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品格教育的意义(合集7篇)

时间:2024-02-21 14:45:14
品格教育的意义

品格教育的意义第1篇

一品格教育的意义

品格(character)的本意是在蜡药丸、玉石或金属表面上刻划,意味着“雕刻、铭记”,品格的意义犹如一个有特色的标志或符号,也有“行为的典型和道德规范”的涵义,系指一般人具有的长久的特质与品质。品格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又称为品德教育,是人的道德素质的核心,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用来描述对孩子未来在个人和社会生存有帮助的教学。为培养良好的品性,而加以教育的训练,内容包括智慧的启发、良好习惯的养成等。近几十年,尤其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社会越来越意识到人们常常对个人权利比较关注,而不注意个人对家庭、社区以及国家应当承担的固有的义务和作为公民应尽的责任所产生的道德危机。近年来,品格教育成为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北美地区国家及中国的台湾地区的道德心理学最关注的话题和研究领域,各种新的研究项目和观点不断涌现,杨韶刚在进行研究后认为“因为真正的品格教育是渗透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况且,目前他们的很多研究证据也已表明,只要能恰当地实施品格教育,就能对学生的品格和学习成绩产生积极的影响。”[1]

二品格教育实施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幼儿期是个体品格形成的重要要时期,中国有句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幼儿期是孩子的性格形成和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逐步形成阶段,很容易被外力所塑造。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同时也出现一些影响幼儿优良品格状况。首先,现代社会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递速度更加快,也更广泛,幼儿可以从网络、电视等途径接受到更多的信息,但这些信息并不一定是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其次,随着人们对幼儿期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幼儿教育机构蓬勃发展,但也存在着许多办园者及幼儿园管理者为了迎合抑或追求眼前的利益,一味强调幼儿的智育、认知能力等。最后,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独生子女的趋势,大部分的家长忙碌于事业,孩子由长辈来照顾,因而普遍存在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较少考虑他人,要做到具有大爱、感恩、责任……等品格,就更难了。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儿童虽然只占到我国总人口16.60%,但却是我们全部的未来,要培养具有良好品行的下一代,急切需要从幼儿阶段开始。培养幼儿良好的品格也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自古以来,我国教育就包括礼、义、仁、智、信的教育内容,孔子(551-289)在道德论上,就把“仁”作为其道德理论的核心原则:提倡轻天道、重人事的人道观,提倡以培养君子人格为目标的道德教育。同时也非常重视道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如《颜氏家训》《千字文》《弟子规》《三字经》等,可见我国从古代就非常重视道德品质在教育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第二,关于良好的品德的培养,许多国内外教育学者都进行过思考,无论是苏格拉底的理性主义还是亚里士多德的美德在于选择。丁锦宏曾在其《品格教育论》中进行分析总结,认为“品格教育不会排斥任何有作用的道德教育方法,包括灌输、价值澄清、认知推理等,只不过要反复强调的是,受教育者的“品格”(道德品性)形成,才是道德教育追求的最终目标。”[2]

第三,《纲要》在教育内容与要求中指出:要“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在这里《纲要》把促进幼儿情感、态度发展放在前列,并且在《纲要》中的教育评价部分再一次强调与指出“尤其要避免只重知识和技能,忽略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华爱华(2007)指出《纲要》之所以如此强调,是因为当我们的教育在激发幼儿的内在动力,唤醒其主体意识的同时,诸如独立、自制、专注、秩序、合作等这些终身受益的品质也在不断地潜移默化之中了。[3]品格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教育才能是持久的、让幼儿终身受益的。

三幼儿园开展品格教育的策略

品格教育要出成效,幼儿园的全体教职工都有责任从事品格教育,并身体力行地推广相同的核心项目,幼儿园的管理者、老师、保育员、后勤工作人员、校车司机、清洁阿姨都必需在这方面做出表率。在良好的整体环境氛围及团体动力下,不断通过有计划地实施开展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的教学活动及教学方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与建立健全正确的是非观念,不断地反复,强调,从而让良好的品格行为不断内化为幼儿自身的品行习惯,才能实现培养幼儿优良品格的目标,并促进教师、家长、幼儿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开展品格教育的相关策略有:

1将品格教育融入到幼儿的每日生活当中

孩子的礼节、服务、分享……,这些好的品格都是需要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情做起,在老师及接待“小礼仪”每一个清晨都会在幼儿园门口迎接来园的小朋友,互相微笑问好,并对为自己服务的人员(保安叔叔为孩子测量体温、小礼仪为孩子按免洗消毒液消毒双手、保健医生对孩子进行晨检)说声“谢谢”。日常生活中,不论是老师还是幼儿在交往的过程中要说“谢谢”、“请”。不得已需要打扰到别人要说:“对不起,请打扰一下”,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要求礼貌,并且表现出对别人的尊重。同时也教育幼儿在公共场合需要注意到谦让、等待,与小朋友之间相处,要懂得宽容等等。

从小培养幼儿独立意识,从生活中最小的事情做起,例如:某园的室内是木质地板,需要更换室内鞋,孩子到进入教室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换室内鞋,二岁多的孩子就要独自换好室内鞋,再将室外鞋放在鞋柜中自己的位置。刚开始老师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指导孩子,但当孩子学会时,也增强了孩子的自我服务品质。进餐过程当中也会引导孩子自己取餐具、自己盛餐,吃多少,盛多少,刚开始时,可能要花一些时间,但当孩子能完成时,他也学会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提升孩子的责任感。在幼儿园里,在幼儿的每日生活当中有很多这样的细微的环节,但是它们却是培养孩子良好品格习惯的大事。

2开设品格教育课程,并将品格教学渗透到各科教学当中

品格教育是一个需要长久练习与深入渗透的过程,所以教育者应该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按照计划进行儿童的品格、道德的培养。我开设专门品格教育课程,选取适合于幼儿的品格教育主题,老师利用讲述法、讨论法、情境表演法、提问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利用品格学习单词,加深幼儿对品格主题的认识。学习静思语,巩固幼儿对品格主题的教育。开展经典诵读(《弟子规》)活动,让幼儿从小了解在家、外出、待人接物、求学等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如何做一个有仁德的人。

品格教育的养成并不光靠品格主题教育课程的实施,事实上在幼儿园的其他课程也处处渗透着品格教育。如语言活动中,《聪明的小鸡》,老师在与幼儿分享当一只小鸡遇到一只想要吃掉它的狐狸时,弱小的小鸡没有害怕,勇敢地想办法来摆脱自己的困境。让孩子明白遇到事情要沉着,勇敢。《小熊生病了》,读本中展现了一个以友爱为主题的温馨故事,当小熊生病了,可怜地躺在自己的小床上,好朋友小兔子来看望它,并给它热心的关怀与照料,也许孩子还不能说明白什么是仁爱,但从阅读的过程中懂得以实际行动培养与同伴的友谊,懂得关爱他人。

在数学教育活动中,在分类、配对、数与量的结合、运算活动也可以培养幼儿独立思考、责任、认真努力的好品格。在艺术教育等教学领域同样都可以发展幼儿的精细动作,手、眼协调能力、创造力、专注力等良好品行。

3开展各类以品格教育为主题的各类活动

基于儿童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我园在进行品格教育时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如开展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竞赛,让孩子懂得自我服务;开展品格宝宝评选活动,树立榜样;观看影片《狮子王》,《生命教育影片———用脚飞翔的女孩》等帮助孩子能够面对害怕,并想办法克服害怕心理,并尝试解决问题,正视自己心中的恐惧;开展“端午粽子节”活动,组织儿童亲自参与到包粽子活动中,通过动手实践,体验合作交流带来的乐趣,促进儿童的独立生活能力;通过开展本土化的校外教学活动参观惠阳区叶挺将军纪念园、惠阳区消防大队、惠阳区半岛一号公园、惠阳区大剧院等,培养儿童的爱国、诚实、正直、勇敢、分享等良好品质,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品格教育。

4立足家园合作,形成品格教育合力

在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还不够充分时,往往家长会过于重视孩子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尤其是中大班幼儿的家长,过于重视孩子对知识的接受情况,但那其实只是幼儿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幼儿是否懂得与同伴、老师交往?是否懂得与同伴分享?是否认真专注参与各类活动?遇到困难时,如何处理、生活习惯如何?又如何发展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等等,关于幼儿品格方面的关注并不是那么多。

但幼儿园与家庭的关系,也存在伙伴关系,而“伙伴关系中,每个成员都被认为是重要的,都被认为是‘儿童的专家’。”[4]所以家长是否理解并支持品格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得到家长的支持才能形成合力,协助教师更好地工作,因此幼儿园积极地行动,通过家园共育栏中的“好品格、好人生”推荐最新的品格教育书籍,宣传关于品格教育的好文章;通过每月“给宝宝的话”“幼儿成长档案”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品格方面发展的情况及表现,邀请家长为宝宝及时记录“品格宝宝护照”及时记录宝宝在品格方面的一些优良表现;通过不断电访、家访等多种途径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了解幼儿园培养孩子良好品格的一些方法、并注意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的品格,架起家园沟通的桥梁,达成共识。

总之,品格教育是一种教导人类美德,积极向善的教育,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当中不断传承,而现今也被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公认。3~6岁是培养幼儿良好品格的一个重要时期,幼儿园有责任不断提升教师素质及教育教学能力,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幼儿良好的品格,并努力取得家长的认可与配合,共同为培养幼儿良好的品格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韶刚.一种新的道德心理学研究取向[DB/CD].http:// /newsInfo.aspx?pkId=3924, 2006-11-09/2011-10-27.

[2]丁锦宏.品格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30.

品格教育的意义第2篇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中国民族风格钢琴作品在钢琴教育中的意义,并从笔者自身情况出发,试论如何在钢琴教育中应用中国风格钢琴作品。

【关键词】民族风格;钢琴作品;应用

【中图分类号】J607

钢琴教育作为音乐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部分,同样也需要注重民族音乐的教育。因此,作为民族音乐的载体,具有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在钢琴教育中就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一,在钢琴教育中使用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可以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经过历史洗礼的优秀民族音乐,同时具有形式美和内容美,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展现了风土人情,表达了社会观念,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感。有别与其它的民族乐器教育,作为西方乐器之王的钢琴传入我国时间不长,而国内有体系的钢琴教育时间则为更短,很多人误认为钢琴教育中没有民族钢琴音乐。我们暂且不论这种说法正确与否,但是在几十年的沉积中,已经出现了很多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而正是这些作品让民族文化在钢琴这种乐器上得以继承和发扬。钢琴作为西方的乐器,一直被认为不能很好地展现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乐曲,其实不然,例如1934年,欧洲著名作曲家、钢琴家亚历山大﹒齐尔品来我国征集《中国风味的钢琴作品》时,贺绿汀老师的《牧童短笛》就荣获了头奖。此后,齐尔品把这首中国钢琴作品带回了欧洲、并演奏,同时在日本出版,让全世界都感受到了中国民族风格钢琴曲的魅力。可见,中国传统民族音乐针对钢琴这种乐器经过改编后,不但延承了本来的民族内容,而且在一个新的领域中扩展了自己的表现形式,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国的民族文化。

20世纪下半叶至今,中国钢琴教育事业无论是从教学或是演奏水平来看,整体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尤其是近年中国年轻钢琴家不断在世界大舞台上崭露头角,让国外同仁对中国的钢琴教育事业取得的成就大加称赞。随着学习钢琴的人越来越多,中国的钢琴普及率越来越高,一批钢琴教育家也越来越多地关心具有中国民族风格作品在教学中的运用。中国具有浓厚的民族历史文化底蕴,可是如何突破原有的限制,在新的方向上有所创新一直困扰着中国的音乐人,其中也包括从事钢琴创作、演奏、教育的人们。

第二,在钢琴教育中使用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可以促进中国的钢琴教育。

中国钢琴教学现状令人堪忧:一方面虽然一些老一辈的钢琴教育家及一些非常专业的钢琴老师在大量推广使用中国风格钢琴作品,但大部分从事基础教育的钢琴老师还是单一的沿用国外作品。对于一个一直生长在自己民族氛围中的孩子来说,如果在认知一个新事物的时候,是自己从未任何接触的事物时,那么他很可能会丧失原有的兴趣、动力。但是,如果换成是和自己所掌握了解的事物有着联系的新事物时,孩子在认知性、连贯性等方面都会增强,对孩子在钢琴教育的起步上开了一个好头,促进钢琴的教育学习。在笔者的教学经历中,这种情况屡见不鲜,例如:笔者一个学生年龄较小,是家长要求其学习钢琴的,孩子自身并没有什么兴趣,在开始的几节课上孩子总是不能好好地学习。后来分别与家长、孩子进行了沟通,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加入了一些自己改编的曲耳熟能详的中国儿童歌曲,孩子竟然产生了兴趣,主动的要求学习。

针对以上两点,笔者认为,在钢琴教育中应用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意义重大,可以从三方面去实践、总结和归纳。

1.教师必须注重自己在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方面的修养,以及加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的积累。古人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作为老师,自己本身知识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学习到的知识量,所以作为钢琴老师应该注重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的修养,这样在教学中才有广泛的内容传授给学生。教师们可以多听一些其它乐器的民族音乐,可以多看一些相关的文章等来增加自己的内涵。比如说用电脑把这些曲目收集起来,并且编制成册,以方便以后的使用。在搜集时,也可以自己改编一些相对简单的民族音乐,尤其是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曲目。

2.要因人而异。每个学生成长环境不同,理念、喜好也有差异,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难题,那就是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中国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给学生?答案是:没有固定的曲目,要根据学生的一些特质来选择相应的曲目。有个成语故事叫《南橘北枳》,大意就是说南方香甜的橘子移植到北方就变成苦涩的枳了,原因就是盲目的引用,而不去了解两个地方土地、气候的差异,结果适得其反。比如,有个稍大些的学生喜欢港台明星,特别崇拜周杰伦,在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一次课后的交谈中问他是否愿意听周杰伦在《不能说的秘密》这部电影中演奏的一段钢琴曲。在笔者弹奏后,学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兴奋,后来在上课间又弹了周杰伦极具中国风格的歌曲《东风破》《台》等等。此后,这名学生学习钢琴的主动性越来越大,并且慢慢喜欢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有时自己还会改编一下。

3.要有目的性。既然是中国民族音乐,那么必然是适合用中国的民族乐器来演奏,而钢琴是个外来品,并不是适合弹奏所有的中国民族音乐。所以作为老师,在挑选曲目时要有目的性、选择性;不要滥用,否则可能会让学生对中国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教学的进行。例如在教复调的演奏时,就可以使用到《牧童短笛》、《大八板》等,这些作品很好的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中的复调。

总之,中国钢琴作品在教学中的好处显而易见的。对于孩子们来说,在提高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的同时,还有助于他们学习中国的民族音乐,加强民族自豪感。相对于外国钢琴作品来说,孩子本身和家长都更乐于接受自己民族的音乐,他们可以通过学习钢琴曲来了解历史悠久的中国以及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卞萌.谈江定仙的三首钢琴作品[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2

[2]何俐.古曲艺术留芬芳﹒洋为中用添新彩——谈黎英海先生改变的钢琴曲〈阳关三叠〉〈夕阳萧鼓〉[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2

[3]汪洁.论中国钢琴作品〈二泉映月〉的审美特征与音乐表现[J].钢琴艺术,2001,5

品格教育的意义第3篇

关键词:初等教育专业;高职院校;审美品格

中图分类号:G71

高职高专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初等教育专业对人才的培养更具有特殊性,既要考虑到小学教育现状对师资的要求,又要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考虑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终身发展的密切联系。作为教师应如何构建与时代相适应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已成为师资培养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其中,作为人的审美活动中对美的认识、理解和表达的审美品格的培养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加强审美品格培养完善高职院校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经历了40多年的风雨历程。在飞速发展中,为培养人才做出了伟大的贡献。高职高专院校要想培养出合格的专业人才,积极发展高职高专教育,正确定位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尤为重要。梳理我国各历史时期的相关文件发现,国家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一些规律性可供教育者遵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1]

尤为突出的体现在"加强审美品格的培养,在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侧重于审美创造性的培养上,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能够适应新时展需要的初等教育专业型人才。"[2]

如今,初等教育的专业化使"审美品格的培养不仅成为传播社会知识、表现内心情感、满足审美需求的重要途径,而且要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3]高职高专初等教育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具有一定的自身特点,这种特殊的培养目标是由此类学校的特殊教育定位所决定的,具体来说,初等教育专业培养的师资,将面向小学阶段的儿童进行施教,他们将担负起启蒙儿童心智、培养儿童情操的重任。为此,提升教师的审美品格,可以将教师的教育目光指向美好而通透的教育境界和多元化的思想范畴。同时也可以启迪教师的教育智慧,以达到在教育教学中以明确的教育思想、独特的教育风格、完美的教育情境,来感染和熏陶小学阶段的学生,促进其健康发展。

(二)加强审美品格培养满足高职院校初等教育专业人才自我实现

从人类社会发展史和审美发展的历程上看,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必将注重整个社会的审美品格的提升。追根溯源,人类对美的追求是从未停歇的,这是一种本性的展现,更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高度发达的社会,既是物质高度发达的社会,又是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社会,而且高度的精神文明对人类审美生活的要求将更加完善。离开对美的追求,精神文明将不复存在,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审美理想也将迅速瓦解。

由于审美需要包含着对美的追求,而这种追求是一种实现人的全部潜能的愿望,因而这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现实生活中功利主义的巨大力量虽然使人们无法摆脱,但人们却无法忘记心中最为原始而真实的心理需要,这就是从心底里萌生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审美活动中人的身心可以得到暂时的解脱,从而使心灵的重负得以减轻。

"马斯洛需要理论将审美需要列在第六层次,第七层次是自我实现,可见,审美需要实际是自我实现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学艺术是人类审美创造活动的典范形式,理所当然地是属于满足人们审美需要的一种活动。"[4]初等教育是一种创造性教育活动,正如艺术家渴望创作,其动机之一就是要把自己的情感表现出来,创作者在作品中情感得以宣泄。而作为未来小学教师的师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充分地自我实现,以达到美好情感的自然流露与表达,审美品格的培养恰恰可以做到这一点。为此,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品格,有助于帮助学生超越现实的局限,使生活中的美与愉悦在审美活动中得到充分展现。

(三)加强审美品格培养满足高职院校初等教育专业人才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固然与其职前培养有着密切联系,但专业外的某些素质,也对其专业发展产生着主要影响。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又各不相同。[5]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进入了新格局,在物质财富日渐丰富之余,人们对审美品质的需要也有了更高层次的提升。审美开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审美因素已经成为衡量社会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要素也要求人们从审美的角度去审视。可以说,社会物质生活的飞速提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广泛而丰富的具有艺术性的审美空间,并逐渐构成较为浓厚的艺术审美氛围。为了使平庸,低俗的审美趣味转向更为完善的审美格调为人们的审美品格的养成还应有积极的引导。

优良的审美品质是教师专业发展中影响很大的因素,它直接影响其教育教学的质量。教师只有具备多元而开阔的审美品质,才能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而教师的专业发展又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滋养和进步的。教师面对着社会因素的影响,反过来教师又要以其自身的认识与理解来汲取周围环境的营养,进而去影响学生。

初等教育专业是培养未来小学教师的摇篮,小学生的身心成长,精神层面的构设尤为重要,进一步提高儿童审美情趣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小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教师的言传身教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儿童的成长也将影响到社会文明的进一步推动和发展。为此,在对未来初等教育人才的培养中,注重对其审美品格的培养尤显重要。

[1]http:///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瑞士]M?L?戈德斯密德.展望新世纪高等教育:理论学习与职业生涯的中介[J].高等教育研究,1999,6:151.

[3]安萍.论高校通识教育的性质与实施[J].教育学术月刊,2008,5:145-148

品格教育的意义第4篇

关键词:美国;品格教育;价值观教育

一、美国品格教育的内涵

品格教育是以学校为基础,并与家庭与社区进行合作,通过直接和间接的途径,向学生传授核心价值观,发展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各种努力,其目的是塑造一个具有良好美德与修养的人。

当代美国品格教育的倡导者认为,要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就必须向学生传授核心价值观。这些核心价值观是经过历史验证的,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些核心价值观肯定了人类的尊严、规定了民主社会中人们的权利和责任。目前,在众多的品格教育的倡导者的观点中里可纳的观点最受关注,并被大多数品格教育理论者和实践工作者所接受。他认为学校要教给学生的价值观应是普遍意义上的道德价值观,并且普遍意义上的价值观的核心就是尊重和责任。

二、美国品格教育的具体内容

德克萨斯州柏拉诺学区采用了一整套“蓝带学校”所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包括谦恭、勇气、纪律、诚实、人类价值和尊严、公正、爱国主义、提供公共服务的个人义务、尊重自己和他人、尊重权威、宽容和责任心。“品格教育协会”提出了十二种价值观:诚实正直、可信赖、端庄而富有同情心、忠诚、聪慧、自由、正义、平等、差异和宽容、责任、团结、自律和勇气。“品格关注联盟”确认了品格教育的六大支柱:耐性、尊重、责任、公平、关怀、公民责任。

三、美国品格教育的内容范畴

1.人性关爱

人性关爱的品格包括体现在关爱情感中的各类积极品格,这也就是泰勒所称之为关爱或友爱的倾向或性情。人性关爱的品格相对于其他的品格范畴,有着更加明显的宏大包容性,而正义的品格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的正是因为对人性关爱品格的重视,使美国品格教育在品格范畴的教育上有着更强的亲和性和人文性或人情味。这就使学生感受到的品格范畴真正达到了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人的情感、贴近时代的日常性和生活性,因而使之更加深入人心和人情,进而更容易被自然而然地践履。

2.公平正义

作为一种被美国人倍加推崇的总体品格,正义的品格优点已然成为当代品格研究的一种显品格。在急剧的社会转型期和利益关系调整的市场经济背景下,建构个体和社群双重意义上的正义品格已经成为挽救市场经济道德之危的重要方略。可以说,关于正义品格的研究直接凸显了美国对于连接个人和群体或社群的品格范畴的重视。

3.勇气

勇气作为一个总的品格范畴包含着比其字面上所呈现出来的意义丰富得多的内涵。勇气包括在面对要么是外在要么是内在的反对或阻力的时候通过运用自己的意志力来达成一种正确目标的优点或品性。勇气作为一种品格范畴本身就如同其他品格范畴一样具有建设性和矫正性的双重向度。

四、美国品格教育内容的特点分析

1.美国品格教育内容拥有政府的立法支持

美国品格教育在政府的立法支持下得以更加顺利地开展,政府的立法支持不仅有政策的法规支持,还有资金方面的条例规范。一些州政府颁布的法令比较具体,甚至有进行品格教育的策略的指导。

2.品格教育的总的目标是一致的

其目标为都主张培养一些基本的包括诚实、真诚、正直、勇敢、公正、自律、善良、乐于助人、尊重他人、自我完善等的品格。

美国学校品格教育的主要目标按照上述标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①国家意识教育,即运用节日庆典、博物馆成果展等多种形式潜移默化地增强公民的社会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等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②责任公民教育;③个人道德价值标准教育;④现实道德问题教育。

3.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品格教育内容

在美国小学阶段和学前教育阶段,学校设立的主要价值目标包括:成为可信赖的人;学会尊重;学会负责;关心;做合格公民;控制情绪;解决冲突;学会倾听,等等。而在中学阶段设立的价值目标主要有:可信、尊重、负责、正直、诚实、勇敢、公正和做合格公民,等等。

参考文献:

[1](美)托马斯・里克纳.美式课堂:品质教育学校方略[M].刘 冰,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1.

品格教育的意义第5篇

关键词:公民教育;道德教育;品格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6-0008-05

乐先莲,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博士。江苏南京,210097。

①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现代国家建构视域下的公民教育发展模式研究”(12YJCZH096)和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发达国家中小学公民教育课程比较研究”(C-a/2013/01/15)阶段性成果。

随着国内德育研究及实践活动的推进及深入,西方公民教育、品格教育日渐受到国内学界的关注,成为耳熟能详的词汇和概念。然而,当前学界对于两者的意涵及其关系的认识仍存在较大的模糊性和混淆性。毋庸置疑,公民教育与品格教育同属社会意识教育的范畴,具有历史与文化的特殊性。因此,厘清两者的概念意涵及分野关系是进一步准确深入地探讨、借鉴西方德育理论及实践的前提。

一、公民教育的意涵

公民教育无论如何界定都是关涉公民资格(citizenship)的教育。因此,理解公民教育的起点是对公民资格的解读。

(一)公民资格

西方公民的形态以古希腊城邦为起点,历经罗马共和国、中世纪城市共和国,最终发展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公民。与公民的复杂历史相一致,公民资格理论经历从古典到现代的演化,并形成两大鲜明的理论传统:强调权利的自由主义公民资格与强调责任的共和主义公民资格。自由主义传统作为当代西方公民风尚的主要形塑者,以个人主义作为立足点,将公民资格看作是一种法律地位以及法律对权利的消极保护,认为公民资格的核心是获得及保障权利,权利的目标在于保障个人自由。自由主义传统塑造的是一种消极公民形象。英国社会学家马歇尔(Marshall, T. H.)在《公民资格与社会阶级》中提出了自由主义公民资格的经典范式:“公民的要素由个人自由所必需的权利组成:包括人身自由,言论、思想和信仰自由,拥有财产和订立有效契约的权利以及司法权利……政治要素是指公民作为政治权利实体的成员或该实体的选举者,参与行使政治权力的权利……社会要素指从某种程度的经济福利与安全到充分享有社会遗产并依据社会标准享受文明生活等一系列权利。”[1]针对马歇尔关于公民资格的经典架构,斯图尔德(F. Steward)、斯蒂芬・马塞多(Stephen Macedo)等学者进一步拓展了公民资格的内容,即包括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之外的环境权利,以及宽容、自我批评、节制、义务、责任、忠诚等公民德性。较之自由主义传统,西方公民资格的共和主义传统历史源流更加悠久,亚里士多德的公民理想开创了共和主义公民资格的先声,强调公民资格是个体在政治共同体中的成员资格,将美德置于公民资格的核心。公民资格是参与公共讨论和集体决策、超越私利而追求公益等活动本身。理想的好公民必须将公共事务置于首位,将公共利益的考虑置于私利之上,并通过承担公共职位、参与公共事务体现自身的德性与价值。可见,共和主义传统塑造的是一种积极的公民形象。

作为一个具有历史性和发展性的概念,公民资格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结构。当代西方社会公民资格已突破公民权利、义务的法律定义维度,呈现立体多维的发展趋势。由社会、政治、经济等地位,国家/多元认同、公民美德、公民理解及参与能力等要素构成了多维立体的公民资格框架(如下图所示)。[2]基于西方公民资格的学术传统、多元定义及社会现实,公民资格内涵通常涉及三个不同层面:狭义的公民资格强调公民资格作为一种法律地位和身份;扩展的公民资格意指民主社会中的公民具备参与政府活动、公共事务和民主决策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建设性地参与公共事务和追求公共善的态度;广义的公民资格还包括正义、忠诚、节制、友爱等公民德性。

(二)公民教育

围绕公民资格,当代西方公民教育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关于公民资格的教育”(education about citizenship),注重为学生提供作为合格公民必备的知识,强调对国家历史以及政府和政治生活的结构和过程的理解。(2)“通过公民资格的教育”(education through citizenship),强调学生通过行动即通过积极参与学校和社区的活动,巩固强化所学的公民知识。(3)“为了公民资格的教育”(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注重公民教育与学生整体的教育生活经历密切联系,强调赋予学生一套可以使其在未来的成人生活中积极履行公民角色和责任的工具,包括知识与理解、技能与态度、价值与性向等。[3]

在具体实践中,西方公民教育主要有两种实施模式:知识传授模式(knowledge delivery model)与实践导向模式(praxis model)。知识传授模式主张知识本身能够促进理解并产生合适的动机。因此,通过为儿童提供相应的知识信息,就能启发引导儿童学习掌握必要的公民知识,并能促进其公共参与行为的发生。西方传统的公民教育通常采用知识传授模式。实践模式则认为知识来源于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的经验,只有当知识转化为个体行为才真正有意义。同时,实践模式很大程度受到“杜威及进步教育运动倡导的经验和协商话语的影响,加之社群主义强调公共生活和责任的重要性以及对个体权利的关注,公民教育的实践模式强调关注社区服务以及为他人负责和共享及公共善的价值” [4]。近年来知识传授模式和实践模式达成共识并相互融合,原因在于公民既需要学科知识也需要协商的经验和技能,课程学习和社区实践在培养公民过程中两者缺一不可。“为了促进公民知识的学习以及发展相应的技能品性,公民教育试图将课堂学习和社区实践加以整合”[5]。事实上,这也是当前西方国家公民教育实践的两大主要领域。

尽管西方各国公民教育的开展很大程度是基于各自的历史传统及当下现实,但当前西方公民教育内容无外乎涵括以下方面:(1)公民及政治知识,如了解民主概念、理解政治决策和立法结构及其机制、理解公民权利和责任、熟悉当前的政治问题等;(2)心智技能,如观察、分析、理解和检视政府及其公共政策的可靠性;(3)社会参与技能,如参与政治讨论并表达自身观点、掌握解决冲突的技能、知道如何游说能影响政策和决策、与同伴组织建立联系等;(4)特定的价值、态度和品性,如对社会政治事务的兴趣、责任感、对民主社会正义和人权等价值的赏识。[6]

二、品格及品格教育

从词源上看,character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Karacter,原意是烙印impression,指在硬币上刻下标记或印章的封印等。古英语中的character意指“不朽的符号或痕迹”,现代英语character作为名词的含义包括(事物的)性质、特性、特征;道德力量、伦理力量;性格、个性、人格、品质、品德;骨气、德性;角色、人物;字符、符号等。从中可以看出character与道德有关,含有道德的含义。“品格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 并非一个新词汇。从古希腊开始到19世纪末期,教育的主要职责一直都是塑造品格,让人变得更好”[7]。作为一种源自古希腊传统的强调品格训练的道德教育模式,品格教育以德性伦理学为哲学基础。德性伦理倡导通过培养和形成良好品格的方式而指导行为,不仅关注发生的行为,而且推及伴随在行为中的动机、愿望和情感等问题;德性伦理倡导习惯培养、行为训练与理性指导相结合,强调实践智慧的获得、德性养成以及共同体之外无道德等都是品格教育重要的理论渊源。

美国的品格教育兴盛于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二战之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社会政治的剧变以及为了应对青少年道德滑坡等社会问题,重新引起各界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关注,品格教育逐渐回归大众视野。尤其是80年代后期开始,品格教育进入全面复兴时期,品格教育倡导者纷纷著书立说,各种理论层出不穷,各种研究推广机构纷纷涌现。1984年,“长颈鹿英雄计划”(the Giraffe Heroes Project)品格教育项目启动,90年代,“品格教育联盟”(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和“重视品格同盟会”(Character Counts Coalition)相继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品格教育运动的迅速扩展,品格教育的范围被不断拓宽,品格教育的外延亦难以界定,涉及一系列宽泛的结果目标、教学策略和哲学导向。

当前西方“在品格教育的定义上存在分歧,在内容上表现出一些折衷倾向,很难找到一个大家都一致认同的定义” [8]。美国品格教育协会提出品格的全面界定应包括知(道德认知)、情(道德情感)、行(道德行为)三个方面,品格发展在于寻求道德生活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的发展。“在品格教育的文献中,品格和美德这两个术语时常互换”[9]。好品格就是知善、向善和行善,具体而言,在道德知识方面要了解所处情境的道德维度,了解道德价值及其在具体情境中的要求,能进行道德推理和全面的道德判断;在道德情感方面要有责任感,自尊、同情、谦卑、热爱美德、愿意承认和纠正自己的道德错误;在道德行为方面要掌握倾听、沟通、合作的技巧,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10]同时,品格教育论者一致认为,品格教育旨在通过培养良好品格来“诊治”面临的社会问题,努力消除社会的道德危机,尤其是转变青少年的不良品行,以弥补日趋严重的道德真空;品格教育不但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核心价值观,还要让学生学以践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在具体实践中,品格教育将西方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作为主要内容,希冀构建一个有核心价值观的美德社会。尽管对于品格教育的界定莫衷一是,但普遍认为建立一套核心价值观是切实可行的。作为西方品格教育的主阵地,美国从联邦、州、学区到各种社会组织都提出品格教育的核心价值内容,概括起来大致有八个方面:“‘慎思、勇敢、自律、公正、关心、尊重、负责、诚实’。前四个属于西方传统美德,后四个则针对当今社会的道德现状,其他的描述都可视为上述核心价值的变式”[11]。品格教育的方法多样化且随着时代的要求而变化。传统品格教育以灌输、行为训练、示范法、故事法和奖惩法等为主要方法,新品格教育则综合了传统教育方法,同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新成果,诸如合作学习、班会讨论策略、解决冲突训练、社会服务学习、道德反省、建立关心社区等都是运用广泛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需要指出的是,与传统品格教育相比,当下西方品格教育实践更强调核心伦理价值,注重启发而非灌输的教育方式,实施方式也更加多元与民主。其教育目标、教育策略及其哲学导向都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基于学校 K-12 年级,旨在促进学生某项品格的发展或是把学生的某项品格作为相关成果变量的任何一项教育方案都是品格教育”[12]。既包括单独的、模块式的课程计划,也包括高度整合的、综合性的学校改革模式。有的学校开设了专门的品格教育课程和计划;有的学校则通过整合其他教育方案的要素,如课堂管理项目或危险行为预防方案,把品格教育整合到相关课程中。此外,诸如服务学习、情绪学习及危险行为预防等教育项目也都具有品格教育的显著特点。

三、公民教育与品格教育的“和而不同”

公民教育与品格教育在西方教育议程中似乎相互分立,学界亦往往将品格教育与公民教育加以区分,但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两者通常是相互交叉融合的。品格教育涉及所有与价值相关的公民行为,公民教育的目标及方法亦与培养特定的态度、价值和行为密切相关。“品格教育强调培养诸如尊重、责任感等基本的道德价值,以及民主社会内在的价值,包括机会平等、正当程序、法治等,这些都是公民教育的关键要素之一”[13],因此,可以认为,“公民教育通过有效的品格教育发展基本的道德品性,品格教育为公民教育提供了基础”[14]。在具体教育实践中,从学校层面提出培养负责任的未来公民的目标,到各级政府的相关教育立法、课程体系设定以及教育组织协会等已将公民教育与品格教育相互整合。品格教育与公民教育的关系可以通过各自在知识、技能和品性三个维度的交集重合得以具体反映(见下图)。

公民教育与品格教育在知识层面存在最低程度的重合,品格教育侧重核心价值的传授及美德的培养,公民教育知识基础则更关注政治学、政府和社会生活;两者在技能层面存在部分重合,品格教育强调个体的道德反省、情绪管理等能力的培养,公民教育侧重对公共政府政治的批判、抵制政策游说以及程序性的社会技能,同时,两者都强调有效社会生活必需的基本技能如参与能力、合作能力等;两者在品性层面则存在高度重合,都强调培养正义、诚实、责任、公平等品性。

需要指出的是,公民教育与品格教育在知识、技能和品性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合,但远远不是同态的。两者在目标、内容、策略等具体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其一,公民教育的自由民主与品格教育的保守教化。当前西方公民教育呈现自由民主的态势,涉及赋权、对社会现状及其核心德性和公共生活价值的批判反思。与此相对照,西方特别是欧洲国家对于品格教育的刻板印象是教化的和政治保守主义的。“通常而言,品格教育坚持接受学习者的正确答案,是一种规劝和外在诱导的集合”[15]。品格教育是灌输的、教条的和缺乏反思的,缺乏对行为推理的理解、道德推理以及潜在的民主德性。其二,在内容方面,公民教育注重让学生了解有关政府、法律和政治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核心的民主价值观和相应的社会技能。公民教育较少关注个人道德而更注重公共道德,更多关注社区服务和服务性学习,强调批判性思维。其三,在教学策略方面,西方公民教育包括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如合作研究项目、公共问题探讨等,具体实践中主要采取公民知识的直接教学和服务性学习两种教学策略。品格教育则具有更多的学习策略。同伴互动、直接教学、家庭/社区参与、建模与指导、课堂管理、学校活动、社区服务和服务性学习等都是普遍使用的策略。而且这些策略本身存在诸多变化,例如同伴互动包括道德困境讨论、合作学习、同伴监督、同伴矛盾协调、角色扮演等。因此,品格教育方法更加多样化,而且包括公民教育的直接教学和服务性学习两种方式。其四,在课程设置方面,公民教育通常设置为学校的显性课程,或以服务性学习项目的形式呈现。“品格教育的形式缺乏公民教育的课程体系,但是与校外的社区具有更广泛直接的联系”[16]。品格教育在学校独立设置的课程、学术课程模块、课外活动、学校文化、行为管理或改革模式中都有所体现,换言之,品格教育渗透在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五,在时段安排方面,品格教育在小学阶段更为普遍,而公民教育在中学阶段更普遍。基于品格教育的核心是形塑个性、价值、态度和习惯,在学生发展过程中趁早介入更有意义。公民教育的核心是关于政府知识的传授和服务性学习,应该等到学生具备更多的认知能力以能够学习抽象的民主公民资格概念,并且能够参与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换言之,公民教育需要以品格教育为基础。两者的具体比较及其差异如下所示[17]:

四、结语

西方公民教育与品格教育均与个体德性成长密切相关,在教育实践中两者通常相互融合,但重心各异。公民教育基于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传统,注重公民知识技能及公民美德的养成,品格教育则基于德性伦理学,注重核心价值的传授及培养“好人”的品性和技能。“好的民主政府很大程度依赖于见多识广的、有道德的积极参与的公众”[18],很显然,品格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一种具体形式,为公民教育的实施提供基础;反之,公民教育亦有助于加强和拓展品格教育所培养的基本道德反省能力,检验个体思维的成熟度并使其具备应对复杂事件的能力。总体而言,当代西方公民教育与品格教育呈现出一种共享与分立的互补关系。事实上,两者的共同目标在于培养具有优良品格、积极有效参与民主社会的“好人”和“好公民”,在目标和方法等方面存在重合就不足为奇。更有意义的是,在牢固的经验和理论研究基础上确立两者理论、方法和目标等方面的综合,在此基础上才能更有效地进行德育实践以培养“好人”和“好公民”。需要指出的是,除了公民教育、品格教育,西方道德教育的意涵及侧重与我国德育的内涵存在较大差别,且三者之间亦存在错综复杂的联系与差异,对于三者的复杂关系有待于另文专述。同时,西方公民教育、品格教育均非一成不变的固定范畴,作为社会意识教育的不同形式,其普适性毋庸置疑,但也有其历史和文化特殊性。国内学界在研究西方德育理论及实践并反观我国当下的德育理论及实践时亦需对此加以注意及区分。

参考文献

[1]Marshall T H,Bottonmore T.Citizenship and Social Class[M].London and Concord MA:Pluto Press,1992:8.

[2]Heater D.What is Citizenship[M].London:Wiley,1999:185.

[3]Kerr D.Citizenship Education: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EB/OL].[2012-11-09].http://.uk/pdf/citizenship_no_intro.pdf.

[4][13]Sim J B-Y,Low Ee Ling.Character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conversations between personal and societal values[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Education,2012(4).

[5][6]Althof W,Berkowitz M W.Moral education and character education:their relationship and roles in citizenship education[J].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2006(4):495-518.

[7]Doyle D P.Education and character:a conservative view[J].Phi Delta Kappan,1997(6).

[8]Berkowitz M W,Schaeffer E F,Bier M C.Charact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Education in the North,2001(9).

[9]Lickona T.Four strategies for fostering character development in children[J].Phi Delta Kappan,1988(6).

[10]Lickona T.Educating for character: the school's highest calling[EB/OL].[2011-10-12]. http://glc.k12.ga.us/passwd/trc/ttools/attach/chared/resources/speech_Lickona.pdf.

[11]郑富兴,高潇怡.道德共识的追寻――美国新品格教育的内容浅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4(11).

[12]Berkowitz M W,Bier M C.What Works in Character Education:A Report for Policy Makers and (下转第18页)(上接第13页)Opinion Leaders[M].Washington, DC: 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 2006:3.

[14][17][18]Hoge J D.Character Education,Citizenship Education and the Social Studies[J].The Social Studies,2002(5/6).

品格教育的意义第6篇

一个人的高尚品质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后天教育中熏陶涵养而成的,也正是深刻体会了后天教育的至关重要,儒家才强调人的一生须得不断修身励行、优游涵泳。小学时期是少年儿童成长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社会转型时期小学生的品格教育,尤其是农村小学生的品格教育正面临这前所未有的挑战,这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小学生的品格教育,抓早抓小,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高度,推动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倡导文明礼貌、族人为了、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社会公德,形成爱党爱国、关心集体、热爱劳动、尊敬师长、团结互助的风气。

1.农村小学生品格教育面临的挑战

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多元化趋势正在加强,这也深刻反映在农村小学生品格形成的过程中。从一定意义上讲,农村小学生的品格教育不仅仅是一个基础教育中的德育问题,从这里可以一叶知秋、管中窥豹,深刻反映当前我国社会转型的方方面面。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深刻影响着农村小学生品格教育:

1.1 社会转型带来的留守儿童问题对小学生品格教育方式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在经济社会转型中,由于我国城乡二元体制壁垒还将在一定时期长期存在,大部分贫困地区的产业培育和产业转型还在缓慢发展,劳务输出这一基本经济构成暂时还未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工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不会消失,农村小学生大多都是或将是留守儿童的社会现象不会有较大改变,能够改变的只是留守时间长短。留守儿童对小学生品格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为父母在其成长中长期缺位,心理健康、性格发育收到限制,与此伴随的隔代教养问题将制约农村小学生接受新的知识,不利于摆脱旧的行为模式,形成适应现代生活的行为习惯,当前我县农村的隔代监护人知识水平不高、教育观念落后,农村小学生在品格教育上"野蛮生长"现象还比较突出,更有甚者,一些落后的、封建迷信性质的教育观念还在少年儿童的监护中有一席之地。

1.2 作为父母一代的监护人不能融入学校品格教育。农村小学生的监护人多事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他们长期奔走于城市和农村之间,对小学生教育似懂非懂,存在简单化理解小学生教育现象。或者仅仅关注学习成绩,忽视品格教育,或者过高要求学校教育教学,简单套用城市教学模式,或者以偏概全、吹毛求疵,对学校教育存在成见、不理解、不配合,造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脱节,不利于巩固学校品格教育成果。

1.3 当前学校教育在品格教育上发挥作用还不够。除了家庭教育不配合、社会教育不理解外。学校教育本身对品格教育发挥的作用还很不够。在最根本的升学压力没有得到缓解之前,一切不能衡量到考试成绩之中的教育内容都还存在一定的空间被挤压现象,这制约了品格教育的进一步提质上档。从品格教学上,小学生的主体性未得到发挥,传统的道德教育更重视社会价值去向,脱离了小学生的生活,使得小学生大多数情况下学不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成长阶段的真话、真知,小学生在道德教育中说大话、假话、套话、正确的废话,很容易造成道德教育不入脑入心,甚至导致小学生言行不一致。此外,传统道德教育在目的、内容、方法上存在与全球化、多元化现实不适应的情况,导致道德教育作用发挥不明显。

2.品格教育的内涵

"品格"在古希腊文中意为"刮出、擦出",引申义为烙印、不可改变的,其英文为character,作为名词有17种含义和用法,其基本含义是事物的特性、性质、角色等、牛津英语词典对其的定义是"品德和心理品质的总和"。可以看到的是,品格更多的是一种特质。美国品格教育11条原则的第2条指出:"品格必须是一个包含思维、情感和行为在内的综合性概念"。它将品格进一步定义为一个包涵多挣成分在内的复杂的人格系统,是道德认知、情感、动机、行为等多种道德心理成分在个体身上的稳定表现。

而小学生的品格教育指的就是通过教育者与小学生相互的、具有教育性的活动,引导和促进小学生获得、形成核心价值,进而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德性品质的过程。它值得既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小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又是小学生自主建构品格的过程,强调了小学生的品格获得是外因与内因的统一的结果;同时,这个概念强调了品格教育的内容应该是核心价值的传授,品格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小学生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德性品质。

3.加强农村小学生品格教育的建议

从一定意义上讲,农村小学生品格教育问题既有共性、也有个性问题,相对于传统道德教育而言,农村小学生品格教育与城市小学生品格教育并无多大区别,因为其中关键不在城乡区别,而在于教育观念、教育设计,但是在涉及农村独特的问题尤其是留守儿童、农民工监护人等问题上,需要切实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在加强农村小学生品格教育上主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3.1 寻找并确定核心价值,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进行话语转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育全过程是我们教育工作必须坚持的本职工作,但是在教学方式上要充分尊重小学生的生理、心理规律,结合小学生的智力、情感、意志、行为特征,要改变传统只重灌输不重体验、不重对话的教育方式,充分调动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亲身体验,帮助其积极反思,引导其把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态度、价值、情感等心理品格。

3.2 要形成学生、教师、家长的伙伴合作关系。三者互不信任、对立是阻碍小学生健康发展的人际原因,三者的伙伴合作关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这就需要师生、亲子之间跨越文化心理障碍、知识见识阻碍。

品格教育的意义第7篇

关键词:Grit教育;初中教育;践行

1. Grit(坚毅)教育的基本内涵

1.1 Grit(坚毅)教育的具体含义

Grit教育,即坚毅教育,指的是在对长期目标追求的过程中,有着无比坚定的心,即使经受磨难也不轻言放弃,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去。Grit(坚毅)教育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育不同,其更加注重学生坚毅品格的培养。坚毅的品格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人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一个人只要有了坚毅的品格,有了追求目标的坚韧的心,就意味着他已经成功了一半。因此,在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Grit(坚毅)教育尤为重要。

1.2 Grit(坚毅)教育在中国初中教育的践行意义

Grit(坚毅)教育在中小学课堂的运用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一方面,Grit(坚毅)教育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培养坚毅的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心,使得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坚毅品格;另一方面,Grit(坚毅)教育的运用对老师以及家长而言也同样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即有助于家长以及老师重视坚毅品格的教育,从家庭以及学校两方面入手,从而以进一步的帮助学生培养坚毅意识。因此,Grit(坚毅)教育的践行对学生,老师,家长这三方而言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2. Grit(坚毅)教育在中国初中教育的践行需要注意的题

2.1精神方面的锻炼

Grit(坚毅)教育在中国初中教育的践行要结合中国初中生的实际状况以及特点来开展,即要具有中国本土化。Grit(坚毅)教育在中国初中教育的践行过程中要注重初中生的精神方面的锻炼,譬如,增加“挫折锻炼”通过磨难来锻炼学生的精神,使之更加坚毅。注意学生精神方面锻炼,使得学生具有强大的精神力,从而在面对磨难以及挫折时,学生能够平常心去对待,而不是烦躁,暴躁,甚至出现伤害自己的行为。只有精神强大的学生,才能在浮躁的社会中寻求自我的发展,而不再轻易被外界所干扰。

2.2体能方面的锻炼

精神方面的锻炼固然重要,体能方面的锻炼也不能忽视,Grit(坚毅)教育在我国初中教学的运用要注意学生体力的锻炼,即学校可以增加体能锻炼,一个强健的体魄是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通过开办运动会来调动学生健身的积极性。Grit(坚毅)教育中的体能锻炼的意义在于,通过强身健体,来使得学生们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状态,充满活力,充满朝气,传播正能量,保持良好的心态,更好的抵御各种挫折。

3. Grit(坚毅)教育在中国初中教育的践行运用

3.1课堂上的运用

Grit(坚毅)教育在课堂上的运用越来越常见,譬如,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学习有关坚毅品格的课文,老师让同学们以“坚毅品格”为中心而开展作文的写作,以及语文课堂上分享有关“坚毅品格”的寓言故事等,课堂上围绕着“坚毅品格”而开展一系列的学习,其目的就是向学生们展示“坚毅品格”对个人成长以及成功的重要性,更进一步的推动Grit(坚毅)教育在中国初中教育的践行,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多方面全方位的人才。

3.2课堂下的运用

Grit(坚毅)教育在课堂下的运用也是随处可见的,在课下Grit(坚毅)教育要体现在日常的教育中,从身边,从小事体现。譬如,家长以及亲朋好友,以身作协,为孩子树立榜样,除此之外,让孩子们参加夏令营,去一些条件艰苦的地方锻炼,或者是走“红色路线”,即沿着长征的步伐体会坚毅的长征精神等,这些活动都能让孩子们体会到坚毅品格的重大意义,是孩子们深受启发。

4.促进 Grit(坚毅)教育在中国初中教育的践行的措施

4.1学生角度

作为一名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学生,要自觉的培养“坚毅品格”,自觉的向榜样学习,向正能量靠近,在课堂上以及日常生活中,学习有关“坚毅品格”的小故事,虚心学习,互相督促,从而进一步锻炼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坚毅品格”的人。勇敢的面对各种的挫折与失败,端正心态,把每一次的挫折都看成是对自己的锻炼,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用积极的态度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严格律己,宽容待人。中学生要树立坚毅意识,从自己做起。

4.2老师角度

身为老师,一方面,要以身作则,注重言传身教,注重自己坚毅品格的培养;另一方面,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坚毅意识,譬如,举办关于“坚毅品格”的演讲,辩论赛以及主题班会,也可以展开以“坚毅品格”为主题的板报等,其目的在于唤醒学生对坚毅品质的意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在学生的心目中打下“坚毅品质”的深深烙印,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们对“坚毅品格”有了一定的了解,更有利于激发孩子们的坚毅品质的学习潜力。

4.3家长角度

家长这一角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长要注重榜样力量,注重言传身教,在与孩子的互动过程中注重“坚毅品格”的培养,在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要适当的进行鼓励以及引导,帮助孩子树立坚毅意识,为孩子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但又不能干涉过多,帮助孩子树立“坚毅品格”,注重家庭氛围,为孩子培养坚毅品格营造气氛。

5.结束语

Grit教育的提出以及运用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多元化,有利于培养高层次人才,文章通过对Grit(坚毅)教育的基本内涵,Grit(坚毅)教育在中国初中教育的践行需要注意的问题,Grit(坚毅)教育在中国初中教育的践行运用,以及促进Grit(坚毅)教育在中国初中教育的践行的措施,这四大方面的研究,其意在指出促进 Grit(坚毅)教育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强调了“坚毅品格”对个人发展的重大的作用,呼吁学校以及家长各方重视起Grit(坚毅)教育。

参考文献:

[1] 陈丽君.Grit教育视域下辩论式主题课堂翻转教学的思考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年第5期总第27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