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大学英语展示(合集7篇)

时间:2023-10-12 09:38:51
大学英语展示

大学英语展示第1篇

关键词:英语课堂;课堂展示;教学评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7-0164-02

一、大学英语课堂展示的目标和形成性评估的原则

形成性评估的引入为教学和评估的有机结合提供了一种新的尝试,也为基于网络和多媒体的课堂展示的教学评估提供了新思路。课堂展示是以培养和实现学生实际语言交际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体现到大学英语课堂展示,涉及我们评估的学生语言能力有:语法能力(语音、句法、词法)、语篇能力(语言形式和内容组织结合的能力)及交际策略运用能力(如何发起、维持、调整、转换及结束话题),社会语言能力(语言形式使用的恰当性)。侧重的是任务的完成过程,强调交际的有意义和互动。

二、课堂展示评估模式的设计

我们的课堂展示以小组进行,组员约为6人。每个小组在校园网上都建立小组博客,接受任务后组员在博客上进行任务分配、观点讨论及信息分享等。之后,安排一次用英语进行的面对面讨论并整合材料,将讨论的录音、定稿的讲稿和幻灯片上传到博客。最后派陈述代表在多媒体教室用PPT给全班做一次5分钟的展示,并回答其他组的提问。任务开始,教师向学生介绍课堂展示评估体系,根据学生在各个环节的行为表现对其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和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一)学生网上学习档案

学生网上学习档案记录学生各个阶段学习过程和成果,主要目的为记录、督促和激励学生。教师通过小组博客上记录的学生发贴和跟贴的统计、文本和录音材料中语言形式及得体性等特征了解评估各个学生的学习参与性、学习态度、学习策略等,及时诊断并进行反馈和指导。

(二)教师观察记录

教师观察主要是记录学生在与教师面谈和课堂展示中的表现。教师在布置任务后到课堂展示前的这段时间内要花8~10分钟与每个小组面谈,了解学生完成任务的进度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为学生下一步学习提出建议。另外,在课堂展示的提问回答阶段对学生的发言数量和质量进行记录,作为评估学生的依据。

(三)小组课堂展示评估

小组课堂展示是小组合作学习完成特定任务的结果,由小组成员代表借助幻灯片向全班同学就分配到的话题按要求进行陈述;陈述结束后全体组员回答其他小组提出的相关问题。陈述结束后,小组成员、其他组成员和老师通过课堂展示评估表对展示做出评估,评估表按Bachman的语言能力理论设计,主要涉及语法能力、语篇能力、语义能力、功能能力和社会语言能力六个方面,各观测点按不同权重分配。各观测点按不同权重分配(见下表)。

Presentation Evaluation Form

Group Code:

Presenter(s):

Date: (dd/mm/yy)

Evaluator:

Topic Description:

Overall Group Rating:

评估观测项目还包括了语用能力的掌握。如幻灯片上对文字的选择上是否简洁、明了;在陈述过程中是否采用自然的口语化的语言,语速的控制和停顿的适当性如何;在回答提问时能否使用适当的交际策略对话题进行发起、维持、调整、转换及终止等控制等。

对小组课堂展示的评估由三方同时进行,即小组成员自评、其他同学的他评和教师评价,三方的评价按不同的权重综合算出每次课堂展示分数,小组内所有成员所得到的评价分数相同。为使评分操作性更强,评估表的评分方式设计为对每个大项的得分均分为优秀(Excl)、良好(Gd)和较差(Wk)三档,每档又根据半项的权重赋予3~4个由低到高的分值。这样,评估者(特别是学生评估者)在进行自评和他评时能更快速和准确地做出判断,具有较好的操作性。

三、课堂展示评估体系的反拨作用

教师在评估过程中持续的监督、指导和人文关怀激发了学生语言学习兴趣。教师的存在贯穿评估整个过程的:(1)查看学生网上记录并通过留言和电子邮件提供即时的反馈;(2)与学生面谈,解决遇到的问题,提供反馈和情感支持;(3)记录课堂展示过程,并随即以赞扬和建议形式反馈到学生。教师无处不在的指导和帮助不但给学生提供资源上而且是感情上的支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更为重要的是,多元化的评估体系还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和调整,增强了自主学习能力。构建性学习需要学习者有明确目标,通过自我诊断和自我反思,逐步调整最后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得以构建。在多元化的课堂展示评估体系中,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又是评价的主体,既对自己的表现自我评价,同时又评价他人。因为要进行自评和评价他人,学习者对语言学习任务、评价要求和目标有清楚的认识,在评价自己和他人时,学习者产生内省,从而认识到自己在语言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此设定了奋斗目标,在解决这些问题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中,学习者的元认知能力得以开发,学习策略最终形成。

该评估体系还培养学习者的在学习中的合作精神。学生完成材料收集过后,必须把材料上传到博客,小组其他学习者会发表看法、评论和补充;在课堂展示定稿之前,小组成员开会讨论,所有成员都必须发表意见,话题得以充分讨论;在完成不同的课堂展示任务过程中,小组成员轮流担任陈述人、撰稿人、幻灯片制作人、资料员等,根据自己的特长分担不同任务。学习者在合作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合作学习的优势,享受到的合作的愉悦,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都得到加强。

四、结语

我校大学英语课堂展示的评估是以形成性评估为核心理念的评估体系,它具有人文性、多元性、开放性等特点。它在评估内容、评估主体、评价标准等方面不仅评价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学习内容的水平,更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这一评估体系突出的是对发展过程的人文关怀,学生的学习目标清晰明确,学习过程真实有趣,学习动机更为强烈,从而使教学质量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楼荷英.自我评估同辈评估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之间的关系[J].外语教学,2005,(4).

[2]陆秀英.大学英语任务型教学法与形成性评估的实施[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22(12).

[3]吕景霞.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估与课堂测验[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8,21(4).

大学英语展示第2篇

关键词: 课堂展示; 互动;英语教学

近年来,非英语专业英语的教学大纲要求教师要培养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情境中,怎样利用英语语言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怎样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创造力、理解和沟通等共通能力?这些问题没有也不可能有课程教学专家给出清晰而明确的答案,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在自己的课程教学实践中去摸索、去发现、去创生恰切的答案和理论,笔者就大学英语课堂展示教学法的妙用谈点浅见。

一、大学英语课堂展示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1.社会建构主义教学观理论

在二十世纪初,美国的杜威(Dewey,J.)建立起了学生中心的活动活动课程,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扮演积极的创造角色。在杜威活动课程的影响下,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学派进行了着名的“八年研究”实验,实验要求教师是重要过程的中心,教师关心整个生成过程,教师可以帮着选择什么样的课程教学是合适的。“八年研究”实验的结论认为:教师生命力的维持和教师试图改变和提升课程时所感到的冒险和刺激成正比。

2.输出理论

Krashen的“输入假设”认为学习者习得语言的方式只有一种,即通过大量可理解性输入。而许多学者认为,仅有语言输入对于语言习得是不充分的。Swain提出了输出理论,输出理论认为要习得一门语言,必须鼓励学习者进行语言输出,并且在使用目标语时注重语言形式的正确性。

二、大学英语课堂展示教学法的模式

课堂展示教学法有两种主要模式。一种是把班上的同学分为不同的小组,每组选一个代表,选择题目,进行讨论,做课堂展示,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讨论之后进行提问,被提问的小组代表或成员进行回答。第二种是不分组,班里每个同学都要在这一学期做一次课堂展示。两种方式各有利弊,第一种有利于同学间的交流和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但是有些小组成员只让代表去做;第二种方式有利于每个同学进行展示,准备并接受同学的提问。笔者采取第二种方式以期让每个同学都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去,对于展示的时间笔者也做了要求,作展示三分钟,讨论三分钟。此次研究把课堂展示教学法运用到了大学非英语专业的教学中, 研究对象是新疆农业大学2008级130名三个学院的本科学生。笔者规定除了自己找的材料,选题可以多样化,同学们对这些语料进行总结并说出自己的感受。以前很多同学为了考试而学英语,现在很多同学都能主动去找课外书进行阅读,或去看看英语电影,听听英文歌,一些学生还能学会几首经典英文歌,学生唱得很投入,同学听得也很投入。

三、结果与讨论

总体来说,我在教学实践中,借鉴社会互动理论的观点,改进了原有课堂展示教学的操作方法,新的课堂展示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经过两个学期的教学实验,笔者对这130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88% 的学生比较赞成和喜欢这种教学方式,并且提出了一些建议。78%的学生对于自己要展示的内容准备的非常充分,讨论问题逻辑性明显增强。而35%的学生认为有些同学找的资料枯燥乏味,英语发音存在问题以及汉式英语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展示的效果。学生也了解到了如果想要有优质的输出,必须有大量的可理解性的输入才行,同时,大多数学生也意识到了自己想表达的和实际能表达的内容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以后在进行英语学习的时候,会关注最新的英语词汇以及多去接触一些常见短语和句型。教师可以在英语学习课程中通过有趣丰富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积极的文化情感,正确理解学习文化的意义,有效的学习途径不断积累文化知识,逐渐消除已出现的文化隔阂、文化冲突,文化偏见甚至偏激,为提高学生的英语思维,提高英语语用能力奠定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 曹荣平.重视个体差异,倡导中国外语教学中的自主式学习(英文)[J]. 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 2003(02)

[2] 肖洪根.对旅游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J].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01)

[3] 第四届中国英语外语教学国际学术年会即将召开[J].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8(06)

大学英语展示第3篇

【关键词】项目式 课堂展示 学术英语 财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82-02

课堂展示活动(presentation)有利于培养学生英语运用能力、自主学习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因此在我国高校大学英语课堂中广泛采用。但是,研究发现当前英语课堂展示活动过度重视小组成员的课堂展示而较少关注准备阶段的指导;在小组课堂展示时,其他非展示同学参与度不高;在展示结束后,缺乏有效的反馈评价。 更为重要的是,很多课堂展示活动没有问题意识,多平铺介绍,甚至出现为展示而展示。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尝试以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以内容为依托(CBI)和项目式学习(PBL)教学理论为指导,以学术英语课堂为例,探讨项目式英语课堂展示活动的设计思路与实施步骤,为英语课堂展示活动改进提供一个可能的方案。

一、 项目式课堂展示活动设计的相关理论

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认为语言输出不仅是学习的目标,更是学习的主要驱动力;语言输入需要直接为输出服务,促成当下语言产出,而仅仅是为将来的语言输出打下基础;建立在这种新教学理念的英语课堂教学要求我们从传统的“课本讲解”为主转变为教学生用英语完成任务实现产出为主。

以内容为依托。以内容为依托教学模式强调语言学习与知识学习的不可分割性,将语言看作获取知识的途径,并在这个过程提高语言能力,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CBI教学以学科内容而不是语言形式、功能或者场景为核心;2)语言学习使用的语言材料应为真实而非专门为语言学习者改编的;学生应该使用外语学习新信息,并根据自己的知识评价这些信息;话题、内容、材料和学习活动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和情感需求,适合学生的语言水平。

二、项目式学术英语课堂展示活动的设计思路与实施步骤

这种基于项目的课堂展示活动有别于传统的课堂展示活动。它是基于真实问题与任务,知识是“学生探究、思考和批评的材料和对象”,学科内容成为语言学习的一种资源,学习者通过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实现语言的习得。下面我们以笔者所在学校的学术英语(财经方向)课程为例具体展示如何开展项目式学术英语课堂展示活动。

1. 项目布置与实施阶段

首先,项目布置。在学术英语(财经方向)课程学期伊始,老师向学生介绍项目式课堂展示活动意义、目的和要求,并提供视频范例,然后以作业形式布置下去。考虑到学生兴趣和程度差别,我们提供了两类项目式课堂展示活动供学生选择:一类是财经新闻纵览,学生可以报道多条最近的财经新闻,但是至少包含一条时间在5分钟左右的焦点新闻;另一类是财经问题研究,学生要针对某个财经问题或现象进行比较深入的调查或研究。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是学生自由组队,每组2-3人,每周一组;课堂展示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要综合运用报告(report)、采访、角色互换和配音等多种方式,必须包含数据与图表;要展现出批判和分析能力。此外,为了保证语言输入的地道和真实性,通常会建议学生主要关注英文主流报刊或期刊的文章如《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和《哈佛商业评论》和《中国日报》。

第二,项目实施。学生在自由组队之后就开始着手项目设计与实施。通常,他们需要首先决定采取何种类型项目式展示活动以及报道的话题或研究的问题,尔后开始分工开始实施项目研究。为此,他们需要在大量的英语阅读和视听,从而保证了大量有针对性的语料输入。报道素材或研究任务完成后,学生需要着手准备课堂展示的内容、形式、手段和语言表达。比如,某组同学的话题是“美国量化宽松”,他们会涉及“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部分,这部分可以直接报道出来,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让某位组员以专家身份讲出来。最后,项目式课堂展示活动的预演排练。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这一阶段主要担当顾问或咨询员的角色。

2.项目展示阶段

在项目完成后,每组学生需要到课堂展示本组成果。为避免传统课堂展示活动经常出现的学生观众参与度低的问题,我们根据学术英语课的特点,为所有非展示活动学生布置了两项任务:1)使用学术英语课程训练的笔记技巧记录课堂展示活动内容的要点,并有可能被要求做口头概述;2)根据展示内容,准备1-2个相关问题。小组课堂展示结束后,转为学生观众复述要点和提问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主要是一位听众、提问者以及学生观众复述的评价者。

3. 项目评价阶段

在观众提问结束后,开始进入项目式课堂展示活动的反思与评估阶段。在项目布置阶段,教师发给了每位学生关于课堂展示的评价指标,共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整体评价;二是语言层面,包括语音语调、流利性、词汇准确性与多样性等指标;三是非语言层面,包括话题选择、逻辑结构、肢体语言、PPT制作、客观性与论据充分性等指标。学生需要根据这些指标对课堂展示活动作出口头评价。最后,教师需要对项目展示活动和学生口头评价做出评价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三、结语

课堂展示不再是一个孤立的课堂活动,而是以项目为驱动,有效地结合了学生财经专业的学科背景,在大量有针对性的语料输入基础上实现有效的语言输出,不仅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且还提升了他们的学术素养、批判思维水平和团队合作精神。。在课程结束后的调查问卷中也证明了这一点:超过92%的学生对该活动选择了“满意”或“非常满意”,95%以上的学生认为该项目式展示活动“提高了英语综合使用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学术素养”。因此,项目式学术英语课堂展示活动对其它英语课堂展示活动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姚香泓,邓耀臣,傅琼,王雅楠.《课堂展示准备阶段形成性反馈效果研究》,载《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年第2期,第60页;李秀清、张惠、刘丹:《提高小组活动课堂展示效果的教师行动研究》,载《山东外语教学》,2013年第2期,第62页。

[2]文秋芳.《“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构建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理论的常识》,载《中国外语教育》,2014年第2期,第3-11页.

[3]Leaver, Betty & Stephen Stryker,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for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s",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Vol.22, No.3, 1989, pp.270-271.

[4] 蔡基刚:《一个具有颠覆性的外语教学理念和方法》,《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4年第2期,第4页.

大学英语展示第4篇

[关键词]语用学;语用理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6-0133-04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发展,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各行业领域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在跨文化交流活动中,如何合理使用交际话语,促进交际各方的人际关系,做到即坚持原则又互相尊重,在和谐交际语境下达成交流目标,业已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语用学作为一门实用学科已引起语言和教育研究者的密切关注,但将其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研究不多,影响语用学理论对外语教学实践指导功能的发挥(刘伟、孙颖2014)。本文就如何将语用学研究成果有效运用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这一问题作深入分析。

二、语用学的涵义与诞生历程

语用学(Pragmatics)是语言学科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如何科学运用语言,即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语用学和语义学是互为补充的两个不同研究领域。上世纪30年代末,美国著名哲学家莫里斯(c.Morris)首先使用了“语用学”这个术语(何自然1987),50至70年代,英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H.P.Grice)提出了著名的“合作原则”和“会话含意”学说,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L.Austin)和美国哲学家塞尔(J.R.Searle)先后提出和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1977年《语用学杂志》(Journal of pragmatics)在荷兰正式创刊,标志着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门独立学科而得到确认(文旭1999)。拇耍语用学研究引起了语言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研究范围不断拓宽,语用理论得到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语言学习如果仅仅停留在词汇、语法、语音、语调等知识层面上,而无法很好地理解话语语境,包括语言交际的场合,交际的性质,交际参与者的经历和个人情绪等,将不能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语言,也即不能灵活得体地运用语言。因此,在交际言语行为实践中,只有合理地运用语用策略,才能有效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取得良好的交际效果。

三、国外语用学研究的发展概况

1967年,英国著名语言哲学家格莱斯(H.P.Grice)在美国哈佛大学作题为《逻辑与会话》讲演中提出了旨在创建一套系统的有关隐含意义的哲学构想,受到各学科专家的普遍重视,他提出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及其各项准则是从语言哲学的角度构建一般性会话原则和交际各方语言表述形式及内容的具体规定,其核心思想――合作原则成为语用学领域最重要的基本理论之一。但该原则也受到了不少质疑、批判、修正和改造。封宗信(2008)将始于Kasher的诸种寻求代替格莱斯原则的新原则称为“后格莱斯原则”(Post-Griceanprinciples),包括理性原则、礼貌原则和关联原则;而把以Levin-son为代表的肯定Grice哲学框架并以阐释和发扬为主的新原则称为“新格莱斯原则”(Neo-Gricean principles),包括数量原则、信息量原则和方式原则。格莱斯原则尽管受到不少争议甚至批判,但它为语用学提供了无法超越的哲学框架,并高度概括了隐含意义产生和理解的真谛,是语用学的奠基之作。

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L.Austin)从语言使用的社会功能层面对语言的“社会性”进行了阐述,于1962年首先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后来,他的学生、美国哲学家塞尔(J.R.Searle)进一步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成功将言语行为理论与格莱斯会话含义学说相结合,把间接言语行为与言语交际的礼貌原则相联系(索振羽2000)。

英国语言学家利奇(G.Leech 1983)在对语用学原则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后,对格莱斯的合作原则进行了修正和扩充,提出了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和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概念。Brown和Levinson则在1978年推出的专著《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和在1987年出版的修订版《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of Lan-guage Usage》中系统地阐述了礼貌理论,提出面子(Face)、威胁面子的行为(Face-threatening Acts)和面子保全论(Face-sav-ing Theory)等基本概念(车云芳、郑娟2009)。这些理论对外语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俞东明1993)。

然而,上述原则并不能全面解释不同语境下语言交际实践中的各种语用现象,针对语用学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比利时语用学家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于1987年在其《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顺应性理论的概念,并在其1999年出版的新著《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得到进一步完善。她认为语言使用过程是使用者根据语言的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等特性不断对语言做出选择的动态过程,也即语言使用者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对语言结构与语境相互顺应的过程。顺应性理论(Adaptation theory)为语用学研究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得到众多学者的认同。

进入21世纪后,随着认知科学的兴起,语用学逐渐“认知化”,认知理论不断地对语用学理论加以验证,而心理语言学的“自我中心论”(Egocentrism)却对格莱斯理论提出挑战。著名语用学者伊斯凡・克科斯把这两种理论相融合,提出了“社会一认知语用视角”(Social―cognitive approach to pragmatics,简称SCA),旨在建立新的语用学分析框架。SCA作为一种新的语用视角对语用学研究具有重要启示与运用价值。

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迅猛,非英语国家使用英语进行言语交际的人数远远多于母语为英语的人数,也就是说英语的使用呈现非本族化(nonnativisati.on)的新趋势。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English as alingua franca,简称ELF)的社会角色变化改变了其交际属性,英语使用语境已从传统的单语(monohngual)逐渐转为多语(multilingual)和多文化(muhicultural)融合并存的新常态。为此,不少学者意识到EFL(EngI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教学实践应与ELF研究相结合,以提高英语教学对语用能力新内涵的认识。英语语境的多元化发展变化引起了语言研究者对传统语用能力观的重新审视。

四、国内语用学引进和研究概况

自胡壮麟先生1980年在《国外语言学》第3期上发表《语用学》一文至今的35年来,我国的语用学从引进、介绍到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语用学理论的引进使国内学者在明确了其基本内容的同时,也开始把这些语用理论运用于解决语言交际中的实际问题,主要集中在语言教学、翻译学和修辞学等领域。语用学理论在国内的发展主要是运用理论分析具体的语言现象,相关研究以例证为主。理论研究方面,针对格莱斯的合作原则,钱冠连教授透过对会话交际中量、关系、方式和质等的系列研究发现,在这四者违背合作原则的情况下,谈话并没有失败。因此他认为“合作不必是原则”,并提出用“目的一意图原则”代替“合作原则”。钱教授这一系列的实例研究,证明了跨文化交际中不能单一遵循合作原则,合作原则并不能满足各种交际情景的会话需求。

20世纪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语用学的理解》专著的出版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运用其顺应性理论对传统言语交际行为进行了语用学研究,并对其教学应用作理论探讨。于国(2000)认为可运用顺应性理论对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进行语用学研究,施洋(2014)则对英语课堂语码转换功能进行了探究;何自然和张淑玲(2004)对人们选择使用非真实性话语的策略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说假”(Decep-tion)是说假者心理、社交和物理世界相互顺应的结果。朱小美和阚智文(2007)认为顺应性理论能更完善地解释礼貌现象,礼貌原则存在缺陷的根本原因就是忽视了礼貌的顺应性。张艳君(2009)发现顺应论与合作原则相互扣合,共同指导具体的交际行为。冉永平和方晓国(2008)则从语言顺应论视角研究了反问句的人际语用功能。在教学应用方面,胡启海(2010)认为教师课堂言语也是一种言语行为选择过程;朱雅丽(2014)运用顺应理论对语用失误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避免失误的策略以及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也有学者认为课堂教学中委婉语的使用是教师对学生的心理世界、师生关系的社交世界以及课堂语境的物理世界顺应的结果。

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关注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在语用研究领域的运用,拓宽语用学研究视野。周红辉的研究支持了Kecskes的SCA观点,并提出“自我中心话语”概念。随后,他又提出了与“自我中心话语”对立的概念“合作性话语”,将合作原则的“共同目的”与言语行为理论的“说话即做事”紧密结合起来,“合作性话语”也即“为达到共同目的所进行的言语行为”(周红辉2015)。“合作性话语”亦可理解为“具有合作性的言语行为”,它的提出不仅补充完善了SCA的思想和理论框架,并且积极地推动了其他言语交际现象的研究和发展。此外,多元语境下的语用现象也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冉永平(2013)对多语言、多文化语境下的英语语用特征进行研究,发现与英语本族语单一语境相比,ELF背景的语用表现与语用关注呈现多元化新特点,表现出不少多元语用现象。研究还发现ELF交际凸显出交际主体的他者化与语境因素的多元化融合,出现了具有交叉文化语用特征的语言语用与社交语用表现。这对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提升语用能力问题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五、语用学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英语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英语运用能力。英语课程教学的口语、翻译和写作等技能都属于语用能力研究范围。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虽然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强化学生交际能力培养也得到老师们的认同,但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由于受到课时数及学生人数等的影响,多数教师仍然沿用传统教学模式组织教学,以课文分析、阅读理解、语法分析和词汇学习等语言知识和理解技能的培养作为主要内容,忽视甚至省略交际和写作技能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训练,导致学生口语和写作等语言表达能力普遍较差。大学英语教学急需运用语用学理论成果,切实提高学生语用表达能力。

从上述国内外语用学理论研究成果来看,跨语言文化交际合作性话语应以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面子保全原则等语用原则为基础,科学运用顺应性理论提升言语交际能力,针对语境的变化灵活采用合适的话语交际策略,进而达到有效交际的目标。这为我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带来了不少启示。

(一)提高语用观念的认识,转变课堂教学理念

许多证据显示,在影响教师教学行为因素中,观念比知识的影响更大。英语教师的课堂言语行为是教师在课堂语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所使用话语的行为,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和媒介,与教学效果紧密相关。教师虽然并非真正清楚其观念将导致怎样的课堂行为,但仍然习惯于按其自身观念行事。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的话语活动主要体现在教材内容的讲解、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师生交流互动等方面,通过话语渗透和引导,实现知识的传递,学生则从对教师话语的理解和接受中习得语言知识。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采用适切的言语行为策略以顺应语言课堂学习语境,那么学生的语言综合语用能力也就无法提升。可见,教师的课堂话语及行为既是组织和管理课堂的手段,又是学生语言知识的输入来源和主要途径,因而教师的语用观念非常重要。教师对语用学的认识和相关知识的缺失无疑是学生语用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运用语用学理论原则,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课堂话语行为的数量和质量对英语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甚至可能决定教学的成败。从上述语用学理论分析可见,英语教师的课堂言语行为既要顺应教学内容需要,又要顺应教学语境,包括学生的心理特征。因此,教师要运用适当的言语行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各种感官得到刺激,消除课堂学习倦怠,有效提高语言知识输入效果。可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逼真的语言情景(视觉输入),同时配以适合的背景音乐(听觉输入),创建良好的语言学习语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顺应课堂教学目标要求,采用恰当的课堂话语策略、互动模式和反馈策略,依据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模式,使每堂课都有新鲜感,防止学生因教学模式的单一而对课堂产生厌倦心理。然而,不少教师对多媒体教学价值的认识存在偏差,对图像和感官效果的过度关注,反而使课堂成为以PPT为背景的“填鸭式”教学,不利于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对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注重师生情感的交流,培养言语交际能力

英语课堂是师生共同参与语言教学的活动场所,课堂活动既是教学活动,也是语言交际活动。研究表明,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言语行为非常敏感,他们对教师与自己以及其他同学的交往都很重视和关注。教师话语既为学生话语提供示范,又是学生语言学习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教师课堂话语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语言习得的效果。对大学英语课堂而言,教师的言语行为往往侧重于学生语言的认知,而对学生情感的影响则有所忽视。教师课堂话语普遍存在话语数量偏多、话语的形式与功能存在单一、课堂提问开放性不强、师生言语交流互动偏少、教师对学生的反馈缺乏激励与尊重等问题。这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特征,促进其个性化发展,对原有的教学方式进行反思,从语用学的原理来审视现代英语课堂教学,通过采用恰当的话语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建学生积极情感的教学语境,提升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与动力。

(四)发挥语码转换的功能,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英语课堂既是教学平台,也是交流平台,课堂话语是知识传输、获得、建构等的重要媒介,是向学生传输可理解的语言知识的一种代码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教师话语质量决定着学生语言习得效果。按照维索尔伦的顺应性理论,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语言传输知识的过程也就是顺应课堂语境满际需要、不断选择Z言的动态过程。由于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语系,两者既有语言共性,又有差异性,教师的课堂话语要适时进行语码转换,让学生能正确理解其话语涵义。例如,将英语“brown sug-ar,black tea”转换为汉语“红糖、红茶”,用双语解释汉语特色词“铁饭碗”(iron rice bowl)、“一国两制”(one country,two sys-tern)等。英语教师应积极顺应课堂语境,充分发挥语码转换的亲和、调节及支持功能,增进师生感情,调节课堂气氛,提高话语可接受性,消除课堂学习紧张、焦虑、畏惧或倦怠感,减少语言学习障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提升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五)强化语用能力的研究,促进教师职业发展

大学英语教学效果不如意,教师职业满意度不高,职业成就感低,教师自身语用能力不足无疑是主要原因之一。语用问题是当代外语语言研究关注的新焦点,对英语教学与英语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提出了新的问题。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使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英语的交际属性不断发生变化,多语及多文化相融成为当代英语使用语境的新常态。因此,教师要加强英语语用能力的研究,并将语用理论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拓宽自身职业发展空间。一是强化中西方语言文化知识的教学,提高驾驭跨文化交际话语情境及英语语用能力;二是重新审视英语使用能力的思想观念,注重多元语言文化相互交融协同建构能力的研究;三是关注英语课堂内外不同语境下教师语言语用和社交语用能力建构,以及学生学习语用能力研究;四是重视信息网络环境下言语交际行为中英语语言语用能力表现特征研究。

大学英语展示第5篇

【关键词】小组合作 课堂展示 大学英语教学 方案设计

作为国外语言类教学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课堂展示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针对语言教学过程中的某一话题或是章节内容展开一系列实践活动,在发展学生综合语言技能的同时对于学生的听说能力也是一种提高。小组展示不同于个人展示,它更加侧重团队意识的培养,是学生独立性格之外的一种延伸,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就共同的课题进行研究和展示,并在集体讨论与评价中实现对自我研究成果的优化。小组合作课堂展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在推动教学改革方面收效显著,应当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与关注。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课堂展示的重要意义

1.提升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译环节并非孤立存在的部分,而是在互相指导与配合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语言技能的多向发展。小组合作课堂展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针对特定的主题材料来对信息进行整合和重组,甚至通过英文短剧的创作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技巧,这对促进学生语言技能多样性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

2.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主性

小组合作课堂展示过程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信心,促进自主性学习意识在英语课程学习中的形成。从团队协作角度来看,小组合作课堂展示还有助于学生敞开心扉,缓解课堂教学的紧张氛围,这对学生英语学习自主性的形成大有裨益。此外,小组同伴的鼓励对于能力稍薄弱的学生是一种鼓励,也是树立学习自信心的有效途径。

3.改善人际关系

小组合作课堂展示讲究团队合作精神的体现,这一集体荣誉感的培养增进了小组成员之间的默契感,对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改善影响深远。针对特定的活动目标,小组成员在资料整合、脉络梳理方面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了学习目标,这一过程中沟通交流的增多以及联系的密切都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改善有着积极影响,是集体观念形成的有效途径。

二、小组合作课堂展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方案设计与实施

1.成员分组与话题的选择。对学生进行分组是小组合作课堂展示实施的首要环节,成员分组应当追求整体的平衡感,体现对能力稍弱学生的照顾,并针对描述要求进行展示话题的选择。按照班级人数,一般将班级成员分成七或八个小组,并推选其中一名学生作为组长。小组成员可就话题内容确定一个主题或是自主选择展示主题,并在登记表上及时做好记录。通常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课堂展示环节都设置在单元最后一节课,小组展示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左右。

2.资料整合与任务分工。在展示主题确定之后,小组成员需要根据所选的主题进行资料的筛选与搜集,在对资料进行整理之后就不同的任务进行分工合作,这时需要小组组成就总任务进行其中小任务的分配,根据个人能力的差异采取必要的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小组任务。在任务分工过程中,可根据成员不同的兴趣爱好来布置各人任务,爱好读书的可以进行资料查找,精于计算机的可以负责课件制作,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共同完成整个任务。

3.成果的展示与评价。在各小组成员分别完成本组的课堂展示内容之后,并可在课堂教学展示环节中就自我成果进行讲解与展示,这一形式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也可以采用英文短剧甚至是情景剧的方式呈现。在各小组成员完成展示之后,教师及其余小组应当针对其展示成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建立有效的成果反馈机制,鼓励小组合作活动的开展。与此同时,组内成员也可就自我成果展示作出客观评价。

(二)注意事项

1.小组合作课堂展示的互动性。互动性特征是体现语言交际功能的主要环节,同时也是促进交际语言教学模式发展的有效途径,理应在大学英语小组合作课堂展示中有所体现。以往大学英语教学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遏制了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发展,这对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形成极为不利。

2.小组合作课堂展示的合作性。从小组成员的个体差异性出发,其合作性特征不仅体现在多元文化交流模式的构建过程当中,还在教育平等性方面有所呈现。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能够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发展学生的集体意识与合作能力,引导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同时也感受到集体合作的喜悦感,促进自身组织与交际能力的改善。可见,个体责任感是体现小组合作展示合作性特征的关键所在。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课堂展示过程的融入为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实践平台,在小组交流与互动的过程中既发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时也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是学生团队意识与协作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长江.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研究性学习模式探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8(01).

[2]欧阳建平,胡青青.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综合培养模式探索[J].云梦学刊,2008(06).

[3]张法科,赵婷.合作学习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界,2004(06).

【作者简介】

大学英语展示第6篇

关键词: 国外 高等教育 大学英语

高等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时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社会需要高等教育人才,高等教育发展离不开大学这个载体,学生主要在大学中进行知识的学习、积累、创造和应用。高等教育为了适应时代和经济发展而不断进行改革和发展。作为大学一门重要学科――英语,它的发展应该紧跟时代需求,承担为社会服务的责任。这种服务意识渐渐被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越来越重视这一点。为了让更多人有职业发展的长期性,中国高等英语教学发生着变化,由以前精英化学习转向大众化学习,英语教学和工作挂钩,向服务社会型教育转变。

一、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1.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

高等教育发展根据各个不同时期毛入学率可分为起步阶段、大众化阶段、普及阶段。通常毛入学率达15%以上称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达50%称为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后期阶段,即高等教育普及阶段。美国在1945年毛入学率就达到15%,英国、日本、韩国分别于1972年、1970年、1980年进入大众化阶段,在1973年、1995年、1999年、1995年进入高等教育普及阶段,其中美国于1999年毛入学率达到80%,加拿大毛入学率甚至达到103%。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缓慢,到1945年毛入学率仅为0.26%,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高等教育经历几次起伏,发展较慢。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改变了过去那种只为少数人服务的观点,高校每年都扩大招生规模,中国高等教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1990~1998年在校生人数年均增长6.7%。尽管如此,到2000年毛入学率也仅为11.7%,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相差甚远。

2.资金投入

教育投入是每个国家一项重要且庞大的投入,其中包括资金、人力和物质的投入。高等教育资金缺乏一直是各高校管理者们最为头疼的事情,办学环境的改善、设备的投入、教师的培训和科研经费的拨款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没有资金的支持,以上这些只是空中楼阁,更难说吸引生源,由此就会陷入恶性循环。从政府教育费的投入可以看出一个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发达国家人口相对较少,资金投入可以更多地应用到每个人头上,中国人口众多,虽然教育资金投入已经很可观,但由于中国人口较多,西部地区和农村一些欠发达地区的高校相对较少,实际入学率并不高,因此我国提出发展西部地区的政策是为民有利的,是为了让更多人走进大学,接受到高等教育。

二、当前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基本特点

1.办学主体多样化

如今,世界各国高校教育和办学模式多种多样。以英国为例,1998年开始,英国大学校长委员会宣布,从该年开始每位学生每学年收取1000英镑的学费,以用来解决学校办学经费缺乏的问题,实际从数据可看出,1997到2001年政府投入的教育经费所占比呈递减趋势,而学生收费比例却在增加,由此可见英国政府想通过增加学费解决学校办学经费的问题。在美国,高等教育主要由各州,相当于省和社会力量主管,联邦政府只是通过部分经费资助方式间接管理各大高校,这种特有的办学模式是符合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地理位置上和我国最近的日本,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和我们是不一样的。日本主要有国立、公立、私立三种高等教育模式,其实主要是从他们培养的人群区分这三种高等教育。国立大学主要是为国家培养需要的人才,公立大学主要是为各个地区的普通民众提供进入高等教育的机会,而私立大学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上一些人群的需求而设立的。还有很多各具特色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甚至有很多国家的高等教育仍然处于不断摸索和变革之中,如一直由国家办学的瑞典,在1991年提出了以私人办学和基金会的形式操办大学。所有这些总体来说应该都是适应各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但同时可以发现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能完全靠国家政府的投入,一定要有自己的创新之路,才能保证教育经费和生源充足,才能为社会不断输送需要的人才。

2.跨国招生办学兴起

就像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工业革命一样,传统种植业和工业大规模发展,劳动力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不再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发展,资本逐渐开始大规模跨国发展。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国家化进程,世界上很多高校开始把招生橄榄枝伸向别的国家,跨国办学热潮悄然升起,当然,除了为了招收到优秀的生源之外,经济利益驱使是跨国办学的重要目的之一。许多国外高校开始招收留学生,由原来学生自己申请变成各高校主动出国寻找生源,如1997年10月份,美国“林顿教育服务公司”组织了本国44所高校来到港、台、日本、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泰国、印尼等国家和地区招收留学生。1999年,美国高校中的留学生已达到49.1万人,这些留学生给美国带来了75亿美元以上的收入,成为美国服务业中的第五大产业。包括亚洲很多国家如日本、韩国等都积极采取措施在中国等地招收留学生。教育输出是澳大利亚的重要出口业之一,他们在亚洲很多国家建立“澳洲教育中心”负责解答各类澳洲留学事宜和招收留学生。其次还有许多国外高校跨国办学或者联合办学,像最典型的西交利物浦大学在苏州的办学机构,让同学们不出国门就能拿到国外的文凭。总之,跨国办学这种热潮受到很多家长的喜爱,关键家长选择时要擦亮眼睛,分辨办学机构的正规性。

三、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大学英语教育的启示

1.我国这些年英语教学改革发展迅速,但质量是否得到保证还有待考证。如何在英语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真正使学生获益,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如果能科学合理地借鉴国外高等教育改革的经验,建立一套妥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是有利于英语教学的改革的。评价体系包括明确的办学理念、教学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及质量评估标准,要有良好的培养教育体系,包括教学计划、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等;还要有有效的内部和外部评估系统。

2.教育经费投入。英语教育是一项耗资巨大的事业,没有一定的投入,很难得到很好的发展。英Z教育要得到积极发展,除了可以向学校争取资金之外,可以主动走向社会,向社会筹集资金。现在大学英语教育很多都是和专业挂钩的,和专业挂钩就是和企业挂钩,高等教育本就是多元化教育,我们可以和企业合作,定向为企业培养需要的复合型英语人才,既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又为学校筹集相应的资金,一举两得。

3.英语教育国际化。中国现在很多大学都有自己的留学生,还有一些大学有自己的外籍教师,要加大英语教育的国际化力度,关键是提高自己的办学水平,办出自己学校英语教学的特色,建立自己的英语特色专业,培养自己学校有声誉的教授,引进社会上优秀的人才,通过这些途径首先吸引亚洲留学生,有了一定的品牌号召力之后,自然会有更多国际院校愿意合作,把本国学校英语教育推进国际化市场。

4.在大学英语教育产业中,高校是教育产品的生产者,学生本身是投资者又是产品的受体。高校产出的不是具体的实物,而是通过受教育者掌握的知识体现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多层次、多种奖学金机制或借贷奖学金机制,且其比例要相应拉大,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尤其是艺术类院校,更应该注重英语教学,西方文化设计理念如果不懂,那对职业发展是极大的阻碍。大学英语教学更加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5.在学习国外高等教育经验和相互交流的同时,更应该具有本土化的特色。英语教学更要注意这一点,学习非母语国家的语言,一定要融会贯通,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效果才会更好,借鉴和学习都要学会筛选,找到适合自己国家国情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英语教育改革之路。

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进步折射了不同学科的教学改革面貌,英语教学作为高等学府必修的学科,必然受到更多关注,是同学们希望学好的科目,英语教学应该关注世界发展、社会变化,使教学更加服务于学生,服务于职业生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明.中国教育实力在世界的位置[J].比较教育研究,2000(1).

[2]侯晋川.关于美国高等教育产业的考察与思考[J].教育研究,2000(12).

大学英语展示第7篇

【关键词】英语听力教学 最近发展区 教学模式

维果茨基(1896―1934)是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维果茨基在20世纪30年代初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维果茨基认为,在儿童智力发展过程中,存在两种水平:一种是已达到的实际发展水平。其主要表现为具有这种水平的儿童能够独立解决相应的问题。另一种是潜在发展水平。其主要表现为具有这种水平的儿童能够在成年人的帮助下或者与能力更强的同伴合作成功解决问题。最近发展区就是指介于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这一差距。维果茨基认为尚未成熟但正处在成熟过程中的潜在发展水平是教学的最佳期。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教师或同伴的帮助消除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的差距,使潜在发展水平变为实际发展水平。

传统的听力教学是教师在操作台按键,学生在下面听,听完后对答案的听力模式。这种教学活动强调单一的听力能力训练,学生缺乏主动性,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语言交际,学生难以提高听力理解,听力水平可想而知,当然听力的教与学很难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改革传统的听力教学,建立以培养学生实用技能的互动性和社会交际性,有利于提高听力水平的教学课堂模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如下:

一、搭建听力的“脚手架”

在听力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脚手架”的功能,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逐步实现受助者的语言内化过程,使其最终具备离开支架独立行走的能力。听力教学中在听前准备阶段,教师要了解学生以往水平的基础上建立“接受脚手架”,就是为学生提供语言基础知识和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支架。教师通过呈现本课的词汇,生词,难句和文化背景知识。通过词汇和生词预测听力材料的主题,通过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克服听力课的呆板和无趣。当学生阅读到从老师获取的信息后,教师需要构建一种“转换脚手架”,转换脚手架的作用是将学生已接受到的信息转换为其他形式,帮助学生内化已接收信息的结构,在听力课堂上,学生应该有独立思考的机会,教师通过与学生交流,问答的方式帮助学生转换脚手架。同时做笔记有助于学生掌握听力材料的核心内容。当学生在转换脚手架的帮助下完成所给的任务时,需要构建一种“产品脚手架”,通过支架的模式帮助学生完成部分工作,使学生发挥出潜在的能力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能离开脚手架独立自主完成任务。

二、准确把握学生的听力实际水平,采取分级教学

由于学生的听力水平存在个体差异性,每个学生的听力最近发展区也各有不同,如果按照相同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极易出现一部分学生觉得听力太难,而另一部分人觉得听力没有挑战性,势必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进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通过对学生听力测试将学生的听力水平分成两种不同的等级(即分级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听力水平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对于语音知识欠缺,辨音能力差的同学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然后才能循序渐进的进行其他方面的训练,对于语音知识及辨音能力好但习语和文化背景知识掌握不够充分的学生,应加强习语和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对他们进行各种题材的的听力训练,以提高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在听力教学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上尽量与两种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听力水平,特别是“最近发展区”相适应,促成潜在发展水平向实际发展水平的迅速转化,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三、创造听力的互动环境

最近发展区理论注重学习的互动。学习者通过有效的互动,可以自然形成并拓展语言能力。互动既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输入,还可以为学生创造语言的输出机会。因此,教师在英语听力教学方面应该设计各种形式多样的交际活动,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自由的环境里听、说。通过互动, 学生以愉悦的态度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可以掌握所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并且可以在交流过程中更自信。进而最终提高学生的语言输出质量。

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英语教师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到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现实意义,充分发挥脚手架的功能,帮助学生离开脚手架独立完成任务; 其次,准确把握学生的听力实际水平,采取分级教学;最后教师要创设互动性的语言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学生听力的最近发展区,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参考文献:

[1]陈莹,梁洁.大学听力教学现状分析及效果提高初探[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6,27(5):50-52.

[2]贺新.论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教师的支架作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0,27(6):116-117.

[3]李菊红.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大学英语分层教学研究[J].大家,2011,5(20):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