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可再生资源现状(合集7篇)

时间:2024-02-20 14:47:07
可再生资源现状

可再生资源现状第1篇

关键词:长沙市;再生资源行业;现状;困境;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202-02

一、行业发展现状

2015年长沙市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再生资源行业发展形势严峻,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经济效益低迷。长沙市最早发展再生资源是20世纪50年代,那时候公私合营,财政支持力度大,人民工作热情积极高涨,行业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是人力、物力各种资源丰富,整个行业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状态。一直到1992年,以长沙市蓝天再生资源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公司纷纷做出应对改革开放的各项改革措施,但随着财政支持和政策扶持力度的下降以及面对来自国内外优秀企业的挑战,长沙市本土再生资源行业初遇困境。20世纪初经济改制,大型的公私合营再生资源公司纷纷改制,由集体经济向有限公司转变,整个行业的融资力度增大,行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共存,但是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行业在2008年后逐渐萎缩,发展遇到诸多问题,直到现在行业发展依然面临严峻形势。

二、长沙市蓝天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现状

1.公司简介。蓝天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是长沙市再生资源行业的龙头企业,发挥着行业主渠道的作用,是长沙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会长单位。因此我们研究蓝天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的发展现状,了解现在面临的困境极具代表性。

2.公司发展现状。公司最主要的产业是化纤抽丝,p1、pp清晰加工(化纤抽丝)现在每年产值小于600吨,市场单价白色5800元左右,杂色4000元左右,公司年产值不到5000万。由于技术还不够成熟,导致产品科技含量不够高,托盘质量不够高,污水处理不达标,垃圾塑料清洗压缩变性成托盘产业现已经停产,原预想值200万片左右,另外混合塑料产业也因为各种原因停产。

3.公司面临的困境。流动资金运转不畅,员工工资很难结算,企业现在处于半停摆的状态,有债务危机,缺乏人才、先进技术以及相关政策扶持。现在主要目标是集中精力进行招商,引进新的技术和管理人才来帮助企业度过难关。

三、行业面临困境

1.行业标准缺失。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既有利于资源节约,又有利于环境,是“一石二鸟”的循环经济。废旧物资回收看似行业门槛很低,实际上是一个经济效益和技术含量都很高的行业。但是,废旧物资回收至今缺乏行业技术标准,同时,“废旧物资挑选工”和“废旧物资加工工”虽已成为国家认定的新职业,技能培训却缺乏规范性教材[1]。行业缺乏标准,内部竞争无序,经营容易陷入恶性循环。由于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导致蓝天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在回收废旧物资过程也遭遇诸多困难,和其他再生资源公司也存在着不良竞争,整个湖南再生资源行业呈现一种萎靡的发展状态。

2.财政支持力度不够,政策扶持有待加强。从2009年1月1日实行关于资源综合利用范畴内的增值税优化政策,这给再生资源行业相应的发展契机。然而从2011年开始,我国在增值税方面对再生资源行业实行“全额征收,只征不退”的政策,完全取消了原来对再生资源行业的退税优惠政策。虽然有部分优惠政策,但在市场化后,中央政策很难下达,公司运行完全靠内部资金运行,省市政府对再生资源公司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但对于再生资源行业这种高投资行业是急需财政支持的。蓝天再生资源有限公司这一次的产业园项目投资1.1亿,但政府前后补贴加起来只有300万左右,该企业项目负责人表示在无税收减免的情况下,要满足全税,这个行业从客观事实上来说需要成倍的利润来保证正常运行。可是中央政策在地方难以落实,地方专注于发展高收益行业,导致整个省市的再生资源行业发展情绪低落。

3.行业技术缺乏,创新举措难以坚持。长沙市政府对于相关高新技术引进较少,且国外技术引进价格昂贵,引进程序复杂,即使部分引进,也因为成本问题导致利用率低。以蓝天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的高新科技产业园项目运营为例,由于缺乏技术支持,项目运行时产生废水、废气处理技术不达标,引起附近居民的不满与投诉从而被迫停工,但现阶段公司所有的流动资金全部投入了产业园,包括副业的变卖资金、部分流动利润和银行贷款等,停产直接导致资金链不流通,企业出现债务危机。而引进外国技术会导致成本超额,负债过重,所以大部分回收利用资源企业处于家庭小作坊状态,装备落后,缺乏环保设施和许可,不仅无法重发拆解,利用资源,同时还可以造成“二次污染”[2]。技术缺乏,导致生产效率低,成本提高,利润空间降低,企业生存困难。

4.理论认识的偏失。民众环保意识不足,普遍对再生资源行业存在着误解,认为该行业与捡垃圾行为无异,属于低端产业。对再生资源的定义认识不足,导致从事该行业的人才缺乏,而缺乏人才也使得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很难实现创新。另外政府也缺乏对再生资源的全面认识,在政策方面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因此再生资源行业也急需要改变自身行业的形象,改变大众对再生资源行业的印象。

5.行业回收率低。长沙市再生资源行业回收率低,主要受制于行业集中率低,大部分回收企业规模较小、分布零散、再生资源要经过几次周转,才能到分拣中心[3]。并且,在国家经济下行时期,许多企业成本不再需要某些材料,导致相关生产线停产,造成了更多不必要的浪费,这个过程中导致资源利用率低,还容易造成“二次污染”,亟需国家采取措施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四、行业发展建议

1.统一行业标准。由于我国再生行业发展起步晚,较西方国家技术水平低,所以行业标准一直处于一个较混乱的状态。目前许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还处于家庭小作坊的状态,技术匮乏、装备落后、缺乏环保设施和许可,难以适应“城市矿山”复杂化的市场,不仅无法充分拆解、利用电器、车辆、机械设备等“宝贵资源”,同时还可能造成“二次污染”。也正因为此,本该成为对我国节能减排贡献大、解决就业多、提供原材料多的再生资源产业,仍处于“黑户”、“半地下”状态[2]。所以统一行业标准是现在急需解决的,这不仅仅需要专家学者的专业鉴定,同时也需要广大中小企业的积极响应。

2.政府加大对该行业的重视,提高产业扶持力度。再生资源回收行业退税政策的取消,无疑是对行业发展最致命的打击,现在长沙市的许多再生资源回收企业都面临着很大的税收压力。因此政府现阶段应加大对该行业的重视,提高产业扶持力度,具体在规划、财政、土地、金融、水电气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特别是现在长沙市再生行业发展情况并不容乐观,许多企业都存在资金不足,难以周转而被迫转向的情况下,政策扶持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现在国内学界许多学者都要求恢复对再生资源产业实行先征后返的税收政策,因为再生资源产业税收政策经历过无数次的调整变更,实行过免税、减税、先征后返、全征全收等多种形式。从历史的发展状况看,实行全征全返的税收政策对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状况最好,既加强了对再生资源行业的管理,又客观体现了再生资源行业的公益性特征,避免了行业的无序发展,恶性竞争,维护了市场公平,降低了资源浪费[4]。

3.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现在长沙市再生资源行业很多企业陷入瓶颈都是由于技术太过落后,人才缺乏。而要具体改变这个情况则需要实现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打破人才缺失、技术落后导致成本提高,利润空间压缩,无法改进技术的循环怪圈。要转换思路,首先使企业和相关高校达成联合,借鉴电力行业在20世纪初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在企业和高校的专培专输;其次,长沙市商务厅应认清再生资源行业发展对环保的重要性,加大对相关先进技术的引进。真正要缩小与其他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需要更多地人才,时间和资金的投入,加强产业高新技术区的建设和发展,不仅用钱解决项目资金方面的燃眉之急,更要通过专家顾问委员会的业界影响力,组织科研单位介入再生资源领域,攻克产业链上的技术难题。

4.提高民众对再生资源行业的了解,提高回收率。再生资源行业本身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首先再生资源企业要创新发展,提高生产效益,增加民众对再生资源行业的信息了解,其次再生资源行业要提高自身的形象,让大家分清楚再生资源行业与捡垃圾回收的区别。提高资源的回收率,需要提高民众的资源回收意识,让民众自觉地将废物进行分类处理,提高自身的素质,平时生活中自觉地进行废物回收。资源回收率的提高也需要将工厂在产品生产后遗留的废钢、废铝、废纸等统一回收。除了在生产技术、人才、民众意识等各个方面,还需要形成一个连贯的资源回收链,环环相扣,不会导致资源回收过程中造成资源浪费,使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5.强强联合,创新政企合作新模式。观之全国,有许多发展得不错的再生资源企业,大部分是企业之间强强合作、与国企或政府有很强的合作关系或者和地产、新型产业(像手机屏幕之类的)的企业合作,投入大且多线作战,可以随时转向。现阶段长沙市蓝天再生资源有限公司也是在努力寻找新的合作伙伴(战略投资者),要把已投入的项目做下去。但除了企业间的强强联合之外,我们还可以获取以前的成功经验,在长沙市大胆地尝试实行再生资源行业半分配半市场化,以公益化的方式不追求利益最大化,只力求保证再生资源行业的基本运作的方式创新政企合作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长沙株洲湘潭遭遇再生资源产业化瓶颈[N].工人日报,2008-08-01.

[2]再生资源行业瓶颈怎突破?[N].中国环境报,2013-10-21.

可再生资源现状第2篇

关键词 农业;水资源;再生水;灌溉;可持续发展;辽宁省

中图分类号 S27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7-0193-01

水是生命之源,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了工农业的发展。辽宁省作为一个严重缺水的地区,由于水污染的加剧,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很高,水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为了保证人民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用水,积极开发利用和调配各种水资源,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随着人们对再生水的认识不断提高,再生水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农业作为用水大户,水资源的短缺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再生水灌溉利用是世界范围内缓解农业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我国也在积极推广再生水利用,并制定了相应的技术标准。辽宁省污水处理率较高,污水处理厂分布合理,日处理水量大,为辽宁省再生水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再生水作为农业灌溉用水,具有技术可靠、水质安全、水量稳定等优点,再生水的充分利用是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1 辽宁省农业水资源现状

辽宁省地处我国北方地区,是我国水资源严重缺乏的省份之一,人均及单位耕地占有水量分别为820 m3和547 m3,在全国平均指数中所占的比例仅为1/3,在全国排在倒数第3位。根据全省第二次水资源评价结果,多年来辽宁省的平均降水量为986.7亿m3,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41.79亿m3,比20年前减少了5.8%。不仅辽宁省的水资源总量短缺,且东西部的水土资源分布也有较大的差异,如辽东地区,其耕地面积在全省中仅占4%,但平均年径流量在全省却占到28.5%;又如辽河中下游地区,其耕地面积在全省中占55.7%,年平均径流量在全省中占32.6%。目前,辽宁省的水资源平均开发利用程度已达40%,占水资源可利用总量的67%,且存在地下水超采严重等问题,多处出现地下水降落漏斗,沿海地区海水入侵等现象严重,开发潜力已十分有限。长期以来,辽宁省农业用水存在浪费严重现象,虽然“十一五”末期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已达0.55,比“十一五”初期提高了0.04,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另外,工业用水重复率低,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十一五”期间,全省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0.00万hm2,改善有效灌溉面积35.33万hm2,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6.67万hm2,改善易涝耕地29.67万hm2。

2 再生水灌溉利用现状

2.1 国外再生水灌溉现状

再生水是对经过或未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的集纳雨水、工业排水、生活污水进行处理,达到规定水质标准,可以再次利用的水。再生水灌溉利用是世界范围内缓解农业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世界范围内的水资源短缺推动了污水再生利用,澳大利亚、美国、日本、以色列、法国等对水资源危机进行缓解的重要举措就是对再生水进行回用,预计在水资源的总需求量中,突尼斯、以色列、澳大利亚等国的再生水回用总量将分别为10%、25%及11%。对再生水进行回用的主要形式是进行农业灌溉,美国有42%是用于农业灌溉。1897年Werribee农场(澳大利亚)开始利用再生水。

2.2 国内再生水灌溉现状

我国对再生水进行灌溉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于2007年3月1日了《再生水水质标准》,为再生水在我国利用与推广起到推动作用。截至2009年底,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已经达到1 988座,据《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全国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达1亿t/d,而目前的回用量仅为400万~500万t/d,范围也局限于部分缺水严重的城市,如北京、天津、太原、青岛等。预计到2030年,我国的缺水量将达到130亿m3,再生水的可利用量将达到767亿m3 [1]。如果不能有效利用再生水,水资源短缺的瓶颈将很难突破。北京市到2010年建设再生水灌区4万hm2,利用再生水3亿m3。而辽宁省在再生水利用方面,尤其农业灌溉方面发展比较缓慢,充分利用再生水资源,为辽宁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3 辽宁省再生水利用的可行性

辽宁省城镇化水平高,水资源短缺,且开发利用程度

高。为了缓解水资源短缺,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水源,如云水资源、海水淡化和远距离调水等,但由于存在技术和成本等制约因素,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辽宁省的缺水问题。而再生水水量大,水质稳定,受季节和气候影响小,是一种十分宝贵的水资源,是国际公认的“城市第二水源”。在国家编制的“十二五”规划中已经明确提出了再生水的利用问题,将大力支持再生水发展。

截至2010年,辽宁省已建成运行134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达640万t/d,全省城市污水处理率为86%,县城污水处理率为82%。污水处理厂布局合理,分布均衡,全省14个地级市、44个县(县级市)全都建有污水处理厂。可见,辽宁省利用再生水还是具有优势的。此外,再生水还具有以下优势:一是污水处理厂可以作为再生水源地,距离城市再生水用户相对较近,供水也较为方便。对污水进行再利用的规模比较灵活,可在城市的边缘地区对大型的再生水厂进行集中建设,与远距离引水相比,成本相对较低。二是较海水淡化经济。海水淡化一直是沿海地区解决缺水问题的出路之一,但由于存在技术和成本等制约因素,很难推广普及。而利用再生水,不仅技术简单,而且成本较低,应大力推广。

4 结语

近30年来,随着再生水灌溉总面积的不断增加,人们广泛地关注其是否安全,是否会对环境产生影响。经过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再生水灌溉是安全可靠的[2-3]。随着再生水灌溉技术和制度的不断完善,污水处理率的不断提高,再生水在农业灌溉方面将会发展很快。再生水充分利用将是解决辽宁省缺水、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4]。

5 参考文献

[1] 刘昌明,陈志恺.中国水资源现状评价和供需发展趋势分析[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2] 惠秦燕,祁君,于金平.再生水利用结合湿地在城市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08(9):237-238.

可再生资源现状第3篇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 金融成长

金融危机过后,中国经济仍保持了快速的增长。据初步核算,2010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8万亿,比上年增长10.3%。而能源消费对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贡献巨大.十二五期间,中国的电力发展思路是继续优化发展火电、加快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美国能源基金与中国发改委联合预测2005到2020年,中国能源投资缺口达到18万亿元,其中节能环保与新能源领域需要投资7万亿元。巨大的资金需求迫切要求与之对应的资金来源。

一、中国可再生能源行业理想金融成长模型

20世纪70年代, Weston and Brigham根据企业不同成长阶段融资来源的变化提出了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已有的金融成长周期模型着眼于企业,为了研究新能源行业的金融成长模型,本文特作如下假设:(图1所示)

新能源行业的发展阶段由4部分组成: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持续期。由于新能源行业的基础是新能源。而水电、风电等新能源是可持续的,因此原则上讲新能源行业是不会被淘汰的。因此引入“持续期”表示新能源行业的持续发展。

企业的发展与行业的发展同步进行。由于行业是由从事相同内容的企业组成的,因此大多数企业的发展状况就代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状况。大多数企业的金融成长阶段就代表了行业金融成长阶段。作此假设后企业的金融成长模型就可以引入行业中,成为行业金融成长模型。

新能源生产企业由于投入巨大,因此创业者自有资金很难满足资金需要。理想的情况是,初创时,主要的投资方式是风险投资,资金来源主要是民间资本和各类风险投资机构。行业进入发展期获得利润后,主要通过信贷和私人股权投资(PE)进行融资,当然也包括初创期的风险投资,政策资金,民间资本。中小部分前期风险投资资金可以选择退出,进入新的目标企业中。在行业进入成熟期后,信贷资金仍然可以被企业利用。随着行业中很多企业达到上市的要求,企业通过IPO就可以充分利用证券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可再生能源行业才能达到上述理想的金融成长模型,需要市场化成熟度很高的融资机制和政策的大力引导。

二、各可再生能源行业的金融成长现状

不同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情况大不相同,因而融资现状也不同。由于地热、潮汐发电在我国仍处于个别情况,还没有进入起步阶段,因此本文不予研究。下文将对水电、生物质发电、光伏发电和风电分别进行研究。

(一)水电

水电2010发电装机位居世界首位。但是水电工程项目的资金来源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地方。据有关统计显示,水电项目银行贷款和自筹资金占了近80%,而债券等融资方式则利用很少。当前的水电资金结构难以降低融资成本并提供大规模的资金。(图2所示)

(二)生物质发电

《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我国生物质发电的装机容量要达到30000 MW,因此前景广阔。但是生物质发电技术要求高,设备需要资金量大。目前生物质发电主体企业仍是国有大型企业。在难以看到生物质发电的盈利能力的情况下,银行信贷资金和资本市场资金等都不愿意涉足生物质发电。(图3所示)

(三)光伏发电

我国光伏发电市场正在起步, 2010年新增光伏发电装机500MW,累计达到900MW,居世界前十。但光伏发电是技术资金双密集型行业。资金需要量非常大。和生物质发电一样,银行对光伏产业也放贷十分谨慎。(图4所示)

(四)风电

在可再生能源中,风电的发展十分迅速。2010 年,中国全年风力发电新增装机达1 800 万kW,累计装机容量达到4 200 万kW,均为世界第一。政策也大力提倡风力发电。目前中国风力发电公司融资高度依赖银行贷款。(图5所示)

三、中国可再生能源融资现状

事实上,由上文分析可知目前中国水电发展历时最长,风电也发展较快;而生物质发电和光伏发电还处于初创期。因此,水电和风电的融资结构中银行信贷占重要的比重,而生物质发电和光伏发电则更多的依赖政府资金和风险投资。而股票债券对可再生能源行业的支持力度十分不足。政府今后应该通过积极创新担保方式,设立新能源基金,鼓励民间资本注入,加大证券市场培育等手段为新能源行业提供全面的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可再生资源现状第4篇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可持续发展;环境现状

一、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资源是人类在地球上赖以生存的必要保证。人类为了满足日益高涨的生活需求,不断地加强对资源开发利用的强度,甚至采用了掠夺式的开发手段。资源的枯竭已经使人类的生存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如何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已经是人类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重要而迫切的问题。进入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目前正在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二个五年计划,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新阶段,向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迈进,但面对我国严峻的资源现状,如何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确保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关键。

因此,如何选择一种更加合理、健康、节能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用尽量少的资源消耗去获得更为丰富多样的社会需求满足,并且从体制建设上保障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废弃物资源在物质性能上的可再生性,是其可再生利用的根本。利用循环再生原料是人类社会工业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是保证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持资源循环利用的必要手段和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循环经济理念是在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想指导下,为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而发展起来的,其核心就是资源的循环利用。

因此,对于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去认识,不但要认识到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还要对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具体方法有足够的了解,做到从根本上提高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成效,满足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际需求。

二、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从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过程来看,可再生资源主要是对废弃物资的循环和再利用,不但实现了节约的目标,也发挥了废弃物资的重要作用,实现了废弃物资变废为宝的目的。因此,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满足环境保护要求的角度出发,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是十分必要的,其必要性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是提高物资利用率的必要手段

在生产生活中,废弃物资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考虑到物资的自身特点,有些物资虽然处于废弃状态,但是具有一定的回收和再利用价值,只要加以正确的开发和回收,并辅以一定的科技手段,就会将废弃物资进行回收利用,提高其利用率。所以,对于废弃物资而言,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是提高物资利用率的必要手段,对废弃物资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1.2 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是满足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措施

通过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废旧物资找到了合理利用的方式,不但减少了物资重新生产的成本,也对现有的资源进行了综合利用,实现了物资的循环利用。所以,从目前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来看,出于提高循环经济发展质量的目的,环境可在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满足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措施和重要方法。

1.3 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对降低经济发展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总体物资成本得到了有效降低,不但满足了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还减少了环境的污染和能源的消耗。因此,对于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言,其意义在于有效降低经济发展的成本,降低环境污染,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为此,应对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意义有正确认识。

三、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具体方式分析

考虑到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在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应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方式有足够的了解,并根据可再生资源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开发与利用方式,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质量,满足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求。目前来看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1 做好物资回收工作

从目前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来看,主要都集中在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再利用上。在这一过程中,要想取得可再生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预期效果,就要从物资回收环节入手,严格执行物资回收程序,加强废旧物资的回收工作,将废旧物资按照种类进行回收,减少开发与利用的难度,提高开发与利用的质量,满足开发与利用的实际需要。

1.2 细分资源的种类

在对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为了减少开发与利用的难度,提高开发与利用的综合效果,需要对资源的种类进行细分,按照可再生资源的类别做好分类工作,促进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质量的提高。为此,在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应将资源的分类当做重要工作之一,制定具体的回收种类划分标准,提高回收的准确率。

1.3 注重高科技手段的引进

为了保证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取得积极效果,应根据实际开发与利用过程,引进高科技手段,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开发效果,使一些重要原料和成分能够从废旧物资中提取出来,满足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需要。从目前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来看,高科技手段的引进是十分必要的,对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1.4 注重实效性

从目前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来看,在实际过程中应制定具体的工作目标,以追求实效性为主要目的,完善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手段,提高开发与利用的整体效果,注重整个开发与利用过程的实效性,使整个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取得积极效果。为此,应根据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制定具体的实效性目标,促进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取得积极效果。

结束语

综合上述,在循环经济发展思路的指导下,从提高环境保护效果和经济发展质量的角度出发,做好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必须认真分析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必要性,并对具体做法有全面的了解,促进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取得积极效果。

参考文献:

可再生资源现状第5篇

【关键词】水资源;优化配置;邢台市区

邢台市区位于邢台市域西部,面积188Km2。属山前冲洪积扇平原,地形平缓开阔。该区邢台市区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同时,市区供水水源复杂,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引江水等水源并存,水质优劣、水价各异,如何对这几种水源进行调配,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水资源供需中急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开展邢台市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非常必要。

1.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1水资源总量及供水水源。

邢台市区内水资源总量为3289.8万m3。不同频率水资源量为:P=20%,4654.0万m3,P=50%,2172.0万m3,P=75%,1371.0万m3。另外,向市区供水的其他水源还有,百泉泉域岩溶水、上游朱庄水库水、市污水处理厂再生水以及2004年将通水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江水。

1.2供用水现状。

现状2009年市区内总供水14065万m3,其中地表水1692万m3,地下水12013万m3,再生水360万m3。按用水行业分为,农业用水3659万m3,占用水总量的26%,工业用水6477万m3,占总用水量的46%。生活用水3929万m3,占总用水量的28%。

1.3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3.1局部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水位持续下降。

邢台市区地表水先天不足,地下水资源就成了维持需水量的主要水源。由于开采量增大,补给量减少,导致局部地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1979年以后,岩溶水集中开采区大规模集中开采,其水位呈现出连续多年下降趋势。在集中开采区,产生了地下水位下降漏斗。

1.3.2水资源配置不尽合理。

市区水资源利用缺乏整体规划,再生水、地表水资源利用率低,取用水存在一定的任意性。产业结构和布局脱离水资源条件,在缺水地区布置了很多高耗水项目,人为加剧了水资源紧张状况。

2.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2.1需水量预测。

依据《邢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参照国家及省有关经济发展规划并考虑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布局、产业技术更新、经济发展速度等因素,采用定额法,对近期2011年、2015年,邢台市区需水量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见表1。

2.2可供水量预测。

不同水平年各分区可供水量为原有供水工程和新增水源工程所能提供的供水总量,按P=50%保证率计算。可供水总量主要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和外流域调水等部分。其中地表水包括自产地表水和引朱庄水库水,地下水包括孔隙水和岩溶水,外流域调水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分配的引江水。预测结果见表2。

2.3供需平衡分析。

根据以上不同水平年需水预测和可供水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目前状况下市区水资源形势依然严峻,在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前,如不采取新的开源措施,缺水情况将存在。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再生水的充分利用、节水降耗等措施的实施,市区水资源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3. 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

对于邢台市区来说,特定水平年可供水量基本确定情况下,水资源优化配置是在考虑可持续发展、优先生活用水、用水效益最大化三原则条件下,市区水资源统一调配管理,优先使用再生水,充分利用地表水,合理开采孔隙水,有效保护岩溶水,形成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外调水联和调度的供水格局,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在此基础之上,对可利用资源的水量、水质进行最佳分配。由于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将为邢台市供水,通水时间为2014年年底,将大大缓解我市水资源紧缺状况,改变我市水资源配置格局,因此,水资源配置方案以2015年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前后为界,划分为2011年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前和2015年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后水资源配置两个方案。

3.1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前(2011年)水资源配置。

依据水资源开发利用原则、各水源水质情况以及不同用水户对水质要求等情况,对市区五种水源提出如下分配方案:

(1)用水优先次序。按照“取水许可应当首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并兼顾农业、工业、生态与环境用水以及航运等需要”原则,用水优先次序确定为:一生活、二环境、三工业、四农业。

(2)引朱庄水库水。主要用于工业、生活和环境。主要用水户为兴泰电厂、邢钢、中钢邢机、轮胎厂、七里河、桥西生态园区、市区生活,其他工业。

(3)孔隙水。主要用于工业、农业、农村生活、环境、城市建筑。

(4)岩溶水。主要用于生活、工业。主要用水户为供水公司(含工业)、供水管网以外生活。

(5)再生水。用于工业、农业、城市卫生和环境。主要用水户为兴泰电厂、市区景观绿化、农业、桥西生态园区,城市卫生等。

(6)自产地表水。用于七里河环境。

不同水源类型配置结果见表3。配置结果表明,在2014年以前,市区用水总量控制在14593万m3以内,生活、环境用水(岩溶水不再超采,七里河、牛尾河等环境用水得到保障)基本得到满足情况下,工业、农业用水出现缺口。但考虑市区极度缺水,可通过各种节水措施来满足工农业用水需求。

3.2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后(2015年)水资源配置。

由于引江水的到来,用水结构需要大的调整。依据水资源开发利用原则、各水源水质情况以及不同用水户对水质要求等,对市区六种水源提出如下分配方案:

(1)用水优先次序仍为一生活、二环境、三工业、四农业。

(2)引朱庄水库水。用于市区环境及市区以外工农业。主要用水户为七里河生态,市区以外德龙园区、羊范工业园区、邢台县农业、河道环境,也可作为城市发展储备水资源。

(3)孔隙水。主要用于农业、环境。

(4)岩溶水。生活用水备用水源。

(5)再生水。用水目标基本不变,能扩大到多少就利用多少。用于工业、农业、城市卫生和环境。主要用水户为兴泰电厂、市区景观绿化、农业、桥西生态园区,城市卫生等。

(6)自产地表水。用于七里河环境。

(7)“南水北调”引水。在城市工业、生活用水中,除使用再生水部分全部改用引江水,剩余引江水可作为城市发展储备水资源或调整至其它县区。

不同水源配置结果见表4。根据不同水源配置结果可以看出,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再生水的充分利用、节水降耗等措施的实施,市区水资源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生活、工业、农业、环境用水都能得到满足。

4. 结语

上述水资源配置结果表明:目前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强化节水措施下仅靠当地自身的水资源条件,不能满足当地快速发展的用水需求,尚需通过实施引江工程并最终形成科学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总体格局,方能实现城区人水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上述水资源配置成果为编制邢台市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和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乔光建.区域水资源保护探索与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274~279.

[2]王浩,王建华,秦大庸,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J],水科学进展,2004(1)..

可再生资源现状第6篇

中图分类号: F 323. 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a)-0000-00

1、低碳经济及环保资源内涵

低碳经济是新时期为促进社会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全球性合作可形成市场调节与政策引导双向机制,促进节能减排、环保技术的科学创新应用,提升传统资源应用效率,并推动各类风能、太阳能、氢能、生物质等环保能源的科学、广泛应用,逐步降低GDP单位碳排放量,创建低碳环保新型生活方式与环境。低碳经济发展包含显著优势特征,首先体现在全球性,其产生于全球气候变暖主体背景下,因此全球中任何国家均不能进行低碳经济的独立建设发展。同时低碳经济还具有主动性,其发展需要国家政府政策的科学引导,通过主动干预营造安全保障,而不能仅依靠市场调节发展手段。另外,低碳经济还呈现出了技术性特征,其实质通过各类减排节能高新环保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实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科学目标。环保资源主要以新材料、新技术为基础,令传统可再生能源实现现代化的利用开发,进而实现环保、节能、低碳与持续利用的优质效果。

2、低碳视角下利用环保资源必要性及发展现状

2、1环保资源利用必要性

低碳经济是环保资源利用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其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的重大进步,由我国提出低碳经济发展目标到明确增长GDP碳排放指标,目前我们已逐步进入低碳经济时期,令能源结构实现了优化调整,环保资源的应用比例持续上升,并为再生能源经济产业的科学发展带来了广泛的发展机遇与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地大物博的基本国情决定,各类资源能源相对较为贫乏,需要依据外调手段补给,伴随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较多区域面临着巨大资源缺口,并受到环境因素等各方压力的影响,为给持续经济增长提供可靠、优质且大量的资源支柱,就必须继续寻找清洁、环保资源,方可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2、2环保资源发展利用现状

新型环保资源与可再生能源具有广泛的应用范畴,并伴随各类能源的研究发现呈现继续扩大趋势。例如在利用生物质能源层面,最初只是利用直接燃烧薪材、秸秆等农作物进行直接燃烧进而获取煤炭传统能源,而当前随着各类新技术的发展,农作物的剩余燃烧能力持续提升,并可转化其为化工优质原料。环保、可再生资源、能源产业的最初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却较为迅猛,其核心主要通过制度、技术的创新及转变发展观,最大化降低温室气体的大范围排放,抑制全球温室效应,并促进社会经济的清洁与持续发展。另外在开发可再生、环保资源层面也体现了自主研究能力持续提升的发展趋势,在一些领域则体现了先进发展水平,例如地热能、风能、生物质能源在制造业、建筑业中实现了广泛应用,并涌现了大量节能产品,打造出一批规模化、高技术含量的高新技术企业。

3、低碳视角下资源利用环保策略

3、1 加块推进环保资源技术设备的商业化与本地化发展,完善构建环保政策体系

环保资源技术设备的本地化发展将成为全面推进地方经济建设的新生力量,同时可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并创设更多利润价值,地方生产的环保资源产品可推向海外市场,降低能源生产成本,并提升综合生产水平及效益,因此我们应大力推进环保资源设备技术的商业化、本地化发展。同时为促进低碳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应完善构建环保资源、再生能源科学政策体系,发展初期由于各类新产品、新技术政府推广目标与价格承受力间包含较大差异,因而往往政府会借助政策建设推进环保产业发展。实践经验证明,政府的有效激励与全面支持是加快推进环保资源、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的核心关键,因此应围绕低碳经济目标构建完善配套机制与政策,例如创设定价机制、目标机制、补偿及选择机制,进而构建切实可行的环保资源、再生能源发展政策体系。

3、2专业化创建管理机构、强化宏观调控,明确管理职责

为提升环保资源利用效益,在低碳经济视域下应专业化创建管理机构,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职能,明确各机构管理职责。同时环保资源建设中应尽量简化实践方式,便于环保产业投资人与开发商顺利进入市场,开展投资建设并推进环保资源研发、推广、应用的快速、稳定与高效。另外我们可通过政府机构的积极干预创建以环保资源、可再生能源为导向的产业发展地位,对可再生低碳能源、新型环保资源产业发展出台一系列可吸引广泛投资、税收与产出补贴的科学政策,将民间闲置资本广泛引向环保再生能源建设发展产业中,进而有效解决建立主导产业需要的投资与积累资本问题。另外还应采取一系列补贴消费与宣传活动对消费者展开科学有效的观念引导,逐步培育良好的需求环保再生资源市场。宣传阶段中可借助广播、电视、报纸媒介,资源信息广泛的网络系统平台、各色宣传资料、深入社区、单位现场培训等多样化形式打造有效舆论引导,并结合补贴消费令消费者在选择环保再生资源时承受较传统高污染、不可再生化石能源低出许多的代价与成本,进而体现高能效、低能耗的应用优质效果。再者我们应立足地方区域发展特征、现实状况广泛积极的借鉴吸收国外先进产业发展建设经验,深化环保再生资源产业国际合作交流,以共赢互利为原则,积极调动全球环保资源,弥补我国在产业化建设与环保可再生资源层面存在的差距问题。

4、结语

总之,基于低碳视角,针对低碳经济发展与环保资源开发建设重要内涵,开发利用环保可再生资源的科学必要性,我们只有明晰我国发展利用环保资源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环保发展建设思路、策略,才能全面激发环保可再生资源的优势效能,令其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发展,并创设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牛丽贤,张寿庭.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对策研究[J].改革与战略,

2010(9).

可再生资源现状第7篇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风能;风力发电;趋势

0 前言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之一,这种消费结构给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是不言而喻的。逐步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资源潜力大,环境污染低,可永续利用,是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能源。从目前可再生能源的资源状况和技术发展水平看,今后发展较快的可再生能源除水能外,主要是生物质能、风能和太阳能。风力发电技术已基本成熟,经济性已接近常规能源,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将会保持较快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海岸线长,风能资源比较丰富。根据最新风能资源评价,我国陆地可利用风能资源3亿千瓦,加上近岸海域可利用的风能资源,共计约10亿千瓦。主要分布在两大风带:一是“三北地区”(东北、华北北部和西北地区);二是东部沿海陆地、岛屿及近岸海域。另外,内陆地区还有一些局部风能资源丰富区。

风电包括离网运行的小型风力发电机组和大型并网风力发电机组,技术已基本成熟。到2006年底,全国已建成约90个风电场,已经建成并网发电的风场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广东、浙江、河北、辽宁等16个省区,装机总容量达到约260万千瓦。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国产风电机组单机容量较小,关键技术依赖进口,零部件的质量还有待提高。本文对我国风力发电的现状进行阐述,并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相关建议。

1 我国风力发电的现状

1.1发展迅速,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我国的风力发电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吉林、辽宁、新疆等省建立了单台容量在10kW以下的小型风力发电场,但其后就处于停滞状态。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在世界能源危机的影响下,特别是在农村、牧区、海岛等地方对电力迫切需求的推动下,我国的一些地区和部门对风力发电的研究、试点和推广应用又给予了重视与支持,但在这一阶段,其风电设备都是独立运行的。直到1986年,在山东荣城建成了我国第一座并网运行的风电场后,从此并网运行的风电场建设进入了探索和示范阶段,但其特点是规模和单机容量均较小。到1990年已建成4座并网型风电场,总装机容量为4.215MW,其最大单机容量为200kW。在此基础上,风力发电从1991年起开始步入了逐步推广阶段,到1995年,全国共建成了5座并网型风电场,装机总容量为36.1MW,最大单机容量为500kW。1996年后,风力发电进入了扩大建设规模的阶段,其特点是风电场规模和装机容量均较大,最大单机容量为1500kW。据中国风能协会最新统计,2007年中国除台湾省外新增风电机组3,144台。与2006年相比,2007年当年新增装机增长率为145.8%,累计装机增长率为126.6%。2007年中国除台湾省外累计风电机组6,458台,装机容量5,890MW。

1.2 国家及政府有关部门重视和支持风力发电

为了支持风力发电,原电力部制定了《风力发电场运行规程》电力行业标准,明确了风电上网及电价确定的原则,允许风电就近上网,风电价格要在发电成本加还本付息的基础上,允许有合理的利润,超出电网电价部分由全电网平摊,有力地支持了风电的发展。电力工业发展的政策是:以火力发电为主,大力发展水电和核电,同时要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风力发电是电力工业发展的一支方面军。

《电力法》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洁净能源发电”。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也提出“积极发展风能、海洋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发电”。国家计委实施“光明工程”和“乘风计划”。1996年3月,国家计委交能司、科技司、机电轻纺司在北京召开了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国产化工作座谈会,对大型机组国产化提出许多建议。不久,国家计委提出两个计划,一个是“光明工程”,一个是“乘风计划”,前者是支持国内微小型风力发电机组的发展。后者就是支持国内风电场建设和大型机组国产化。

国家经贸委在“双加工程”( 即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加大技改力度,加快改革步伐)中,把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列入大型技改项目,在“九五”期间投资18亿元,支持风力发电的发展。国家科委在大中型风力发电机组研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六五”至“九五”期间,都有关于风力发电的科技攻关项目。对55 kW、200kW国产机组的研制,投入了大量资金,取得了一些经验。“九五”期间,科委又立了一个“加强项目”,投资300万元,由浙江机电设计研究院风力发电研究所承担,对“八五”200kW国产机组进行技术改进,再生产2台200kW机组,期望实现200kW机组国产化。

1.3 专业队伍和国产化水平逐渐提高

自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真正进入了现代风力发电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的风力发电技术无论在科学研究方面,还是在设计制造方面均有了不小的进步和提高,同时也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主要解决了边远无电地区的农、牧、渔民的用电问题。但其风电机组的单机容量仅为几百瓦到10kW,均属独立运行的风电机组。为了发挥风力发电的优势,降低成本,风力发电机组大型化,单机装机功率的提高,是所有风力发电研究、设计和制造商的不断追求。最近几年进展很大,不断有新型大型风机出现,并很快得到推广。现代风力发电机在不断改变其翼型,增加其塔高,改善其运行特性。此外,现代微机控制技术、并网技术、电子电力技术以及储能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广泛应用,也使风力发电机组系统越来越可靠实用。

经过多年的实践,培养了一批专业的风电设计、开发建设和运行管理队伍,为今后大规模发展风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大型风电机组的制造技术我国已基本掌握,主要零部件国内都能自行制造,如发电机、齿轮箱和叶片等(国际知名的叶片制造商丹麦LM公司独资在天津设厂生产),600 kw机组的本地化率可以达到90%。随着大型风电设备产业的形成,船舶工业的主要认证机构中国船级社开始筹建中国风电机组产品的认证体系。

2 风力发电存在的问题

2.1 对风能资源勘察不够全面

通常风力发电的有效风速为3~25m/s,风电场选址的首要条件是风能资源丰富,因而一般以风资源丰富区和较丰富区为选址对象,具体风电场内风机的选址还应根据测出的年有效风速累计小时数(累计时数越高,投产后风机发电量越大)和有效风能密度确定,在风电场内不同位置的这些数据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合理选择场址对提高风力发电的经济效益至关重要。而我国现有的风资源分布图很粗,无法满足现在风电场选址的要求,迫切需要进一步细化。

2.2 风电设备和制造技术落后

风电机组制造技术,这是风电发展的核心。目前我国风电建设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加大力度依靠国内雄厚的机电制造业基础,吸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对风电成套设备进行自主开发。随着世界风力发电设备制造水平提高,更大的单机容量已经是全球风能技术发展的趋势。据了解,国外风电机组目前已达到兆瓦级,如美国主流1.5兆瓦,丹麦主流2.0~3.0兆瓦,在2004年的汉诺威工业博会上4.5兆瓦的风电机组也已面世。而迄今为止,我国在这一技术上处于落后位置,尚不具备自行开发制造大型风电机组的能力,且在机组总体设计技术,特别是桨叶和控制系统及总装等关键性技术上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且机组质量普遍不高,易出现故障。据调查,2004年国产机组只占18%,2005年也只有28%,每年的风电设备进口总额高达60亿元,尤其大型风机设备几乎被丹麦、意大利、德国等发达国家全部垄断。国内整体的风电制造水平比国外发达国家至少晚10年,而且技术差距还在拉大,这就使国产设备的竞争力面临严峻的考验。

2.3 风电成本高

风力发电的成本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成本,约占总投资的85%以上。按照我国增值税抵扣政策,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值税不能抵扣。风力发电执行17%的增值税税率,因为没有购买燃料等方面的抵扣,因此风力发电实际税负明显高于火力发电。另外,国内已经建成的微不足道的风电容量几乎全部为进口的成套设备,导致风电场投资高、电价高,与火电、水电比,缺乏市场竞争能力。国产的风电设备可以显著地降低风电成本,但由于现在国内设备制造水平较低,应用规模小,国产设备的价格并不低于进口设备。

2.4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风电开发前期投入巨大,而国内的风电项目缺乏正常的投融资渠道。国内商业银行对风电项目的贷款期限远短于火电和水电项目的贷款期限,偿还期限大多为5~8年,利息也没有优惠,使风电只能上一些小规模项目,导致风电难以普及,电价下降缓慢。对风电投入的科研经费不足,则制约着风电技术向高端发展,并会导致科技人才的稀缺。

尽管政府于2003年实施了风电特许权示范项目,并于2006年正式实施了《可再生能源法》以促进风电发展,但由于长期给予风电的实际关注力度不够,缺少对风电扶持的长期具体措施,与国外政府的扶持政策和取得的成效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

3 风力发电前景的建议

3.1做好风能资源的勘察

风资源的测定是发挥风电作用的前提基础,因此将来应该在这方面增大投入,对我国实际的风资源在总体上有细致准确的了解,为政府和风电的决策者合理地规划风电提供正确的指导。为进一步摸清风能资源状况,必须加快开展风能资源的普查工作。这方面,不仅需要有关部门筹集一定资金用于加大风力资源勘测工作的投入,各地也要自筹资金开展本地区风力资源的勘察,认真调查确定可开发风电场的分布和规模。

3.2提高风电机组的制造技术

要提高我国风力发电应用的技术水平,需要不断增进与发达国家的交流,学习其先进技术,只有清楚彼此差距,才能不断提升我国的风电技术水平。我国提出,到2010年风电装机要有80%的国产化率,必须在技术上占领竞争制高点。《可再生能源法》规定:“国家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发展列为科技发展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优先领域,纳入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和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并安排资金支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技术研究、应用示范和产业化发展,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技术进步”。这一规定为风电技术进步创造了良好的契机。提高风电技术也是降低风电成本和上网电价的关键所在。

3.3 依托政策发展风电

2006年国家正式实施了《可再生能源法》,通过减免税收、鼓励发电并网、优惠上网价格、贴息贷款和财政补贴等激励性政策来激励发电企业和消费者积极参与可再生能源发电。体现了政府对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重视,更重要的是给予了风电在法律上的保护,为风电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2008年,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规划》提出,有关部门要做好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上网电价及费用分摊有关规定、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政策的完善和落实工作。国家有关部门将提出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和使用指南,安排必要的财政资金,支持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试点项目建设、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资源评价、标准制定和设备国产化等工作。国家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研发和设备生产等给予税收优惠支持。

这些政策法规的出台为风力发电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支持,在具体的措施和规则上还要细化、规范、便于操作,使风电的发展稳步,快速的发展起来。

4 结束语

中国的风电发展迄今已经有30多年,取得了显著进步。但由于基础薄弱,风电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技术落后、政策扶持不够及上网电价高等诸多困难。随着政府和民众对风电的逐步认识、《可再生能源法》正式实施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出台,以及风电设备的设计、制造技术方面不断提高,风能利用必将为我国的环保事业、能源结构的调整做出巨大的贡献。风电产业和相关的科研机构应该抓住这一契机,为风电的全面发展作一个系统可行的规划,逐步解决风电发展中的困难,完善风电机制,在提高风电战略地位的同时,早日使风电普及惠民。

参考文献

[1]于建辉,周浩.我国风电开发的现状及展望[J]. 风机技术,2006(6):46-50.

[2] 易跃春.风力发电现状、发展前景及市场分析[J].风力发电,2004,8(5):18-22.

[3]刘文洲.风力发电现状及展望[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3):12-14.

[4] 仲昭阳,王述洋,徐凯宏.风力发电的现状及对策[J].林业劳动安全,2008,21(3):34-37.

[5] 刘朋光,崔健生.我国风力发电的现状和前景[J].林业科技情报,2008,40(3):98-99.

[6] 常青,叶云龙,于江利.河北省风力发电的现状及前景[J].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8,26(1):62-64.

[7] 王晓蓉,王伟胜,戴慧珠.我国风力发电现状和展望[J].中国电力,2004,37(1):81-84.

[8]张愉.中国风力发电现状浅议[C].现代工业工程与管理研讨会(MIEM?6)论文集.2006.

[9] 张国伟,龚光彩,吴治.风能利用的现状及展望[J].2007,25(1):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