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流体力学分析培训(合集7篇)

时间:2024-01-15 14:51:51
流体力学分析培训

流体力学分析培训第1篇

培训载体的选取

参与培训的对象是同一单位中不同部门、不同专业工种、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他们具有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缺少实训教学培训实践。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培训载体,成为了本次教学设计的难点和关键点。

初次载体选择,我们选用了“电缆架设案例”,意图以电力行业最普通、最熟悉工种实训教学培训来指导学员。经课题组演示测试和讨论认为:该案例专业性强,不能在培训中演示与实施,且管理类、技术类等人员难以接受。第二次载体选择,我们选用了“驾驶员培训案例”与“厨师培训案例”。这两个案例的选择具有普适性,能在学员中形成共有话题,培训氛围很快能形成,学员能在讨论中建立实训教学流程、提出各环节注意事项。实践结果表明,培训有效果,能形成共鸣。但是,培训局现于空谈,没有形成实践,学员也不能真实体会到自已面临实践的问题。另外,该案例主要反映的是个体培训,缺少团体配合。

针对初选载体的讨论与实践,我们选用“七巧板拼图”游戏作为教学载体。该游戏适合不同年龄、不同工种,不同岗位的学员;占用时间少、难度小、可拓展性强,具有创新性,能结合到生活与生产中;材料消耗经费少,容易准备,占用场地小,便于在课堂上开展;教学过程中有学员动手、教学演示、成果展示;可个人完成,也可团体合作,并能进行作品分享。

基于行动导向的任务设计

本次培训任务设计是以三次剪纸游戏为载体,以行动导向为指导,以学员体验实训教学过程为目的,通过讨论与总结分析实训中的现象为手段,从而提高学员培训教学能力。任务实施流程充分体现实训教学各环节,任务中有意设置障碍。任务难度由简单到复杂,任务工艺要求由模糊到具体,任务思维由混乱到规范到创新,任务实施流程由不完善到合理,任务组织由个体操作到团体协作。有安全事项、操作步骤、工艺和质量标准,有操作示范和总结点评。基于行动导向的任务设计详细见表1。

基本行动导向的培训实施

培训实施中结合培训目标,以七巧板拼图剪纸游戏为载体,不断提升任务难度,进行行动导向设计,从学员体验中发现实训教学中存在的现象,找出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分析和总结中提炼出实训教学流程,实训教学组织、指导、演示方法与技巧等,从而提升学员实训教学能力。

第一步,聘用观察员。从学员中挑选2名观察员,通过观察员对任务实施过程的观察与发现,找出实训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现象,提出改进意见。通过学员的自我发现,更能体现实训教学组织与指导的关键点,具有说服力。

第二步,实施任务,进行实训教学指导。指导过程中提示安全事项及注意事项,收集学员意见,指出操作不规范的地方,提示实训教学中的一些必然现象。

第三步,单个任务实施后的总结分析。每完成一个任务,首先由观察员总结观察到的现象,并对形成原因和改进措施进行分析;然后由学员补充分析;最后由教师点评分析。

第四步,实训教学总结。小组分别对3次实训任务教学设计的优劣、实训教学中的指导方法、实训教学组织等进行讨论,形成实训教学流程,并进行课堂分享。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分析。

培训实施中的现象与启示

通过多次培训教学实施,我们对培训过程中的现象不断进行观察和分析,将现象展示给学员,总结并启发学员分析实训教学中采取的应对措施,从而达到培训目标。现将任务实施过程中的常见现象与实训教学启示见表2。

培训实践中设计了3个不同任务,每个任务的培训目标不同,培训组织形式也不相同。任务一培训目标不明确,学员不能获得预期能力培养。任务二培训目标单一,只解决了具体能力培养。任务三培训目标多样化,以团体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在完成个体能力发挥的同时,也培养了团体协作精神。任务二和任务三的组合,或更多形式的组合,可以适应于不同能力培养目标。实践证明,当培训任务一定时,我们应根据培训目标、培训对象以及培训条件的不同,设计不同的培训组织形式。

培训流程要清晰

从3个任务实施过程看,一个清晰的培训流程可确保培训顺利实行。从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主要培训流程是:阐明培训目标、明确培训任务、讲解分析理论、作好操作演示、说清安全注意事项、发放工器具材料、作好实训指导、回收作品、回收工器具材料、进行分析点评、清理作业现场。以上是课程开始后的过程,可视具体情形进行调整,如当任务复杂时,可进行边演示边操作,然后反复练习,这时就需要提前发放工器具材料,同时在操作过程中讲解安全注意事项。在课程开始前,我们还有隐性工作:明确培训目标、分析培训对象、确定培训任务、设计培训方案、落实场地设备、准备工器具材料、测试培训任务、制作质量评分标准等。往往在我们培训实践中会有意无意的忽略其中某些环节,这样可以省心省力,但却会导致培训效果下降,培训目标达不到。

培训指导要筹划

通过本次培训实践,我们有意在任务中设计缺陷,并在指导时明确指出学员存在的错误,以示范方式让学员明确指导方式和收效。首先,培训指导要有依据和规划,即根据培训目标及评价标准,确定培训指导的重点和关注的细节。第二培训指导中要特别注意安全事项,安全事项在任务开始前应交待清楚,任务过程中要时刻留心和不断提醒,任务结束后要总结反思,同时还应有必要的安全预案。第三,培训指导时除依据评价标准,发现不良现象及时改正外,还应发现表现优秀现象并予以及时示范。

回顾总结要及时

流体力学分析培训第2篇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是国内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集服务、教育和科学文化传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研究型专业图书馆,也是图书馆学、情报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授予单位。多年来,依托自身优秀的专家队伍、强大的资源与服务优势和广泛的国际交流合作,引领和带动了国内图书情报界高端人才的培养。中国图书馆学会专业图书馆分会原名中央国家机关与科学研究系统图书馆学会,是中国图书馆学会重要的分支机构,从事图书情报工作专业培训已有30多年的历史,拥有一支在学科背景、专业素质、实践层面等均为国内一流的师资队伍,为业内培训的各类图书情报人员逾万人次,并以“内容前沿、针对性强、实践性强”的培训特点和良好的培训环境赢得业内好评。面对图情机构“十二五”发展规划需要,组织专家设置了系列新培训,现面向全国各类型图书馆、情报机构招生。常规服务能力培训

第30期图书情报工作岗位培训班

由中国图书馆学会专业图书馆分会举办的“图书情报工作岗位培训班”自1981年创办以来,每年一期,每期历时6个月,已走过了30的历程。该班是北京地区唯一一个为非图书情报专业人员进行系统、全面学习图书情报专业知识的在职岗位培训班,现面向北京地区图书情报界招生。

一、招生范围

凡在职从事图书情报工作的人员,未受过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知识系统训练者,刚分配到图书情报工作岗位上的大学生,新转岗从事图书情报工作的人员,均可报名参加。

二、教学内容

(1)图书馆工作概论;(2)文献资源建设及开发利用工作;(3)文献分类标引;(4)文献编目工作;(5)参考咨询工作;(6)文献检索;(7)工具书;(8)连续出版物工作;(9)图书馆所需的信息技术及其应用;(10)图书馆管理工作(含图书馆规章制度制定);(11)读者工作;(12)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发展;(13)图书情报研究与论文写作;(14)典型参观。

三、培训教材

讲义及参考用书。

四、师资力量

授课老师均具备丰富的教学及实践工作经验,来自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等各类型图书馆的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五、培训时间

培训时间:2012年4月26日-11月29日,每周集中授课一天(含论文写作、考试、参观、结业仪式,暑期放假)

六、培训地点: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七、培训费用:2000元(含资料费、午餐费)

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理论-9实践应用研讨班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是业内最早倡导并开展学科化服务实践的文献机构,通过近10年的实践,取得了卓然成效,积累了成熟的经验,得到了业内的一致称赞,为引导图书馆员深化图书馆服务,推广先进经验,2005首次开设本班,每年一期,培训内容每年更新,授课内容逐层递进,现成为图书馆员开展学科化服务的教课级课程。

一、招生对象

适合高等院校、专业图书馆以学科化服务为重点的图书馆工作者。

二、课程特点

让学员最先了解业内领先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最新进展和前沿研究成果;实践性强,帮助学员开展对学科化服务的系统认识和思考,教学形式面向实战,精讲、多练、多讨论;参与性强,学员按学科或区域特点组成小组,参加课程讨论。

三、师资力量

邀请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以及清华大学、国家图书馆等单位较早从事学科化服务实践与研究的一线专家授课。

四、授课内容

(1)国内外学科服务的发展与现状;(2)不同类型图书馆的学科化服务模式与机制;(3)图书馆用户服务战略与发展趋势;(4)立体式全方位的咨询服务;(5)学科信息平台建设;(6)学科情报研究服务;(7)面向重点用户、课题组的个性化服务;(g)构建基于用户社区的信息服务;(9)案例讨论,专家与学员交流研讨。

五、培训时间:2012年5月14日-18日

六、培训地点: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七、培训费用:1000元

科研机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与实践研讨班

一、培训对象

专业图书馆馆长、业务骨干

二、培训内容

(1)科研机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基本流程(文献资源保障需求分析、保障体系规划、文献资源保障策略,保障能力评价和针对评价结果的持续规划能力等);(2)科研机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分析方法及工具;(3)综合性研究院所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方案设计与实施;(4)基础性研究院所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方案设计与实施;(5)高技术类研究院所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方法与实践;(6)科研机构重点学科领域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方案设计与实施;(7)专业信息交流平台建设系统与使用(利用开放或公共技术平台来设计、组织建设和维护课题组文献信息集成服务平台的方法,将科研机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变成能为科研用户方便利用的服务能力);(8)面向课题组的专业信息交流平台建设实践;(9)如何建立一个面向课题组的专业信息交流平台一现场演示。

三、培训时间:2012年5月21-25日四、培训费用:1000元

五、培训地点: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及组织管理岗位培训班

一、招生对象

从事图书、期刊、资源采访、编目、信息资源整合工作的人员。

二、培训特点

上机实践,网络教室授课。

三、培训内容

(1)文献资源建设现状、趋势及其制约因素;(2)文献资源建设的一般方法、具体操作方式及其利弊;(3)中外文图书采访系统实践;(4)中外文期刊采访系统实践;(5)文献信息组织与管理;(6)分类标引方法及实践;(7)主题标引方法及实践;(8)中西文文献著录方法及MARC格式介绍;(9)规范控制方法;(10)编目工作流程及系统简介;(11)参观交流。

四、培训时间:2012年6月4日-9日

五、培训地点: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六、培训费用:1400元

专业化服务能力培训

学科文献(科学数据)检索、跟踪、管理及利用培训班(第四期)

一、招生对象:

全国各大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专业系统图书馆、中央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图书馆、资料室服务人员以及信息机构人员、科技研究人员。

二、师资力量: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三、课程特点:内容前沿,突出实用,上机实践,网络教学。

四、培训内容:

(1)学科文献快速检索及其全文获取;(2)科学数据查询途径及其方法(LB、KNOVEL、NIST等);(3)学科文献跟踪(参考文献、引用文献、作者、机构追查);(4)学科文献评价(论文收录、引用);(5)学科文献述评(学科现状、热点学科、前沿学科);(6)学科文献管理及其利用(Endnote、RSS);(7)参观交流。

五、培训时间:2012年6月11-15日

六、培训地点: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七、培训费用:1200元

科技竞争力分析实务研讨班(第三期)

科学计量已经成为评价科研进展和创新能力的主要依据和衡量国家、科技团队的综合国力或研究能力的指标,正越来越多地被用来描述科技研发现状、进展,揭示学科结构与科技优势,预测与跟踪科技前沿、热点以及发展趋势。鉴于此,分会于2012年,将继续举办第三期培训。

一、培训宗旨:

本培训班将从国际排行及对手分析、国际研究能力比较分析、技术竞争力分析、学科(研究)前沿、热点、态势分析四个方面,分别讲授其核心研究思路,主要分析方法与工具,分析报告撰写,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实践练习。

二、师资力量:

大连理工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情报专家及学科馆员。

三、培训方式:

本班的最大特色是开放交流学习形式,案例教学+网络系统演练+课程小组学习相结合。全部课程在网络教室完成,开通了丰富的网络数据库,每个学员都可亲身感受和使用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讲授与操练同步进行;学员利用所学的方法,在老师和辅导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小组合作完成一个模拟的课程报告,并师生共同交流与研讨学习成果。

四、培训对象:

情报所的研究人员、图书馆情报人员、学科馆员、咨询人员等。

五、课程内容:

1.科技竞争力分析概论

2.科技竞争力分析方法

――国际排行及对手分析

(1)文献统计分析法理论基础及其应用;(2)分析工具:SCI、CPCI、CSCD(中国科学引文库)的使用;(3)分析方法:科研交流确定分析主题、文献检索、检索结果分析;(4)分析报告:研究国家、机构、人员排行分析、分析报告的撰写以及图表制作。

――国际研究能力比较分析

(1)ESI basedline基准线分析法理论基础及其应用;(2)分析工具:ESI(IsI Essential Science Indieators);(3)分析方法:SCI文献检索、引频次获取、ESI basedline基准线判读与分析;(4)分析报告;与现有国际研究水平的比较与分析、分析报告的撰写以及图表制作。

――技术竞争力分析

(1)专利文献分析法理论基础及其应用;(2)分析工具:TDA、CiteSpace、patenfics世界专利分析系统、中科院专利分析系统、aureka专利引文分析系统;(3)分析方法:文献检索、引文数据导入与整理、数据图表产生及其判读、专利文献内容分析;(4)分析报告:专利申请国家、申请机构(公司)、主要发明人以及技术重点领域与构成比较分析、分析报告的撰写以及图表制作。

――学科(研究)前沿、热点、趋势、态势分析

(1)引文分析法理论基础及其应用;(2)分析工具:TDA、CiteSpace、patenties世界专利分析系统、Aureka专利引文分析系统;(3)分析方法:文献检索、引文数据导入与整理、数据图表产生及其判读、高引(施引)文献内容分析;(4)分析报告:国内外研究热点、学科前沿分析、分析报告的撰写以及图表生成。

六、培训时间:2012年6月18-22日

七、培训地点: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八、培训费用:1500元(含资料)

创新服务能力跃升培训

科研院所竞争力分析――从科研立项到成果产出实务研修班

一、教学目的

为进一步提升专业图书馆服务科研创新和学科战略决策的知识服务能力,促进科研院所文献情报工作服务的转型和深化,专业图书馆分会推出首期“科研院所竞争力分析――从科研立项到成果产出实务研修班”。本班是在“科技竞争力实务”培训基础上学习,旨在培养一批能够开展科研产出及影响力分析、科研能力评价、科研绩效评价、学科领域发展态势分析、学科领域前沿动态跟踪与预测、合作伙伴遴选、竞争对手分析等方面的骨干专业人才。本班被列为图书馆员创新服务能力培训的重要课程。

二、培训对象:

参加过“科技竞争力分析实务研讨班”的学习,或已经具备一定检索能力的科研及情报研究人员、学科馆员、咨询人员等。

三、培训内容

(1)研究所竞争力分析技术与方法概论,主要讲授研究所竞争力的内涵、分析的角度与思路,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以及研究所竞争力分析的基本流程等;(2)科研院所竞争力实务分析,结合案例讲授:以国内外研究所为例,完整地演示机构竞争分析流程;(3)主要分析工具在研究所竞争力分析中的应用,WOS、CSCD、专利分析工具、TDA等;(4)竞争力分析报告撰写方法;(5)指导学员完成设计一个目标所竞争力分析方案。

四、教学形式

老师结合案例授课一学员分组实习与作业一集体开放交流研讨。

五、师资力量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资深老师。

六、培训时间:2012年9月17-21日

七、培训地点: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八、培训费用:1800元(含资料、参考书)

专利查新与专利情报分析高级研修班

一、教学目的:

专利查新是国际上广泛采用的查新形式,在技术研发、引进转让、专利申请、侵权诉讼等方面应用十分广泛。专利情报分析是从专利文献中提取技术、经济、法律信息形成有效情报的重要方法,是制定专利战略、增强竞争优势、保护知识产权的基础和前提。专利地图是通过对专利情报进行搜集、加工、挖掘后,以视觉直观的方式对各种专利信息予以揭示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科学决策,是专利情报分析的重要方法。培训高层次的专利情报分析与研究人员.促进科技查新向专利查新业务延伸,符合当前企业和科研机构制定专利发展战略和技术研发战略的高端需求。

二、培训对象:查新检索人员、情报分析人员。

三、培训内容:

(1)专利查新及国内外趋势分析;(2)专利检索的方法及技巧;(3)专利性查新及其案例分析;(4)专利查新报告撰写;(5)专利信息在专利侵权事务中的应用;(6)专利情报与专利地图制作;(7)专利预警机制与专利策略;(8)实例:图情机构开展基于专利分析的技术竞争力分析实务。

四、主讲老师: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资深老师

五、教学方式:网络教室教学+案例教学+项目讨论

六、培训费用:1500元

七、培训时间:2012年6月(具体时间待定)

六、培训地点: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新班预告:有报名意向者请及时与学会联系,以便我们确定开班时间后能够第一时间通知您。

1.第22期图书情报工作高级研修班,主题:面向未来的专业图书馆引领人才(拟定2012年10月下旬)

2.数字图书馆前沿技术暨新一代数字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研讨班(拟定2012年11月上旬)

说明:

1.以上培训班结束后,颁发中国图书馆学会专业图书馆分会培训结业证书。

2.培训班在开班前15天截止报名,前10天下发正式报到通知,请以正式报到通知为准安排差旅。

3.请登录学会网站省略.cn查看最新培训信息,如不一致,请以网站公布为准。

4.专业图书馆分会网站还将陆续公布2012年新增培训项目,请注意查阅。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邮政编码:100190联系人:王莹莹

电话:(010)82626812(010)82626611-6225(6231)

传真:(010)82626821

流体力学分析培训第3篇

㈠整体性原则

一是培训思路要有整体性,即与学校教学目标、现状未来等统筹安排,结合学校办学理念、组织结构、工作流程等整体情况,确立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前瞻性的培训思想。二是培训安排及实施的整体性,对培训要从需求分析、课程设计、培训方式选择、培训实施及培训效果等全面考虑和落实,要保证全体中高层管理人员都受到相应的培训。

㈡多样化原则

在培训方式和方法上采用多样化原则,如自我培训、网上培训、案例研讨、岗位辅导、参观学习等等。使管理人员能多视角,多空间、多层次的获得所需要的知识,以增进他们的能力。

㈢全体培训和重点提高相结合原则

全员培训,这是从技工院校整体发展考虑,以满足学校快速适应环境的变化,要求全体教职员工都要无一例外地接受培训。同时,全员培训又要分清主次先后、轻重缓急,制定规划,分散进行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培训。

㈣严格考核和择优奖励相结合的原则

为保证管理人员培训的有效性和参与的积极性,严格考核和择优奖励是保证培训有效实施的重要管理环节,也是检验培训质量的重要手段。择优奖励则是调动受训人员其积极性的有力杠杆,学校可根据受训员工的考核成绩,设立不同的奖励等级,还可记入档案,作为与他们今后的奖励、晋级等评定、挂钩的依据。

二、管理人员培训设计的框架内容

技工院校的管理人员比较少从事一线教学工作,而是通过协助组织学校的教学管理,围绕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心工作服务的。对于管理者的培训更应关注能力、素质上的提高。管理者培训的流程设计与普通的流程基本相似,主要分为培训需求分析、计划制定、培训实施与培训评估几个阶段,但是由于接受培训对象的素质水平以及组织培训的目的与普通培训的差异,在组织管理人员培训的具体细节上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如下图1所示:技工院校管理人员培训项目流程㈠培训需求分析做好技工院校管理人员的培训需求分析,应在规划与设计每一项培训活动之前,对各个部门及参与培训人员的目标、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系统的鉴别与分析,以确定是否有必要对该部门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及培训哪些内容。从理论上,培训需求分析一般从三个层次上进行,即:组织层次、工作层次和员工个人层次。首先,应主要通过对学校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气氛进行分析,了解学校现状、学校定位、未来发展目标等,来确定管理人员是否需要培训,需要何种培训。其次,对于技工院校的管理人员,其担任的工作内容不同于普通教师,对其的培训也不应停留在教师专业技能培训。通过管理人员所需能力和技能的分析,人力资源部要确定培训需求,最终决定培训的内容。最后,通过比较个人能力与岗位说明书中此岗位所应具备的能力之间距离,考察管理人员目前管理部门的绩效情况与理想的目标是否存在差距,然后决定是否可以通过培训管理者来矫正偏差。㈡培训内容的设定及方法的选择进行了详细的培训需求分析后,进入培训计划的设计阶段。在设计培训时应注意培训计划应结合培训需求分析和人力资源整体目标,也要考虑成人学习者的特点。对于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更要注意培训内容的设置和选择的方式方法。

1.基层管理人员培训

对基层管理者培训的内容侧重于专业知识、技术以及与教学工作相配合的基本管理方法,提供有效处理教学一线日常工作的各种问题的技巧。对理论性比较强的知识培训采用课堂讲课法,对实际操作能力采用角色扮演法比较好;同时给予工作态度的适当培训,采用游戏式的培训方法。

2.中高层管理人员培训

流体力学分析培训第4篇

Abstract: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understanding of rural labor transfer training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analyzes the actual effect valuation model of rural labor transfer training, studies the current application situation and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models, and builds the model of integration of the four dimensions of joint assessment.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评估;评估模型

Key words: rural labor force;training for transfer;effectiveness evaluation;evaluation model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9-0001-03

0 引言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劳动力转移的核心保障,扎实有效的培训对提升人力资本、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成功转移具有重要意义。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评估,有利于明确培训目标是否能够良好的实现、分析培训的投入是否获得了较高的产出,有助于挖掘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培训中产生的经验教训,从而有针对性的制定下一轮培训工作计划,提高培训管理的效率和培训工作的效益。

1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评估的认识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评估,是指应用科学的方法与合理的手段,测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整体价值与实际效果的过程。这一培训效果评估的对象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培训对象(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培训前、培训中和培训后的评估,主要评价劳动力培训在反应、学习、行为与结果等层面的实际效果;二是对培训本身的效果评估,评价培训在成本、收益、潜在优势及竞争力方面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三是对培训管理的效果评估,评价进行培训管理的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管理机构所发挥的实际效果。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评估比一般培训项目的评估具有更强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它涉及人数多、部门多、范围广、时间长,并且各地区在管理部门、培训机构、企业需求、产业发展、劳动力的数量与质量等方面差异巨大,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又是一个全国性的系统工程,所以特别需要建立全面科学的培训实效评估方法与体系。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评估是一项目的性强、意识明确的行为,在开展实效评估时,首先要确定采用什么样的实效评估模型,只有确定了合适的实效评估模型,才能选择正确的评估方法与评估技术,从而对转移培训实效作出准确的评估。

2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评估模型分析

2.1 柯克帕特里克(Kirkpatrick, D. L.)评估模型 Kirkpatrick[1]从反应、学习、行为、和结果四个层面评估培训的实效,在提高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效果和论证劳动力转移培训活动的有效性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反应评估层面,主要分析农民对培训课程的授课方法、授课手段、培训程序的接受情况和满意程度,具体包括培训内容、培训教材、培训教师、培训时间等评估内容;在培训的学习评估层面,主要分析农民对培训课程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具体包括“培训中学到什么”和“培训技能怎样使用”等评估内容;培训的行为评估侧重于分析农民接受培训后的技能应用情况,具体包括“新技能能否得到应用”、“工作行为是否得到改善”、“工作效率是否获得提升”等评估内容;结果评估注重对劳动力培训后所获得成果的评价,包括“劳动力个人能力与素质的提升”、“劳动力收入提高”、“雇工企业绩效提升”等方面的评估内容。

2.2 考夫曼(Kaufman, P.)评估模型 Kaufman[2]对Kirkpatrick评估模型做了两处改进,一是拓展了反应评估的内涵,认为评估的第一层级除了要了解学员对课程的满意度与兴趣度,还需要对培训的可能性进行深入考察,特别是对培训中所需的各种资源的可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做出详细的评估与分析;二是增添了社会效益评估这一新的层级,认为培训评估不仅要考虑培训中个人与组织的效益,还应该包括培训的社会效益,了解社会及客户对组织的反应情况,见表1。

Kaufman评估模型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评估的应用中,一方面要求在培训实施前有效的分析培训可行性,合理的组织资源,保障培训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还要分析劳动力转移培训给社会环境带来的影响,比如对当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促进。

2.3 菲利普斯(Phillips, J. J.)投资回报率模型

Phillips[3]认可Kirkpatrick评估模型的四个层面,他把全部要素转化为培训的成本与收益来分析培训的投资回报率,具有更高的经济分析价值。菲利普斯投资回报率模型首先分析评估的目的,评估目的直接决定了评估的范围;然后按照评估手册,为各级别评估层次选择合适的评估时间,按照计划完成培训数据的收集;接下来将培训的影响因素分为成本类与收益类两大类,并把这些因素转化为货币表示,培训收益包括劳动力转移培训中明确获得的有形收益与分析估计得到的无形收益两部分,这两部分加总后减去培训所消耗的成本,就是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投资回报,如图1。投资回报率分析方法主要是比较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成本和收益,对数据的全面性、分析的透彻性有着较高的要求,能否准确的运用该模型,取决于对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熟悉与把握程度。

2.4 CIPP培训评估模型 CIPP模型是由背景评估(Context evaluation)、投入评估(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估(Process evaluation)、成果评估(Product evaluation)构成。背景评估主要是考察培训项目运行所需要的基本条件,研究培训开展面临的问题,分析培训需求,确定培训目标;投入评估分析可利用的资源,确定最优开发与合理利用这些资源的方案;过程评估则是选用合适的方法,准确及时的收集培训过程中学员的反馈信息,分析深层原因,改进培训工作;成果评估通过收集与分析培训成果与绩效方面的信息,针对预期目标寻找差距,不断提高培训效果。CIPP评估模型具有更强的系统性,它不是把实效评估活动看作培训的最后一个步骤,而是将其融入在整个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过程中,成为转移培训的一个环节,扩大了培训实效评估的内涵与外延,更加突出了培训实效评估的全程意义、过程意义和反馈意义。

2.5 “培训圈”评估模型 “培训圈”评估模型[4]是一种培训新思想,该模型认为培训是一项由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设计、培训实施、培训实效评估四个环节构成的系统工程,这四个环节紧密结合、协同运作,形成螺旋式上升形状的循环体系。模型涵盖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三个方面,同时研究培训接受者的个人态度、培训组织和培训环境对培训动力和培训技能转化力的影响。培训前评估是培训实效形成的基础,培训中评估是培训实效形成的过程,培训后评估是培训实效的最终表现形式,三者密切关联。利用“培训圈”模型能够从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全过程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评估体系,体现出培训实效评估是整个培训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它既是上一轮培训圈的终点,又是下一轮培训圈的起点。“培训圈”模型能够促进培训实效评估不断升级与改进,使整个劳动力转移培训更加系统化、集成化和一体化。

2.6 培训的平衡计分卡评估模型 仅仅分析培训的财务收益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关注非财务指标,需要把培训行为与培训结果统一起来,实现它们之间的平衡与协调。Kaplan等[5]建立的平衡计分卡评价模式值得借鉴,他认为传统的财务评价指标只关注运作绩效的过去与结果,而忽视了组织运作的过程与未来。围绕国家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战略,从财务、客户、员工学习与成长、流程四个方面来评估培训实效,平衡地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才能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实效评估更加合理。在具体应用中首先要以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战略为内核,综合与平衡考虑转移培训的具体情况,将劳动力转移培训战略转化为下属各相关部门、机构在财务、客户、学习与成长、流程四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并建立对应的实效评估体系,实现转移培训的长期和短期目标统一、各方面利益的协调与平衡,综合反映培训管理实效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

3 当前培训实效评估模型的应用与不足

3.1 当前培训实效评估模型的应用 在具体的研究中,张景林[6]应用Kirkpatrick模型对4县704户农民进行了问卷调研,选取了影响农民科技培训组织与实施中的几个重要因素来分析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实际效果,然后针对关键影响因素提出了培训改进的对策和建议。李玉高,邵长芹[7]用Kaufman评估模型从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受训农民情况、环境四个方面,量化分析了农业生产技术培训效果,对各个方面的相关性也进行了探究,突破了仅仅选取关键因素考察的局限,从更大的范围展开分析。李丛蕾[8]用投资回报率模型从决策绩效、过程绩效、结果绩效三个方面构筑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能够用成本——收益方法全面、客观的评估培训实效。宫静静[9]基于CIPP模型,以开阔的社会协同与集成视角,从培训管理机构、培训机构与受训者三个主体构建了农村劳动力培训实效评估体系。

3.2 当前培训实效评估模型的不足 当前的评估模型在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评估中仍然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评估对象不够全面,二是评估指标针对性不强。从评估对象来看,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主体包括接受培训的农民、培训管理部门、培训机构和培训相关组织,这些参与者都是接受评估的对象。如果仅仅针对单一的或者少数的几个培训参与者或培训参与组织开展实效评估,往往不利于从宏观上对评估系统进行整体推进,难以有效的指导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的长远发展。从评估指标设计来看,培训涉及到不同的参与者、组织机构和部门,比如有的是农村劳动力群体,有的是政府行政部门、有的是培训企业、有的是从事培训的事业单位,还有盈利的中介机构和非盈利的行业协会等,他们的属性、职责、分工、流程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果用相似的指标体系去评估各种机构,针对性和实用性就很难保证,得出的实效评估结果可信度就不高。

4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四维联合评估模型

为此,本文建立了整合性较强的四维联合评估模型。模型中以接受培训的农民、培训管理部门(政府相关部门)、培训机构、培训相关组织(劳务中介、行业协会等)这四维主体作为评估对象,针对不同主体的特点,制定不同的实效评价方法,如图2。

4.1 培训农民实效分析 针对接受培训的农民,通过Kirkpatrick评估模型的反应、学习、行为与结果评估较为合理,在培训农民的反应层面,由接受培训的农民对培训内容、教师、方法、时间等进行打分;在学习层面要考核培训农民对培训技能的熟悉与掌握程度;在行为层面要分析劳动力是否能找到对口的工作、是否能胜任工作、是否能发挥出培训的价值;在结果层面要研究农民培训后是否获得了适当的回报、这种培训是否有助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从这四个方面调研培训的实际情况,对农民培训情况进行动态的综合分析评估。这四个层面对于分析接受培训农民的培训实效非常合适,能够更容易、更方便、更准确的获取评估数据,得出准确的实效评估结果。

4.2 培训管理部门实效分析 作为培训管理部门,使用CIPP法从背景评估、投入评估、过程评估、产出评估四方面分析更为切合。背景评估主要分析培训管理部门目标制定的合理性、审批流程的完整性和政策制定的有效性,通过背景评估能够不断修正培训目标与计划、优化培训管理流程、完善培训支持政策;投入评估主要分析培训管理部门的预算资金实效、培训补贴实效和组织管理实效,通过投入评估分析,可以准确衡量培训管理部门资金的使用效率,对下一步资金、补贴的安排和使用也起到反馈作用,同时也能准确评价和掌握培训组织的管理水平与运行效率;过程评估主要分析培训管理部门组织的规范程度、培训管理能力和政策的执行力,对于规范管理、约束权利、提高效率十分有益;产出评估主要分析劳动力转移培训整体上的农民增收实效与转移就业实效,考核培训管理部门最终的成果。

4.3 培训机构实效分析 作为市场主体的培训机构,则按照平衡计分卡的财务、流程、客户、学习与成长这四个指标考核绩效更为妥当,像其他企业一样从平衡计分卡的四个方面提升培训质量与竞争力。从财务方面看。培训机构要有合适的利润,才能保证培训机构的长期稳定发展,这种获利能力是考核培训机构实效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流程方面来看,要考核培训机构的培训与运营流程能否适合农民的需求,能否以高效率的流程服务好培训农民;从客户方面看,要评价企业的客户满意度,农民是否满意培训机构提供的服务,培训机构要把农民作为客户,仔细研究他们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提升自身的培训水平与转移服务能力;从培训机构员工的学习与成长方面来看,主要考核培训师资的不断提升与学习的能力,培训机构需要吸收与培养具有优秀技能与传授能力的教师,也要让师资队伍不断学习进步,保证师资队伍的稳定性与先进性。

4.4 培训相关组织实效分析 相关组织机构如劳务中介、行业协会、第三方评估机构等,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同样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在目前的评估研究中常常被忽视。培训相关组织是实现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的桥梁,失去了这些中介机构的协同与支持,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实效就大打折扣。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衔接、集成与整合,需要从持续学习文化、整合沟通能力、协同运作能力三个方面评价相关组织机构。实现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是这些相关组织的存在价值,对于他们来说特别要发扬持续学习的文化,使这些劳务中介、行业协会、第三方评估机能及时了解最新的用工需求、培训农民情况、培训机构特色及国家培训政策;还要考核相关组织的整合沟通能力与协同运作能力,分析其能否有效实现用工输出地与输入地之政府间的沟通与对接、能否有效实现用工企业、转移培训农民、转移培训机构间的沟通与对接。

这种四维联合评估模型既考虑当前利益,又结合长远利益;既有定性描述,又有定量分析;既重显性成果,又重隐性效益;既重经济效益,又重社会效益;既考虑多方主体,又有较强的针对性,对指导培训实效评估工作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Kirkpatrick Donald. Evaluation of training[M]. McGraw-Hill,1987.

[2]莱斯利·瑞.培训效果评估[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3]J.J.Philips.ROI.The Search for Best Practices[J].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1996,50(1):54-57.

[4][美]杰克·J·菲利普斯.李元明,林佳封译.培训评估与衡量方法手册[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

[5]Kaplan R,Norton D.The Balanced Scorecard Measures:That Drive Performance[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2,70(1):71-79.

[6]张景林.农民培训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

[7]李玉高,邵长芹.关于农业生产技术培训效果评估的探究[J].中国农业教育,2006(4).

流体力学分析培训第5篇

培训是提升在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主要途径。目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缺乏对教师的生命关怀影响其培训效果。教育生态观整体系统性、动态开放性的基本理念及对教师内在认知与追求和谐发展的关注,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供了新的视角。依据教育生态观从培训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活动设计和学习评价四个方面设计并实施培训计划,使培训效果有较大的改善。

【关键词】 教育生态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中图分类号】 G40-0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10—0070—05

一、引言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和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引起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变革,教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育技术能力已成为现代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标志之一[1]。2004年12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2005年4月,教育部又制定并开始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目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尚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培训时间短、缺乏层次性、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够、培训方法单一等[2]。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只关注教师个体,没有建立合作的教师文化;工具性价值取向明显,未关注教师身心和谐的发展;培训是静态的、封闭的,与教师的教学和学校日常生活相脱节,无法真正指导教育实践,整个培训处于生态失衡状态,这是导致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效果不佳的深层原因。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不能囿于教师专业素养、知识结构等教育学范畴,要研究和解决教师自身发展中遇到的纷繁复杂的情境和问题,必须超越单一学科思维方式的局限。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一个系统和长期的过程,与校内外各种因素相互关联、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因此,我们尝试从教育生态观的视角思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问题。

二、教育生态观为中小学教师教育

技术能力培训提供理论参照

生态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从世界范围来看,生态理念的崛起还是最近十多年的事情,但发展速度之快、涉及面之广、影响之深,让人难以预料。当前,生态的理念已不再局限于某一门学科,而是广泛渗透、应用于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否具备生态思想,几乎成了人们是否具有前瞻性、现代感和良好素质的一种标志[3]。国外学者首先用生态学的原理和观点来分析教育现象。1932年,美国教育学者沃勒(Waller,W.)首次提出“课堂生态学”的概念[4]。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前院长劳伦斯·克雷明(Lawrence Cremin)于1976年最早提出了“教育生态学”的概念并对其进行论述[5]。教育生态学是借用生态学的观点探讨教育系统内部规律的一门学科,力求借助生态学研究的观点建立一个更为科学的、促进人的最优发展和良性循环的教育生态环境,从而提高教育的效益,促进教育功能得以最佳的发挥[6]。教育生态观强调对教育现象进行生态分析,是一种注重整体和谐、动态开放、真实有效、追求持续发展的研究方式[7]。运用教育生态学的观念分析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已经成为眼下研究的热点。教育技术能力提升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教育生态学为研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提供了理论参照。众所周知,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具有“高利害性”,即培训与教师利益挂钩,虽然教师通过培训可能获得一些利益,但这种工具性价值取向容易失去培训本身的意义和教师的长远发展,可以说,缺乏生态观的培养模式,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的能力。

三、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生态化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为全面提高安徽省安庆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安庆市师训中心于2011年正式启动实施了安庆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计划。该计划运用多种途径和手段,组织安庆市中小学教师完成50学时的教育技术培训,使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至2012年底已连续开展了四期培训,共有480名教师完成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通过对前两期培训学员跟踪调查以及对培训计划的反思、总结,探索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生态化培训模式,该模式系统、动态地设计培训计划,重视培训与教学实践的密切结合,强调学习活动设计,在提高教育技术能力的同时,促进教师职业理想、职业情感和职业责任感不断成熟,其内心认知、追求也得到了和谐发展。笔者作为培训教师参与了培训计划的研制工作和生态化培训流程设计(如图1所示)。

(一)培训分析

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效果,必须进行培训分析。首先需要对培训需求进行分析,只有了解培训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实施培训计划。在了解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再进行培训目标分析和培训内容的分析。另外,培训教师的水平会直接影响培训质量,建立一个高素质的培训团队则显得尤其重要。最后,选择一个理想的培训场所也能为培训带来良好的效果。

1. 培训需求分析

当前,各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多是由当地教育部门制定培训计划,教育部门聘请高校教育技术专家担任培训主讲,培训内容由培训者根据经验设定。在这种自上而下的培训计划中,一线教师在培训中处于缺位状态,培训者和受训者相脱节,培训者不了解受训者的需求,受训者不明白培训者的意图,培训效果受到限制。这种不关注教师内在需求的培训计划自然不能激发他们的热情,从而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只是迫于社会需求的评价机制的压力,为了拿到一纸证书参加培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7]。教育生态观将教师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看待,关注教师的现实需要以及教师主体如何成就自我,如何改善自己的生存状态[8]。教育生态观取向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认为培训计划应来自于受训者,而不是学校领导、培训者或是其他人,培训计划主要解决他们在教学中、学校生活中以及在专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获得解决。

培训需求分析需要对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我们在制订培训计划之初就和师训中心对安庆市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方面,43.6%的教师缺乏使用Office软件的相关技能,67.3%的教师不能胜任图片、音视频素材的处理,另有55.8%的教师不能很好地利用网络交流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77.3%的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方面存在困难。在希望获得的培训内容方面,75.9%的教师希望学习教学软件的使用,65.5%的教师希望学习教学媒体在课堂上的运用方法,51.7%的教师希望学习教学设计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方法及案例。在培训方法方面,72.4%的教师喜欢案例分析的方法,69.4%的老师希望能与培训专家和其他学员进行沟通、交流,58.9%的教师希望培训过程中能给予实践的机会,只有9.2%的教师希望聆听专家讲座。通过培训需求分析能为培训计划的制定提供必要的信息。

2. 培训目标分析

很多培训的失败源于没有明确的培训目标,特别是师生之间没有就培训目标达成一致性认识[9]。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一方面,学校经常抱怨培训结业者只知道一些“事实”,却很少知道怎么做;另一方面,受训者也常常抱怨他们在培训中没有学到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知识和能力。传统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最关心的是“什么样的知识对于教学是必要的”。通过培训,学员学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却不知道问题是什么,正如有些学员提出的:“老师教给我们很多知识,却不知道这些知识到底是用来干什么”,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没有认真分析培训目标。生态取向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教师能够知道些什么”,注重人的主体地位,突出人与环境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谐性,帮助教师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在道德、情意、责任感等方面得到提高与完善,最终实现了专业成长的成熟。

3. 培训内容分析

根据教育生态观的整体和谐、动态平衡的思想,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应以教师的初始能力为起点,培训内容要与教师所处的教育生态系统相适应;强调培训内容对实际教学情境的指导作用,采用案例教学以展示真实的问题,使培训更具吸引力;倡导教师参与培训过程以及合作的教师文化的建立。按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要求,结合对培训的需求分析将培训分为9大模块,课时安排、培训主要内容和培训方法(见表1所示)。

培训计划将教师进行分组,由于不同学科教师有着不同的教育理念,加强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将会在学校内创造一种自然而然的共享知识的文化环境[10]。在分组过程中打破学科界线,规定5-6人为一组,组内为同一学科的教师不能超过2人。这种分组方式起到良好的效果,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美术老师很受欢迎,因为在最后的展示环节中,美术老师总能把展示课件美化得很漂亮。分组之后要求学员注册网络学习账号,以便后面的学习能够顺利开展,包括在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网远程培训平台注册学习账号、申请E-mail、加入培训QQ群、开通QQ空间、在教师博客上注册个人博客等。

表1 培训模块分析

[模块\&课时

安排\&主要内容\&培训方法\&模块一:培训准备\&4\&了解培训计划、建立学习小组、完成网络学习用户注册\&操作示范、自主学习、交流讨论\&模块二:初识教育技术\&4\&通过教学案例感受教育技术\&案例教学、讲授、自主学习、交流讨论\&模块三:教学资源搜集与利用\&4\&教学资源搜集与管理的方法\&操作示范、自主学习\&模块四:多媒体课件开发与素材制作\&12\&PPT课件深度开发与教学应用,多媒体素材加工、处理\&操作示范、自主学习\&模块五:导授型教学设计\&4\&导授型教学设计理论、方法与案例分析\&案例教学、讲授、自主学习、交流讨论\&模块六:探究型学习设计\&6\&探究型学习设计理论、方法与案例分析\&案例教学、讲授、自主学习、交流讨论\&模块七:教学实施方案设计\&4\&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自主学习、交流讨论\&模块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讨\&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与方法\&讲授、自主学习\&模块九:成果整理与展示\&8\&修改、完善教学设计方案和PPT并进行班级展示\&交流讨论、协同设计\&]

4. 组建培训团队

培训团队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培训质量,根据生态学的原理,培训团队需要具有多样性。我们的培训团队既有高校教育技术专家、参加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部级培训的种子教师,又有中小学教学名师和信息技术老师。高校教育技术专家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能从宏观上把握教育信息化的脉络;种子教师能够带来先进的培训理念和培训方法;教学名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通过对教学名师教学现场的观摩,能够提高学员教学能力;在实际培训中,学员会遇到很多技术问题,阻碍培训进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能够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5. 选择培训场所

当前教育技术培训场所一般设在高校或者是某些教育机构,这些场所与教师实际教学环境有很大的差异,不利于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我们选择安庆一中作为培训场所,首先是因为那里有较为先进的网络教室,能够满足120人同时参与培训;其次,安庆一中坐落在市中心,方便学员参加培训;最后,安庆一中具有百年历史,校园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在和谐的环境之中,容易造就教师认知的和谐发展。

(二)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分析应当是培训分析的一部分,之所以单列出来探讨是因为教育生态观特别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调查和访谈中我们发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通常把参加培训的名额分配给各个学校,学校指定学校的骨干教师参加培训。有些参加培训的老师明确提出自己不想参加培训,是学校要求来的。带着这种被动的情绪是无法很好完成培训任务的。有些教师想参加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学校却没有给机会,这就造成培训资源的极大浪费。在我们的培训计划中,教师需要提交一份书面申请书、一份教学设计方案和与之配套的PPT课件才能获得培训资格,申请书包含学员的基本信息,帮助培训者了解学员的基本特点、初始水平和培训态度,同时也保证了学员是自愿参加培训的。整个培训计划则是围绕培训前所提交的教学设计方案和配套PPT课件的修改、完善展开,目标明确,可操作性较强。

(三)学习活动设计

传统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主要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主讲教师强调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注重讲解的层次性和逻辑性。主讲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学员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显得沉闷、没有生气。教育生态观将教师放到一种动态关系中来理解,无论是在课堂情境中还是在教研室情境中,都将教师放在一种关系系统中进行研究,帮助我们透过表面现象去理解教师个体知识或行为发生的背景和原 因[11]。生态化取向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认为要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要教师与他人合作,建立合作的教师文化,创新培训方法,重视学习活动设计,让教师积极地参与到培训过程中,在教师熟悉的教学和学校生活情境中进行培训。网络的出现使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有了创新的机会和可能,学员们可以借助网络中丰富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通过E-mail与专家进行交流,也可以在QQ群或BBS中就某个主题与其他教师展开讨论,交流学习经验和教学心得,还可以在博客中记录自己的培训经历与心得,并结合教学实践开展反思。

1. 课堂面授学习

课堂面授学习主要用于教育技术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培训,主讲教师多为高校教育技术专家。虽然在培训计划中尽量减少课堂面授学习的成分,但它是培训中不可缺少的基础部分。课堂面授学习以培训教师控制为主,但这不意味着在整个授课过程中都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听讲。首先,培训教师可以凭借个性和独特的教学风格吸引学员的倾听。其次,可以通过一些语言技巧增强培训效果,比如使用幽默的语言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引用最近发生的事情或流行的事物能够激发学员的兴趣,采用聊天式或对话式的风格能够拉近与学员的距离。最后,课堂上应增强师生交互,培训教师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主题,在讲授过程中采用开放、思辨的问题引发思考,不直接告诉答案,而是通过开放而思辨的教学方式,促使学员对知识内容形成深层次的理解。

2. 个别化自主学习

个别化自主学习是本培训计划中设定的主要学习方式,几乎所有的学习模块都设置了个别化自主学习。培训教师采用任务驱动学习模式,把任务和相关的资源在QQ群或课程论坛之中,学员通过对学习资源的浏览、学习,完成设定的任务。个别化自主学习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在培训中我们发现,学员一开始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较差,这就需要培训教师进行引导,帮助学员逐步培养和发展自主学习能力,这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要实现的目标之一。

3. 小组交流讨论

小组交流讨论是学习者容易接受的一种培训方式,采用交流讨论可以加强学习者之间的联系,开拓学习者的思路,促使学习者自我表达,在人与人交流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培训教师首先设定好讨论主题,组织学员进行讨论。主题分为两种,一种是在课堂内完成的,主要采用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这类主题较为简单;另外一种是比较复杂的主题,需要给学习者充分的讨论时间,如果在课堂上没有完成讨论,在课下可以通过QQ群、BBS进行线上讨论。

4. 协同设计学习

教师专业发展最理想的方式是合作的发展方式,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通过营造开放的、合作的教师文化,形成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有着共同的目标和行为准则。在本培训计划中,小组最终要完成组内成员教学设计方案和PPT课件的修改和完善,并且每组至少选出两部作品在班级进行展示。在学习过程中,学员彼此联系,相互帮助、相互信任,发挥了教师自身的潜能,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四)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重要的环节,没有合理的教育技术评价体系是影响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瓶颈问题,造成培训目标不明确,方向不清楚,进而影响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效果 [12]。本培训计划中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学习评价。首先,由于小组交流讨论充分,并且学员通过协同设计学习完成一定的任务,每个人承担的角色、完成的职责和作出的贡献是不同的,小组成员间的评价最为客观,因此,在评价主体上改变以往单纯的教师评价学生的做法,强调加入学生间的互评,形成教师和学生两级评价主体。其次,将学习者参加培训前提交的教学设计方案和PPT与培训后经修改、完善的作品进行比较,观察学习者成长情况。最后,学习者在学习结束后在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网远程培训平台上进行教育技术能力考试,将考试成绩作为学习者评价的一部分,评价合格者颁发结业证书。

四、取得的成效

培训组在对前两期培训总结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生态化培训的理念,并将这种理念用于后两期的培训之中,效果较为明显。

第一,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得到提高。前两期学员在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上参加教育技术能力考试优秀和良好率为27.9%,后两期的优秀率为17.5%,良好率为31.7%。另外,经过培训后,后两期学员的教学设计方案和PPT课件质量有明显的提升。

第二,学习者对培训的满意度增加。前两期学员对培训满意或基本满意的占76.7%,后两期学员对培训满意或基本满意的达92.5%。另外,前两期学员认为“多媒体课件开发”模块设置最好,认为“学到了实际的知识”,其他模块设置意义不大。后两期学员认为每个模块的设置都很合理,没有特别偏爱某个模块,这反映出按照教育生态观基本理念制定的培训方案能让学员投入到整个培训过程中,培训计划的整体性和连续性较好。

第三,建立了开放、合作的教师文化。教育生态观理念指导下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更加关注教师的内在需求,促进教师自我意象的完善以及教师理想、追求的不断发展。教师参加交流讨论的积极性较高,在学习中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各学科教师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协同学习中发挥自身的价值,形成了开放合作的教师文化。

五、总结

在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一个迫切的需要,当前的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得到了社会的肯定,但也存在较多问题。今后的培训将在培训模式和培训方法上进行创新,进而提高培训效果。本文从教育生态观的视角探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我们对其问题的思考,而如何让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效果更加明显,则需要各级学校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钟晓燕,瞿堃. 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10):112-115.

[2][10] 罗秀梅.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对策探析[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8):77-80.

[3] 张晓黎. 论生态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则[J]. 嘉兴学院学报,2007,(7):98-100.

[4] 阮阳. 生态学视野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 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9.

[5] 任其平. 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化培养模式[J]. 教育研究,2010,(8):62-66.

[6] [11] 文丽萍. 生态学视域下的教师发展[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7] 黄纯国. 教师专业化视野下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J].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6):60-63.

[8] 马香莲.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新视角——教师生态文化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7,(6):89-91.

[9] 林雯. 高师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策略与案例解析[J]. 中国电化教育,2012,(5):62-65.

[12] 张进宝,杨雪萍,裴纯礼. 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的思考[J]. 中国电化教育,2007,(4):1-4.

流体力学分析培训第6篇

钱廷仙(2008)《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完善》中认为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贯穿于物流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高振(2009)《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中从校企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建立实训基地的角度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重新设计。

贺政纲等(2009)《高校物流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构建探讨》中从物流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条件、构建模式、实施影响因素三个方面改革与构建物流实践教学体系。

朱占峰(2009)《论物流专业教学改革的就业导向》中阐述了物流专业在就业环节的实际问题,提出了促进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措施。

王科意(2010)《“物流热”与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中对“物流热”与高校物流毕业生就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关措施与方法。

王红艳(2010)《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应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中阐述了高职院校物流实践教学环节的现状,提出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加强实训环节的途径。

彭华颖(2010)《工学结合下的高职物流校外实践教学研究》中对工学结合校外实践教学的建立及实施研究成果和社会效益进行了阐述。

马 翔等(2010)《基于第三方物流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中阐述了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实践课程体系的构成及建设的保障。

刘刚桥(2010)《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阐述里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和基于工学结合理念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贾苏绒(2010)《基于实践能力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探讨》中分析了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物流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主要能力以及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中的能力培养方法。

胡佳(2010)《基于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策》中分析了物流教育的现状、建设物流实训室的必要性、河南省物流实训室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黄惠春(2010)《开放多维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中对我国现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国外不同高职教育模式进行了分析,提出构建开放多维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探索。

施学良(2010)《基于工作过程的五阶段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中把五阶段实践教学体系在物流管理专业中进行了应用。

朱丹(2010)《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中对阐述了应用型物流人才的内涵及专业素质构成,提出了基于应用型物流实践能力体系的实验与课程体系构建。

罗凌妍等(2010)在《物流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中阐述了物流人才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物流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

张鹏伟(2011)《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中对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的突出问题与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

胡红玉等(2011)《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中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几种建设模式、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金廷芳(2011)《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技能培养模式探索》中认为应发挥校外实习基地作用、搭建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和校企合作开发实训项目,并建立项目化的考核标准。

吴蓉蓉(2011)《关于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中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进行了分析,阐述了现阶段物流专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建立合适的物流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议。

陈学云(2011)《基于“校企互动”的物流教学模式研究》中阐述了校企互动与物流教育,列举了校企互动的几个教学模式和校企互动的保障条件。

何景师等(2011)《基于岗位职责的物流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和改革研究》中认为要进行物流业态的细分与就业岗位对应明晰,根据岗位职责明确培养目标。

张武(2011)《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物流实训课程体系规划研究》中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岗位和职业能力分析,确定了典型工作任务及行动领域,构建了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框架。

肖怀云(2011)《基于能力培养的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探索》中阐述了物流专业所培养的综合能力、实践教学现状,提出了基于能力的物流实践教学体系。

陈焕元(2011)《加强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实践环节的探索》中阐述了物流专业实践环节的现状以及加强物流专业实践环节的保障措施。

顾波军等(2011)《能力导向物流管理人才实践培养模式研究》中对我国高校物流管理人才实践培养现状、现代物流管理人才能力要求及其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提出

能力导向物流管理人才实践培养的路径。

施梅超(2011)《浅谈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设计》中对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的重要性、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定位、钦州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设计等进行了阐述。

张桂敏(2011)《谈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中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人才能力结构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进行了阐述。

肖怀云(2011)《探索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在物流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中阐述了物流实践教学的普遍模式、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在物流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朱文涛(2011)《围绕物流产业链构建高职物流类专业群的实践与探索》中认为应以物流产业链为主线,构建物流管理专业群框架,以“宽基础、强技能”为原则,构建“平台+模块”式课程体系。

郑若涵(2011)《物流管理专业全真经营实训体系探索》中分析了物流管理专业实训体系现状,提出物流管理专业全真经营实训体系探索与实践。

赵奕凌(2011)《物流专业知识与物流实践关系分析》中阐述了二者的互动关系、在物流实践中反映出的问题及应对的措施。

王红琴等(2011)《与企业接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中阐述了物流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原则、案例以及实训基地在教学中的作用。

综观国内文献研究,关于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就以下7个方面开展了研究:

(1)“物流热”与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措施;

(2)实践教学模式;

(3)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

(4)与企业接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5)实训体系构建;

(6)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应用到实践教学中;

流体力学分析培训第7篇

吴彩霞http://等(2008)《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中认为高职院校只有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质量。

钱廷仙(2008)《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完善》中认为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贯穿于物流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高振(2009)《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中从校企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建立实训基地的角度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重新设计。

贺政纲等(2009)《高校物流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构建探讨》中从物流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条件、构建模式、实施影响因素三个方面改革与构建物流实践教学体系。

朱占峰(2009)《论物流专业教学改革的就业导向》中阐述了物流专业在就业环节的实际问题,提出了促进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措施。

王科意(2010)《“物流热”与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中对“物流热”与高校物流毕业生就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关措施与方法。

王红艳(2010)《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应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中阐述了高职院校物流实践教学环节的现状,提出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加强实训环节的途径。

彭华颖(2010)《工学结合下的高职物流校外实践教学研究》中对工学结合校外实践教学的建立及实施研究成果和社会效益进行了阐述。

马 翔等(2010)《基于第三方物流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中阐述了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实践课程体系的构成及建设的保障。

刘刚桥(2010)《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阐述里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和基于工学结合理念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贾苏绒(2010)《基于实践能力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探讨》中分析了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物流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主要能力以及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中的能力培养方法。

胡佳(2010)《基于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策》中分析了物流教育的现状、建设物流实训室的必要性、河南省物流实训室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黄惠春(2010)《开放多维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中对我国现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国外不同高职教育模式进行了分析,提出构建开放多维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探索。

施学良(2010)《基于工作过程的五阶段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中把五阶段实践教学体系在物流管理专业中进行了应用。

朱丹(2010)《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中对阐述了应用型物流人才的内涵及专业素质构成,提出了基于应用型物流实践能力体系的实验与课程体系构建。

罗凌妍等(2010)在《物流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中阐述了物流人才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物流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

张鹏伟(2011)《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中对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的突出问题与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

胡红玉等(2011)《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中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几种建设模式、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金廷芳(2011)《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技能培养模式探索》中认为应发挥校外实习基地作用、搭建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和校企合作开发实训项目,并建立项目化的考核标准。

吴蓉蓉(2011)《关于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中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进行了分析,阐述了现阶段物流专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建立合适的物流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议。

陈学云(2011)《基于“校企互动”的物流教学模式研究》中阐述了校企互动与物流教育,列举了校企互动的几个教学模式和校企互动的保障条件。

何景师等(2011)《基于岗位职责的物流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和改革研究》中认为要进行物流业态的细分与就业岗位对应明晰,根据岗位职责明确培养目标。

张武(2011)《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物流实训课程体系规划研究》中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岗位和职业能力分析,确定了典型工作任务及行动领域,构建了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框架。

转贴于 http://

肖怀云(2011)《基于能力培养的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探索》中阐述了物流专业所培养的综合能力、实践教学现状,提出了基于能力的物流实践教学体系。

陈焕元(2011)《加强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实践环节的探索》中阐述了物流专业实践环节的现状以及加强物流专业实践环http://节的保障措施。

顾波军等(2011)《能力导向物流管理人才实践培养模式研究》中对我国高校物流管理人才实践培养现状、现代物流管理人才能力要求及其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提出

能力导向物流管理人才实践培养的路径。

施梅超(2011)《浅谈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设计》中对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的重要性、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定位、钦州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设计等进行了阐述。

张桂敏(2011)《谈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中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人才能力结构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进行了阐述。

肖怀云(2011)《探索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在物流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中阐述了物流实践教学的普遍模式、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在物流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朱文涛(2011)《围绕物流产业链构建高职物流类专业群的实践与探索》中认为应以物流产业链为主线,构建物流管理专业群框架,以“宽基础、强技能”为原则,构建“平台+模块”式课程体系。

郑若涵(2011)《物流管理专业全真经营实训体系探索》中分析了物流管理专业实训体系现状,提出物流管理专业全真经营实训体系探索与实践。

赵奕凌(2011)《物流专业知识与物流实践关系分析》中阐述了二者的互动关系、在物流实践中反映出的问题及应对的措施。

王红琴等(2011)《与企业接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中阐述了物流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原则、案例以及实训基地在教学中的作用。

综观国内文献研究,关于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就以下7个方面开展了研究:

(1)“物流热”与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措施;

(2)实践教学模式;

(3)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

(4)与企业接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5)实训体系构建;

(6)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应用到实践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