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智能教育发展(合集7篇)

时间:2024-02-01 17:12:17
智能教育发展

智能教育发展第1篇

(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吴忠751100)

【摘要】文章初步探讨了音乐教育与智能发展的关系。在查阅、浏览了大量相关材料的基础上,对音乐教育概念、本质、特征及功能等内容做出了更深入的介绍,目的是使读者对现代音乐教育有一个具体的认识。并对音乐教育在智能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多学科共同发展等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音乐教育;智能发展;多元智能

信息化时代的高速发展,科技型人才的更替、竞争对现代社会发展提出了急需应对的“发展性问题”。多元智能理论确认了音乐是人类智力的一种存在形式,对音乐和其他艺术学习,个体差异和智力发展特点等领域的涉及,使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艺术课程教育逐步形成以下共识:各种艺术教育,特别是音乐教育,是教育心理学和神经生物学理论研究的最重要的内容和对象;以音乐为主的相关艺术能够承担实验测试的心理学课程研究,不但可以回应艺术教育、音乐教育中关于学习、兴趣以及儿童智能多方面发展的问题,同时还为姊妹学科探索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一、现代音乐教育在智能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长久以来被人们忽视、低估。在多数人看来,学习音乐所具有的能力对少部分将来需要从事音乐类工作的人们才是一定的、必要的,对没有音乐特长的学生来说只是陪衬,音乐课程一贯被视为中小学的副课,在升学、成绩的杠杆下往往成为课时缩减的“强劲后盾”。但是随着各教育分支的发展与完善。现代音乐教育的价值被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充分映证。近30年来,不但在心理学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在实践教育领域里掀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各个相关学科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都引起了很多新的探索。加德纳概括的多元智能包括: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人际智能和自然智能八个领域。从多元的智能体系来看,音乐所具备的能力其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智能,即“基础”的组成部分,音乐领域的活动对多元智能的一步步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贡献。音乐协助人感受语言的不同节奏、不同音色和不同韵律,提高语言的智力水平;学会掌握音乐所具备的旋律的发展、节奏的变化、和声调式的关系和曲式结构等,无疑是可以提高对事物把握的逻辑能力;而且,作为时间艺术,音乐能够促进空间智能的发展;有些音乐教育活动需要集体参与,比如集体舞、合唱、合奏活动过程中,彼此之间的默契合作与和谐共处是非常重要的,这样的过程性体验会增强人们对集体配合意识的认同,提高并促进人际智能发展。因此,音乐教育对于多元智能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二,音乐教育与智能发展的不利因素

当前,现代音乐教育着有显著的智力开发功能的这一观点,人们大多能够达到共识。音乐教育的历史性地位不论在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中都有显著提高。但是,因为有相当一部分人们并没有认清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偏激地认定音乐教育的功能、作用是“唯一不可逆的”,因此,导致了音乐教育方式方法的偏颇。有种观点认为孩子掌握的音乐技能越难越好。尤其在器乐的学习过程中,仿佛只有加大技术难度才可以“成才”,在此应该指出音乐教师们不要再去拔苗助长,迫使孩子被动练琴,不顾及他们情感智能的养成;更加不要以“**考级”作为主要目的,而驱向于只对分数的追求,致使音乐教育变成“应该教育”的“替代品”;琴童在压力重重的精神劫难中学习所谓的音乐技术性的难度,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潜能,这是极其错误的观念。走出误区,找到不利因素所在,才能使孩子们正真愉悦地步人音乐艺术的美丽殿堂,获得在艺术领域的熏陶中身心、智能得以全方位的发展。

三、音乐教育与智能发展的分歧

音乐教育与智能发展两者之间既有共同点,两者又存在本质的差异。音乐教育主要是以审美的方式方法来完成各方面发展的任务,它具有其特有的感性塑造以及情感沟通的特性,然而智能发展却是对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等智能的发展研究,是一项极具理性的启发与培养活动。

感性、认知塑造是音乐教育的最明显特征之一,形成音乐的织体是变化、流动的音响,它们是具有一定音色、音高、力度和长度的音响材料,通过以节拍、节奏、旋律、音区、调性、调式、和声、曲式、复调、织体、配器等多种音乐表现手段来塑造形象、动人的艺术代表形象,用以表达人的思想、情感。因而,对于音响的感知认识是所有音乐活动——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创作的基础。强化感性认知的塑造,并不仅仅是单纯地否定了音乐教育所具备的理性指导作用。正好相反,合理的、理性的指导是确保音乐教育更加有效、更加深入进行的必不可少的方法。所以,从感性认知人手与理性指导结合是一条非常基础、重要的音乐教学准则。它不但符合音乐教育的特点,而且符合青少年儿童们学习音乐的认知规律。

四、音乐教育的积极效果

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表现艺术为媒介的一种审美艺术教育形式,属于美育范畴,它是我国当代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德育、美育的重要领域与途径。音乐教育包含有两方面的涵义:其一,它具备教育的基本性质,并与学校教育中的智育、德育、体育等各个方面的教育一致,都能够对受教育者施以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系统的引导,它的目的在于启发受教育者得到全面、自由、充分的发展,促使他们将来成为具有全面高素质的人才。其二,音乐艺术的教育,又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目的、功能和规律,它是通过音乐美的载体和内容,去感染受教育者,影响他们感知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具有高尚的气质、高素质的道德情操和文明习惯;帮助他们的智能发展的身体健康;强调个性特点和情感体验的特色,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主动地、积极地、活泼地、生动地学习。

参考文献

[1]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智能教育发展第2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智能发展;多元智能

信息化时代的高速发展,科技型人才的更替、竞争对现代社会发展提出了急需应对的“发展性问题”。多元智能理论确认了音乐是人类智力的一种存在形式,对音乐和其他艺术学习,个体差异和智力发展特点等领域的涉及,使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艺术课程教育逐步形成以下共识:各种艺术教育,特别是音乐教育,是教育心理学和神经生物学理论研究的最重要的内容和对象;以音乐为主的相关艺术能够承担实验测试的心理学课程研究,不但可以回应艺术教育、音乐教育中关于学习、兴趣以及儿童智能多方面发展的问题,同时还为姊妹学科探索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一、现代音乐教育在智能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长久以来被人们忽视、低估。在多数人看来,学习音乐所具有的能力对少部分将来需要从事音乐类工作的人们才是一定的、必要的,对没有音乐特长的学生来说只是陪衬,音乐课程一贯被视为中小学的副课,在升学、成绩的杠杆下往往成为课时缩减的“强劲后盾”。但是随着各教育分支的发展与完善。现代音乐教育的价值被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充分映证。近30年来,不但在心理学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在实践教育领域里掀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各个相关学科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都引起了很多新的探索。加德纳概括的多元智能包括: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人际智能和自然智能八个领域。在多元的智能体系来看,音乐所具备的能力其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智能,即“基础”的组成部分,音乐领域的活动对多元智能的一步步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贡献。音乐协助人感受语言的不同节奏、不同音色和不同韵律,提高语言的智力水平;学会掌握音乐所具备的旋律的发展、节奏的变化、和声调式的关系和曲式结构等,无疑是可以提高对事物把握的逻辑能力;而且,作为时间艺术,音乐能够促进空间智能的发展;有些音乐教育活动需要集体参与,比如集体舞、合唱、合奏活动过程中,彼此之间的默契合作与和谐共处是非常重要的,这样的过程性体验会曾强人们对集体配合意识的认同,提高并促进人际智能发展。因此,音乐教育对于多元智能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二、音乐教育与智能发展的不利因素

当前,现代音乐教育着有显著的智力开发功能的这一观点,人们大多能够达到共识。音乐教育的历史性地位不论在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中都有显著提高。但是,因为有相当一部分人们并没有认清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偏激的认定音乐教育的功能、作用是“唯一不可逆的”,因此,导致了音乐教育方式方法的偏颇。有种观点认为孩子掌握的音乐技能越难越好。尤其在器乐的学习过程中,仿佛只有加大技术难度才可以“成才”,在此应该指出音乐教师们不要再去拔苗助长,迫使孩子被动练琴,不顾及他们情感智能的养成;更加不要以“**考级”作为主要目的,而驱向于只对分数的追求,致使音乐教育变成“应该教育”的“替代品”;不能再让琴童在压力重重的精神劫难中学习所谓的音乐技术性的难度,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潜能,这是及其错误的观念。走出误区,找到不利因素所在,才能使孩子们正真愉悦的步入音乐艺术的美丽殿堂,获得在艺术领域的熏陶中身心、智能得以全方位的发展。

三、音乐教育与智能发展的分歧

音乐教育与智能发展两者之间既有共同点,两者又存在本质的差异。音乐教育主要是以审美的方式方法来完成各方面发展的任务,它具有其特有的感性塑造以及情感沟通的特性,然而智能发展却是对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等智能的发展研究,是一项机具理性的启发与培养活动。

感性、认知塑造是音乐教育的最明显特征之一,形成音乐的织体是变化、流动的音响,它们是具有一定音色、音高、力度和长度的音响材料,通过以节拍、节奏、旋律、音区、调性、调式、和声、曲式、复调、织体、配器等多种音乐表现手段来塑造形象、动人的艺术代表形象,用以表达人的思想、情感。因而,对于音响的感知认识是所有音乐活动――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创作的基础。强化感性认知的塑造,并不仅仅是单纯的否定了音乐教育所具备的理性指导作用。正好相反,合理的、理性的指导是确保音乐教育更加有效、更加深入进行的必不可少的方法。所以,从感性认知入手与理性指导结合是一条非常基础、重要的音乐教学准则。它不但符合音乐教育的特点,而且符合青少年儿童们学习音乐的认知规律。

四、音乐教育的积极效果

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表现艺术为媒介的一种审美艺术教育形式,属于美育范畴,它是我国当代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德育、美育的重要领域与途径。音乐教育包含有两方面的涵义:其一,它具备教育的基本性质,并与学校教育中的智育、德育、体育等各个方面的教育一致,都能够对受教育者施以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系统的引导,它的目的在于启发受教育者得到全面、自由、充分的发展,促使他们将来成为具有全面高素质的人才。其二,音乐艺术的教育,又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目的、功能和规律,它是通过音乐美的载体和内容,去感染受教育者,影响她们感知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她们具有高尚的气质、高素质的道德情操和文明习惯;帮助他们的智能发展的身体健康;强调个性特点和情感体验的特色,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主动地、积极地、活泼地、生动地学习。

参考文献:

[1]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J].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智能教育发展第3篇

构建未来学校形态,营造智能校园环境

升级优化基础设施。福田教科院附小大力推行教育管理数字化,构建具有附小特色的“掌上附小”教学管理系统,建设了附小特色数字中心机房,实现评价系统云处理,学生学业成绩大数据综合平台分析,优化完善学校教学资源库,学科资源覆盖率达90%以上。基于5G技术,一方面完善校园安全管控信息化建设,提升校园实施视频监控水平;另一方面,以“5G+互动教学”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鼓励跨校区课程协同共享,“自动跟踪录播教室”“未来阅览室”等先进的信息化设施陆续启用。目前学校已实现教育管理数字化应用全覆盖。重构创新教学空间。重构后的福田教科院附小具有五种空间形式:一是“研学创中心”,是基于项目式学习、问题探究、满足高水平学习者(教师、学生)能力的学习研究创新的空间;二是“学科大观园”,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础,构建学科教学情景空间、全学科班级图书角,在真实空间中感受学科魅力;三是“学校文化长廊”,利用此空间打造智慧图书馆、校园历史博物馆,凝聚、展现附小校园文化;四是“创意盒子”,这是一个创新型的孵化器,在此空间师生可以参与各种科技类创新项目,实现“让创意可见,让思维有型”;五是“云上学院”,搭建自选式创新学习超市,组建项目化学习网络社区空间。

引领规划整体设计,打造前沿智慧课程

两年来,学校先后邀请了20多位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前沿的专家为全校教师量身定制项目化及学科融合课程培训计划,积极引导各学科探索开发“信息化特色课程”“AI+”特色课程,充分利用学校信息化教学空间,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开展智慧科技特色校本课程,并探索开发科技与五育融合课程。重塑年级组内各学科相对独立的形态,形成五育融合教研共同体,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五育融合理念下的课程融合,是基于知识、经验、社会需求的融合。将其形成“学科+”的课程形态,即“学科+学科”“学科+生活”“学科+社会”“学科+活动”等课程形态。

AI赋能智慧教学,创设育人新生态

信息技术赋能学科教学。深圳教育以教育部信息化“双区”建设为有力抓手,以信息技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探索新型教与学模式。信息技术赋能学科教学一直是刘锐娟倡导的教育教学方式。认知科学与智能技术的结合将使教与学变得多元化,并且可进行低成本、高效能的个性化定制,帮助学习者设计更有效的学习策略。2021年,福田教科院附小成功申报部级课题《信息技术赋能学科教学与区域教研的实践研究》。同时,福田教科院附小以青年教师“青蓝杯”基本功大赛和骨干教师“红烛杯”教学展示为契机,通过公开课、录像课、微课录制等活动,激发更多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在学习空间、教学方式、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上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学生方面,学校积极普及人工智能课程,探索人工智能教学的路径和策略,以期实现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普及全民智能教育、培养人工智能人才的目标,为促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发展提供参考。智能体育守护生命本色。深圳市福田区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综合改革实验区,福田教科院附小是全区首批参与中国教科院的重点课题《中国学校体育智慧系统研究》的学校,学校多年来一直坚持致力于智慧体育探索研究,实施青少年健康体能促进与干预方案。2021年12月,刘锐娟亲自主持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青少年健康体能研究》课题项目子课题《“双减”背景下对智慧体育校园构建的研究》顺利开题。2022年1月,以学校为牵头单位的“智能体育学生数据分析与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荣耀入选教育部“2021年度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基于学校智能教学基础和理念,刘锐娟在体育科组率先尝试依托AI技术精准监测与评价学生的体能训练,利用运动数据采集装备+综合管理平台,通过学生佩戴的传感器设备,实时采集每位学生运动过程中的心率及运动负荷情况等数据,对潜在的运动风险进行实时的评估与预警,把学生的体质数据形成电子成长档案,为教师设计合理的体育课程提供参考,为学生的体质健康保驾护航。多样态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一是在线教学求质量,创新课堂新生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泛在学习普及的双重背景下,在线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从学生学习需求出发,搭建适合学生学习的平台,采用个性化的学习模式,提供全程化的学习支持服务,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二是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推进泛在化学习发展。项目化混合式研究团队结合学段特点、学校校情,以调查研究作为基础,以教师培训、课程实践、评价改革作为抓手,以项目化课程为载体,以混合式教学为手段,在校内进行探索实验。

多元评价,看见动态成长

智能教育发展第4篇

人工智能是新科技革命的重要推动力量,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以及生活。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正加速融入到高等教育活动中;高等教育也将迎来人机协同的智能时代,必将会对传统的高等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等产生冲击。《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等一系列国家政策和文件的出台,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指引和坚实的保障。高校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领域,但是目前对于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的相关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通过可视化分析探究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应用中的热点以及发展趋势,对人工智能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通过在中国知网(CNKI)中,以“人工智能&高等教育”以及“人工智能&高校”为主题词进行高级检索,检索条件为中文期刊,文献时间跨度为2016-2020年,共检索到期刊325篇。其中,CSSCI共43篇,这说明我国学者在人工智能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的深入研究较少,研究深度有待加深。将检索的文献选中,以SATI软件所支持的Endnote格式导出。

(二)研究过程和方法

本研究所采用的是共词分析法,它通过文献中共同出现的关键词之间的关联强度,反应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及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研究过程为:首先,将导出的Endnote格式文献导入到SATI中,并将其转换成XML文件格式,进行关键词的词频统计,得出高频关键词的排序。然后,将利用SATI生成的共词矩阵导入到Ucinet中,并利用Netdraw对高频关键词生成的图谱进行中心度的分析。接着,再利用SATI生成关键词的相异矩阵(由于相似矩阵中为0的关系较多,会对聚类效果会产生影响),将相异矩阵导入到SPSS中进行关键词的聚类分析,进而分析出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最后,根据阅读的文献以及研究的热点提出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

三、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年度发文量介绍

绘制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应用的文献发文量的折线图,可以直观的看出人工智能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的年度发文趋势。如图所示,2016-2020年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发文量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在2016、2017年,发文量均在十篇以下,说明高等教育领域中人工智能的应用处于萌芽阶段。2018年发文量开始逐渐上升,虽然低于50篇,但是相比较于前两年有了较大的提升,说明高等教育领域中人工智能的应用已经开始初步发展。2019、2020年发文量明显得到提升,说明这两年我国学者开始逐渐关注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高等教育领域中人工智能的应用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通过对2016-2020年文献发文量的解读,预测2021年总发文量仍然呈现上升趋势。

四、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分析

利用SATI3.2、Uciet6.0以及SPSS26.0作为主要的研究工具,对导出的文献进行分析。论文中的关键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该论文的研究方向以及所研究的主题,因此统计文献中关键词的频次,可以间接观察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利用SATI3.2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关键词的词频统计,将表达意思相同的关键词进行合并(比如将人才培养与高校人才培养合并)剔除挑战、影响等词,选取频次不低于4次的为高频词。利用Ucinet对关键词的相似矩阵进行格式转换,转换成为##h格式,然后将其导入到Netdraw软件中,对关键词的相似矩阵进行中心度分析。结果如图所示,高频关键词用节点表示,点越大代表该关键词出现的次数越多,说明该关键词在整个网络中的作用越大;节点之间由实线连接线越粗,代表相连的关键词之间的关系越强。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下图:首先,节点大小,除“人工智能”“高等教育”“高校”外,人才培养、高校图书馆、大数据比其他节点要大,说明较多的文献涉及到该领域。因此,为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其次,连线距离,人工智能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人工智能处于边缘处,并与其他关键词之间的连线较少,说明在该领域的研究较少,关注度不高,有可能成为未来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方向。如图所示,高校教师、学科建设将各个节点连接了起来,丰富了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体系。通过分析后,将高频关键词进行分组,处在同一分组内的关键词具有较高的相似度。因此共词聚类树状图可以展现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方向。利用SATI导出关键词的相异矩阵,并将其导入到SPSS26.0中,利用系统聚类法对关键词的相异矩阵进行聚类分析,以Euclidean距离作为变量距离,使用瓦尔德法(Ward法)绘制聚类树状图。如图所示,图中纵向是24个高频关键词,横向的长度代表关键词之间的距离。根据聚类树的结果,笔者将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大致分为以下三类:第一:人工智能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包含教学模式、成人高等教育等关键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高等教育领域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大多为成人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不可或缺的部分,为了促使其迅速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结合成人学习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第二:人工智能提高高校人才培养。包含虚拟现实、智慧教育、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新工科、高校教学、人工智能技术、信息化服务等关键词。智能时代,对于人才的培养不再只局限于知识的传授,通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以及大数据技术对学习者的学习进行全方位评估与分析,了解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率。该主题主要研究智能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启示,从而制定出更加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三:人工智能完善高校智慧教育的发展。包含高校教师、高等教育、教育人工智能、大数据、高校图书馆、智慧图书馆、就业、教学改革、高校财务、思想政治教育等关键词。该研究主题包含两方面,一是对高等教育领域人工智能硬件应用的研究,如智慧图书馆的建设。高校图书馆以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为支撑,为师生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阅读方式。二是对高等教育领域教学改革的研究,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促进高校教学方式、教育理念等发生变化。

五、发展趋势讨论

结合阅读文献以及对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热点的分析,笔者提出人工智能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完善高校教育人工智能

教育人工智能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以大数据作为基石,通过算法模型进行分析、模拟和判断,构建自适应学习环境,形成人机融合的教学的方式,探索学习者学习发生的条件,并为其创建新的学习条件。教育人工智能是多学科融合的新兴研究领域。高等教育人工智能的发展应当响应国家政策,并与各级政府以及企业携手前进。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应不断提高全体师生的信息素养,以期促进教育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

(二)延续教育使命,发展终身教育

西交利物浦大学校长吴酉民指出,“未来的大学应该成为一个可供终身学习的地方,支持人们有创意地生活的场所。政府、企业要携手并进,高校要对终身教育有足够的了解,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迎接AI时代和终身教育时代做好准备。为了应对智能时代给各行业带来的冲击,高校应该贴合各行业的发展的现状,开展符合行业发展情境的课程,以更为方便、快捷的方式满足人们继续学习的需求。

(三)注重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人工智能专业人才

国家要提高人工智能的发展,则需要增加高等教育人工智能的人才培养的能力,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升人才培养水平。AI时代高等教育更应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逐渐增加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研究型大学,进而培养更多能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型创新人才。兴办人工智能学院是高校培养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的主要途径,高校在创办人工智能学院时,应结合国家政策以及学校自身的专业优势,既要符合发展的共性又要具有其自身的个性。

六、研究结论

智能教育发展第5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运用;特殊教育;个体差异;优势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零点项目》研究所所长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在其著作《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该理论的提出,对传统的智力理论进行了彻底的挑战,拓展了对人的智能的研究领域。多元智能理论,作为当代教育的新理念,是一种开放性、兼容性很强的理论。它的提出,为我们看待人类自身发展和教育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视角[1]。

特殊教育,作为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是一个比较薄弱的领域。特殊教育的对象是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甚至可以说是有生理或者心理缺陷的学生。我们面对这些具有各种差异性的学生,应该如何实施这种教育?这是一个必须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给予回答的问题。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视角重新审视当前的特殊教育,对其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自比内首创智力测验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就一直受其影响。传统的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是依靠标准化的纸笔测验来测量的,显然特殊儿童在这样的测验中是不可能取得好成绩的。于是,他们就被贴上各种特殊标签,实际上就使这些儿童身上许多重要的潜能得不到确认和开发,影响了他们的健康发展。

在多元智能理论中,个体除了拥有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以外,还同时拥有其它多种重要的智能。我们不能孤立地谈论这些智能哪一种重要,哪一种不重要,只能说每一种智能在个体身上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都有自身独特的表现形式。[6]每一位特殊儿童除了自身的弱势智能领域以外,还有其它几种智能,甚至还会有优势智能领域。因此,在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中,不存在所谓的“特殊儿童”,每位儿童都是各具潜能、通过教育可以得到不同程度发展的儿童。

无论从人文的角度,还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每一位障碍儿童的个性都应当得到尊重。我们没有必要去强求这些特殊儿童在言语和数理逻辑方面发展。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儿童,并促进其最大限度地发展。我们不应该只看到儿童的弱势智能领域,更重要的是要发现并促进儿童优势智能领域的发展,并把优势智能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能领域,使其弱势智能领域得到尽可能的弥补,以便形成强弱互补、协调发展。

2 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加德纳有一句名言:“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这就需要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现有的发展区。对于障碍儿童,就是要了解不同学生的障碍状况和障碍程度以及他们的心理差异。同时,要考虑他们从“现有发展区”到“最近发展区”的途经。[7]也就是说在明确学生所具有的现有知识技能水平的前提下,要完成新的学习任务需要调动哪些原有知识,运用某种技能。

2.1 以人为本, 采用多元教学方法全面发展学生的各种智能

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进行教学,要从每个学生智能结构的个性特点出发,多元化地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为特殊儿童提供合乎他们需要的学习空间和条件。我们想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就必须在课堂上变换各种教学方法,以保证各种智能类型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教师从备课起就应关注每个特殊儿童的个性特征,充分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或喜欢的形式来表达对事物的认识和对知识的理解。

肢体-动觉智能是源自我们体验生活时所获得的感官动作经验,它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弱智学生则更需要实际操作和亲身经历,通过多重感官经历学习过程,才能使所学知识在头脑中留下一定的表象。而各种各样的肢体-动觉活动可以强化不同年龄弱智学生的学习经验。在语文课堂中,触摸、游戏、表演等活动都为学生提供了肢体学习的机会,学生在动作中能较迅速地感受到词汇的意思,有效地提高语言能力。其中,角色扮演是一种很适合弱智学生特点和语文教学特点的肢体--动觉学习,它让师生依据课文来自由地创作课本剧,学生在亲身试演文中人物、事物之后对课文理解、演绎的效果是教师主观讲解达不到的。[8]

2.2 关注智能之间的联系, 重视某一学科中多种智能的相互作用

我们强调多元智能,强调新的教学形式,并不否定传统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作用。[9]传统的课程设计其实也从某种角度体现着多元智能,所以在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时,一定要注意某一学科对某种智能发展的作用,以及各种智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

这一点在盲校的教学中体现得更为突出。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学生的优势智能(如音乐智能等)来发展他们的语言智能,或者以语言智能为基础来发展他们的其他智能,这样不仅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同时还能达到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的目的,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空间智能较好的低视生,可以利用图画展现其想象力-以空间智能来发展他们的语言智能。对全盲生可让他们用肢体方式回答问题。对他们来说,枯燥地按词典的解释去死记某个词语的意思,不如采用肢体动作进行表述更合适。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也能很好地体现多元化教学方式并用,让不同智能的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获得知识信息。[10]多媒体课件融文字、图象、声音、动画、数字等于一身,多方面调动学生的智能积极性,这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多元智能理论的综合应用。

智能教育发展第6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促进;多元智能发展

0.引言

随着我国对信息技术的不断研发,信息技术教育逐渐走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并且促进了学生多元智能发展。而且现在的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的高科技人才,所以学生多元智能发展是迎合社会人才需求的必要趋势,同时也说明信息技术教育将会被更多的领域所采用,在学生学习中也将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国自2000年起,信息技术教育就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崭新阶段。

1.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

我国在八十年代初就开始了计算机学科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信息技术发展快速,并且受到了更多人的追捧,由此一些学校将计算机与教育教学相结合,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计算机辅助管理来使学生的学习内容逐渐与国际接轨,并且开发了教学软件和教育管理软件,使得学生能够更多的接触信息技术教育,在当时,这是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学校为了完善教育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通过开展网络教学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且向学生提供开放性的资源素材型、工具型、平台型的教学平台。自此三个阶段后,我国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并且致力于通过这种方法来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2.信息技术对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多元智能发展是在八十年代,由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的。其多元智能发展理论包括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八项。本文主要是分析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意义作用。

2.1信息技术教育促进学生语言智能、音乐智能、自然认知智能的发展

语言智能是我们交流和表达的重要通道,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可以有效的弥补传统教学课堂上学生发言少,或者羞于表达的弊端,反而是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的一个重要渠道。因为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学生可以通过文字、图片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它其中一个好处便是学生的发言不是在所有学生和老师面前,也不会因为课堂时间问题而得不到发言权利,信息技术教育不仅大大的增加了学生的发言机会,还增加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这样老师也能及时的为学生答疑解惑。而且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可以更加容易的投入到课堂的讨论中。另外,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来接收和传达信息,运用电子文献、数据资料等,可以丰富自己的见识,增加自己的阅读量,由此学生就能够培养阅读和组织语言的能力,从而促进语言智能的发展。

音乐智能和自然认知智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信息技术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全面的资料,可以是文字和图片形式,也可以是影像资料,虽然传统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习音乐,但是学习内容较为片面,因为音乐形式多样,书面内容无法一一呈现。但是信息技术教育却可以通过网络,让学生了解到各种各样的音乐形式,并且可以全面的向他们展示其不同之处。比如信息技术可以将多种音乐形式放在一起,让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通过欣赏来比较,这是传统的教育模式无法做到的。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他们欣赏音乐的水平和能力。

在自然认知智能发展的方面,虽说只有走进大自然,才能真正了解大自然,但是传统的教育不可能在室外向学生传授自然知识,只能是以书面形式来教学。然而信息技术教育的好处就在于信息资料来源广泛且齐全,图文相结合,也有相应的影视资料,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播放或展示自然,学生对自然的认知一定会更加深刻。

2.2信息技术教育促进学生数学逻辑智能的发展

我们都知道,计算机的最强功能之一就是逻辑与运算能力,况且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学生的数学逻辑智能在其生活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而且现在的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普遍感觉困难,所以信息技术教育在数学逻辑方面的引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信息技术教育有助于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因为这样的方法更加直观且生动。另一方面,比如在对数学中的一些定理进行研究和分析时,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分析、管理、统计和运用能力,不同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数学逻辑智能。

2.3信息技术教育促进学生空间智能的发展

学生的空间智能发展包含多个方面,本文是针对信息技术教育,所以我们可以从视觉空间智能方面来分析其意义和作用。按照传统的教育方式,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发展仅仅局限于老师的板书和书本知识,然而信息技术教育的应用,为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大量的开发环境。比如书本上的一些实验,由于现实条件限制无法实践的,就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完成,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以此来促进学生空间智能的发展。

2.4信息技术教育促进身体运动智能的发展

其实在这一方面,信息技术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并不明显,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信息技术教育要求对键盘和鼠标操作熟练,也就是要求在使用计算机时,大脑、手指和眼睛要协调合作。另外,现在身体运动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获取一些运动智能的训练方式。

2.5信息技术教育促进人际智能的发展

人际交往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意义。在学习中,学生有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学习动力、完善学习方法和促进学习效率。信息技术教育为学生在无法面对面交流的时候提供了一个及时、方便的平台,这个平台使他们能够通过网络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享知识。而且,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地点,利用信息技术来完成同一个复杂的学习任务,这样的学习更加便捷,人际交往也可减少一些阻碍。

2.6信息技术教育促进自我认知智能的发展

自我认知智能是学生能够保持清醒的自我认识的前提,也是防止学生盲目不前的保证。由于学生的交友范围较窄,接触的人和事都比较简单,但是社会是个复杂的大家庭,所以信息技术教育的采用,扩大了学生的交流面,可以使他们在与不同的人进行广泛的交流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进行反思,并且改正。同时,信息技术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多角度的思考方向,这样学生就不至于对自我认知有失偏颇。当然,学生不断的接触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督促学生负责任的使用信息技术,也是发展自我认知智能的重要内容。

3.结束语

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不仅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综上所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信息技术教育必然会走进学校,以此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才能,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人才。总之,信息技术教学将会使传统的教育形态得到更新,相信随着多元智能理论被不断的深入研究和引用,一定会对教育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宋正国.多元智能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评价[J].软件导刊,2006(2).

智能教育发展第7篇

[关键词]人工智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

201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写入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同年10月,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国家层面的大力倡导下,全社会掀起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热潮。近年来,互联网巨头企业纷纷投身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为实现人工智能与传统汽车技术的融合而不断探索创新,引发人们对未来智能出行的无限遐想;传统制造业企业大量引进智能机器人进行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让人们体会到智能制造的魅力;快递企业引进快递包裹智能分拣系统,让人们体会到网上购物的便捷。可见,人工智能的发展正不断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分析,人工智能本质上是对生产力的变革。当人工智能不断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时,职业教育作为劳动者这一生产要素的供给者之一,不可避免地要积极思考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于我国大部分职业教育工作者来说,人工智能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新命题。因此,面对人工智能时代,深入分析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主动探讨职业教育如何突破挑战、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现实路径,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人工智能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现实挑战

1.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矛盾会进一步加剧。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吸纳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企业,部分岗位会逐渐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这将加剧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成本优势越来越明显,推动企业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减少用工需求,从而加大毕业生就业难度。二是企业中不需要特殊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岗位、简单重复机械操作的职业以及标准化程度比较高的工种,由于容易实施人工智能,企业会逐渐采用人工智能替代人工生产,减少对毕业生的需求。三是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职业,同样也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如会计、医生、银行职员等。四是职业教育目前本身就面临着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难题。一方面,企业大量缺乏高级技能人才。中华全国总工会李守镇2017年曾疾呼,全国高级技工缺口近1000万。另一方面,每年均有一定比例的大学生因找不到满意工作而选择待业。随着人工智能的广泛使用,被替代的从业人员短期内获得体面就业的难度较大,与未就业毕业生叠加,就业矛盾会更加突出。

2.治理体系不完善问题会进一步显现。职业教育是一类“具有多重利益格局的社会组织系统,高度分化又高度聚合,具有特殊的治理结构”。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治理将面临现实环境和虚拟世界同时并存的挑战。

一是重构治理结构存在挑战。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增加人类社会对信息资源的依赖性,产生众多数据空间,管理方式上更强调让数据“多跑路”,组织结构期待扁平化。然而,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高校还存在强有力的行政隶属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资源调配依赖关系,管理体制自然是以行政管理为主。人工智能新时代,改变这种均衡状态,调整治理结构,重构治理逻辑,面临挑战。二是变革治理方式面临考验。当前,人工智能深入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治理方式上强调靠数据来说话,强调以大数据为核心,推动职业教育治理方式现代化。但在职业教育领域,与以行政管理为主的治理结构共存的、依靠既有传统经验进行治理的方式还依然大量存在,变革相对低效、传统保守的治理方式面临诸多考验。三是界定治理范围,实现治理机制创新存在阻力。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类社会是一个多元协同的复杂系统,现实空间治理边界和虚拟空间治理边界并存。这需要职业教育重新审视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重新界定治理范围。增强各利益主体的协同性,实现职业教育治理的约束、激励、保障等机制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需要不断创新与突破。

3.教育教学变革压力会进一步增强。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教育系统教育教学改革的脚步从未停止,各类经验、成果层出不穷。但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教学变革会面对更大的压力。

一是人工智能新时代对职业教育模式提出新要求。平等沟通、分享互动是人工智能时代学习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在此精神的不断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青年,更加注重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互动分享等获得知识、掌握相关技能。因此,他们容易对传统教育模式产生抵触情绪,尤其是现在还广泛存在的被动式、灌输式教育模式。变革势在必行,压力也与日俱增。二是各种新的信息化媒介通过大数据的挖掘,不断迎合新一代青年的“口味”,推出其最容易接受的知识传播方式,使其形成一定程度的路径依赖,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调动其学习热情,传统教育方式方法面临变革压力。三是大数据挖掘、数据画像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进步,为全方位评价教学、考查学生提供了途径。如何通过新技术运用,使职业教育告别“批量生产”,走向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对教育教学变革提出了更高要求。

4.人才培养格局突破难度会进一步增加。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将更加注重跨学科、多领域、综合性的技能和素质,这对职业教育提出新要求。职业院校如何在既有体制机制下,培养出能够从事创新型工作,综合素质、技能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实现人才培养格局的普遍提升,需要突破重重难关。

(二)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面临的发展机遇

1.人工智能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新机遇。纵观人类社会历经的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加快了人类社会向文明迈进的步伐。由于历史原因,当前我国工业化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虽然我国的工业化水平有了大幅提升,取得了世界公认的巨大成就,但制造业大而不强的事实还客观存在,部分领域甚至还存在代际差距。然而在人工智能引发的新一轮技术创新中,我国始终处于第一方阵,部分技术研发与应用走在了世界前列。新时代,人工智能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在人工智能创新型人才培养上,我国已与主要发达国家处于齐头并进的态势,只要抓住机遇,就能实现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

2.人工智能为职业教育改革注入新动能。职业教育改革是伴随着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而不断深入的。为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部分职业院校已经做出了积极应对,走在了前列。例如,汽车维修专业。为胜任未来智能汽车维修的需要,一些职业院校开设了人工智能技术的相关课程,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直观地为学生呈现未来智能汽车故障诊断和维修的场景,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3.人工智能为职业教育创新提供新理念。由于职业教育的特点,与行业企业联系紧密,以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企业用工需要的人才为目标。诸如“学徒制”“订单班”“订单培养”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经典模式,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训课程、企业实践等,即通过“标准生产线”,被塑造成为“合格产品”。为此,一直以来职业教育都被认为过分强调“工具属性”而广受诟病。人工智能时代,简单的、重复性操作被智能机器人取代,学生得以从简单的训练中脱离出来,更加关注个性化需求的生产工艺,投入到创造性、创新性活动中去,职业教育因此得以回归教育的本质——不管用什么手段,不管在什么时候,都应该是关注生命的、关注心灵的、关注精神的。

三、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发展路径

(一)转变培养理念,拥抱人工智能

首先要勇于投身到人工智能的浪潮中,以人工智能、“互联网+”的思维重构我们的思维方式。一方面,人工智能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世界各国都在抓紧谋划和布局,力求掌握国际竞争的主导权,我国也理应积极投入,抢占先机。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带来的技术进步,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必将引发经济结构的重构与变革,对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密切,面对这种新形势,一定要主动作为,而不能被动引领,要用全新的视角、全新的理念重构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定位。具体来说:一是树立职业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人工智能时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技术的提升、能力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打通职前学历教育与职后继续教育,让社会各界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人都可以享受到职业教育,这是新时代职业教育为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而应有的贡献。二是树立职业教育开放包容的人才培养理念。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被淘汰的落后产业从业人员和被人工智能替代的简单、重复性操作工作人员,以及随着城镇化而来的农民工群体,他们都有再就业培训的需要。职业教育应承担起社会化职业培训的重担,提升就业人员专业技能,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三是树立职业教育资源共享的理念。人工智能时代,岗位对于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已经突破单一学科或单一知识体系。因此,职业教育应树立共享理念,突破原有共享边界,甚至是放眼全世界,在全球职业教育领域进行广泛交流,共享职业教育资源。

(二)提升培养格局,对接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时代对从业者素质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将发生改变,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将成为“基本配置”,这迫切需要职业教育提升人才培养格局,突破以就业为导向、忽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原有格局。

一是从单一型到复合型,提升人才综合素质。人工智能时代,生产方式将从“标准化大生产”向“个性化私人定制”方向发展,更强调客户体验,“小订单、多批次”将成为主流生产方式。新的生产方式在生产流程、价值链的整合方面将发生剧烈变革,产业更加趋向知识密集型。由此,职业教育要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更要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二是从共性到个性,提升人才个性化创新能力。人工智能时代,各种新技术、新岗位、新业态不断涌现,学习从“要我学”逐渐转变为“我要学”,学习也不再以就业为终极目标,而以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为目标。从共性培养到满足个性化发展需要,有利于学生创新力、创造力的释放和潜能的开发,更好地对接人工智能。三是从“工具属性”向“个性发展”,回归到教育本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是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面临的发展机遇,有助于职业教育回归教育本质,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格局。

(三)调整专业布局,适应人工智能

职业院校由于经费、资源等原因,目前较少开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滞后于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职业院校应聚焦区域经济发展,贴合自身实际,提前谋划,调整专业布局,满足人工智能发展需要。

一是突破瓶颈障碍,设置新专业。人工智能时代,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产业发展速度加快,职业院校要充分对接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的需要,突破各类障碍藩篱,提前谋划专业布局,增设新兴专业。二是适应人工智能,改造原有专业。与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无人控制技术、虚拟现实等领域相关的专业应在职业院校专业体系布局中占据重要席位。考虑到新设置专业面临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等问题,需要巨大的资源和经费投入,职业院校可以通过重构已有专业,对贴近人工智能的专业进行改造,进一步缩短响应时间,降低人才培养周期的不利影响。三是探索设置交叉培养专业,适应人工智能未来需要。为适应未来人工智能对人才知识、技能、创新等并重的复合型需要,探索建立机械制造、信息技术、智能控制等交叉培养的专业,力求与人工智能发展保持一定的同步。四是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人工智能技术迭代速度加快,要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发展的联动,保障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端在结构层次、质量水平上协同。

(四)深化产教融合,融入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要想引领发展潮流,在人才培养中抢占高地,就必须提高人才精准有效供给能力,培养适应时展要求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真正将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而实现人才精准有效供给,唯有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有机融合。

一是实现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融合。人工智能产业的兴起是建立在关键技术突破基础上的,本质上竞争的核心是人才,尤其是高素质、创新型技能人才。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学生正式的学历教育与非正式的企业培训相融合,为人工智能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支撑保障。二是实现知识、技术与行业企业的融合。职业院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创新型人才,在不断的实践中进行着理论创新和技术研发,产生了大量有价值的科技成果。通过产教融合,一方面,能够实现科技成果与行业企业的融合,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行业企业发展;另一方面,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也需要进行体验和推广,人工智能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很多本身就可以运用到教学实践、技术研发的过程中,通过体验使用、反馈数据更好地促进技术突破和产品升级。三是实现教师与企业工程师互聘互通融合。随着人工智能时代人才培养格局的提升,对教师“复合型”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通过产教融合,一方面,职业院校教师可以深入企业,参与企业的生产、研发实践,成为具有高水平教育教学能力、娴熟的专业技能和较高科研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另一方面,行业企业具有较强研发能力、实践指导能力的工程师,通过培训后具备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可以受聘到职业院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五)创新课程教学,发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