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绿电交通发展现状及前景(合集7篇)

时间:2023-12-26 14:49:27
绿电交通发展现状及前景

绿电交通发展现状及前景第1篇

关键词:城市绿道; 交通与景观; 环保低碳

【 abstract 】 in the valley of the second, and the third phase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introducing green way design philosophy: to give priority to,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qual emphasis on landscape low carbon priority; So it enjoys with the motor vehicle and set off the sidewalk in green belts, the right-of-way and the motor vehicle as if through the green of ecological park; Road from HuaYing that people from LiuYin to, the road each detail is delicate and beautiful, beautiful pursuit to satisfy citizens.

Keywords: the city green way; Traffic and landscap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ow carbon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引言

城市绿道是城市区域生态网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集环保、运动、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是一种能将保护生态、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完美结合的有效载体。城市绿道建设基本不需要占用建设用地(绿道部分多位于道路绿化控制线范围内),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符合建设低碳城市的发展要求,还可以全面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完善城市功能,强化地方风貌特征,提升发展品位。

近期在保定市电谷二、三期控制性详细规划过程中,引入了绿道的设计理念,相信规划的实施会将这里建设成保定市的绿色新都市。

二.城市绿道建设的重要意义

通过滨河绿道(漕河两岸道路及其绿道)的建设,为植物生长和动物繁衍栖息提供了空间;同时,绿道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体验自然、欣赏自然的机会,是一片远离城市喧嚣的净土。

通畅的、无缝连接的绿道为生活在高密度建成区的人们,提供了足够的户外休闲娱乐和交往空间,使保定市成为一个“城市在花园”、充满情趣、激动人心的城市。

城市绿道在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将城市变成了一个生态安全、景色优美的宜居城市同时,也提升了周边土地的价值。

在城市绿道中引入保定的悠久的历史文化元素,形成宣传弘扬保定历史文化的廊道,对提升保定城市品位、教育青少年一代、丰富市民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绿道的应用

根据所处的区位和功能不同,绿道规划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生态型、郊野型和都市型。保定市电谷二、三期规划区内绿道规划属于这三种绿道形式的综合:它是各类绿道和开敞空间的随机组合,创造了一种都市的绿色框架,其功能具有综合性。具体表现为:合理规划,建设绿道(包括漕河湿地公园、环漕河两侧城市绿道以及部分城市主干道的绿道所构成的城市绿道网络系统),发展绿色生态空间,以弥补城市建成区绿色生态休闲空间的严重不足;电谷二、三期规划区主要集中在城市发展区域,是现有城区的外郊,其规划绿道是新城区与主城区的主要连接通道;同时,电谷二、三期规划区是保定市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这里不久的将来必将成为保定市绿色新都市区。所以电谷二、三期规划区内的绿道将综合生态型、郊野型和都市型的特征,成为一个综合型的绿道网络系统。

在电谷二、三期规划中,我将一些重要的城市主干道,尤其是与老城区及周围各县市相连接的主干道(如张石高速引线等),以及规划区域内的区域性主干道、环路(如朝阳北大街、北三环等)都设置成了绿道的形式,使之成为以交通为主、交通与景观并重、环保低碳优先的景观大道。

(一)规划理念

1.交通的控制――主干路直行优先,设置辅路;等级相差两级以上道路不直接相交,改为将低等级道路与高等级道路的辅路T字型相交,从而不干扰高等级道路的直行快速交通,有效的减少红绿灯数量,提高通行效率;左转调头:中央绿化分隔带合理布置绕行回转车道,变左转为右转,提高通行效率;设置非机动车及行人过街安全通道。

2.景观设计――机动车道紧临宽绿化带,与行人及两侧建筑分离;辅路与非机动车及人行道掩映于绿化带中,让行人和非机动车仿佛穿行于绿色生态公园之中;绿化带以乔木为主,乔、灌木结合,并利用规划河道造景。

3.体现公交优先原则――在辅道靠外侧设置公交专用道或分时段公交专用道,以保证公交车辆的行驶路权,有利于发展城市公交,保证公交优先。

(二)绿道设计

1.道路横断面设计 ――道路断面现代、大气、具有前瞻性。

主、辅路上各种车辆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将慢车道改为辅道,调整到绿线范围内,企业将门口直接开向辅道,保证两侧主、辅车道间绿化带的完整性,同时不会干扰主路交通;主、辅车道间设有渐变的出入口,方便车辆进出主、辅道;公交车在辅道行驶,站停设在辅道旁,方便行人上下车。

将人行道、慢车道调整到辅道外侧绿化中,既美观,又安全。

现状道路与规划道路的完美结合:由于北三环、张石高速引线是现状道路,路面较宽,但却是按照公路形式修建的道路,高出现状地坪50-80厘米。结合实际,引入绿道理念,我将辅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置于规划的道路绿化控制带内,并在现状机动车道两侧设置较宽的绿化带,于是,中央的现状道路与两侧辅道等设施在竖向上能够通过宽敞的绿化带,以较小的横坡平稳过渡。这样既不用刨除旧路,节省投资,同时又可以通过辅路来设置各种地下管线设施、收集周围地块的雨水。

2.平面设计――所有的路口均进行交叉口渠化处理。道路等级相差两级的道路不直接相交(低等级道路与高等级道路的辅道相交);主干道设主、辅路,在辅路上设置公交车专用车道或分时段设置公交车专用车道,减少了车辆间相互干扰;辅路与非机动车及人行道掩映于绿化带中,更为安全、人性化。

3.细部设计

道路交叉口: 运用标志标线和交通岛、挡车柱等交通设施对交通流按流向作分流和导向设计。

辅路:疏散主路交通,设置公交车专用车道或分时段设置公交车专用车道。

交叉标志标线:交通标志标线十分明确,避免车辆判断错误,路名及各种道路标识明显。

行人过街:路从花影过,人自柳荫来,道路各细部精致漂亮,满足市民对美的追求。

相信这些新的绿道理念的引入,会使保定市电谷二、三期规划区域建设成为一个更加生态、环保的宜居新城区。

四.总结

下面就这次在电谷二、三期规划区内的绿道设置原则和具体措施做一个总结:

1.道路等级分明。相差一级的道路不以十字交叉的方式衔接,改为丁字交叉衔接。即只有主干路能与快速路衔接,次干路与主干路衔接,支路与次干路衔接。

2.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现状地形,巧妙设计,不需要大量挖方或填方,使道路线形舒适、顺畅。

3.直行优先。快车道两侧,结合城市用地实际情况,在合理位置布设辅道,主、辅分离。次干路以下等级的路与该路衔接均为丁字交叉,只能右行。中央绿化分隔带合理布置绕行回转车道。

4.道路两侧各单位开门口,只能与辅道丁字衔接后右行。

5.中央级两侧绿化分隔带不因两侧各单位开门口,而将绿化分隔带不规则隔断,整体绿化、景观好,而且交通组织顺畅,基本不存在堵车的问题。

6.公交车上辅道,停靠站设在辅道靠外侧。

7.突出绿道概念,人行道、慢车道放在辅道外侧,绿化带中间,既美观,又安全。与周边慢行交通联接,形成整个城市的绿道系统。

绿电交通发展现状及前景第2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规划设计;道路规划;绿地规划

1.规划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1)结合城市新的形势,应从发展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城市发展的技术经济基础和发展条件,制定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研究并确定县域范围内各乡镇的发展体系,建立适合于全市整体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结构。(2)进一步科学预测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发展方向,建立新的城市发展空间形态,合理确定未来城市的布局结构。如调整城市的工业结构,合理布置工业用地,通过规划有效地确保城市经济稳定协调发展。(3)在当前形势下,城市规划应当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创建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名城风貌。充分考虑山、水等环境要素,建设拥有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城市与自然生态风景有机结合的现代化山水城市。(4)城市规划离不开城市的交通、信息等方面发展,为此规划应当调整城市用地的功能布局、交通网络系统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城市的交通、水利、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适应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2.规划技术路线

2.1 城市规划原则

(1)区域整体原则:把握城市社会经济与城市发展趋势与规律,调整城市用地的功能布局、交通网络系统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2)可持续发展原则:遵循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布局,提高城市环境综合质量,寻求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的统一,努力实现发展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的目标,使规划统筹安排、持续发展。(3)客观原则:以科学的态度充分认识城市发展建设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规划即具高起点、高标准、长远性,又要与实际密切结合,寻求切合实际的城市开发策略、发展指标与阶段目标。使规划适当超前,兼顾现实。(4)特色原则:充分提炼城市自然、历史、文化、现状特点,发挥较好的自然条件优势,在城市形象和整体空间环境研究的指导下,进行城市景观特色的创造,使规划精心构思,体现特色。

2.2 规划技术路线

(1)尤其是加强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积极展开有针对性的一些专题研究。(2)重视现场踏测和基础数据的分析。对城市用地现状、近期重点工程地质条件、县域城镇发展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为规划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3)重视与周边地区发展的比较分析。重点分析万载在江西省、宜春市、以及周边地区的地位与职能,分析周边城市对万载发展的各种影响。(4)应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定量分析技术,分析城市经济、人口、土地、基础设施状况;采用模型预测、综合评分等方法进行人口预测和方案比较。(5)以城市规划学科为主体,运用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其他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发展和方案及规划重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论证。

3.道路交通规划

道路交通规划在城市规划中起着关键作用,其决定着城市未来发展。道路交通规划一方面为了满足居民的出行方便,另一方面可有利于发展当地经济。为了充分发挥城市道路交通作用,道路交通规划规划原则,从区域角度出发,协调县际交通和县城内部交通两个层次,处理好城市道路与公路(省道、县道)、水运交通之间的关系。根据城市当地的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城市道路系统宜采用“自由式+方格网”的模式。科学合理、切实可行,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盘活土地存量,合理开发增量土地,提高城市运转效能为目的。明确道路系统的功能和等级,提高道路作用效率,强化各组团之间的联系。

其中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目的是让居民在出行活动中掌握主动权,能自由选择和换乘各种交通工具,达到最方便、省时、经济的目的。结合城市地势的自然条件以及城市发展规模出发,交通发展方向宜采取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私人交通(自行车、摩托车、小汽车等)作有益补充,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协调发展的方针,达到近距离出行以自行车、步行交通为主,远距离出行以公共交通为主;同时完善步行系统,保持人行道的连续性、安全性,在局部商业段,设置商业步行街。

4.居民与工业的规划协调

每个城市规划都离不开协调城市居民与工业规划发展,城市规划应当合理处理好居住与工业、商业、行政办公等用地的关系,使居民工作生活方便、居住舒适。集中紧凑布置居住用地,并分级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对旧城居住区的改造,改善居住环境。

对于城市工业布局应当充分考虑县城的生态环境,做到既发展工业,又满足环境保护要求,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综合统一。处理好工业区与居住区及办公区之间的关系,缩短居民上下班之间出行距离,避免给城市道路交通造成压力。同时应当考虑分期建设的的经济合理性,留有远期发展备用地。通过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把东部工业园建成高起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另考虑工业园区远离城区,要同时注重居住、商业、邮电等设施的同步建设。规划时,在工业用地调整方面,应当规划将城中心区内污染比较严重的工业企业实施整体搬迁,对城中一些小块工业用地可规划改造为居住或商业用地。

5.城市绿地规划设计

每个城市的规划都需要有绿地规划,通过实践表明,城市的绿地规划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越来越显得重要,很多城市规划都为了创造出一个空间特色鲜明、环境绿化优雅的山水园林城市形象。

城市绿地规划原则应当结合绿地系统及景观风貌规划,应充分利用龙河公园、龙河等自然景色及水体,结合城市的性质,将城市公共绿地与生态绿地连成一体,创造出充满山水特色的绿化景观。同时根据城市当地的景观特点和植被风貌,进行水土保持,充分发挥绿地的环境效益,使大气、水体及噪声等主要环境指标符合要求。提高人均公共绿地指标,人均绿地面积达9平方米以上。在建设园林绿地的同时,强调保护措施,以便更快、更全面地创造出优美的城市空间和良好的环境。

绿地系统规划可通过由成片的郊区生态景观绿地,城市公园;带状绿地,滨河绿地和街道绿化,点状的小区级公共绿地、小游园和单位附属绿地构成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绿地系统。城市风貌景观是城市外在的形体、色彩、建筑风格与环境艺术景观的整体感受以及城市的整体空间结构,主要由景观轴线,景观区域以及环境艺术小品构成。

绿电交通发展现状及前景第3篇

关键字:高架桥梁 绿化设计探讨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前言: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出行的交通问题日益严峻,而现代有轨电车以及城市轨道交通高架线路以其节能、环保、绿色经济,建设周期短,见效快,因此在世界发达国家都有广泛应用。现代有轨电车以及轻轨工程分别以地面线和高架为主,主要沿城市道路敷设,其与城市景观的关系密切,对城市环境的影响较大。笔者将结合合肥市现代有轨电车工程设计,依据绿化景观的设计原则,归纳得出高架桥从上到下的景观设计内容,希望能把景观要求落实至工程设计中,使现代有轨电车或者轻轨的高架桥梁与城市能够更加和谐,让人、车以及沿线居民更加舒适。

1、高架桥梁绿化设计的作用

以景观设计研究为可研依据,绿化设计在满足其基本实用功能的基础上着重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道路景观,既满足道路绿化的降噪、防尘、遮荫、绿化、分隔作用外,还要满足过往行人赏景的心理需求。此外,将高架的绿化作为该条线路绿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周边所穿越的各道路形成呼应,形成整体统一的绿化系统。向各区块传递该段道路“生态、自然、时尚”的绿化信息,营造“便利、交通、环保”的人行及车行环境。

此外绿化还可以柔化道路以及高架桥梁的外部线性,诱导行车视线,丰富并增强道路景观效果,提高绿视率。(绿视率Green Looking Ratio:指人们眼睛所看到的物体中绿色植物所占的比例,它强调立体的视觉效果,代表城市绿化的更高水准。由日本的青木阳二于1987年提出“绿视率”概念)绿视率即达到25%以上时,人感觉最为舒适。据统计,世界上长寿地区的“绿视率”均在15%以上,不难看出,绿视率与人的寿命是何等密切相关。这涉及到一个新的生态概念问题,即“视觉生态”问题。

“绿视率”是从人对环境的感知方面考虑的,并且它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衡量因素,它侧重的是小区绿化的立体构成。与“绿化率”、“绿地率”相比,“绿视率”更能反映城市道路绿化环境的质量,更贴近人们的生活。“绿视率”概念的提出,为城市绿化质量的优劣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衡量角度,为城市的绿化设计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真正地实现了景观绿化设计中“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2、高架桥梁绿化设计原则

高架桥梁绿化系统分别由有轨电车高架桥梁、匝道下部空间绿化,桥墩柱攀缘绿化以及桥梁外挂绿化组成。经过和专家多方讨论分析,确定其绿化设计原则如下:

1、应符合城市道路绿化总体规划,与城市景观规划相协调。

2、应满足高架道路、立体交叉的道路交通功能,保证行车视距畅通和其下车辆的车型诱导。

3、应根据不同部位的日照条件,对应选择适合下部空间、墩柱、外挂箱等地面与垂直绿化设计适合生长的植物。

4、绿化的配置,密切结合高架桥下部与立体交叉下部平面、空间布置与墩柱结构布置的带状与岛状绿地,做好配置规划和桥上和桥下设备、管线的整体衔接与掩蔽等。

5、高架桥梁的绿化设置,特别是在既有桥梁改造有轨电车工程中,不得超出高架结构的承载力,且不影响耐久性,并明确荷载范围以及使用注意事项。

6、绿化结构体系设计上,以营造具有特色的道路景观为目的,营造“色彩丰富、车移景异”的人行、车行环境。突出“生态、环保、交通”的设计主旨,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使绿化建设真正服务于出行的人、车以及沿线居住的居民。

7、在进行高架绿化景观建设时,应注重与居住区及其下道路绿化的紧密结合,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同时应强调个体绿化的景观特色和可识别性,做到一街一景,丰富而不凌乱。

3、繁华大道线有轨电车高架具体情况

2010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合肥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合肥成为全国第27个获准建设轨道交通的城市。根据合肥市轨道交通远景、远期和近期建设规划,合肥市轨道交通远景线网总长322.5公里,其中市区线路7条,全长215.3公里。合肥市符合发展有轨电车的条件,当地政府并与2013年底启动现代有轨电车繁华大道线工程。一期工程方案是起点位于肥西县华南城(正在建设),终点连接合肥南站南广场(正在建设),线路基本沿现状繁华大道(主干道)路中敷设,沿线貌起伏较小,周边用地有华南城(正在建设物流中心),尚未开发空地,工业园区,商业区,教育科研用地等。

繁华大道大部分路段现状为双向八车道,红线宽度60m,道路多数有路中绿化带,部分为栏杆式硬隔离,绿化带宽3~7m。本工程线路基本沿繁华大道路中敷设,为满足高架段立墩条件,要求改造后路中绿化带宽不小于4m。

图1改造后高架桥梁段道路断面(60m红线,桥梁下方为绿化带)

线路全长21.8km(不含国际大道东侧地段),共设站19座,其中高架站10座,高架桥梁计10.7km,其绿化是本工程中重要的设计内容。

下面将详细介绍绿化设计内容,通过不同的绿化设置情况,规纳出一套普适方案,供类似工程进行推广。

4、绿化设计的具体内容

在繁华大道工程中绿化设计分为道路工程红线范围内绿化恢复性设计以及高架桥梁绿化设计。前者在市政道路中多有涉及,这里就不再冗述,重点来说明高架绿化的设计。

1、在桥梁下方的下部空间绿地,以其图形的长度比例、叠落间隔、空地间隙、地面铺砌、市政设施的布置、植物遮蔽等形成中间分车绿带景观,绿化栽植宜保持地面道路的整体感,并使下部空间与两边道路视线通透、视野开阔,减少高架桥梁的压抑感,因此绿化布置以草皮地被铺植为主,点缀矮小常绿的灌木主体。常绿灌木配置层次,以桥墩为背景叠落,改变桥墩的比例尺寸,消弱高架结构的厚重感。

2、在桥台处无法利用的纵深空间,应采用建筑构造做设备管理用房等,其外墙可设置内嵌式花池绿篱遮蔽。

3立交工程形成的交通岛绿地,按照交通岛绿地面积大小与位置,并按照规划进行绿化配植,大面积绿地,在符合交通功能的前提下,可开辟新建不同形式的健身广场及岛状公园。与带状绿地串联成连续、复合的园林绿地整体环境景观。以草地铺植为主,点缀供观赏的孤植或簇植树种,花灌木等,形成疏朗开阔的绿地景象。

4、高架桥上外挂种植容器绿化与墩柱垂直攀缘式绿化为高架道路绿化的补充,按城市道路景观规划的要求,在不影响视距的前提下,适当位置种植。特别是从路中转到路侧的弯桥,以及从高架桥梁起落时,是车行过程中动态视线的对景部分,应该重点布置。

5、在高架桥梁轨行区和两侧的疏散平台上,考虑到桥梁承载力和混凝土耐久性,为增加绿视率效果,可根据实际道床高度情况,铺筑轻骨料泡沫混凝土上加人工草坪等。

桥下景观桥上景观

图2 桥上、桥下绿化效果

总之,通过认真仔细分析,本项目在绿化景观方面具有很好的效益。以上绿化建设可以改善繁华大道主干道的的绿化状况;进一步提升该条轨道交通线路的服务功能和城市形象;并给本地区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5 参考文献

1、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1997

2、赵毓成,张晓林,刘海波,长春轨道交通4号线典型车站建筑结构设计,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9.07

3、赵毓成,城市轨道交通环境评价与环境控制,第一届国际隧道会议,2009-10-01

4、赵毓成,北京地铁14号线张郭庄高架车站设计,中国市政工程2012-04

绿电交通发展现状及前景第4篇

【关键词】 田园景观;移民安置;规划设计

农村移民生产安置和居民点规划设计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农村移民迁建规划设计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广大移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切实贯彻和落实开发性移民方针并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彰现民族区域特色,在毛尔盖水电站知木林移民安置点规划设计中,通过把生产安置与生活安置规划有机结合,在为移民创造一个实用、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对促进移民安置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安置点概况

知木林移民安置点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知木林乡,小黑水河右岸,距黑水县城约40km,为黑水河毛尔盖水电站建设征地移民安置7个安置点之一。安置点场地沿小黑水河南北方向呈带状分布,南北长约570m,宽约150m,至省级风景名胜区―卡龙沟的渔卡公路从场地附近经过,交通较为便捷。根据规划,该安置点安置规模为160户519人,规划总用地面积65252.25m2,其中建设用地40702.81 m2,生产用地24549.44 m2。

2总体规划思路

2.1 致力于改善人居环境。在规划中遵循“以人为本”的思想,以移民迁建为契机,充分考虑新址场地及周围山、水、交通等元素,按照“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彰显特色”的总体规划布局思路,使规划安置区的区域性、特色性、时代性更为明显。

2.2 力求于完善功能设施。随着居民对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基础设施作为城市社会经济活动载体的作用正日益突显。在规划过程中,结合安置区的实际情况和相关规程规范,优化配置道路、给排水、供电、电信及有线电视、环卫等基础工程设施,通过对活动空间、交通流线、管网布设等功能设施方面的统一规划和合理布置,力求打造完善的基础设施系统。

2.3 着眼于发展移民经济。移民安置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检验规划合理性的重要标准。规划中利用安置区与库区及著名的卡龙沟风景区的有利地理位置,以“居住―农田”作为一个整体出发点,通过生产与生活安置的有机融合,构筑出了“房前绿化、屋后为田”的空间系统,充分发挥旅游优势,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形成了可览、可耕、可居的环境景观,使移民安置区经济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3规划设计手法

3.1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充分考虑移民生产和生活习俗的基础上,借鉴“田园城市”的规划思想并运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建筑与环境和谐、设施配套和居民便利使用和谐的复合功能空间,同时创造具有归属感和安全感、充满空间活力的居住区。

3.2 独具匠心的空间组织。该安置点用地整体呈叶状,结合平面布局,以“叶脉”为主要空间设计理念贯穿平面布局,即以南北向的车行道构成“主脉”,东西向垂直“主脉”布设入户路,并在入户路两侧布置居住建筑形成“枝叶”,每排建筑后面为农田生产带;同时考虑到该安置点由知木林乡热里村3个组组合而成,为了保持各组结构的完整性及相对的独立性,通过道路的分隔及联系,在场地内由北向南依次布置三个居住组团,各组团以东西向的椭圆形或横向的"8"字形为主,依托场地形态,南北向依次展开。

3.3 古老质朴的文化传承。安置规划区为藏民族聚居区,有着浓郁而质朴的藏文化传统,千百年来,当地居民处在一种原始、纯朴的自然状态,藏寨与高山雪峰相映成趣,错落有致的民居与青山绿水浑然一体,建筑工艺精美,宗教色彩厚重。在规划设计中对藏民族文化元素进行了充分理解并加以利用,根据当地藏族群众喜欢聚集活动的特点,在安置区规划设置了3个活动场所;根据当地藏族群众的,在安置区内预留了佛塔建设用地;同时在建筑形体方面采用传统藏式民居的石木结构,充分体现当地民族风格。

3.4 别具一格的景观构造。依托水体、山体,结合居民点布局及周围田园风光,规划形成以线串点、以点连面的布景方式,形成“青山环绕、绿树掩映”、富有特色的居民点的生态景观系统。即通过线状的滨河绿地和道路绿化串联点状的各组团绿地,通过道路绿化和宅前绿地的联系,将居民点内绿地与周边面状的生态林地和农田绿地有机结合,以发挥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益和景观要素的作用,形成富有特色的居民点的绿地景观系统。

4规划中应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通过对知木林移民安置点的规划设计实践,笔者认为田园景观风貌规划设计是一项复杂性、系统性的工程,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4.1 规划设计与经济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而发展必须建立在科学合理、有序适度开发的基础上,我国水电移民开发建设当前正处于全面推进的关键阶段,在建设规划中应充分认识到规划设计的重要性,深入研究安置区的区位优势、生产模式等因素,并根据当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正确处理近期建设规划与移民安置区经济发展的关系,真正实现移民安置区又好又快发展。

4.2 空间组织与场地利用。田园景观居住区的规划是一项复合型的设计工作,它涉及生产与生活空间的协调配合。在科学、合理的进行建筑布局、交通流线、管网布设、景观规划等居住空间方面布局的同时,一定要结合场地的实际条件,充分考虑整个场地的整体功能布局,化弊为利地处理和协调空间环境,将生产区与生活安置区有机结合,做到效益最大化、投资最小化、环境最优化。

4.3 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由于水电建设工程项目特殊的地域性,目前大多处在欠发达地区,移民区现状经济及各方面的条件相对落后,在迁建中通过现代设计手段,注入了很多现代设计元素,但广大移民区,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都有各自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因此,在进行现代规划设计的同时,应注重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留,并有机的加以体现和利用,形成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规划设计作品。

4.4 景观构造与自然环境。新开发打造安置区的景观环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周边的大环境是相融洽,并是大环境的组成部分,任何脱离大环境的景观规划都将是一个不成熟的设计规划作品。因此,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分尊重和利用场地周边的自然环境资源,强化整个环境的融合与渗透,使整个环境有机结合,使移民安置区形成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一体的新型产业发展示范区。

5结语

移民安置规划设计是水库移民迁建工作的重要环节。面对水利水电工程多、移民数量大、涉及范围广等特点,在移民安置规划实践中,应不断的应用各种新的规划设计手法和思想,科学合理的制定移民安置规划设计,为移民创造更加实用、舒适、优美的居住和生产环境,促进安置区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敏. 生态绿地空间与人居环境规划. 北京:生态学报,1995,2:34- 38 .

[2]张丽超,皮海峰. 生态移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 湖北: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01) .

绿电交通发展现状及前景第5篇

关键词:道路绿化;景观设计

1道路景观特色

城市道路,是城市中的主要交通途径和通道,是人们进行城市活动的重要线性场所,更是维持社会文化延续性的主要线性景观廊道和物质空间。因此,对于城市道路景观的营造,不仅要满足道路的基本功能需求,更要为使用者提供一个愉悦、舒适的环境。在城市化的不断推动下,我国的城市道路景观的建设明显加快,但是,在实际的规划建设中,规划优先满通功能,满足管线需求,却往往忽略了绿化在道路中的生态环境作用和对人的视觉和心理感受的影响,经常导致绿化没有栽植空间,而绿化设计在整体工程的弱势及参与的滞后性,导致绿化只能成为整体工程最后涂脂抹粉的装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部分老城区的更新改造,原有道路的功能不再满足目前城市发展的需要,部分老城区的老旧道路面临现状改造的情况,而原有道路内的管线、路面、绿化等附属设施,无法像新建项目一样,全部新建,改造工程需结合现场实际进行改造设计。在城市建设往精细化发展的过程中,在景观要求日新月异的当下,给绿化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也要求绿化设计人员按照更高的要求提前介入整体方案的设计,从各种限制条件中寻找景观营造的切入点,也给设计人员一个新的展示自己专业追求的空间和机会。

2项目概况

2.1工程建设条件汉阳大道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陆陆续续建设和改造,是整个汉阳地区的商业大街和主要交通干道,本次改造的范围东起滨江大道,西连三环线孟家铺立交桥,串连鹦鹉大道、江城大道、龙阳大道等道路,是汉阳地区东西向交通大动脉,本次设计全长10.2km,现状道路红线宽30~50m,沿线与龙阳大道、江城大道、鹦鹉大道和滨江大道等4条干路相交。本次的改造道路两侧建筑密集,未进行大面积的拆迁,因此红线宽度基本维持原有道路红线。其中滨江大道~鹦鹉大道段道路宽度30m,一块板双向四车道;鹦鹉大道~汉钢路段道路宽度40m,一块板双向六车道;汉钢路~罗七路段道路宽度50m,一块板双向六车道;罗七路~龙阳大道段道路宽度50m,三块板双向四车道;龙阳大道~三环线段道路宽度50m,三块板双向六车道。规划各个路段的道路绿地率均低于规范要求的道路绿地率指标,在道路红线以内作为景观大道的绿化空间不够充足。2.2规划定位汉阳大道沿线串接钟家村商圈、王家湾商圈,承担着汉阳地区大量到发通功能,依据规划,汉阳大道定义为“汉阳地区最富有人文气息、城市功能最完善、景观条件最优越、交通最便捷的城市干道———东西动脉,汉阳之脊”。

3设计策略

3.1现状树调研汉阳大道是汉阳地区最老的城市主干道,沿线的绿化主要为香樟、法桐、银杏、广玉兰等,法桐和银杏树龄部分超过40多年,但由于现状行道树乔木上方部分路段有110KV的高压线,导致行道树常年进行重修剪,部分树形较差,景观效果整体欠佳。现状分车绿带内的广玉兰,部分存在断头现象,地被灌木以常绿灌木为主,缺乏季相色相变化,整体效果欠佳。基于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对长势不佳、断头树等景观效果不好的情况进行景观评价,对树形好,长势好的大乔木均进行最大化保留。3.2道路断面、平面优化由于道路功能需要,为满足机动车道的通行,道路断面规划设计中将原有4m宽绿化带压缩成2m,原有3m宽绿化带压缩成1.5m,原绿化带内大部分缝中种植的大乔木均无法保留,经过与道路专业、规划部门反复协商沟通后,压缩部分车道宽度,绿化带由原来的4m压缩成3m,原3m宽绿化带压缩成2m,现状乔木得以最大化保留。原道路设计的部分公交港湾站站点,侵占了现状的行道树,而部分路段的行道树长势良好,如金龙花园公交站处的十几株近40年左右的大银杏已经形成当地一景,在与道路专业协商后,取消了公交港湾的设计,公交站台见缝插针的布置,最大化保留了长势良好的大银杏。通过绿化专业对全线的道路平面和断面的梳理,与现状树的调研,最后能多保留下来的树木增加了近40%。3.3地下管线复核通过对各专业的地下管线的管位与埋深的调查,严格按照道路绿化设计规范,保证树穴内的种植空间,通过业主的协商将管线尽量放在地下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下方,保证绿化带内大乔木的安全种植。3.4连续花坛丰富绿化由于老旧城区道路周边房屋拆迁量大,受红线影响无法大面积往外扩张,而道路的交通功能却在不断加入,只能牺牲生态景观功能,在已经不满足规范要求的绿地率的前提下再挤压绿化空间,对整个道路的绿化景观影响较大。因此,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对沿线不影响交通通行的树穴式行道树改成1.5m宽行道树连续绿带,最大化增加道路绿地面积和增加种植植物的数量,丰富植物层次和景观效果。3.5高花坛种植依据以往工程经验,部分地下管线施工单位未完全按照设计图纸的管位和埋深进行铺设,而这些隐蔽工程大多先与绿化工程实施,导致绿化单位施工时乔木树穴内均是各种浅埋的地下管线,而再次开挖迁改成本巨大,费时费力。作为设计单位只能在前期严格要求,监理单位加强监督,同时如遇类似管线与乔木冲突情况,设计上要求采用砌体树池的形式,保证乔木土球能种下去,保证景观的连续性,同时要求砌体内乔木的土球能够接地气,提高乔木存活率和后期生长效果。3.6边角绿化由于绿地率的不足,为弥补城市道路红线内的景观缺陷,在红线外的到边到角的临时空地或者是建筑后退的隙地范围内进行绿化设计,以大规格的苗木,复层的种植等节点式的景观营造手法,丰富线路段绿化的不足。3.7拆墙透绿沿线部分机关单位内部绿化较好,建议将原有封闭式围墙改造成通透式景观围墙,将庭院绿化纳入到街道景观的视域范围,并尽量进行垂直绿化,提升沿线的绿视率和景观效果,打造绿色的景观廊道。

4结语

道路空间是城市的稀缺资源,城市道路作为城市整体形象的一部分,在建设中要与沿线景观相协调,融入周围环境,减少对于原有环境的破坏。城市道路是一个有机整体,需要安排电力、通信、给水、燃气等各种地下管线,以及各种架空电线,在景观设计时既要注意外部环境对道路的影响,又要强调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使内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充分展示城市整体形象。目前景观专业在大部分的城市道路建设中所参与的深度和范围还局限在穿衣戴帽的初级阶段,本文提出园林设计师应从道路建设的初级阶段就开始介入,把景观设计作为工程设计的一部分,从前期道路专业的平面及横断面综合考虑项目的整体景观问题,而不仅仅是最后的绿化美化,要综合处理各专业之间的协调关系,承担更多的总体设计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贾秉玺.基于视觉特性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D].北京林业大学,2010

2冯旋.关于城市道路景观评价体系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

绿电交通发展现状及前景第6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原则

1当前城市规划设计的现状

从城市建设进程来看,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设计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城市规划起步晚,意识淡薄。

(2)规划人才匮乏,管理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知识结构不合理,素质偏低的现象长期存在,在中小城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城市规划及其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

(3)规划科学性不强,缺乏长远性。1)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滞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2)生态环境规划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3)没有科学有效地分区规划,使整个城市功能布局、用地平衡、资源配置等都处在模糊的状态。目前部分中小城市公建项目的报建审批,不是在分区规划所确立的城市功能区建设,而是按建设单位自行协商的地点进行平面规划,出现了本末倒置的规划行为,其后果是致使城市公共设施服务半径小、服务功能少、布局不均匀、发展不平衡。

(4)地方特色不鲜明,综合功能不配套。部分中小城市不是结合本地区的人文、历史、地理、景物等实际来搞规划,而是贪大求洋、舍近求远,搞大而全、高而空的规划;不是结合自己经济能力、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实力和功能来搞规划,而是在出政绩、顾眼前、想局部等心态和目的下定规划,因而出现一个模式、一张脸或者功能不齐、配套不全的城市设施现象。

2规划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1)结合城市新的形势,应从发展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城市发展的技术经济基础和发展条件,制定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研究并确定当地的发展体系,建立适合于全市整体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结构。

(2)进一步科学预测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发展方向,建立新的城市发展空间形态,合理确定未来城市的布局结构。

(3)在当前形势下,城市规划应当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创建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名城风貌。充分考虑山、水等环境要素,建设拥有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城市与自然生态风景有机结合的现代化山水城市。

(4)城市规划离不开城市的交通、信息等方面发展,为此规划应当调整城市用地的功能布局、交通网络系统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城市的交通、水利、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适应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3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是人们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也是公共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规划设计除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外,一般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一个聚居地是否适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间和当时的城市肌理是否与其居民的行为习惯相符,即是否与市民在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中活动和形式相符。个人对“适宜”的感觉就是“好用”,即用起来得心应手、充分而适意。城市的使用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古典的城市一般没有绿地,以硬地或建筑为主;现代城市则出现大片的绿地,并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和交通,竖向组织,实现城市的“可达性”和“可留性”,强化城市作为公众中心“场所”精神。行政中心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以“人”为主体,体现“人性化”,其使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

(2)地方特色原则。城市的地方特色既包括自然特色,也包括其社会特色。首先城市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城市建设应承继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有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

4道路交通规划

道路交通规划在城市规划中起着关键作用,其决定着城市未来发展。道路交通规划一方面为了满足居民的出行方便,另一方面可有利于发展当地经济。为了充分发挥城市道路交通作用,道路交通规划规划原则,从区域角度出发,协调县际交通内部交通两个层次,处理好城市道路与公路交通之间的关系。根据城市当地的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城市道路系统宜采用“自由式+方格网”的模式。科学合理、切实可行,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盘活土地存量,合理开发增量土地,提高城市运转效能为目的。其中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目的是让居民在出行活动中掌握主动权,能自由选择和换乘各种交通工具,达到最方便、省时、经济的目的。结合城市地势的自然条件以及城市发展规模出发,交通发展方向宜采取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私人交通(自行车、小汽车等)作有益补充,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协调发展的方针,达到近距离出行以自行车、步行交通为主,远距离出行以公共交通为主;

5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原则

(1)坚持生态优先,以环境为本。充分发挥自然基础的功能,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维持原有的地理环境,以保持原有自然环境不被破坏,并得以有效的保护与延续。各类自然生态景观的设计重在完善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功能,提高其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

(2)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以实现碳减排为目标。节约城市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水资源,在城市建筑、交通、绿地系统等建设活动中,以及居民日常活动中遵循自然生态制衡、循环再生与自我调节规律,遵循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本质。用生态观念对能源、环境、建材、废弃物处理等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和解决。

(3)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化产业链。从生态城市建设的需求引导产业发展,结合城市建设的技术与市场发展,积极实现产业由能源消耗指向向科学技术指向转变,建设科技指向的支柱产业;以重点项目带动现代文化产业、服务产业等绿色、低能耗产业的发展。

(4)营造生态和谐环境,以建立生态文化体系。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与低碳生活观念,建立文化设施,加强价值文化的传播。

6城市绿地规划设计

城市绿地规划应当结合绿地系统及景观风貌规划,利用自然景色及水体,结合城市性质,城市公共绿地与生态绿地连成一体,创造出充满山水特色的绿化景观。根据当地的景观特点和植被风貌,进行水土保持,发挥绿地环境效益,使大气、水体及噪声等环境要求。建设园林绿地同时,强调保护措施,更全面地创造出优美的城市空间和良好的环境。绿地系统规划可通过由成片的郊区生态景观绿地,城市公园;带状绿地,滨河绿地和街道绿化,点状的小区级公共绿地、小游园和单位附属绿地构成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绿地系统。城市风貌景观是城市外在的形体、色彩、建筑风格与环境艺术景观的整体感受以及城市的整体空间结构,主要由景观轴线,景观区域以及环境艺术小品构成。

7结束语

城市规划解决问题,城市规划设计原则、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深入探讨与研究,拓宽城市规划设计思路,推动我国城市合理发展进程奠定基础和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冯志刚.浅谈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J].科技创新导报,2008.

[2]刘昌盛.浅谈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规划的关系[J].科技创新导报,2009.

[3]杨立志.北海市发展战略研究:城市营销与城市规划结合的视角[D].复旦大学,2009.

绿电交通发展现状及前景第7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工业厂房;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712.3;F299.2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4-0058-02

在当今资源消耗巨大、能源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绿色、环保、节能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也成为社会追崇和认可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工业化发展的进程中,一场绿色革命、生态革命也在如火如荼的开展。

“绿色建筑”理念的口号自从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在环保大会上提出后,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重视,并逐渐渗透到各个建筑领域。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充分考虑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和能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使用,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理念在工业建筑上的应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现代工业建筑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不足,更体现了通过绿色技术让工业建筑更美观、更舒适。

石林作为生态型经济县域,崇尚绿色低碳的经济发展模式。石林食品工业标准厂房项目秉承区域的生态、环保、集约、节能、可持续发展思路,结合地域特色,将绿色建筑理念贯穿始终,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全力打造绿色生态厂房。

1 项目规划选址

石林食品工业标准厂房项目用地面积44 784.81 m2,总建筑面积80 592.05 m2,建筑层数为4~5层,建筑层高为3.6~7.9 m,建筑类别为二类多层建筑,建筑防火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烈度为8 °,采用大跨度、大空间的钢结构模式。项目规划为标准厂房、仓储用房、配套服务用房。项目选址于石林彝族自治县生态工业集中区内,园区内以旅游商品加工、绿色农特产品加工、新能源产业、新型建材业等绿色产业为主。项目区域现状原始地貌为山丘,用地北高南低。该用地区位条件较好,周边城市道路建设完善,交通便利。项目用地南侧隔路有石林人民的母亲河―巴江河顺流而下,巴江景观优美,水体清澈,空气清新,如图1所示。

2 规划生态设计

2.1 指导思想

为实现绿色节能建筑和建设生态型现代工业厂房的目标,石林食品工业标准厂房项目规划设计本着绿色低碳的理念,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开展,坚持简单高效发展、整体及环境优化以及健康舒适三大绿色建筑设计原则,以有效利用资源、资源可持续利用、避免环境污染、健康安全建筑等为核心高起点、高标准的开展建筑施工,从节能、低碳、生态等方面考虑,远瞻未来,在注重超前性与长效性的同时,兼顾开发与建设实际,积极打造低排放建筑。一方面通过精心设计,采用钢结构大空间建筑形式,实现使用过程中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另一方面通过创新设计,加入当地民俗元素使项目具有鲜明的个性,造型新颖,打破生产厂房类建筑传统的呆板、单调的形体特征,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此外,项目采用全方位绿化、智能化系统、选用绿色建材等全力打造绿色低碳的现代工业厂房。

2.2 总体规划

项目整体规划在满足建筑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在每个层面都有机融入绿色建筑理念。用地结合地形高差变化以及地块形状,建筑沿周边布局,在中部位置形成公共活动绿化场地,使环境自然生动。总图布局结合场地现状条件,充分考虑到标准化厂房的实用性以及未来的发展。建筑布局采用周边式和条式平面,依山就势布置,展现出一种自然而然的高低错落的空间变化,使得空间感变得自然丰富而有层次,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相契合,进一步提高了空间质感。建筑布置充分考虑朝向采光,满足建筑日照通风要求。功能空间的配置打破传统的产、城分离模式,通过功能的分类整合形成产业立体化和功能一体化,实现生产、生活和生态多功能复合和“产城一体化”的空间布局和规划。用地三面均为城市干道和园区道路,规划考虑主入口设于主干道,入口呈扇形展开。沿南北主轴将整个区域划分为东、西两大片区,分别为四个加工区、一个配套服务区及一个中心景观活动区,如图2所示。

2.3 建筑结构设计

石林食品工业标准厂房项目建筑结构体系采用钢结构立体式的空间设计,并充分发挥钢结构建筑易于加固、分割、变动改造的特点,建筑套型平面组合灵活多变,根据需求可以多开间合用,也可以纵向多层次合用。钢结构还具有强度高、自重轻、抗震性能好、施工速度快、结构构件尺寸小、工业化程度高的特点,在实现大空间、采光和通风良好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等方面具有其他结构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同时,钢结构又是可重复利用的绿色环保材料,符合产业化以及建筑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此外,厂房形式从单层“加”高到四层至五层,立体式的厂房结构设计比起以往企业“各立门户”的建厂方式,使得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一倍以上,是“向天借地”、“产城”一体化集约发展的有效模式。

2.4 道路规划

项目道路规划结合地形特点与空间布局,强调整体性与景观性的相融合,创造出人车分流的道路系统。道路设计与城市设计相结合,强调对景与转折,以形成步移景移的空间变化,创造出良好的内外部空间景观。车行道路格局通过内外两个环状的路网构成车行交通的主体;外环依托周边三条城市主干道和园区道路,东侧紧临用地边界后退形成消防通道和外环系统。内环沿主入口进入,顺周边建筑的内侧,穿过建筑形成内环。人流则主要通过主入口步行轴线进入,人流沿“绿轴”可就近通达工作地,避免人车混行带来的干扰,保证了安全、宁静和舒适。道路的规划充分体现了的设计和使用的逻辑性和合理性,达到了项目绿色生态的建设要求。

2.5 绿化景观规划

项目绿地规划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原有地形地貌,融合步行绿化空间、线形绿化流线、建筑立体多层次绿化三种形式,采用核与轴、点线面相结合的手法形成多层次的绿化系统。景观规划以中心绿地为核心,以十字相交的“绿轴”和“道路轴”为骨架,形成贯穿小区南北的步行视线通廊。在通廊方向安排绿地、雕塑及小品,保障六个出入口及活动场所对厂区内主要景点有通透的视线联系,再由一系列的空间变化及景观序列的推进,将厂区内部的绿化景观与外界紧密结合,使得景观规划与周边建筑相得益彰。同时运用对景、借景手法将建筑、绿地、道路广场以及南侧巴江水系美景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借鉴我国传统造园手法,通过不断变化的景观序列形成内外交相辉映的独特景致,创造出宜人的步行环境和步移景异的绿地景观。

3 绿色建筑材料

绿色能源和绿色环保新型材料的运用是建设绿色新型工业厂房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石林食品工业标准厂房项目在规划设计时,根据项目区域自然环境等因素来建设。采用太阳能等绿色能源为厂区提供采暖、空调、生活热水等,选用新型墙体材料、新型保温隔热材料、新型防水密封材料和新型装饰材料等以“无毒、无害、有益人体健康及无污染”为主的建设材料和产品,建造出与自然相协调的绿色生态厂房。

3.1 采用新型墙材代替传统墙材

新型绿色建筑轻质墙材较之传统粘土砖具有自重轻、保暖性能好等优势,且具有环保、保温、隔热、隔音、防火及安装方便、经济、工期短等优点,能有效发挥绿色节能环保的作用。石林食品工业标准厂房项目施工过程中采用了新型轻质墙材替代传统粘土砖,比砖砌墙体缩减了近一半的工期,有效节约了人工成本、时间成本和管理成本,推进了项目的进程。同时,新型墙材的使用减轻了厂房整体的重量,使整个厂房看起来美观大方。

3.2 采用稀土铝合金电缆代替铜芯电缆

稀土铝合金电缆具备与铜电缆电气性能和机械性能相同的特点,在满足同等电气性能的前提下,使用铝合金电缆的重量是铜芯电缆的一半,其截面是传统铜芯电缆的1.1~1.25倍,价格比传统的铜芯电缆低15%~30%。其反弹性能比铜电缆低,柔韧性比铜电缆高,即使在长时间过载和过热时,也能保证连接稳定。此外还具有防燃烧、耐高温环保、耐腐蚀、能任意弯曲、抗晒、抗老化、寿命长等特点。石林标准厂房项目规划设计采用稀土铝合金电缆代替传统铜芯电缆,减轻了电缆的整体重量,使安装工作更轻松,降低安装成本和工程造价,减少设备和电缆的磨损,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节约铜资源的作用。

4 结 语

石林食品工业标准厂房项目将绿色建筑理念与地域特色有机结合,通过一系列的生态规划设计以及绿色建筑材料的使用,实现了项目生态化、高效化、低碳经济的目标,这是对现代工业厂房绿色发展模式探索和实践的一个成功案例。绿色建筑理念的推广和应用在某种程度上为现代工业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发展的新方向。让建筑回归自然,将自然融入建筑,最大化地实现生态的可持续与能源利用的整合发展,这是“绿色建筑”的时代使命,也是工业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如何把绿色、环保、节能的理念更好的融入现代工业厂房设计,不断探索适合现代工业建筑发展的“绿色”道路也将是今后需要持续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黄奎.刍议绿色生态建筑设计[J].科技资讯,2010,(17).

[2] 博伟.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工业建筑设计中的体现[J].建材技术与应用,2012,(3).

[3] 白昕.基于生态理念的现代工业园区规划设计实践[J].中国房地产业,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