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地质灾害的防护(合集7篇)

时间:2023-09-26 09:30:39
地质灾害的防护

地质灾害的防护第1篇

关键词:地质环境;地质保护;地质灾害

Abstract: in our country mining enterprises to many now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s not enough attention, in order to maximize the profit, constantly for mine unlimited number of mining; There are still quite a few people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geological disaster is not enough, and not in the geological disaster to take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before, when disaster caused great loss.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arry out effective scientific ge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work, of geological hazard played the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ure effect. In this paper,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measures and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ork two big ways as a starting point, hope can do ge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work, to guarantee good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life and property security.

Keywords: geological environment; Geological protection; Geological disasters

中图分类号:F40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环境资源使用率的越来越高,人口、经济和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了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所需要面临的最大问题。近年来各国对于这几个问题都作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我国也是把人口控制和环境的保护列入了重要的国策之中。也正是因为环境保护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地质环境作为地球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一环,自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防治地质灾害也成为了环境保护的重要工作。

地质环境保护以及地质灾害

地质环境是自然环境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指人类活动所涉及的地球岩石圈的一切物质和作用的总和。它包括各种岩、土及所含矿产资源、地质地貌景观和由内、外动力形成的各种地质作用及所造成的地质灾害。

1995年眉山大洪山芒硝矿在开采过程中,因回风巷道穿过了顶板芒硝淋溶带,致使井下涌水达到10000余方/日,导致地表水及地下水疏干,造成矿区附近6 000余居民缺水;70年代,西昌市由于大规模的基建,并且把挖矿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土堆置在盐井沟,后来在大雨的诱发下发生了大规模泥石流,造成了104人死亡。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泥石流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巨大影响,我们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进行地质环境的保护,有效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

地质环境保护的措施

1、政府要充分发挥好在地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领导地位,发挥政府的职能优势,做好地质工作的防治工作。因为政府不是环境的直接使用者,所以政府应该在环境保护中担任中介的作用,担任环境保护的管理与监督者,与各个环境资源的使用者一起做好地质环境保护的工作。

从1990年开始,各个省政府开始推进全省的地质环境管理工作。在省内的各市建立了地质环境监测站,逐步推进各市、地、州地质环境监督管理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健全地质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具体的《环境保护法》、《矿产资源保护法》和《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地质环境保护制度,为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要对地质环境保护目标进行明确,将保护环境的责任落实到地方政府的每一个部门,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规定环境保护、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及资源破坏浪费的经济政策和措施。

3、加强对环境意识的宣传和教育。这是一件非常有必要进行的工作,无论是当地的百姓群众还是矿山产业中的工人管理者,都一定要有良好的地质环境保护意识,要充分地认识到地质环境保护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政府领导要发挥指挥的作用,调动所有矿业产业和平民百姓共同参与,把地质环境保护的工作做好。

4、加强对采矿业的管理,严禁违法开采。

1995年宜宾维兴镇在采煤过程中,未留足保安等原因致使坡顶发生地表开裂、形成一定面积的塌陷带,前缘发生大规模崩塌,致使10余户民宅被迫搬迁;70年代,西昌沪沽铁矿区由于管理不善,在连日大雨冲击下发生泥石流,严重危害到成昆铁路孙水关大桥与下游环境的安全。

所以要进行有效的地质环境保护,必要前提就是要有严格的监督制度。矿山的建设一定要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在采矿工作进行时也要开展地质环境的保护工作,要保证各项环境保护措施与设施、主体工程要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和同时投产。各级人民政府都要对各地的矿产业进行严格的监督和审查,一旦发现有违规施工的情况,要处以严厉的处罚。

二、地质灾害的有效防治措施

除了地质环境的保护,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要是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做得不到位,当地质灾害来临的时候会给人民百姓造成不可以估量的财产生命损失,所以各个城市各个基层一定要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为广大人民百姓的生命财产提供有力的保障。

1、完善机制,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队伍的建设,人民政府可以以政府招聘的方式进行地质灾害防治队伍人员的招聘,与在该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人员进行合同的签订,挑选的人员应该着重在政府干部间进行挑选,确保队伍的文化素质和纪律性。还应该就地质灾害防治队伍的建设进行专项的拨款,用于人员的培训和专门设备的购买,还需要对队伍内部人员进行年度的考核,按照合同要求对年度的工作变现进行奖惩,确保地质灾害防治队伍能够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上起到作用和效果。 2、加大对地质环境的检查,对地质灾害防患于未然。要认真抓好农村山区等地质灾害频繁地区的检查工作,把确实存在灾害威胁和影响人群众多的地区划入灾害隐患点,将其纳入地方政府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与群测群防的体系之中;对部分还不能确定灾害性,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会造成严重影响的地区也不要掉以轻心,也应该进行重点的排查。

例如广西省就出台了《广西国土资源系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及响应工作方案》。这是全国首部国土资源系统的气象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应急响应的规范性文件,对我国的地质灾害预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规范。

3、在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上应该要采用刚柔并济的工作手段,才可以有效地减少地质在灾害的发生概率。国土资源部应该要发挥组织协调的作用,充分调动起各个基层乡镇政府等各方的优势,充分利用各种手段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的宣传。在农村地区可以通过宣传画的宣传和面对面对广大农民进行防治知识的宣传,应该通过前期迹象识别到地质灾害的来临,做到在灾害发生之前有足够的预防措施;在城市应该通过多媒体或者互联网的宣传,将地质灾害防治的有关知识进行有效的传播,达到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宣传教育效果。

比较强硬的手段就是建立一系列的法律规范,如《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在日常巡查的过程中,要是发现一些违法违章的建筑等对地质环境造成伤害,一定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条文予以拆除或者惩罚,要形成足够的震慑力和威严性,才可以让各种违章违法建筑工程不敢继续作业,并且实行严格的奖惩措施,为地质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提供了前提条件。

结束语:

我国的地质灾害一直都是环境问题中比较严重的一部分,而且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给我国百姓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近年来,在我国政府的正确引导下,不同阶层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已经越来越完善,地质灾害的防治不仅仅是政府或者几个部门的个别责任,是需要所有人一起群测群防的重要工作。政府可以发挥自己的引导性,让所有的人都参与到防治工作当中,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将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给百姓的正常生活和经济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冯硕颖. 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的措施[J].内蒙古技术与科技,2008, (5)

地质灾害的防护第2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地质环境;防治

中图分类号:F407.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中国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有史以来,各种地质灾害从未间歇。进入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随着人类生存生活空间的膨胀和对生活舒适性便捷性要求的提高,人类对环境的改变程度和范围也越来越大,各种各样新的环境问题相继出现,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也每况越甚。工程开挖,消坡填方,矿山开采,地下水、油气等长期大量的抽采,乱砍滥伐、过度耕植等造成的地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地质环境受到压力与日剧增。

一、地质环境概述

地质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巨大的、开放的系统,是一个由岩石、土壤、地下水三个主要部分组成的具有一定空间概念的客观实体(见图2-1 “地质环境"空间示意图),组成成分之间、系统内部与系统外部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传递和转换,系统外部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根据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定律,地质环境系统内部一直都在不停的运动,这一运动包括物质的变化(特性、分布组合)、能量的此消彼长(来源于太阳能的外部能量因子加剧了这一变化),这些运动过程(见图1地质环境要素及其与外界因素相互作用示意图〉本身是没有任何好坏评级的,但由于其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作为人类的生活环境就有了质量上的概念。

图1“地质环境”空间示意图

二、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众所周知,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作为一对矛盾统一体,相互关联,互为影响。防治灾害的过程也就是对环境质量加以保证的过程,而从一定程度上看,改善环境条件可以使灾害的频度和程度降低,因而地质灾害的防治与地质环境的保护形成了互利的关系。

准确地说,保护地质环境与防治地质灾害形成的是辩证关系。在地质环境变迁的众多表现形式中,地质灾害是其中的一种,在地质灾害的发生过程中,恶化地质环境的现象伴随而生。因此,政府应该双管齐下,把防治地质灾害与保护地质环境合理地结合起来,制定出科学的防灾对策。首先,在进行环境保护规划方案策划时,应把二者相协调,以地质灾害防治的内容为侧重点,具体从地质灾害的灾种不同出发,把相应治理、防灾以及应急措施制订出来。其次,在进行灾害治理方案设计时,需要考虑地质灾害对环境的适应性,把地质灾害受环境制约的方面和内容明确好。

三、地质环境安全评价

地质环境安全从地质环境的组成要素出发,主要考虑岩石、土壤、地下水等的稳定安全性。地质环境安全表现形式上主要有:地面稳定性、区域地壳稳定性、地球化学异常等三个方面。地面稳定性主要考虑到地球内、外地质作用或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发生于地球浅表层的地质环境问题(突发性行地质环境问题: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缓变性地质环境问题: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区域地壳稳定性主要分析基于地球内动力地质作用产生的地质现象,如地震活动、断层活动、火山活动等,其研究目的是避开或采取一定措施以降低其危害;地球化学异常主要考虑土壤、地下水的化学异常及由此产生的地方病等问题。

四、主要地质环境问题

(一)、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二条指出:“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这里从地质环境问题形成的机理出发,分析了其发生的内在因素、诱发因素,总结其主要分布区域。见表1地质灾害及其他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形成因素与分布区域一览表。

表1地质灾害及其他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形成因素与分布区域一览表

(二)、区域地壳稳定性

对区域地壳稳定性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①新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是地质环境内能的两种释放形式,他们的运动状态影响着地质环境的稳定安全,由于岩的喷发大都能及早预测,且其一般活动周期长,多分布在板块相交的地带,故本文不考虑火山运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②新构造运动形成板块的均匀升降部分,及差异升降边界(断层),然后根据断层的活动性质,将断层划分为蠕滑断层和发震断层,这二者又分别形成了绝大部分的地裂缝和地震。参见图2构造运动结果简图。

图2构造运动结果简图

五、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

(一)、转变意识,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对于地质环境的防治及地质环境的保护,最紧迫的就是使人类基本观念转变,推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并增强人们的环境意识,使国家的建设适应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怕勺原则。近年来,随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口号不断被提倡,人类开始不断反思自己,也渐渐认识到以往的生活方式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在利用环境资源时逐渐向合理化靠拢。人类所有生活和生产的物质载体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地质环境中获取,而地质环境又接纳了人类生活和生产所产生的废弃物,通过这样循环往复,人类的生活生产便自然而然就与地质环境密不可分。

以往,人们认为地质环境系统中存在的一切资源都是无限的,地质环境的容纳能力及其自净能力也是无限的,可以无限利用,其实这些观点存在很大的误导性。现在,人类意识到地球资源的有限性,传统的片面观点也被改变,人们在开采资源时不再对地址环境采用掠夺式,而是见开采与节制相结合,对开采行为制定了相应的控制计划,使得对资源与环境利用变得更加合理。只要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逐渐提高,就使地质灾害的发生从根源上得到抑制,也使地质灾害因缺少滋生的土壤而逐渐减少。

(二)、踏实做好治灾防灾工作

第一,要使地质灾害严重地区的详细勘查工作进一步加强,并给地质灾害经济评估系统的建立工作提供依据,并把详细区划地质灾害的内容提升为工作重点,为以后的防灾减灾事业打好基础。第二,建立地质灾害监测体系。地质灾害监测网的建设应不断完善,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域差异、地区内不同的生态类型以及小气候不同的进行合理布局,通过划分片区的形式建立并完善测报站,在适当的情况下合理增设测报点,使覆盖面能够达到90%以上。测报网的不断拓宽,还可以促进灾害预报工作的网络化,在传递速度上得到提高,从而使得防治灾害的及时性得到保证。第三,提高应急防治能力,也就是在做好监测预警的同时,还应该提高地区的应急防治能力,以“预防为主”,建立起专业化、社会化的控制地址灾害系统。并依据现有的基础,相应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增加政府的资金投入,扩大专业防治队伍、充实器械和物资装备,并把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提到专业化的深度。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地质环境受到自然因素以及人为因素两个方面的影响,尤其是人为因素方面,随着人们对原本地质地貌的改变甚至是破坏,从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地质灾害发生的诱因。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加强对地质环境的保护以及评价,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确保人们物质财产安全的工作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徐潇宇.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系统运行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

地质灾害的防护第3篇

【关键词】锚杆格构;治理措施;地质灾害防护;方法

目前地质灾害防治也列入城市总体规划中,且应在“防”灾上下功夫,同时要争取主动,减少灾害的发生。因此,对锚杆格构等治理措施对地质灾害防护的方法进行探讨有其必要性。

一、研究背景

锚杆格构结构是一种将格构结构梁护坡与锚固工程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抗滑支挡结构,既可以加强深层的加固作用,又可以兼顾到浅层护坡的作用,这种治理措施具有良好的地质防护作用,在工程实际应用中,主要适用于节理发育、坡度较陡、易受自然应力影响而导致的局部小型崩塌、大面积碎落、以及落石的岩土边坡,随着现代工程技术的发展和相关技术的完善,锚杆格构等治理措施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进,这使得锚杆格构梁加固技术成为一种广泛应用的地质灾害防治的有效工程措施。另外,在应用锚杆格构时,必须要以内力为主,通过倒梁法和弹性地基梁法,根据工程经验类比法,进行结构设计,确保格构梁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避免工程治理竣工完成后拉裂或者是损毁现象的发生,最大限度地保证边坡及保护对象的安全性。

二、锚杆格构的应用

为了确保锚杆格构在工程实际应用中的良好效果,提高地质灾害防护的有效性,在这里对锚杆格构应用进行具体的分析:

1.锚杆格构内力分析

根据工程经验,可以知道锚杆格构主要由横梁和纵梁组成,传统的工程应用中,主要通过将交叉的格构进行简化处理,按照单格梦梁进行计算,以利用弹性地基梁的研究成果进行具体的分析,最终通过锚杆的简化,将其作用于地基梁上的荷载作为已知荷载,但是缺乏统一性,因此,为了方便于格构梁的内力的进一步描述,并进行各个部位称谓的统一,需要将锚杆视为弹性支座,两锚杆之间的长度作为格构梁的一跨,锚杆作用位置作为支座,两支座之间的长度称之为跨距,这样,在实际工程中,锚杆格构梁系统中的各个跨跨距就会呈现相等性,同时,也保持了右悬臂和左悬臂段的相等性。

在工程中,结合大量研究,具体的内力计算可以采用弹性地基模型进行计算,这样,既可以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工程的实际要求,为此,在这里可以建立一个关于格构梁的模型,并且考虑到地基与格构梁的相互作用,具体的模型参照以下表格数据,具体如下:

表1 格构梁计算模型参数

根据格构梁模型计算参数以及弯矩的具体的分布图(如图),两支座之间跨中附近存在着一个极限值,而这些极限值能够反映出格构梁的所能够承受的弯矩的大小变化,并且根据这些值的变化情况从而就可以得到相应的最大弯矩,从而使得格构更加合理,同时,也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结构设计的经济性,若是从受力角度进行分析,就可以知道这就是格构梁上的最优化悬臂段。

2.主要内容和影响因素

计算格构内力时,除了相关的参数值,还与格构梁以及地基影响因素密切相关,以下分别作具体的说明:

首先,跨距的影响。在治理工程中,对于锚杆工程中,锚杆的间距以一般的定值为准,即格构梁为等跨距,在实际工程中,格构梁的跨距以2-5米为宜,变化的规格则以具体的参数和跨距为标准,在建立相应的模型后,经过反复计算,根据不同跨距条件下,得到最优的悬臂长度,通常不同跨距下悬臂的最优长度也会有所不同,且会随着跨距的增大而不断增大,具体的线性表达关系式如下:

其次,跨数的影响。混凝土格构梁每隔15-20m设沉降,而跨距以2-5m最为常见,在建立模型后,仍旧需要通过不断反复的试算,以找出不同距跨距下的悬臂最优长度,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跨数下最优悬臂段长度

但是在实际工程处理中,跨数与悬臂段并不是单调的关系,且数学关系不明显,同时,在实际工程中的取值也非常有限,因此,对于对于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数学关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忽略跨数对其的影响。

第三,弹性地基泊松比。在地基工程中,弹性泊松比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参数,一般土体的泊松比多为0.3-0.4,岩石的泊松比为0.1-0.3,因此,明确泊松比对格构梁内力所造成的影响,同样,也需要建立相应的模型,且经过具体的试算,得到最优值,但是,在实际工程中,经过大量的计算和研究发现,弹性泊松比对地基变形量所造成的影响极小,为了减少工程计算的复杂性,可以忽略。

另外,地基变形模量。岩土体的变化量的范围相对较大,考虑到锚杆格构工程一般用于土质坡体表面风化破碎或者是土质边坡的岩质边坡较多,尤其是其表现多为残积土、坡积土、全风化碎块石,通过工程类比,其变形模量多在30-200MPa的范围内,为此,经过与其他的参数进行统一分析后,建立相关的数值计算模型,从而得到不同地基变形模量下的最优臂段长度。经过线性回归分析,可以知道,由于地基变形量的变化范围相对较大,那么其对电优悬臂的取值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具体的公式如下:

三、强化地质灾害的处理

为了进一步确保锚杆格构在地地质灾害防治的应用,必须要对我国的地质灾害类型、分布特征、规模大小、危害性以及危险性的大小有一个全面、具体的了解,并且在此基础上,明确地质灾害具有影响因素复杂、灾害强度局部趋势高等特点,有效地应用锚杆格构等防治措施,进一步完善灾害评估系统,组织行之有效的防震减灾工作,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的统一规划,根据实际工作,结合工作经验,突出防治工作的重点,并且在工作中做到以预防为主,采用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办法,避免地质灾害所造成的影响。

其次,要科学对地质灾害进行科学的评价与区分,尤其是对于灾害程度为重度以上的危险区,要积极展开地质勘查评价工作,并根据勘查评价结果,确定实际监测的部位,建立相应的灾害预警系统,将学校、医院、居信区等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或者是有交通干线、水利工程等重点工程等的基础设施,做好重点防治,充分利用锚杆防护技术,增强其有效性。

另外,通过建立和实施有关法规等手段,有效地制止破坏地质自然环境的行为;对已经发生和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采取“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区的调查与区划工作;对区内重大地质灾害防患点进行勘查。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重道远,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经验积累,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等将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得到不断应用,因此,需要工作人员加强对锚杆格构技术的分析与探讨,进一步优化工程技术,从而全面提升地质防护的有效性,促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将得到更好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元丰,梁亚平;高性能混凝土的弹性模量与泊松比[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12(01)

[2]吴礼舟,胡瑞林,黄润秋,熊野生,宋继红,李志清;护坡格构与坡面相互作用的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1(02)

[3]马迎娟,彭社琴,周斌;滑坡治理中预应力锚索格构梁内力计算方法对比分析[J];地质力学学报;2013(04)

地质灾害的防护第4篇

【关键词】SNS 柔性防护系统;高边坡

1 SNS柔性防护系统概述

为了防止边坡、山体上的落石坍塌,SNS柔性防护系统采用一种防护网防止其滚落从而实现安全防护,是在1995年由瑞士引进的。与一些传统的防护方法相比,具有高强度和柔性的特点,能够传递或者吸收部分冲击能量。对于抵抗较为集中的荷载和较大的荷载有一定优越性。并且经过了大量的室内室外的测试,也经过了一些理论上的研究,建立起了标准化的部件形式,在系统的计算和设计上都更加科学化和标准化。同时SNS系统可以做到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地貌和植被的完整,同时把人工绿化作为一个有益的补充,把社会效益最大化,在这方面它具有很大的优势。SNS系统的寿命有很大不同,有永久性的和临时性的。

SNS防护系统包括主动防护系统和被动防护系统两个系统。主动防护系统是把支撑绳和锚杆固定,同时把钢护网钢绳网覆盖在已经崩塌的碎石的坡面上,以此来阻止碎石发生崩塌或者将其崩塌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从而防止灾害的发生。被动防护系统主要由钢柱、拦阻网、支撑绳、减压环和锚杆等构件构成,设置在边坡、山体的下部,拦阻崩落具有一定能量的岩石。

2 SNS柔性防护系统的特点和原理

SNS在施工方便操作简单,依托先进的技术,既环保又安全,同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约开支,减少成本。在岩石发生崩塌时,会产生很强的动力,冲击作用比较大,如果单纯采用刚性结构去抵御很强的冲击力,需在边坡、山体建立规模较大的拦石结构,要寻找比较合适的地方开挖基础,这样就必须占用大量的土地和把大量的建筑材料搬运到山上。由于工程成本高,施工难度较大,劳动强度也很大,施工的进度也会比较慢,施工的安全性不能保障,在施工过程中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还未完工的防护结构的落石有可能会滚落下来,成为威胁工程安全的重要因素,所以有效的防落石的结构应该是柔性的,以柔克刚,使防护效果更好。而SNS防护系统则施工更为迅速,安全保障更高,系统设置后视觉干扰较小。当落石到达拦截网时,网具有柔性,它的冲击力随之消散,剩余的荷载传递到了系统的周边,最后传到了基础的锚和稳定的地层,当崩岩的能量特别大超过预计标准时,必须进一步加大系统的柔性,采用摩擦式的消能减压环,SNS系统是经过大量的计算的,各部件和组成部分都较为均衡和合理,其柔性和强度都恰到好处,保证了系统的最优运行。

SNS主动防护系统主要分为三类,普通钢丝格栅、普通钢丝绳网和强度较高的钢丝格栅。这三者的固定方式有所不同,前面两种是通过钢丝绳锚杆或者是支撑绳固定,而高强度的钢丝格栅是通过钢丝绳锚杆、钢筋、专用锚垫板或者用边沿的支撑绳固定,柔性网作为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被覆盖在容易坍塌的碎石坡面上,起到安全防护的作用。SNS主动防护系统常用于坡面崩塌、风化剥落、危岩和落石等程度不一的地质灾害的防护,较为明显的特征是采用系统锚杆固定,再根据不同的柔性网的不同缝合张拉和支撑绳或者是用预应力锚杆把柔性网进行部分拉张,由此就对整个边坡产生了较为连续的支撑,这种拉张的作业使得钢护网紧贴坡面,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坡面土体的部分移动现象,或者是已经发生了位移或者已经发生了破坏,把原来有的预应力滞留在一定范围内,从而起到加固的作用。在岩石发生坍塌时,往往会产生较大的向下的下滑力,而这种主动防护系统可以把较为集中的力分散均匀到四周。

主动防护系统在原理上和喷锚、土钉墙这些护坡体系相似,但是因为这种防护体系能够把集中的作用力分散至四周,使其减小对坡面和碎石的冲击,局部受一定的力,但是整体上却起了很大的作用,使系统能够从整体上承受一定的荷载,而单根锚杆的锚固力降低了。与此同时,此系统是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的,雨水或者是雪水可以自由地渗透到地下,如果地下水的不断增多得不到排泄,则压力也会不断增大,这样也会导致边坡失去稳定性,增加发生事故的危险。而且不管坡面形态是什么样的都可以采用这种防护系统,这种防护系统可以很大程度地保留原来的地貌特征,植被生长的条件没有被改变,这种特征可以方便未来的坡面绿化,坡面上生长了植物之后,在这种开放的生长环境下,植被就能够把坡面的泥土、碎石等很好地固定住,再加上系统的防护作用,很好地抑制了水土流失,使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达到了最大化。

SNS被动防护系统只是起着被动的拦截作用,当崩塌的落石到达钢护网时,钢绳网上的每个节点都会感知到其巨大的冲击能量,并把这些能量传递到系统钢柱,钢柱的底座是一个活动的铰,钢柱上端把绝大多数的能量传到支撑绳上以及设置在岩体内部的钢绳锚杆,这部分能量的削减主要是通过安在支撑绳上的减压环发生伸缩,进而使钢绳网和钢柱一起做往复运动,经过削减后的剩下的小部分能量再通过钢绳锚杆把它传递给岩土体。SNS的被动防护系统的设计时一种新思想,能够较好的适应当地的地形,部件安装非常标准化,能和其他的设备一起共同有很好的防护作用。

3 某工程分析

某景区旅游观光道路安全防护工程位于大娄山山脉河谷,河谷呈V形,道路两侧的山势陡峭,部分山体近乎直立,植被也茂密,除了在高陡崖带有大量松动岩石外,人工开设的边坡也有很多碎石存在,严重危害了景区运行安全,在工程施工中主要采用SNS的柔性防护系统。

本工程中SNS 主动防护系统是通过锚杆和支撑绳对各网块施加的预张力使各网块在坡面上张紧后对坡面危岩落石施以一定的预紧压力,从而提高危岩稳定性,阻止危岩落石的发生。该系统主要由柔性钢绳锚杆、支撑绳和钢绳网构成。纵横交错并进行依次预张力的ф16 支撑绳与4.5m×4.5m 正方形标准模式(为节省材料,局部边界采用4.5m×2.5m)网格内铺设一张4m×4m(或4m×2m)的DO/08/300 型钢绳网,每张钢绳网与四周支撑绳间用ф8 缝合绳缝合连接并进行第二次预张拉,该预张拉工艺能使系统对坡面施以一定的法向预紧压力。从而提高表层土体的稳定性,控制危岩体的移动。该系统各构成部分在每一独立的防护区域内为一互相联系的共同作用整体,一旦坡面岩土体发生局部的变形或位移则系统将不是局部而是以整体的形式发挥作用。

对坡面防护区域的松土及落石进行清除或就地处理;测量放线确定锚杆孔位,并在每一孔位处凿一深度不小于锚杆外露环套长度的凹坑,按设计深度钻凿锚杆孔并清除孔内粉尘,注浆并插入锚杆,安装纵横向支撑绳,从上向下铺挂格栅网,从上向下铺设钢绳网缝合,缝合绳为ф8 钢绳,每张钢绳网均用一根长35m 的缝合绳与四周支撑绳进行缝合并预张拉, 缝合绳的两端各用两个绳卡进行固定联结。

4 小结

在山区的某些地形条件下,容易发生山体崩落等地质灾害,所以必须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保证岩土体的稳定性,而SNS防护系统基于科学的研究和计算,相比其他的防护措施有一定的优越性,因而应用较为广泛,给同类工程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地质灾害的防护第5篇

关键词:公路隧道施工;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引 言:公路隧道的特点是断面大、隧道长、地质条件复杂,隧道掘进面前方和洞口的不良地层条件极易引起隧道塌方、涌水。这些因素不仅在技术上给隧道建设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 也常常因突发事故导致人身伤亡、工期延误,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了解施工中出现的地质灾害特点和形成机制,无疑对将来公路隧道的设计和施工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活动断层地质对公路隧道施工的影响

1.1活动断层的影响

活动断层主要是目前还在活动或断续活动的地质断层。活动断层会导致岩体出现各种破碎岩面,例如断裂面及层间裂隙面等,使岩体发生破碎,渗透性增加,地表水和降水发生下渗。当隧道需要穿越活动断层时,由于活动断层岩性松软,隧道容易出现塌方以及不均匀沉降,引起隧道结构开裂、漏水,洞口附近仰坡在雨季有滑坡、错落等危险。

1.2处理措施

隧道施工中经过断层无疑有很高的难度。主要来源于断层的特点、断裂带的宽度、含水性以及断层的活动情况的组合关系。目前常见的施工手段是路线选择上尽量规避活动断层,或利用深挖路堑穿越活动断层。利用地质雷达预测、预报断层地质破碎岩体详细情况。开挖前对围岩进行加固。开挖后采用钢架加喷射混凝土作为结构支撑。按设计要求使用混凝土支护,提高混凝土支护结构强度等级。

2 滑坡、崩塌、泥石流

2.1现象及特点

山体滑坡,崩塌灾害是由于地壳重力式结构变化引起的灾害,有的是因为在地壳中的自然的力量,更多的是人工开采使得山基松动。滑坡是指山坡在河流冲刷、降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下,土层或岩层整体或分散地顺斜坡向下滑动的现象。这种灾害的特点是瞬间性,面积大,动量大,破坏性极强。泥石流是指在降水、溃坝或冰雪融化形成的地面流水作用下,在沟谷或山坡上产生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其比重大冲击力大,能移动并携挟巨石,冲击山体,形成巨大的破坏。

2.2滑坡防治措施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山体开采十分严重,造成山基松动,若遇就会形成山体滑坡,若滑坡为坡残积土沿基岩顶面滑动,滑坡后基岩,且处于暂时稳定状态,推断进一步发展与扩大的可能性甚小,边坡不高,则宜以路堑方案通过。采用抗滑桩和挡护结合整治的措施,并设天沟与渗沟拦截地表水和排除地下水。如果滑坡沿开挖临空的坡脚滑出,滑面随开挖深度而变化,说明岩性软弱,不宜继续下挖,宜改用隧道和明洞通过。如果滑坡地段是由于开挖失去平衡,加之雨水下渗,古滑坡复活,产生顺层推移式滑坡,则宜采用在滑体上部清方减载,回填反压,在滑体下部增加抗滑力。若出现在洞口,则采取增长明洞,并将明洞与暗洞的衔接处采用钢骨架混凝土加强衬砌,在洞顶增设纵向截水沟,拦截地表水。产生滑坡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水体作用,故需完善滑坡体周围排水系统。

3岩爆型灾害

3.1岩爆特点

岩爆出现在高地应力环境中,地下工程开挖过程里,由于开挖而引起的周边围岩出现强烈的应力作用,储存在围岩内部的弹性应变瞬间释放,且发生爆裂、剥离破坏现象,属于失稳性地质灾害。它威胁着施工人员设备的安全,延误工程进度,所以对可能出现的岩爆环境做好勘查,有针对性的做好防治措施。

3.2防治措施

基于岩爆出现的环境,防治工作应从强化围岩应力入手。合理设计隧道位置,保证轴线方向同主应力平行;利用钻孔卸压法、分部开挖手段并且在岩面喷水软化岩体等方法;强化围岩。包括加固开挖洞壁与掌子面的超前加固,主要方法有锚喷、钢纤维喷混凝土和锚杆锚固等。

4瓦斯地层

4.1瓦斯瓦斯是地下坑道内有害气体的总称,其成分以沼气(甲烷CH4)为主,习惯称沼气为瓦斯。在煤系地层中,隧道开挖常常伴有瓦斯存在,它对隧道施工人员和机械设备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4.2防治措施

(1) 排放瓦斯。瓦斯含量不大时,使其自然排放;当瓦斯量大,喷出强度大,持续时间长时,则可插管排放;当开挖面瓦斯含量较大,而且裂隙多、分布广时,则封闭坑道,抽放瓦斯。

(2) 在裂隙小、瓦斯含量小时,可用粘土、水泥浆或其它材料堵塞裂隙,防止瓦斯喷出。

(3) 水力冲孔。在进行开挖之前,使用高压水射流冲孔,使瓦斯解吸和排放。

(4) 深孔松动爆破。利用炸药的能量破坏煤体前方的应力集中带,从而预防瓦斯突出的发生。

5 膨胀性围岩

5.1特点及危害形式

由于膨胀性围岩,在施工中较为常见,引起的病害也挺严重,它具有使围岩压力增大的特点。膨胀性围岩具有湿涨干缩往复变形和潜在应力特性,干燥土质膨胀性岩层,岩质较硬,易脆裂,具有明显的水平和垂直张开裂隙,被水浸湿后,裂隙回缩变窄或闭合,强度迅速降低。软质膨胀性围岩经过断裂和褶皱作用而产生破碎带,隧道开挖后受风化和吸水的影响,发生体积膨胀,对隧道的支撑或衬砌产生膨胀压力。一般会产生围岩普通开裂、坑道下沉、围岩膨胀突出和坍塌、隧道底部隆起、衬砌变形和破坏等形式的病害。

5.2整治措施

5.2.1加强对围岩压力和流变量测在膨胀地层中开挖隧道,开挖前应调查其特性和规模,参考其他类似情况的工程实例,认真实施设计文件所提出的技术要求。在施工过程中还应对围岩压力及其流变情况进行充分的调查和量测,分析其变化规律。对地下水探明其分布范围及规律,了解地下水对隧道施工的影响程度,以便根据围岩动态采取相应的施工措施。

5.2.2选择合理施工方法在膨胀地层中开挖隧道,宜采用短台阶法或中央导坑法,但开挖分部不宜过多。应紧跟开挖尽快对围岩施加约束,可用锚喷构筑法施工及钢拱架式格栅联合支护;膨胀压力很大时,可在隧道底部打设锚杆,也可在隧道顶部一定范围内打入斜向超前锚杆或小导管,形成闭合环。斜向锚杆的外斜角度、杆长、间距、范围等可按隧道设计规范设定。开挖时应尽量减少对围岩的扰动和防止水浸湿,故宜采用无爆破掘进法。同时在开挖过程中要尽可能缩短围岩暴露时间,及时衬砌,减少围岩的膨胀变形。

5.2.3加强支护膨胀土地段隧道,除开挖后立即喷射混凝土外,还要及早进行支护。拱圈灌注后,拱脚部位要立即设置足够强度的支撑,以抵挡两侧围岩向内挤压变形。

6 结束语

总之,公路隧道建设中遇到的特殊灾害性地质环境多种多样,因此,在施工前做好地质灾害的评估,根据灾害的形成原因,做好预防工作。在公路隧道的使用阶段,做好养护工作,根据当地的地理,气候做好维护和加固,做到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朱苦竹.滑坡与隧道相互作用机理实例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2(5).

地质灾害的防护第6篇

关键词:金矿尾矿;资源环境污染;氰化物处理;环境保护

1 金矿尾矿概述

据中国黄金协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生产黄金450.053 t,与2014年同期相比,黄金产量减少1.746 t,同比下降0.39%,首次出现负增长,但仍是全球最大黄金生产国,世界排名九连冠。中国早在公元前4000年,就开始黄金的生产活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黄金生产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世纪50年代多采用重选法,60年代主要采用混汞、浮选法,70年代多采用全泥氰化法,80年代至今主要采用和推广氰化炭浆(CIP)法、炭浸(CIL)法。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我国采用氰化法生产黄金的产量,占全国黄金总产量的60%以上。

金矿的开采一方面给社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势必会导致地质环境问题,矿业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已成为了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之一。其中尾矿库是维持矿山正常生产大型的环境保护工程项目,具有保护环境、充分利用水资源、保护矿产资源等多重效益,对于加强尾矿水的自然净化循环利用及径流调节、防止尾矿流失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尾矿库是矿山企业最大的危险源,受各种自然(雨水、地震、鼠洞等)和人为(管理不善、工农关系不协调等)不利因素时时刻刻或周期性地威胁[1],导致尾矿库溃坝、滑坡、泥石流、浪涌或者洪水漫F、渗漏、管涌、地震液化、陷落等地质灾害,其中,坝体渗漏造成的事故发生最多,其次是滑坡和地震,尾矿库的地质灾害事故往往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尾矿库一旦发生地质灾害事故,将会给工农业生产、下游人民财产和环境造成巨大的灾害和极大的损失,因此对金矿尾矿库地质灾害的防护与环境保护的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金矿尾矿库地质灾害引发的环境问题

在金矿开采中,尾矿库是矿山开发中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金矿尾矿库存在一些环境问题和隐患,很多尾矿库无证运行,没有经过设计单位设计、安全评价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安全生产评价许可,安全度处于较低水平,存在很大的潜在危险,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人工―自然系统。

一旦发生地质灾害事故,不仅会严重破坏土地资源的自然生态环境,破坏自然景观,而且其尾矿中成分复杂,尾矿排放后多呈尾矿浆,大约20%为固体物质,80%以上是液体[2]。含有各种浸提金的化学药剂、重金属等污染物,其中重金属在环境中很难降解,并且在动植物和人体内易蓄积,通过食物链逐级积累,最后进入人体的浓度最高,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特别是尾矿浆中氰化物危害尤为严重(表1),渗入基础土层进入地下水或者流向水源,在短时间内很容易造成地表水长期大面积污染,导致地下水质量逐年降低,从而使水污染治理在很长时间内受到影响,无法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样势必会对尾矿库周围的居民生产、生活及下游水体造成严重威胁[3,4]。

3 金矿尾矿库含氰废水浆的处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对金矿尾矿浆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氰化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降解的机理有了更为深刻的研究,为解决这一重大环境问题,做出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提出了一些科学可行的处理处置方法,包括有碱式氯化法、酸化法、自然净化法、SO2―空气法、活性炭吸附法、过氧化氢法、离子交换法、臭氧氧化法、电解法、加压水解法、电离法、生物法、焚烧法等,表2列出了几种常见的针对尾矿库废浆中氰化物处理方法,使其满足环境需求,达标排放

4 总结

根据《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5085.3-2007)氰化物排放限值,对其尾矿浆固体废物的毒性浸出实验,使尾矿浆脱氰处理后氰化物(以CN-计)满足浸出液中危害成分≤5mg/L的浓度限制。

我国金矿尾矿库还存在安全和环境问题,结合尾矿库的地形地貌以及环境污染特点,建立相应的环境保护体系,满足尾矿库污染物治理及相应的环境保护标准,发展中国的矿山经济,改善矿山环境[8],使我国矿山企业有更好的发展,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王仙琴.尾矿库环境因素与防治措施[J].中国铝业,2002,24(1):42~45.

[2]张 华,张忠辉.浅析四川有色金属矿山的尾矿处置[J].四川有色金属,2000(1):49~53.

[3]曾 理,吴永贵,苏连文,等.金矿尾矿废水及废渣浸出液的理化特征及生物毒性效应[J].贵州农业科技,2010,38(5):227~229.

[4]Hudson-Edwards K A, Macklin M G,Miller J R, et al.Sources,distribution and storage of heavy metals in the Rio Pilcomayo[J]. Bolivia 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2001,72(3):229~250.

[5]刘江浩.德兴铜矿二段尾矿澄清水回收利用新工艺[J].有色金属:选矿部分,2000(3):39~41.

[6]杨振喜.山西铝厂污水资源化问题的探讨[J].给水排水,1997,23(10):34~36.

地质灾害的防护第7篇

关键词:岩质边坡,地质灾害治理,SPIDER网,主动防护系统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ock slope,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active defend the SPIDER the advantages of the system, and the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rock slope control process using SPIDER nets active protec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method and flow, this paper studies and discusses the emphasis on the rock slope SPIDER active defend the net construction process the problems to be pay attention to, and finally analyses the SPIDER nets and rock slope greening the feasibility of slope with.

Key words: rock slope, geological disaster management, SPIDER nets, active protec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F40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日渐完善,同时由于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造成破坏,产生了大量的地质灾害问题,岩质边坡地质灾害就是其中一种,包括滑坡、崩塌等灾害,因此需要对边坡进行稳定防护。目前在岩质边坡稳定加固过程中广泛使用的一项技术为SNS ( Safety Netting System )系统,该系统充分发挥柔性材料的易辅展性和高防冲击能力,主要以钢丝绳网组成,适用于各类边坡的地质灾害防护,包括崩塌落石、滑坡、泥石流、爆破飞石等。SPIDER网(蜘蛛网)边坡稳定系统是以高强度钢绞线螺旋网片为主体的,结合预应力锚杆技术,一种全新高质量高强度的主动防护形式,尤其适用于高陡岩质边坡的加固稳定、孤石、松动的危岩以及可能存在的浅层滑动岩体加固等地质灾害治理过程中。同时该系统可以与现有成熟的边坡绿化技术相结合,快速恢复边坡植被。

2 SPIDER主动防护网系统

2.1 SPIDER主动防护网简介

SPIDER主动防护网系统是基于RUVOLUM理论设计,主要由高强度钢绞线螺旋网片、预应力钢筋锚杆、专用锚垫板构成,新型高质量高强度的主动防护系统。它主要用于地质环境遭受破坏或地质环境恶劣的地区,为避免边坡岩体塌落、发生崩岩等灾害,岩质边坡加固稳定,潜在危岩体的加固,保护过往行人、车辆及坡下建构筑物安全等。同时SPIDER主动防护网系统可以紧贴坡面,将岩石、松散石块和潜在浅层滑动岩层等约束固定在坡面上,避免塌落。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SPIDER主动防护网系统技术已得到日渐完善,在铁路、公路、市政工程等方面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

2.2 SPIDER主动防护网的优势

SPIDER主动防护网,又称为绞索网,由2~3根经热镀锌处理过的高强度钢绞线绞捻织成的螺旋网片组成,采用带锚垫板的钢筋锚杆施加一定预应力将SPIDER绞索网张紧固定覆盖于边坡上,因此这种防护网系统具有高防护强度、高韧性、防腐防锈性能好、铺展性好等优点,在应用这个系统处理诸如坡面崩塌、风化剥落、浅层滑坍、塌落类地质灾害时,不仅可以避免相关灾害的发生,同时它对山体坡面的地面形态特征没有特殊要求,更重要的是采用此种防护系统,不仅能够保持坡面原有的地貌和植被形态,还给人工绿化等保留发展空间。

在一般情况下,SPIDER主动防护网采用的网片标准规格10×3.5m,菱形网孔内切圆直径250mm,锚杆根据要求可选择设计成3m~4.5m的间距,深度可采用3m~9m的范围;SPIDER主动防护网的锚杆与整个系统的连接采用的锚垫板,锚杆的分布可疏可密,相对比较自由,可以满足在边坡上任意一点布置,锚杆的长度也可长可短,这样边坡面上的加固力学指标就多样化了,在此点上明显优于与传统的GPS型主动防护网系统。SPIDER主动防护网系统在高陡岩质边坡加固、孤石和松动的危岩及浅层滑动岩加固应用中占据优势地位,属于高质量、高强度的防护产品。SPIDER主动防护网系统的主要特性如表1中所示。

表1 SPIDER主动防护网系统的主要特性

3 岩质边坡SPIDER主动防护网施工技术探讨

3.1 岩质边坡SPIDER主动防护网施工方法与流程

SPIDER主动防护网作为一种定型化的标准结构,施工安装是至关重要的,防护能力要得到保障,就必须做到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及有关规范规定要求执行,保证其结构形式和连接方式的正确。

SPIDER主动防护网施工流程主要包括十个方面,依次为:清坡、放线、搭设脚手架、钻孔、安装锚杆、格栅网的铺挂、SPIDER网的铺挂与缝合、边界绳安装及张紧、安装锚垫板、完善等工序。

1、清坡;清坡的目的是规整地形边界,除掉障碍物,包括清除掉浮土浮石和险石,在需要时将一些凹坑回填,同时砍伐掉一些无特殊保留价值的树木。

2、放线;虽然定型化锚杆位置是有尺寸限制的,但是仍然有一定的可调整范围,尤其是位置的确定有很大的灵活性,由于施工现场条件本身很复杂,在设计施工图纸上不可能完完全全的反映出来,尤其是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微小特征或者可以加以利用的细节等。以边坡的坡脚为基准线放线布置锚杆孔位并做好标记,最好设置于天然凹坑处,但间距不应大于设计值的10%,同时避免在靠近临空面或凸岩处钻孔,以确保使绞索网能紧贴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