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合集7篇)

时间:2023-11-11 09:14:09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第1篇

关键词:文艺学;人物形象;语文教学

引言:语文教学的内容正是文学作品,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从文学的视角对语文教学进行一番审视。其中文艺学就与语文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文艺学的一些理念、观点与当今语文教学重视学生主体性,强调学生的体验、感悟的改革思想,可以说是不谋而合,而且语文教学的内容恰恰正是文艺学的研究对象。

一、人物形态分析

与我们常见的文学作品中各种多姿多彩的人物形象不同,语文教材中的人物形象有着其自身的特点。

(一)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占主导地位

中学语文教材内容是以“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为宗旨进行选取的。所以,它的构成常常是以比较简单的,符合语法规范的短篇文章为主,以培养中学生基本的语文技能,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对文学的欣赏。所以语文教材一般都是先用简洁流畅的记叙文、小说为重点课文,其中的人物可以说是分析的重点之一。

(二)正面形象较多

中学语文课是教书育人最好的实践场所,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分析,不仅要使同学们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阅读、欣赏、写作能力,而且还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而要做到这一点,正面的宣传引导也就非常必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于是,出于教书育人的需要,语文教材中正面形象占了绝大多数。

(三)单一性格的扁平人物居多

文艺学中的“圆形人物”(是扁平人物的复杂化和丰富化)最大优点就在于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让读者参与进去,和作者共同完成人物的塑造,所以圆形人物是不定型的。所以,中学语文教材常常选取一些性格比较单一的人物形象来作为学习的重点。即使是圆形人物,如阿Q、林黛玉、葛朗台等,在课文中也常常被简化为单一性格。

二、人物塑造的技巧分析

我们在课堂上应如何进行角色塑造的分析,从而学会作者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一)要发掘作品语言的潜台词

不放过人物的一举一动和片言只语,积极参与作品的创造,发掘其中的言外之意,才能更好地洞察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本性,领略到无穷的审美乐趣。

(二)树立辩证的思维方式

从多数学生的思维方式来看,他们常常遵循一个固定的模式进行直线式的思维,就容易产生两种错误的结果:第一种是对教师所讲的内容生硬理解,而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应变,缺乏创造和发现能力,这恰恰是文学创作和欣赏的大忌。我们必须从各人独特的个性出发,抓住人物本质特征,这样,我们才能准确把握人物。

第二种是对写作技法的绝对化。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都有其自身的长处,也有自身的局限。如果我们在分析人物时只是注意了它的长处,忽视了它的局限,那就容易曲解文学作品,甚至会使学生在写作中滥用各种技巧,反而失去了真实性,显得生硬做作。

(三)要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

由于中学生容易犯教条化和绝对化的错误,我们在分析人物塑造的技巧时就要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不断替换练习,把高超的技巧和一般的语言运用加以对比,这样能使学生更能领悟到作品中所用艺术手法的巧妙。

三、人物形象的价值判断

创造人物和对人物形象进行观照,目的不在人物本身,而在于通过人物形象所体现出来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

(一)真实性判断

人物的真实有两层含义:一种是生活真实,指实际存在的一切具体的生活现象的真实;另一种是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提炼,加工和变形,是处在一定文化背景下的创作主体根据自身的个性、气质、审美观念以及艺术媒介的特性。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应该教会学生辩证地掌握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关系,既不能把艺术中的人与事照搬到现实中来加以模仿,也不能用现实中不存在为由来否定艺术的真实。

(二)道德判断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又要如何进行人物的道德判断?

⑴ 我们可以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判断标准。

一方面,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歌颂赞美,使他们牢固树立善的观念和对善的向往。另一方面,通过对人的恶行的揭露批判,使学生产生对恶的痛恨和厌恶感。逐步教会他们如何辨别真假善恶,唤起心中的是非感和道德感。

⑵ 摆脱简单的是非判断标准。

一些圆形人物人物大多具有丰富而复杂的性格。和现实中的人物一样,他们也是善与恶的多重组合。对于,这样的人物必须采用辩证思维的方式,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⑶处理好理智和情感的关系。

要正确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我们就应该教会学生区分欣赏和批评。当我们在对文学作品作一般欣赏时,我们可以把天平倾向情感,可以毫无理由地爱或恨某一个人,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充分的渲泄和补偿。而当我们对文学作品进行批评时,就应该让理智占据上风,对人物进行客观分析。

(三)审美判断

美的人物形象应该具备如下几个特征:

⑴人物形象体现了作家独特的发现和创造。

作为作品核心的人物形象更应该是作家独特的创造,蕴含了作家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深刻思考。如“润土、刘兰芝、孔乙己“等这一个个不朽的文学形象,都向我们展示了独特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都是不可重复的“这一个”。

⑵人物形象饱含着作家的思想感情。

文学是以情动人的,只有从心灵上打动读者,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满足了读者这样或那样的情感需要时,才能使读者产生审美愉悦。

⑶用艺术的形式将真和善的东西表现出来。

因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从本质上说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人的美不仅仅表现在漂亮潇洒的外表,更主要的是表现在人的心灵。一般来说,顺应了历史潮流的人常常表现正义的力量,能给人崇高的美感。

⑷化丑为美。

描写丑的事物也同样能引起人们美的感受。在现实世界中有种种暴行恶行的人,是人们否定的对象,丝毫不能引起人们的美感。然而,当他进入了文学作品后,通过作家的艺术提炼和加工,却具备了审美因素,具有了审美价值。在语文教学内容中,丑的形象是非常多的,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这些丑的形象也能给人审美感受。

四、小结

文艺欣赏的主要任务就是对艺术魅力的感受,因为文学艺术是人生的知识,它涉及社会人生的一切领域。文艺作品作为社会人生的某一境界的整体展示,必然是一个多维多向的结构。

参考文献:

[1]王富仁《文艺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2]王纪人《文艺学与语文教育》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第2篇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是王纪人主编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师必读书目中的一本。

书中认为文学反映了特定的文化形态。如西方认为人生要在恋爱中升华,而在中国恋爱则变成了一种消遣,所以导致了在中西的文学作品意蕴上的迥然不同。文学说到底是展现人的心灵,书中列举了大量的理论实证如雪莱:“诗是最快乐最善良的心灵中最快乐最善良的瞬间之记录”。还有书中提到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去解释问什么文学能够带给人精神上心灵上的震撼,这就源自于人自身的冲动而得不到及时的满足。我个人非常喜欢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为什么只有生活在中国的人,在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会迅速的去构思自己心中的图画呢?在我看来就是源自我们国人的集体无意识,几千年的文化传递与进化让我们的内心深处有这样的共鸣,但是我们都在表层失去了这种意识,是通过作家对感情的发掘,让这种深埋于底层的意识迸发出来,恢复了时代与时代的平衡,只不过是不同的形式罢了。所以我们在上语文课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要唤起学生心中这种无意识,让学生了解自身,了解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书中提到“文学是语言的奇异之果”,从语言学的角度又对文学之所以为文学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如索绪尔的结构主义。对于文学的学习主要就应当来自对语言的学习,对文本进行字词句章的分析能够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反过来又会提高对文本的分析。书中还谈到了文学作品的意义和语文教学的联系。文学的意义是思想、情感、和审美的等等内涵的总和。这就意味着作品不仅来自客观世界,同样也来自人的主观思考。伟大的作品的意义不仅仅停留于表明所彰显的内容,而是内部深层次结构中耐人寻味的意蕴。这种意蕴的挖掘需要对文本进行心灵层面上的分析和感受。从语言符号层到艺术形象层,再到内在涵义层,到最后的象征意蕴层。在分析的过程中时刻都要从情感与理性,个人与人类,生活与艺术这几个方面去进行解读,这样得出的答案才不会流于形式。

书的三四章主要从文学自身的一些特征进行了论述,如叙述者 、叙述技巧、文学语言、作品的结构、人物塑造。如书中描述了作品中“叙述者”“不同人称”在不同文本中的不同表现和作用进行了阐述。再有就是从花样百出的叙述角度进行分析,比如有上帝一般的全知视角,还有受限制的视角、伴随意识流小说产生的内视角,全面准确的展示了小说这一文本样式在发展的过程中各个方面都在向前进化。教师在讲授有关的课文时也必须对这些写作手法了解,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文本有深刻的解读,才能解答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在第四章中主要是说如何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从正面人物到反面人物,从英雄人物到普通人物。再从典型人物到非典型人物。可以从思想内容和深度上区分,也可以从创作原则上进行区分。其中对于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分析极为细致。扁平人物易于辨认、易于为读者所记。弱点则是性格没有发展,过于漫画和夸张,性格单一。不具有普遍意义上的真实性。圆形人物就大大不同了,性格内容上的多面性,性格内部有矛盾冲突,人物性格也在发展。高中课本中大都选出一些圆形人物供学生赏析,那么在分析的过程中就要把人物的语言,容貌、动作、服饰、心理等各个方面都分析到,这样才能得出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作者在落笔时多是在构思怎么去增加人物的真实感,所以这就是在分析圆形人物时为什么会有很多争议的原因了,教师要教会学生去准确的去分析不同的人物特征,如散文和小说中的人物描写就差别很大,小说中往往是面面俱到,散文则是突出一两个性格特征。再如分析人物还要谈技巧,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学习描写人物的文章时文章的思想内容固然重要,更为迫切的是要学生们学习作者描写人物时的优点,以便增进学生自身的写作能力,学习终究是为了将来能够用到。还有就是对人物的品评,在评判作品描写人物好坏时主要要看是否遵循了艺术真实的创造规律,塑造的人物是否有审美效果,美与丑并不是不能转化的如卡西莫多。

这本书体例上先介绍相关的文艺原理,再结合语文教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对中学教师极其有帮助,我自己在练习讲课的过程中,时常也觉得东西讲的不深不细致,总结起来就是理论层面上有很大欠缺,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反思了自己很多的错误认识。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第3篇

体育、艺术专业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要想真正对他们因材施教,必须科学合理地进行分级。陈晚姑(2009)等则建议对这类特殊专业学生进行分级教学,并对分级教学的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评估及教学保障提出了具体内容。每一届新生入学后,由学校统一组织摸底考试,对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进行综合考核,再参照高考英语成绩,把学生分成提高班、普通班、基础班三类。提高班约占总人数的15%,入学时已经掌握基本英语语音和语法知识,领会掌握约1500个单词,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普通班约占总人数的70%,有一定的语音、语法知识,但不扎实,听、说、读、写能力较弱。基础班,约占总人数15%,基本语法和词汇甚至未达到基本要求,词汇量低于800。依据三类生不同的英语基础,教师要根据所教授班级的程度,对教学过程做出明确安排,科学选择教学方式。针对提高班学生,教师是引导,可以采用任务型、体验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学生听说及综合技能的训练,拓宽学生的阅读量、词汇量和文化视野。针对普通班学生,教师与学生并重,以精讲为主,语言训练为辅,采用激发式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用英语自由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思想。针对基础班学生应注重夯实学生基础,缩小与普通班的差距,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培养学习兴趣和自主的学习习惯。分级教学是一种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好的教学方法。有利于不同基础的学生提高英语水平,是因材施教原则的具体体现,即强调学习的过程。

二、大学英语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主要以通过四级为目标,对《要求》所规定的分类多样化要求则较少重视。这一现象已引起部分高校和学者的重视,且已经就体育、艺术大学生英语教学展开相应研究和实践,并已取得部分理论成果。如王严,田慧(2011)等则提出了体育专业学生教学的目标、重点及相关措施,探讨了大学英语大班课的主要弊端并提出一些对策;我们利用问卷调查,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学生对教学的需求,并提出其对三级后英语教学有关师资、课程设置及教材等问题的观点;建立科学的、有新意的大学英语课评价体系,是推动学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工作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大学教学评价必须是全面的,实事求是的,着眼于通过大学英语教学学生是否达掌握知识、了解文化、是否提高人文素养。因此,在教学评价上,要改变单纯以考试成绩、三级成绩、四级成绩为标准,以检测、考试、竞赛为方式的局限性评价。建立以大学英语基础知识、技能、、人文素质、课堂表现、考勤等综合评价的标准,形成教学过程、成绩测试、竞赛和学生自评、互评同步进行的综合性和形成性评价体系。

三、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改革

由于体育、艺术专业的学生普遍比较活跃,采取“满堂灌”方式是很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必须进行大学教学方法改革。他们在英语课上集中精力的时间往往比较短,所以在45分钟的课堂中不能一味地讲授课本上的英语内容,需要适时穿插一些与所教学生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并且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教师应加强学习策略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很多老师认为教学的任务就是吃透教材,备好教材,把教材上的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这种被动的学习模式下,其结果往往是费时低效,英语水平很难提高的。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不同的教学方式:而美术系的学生,对于画面比较敏感,可以选择些名画或者画面比较优美的电影,让学生用英语来评析这些东西。对于音乐系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表演天赋和欲望都比较强,所以上课的时候可以给他们提供些这样的机会,比如表演英语歌曲,英语戏剧等等再次,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呈现更多视觉上的刺激。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他们比较好动,所以英语课堂上尽量在他们失去耐性之前,讲些和他们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像奥运会比赛项目英语或者可以让他们课后查一些自己喜欢的体育明星的资料,上课用英语和同学们交流。

四、结语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第4篇

体育、艺术专业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要想真正对他们因材施教,必须科学合理地进行分级。陈晚姑(2009)等则建议对这类特殊专业学生进行分级教学,并对分级教学的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评估及教学保障提出了具体内容。每一届新生入学后,由学校统一组织摸底考试,对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进行综合考核,再参照高考英语成绩,把学生分成提高班、普通班、基础班三类。提高班约占总人数的15%,入学时已经掌握基本英语语音和语法知识,领会掌握约1500个单词,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普通班约占总人数的70%,有一定的语音、语法知识,但不扎实,听、说、读、写能力较弱。基础班,约占总人数15%,基本语法和词汇甚至未达到基本要求,词汇量低于800。依据三类生不同的英语基础,教师要根据所教授班级的程度,对教学过程做出明确安排,科学选择教学方式。针对提高班学生,教师是引导,可以采用任务型、体验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学生听说及综合技能的训练,拓宽学生的阅读量、词汇量和文化视野。针对普通班学生,教师与学生并重,以精讲为主,语言训练为辅,采用激发式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用英语自由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思想。针对基础班学生应注重夯实学生基础,缩小与普通班的差距,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培养学习兴趣和自主的学习习惯。分级教学是一种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好的教学方法。有利于不同基础的学生提高英语水平,是因材施教原则的具体体现,即强调学习的过程。

二、大学英语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主要以通过四级为目标,对《要求》所规定的分类多样化要求则较少重视。这一现象已引起部分高校和学者的重视,且已经就体育、艺术大学生英语教学展开相应研究和实践,并已取得部分理论成果。如王严,田慧(2011)等则提出了体育专业学生教学的目标、重点及相关措施,探讨了大学英语大班课的主要弊端并提出一些对策;我们利用问卷调查,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学生对教学的需求,并提出其对三级后英语教学有关师资、课程设置及教材等问题的观点;建立科学的、有新意的大学英语课评价体系,是推动学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工作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大学教学评价必须是全面的,实事求是的,着眼于通过大学英语教学学生是否达掌握知识、了解文化、是否提高人文素养。因此,在教学评价上,要改变单纯以考试成绩、三级成绩、四级成绩为标准,以检测、考试、竞赛为方式的局限性评价。建立以大学英语基础知识、技能、、人文素质、课堂表现、考勤等综合评价的标准,形成教学过程、成绩测试、竞赛和学生自评、互评同步进行的综合性和形成性评价体系。

三、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改革

由于体育、艺术专业的学生普遍比较活跃,采取“满堂灌”方式是很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必须进行大学教学方法改革。他们在英语课上集中精力的时间往往比较短,所以在45分钟的课堂中不能一味地讲授课本上的英语内容,需要适时穿插一些与所教学生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并且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教师应加强学习策略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很多老师认为教学的任务就是吃透教材,备好教材,把教材上的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这种被动的学习模式下,其结果往往是费时低效,英语水平很难提高的。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不同的教学方式:而美术系的学生,对于画面比较敏感,可以选择些名画或者画面比较优美的电影,让学生用英语来评析这些东西。对于音乐系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表演天赋和欲望都比较强,所以上课的时候可以给他们提供些这样的机会,比如表演英语歌曲,英语戏剧等等再次,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呈现更多视觉上的刺激。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他们比较好动,所以英语课堂上尽量在他们失去耐性之前,讲些和他们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像奥运会比赛项目英语或者可以让他们课后查一些自己喜欢的体育明星的资料,上课用英语和同学们交流。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第5篇

【关键词】语文 非语言艺术 审美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4-0109-02

语文课堂是动静结合的课堂,非语言教学艺术是语文课堂上必不可少的一种无声艺术。语文课堂教学非语言艺术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表情、体态的变化和动作来传递信息的教学艺术。著名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梅拉宾在一系列实验的基础上,曾于1971年提出一个公式: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总效果=7%词句+38%语调+55%肢体动作。由此看来,非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在一堂语文课上,教师略带微笑的面容,温暖的目光,端庄而不呆板、明快而不轻率的仪态,会给语文课定下一个愉快的基调。无疑,语文课堂教学非语言艺术是独具美的特色的。

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能力的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形象化的情感教育。通过美育,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性质”中指明“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研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由此可见,在教学中融入美育的思想,是语文课程必需的任务;而将美育思想融入独具魅力的语文课堂教学非语言艺术中,更是会让两者相得益彰。

关于非语言的分类,划分的角度不同,它的种类也不一样。结合语文教学实际,从实用的方面考虑,这里重点谈面部语、眉目语、手势语、空间距离语四种非语言形式,并从这四个方面来探讨它们各自与美育的融合。

一 面部语与美育

在面部表情中,微笑是传情达意的一种重要语言符号。微笑作为表情中最基本的语言信息,常常以一种鼓舞或抑制对方情感行为的方式作用着接受方。笑,在生理机制上有它先天的因素,但主要是后天形成的。

语文教师应使自己的微笑成为一种示范,一种内心世界豁达开朗的示范。微笑实质上是一种爱心的表现,如果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常常以微笑对待学生,学生就会觉得教师亲切、可信。同时语文教师的微笑也是一种激励的表达,它能促进学生克服困难并更加热爱学习。如在一堂语文课上,语文教师在面对没有回答出问题的学生时,没有过分的批评话语,相反地,微笑在他的脸上显现,学生原先紧张的心情也因此放松下来,在心里默念自己能行,下次一定加油回答上教师的问题。这就是微笑面部语带来的美育功能,语文教师动人的微笑能带给学生美的感受,有利于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美的能力。而且,学生在教师无声的微笑中增强了自信心,激发了学习的动力。

二 眉目语与美育

眼睛是心灵之窗,目光是一个人深层心理的一种自然表现。人的喜、怒、哀、乐均能从目光的细微变化中表现出来。

在语文教学中,目光语的运用可以使师生在无声的交流中传达“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语文教学是师生双方双向交流的过程,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善于感悟、翻译学生的目光语,善于根据学生眼神反馈的信息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案,学生也应从教师的目光语中洞察教师情感的微妙变化。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他能凭借学生的的眼神看出学生对他提出的问题是懂还是不懂。当教师走上讲台,以传神的目光讲授新的教学内容,又以探索的目光捕捉学生的眼神时,学生会感到教师在时刻关心自己,信任自己,并形成一种融洽的、默契的课堂氛围,而这种氛围是通过眼睛来营造的。可以说,教师的目光是一种永不磨灭的形象美。学生从教师的目光语可以看出教师心怀博大、志怀高远的精神面貌,可以看出文本流露的真切情感。这不禁让人想起著名特级教师韩军,他在朗读《大堰河,我的保姆》时,读到动情处,声音哽咽,泪眼迷离。很显然,此时学生从韩老师眉目语中得到一种直观的感受,也感受到文本传达的真挚情感,使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产生美感的共鸣。而此刻,教师的人格魅力也通过动情真实的眉目语,深深印在学生的心中。

三 手势语与美育

手具有丰富的表情功能。手势,是主体运用手指、手掌、拳头和手臂的动作变化,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态势语言。对语文教师来说,运用各种手势激发学生想象,增加情感表达力度,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是独具意义的。

在语文教学中,好的手势能使语言表达生动、清楚,并得到强调。首先,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积极运用好情意性手势语。这种手势语,主要用于带有强烈感彩的内容,能表达出演讲者的喜、怒、哀、乐。它的表达情深意切,感染力强。例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穿过黑暗,走向黎明”的语句时,主动做出向前冲出去的手势,做昂然奋进之态,这样就能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勇往直前的浩大气魄,感染力得到提升。不仅如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注意指示性手势语的使用。譬如在学生回答完一个问题后,不管答案是否全面,作为一名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教师,都应利用鼓

掌或向学生竖起大拇指的手势语向学生传递鼓励之情。另外,在课堂上,语文教师还应适当使用象征性手势语。这种手势的含义比较抽象,如果能配合口语,运用得准确、恰当,则能启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联想,给学生留下鲜明具体的印象。很显然,在审美活动中,想象是一双灵动的翅膀。可以说,想象丰富的人,审美感受必然丰富。

四 空间距离语与美育

空间距离的变化,可传递某种信息,表达某种感情。有研究表明,随着教师和学生距离的缩短和教师与学生面对面机会的增多,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与有效次数也随之增加。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积极利用好非语言艺术中的空间距离语。如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环节时,教师可适时走下讲台去,深入到学生中,去倾听学生的讨论,去指导、帮助学生的讨论。这种近距离的交流容易让学生形成亲切感,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而在这种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学生容易受到感染熏陶,容易激发自身的学习动机,形成积极向上乐观的学习态度。

再如,在指导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融入学生,和学生一起读书、写作、口语交际,而不再把读书、写作和口语交际单纯地看作是学生的份内事,而是以身作则,在语文实践的大家庭中,和学生一起沟通听说读写。此外,语文教师还应注意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在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注重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五 结束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使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将美育与语文课堂教学非语言艺术融合,更是语文教学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终极目标的体现。

在当今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不断渗透美育的理念,帮助学生树立美育的正确观点,达到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目的,是极其重要的。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语文美育光照下的课堂教学非语言艺术的探索,必将大放异彩。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组织,引发学生想象并能以美感人、以美育人,使学生的思想、情操得到良好的熏陶,最终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使这种能力在以后的社会交往中继续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第6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艺术;分析与实践

情感就是在抽象的空间里面进行延伸,我们要让一个兴趣点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在进行学习的时候要有个情感支柱,如果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只是单纯的进行知识层面的教学,课堂的整体学习氛围会出现很多问题。我们要让学生在一个浓厚的艺术情感范围中来进行学习,语文学习是进行输入和输出的过程,要把这些知识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融入情感表达输送给学生。

一、艺术教育的作用

人本身就是有感情的动物,我们在进行情感体验的时候就是我们内心的真实感受,只是学生因为生活阅历比较少,所以有时候还不习惯于用语言来进行表达,所以就要通过艺术的激发来培育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对于人的学习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当我们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情感,就能够驱使学生来进行积极的行动,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1]。其实情感的定义没有那么复杂,但学生听到一首比较好听的歌曲或者一副好的画,就会对这个歌曲产生情感,对画面产生感悟,老师可以通过歌曲和画面背后的故事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感觉这个故事很有意思,比如在欣赏一些二胡曲子的时候就可以给学生讲述阿炳的故事,通过故事来引申到文学作品上来。学生就会主动去听,去想,对于里面不理解的地方还会进行主动的探究,这些其实就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源动力,孔子指出“好学者不如乐学者”也是这个道理,就是说明在两千多年前古代的教育就对情感积累有了一个积极的认识。情感教育可以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教学的过程也是师生间进行有效沟通的时间,有的老师讲课学生喜欢听,有的老师讲课学生不喜欢听,其根本原因就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交流是有不同的,其实情感是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的重要纽带,老师的情感也是在课堂情感起伏中进行推动变化的,课堂有了情感的起伏变化才能够更加有诱惑力。让学生的情感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变化,通过情感教育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艺术教育的实施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但语言很优美,在进行情感表达方面也可以说是独具特色的,都是充满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整个文章的字里行间都蕴含着优美清丽的情感,所以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要只是进行知识的传授,在更多方面要进行情感的传递进行情感教育。

(一)通过教材来进行艺术体验的深度挖掘

我们要进行准确的艺术教素引导,这样才能够明确语文情感教育的根本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还有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情感。在整个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对所喜欢的事物来进行自我情感的表达。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把课本中的课文进行分类,然后根据不同的分类来进行情感体验和教学方法,比如在课文中有关于对祖国和民族的感情体验,《梅花魂》就是代表。还有就是历史题材的文章如《草船借箭》等,根据这些历史文化故事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古典文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体验,通过历史故事可以有效的做到借古讽今,对现代的一些事件进行合理的解释[2]。关于亲情方面的文章有《荔枝》等。老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文情感侧重点,有针对性的来开展教学活动,比如在进行《我爱故乡杨梅》这课教学的时候,在文章的开头就写出了作者的写作观点,我爱家乡的杨梅,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情感,老师可以在进行文章讲解的时候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来进行细节感悟,老师可以给学生播放相关的音乐欣赏相关的艺术作品,来激发学生在这方面的情感体验。

(二)进行情景创造

小学生在进行情感体验方面,往往是非常的肤浅,所以我们要接受老师的情感影响,对于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也很容易被感染和支配,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最好要不断的创设情景,来对学生的情绪进行启发,这样就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要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情感点进行挖掘,教材都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进行编写的,所以里面都会不断的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体验,比如《金色的秋天》就是表达了作者对秋天对大自然的热爱,我们要让作者的情感进行传达,这也是老师的一个重要责任,这就要老师准确的对文章的动情点进行把握。老师在教学中不断的进行引导和深化,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情感共鸣点进行碰撞,因为学生有时候因为生活阅历的原因,对很多东西没有很深刻的体会,只是会因为喜欢而喜欢,因为感动而感动,老师可以给学生找一些关于秋天的名画来给学生创造情感体验,这样学生在进行情感深化的时候可以进行更好的表达,老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这方面意识[3]。要给学生进行情义的传达,在进行《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时候,有一个老师在进行文章阅读的时候声泪俱下,表现出对总理的无线追思,并且配上低沉的音乐,这样让气氛不断的进行渲染,营造了一份情景,学生对于总理的热爱之情和怀念之情也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这样老师即使不用过多的语言也能够渲染很好的气氛,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抓住一个“情”字,用声传情,让学生对课文更加深入的理解[4]。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第7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包括: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具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底蕴,较高的文化品位;积极吸收人类先进文化,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未来语文教育将会把传播优秀的文化和民族精神,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情操作为努力目标,并且把语文教育和受教育者的广泛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同其他各学科的学习结合起来。所以在语文学科的教育上利用更多的其他学科的学习能力迁移,是语文教学势在必行的转型方向。

一、语文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语文教育与艺术教育是相通的。语文教育作为母语教学,要求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让学生既能获得语文知识,又能提高素养、陶冶情操、塑造人格。艺术反映的是一种文化的底蕴,文化者的素质越高,艺术素养的层次也会越高,对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艺术作品的理解也就越深刻。

从语文学科的角度来看,文学是艺术的一个种类,而以文学作品为主要载体的语文教育,应该与艺术教育融为一体,因为两者之间在本质上是完全互通的。所以,在所有学科间的能力迁移中,语文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较之其他学科,更具明显优势。

从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培养目标来看,单一的学科已经不能有效地担负起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任。就语文和艺术学科发展的前景来看,必须要拓宽各自的发展渠道,树立大语文、大艺术学科的教育观念,以课堂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因素,打通语文和艺术学科之间的共性通道,使两者有效的互相融合,并能向各自学科领域开拓、延伸、迁移,提高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让学生的语言素养、艺术素养都能得到发展,内在潜力得到开发,使学生逐步培养成一个“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的人。

二、语文与艺术学科间能力迁移的途径

1.美术、音乐、舞蹈等传统艺术学科

以学生接触较多的美术学科为例。美术是视觉形象艺术的种类,它能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人、物或情景塑造和刻画出来,用二维和三维空间的形式生动直观地表现出来,具有直观性、具体性的特点,并能激发出学生对于审美意识的感悟。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进行美术作品的赏析或评论,就是艺术美的再创作,它要以直接的艺术欣赏为能力基础,以文字为中介,通过联想和想象的思维方式,把立体的艺术作品还原;同样,我们也可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借助美术欣赏的理论知识和认知能力,将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转化为可视形象。比如,在进行《唐诗宋词欣赏》选修板块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尝试给诗词配上插图,这就是借助于美术的欣赏知识和绘画的能力,从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到引起感情的渗透,再到感情共鸣的深化,逐步进入情景,并显现于笔端,实质是学生在创作中产生美的愉悦感,从内心唤起对美的追求的过程。

音乐是另一种动态的艺术表现形式,以节奏、旋律、和声和复合声组成的音乐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它没有直观性的形体,没有稳固的物质外壳,它需要主体的参与表现才能尽情发挥出美的艺术特性。这样的艺术特性,就更需要与语文学科的教学方式相互迁移和融合,配乐朗诵、音乐作品赏析、据谱填词等都是可以值得深入研究的语文和艺术能力迁移的具体实践方式。

2.影视、新媒体等新兴艺术学科

影视艺术是一种利用独特的影视语言,表现生活、表达情感的综合艺术,涉及社会学、自然学、伦理学的诸多领域,是现代社会最受青少年欢迎的综合艺术。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影视艺术,能使得语文教学过程获得极大的张力,能借助于影视的直观性接受全方位的艺术熏陶。影视艺术中的蒙太奇手法,在刻画人物性格,展现故事情节方面有着非常明显的艺术特征,这对于学生的记叙文写作能力的迁移是一个很好的启发。

以电脑应用为基础的网站、博客、微博等网络媒体,日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来源。这些媒介正在改变传统的社交方式,并逐步在取代传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尤其是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教育已成为当今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在语文教学方面,多媒体教学手段带来的种种妙处更是显而易见的。

比如在讲解到《林黛玉进贾府》时,其中涉及到各类人物的肖像描绘、服饰神态和不同人物房间的摆设布置,如果学生们单凭抽象思维是很难勾画出曹雪芹笔下精彩的画面的。这时候多媒体就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教师一边采用多媒体播放电视剧中相对应的片段,一边结合课本中的文字描写加以诠释。

总之,我们在落实“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的目标时,既要借助于语文教育的文学作品去发掘美育因素,也要善于发现其他艺术形式在语文学科的渗透,找准结合点,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增加艺术所带来的美感体验,达到提升学生审美水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