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科学决策的重要性(合集7篇)

时间:2024-01-30 15:14:01
科学决策的重要性

科学决策的重要性第1篇

[关键词]政府决策 决策科学化 科学决策

一、政府决策科学化是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

1、政府决策科学化有利于促进政府管理现代化

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服务型的政府治理模式正在取代管制型的政府管理模式,成为政府管理现代化的趋势。服务型政府强调运用企业的服务理念和管理精神来改革政府;强调顾客至上,顾客包括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和作为社会主体的公民和社会团体,并实现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合作与和谐相处。要实现服务型政府的管理模式转变,政府必须深入了解公众的不同需求,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决策、政策、法规,提供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以满足公众和社会的多方位的、多层次的要求和愿望。

2、政府决策科学化是政府决策本身的要求

政府决策是政府运用公权力对社会资源进行协调和配置,政府决策失误可能造成的是经济的巨大损失、大范围的社会负面影响、政府公信力下降、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了预防和减少政府决策失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实现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减少因为决策不科学所带来的决策失误。现代社会的发展使政府决策的内容、范围、难度也在不断变化,社会新问题、新情况的不断产生使得政府决策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多,社会问题的高度复杂性、高科技的迅速发展、经济社会结构的迅速变化使得政府决策的难度不断增大、影响范围越来越广。

3、政府决策科学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与合作需要的是一个成熟的规则和制度体系,需要政府的微观直接管理转变为宏观间接管理。宏观地间接管理需要政府制定具有导向性、规划性的规则和制度,这就需要一个健全的科学决策制度和机制,否则宏观决策失误的经济损失、社会影响和政治影响都是巨大的。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伴随的是多重利益主体的存在,平衡和协调各种市场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和诉求将是政府决策的重要内容,这也需要一个科学的决策程序和机制来处理市场中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博弈。

4、政府决策科学化是政府应对科技发展的有效前提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知识经济和网络社会成为现实。知识经济时代中,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传统的经验决策模式根本不能适应理论、信息、技术、知识创新的步伐。网络社会的发展使得社会组织结构由线性向网状结构转变、管理方式由自上而下向团队式和同心圆式转变,传统的政府管理的决策模式需要向电子政务式的决策模式转变。要想有效应对知识经济和网络社会带来的复杂局面,就需要政府决策实现科学化,主动适应科技发展新形势。

二、推进我国政府决策科学化的路径分析

1、树立正确的决策指导思想和决策原则

指导思想和原则是行动的前提,政府决策指导思想和决策原则是政府决策行为的前提,政府决策科学化必须有合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政府决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要在政府决策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中国现实国情。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就是要在政府决策中始终站在中国的发展阶段、历史位置的高度来思考问题。政府决策坚持科学的原则就是要用科学的精神贯穿于政府决策过程中,如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客观实际出发。

2、提高政府决策体制的科学性

政府决策体制是规范政府决策制定主体、决策执行主体、决策评估和监督主体的制度规定。完善政府决策体制需要处理好决策信息系统、决策咨询系统、决策中枢系统、决策执行系统、决策监督系统之间的关系,使这五大子系统既相互独立、各司其职,又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在政府决策主体的决策权限方面,既要按照行政权力运作的规律,处理好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又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有限政府、法治政府明确政府的决策权限和范围。对于市场能自行运行好和政府不该管的领域,政府的决策权力应该撤出,对于市场失灵的领域,政府应该加大决策力度。决策执行可以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和企业管理规律,并用法律的形式确定运转有效的政府决策执行机制。决策监督方面,既要完善政府决策的权力监督,也要加强权利对政府决策的监督。

3、健全科学的政府决策程序

从决策过程上讲,政府决策科学化是指政府决策过程的科学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政府决策程序的科学化。政府决策程序包括发现决策问题、确定决策目标、调查研究、制定备选方案、科学评估论证和预测、确定最后方案、实施备选方案、决策反馈与完善等决策阶段中的程序。政府决策程序的科学化要求政府决策程序系统化、规范化、法治化。比如在具体操作流程上要明确规定决策议题的提出过程、调查研究的过程和报告、开会集体讨论的过程、专家咨询论证的报告、集体表决的方式、决策试行的标准等。

4、健全相关决策制度

“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政府决策过程中有许多相关制度,如调查研究制度、决策咨询论证制度、集体决策制度、决策公开制度、决策听证制度、决策监督制度、决策责任追究制度等。完善这些制度都可以在结果上增强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下面论述的制度是从信息和知识的角度增加政府决策过程科学化的相关制度。

科学决策的重要性第2篇

1、医院档案管理现状

目前,医院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档案意识不强,档案利用率低。档案工作对全社会的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取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档案界长期以来重“藏”轻“用”,对档案利用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缺乏广泛的宣传,因此使社会公众对档案利用效益知之甚少。(二)档案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范围不明确。医院档案管理一般由设在行政办公室的综合档案室负责。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医院行业管理的要求,综合档案室一般只管理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会计档案、音像档案等,医疗病历档案由病案室管理,而X线胶片档案、病理切片档案、各种检查影像图文档案等分属各个业务科室自己管理,在一个单位内形成多部门管理档案的格局。到目前为止,医院档案的管理还没有一整套科学统一的管理制度、标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档案的内涵和外延都在发生变化,各级医院在管理档案时,由于还没有统一的管理标准和模式,各级医院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实践进行管理,使许多应该纳入管理的档案没有纳入管理。(三)档案硬件投入不足。由于医疗用房紧张,致使档案用房狭小,不符合档案安全保管的要求。另外,管理技术滞后,也制约了档案事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医院管理中广泛运用,医院管理手段不断进步。而运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管理档案的较少,基本还采用手工收集、检索,信息量小,不利于档案的收集、利用和开发。

综上所述,医院档案管理面临深刻的变化,这些问题的出现既是我国现代体制出现的一种转折,也是科技不断发展的必然。因此,医院必须正视现实,调整管理思路,改进档案管理的方法,应对形势的要求。

二、建立科学规范的档案管理体系

针对医院档案管理中存在的若干主要问题,通过展开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进一步探索了现代化档案管理在医院建设和发展中的应用,需要加强如下各方面的管理。

(一)加强档案法的学习,增强医院干部、职工的档案法意识,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档案管理意识。领导重视是档案管理的前提,要把档案管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医院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与医院业务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要大力宣传档案工作,使医院领导、医院管理者、医院职工充分认识档案的重要性,认识档案与自己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密切关系,更好地支持档案管理工作。医院以医疗服务为根本任务,长期以来对医院档案缺乏严格的考核,因而实际工作中往往出现档案管理可有可无的模糊认识。并且由于受到人员、设施、经费等方面的限制,档案管理工作很易受到冷遇。提高各级干部对档案工作的认识,不仅是档案工作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影响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健康成长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只有建立规范化的管理体系,才能使档案工作顺利开展。

(二)理顺关系,健全制度,拓展档案的归档范围。建立科学的档案管理体系,健全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是档案管理的关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档案管理手段的更新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必须建立与之相应的、科学的档案管理体系。通过建立信息档案科,明确职能,将医院各个门类、不同载体的档案统一管理,统一考核,使档案管理与医疗业务同步考核评价,同步发展。同时,要拓展档案的归档范围。医院由于处于一种特定的条件下,面临诸多新的问题。因此,拓展归档范围,加强有关内容的收集是档案工作的新课题。如医院经营方面,所进行租赁、承包、核算的方案、协议等应实行归档收集。又如提倡采购招标,其招标方法、程序、协议、合同也应进入归档材料之中。所以,要进一步健全档案管理组织,落实专人收集。

三、逐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对医院决策的科学化

(一)档案信息管理自动化。新时期医院档案工作主要是实行计算机辅助立卷,实现文档一体化管理。把档案人员从繁琐的手工立卷程序中解放出来。所谓文档一体化管理,就是指运用计算机技术对文书和档案工作的全程实施自动化管理,其功能将涵盖对档案的数字化加工和数字档案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归档、组织、、利用以及数字管理全过程。

科学决策的重要性第3篇

一、充分认识制度建设在决策科学化中的重要地位

制度建设在决策科学化中的重要地位,来源于决策和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性。决策是管理者为解决管理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根据内外条件分析,确定具体目标,拟定多种方案,最终选择出一种最佳方案并加以实施的过程。“管理就是决策”的命题,科学而准确地表达了决策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正确决策是各项工作成功的重要前提。”不论对决策重要性的主观认识如何,客观上讲,决策都是每个管理者的重要职责和投放精力最多的管理环节。如果有区别,也是决策的正确与否,科学化程度高低的不同。为实现管理的目标,任何一位管理者都会高度重视和努力追求决策的科学化。

科学决策相对于不科学决策而言,它是在科学的决策思想指导下,按照科学的决策规律,遵循科学决策程序,运用科学决策方法进行正确决策的过程。不断推进决策科学化,努力实现科学决策,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对于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之一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发挥这个优越性,我们可以创造出许多人间奇迹。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是要科学决策,决策科学就可以办成其他国家不能办到甚至想都不敢想的大事,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反之,如果决策不科学,也会造成比别的国家大得多的损失,就会成为集中力量“办错事”甚至“办坏事”。十年浩劫就是典型的事例。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和努力实现决策科学化,要始终把决策科学化作为提高和加强党执政能力的核心和关键。

制度建设是实现决策科学化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证。广义上的制度包括规章制度和程序性规定等,它不仅要求“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而且对于“该怎么干”都有明确的规定。决策科学化的制度建设,涉及体制机制问题,是依法治国的直接体现。一般性号召和领导者的觉悟、自觉性代替不了制度的作用,搞好制度建设并严格按制度规定进行决策,可以避免领导者的好恶和变动对科学决策的影响,是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和民主来保证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措施,也是决策主体成熟的重要标志。

二、专家咨询制度是决策主体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各级决策机关都要建立和完善专家咨询制度。组织专家学者开展咨询论证是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措施,是由决策的复杂性和决策主体的局限性决定的。

决策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决策环境和决策内容的多样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环境的系统性和联系性特征越来越明显,任何一个组织、一件事情都存在并发展于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之中,多种因素、多变因素和诸多不确定因素的相互矛盾,使得决策环境异常复杂。决策主体需要综合分析主客观条件,并作出积极判断。决策环境错综复杂使决策内容涉及广泛的领域,要求决策内容包含对多种变量因素的分析和对事物发展趋势的把握。

决策主体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主体自身和观念的局限性。决策的复杂性对决策者的知识、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面对复杂的决策环境和内容,要实现科学决策,决策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和很强的分析判断、决策能力。但是,任何一个人甚至一个团体的知识、能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仅靠自身力量应对决策所面对的各种问题,必然表现出决策主体的局限性。另外,从现实情况看,由于观念和制度的局限,对于吸收外部力量参与决策从思想认识到实际运作都远远没有到位,决策的内部性特征十分明显,个人决策、少数人决策、体系内封闭式决策依然存在,直接影响着决策的质量和效果。

组织专家学者参与决策也是由专家学者的特殊身份和优势决定的。专家学者具有科学决策所需要的广博专业技术知识和丰富的信息资源。专家学者作为一个群体,对自然和社会的所有领域都进行了深入的、长期的系统研究,掌握着最新、最高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决策必需但又不掌握或不精通的信息,也可以用自己的知识直接为决策提供专业技术方面的咨询、论证和评估。同时,专家学者作为外部的参与决策者,具有相对独立性。他们可以客观、公正地提出意见,也有条件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反映其他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这些优势恰恰弥补了决策复杂性条件下,决策主体的各种局限和不足。也正是因此,《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有组织地广泛联系专家学者,建立多种形式的决策咨询机制和信息支持系统”。

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科学决策中的作用,需要有制度保证。目前,在专家学者参与各项党委政府决策的制度建设方面,主要存在四类问题:一是专家学者参与决策的程序性规定不明确,没有重大决策必须经过专家咨询论证程序的严格规定,结果是仅仅依靠决策者的重视程度和认识水平,“想请专家可以,不请专家也行。”二是专家学者参与决策的内容范围不清晰,没有明确规定哪些问题必须经过专家咨询论证和请哪些专家论证哪些问题。专家都是具体的人,是特定领域的专家,无的放矢不利于专家发挥作用,也不利于科学决策。三是专家学者参与决策的信息不对称,没有向专家提供充分的决策信息的制度性规定,很容易造成专家学者参与决策时所需信息不充分,强做“无米之炊”或“少米之炊”。四是专家学者参与决策的经费保障不规范,没有对专家咨询论证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专家的劳动应得到尊重,专家的付出应有必要的回报。由于没有明确的规定和科学的标准,各单位在组织专家学者参与决策的资金支出上差别很大,极不规范,直接影响了发挥专家学者作用和决策本身的质量。以上问题都要靠不断完善的制度来解决。

三、强化决策方案科学化的制度保证

科学决策离不开作为决策对象的决策方案科学化。决策方案科学化通过方案本身的全面准确来体现,靠严格的制度做保证。在决策方案科学化的制度建设方面比较突出的是选择性、系统性和基础性的程序规定问题。

在制度体系中,程序主要是规定“该怎样做”的问题,在管理过程中,在明确了“该干什么”和“不该干什么”之后,必须严格规定“该怎么干”的程序。在一般情况下,严格执行规定程序可以防止出现大的失误,因此,程序规定是制度建设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决策过程中决策方案选择性、系统性和基础性的程序规定是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措施。

决策方案的选择性程序要求提高决策的方案必须是可供选择的。“管理就是决策、决策就是选择”,是管理学的名言,也是对管理科学规律的准确把握。选择的基本含义是多种方案,离开了多方案和对多方案的选择性,决策就失去了最基本的要件,更谈不上科学决策。从根本上讲,决策的选择性来源于决策环境、决策内容的多样性和人的认识的有条件性。正是由于客观事物有不同的质和主观认识存在着差异,才会有对同样问题不同判断和对策的可能,才会有不同的方案。这些方案有的是完全对立、格格不入的,也有的是各举千秋、皆有长短、互为补充的。决策需要在多种方案中进行选择,或者集合多个方案的长处拟定新的方案并作出决定。在决策方案选择性的问题上,存在两种倾向,一是单方案决策,即只向决策者提供一个方案,使其无法选择;二是单方意见方案决策,即提出的方案只是片面地反映一方面的情况和意见,使决策不能“兼听”选择。实事求是地讲,所有决策都提出多方案,需要有意识地组织不同人员进行反向研究,开展必要的不可行性分析,这在操作上很不容易。但是在方案中充分反映不同意见,特别是注意尽量全面准确反映不同意见,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实践证明,唯一决策方案是误导决策者和造成决策失误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于多方案、多选择明确的程序性规定是非常必要的。

决策方案的系统性程序要求决策方案必须保持时间空间上的相对性。其中,时间上的相对性表现为决策方案的相对连续性,空间上的相对性表现为决策方案的相对稳定性。决策方案的制定和选择必须有系统观念,应当有系统研究和论证,充分考虑在时间、空间上的联系和产生的影响。在时间的连续性方面,要考虑到决策方案需要研究和解决的各类问题、矛盾、形成、存在和发展变化的过程、原因,要承认现有政策产生和存在的合理性及其已经造成的后果,要具体地历史地分析各类问题、矛盾和政策,在承认和尊重历史,科学公平分析评价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开拓,作出体现管理连续性和科学负责精神的决策。在空间的稳定性方面,要充分认识到系统内部各要素的联系和影响,保证系统在相对稳定状态下健康运行。既要看到各项政策之间的联系和影响,注意保持相对稳定;又要看到政策与各级组织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及对其工作生活的影响,避免因频繁调整政策而带来下级难以操作、群众无所适从。对于保持决策方案涉及的政策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必须有制度保证,不仅要有方案制定和决策过程中体现系统研究论证的规定,还要有谨慎对待和反复论证涉及政策较大变动方案的特殊程序规定,一定要防止决策的盲目、随意和草率。

决策方案的基础性程序要求决策方案必须以深入科学的调查研究作为前提和基础,坚持把调查研究作为决策的必经程序,做到不经过调查研究不讨论、不决策。调查研究是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基本要求,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具体体现,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渠道,也是科学决策的必经程序。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研究更没有决策权。高度重视和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是党的优良传统。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历史条件下,决策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情况,不深入科学地开展调查研究,就不可能适应新形势、形成新思路、创造新方法、处理新矛盾、解决新问题。重视和开展调查研究,把调查研究真正当作决策的前提和基础,仅有一般号召不行,只靠自觉性不够,必须有严格的制度规定。

四、高度重视决策后工作及其制度建设的作用

从狭义上讲,经过调查研究提出决策方案,最终作出选择形成决策,就算是决策过程的结束。人们讲到决策,大多也是关注和重视狭义的决策和决策过程。可是,从广义上讲,决策过程应当包括决策的执行、决策的评估。而后者常常被忽视,也最容易出问题,其制度建设就更显得重要。

决策执行的重要性从理论上讲,就在于它是实现、检验和丰富开展决策的过程。决策形成是人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和制定行动方案的过程,但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不进行执行和实施,决策被束之高阁,决策失去意义,为决策付出的努力也没有价值,因此,称从认识到实践的第二个飞跃是更伟大的飞跃。从实践上讲,决策执行的重要性就在于不重视决策执行的危险性。确实有人津津乐道于做决策却不重视、不认真实施决策,似乎是只要决策了就什么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就可以不去艰苦努力了。殊不知,决策的执行由于其需要直接面对和处理各类矛盾、需要持久艰辛地去工作,难度是很大的。很多人重建设、轻管理,重决策轻执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管理和执行在时间空间上要比建设,决策费事、费劲得多。不重视决策执行的危险性还在于,执行情况如何直接关系到老百姓对我们执政能力的评价。作为一般的百姓,是根据执政的过程和结果来评价执政能力的,他们本来就是听其言观其行,要看做得怎样,如果是决策很好、宣传到位,而执行不力,必然会由于言行的反差而召来更大的负面评价。可见,决策的执行是非常重要的。决策的执行必须有制度来保证。

决策评估制度是决策执行制度的重要内容。决策评估通过执行的过程和结果对决策的科学性进行评价和估量。决策评估不仅可以检验决策质量,也能够检查决策是否得到认真执行,保证决策的落实。在决策评估的制度建设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即要坚持原则,又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首先,决策评估要坚持目标导向的原则,决策是不是正确,执行是不是得力,不能由决策者和执行者说了算,也不能由上级机关来做结论,而是依据执行决策的结果做出评判。一般来说,达到目标了,决策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不正确。决策评估与责任追究制度相联系,只有建立了以执行结果为导向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才能使决策者认真负责地行使决策权,才能使决策者认真负责地组织好决策的执行,才能防止一些部门和个人只看重上级、看重表面过程,热衷于说大话、搞形式、拉关系,而不把精力放在科学决策及其执行上的不良倾向。

其次,决策评估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必须清楚地看到,由于实践及其检验标准的相对性,通过决策执行评估决策质量和执行效率也具有相对性。因此,对于执行结果要做具体分析。一个决策执行的效果不理想可能有多种原因。例如,决策本身不科学不完善的原因,其中包括科学合理性、协调性,可操作性等;决策执行条件不成熟的原因,其中包括决策执行者能力素质、权威性以及客观环境资源、群体认同等;决策执行过程不得力的原因,其中包括执行者的理解、沟通、控制等。

科学决策的重要性第4篇

1决策理论

1.1决策理论的发展

决策理论(TheoryOfDecisionMaking/DecisionTheory)是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起来的系统理论、运筹学、计算机科学等综合运用于管理决策,并形成的一门有关决策过程、准则、类型及方法的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决策理论已形成了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herbertsimon)为代表人物的决策理论学派。决策理论是有关决策概念、原理、学说等的总称,“决策”一词通常指从多种可能中作出选择和决定。

1.2代表性理论

(1)完全理性决策论,又称客观理性决策论。代表人物有英国经济学家J·边沁,美国科学管理学、决策理论大师赫伯特西蒙、F.W.泰勒等,他们认为,人是坚持寻求最大价值的经济人。经济人具有最大限度的理性,能为实现组织和个人目标而作出最优的选择。其在决策上的表现是:决策前能全盘考虑一切行动,以及这些行动所产生的影响;决策者根据自身的价值标准,选择最大价值的行动为对策。这种理论只是假设人在完全理性下决策,而不是在实际决策中的状态。

(2)连续有限比较决策论。代表人物是西蒙,他认为,人的实际行动不可能合于完全理性,决策者是具有有限理性的行政人,不可能预见一切结果,只能在供选择的方案中选出一个“满意的”方案。“行政人”对行政环境的看法简化,往往不能抓住决策环境中的各种复杂因素,而只能看到有限几个方案及其部分结果。事实上,理性程度对决策者有很大影响,但不应忽视组织因素对决策的作用。

(3)理性、组织决策论。代表人物有美国组织学者J·G·马奇,他承认个人理性的存在,并认为由于人的理性受个人智慧与能力所限,必须借助组织的作用。通过组织分工,每个决策者可以明确自己的工作,了解较多的行动方案和行动结果。组织提供个人以一定的引导,使决策有明确的方向。组织运用权力和沟通的方法,使决策者便于选择有利的行动方案,进而增加决策的理性。而衡量决策者理性的根据,是组织目标而不是个人目标。

(4)现实渐进决策论。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政治经济学者C·E·林德布洛姆,他的理论基点不是人的理性,而是人所面临的现实,并对现实所作渐进的改变。他认为,决策者不可能拥有人类的全部智慧和有关决策的全部信息,决策的时间、费用又有限,故决策者只能采用应付局面的办法,在“有偏袒的相互调整中”作出决策。该理论要求决策程序简化,决策实用、可行并符合利益集团的要求,力求解决现实问题。这种理论强调现实和渐进改变,受到了行政决策者的重视。

(5)非理性决策论。代表人物有奥地利心理学家S·弗洛伊德和意大利社会学家V·帕累托等,该决策理论的基点既不是人的理性,也不是人所面临的现实,而是人的。他们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潜意识的支配,许多决策行为往往表现出不自觉、不理性的,表现为决策者在处理问题时常常感情用事,从而作出不明智的安排。

2决策理论使科技创新走上最短路径

2.1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可以被分成三种类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

2.2科技创新离不开决策理论的指导

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本身就是重大战略决策。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重大决策,决定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该科技专项来源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围绕国家目标,进一步突出重点,筛选出若干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或重大工程作为重大专项,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力争取得突破,努力实现以科技发展的局部跃升带动生产力的跨越发展,并填补国家战略空白。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资源集成,在一定时限内完成的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工程。

重大科技创新项目选定是决策理论的结果,科技领域需要创新的领域也很多。但是,无论从国家战略高度、省市区域高度或企业高度,推进科技创新,选定科技创新项目的过程,正是应用决策理论进行决策的过程。国家为选定重大科技专项确定了5条原则,作为指导选定科技创新方向的决策依据。一是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培育能形成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战略性产业;二是突出对产业竞争力整体提升具有全局性影响、带动性强的关键共性技术;三是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四是体现军民结合,对保障国家安全和增强综合国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五是切合我国国情,国力能够承受。

决策活动贯穿科技创新全过程。科技创新过程包括很多环节和步骤,很多需要作出取舍的组织工作,包括创新工作的组织方式等。这些环节、步骤、方式、方法等,都需要经过对比,立足于实现科技创新目标进行必要的选择、确定。需要作出选择的还包括科技创新的技术路线、创新的标志性指标、创新的时间安排、创新的人力资源投入、创新的技术资源投入等,都离不开决策实践和决策理论。科技创新过程,一刻也没有离开决策实践,因而一刻也没有离开决策理论的指导。

科学决策可以大大缩短科技创新所需要的时间。决策理论是指导科技创新以经济、合理、快捷的方式实现目标的重要方法支撑,可以帮助科技创新工作避免不必要的时间、资源浪费,减少或避免弯路。以同志为代表的老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科学地作出了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不仅在很短时间内实现了科技创新目标,而且有力带动了科技创新、科技进步水平的整体提高。

决策理论可以帮助确定合理的科技创新目标体系。编制科技创新工作规划,制定科技创新计划,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管理科技创新工作、组织科技创新实践,都离不开决策理论的指导。科学地应用决策理论,可以从浩繁的指标当中选择一套指导科技创新的目标体系,并指导设计提出适当的标志科技创新程度的指标。这些指标、目标体系,为科技创新队伍指明了努力方向、将要达到的目标,从而很好地指导科技创新工作。

3科技创新有助于决策理论的发展与完善

3.1决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本身就是科技创新的结果

20世纪30-40年代,美国学者L·古立克在《组织理论》一文中认为,决策是行政的主要功能之一。其后,美国学者C·I·巴纳德在《行政领导的功能》一书中,认为行政决策是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战略因素。这些观点对后来行政决策理论颇有影响。但行政决策理论体系的形成,并使其在行政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则是由美国行政学家H.A.西蒙实现的。1944年他先在《决策与行政组织》一文中提出了决策理论的轮廓。3年后,他出版了《行政行为──在行政组织中决策程序的研究》,成为决策理论方面最早的专著。此后,他继续研究决策理论和实际决策技术(包括运筹学、计算机学),为决策学成为新的管理学科奠定了基础。决策理论从无到有,从形成到趋于成熟,都是科技创新的组成部分。

3.2科技创新提高决策水平

随着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迅速崛起并快速发展。以“三论”为标志的新时代,决策理论与决策方法得到很大提高,决策计算、决策效率、决策分析水平大幅度提高。依靠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模拟计算技术等先进手段,可以比较快捷地作出更为复杂、大型、综合的决策,可以在决策支持系统中处理更大的数据体,并使决策质量或决策的科学性更有保证。

3.3创新思维是影响决策水平的最关键因素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迎接未来的科学技术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也是一部创造性思维实践,创造力发挥的历史。从决策理论、方法与实践的角度看,思维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三位一体,但最基础的、最具影响力的正是思维创新。

4对策与建议

4.1科技领域应普及决策理论与方法

科技管理、科技开发、科技人才等领域,对具体的科学技术理论、方法重视较多,对决策理论、决策方法、决策与创新之间的关系重视不够,甚至忽视决策理论与决策实践对科技创新实践的巨大影响力。2006年以来,国家实施重大科技专项过程中,系统地推广、培训了决策理论与决策方法,培训了国家科技选题决策的基本方法,对正在组织实施的重大科技专项工作产生了巨大推动力,并在整体上提高了重大科技专项的开发和成果的水平。

4.2提高决策水平,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决策水平对科技创新步伐影响很大。一项科技创新计划,在阶段目标、组织方式、投入规模、主攻方向等环节科学决策,会大大缩短科技创新所需要的时间。国家科技部、各级科技开发管理部门、科技创新任务的承担单位,都要有意识地加强决策理论的学习,逐步提高科技创新领域的决策水平。

4.3利用科技创新成果,提高决策水平

有计划地将科技创新成果,特别是最新创新成果应用到决策实践,将决策实践建立在最新的创新技术成果基础上。应用大型计算机技术,分析更多的决策支持系统;应用信息和数学技术,提高决策前瞻性和预见性;应用网络技术,在更大范围内开展科技创新决策分析、决策实践。

4.4提高科技创新决策的民主性与科学性

科学决策的重要性第5篇

关键词:科技决策咨询;比较分析;发达国家

一、引言

科技决策咨询是事关我国科技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完善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将专家咨询列为中重大科技决策的必要环节;2015年,十三五规划进一步强调要完善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党和政府深切关注科技决策咨询,原因在于科技决策咨询的重要性。首先,科技决策咨询室保证科技政策民主化、科学化的提前;其次,科技决策咨询通过决策科学化平衡各方利益;最后,科技决策咨询通过通过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更好促进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对于创新型企业发展及其创新型国家建设意义重大。尤其是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在面临科技激烈竞争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国内外挑战,这种挑战迫使我国要加快完善科技决策咨询,促进科技决策咨询更好为我们科技创新发展服务。

二、发达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发展现状

发达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制度成熟、稳定且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体系,这种完善程度不仅来源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谋士文化,而且形成于工业化社会逐步演进的过程当中。工业社会及其科技的日益发展迫使社会分工细化,进而促进科技决策咨询从广泛的社会分工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行业。

(一)美国科技决策咨询制度

美国引领世界科技潮流,把握世界科技发展最新前沿,究其原因,与其科学成熟的科技决策咨询密切相关。

1、多元化的决策咨询机构

美国拥有多元化的科技决策咨询机构,这些机构承担着向社会提供咨询服务相关职能,可以将这些多元化机构分为以下四类[1]。第一,首先是美国科学院、各大学的研究院(所)以及大企业的研究院和研究所等研究性机构;这类机构主要负责科学研究u,辅之以咨询服务;第二,美国的外脑、思想库,如兰德公司;第三,与科技决策咨询相关的行政机构,如美国联邦政府依靠科技政策办公室(OSTP,主要负责制定科技政策和预算的白官办事机构)、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NSTC,由内阁成员组成的虚设机构,主要负责协调联邦机构科技战略)和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PCAST,由工业、教育和研究各界知名人士组成,负责向总统提供咨询和反馈)这3个机构协同进行国家科学技术决策;第四,大量的民营科技决策咨询公司,这类咨询机构通过有偿服务向企业、社会机构提供科技决策咨询服务。

2、高度重视科技决策咨询,咨询业地位高

美国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科技决策咨询发展,历届总统通过科技决策咨询为其决策出谋划策。如罗斯福在竞选总统时就成立了主要由三位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组成的专家顾问委员会,为他出主意,起草政策文件等,“智囊”一词从此便大量使用。罗斯福上台后,又雇用了大批社会科学家在他的“新政”计划中为各政府部门服务。尼克松和福特,在重大决策方面,十分器重美国企业研究所。卡特主要依靠布鲁金斯学会。里根则把斯坦福大学的胡佛研究所作为自己的“智囊团”,美国著名“智囊团”兰德公司的成员经常被聘到国务院任职。联邦政府的法律还规定,超过100万人的城市都应建立关于区域发展的综合咨询机构[2]。与此同时,美国的咨询业在社会享受较高社会地位,不仅咨询人员享受较高工资待遇,而且受政府人员尊重。政治权威的高度重视机器科技决策咨询行业的社会地位大大激励了美国科技决策咨询人员的工作认同感,促进科技决策咨询行业发展与创新。

3、保持决策咨询独立性,加快决策咨询产业化

科技决策关乎国家社会发展前景的同时也是社会利益分配的形式之一,因此,科技决策受众范围广而容易受政治、媒体、利益集团等影响。因此,为保证科技决策咨询的科学性、公正性,保持其独立性至关重要。美国科技决策咨询通过一系列制度政策规范实现科技决策咨询过程中的独立性,作为美国政府思想库的兰德公司也不例外。这种独立性的制度保证进一步加快美国决策咨询产业化的形成。美国社会现有大量的独立、私营的决策咨询公司,通过提供有偿科技决策咨询服务维持企业的运营。

(二)英国科技决策咨询制度

英国皇家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建设,通过在章程中不断强调科技决策咨询制度的重要性以此带动各级政府对科技决策咨询的重视。英国皇家学会成立于1660年,并于1662年、1663年、1669年获得皇家的各种特许证。英国皇家学会为英国的科技政策决策提供咨询建议始于1664年。其主要职责是:对国家的科技发展、科研经费和人事任免等事项为政府提供咨询服务;资助科学考察和调查,组织与国外高级科技人员的交往;举办科学会议,出版科学刊物,出资举办讲座以及颁发奖金等。与此同时,英国皇家学会成立了专门的咨询中心,并保证该咨询中心的独立性。2009年皇家学会成立了科学政策中心,增强了英国、欧洲在国际政策制定中科学的独立声音,使皇家学会成为科学、社会和公共政策的辩论中心[3]。这些举措可以说明,英国科技决策咨询制度的成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大力支持,这种支持包括法律法规、财政资金、人才培养等。

(三)日本科技决策咨询制度

改革之后的日本在科技行业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逐步增强世界竞争力。这其中也源于日本当局高度重视决策咨询进而通过政策举措实现科技决策咨询逐步完善化。日本政府十分注重科技决策咨询的制度建设,尤其是法律法规。日本学术会是依照“日本学术会议法”(昭和二十三年七月十日法律第百二十一号)。该法律明确规定了日本政府可以就与科学相关的问题向日本学术会议进行咨询,日本学术会议也可以就一些科学问题向政府提出建议。学术会议一般采取垂直型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有利于机构稳定,统一协调。三、我国科技决策咨询发展现状

我国科技决策咨询起步较晚,发展慢。有些学者认为,我国科技决策方式经历从“精英模型”到“渐进模型”再到“公共选择”模型[4],这也就说明我国科技决策咨询发展的滞后性。我国科技决策咨询制度现状与发达国家的差异性,而这种发展不充分、不完善所带来的差异性导致当前我国科技决策咨询存在一些问题。

1、决策咨询文化滞后,咨询及参与意识薄弱

我国受传统“独裁”观念以及计划经济时代行为作风影响,一方面,政府科技决策咨询意识较低,没有充分认识到科技决策咨询重要性以及承认政府信息局限性;另一方面,专业咨询人员以及一线科技技术人员献言献策意识较低,欠缺主动性与积极性。

2、法律规范化程度低,机构独立性无保障

我国针对与科技决策咨询相关法律法规十分欠缺,因此对科技决策咨询的规范化内容有限,由此导致科技决策咨询活动杂乱无章,严重影响科技决策咨询效用水平[5]。而这种欠缺法律保障的科技决策咨询活动,加之当前我国科技决策咨询机构大多隶属于行政单位或事业单位,由此无法保证科技决策咨询独立性。科技决策咨询行政色彩浓厚,往往受制于内外部环境影响而无法做出真实、客观和理性判断。

3、产业化发展动力不足,欠缺经费来源渠道

我国科技决策咨询制度与行政机构的隶属关系与发达国家科技决策咨询产业化水平形成鲜明对比。我国当前科技决策咨询的私营机构稀少,政府也尚未出台相关私营科技决策咨询机构的资助政策。科技决策咨询机构与政府隶属关系加之市场产业化水平低下,导致当前决策咨询机构自营能力不足。自营能力不足与市场需求低由此导致当前科技决策咨询机构仅能够依靠政府小额度的经费支持,因为其发展受限。

4、人才培育不充分,决策咨询主体有限

人才是支撑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发展完善的基础,而我国当前科技决策决策咨询人才尚未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当中,人才培育不充分导致当前科技决策咨询只能依赖于行政单位以及高效的资深人士,而兼具理论与实践的青年人才欠缺,且社会参与渠道不足,决策咨询主体有限,社会各方利益平衡力度较差。

四、完善我国科技决策咨询的对策建议

基于我国当前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发展现状,结合发达国家相关经验,为进一步发展、完善我国科技决策咨询制度,本文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加快科技决策咨询立法工作,促进科技决策咨询规范化

法律制度是规范科技决策咨询活动的基本保障,完善法律法规,健全科技决策咨询活动规范内容是当前推动科技决策咨询的重中之重。首先,健全科技决策咨询机制,通过立法保障科技决策咨询机构法律地位,确立机构的权责关系,强化机构日常工作的激励设计;其次,规范科技决策咨询活动程序,以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来制约当前科技决策咨询不作为行为;最后,通过立法明确咨询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为咨询活动的有效性提供保障。

(二)加大政府资助力度,推动科技决策咨询产业化

科技决策咨询机构的产业化受市场需求制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制于政府的引导作用。当前我国政府对民办科技决策咨询机构资助力度小,民营科技决策咨询机构一无政府资助,二无市场支柱,导致其市场生存能力弱,进一步弱化我国科技决策咨询产业化的社会培育功能,这是导致我国当前科技决策咨询产业化未能得到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政府要加大科技决策咨询机构资助力度,加大科技决策咨询机构资助的生命周期研究,培育科技决策咨询的市场需求,为民办科技决策咨询机构的产业化水平提供良好的市场氛围。

(三)落实决策咨询机构独立性制度设计,鼓励决策咨询机构自营活动

当前我国科技决策咨询机构与行政机关的隶属关系有可能导致科技决策咨询受制于政府期望而影响决策的社会影响力。因此,明确科技决策咨询机构的作用角色,通过制度设计保障科技决策咨询机构独立性,对于机构自身发展、决策科学性以及社会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在一定合理限度内,政府要鼓励科技决策咨询机构通过开拓市场,加强机构自营能力,拓宽机构的经费来源渠道,促进机构发展与完善的同时能够传播科技决策咨询成果,提高科技决策咨询的社会影响力。

科学决策的重要性第6篇

关键词 行政决策;决策科学化;决策民主化;程序合理性;内容合理性

中图分类号 D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4434(2013)01-0048-06

现代政府决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使当今的时代成为一个“决策时代”。正确的决策是各项事业成功的前提与关键。科学化与民主化则成为现代政府决策发展的两个基本特征。关于如何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这是政府决策研究中比较集中的一个问题。研究者主要从决策者能力、决策机制和程序、决策思维与方法等方面人手,研究解决决策科学化、民主化问题。这些研究结论对于确保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起到了明显的理论引导作用;但是,由于现实问题繁多琐碎,且学界对实现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目标研究又缺乏理论统领,故提出的对策比较凌乱,不成系统。鉴于此,文章基于西蒙内容合理性和程序合理性的理论指导,对现实问题进行了归类,并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对策,构建出了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制度创新体系。

一、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制度创新价值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所长赵志耘在科技日报2009年1月4日第2版指出:“推动我国科学决策的四大关键问题,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科学决策制度的规范化、运用信息技术支持决策信息管理和决策分析、加强软科学研究等四个关键方面。”可见,制度创新研究在推动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过程中,仍然是一个瓶颈。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系统性研究,既是对以往研究成果的继承和创新,又是对政府决策实践经验教训的总结和突破。

(一)理论价值

1 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制度创新研究以西蒙的内容合理性和程序合理性为理论统领。西蒙的决策技术和理论已经被广泛运用于行政决策领域,内容合理性和程序合理性就是其中较为经典的理论之一。在一定条件下,为达到一定目标而采取的合理行动就是内容合理性。与内容合理性相反,在人们的选择作为通过适当的审查之结果而产生的时候,把这种合理性称为程序合理性。根据西蒙提出的内容合理性和程序合理性的相关概念,我们可以在决策过程中引入手段和目标的关系函数来决定选择两个合理性以确保决策质量的情景。这里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即一是手段到目标关系很明确;二是手段到目标关系不明确。在第一种情况下,由于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所以确保决策质量的要素就是内容合理性;在第二种情况下,由于不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所以确保决策质量的要素就是程序合理性。

2 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制度创新研究设计出了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制度创新体系。该体系涉及两个角度,即内容合理性和程序合理性;四大块内容,即决策的重新分类、科学决策程序的法定化、创新民主决策的保障机制、创新政府决策体制;八项具体措施,即提倡主动决策、重新划分决策类型、相关政府决策程序立法、建立合法性审查制度、创新社会听证制度、创新政府决策的中枢系统、创新政府决策的信息系统、创新政府决策的咨询系统。该体系有两大理论优势:一是拉网式地补救中国政府现实决策过程中在制度建设上出现以及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涉及面广泛,而且相对系统集中;二是最终提出的八项具体措施极富于针对性,其内容微观可操作。

(二)实践价值

1 政府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的制度创新研究是对党和政府在确保政府科学民主决策上的一次系统性总结。中国共产党在1927年修改的中将“民主集中制”界定为党的“指导性原则。学者普遍认为,自1983年孟繁森发表文章,明确提出要建立一门研究党和国家生命的科学——政策学后,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研究正式开始起步。接着,1984年李铁映发表题为《决策研究》的论文,文章呼吁加快决策科学化的步伐。随后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的问题,引起了党和国家最高决策层的高度重视。1986年万里同志代表中央、国务院发表了《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的重要讲话,首次提出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十四大提出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此后,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历程研究主要以党的几届代表大会为主线。总书记在党的第十五报告中指出,“逐步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十六大报告提出:“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同时指出要完善“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十七大报告提出:“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可见,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始终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核心问题。

2 政府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的制度创新研究是系统解决政府决策风险和失误的一次全面性攻坚。在党的核心领导下和各级政府的努力下,中国政府决策取得了不少成果,如改变了长期政府决策中“一言堂”、“个人说了算”的习惯思维定式,逐步形成了“不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不决策,不经过系统的咨询论证不决策,不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不决策”的“三不决策”原则;改变了过去大量行政事务长期由党委包揽、实行“一元化”领导的状况,现在基本实现了政府决策,还政于政;以决策子系统为核心,以信息、咨询、执行、监督等子系统为支撑的现代化的政策决策体系初步形成等。但当前中国政府决策过程中还存在诸如重大项目决策程序欠法制化的规定、中国政府专业信息机构建设不足、政策方案设计专业化程度低、政策咨询机构的发育不足以及独立性弱等致命问题,系统性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的制度创新研究。

二、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推动过程中的问题

建国60多年以来,我国政府在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问题上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相对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决策思路、方法和制度体系,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社情民意的监测机制和协商民主制度等;但现实政府决策的失误率依旧很高,地方政府不断出现类似“三拍决策”的失误。给公公利益造成极大损害。现将主要问题总结如下:

(一)决策分类对于指导现实政府决策意义不大。当前学术界对于政府决策的分类依旧停留在一般管理决策分类的层次上。例如按照依据的手段分为科学决策和经验决策,按照问题出现的重复程度可以分为程序化和非程序化决策等。其它观点都和上述观点相似。这种分类对于指导决策意义有限,因为现实决策需要从行为角度去弄清楚怎样进行科学和民主决策,比如在不同决策下程序和制度的设计应该有什么不同。

(二)科学政府决策程序的法制化问题。近几年学界和各国政府也非常关注该问题。例如廖小军主张将不可行性研究纳入政府重大决策程序,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美国政府已将咨询作为决策过程的法定程序,政府项目的论证、投资、运作、完成等各个阶段,都要有不同的咨询报告。行政机关重大决策程序暂行规定目前在上海市、广西壮族自治区、青海省、江西省以及一些重要城市如西安等地方政府已经出台。政府决策随意性与没有一部公开的、统一的立法规定有着直接关系,但前提是立法中必须设定科学的决策程序。

(三)政府决策民主化的保障机制问题。这里主要有两个问题,即合法性审查缺位和社会听证程序混乱。

1 国务院于2010年11月8日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其中指出要求政府规范行政决策程序,重大决策事项应当在会前交由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未经合法性审查或者经审查不合法的,不能提交会议讨论、作出决策。这标志着中国的合法性审查制度已经初步成型并具有了法律效力。合法性审查的部门,应当是各级政府的法制机构。但除了体制内审查外,还应该有体制外的合法性审查,比如同级人大和政协机构的合法性审查。建立全面的第三方性质的合法性审查更有实际价值,不然还会沦为形式主义的陷阱。

2 社会听证制度一直都是学界公认的确保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保障机制。最近几年,听证会的召开频率很高,它已经成为政府搜集民意的主要手段。但其中的问题依然突出,如听证过泛劳民伤财、听证代表素质低、结构不合理、缺少记录备案制度等。这些问题使得很多听证会的召开流于形式,没有发挥预期效果。

(四)决策体制的问题。决策体制就是决策过程中各种机构和人员的构成的组织体系;健全的决策体制是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重要保障。关于当前决策体制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为主要是决策权限划分模糊,决策体系不健全、决策辅助机构功能的缺失等。文章认为当前中国政府决策体制的问题主要是:

1 中枢系统科学决策的素养较低、意识淡薄。中枢系统是政府决策系体制中的最高决策机构。当前我国决策者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强、科学决策的意识淡漠、决策的非公共利益取向等问题突出,尤其是在市县乡三级政府中。例如,最近被央视曝光的安徽全椒为减排强制拉闸限电、保海螺水泥项目的案例就是典型,政府决策为完成上级任务,取悦上级,应付评估而影响百姓的日常供电。

2 信息系统建设相对滞后。一方面专业信息机构建设不足。我国政府的专业性信息机构主要包括政府内设的统计局、信息中心和政策研究机构,但这些机构的人员往往偏少。如我国信息中心只有300人,整体国家信息系统从业人员不过13000多人。而美国的联邦调查局一个信息机构就27800多人,其中总部达9800多人。不仅如此,信息机构还承担着诸如替领导写讲话稿等严重错位的职能。另一方面,情报信息系统对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的运用程度较低,影响了我国情报信息系统的现代化程度。

3 政府咨询系统不完整、独立性较差。中国政府决策咨询系统的不完整首先表现为对民间思想库的不均衡利用,西方国家的思想库民间的居多,而且被高度重视,如兰德。其次就是市县乡三级政府的咨询系统相对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而言发育严重滞后。还有政府智囊团的人员素质构成不完整。如兰德公司现有雇员近千人,其中500多名研究人员是各方面的专家,全部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而我国思想库的人员结构文科偏多、学历偏低的问题突出,以及官方和半官方思想库的独立性较差。这些和政府存在千丝万缕关系的政府智囊机构往往由于利益关系无法进行独立客观的研究。

三、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制度创新体系设计

中国政府决策过程中的问题非常繁杂、琐碎。文章基于西蒙内容合理性和程序合理性的角度将问题分成两大类,并提出较为系统、具体的解决对策,形成了当代中国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制度创新体系,如图一。下面将分角度、分方面、分举措地对该体系进行阐述。

(一)基于程序合理性的创新

1 决策的重新分类

(1)奥斯本和盖布勒在《改革政府》一书中提出了未来很长时间内关于建设什么政府是最好政府的有效观点,即重塑政府的十个经典原则;其中一个观点是“有预见的政府:预防而不是治疗”,提高政府的预见力成为当代政府建设的重要课题。传统上政府决策很多都是被动做出的,因为面临问题,所以很仓促地做出决策,这样使得决策的质量很低。为此,笔者主张政府增加主动决策减少被动决策。

(2)不同的决策类型为确保其科学性需要的程序应该不尽相同。为此,笔者根据决策所需程序的不同,将决策分为四种类型,见图二。考察很多地方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一般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大体可归为如下八类:一是政府立法和文件制定类事项;二是规划和计划类事项;三是财政资金安排、使用以及国有资产处置类事项;四是市场监管、资源利用与保护类事项;五是城乡建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类事项;六是应急类事项;七是行政机构改革和人员管理类事项;八是改革类事项。一般程序化决策和一般非程序化决策在这里不容易列出,但对于决策主体而言应该非常清楚。重大程序化决策应该包括八项中的第四类和第五类,其余均归到重大非程序化决策的范畴。

2 科学决策程序的法定化

政府决策客观上都要经过西蒙的所谈的四个程序,即情报、设计、抉择、审查,但由于决策类型的不同,决策者在四个程序上做出的努力不同,主要表现为程序不同和单一程序上的内容不同。据此文章设计出了各级政府的科学决策程序,见图三。几点说明:一、为提高行政决策效率,对于一般程序化和非程序化决策一般采用首长负责制的方式。二、在抉择阶段,例外和重大决策只要占其一,则采用集体决策制度,以防止长官意志给决策造成的损失。三、合法性审查的问题。体制外的审查主体为同级人大和政协机关,审查深入,但可能延误决策效率,所以对重大程序化决策,不设置体制外合法性审查的环节。四、后评估制度的设置。对重大行政决策的实施情况进行后评估,这是及时发现并纠正决策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决策质量的手段。后评估既可以由决策机关自行完成,也可以授权负责内部监督的机关或者机构及决策的执行部门进行,还可以委托社会上的专业机构进行。

(二)基于内容合理性的创新

1 创新民主决策的保障机制

(1)建立健全合法性审查制度。

根据对重大行政决策的分类,笔者主张设置两类合法性审查,即体制内和体制外合法性审查。体制内的合法性审查主体就是各级政府的法制机构,体制外的合法性审查主体为同级人大和政协。对于重大程序化决策仅仅要求设置体制内的合法性审查程序,原因是为了提高对常规重大问题的决策效率;但是对于重大的非程序化决策则要求经过双重的合法性审查,行政决策除经过同级法制机构的合法性审查外,还要在决策过程中主动听取同级人大常委会和人民政协意见,并向其报告决策的有关事项,这有利于进一步保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2)创新社会听证制度。

根据我国政府决策实施社会听证的问题,文章对听证程序实施了再造。具体阐述如下:第一、行政决策听证的程序总共分为听证启动、全方位讨论、形成主导方案和吸纳民意的公示四步。第二、行政决策启动社会听证的前提是问题具有关联性和分歧性,这样有助于解决泛听证化的问题。第三、通过360度的方法全方位地设置听证代表,包括政策出台方、利益相关者人群的优秀代表、人大政协代表和以第三方身份参与的相关政策专家,这样有助于确保听证过程取得实效。第四、形成主导方案的过程中,要注意公平合理地主持四方代表参与讨论。确保利益相关者人群代表有和政府决策方充分博弈、辩论的机会。另外,为了确保利益相关者人群的合理意愿有效被吸纳在政策中,程序还要创设完备严格的记录备案制度和吸纳民意结果的公示制度。以解决长期以来“听而不证”的问题。

2 创新政府决策体制

(1)创新政府决策的中枢系统

首先,提高党政一把手的决策素养。中国目前实施的是首长负责制,行政导向明显偏向效率,这跟中国国情十分相洽。在中国各级政府的中枢系统中。核心和关键是各级政府机关的党政一把手,尤其是各级党委书记。曾经说过,方针路线确定之后,一切依靠干部。鉴于地方政府决策失误频现的现状,文章认为应该加强对党政一把手决策素养的培养力度。如增强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决策意识、掌握科学的决策方法等,使得我国各级政府党政一把手具备较高的决策素养,成为专业的决策阶层。

其次,重大决策引入集体决策制度。2008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坚持重大行政决策集体决定制度,重大行政决策应当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经政府及其部门负责人集体讨论决定,杜绝擅权专断、滥用权力。从国务院这一系列报告和文件要求不难看出,集体决定已经成为行政首长负责制背景下保障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制度选择。

(2)创新政府决策的信息系统

陈云同志说过:“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90%的时间做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决定用不到10%的时间就够了。”可见信息对于决策的重要性。当前中国信息机构建设面对着诸如专业机构和专业从业人员偏少、信息机构发展资金不足。普及率不高,现代信息资源建设开发人才知识结构不合理,信息机构反馈意识不强,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灵活的机制信息搜集和沟通体制落后等问题。创新现有的政府决策的信息系统,主要可以围绕两个方面展开:

第一、按照大部制的改革思路,对现有各类信息机构、人员进行有效整合,增设信息机构的同时,重点是充实现有信息机构,增加信息机构的人员编制,调整其信息搜集范围,建立类似美国FBI的专业化情报部门。同时,加强信息机构的能力建设,特别是要改进信息搜集的方法,更多地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并将这种方法与填写汇总统计报表、典型调查等方法结合起来,以增强信息的准确性、降低信息搜集的成本、提高信息搜集的效率。

第二、加紧建立相应的信息传达制度,对于哪些信息应传达、应通过什么渠道传达、传达到什么机关、信息传达的时限等做出明确的规定。融入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联机系统和电子计算机网络,建立高度自动化的高级情报信息系统;使得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能够高效共享各类信息,并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3)创新政府决策的咨询系统。针对前面所谈中国政府决策咨询系统不完整、经费紧张和独立性较差的问题,特做出如下创新:

一是大力发展民间思想库,完善政府决策咨询系统的构成。中国政府决策咨询系统应该包括三个部分,即以政府内设政策研究机构为主的官方思想库,如国务院研究室;以事业单位为主的“半官方思想库”,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以民办非企业法人、企业和高校研究机构为主的“民间思想库”,如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天则经济研究所等。各级政府对官方和半官方的思想库咨询较多,但因其中的利益关系,这些咨询机构容易迎合长官意志,所以各级政府应该大力发展民间思想库,加强对民间思想库的开发利用和合作。

二是增强思想库运作的独立性,提升政府决策咨询系统的效率。咨询系统是不是独立,通常的判断标准是看该机构是不是独立运作,如CCER,虽然在北京大学下属,但以福特基金会(Ford Foundation)作为种子资金独立运作。目前中国的官方思想库一般依靠政府财政供养,很难独立运作。为此,笔者建议:政府应该通过建立咨询工作的常规程序制度,在各级行政机关建立决策研究专项预算制度,实行咨询机构有偿服务制度从而增强思想库的财政实力和高效运作的能力;地方政府可以推广异地交叉咨询的方法来增强官方思想库的独立性:半官方和民间的咨询机构应该向美国兰德公司一样的综合多学科专家、多种优秀人才聚集的大型智囊机构方向发展。

科学决策的重要性第7篇

论文关键词 政府决策 决策科学化 科学决策

政府决策是国家决策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仅在政府公共管理过程中有重要地位,而且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要推进国家决策科学化,必须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科学发展观战略需要各级政府的贯彻落实,各级政府的科学决策水平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条件。政府决策是政府公共管理的关键环节,是政府其它管理环节的前提和基础。政府决策为政府公共管理和治理提供目标、方向和价值判断标准,是影响政府公共管理和治理水平的核心要素。决策的失误是管理中损失最大的失误,科学化水平低是产生政府决策失误的重要原因,如何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水平是现实政府决策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政府决策与政府决策科学化

政府决策是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派出机关以及法律法规授权而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的行政机构为了履行行政职能,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按照法定程序,针对各种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制定政策、对策和方案,并通过执行达到特定目标的过程。

政府决策不同于私人决策,具有以下特征:(1)政府决策的制定主体是具有法定权限的行政机关,以政府机关为主,但不限于狭义的政府概念。(2)政府决策的对象是国家和社会的公共事务,包括各种公共决策问题。(3)政府决策的依据是国家宪法和法律,不论是政府决策制定过程、执行过程,还是监督过程都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4)政府决策目标不仅是为了履行行政职能,最主要是为了解决各种公共问题和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5)政府决策一旦做出,具有权威性,这样才能提高决策执行的效率。(6)政府决策还有责任性,即政府决策出现决策失误时,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对于因主观失职而出现的决策失误,应追究相应决策者的责任。

决策的科学化是把科学引入决策的过程中,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采用科学的方法,按照科学的程序,通过科学的论证,为正确决策提供技术支撑。政府决策科学化是指政府决策制定主体和其它各相关决策主体按照科学的决策理论、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和决策制度、运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和手段进行决策,使决策过程符合实际规律、决策结果有效解决决策问题。政府决策科学化需要尊重科学,按照客观规律决策,需要运用科学的决策理论、方法和技术。

二、政府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水平,是因为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政府科学决策具有以下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政府决策科学化有利于促进政府管理现代化

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旧的政府管理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世界范围内的政府管理改革浪潮不断兴起,服务型的政府治理模式正在取代管制型的政府管理模式,成为政府管理现代化的趋势。服务型政府强调运用企业的服务理念和管理精神来改革政府;强调顾客至上,顾客包括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和作为社会主体的公民和社会团体,并实现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合作与和谐相处。要实现服务型政府的管理模式转变,政府必须深入了解公众的不同需求,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决策、政策、法规,提供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以满足公众和社会的多方位的、多层次的要求和愿望。大力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是政府深入了解公众的多层次需求、制定符合现实的决策和政策的重要途径和必要环节。政府决策科学化能使政府适应日益变化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环境,不断提高政府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加快实现政府管理现代化。

(二)政府决策科学化是政府决策本身的要求

政府决策的发展趋势和如何减少决策失误的现实需要政府决策科学化。政府决策是政府运用公权力对社会资源进行协调和配置,政府决策失误可能造成的是经济的巨大损失、大范围的社会负面影响、政府公信力下降、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了预防和减少政府决策失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实现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减少因为决策不科学所带来的决策失误。现代社会的发展使政府决策的内容、范围、难度也在不断变化,社会新问题、新情况的不断产生使得政府决策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多,社会问题的高度复杂性、高科技的迅速发展、经济社会结构的迅速变化使得政府决策的难度不断增大、影响范围越来越广。因此,政府决策的现代趋势要求政府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不断完善科学的决策程序和决策制度,不断拓展科学的决策方法。

(三)政府决策科学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与合作需要的是一个成熟的规则和制度体系,需要政府的微观直接管理转变为宏观间接管理。宏观地间接管理需要政府制定具有导向性、规划性的规则和制度,这就需要一个健全的科学决策制度和机制,否则宏观决策失误的经济损失、社会影响和政治影响都是巨大的。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伴随的是多重利益主体的存在,平衡和协调各种市场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和诉求将是政府决策的重要内容,这也需要一个科学的决策程序和机制来处理市场中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博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特征要求同国际市场接轨,以分享国际资本、技术、劳动等生产要素的投资优势,这在客观上也要求政府决策科学化。

(四)政府决策科学化是政府应对科技发展的有效前提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知识经济和网络社会成为现实。知识经济时代中,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传统的经验决策模式根本不能适应理论、信息、技术、知识创新的步伐。网络社会的发展使得社会组织结构由线性向网状结构转变、管理方式由自上而下向团队式和同心圆式转变,传统的政府管理的决策模式需要向电子政务式的决策模式转变。要想有效应对知识经济和网络社会带来的复杂局面,就需要政府决策实现科学化,主动适应科技发展新形势。

三、我国政府决策中需要加强科学化的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府决策科学化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但也存在着以下问题及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政府决策相关主体的科学观念有待提高

政府决策相关主体既包括政府决策者,也包括政府决策过程中的相关利益公众。政府决策科学化需要决策过程中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技术、手段,遵循科学的程序、规则、制度。部分政府决策者的程序意识、规则意识、制度意识淡薄,决策过程中不遵循已有的程序和制度,依靠个人主观愿望决策。在决策方法上,定量决策运用不够,定性决策以个人经验为主,决策技术也不能跟随社会现实的变化调整。政府决策的相关公众的科学意识有待加强,在个人利益面前,经常忽视合理、科学的参与政府决策的途径,这些因素都制约了政府决策科学化。

(二)政府决策体制存在缺陷

现代政府决策体制是一个包括决策信息系统、决策咨询系统、决策中枢系统、决策执行系统和决策监督系统等既分工合作又密切配合的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在我国当代政府决策实践中,决策信息系统的建设刚起步,调查研究技术和方法有待改进;决策咨询系统中存在着咨询组织独立性不强的问题;决策中枢系统中存在着决策权力、职责划分不明确、决策权力过分集中、决策制定主体决策方式和方法单一的问题;决策执行系统存在着因执行职能受制于决策中枢系统而执行不力和执行低效的现象;决策监督系统存在着监督主体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够的问题;且各子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不紧密、分工合作的效率有待提高。

(三)政府决策程序的科学性有待加强

我国政府决策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调整和优化,建立了许多科学的政府决策程序,但与西方国家成熟的政府决策程序相比还有不足,如调查研究的程序不规范导致政府决策信息系统的信息能力低,专家咨询论证的程序不健全导致政府决策咨询系统的利用程度低,集体选择的程序不完善导致部分决策中枢系统决策失误多,决策评估程序的不健全导致政府决策监督系统的不完善等。

(四)政府决策的制度化不健全

政府决策的制度化、法制化水平低容易造成政府决策缺少约束和监督,主观随意性大,易出现决策失误。当代我国政府决策中有许多相关的决策制度,但制度的执行力需要加强,决策实践中缺少一个系统的制度组合,调查研究制度、决策咨询制度、决策公示制度、决策听证制度、集体决策制度、决策评估制度、决策责任追究制度之间的联系性有待加强。

四、推进我国政府决策科学化的对策

鉴于政府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针对我国政府决策科学化中存在的问题和出现问题的原因,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进我国政府决策科学化。

(一)树立正确的决策指导思想和决策原则

指导思想和原则是行动的前提,政府决策指导思想和决策原则是政府决策行为的前提,政府决策科学化必须有合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政府决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要在政府决策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中国现实国情。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就是要在政府决策中始终站在中国的发展阶段、历史位置的高度来思考问题。政府决策坚持科学的原则就是要用科学的精神贯穿于政府决策过程中,如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客观实际出发。科学地处理好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重点与全面的关系等。

(二)提高政府决策相关主体的科学素养

政府决策者特别是行政领导是政府决策的核心主体,其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政府决策科学化的水平。政府决策者的科学素养是一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体现。能力方面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战略预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等。素质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职业素质等。要提高政府决策者的科学素养,就必须增强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加强他们的大局意识、创新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等。政府决策者在提高科学素养的基础上,要运用科学的决策思维方式。“所谓科学的决策思维方式、是决策的系统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在具备总揽全局、立意高远的决策境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决策视野,抢抓先机、果断定锤的决策魅力的基础上形成的整体性决策思维、全面性决策思维、准确性决策思维、效能性决策思维、创新性决策思维和惠民性决策思维。”对于政府决策利益相关的社会公众,也应该提高科学合理参与政府决策的观念,对于利益相关的政府决策,应该事先了解其流程和相关知识,以提高决策参与的有效性。

(三)提高政府决策体制的科学性

政府决策体制是规范政府决策制定主体、决策执行主体、决策评估和监督主体的制度规定。完善政府决策体制需要处理好决策信息系统、决策咨询系统、决策中枢系统、决策执行系统、决策监督系统之间的关系,使这五大子系统既相互独立、各司其职,又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在政府决策主体的决策权限方面,既要按照行政权力运作的规律,处理好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又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有限政府、法治政府明确政府的决策权限和范围。对于市场能自行运行好和政府不该管的领域,政府的决策权力应该撤出,对于市场失灵的领域,政府应该加大决策力度。决策执行可以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和企业管理规律,并用法律的形式确定运转有效的政府决策执行机制。决策监督方面,既要完善政府决策的权力监督,也要加强权利对政府决策的监督。

(四)健全科学的政府决策程序

从决策过程上讲,政府决策科学化是指政府决策过程的科学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政府决策程序的科学化。政府决策程序包括发现决策问题、确定决策目标、调查研究、制定备选方案、科学评估论证和预测、确定最后方案、实施备选方案、决策反馈与完善等决策阶段中的程序。政府决策程序的科学化要求政府决策程序系统化、规范化、法治化。比如在具体操作流程上要明确规定决策议题的提出过程、调查研究的过程和报告、开会集体讨论的过程、专家咨询论证的报告、集体表决的方式、决策试行的标准等。

(五)健全相关决策制度

“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政府决策过程中有许多相关制度,如调查研究制度、决策咨询论证制度、集体决策制度、决策公开制度、决策听证制度、决策监督制度、决策责任追究制度等。完善这些制度都可以在结果上增强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下面论述的制度是从信息和知识的角度增加政府决策过程科学化的相关制度。

(六)调查研究制度

调查研究是政府决策的必经程序。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对决策实际情况的认识、了解、分析程度,这取决于调查研究的力度和质量。没有调查研究不仅没有发言权,也没有决策权,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谐社会、先进文化的今天,政府决策者如果不认真调查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新趋势,就不能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政府决策过程中的调查研究需要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并不断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调查研究的技术、方法、手段,对于调查研究的范围、内容、方法都要有明确规定,对于不经过调查研究的决策应谨慎表决。

(七)决策咨询论证制度

目前,我国各级党政机关都成立了政策研究室、政策研究中心、政策调研室等咨询机构,但是这类咨询机构大多是体制内机构,其人事和财政都受制于政府相关部门,导致现实中存在着研究主体不独立、研究结果不客观、研究成果利用率低等现象。要改变这一状况,政府就必须完善政府决策咨询论证制度。一方面要提高政府研究部门的独立性,并聘请社会各界专家担任政府决策顾问,让其切实发挥思想库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民间咨询机构,促进决策咨询的独立化、客观化和高效化。

(八)决策评估制度

完善的决策评估制度是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的重要途径。决策评估制度不仅要评估政府决策结果的有效性,也要评估政府决策本身的科学性,还要评估决策过程的科学性和决策方法的科学性,为提高以后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提供经验和教训。完善决策评估制度要提高决策评估人员的专业性,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完善的决策评估指标体系,以促进决策评估的科学性。对于决策评估的结果要充分利用,并同决策目标相比较,以提高决策评估的有效性。

(九)有效利用科学的决策理论、方法、技术和手段

政府决策科学化既需要科学的决策理论、方法、方式,也需要科学的技术和手段。科学的政府决策理论有完全理性决策理论、有限理性决策理论、渐进决策理论和综合扫描决策理论等。科学的决策方法有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细分到决策过程中有决策问题构建与规划方法、各种调查研究方法、决策备选方案的制定方法和预测方法、备选方案的选择方法、决策实施的评估方法等。科学的技术和手段包括政府决策中运用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及其配套的现代化设备。其中,完善电子政务是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电子政务为公众提供有关政府决策的信息,有利于实现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电子政务为公民参与政府决策提供了新渠道,社会公众可以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愿望和利益诉求,使政府决策者可以更多地了解实际情况,做到从实际出发,增加决策结果的科学性。政府相关部门应有效利用电子政务给政府决策的带来许多科学的技术、方法、手段和工具,比如通过视频会议、网络决策专栏等形式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