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能力作风建设的意义(合集7篇)

时间:2023-11-23 11:03:03
能力作风建设的意义

能力作风建设的意义第1篇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党风正则干群和,干群和则社会稳。反腐倡廉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大任务,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促进社会和谐的紧迫任务。我们要认真学习好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好全会决定,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努力做好反腐倡廉工作,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和重要保障,我们党要完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历史重任,就必须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带动民风,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世纪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战略目标和重大举措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党的先进性的伟大实践。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过程,必将使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充分实现、有力维护和可靠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重大发展。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团结最广大人民的重要基础。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确保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要求。只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才能始终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稳定的社会秩序,才能不断增强应对复杂局面和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党风廉政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政治基础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落到实处,就必须高度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人民群众看社会是否和谐,不仅看党的方针政策是否代表他们的根本利益,更直观的是看党员干部的作风是否端正,是否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由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引发的矛盾,必须通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来解决。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理顺群众情绪,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党风政风影响和带动社会风气,只有通过加强教育和管理,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提高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水平和廉洁从政意识,才能促进全社会形成诚信友爱的风气,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向前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本身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优良的作风,严明的纪律,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成功经验,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抓紧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能够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三、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自觉把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要求贯彻落实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去,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反腐倡廉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我们要正确把握形势,把反腐倡廉工作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要坚持反腐倡廉战略方针,积极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采取有力措施,狠抓《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贯彻落实。

反腐倡廉必须以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为根本。解决好这三个“观”的问题,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首要任务。要摆正主与仆的位置,常存公仆情怀。我们要不断强化宗旨意识,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内化为自觉行动,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己任,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人民公仆”。要坚持权与责的统一,牢固树立责任意识。要走出“官本位”误区,强化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领导干部特别要切记“权力就是责任”、“权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要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大力弘扬奉献精神。党员干部要清醒认识到自己承担的社会义务,使每个干部都能做到以民为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为杂念所扰,不为亲情所困,不为私利所动,让正确的利益观在人们的思想上扎根、实践中闪光、奉献中升华。

要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重点,加强党风廉政教育。结合实际,进行正反两方面的教育,促进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贯彻,注重党性锻炼,提高道德修养,培养廉洁从政意识,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要完善制度,加强监督,规范从政行为,促进党员干部自省、自律,自觉做到明是非、知廉耻、晓荣辱,做一个心地清静、品行端正的人,要为民、亲民、利民、乐于奉献,要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做一个求真务实、奋发有为的人。干部队伍清正廉洁、团结向上,[此篇范文为文秘站 作者原创作品转载请加文秘站 外部链接]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要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领导干部增强党性修养和廉洁从政意识,规范从政行为。

我们要在行为上养成清白清正的习惯。现实生活中,绝对多数的人都痛恨腐败,但面对腐败现象,仍有一部分人在愤怒的同时,又不得不随波逐流。必须从规范人的行为方式,约束人的不轨举止入手,摒弃那种“臭豆腐”现象。要常怀“畏惧之心”,常思“贪欲之害”,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谨言不会出错,慎行不会跌跤。要强化自我约束,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常思“贪欲之害”,常观“前车”之鉴,常闻“警世”之言,不做出格之事。要培育廉洁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坚持预防为主,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时时处处检点自己的言行,把清廉、清正、清白的行为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要保持发扬艰苦朴素优良作风。艰苦朴素也是廉政建设的基础和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力量。“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被客观历史事实证明了的(本篇文章来源于文秘站 -百度直接输入“文秘站 ”第一个网站便是[注:中间加的符号请勿复制])规律。我们要淡泊名利重事业,多奉献、少索取,多吃苦、少享受;任何时候都把党和人民的利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至高无尚的位置,不计个人名利得失,不求一己荣辱进退。只有这样,党风才能澄明,社会才能和谐。

能力作风建设的意义第2篇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世纪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战略目标和重大举措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党的先进性的伟大实践。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过程,必将使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充分实现、有力维护和可靠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重大发展。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团结最广大人民的重要基础。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布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确保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要求。只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才能始终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稳定的社会秩序,才能不断增强应对复杂局面和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党风廉政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政治基础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落到实处,就必须高度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人民群众看社会是否和谐,不仅看党的方针政策是否代表他们的根本利益,更直观的是看党员干部的作风是否端正,是否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由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引发的矛盾,必须通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来解决。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理顺群众情绪,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党风政风影响和带动社会风气,只有通过加强教育和治理,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提高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水平和廉洁从政意识,才能促进全社会形成诚信友爱的风气,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向前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本身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优良的作风,严明的纪律,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成功经验,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抓紧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能够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三、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共中心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自觉把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要求贯彻落实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去,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反腐倡廉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我们要正确把握形势,把反腐倡廉工作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要坚持反腐倡廉战略方针,积极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采取有力措施,狠抓《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贯彻落实。

反腐倡廉必须以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为根本。解决好这三个“观”的问题,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首要任务。要摆正主与仆的位置,常存公仆情怀。我们要不断强化宗旨意识,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内化为自觉行动,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己任,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人民公仆”。要坚持权与责的统一,牢固树立责任意识。要走出“官本位”误区,强化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领导干部非凡要切记“权力就是责任”、“权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要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大力弘扬奉献精神。党员干部要清醒熟悉到自己承担的社会义务,使每个干部都能做到以民为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为杂念所扰,不为亲情所困,不为私利所动,让正确的利益观在人们的思想上扎根、实践中闪光、奉献中升华。

要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重点,加强党风廉政教育。结合实际,进行正反两方面的教育,促进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贯彻,注重党性锻炼,提高道德修养,培养廉洁从政意识,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要完善制度,加强监督,规范从政行为,促进党员干部自省、自律,自觉做到明是非、知廉耻、晓荣辱,做一个心地清静、品行端正的人,要为民、亲民、利民、乐于奉献,要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做一个求真务实、奋发有为的人。干部队伍清正廉洁、团结向上,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要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领导干部增强党性修养和廉洁从政意识,规范从政行为。

我们要在行为上养成清白清正的习惯。现实生活中,绝对多数的人都痛恨腐败,但面对腐败现象,仍有一部分人在愤怒的同时,又不得不随波逐流。必须从规范人的行为方式,约束人的不轨举止入手,摒弃那种“臭豆腐”现象。要常怀“畏惧之心”,常思“贪欲之害”,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谨言不会出错,慎行不会跌跤。要强化自我约束,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常思“贪欲之害”,常观“前车”之鉴,常闻“警世”之言,不做出格之事。要培育廉洁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坚持预防为主,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时时处处检点自己的言行,把清廉、清正、清白的行为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能力作风建设的意义第3篇

高校党风建设的重要性

在现代大学教育中,党风、校风、教风、学风是大学文化建设和大学精神培育的重要内容。高校要实现科学发展,离不开党风、校风、教风、学风的根本好转。可以说,一所高校的党风是学校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力量之源,是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体现。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历来重视党风建设。党风,又称党的作风。一所高校的党风就是这个学校的党组织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风气。在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都十分注重党风建设。恩格斯逝世前发出的最后一封信,是他在1895年6月28日写给意大利工人运动活动家菲力浦・屠拉梯的。他在信中对巴枯宁等人“华而不实作风”进行了严厉批判。1922年3月6日,列宁在题为《论苏维埃共和国的国内外形势》的演说中,尖锐地指出“我们内部最可恶的敌人就是”。是最早提出“党风”科学概念的中国共产党人。他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明确提出“党风即党的作风”的理念。邓小平提出“党风问题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反复强调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强调要深入推进党风建设。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作风问题抓和不抓大不一样,小抓大抓也大不一样,只有动真格打硬仗,才能扫除顽瘴痼疾,取得人民满意的实效。

高校党风建设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2014年底,就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他的这一讲话精神为高校做好新时期党风建设工作提供了根本原则。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必须在办学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优秀人才。这一鲜明意识形态属性是由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性质决定的。当前,面对日益激烈的意识形态的斗争,面对互联网时代的舆论战,面对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新要求和新期望,高校亟待提升思想引领能力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而这些都为高校进一步加强党风建设提出了新任务和新挑战,因此,高校必须围绕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目标,按照全面从严治党对高校的总体要求,加强和改进党风建设,从而为高校改革发展与综合治理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这既是加强高校党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解决高校管党治党失之于宽松软问题的必然路径。

纵观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关于党风建设以及高校党建的重要性的诸多论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共产党向来重视党风建设和高校党建工作。而新形势下,高校要办人民满意教育,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加强党风建设,以党风建设统领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党风和校风的关系

校风是一所学校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倾向、文化素养、精神风貌和行为态度的综合反映或整体形象。优良的校风是学校的无形资产和重要的教育资源,对师生具有强烈的感染和激励作用。要形成良好的校风,必须先抓党风,这是由党风和校风之间的关系决定的。

党风是校风的核心和表率 党风建设是校风建设的一部分,但又高于校风建设的要求。党风是校风建设的灵魂和核心,党风建设的成效,事关校风建设方向和质量。就当前高校而言,要在高校师生员工中形成“抓好党风是本职,不抓党风是失职,抓不好党风是不称职”的风气和共识,这既是新形势加强高校管党治党的需要,也是实现高校长远发展的题中必然选择。

党风建设是校风建设的根本保证 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它关系到党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党风建设是高校党建与发展的核心内容,对校风建设与内涵发展起着规范的作用,为学校发展提供政治保证和方向引领,从某种程度上说,校风建设的质量取决于党风建设的好坏。

党风建设是校风建设的关键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很多高校的院系和职能部门负责人都是党员。他们党性修养、价值追求会在举手投足和言谈举止中得到自然流露,会对广大师生员工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示范,所谓“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可以说,高校党员干部的率先垂范是抓好党风建设工作的先导。因而,高校共产党员尤其是干部党员必须努力成为践行优良党风的模范,努力成为反对“”的带头人和模范践行者。

校风是党风的体现 校风是学校中积极文化成分的长久积淀,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学校整体精神风貌的呈现。校风是一所学校占主导地位的群体性风尚,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另一所学校的特有气质,具有稳定性、导向性和传承性。校风的特质通过学校的主体,即广大师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操守反映出来。同时,校风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综合表现,又是一所学校的党风、政风、教风、学风的集中反映。

校风建设是党风建设的着力点 党风建设是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优良校风是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的根本目标。从某种程度上说,一所学校校风优良,说明党风廉政工作开展得较好,校园文化底蕴深厚。同时,党风工作的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将会促进校风教风学风的改善。鉴于此,我们必须从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从严治党的高度,来认识校风建设与党风建设的关系,聚精会神地抓好党风建设,坚持把我们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校风建设上。

总之,校风、教风和学风是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这三者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校风是一所学校的整体形象,是教风和学风的综合体现。党风建设为学校发展提供政治保证,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纪律保证,为人才培养提供思想保证。党风建设可以带动校风建设,校风建设可以为党风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建设环境。

以优良党风促进优良“三风”形成

党风问题的实质,说到底是作风问题,就高校而言,它集中体现在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和教师师德师风上。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摇篮、思想创新的高地和社会的思想库。要保持这块领地的神圣与洁净,就必须以党建为抓手,从端正党风做起,充分发挥党风的引领作用,促进校风、教风、学风的可持续发展。

其一,通过加强党风建设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提供政治方向。高校党建的首要任务是坚定师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这也是高校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的灵魂和保证。高校只有在党风建设的正确引领下,通过循循善诱、通俗易懂的说理教育,向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阐明校风、教风、学风的重要性和根本任务,使他们真正理解并积极投身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党风建设的要求融入到师德师风建设中。其次,高校通过常态化的党风建设的灌输和宣传教育,通过培育和凝练大学精神,形成师生共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遵循,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其二,通过党风建设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高校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知识传承与创新和服务社会的重要阵地,历来是各种思想交织的重要领域,是政治力量争夺意识形态主导权和争夺青年的重要场地,也是境外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渗透的前沿阵地。所以,高校必须通过加强党风建设与党建创新,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办人民满意教育,与人民同向,与时代同行,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党员、教育师生,牢牢掌控高校意识形态主导权和话语权,增强抵御西方敌对势力阴谋的识别力和抵制力,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确保高校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始终保持正确的轨道。

其三,通过党风建设推进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科学发展。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的培育,离不开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执政基础,因而,高校要重点抓好基层党组织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全面提升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力;作为师生中的先进分子,广大党员的理想信念与道德素质直接影响到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党员和党员干部必须不断增强党员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坚持纪律底线,以过硬的业务水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助推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其四,通过党风建设协调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和谐发展。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各部门之间以及师生员工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支持。高校通过加强党风建设,党委通过自身特有的组织机制,将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的任务细化落实到各院系和各部门,通过宣传教育和协调沟通等方式,增进部门之间的了解与互动,达成共识,使各个部门的成员在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上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协同推进,形成建设合力。同时,通过高校党风建设的不断加强,可以帮助全校师生员工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使他们形成广泛一致的思想基础,从而减少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中的阻力,拉近干群、党群、师生之间的距离,并最终形成校风、教风、学风和谐的环境。

其五,通过党风建设引领示范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协调发展。高校党风建设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党在基层的形象,全体党员首先要加强党纪学习,坚守纪律底线,要大兴调查研究、求真务实的作风,让党员在实践中磨练,改进思想作风,以过硬的党风建设引领校风。其次,要实施“带动工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充分发挥优秀党员、师德标兵的模范带头作用,以标杆人物引导人,以典型事迹激励人,促进广大教师优良教风的形成。最后,要通过党风建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党风建设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不断增强他们的学习和担当意识,让青春在学习和奋斗中闪闪发光。

能力作风建设的意义第4篇

一、以制度建设保证和促进作风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60年前的运动,开党的制度建设与作风建设相统一之先河。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党的历史上“左”右倾错误及其严重危害的基础上,领导全党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整风运动。这次整风运动,不仅注重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和思想解放,理清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宗派主义的思想根源,而且注重从党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干部制度方面研究问题,总结主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宗派主义的制度根源,从而有力地保证和促进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优良作风在全党的形成。正是这样一种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的高度统一,合全党面貌焕然一新,生机勃勃地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同志仍然十分注重党的作风建设。针对党成为执政党之后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他反复告诫全党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时刻保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在1962年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同志指出:“不论党内党外,都要有充分的民主生活,就是说,要认真实行民主集中制。”(《文集》第8卷第291页)他认为,只有切实实行民主集中制,才能在党内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才能调动党内外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以健全的制度确保优良的作风,可以说是从到执政初期我们党在党风建设的探索中的一条重要经验。>50年代后期直至“”的十年浩劫,党在作风建设方面出现严重问题,关键也是由于制度方面出了漏洞。“”结束后,邓小平同志对党的作风建设的总结,特别注重于制度层面。他深刻指出,党内存僚主义等等不良风气,以至使党的优良传统破坏殆尽,“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3页)因此,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和切产推进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革履,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不坚决改革现行制度中的弊端,过去出现过的一些严重问题今后有可能重新出现。邓小平高度重视制度改革对党的作风建设的作用,可以说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开辟了新的境界。>在新历史条件下,同志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同志的注重制度建设的思想。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他指出,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包括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必须进一步改善党的领导制度和工作机制,充分发展党内民主,从制度上保证民主集中制的正确执行。他特别强调:“要通过加强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制和监督机制。关键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保证他们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今年5月31日,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重要讲话中,再一次精辟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即立足于经常性工作,又抓紧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这一科学论断,是我们党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指针。>二、党风建设的任务和现状警示我们,关键在于制度>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核心问题是要进一步解决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确保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围绕两大历史性课题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贯彻落实十五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八个坚持,八个反对”,都是解决党的作风问题的,但是无论哪一个方面,都要以制度建设作为基础和保障。要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作风在全党蔚然成风,除了要切实加强全党的理论学习,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提高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回答现实问题、指导新的实践的水平和能力外,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建立和完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和各项工作制度,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注重实践、与时俱进获得制度保障,合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照抄照搬、本本主义受到制度制约。否则,某些制度和体制中的惰性和漏洞,就有可能阻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创新离不开制度创新,不从那些不合时宜的体制和制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不切实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制度创新,理论创新也很难有大的突破。要使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成为各级领导干部自党遵循的准则,除了要在党内经常进行党的宗旨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教育外,关键在于建立健全一整套有利于促进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保持清正廉洁的权力动作制度。权力运作制度不合理、不规范,存在漏洞,就会直接诱发形式主义、、享乐主义、等不正之风。党风建设的关键环节??发展党内民主,维护党的团结和纪律,也直接包含着制度建设因素,也需要从制度层面加以改进和加强。只有进一步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和工作机制,从制度上保证民主集中制的正确执行,才能在党内形成又有民主又有集中、又有自由又有纪律的生活活动局面,才能有效地抑制和防止独断专行、软弱涣散、自由主义、任人唯亲等不正之风的滋生。总之,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内在地包含着制度建设因素,亟需把制度建设提到关键位置上来。>党的作风方面存在的种种突出问题,也迫切要求在作风建设中高度重视和加强制度建设。客观地讲,许多作风方面的问题,都是与某些制度、体制上的弊端密切相关的。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滋长,一些领导干部不是把功夫下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上,而是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照抄照搬、得过且过,这固然与理论素养和精神状态有关,但是归根到底,是由于在领导干部选拔、评价、考核过程中、民主、竞争机制还不到位,现行的干部人事制度对那些平庸者缺乏应有的制约力,可以说,这是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作风蔓延的一个根本原因。有的地方和部门,形式主义、盛行,弄虚作假、虚报浮夸严重,这也与现行干部选任制度的弊端有关。在一些地方和部门,选任领导干部的民主程序形同虚设,甚至根本不讲民主规则和程序,欠民群众对干部的评价很难贯彻到干部选任过程中去,这样,就容易导致干部只对上负责,而不对人民负责的问题。还有一些地方和部门,一些领导干部搞家长作风和自由主义,独断专行、软弱涣散问题较突出,这也与民主集中制的领导体制不健全、缺乏健全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的、贪图享乐等为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腐败现象,就更需要从制度和体制方面寻找原因,推动制约和监督的权力必将滋生腐败,就对的权力绝对地滋生腐败。以上分析警示我们,党风方面存在的种种突出问题,归根到底是与制度和体制上的问题相联系的,党风建设的关键是制度建设。>三、切实加强党和国家各项制度建设,从根本上保证和促进党的优良作风发扬光大>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同志多次强调要积极推进政治体制,加强党的制度建设,这是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具有根本意义和全局意义的重大问题。在“5.31”重要讲话中;同志再次强调,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些重要思想,深刻指明了以制度建设促进党风建设的方向。>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征途上,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仅表现为在理论原则上确认人民群众在民主政治中的主体地位,而且表现为以健全的政治运行机制确保人民当家作利的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原则包括:(1)民主原则。即人民群众按照民主程序对从事政治和社会管理理的人员进行选择和监督。(2)社会原则。即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要同社会进步发展保持一致,为社会进步发展服务。(3)公开原则。即增强政治生活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严格防止公共权力被少数人滥用。(4)程序原则。即遵循选举、协商、讨论、监督、罢免的程序,使政治运行进入科学民主程序。(5)法制原则。即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上述原则的实际贯彻,也就是党和国家制度建设的实际推进,必将有力地提高党和国家的政治文明水平,从根本上保证和促进党的优良作用的形成和发展。>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发展党内民主、充分发挥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是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党内民主,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和发展党内民主生活,确保广大党员民主意愿和民利的实现;二是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实施党对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领导,确保广大人民群众民主意愿和民利的实现。这两个层面是相成、有机统一的。发展党内民主,归根到底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高度统一。同志深刻指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优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只有通过切实有效的党内民主建设,才能有力地促进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自觉地、始终如一地保持党的优良作风。>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一是深化干部选任制度改革,努力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完善以公开、公平、竞争、择优为原则的干部选任制度,这是推进党风建设的重要环节。通过制度和体制改革,真正把人民群众的意愿贯彻到干部的选任过程中,以健全的制度和体制实现“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二是深化组织领导制度改革,完善以保障党员民利为基础的民主集中制制度,这是推进党风建设的重要保证。要通过制度和体制改革,严格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切实发展党内民主,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根本上反对和防止独断专行、软弱涣散、自由主义、任人唯亲现象。三是深化权力运作制度改革,大力发展人民民主,这是推进党风建设的重要任务。通过制度和体制改革,使人民群众的意志在权力运行中真正发挥作用,从而把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置于严格有效的监督之下,保证他们正确运用权力,清正廉洁,执政为民。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既积极稳妥而又坚定不移地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制度和体制的改革,我们党就一定能够卓有成效地完成时代赋予的两大历史性课题,经受住任何挑战和考验而不断夺取新的胜利。

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

能力作风建设的意义第5篇

一、思想道德建设是党风廉政建设的磐石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有什么样的思想道德水平,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文明和风尚。时代呼唤着高尚的思想道德,但由于我国是具有封建专制历史很长的国家,封建残余思想如特权思想、等级观念、封建观念、私有观念等根深蒂固,加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外来文化泥沙俱下,鱼目混珠,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渗透进来,而我国的法制还不够健全,人们分辨是非、美丑的能力和抵御腐朽思想的能力也还有待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思想道德建设的问题解决好了,就可以从根本上提高人们抵御腐朽思想文化侵蚀的能力,这对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无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执政党的宗旨和使命要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党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党越是长期执政,反腐倡廉的任务越艰巨,越要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越要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加强思想道德和纪律教育,表彰勤政廉政典型,督促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已之心,自觉经受住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的考验。”我们的党员和领导干部应该充分认识到,腐败损害着人民群众的民利和利益,侵吞着人民群众的劳动成果,毒化着社会风气。如果我们不能有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我们的党就会走向自我毁灭。因此,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越是加大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力度,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越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大公无私,清正廉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反腐倡廉以来所中箭落马者,无一不与“贪”字有关,而最根本的是他们丧失了共产主义道德要求,不具备真正的公仆思想的道德素质,陷入了追逐私利的牢笼,以至坠入犯罪的深渊。人是生灵,自然富有七情六欲,但人与低级动物不同,由思维和理智控制情和欲,不似动物由本能所支配,人民公仆更不能等同于一般人,应是有高度觉悟和高尚道德的人,对欲念理该自觉节制。戒贪,不是强忍和节欲,而主要是以高尚的道德精神陶冶自己的心灵,用严格的道德标准约束自己的行为,是发自内心的自觉,是对真善美的信守。

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能够有效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恩格斯早就说过,人们“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的动机,才能使他们行动起来”。这就是说人们做任何事情,都有其思想上的根源,腐败现象的产生当然也是一样。因此,要杜绝腐败,搞好廉政建设,不但要注意建立完善的廉政制度,更重要的是要注意清除产生腐败的思想根源。我们党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同志在《大力提高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一文中指出:“提高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是抵御各种腐朽思想侵蚀的根本措施。”《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更是明确指出:“加强理想信念和廉洁从政的教育。党员干部要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确对待权力、地位和自身利益,做人民的公仆。要在思想上解决好参加革命是为什么,现在当干部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留点什么的问题,自觉抵制各种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因此,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提高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自身素质;提高广大人民明辨是非,关心党的事业的主人翁意识等等,对于坚持不懈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现象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牢记党的宗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是要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要加强锻炼,树立公仆意识,发挥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保持共产党人艰苦朴素的本色,增强拒腐防变的免疫力,做到“拒腐蚀、永不沾”,要“堂堂正正做人”;共产党员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处处起表率作用;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以党的利益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自觉节制那些邪恶而又无理的欲念,心中时时挂记着人民大众,牵挂着党的事业,勤勤恳恳地为党和人民谋利益,不为自己谋私利。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强化法制观念,提高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对社会风气的好转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靠教育也要靠法制。《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要求,全体党员要“增强纪律观念和法制观念,自觉用党纪国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党的十六大也指出:“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尤其要增强公职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党员和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成为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模范。”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大力提倡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及职业道德、对于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有重要意义。同时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民主法制观念,使人们懂得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懂得自己工作和生活有关的法律,自觉地按照法律法规工作和生活。特别是要让每个领导干部懂得什么是廉政行为,什么是腐败行为,什么是守法,什么是违法,依法行使党和人民赋予自己的权力,依法加强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管理。这对于提高公民对党、政工作作风的监督意识,自觉地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维护社会新风尚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党风廉政建设对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非常重视端正党风,加强廉政建设、反对腐败的工作。邓小平、、等都曾多次告诫全党:党风关系着执政党的生死存亡。党风廉政建设同样要靠教育和法制,并且与思想道德建设相互作用,互为能动。

首先,思想道德建设必须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2006年3月,同志提出了新时期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精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囊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流思想,以及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和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领导干部塑造完美个人品行和健全人格的基本要求。同志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对培养和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新型价值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爱国主义历来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有机地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鼓舞全国人民实现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随着我国社会的深刻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无不都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但热爱祖国、积极向上、科学文明、团结友爱,始终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流,这是不容易置疑的。集体主义是人民群众热爱祖国,对社会负责、克服自我的集中体现。只有通过这样的教育,才能使人们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才能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真正做到大公无私、廉洁自律,才能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好思想。

其次,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只有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才能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为人民多做好事,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反对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反对损公肥私、损人利己;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和廉洁自律的社会风气,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才能真正地做到廉政勤政,当一个人民的好公仆;才能坚决纠正行业不正之风。

能力作风建设的意义第6篇

一、思想道德建设是党风廉政建设的磐石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有什么样的思想道德水平,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文明和风尚。时代呼唤着高尚的思想道德,但由于我国是具有封建专制历史很长的国家,封建残余思想如特权思想、等级观念、封建观念、私有观念等根深蒂固,加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外来文化泥沙俱下,鱼目混珠,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渗透进来,而我国的法制还不够健全,人们分辨是非、美丑的能力和抵御腐朽思想的能力也还有待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思想道德建设的问题解决好了,就可以从根本上提高人们抵御腐朽思想文化侵蚀的能力,这对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无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执政党的宗旨和使命要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党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党越是长期执政,反腐倡廉的任务越艰巨,越要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越要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加强思想道德和纪律教育,表彰勤政廉政典型,督促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已之心,自觉经受住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的考验。”我们的党员和领导干部应该充分认识到,腐败损害着人民群众的民利和利益,侵吞着人民群众的劳动成果,毒化着社会风气。如果我们不能有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我们的党就会走向自我毁灭。因此,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越是加大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力度,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越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大公无私,清正廉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反腐倡廉以来所中箭落马者,无一不与“贪”字有关,而最根本的是他们丧失了共产主义道德要求,不具备真正的公仆思想的道德素质,陷入了追逐私利的牢笼,以至坠入犯罪的深渊。人是生灵,自然富有七情六欲,但人与低级动物不同,由思维和理智控制情和欲,不似动物由本能所支配,人民公仆更不能等同于一般人,应是有高度觉悟和高尚道德的人,对欲念理该自觉节制。戒贪,不是强忍和节欲,而主要是以高尚的道德精神陶冶自己的心灵,用严格的道德标准约束自己的行为,是发自内心的自觉,是对真善美的信守。

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能够有效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恩格斯早就说过,人们“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的动机,才能使他们行动起来”。这就是说人们做任何事情,都有其思想上的根源,腐败现象的产生当然也是一样。因此,要杜绝腐败,搞好廉政建设,不但要注意建立完善的廉政制度,更重要的是要注意清除产生腐败的思想根源。我们党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同志在《大力提高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一文中指出:“提高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是抵御各种腐朽思想侵蚀的根本措施。”《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更是明确指出:“加强理想信念和廉洁从政的教育。党员干部要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确对待权力、地位和自身利益,做人民的公仆。要在思想上解决好参加革命是为什么,现在当干部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留点什么的问题,自觉抵制各种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因此,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提高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自身素质;提高广大人民明辨是非,关心党的事业的主人翁意识等等,对于坚持不懈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现象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牢记党的宗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是要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要加强锻炼,树立公仆意识,发挥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保持共产党人艰苦朴素的本色,增强拒腐防变的免疫力,做到“拒腐蚀、永不沾”,要“堂堂正正做人”;共产党员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处处起表率作用;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以党的利益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自觉节制那些邪恶而又无理的欲念,心中时时挂记着人民大众,牵挂着党的事业,勤勤恳恳地为党和人民谋利益,不为自己谋私利。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强化法制观念,提高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对社会风气的好转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靠教育也要靠法制。《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要求,全体党员要“增强纪律观念和法制观念,自觉用党纪国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党的十六大也指出:“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尤其要增强公职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党员和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成为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模范。”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大力提倡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及职业道德、对于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有重要意义。同时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民主法制观念,使人们懂得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懂得自己工作和生活有关的法律,自觉地按照法律法规工作和生活。特别是要让每个领导干部懂得什么是廉政行为,什么是腐败行为,什么是守法,什么是违法,依法行使党和人民赋予自己的权力,依法加强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管理。这对于提高公民对党、政工作作风的监督意识,自觉地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维护社会新风尚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党风廉政建设对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非常重视端正党风,加强廉政建设、反对腐败的工作。邓小平、、等都曾多次告诫全党:党风关系着执政党的生死存亡。党风廉政建设同样要靠教育和法制,并且与思想道德建设相互作用,互为能动。

首先,思想道德建设必须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20*年*月,同志提出了新时期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精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囊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流思想,以及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和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领导干部塑造完美个人品行和健全人格的基本要求。同志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对培养和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新型价值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爱国主义历来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有机地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鼓舞全国人民实现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随着我国社会的深刻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无不都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但热爱祖国、积极向上、科学文明、团结友爱,始终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流,这是不容易置疑的。集体主义是人民群众热爱祖国,对社会负责、克服自我的集中体现。只有通过这样的教育,才能使人们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才能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真正做到大公无私、廉洁自律,才能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好思想。

其次,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只有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才能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为人民多做好事,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反对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反对损公肥私、损人利己;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和廉洁自律的社会风气,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才能真正地做到廉政勤政,当一个人民的好公仆;才能坚决纠正行业不正之风。

能力作风建设的意义第7篇

高校学风建设大学生主体性高校学风,是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长期实践中积淀而成的人文观念、文化氛围、治学态度和学习氛围。学风建设可以视为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长期、系统、综合的服务性活动。当前,高校学风建设成效不佳,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学风建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明确,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明确学生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学风建设的应然与必然。

一、明确学生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学风建设的应然

1.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主体性的基本规定

马克思主义哲学将人定义为有意识、能动地探索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具有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郭湛在《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艺术中指出,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的特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主体性的基本规定有两个方面,第一,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是有目的有意识,而非无意识盲目的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动性与创造性。第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作为活动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构成了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新的主体之间的关系,改变了以往以一方作为主体、另一方作为客体的传统的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主体间性体现了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双主体作用,强调了作为活动主体的人在活动中,能够适时而变,更加凸显了人作为活动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改造能力和创造性。

高校学风建设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和输出合格的人才。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都是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所在。总体而言,学风建设是围绕学生来开展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建设活动,学生作为学风建设的主体,不仅仅是学风建设的对象,也是学风建设的力量源泉,没有学生的参与,学风建设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在学风建设中,学生不是被动灌输的个体,而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和参与者,是学风建设的主体力量。因此,以学生为主体,创造良好的学风环境和氛围,是高校学风建设的基本点和落脚点。

2.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培育自身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和发挥自身潜能,从而实现自己学习目标的过程。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增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更需要重视学习者个体,即学生的个人需求和情感健康。因此,人本主义教育学家提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关注学生个体成长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为目标,通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我成长,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独立而又整体的个体。

3.自我教育理论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高校的学风建设,应融入自我教育的理念,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意识,引导学生将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让学生个体主动的接纳和吸收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和道德理念,主动的获取社会所需要和个人成长所需要的知识能力,自觉的在实践中锻炼和增长才干。

二、高校学风建设中学生主体性地位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为了深入了解天津科技大学学生的学风状况,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效的开展学风建设工作,电信学院面对全校师生开展了一次学风状况调研工作。调研结果显示,受访者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明确的目标和动力,缺乏对学习的价值追问和主观意义构建;学生对待学业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不稳定性,缺乏学习的内驱与引擎;学生对待学业有一定程度上的被动性和惰性,课上课下的学习状态存在较大反差,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多数学生较少与教师讨论学术或学业方面的问题,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双主体”功用不明显。综合而言,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学习主动性、学业探究精神和学业认同度,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对于自身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不明确。

第一,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够。学生中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和学习主动性不够的问题,即学生们缺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大学生们经历了高中三年的艰辛求学历程,到了大学,仍然保持着原来高中时期被动学习的惯性,仍处于“要我学习”的心理状态,加之缺乏深入的职业思考和明确的职业规划,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不强,学习兴趣不高,进而导致学生的主体性缺失。

第二,学生的主体能力不强。中小学阶段的教育方式是牵引式,学生往往是跟随着老师的教学节奏,老师讲到哪,学生学到哪,考试通常是死记硬背的知识点,不需要学生过多的创造与想象。受中小学教育的影响,大学生往往没能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具备学习的主体能力。

第三,学生主体性作用得不到发挥。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教育教学仍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习明纳尔等研讨式教学并不普及,多数专业课教师仍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低,处于“被学习”“被上课”的状态。同样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习惯于包办教育,工作相对缺少温度,教育经常是生硬的“我要你怎样”,而不是真正的从学生的内心出发,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从而使学生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得不到真正地发挥。

正因为学生主体意识不强、主体能力不够、主体性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所以增强学生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便是学风建设的必然选择。

三、增强学生在高校学风建设中主体地位的策略:学风建设的必然

1.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风建设中,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在学生对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上,也反映在学生对于学习的内在需求上。学生学习动力的大小、学习兴趣的强烈程度、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学习目标是否明确,都是学生主体意识的集中体现。因此,要培养和提高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意识,就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认清自我,让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和职业规划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学生只有从内心深处认同学习的意义,把学习视为自己

的需要,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增强学生主体角色的体验。

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需要加强学生对于专业价值的认识和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思考。因此,可以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生涯规划教育为中心,以专业指导和专业实践为基本点,来帮助学生树立主体观念,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在生涯规划理论的指导下,各年级辅导员通过联合专业教师对学生开展系统的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学生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从而帮助学生稳定专业思想,明确学习目标,完成角色转变。专业指导主要帮助学生解决“学什么”和“为什么学”的问题,通过专业介绍、学科介绍和学术前沿讲座,让学生们充分了解专业前景,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专业实践则可以将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开展朋辈辅导活动,增强学生的主体能力

在学风建设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的精力引导到学习中来。但是,主体意识需要通过实践才能内化为学生的个体行为习惯,主体意识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学生的主体能力。因此,在学风建设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创造条件和平台,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在自我教育的实践中,使学生的主体能力得到提高和锻炼。

朋辈辅导是发挥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有效载体,可以搭建朋辈辅导体系,利用朋辈之间的亲和力和影响力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主体能力。朋辈辅导体系的的构建,主要是开展“四个一”工程,即树立一个榜样先进群体,即在学生中选拔学习成绩优异、工作能力强的学生群体为广大学生树立先进和榜样,用榜样的力量引领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构建一个学习交流平台,即创立一个专业实践社团,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兴趣唤学风;实施一项结项成长计划,即开展“一对一”结对子帮扶活动,以优带困创学风;开展一项特色学风评比活动,创先争优促学风。

开展朋辈学业辅导,是引导大学生开展“三自教育”的创新和有益尝试,有助于实现学生群体助人自助、双向受益的双赢局面。朋辈辅导员制度,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从而教学相长,进一步推动学生养成更为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善于学习和乐于学习”的学习意识。

3.创建优秀的学生组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风建设中,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学生组织的管理和教育功能。学生组织也为学生们提供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广阔平台。充分发挥学生基层班团组织的组织和管理功能,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和内容丰富的学生活动,创建优良学风班集体;利用好学生会、团总支等学院层面的学生组织,发挥他们在学风建设中的整体部署和协调的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创建学风自治委员会,进行学风状况的监督和检查,定期向老师反馈学生的心声和需求,也为老师提供学风建设方面的意见与建议。

学生组织很大程度上,为学生们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提供了一个主体实践平台,有利于培养和增强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人翁意识和地位,有利于全面调动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高校的优良学风的创建。

总而言之,高校的学风建设是一切为了学生,也必须一切从学生出发。高校教育者只有真正认识到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才能有的放矢的开展各项学风建设活动,让学风建设的各项措施深入学生内心,让生硬冰冷的工作内容变得有温度、有实效。

参考文献:

[1]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2]陈玉栋.试论高校学风建设的概念、主体及特性[J].高教探索,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