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大学学历教育(合集7篇)

时间:2024-03-16 08:14:15
大学学历教育

大学学历教育第1篇

新形势下的

大学历史教师必备的思想素质

传统的大学对历史教师一般的素质要求是:对于所担负的某一段历史的教学,只要熟悉此段历史的体系结构,和基本的历史史实,给学生讲清楚也就可以了。较为负责任的教师再深入地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增加一些教材以外的知识也就足够了。无论是中学教学适应大学教学,还是大学教学适应中学教学,都没有考虑学生发展的因素。实际上,这种大学历史教育是脱离中学历史教育培养精英的一种教育模式。

如今,中学历史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是以育人为主。新形势下的大学历史教师所具备的素质应作重大的调整。

首先,以较高的教师德性从事教学。实际上,高校教师德性是培养中学教师德性的关键一环,虽然不能说高校教师的德性决定了中学育人的水平及效果,却可以对将来中学历史教学的主体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大学教师的德性越突出,那么这种影响力也就越强大。

大学教师德性的构成可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教师心理上高度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包括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个人的高度负责精神。中学时期正是一个人内心世界形成的关键期,他(她)们所受到的影响主要来源于社会、家庭、学校和教师。社会的复杂性造成了对中学生影响的不确定性,面对正处于心理发育叛逆期(或逆反心理期)的孩子,家长对孩子的影响也主要以社会性影响为主,思想与品德的教育为辅,容易使中学生的心理产生偏差。学生一天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渡过,与教师接触最多,教师也最了解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正面的、正确的国家观、社会观、人生观及道德观的教育。在这种教育过程中,除了历史学科有其自身优势外,历史教师的德性就成为了关键因素。在现今,大学教师除了要拥有敬业精神及高度的责任认同外,还应具有平等精神、关爱精神、人格尊重等德性,把内在的善良动机和情感付诸教育活动之中,通过这种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什么是教师之德,潜移默化,培养出德性较高的中学教师。

二、教师的公正德性。教师针对学生所体现出来的公正自古就有,孔子在教育实践中对不同的学生所实施的教育方法,实际上就是教师公正德性的完美表现。首先,孔子倡导举办私学,使不同层次的人都能够接受教育,打破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实现了一种社会性的公正,它是教师公正德性的最高层次。现今在许多大学里,许多贫困学生面临的辍学、欠费退学或不能正常学习的情况,无疑是教育公正德性的严重危机。折射在教师身上是对物欲、金钱的狂热追逐,从而多方面丧失了教师的道德和良心。虽然是少数现象,但是所造成的恶劣影响是广泛的。其次,是孔子在具体的教育实际中,因材施教,使每个受教育者得到合理的需要和合理的评价。这种教育可谓尽善尽美。所以,当代教师应该像孔子那样,用心去体验教育的公正性而不仅仅是停留在遵守教师的公正德性,把公正真正落实到不同材质的学生身上,正大光明、质朴、公道,把无私、关爱的“仁”的品德在教学中展现给学生,才能发挥教师德性的效力和作用。

其次,以职业为美点燃自己教书育人的生命之火。人类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教师来传承的,特别是历史教育,在知识传承、文明传承和精神传承中居于主导地位。历史教师职业不是热门专业,但是它在社会精神文明及价值观教育方面又是其他专业所无法取代的。因此,对于选择了历史教师这一职业的人来说,要建立以职业为美的心境,超越纯粹物质欲望的追求,把自己所做的平凡工作与新一代的成长、人类生命的延续联系在一起,与个人收获的快乐、自我价值的实现联系在一起,从而获得心理上美的体验与意识,形成以职业为美的内心情感。当达到这种境界时,就不再把历史教师这一职业当作对社会的一种牺牲或付出,而是对社会的一种创造,它创造了年轻一代的灵魂,创造了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念,是人类美的最高境界。具备了这种情感,历史教师职业就不再是枯燥的、贫穷的、冷门的职业,而是愉悦的、高尚的职业,是能够体现自己生命价值的职业。

新形势下

大学历史教师专业结构必须发展

以往,大学历史教师的专业性非常强,排斥了其他相关学科在历史教育中的作用,对社会的解释与理解是单线条的,无法发挥历史学在认识社会时的优势。自八十年代以来,大学历史教师虽然在历史研究方面拓宽了渠道,但在教学上变更较少。自上世纪末中学教学以面向生活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以智力开发为主,使中学教材的内容失去了系统性,知识结构不再具有体系性,而趋向于知识以历史为核心的综合性。它基本涵盖地理学科、政治学科、法律学科、心理学科、经济学科、社会学科等多种学科的内容。虽然学生在校学习时接触过某一单一学科,距离中学历史教学内容的要求仍较遥远。为培养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高校历史教师在坚持本专业知识体系的同时,必须扩展单一的历史知识结构为复合的知识结构,以便于运用综合知识为学生做出认识社会、解决问题的榜样,使学生逐渐地学会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实际上,在历史教材内容中就已经包含了多种学科的知识,若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必然要对这些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其中几种知识的体系,并将其融入到教学之中即可。这样既可以增强教学的艺术性的吸引力,又可以使学生形成知识的综合意识,而且为将来驾驭变化了的中学历史教材奠定了坚实的意识基础。

在知识结构之外,专业结构还包括能力结构、专业服务精神两个方面。能力结构可以包括教师的审美能力、语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组织能力、与学生的沟通能力等等。教育与教学过程并非仅是用语言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需要达到多种目标的过程,并且每一种目标则需要一种或几种能力来完成。专业服务精神是历史教师对历史专业的执著,包括上面所谈及的思想素质和对社会价值取向的抵抗能力。

大学历史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

中学历史教育方式的变革开始极大地促进大学历史教育方式的改革。在中学历史教材变革的同时,其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大学历史教学也不得不适应国家教育理念的发展和中学教师的需要而进行必要的改革。

教学观念的改革。以往大学历史教育和教学培养的目标是历史精英型的人才,在历史学科方面拥有完整无缺的知识体系和较深的历史理论水平,也就是说是培养历史研究型的人才。中学历史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具有民主、平等精神、创造精神和遵守法律的现代社会的公民,中学历史教学实际上是大学历史教学的缩影。大学历史教育承担着培养实现这一目标的教师队伍,就要首先使这支教师队伍具备民主平等精神、创造精神和遵守法律的现代社会公民的素质、意识和能力。改变单一的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势在必行,其培养方向首选复合型人才,其次为能力型人才,再次为观念开放型人才。

教学方法的变革。为适应多种人才的培养,也必须改革过去那种完全的教师讲授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根据学生参差不一的情况,采用分组讨论、师生主题对话、不同层次的作业、指导问题的研究、撰写论文、社会调查、资料收集、专题讲座等多种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能力,达到综合发展的目的。

大学学历教育第2篇

一、当代中国大学历史教育与人文精神的缺失

以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闻名于世的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过:“中国的科学之王既不是神学,也不是物理学,而是历史。”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学科,我国历史教育的现状令人忧虑。表面上看,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非常需要历史学,但现实生活中,历史教育受到的冷落几乎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

近代以前我国的大学教育是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的。我国近代高等教育是面对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并伴随着“科学救国”的急切动机发展起来的。在洋务运动早期设立的大多数学堂中,学习内容以抵御外侮为根本目的的西方科技实学为主,人文教育一开始就受到了科技教育的遮蔽而衰微不振。近代的科技革命成果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于是人类对科技越来越崇拜,而人文精神遭到冷落。人们为满足自身的欲望,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改造自然为人服务,很少关注人自身的心性完善。在这一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开始改变,实证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开始占据思想领域的主阵地,人们仅以创造财富、满足物欲为目的,因而很少关心历史教育和人文精神。

二、帮助青年人铸造民族精神,培养正确的国民意识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史,重治史、重历史教育是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从小学开始,就开设有历史学或是社会学的科目,在人生重要的学习阶段不断培养着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民族认同感。但是在固有教科书和观念的引导下,历史一直被认为是死记硬背的科目,致使当大学里历史成为选修课时,很多大学生失去了在大学阶段再研习历史的兴趣,不愿意主动或者进一步接受历史教育,“以史为鉴”的历史教育功能成了纸上谈兵。实际上,高校开设历史课不仅可以进一步丰富历史知识,还能帮助大学生进一步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观察世界,分析并解决问题。大学阶段的历史课除了探讨事件,更进一步探讨了在过去特定的背景下,不同的人为何做出的选择不同,起初微小的差异最终导致他们迥异的命运。这些历史人物的影响至今仍在持续。了解青年时期的历史人物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在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坚定自身立场,明确现阶段的责任和使命,帮助引导其成长为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历史上每一个大变革阶段,都会涌现出大批思潮,众说纷纭中真正进步的历史潮流是什么,又该如何把握,这些思想现在又如何继续影响着我们的社会,从过去的变革中我们能学到些什么,这就是历史学习的重心,也是通过历史教育让大学生明白这些问题。历史帮助大学生客观地发展性地看待问题,认识了解世界,通过把握世界的进步潮流进而把握自己努力的方向,真正地以史为鉴,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而铸造民族精神,形成国民意识。

三、积极利用各种媒体,再现历史,形象直观

由于录像教材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并具有功能再现等特点。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引入课堂教学之中能有效的解决传统教学中“直观性差,教学效率低”的问题,使学生在视听中得到知识,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捷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做。日本占领南京后,对南京人民进行了血腥大屠杀,犯下了滔天罪行。南京的和平居民,有的被当做练习射击的靶子,有的被当做拼刺刀的对象,有的被活埋。在短短的6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尽管书上用了很多数字来证明帝国主义的罪恶,但这是生活在新时代的中国青少年所难以深刻的体会。“百闻不如一见”,为了使学生更加真实地了解这段历史,认清帝国主义的本性,借助于电视机、放映机播放了《屠城血证》中的片段及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生动历史的视频资料,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的所谓“大东业共荣圈”实际上是对中国等其它国家的掠夺,只要有帝国主义的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

四、树立正确专业发展意识

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具有不同的性质,符合事物发展方向的正确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则起消极、阻碍作用。因此,加强历史教育专业建设必须树立正确意识。

一是要根据建设综合性大学的需要,在指导思想和建设方向上体现综合性。历史教育专业建设要服从和服务于综合性大学的建设,要以综合性为着眼点,在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充分体现综合性,从而以彰显综合性大学的属性和特色

二是根据中学历史课程综合化的趋势,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体现综合性。综合性是中学历史新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譬如,初中开设的综合课程“历史与社会”就整合了历史、地理等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内容。高中历史的选修模块,其内容的综合性也非常强。因此,历史教育专业建设要从实际出发,课程设置要体现综合性,以培养具有综合知识结构的历史教师。

大学学历教育第3篇

历史通识教育是大学通识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展历史通识教育对于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操,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我本人在重新探索历史通识教育的意义和反思中国传统历史教育局限性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教学实践,进行了一系列关于历史通识教育的探究,总结出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关键词:

大学;历史;通识教育;教学

现如今,大学通识教育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普及。大学通识教育在于打破专业间的壁垒,使学生通过对不同领域知识的学习与整合,成为见识通达、人格健全的个体。其中,历史通识教育是大学通识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展历史通识教育对于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操,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我本人在重新探索历史通识教育的意义和反思中国传统历史教育局限性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教学实践,进行了一系列关于历史通识教育的探究,总结出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一大学历史通识教育的意义

(一)大学历史通识教育能够丰富大学生人文知识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

我国在20世纪末期就开始了高校素质教育的改革,目的就是在当今学科分化越来越精细化的情况下,避免学生过度为专业知识所束缚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提升。当今,我国应试教育的现状依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许多理工类大学生的人文知识水平更是有待提高。在本世纪初,深圳市委宣传部和深圳团市委等单位在北京、上海、武汉等部分重点城市做了一项关于青少年历史知识现状的报告,报告显示,全体受访者中仅有1.5%及格,可见学生历史知识的匮乏足以令人担忧。通过历史通识课的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中国史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对我国悠久的历史有更深刻的了解,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世界史的学习,能够开拓学生视野,从世界史的角度更好地理解中国和中国人。

(二)能够培养学生历史思维

学习历史能够开拓大学生视野和思维,让大学生学会纵向地看待问题。学生通过回顾历史,回顾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来更好地理解世界(例如在世界文明史中回顾犹太教与基督教之间的渊源,犹太人遭受的苦难,就可以更好地理解犹太人独特民族性格以及现代世界中犹太民族与世界各个国家的关系),让学生在思考与感悟当中增加对现实世界的关怀和宽容;学习历史也有利于学生在现实生活当中换位思考,让学生理解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人所作出的决定,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同时,通过学习历史,培养学生从人的角度出发来看待问题,这也有利于塑造学生人文主义精神。

(三)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

学生通过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品评,能够更好地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方法,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教师通过和学生共同探讨历史事件的起因让学生懂得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英雄人物与人民大众之间的辩证关系,并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教师通过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能让学生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态度。这些能力的培养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史观,而且有助于学生正确和客观地看待自身和周围世界,这对于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二传统历史教学的局限性

中国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可以用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来概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材或者其他材料学习定论,授课方法以讲授为主。这也决定了学生在这一过程当中并不需要去探索、研究和发现,学生只需要被动接受即可。我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上也主要以现成的理论和知识为主。例如之前我在《美国历史与文化》一课中设计的大纲内容有:一、北美独立运动。学生在本讲中需要了解1.独立运动的背景2.运动的过程3.美国独立宣言的过程和意义;二、西进运动。学生在本讲中需要了解1.美国的领土扩张的过程2.移民运动过程3.西部的开发的过程……。这种教学内容的设计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却不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巩固知识。在教学方法上以讲授为主,课程当中没有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当中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不多。尽管在学习过程中会给学生播放相关的纪录片、影视资料或者给学生讲述一些美国历史的小故事来丰富课堂内容,但总体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不高,学习的效果不尽如人意。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原始史料,课堂上提供的资料不够全面,精度不高,针对性不强,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的并不深刻,讲课有些流于形式。后来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课程的设计更偏向于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无论在教学形式还是在教学内容上,我都做了大量改革和尝试,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大学历史通识教育的教学内容探究

传统教育只是传授给学生课程的定论和意义,这种教育方式不利于引发学生独立思考。而经过对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探究后,教师在课堂上只需提供课程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定义,课堂上主要任务并不是让学生掌握内容,而是给学生提供一系列理解这门课的工具,通过有针对性的材料的阅读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在之前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的阅读材料都是课程需阅读的经典材料(例如:《五月花号公约》《美国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而且只要求学生理解材料内容即可,在阅读之后给学生总结材料的意义所在。此后我给学生提供了更加具体、详实和有针对性的课程资料和国内外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且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例如:阅读莱克星顿枪声后英国殖民军队和殖民地民兵武装的两份报告,阅读后思考以下问题:这两份报告的差别在哪里,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别,该怎样认识这两份报告当中的差别,你认为这两份报告哪一份更能体现当时历史的真实情况,原因是什么,根据报告描绘的当时情况,假如你是当时的民兵武装,你会做出怎样的抉择,原因又是什么)学生在自学中,一开始显得并不适应,但随着这种练习的进行,通过不断阅读和思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逐渐得到提升,并建立起了独立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四大学历史通识教育的教学方法探究

在教学方法上,主要运用讲授、讨论和演示三种方法。我课程的理论课时为36学时,2学分,选课人数一般在25-30。课堂上教师尽量减少授课内容,内容只涉及关于本讲的基本概念和定义,把尽可能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

(一)讲授法

讲授法教学并不意味着填鸭式教学,对非专业的学生在讲授当中尽量结合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尽量使用他们能理解的概念和词汇。讲授当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提问,并通过观察和提问等方式随时掌握学生的听课和理解状况。对能够积极提问的学生给予鼓励。

(二)讨论法

在课堂讨论前,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视听材料、书面材料并设置一系列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解读史料并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以此来提高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先在小组内部形成一致意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发言交流。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讨论的情况,多关注不发言的同学,给这些同学多创造机会,并适时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来。老师尊重每个学生的发言权,尊重学生的任何言论,不因为学生观点上不同或者学生知识上的匮乏而打击学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很多时候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会遇到偏离主题的情况,这时候老师就需要进行合理引导,确保学生的讨论与课程内容有内在关联。此外,有些讨论往往演变成争辩,此时,老师要及时疏导,避免学生的情绪化,引导学生在坚持自己观点的同时合理倾听和吸收别人的见解,在讨论中学会倾听他人、理解他人和包容他人。在学生讨论之后,老师要做总结性陈词,对学生的表现要更多地进行鼓励和肯定,以此让学生增加自我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在课堂的最后学生根据自己思考和相互讨论的内容做出本节课的学习报告。

(三)演示法

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教师熟练运动多媒体教学能够更加直观和清楚地展示课堂内容,从而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可以插入一些历史影片、纪录片或科教片等等,但时间不宜过长(控制在15分钟以内)。而且视频资料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在视频资料播放之前给学生设置一系列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资料(例如在讲授“美国历史与文化”中“移民运动的过程”一课时,插入视频资料“五月花号”,在视频播放之前,让学生通过视频回答几个问题“五月花号上的船员有怎样的特点”、“为何五月花号在美国人民心目当中有如此高的地位”等等)。演示法能够起到调节课堂气氛,引起学生注意的效果,正确地运用能够让学生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中掌握和学习知识,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大学历史通识教育的考核方式探究

在之前的课程考核中,只要学生不迟到、旷课、早退都能获得相应学分。学生的成绩差异主要体现在是否掌握了老师所要求掌握的知识,以及课上所做的笔记情况。期末考试内容多以论文为主,但由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浮于表面,论文抄袭现象比较突出。教师并未对学生课堂表现做一定要求,这导致许多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佳,因为学生关心的是能否选上课而不用担心能否通过考核。在教师本人从知识的讲授者的角色上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和聆听者之后,考核更加侧重于学生的课堂表现。学生的考核方式主要有课堂参与度(占学生总成绩的40%),学生每节课的学习报告(占总成绩的3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组成。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后,教师做简单的记录。学生每节课后做简单的学习报告,教师相应的打分。期末考试内容的设置主要以开放性题目为主,题目只有通过个人搜集历史资料并认真体会理解才能得出答案(例如,设想你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华盛顿将军麾下的一名普通士兵,你可能将会遇到哪些困难和挑战,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你会做出怎样的抉择,你做出这样抉择的原因又是什么)。考试不设置标准答案,只要学生的答案符合基本历史事实并能自圆其说即可,如果学生抄袭严重则本门课程不予以通过。通过教师的观察和学生的反馈,这样的考核方式更加灵活,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六小结

大学历史通识课教育的探索任重道远,需要教师和学生在实践中共同总结和体悟。总之,大学历史通识课教育的开展对学生融汇不同知识,超越学科界限思考问题,提升个人修养等方面都有积极和重要的意义。作为教师,必须做好精准的课程定位,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提升个人学术修养才能真正发挥历史通识课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加深.通识历史课程如何吸引非历史专业学生——以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全校开设“中华民族精神概论”为例[J].历史教学问题,2009(3):87-88.

[2]赵晓华.历史类同时课程的意义、目标及方法[J].黑龙江史志,2010(17):154,166

[3]徐辉,季城均.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之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4(8):63.

[4]陈幼慧.核心课程之改革: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改革之研究[J].中国台湾:通识教育学刊,2009(4):47-48.

[5]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大学学历教育第4篇

在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方面,历史学是较早也是现在开设的较为广泛的专业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传统的高等院校历史教育已经不适应社会的需求,高校历史教育面临招生难、培养学生成才难和学生就业难三大问题,高校历史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一、高等院校历史教育之困境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获得迅猛发展,但是与此同时,人们亦越来越沉溺于对物质利益的追逐,“在心浮气躁的社会氛围下,基础学科的发展和研究受到冷落,历史专业沦为冷门中的冷门”。[1]目前,我国高校历史教育面临“三难”问题,即招生难、培养学生成才难和学生就业难。

(一)招生难报考历史专业的学生不多,其中的优等生更是凤毛麟角,还有的学生刚进大学就申请转系,这集中反映了历史系招生难的问题。存在这一问题,究其原因是根深蒂固存在于人们思想中的“轻史”及“史学无用论”观念造成的,而其更深刻的根源则在于历史学学科的独特性。“历史不像物理学一样,有其实际功用,不管其历史知识如何渊深,没有人能用历史知识,发明蒸汽机,或使全城光明,或治癌病,或在北极圈种小麦”。[2]但是,历史学有着区别于自然学科和其它人文学科的独特功用,其大功用没有自然学科所带来的成果那样具有直接性和可视性,但更多是以思想的形态对人类的生活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成才难目前我国高校历史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弊病,以致难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首先是课程设置单一,内容单调。高校历史系的课程大多以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为主要授课内容,断代史、国别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等课程相对安排较少。另外,历史专业的课程设置较多,相关学科的课程设置较少,以致学生视野狭窄、思维不开阔。其次是教学模式僵化。目前高校的历史教学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即教师引领课堂,通过口述和板书来上课,学生只是被动、消极的接受知识,记录、背诵老师所教的知识点。再次是考试制度模式化,重背诵,轻研究。目前高校历史系大多以期末闭卷考试的办法为考核方式,学生平常不努力,考前背知识点与笔记,考核形式单一,无法锻炼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思维能力。历史教育的目的不是考察学生瞬时记忆的能力,而是“通过历史学学习,可以训练我们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反思能力、时空想象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3]但在此都成为空话。有的学者曾经谈到我国历史考试和美国、日本的差别,美国、日本式的问题是: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当初如果没有死,欧洲会发生什么变化,中国式的问题则是:“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死于哪一年?他西征最远打到哪里。这两个问题鲜明的反映了美国、日本和中国历史考试的差异。“如果考试的内容和方式变了,学生们的学习将会是一种崭新的模式,历史教学也将会焕发勃勃生机”。[4]

(三)学生就业难大学生就业难目前是困扰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问题,历史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相对于其它专业的学生更为困难,因此有的学校撤并了历史系,有的学校把历史系更名为社会管理系或社会发展学院等,这些不过是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社会需要大量的历史学专业毕业生,学校、图书馆、博物馆、出版社、报社、文史研究、旅游业等都有需求,但是为什么历史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还如此困难?笔者认为原因有二:一是高校历史教育没有按照社会的需求培养人才,导致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脱轨。“大学历史教育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学知识与方法之外,还要努力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就业意向,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这是目前许多大学没有做到的。二是社会对历史专业的成见和误解。历史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并不比其它人文学科毕业生差,但是很多单位对历史学缺乏了解,认为历史学百无一用,不愿意接纳历史学专业的学生。

二、高等院校历史教育的作用

(一)帮助青年人培养人文主义精神大学时代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塑造最为关键的时期。青年人思维活跃,接受、模仿和创造能力很强,这一时期的大学历史教育如果仅仅注重历史知识的灌输和传授,而忽略了人文主义教育,将会导致学生道德水平滑坡,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缺失等严重后果。卢刚事件、马加爵事件给高校历史教育敲响了警钟。“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为了学会做人!为什么要在学校进行历史教育?为了让学生学会做人!”[5]白寿彝先生也说:“历史是一门非常丰富的学习做人道理的一门学问”,[6]高校历史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社会发展尽管经历着迂回曲折的过程,但总是一浪高似一浪。历史浪头推动人们前进,人们也推动历史浪头前进。我们要强调用这样的内容来激励青少年,激发他们的历史责任心,鼓舞他们推动历史前进”。

(二)有助于青年人历史价值观的塑造“历史不只是记录过去事实,历史记录的是过去、现在、未来的整个全人类的生活。”[7]历史虽然已经过去,但是它是贯通过去、现在、未来全人类生活的学问。历史学积昔哲之遗产,启后世之智慧,使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可以直接利用他们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来改造世界。它保留人类创制的原理和技术于久远,避免了人类精力和时间的浪费。历史学的研究客体是人类在过去的作为,行为背后是思想的驱动,所以一切历史皆是思想史。历史研究的主体——人的研究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背后仍然体现了思想的驱动作用,究其本质,史学研究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交流。由于史学包罗万象的特质,其内容势必是善与恶的交织,美与丑的杂揉,鉴前言往行,智慧得以形成,因此,历史并没有完全成为过去,它通过多种渠道影响现实。高校历史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历史意识,“所谓历史意识,是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对自身历史的记忆和描述,并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从中总结经验、汲取智慧,进而把它用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观念和要求”。[8]通过高校历史教育,使青年人深化历史认识,获取历史感悟,以彰往察来,并最终把历史认识用于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

(三)强化青年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发挥爱国主义功用高校历史教育承担着培养青年人爱国主义情怀,铸造民族精神的作用。龚自珍说:“灭人之国者,必先去其史”。历史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只有通过尊重历史事实基础上的历史教育才能被真正了解,才能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起源、发展过程,政治、经济及文化上的光辉成就,历史上经历的挫折和做出的努力,如此,民族精神才能得以贯彻和落实。

(四)“资治”、“救国”之功用历史教育功能的主体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就新中国成立之前而言,其主体功能经历了从“资治”到“救国”的嬗变。中国素有尊史的传统,史学观念又向来以经世明道为主,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时期,史官就已认识到以史为鉴的重要性。此后,历代统治者根据现实的需要不断把史学的“资治”功用深化,如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目的为:“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兴败成坏之理亦欲以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9]时代越往前发展,史家对“资治”的宗旨和参照的认识越明确和自觉,如司马光于《进资治通鉴表》中明确指出其撰史的目的为:“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等。西方史学家同样重视史学对当世统治之大功用,认为“历史是过去的政治,政治是现在的历史”,“历史研究是政治进步与文化修养的基础。政治家就是实践中的历史家”。[10]史学家通过不同的视角对往事前朝的治乱兴衰认真考察和总结,并将其熔铸于浩如烟海的史书典籍之中,为后世的统治者提供治国安邦之借鉴和依据,这也是史学兴盛不衰的原因之一。在中国,19世纪中后期,随着社会危机、民族危机的加深,史学“资治”的主体功能被“救国”的现实需要所代替,史学家纷纷“开眼看世界”,欲了解世界大事,以觅“御夷之策”,“此时兴起的以抗敌御辱,探索救国真理为宗旨的外国史地研究,正是史学经世致用思想之深刻变化最具有时代特色的标志和反映”,[11]以林则徐《四洲志》的面世为开端,相继涌现出一批以救亡图存为著述宗旨的外国史地著作,如魏源的《英吉利小记》和《海国土志》、王韬的《法国志略》和《普法战记》、姚莹的《英吉利国志》、夏燮的《中西纪事》等。其中尤以魏源的《海国土志》最为重要,该书思想的核心为“师夷长技以制夷”,此处的“师夷”已非单指工艺、科技等器物层面,还包括西方的先进思想文化等深层次的内涵。当然高等院校历史教育之功用并非仅如上文所言,它的存在也是“为了人类的自我认识”,“以赤诚淳朴之心敦风化俗”等更广阔的作用。

三、高等院校历史教育之解决对策

(一)加快教学体制改革,调整课程设置,增加相关学科的课程内容历史学包罗万象,内涵丰富,涵盖古今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生活等内容,历史研究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关系密切,需要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但是传统的高等院校历史教育仍然以两大通史(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为主要授课内容,以政治史为主线,兼及叙述相关时期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限制了学生的知识视野,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基础知识储备不足等问题。高校历史教育要摆脱“三难”困境,需要加快教学体制改革,调整课程设置,唯有此,才能培养出知识结构完备,视野开阔,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所需历史专业人才。

(二)加快教学模式改革,积极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现在传统的高校历史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需要加快历史教学模式改革,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即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能够通过图片、音频和视频功能生动、形象、快捷的传递知识信息,使学生从枯燥乏味的口述加板书的传统模式中解放出来,领略历史的生动和鲜活,活跃课堂气氛,加深了对历史的认知能力。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效率高等优点,以书籍存储为例,电脑的1G硬盘能存储数百部电子书,这是纸质书籍无法比拟的。这也意味着以往需要花数日或数月才能阅读完的材料在课时内就能随时挑选展示,教学质量大大提高,研究表明,“实行媒体教学,比之常规的教学法,能使学习速度提高30%—50%,节约经费30%”。[12]

大学学历教育第5篇

一、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互通的总体目标和具体任务

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互通的总体目标是:充分运用电大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为各自的优势和擅长的领域,积极为另一方开拓新的业务领域,扩大电大教育的整体影响、市场范围和占有率,努力打造电大特色与品牌,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实现学历教育与岗位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和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培训的结合,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在信息、办学内容与形式、教学手段与服务方式等方面的相互渗透和借鉴,提高教学资源建设与使用的效率与效益,提高电大在专业设置、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的更新与改造方面的主动性、科学性与灵活性,增强电大教育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扩大电大教职工队伍的业务领域,提高他们在知识更新、知识运用、知识拓展以及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界定等方面的能力与水平;积极创立电大教育的课程超市、学习银行,实现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和开放,逐步扩大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和课程学分的互认。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互通的具体任务是:鼓励并逐步要求每个电大学生(特别是普专学生)在毕业时,除获得毕业证书外,还应至少获得一个中央电大确定的国家岗位职业资格认证证书或省校确立的岗位职业资格认证证书;在各专业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上,优先安排既能够与职业技能证书挂钩,又符合学历教育要求的课程。比如开办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证、英语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等课程,在新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和旧课程的改造中,尽可能兼顾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要求,力求使该资源既适用于学历教育,又适用于非学历教育。比如:中央电大推展的《创业设计与就业指导》培训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并定位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在电大学生中推展,经考核合格者,获得2个学分,计入毕业总学分中,学生还可获得由主办单位颁发的“创业设计证书”;在公共选修课中应尽量将对提高学生素质和就业能力有益的学历课程安排在限选课中或允许替代学分;在面向社会实施非学历教育的过程中,应尽量使用学历教育现有的教学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证书教育或单科教育。比如开办英语、计算机教育等。

二、陕西电大在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互通实践与探索

陕西省是个高教大省,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民办高校近百所,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近百万人,高校林立,竞争激烈。在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普及的新形势下,各类高等学校的教育手段现代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电大教育乃至继续教育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陕西电大指出“特色兴校,质量立校”的办学宗旨,使学校各项工作上质量、上水平、增效益,学校继续教育学院把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互通,作为继续教育工作发展新的增长点,认为在当前教育发展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互通,有利于继续教育持续发展,有利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利于两种教育形式优势互补,有利于发挥电大远程教育的系统优势,有利于电大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的更新与改造,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在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互通的工作实践中,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中央电大互通课程作为专业必选课。全国各级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总结性评估工作2005年开始,为做好迎评工作,中央电大2004年陆续出台了各学科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重点的教学改革,推进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课程学分互通。主要是:在学历教育管理学科工商管理类工商管理专科专业中引入劳动和社会保障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通用管理能力”培训认证项目;为了提高理工科在校生制图技能操作水平,增强电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中央电大与全国制图员远程职业资格培训指导委员会将“制图员职业资格认证”项目纳入理工科学历教育制图课程中;在各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与微软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微软授权视窗应用学习中心证书认证项目。此外,中央电大开设的“国际财务会计证书”、“创业设计与就业指导”陕西电大都纳入到教学计划,学生可以根据学科、专业选择不同的课程学习,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证书。

(二)在省开课中安排职业资格认证课程。陕西电大学历教育与岗位职业资格认证证书培训相结合,在各专业教学计划中安排岗位培训课程。如在教育学科各专业中安排《普通话培训与测试》课程,可获得陕西省普通话测试中心颁发的“普通话等级证书”;在工学科土建类专业开设《物业管理》课程,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推销员》课程,在文学科专业开设《秘书学》课程,在理工科类开设《计算机高新技术》、《电路软件分析》、《电路软件设计》课程,可获得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物业管理员证书”、“推销员(中级)证书”、“秘书(中级)证书”以及“计算机高新技术职业资格证书”和“电路仿真软件应用设计师认证”。学生可以根据学科、专业选择不同课程学习并取得相应的资格认证证书,既完成了学历教育取得课程学分,又取得岗位职业资格证书,增强了学生就业上岗竞争能力,实现了学历教育与岗位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相结合。

大学学历教育第6篇

关键词:历史教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D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243-01

我国自大学生扩招始,人们不停讨论其带来的各种问题。有人提出现代大学生素质下降,而提倡素质教育是我国各界一直呼吁和倡导的。本文从高校历史课教学实践出发,分析历史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以及如何增强。

一、高校历史教育的素质教育功能

历史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包含丰富的素质教育资源,这决定了历史教育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素质的主阵地,素质教育又是高校历史教育的一个基本功能。

(一)高校历史教育的基本功能

1、通识教育功能。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非专业、非功利、不直接为职业做准备的知识教育。高校历史教育是让学生了解特定历史阶段基本的史情和史实。历史就是对过去事实的记载。其中某些人或个体的思想和行为在一些历史事件中产生影响,要认识这些人如何走上历史舞台并发挥作用。历史就是由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链接成一条线,相邻或相近的历史基点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历史演变的推力。了解历史发展的人事脉络,就要得出某事件或人物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价值对其做结论。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要价值中立,客观公正。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人类从事每个时段的社会实践,无不需历史条件作基础,无不需借鉴有关历史经验。对时事有所认知就要对历史有所思考。2、政治教育功能。高校历史教育也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介绍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使学生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人类生活在物质世界中,人的思想是对物质的反应,历史就是人们对物质世界不断的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培养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待历史和现实。②社会主义理想教育: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认识到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和必然趋势,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摆在人民面前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③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党的方针政策是党根据基本路线要求而制定的具体工作规则。教师要根据党的要求和形式的发展,及时向学生讲解党的方针政策,使学生了解、认同并拥护之。

(二)高校历史教育的方法论训练功能

1、把握科学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主体是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从那些使历史人物成为那样的历时物质生活条件去考察其人及其活动,这样研究历史才能站在历史基础上描绘出历史人物、事件的真实情况。2、掌握史学研究方法。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特殊研究对象,也都有其特殊研究方法。但各个学科虽有区别又用相通之处,研究方法也可借鉴来用。历史学研究是将人类社会发展演变作为对象,其研究方法大体有:考据法,即搜集与考订材料的方法;历史比较法;统计方法;计量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3、提高历史感悟能力。历史学习是人们概括和梳理以往积累的各种知识经验,从历史中获取的智慧。那些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巨匠、科学家等从事创造性劳动的思维源泉都能从历史中找到智慧的闪光。学生只有大量的历史知识作为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方可逐步培养历史感悟能力。

二、增强高校历史课素质教育功能的对策

蔡元培认为:教育是帮助受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这明确指出教育的功能是人格培养和完善。高校历史教育应做到以下几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以事实求是的态度陈述历史事实

历史是已逝去的客观存在,不能也无法改变,绝不允许塑造和想象。须完完全全尊重史实,说真话,讲真史。在史实之外发明创造不存在的“史实”,随心所欲用虚假不实、模糊不清的东西教育学生以达到各种教育目的,不符合教育要求。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以时代的眼光公正、客观、全面、辩证地评述历史,这本身就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提高基本素质的最佳途径。

(二)以丰富多彩的史料展现历史场景

记载历史的手段随文明进步不断增多。结绳记事、竹简石刻、纸质印刷、电子媒体等,今天,人类用现代科技的声光电手段活灵活现地把历史资料展现给我们。高校的历史课教学用丰富手段展示多彩的历史,取得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应注意历史课堂与专题讲座相结合,影视资料与实地参观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己查找资料汇报相结合,使历史课堂更加生动,使历史资料更加新鲜,使历史知识更加引人。

(三)以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化解各种陈见

历史本客观,但由于历史资料不完整,历史记录有矛盾,,传统教育有偏差,对历史的理解往往带有主观性。历史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把这些情况向学生说清楚,留给学生甄别、思考、探索的余地。通过讨论分析,变被动为主动,变轻率为深刻,变知晓为记忆。不让历史偏见、陈见左右历史知识领域。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寻求真相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质。

(四)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实现史论结合

马克思在他的《导言》中指出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的区别。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的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历史教育,既要回答是什么,又要解读为什么,不仅提供史料,说明历史上发生了什么,还要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历史,历史过程中呈现出了什么规律,这些规律对我们今天的价值是什么。在史论结合的分析中,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料的驾驭能力,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牢记历史教学培养全面发展人的使命,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到求真、求实,敢于探索、改革,定能发挥大学历史课堂的素质教育功能,使高校历史课堂不仅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开阔眼界的阵地,更成为启迪思想,提高素质的重要阵地。

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简介:纪超凡(1985-),女,广东广州人,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参考文献:

大学学历教育第7篇

1.夜大教育质量滑坡的主要原因

1.1办学机构办学目的偏差。

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某些夜大学历教育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顾自身的办学条件、教学质量,以“创收”为目的。某些办学单位与一些不具备办学资质的单位和部门进行联合办学,有的甚至在一个地区开设多个办学点,进行不正当竞争,使得学生在填报志愿时,选择平时管理松懈、考试容易过关的学校。为了多招生源,就迫使有些成教管理严格的单位不得不作出某些妥协。

1.2夜大生源质量的滑坡。

随着普通高校的扩招,近年来进入中专、大专的生源质量普遍下降,为了就业及学历提升的需要,不少人通过上夜大来提高学历。因此,近年来成人高考的入学门槛越降越低,录取分数线一降再降,严重影响了夜大学员的入学基础。

1.3夜大教育管理方式陈旧。

夜大学历教育管理大多数仍沿用和模仿全日制普通高校。首先,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的选用等方面还没有完全与成人教育特点相匹配;其次,在教学方法上还是采用以单向的知识传播和课堂灌输方式,授课的内容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够;第三,师资力量薄弱,特别是在办学点,不可能全部由高校教师来承担教学,有些教师不具备高校教师资格,同样承担着教学任务,因此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第四,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缺乏规范化管理,夜大上课绝大多数为业余时间,管理人员无法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经常性监督和检查,有些教师随意更改教学计划、缩短授课时间、压缩授课内容,在授课时不系统讲授知识,而是以考试为重点进行讲授,知识量明显不足;第五,考试缺乏严肃性,有些学校为了确保生源不流失,对学生的考试降低要求,监考不力,没有真正达到考试的目的。

1.4夜大学员工学矛盾、家学矛盾突出。

夜大学员大部分来自工作一线,学习阶段要面对工作单位请假难的困境,有的还要面对家庭的压力,因此,导致部分学习目的不明确的学员经常不来上课,并以工作忙脱不开身或领导不同意为借口请假、敷衍搪塞,加上有些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夜大学员的管理比较宽松,导致夜大学员到课率普遍较低。

2.提高夜大学历教育教学质量的措施

2.1端正办学思想,改善办学条件。

办学单位领导首先必须高度重视,要充分认识教学质量对学校生存的重要性,加大对教学设施的投入;对学校的教学资源作综合安排,以满足夜大学历教育的需要;把夜大学历教育看作是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硬件、软件都能达到高等教育的办学要求,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其次要明确办学思想,健全规章制度,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的办学原则,始终贯穿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的办学思想。第三要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提高夜大教师和管理工作者的政治思想素质,重视管理人员的培训,把好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实行有力的监督,对不良现象及至违法行为给予及时制止,树立学校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以一流的教学、一流的管理赢得社会及学员的信任。

2.2加强教学管理,确保教学质量。

2.2.1进行教学改革,形成一套适合夜大特点的教学模式。(1)抓好课程建设,每个专业要有完善的教学计划和适应夜大学员学习的教学大纲及教材,使教学内容真正能为夜大学员工作服务,体现实用性原则。(2)更新教学内容,根据专业的要求将最新内容编成讲义充实教学内容,避免中专、专科、本科同一内容重复教学,教学中尽可能传授新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3)改革传统教学方式,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的直观性。

2.2.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1)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专兼职师资队伍。专职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在职培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进行,如请高校专家来校作专题报告或鼓励中青年教师到重点院校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等,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兼职教师可聘请校外名教授、社会知名人士。兼职教师要相对固定,定期开展教学教研活动。(2)提高夜大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其中包括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要求夜大教师具有热爱成人教育、献身成人教育、勇于创新及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时要求夜大教师不仅要重视学习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更要学习有关成人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熟悉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掌握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规律,从而能更好地胜任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工作。

2.2.3狠抓教学质量。一是加强教学评估,实行教学“督导”和领导听课制度,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量化测评,增强教师的教学质量观;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教学情况;选择部分课程进行“教考分离”测试等。二要建立奖惩制度,每学期进行优秀教师的评选和奖励,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试行“高职低聘或低职高聘”。三要经常关心教师的生活和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待遇,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