国防军的创始人,并且非常关心内阁中的官员。因此,朴齐家凭借其独特的个性和好运,扬弃了前人的积淀,建构了著名的北学理论。这一理论继承了实学之风,对文明理论产生了启示。这是朝鲜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过去,东亚学术界关注朴齐家的北学理论,2但主要集中在《北学议》上,并侧重于内容分析。本文将着眼于思想形成的背景环境,立足于文人生活境遇的发生和发展,勾勒出代表书籍形成过程的线性逻辑成果,从而完整再现朴齐家的《北学三部曲》。作为两个家庭的儿子,朴齐家既不能继承家族财产,也不能担任高级官员。他父亲早逝,生活困难。然而,他从十几岁起就向往外面的世界,被朋友们称为“多识人而乐出游”"每当我听说圣人,我都会积极结交朋友,讲很多好故事。周边地区很快形成了庞大友谊圈。具体来说,朴齐家的友谊圈主要包括四个群体,即以金复休为代表的第一学派、以姜世晃为代表的著名文学艺术大师、中国共产党人以尹可基为代表的洪君湛轩,以朴趾源为代表的白塔友谊圈。其中,白塔友谊圈对朴齐家的影响最为显著。许多志同道合的年轻学者聚集在这个圈子里,都向往北方的中国。这是李喜经《十载中华梦想牵》《好事中州空艳羡》中的李德懋5位,《天性自好中原》中的柳得恭6位,《钦慕中州名士》中的朴趾源7位等等。朴齐家向北方学习的梦想是最具挑战性的。他曾自言自语道:“如果他欣赏中国的痛苦,所有的绅士都会认为他们不如对方。”

·

,有向北方学习的梦想,很早就通过朋友圈与清朝建立了联系。一个是受洪大容的影响。洪大容于1765年来到清朝,与清朝人民进行了许多与天涯知己相称的书面交流。听了这些,朴齐家去了寻求建议。洪大容的清朝朋友李调元高度赞扬了这种精神:“先生初不认识洪君湛轩,听说洪君湛轩进城,下令在天涯降老雨,并立即去找他的朋友。因为洪君而爱吴,想结交他的朋友,尽管古重交道是如此。”没有这样的事。第二个是受柳琴的影响。1776年,柳琴来到清朝,带来了朴齐家的诗歌,带回了清朝的评论。在这方面,朴齐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的不意,是因为敝友柳君弹素抄袭了巾衍集(柳琴的编号——引者注),表达了中朝的成年人的感激之情。这就像是一起交谈和报道邂逅。这是一生的一大幸事,而不是在太平洋周围。”。经过多年的期待,他终于在1778年获得了成为特使的机会,因此他兴奋地写信给李调元,“庶几天是对老人和马前卒的致敬,这让山川中的人们变得强大,宫殿中的车辆和船只系统,以及夫耕农百工的技能。因此,那些愿意学习和想看的人,一个接一个地写在书上,面对绅士,然后死在田野里而不怀恨。”从12

可以看出,朴齐家说过“愿学”经过几个月的旅行,在他的特使面前,他终于创作了他的杰作《北学议》。根据朴齐家的《自序》,北学议的发行时间是“今上二年”,即1778年。早年,学术界普遍承认这一时间点,但近年来,日韩学者纷纷提出异议。例如,韩国安会议以序言中的“蒂凡尼早餐”开始,指出朴齐家1778年的《自序》没有分编,徐命膺和朴趾源1781年的序言中提到了内部和外部编撰的区别。因此,当年《内编》可能已经完成,外编也得到了一段时间的补充,日本学者宫崎骏按照这一思路,将《北学议》定义为先后完成的三个部分,即《内编》(科技论)、外编上半(农业理论),《外编下半》(政治理论与制度论),并指出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延续,主题为“技术导入”,第三部分是确保前两部分的基础,直接指向“体制问题”。作者同意上述观点。需要补充的是根据朴齐家·司马的简历,他在搬家后立即加入奎章阁,这本书应该写在仕宦前夜的开头。

的北学议,顾名思义,是一本需要学习的书。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朴齐家对旅途中所看到的几乎所有事物都进行了分类描述和润色,并在其作品中一一流传,从而完成了北学理论的系统建构。在由70多个项目组成的北方学习体系中,“汽车”、“城市”、“北学辩”和“尊周论”等项目一直流传至今,而“音乐”、“党论”、“东方礼俗”和“日本理论”等项目不幸丢失。关于具体内容的分析,前人已有很多成果,本文不再赘述。《北学议》手稿发表后,引起了很大反响,朋友们纷纷为其作序。徐命膺在序言中写道:“(齐家)走进燕国,看看它的城墙、室庐、车辆和工具,他感叹道:“这个帝国制度也是明朝的制度,皇明的制度也是《周礼》的制度。“任何能通过中国的人都会熟悉并偷走它。”15夏洛克·朴趾源的序言说:“如果你把知识交给中国,你能做什么?”?。。。我没有比这长一寸,但只有一点点,我在世界上是有道德的,与之相比,如果中国固有的良法被美国拒绝,那么它将跟随(齐家)那些进入燕王朝的人,从养蚕、畜牧、城墙、宫殿、船和车,到瓦垫体系,钢笔和尺子,必须计算和比较他们的思想。如果他们有事情要做,他们必须问,如果他们有事情要做,他们必须学习。在政界和学术界“崇明排清”的大氛围下,一些学者此时需要为《北学》找到一个坚实的基础,那就是徐命膺所言的《周礼制度》和朴趾源的《中国-固有良法美制》,

,其实这可以看作是“空间”的“时间”的一种逻辑转换“这个问题,似乎在说朝鲜的学习目标不是北方的清朝,而是历史上的中国。朴齐家的愿景是推动这个国家向中华学习,甚至成为一名企业家中华,并为此设置了三款“一远两近”车型。“一远”指陈良。朴齐家明确指出,《北学议》的命名灵感来自“孟子陈良之语”。根据孟子的说法,“陈良和楚产也在北方以取悦周公仲尼的方式向中国学习。北方的学者失败或是第一个,这就是所谓的英雄。”18因此,豪杰和陈良是是中国历史上“以夷进华”的象征。“两近”分别指崔致远和赵宪。前者是“新罗学唐”的先驱,后者是“朝鲜学”的第一人。朴齐家高度评价了两位前任:“鸭水东部,几千年来,只有两个人想要改变并来到中国。”19因此,这两个人是半岛历史上“向中国学习”的勒巴纳模式。朴齐家决心效法:“十载制科人崔致远和万言被任命为赵重峰。微观人才在惭专对很受欢迎,前人也敢于效法。”20他还说,钦慕崔和赵之是人,充满了“异世执鞭”的愿望。“执鞭”一词来自论语和述而,意思是学者们把“道”和“官”结合起来。朴齐家北学术理论的深层意图是呼吁学者们把他们所学的知识应用于人民。他对沉迷于“形而上学”时代的学风十分谨慎,一再强调“形而下学”是“形而上学”的基础。因此,北学议自序在尚书-大禹谟颠倒了“正德、正德和厚生”的顺序,在论语-子路引用了“庶之”、“富之”和“教之”的进步条件,在管子-牧民引用了“仓廪实懂礼仪,足够的食物和衣服懂荣辱”的进步条件,基于上述伏笔,朴齐家结合朝鲜的实际情况谴责道:“今天的人民在生日和金钱上都很穷,学者官僚们会袖手旁观而不去拯救他们?”22当然,要在百年固有的学习方式中呼吁切实的学习改革并不容易,这种学习方式只尊重朱子。朴齐家很清楚这一点,因此他在序言的末尾写道:“虽然他的话今天不必说,但他的心不应该在以后被框起来,它也是孤独的云朵和沉重的山峰(崔致远,赵宪之-引者注)之志也)。23他的密友朴趾源也说得很清楚:“要之不能与人对话。如果人们不相信它,他们会激怒我。”24

尽管

受到环境的限制,朴齐家已经向前迈出了一步,是“北学三部曲”中最重要的第一步。他推动北方研究的零散理论呈现出新的面貌并正式出现。正如徐命膺在其序言中所说:“夫天将的风而鸢首先咆哮,雨水首先到来。这本书是否被采纳尚不清楚,它可能不是我书法中的风筝蚂蚁。”25风筝在风前咆哮,在雨前蚁垤。朴齐家的《北学议》在某种程度上引发了一种新思潮的建构。

。根据他晚年的记忆,他是“日登群玉之家,二优的长期栖息地,以及大部分的牧师和世俗事务,因此他不能随意阅读”。在此期间,朴齐家还先后担任军事资本大师书、经济大师书、点石别提和李仁访问(外事职务)等职务。虽然这些都是低级官员职位,但他受到正祖的特别照顾。因此,朴齐家不仅可以充分观察王京的内部制度体系,还可以亲身体验当地民生的现实,并开始内外结合思考北学理论的下一步进展。

的机会出现在1786年的春节。根据朝鲜王朝的传统,“孟春朝参”仪式在1月1日举行。那年年初,天空出现了一次严重的日食。登上王位一个世纪的郑祖认为这是不祥的预兆,吓了一跳:“据说元代的日食甚至是《心诚悚惕矣》中的第八朵云彩。”。为此,正祖命令少吃一顿,张嘴说:“我计划等祭坛上的人来享受仪式,临门博询,鞠躬问话。我没有时间陪于应文,但我应该首先鼓励责任感,今天少吃一顿。”。1月28日22日,盛大在昌德宫慈善政府大门举行仪式。正祖不仅亲自到场,还扩大了接待各级官员的范围。在这个盛大的仪式上,官员纷纷留下了一张唱片。例如,副秘书长尹承烈曰说,“我们对灾难保持警惕,在门口进行调查,这是一件大事。”29奎章阁的吴载纯还说:“(殿下)衮阙的官方格言是盐做百件作品,这样每个人都可以玩弄文字,这是一个伟大的仪式。”30从结果来看,正祖的《求言》收获颇丰,各种规模的官员都积极参与其中,总共399场演讲涉及政治、文化、教育、经济、道德等领域,但主要目的是维护旧体制。换句话说,人们所说的与以前的说法没有根本区别,努力的方向仍然是监管而不是创新。与

相比,朴齐家的声音不禁显得“另类”,因为他积极呼吁改革。此时,正在典设署担任王京校长的朴齐家也积极提出建议。策文在他自己的《贞蕤阁文集》和《正祖丙午所怀誊录》中,收录了这篇演讲集,题为《在丙午正月22日建立参考时间码,更不用说朴琪一家的思想》。后人通常把它缩写为朴齐家的《丙午所怀》。这篇政策性文章篇幅不长,总共2000多字,但它的文字是精心完成的,不分个人荣辱,直接指向实际问题的症结。朴齐家的开场白:“当今国家的最大缺点是贫穷。为什么我们可以拯救穷人?32联通中国拯救朝鲜贫困是整个战略的第一个主题。基于这个主题,作者还详细讨论了“连接中国”的两种具体方式,一种是“水路互市”,另一种是“引进西人””

的第一条路,水路互市,就是进口稀有材料。朴齐家建议朝鲜派遣特使到清朝的仪式部门,要求清朝在福建、浙江和广东开放市场,并允许朝鲜参与水贸易与日本、安南、琉球甚至西洋诸国的先例相比,获得“金银武器药品之用”和“舟车宫室器什之利”,获得“天下文献图书之博”,甚至打破国内的“偏塞固滞纤琐之见”已迫在眉睫。第二条路是“引进西人”。朴齐家建议朝鲜在观象监设立专门的哨所,并从中国雇用精通利用生活的西方人。他们应该教中国的幼儿学习《钟律仪器之度数》、《旱涝燥湿之宜制》、《筑城建屋之要领》、《掘铜烧璃之手法》和《转重致远之工技》等先进的理论和技术。通过这种方式,不难预测在短时间内可以取得重大成果。从34

可以看出,朴齐家延续了近十年前写的《北学议》的主要精神。在“连接中国”的基础上,他的目标非常明确,即“学习”中国,甚至“学习”学西方“通过中国。朴齐家第二阶段的《丙午所怀》也以北学精神为基础,试图从三个层面推进这一理论。首先,国家层面。如前所述,水路交流和引进西方人都是从国家政策层面提出的建议。此时,曾多次在国内外任职的朴齐家,观察范围更广,思想更全面。第二个是“实践层面”。朴齐家想要引进的各种材料和技术,实际上是朝鲜人民最迫切需要和最稀缺的东西。出于对人民的渴望,他开始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这种进步与他第一次访问李仁以及目睹人民苦难的经历密切相关。最后,逐利层面。此时,朝鲜知识界的数学家大多陶醉于朱子学的全知主义,无法摆脱凌空蹈虚的学术纷争。朴齐家对此非常抵制,认为它是封闭的、停滞的和纤琐的。相反,他提倡追求简单明确的利益,并试图扭转固有的羞于谈论利益的传统。朴齐家的愿景是,工具是否真的易于使用,制度是否真的合理,人民是否真的获利,国家是否真的富强,以及现实和务实。

,当然是朴齐家他也知道他独特的建议可能会招致批评。在《丙午所怀》的开头,他首先铺平了道路:“请不要避免疯狂犯罪和略陈其一二”。在35岁结束时,他再次感谢:“言涉渎冒,恐惧还是恐惧,臣死罪谨言”。他的担心并非无理,因为《丙午所怀》与当时的大多数建议背道而驰。在内容上,朴齐家主张引进中国先进的工具和技术,但以李东馨为代表的其他朝臣则重申了所谓的“防塞华物”:“我们的东方习俗不重视本土产品,而重视中国的东西……除非中国的东西不能使用,否则所有防塞都是订购的”,正祖回答李氏:“切中时弊。”。另一个例子是,朴齐家主张打破儒学的学术垄断,但以士兵曹判书·徐有邻为代表的大多数朝臣反复强调儒学的最高地位:“伏愿殿下继续在明政倡导儒学,一个是光圣世卫,另一个是绝左道惑民之忧”,正祖回答徐氏:“好矣”。与这种肯定的回答不同,正祖只回答了朴齐家的真诚建议,说“根据这些文章,尔之识趣也是可见”,云云,39岁。不难推测,朴齐家的北方研究建议和其他相关改革政策并未受到权力中心的重视,更不用说积极采纳了。无论是否被采纳,《

》《蒂凡尼早餐结束几年后,朴齐家再次推广他的北学理论,这是《北学三部曲》中的第二本书与第一部分相比,本草纲要在国家层面、实践层面和营利层面上的进步是非常困难的,但却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尤其是为“终曲”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必要基础。

1790年,他连续两次前往清朝,详细了解乾隆盛世,加深对清朝的了解。此外,他还多次离开汉阳担任地方官员,如扶余县监狱(1792年)和永平县县长(1797年),从中他积累了丰富的民生经验。经过多年的经验和沉淀,朴齐家在朝鲜内外的观察和思考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值得注意的是,朴齐家现阶段在仕宦的职业生涯并非一帆风顺,他周围不断有威胁和怀疑的声音给他带来了很多麻烦。首先,1792年,朴齐家因未经许可砍伐景慕宫周围的树木而被追究责任。时任景慕宫主讲人的李义弼与他的祖先疏远了,称之为“万万骇妄”,并准备“拿问,重勘”。其次,1793年朴齐家在扶余县被监禁期间,朝鲜遭受了严重的饥荒。尽管他尽了最大努力,但他仍然被视为“无绩可言”,甚至是“合施重勘”。最后,他受到了一百根棍子的严厉惩罚,并放开了普勒。最后,在1797年,朴齐家未经授权使用了胡床(一种座位),这与他的等级不一致,当他被问到时,他很傲慢。沈焕之知道当时的经文宴会,他与他的祖先疏远了,被称为“不可以事微置之”,并要求将他免职。在上述事件中,尽管朴齐家的祖先庇护他,不让他被处置,但这种有意的庇护也引起了法庭上有权势的人的严重反感,43他的情况越来越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朴齐家即将迎来另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北方学习理论的机会。到1798年,朴齐家已经担任永平的县长三年了,他对辖区内居民的饥寒交迫感到极度痛苦。“我每次见到峡氓,他都会把工资烧光,手指都秃了。他的衣服烂了十年,他的房子塌了,然后他就可以进去了。烟煤没有烂,他的食物是破碗米饭,还有无盐蔬菜……当我问起他的随从时,他不是奴隶就是军事担保人。他支付了2560元,国家资金来自他。44此时,正祖下令从全国收集农业书籍,以迎接他祖父国王“亲耕耤田之年”的第一个家子转世。根据承政院日记,“己未即我先王亲耕耤田也处于婴儿期。旧盔甲就在拐角处,。。。每个人都有一个好计划,我接受了。妥协并使用它。可以说,这是一部完整的农民集锦。”45收到这一法令的朴齐家非常高兴,认为自己多年积累的理论终于迎来了最好的时机,因此他积极回应,并将其呈现为“一本以《北学》为主题的独特农业书籍”关于谨录所为论说的27个项目和40个注释中有9个项目,名称为“蒂芙尼早餐”。46

从书名中可以明显看出,朴齐家提出了一本继承意义上的农业书籍,继承了早期作品“蒂芙尼早餐”的名称燕行著。不仅书名相同,而且内部项目名称相对一致。此时,朴齐家综合多年的经验,根据现实的要求,选择了近30%的早期作品,然后将其汇编成符合阿格里库要求的专业作品文化书籍。后人通常称之为《进疏本北学议》。这是《北学三部曲》的第三部分,即《终曲》。虽然《进疏本北学议》被定位为“农书”,但其内容并不局限于“农业”。可以看出,大部分内容比例都被置于“农业”的前提下作者。正如朴齐家所说,“非农和益农有先务也”。所谓的“先务”主要体现在“古之四民”除“农业”之外的其他三个“学者”、“工人”和“商人”。特别是他对后者的“工人”和“商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从内容上看,朴齐家的“终曲”《北方学》延续了“首曲”和“中曲”的一贯逻辑。为了准确把握朴齐家的“一贯性”,

可以介绍另一位北方思想家朴趾源(1737-1805)对照两要观察的人。在《首曲》阶段,他们先后创作了《热河日记》和《北学议海盗》。在“终曲”阶段,他们几乎同时将《课农小抄》和《进疏本北学议》呈现给正祖进,因此这两种意识形态家具是非常合适和可比的。这种巧合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金龙德首先注意到了这一点。他分两个阶段研究了四部作品后指出,朴趾源晚年开始回归传统,只有朴齐家是最彻底的《北学论者》。提交人无意否认先前的断言。需要补充的是,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两位思想家的北学理论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应视为思想力量的差异。此时,尽管朴趾源和朴齐家继续提倡北方学习,但力量甚至体现在力量中的关键目标都有所不同。其中,朴趾源早年严格按照《农书》国家藏书的要求,在积累农业书籍的基础上完成了《课农小抄》。他的重点自然集中在“农业”上,而北方研究的目标也相应地集中在农业工具和技术上。朴齐家早年的《进疏本北学议》延续了北学议地区的名称,但他尽最大努力保留北学的原始框架,并呼吁对中国进行全面研究。从积极的一面,他呼吁:“(中国)也有丰富的经验,但它是由熟练的工作模仿的。”49从消极的一面,他呼吁:“(中国)百艺是无所事事的,有浪费但没有修复,那些每天都有时间但缺乏力量的人,夏洛克·何也?不是吗研究中国这是个错误。为此,朴齐家冒着世界批评的风险向正祖坦言:“蒂芙尼的燕京早餐之旅,喜欢谈论中国,。。。(乡下人)已经互相嘲笑了。现在,这个建议不是嘲笑任何东西,而是再次嘲笑它,以便自己接受它,并为《说矣》放弃它。”51

的顽固表现贯穿于朴齐家“北学三部曲”的整个建造过程,直到“终曲”才被外部压力改变”他知道自己做不到,就央求正祖:“冯飞的才能是荷滥觞。他不怕隐藏自己……这不是杜牧。他可以说是无辜的。他为王通感到羞耻。他不敢提出建议。他的大臣们没有责任。他们害怕和孤独了一百年。”。在文章的结尾,朴齐家还详细描绘了他心中理想的国家,那里有一个安居乐业的社会,有序的农田,整洁的方正房屋,优质优良的工具,繁茂茂密的树木,充足的牲畜,勤劳富裕的姓氏,市容整洁,言行一致,工商业发达,夜间治安良好,桥梁坚固耐用,驿站齐全得体,车船便捷,儿童有依托,老人有依托。对朴齐家来说,这样一个理想的国家不仅是他北方学习理论起源的导火索,也是他为之奋斗了几乎一生的北方学习理论的始终如一的目标和愿景。随着朴齐家不断与世界背道而驰的创新理念,

的外部压力和迫害越来越大严肃,北学理论趋于沉默和终结。1800年朴齐家的正祖突然去世,失去了他的伞,他立即被定罪并流放。从那以后,他一直受到政府和公众的威胁,要他死。1805年,他在恐慌中死去。他死后,他的朋友成海应将朴齐家的一生总结如下:“在先(朴齐家-引者注之词)自从高才战败后,他拒绝受到别人的敬仰。他真的很自满,说话很有风格,锋锷殆也不能承诺。这座寺庙珍视它的材料,而且总是很好看,它的荣耀与常格不同,所以避开它的人对公众有利。这座寺庙中不存在幻想的兴起以前的世界。他死的时候,死了几个人,所以他伤了自己就消失了……那些以峭性陷机阱为原料的人不是戒乎”。成海应用“陡峭”一词来定义朴齐家的性格。他超凡脱俗的个性的确是朴齐家生活困难的主要诱因,这给他带来了不小的灾难。同时,正是这样一个人物,真正推动了他在革新路的奋进,最终实现了为后世所熟知的“北学三部曲”。

朴齐家是朝鲜思想史上一位非常有代表性的学者,有许多著名的“头衔”人们都喜欢谈论。首先,他是一位著名的诗人,留下了1700多首中国诗,在朝鲜半岛和清朝都很有名。第二,他也是一代的文学部长。作为奎章阁著名的图书检查员,他深受祖恩的欢迎。第三,他也是中朝文化交流的桥梁。他曾四次前往清朝交流双方的友谊,他被称为朝鲜夫人之一当时谁最了解清朝。第四,他是北学理论的代表人物。r

可以说,朴齐家在仕宦的整个职业生涯都符合这一理论。仕宦前夜早年完成了《北学议》一书,《北学》之声逐渐成为知识界的新潮流。第一次外派后,他将《丙午所怀》一书散播给祖先,并从国家、实践、利益追求等不同角度进一步论证了北学理论的可操作性。在多次外派任务之后,恰逢在全国各地收集农业书籍的机会,他将注意力集中在早期作品《北学议》的重新编辑和最后一首歌曲《进疏本北学议》的发表上。

在《北学三部曲》中作了总结在建设的过程中,朴齐家坚持坚定的目标,抵制外界的批评。虽然结果并非没有遗憾,但从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来看,他为朝鲜的思想界带来了新的风气和新的理念,这是朝鲜第一个打开氛围的人。

1 ab关于朴齐家的性格,他的朋友成海应有一首诗,“楚亭精锐甚,剑出自延津”“宝剑”是恰当的。参见[朝鲜王朝]成海应:研经斋全集,卷2,送柳惠甫朴次修之燕,韩国文学系列(273),首尔:国家文化促进协会,2001年,第27页。

2。在第一次研究中,韩国学术界可以参考李宪昶:《朴齐家,朝鲜时代最高经济发展计划的倡导者,首尔:民俗研究所,2011年。石狮学会汇编:首尔楚亭朴齐家研究:成均馆大学出版社,2013年。日本学术界可参考《山内弘一世:朝鲜华夷思想》,东京:山川出版社,2003年。中国学术界可参考《姜日天:朝鲜王朝后期北方学派实践思想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李英顺:《朝鲜北部学校的实践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等。

3号[朝鲜]朴齐家:《贞蕤阁文集》、《卷4地区》、《答李哀》,韩国文选系列(261),首尔:国家文化促进协会,2001年,第658页。

4[Han]夏洛克·韩荣奎:《楚亭的都市感性与创造性写作》,实际由《社会:楚亭朴齐家研究》编辑,首尔:成均馆大学出版部,2013年,第200-211页。

5[朝鲜王朝]徐有本:《左苏山人文集》、《卷2》、《蒂凡尼早餐》、韩国文选系列(续106),首尔:韩国古典翻译学院,2010年,第22页。

6[朝鲜王朝]李德懋:《青庄馆全书》,第34卷,《清脾录》,韩国文选系列(258),首尔:国家文化促进协会,2000年,第47页。

7[朝鲜王朝]朴齐家:《贞蕤阁文集》、《卷4》、《与徐观轩》,韩国选集系列(261),首尔:国家文化促进协会,2001年,第662页。

8[朝鲜王朝]朴趾源:《燕岩集》,第14卷,《热河日记》,避暑录,韩国选集系列(252),首尔:国家文化促进协会,2000年,第282页。

9[朝鲜王朝]朴齐家:《贞蕤阁文集》、《卷4》、《与潘秋》、《韩国文选系列》(261)、《首尔:民族文化推广》协会,2001年,第664页。

10[朝鲜王朝]朴齐家:《贞蕤阁文集》、《卷4地区》、《答书》,韩国选集系列(261),首尔:国家文化促进协会,2001年,第665页。

11[朝鲜王朝]朴齐家:《贞蕤阁文集》、《卷4》、《与李羹堂》、韩国选集系列(261),首尔:国家文化促进协会,2001年,第663页。

12[朝鲜王朝]朴齐家:《贞蕤阁文集》、《卷4》、《与李羹堂》、韩国选集系列(261),首尔:国家文化促进协会,2001年,第663页。

13[朝鲜王朝]朴齐家:《北学议》,由[韩]安国会翻译,首尔:《石枕》,2003年,第289-290页。

[14]宫嶋博史:在“场合”中自我意识的压抑:《变革之书》,社会编辑:《楚亭朴齐家研究》,首尔:成均馆大学出版部,2013年,第353-355页。

15[[朝鲜王朝]徐命膺:《保晩斋集》,卷7,北学议序,韩国选集系列(233),首尔:国家文化促进协会,1999年,第208页。

16[朝鲜王朝]朴趾源:《燕岩集》,卷7,北学议序,韩国选集系列(252),首尔:国家文化促进协会,2000年,第109页。

17[朝鲜王朝]朴齐家:贞蕤阁文集、卷1、北学议自序、韩国选集系列(261),首尔:国家文化促进协会,2001年,第602页。

18[清朝]焦循:孟子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93页。

19[朝鲜王朝]朴齐家:《贞蕤阁文集》、卷1、北学议自序、韩国选集系列(261)、首尔:民族文化推广协会,2001年,第602页。

20[朝鲜王朝]朴齐家:《贞蕤阁3》,另一首冬至韵,韩国选集系列(261),首尔:国家文化促进协会,2001年,第621页。

21[朝鲜王朝]朴齐家:《贞蕤阁文集》,卷1,北学议自序,韩国选集系列(261),首尔:国家文化促进协会,2001年,第602页。

22[朝鲜]朴齐家:《贞蕤阁文集》,卷1,北学议自序,韩国选集系列(261),首尔:国家文化促进协会,2001年,第602页。

23[朝鲜王朝]朴齐家:《贞蕤阁文集》,卷1,北学议自序,韩国选集系列(261),首尔:国家文化促进协会,2001年,第603页。

24[朝鲜王朝]朴趾源:《燕岩集》,卷7,北学议序,韩国选集系列(252),首尔:国家文化促进协会,2000年,第109页。

25[朝鲜王朝]徐命膺:《保晩斋集》,卷7,北学议序,韩国选集系列(233),首尔:国家文化促进协会,1999年,第208-209页。

26[朝鲜王朝]朴齐家:《贞蕤阁文集》、《卷4》一书,韩国选集系列(261),首尔:国家文化促进协会,2001年,第677页。伦美尔27,承政院日记1593,正祖十年1月5日,首尔:国家历史编纂委员会,1971年,第520页。伦美尔28,承政院日记1593,正祖十年1月5日,首尔:国家历史编纂委员会,1971年,第520页。

,29奎章阁:正祖丙午所怀誊录,首尔:首尔大学,古典刊行会,1971年,第36页。

30承政院日记”》第1594卷,正祖十年的一月,丁卯,首尔:国家历史汇编委员会,1971年,第568页。

31[韩]韩:解题,正祖丙午所怀誊录,首尔:首尔大学校,古典刊行会,1971年,第1-10页。

32[朝鲜王朝]朴齐家:《贞蕤阁文集地区的卷3》,夏洛克·丙午,《第一个月22日韩国参考时间代码的建立》,更不用说《公园家族的心》,韩国选集系列(261),首尔:国家文化促进协会,2001年,第654页。

33[朝鲜王朝]朴齐家:《贞蕤阁文集地区的卷3》,夏洛克·丙午,第一个月22日韩国参议院的成立,更不用说《公园家族的心》,韩国选集系列(261),首尔:国家文化促进协会,2001年,第654-655页。

34[朝鲜王朝]朴齐家:《北学议》,[韩]安国会译,首尔:石枕,2003年,第201-202页。

35[朝鲜王朝]朴齐家:《贞蕤阁文集地区的卷3》,夏洛克·丙午,《第一个月22日韩国参考时间代码的建立》,更不用说《公园家族的心》,韩国选集系列(261),首尔:国家文化促进协会,2001年,第654页。

36[朝鲜王朝]朴齐家:《贞蕤阁文集地区的卷3》,夏洛克·丙午,第一个月22日韩国参考时间代码的建立,更不用说《公园家族的心》,韩国选集系列(261),首尔:国家文化促进协会,2001年,第656页。

,第37版:正祖丙午所怀誊录,首尔:首尔大学古典刊行会,1971年,第44页。

,第38版:正祖丙午所怀誊录,首尔:首尔大学古典刊行会,1971年,第20页。

39[朝鲜王朝]朴齐家:《贞蕤阁文集地区的卷3》,夏洛克·丙午,第一个月22日韩国参考时间代码的建立,更不用说《公园家族的心》,韩国选集系列(261),首尔:国家文化促进协会,2001年,第656页。

40,承政院日记1699,正祖,2月16日,辛亥,首尔:国家历史编纂委员会,1971年,第251页。

41,承政院日记1719,正祖,7月17日,丁酉,首尔:国家历史汇编委员会,1972年,第317页。

42,《正祖实录》,第46卷,《正祖在2月21日的申请》,朝鲜王朝实录,第47卷,首尔:国家历史汇编委员会,1986年,第11页。

43[汉]金炫荣:“蒂凡尼早餐的社会状况和思想在社会中的微笑”,由协会编辑:《楚亭朴齐家研究》,首尔:成均馆大学出版部,2013年,第279-281页。

44[朝鲜王朝]朴齐家:贞蕤阁文集,《卷2》,应旨进北学议疏,韩国系列(261),首尔:国家文化促进协会,2001年,第623页。

45,《承政院日记1800》,正祖11月22日,首尔:国家历史汇编委员会,1972年,第486页。

46[朝鲜王朝]朴齐家:贞蕤阁文集,《卷2》,《应旨进北学议疏》,韩国系列(261),首尔:国家文化促进协会,2001年,第624页。

47[朝鲜王朝]朴齐家:《贞蕤阁文集》、《卷2》、《应旨进北学议疏》、《韩国系列》(261),首尔:国家文化促进协会,2001年,第623页。

48[韩]金龙德:《贞蕤与燕岩》,东洋学研究所编辑:《晚期朝鲜文化:实学部门》,首尔:檀国大学出版部,1988年,第397-402页。

49[朝鲜王朝]朴齐家:进疏本北学议·汽车,[韩国]李佑:楚亭全书,首尔:亚细亚文化社,1992年,第360页。

50[朝鲜朝鲜]朴齐家:《进疏本北学议·农蚕总论》【韩国】李佑:《楚亭全书》,首尔:亚细亚文化协会,1992年,第392页。51

【朝鲜王朝】朴齐家:《卷2》、《应旨进北学议疏》、《韩国系列》(261),首尔:国家文化促进协会,2001年,第623页。

52【朝鲜王朝】朴齐家:贞蕤阁文集,卷2,应旨进北学议疏,韩国系列(261),首尔:国家文化促进协会,2001年,第624页。

齐家文化论文第5篇

北齐是一个战乱中的短命王朝,但是文学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在诗歌、散文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着名作家。但是就北齐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学术界有着一定的分歧。有些人认为北朝是没有文学的,南北朝的文学也就是南朝文学。有些人给予了北朝文学积极的评价,认为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并且对后来的文学产生了一定影响。

新时期以后,随着对中国文学研究的全面展开,北齐文学也逐渐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从各个方面展开了对其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学术界对北齐文学的研究主要从北齐文学兴盛的原因、北齐文学作品、北齐作家、北齐文学的影响等各个方面展开了对北齐文学的研究,下面我就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进行一个简单综述,以期有利于研究者的研究之用。

北齐文学兴盛原因综述

吉定在《北齐文学兴盛及其原因初探》中指出,北齐文学的主要成就在诗歌、骈文、辞赋、民歌等方面,而北齐文学兴盛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北齐统治者的重视;文林馆的创办;北齐文风的“南化”;南北文士的交流。他认为北齐文学在模仿南朝文学的同时,保持北方文学的贞刚之气、开阔境界是北齐文学的一大特点,在哀婉之情的抒发中,包蕴了一份生命价值的终极关怀 ,折射出南北分裂 、融合时期动乱现实给士人心态造成的精神失落和特殊人生的深悲沉恨 ,这一点部分地继承了汉魏风骨 ,是北齐文学的又一特点。

陈娟、徐中原在《东魏北齐散文发展的动因及其表现》中也指出,东魏、北齐的散文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一方面是受到北魏的影响,另一方面,北齐统治者的重视和文士自身审美意识的增强也是出现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东魏北齐不管是在作家、作品数量还是在作品题材、艺术性方面都比前代有了一个重要的发展,并且开始出现了散文的文学流派,这也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

文林馆的设立,是北齐统治者重视文学的一个重要表现,它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出现了多篇单篇研究论文。如宋燕鹏在论文《北齐的文化着述机构——文林馆》中就考证了文林馆设立的时间、执掌与成员人数、成就与撤销时间等一系列问题。他认为文林馆设立于武平三年(572年),颜之推、李德林、张景仁执掌文林馆,经过考证得出文林馆实际有68人,并且整理和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和集子,随着北齐政权的灭亡而消失。魏宏利《北齐文林馆的设立、构成及其历史意义》也认为文林馆的设立时间应当在武平三年(572年),待诏文林馆的人大都富有才华,待诏文林馆的大都是北方的汉族士人,出身于不同的阶层,年龄结构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预示着北方文学新的创作高峰的到来。王允亮《北齐文林馆考论》经过研究史料认为北齐文林馆的真正建立时间应当在武平四年(573年),建立之后主要由颜之推、李德林负责,文林馆的主要职责是编纂书籍,编辑了大批类书,文林馆作家创作了大量诗歌。文林馆的建立在南北方文学交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还对以后朝代相应官职的设置产生了一定影响。石美莹在论文《试论北齐文林馆设立的意义与作用》中着重论述了文林馆设立的意义,她认为文林馆的设立标志着北齐文坛实现了“文学的自觉”,北朝文学开始追赶南朝文学,对南北文风的融合起到了推动作用,而且还培育了一大批新锐作家。

北齐主要文学成就研究由于文献资料的散失,北齐文学一直为学术界所忽略,直到近些年,收集到一些散佚的作品,例如严可均辑佚的《全北齐文》,逯立钦编辑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等,基本上反映了现存的北齐文学的整体状况。随着这些辑佚作品的出现,学术界也逐渐开始重视北齐文学的发展,逐步肯定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985年,张皓在论文《北朝诗风刍议》中肯定了北朝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通过对北朝诗歌的进一步分析,他认为北朝诗歌应当分为三种:汉魏遗响,燕赵悲歌;民族交融,乐府新声;南北初融,寒木春华。

曹道衡先生在论文《论北齐诗歌的历史地位》中肯定了北齐的诗歌创作,虽然现存数量不多,但是却代表了北朝文学比较繁荣的一个阶段,与北魏、北周相比,诗歌创作在数量上明显要多,就创作技巧而言,相比北魏时期也是比较成熟的。由于地理、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北齐诗歌呈现出不同于南朝的特色,数量上也无法与之相比,但总体来说,北齐诗歌是代表着上升的趋势。当然,北齐也是在借鉴南朝诗歌的经验,体现了南北文风的大融合。

刘怀荣在《北齐、北周及隋代的歌诗艺术考论》中看到了歌诗在三代中的繁荣发展,王室、贵族和文人们阶层对歌诗艺术的喜爱,极大地促进了歌诗艺术的发展,而这些喜爱歌诗艺术的文人大多都是歌诗的创作者。胡汉音乐交融,南北歌诗融合,使得歌诗艺术的创作和消费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胡大雷的论文《南北朝外交场景中的诗人诗作》论述了南北朝诗人在外交场景中的诗歌创作。因为外交使者的形象、口辩、风度、才学都与国家的形象、威严紧密相连,所以才学俱佳的诗人就成为了外交场景中的常客。文学作品也承担起了外交往来的重任,双方有往来必有赋诗,这也成为一种定例,包括使者的以诗相会,对自己使节生涯的吟诵等等,这也表明,南北统一已经成为一种大趋势。

北齐诗歌与同时期的陈朝相比,有着许多不足之处,但是在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上也有自己的可取之处。

目前学术界的研究还是相对薄弱的,没有对北齐文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这还有待于后来者进一步开掘。 北齐具体作家研究

由于大量文学作品的散佚,北齐的作家也有不见于史料者,现在学术界所见的大都是《北史》,《北齐书》等所记载的,也逐步开展了对这些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就。

孔毅在《东魏北齐的文士及其命运》一文中指出,在东魏北齐活跃着一个文士集团,在两朝政治、文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隋唐人对这个文士集团有高度评价,但是近些年又受到忽视。他们编修了大批书籍,如《魏书》、《修文殿御览》、《文林馆诗赋》等,对后代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文士大都才华卓着,富于辩才,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在外交领域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李少雍的论文《史传文学家魏收》对魏收的文学和史学创作进行了总结。他通过研究的出,魏收的诗作目前现存16首,大多是模拟南朝诗人的作品,但也有少数诗歌体现了北朝浑厚的诗风。魏收推崇并模拟南朝梁昉,并以散文创作见长,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收录了魏收13篇散文。魏收最着名的是他编写的《魏书》,尽管颇受争议,但仍然代表了魏收创作的高度。

徐中原《邢邵散文略论》一文集中论述了邢邵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他的散文现存28篇,风格不同,以文采见称,其思想内容涉及佛学、文学思想等等。他的文学创作影响深远,被南朝人成为“北间第一才士”。

钟素梅在论文《颜之推入北后的文化反思》中阐述了颜之推在出使北朝后的思想变化。她指出颜之推出身南朝高门,曾受南朝皇帝大恩,所以入北之后对故国怀有依恋之情,加之北方文化的变化和政局的动荡,使得他不得不小心从事,在北方儒家讲耕读的质朴刚直的文化氛围中,颜之推重新审视自己所依恋的南方文化时,发现了腐化堕落的一面,又反过来批判南方文化。

王允亮《颜之推与南北文学交流》一文,指出了颜之推在南北文学交流中所起的重 要作用,其中涉及到南北方文学风貌的不同以及他对于文学创作的一些深邃见解。颜之推的文学创作受到家世影响,有着浓厚的儒家气息,入北之后对于推动南北文学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颜之推还将南北方的典籍、文风、士风等进行对比研究,促使他对文学创作提出了许多切实的见解。他比较重视文学功利性的一面,认为文章应该“不失体裁,辞意可观”,同时还强调文学的艺术性具有一定的独创性。

文学作品的创作离不开具体作家,所以研究一个朝代的文学就必须要研究这个朝代的作家。北齐的作家载于典籍的并不多,对于北齐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尚有许多作家没有人进行研究,还期待以后的研究者可以做出更多研究,以完善研究资料。

北齐文学影响研究

北齐文学创作虽然不如南朝各代丰富,但是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手法上都对后代文学产生了积极影响。

齐家文化论文第6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家文化”;大学生党员;看齐意识

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特别是关于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看齐意识”的提出更是高屋建瓴。在2015年12月11日至12日召开的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首次强调“要强化看齐意识”。2015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三严三实”专题民主生活会上,提出:“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必须有很强的看齐意识,经常、主动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1]2016年,关于“看齐意识”的系列讲话使“看齐”拥有了新的内涵和新的时代要求,彰显了我们党新的治国理念,为实现中国梦指明了方向。2017年1月6日,在第十八届中纪委七次全会上强调: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最终要落脚在看齐上。”[2]

一、中国传统“家文化”中蕴含的“看齐意识”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隐含的“齐”文化

“齐”,原意为“整齐”“平等”,引申为“秩序”、“力量”。古语有,齐则有序,齐则有效,齐则有力。由此可见“齐”在某一事件中的重要效果和力量。“人心齐,泰山移”,强调的就是“齐”字的力量,正所谓“群力谁能御,齐心石可穿”。《孙子兵法》讲“上下同欲者胜”,说的是只要大家同舟共济、齐心协力,向着同一个目标,保持同一步调共同努力,就能夺取胜利。孔子说:“见贤思齐”,就是说一个人要向德才兼备的人看齐;班固说:“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说的就是上行下效的看齐作用[3]。

(二)中国传统“家文化”中隐含的“看齐意识”

中国传统“家文化”博大精深,积淀了许多精辟独特的思想精华和优秀基因,“齐”就是其中之一。诸葛亮的《诫子书》、朱熹的《朱子家训》、司马光的《温公家范》、范仲淹的《告子弟书》、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等,都是对后代子孙在教育子女、持家、做人、做事等方面提出的要求和忠告,归结起来就是“齐家”。在《礼记.大学》中有:“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的“齐”字可以理解为“治理”、“一致”,就是说,只有治理好家庭,才能治理好国家,要想治理好家庭,必须先从培养自身修养做起。由此可见,“看齐意识”早已蕴含在中国传统“家文化”之中,并且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承和弘扬。

二、大学生党员“看齐意识”养成的价值考量

(一)大学生党员群体的先进性对“看齐意识”的呼唤

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优秀群体、精英中的精英,他们思想政治素质较高、学习成绩优良、模范作用鲜明,能够在大学生中发挥正能量,对于创建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有着不可估量的示范作用。因此,大学生党员作为党的一员,其自身的先进性、示范性要求他们应该也必须具备“看齐意识”、树立“看齐意识”、养成“看齐意识”。

(二)大学生党员“看齐意识”养成的必要性

大学生党员树立“看齐意识”,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党员核心意识,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党员大局意识,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党员核心意识,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党员廉洁意识。大学生党员只有向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思想统一、步调一致,才能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才能深刻领会治国理政的新思路和新战略;只有向党规党纪看齐,才能自觉维护,模范遵守党规党纪。

(三)大学生党员“看齐意识”养成的践行

看齐的关键在于“基准”,就是找准看齐的目标。大学生党员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要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始终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要做到经常看齐、主动看齐、真正看齐,切实做到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要向焦裕禄、毛丰美等时代楷模和先进人物看齐,见贤思齐,立足高远,培养自己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提高自身修养,丰富自身内涵,为努力实现中国梦而奋发学习。

三、中国传统“家文化”的融入是大学生党员“看齐意识”养成的内在要求

(一)家庭建设在廉洁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家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看齐意识”。家庭文化建设、家庭文化教育对于每个人的成长、对于廉洁社会风气的形成都非常重要。深刻指出:不论时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4]。“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要“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5]。“国”和“家”紧密相连,国由家组成、有国才有家;家是国细胞,家和万事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直强调个人、家庭和国家的有机统一,从个人到国家、到天下,“家”是最重要的纽带,家风相连成民风,民风相融汇国风。家庭是国家的缩影,只有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好、治理好,才能治理好国家,才能建设廉洁和谐社会。

(二)不良家教在廉洁社会建设中的负面影响

在2016年5月3日的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从近年来腐败案件看,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6]、K荣、徐才厚、令计划等人,由于疏忽了家庭建设,不仅本人走上犯罪道路,家属、子女甚至亲属也走上犯罪的道路,在一定程度上败坏了社会风气。高校个别学生家长为了孩子的“前程”,往往会帮助孩子在入党、评优等机会中寻求捷径,这样的“家教”导致一些学生考试作弊、生活奢侈浪费、求职掺水作假、廉洁素养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清风校园建设的效果,进而给廉洁社会建设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中国传统“家文化”融入大学生党员“看齐意识”养成的可行性

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历史上的治国经验。大学生党员“看齐意识”只有根植于中国传统“家文化”之中,才能与大学生党员的思想产生共鸣,才能使大学生党员进一步明确“小家”在“大家”建设中的重要性。因此,高校在学生党员廉洁教育、“看齐意识”养成中,将中国传统“家文化”有效融入其中是必要的、可行的。

四、中国传统“家文化”融入大学生党员“看齐意识”养成的有效路径

高校要结合学校实际,通过以下途径,逐步将中国传统“家文化”有效融入大学生党员“看齐意识”养成和廉洁教育之中。

(一)积极开展中国传统“家文化”课堂教育

1.中国传统“家文化”进两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中,以关于“家风”建设相关讲话为引领,将中国传统“家文化”相关内容引入课堂,培养学生中国传统“家文化”中“欲齐其家者,必修其身”、“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等理念,筑牢“看齐意识”、廉洁自律意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中国传统“家文化”进党课。党校在课程安排上增加中国传统“家文化”的内容,结合焦裕禄、毛丰美等优秀人物良好的家风建设,结合、苏荣等失败的家庭教育,从正反两方面,加强“家文化”教育,增强党课的感召力和说服力,使学生感受到家庭教育、家风建设在建设廉洁社会和培养“看齐意识”中的重要性。

(二)积极开展“家风”建设系列活动

开展“家规、家训、家书”故事征文活动。组织学生围绕家规、家训、家书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传承的问题,展开专题讨论,从名人事迹、典型的社会事件、舆论的热点话题入手,撰写体会文章;开展“我爱我家”演讲比赛。组织大学生从身边事例出发,阐释对“家”的理解,激励广大学生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责任心立志勤学,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开展“和谐家风”书画摄影展。组织学生用摄影、绘画、书法等各种方式记录家庭的温馨故事,弘扬孝顺、和谐、勤俭的传统美德。

(三)强化载体的教育力量

1.充分展示网络教育的力量。辽宁工业大学“清风校园”网站是第三届全国高校“十佳校园廉洁教育主题网站”,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广大师生的廉洁教育。近两年尤其注重中国传统“家文化”教育,通过强力打造“廉政故事”、“廉政散文”等栏目,将曾巩教子孙的“正己修德,廉洁爱民”;范仲淹诫子的“自奉俭,不营私”;立下的“五心”家规等经典的家风、家训,及时传递给广大师生,为大学生廉洁意识的培养、为“看齐意识”的养成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2.强化舆论阵地教育的力量。高校要利用校报、广播、校园网等媒体,采取设置专栏、开展专访等形式,大力宣传中国传统“家文化”的精髓。利用多种媒体,展播中华传统优秀家规、家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塑造爱家、爱校、爱国、爱中华文化的合格人才,打造美丽、和谐、创新、有梦想的和谐校园。

3.发挥移动新媒体教育的力量。在新媒体兴起的时代背景下,移动新媒体逐渐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舆论引导的前沿阵地,成为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有效载体。高校要顺势而为,善用新媒体,打造新平台,不断创新廉政文化教育话语体系。主动加强新媒体的使用,通过开通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及时分享积极向上的教育内容,充分发挥移动新媒体优势。

(四)创建多方位合力教育网

高校应重视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互动,构建合力教育网[7]。一是注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互动。古人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家庭教育是学生品质形成的第一课堂,家长的言行直接影响学生品质的形成。因此,高校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补充作用,通过邮箱、QQ、短信、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宣传名人家规、家风、家书,督促家长构建良好家风、注重榜样的力量,在言传身教方面做子女的示范和清正廉洁的表率。二是注重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互动。学校要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强化学生廉洁教育,在教育中树立正确的“看齐意识”。如锦州特有的“辽沈战役纪念馆”、“锦州苹果廉政基地”、“锦州廉政教育基地”,就是强化大学生廉政教育、提升大学生廉洁意识、培养正确的“看齐意识”的良好的教育资源。

“家和万事兴”。高校要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逐步将中国传统“家文化”融入大学生党员“看齐意识”养成之中,夯实大学生家庭美德教育,廉洁自律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认知。

参考文献:

[1]治国理政关键词(35).看齐意识:凝聚团结统一的磅礴力量,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

[3]傅奎,增强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跟上中央要求,《中国纪检监察》,2016年第5期,27-28

[4]《中国家规》出版发行,《中国纪检监察报》2017年3月23日,第6368期,第一版

[5],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年2月18日第二版

齐家文化论文第7篇

[关键词]齐鲁文化;齐文化;儒家;山东精神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3 ― 0073 ― 02

以儒学为代表的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于当代政治、社会发展及社会主义治理体系的构建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以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来审视齐鲁文化的当代价值、功能和作用,有助于使我们对齐鲁文化的认识更具时代性,有利于更好地挖掘和继承齐鲁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提升齐鲁文化的影响力,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为文化建设提供思想基础和理论支撑,实现“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

一、齐鲁文化的内涵

齐鲁文化中的“齐鲁”不仅是表示空间的概念,还是一个表示时间的概念。作为空间概念,“齐鲁”指山东地区在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最大诸侯国齐国和鲁国;作为时间概念,齐国和鲁国两个诸侯国在历史上皆存在了800年左右,其后为其他诸侯国所灭。但虽然政权被灭,齐鲁两国的文化体系和思想成果却传承下来,并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与燕赵文化、秦楚文化等地域文化一样,齐鲁文化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表现出丰富的内涵。齐鲁文化的最早形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自秦汉以来,齐鲁文化逐渐融合到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学界在探讨齐鲁文化的结构时,一般认为齐鲁文化包含了齐文化和鲁文化两个文化圈。齐文化侧重“功利”,较重视耕战、农业发展;鲁文化注重“道德”,较重视伦理规范与道德规则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齐文化与鲁文化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我们可以把齐鲁文化理解为“以先秦齐、鲁两国文化为内核和主干,以两国文化的渊源发生和延续展现为主要描述对象的文化。”〔1〕在齐鲁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它始终保持了开放性的特点,吸收了其他地域文化的优点,从而使自身具备了良好的调节功能。西汉时期,随着儒学被统治者定为处于独尊地位的意识形态,齐鲁文化也获得了在社会诸种文化和思潮中的主导和支配地位,并成为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核心,对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齐鲁文化的当代价值

齐鲁文化表现出自强不息、经世致用、和而不同、崇尚民本、诚信友爱的基本精神,这些基本的政治价值和社会理念曾经有效地促进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有序发展,对当今社会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1.自强不息,重视经济

齐鲁文化中有崇尚气节、自强不息的精神。一个典型的例证是齐文化对经济与社会实际的重视。姜太公、管仲等人都重视人的积极因素,以积极入世的精神推进社会变革与发展,表现出自强不息的精神。重视经济是齐鲁文化的特点之一。尤其在传统农业社会,齐鲁地区的农业较为发达,渔业、盐铁工业、及社会化的水利、交通等都比较发达。以齐文化为例,齐相管仲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了盐铁专卖制度,不仅富强了当时的齐国,也极大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成为后世盐的专营制度的起始源头。管仲关于“四民分业”的思想将齐人划分为士、农、工、商四类,为齐国的霸业奠定了物质基础,也为后来的传统社会一直沿用。这种重视经济的思想与当代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相通的。

2.崇尚人本,天下为公

民本思想是齐鲁文化最重要的价值理念之一,齐鲁文化是围绕“人”这个核心展开的。在齐文化中,管仲提出“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管子・霸言》)管仲的改革也是围绕人本展开的,其改革思想与民本精神为后代统治者继承发扬。以孔孟学说为代表的鲁文化中,民本思想占据了重要地位。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王道”、“先王之道”、“尧舜之道”、“文王之治”等等,其“仁政”思想把儒家的民本思想发展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另外,对“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的追求,也是齐鲁文化的思想特色之一。近年来,随着社会公正问题的凸显,我国政府进一步明确了公平正义在社会主义内涵中的地位,提出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在当代社会条件下,我们应当发扬传统齐鲁文化中天下为公、仁者爱人的政治理念,进一步维护、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平正义。

3.诚信友爱,仁者爱人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齐鲁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也是齐鲁思想家思想体系中重点倡导的。孔子构建了其仁学思想体系,把克己、爱人、复礼作为仁的具体内容,并将之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精神指导,并要求人们都按照有一定的礼制规范行事。尽管孔子所讲的礼的核心是上下等级关系,但其中的一些因素可以为我们今天所用,如“正礼”、“修己”、“自戒”、“自讼”、“自省”、“自责”等思想,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对今天处理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孟子则突出了孔子学说中的仁义礼智,并把这四者与人性善理论结合起来,提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把伦理范畴与人性善连结在一起,从人的本能的角度来解释人伦关系,这是对孔子仁爱思想的发挥,在儒家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传统齐鲁文化中也有一些与现念不相符的消极因素,诸如重农轻商意识较浓、宗法观念凝重、法治意识缺失等。对于这些消极因素,我们应辩证对待。要看到这是与当时封闭的小农经济环境、严密的等级制度和思想相应的,是受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限制的。

三、提升齐鲁文化影响力的途径

两千多年来,齐鲁文化对于维护传统大一统理念及国家统一、社会伦理规范的遵守及人际关系的协调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文明的发展。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应继续呼唤齐鲁文化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继续挖掘齐鲁文化的核心价值,形成提升齐鲁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合力。

1.发挥政府主导功能。政府在社会资源的掌握和分配中具有其他任何组织都不具有的优势,因此政府在提升齐鲁文化影响力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取代的。就文化建设来说,政府在文化资源的配置中起主导地位,能够为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和制度保证。因此,提升齐鲁文化的当代影响力,首先要重视发挥政府的统筹规划、政策扶持、监管协调等功能,为齐鲁文化的传播与弘扬提供良好的政策保证和社会平台。

2.利用好齐鲁文化影响力提升的载体。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有利于齐鲁文化影响力的提升,近年来,我们采取了诸多措施来普及齐鲁文化,如各级各类道德讲堂、各种层次的文化讲堂等。这些载体形式促进了文化产业品牌的推广,提升了齐鲁文化的影响力。近年来,山东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构建并推进了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孔子文化展等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交流品牌项目,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须新一步创新理论和工作机制,探索对外文化交流、对外文化贸易和对外文化传播的新领域、新模式,从而更好地提升齐鲁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

3.培育“山东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扩大齐鲁文化的影响力离不开人的精神的改造与提升,要以提高人的素质作为支撑。而提高人的素质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应该是体现在现实生活之中的。当前的重点之一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可以把“山东精神”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切入点。“山东精神”的主要内涵有“改革创新、开放包容、忠诚守信、务实拼搏、敢为人先”。这为齐鲁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树立了共同的价值目标和精神追求,也为地区发展竖起了一面精神旗帜。近十年来,围绕这一价值目标,结合山东的区域实际和文化传统,我们在改革创新、诚信和谐等方面展开了诸多有效的工作,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弘扬山东精神有利于激活齐鲁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和积极因素,实现传统美德与当代价值相贯通。

四、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齐鲁文化资源

需要明确,在当代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交融震荡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必须辩证地对待传统齐鲁文化。对待传统齐鲁文化,应该有科学的态度。换言之,我们固然不能否定文化传统,不能否认传统文化中有诸多优秀因素,然而,要避免走入另一极端,避免盲目地一味颂扬以齐鲁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要避免对齐鲁文化研究中的“主观投射过度”现象,避免“认识主体用现代性的认知替代传统认知,把自己的观点、甚至是当下流行的现念或观念,投射到古人身上。”〔2〕例如,现在有诸多学者著文立说,提出儒家学说中的“君子”人格即是现代政治学意义上的“公民”人格,并从各方面、各角度去论证这一学说,进而提出传统儒家文化中含有现代公民理论的成分。实际上,儒家理论中的君子根本不具有现代公民概念的内涵,把二者等同起来或者认为二者想通的观点从本质上混淆了传统臣民型政治文化与现代公民政治文化的区别,是一种认识的误解。所以,对齐鲁文化传统的价值要区别对待,不能忽视其本身的局限性。不可否认,在传统齐鲁文化有诸多优秀的因子,对当今的社会实践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但从总体上来说,以齐鲁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是与现代政治与社会理念相悖的。齐鲁文化产生于传统封闭的小农社会,具有重义轻利、道德政治化等缺陷。对于这些缺陷,我们应理性分析。以齐鲁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不能成为现代文化的主流,对于其中的积极因素和有益成分,要根据当今的社会主义实践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不能不加区分地把传统齐鲁文化照搬到当今的社会之中,更不能把传统齐鲁文化中消极落后的因素扣上“优秀”的帽子而大力提倡。

总之,挖掘齐鲁文化的深刻内涵,发挥齐鲁文化的当代价值并提升其影响力,从而使齐鲁文化更好地服务于山东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当代条件下,既不能守着传统照本宣科,也不能对传统置若罔闻,要立足于当今的社会实践,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新的有益因子,从而实现齐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