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气候变化的影响(合集7篇)

时间:2024-01-16 10:20:56
气候变化的影响

气候变化的影响第1篇

1.1日照对玉米气象产量的影响

1981—2009年期间河曲地区的日照时数以61.0h/10a的速度递减,其中,1997—2007年日照时数连续减少,2007年减少到历史最低值(1055h);玉米气象产量以9.2kg/10a的速度递增,1995年达到历史最低值(-171kg)(图2-A)。日照时数与玉米气象产量在1981—1982,1986—1989,1990—1994,1996—1998,1999—2000,2001—2003,2004—2005,2006—2009年8个阶段变化趋势相反,29a期间有17a二者间变化趋势相反,其余时间变化趋势一致。1981—2009年期间五寨地区日照时数以54.8h/10a的速度递减,2005—2008年日照连续减少,2008年减少到历史最低值(943h),玉米气象产量以20.2kg/10a的速度递减,2006—2008年玉米气象产量连续增加(图2-B)。日照时数与玉米气象产量在1986—1989,1991—1992,1995—1997,1999—2003,2004—2005,2006—2009年6个阶段变化趋势相反,29a期间总共有14a二者之间变化趋势相反,其中,2007年以来,日照时数与玉米产量变化趋势明显相反。1982—2009年期间五台地区日照时数以10.8h/10a的速度递减,当地玉米气象产量以4.9kg/10a的速度递减,1999年达到历史最低值(-226kg)(图2-C)。日照时数与玉米气象产量在1983—1988,1990—1991,1992—1994,1995—1998,2000—2003,2004—2007,2008—2009年7个阶段变化趋势相反,28a间有18a二者变化趋势相反。1981—2009年期间繁峙地区日照时数以66.9h/10a的速度递减,在1995—2009年除1998,2000,2005年外日照均处于减少状态,2003年减少到历史最低值(1030h),玉米气象产量以27.0kg/10a的速度递增(图2-D)。1981—2009年忻府区日照时数以67.4h/10a的速度递减,玉米气象产量以8.0kg/10a的速度递增(图2-E)。综上所述,近29a来,本研究所选5个气候代表站中,日照时数与玉米气象产量五寨、五台和河曲总体呈正相关,繁峙和忻府区呈负相关,但不同年份或时期日照时数和玉米气象产量又会出现正负相关更替的情况,说明玉米气象产量是与日照时数并非单调的正相关或负相关。

1.2平均气温对玉米气象产量的影响

1981—2009年河曲地区平均气温以0.47℃/10a的速度递增,玉米气象产量以6.8kg/10a的速度递增,1995年玉米气象产量达到历史最低值(-171kg)(图3-A)。平均温度与玉米气象产量在1981—1988,1989—1992,1993—1994,1996—2003,2004—2005,2008—2009年6个阶段变化趋势相反,29a有20a二者之间变化趋势明显相反。1981—2009年五寨地区平均气温以0.42℃/10a的速度递增,玉米气象产量以15.3kg/10a的速度递增(图3-B)。平均气温与玉米气象产量只在1981—1982,2003—2004年2个阶段变化趋势一致。29a期间有26a二者变化趋势相反或不一致。1982—2009年期间五台地区平均气温以0.19℃/10a的速度递增,1999年达到历史最高值(18.8℃),玉米气象产量以0.82kg/10a的速度递减。平均气温与玉米气象产量在1985—1989,1990—1991,1996—1997,1998—2005,2006—2007,2008—2009年6个阶段变化趋势相反,28a间有15a二者呈相反变化趋势(图3-C)。1981—2009年繁峙地区平均气温以0.42℃/10a的速度递增,玉米气象产量以平均25.6kg/10a的速度递减。平均气温与玉米气象产量在1984—1992,1996—1997,1998—2007,2008—2009年4个阶段变化趋势相反,29a间有19a二者变化趋势相反(图3-D)。1981—2009年期间,忻府区平均气温以0.31℃/10a的速度递增,玉米气象产量以平均3.8kg/10a的速度递减。忻府区平均气温对玉米气象产量无明显影响(图3-E)。综上所述,近29a来,五寨、五台和河曲平均气温与玉米气象产量总体呈正相关,繁峙和忻府区呈负相关,但不同年份或时期平均气温和玉米气象产量又会出现正负相关更替的情况,说明玉米气象产量与日照时数并非单调的正相关或负相关。

1.3降水量对玉米气象产量的影响

1981—2009年河曲降水量以4.42mm/10a的速度递减,玉米气象产量以6.8kg/10a的速度递增(图4-A)。降水量与玉米气象产量在1982—1985,1986—1990,1991—1993,1996—1999,2002—2005,2006—2007,2008—2009年7个阶段变化趋势一致,28a有17a二者之间变化趋势一致。1981—2009年期间五寨降水量以2.6mm/10a的速度递增,玉米气象产量以15.3kg/10a的速度递增,降水量在1995年达到最大值(597mm),2001年达到最小值(243mm)(图4-B)。降水量与玉米气象产量在1981—1983,1986—1992,1993—1994,1996—2007,2008—2009年5个阶段变化趋势一致,29a期间有21a二者变化趋势一致。1982—2009年期间五台降水量以1.27mm/10a的速度递增,玉米气象产量以0.82kg/10a的速度递减。降水量与玉米气象产量在1982—1988,1992—1995,1996—1997,1998—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7,2008—2009年8个阶段变化趋势一致(图4-C),28a间有17a二者变化趋势一致。1981—2009年繁峙降水量以6.07mm/10a的速度递增,玉米气象产量以25.6kg/10a的速度递减。降水量与玉米气象产量在1981—1988,1990—1995,1998—2002,2003—2005,2008—2009年5个阶段变化趋势一致(图4-D),29a间共有19a二者变化趋势一致。1981—2009年期间忻府区降水量以平均12.1mm/10a的速度递增,玉米气象产量以平均3.8kg/10a的速度递减。从降水量与玉米气象产量折线图上看,二者之间变化趋势非常一致(图4-E)。综上所述,近29a来,5个站点历年降水量与玉米气象产量总体呈正相关,但不同年份或时期降水量和玉米气象产量又会出现正负相关更替的情况,说明玉米气象产量与降水量并非单调的正相关或负相关。

1.4≥10℃积温对玉米气象产量的影响

1981—2009年河曲≥10℃积温以9.6℃/10a的速度递增,玉米气象产量以6.8kg/10a的速度递增(图5-A),总体表现为很好的正相关。1981—2009年期间五寨≥10℃积温以110.4℃/10a的速度递增,且≥10℃积温在1998年达到最大值(3023℃),在2004年达到最小值(2200℃)(图5-B)。玉米气象产量以15.3kg/10a的速度递增,≥10℃积温与玉米气象产量在1982—1987,1989—1990,1992—1994,1996—1997,2001—2003,2004—2005,2006—2009年7个阶段变化趋势相反,29a间共有15a二者变化趋势相反。1982—2009年五台≥10℃积温以44.9℃/10a的速度递增,并在1998年达到历史最高值(3215℃),玉米气象产量以0.82kg/10a的速度递减(图5-C),28a间共有17a二者之间变化趋势一致。1981—2009年繁峙≥10℃积温以115.6℃/10a的速度递增,玉米气象产量以25.6kg/10a的速度递减(图5-D)。≥10℃积温与玉米气象产量在1983—1985,1986—1987,1988—1990,1991—1999,2003—2004,2005—2008年6个阶段变化趋势一致,29a间共有15a二者变化趋势一致。1981—2009年期间忻府区≥10℃积温以54.4℃/10a的速度递增,玉米气象产量以3.8kg/10a的速度递减(图5-E),29a间共有17a二者变化趋势一致。综上所述,近29a来,河曲、五台和忻府区≥10℃积温与玉米气象产量总体呈正相关,五寨和繁峙为负相关关系,但不同年份或时期≥10℃积温和玉米气象产量又会出现正负相关更替的情况,说明玉米气象产量与≥10℃积温并非单调的正相关或负相关。

2气候变化对玉米气象产量的综合影响

(1)近29a来,日照时数与玉米气象产量五寨、五台和河曲总体呈正相关,繁峙和忻府区为负相关关系;平均气温与玉米气象产量五寨、五台和河曲总体呈正相关,繁峙和忻府区为负相关关系;5个区历年降水量与玉米气象产量总体呈正相关;≥10℃积温与玉米气象产量河曲、五台和忻府区总体呈正相关,五寨和繁峙为负相关关系。但不同年份或时期气象要素和玉米气象产量又会出现正负相关更替的情况,说明玉米气象产量与气象要素并非单调的正相关或负相关。

(2)不同的地理气候区域,气象要素影响的程度不同。从5个区多元回归模型看,对玉米气象产量影响最大的均为平均气温,其效果也最明显;五寨、河曲和繁峙对玉米气象产量影响排第2位的为年降水量;五台对玉米气象产量影响排第2位的为日照时数;忻府区对玉米气象产量影响排第2位的为≥10℃积温,表明不同代表区气象要素对玉米气象产量的影响不尽相同。

(3)不同的气候因子对不同代表区玉米气象产量有着不同的影响。较多的日照时数有利于五寨、河曲地区玉米气象产量的增加,而对于五台、繁峙、忻府区则相反;较高的平均温度对于五台和忻府区玉米气象产量的增加非常有利,对于五寨、河曲、繁峙则相反;除忻府区外,其余4个代表区均表现为随降水量的增加玉米气象产量增加;≥10℃积温增加有利于繁峙、河曲玉米气象产量的增加,对于五寨、五台、忻府区玉米气象产量则表现为减产。

(4)通过分析各代表区回归模型的系数,可从各气候因子系数的大小、正负等判断影响该地区气象产量气候因子的正负和大小。较低的平均气温、较大的降水量、较弱的日照可以促进五寨地区玉米气象产量的增加;较低的温度、较弱的日照可以促进河曲地区玉米气象产量的增加;较低的温度、较强的降水量可以促进繁峙地区玉米气象产量的增加;较高的温度有利于忻府区玉米气象产量的增加,其他气象因子对其影响不大。

气候变化的影响第2篇

【关键词】极端气候;温室气体;新能源;危机调度;智能电网

近年来,全球气温普遍升高,全球变暖的大趋势仍未有所缓解。全球自然灾害频发,极端气候增多:冬天暴雪多发,夏天干旱、雨水分布不均,两季极端气温更是不断刷新历史纪录。而在我国,近两年全年降水偏多,旱涝灾害交替发生,全年气温偏高,季节偏晚,高温日数创历史新高。极端高温和强降水事件发生之频繁、强度之强、范围之广,历史罕见。温室效应对发电有什么影响呢?极端气候的增多,对发电又有什么影响呢?笔者在下面文章中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一、气候变暖对于风力发电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进步,工业生产以及交通工具排放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温室气体吸收特定频率的红外辐射,温室气体会重新将一些没发散出去的能量辐射回地球表面和低层大气,大气层中温室气体增加,意味着能发散出去的热量减少,地球因此变得更温暖。自从19世纪工业时代开始,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从280ppm上升到380ppm。目前,温室气体的排放轨迹接近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最差情况。如果人类还不采取相应措施,到2100年二氧化碳浓度可能达到1000ppm,甚至更高。

温室气体的排量与风能发电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当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那么风速会减小,风功率也随之变小。笔者想通过一个公式来更加清楚的说明风速与风功率的关系,风功率(y)与风速(x)的统计关系为:

y=5.4932x2 + 66.53x-159.38

从公式我们可以清楚看到风速与风功率成正比关系。作为新兴的低碳环保清洁发电能源,风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有着广阔的前景。但是,全球变暖大环境下导致的风速变慢,必然使得风力发电量有所减少。据文献估计广东沿海10m高处风力发电可能装机容量为600万kw。可是由于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导致气候变暖,造成风能减少。Xu Ming等分析中国305个气象站测风资料的出:1969-2000年,年平均风速下降28%。图1给出了1980-2008年年沿海五个岛屿海岛站观测的平均风速变化趋势图。从图表我们可以看出,风速的下降对风能发电的能力也会产生进一步阻碍。

图1

说明:X轴表示年份;Y轴表示风速(m.s2);大川岛(H215m);大万山(H702m);云澳(H272m);东山(56.2m);遮浪(H19m)。

二、极端温度对发电的影响

近几年,我国夏天经常有超高温出现,冬天很多地区都会出现特大暴雪和极为寒冷的天气。这种极端气温对电网、电杆的抗寒耐热能力有了新的要求。冰雪灾害的增多会导致更多的冰闪、导线断线、地线断线、倒塔等故障。在2008年初,我国南方遇到了百年一遇的冰雪灾害,持续的冰冻和低温导致多起断线、冰闪事故,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00亿元。

我国夏天的高温天气频发,冬天低温天气增多,会有越来越多居民,尤其是没有供暖的南方居民选择冬天开空调制热风,所以,夏季冬季两季生活用电需求会大大增多。而我国南方的电厂主要以水利发电为主,冬季又是枯水期,发电量小,发电能力受到了限制,会产生供不应求的状况。

三、雾霾天气--火电的发展何去何从

2012年,华北地区连续多日出现雾霾天气,当地居民苦不堪言。雾霾天气给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巨大危害,霾吸入人体内对呼吸道有害,严重可以致人死亡。在这段时间,各大医院接待患有肺部疾病人大大增多。同时,雾霾天气也给居民的日常生活都带来了诸多不便,比如,开车出行受阻、飞机晚点等。雾霾天气的成因一方面是全球变暖导致的空气不流通,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量废弃污染物的排出。据国际能源署2002统计,在二氧化碳排放浓度贡献中,火力发电占到了40%。由此可见,气候变暖与发电也存在紧密的联系。而且在我国,火力发电仍然是发电的主要途径。那么在绿色发电的大环境下,火电厂自身应该选择怎样的发展道路呢?

四、极端气候下发电企业的解决途径

我国不仅是能源消耗大国,也是CO2排放大国,据统计,我国GDP占全世界GDP的10%,能源消耗占全世界能源消耗的20%,温室气体排放占世界温室气体的25%。电力行业,尤其是火力发电厂,是排放CO2主要来源,而我国火力发电厂比例占到了70%。这些数据都可以说明绿色电力、新能源发电是我国电力未来发展的道路。针对气候变化对发电的影响,笔者提出以下几点解决途径:

(1)全球CO2 排放量的增加,导致气候变暖,出现雾霾天气等等,这也间接阻碍了风力发电的前景,那么对于发电企业来说,关键问题就是怎样减少CO2气体的排放。笔者认为有效的途径是在未来合理的期限内,首先,火电厂采取“上大压下”政策,即采用大发电机组,关停小发电机组,尽快取代小电厂,发挥、发展超临界机组,从而降低煤耗和CO2排放。其次,逐步启动新能源发电,代替火力发电。新能源不仅包括了核能、风能、太阳能,还包括了垃圾焚烧、粪便焚烧等等。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是一把双刃剑,就发电而言,海平面上升,海水动能增大,利用海水动能发电进一步成为可能。2012年数据显示,我国风电并网达到了6038千瓦,局世界首位,同时我国也是太阳能发电大国,虽然生物发电在我国发展还是较为缓慢,但是我国可以先采取生物质和煤馄烧发电,这样既可以应用原有设施发电,又可以降低生物质发电投资和运行费用,最重要是可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所以,新能源发电在我国发展有广阔的前景。

(2)面对极端气候增多、自然灾害频发的大环境下,电力行业应该怎么做呢?笔者认为电力行业应该发展智能电网,加强危机调度。特别是面临极端气候,更加需要采取相应的智能危机调度措施来进行预防和校正。

危机调度是适用于危机发生前、危机发生中、危机后恢复各个阶段,着眼于危机预防,侧重于对危机发生时的控制,以及危机结束后对系统的恢复。危机调度包括六个方面主要内容:风险预测、危机组织、预案编制、演习演练、调度实施和评估反馈,通过对自然灾害对电网损坏程度和范围的预测,建立有明确分工的、可以针对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相应的组织机构,确保好人员落实和工具落实,按照方案进行演练,最后进行可行性评估。这样,当电网遭到自然或者人为的危机时,可以迅速做出反应,把损失降到最小。

(3)在低温天气越来越多的南方冬季,我国南方地区面临着电力需求的增多、枯水期电力供应不足的窘境,笔者认为的有效解决途径是:在以水利发电为主的同时,风力发电、核发电都是重要辅助途径,如果技术达到要求,粪便焚烧发电、生物质发电也作为调峰调频时期的辅助发电。

五、结论

在全球变暖的大趋势下,我们应该逐渐减少火力发电厂,在现有阶段,实施“以大压小”、发展临界机组,尽可能减少煤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与此同时发展风力、核能、太阳能以及生物能发电;在极端气候增多的大环境下,我们应该不断发展、完善智能电网和危机调度系统,减少气候和自然灾难带给电网的损失,这样,才能更好保证电网的稳定、保证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侯静梅,陈为华,华桦,华栋,陈皓勇.极端气候影响与智能电网研究[C].分散式发电与智能电网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11).

[2]郑兆勇,汤超莲,陈特固,蔡兵,邓松.气候变暖对广东海岛风能发电影响的初步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1).

[3]毛健雄.气候变化对洁净煤发电技术的挑战[J].2009中国电力论坛论文集,2009.

[4]黄辉.广东省发电发展浅析[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9(11).

[5]Klaus R.G Hein,Advanced High Efficient Coal Fired Power Plants,34th International Technical Conference on Clean Coal&Fuel Systems[C].Florida May 31.June4,2009.

[6]Mi,Jianhua,Upon Operation of CFB Boilers in China,2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idized Bed Combustion,Xian,China[C].May 11,2009.

气候变化的影响第3篇

关键词:气候变化;气候移民;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F11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3-0214-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大多数国家的人民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在人民安居乐业、享受生活的同时,逐渐恶化的气候导致的世界各国频频出现的极端恶劣天气现象却成了现阶段人类社会普遍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1]。城市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的确在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经济,但在另一方面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周围环境却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越来越多的国家出现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引发的人口迁移现象,以及气候移民所导致的人道主义危机、难民潮、地区冲突等问题。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不得不在气候变化问题日趋复杂多变的形势下,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和重视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一系列不利影响。在中国,由于气候变化而引发的气候移民现象也十分的普遍。因此,中国也是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最大受害者之一。

近些年,随着各国、各地区恶劣天气的不断出现,由天气因素所引起的移民潮―气候移民”逐步成为国际社会的新关注点。气候移民,顾名思义,就是指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以及周围环境所现有的生存条件由于不断受到恶劣气候缓慢或突然的不利影响,迫使人们不得不被迫或主动、暂时或永久离开其原有家园进而迁移到其他地区或国家的人或人群。总体看来,现阶段气候变化的类型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点:

1.自觉型气候移民和被迫型气候移民。自觉型气候移民是指:由于气候的突然或缓慢的变化,对人们的生存要求或生产生活造成了相对不利的影响,人们在相关气候政策影响的作用下,自觉暂时或永久离开自己家园的群体。被迫型气候移民是指:由于气候的突然或缓慢变化给所在城市的居民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造成人们难以在原居住地更好地维持生计和生活,从而迫使人们不得不被迫地暂时或永久地离开自己的家园,以抵御或减轻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各方面影响。

2.长久型气候移民和短暂型气候移民。长久型气候移民一般情况下是由气候的变化和人类的活动引发的长久性环境改变,人类选择的以个人形式或群体形式进行的永久性迁移。短暂型气候移民通常是指由极端突变性气候灾害风险引发的环境暂时性变化,人类迫于外部环境的压力而暂时的离开家园。

3.国内气候移民和国际气候移民。国内气候移民通常是指由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相关因素引起的人类生存环境逐渐改变,从而出现在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区域和城市之间进行迁移的人或人群。国际气候移民一般是指由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引起的人类生存环境改变,造成国与国之间进行迁移的人或人群[2]。

总之,不论是哪种类型的气候移民,这种“移民”都是由于气候环境的恶化造成的,但根本原因还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国际红十字会表示,环境灾害已经超过战争,成为迫使人们背井离乡的主要原因。据伦敦慈善团体基督徒互援会估计,目前全世界有1.63亿人被迫离开家乡。从现在到2050年为止,将再有2.5亿人为了逃离气候变化所引起的洪水、旱灾、饥饿、飓风而离乡背井,有5 000万人的家园将被天灾吞没,另外还有5 000万人会因为严重的侵犯人权和区域冲突而前往他国避难[3]。气候变化最主要、最明显的表现是全球气候变暖,地球周围环境和人类社会因此而变得危机重重,严重影响和阻碍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气候变暖导致冰川不断融化、海平面逐渐上升,造成许多沿海国家和岛屿遭受淹没和风暴潮。由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气候变化产生的一系列不可逆的后果,现已导致了约2 600万气候移民,在未来四十年,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主的气候变化将使全球10%的人口,约5亿到6亿人,面临沦为“气候难民”的风险,其中将有约2亿的气候移民被迫背井离乡。据一些科学家预测最早在2030年,北冰洋将迎来第一个无冰的夏天,冰川融化的情况同样也发生在南极,如果两极冰盖全部融化殆尽,全球海平面将上升约70 m[2]。显而易见,海平面的不断上升,势必会导致和引发世界上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并造成不可挽回的巨大社会经济损失。

其次,气候变暖也使许多地区降水变少,温度升高,疾病肆虐。干旱导致一些国家出现持续高温天气,地区水资源缺乏,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此外,全球气候变暖还会使各类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频繁发生,最近几年,全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被不断频繁发生的极端突变性气候灾害所影响和改变着。如厄尔尼诺现象、洪涝灾害、风暴灾害和沙尘暴灾害等。

气候移民作为一个近些年来才出现的新名词,或许并不为大家所熟知和了解,但这种现象却早在很久以前就一直存在。分析气候变化导致移民现象所带来的影响,对于以后我们更好地避免和解决气候移民所带来的后续一系列问题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首先,气候移民对迁出地区的影响。气候变化导致迁出地区环境恶化严重,引发的移民潮导致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背井离乡。同时,随着原有居住地人口由于气候变化的原因大量前往它处,本地人口逐渐减少,政府和相关部门可能会因此降低对环境治理的力度。

其次,气候移民对迁入地区的影响。气候移民导致迁入地区的人口密度增大,就业机会降低。同时也给迁入地区的环境治理造成一定的压力,时间久了,可能会使迁入地区的气候产生变化,引发一系列的气候灾害。随即,再一次进入气候移民的恶性循环当中。

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各类显性或隐性危害并不只是单单影响某一个城市或某一个国家。因此,全世界都有治理气候变化的责任和义务,特别是易受影响的地区和国家必须立即行动起来加快努力,实施更广泛的应对气候移民的措施。

对中国来说,互利共赢的原则是必须并将长期坚持的,同时积极参加和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不断加强有关气候变化领域的多边外交活动,努力促进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的共识。另一方面,广泛开展与各国国际组织和国际机构的务实合作是十分必要的,必须进一步学习并借鉴国际先进技术,大力推进国内相关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和科学研究工作,与各国携手积极应对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气候变化现象。

在国际上,应改进现有国际性法律条款关于“难民”权利的相关规定,制定应对国际气候移民法。加强国际合作推进地区间协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协力促进气候移民难题的有效解决。建立国际社会应对气候移民问题的的治理机构和管理机构。

总之,气候移民问题目前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要想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与气候移民问题需要我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需要世界各国在努力推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协同合作,在国家、区域和国际层面建立起有效的适当调节应对机制,形成在实现共同发展中协同努力并加以解决。在应对气候变化导致的移民问题对全球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方面,世界各国唯有秉持积极的态度,坚定的理念,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继续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着力破解影响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诸多难题。

参考文献:

[1] 胡鞍钢,管清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的贡献―――兼评托尼・布莱尔《打破气候变化僵局:低碳未来的全球协议》报告[J].当代亚太,2008,(4).

气候变化的影响第4篇

该国际研究团队采用先进的气候模型,量化分析了未来深海海洋生物的损失。

以上数据的依据即采用量化损失分析的气候模型,它使研究者能够在全球范围内预测海洋中食物供应的变化。根据食物供应和全球海洋生物数据库计算出的生物质量之间的关系,就能够作出精确的预测。这项成果被刊登在本周的科学杂志《全球变化生物学》上。

尽管海底群体生活在海平面以下平均4公里处,它们也能感受到急剧的变化。研究员采用反向推理,首先预测比如由于气候变暖和雨天增多而导致的全球洋流变慢,被称为“分层”的水体分离加剧,营养供给将深受影响。为深海生物提供食物供给的海面动植物数量会相应减少,从而使深海生物面临食物短缺的困境。

Even the most remote deep-sea ecosystems are affected by climate change according to a study conducted by the National Oceanography Centre at the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UK. According to the study, seafloor dwellers will decline by up to 38% in the North Atlantic and over 5% globally over the next century because of a reduction in the ocean’s surface plants and animals.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team, using advanced climate models, is quantifying future losses in deep-sea marine life.

These results are based upon the use of climate models that quantify losses allowing researchers to predict changes in the ocean's food supply globally. By applying a relationship between food supply and the calculated biomass of the global database of marine life, accurate predictions are determined. The results are published this week in the scientific journal Global Change Biology.

气候变化的影响第5篇

一、平均气温和降水变化情况分析

1.平均气温变化情况气温作为一个重要的气象因子,它的变化是衡量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图1是阿尔山地区1956~2005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由图趋势线分析,近50年来,阿尔山地区的平均气温是呈上升趋势的,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平均气温上升的趋势尤为明显,根据最小二乘法计算,近50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3℃/10a,其中90年代后气温上升的贡献率最大,达到0.77/10a。平均气温上升使极端天气事件出现的概率增大,在阿尔山地区尤其表现为高温、干旱日数的2.降水变化情况降水的多寡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的干旱与否,从而导致该地区生态植被的好与差。图2是阿尔山地区50年年降水量曲线变化图,从图波动曲线分析,50年代末、1987~1998年属于降水偏多期,1998年以后为降水偏少期,其它时段在正常值附近振荡。从总的趋势分析,近50年来阿尔山地区总的降水趋势是偏少的,1998年以后年降水量减少尤为突出。由最小二乘法计算,近50年来阿尔山地区的年降水量减少了7.8毫米/10a,1998年以来年降水量减少的最明显,50年来年降水量最小值和次小值均出现在此阶段,此阶段降水量只是正常年份的81%,个别年份只有60%,加之气温升高,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等原因,阿尔山地区极端天气事件频发,高温干旱加剧,对阿尔山地区的生态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湖泊、湿地萎缩甚至干涸。

二、湿润指数变化情况

1.年代际分布特征表1是通过K指数计算公式计算出阿尔山地区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2001~2007年湿润指数。从表中可分析出,只有80年代K值为1.07>1,为湿润期,其余均为水分亏损期,特别从80年代后,K值一直呈变小的趋势,这与80年代后,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导致潜在蒸散量增大和年降水量的减少是相吻合的。因此阿尔山地区的地表湿润度呈下降趋势,大气的干燥度增大。

2.月分布特征从表2可以看出,阿尔山市月均湿润指数分布不均匀,较好的只有1月、2月、7月、8月和12月,在这些月中只有1月和12月降水量是潜在蒸散量的2倍以上,但这些月份是阿尔山的冬季,对植被和作物的生长基本上没有作用,而7月和8月降水量是潜在蒸散量的1倍以上,能够很好的满足作物的生理需水量,是湿润多水阶段。3~6月和9~11月则是相对干旱阶段,在这个阶段大气降水不能满足作物的生理需水量(尤其是4月和5月,大气降水不到作物生理需水量的一半),容易出现春旱、秋旱和春夏连旱,极易出现春秋季的高森林火险,春旱和夏旱对植被和林木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大,而6月份的干旱则会造成农作物的减产。

3.季分布特征从表3分析阿尔山市一年中冬季是最湿润的季节,春季是最干燥的季节,容易发生春旱,秋季次之。潜在蒸散量的最大值在春季,最小值在冬季。冬季的多年湿润指数平均值(K)大于1,但由于冬季降水对阿尔山地区植被和作物生长基本上没有影响,故在此不作具体分析。而夏季尽管多年的湿润指数平均值(K)大于1,但是水分状况不是很好,也有阶段性干旱发生,在37年里有11年K〈1,约占30%,而夏季的降水量占全年的2/3,且是植被和作物生长关键时期,如出现干旱对生态环境和作物的产量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是灾难性的(如2007年的严重伏旱)。而春秋两季K〈1的年数均在20年以上,春季甚至达33年,极容易出现春秋季干旱,这是阿尔山地区容易发生春秋季特别是春季森林火灾的根本原因。据各个季节变化情况分析,潜在蒸散量呈现上升趋势,只有夏季的变化趋势最明显,夏季出现阶段性干旱的的机率会越来越大,其它三季变化不明显;同时湿润指数呈下降趋势,且在90年代以后呈加快的趋势。这说明阿尔山地区干旱化会越来越重。

4.潜在蒸散量变化趋势分析如图3所示,阿尔山市近37年来年均潜在蒸散量呈波浪式上升趋势,其线性趋势系数为每10年20.01毫米,潜在蒸散量受到气温、风速、相对湿度、大气压等气象要素的综合作用,阿尔山市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线性趋势系数为每10年0.47℃),年平均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线性趋势系数为每10年0.01),12米高度年平均风速呈减小趋势(线性趋势系数为每10年0.14米/秒),年均大气压呈增加趋势(线性趋势系数为每10年0.58hpa)。潜在蒸散量的增大主要原因是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气温上升等因素导致了阿尔山市地表潜在蒸散量的增大(表4),阿尔山市近37年来的潜在蒸散量与各气象因子的相关性不是很好,在这些因子中只与年平均气温相关性略好些,随着年平均气温的升高而增大。在1971~2007年中,年均潜在蒸散量最小值出现在1971年,为260.6毫米,最大值出现在2007年,为439.13毫米,两者相差1.6倍。

5.年均湿润指数变化趋势分析如图4所示,从阿尔山市湿润指数变化曲线可以清楚的分析到,阿尔山地区近37年来湿润指数一直呈下降的趋势,其值在变小,尤其在21世纪后,湿润指数呈急剧下降趋势,这与降水量减少和潜在蒸散量增大有关。湿润指数最大出现在1988年(2.04),次大值出现在1985年(2.0),尽管降水量最大值出现在1998年,但由于气温最高(2007年除外),导致其蒸散量偏大,使得湿润指数偏小。最小值则出现在2007年(0.71),这与气温最高和降水偏少相吻合。在近37年中有3年K〈1(1999、2004、2007),这表明这三年的降水量不能满足作物生长过程中的生理需求,而其他年份是可以满足的,这说明阿尔山地区总体水资源状况是良好的,大气降水可以满足作物生长过程中的生理需求,但是近几年来阿尔山地区出现的严重阶段性干旱,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它也表明,在全球气温呈升高趋势的背景下,阿尔山市的降水有向集中发展的趋势,阶段性干旱会越来越严重。

三、小结

1.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阿尔山市地表潜在蒸散量一直呈增大的趋势。

2.21世纪以来,湿润指数呈现急剧下降的趋势,这是由于降水量减少和潜在蒸散量增大造成的。

3.从湿润指数分析,春秋季最干燥,最容易发生旱灾,其次是夏季和冬季。尤其应引起注意的是21世纪以来夏旱的发生频率有增多的趋势,这对阿尔山市的生态环境和作物生长影响较大,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合理开发自然资源,以使本地区的富足的生态资源得到永续利用。

气候变化的影响第6篇

关键词:气候形势宝鸡气候影响

中图分类号:P4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我国生存环境的基本特点

1.1.我国生存的基本格局我国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地域辽阔,地势呈西高东低,地形复杂多样,山地和高原面积很大,约占国土总面积的66%,有世界著名的青藏和黄土高原。这是构成我国生存环境的四大要素(大气、水体、土壤和植被)形成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基本背景条件。我国气候的基本特点是:东部季风气候、西北干旱气候和西南高原气候。

1.2.我国生存环境的基本特点具有复杂多变,敏感脆弱和受人类活动影响强烈等三个主要特点。在空间上,我国的气候不仅在宏观上形成三种气候,而且具有从热带到寒温带的多种气候带,加上地形的分割,同一纬度上,气候更是千差万别。地表水体被分割成三大自然区(西北、高原和东部),每个区内几乎都是江河纵横、湖泊星罗棋布、冰川点缀其间,形成十分复杂的自然水体。土壤种类繁多,共计有10个土纲,46个土类,128个亚类,天然植被类型多样,物种丰富。在时间上的易变性主要表现为年际变率大。多年尺度上的阶段性变化明显。

不同类型植被间的“过渡带”或交错群落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区。在我国有三条“过渡带”。我国对外界扰动的承受力很差,主要表现为自然灾害多,发生的频率高,损失大。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涝,台风,海啸,风暴潮,低温冻害,林火,地震,山崩,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风沙灾害,病、虫、鼠害等等。

1.3.我国在全球气、植、水、土的变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3.1.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达6.2亿吨碳,占全球总排放量的10.7%,居世界第三位。

1.3.2. 甲烷的排放量约为2612万吨,约占全球甲烷排放量的4.7%。

1.3.3.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在全球碳排放中的相对位置还可能上升。

1.3.4. 全球森林采伐率为7046千公顷/年,而我国在1976―1980年期间的采伐高达1342千公顷/年,约为全球采伐量的1/5。

1.3.5. 我国荒漠化中,旱地沙化的比例为69%,全球平均61%。

1.3.6. 在水资源方面,我国人均年径流量不足世界的1/4。

二、宝鸡的气候变化

我市位于西北地区,属于一级敏感区,地形复杂,地理环境多样,主要是干旱半干旱气候,是气候脆弱地带。地势南北高、中部低。北部浅山丘陵水量缺乏,植被较差,覆盖厚层黄土。中部为关中平原,植被覆盖率低于10%。南部是秦岭山地是黄河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是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气候适宜,降水丰富,林木繁茂,树种繁多、垂直分带,植被覆盖率达32―50以上% 。

2.1. 气温变化特征近50年来,可以70年代中期为界分成冷、暖两个阶段,1976年以前为冷期,以后为暖期。年平均气温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50~80年代变化平稳,90年代增温显著。近50年来年平均气温以0.18℃/10年的速度上升。历年平均值为13.0℃,1993年以后气温上升最明显,峰点是1998年14.2℃,1967年出现谷点12.1℃。

2.2. 降水变化特征近50年来我市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增长率为-27.16mm/10年,年降水量平均值为671.4mm,最大值是1981年为951.0mm,其次是1975年948.7 mm,最小值在1995年378.3 mm,其次是1997年396.9mm,90年代中期开始显著减少。

60和80年代为多雨期,70、90年代为少雨期,尤其是90年代为干旱少雨期。80年代为丰水期,90年代为枯水期,春季降水量各年代间的变化与全年走势一致。夏季和冬季变化趋势相同,50~60年代呈下降趋势,60~80年代呈上升趋势,80~90年代明显下降。秋季是50~60年代年降水量明显上升,60~90年代持续下降。汛期50~70年代呈下降趋势,70~80年代呈上升趋势,80~90年代呈下降趋势。90较80年代汛期降水量减少了137.3mm,夏季减少了82.7mm,秋季减少了34.5mm,降水量变化幅度最大的是汛期、其次是夏季。

2.3. 气温与降水异常分析50年来我市年平均气温偏暖集中在90年代,异常偏暖年有1995、1997、1998、1999年,偏冷集中在70年代中期以前,1953~1976年间有8个偏冷年,其中1976年显著偏冷,历史上无异常偏冷年。

1953~1968年降水量以偏多为主,1969~1979年降水量变化幅度较大,1969、1977年显著偏少,而1975年显著偏多,1980~1984年降水量显著偏多,1985~2001年以偏少为主,其中1995年异常偏少,1997年显著偏少。汛期降水量1981年异常偏多,1956、1980、1984年显著偏多,1977、1997年显著偏少。冬季降水量1953、1975、1988、1989年异常偏多,1998年显著偏少。夏季降水量1956、1981年异常偏多,1980年显著偏多,1969、1974、1997年显著偏少。历史上汛期、冬、夏季降水异常偏少不存在。

2.4. 宝鸡气候变化小结

2.4.1 通过近50年资料分析,我市年平均气温是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增长率为0.18℃/10年,特别是1985年以后年平均气温明显上升。冬季增暖最显著,上升速度为0.401℃/10年,春、秋季气温变化与年平均气温接近,增长率分别为0.179℃/10年、0.193℃/10年,夏季增温幅度最小,增长率为0.018℃/10年,呈现出冬暖夏凉的现象。

2.4.2 近50年来,可以70年代中期为界将我市气候划分成冷暖两个阶段,前为冷期,以后为暖期,90年代为最暖期。

2.4.3 年极端最高和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变化速度分别是0.142℃/10年和0.745℃/10年,年极端最低气温的增长幅度远大于年极端最高气温上升速度,气温的年较差减小。

气候变化的影响第7篇

关键词:水文;水资源;气候变化

中图分类号:X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1)-10-0144-1

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主要通过流域的选择、模型的研究、气候情景三种方法进行研究的,由此可见,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是在预测与现实的双重环境中完成的。气候的变化不仅与自然规律相关,同时也与客观的人为活动密切相关。水文水资源中气候变化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1 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径流的影响

水文水资源的径流量不仅受时间与空间的影响,同时更与气候的变化密不可分。对于不同区域的水文水资源的流量有着地区的差异性,但在气候的影响下,将导致水文水资源的正常径流。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径流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

1.1 气候变化影响径流区域分配的变化 我国大部分地区都为季风气候,在季风气候的影响下,各区域的年径流量有着一定的差异性。针对于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程度不同,各地区的年径流量的分配也有所不同。年径流量递减幅度最大的时段为温度增高和降水开始减少的时期,此时的径流量与降水时的径流量相比,减少了4倍。相反,径流量递增幅度最大的时间为每年的6、7、8三个月,此时各地区也即将进入汛期。可见,对于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径流量与降水量的多少没有太大关系,而与该地区的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半干旱地区,其径流量的多少主要由降水量决定的。因此,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水文水资源的分配有着不可避免的差异性。

1.2 气候变化影响年径流量的变化 我国的水文水资源主要分为七个流域,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南北方的径流量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北方径流量与南方径流量的增加与减少交替进行,但整体的水文水资源径流量呈逐渐递减的趋势。其中,受气候影响最大的地区是淮河以北,年径流量的递减幅度最大的地区为京津唐地区,而递增幅度最大的地区是辽河一带。对于降水量小的黄河地区,由于受气候的影响,降雨量逐渐递减,进而导致了黄河地区的年径流量随之减少。

1.3 气候变化影响西北山川的径流量 在我国的西北高寒山区,由于受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其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为冰川补给,随着气候的逐渐变暖,不仅导致了我国西北高寒山区的骤减,同时也加快了相应流域的变湿或变干。随着各流域水文情势的转变,水文水资源系统的敏感度也随着发生了改变。

1.4 气候变化影响径流系数的变化 水文水资源的径流系数直接影响着不同区域的干旱与湿润情况,由于不同地区的气候不同,水文情势也会随之有着相应的变化。若该地区的径流系数增加,则表明湿润的指数随之加大,该流域的水文情况为进一步变湿。相反,当径流系数递减时,则该地区的干旱指数增大,该流域的水文情况为进一步变干。可见,在气候不同的影响下,水文水资源的径流数也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

2 气候变暖对水文水资源系统的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的逐渐变暖,不仅对生态环境有着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对水文水资源的系统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可见,气候的变化不仅与水文水资源的天然径流有关,同时也与水文水资源的用水供求息息相关。气候的变化不仅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同时也与人为因素密切相关,并且在其影响下水文水资源的用水需求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气候变暖对水文水资源系统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2.1 气候变暖影响水文水资源的质量 目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而且与人们的生活更加密切。全球气候变暖不仅增加了各地区的降水量,同时也加大了各地区的平均温度。可见,气候变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旱涝灾害的发生率。同时,由于全球温度的升高也降低了河水污染物的分解,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水文水资源的质量,而且也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一定的不便。由于气候的变化与人为活动的破坏密切相关,因此,应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应注重环境的保护。

2.2 气候变暖影响水文水资源的用水供求 由于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的大气环流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样不仅影响了区域的降水量,同时也制约了人们正常的生活运转。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工业还是农业都有着相当大的用水量,随着气候的变暖,逐渐递减的降水不仅制约了人们正常的生活,同时也限制了经济的正常发展,尤其是在降水量相对较少的地区,这种情况则更为严重。可见,气候变化对供水需求的影响大于对降水量的影响,因此,应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遏制全球变暖的发展趋势。

2.3 气候变暖影响湿润地区与干旱地区的敏感性 在气候变化影响水文水资源径流的前基础上,气候变化也与各地区的干湿度息息相关。在湿润地区,径流对气候的敏感性较强,相反,在干旱地区则相对较弱。全球变暖是气候变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在全球温度骤增的影响下,不仅我国的主要七个流域的径流量有所变化,同时,水文水资源的用水需求也随着发生了转变。

3 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气候变化不仅影响着生态环境的发展,同时也限制经济的正常运转。在水文水资源中,气候的变化对其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全球变暖是气候变化最明显的表现,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各地区的降水量与温度。水文水资源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气候变化对它的影响也破坏了人们正常的生活。可见,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应注重环境问题,应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稳步、长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江涛,陈永勤,陈俊和等.未来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影响的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2002(39).

[2] 王春乙.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气候变化通讯.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