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双碳的定义(合集7篇)

时间:2023-12-25 14:42:28
双碳的定义

双碳的定义第1篇

[关键词] 双相抑郁;碳酸锂;喹硫平;疗效;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 R74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1(b)-086-03

Study of efficacy and safety of Lithium Carbonate combined with Quetiapine in the treatment of bipolar depression

JIANG Yulong1 WU Zhiguo2 SU Yousong2 YI Zhenghui2 WANG Zucheng2 LU Weihong2

1.The Mental Health Center of Minhang District, Shanghai 201112, China; 2.The Mental Health Center Affiliated to School of Medicine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Lithium Carbonate combined with Quetiapine in the treatment of bipolar depression. Methods 67 outpatients with bipolar depression were chosen and taken open treatment for 8 weeks. All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study group (37 cases) was given Lithium Carbonate combined with Quetiapine, and the control group (30 cases) was given Lithium Carbonate only. The efficacy and adverse reactions at baseline, end of 1st, 2nd, 4th, and 8th week after the treatment were assessed by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17) and 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 (TESS)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re were 31 and 25 patients respectively in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finishing the study. At the baseline, the difference of HAMD-17 scores between research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as no significant (P > 0.05). At the end of 2nd, 4th week after treatment, the HAMD-17 scores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decreased more significantly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ll P < 0.01). At the end of 8th week,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HAMD-17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Lithium Carbonate combined with Quetiapine is quicker acting than Lithium Carbonate, the adverse reactions and the total efficiency are similar.

[Key words] Bipolar depression; Lithium Carbonate; Quetiapine; Efficacy; Safety

双相障碍是一类常见的、慢性的、易反复发作的心境障碍,其特点是躁狂(或轻躁狂)发作与抑郁发作反复间歇交替或循环的发作性病程,其患病率约为1.1%[1]。在双相障碍的患者中,抑郁发作形式更为多见,是躁狂发作为起病者的10倍[2],且抑郁发作的时间远高于双相障碍躁狂发作[3]。与单相抑郁相比较,双相障碍更易合并其他精神障碍及认知功能损害,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疾病负担。对于双相抑郁不合理的治疗及可能导致转躁,故而对于它的有效治疗一直以来是临床面临的巨大挑战。

目前各国的诊疗常规都将心境稳定剂作为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一个基本的治疗用药,其他第二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如奥氮平、利培酮、齐拉西酮、喹硫平等,也具有心境稳定的作用,可用于双相情感障碍的急性期或维持治疗[3-4]。其中喹硫平是副作用相对较轻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药药物,国外已有研究报道喹硫平联合心境稳定剂治疗对双相障碍的抑郁症状的有效性[5],然而相关研究却很少[6]。为进一步在中国人群中探讨碳酸锂合并喹硫平治疗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疗效和安全性,进行随机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来自2010年1月~2011年1月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和上海市闵行区精神卫生中心患者,须符合:美国《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障碍》(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IV)中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17)总分≥17分;杨氏躁狂量表(young mania rating scale,YMRS)≤12;年龄18~60岁,性别不限;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有足够的视听水平以完成研究必需的检查。共入组患者67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碳酸锂合并喹硫平)37例,其中,男17例,女20例;平均年龄(29.68±8.71)岁。对照组(单用碳酸锂)30例,其中,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33.34±9.28)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排除标准:①有严重自杀企图者或严重冲动行为者;②物质滥用/依赖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或计划妊娠者;④近6个月内使用过电抽搐或经颅磁刺激治疗者;⑤存在显著影响患者目前精神状态的DSM-Ⅳ-TR轴Ⅱ类疾病(人格障碍和精神发育迟滞)。疾病诊断由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资质的研究医师作出,并由另一名副主任医师以上资质的研究医师进行复核。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开放性设计,由筛选期、清洗期(2~5 d)和8周的碳酸锂单药治疗或碳酸锂合并喹硫平治疗组成。入组后需逐步停用之前所有精神药物2~3 d,之后才能开始接受研究药物治疗。患者入组后被随机分为碳酸锂合并喹硫平治疗的研究组与单用碳酸锂治疗的对照组。研究者可根据患者病情需要调整剂量,标准推荐剂量为研究组碳酸锂750~1 500 mg/d,喹硫平200~600 mg/d;对照组碳酸锂组为750~1 500 mg/d。疗效满意或患者不能耐受时均不再增加治疗剂量。在8周的随访中,患者于基线期,第1、2、4、8周末接受一次访谈以随访其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结束后,研究者向患者及其法定监护人提供下一步常规治疗的建议。本研究可合并使用安坦,夜眠欠佳时可合并使用佐匹克隆类药物,且所有合并用药情况都已记录在案,不能合并其他抗精神病药物。所有入组患者均需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疗效评定标准

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4、8周末评定HAMD-17,采用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评定不良反应。疗效评定指标为HAMD-17总分从基线至研究终点的减分率,并按照减分率的大小对预后进行划分,标准如下:痊愈,减分率大于或等于75%;显效,减分率大于或等于50%小于75%;有效,减分率大于或等于25%;无效,减分率小于25%。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量表评估一致性检验的Kappa值为0.87。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非参数检验。对于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假设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脱落6例,共完成治疗31例,脱落原因均为失访,碳酸锂平均剂量为(917±326)mg/d,喹硫平平均剂量为(447.6±115.9)mg/d,其中,痊愈6例,显效6例,有效8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64.5%。对照组脱落5例,共完成治疗25例,脱落原因均为失访,碳酸锂平均剂量为(1 025±287)mg/d,其中,痊愈4例,显效6例,有效6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64.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2.2 两组各时间点HAMD-17评分结果比较

研究组和对照组相比,基线期和第1周末HAMD-17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后第2、4周研究组比对照组HAMD-17评分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治疗后第8周后研究组仍较对照组HAMD-17评分降低更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各时间点HAMD-17评分结果比较(x±s,分)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研究组主要不良反应是食欲增加6例,静坐不能4例,恶心呕吐3例,头痛2例,体重增加2例,锥体外系不良反应1例。对照组主要不良反应是震颤7例,恶心呕吐6例,食欲增加4例,失眠4例等。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患者社会功能受害明显,并有很高的自杀风险,因此需要尽快控制症状,而快速有效的药物干预是关键[7]。有研究发现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可能存在多巴胺的功能缺陷[8],而5-羟色胺(5-HT)2A下调又可能与改善抑郁情绪和行为有关[9-10]。而喹硫平对多种神经递质受体有相互作用,也是对于5-HT 2A及多巴胺受体有作用。在脑中喹硫平对5-HT 2A受体具有高度亲和力,且大于对脑中多巴胺D1和多巴胺D2受体的亲和力。另外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也可能存在神经可塑性的下降以及记忆、注意、执行功能上的缺陷[11],而喹硫平可能具有的神经保护作用有关[12]。

国外已有研究显示,喹硫平合并心境稳定剂与安慰剂合并心境稳定剂均能显著改善抑郁症状,然而对于治疗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总体疗效结果并不一致[6-7]。而国内则鲜有类似报道。本研究结果显示碳酸锂合并喹硫平改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抑郁症状较单用碳酸锂起效快,在第2周即开始有显著性差异,持续到第4周末,这可能与上述所讲到的喹硫平调节多巴胺、5-HT神经递质及脑保护作用等因素共同作用有关。然而在第8周末碳酸锂合并喹硫平组和单用碳酸锂组相比,两者改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抑郁症状并没有显著差异,总体疗效相当,提示合并喹硫平治疗能够有效的缩短急性期病程,提高药物作用速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至少到第8周,总体疗效是相当的。

在安全性方面,本研究显示研究组与对照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用碳酸锂更常见的副作用是锂盐常见的副作用震颤及恶心呕吐,而在喹硫平合并碳酸锂治疗组中此类副作用较少,原因可能是合并治疗时碳酸锂的治疗剂量低于单用碳酸锂治疗的治疗计量,从而减少了锂盐中毒的可能性。合并治疗常见的副作用是体重增加和静坐不能,更可能是喹硫平引起的副作用,然而其中其体重增加需值得注意,因为有研究显示,区分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所致体重增加的短期还是长期可能是非常重要,体重增加是由不同因素相互作用所致,既和药物对不同受体的亲和力、和体重增加的量效关系有关,又和个体性别、年龄、生活习惯、基因易感性、发病前的体重等有关[13]。

双相障碍易于复发和慢性化,多数患者的抑郁发作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多于躁狂发作,预防复发是治疗关键[2-3,14]。本研究证实了喹硫平合并碳酸锂治疗能加快了双相抑郁急性期治疗疗效,但最终与单用碳酸锂治疗相比疗效相当。本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研究时间较短仅为8周,还不能明确喹硫平合并碳酸锂对于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远期疗效,所以对于其维持期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证实。本研究显示,在研究结点两组HAMD-17评分均分在7以上,说明8周治疗时间可能还不足以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除,提示需要进一步的长期随访研究以证明本研究之结论。另外,应进一步进行多中心的研究,扩大样本量,进行双盲对照研究验证本研究结果。

总之,与单用碳酸锂治疗相比较,碳酸锂合并喹硫平治疗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急性期疗效快,但最终疗效与单用碳酸锂治疗相当,并未见明显增加的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Merikangas KR,Akiskal HS,Angst J,et al. Lifetime and 12-month prevalence of bipolar spectrum disorder in the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 replication [J]. Arch Gen Psychiatry,2007,64(5):543-552.

[2] Benazzi F. The relationship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to bipolar disorder:continuous or discontinuous [J]. Curr Psychiatry Rep,2005,7(6):462-470.

[3] Post RM. The impact of bipolar depression [J]. J Clin Psychiatry,2005,66(suppl 5):5-10.

[4] Yatham LN,Kennedy SH,Schaffer A. Canadian network for mood and anxiety treatments(CANMAT) and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bipolar disorders (ISBD) collaborative update of CANMAT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bipolar disorder:update 2009 [J]. Bipolar Disord,2009,11(3):225-255.

[5] Altamura AC,Mundo E,Dell'Osso B,et al. Calabrese JR. Quetiapine and classical mood stabilizers in the long-term treatment of Bipolar Disorder:a 4-year follow-up naturalistic study [J]. J Affect Disord,2008,110(1-2):135-141.

[6] Ketter TA. Monotherapy versus combined treatment with second-generation antipsychotics in bipolar disorder [J]. J Clin Psychiatry,2008,69(Suppl 5):9-15.

[7] Oral ET,Vahip S. Bipolar depression:an overview [J]. IDrugs,2004,7(9):846-850.

[8] Yatham LN,Goldstein JM,Vieta E,et al. Atypical antipsychotics in bipolar depression:potential mechanisms of action [J]. J Clin Psychiatry,2005,66(Suppl 5):40-48.

[9] Keck PE,McElroy SL. Bipolar disorder,obesity and pharmacotherapy-associated weight gain [J]. J Clin Psychiatry,2003,64(12):1426-1435.

[10] Calabrese JR,Elhaj O,Gajwani P,et al. Clinical highlights in bipolar depression:focus on atypical antipsychotics [J]. J Clin Psychiatry,2005,66(Suppl 5):26-33.

[11] Miskowiak KW,Vinberg M,Harmer CJ,et al. Effects of erythropoietin on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neurocognitive deficits in depression and bipolar disorder [J]. Trials,2010,13(11):97.

[12] Pini S,Abelli M,Cassano GB. The role of quetiapine in the treatment of bipolar disorder [J]. Expert Opin Pharmacother,2006,7(7):929-940.

[13] Gentile S. Long-term treatment with atypical antipsychotics and the risk of weight gain:a literature analysis [J]. Drug Saf,2006,29(4):303-319.

双碳的定义第2篇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碳酸锂;齐拉西酮

DOI:10.14163/ki.11-5547/r.2016.33.054

Clinical effectiveness by ziprasidone combined with lithium carbonate in the treatment of manic episode in 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 LI Jing. Fuxin City Psychosis Prophylactico and Therapeutic Hospital, Fuxin 123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linical effectiveness by ziprasidone combined with lithium carbonate in the treatment of manic episode in 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 Methods A total of 88 patients with manic episode in 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ventional group (38 cases, received lithium carbonate for treatment) and research group (50 cases, received additional ziprasidone combined with lithium carbonate for treatment). Comparative analysis was made on curative effects and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The research group had higher total effective rate as 96.00% than 78.95% in the conventiona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 Lithium carbonate; Ziprasidone

p相情感障碍主要指躁狂发作的同时伴有抑郁发作的心理障碍性疾病, 因而又可称之为躁狂抑郁症。通常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主要体现在程度不同的精神问题、致残、发作反复等, 同时还包括躁狂、健康期抑郁以及精神疾病症状, 好发于儿童晚期及青春早期, 对此病症的及时了解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经研究相关资料得出[1-4], 当下对于双相情感障碍实施治疗时, 碳酸锂可作为治疗药物的首选, 其躁狂症抑制效果明显, 并能够使患者的情感障碍得到及时改善。齐拉西酮在精神症方面的治疗已十分广泛, 具有安全性高的特点。本次主要探究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经齐拉西酮、碳酸锂结合治疗的效果,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88例, 男48例, 女40例。将患者随机分成常规组(38例)和研究组(50例)。其中研究组患者中男26例, 女24例, 年龄最小20岁, 最大65岁, 平均年龄(35.28±9.91)岁, 病程最短3个月, 最长11年, 平均病程(3.69±2.44)年;常规组患者中男22例, 女16例, 最小年龄18岁, 最大62岁, 平均年龄(35.43±8.86)岁, 病程最短4个月, 最长10年, 平均病程(3.25±2.25)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常规组:单纯给予患者碳酸锂(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64455 )口服治疗, 初始剂量为500 mg, 1次/d , 依照患者病情变化或改善的情况对剂量进行合理调整, 1周内剂量调整的范围为750~1500 mg/d, 若患者服药期间出现胃肠道不适、头晕以及震颤等不良反应, 需及时对剂量进行调整。研究组:在常规组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加用齐拉西酮(重庆圣华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70078)口服治疗, 初始剂量为20 mg/d, 2次/d , 于用餐时服用, 其后每间隔2 d增加剂量, 增加剂量≤20 mg, 治疗10 d内可将剂量增加至100~160 mg/d。若患者失眠情况严重可另加用0.8 mg的阿普唑仑或1 mg的氯硝安定予以治疗。1个疗程为4周, 治疗2个疗程后对患者的疗效进行评定。

1. 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①对患者治疗的效果进行评定, 评价标准参照BRMS[2]进行, 总计11项内容, 通过0~4分评分法进行评价, 其中患者无症状:0分;轻微症状:1分;中度症状:2分;明显症状:3分;严重症状:4分;患者治疗后BRMS评分减少>60%, 临床表现显著改善则表明显效;BRMS评分减少30%~60%, 临床表现有所改善则为有效;BRMS评分减少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研究组显效23例(46.00%), 有效25例(50.00%), 无效2例(4.00%), 总有效48例(96.00%);常规组显效11例(28.95%), 有效19例(50.00%), 无效8例(21.05%), 总有效30例(78.95%);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233, P

2. 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BRMS评分对比 治疗前, 研究组患者BRMS评分为(30.36±6.82)分, 常规组为(31.95±7.03)分,

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研究组患者BRMS评分为(15.32±5.46)分, 常规组为(18.67±5.83)分, 两组均较治疗前降低, 且研究组降低程度优于常规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 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常规组中乏力2例, 头晕2例, 呕吐恶心2例、头痛1例, 不良反应率为18.42%;研究组中乏力3例, 头痛2例, 头晕1例、呕吐恶心2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0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本文研究分析了齐拉西酮联合碳酸锂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的效果, 结果得出,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00%高于常规组78.9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 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通过碳酸锂联合齐拉西酮治疗的效果更佳, 不良反应少, 可广泛适用于临床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治疗中, 特别是对于代谢疾病及肥胖患者, 可使其治疗依从性得到提高,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金庞, 陈静, 周波, 等. 齐拉西酮合并碳酸锂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4, 23(5):576-578.

[2] 盛承东, 宋苏琪, 李军, 等. 齐拉西酮辅助治疗青春期双相情感障碍Ⅰ型躁狂发作的疗效探讨.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5, 25(19):72-75.

[3] 赵秋丽, 贾峰. 齐拉西酮合并碳酸锂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的研究. 天津药学, 2015, 27(2):31-33.

[4] 赵华. 齐拉西酮合并碳酸锂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的临床效果研究. 现代养生b, 2016, 21(6):129.

[5] 高五军, 黑燕子, 王桢桢, 等. 齐拉西酮与奎硫平合并碳酸锂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对照研究. 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23):113-114.

[6] 张振明. 齐拉西酮与碳酸锂联合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期临床疗效分析. 医药论坛杂志, 2016(5):17-18.

[7] 洪二郎, 常凤坤. 齐拉西酮联合碳酸锂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的临床效果分析. 河南医学研究, 2016(8):1462-1463.

[8] 丁毓颖. 齐拉西酮合并碳酸锂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的效果观察. 医药卫生(文摘版), 2016(5):00096.

[9] S金伟. 齐拉西酮结合碳酸锂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 中国医药科学, 2016, 6(8):80-82.

[10] 谢琴, 龚传鹏, 谢俊, 等. 齐拉西酮联合碳酸锂治疗青少年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观察.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3, 39(10):620-623.

[11] 刘向阳, 史建新, 李云. 齐拉西酮联合碳酸锂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对照研究. 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31):39-40.

[12] 杨光, 李春阳, 陈超, 等. 齐拉西酮与利培酮联合碳酸锂治疗女性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研究. 中国民康医学, 2014, 26(2):13-15.

[13] 张彦坤, 甘露春, 徐秀梅. 齐拉西酮与喹硫平联合碳酸锂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临床研究. 中国医学工程, 2016(7):14-16.

[14] 刘桂军, 杨玉涛. 齐拉西酮辅助治疗青春期双相情感障碍 I 型躁狂发作的疗效观察. 医药卫生(文摘版), 2015(12):00237.

双碳的定义第3篇

关键词 奎硫平 锂盐 双相障碍急性躁狂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在治疗躁狂症的应用中取得了理想的疗效[1],其中奎硫平是一种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国外有研究发现其治疗躁狂症的疗效靠[2],但国内研究较少,为探讨国产奎硫平治疗双相障碍急性躁狂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此本研究对比了奎硫平与锂盐治疗双相障碍急性躁狂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6月~2011年6月收治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104例,均符合CCMD-3的双相障碍躁狂发作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两组,奎硫组52例,年龄18~58岁,平均30.3±15.9岁;病程4个月~8年,平均243.4±55.6天。氯丙嗪组52例,年龄18~57岁,平均34.7±17.8岁;病程6个月~7年,平均263.6±61.8天。两组年龄,病程,性别,Young躁狂量表(YMRS),蒙哥马利和阿斯伯格抑郁症等级量表(MADRS),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差异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奎硫平组采用奎硫平,起始剂量100~200mg/日,根据病情及不良反应情况调整剂量,至第2周末均加至治疗剂量300~600mg/日,平均400±45mg/日;碳酸锂组从200mg/日开始,10天内渐加至500~600mg/日。碳酸锂片剂从250~500mg/日开始,治疗第4天500~2000mg/日。碳酸锂剂量会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调整,以期达到目标血清锂谷浓度0.6~1.2mmol/L。

结 果

两组疗效比较:经过比较治疗前,治疗后4周的BPRS,YMRS,PANSS发现,奎硫平组在YMRS,YMRS,PANSS评分下降程度均高于碳酸锂组,PRS,PANSS下降水平明显高于碳酸锂组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5),见表1。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两组均为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其中碳酸锂组恶心发生比例高于奎硫平组发生率,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硫平组便秘发生比例高于碳酸锂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讨 论

以往的治疗多使用碳酸锂,但因为碳酸锂不良反应大,容易引起锂中毒,并且需要监测血锂浓度,给治疗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和难度,近年来,奎硫平已被许多国家批准用于双相障碍,但是我国相关研究较少,为此本研究对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患者104例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4周的BPRS,YMRS,PANSS发现,奎硫平组在YMRS,YMRS,PANSS评分下降程度均高于碳酸锂组,PRS,PANSS下降水平明显高于碳酸锂组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5),这一研究结果说明奎硫平在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并且本研究进一步观察发现碳酸锂组恶心发生比例高于奎硫平组发生率,硫平组便秘发生比例高于碳酸锂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硫平在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中无严重的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双碳的定义第4篇

从消费角度分析了碳排放对制定相应的二氧化碳减排政策具有的重要参考价值。结合电力系统的特点,提出了碳排放流的概念,并将其应用于电力负荷的碳排放计算。针对联营交易与双边交易共存的混合电力市场,提出了一种基于交易的碳排放流计算模型。该模型考虑了负荷所参与电力交易方式的差异。首先,根据各交易对支路潮流的使用份额,将对应于网络损耗的碳排放分配给所有电力交易。然后,将网络损耗从原始有损网络中移去,实现联营交易与双边交易的解耦。最后,将双边电力交易继续从网络中减去,得到只存在联营交易的无损网络。在新网络中,应用潮流追踪将相应的碳排放分配给联营交易内部的各子交易。将上述计算过程合并,即可得到对应负荷电力消费的碳排放。所得结果可向负荷提供与其电力消费有关的碳排放信息,这将可能影响负荷的消费行为并有助于低碳电力的发展。最后,以简单节点系统为算例,验证了所提计算模型的有效性。

关键词:

碳排放流;混合电力市场;网损分摊;低碳电力

电力行业已经成为最大的碳排放源之一,特别是在中国,电力发电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占总碳排放量的比例多达40%[1-2]。因此,电力行业的低碳发展对于二氧化碳减排至关重要。在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的诸多对策中,碳排放交易市场被寄予厚望。为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多数研究者认为,应当首先确定合理的碳排放责任,这需要制定一个公平合理的碳排放计算方法。对于电力行业,传统的碳排放计算方法,如统计法[3-4]和生命周期分析法[5],主要关注发电厂产生的“看得见”二氧化碳排放。这些方法通常假定生产者应当为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负责。尽管电力消费过程中不产生任何二氧化碳,事实上,发电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根源于电力消费,消费者应当为电力生产而产生的二氧化碳负责。从消费的角度理解、分析二氧化碳排放是十分必要的。当电力消费对应的碳排放能够确定,消费者便能够管理自己的消费行为,以帮助二氧化碳减排。在电力系统中,不同的负荷可能由多个电源供电。由于不同电源的碳排放强度通常不同,前面提到的仅采用一个平均碳排放系数进行相应碳排放计算的方法不适用于电力系统中负荷的碳排放计算。文献[6]提出碳排放流的概念来分析网络中的碳排放流,并将其用于负荷碳排放计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随后,研究者针对网络中的碳排放流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文献[7-8]分别探讨了电力系统中碳排放流的计算方法,并以简单的系统进行了验证。文献[9]进一步研究了碳排放流在系统中的分布机理。文献[10-12]应用碳排放流的概念对六大区域电网之间电力传输对应的碳排放转移进行了分析。文献[13]将碳排放流计算从有功功率延展到复功率,通过复功率潮流追踪负荷碳排放。文献[14]则将随机潮流引入碳排放流的分析,变原有的确定性碳排放流为随机碳排放流,进一步拓展了碳排放流的应用范围。上述研究都是基于潮流追踪所应用的比例共享假设[15-17]。在电力联营市场中,负荷消耗的电能没有被指定供电电源,假定负荷由网络中所有的电源共同供电、比例共享是合理的。然而,在混合电力市场中,采用双边交易的负荷由确定的电源供电,相应的碳排放也应当直接归算到该负荷,此时比例共享的原则不再合理。因此,在一个混合电力市场中,必须采用新的碳排放计算方法对负荷进行碳排放计算。本文提出一种以交易为分配主体的计算模型,来解决混合电力市场下的负荷碳排放计算问题。计算模型以电力交易为碳排放分配的主体。负荷所消费的电力由联营交易和双边交易两部分组成。对于负荷,其双边交易和联营交易的供电电源一般不同,即碳排放源不同,所以在计算各交易对应的碳排放时,双边交易和联营交易需分别处理。有损网络中,网络损耗由2种交易共同作用而产生,为实现双边交易和联营交易的解耦,根据各交易对线路的使用份额,将网络损耗对应的碳排放分配给各交易。将双边交易和联营交易解耦之后,应用追踪法计算联营交易内部各子交易的碳排放。合并计算即可得到对应负荷总电力消费量的碳排放。上述计算模型考虑了负荷参与的电力交易类型,能够应用于同时存在双边交易和联营交易的电力市场。通过对简单5节点系统进行测试,验证了该计算模型的有效性。

1碳排放流在两种交易方式间的分配

1.1碳排放流分析中的两个概念在碳排放流分析中,有2个重要的概念:碳流率和碳强度(也称碳密度)。两者将碳排放与电力系统中的潮流相结合,构成电力系统碳排放流分析的基础。根据文献[6]的定义,碳流率R定义为单位时间内网络通过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用来描述网络中碳排放流的速率,对应于潮流分析中的功率。碳排放强度e则定义为生产单位电能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用来描述电能的碳排放属性。

1.2潮流追踪与碳排放流计算本文所涉及的混合电力市场,有2种形式的电力交易:联营交易和双边交易。对于双边电力交易,功率的源、汇是确定的,相应的,碳排放流的源、汇也是固定的。因此,双边交易应当与联营交易区分开来。在无损网络中,潮流计算通常采用线性的直流潮流方程。由于系统满足叠加性,所有的双边电力交易可以从原始网络中直接移除,余下的部分即为一个只存在联营交易的网络。然后,基于比例共享原则,负荷处的碳流率可以仿照潮流追踪追溯其源头。

2网损碳流率的分配

有损网络中,网络损耗由系统中所有的电力交易共同决定。网损的存在使得2种类型的交易不能直接解耦。考虑将网络损耗单独处理,以一定规则分配给不同交易,则去除网损后的网络可以视为一个无损网络,即实现了从有损网络到无损网络转换。借助上一节中的计算方法,系统的碳流率可进一步向各交易分配。直接应用追踪法,能够将网络损耗对应的碳流率分配到各个节点[8],但分配结果是基于比例共享原则得到的,不能考虑负荷参与双边交易的情况。在混合市场下,碳排放计算的主体是交易,网损碳流率分配过程中,需要区分双边交易和联营交易。基于线路使用份额的分配方法以各个交易为主体,能够根据各交易对支路的使用份额,将支路损耗对应的碳流率向不同交易进行合理分配。因此,有损网络中,负荷碳流率计算可分2部分:一部分,根据交易对支路潮流的使用份额,将网络损耗对应的碳流率分配到不同的交易;另一部分,移除网络损耗和双边交易,形成只存在联营交易的无损网络,应用追踪法计算负荷参与联营交易所应分配的碳流率。然后,合并计算可得到负荷最终应分配的碳流率。首先计算支路损耗对应的碳流率,其可以利用节点碳强度法求解[18]。但这种方法不能给出支路损耗碳流率的来源构成,在移除网损功率时,不能确定各机组应当减去的功率。考虑用追踪法求解支路损耗对应的碳流率[8],将支路损耗视为支路上的一个负荷,原系统扩展到n+l个节点。利用上一节介绍的追踪法,可得到任意节点负荷向量PD与机组出力的关系。

3算例分析

调用MATPOWER求解各双边交易单独作用下系统的潮流分布。应用式(16),支路损耗对应的碳流率根据各交易所引起的支路潮流大小进行分配,得到分配结果如表4所示。将网络损耗和2项双边电力交易从原始有损网络中移除,得到只存在联营电力交易的无损网络。将表3中第3至5列求和,可得机组G1、G2和G3对系统网损的贡献分别占各自出力的2.8%、3.0%和2.3%。则在新网络中,机组G1、G2和G3的有功出力分别为47.2、47.0和5.8MW,负荷L1和L2的有功功率需求均为50MW。调用MATPOWER重新计算网络中的潮流分布,网络分配矩阵T可由式(8)(9)和(10)计算得出。由式(19)可得每个负荷最终分配到的总碳流率,结果见表6。为便于比较,表中给出了同样负荷条件下应用文献[8]中追踪法所计算的负荷碳流率。对于负荷L2,其通过双边交易向机组G1购电。在追踪法下,消费了等量电能的负荷L1和L2碳排放分配值相差不大。实际上,由于同低碳强度的机组G1有50MW的双边交易,负荷L2购买了更多的低碳电力。追踪法的分配结果不符合购买更多的低碳电,分配到更少碳排放的预期。有损网络下,本文方法计算得到的负荷L2的分配值比负荷L1少26%。同时,与追踪法结果相比,负荷L2的碳排放分配值降低了18%。若负荷L2与机组G1的双边交易量继续增大,2种计算方法下所得到的负荷L2分配的碳流率差异将会更大。上述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方法能够计算对应负荷电力消费的碳排放,并且能够考虑负荷参与双边电力交易的情况。同时,计算结果能够向各个负荷提供其碳排放的构成信息,这使得负荷可以通过以低碳强度电源替代高碳强度电源的方式来减少自身的碳足迹。随着电力市场的放开,双边交易的范围将逐渐扩大。基于低碳消费的意识,负荷可能更倾向于向低碳强度机组购电,这将有助于风电、太阳能发电等低碳电力的发展。

4结论

双碳的定义第5篇

【关键词】

齐拉西酮;碳酸锂;双相障碍;躁狂发作

A control study of ziprasidone vs. Lithium carbonate in the treatment of the therapy of bipolar disorder manic episode

LIU Xiangyang,SHI Jianxin,LI Yun.

Mental Hospital of Zhumadian City,Zhumadian 463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quetiapine vs. Lithium carbonate in the treatment of bipolar disorder manic episode(BDME).Methods Sixtyeight BDM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wo groups of 34 ones each,research group took orally quetiapine and control group did lithium carbonate for 6 weeks. Clinical efficacies were assessed with the BeckRafaelsen Mania Scale(BRMS) and 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 (TESS) before treatment and at the end of the 2nd,4th and 6nd week. Results Score of study group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second week,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was significant.Scores of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the 6th weeks,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was not significant,adverse reactions of two groups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Conclusion Ziprasidone combined with lithium is rapid onset,curative effects,less adverse reaction and higher security in treatment of manic episodes of bipolar disorder.

【Key words】

Ziprasidone;Lithium;Bipolar disorder;Manic episode

作者单位:463000河南省驻马店市精神病医院

目前,在治疗双向障碍躁狂发作时多采用心境稳定剂联合抗精神病药治疗,可以较快地控制躁狂发作。齐拉西酮属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已广泛应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且不良反应轻微。在2004年就获得美国FDA批准作为合并用药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临床适应证,在国内很少有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研究报告资料,为了评价齐拉西酮联合治疗双相躁狂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将齐拉西酮联合碳酸锂与单用碳酸锂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为2009年3月至2010年8月我院门诊或住院的患者。入组标准:①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第3版)中双相障碍躁狂发作诊断标准,包括目前为轻躁狂、目前为无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目前为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目前为混合性发作或目前为快速循环性发作。②倍克拉范森躁狂量表[1](BRMS)≥10分。③年龄18~60岁。④患者法定监护人签署入组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有严重躯体疾病者。②妊娠期及哺乳期患者。③酒及药物物质依赖的患者。④入选前1周内使用过抗精神病药、抗躁狂药、抗抽搐药或者入选前1个月内使用过抗精神病药长效制剂。

符合条件共68例,随机分入研究组(n=34)与对照组(n=34)。研究组给予齐拉西酮联合碳酸锂治疗,对照组给予碳酸锂治疗。研究组:男24例,女10例;年龄19~58岁,平均(48±11)岁;病程6个月~13年,平均病程(48±33)个月。对照组:男26例,女8例;年龄18~60岁,平均(49±12)岁;病程5个月~14年,平均病程(49±32)个月。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和入组时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给药方法 研究组口服齐拉西酮和碳酸锂治疗,齐拉西酮起始剂量40 mg/d,根据疗效及不良反应调整剂量,2周内加至80~160 mg/d,平均剂量110.37 mg/d;两组均口服碳酸锂治疗,起始剂量0.25 g/d,2周内加至0.75~1.5 g/d,研究组平均剂量0.87 g/d,对照组平均剂量1.23 g/d,同时监测血锂浓度,使血锂浓度稳定在0.8~1.2 mmol/L。疗程共6周,治疗期间不联用其他抗精神病药物及其他心境稳定剂。可据情况应用苯二氮卓类、苯海索、普萘洛尔等。

1.2.2 疗效及安全性评定 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6周末应用BRMS评定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BRMS减分率≥50%为有效,BRMS≤5分为临床痊愈。治疗前后检查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脑电图等。

1.2.3 统计学方法 对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BRMS评分比较

在治疗前两组间BRM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2周末两组间BM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2周末研究组减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在第6周末两组减分无明显差异。见表1。

2.2 研究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治疗6周末两组各34 例均完成研究,第2周末研究组有效率为61.76%,对照组为26.4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9,P0.05)。

2.3 两组间不良反应比较

研究组的不良反应有:锥体外系反应反应1例,嗜睡2例,失眠1例,口干1例,细震颤1例,便秘1例,心电图异常2例(心动过速1例,T波改变1 例),肝功能异常1例;对照组不良反应有:食欲减退3例,口干2例,便秘1例,震颤1例,失眠1例,血象异常1例。不良事件发生率:研究组29.4%对照组26.47%,研究组略高于对照组。

3 讨论

碳酸锂是治疗躁狂发作的首选药物[2],但起效慢,需持续用药2~3周的时间才能显效。单用碳酸锂治疗躁狂发作需要用较高的剂量,这样一来不良反应发生的机率就会增加,且锂盐的治疗量和中毒量较接近,须对血锂浓度进行监测,帮助调节剂量,以及及时发现急性中毒。应用齐拉西酮联合碳酸锂治疗躁狂发作时碳酸锂的剂量就可以适当降低,从而碳酸锂的不良反应就会减少,血锂浓度低于其中毒浓度的距离就会增大,发生中毒的机率就会减少,因此治疗的安全性就增加了。据有关资料:齐拉西酮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痛、嗜睡、眩晕、恶心和消化不良。就本次的对照研究: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并没有因联合用药而显著增加,也没有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更没有因不能耐受不良反应而中止治疗的。可见,研究组联合治疗的安全性并没有降低,反而因碳酸锂应用剂量的降低出现锂中毒的机率下降了,碳酸锂所致的不良反应减少了,治疗就会变得更安全些。

齐拉西酮是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2],具有高的5HT2A/D2拮抗比率,并独具5HT 和NE再摄取抑制作用,除了能治疗精神分裂症各种症状外,还能治疗情绪障碍。据有关资料:齐拉西酮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疗效显著,且起效迅速[4],在治疗后的第2天就观察到了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显示:组间相比研究组BRMS减分率在治疗的第2周末评分就显著优于对照组,研究组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到第4周末评分时组间对比才无显著差异。可见,齐拉西酮可有效快速控制躁狂发作,从而可减轻病房管理压力,降低不良事件发生。

综上所述,齐拉西酮联合碳酸锂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比单用碳酸锂起效迅速,可有效快速控制症状,不良反应并没有因联合用药而显著增加,是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又一个有效的治疗选择。本研究存在有样本量小,观察时间短等不足,长期联合用药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 并延长观察时间。

参 考 文 献

[1]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17120.

[2] 沈其杰.双相障碍防治指南.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3537.

双碳的定义第6篇

卖点提炼要实且直,不能大而空

为解决“低碳”概念与消费者的利益之间隔着一层纸的问题,海信科龙在推广低碳主打产品海信双模变频空调前,市场部人员曾进行了反复讨论。有人强调要突出海信在国内最先做变频空调的历史,强调海信连续13年获得变频空调销量第一名;有人强调要突出海信是全国变频控制器分委会秘书处单位,负责牵头制定全国变频控制器标准的资格;有人强调要突出海信双模变频空调通过了权威部门的鉴定,技术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有人强调海信双模变频空调的能效比全部高于国家节能级别,并且全部采用无氟制冷剂……

诚然,上述观点从传播信息、积累形象的角度来说,似乎都有道理,但仔细分析后会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缺憾,就是没有体现海信双模变频空调有哪些具体优势,无法使消费者在听完介绍之后,联想到如果购买它能给自己、给社会带来哪些好处,更遑论产生其他有利于企业品牌建设的联想。很显然,它们都不适合用作产品的卖点。

卖点诉求要兼顾大我与小我

经过反复碰撞、讨论,最终大家决定将双模变频空调的卖点聚焦到两点:一是要告诉消费者,购买双模无氟变频空调在经济上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也就是使用过程中给自己省钱的利益点;二是告诉消费者,选择海信双模变频空调对于保护地球环境能产生哪些积极意义,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肩负社会责任的神圣使命。

为将两个根本利益点具体地、形象地概括出来,经过大家商议决定,对第一个利益点——省钱,利用双模变频空调与普通空调对比,每天、每年能节省多少度电来表现;对第二个利益点——保护地球环境,利用树木吸取二氧化碳的常识,计算如果全国都普及双模变频空调每年能省多少度电,因此会减排多少二氧化碳,相当于为地球种植多少棵树。

卖点阐述要以数据为利器

为使消费者信服,在计算相关数据时,坚持引用国家统计局统计、国家科技部等权威机构公布的数据,并且强调数学逻辑。

众所周知,在新能效国标未实施前,绝大多数定速空调的能效比处于5级2.6的水平,而变频空调的能效比大多在国标(SEER)4.2以上。因此,如果以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最新数据——2009年1~12月,我国共生产空调器8087.2万台为依据的话,那么,如果我们将每年产销的超过8000万台能效比为2.6的定速空调全部换成能效比为4.2的变频空调,按照每台空调制冷量平均为1.5P(3500W)的能力,每天运行10小时,每年开机120天来计算,每天每台节电为5128(瓦),每年每台节电为:5128×120=615.4(度=千瓦时),由此可见,全面普及变频空调全国一年可省电高达497.7亿度。

在此基础之上,由于双模变频空调比同规格同能效比的变频空调还要省电20%,因此如果生产的全部是双模变频空调的话,则中国每年生产的空调总体一年实际节电为597亿度。而节省1度电可相应减排0.99千克二氧化碳,照此计算,全面普及双模变频空调产品,全国一年可减排二氧化碳5912万吨。

双碳的定义第7篇

关键词:双渠道供应链;碳排放;成本共担契约;收益共享契约;供应链协调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7.03.20

中图分类号:F124.5;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7)03-0092-07

Abstract: Taking the carbon emission cost in retail channel and manufacturers investment effort to reduce carbon emission into consideration, a dualchannel lowcarbon supply chain game model dominated by the manufacturer is built, the optimal decision variable values under different channel structures are obtained. Conclusions illustrate that consumers low loyalty to retail channel is the precondition of manufacturer to use dualchannel supply chain. The carbon emission cost in retail channel decides whether the dualchannel supply exists or not, both the gross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and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of unit product decrease as the carbon emission cost in retail channel increases. It addresses and examines the “cost sharing+revenue sharing” contract, results illustrate that high sharing portions can coordinate the supply chain easily, but the specific values should be negotiated by manufacturer and retailer.

Key words: dualchannel supply chain; carbon emission; cost sharing contract; revenue sharing contract;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各国做出许多努力来控制碳排放,如1997年的“京都谈判”和2005年成立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ETS)。《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宣布我国计划在2030年左右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明确了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发展的鹇苑较颍给我国企业的节能减排提出新的挑战。除各国政府要求碳减排外,消费者环保观念的觉醒也促使生产商、零售商重视生产环节、销售运输环节的节能减排,许多消费者已经在关注商品的低碳属性。在这一大环境下,如何在供应链各个环节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减少碳排放量,成为了企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低碳产品生产商逐渐开始使用直销渠道,近几年电商产业的兴起代表了这一趋势。由于直销渠道具有不同于传统零售渠道的特点,这需要低碳产品生产商重新审视新增直销渠道的供应链低碳化管理。总的来说,研究直销渠道出现后双渠道低碳供应链管理具有十分必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1 文献综述

1.1 关于双渠道供应链竞争、优化的研究

在竞争方面,很多文献对生产商开辟直销渠道后的渠道价格、利润以及渠道的相互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大多表明双渠道供应链有着更好的表现[1-3]。Ghosh等[4]考虑了渠道结构对供应链决策的影响,Cai[5]认为双渠道不总是最优,给出了直销渠道优于传统零售渠道的条件。

在优化方面,早期学者主要使用的还是加价或者价格折扣契约[6-8]。Ryan等[9]研究了随机需求下的双渠道协调,分析了最低价格限制下的收益共享契约和损失共享契约。Ma等[10]认为共享质量改进成本和提高销售努力成本的契约可以协调供应链。

1.2 考虑低碳约束的单渠道供应链研究

Benjaafar等[11]认为在碳配额和碳税政策下,供应链成员通过调整库存、订货量来达到减排,供应链成员合作可以减少减排成本。Du等[12]研究了一个由生产商和碳排放权提供商组成的供应链,碳配额越高,生产商的产量越大,利润越高,而碳排放权提供商利润越小。Carrillo等[13]考虑产品销售过程中会产生碳排放成本,发现消费者对直销渠道的认可度以及不同渠道的碳排放成本差异会影响零售商的渠道选择;而碳税和碳配额无异于放大了渠道间的碳成本差异,因此政府需要认真考虑碳税对不同行业的影响。谢鑫鹏等[14]在CDM框架下结合碳排放权交易给出了零供双方合作的区间。

1.3 低碳供应链的协调研究

Barari等[15]建立演化博弈模型,将减排成本纳入需求函数,生产商负责生产绿色产品,零售商负责销售,最后供应链成员之间能达到经济层面和环境层面上的协调。Li等[16]将生产商提高减排率纳入需求函数,在双渠道供应链模型下讨论了低碳产品的定价、减排率和供应链双方利润,分析了消费者对传统零售渠道的忠诚度、生产商提高减排率的成本对双渠道供应链的影响,并运用两部收费契约来协调供应链成员的利益。

可见,目前学者侧重于供应链定价、库存、利润与协调等方面的研究,部分学者在单渠道供应链中加入低碳约束,得到碳减排成果的结论,但对双渠道供应链低碳化及其协调研究的成果不多。本文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在需求函数中引入生产商投资减排,同时考虑零售商在销售产品过程中支付碳排放成本,分析生产商和零售商在不同渠道结构下的行动决策与供应链协调。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一是建立双渠道供应链低碳化模型,比较了单一传统零售渠道、双渠道分散决策、双渠道集中决策的结果,分析了生产商新增直销渠道的条件;二是考虑了消费者对零售渠道的忠诚度对整个供应链决策的影响;三是考虑了传统零售渠道产品销售的单位碳排放成本对双渠道供应链减排的影响;四是提出了一个“成本共担+利润共享”契约实现供应链协调。

2 模型设计、求解与分析

2.1 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生产商考虑在传统零售渠道外开设直销渠道,零售商只通过传统零售渠道来销售该低碳产品,消费者拥有一定的环保意识,其对该低碳产品的需求随着单位低碳产品碳减排量的提高而上升。在市场中,消费者根据自身偏好来选择传统零售渠道或者直销渠道来购买(见图1)。

生产商、零售商面临的需求均为单位产品减排量与该低碳产品价格的线性函数,需求随着价格上升而下降,随着单位产品减排量而上升。两个渠道统一定价,没有库存。

其中:0

假设2:不考虑产品生产单位成本,直销渠道中的碳排放量为0,因此生产商直销渠道碳排放成本为0;传统零售渠道销售单位产品所支付的碳排放成本为e(来自于政府的碳税政策、物流产生的能源消耗等)。根据Weber等[17]的发现,直销渠道销售产品比传统零售渠道销售产品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少得多,具体表现为传统零售渠道存在大量的货物库存、货物运输成本,而直销渠道可以通过更集中的库存、物流来减少碳足迹。

假设3:生产商需要投入成本来升级生产技术、机械设备以减排,投资成本为单位低碳产品减排量的凹函数C(θ)=ηθ22,η为减排投资成本系数,其中固定成本假设为0。

本文使用的变量及其含义参见表1。

图6表明了不同渠道结构下,传统零售渠道产品销售产生的碳排放成本对供应链总减排量的影响。可以看到,双渠道集中决策中的减排量远高于分散决策与单一零售渠道时的减排量。这是因为集中决策下整个供应链的总需求得到扩大,而且减排水平在一定条件下也比分散决策和单一零售渠道时高,验证了命题4。

从图7和图8可以看到消费者对零售渠道忠诚度ρ、传统零售渠道产品销售产生的碳排放成本e对单位产品减排量θ以及分散决策下生产商批发价格w的影响,θ和w都与e和ρ成负相关关系,验证了命题2和命题3。

一个契约是否有效,需要看是否满足参与约束条件和激励相容条件。图9是参与约束条件的检验,在使用“成本分担+收益共享”契约后,生a商和零售商的利润之和等于集中决策下供应链的总利润,恒大于分散决策下的总利润,满足参与约束条件,即供应链可以达到协调。图10是激励相容条件的检验,模拟的是λ=0.72、γ=0.55和λ=γ=0.72时的供应链协调情况。从图10可以看到,当γ=0.55时,采用协调契约后零售商的利润一直大于分散决策下的利润水平,说明零售商的利润在协调之后得到提升,而生产商采用协调契约后利润是否比未协调之前要好则不一定,θ的取值是关键。当θ较低时,生产商也能得到改善;当θ较高时,生产商会蒙受损失。此时生产商不一定愿意接受契约。当λ=γ=0.72时,生产商利润得到巨大提高,远高于未协调时的利润水平,但当θ较高时,生产商利润仍会下降至协调之前的利润水平之下。因此,θ的取值仍然决定着契约是否为双方所接受。也就是说契约并不必然满足激励相容条件。为使供应链成员双方都得到较好的利润分配结果,要求λ和γ的取值都比较高,亦即生产商分享零售商利润比例与零售商所承担的减排成本比例都比较高,才可能实现供应链协调。这是因为生产商在整个博弈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其次是生产商提供了一个较低的批发价格给零售商。

4 结论

本文构建了一个生产商作为斯塔克伯格竞争领导者的双渠道低碳供应链,通过将零售渠道销售产品产生的碳排放成本、单位产品的减排量和消费者对零售渠道的忠诚度纳入模型,研究了低碳供应链的渠道选择和协调优化。通过数理分析和数值模拟,得到以下结论:

(1)生产商建立双渠道供应链要满足前提条件(消费者对零售渠道的忠诚度不高)。如果消费者都倾向于从零售渠道购买,直销渠道需求太小而导致生产商无意新增直销渠道;如果消费者都倾向于从直销渠道购买,则零售价格过低,零售商不会销售该产品。

(2)传统零售渠道中产品销售产生的碳排放成本是决定双渠道供应链是否存在的关键因素。当碳排放成本较小时,生产商新增直销渠道可以增加其利润,否则生产商没有动力新增直销渠道。

(3)由于存在“双重边际化”,使用“成本分担+收益共享”契约后,供应链协调可以实现,但具体实施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较高的成本共担因子和收益共享因子才能实现,具体由双方谈判力量决定。

(4)传统零售渠道中产品销售产生的碳排放成本越高,供应链总减排量和单位产品碳减排量越低,反之则反。

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假设市场需求为线性需求函数,没有考虑需求的波动性;另外,现实中零售商也开始使用直销渠道,因此建立一个包含三渠道的供应链模型,考虑三渠道之间的竞争与协调也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Chiang,W K, Chhajed D, Hess J D. Direct Marketing, Indirect Profits: A Strategic Analysis of Dual-Channel Supply-Chain Design [J]. Management Science, 2003, 49(1): 1-20.

[2]Tsay A A, Narendra A. Channel Conflict and Coordination in the E-Commerce Age [J].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4, 13(1):93-110.

[3]Dumrongsiri A, Fan M, Jain A, et al. A Supply Chain Model with Direct and Retail Channels [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8, 187(3):691-718.

[4]Ghosh D, Shah J.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Greening Policies Across Supply Chain Structures [J]. Int. J.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2, 135(2):568-583.

[5]Cai G S. Channel Selection and Coordination in Dual-Channel Supply Chains [J]. Journal of Retailing, 2010, 86(1):22-36.

[6]Kurata H, Yao D Q, Liu J J. Pricing Policies under Direct vs. Indirect Channel Competition and National vs. Store Brand Competition [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7, 180(1):262-281.

[7]Cai G S, Zhang Z G, Zhang M. Gam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n Dual-channel Supply Chain Competition with Price Discounts and Pricing Schemes [J]. Int. J.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9, 117(1):80-96.

[8]Boyaci T. Competitive Stocking and Coordination in a Multiple-channel Distribution System [J]. IIE Transactions, 2005, 37(5):407-427.

[9]Ryan J K, Sun D, Zhao X Y. Coordinating a Supply Chain with a Manufacturer-Owned Online Channel: A Dual Channel Model Under Price Competition [J].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2013, 60(2):247-259.

[10]Ma P, Wang H Y, Shang J. Contract Design for Two-stage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Integrating Manufacturer-quality and Retailer-marketing Efforts [J]. 2013, 146(2):745-755.

[11]Benjaafar S, Li Y Z, Daskin M. Carbon Footprint and the Management of Supply Chains: Insights from Simple Model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13, 10(1):99-116.

[12]Du S F, Zhu L L, Liang L, et al. Emission-dependent Supply Chain and Environment-policy-making in the ‘cap-and-trade’ System[J]. Energy Policy, 2013, 57(1):61-67.

[13]Carrillo J E, Vakharia A J, Wang R X. 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for Online Retailing[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14, 239(3):744-755.

[14]x鑫鹏,赵道致. 基于CDM的两级低碳供应链企业产品定价与减排决策机制研究[J].软科学,2013(5):80-85.

[15]Barari Sikhar, Agarwal G, Zhang W J, et al. A Decision Framework for the Analysis of Green Supply Chain Contracts: An Evolutionary Game Approach [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12, 39(3):2965-2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