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小学教育资讯(合集7篇)

时间:2023-09-27 16:09:06
小学教育资讯

小学教育资讯第1篇

台北市教育局为加强教师计算机基本概念的理解与实际操作能力、提升教师运用网络获取教学资源的知识技能、革新教学模式以及促进教学方式多元化,每年办理各类资讯素养研习课程,以期每位教师均能具备资讯素养能力,进而达成资讯科技融入各科教学的目标。台北市教育局规划开设的课程内容及参与对象,分别叙述如下。

(1)基础课程:如计算机基本概念、计算机简易维修、窗口应用、计算机辅助软件教学及光盘教学应用等基础课程,由各校根据校内教师的教学所需开办。

(2)进阶课程:如网页制作、多媒体影像处理、交互式网页程序设计、CAI软件应用及多媒体激光视盘制作等课程,由各级资讯重点学校及台北市教师研习中心办理,对象为各校资讯种子教师。

(3)资讯科技融入各领域教学研讨:应用各种计算机软、硬设备资源制作教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由各级资讯重点学校及台北市教师研习中心办理,对象为各校资讯种子教师。

(4)行政人员及资讯专业培训课程:如校长、教务主任等行政人员运用资讯素养能力及知识经济等课程,资讯组长 或系统管理师专业资讯能力培训课程,由台北市教师研习中心办理。

教师资讯研习办理情形统计表详如表1

2.教师基本资讯能力评价

为了让每位教师了解参与各项资讯相关研习的成效,通过公正客观的评估方法,快速正确了解各项研习成效,以提供台北市教育局未来推动资讯教育的参考,及作为教师未来参加各项进阶资讯研习的依据,台北市教育局自2001年开始进行教师基本资讯能力评价,其评价的项目有文字处理(Word)、电子表格(Excel)、因特网应用(IE and Outlook Express)、多媒体制作(PowerPoint)及窗口操作系统(Windows)五科,每科各有初级、高级两种评价等级。通过任意三科评价即表示该教师具备基本资讯能力。本评价活动实施对象为台北市各级学校教职员工,至2003年度通过率为97.13%。

3.亲子免费上网三小时研习

自台北市教育局积极推动资讯教育以来,校内教师与学生均已会上网。为了让学生家长也能同步成长并重视家庭的资讯教育投资,特规划亲子免费三小时上网训练计划,提供学生、家长或小区人士学习成长之机会,缩短家长与亲子间的数字落差。规划开设课程内容如下。

(1)基础班。教导如何上网查询数据及收发电子邮件。市府网站、市教育局网站及学校网站应列为学习者练习之对象。

(2)进阶班。教导上网查询技巧及电子邮件设定,包括网站首页设定、网站的浏览及如何下载数据等。

研习课程参与对象为学校学生、家长(优先录取)或小区人士等,均可免费报名参加。亲子免费上网三小时研习课程办理情形详如表2。

4.强化教师运用资讯科技融入各领域教学的能力

在现今资讯化的社会中,学生获得讯息的来源已经多元化,并且因特网上存在着丰富而多元化的资讯,其特性是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而且操作很方便。因此,资讯科技的设备,变成教师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辅助教具,而对于资讯工具及其运用的知识技能更是资讯化社会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及教学方式。

具体做法如下:

(1)强化资讯科技融入各科教学的能力。

(2)因应九年一贯教学实施,培养教师运用资讯科技统合各领域资源的教学能力。

(3)办理资讯科技融入教学进阶研习与教学观摩。

小学教育资讯第2篇

关键词:信息素养教育 青少年 香港

中图分类号: G254.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2)04-0129-04随着信息化浪潮的高涨,信息素养教育成为普及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栋梁和未来,其信息素养教育被世界各国视为提升国家未来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美英法日等世界发达国家从20世纪50、60年代就十分重视在中小学生中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将信息素养教育正式纳入到中小学教育中,制定相关政策、发展规划、教学计划、实践形式、评价体系等,建立了较完善的政策体系、实施策略和保障制度,确保青少年信息素养教育有效开展。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香港受西方发达国家影响较大,同时又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其青少年信息素养教育起步虽不算早,但启动迅速,持续发展,成效显著。而香港与内地地缘相近,文化相通,其在青少年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实践和成功经验对内地而言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本文在对香港青少年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香港青少年信息素养教育的成就和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归纳总结香港青少年信息素养教育的成功经验,为我国有效开展青少年信息素养教育提供借鉴。

1 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素养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培养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它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的内容,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共同的评价[1]。信息素养教育是信息社会背景下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信息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营造一种有利于强化信息意识的环境至关重要。信息知识与能力教育多通过系统教育、培训和自觉实践来进行。信息道德教育则需要通过多途径、多渠道、全方位的渗透,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 香港青少年信息素养教育发展概述①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成立之初就特别重视学生信息素养教育,首份《施政报告》即明确提出:“推行为期五年的资讯科技教育策略,鼓励学校应用资讯科技,提高教与学的成效。[2]”并于1998年11月颁布《与时并进,善用资讯科技学习:五年策略1998/99至2002/03》[3],将信息素养教育正式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在这一阶段的发展中,香港特区政府致力于加强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教师培训,开发数字学习资源,培养使用资讯科技的整体社会文化,促进资讯科技在教学中的应用。在这五年间,香港完成了开展信息化教育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建设,所有学校均以宽带连接互联网,其中超过六成的学校更采用光纤连接方式接入。所有教师均已完成基本程度的资讯科技培训,77%的教师达中级以上程度。建立了内容丰富的数字教育资源库。各区的“资讯科技教育卓越中心”相继建成,组成一个全港性的网络。启用香港教育门户网站“香港教育城”,实现学习资源、教育方法、成功案例的全港共享。在社会文化培育方面,举办了一系列的展览、活动和比赛,推广使用资讯科技,营造全社会支持使用资讯科技的文化氛围。

为确保信息素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香港特区政府于2004年7月发表第二份资讯科技教育策略文件《善用资讯新科技,开拓教学新世纪》[4],标志着香港资讯科技教育的发展进入第二个阶段。在这一阶段,香港政府致力于利用资讯科技加强师生教与学的能力,进一步丰富数字学习资源,广泛推广成功的教学范例,建立有效的专业发展模式,推动社会群体支援资讯科技教育。经过这一阶段的发展,香港各中小学已具备开展资讯科技教育的足够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数码隔阂”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大部分的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和家长,均对使用资讯科技持正面态度,课程改革中四个关键项目之一的“运用资讯科技进行互动学习”取得重大的进展。制定了香港学生“资讯素养”架构,并根据这一架构,开发了有关资讯素养的评估考核工具。

2008年12月,香港政府发表了第三份资讯科技教育策略文件《适时适用科技,学教效能兼备》[5],针对资讯科技发展的新趋势,提出资讯科技教育发展的新策略。包括营造资讯科技教育的理想环境,继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协助学校制订和推行校本资讯科技教育发展计划,提供以课程为本的教学单元资料库,加强对学校和教师的技术支援,与非政府机构协作以提升家长的资讯素养等。从资讯素养教育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培训、数字资源建设、社会合作等各方面进行制度化规范,并指明未来发展方向。

3 香港青少年信息素养教育的经验及启示

小学教育资讯第3篇

关键词:香港;资讯科技教育;政策措施;实施情况

一、资讯科技教育不仅需要先进的科技,更需要优秀的教师

《世界教育信息》:首先,请您简要地介绍一下香港教育学院数学与资讯科技系,谈谈当前世界资讯科技教育的最新发展,以及您主要关注的研究领域。

江绍祥:香港教育学院数学与资讯科技系成立于2009年,有两个主要职能。一是培养中小学数学教师和中学资讯科技教师。我们系的大部分毕业生会去中小学当教师,教授数学或者资讯科技课程。二是开展资讯科技教育研究。比如,大约从1995年开始,我们就开始了关于电子学习(E-Learning)的研究,至今有近20年的历史。

对于资讯科技教育的发展,我们主要关注教学、政策等方面。我认为,在未来资讯科技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教师的发展最重要,因为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之一。资讯科技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先进的资讯科技,更需要优秀的教师,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较大。

我系资讯科技教育研究主要关注如何把教学和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结合起来。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院开设了“五星期”教师发展课程,即在职教师到香港教育学院接受为期五周的培训课程。其中,帮助教师通过电子学习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是该培训课程的重点之一。至今,我院开展电子学习课程培训已有5年。香港共有约1000所中小学,大概已有来自250所中小学的教师在我院接受过课程培训。该课程重点是从教师角度出发去变革教学,而不是从整个学校层面去进行。因为,我们认为,资讯科技教育真正的变革是从每一个学科、每一门课程开始的,而教师的教学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方面。

目前,我重点关注三方面的研究。第一,数学领域电子学习的教学研究,集中于如何在数学电子学习课堂上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方面的研究。在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方面,每一门科目都有不同的特点,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发展不同能力是最重要的。比如,探究能力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在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发展过程中,教师首先应为学生营造一种探索的空间环境;其次,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发展能力;最后,经过多次积累,学生的探究能力才能得以真正形成和发展。第二,教师发展相关研究,主要包括教师可持续发展研究和教师专业社群研究。第三,资讯科技教育政策研究,包括对国外一些国家的资讯科技教育政策的研究等。研究国外的相关情况是为了更好地参考、借鉴,而不是照搬。比如,在芬兰,最好的人才都去当教师了,因此,芬兰的教师水平是比较高的。香港的情况则不太一样,最好的人才大部分都去其他行业而未从事教育行业。但整体来说,香港的教师能力还不错,具备一定变革教学的能力。随着教师从业资格要求越来越严格,目前,香港的中小学教师水平相较于10年前已经有了较大提高。初期,资讯科技教育会给教师带来较大负担,因为教师除了完成知识的教学,还需要思考如何促进学生其他能力的发展。

当前,香港教育局在推行未来20年的课程改革。其中的一项措施是把物理、化学、生物三门独立的理科科目整合成一门科目。但是,没有学校执行,因为遭到了很多教师的反对。我认为,这次改革的方向是对的,但改革过程是很不容易的,需要顾及多方因素,应该从整个大方向去考虑,即把教师发展和电子学习放在一起综合考虑。

二、香港资讯科技教育呈多元化发展态势

《世界教育信息》:回归祖国以来,香港资讯科技教育高速发展,请您谈谈当前香港资讯科技教育发展的总体情况。

江绍祥:之前,我是一名中学教师,后来才到香港教育学院,在这待了将近20年。总体来说,近20年,香港学校的资讯科技教育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且呈现多元化发展的特点。

对于各校在促进资讯科技教育发展方面,香港政府没有具体的规定和强制要求,主要通过把资金直接拨给各学校,由学校自主支配,自主开展。香港共有1000多所中小学,各校所采取的措施都不一样。例如,有的学校采取“自带设备”(Bring Your Own Device,BYOD)模式,即学生携带自己的计算机等设备到学校学习。我曾到香港的一所中学去讲学,那所中学采取BYOD模式促进资讯科技教育发展已有2年,一般从初二年级开始施行。该校认为,学生在刚入校的第一年需要处理很多事情,第二年可以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在推进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学生带计算机去学校用来看电视节目、打游戏等,但目前都已得到了较好的解决。除此之外,香港还有一所小学也是通过让家长购买计算机等设备开展资讯科技教育,目前已经开展了3年。以上学校所采取的类似举措,都不是政府要求其这样做的,而是学校自主开展的。在这种相对自由的环境下,香港有的学校发展快,有的学校发展慢,发展相对较慢的学校会向那些开展得较好的学校学习。

资讯科技教育的开展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学校管理者需要面临来自家长、教师等方面的问题。例如,有的教师持支持态度,有的教师持反对态度,学校管理者则需要制定相应政策,协调各方矛盾。尽管香港政府对各学校在开展资讯科技教育方面没有强制要求,由学校自主开展,但政府对各学校在此方面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即不能不开展,因为这涉及学生获得平等学习机会的问题。每一名学生都有权利借助资讯科技开展学习,如果某所学校不开展资讯科技教育,就剥夺了学生的权利。因此,每所学校可以不把资讯科技教育当作学校的发展重点,但至少要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应的学习机会。在我看来,未来,香港的学校在资讯科技教育方面将会获得进一步发展。

三、多方力量共同推动

资讯科技教育策略的实施

《世界教育信息》:2015年的香港政府施政纲领中提出分阶段落实第四个资讯科技教育策略的各项措施。您曾是香港信息技术教育战略发展委员会(the Steering Committee on the Strategic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的成员之一,请问,香港当前在资讯科技教育方面的政策主要有哪些?有何具体措施?

江绍祥:第四个资讯科技教育策略是我们非常关心的一个策略。从第一个资讯科技教育策略到第四个资讯科技教育策略,重点关注五个方面。第一,加强学校的资讯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比如,香港实施的“Wi-Fi900”项目,旨在资助学校建立无线网络、购买计算机设备等。第二,教师发展。第三,学校管理者的领导力,包括学校高层(如校长)以及中层管理者(如各学科的管理者)的领导力。学校的高层管理者主要负责整体规划和发展方向,中层管理者主要负责课堂实施。这两个方面都是推动资讯科技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第四,家长的支持。学校资讯科技教育的实施需要获得家长的支持。例如,BYOD模式的开展需要家长为孩子提供计算机设备等。未来的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在家开展电子学习的机会很多,这需要学校与家长建立密切联系。第五,更新学校课程,改变教学。策略文件指出,香港要加强学生的程序编写能力。当前,香港的中小学没有开设专门的资讯科技教育课程,各个科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机涉及一些相关知识。未来,在促进香港资讯科技教育发展方面,重点在于促进相关教学发展。过去3年,香港实施了一项资讯科技教育先导学校计划,即确定香港63所学校为资讯科技教育的先导学校,且政府为每所学校提供200万~300万港币的资助。

该策略由多方力量共同推动实施。香港教育局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资金拨付、短期(2~3天)教师培训等方面的工作。香港教育学院主要承担与教师发展相关的职责,且主要负责中长期(至少5周)面对中层管理者的培训,与香港教育局相关部门的职责形成互补。除此之外,我们是一个研究机构,承担着相关研究,以更好地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

四、资讯科技与教育的融合重点

在于更好地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

《世界教育信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已成为趋势。在您看来,这种融合对教育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有哪些?为教育机构、教师、管理者、学习者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

江绍祥:在我看来,资讯科技与教育的融合重点在于如何利用技术促进教育目的的实现,这种融合应为师生带来更多的学习机会、促进教学方法的变革、促使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等,这是资讯科技教育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教师应该真正认识资讯科技与教育的关系,把学生能力的发展作为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很多学校的校长认为,资讯科技无法提升学校升学率而忽视资讯科技教育的实施,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香港有各种不同性质的学校,一些是由政府全额拨款的学校;一些是比较独立的学校,即不依赖政府资助,靠收取学费维持运营的私立学校;一些是既获得政府资助,又收取学费的学校。第三类学校拥有比其他学校更多的资源,占全港学校的11%~15%。一般而言,这类学校的资讯科技教育开展得比较好,因为其经费充足。

促进资讯科技与教育的融合,关键之一在于转变校长及教师的观念,鼓励其积极开展资讯科技教育。当今世界的竞争在于人才的竞争,且人才资源对于香港的发展尤为重要。在一定程度上,教育关系香港未来的竞争力,学生能力的发展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问题。创新能力、人际交往等能力的发展关系香港学生的未来,学校如果忽略学生这方面的发展,就相当于削弱了他们应对未来竞争的能力。因此,我认为,资讯科技与教育的融合为学生带来了促进自身各方面能力发展的机会,同时香港各校应充分利用现有优势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过去2年,我去过很多学校,考察他们推动资讯科技教育的情况,同时了解师生所面临的挑战。第一,教师的教学目标应与学校的方向一致。在推进资讯科技教育过程中,香港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方向或目标,比如强调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等。教师应该清楚学校的方向或目标,并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程,以促进学生某方面能力的发展。第二,教师应优化时间处理。资讯科技与教育的融合必然对师生的教与学都将产生影响,其中,师生教与学的时间就发生了较大变化。对于学生而言,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比之前更多,还有很多课外任务。这必然导致学生学习时间的延长。但是据学生反映,虽然花费的时间长一些,但可以帮助自己学得更好。对教师而言,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准备教案和课程。第三,教师应真正地掌握资讯科技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比如,由于没有现成的教案,很多教师找相关的企业帮助其制作教案等。但是,企业做出来的教材对学生的发展不一定是最有利的,甚至存在错误的内容,可能会误导教师。因此,教师应时刻记住自身的职责是帮助学生发展能力。此外,这还涉及版权问题,即制作出来的教材最终归哪一方所有。目前,在这方面,没有人去管理。可能,最后出版的教材归出版社所有,只不过目前是供某所学校的教师使用,将来也会卖给其他学校或教师。这是不应该有的现象。教师应认真做好自身的教学工作,积极参加相应培训。在资讯科技教育过程中,学生仍处于首位。教师应为学生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近期,我申请了一个项目,获得了香港优质教育基金的一笔资助。我计划把这笔资金用于资讯科技教育教材的制作。首先,我们会认真思考应如何去教授每一个课程单元的内容,以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其次,与教师一起实践;最后,对整个课程教材进行推广。

小学教育资讯第4篇

【摘 要】台湾资讯教育既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又吸收了西方民主和科学创新的教育思想,海峡两岸既具有相似的东方文化氛围和教育发展历史,又具有教育的差异。本文针对台湾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现状进行了考察和分析,走访了12所学校,深入课堂与学校和师生进行了深度沟通和交流,探讨了海峡两岸资讯科技在教育中的信息互通和智慧共享,为促进海峡两岸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台湾在教育信息化应用方面的先进理念与操作模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台湾;教育信息化;资讯技术;科技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5)05-0073-04

2014年10月,笔者有幸作为广东省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教师培养对象赴台湾进行为期15天的台湾教育现状考察交流访学活动。访学考察期间,随广东赴台访学团绕岛一周,行程1600多公里,走遍了除基隆市之外的台湾所有市县,参访了12所学校,入班观课72节,听了4次高端讲座,通过粤台两岸教师教学探索、名师对话、访谈交流和实地考察,实现了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和智慧的启迪。每一天都有震撼、惊喜和收获,这次台湾之行可称为是一次全方位的教育之旅、文化之旅、交流之旅、磨练之旅、友谊之旅和感恩之旅。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和科技教育工作者,在随团参访之际,我针对台湾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现状进行了重点考察和分析,探讨了海峡两岸信息科技在教育中的互通性和共享性,为促进海峡两岸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台湾在教育信息化应用方面的先进理念与操作模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此次考察交流访学活动像一扇窗户,为海峡两岸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的信息互通和智慧共享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台湾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历史回顾

台湾地区称教育信息化为资讯教育。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台湾地区专门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领导机构,制定了资讯教育战略规划和白皮书,并在重点计划和施政报告中大力推进资讯教育。1982年,台湾地区设立“资讯教育推动小组”,开始有计划推进资讯教育;2013年1月,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合并电子计算机中心等机构成立资讯及科技教育司;截至2013年,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共有19份施政报告中强化资讯教育,内容涉及推动资讯教育、信息化建设、数字化公平、云端学习等[1]。由此可见,台湾地区非常重视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应用。

台湾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现状

1. 台湾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台湾地区称信息技术为资讯科技。台湾九年一贯阶段资讯科技课程是让学生能将资讯科技运用于生活与学习,强调资讯科技要面向“应用”;而高中资讯科技课程则着重由应用导入学理层面,强调资讯科技的“科学”内涵[2]。台湾地区于2008年1月新修订的高中资讯科技课程纲要包括必修模块“资讯科技概论”和选修模块“资讯科学”。“资讯科技概论”计2-4学分,内容包括:资讯科学导论、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解决问题和资讯科技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等。选修模块“资讯科学”又包括“基础程序设计”1-2学分、“进阶程序设计”2学分和“资讯科学与应用专题”1-4学分,每所学校可以根据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和办学特色等选择开课计划和教学内容。以高雄市立瑞祥高中为例,该校在高一开设“资讯科技概论”必修科目,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资讯科学基础知识,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高二、高三开设选修科目,内容包括 “Visual Basic程式设计范本”“C/C++程式设计范本”“Scratch程式与游戏设计范例教本”、“PhotoImpact影像设计范本”“App Inventor2手机程式设计手册”等多种教学内容供学生选修学习。另外,天主教高雄市明诚高级中学(私立学校)选修科目还开设了“Googel Sketchup 3D建模设计”“3D打印机的应用”和“电脑机器人制作”等课程。课程目标是为学生提供深入探索资讯科学相关领域的机会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资讯科技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台湾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台湾中小学办学的硬件设施配备齐全,无纸化办公已开始推行第二代校务系统。教师电子白板应用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在网络资源应用方面,台北市拥有“品德教育网”“教育人口网”“教学益教网”“线上资料库”“数字气象网”“数字远程天文台”等网络资源。台北市教育资讯的未来规划提出“校校是e创学校,班班是未来教室”的宏大构想。台北市中小学正在推行“行动学习电子书包”方案[3]。如台北市成功高级中学共有71个班(只招男生),每间教室和功能室都配备多媒体平台,校园有线、无线网络全覆盖,配备了1100台平板电脑用于一个年级进行电子书包教学实验,所有学科教师都能运用多媒体平台上课等。教师教研交流一般采用Facebook(脸书)、Line(连我,类似微信)等平台,教师课堂教学一般采用魔灯(Moodle)平台,问卷调查采用Google class平台等作为辅助教学工具。各学科教师把网络系统的对话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形式,网络教研通过网络社区进行,如很多教师加入了台北的翻转课堂社群。教学资源一般集中放在云端共享,供师生随时下载分享利用。

3. 台湾地区中小学电脑机器人和科技教育现状台湾地区开展电脑机器人和科技教育采用多种形式,校内、校外和家庭多方联动,教师、往届校友、课外培训机构和家长共同参与辅导学生进行电脑机器人和其他科技教育活动,取得了较好的科技教育效果。

(1)在生活科技课中开展电脑机器人和科技教育活动

“生活科技”的主要内容有科技发展、科技世界、创新设计与制作、传播科技、营建科技、能源动力与运输科技。该模块相当于大陆高中“通用技术”,但“生活科技”讲述的内容更加广泛和深入,其教学内容包括电脑机器人设计制作、科技创新等内容。如台北市立内湖高级中学配备有机器人课室和25台乐高蓝牙NXT机器人,高三年级“生活科技”选修课中开设机器人课程。同时,教师利用课后业余时间和节假日辅导学生参加各级机器人竞赛和其他科技竞赛活动。

(2)利用校本特色课程开展电脑机器人和科技教育活动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台湾地区校本课程已经占据了新的地位。校本课程是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如台北市成功高级中学根据纯男生学校的特点,充分发挥男生理科特长的优势,开发了多种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学校配备有机器人实验室、网路资讯中心等。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做科技问题的研究,选出优秀的研究成果去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活动,每年组织学生去上海参加科普夏令营(台湾共有15所学校参加),和大陆的学生一起参加科技比赛和科技交流,组织丰富的科技探究活动,进行小等;同时还组织学生参加市级、省级和世界级机器人比赛,参加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生物科技竞赛等,多次获得国际比赛大奖,多位学生因此获得直接保送上大学的资格。

(3)通过科技社团开展电脑机器人和科技教育活动台湾地区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各种社团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已经成为台湾校园文化中一道亮丽风景线。每所学校都会统一时间组织各类社团活动,指导教师由本校教师或往届校友担任。社团活动每周一次,每次为2个小时。资讯科技类的社团活动有硬件维修、软件设计、电脑机器人、网页制作、电脑绘画、动画制作、资讯奥赛、Scratch设计制作、科技论文、科技发明等。如台北市成功高级中学每年都有往届校友回校指导学弟开展电脑机器人设计制作活动。2014年暑假组织学生到斯里兰卡参加世界机器人比赛,并获得了世界冠军。

(4)学生通过课外补习班开展电脑机器人和科技教育活动

台湾地区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外补习班。据台湾教育部200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小学生有70%参加补习,初三学生97%参加补习,高中生90%选择上补习班,整个台湾地区有各类补习班共计17,551家,其中资讯类389家。在台北市还形成了一条闻名遐迩的补习一条街——“南阳街”,街上各种补习班琳琅满目[4]。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两侧楼房墙壁上挂出“张三化学”“李四物理”之类的个人家教广告牌,这也是台湾的一道别样风景。有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报名参加电脑机器人和各类科技教育项目的补习班,由家长出面联合其他学生自己组织报名参加各类机器人竞赛或其他科技类竞赛,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4. 台湾地区中小学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的应用情况

从2012年底在台湾就流行一组新名词,“知识碎片”“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一股教育信息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其中,微课和翻转课堂在两岸教育界迅速流行和普及[5]。目前台湾地区很多教师都把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等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来。例如,笔者在台北市立丽山高级中学听了一节蓝伟莹老师讲授的化学课《原子结构》就是运用翻转课堂形式组织教学。教师用Google class提前一周布置任务,学生可以在家利用电脑预习,也可以用手机上网学习。学生在Google class上完成问卷调查,并在网上提前观看微课(视频短片)预习教学内容,教师提前一天导出问卷统计学生预习的结果,及时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上课时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分组探究,教师为学生答疑解惑,完成教学任务。再如,高雄市立瑞祥高中信息技术课《电脑硬体知识》和台北市立内湖高级中学语文课《桃花源记》也是用翻转课堂的形式组织教学;还有国立兰阳女子高级中学、台北市成功高级中学(男校)等多个学校都在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实验。基本操作模式都是课前利用Google class进行上课问题调查、学生发表反馈意见,教师课堂教学一般采用魔灯(Moodle)平台提供微课、慕课等视频短片,上课时每位学生一台平板电脑,通过讨论问题、小组合作交流、教师答疑解惑等形式组织课堂教学。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目前还是部分教师在应用实验,没有在所有教师的教学中全面铺开,应用效果还有待在今后实践中验证。

5. 台湾地区在资讯科技教学中Scratch课程的开展情况

Scratch在台湾的推广基本上是由各级学校通过正式与非正式课程使学生接触到。2007年Scratch正式发行,台湾中小学的推广于次年展开,各县市教育与网络中心陆续举办Scratch教师研习工作坊与研讨会活动。2009年起,高雄县、台中县、宜兰县等着手组织Scratch竞赛,之后陆续有台北市与新北市等县市加入,逐渐增加了Scratch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上的能见度[6]。如高雄市立瑞祥高中就把Scratch作为高二、高三年级资讯科技选修课开设,所用的教材是《Scratch程式与游戏设计范例教本》。在台湾有许多中小学信息技术老师也陆续将Scratch引入课堂中,Scratch降低了程序设计的学习门槛,使学生易于进入程序逻辑的训练。学生可以使用Scratch来创造故事、动画、音乐和交互游戏,延伸创意思维。运用Scratch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中小学生开拓了创客教育(Maker Education)的新园地。

台湾地区教育信息化应用对大陆的启示

1. 尽快推出中小学信息技术新一轮改革的课程标准和教材

大陆目前实施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是2003年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1年)为依据制订的,依据此标准开发的信息技术教材已应用了10多年。而信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新技术、新产品的快速更新,原来的教材已不能适应现在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需要,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尽快出台新一轮“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组织学科专家开发与当今信息技术发展相适应的信息技术教材。

2. 推进电脑机器人、3D打印技术、Scratch设计为基础的创客教育

随着互联网热潮和3D打印技术、微控制器开源硬件日益成熟,创客教育正在全球掀起一股教育变革浪潮。目前全世界已建立1400个创客空间(Maker space),随着创客空间的普及,创客精神越来越多地引起了教育者的思考和共鸣[7]。因此,我国要想培养一批创新型的人才,必须重视科技教育。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和台湾地区的先进经验,可在中小学技术课程中开设电脑机器人、3D打印技术、Scratch设计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创客教育需要政府、社会和学校共同支持和努力,出台扶持政策,解决开展科技教育购买设备和工具的经费,培训一批掌握科技教育核心知识的专业教师,推进我国创客教育的良性发展。

3. 在中小学积极探索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的应用实验

目前,微课、慕课、翻转课堂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流行语,其来势之猛,大有颠覆传统课堂、迎来课堂教学革命之势。几年来,大陆各地都开发和征集了大量微课资源,基于微课的教学模式应用也在积极探索中,笔者在分析“翻转课堂”和“研学后教”两种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率先提出和构建了以“微课”和“研学案”为教学载体的“微课导学”教学模式[8],并把“微课导学”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小学机器人等实操型课程教学中,进行了新的探索实验[9]。慕课虽然是源于美国的教学形式,但目前已经引起了国内许多中小学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9月成立了慕课中心,并组织了高中、初中、小学慕课联盟(C20 MOOCs)[10]。微课、慕课、翻转课堂对于海峡两岸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一种新生事物,需要两岸学者共同携手、积极探索和实验研究,共同探索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的应用实验。大陆地区可以借助教育部深入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春风,大力推动教育理念变革,促进以微课、慕课、翻转课堂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的创新。

小学教育资讯第5篇

信息技术学科首先应承担起信息伦理教育的重任。笔者力图通过对江苏、台湾地区初中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信息伦理教育比较研究,探索与建构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加强信息伦理教育的实施策略与方法,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提供参考。

一、两地信息伦理教育的表述比较

(一)江苏的表述

江苏的信息技术课程名称为“信息技术课程”,《初中信息技术》(苏科版)依据的是《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江苏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江苏信息伦理教育在《江苏信息技术课程纲要》“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的表述为:“应注重学生对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文化的感悟与内化,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有关信息时代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他们的网络道德观念和责任心,养成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开展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在“课程目标”中的表述为:“了解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够主动防范不良信息,抵制不良信息行为,初步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

课程分为四大内容,即信息的识别与获取、信息的存储与管理、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与交流,而信息伦理方面的教育内容融入在四个模块之中。如在小学第一阶段“信息与交流”中,提出了“注意网络交流中的文明礼貌”;在小学第二阶段,提出了“形成信息与交流中的责任意识并注意安全”;在初中第三阶段,提出了“能够结合实例说明网络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并畅想未来”。

由此可见,《江苏信息技术课程纲要》比较重视信息伦理方面的教育。

(二)台湾的表述

台湾的信息技术课程名称为“资讯教育”,学校使用的教材须经台湾教育部门审定,依据的是《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重大议题(资讯教育)》。

《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重大议题(资讯教育)》将“资讯科技与人类社会”作为“六个核心能力”指标之一,并在“基本理念”别提出“资讯科技工具的运用也为人类社会带来新的议题,如不当使用造成个人的身心伤害,知识产权的归属与侵犯,以及利用资讯科技犯罪等。故而,培养学生有效的使用资讯科技工具,并了解资讯科技与人类社会相关的议题,应是学校资讯教育的中心主题”。台湾《中小学资讯教育白皮书(2008-2011)》提出:“养成学生运用资讯科技的正确观念、态度与行为,是资讯教育中最重要的目标。”

可见,台湾非常重视“资讯伦理”“资讯安全”“资讯相关法律”及“网络世界的影响”等相关议题,非常重视培养使用资讯与网络科技的正确态度,非常重视应用资讯科技知识和操作技能分享各领域之学习成果,从而提升人文关怀,增进学生合作与主动学习的能力。

二、两地信息伦理教育的实施比较

(一)台湾信息伦理教育的实施情况

台湾的“资讯教育”目前无材,但学校选用的教材须经台湾教育部门审定。笔者在与台湾审定教材的相关人员交流时了解到,教材审定时,要看内容与纲要是否匹配,否则不予通过。由于《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重大议题(资讯教育)》明确了课时数,“教育辅导团”在教师研习时,有明确的要求,因而教师在教学中比较重视信息伦理教育。

台北市教育局2005年组织编写和出版了《信息素养与伦理》教材(国中、国小版),2009年重新修改为国中2版、国小2版和专题网站,由此建立了完整、持续的信息伦理课程教育。网站将书面教材影像化、课件化,供师生学习、下载。学生每一单元学习后,通过“学习单元”形式练习。

台湾行政领导的推动力度大大超出我们的想象。他们将信息伦理教育纳入全民教育体系,旨在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校园信息伦理及网络知识产权等观念。在2009年10月份举行的教材改版会上,“台北市教育局康宗虎局长跨刀演出,扮演‘诸葛亮’,只为再一次强调本教材所代表的重要性与价值”。2011学年度,台北市政府教育局推动中小学“资讯素养与伦理”实施计划,每学期依授课单元为审核标准,并根据“学科教师”与“资讯教师”职能的不同分别给予奖励。

台湾非常重视以“资讯素养与伦理”为主题的教师研习。以台北市为例,台北市教育局组织的“资讯教育辅导团”,对所有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了有关“信息科技与人类社会”的轮训,“资讯教育辅导团”每学期举办“资讯教育论坛”,举办多场“种子”教师的培训研习,与各校资讯人员双向交流,为教师提供了有关电子书箱、资料。

台湾教育部还组织录制了《资讯素养与伦理》网络影像资料,供教师下载学习(http://distance.shu.edu.tw/moe/)。资料共分五大模块:资讯素养、资讯识读、资讯社会、资讯伦理、网络安全与行为。通过网站学生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在线学习、培训,了解“资讯法律”的知识;网站还及时更新,提供有关资源。

台湾许多中学在校园网上建有本校特色的“资讯素养与伦理”专题网站。

(二)江苏信息伦理教育的实施情况

江苏地区初中学校一般使用的是由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编制的《初中信息技术》(苏科版)教材。在教学中,虽然也有教师在信息伦理教育方面总结出了一些经验,但总体来讲不尽如人意。在《江苏信息技术课程纲要》中,由于没有规定信息伦理教育方面的课时要求,加之教材中信息伦理教育内容篇幅较少,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伦理教育显得非常薄弱。现行的信息伦理教育寄希望于教师自发地在信息技术知识教学中穿行,有很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从教学情况来看,大多数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只关注信息技术课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信息伦理的剖析与濡染,即使必须涉及信息伦理教育,也往往一带而过。这就使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接受到有深度的信息伦理教育。

我们对某区部分初中学生进行过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信息伦理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如针对“游戏软件不管有无版权,都想会玩,不会抵制”这一项,选择“非常符合”和“符合”的学生之和超过了半数;又如针对“在网上看到或遇到一些不健康的图片, 你会直接回击、进行批评”这一项,选择“非常符合”和“符合”的学生之和仅占所有被调查学生的20%;等等。

相比于台湾,在教研和培训方面,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培训的多,教学方法、技巧研究的多,在信息伦理方面的培训较少;在学生各类竞赛中,针对技能方面的比较多,自觉融入信息伦理教育的活动较少。调研情况还说明,教研员一般不提供有关信息伦理方面的法规、文件,也看不到有关信息伦理专题网站。

具体来说,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信息伦理教育的原因主要有四点:其一是管理者、研究者、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信息伦理意识淡薄;其二是信息伦理教育在《江苏信息技术课程纲要》中表述较为笼统,教材对此呈现的方式又较为隐性;其三是教学研究人员比较注重教师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培训,信息伦理与道德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教学视导中有关信息伦理教育方面的检查、评比较少;其四是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过于注重技术培养,而淡化或忽视信息伦理教育。

三、两地信息伦理教育比较的启示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大陆地区网民规模突破5亿;家庭电脑上网宽带网民规模为3.92亿,占家庭电脑上网网民比例为98.9%,学生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群体,占比为30.2%。

目前,未成年人因为沉迷于网络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而犯罪的案例常常见诸报端。信息技术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上,预防信息犯罪、克制网络成瘾等伦理议题应成为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学生的信息伦理教育,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正确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下信息技术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树立正确的信息伦理教育观

信息技术的进步在带给人类效率和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意想不到的伦理道德问题。对于信息技术课来说,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伦理道德,是信息技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江苏信息技术课程纲要》指出,“信息素养是当今社会每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应注重学生对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文化的感悟与内化,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有关信息时代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他们的网络道德观念和责任心,养成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开展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应该说,这样的要求十分明确,但关键在于落实。这其中,树立正确的信息伦理教育观是前提条件。

首先是教育行政领导和教学研究人员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从台北市教育局长在《资讯素养与伦理》会上“跨刀演出”,扮演“诸葛亮”,宣传信息伦理教育的重要性的案例,从台北市“资讯教育辅导团”每学期举办“资讯教育论坛”等的事实,我们不难看出台湾对信息伦理教育的理解非常深刻。从台北市教育局建立的专题网站上,我们也不难发现他们在正确的信息伦理教育观指导下,推进信息伦理教育的工作是多么扎实而有效。

当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某些信息技术可能很快被更新,某些技能、知识也可能很快被遗忘,况且我们也无法穷尽所有的信息知识与技能(尤其是软件的操作功能),但形成的良好信息素养将使人终身受益。为此,对于有些应用软件,在课时紧张的情况下,我们宁可讲得浅一些,而应在信息伦理教育上多深入一些。

(二)细化信息伦理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一直以来,我们不断强调要在平时的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信息伦理教育,但往往寄希望于教师自发地融入。这种方式对教师教育能力特别是教育艺术有很高的要求。为使信息伦理教育便于实施、便于操作,我们应将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更加细化。借鉴台湾信息伦理教育经验,我们可从资讯素养、资讯识读、资讯社会、资讯伦理、网络安全与行为等方面增加内容,建构教育目标,并赋予一定的教学时数,将信息伦理教育系统化、具体化。

由此,我们在对信息技术纲要或课程标准进行修订时,更应对信息伦理教育提出刚性指标;在教材编写方面,要安排专门章节,强化信息伦理教育的实践操作。

(三)对现行教材进行重组和拓展

鉴于目前《江苏信息技术课程纲要》对信息伦理教育目标表述过于抽象,我们应对现行教材进行适当重组和拓展,借助改编教材构建明确的学习目标与详细的学习内容。这样,教师可以结合具体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灵活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适度挖掘与教学相关的信息伦理教育内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伦理素养。

下面,笔者借鉴台北市教育局编制的《资讯素养与伦理》,以《初中信息技术》(苏科版)为例,对教材中隐含的信息伦理内容进行发掘(如表1),以期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进行信息伦理教育提供示范。

(四)加强对教师进行信息伦理教育的培训和指导

小学教育资讯第6篇

因特网(Internet)提供资讯无国界的环境,透过台湾学术网络联机,提供本市各级学校良好的资讯教学环境。校园网络(Intranet)是各校传递校园内教学及行政相关讯息的资讯网,透过建设各校校园网络,并将校园网络伺服主机连上因特网,不仅能促进各级学校校园内教学与行政资讯化相关活动的开展,更可达到各级学校纵横向之间相互切磋、共同成长之效。

现阶段各级学校校园网络现况如下。

(1)校园局域网络。包括:①以光纤为骨干的校园网络。目前,各校皆以光纤为骨干铺设校园网络,其传输速率为1Gbps,提供校内师生教学及学习使用,并提供校内VOD随选视讯系统的教学应用。②校园无线网络。为适应未来校内师生上网的大量需求,并减少经常性的网络布线施工,在第二期计划中发展校园无线网络,于网络末端提供无线上网之环境。目前,已有95所学校设置了无线接收器(AP),于校园内部分地区可以无线上网。于2004年底公立各级学校校园内均可无线上网,无线网络讯号覆盖率约达30%,于2005年底每所学校均可达100%覆盖率。期望未来学生可自行携带笔记本计算机或PDA等计算机设备,至学校从事各项学习活动。不受空间之限制,随时随地皆可上网或进行数字化的教与学。

(2)对外联机的广域网络。目前,各校对外连接皆以ADSL(1.5M)连至TANET教育网络。因为资讯教育的推动,对网络依赖越来越深,应用越来越广,对于频宽的要求也会愈来愈高,故除提升ADSL之速度外,于2004年底开始全面将对外联机替换为光纤网络。

2.台北市教育网络中心

教育网络中心提供台北市教育资讯网络之网络平台,成为教育局所属各级学校问讯息传递的快速流通渠道及资讯专业技术咨询服务中心,并具整合教育资源之功能。建设教育入口网站及教学资源网站,成为教材资源库管理与服务中心。此外,协助学校主机代管工作(如DNS、CACHE、WEB SERVER),以减轻本市各级学校系统管理的工作。

教育网络中心提供如下服务。

(1)原设于市立师院的网络中心,自2002年2月迁移至台北市政府10楼机房。电信公司以OC3 45Mbps之线路连接至本中心,教育网络中心再以OC48线路连接至“中央研究院”,经高速网络连至电算中心上TANET。

(2)目前(2006年5月),有281所公私立高中职以下学校(18所高职、48所高中、60所国中、149所国小、2所幼儿园、4所特殊学校)透过中华电信的ADSL连接至教育网络中心内执行业务,其中部分资讯需在中心内执行,部分资讯通过Gigabit电路连接市政府资讯中心。另外部分网络则通过OC48电路连接宽带骨干网络至“中央研究院”上TANET。

(3)台北市教育网络中心电子邮件信箱:免费提供本局所属各级学校师生每人一个e-mail账号,其信箱容量分别为教师50M,行政人员20M,学生10M,学生家长5M。至2006年5月底,申请人数共计194 126人,其中行政人员为3 435人,教师为21 088人,学生为140 028人,家长为29 575人。

(4)建设一个环境,让学校通过因特网建设各校的虚拟网站。

(5)建立资讯网络整体委外服务的作业模式。指派项目驻场工程师至少5人(含)以上,组成项目小组,专责网络管理、问题处理、网络应用服务及网络联机事宜提供咨询服务;其中1人为项目管理人员,必须能负责管理整体网络,并能指派人员排除各项网络问题。

3.建设计算机教室、提升学生计算机技能

计算机教室的教学网络,是学校资讯教学的第一线网络环境。通过各校计算机教室内的网络建设,提供计算机教学资源管理与共享的环境,计算机教室网络伺服主机连上因特网,更提供了师生使用网络资源的环境。

计算机教室:国小每35班设置1间,国中每30班设置1间,高中每20班设置1间,高职每10班设置1间,建设各级学校计算机教室。

每间计算机教室的配备有:教师计算机(1台)、学生计算机(依学生数订定)、激光打印机A4黑白(1台)、喷墨打印机A3彩色(1台)、喷墨打印机A4彩色(依学生数订定)、计算机桌(依教师与学生数订定)、计算机椅(依教师与学生数订定)、广播教学系统(1套)、稳压器(1台)。各级学校建设之计算机教室数量详如表1。

4.教室有计算机,班班可联机

2001年完成学校各班教室中设置1台电脑(桌上型或笔记型),协助教师进行教学,配合单枪投影机、实物投影机等设备,提升教师教学质量及学生学习效果。台北市市立高中、高职、国中及国小的普通班、专科教室、特教班及附幼班之教室均设置1台电脑。教室计算机的设备除每班、1台电脑外,另加装1个投影幕、1个计算机网络插座,并且每4班分配1台单枪投影机以及1台激光打印机共享。各级学校教室计算机数量如表2。

5.近几年各级学校人机比

1998年度以前各级学校于进行计算机教学课程时,学生是以2人共享1台计算机的方式进行,当时各校平均人机比为48:1。但自从教育局积极推动资讯教育后,各校均有计算机教室及教室计算机设备之设置,各级学校人机比之比率有逐年下降趋势,截至2004年度为止,各级学校人机比约为6:1。各学层平均人机比详如表3。

6.学生家中计算机拥有率

台北市教育局自1998年度起,积极推动资讯教育。学生在资讯科技方面的素养以及因特网的使用技能方面均有提升。而家长亦能体会资讯社会时代的来临,学生家中计算机拥有率或是上网联机率均有显著上升趋势。此种现象将有助于教育局资讯教育推动及扩大其学习成效。教育局于每年度均着手进行本项调查,以了解本市学生家中计算机拥有情形,以供教育局资讯教育推动时参考,其调查结果汇整如表4。

7.办理校园数字气象网,开放供民众查阅使用

台北市目前有60所中小学校内建置了校园数字气象台,此60个校园气象台可以自成一个独立的气象观测站,在自己学校网页上显示校内天气变化状况。另外,各个气象观测站也会将每天的观测资料送至台北市校园气象网(http://weather.tp.edu.tw),在此一集中型的气象网中,网站浏览者除了可分别看见60所学校所收集到的实时的或历史的气象资料,亦可同时看见60所学校在同一时间所收集到的特定气象数据,并提供数据的下载。

校园数字气象站的数据具有实时性、在地性、小区性,可查询原始数据、可初步分析图表且适合中小学探究天气的要素。因此台北市校园数字气象站可提供科展所需之数据库查询,并提供学校进行本位或在地性的探索活动,或进行跨校及跨地理区域的天气比较之用,更可成为小区天气查询中心。

期达成之目标如下:

(1)提供中小学自然科学中大气科学的教学资源与发展探究式教学的基础之用。

(2)数据化记录台北市长期的气候变化。

(3)建立全球领先的微观(micro)气象网,突破一个气象监测站50km的限制,每5分钟更新一次气象数据。

(4)提供无线科技应用实例。

小学教育资讯第7篇

—吴正己

面对消亡声音的逐渐上升,更应及早思考其原因及因应之道。

—吴正己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目前大陆地区的主要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您如何看待这一目标定位呢?台湾地区的目标定位是怎样的?台湾资讯科技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如何确定的?

吴正己:大陆地区幅员辽阔,信息技术课程起步稍晚,为使计算机运用普及化,目前以资讯素养为主是可以理解且是必要的。台湾目前在小学和初中阶段也是以资讯素养为主,定位为技能操作导向(operation-oriented),希望学生能知道计算机在生活中的各种应用,并能将计算机应用于日常生活中;高中阶段课程倾向于科学导向(science-oriented)之内容,但也适度加入了应用软件的教授。资讯科技课程的核心目标的制定,是参考世界各国课程趋势(如NETS for Students、ACM Model High Computer Science Curriculum),及透过由计算机科学教育学者、计算机科学专家、校长、教师等组成的课纲小组,经过多番的讨论及公听会等才完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台湾地区的资讯科技课程发展也经历了许多的波折,您认为台湾资讯科技课程的发展历程能够给大陆地区提供哪些借鉴呢?

吴正己:我认为资讯科技教育的学者们应及早因应目前课程倾向于技能化的问题,一旦大家认为这些技能太简单,学生不需要在学校中就可以学到,任何学科的老师都可以来教计算机时,资讯科技课程的必要性就会受到质疑,最后就像台湾一样,资讯科技课程由正式课程中消失。大家应重新思考资讯科技课程的核心目标在哪里,未雨绸缪开始草拟实验性课程及教材,逐步在计算机较普及的地区推广,以取得公众的认可。一旦课程被删除之后,花费再多的时间及资源,也不容易争取回来,这是我个人亲身的体验。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许多人对于资讯科技课程的未来地位比较迷茫,认为资讯科技课程最终走向消亡的声音最近逐渐开始上升,您如何看待这种声音?

吴正己:对资讯科技课程的未来地位的迷茫,主要是对课程核心目标没有定见或共识,如果我们这些从事资讯科技教育的学者对课程的核心目标都无认知或共识,当然会迷茫,最终走向消亡之路将不可免。事实上,美国的计算机教师协会(CSTA,csta.省略/)的建立,也是体认到计算机科学在中小学中愈来愈不受重视而兴起的组织,他们积极发展课程及教材,倡议课程应回归到计算机科学(而不是软件技能)。台湾在2005年高中计算机课几乎被删除时,高中计算机教师也成立了类似的组织,更邀集了相关学术研究机构及大学的计算机学者,一方面游说教育当局,一方面也以实际行动拟定以计算机科学为主的课纲草案。面对消亡声音的逐渐上升,更应及早思考其原因及因应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