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妇产科门诊应急预案管理(合集7篇)

时间:2024-03-13 16:14:53
妇产科门诊应急预案管理

妇产科门诊应急预案管理第1篇

一、高度重视危重孕产妇会诊与抢救工作

孕产妇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地区产科质量高低最为直观的指标,综合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构建覆盖城乡的重危孕产妇会诊抢救网络,畅通孕产妇救助绿色通道,提高重危孕产妇抢救成功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等法律法规,有效防范医疗事故、保障母婴安全和实施农民健康工程的重要举措,是妇幼卫生服务体系的重点环节。为此,各单位必须进一步提高对重危孕产妇会诊与抢救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切实抓好救助绿色通道建设的各项工作。

二、加强产科管理,持续改进产科服务质量

各级助产机构要不断加强产科业务用房和设备的投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致力于人才梯队建设,强化“三基三严”训练,促进业务素质提高和产科带头人的培养,提升对重危孕产妇的识别和抢救能力。建立健全组织网络和职责制度,完善产科质量内部考评与监督机制,加强自主管理,查找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细化改进措施,持续改进产科服务质量。同时,要进一步树立依法执业、规范执业的意识,严禁未经审批超范围开展产科手术。

三、开展技术培训,加强协作与交流

市围产保健协作组要定期举办抢救成功案例报告会和死亡案例评析会,认真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分析影响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因素,制定科学干预措施,有的放矢地开展培训工作,减少孕产妇死亡的发生。市妇幼保健所要发挥好业务指导中心的作用,落实年度培训工作计划,定期举办妇产科技术培训班,努力提升产科技术服务水准。各镇卫生所要建立辖区医院妇产科主任例会制度,定期组织妇产科主任交流工作心得,探讨并制定影响孕产妇健康和产科质量稳步提高的干预对策,共建区域内妇产科主任互相协作机制,在突发事件发生而上级医院相关专家尚未到位时,采取就近就急原则,协调有经验的医护人员参与抢救,确保母婴安全。

四、开辟重危孕产妇抢救通道,健全抢救工作机制

1.各医院一旦接诊重危孕产妇应坚持“先组织抢救,再办理手续”的原则,按照《*市重危孕产妇抢救预案(试行)》(见附件2)要求,立即组织院内抢救,同时报告单位负责人和市妇幼保健所、市人民医院(市120急救中心)负责人,并做好会诊、转诊相关工作。

2.需要会诊的,应及时请求上级医院会诊抢救。市人民医院接到会诊请求的,根据病情提出会诊意见,接到出诊请求的要立即出诊,并做好院前急救准备;市人民医院院内发生或急诊接入重危孕产妇的,要立即组织院内急救,同时报告单位负责人、市妇幼保健所所长,根据病情组织院内会诊,确定是否需要上级会诊。

3.需要转诊的,要及时派车转送或请求市120急救中心接诊,转送时应携带重危孕产妇的病历记录、当地急救情况记录等资料,由熟悉病情的医护人员陪送至目的地医院,并向上级医院医生介绍相关病情。市120急救车在出车接收重危孕产妇回程路上要及时联系落实好接收科室,安排好病房,提请总值班安排好相关会诊科室与医技科室的医技人员。当重危孕产妇接入医院后,立即送入病房或抢救室进行抢救。

4.市人民医院(市120急救中心)要进一步配备力量,建立一支训练有素、反应快捷的会诊抢救综合专业队伍,完善各项应急工作机制,承担好全市重危孕产妇的会诊抢救工作。

五、加强领导,实行重危孕产妇会诊抢救管理问责制

1.建立*市重危孕产妇抢救工作领导组和专家组(具体名单见附件1),领导组负责有关重危孕产妇抢救的组织、指挥、协调、督查工作;专家组负责重危孕产妇的会诊、指导、抢救工作,根据统一安排,参加全市助产技术服务机构年度校验以及助产技术服务机构、人员的业务指导工作。

2.各助产技术服务机构要按预案要求制订本单位的实施方案,建立由内、外、妇、儿、急诊科和检验科、ICU等科室人员组成的重危孕产妇抢救小组,畅通救助通讯工具,各医院务必于8月30日前将“*市重危孕产妇救助‘绿色通道’登记表”(见附件3)上报至市妇幼保健所社区保健科。

妇产科门诊应急预案管理第2篇

一、演练目的:

建立健全信息安全运行应急工作制度,检验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及信息系统故障应急预案的有效性,验证相关组织和人员应对网络和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组织指挥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保证信息安全突发应急指挥调度工作迅速、高效、有序地进行,满足突发情况下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运行保障和故障恢复的需要,确保信息系统安全通畅。

二、演练依据:

《惠水县妇幼保健院网络与信息安全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惠水县妇幼保健院关于信息系统故障应急预案(试行)》

三、演练场景:

1、病毒攻击导致医生的电脑或相关系统失效演练

2、医院管理系统故障停止工作

四、演练方式:

现场演练

五、演练时间、地点及参加人员:

1、时间:2021年07月01日

2、地点:产科门诊、收费室、药房、检验科、B超室

3、参加人员:(院长)、(分管副院长)、(医务科负责人)、(护理部负责人)、(院办负责人)、(检验科负责人)、(影像科工作人员)、(药房工作人员)、(产科主任)、(妇科主任)、(信息科负责人)

六、演练过程一:

1、门诊医生向信息科反映自己电脑的HIS系统打不开,一点击快捷方式就死机。

2、信息科到现场查看,高度怀疑是计算机病毒感染,立即拔出该台电脑网线。

3、运行电脑上的杀毒软件,查看到有病毒攻击该台电脑。

4、病毒非常顽固,且杀毒软件无法清除该病毒,信息科立即上报分管院长,同时查看其他电脑有无类似情况。

5、分管领导到场后指示,坐诊医生暂时使用其他备用电脑接诊患者,使用独立的U盘拷贝该台电脑上的重要数据,必要时寻求专业网络安全人员帮助恢复数据。同时对重要数据拍照留存。格式化电脑硬盘,重装电脑系统。

6、故障消除,演练结束。

七、演练过程二:

1、信息科接到临床医生通知,HIS系统无法正在运行。

2、信息科立即排查故障出现的原因,发现为移动公司迁入我院的交换机故障导致主干网络不通,电话对接后,预计需要1小时才能更换完毕。

3、信息科将具体情况报告医务科,到场查看后汇报分管院长。

4、分管院长指示:(1)全院转入“人工接诊模式”,具体步骤按照《惠水县妇幼保健院关于信息系统故障应急预案(试行)》执行。(2)由医务科负责组织临床工作开展,由护理部负责组织护理工作开展。(3)由于就诊人员现不能完成医保报销,且就诊人员较多,由院办公室负责组织人员向就诊人群做出解释,并维护好现场次序。

5、按照《惠水县妇幼保健院关于信息系统故障应急预案(试行)》走一遍流程。

6、演练结束。

八、演练结束后集中总结

妇产科门诊应急预案管理第3篇

为进一步加强产科急救工作管理,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及新生儿死亡率,东川区非常重视产科急救网络建设。通过对近4年孕产妇死亡原因的分析,前3位死因分别是产科出血、内科合并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占死亡人数的70%以上,为减少以上原因的死亡,2006年东川区又重新制定了《抢救危急重症孕产妇出诊转诊任务的通知》,建立健全了覆盖全区的产科急救网络。经过全区卫生部门和医疗保健机构的共同努力,“降消”项目实施前,1999年孕产妇死亡率为349.28/10万,项目实施后,孕产妇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06年孕产妇死亡率为99.57/10万,2007年孕产妇死亡率为零,使昆明市东川区历史上首次突破了零死亡,2008年孕产妇死亡率为69.9/10万,2009年孕产妇死亡率为31.62/10万。现将我区产科急救网络建设及运行效果报告如下。

1产科急救网络建设

建立产科急救指挥小组:产科急救小组由卫生行政部门领导和相关单位负责人组成,由分管领导副区长任组长,卫生局局长任副组长,急救指挥小组下设办公室,其主要职责是负责产科急救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挥,制定对策、措施及预案,负责产科急救的日常工作。

2建立产科急救救援组织

2.1 院内产科急救小组

全区所有开展产科的区级医疗保健机构,各乡镇卫生院均成立产科急救小组,组长由分管领导担任,成员由妇产科、内科、检验、麻醉、药剂等相关科室技术骨干组成,主要承担院内一般危重病人的抢救。

2.2 区级产科急救点

承担全区危重孕产妇的会诊、出诊、抢救,孕产妇死亡评审,参与制定和修订产科急救预案和技术方案,对全区产科急救人员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其业务技能和急救水平。

2.3 危重病人急救单位

妊娠合并严重内、外科疾病,直接转送昆明市医院。

3呼救和转诊

原则上产科急救实行村、乡、区级呼救和转诊、危重情况可实行跨级呼救和转诊,直接转送到具有综合抢救实力的医疗机构,确保产科急救快速、准确有效。基层筛查出的重症、疑难病人及妊娠合并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妊娠合并传染病直接上转到有相关处理能力的市级医院进行抢救。

3.1 乡、镇卫生院的急救和转诊

对发生在乡镇卫生院的危急孕产妇立即组织院内急救小组成员抢救,并向院领导报告,如卫生院无能力抢救,立即向区级产科急救点呼救。

3.2 区级产科急救点急救与呼救

急救点接到呼救后立即提出处理意见。是否上转或者组织区级相应学科技术骨干赶到现场参与抢救,对不能处理的危重病人,派出救护车接到区级产科急救点进行抢救。对无救护车的边远山区进行两送接送的方法接到区级急救点进行抢救。

3.3 市级产科急救点急救与呼救

对区级无能力抢救的危重病人,直接转送到市级医院进行抢救。

4产科急救保障措施

①全区孕产妇14周以前由区保健中心或者卫生院建立围产期保健手册,孕妇人手一册,围产本上公布呼救电话,对筛出的高危孕产妇及时上报到区妇幼保健中中心基层科进行系统管理。②发放大量的宣传资料,公布呼救、转诊的电话号码,对遇到的危急情况怎样进行呼救和转诊。③组织专家对县乡村产科执业人员进行产科急救与呼救的培训,使之提高呼救转诊的能力。④认真做好孕产妇死亡评审工作,请市级的产科专家进行每年2次的死亡评审工作。区、乡两级急救小组领导、院长、成员参加评审,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抢救转诊能力。⑤“降消”项目资金的投入,保障了贫困孕产妇住院分娩,争取了区财政对贫困孕产妇住院分娩生活费用的补助。⑥市级妇产科急救中心的支持。

5主要成效

①卫生行政部门参与产科急救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确保工作的实施。②分工明确,使管理和转诊落到实处,产科急救的“绿色”通道做到了快速、准确、有效,使危急孕产妇的抢救实现了早发现、早治疗、早处理。③充分利用了产科急救人才和资源,让危重孕产妇得到最好的救治,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妇产科门诊应急预案管理第4篇

1产科急救网络建设

建立产科急救指挥小组:产科急救小组由卫生行政部门领导和相关单位负责人组成,由分管领导副区长任组长,卫生局局长任副组长,急救指挥小组下设办公室,其主要职责是负责产科急救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挥,制定对策、措施及预案,负责产科急救的日常工作。

2建立产科急救救援组织

2.1 院内产科急救小组

全区所有开展产科的区级医疗保健机构,各乡镇卫生院均成立产科急救小组,组长由分管领导担任,成员由妇产科、内科、检验、麻醉、药剂等相关科室技术骨干组成,主要承担院内一般危重病人的抢救。

2.2 区级产科急救点

承担全区危重孕产妇的会诊、出诊、抢救,孕产妇死亡评审,参与制定和修订产科急救预案和技术方案,对全区产科急救人员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其业务技能和急救水平。

2.3 危重病人急救单位

妊娠合并严重内、外科疾病,直接转送昆明市医院。

3呼救和转诊

原则上产科急救实行村、乡、区级呼救和转诊、危重情况可实行跨级呼救和转诊,直接转送到具有综合抢救实力的医疗机构,确保产科急救快速、准确有效。基层筛查出的重症、疑难病人及妊娠合并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妊娠合并传染病直接上转到有相关处理能力的市级医院进行抢救。

3.1 乡、镇卫生院的急救和转诊

对发生在乡镇卫生院的危急孕产妇立即组织院内急救小组成员抢救,并向院领导报告,如卫生院无能力抢救,立即向区级产科急救点呼救。

3.2 区级产科急救点急救与呼救

急救点接到呼救后立即提出处理意见。是否上转或者组织区级相应学科技术骨干赶到现场参与抢救,对不能处理的危重病人,派出救护车接到区级产科急救点进行抢救。对无救护车的边远山区进行两送接送的方法接到区级急救点进行抢救。

3.3 市级产科急救点急救与呼救

对区级无能力抢救的危重病人,直接转送到市级医院进行抢救。

4产科急救保障措施

①全区孕产妇14周以前由区保健中心或者卫生院建立围产期保健手册,孕妇人手一册,围产本上公布呼救电话,对筛出的高危孕产妇及时上报到区妇幼保健中中心基层科进行系统管理。②发放大量的宣传资料,公布呼救、转诊的电话号码,对遇到的危急情况怎样进行呼救和转诊。③组织专家对县乡村产科执业人员进行产科急救与呼救的培训,使之提高呼救转诊的能力。④认真做好孕产妇死亡评审工作,请市级的产科专家进行每年2次的死亡评审工作。区、乡两级急救小组领导、院长、成员参加评审,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抢救转诊能力。⑤“降消”项目资金的投入,保障了贫困孕产妇住院分娩,争取了区财政对贫困孕产妇住院分娩生活费用的补助。⑥市级妇产科急救中心的支持。

5主要成效

①卫生行政部门参与产科急救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确保工作的实施。②分工明确,使管理和转诊落到实处,产科急救的“绿色”通道做到了快速、准确、有效,使危急孕产妇的抢救实现了早发现、早治疗、早处理。③充分利用了产科急救人才和资源,让危重孕产妇得到最好的救治,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妇产科门诊应急预案管理第5篇

关键词:妇产科;急诊;接诊;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052(2016)05-109-03 DOI:10.16286/j.1003-5052.2016.05.046

妇产科急诊面对的是病情复杂多变且病程进展迅速的患者,同时可能涉及母儿安全,意义重大。由于我国二胎政策的放开,使妇产科急诊就诊患者数量剧增,因此妇产科急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升高。一旦发生护理差错事件或者护理事故,不仅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本科室的各项工作。妇产科急诊中的风险管理指在护理工作过程中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处理的管理程序,从而降低危险因素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和经济损失[1]。本文通过借鉴以往相关文献,并结合我院2015年9月以来收治的2320例急诊患者处理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1接诊过程中常见的护理风险

1.1接诊环节

对于患者的主诉和症状了解不清,不实际去观察患者宫缩及阴道出血情况,对于患者病情分级把握不清,使胎盘早剥,宫外孕休克患者不能及早被发现,延误患者治疗时机;对于由120转运就诊的患者病情评估不准确,转运时间或方式控制不当。妇科和产科患者主要的心理问题有紧张焦虑、抑郁消极、害羞自卑、愤怒攻击等几种情况[2]。部分早孕孕妇因刚刚发现怀孕,对于腹痛、阴道流血等情况,表现出极度的紧张,由于担心胎儿的健康,患者及家属情绪激动;个别患者及家属只注重个人私利,要求得到最快最好的治疗,如他们的期望值得不到满足,就会言语粗暴,扰乱急诊就诊秩序。

1.2分诊错误的发生

由于本院急诊科患者较多,急诊科护士不仅有急救工作,还要负责分诊,从而会增加分诊错误的发生率[3]。应根据对患者的接诊,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评定病情的分级,确定优先就诊顺序,以防延误病情。对于一部分门诊患者,由于门诊就诊患者多、等候时间长,转向急诊就诊,以缩短等候时间,但他们并不属于急诊患者。若分诊护士拒绝其在急诊接受检查,并未作出合理解释,患者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对孕妇发生发烧、腹泻、牙疼等情况时,要做好合理解释,在排除妇产科病症情况下,建议到相应科室就诊。

1.3交接环节

对于120由院外转入患者,在交接过程中只交接了患者的病情,而忽略了抢救治疗过程的交接,或者隐瞒患者实际情况,更有甚者对于患者情况不作任何交接等,均会使患者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危及母儿安全。

1.4抢救环节

因急诊患者情况特殊,部分患者就诊时病情危急,需要立即进行抢救。抢救时,护理人员动作不够温柔,解释不到位,患者不能很好地配合,家属不理解病情等使检查时间延长,耽误抢救时机;抢救时,消毒隔离不严格,不注意患者的隐私保护,基础护理不到位,例如留置针穿刺是否成功与及时,则直接影响抢救的进程,危及母儿安全。急诊抢救仪器、药品不在备用状态,无法正常使用,影响抢救。同时,因近年来医患矛盾愈加尖锐,护理记录书写的不规范,对一些重要的生命体征、临床症状及处理措施记录错误或者遗漏,给医疗安全埋下隐患。

1.5沟通与交流

包括医患沟通、护患沟通及医护沟通。每一环节都至关重要。由于未做到充分的解释,患者及家属不能充分理解病情及操作缘由,导致医患、护患矛盾的发生。医护之间沟通不良,护士不能及时将患者的病情变化告知医生,使患者不能得到及时的处理。

2改进措施

2.1护理方面

2.1.1强化护士法制观念和风险意识定期组织法律知识培训,使护理人员知法懂法,在工作中谨言慎行,保护患者安全及合法权益,同时可以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安全。制订各种情况的应急预案,定期培训演练,并及时改进优化应急预案流程,加强在急诊接诊应急能力的培训,加强风险识别,制订病情分级,确保接诊分诊质量,使急症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处理。2.1.2做好沟通了解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活动,每一位患者均希望自己能及时得到最好的治疗和服务。因产科涉及母儿安全问题,例如胎膜早破,妊娠晚期出血,胎动不好等情况,产妇及家属均会担心胎儿安全问题,是否有生命危险,在此过程中,患者及家属一般情绪急躁,甚至有过激的言语和行为,因此急诊护士在接诊工作中要主动与孕产妇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主诉,做好解释,解答患者及家属的疑问,给予安慰,消除恐惧心理。该过程中,既要注意具有怜悯之心和母爱之心,同时要注意语气、语速和语调等;对待脾气暴躁激动的患者及家属,要心平气和,不能与患者争吵,切实地去解决患者及家属的问题,用积极、高效的医疗、护理活动,来缓解患者及家属的焦急情绪。2.1.3树立护士的良好形象患者就诊时首先接触的是护士,如果护士举止端庄大方,接诊时耐心解释,仔细询问,在工作过程中保持快而稳的节奏,抢救时认真细致,尽量做到准、稳、轻,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留置针穿刺的成功率,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的不良情绪、消除紧张感,促进医疗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2.1.4提高护理人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定期组织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及各项操作技能。做好正确快速的接诊分诊,对急诊患者及时地初步处理,准确有效地配合治疗。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接诊患者;强化风险意识和法律观念。2.1.5加强科室协作,做好交接由120转诊来的患者,应仔细询问患者的主诉,了解实际情况,并初步查体,观察阴道出血量,监测血压、胎心及子宫收缩情况,如为外院转入,详细了解外院的检查治疗及初步的诊断,确定是否需要立即实施抢救。开通绿色通道,建立一站化的护理模式,从而使患者在一站解决所有问题,节省时间,方便快捷[4]。如患者需要直接于急诊进行手术,应联合手术室、新生儿科,协同之下对患者进行抢救。交接时明确患者身份识别信息,双重身份识别,住院号及姓名的核对,要认真地交接患者的病情变化,以及患者在抢救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以便交接后能够迅速、准确地给予进一步的治疗和处理。2.1.6认真书写急诊护理记录产科患者病情瞬息万变,因此护理记录应客观、真实、准确、及时,时间应具体到分钟。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因医疗文书中存在的问题可能使医院在司法程序中处于被动地位。2.1.7护士心理状态来自职业环境的压力使其精神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状态,久而久之,很多护士罹患了“心身耗竭综合征”[5]。从生理角度看,持续高水平的压力到了精疲力竭的程度,Maslash将其描述为“疲溃”。“疲溃”是高压力工作的一种反应。工作压力、社会因素等造成护理人员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管理层需要重视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提供相应的回避、释放、调整及自我暗示等专业指导[6]。护士应该合理平衡工作和生活,积极化解工作中的不良情绪,不要将不良情绪带入到临床工作中,在工作之余,科室安排护士唱歌、逛街、短期旅行等消遣方式,以缓解紧张的工作造成的心理压力。2.1.8持续的护理质量管理需要加强对护理人员在急诊科日常急诊护理中的各项行为的监督,从而将护理风险因素控制在日常工作中,及时予以批评改正[7]。建立护理质量管理监督制度,每月对本月的护理行为进行回顾分析,检查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以此降低护理风险的产生,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2.1.9优化就诊环境及安全在一些需要的地方放置防跌倒等标识牌;配备轮椅、平车,佩戴方便识别患者身份的腕带标识等,在细节上为患者提供就诊方便和人文关怀。

2.2严格按照“五定”要求管理

保证急诊科各类药品、抢救器材处于完备状态,建立抢救车物品管理手册,仪器做到一机一卡一册一责任人,班班清点查对,及早发现安全隐患,如出现问题,立即上报,检查维修,务必保证急诊各项物品均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2.3健全规章制度和奖惩制度管理方面规章制度

不健全,护理人员安排不合理,导致护士高强度工作,不能正确引导护士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应合理安排人员,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做好人员应急调配预案。合理安排护理人员参与科室管理,鼓励护士针对临床工作,定期进行护理工作质量改进讨论,将科室的日常工作,比如药品的管理,抢救仪器的管理,消毒隔离等责任到个人。提出物质奖励政策,对于好人好事,及时褒奖,工作中的不足及时总结弥补。妇产科急诊因就诊人员身份特殊,病情变化迅速,常危及到母儿生命安全;同时医患矛盾日益尖锐,急诊的护理人员承担的护理风险、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所以,规避护理风险,降低护患纠纷和医患纠纷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实际护理工作中深入了解患者情况,针对职业、身份等社会特征给予针对性的个性化护理措施,从而尽量降低患者痛苦,提高患者满意度是急诊科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8]。急诊急救的目的在于为危重患者提供及时救治,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所以建立绿色通道、简化就诊流程和完善院前管理也显得至关重要[9]。护理人员应努力提高自身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加强对患者病情的观察,做好与患者及家属的有效沟通,工作中要有预见性,提早发现问题,为抢救争取时机。从当下的情况来看,妇产科急诊接诊中的护理风险仍然存在,且由于根据我国二胎政策的放开,妇产科由于就诊量的增多,急诊面临的风险也将会增加。加强风险的预防和管理,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但尚有不可控的风险因素,并有可能出现新的潜在威胁,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不断地完善改进,进一步制定有效的防范方案,解决更多的风险,从而为孕产妇提供更好更安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魏安娜.护理风险管理对减少急诊护理缺陷和提高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2):57-59.

[2]谢秋艳,方映玲,陈新容.妇产科急诊患者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6):54-55.

[3]黄丽娟.急诊分诊管理控制在急诊护理中应用效果[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18):2790-2791.

[4]黄伟霞,钟守群,吴文芳,等.护理干预措施在急诊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22):3056.

[5]耿东丽.护士、社会支持与工作倦怠关系的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8,23(2):61-63.

[6]王利,费杏珍.急诊科医务人员自我防护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4):14-15.

[7]赖秀珊.分析急诊护理风险及其防范对策[J].大家健康,2015,9(6):229.

[8]付雪飞,宗彩霞,张呈,等.个性化护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评价[J].河北医药,2015,37(17):2719-2720.

妇产科门诊应急预案管理第6篇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妇产科;急诊;临床效果

护理风险管理即在护理工作中,对潜在或存在的风险事件进行识别与评价,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以减少风险事件的产生,同时减少护患纠纷[1]。妇产科急诊患者病情危急,且病房流动性大、风险高,护理人员稍有不慎,便可引发医疗事故,因此应加强护理风险管理,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以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2]。本研究就护理风险管理在妇产科急诊中的应用进行观察,探讨临床效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院妇产科于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急诊患者10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51例,年龄21~47岁,平均(35.03±2.67)岁;就诊原因:正常临产29例,胎膜早破10例,流产7例,盆腔炎5例。对照组51例,年龄20~46岁,平均(35.12±2.71)岁;就诊原因:正常临产30例,胎膜早破9例,流产8例,盆腔炎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及就诊原因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对病情的严密观察、实施常规健康教育、给予心理干预以及基本生活护理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如下:

1.2.1制定风险管理制度 建立常见风险的管理流程与护理风险负责制,使每位护理人员明确自身担负的风险职责,制定风险事件应急预案,并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学习与训练,使其可独立应对护理风险,将护理风险事件造成的伤害降到最低[3]。

1.2.2创设风险管理小组 建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以护士长为组长,妇产科骨干护理人员作为小组成员,管理组长根据护理工作计划合理制定风险检查项目,安排专门的小组成员实施检查,分析检查项目的潜在风险,经全面分析制定相应的预防对策与处理方案,并及时予以处理。

1.2.3强化护理风险意识 组织护理人员参与护理安全知识的学习,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法制健康教育,为其分析妇产科存在或潜在的风险事件,提高其对于护理风险管理的认识;定期组织人员培训,强化护理人员的法律、安全意识,规范其护理操作流程,提高专业操作技术,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

1.3观察项目与指标 ①风险事件及投诉发生情况:对两组风险事件(包括护理差错、医疗事故等)及投诉发生率进行观察、比较;②护理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的问卷调查表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评价指标包括满意、基本满意与不满意,护理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系统软件统计分析资料,其中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且P

2 结果

2.1两组风险事件及投诉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的风险事件发生率为3.92%,投诉率为0;对照组的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7.65%,投诉率为15.69%。观察组在风险事件发生率及投诉率上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2.2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8.04%,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72.55%,在护理满意度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3 讨论

在妇产科急诊护理工作中,常因直接或间接因素导致护理风险的发生,不仅威胁患者的安全,而且易引发护患纠纷。护理风险管理的实施,进一步加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明确其护理职责,在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同时,保证患者的安全,有效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4]。本研究对102例急诊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常规护理(对照组)与常规护理+护理风险管理(观察组)对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的风险事件发生率及投诉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在护理满意度上明显高于对照组,P

研究表明,对妇产科急诊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可有效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降低投诉率,在保证护理质量的基础上,对和谐护患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丘红梅.风险管理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09(03):689-690.

[2]王金红.妇产科护理风险因素及措施探讨[J].中国医药科学,2013,11(05):177-178,180.

[3]朱艳侠.妇产科急诊接诊过程中的护理风险及防范措施[J].安徽医学,2011,06(07):1023-1024.

妇产科门诊应急预案管理第7篇

母婴健康安全行动计划

为提高妇幼健康服务质量和水平,切实保障母婴安全,维护妇女儿童健康权益,自2018年起,在全国组织实施母婴安全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以预防和减少孕产妇和婴儿死亡为核心,以落实母婴安全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提升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为抓手,以强化质量安全管理为保障,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便捷、温馨的妇幼健康服务,全力维护妇女儿童健康。

二、行动目标

自2018至2020年,通过开展母婴安全行动,提升妇幼健康服务水平,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到2020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8/10万,全国婴儿死亡率下降到7.5‰。在此基础上,树立一批母婴安全示范单位。

三、行动范围

开展助产技术服务的医疗机构(以下简称助产机构),重点是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妇幼保健院和妇产医院。

四、行动内容

(一)妊娠风险防范行动。

1.提升风险防范意识。以科学备孕、孕产期保健、安全分娩为重点,制订孕产妇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开发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材料。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站、微信、微博等大众媒体,制作参与科普节目,积极撰写科普文章,广泛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普及孕育健康知识,提升群众健康素养,使每个孕产妇成为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积极参与配合医疗保健活动,提升自我保健和风险防范意识。

2.做好备孕咨询指导。将妊娠风险教育作为孕妇学校开班第一课。设立生育服务咨询室,汇集妇科、产科、生殖、遗传、心理、中医等专业力量开展多学科协作诊疗,规范提供生育力评估和备孕指导。综合评估妇女基础健康状况、生育能力和年龄等因素,客观告知妊娠几率和风险,引导群众正确认识高龄高危妊娠风险。

3.开展妊娠风险评估。按照《妊娠风险评估与管理工作规范》要求,开展孕产妇妊娠风险筛查和评估,对孕产妇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在《母子健康手册》及相应信息系统作出明显标注。对于妊娠风险分级为“黄色(一般风险)”、“橙色(较高风险)”、“红色(高风险)”和“紫色(传染病)”的孕产妇,应当建议其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接受孕产期保健服务和住院分娩。对患有疾病可能危及生命不宜继续妊娠的孕产妇,由副主任以上任职资格的医师进行评估和确诊,告知继续妊娠风险,提出科学严谨的医学建议。

4.提供生育全程服务。使用全国统一的《母子健康手册》,整合孕前保健、孕期保健、住院分娩、产后避孕、儿童保健等内容,提供系统、规范的优生优育全程服务,打造无缝连接“一条龙”服务链。规范有序开展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服务,严格落实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等综合防控措施。指导产妇分娩后及时采取避孕措施,减少非意愿妊娠,合理控制生育间隔。

(二)危急重症救治行动。

5.加强高危人群管理。筛查妊娠危险因素,识别高危孕产妇,对妊娠风险分级为“橙色”、“红色”和“紫色”的孕产妇严格实行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保证专人专案、全程管理、动态监管、集中救治,确保做到“发现一例、登记一例、报告一例、管理一例、救治一例”。密切监测、治疗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根据病情需要及时转诊。

6.查找救治薄弱环节。每半年组织产科、儿科、重症医学等业务科室和医务科等职能部门召开至少1次联席会议,梳理在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救治方面存在的管理、技术问题,完善诊疗预案和管理制度,建立孕产妇用血、转运等保障机制。积极探索开展孕产妇危重症评审。

7.针对死因完善预案。结合区域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评审情况以及本机构实际,针对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等主要死因建立抢救流程与规范,明确相关科室和人员职责任务,确保急救设备和药品随时处于功能状态。建立完善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医患沟通和媒体沟通机制。

8.建立救治协调机制。设立产科安全管理办公室,由分管院长具体负责,协调建立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会诊、转诊等机制。建立院内多学科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急救小组。完善产科、儿科协作机制,鼓励产科与儿科共同确定分娩时机,儿科医师按照院内会诊时限要求准时到达。

(三)质量安全提升行动。

9.完善质量管理体系。落实《医疗质量管理办法》,成立医疗质量管理专门部门,负责本机构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产科、儿科应成立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小组,组长由科室主要负责人担任,指定专人负责日常质量管理工作。每年开展不少于1次医疗质量安全案例警示教育。

10.加强医疗安全管理。严格遵守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强化产科探视管理,新生儿在院期间佩戴身份识别腕带,完善新生儿出入管理制度和交接流程,做到身份有识别、交接有登记。规范处理医疗废物,依法依规妥善处理胎盘和死胎(死婴)。加强新生儿病房、临床检验实验室、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实验室等重点部位医院感染管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手卫生和医院感染监测等规定。建立风险监测、预警以及多部门协同干预机制,严格执行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制度,有效防范医院感染。

11.促进质量持续改进。针对手术室、产房、新生儿病房等重点部门,围绕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制定质量评价标准,建立相应的质量安全考核指标。科室质量管理小组应当每月开展自我评估与分析,制订并落实质量持续改进措施。运用质量管理工具分析医疗质量安全信息。

12.定期报送母婴安全信息。按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求,定期报送住院分娩、孕产妇死亡、新生儿死亡、出生缺陷等个案数据以及服务资源数据,发生孕产妇死亡后第一时间通报辖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建立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信息采集、记录和报告相关制度。

(四)专科能力建设行动。

13.加强临床专科建设。以各层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为抓手,提升产科、儿科专科诊疗水平。综合性医院着力加强妊娠合并症处置、危重孕产妇多学科联合救治,重点提升疑难重症诊疗能力。分娩量较大的妇幼保健院、妇产医院着力加强产科亚专科和新生儿科建设,逐步建立产科重点专病医疗组。积极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和方法,开展中成药合理使用培训,促进孕产妇和婴幼儿安全应用中药。加强危急重症中西医临床协作,提升诊疗救治能力。

14.促进保健专科发展。开展妇幼保健专科示范单位建设,丰富服务内涵,拓展服务内容,加强人才建设,促进预防保健与临床医疗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孕前保健、孕产期保健、产后保健、儿童眼保健、儿童听力保健等保健专科服务能力和水平。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推广应用中医防病保健方法,扩大中医药在孕育调养、产后保健等方面的作用。

15.强化专业技能培训。结合辖区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评审情况,确定技能培训主题。每季度开展不少于1次专项技能培训和快速反应团队急救演练,提升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紧急剖宫产自决定手术至胎儿娩出时间(DDI)应当努力控制在30分钟以内并逐步缩短。保障产科医师、助产士、新生儿科医师每年至少参加1次针对性继续医学教育。

16.推进科研攻关和临床转化。以临床应用为导向,在产后出血、前置胎盘、胎盘植入等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处理及出生缺陷防治、早产风险提示、早产儿救治等方面组织开展科研攻关。加快推进产后出血防治、新生儿复苏等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

(五)便民优质服务行动。

17.优化诊疗资源配置。按照开放床位和配置标准,足额配备医护人员和设施设备,确保服务资源与服务量相匹配。在门诊合理安排B超等设备,增加胎心监护等可穿戴设备,逐步缩短检查等候时间。优化产科诊室布局和服务流程,集中产科门诊、超声检查、胎心监护、采血、尿检、缴费等环节,努力提供“一站式”服务。完善自助服务设备,提供便民服务设施,在儿科和儿童保健门诊设立母乳喂养室。

18.推进全面预约诊疗。三级综合医院和三级妇幼保健院的产科预约诊疗率≥70%,产前检查复诊预约率≥90%。在保障危重孕产妇救治的前提下,推广预约住院分娩,对预约孕产妇优先安排住院床位。

19.提供便民利民服务。通过诊间结算、移动支付等方式,减少患者排队次数,缩短挂号、缴费、取药排队等候时间。提供自助打印、网络查询、手机信息等多种形式的检查检验结果查询服务。规范落实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产前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等惠民利民政策和措施。

20.倡导温馨舒适分娩。营造温馨、舒适的产房环境,提供以产妇为中心的人性化分娩服务。积极开展专业陪伴分娩等非药物镇痛服务,鼓励开展药物分娩镇痛服务,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开展家属陪伴分娩。

五、行动步骤

(一)2018年工作安排。

1.2018年1-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母婴安全行动计划》部署相关工作。各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行动计划和当地实际,制订本省(区、市)具体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做好动员部署、宣传发动工作,调动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积极性。各省(区、市)的实施方案要对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较高的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等重点区域制订针对性的策略措施。

2.2018年6-12月,医疗机构落实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督导检查,推动落实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发现先进典型,挖掘一批母婴安全示范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对示范单位进行宣传报道。

(二)2019年工作安排。

1.2019年1月,总结2018年度行动计划落实情况。

2.2019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2018年度情况,部署2019年工作。对2018年度母婴安全示范单位进行表扬,在全国会议上进行经验交流。

3.2019年3-12月,医疗机构落实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督导检查,推动落实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发现先进典型,挖掘一批母婴安全示范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对示范单位进行宣传报道。

(三)2020年工作安排。

1.2020年1月,总结2019年度行动计划落实情况。

2.2020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2019年度情况,部署2020年工作。对2019年度示范母婴安全示范单位进行表扬,在全国会议上进行经验交流。

3.2020年3-12月,医疗机构落实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督导检查,推动落实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发现先进典型,挖掘一批母婴安全示范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对示范单位进行宣传报道。

4.2020年10-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对母婴安全行动计划3年实施情况进行总结,推进母婴安全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六、行动要求

(一)细化落实行动措施。

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根据当地实际,制订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夯实工作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确定部分重点联系医院,强化督促指导,定期了解工作进展。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也要建立重点联系单位制度,督促医疗机构采取措施切实落实母婴安全行动计划。

(二)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委属委管医院要发挥“国家队”表率作用,省级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要发挥区域“龙头”作用。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深入挖掘、树立先进典型,通过示范引领,带动辖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落实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根据各地推荐的示范单位,遴选出一批全国示范单位组织系列报道,供各地交流学习。

(三)加强舆论宣传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