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急诊患者心理护理(合集7篇)

时间:2023-09-26 09:30:37
急诊患者心理护理

急诊患者心理护理第1篇

[关键词] 急诊患者;心理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3-138-2

急诊病人由于发病急、变化快,需要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措施缓解症状,维持重要生命器官的功能,为进一步治疗争取时间。但急诊病人往往因紧张、焦虑、恐惧而加重病情,或因消极、悲观、激怒而不合作,影响治疗措施的实施。所以,对急诊病人实行心理护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护理内容。

一、急诊病人的突出心理状态

(一)紧张、焦虑和恐惧。

多数急诊病人就诊时,常因病情危重而十分痛苦,往往具有焦虑与恐惧心理。众所熟悉的冠心病,除不良饮食习惯、缺乏运动、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等危险因素有明确影响外,心理因素亦能诱导冠心病的发生或发展,如情绪紧张、焦虑、恐惧、愤怒时使冠状动脉血流量明显减少,而使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发作,这类病人在急诊入院时常由于极度的疼痛,会出现濒临死亡般的恐惧,而过度的紧张和恐惧又会进一步使病情恶化。

(二)悲观、失望。

当病人突然患重病或某种功能完全丧失时,或由于疾病造成病人容貌变化时,情绪会变得异常悲观,表现出情绪低落,沉默寡言,抑郁沮丧,对抢救往往采取不合作,甚至拒绝态度。

(三)情绪易激怒。

对急性腹痛病人一般在未明确诊断前不能随便用止痛药,这类病人情绪不稳定,往往因未及时给药而激怒与医务人员发生冲突,或对医护人员的检查治疗缺乏信心,其态度生硬粗暴。

二、患者心理护理体会

(一)患者心理特点

临床上急性创伤患者往往是机体遭受严重伤害甚至致残打击,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严重者会加重病情。综合起来看急诊创伤患者术前的心理特点主要有紧张恐惧、焦虑与抑郁、矛盾、患者角色适应障碍、悲观急躁等。

(二)护理体会

急诊患者心理特点,我们护理工作者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1.术前和病人多沟通,耐心听取病人的意见,仔细询问患者担心的事情,并尽量解除其顾虑。2.在病人面前树立医生的威信,以增加病人的安全感。3.以和蔼的态度耐心解释,及时解决病人的合理要求。4.对于患者及家属,尽可能在语言上给予安慰同情和谅解,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对惊慌失措的家属应劝说其暂时离开患者,以免影响患者的情绪。

急性创伤一般都是突然遭受了意外,它除身体损伤外,还会直接或间接的给患者引发一系列不同的生理、心理、行为上的改变。护理工作是一项看起来平凡而做起来繁杂的工作,护理工作的好坏关系到临床治疗的效果。人的心理变化与生理疾病密切相关。因此,做好心理护理是护理工作的重点之一。心理护理工作者以心理科学理论为指导,做好护患沟通工作,通过良好的心理护理技巧影响或改变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从而促进患者心身发挥医疗护理的最佳效果。

针对急诊创伤患者的心理特点,护理人员要做到既紧张又热情地接诊,温和而又亲切耐心地询问,体贴周到,使患者感到遇到了救命的亲人,这种关系直接影响抢救治疗效果。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给予不同的心理疏导,耐心展开心理护理,大大降低了患者的负面心理因素,对治疗可以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还可以帮助患者树立信心,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促进护患和谐。

三、实施心理护理的成功实例

临床护理实践证明,心理因素对身体的健康及疾病过程的影响极大。故在许多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要首先对病人的心理有所了解。通过细致敏锐的观察和对病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及时了解到病人的心理活动,采用心理护理保证了急诊抢救成功。

例1:患者,男,22岁,学生,晚上6时饮白酒350ml,突然晕倒,头痛剧烈,躁动不安,大汗,呼吸急促,体温37.2℃,脉搏102次/min,呼吸36次/min,血压140/95mmHg,继往就心脏病史。护理人员一边热情、耐心向其讲述同种疾病痊愈和好转的病例,劝告患者情绪不必紧张,暗示他病情并不严重,只要情绪稳定,治疗顺利,不久即可恢复健康,给氧、抗感染、降温等综合抢救治疗。病人增加了战胜疾病的信心,紧张恐惧心理逐渐消失,积极配合治疗,病情渐趋稳定。例2:患者,女,22岁,学生,因感情纠纷问题,导致情绪不稳定,晕倒,体温36.8℃,脉搏76次/min,血压130/80mmHg,神志恍惚,精神差,情绪悲观,抑郁。护理人员用亲切语言和蔼态度进行心理安慰,从多方面地关心、爱护,有针对性地消除患者种种思想顾虑,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如自己亲人一样,深受感动,表示今后一定会乐观对待生活。对该患者的心理治疗成功,使我们体会到心理护理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四、急诊患者心理护理体会

处于危急状态的病人心理反应十分复杂,就要求急诊的护士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提高急诊临床护理的水平及抢救质量现将经验体会介绍如下。

(一)要积极主动,热情接诊

急诊病人来到急诊科,往往不知所措,心情焦虑,自认病情重,有生命危险,要求急救。护士对病人应态度和蔼,并做必要的检查。

(二)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这是做好心理护理的提,对急诊病人要区分急而不危,危而不显。对病情不很重,但内心紧张,对疾病症状反应强烈,情绪不稳定的患者,护士不能烦躁,要用温暖同情的语言使病人消除恐惧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治疗。

(三)消除患者紧张恐惧心理

这是有效的心理护理。护士一旦得到急诊病人的信息,应立即同医生采取抢救措施。一般急重症病人,由于病情急,来势猛,缺乏心理准备而惊恐不安,不时发出和呼救,护士要冷静、沉着,凭借自己娴熟的操作技术,忙而不乱,使患者产生安全感,稳定情绪,消除恐惧心理,配合治疗。相反动作慌乱极易使病人产生恐惧心理,加重病情。

(四)要关心、同情、体贴急诊病人

对疾病型的和自杀型的,应及时做好心理护理,要有急病人之所急,痛苦人之所痛的态度,对她们应一视同仁。要根据不同患者的心理特点,注意交谈技巧,取得病人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并通过良好的语言表情、风格和行为去影响患者,用真诚的心去温暖他们痛苦的心灵,唤起其对生活的爱。

(五)重视急诊室患者家属的心理

急诊病人家属的心情都担忧、焦虑不安、易激动、不冷静。护理人员应理解家属的心情,在做好抢救工作的同时,对家属要有同情心、耐心,尽可能向他介绍病的情况,使之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保持抢救室良好的工作环境,使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六)要有人道主义精神

有少急诊危重者经抢救无效而死亡,护士在通知其家属时,应告之病情危险,抢救有困难,可能会死亡,使家属有一定的心理,思想准备后再告之死亡的消息,对因车祸、工伤死亡者,其家属未及时赶到,也要作必要和妥善处理。

参考文献:

[1]周意丹,李晓凡.国内急诊手术焦虑的研究进展分析 [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27).

[2]何忠杰,孟海车,林洪运.城市创伤的急诊教治——附719例临床资料分析[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2,(02).

急诊患者心理护理第2篇

关键词 急救 中毒 外伤 腹痛 心理护理

急诊患者由于发病急,变化快,生命危在旦夕,所以医务人员往往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对患者生命的抢救上,而忽略了重要关键的环节――心理护理[1]。此时患者面临生命威胁或身体的痛苦,心理正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如果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就会缓和其紧张情绪,有助于转危为安。同时,医护人员应考虑到患者身体和心理的感受,通过自己的言行,有意识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减轻或消除患者的消极情绪和异常行为,有利身体康复。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26例,男12例,女14例,年龄21~64岁,平均43岁。其中中毒患者10例,外伤患者10例,腹痛患者6例。通过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满足患者生理、社会心理、精神文化等多方面的需要,使患者早日达到健康的目的[2]。

护 理

中毒患者:服毒是目前较常见的一种急诊现象,患者多是因为受到严重不良刺激强度超过个体心理承受力,一时失去自我调整和控制能力而采取的解脱方式。此时若做不好心理护理,很难取得患者配合,抢救就很难奏效,甚至因此失去有利抢救时间,造成死亡。医护人员对患者要热情、主动,使患者感到欣慰,减轻患者紧张、忧虑、恐惧心理,针对不同原因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了解心理需求,给予患者体贴关怀动作与神情,使患者重拾生命的勇气,以振作精神,唤醒求生的欲望和信心,以安慰、劝解、疏导等精神疗法,使积郁已久的思想苦闷得到改善、释放,树立再生信心,积极配合治疗,达到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外伤患者:外伤急救多因突发创伤导致躯体骨骼损伤,病情严重,甚至危及生命,再加上创伤引起的疼痛、出血及功能障碍,面对突如其来的伤害造成患者恐惧不安。医护人员主动与患者交谈,嘱咐患者不要直视伤口,减轻其恐惧心理,安定患者情绪,用简单语言介绍病情及疾病的可治性,用敏捷动作,及时准确的操作技术,迅速静滴、清创、止血,使患者产生亲切感,取得患者信任与配合,满足患者合理要求,使其对疼痛不在恐惧,增强战胜疾病信心,给予患者生命的希望。

急腹症时患者腹痛剧烈,多有迫切要求止痛的心理,如果不用止痛药就有烦躁、不信任的心理。在疼痛原因未明确疼痛诊断之前,不能随意使用任何止痛药物,以免掩盖症状,延误病情[3]。对此类患者应耐心解释不用止痛药的道理,应以同情,安慰和鼓励的态度支持患者,采取深呼吸,松弛疗法,分散其注意力,减轻痛苦,并尽快明确诊断解除患者原因。

讨 论

通过多年的临床护理经验积累,护理人员对每位急诊患者快速评估病情,果断决策,因人、因时、因病不同,采取有效抢救方案来挽救患者生命,在迅速准确配合医生进行诊治的同时应巧妙地把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加以结合,用自己的言行去改变护理对象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使其身心康复。护理人员要充满同情心,耐心劝导,待患者如亲人,充分调动患者战胜疾病的积极因素,帮助其树立信心,从而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参考文献

1 胡佩成.护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2:162-246.

急诊患者心理护理第3篇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2月—2014年8月间53例急诊患者,男27例,女26例,平均年龄(49.5±16.3)岁;其中创伤性疾病19例,酒精中毒13例,急腹症9例,有机磷农药中毒8例,其他疾病4例;所有患者均无精神类疾病,无心理疾病,患者均同意参与研究。

1.2护理方法

1.2.1惊恐类患者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具备超强的应急能力和娴熟的抢救技术,同时具有非常敏捷的思维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在抢救的过程中要实施准确有效的抢救措施,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抢救时间,让患者看到治疗的希望,进而降低患者的恐惧、焦虑感。在治疗过程中会使用到不同的仪器,例如检测仪器、输液器、引流导管等,部分患者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不良反应,且由于患者对治疗流程以及治疗方式相关知识缺乏,在发生不良情况时很容易加重其恐惧。护理人员要密切监测患者的情况,及时了解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及时进行处理。在查体和操作的过程中也要尽量减少患者身体暴露面积,保护患者隐私。

1.2.2兴奋、烦躁类患者对于过于兴奋或烦躁的患者,护理人员要保持绝对的耐心和同情心,认真倾听患者的讲述,与之进行有效的沟通,主动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给予患者一定的疏导和安慰。在沟通的过程中要注意言语的表达,不能刺激患者,同时要给予其应有的尊重,且帮助患者稳定情绪。对于此类患者,护理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可以播放较为舒缓的音乐来缓解其兴奋、烦躁情绪,若患者情绪过于烦躁甚至出现暴怒表现,则要予以适当的镇静处理,防止患者发生伤人毁物的情况。

1.2.3悲观、抑郁类患者对于存在悲观、抑郁情绪的患者要及时了解其情绪的起源,有针对性地与患者进行沟通,对患者的疑问进行耐心解答,并予以一定的鼓励。同时护理人员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予以患者力所能及的帮助,增强治疗的信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部分悲观患者的情绪来源主要是对治疗信心不足,因此,护理人员要为患者讲解治疗成功案例,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改善心态。此外,也可建议患者适当进行运动,有效的运动能够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但运动程度要根据患者身体状况适度选择。

1.2.4家属护理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不仅要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同时要对患者家属进行宣教,多与患者家属沟通,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为家属讲解患者的治疗方式和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告知家属多陪伴、鼓励患者,同时对患者日常行为进行约束,包括饮食、起居、运动等。此外,还要叮嘱患者家属多与患者进行交流,家属的支持和鼓励对患者来说至关重要。最后要叮嘱家属配合护理工作,家属的配合对于医疗工作的开展也是很关键。

1.3效果观察

对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包括惊恐、烦躁、抑郁等情绪的存在情况,同时对患者护理前后的治疗依从性进行比较。

1.4评价指标

治疗依从性高:患者能够配合所有治疗,无抵抗情绪;治疗依从性一般:患者能够配合所有治疗,但对治疗仍存在一定疑虑;治疗依从性差:患者无法配合治疗。总有效率=(治疗依从性高比例+治疗依从性一般)/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况比较

护理前存在惊恐情绪的24例,护理后有2例;护理前存在烦躁情绪的19例,护理后3例;护理前存在抑郁情绪的26例,护理后为1例,护理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患者护理前后治疗依从性比较

护理前治疗依从性高者17例,一般者21例,差者15例,有效率为71.7%;护理后治疗依从性高者26例,一般者25例,差者2例,有效率为96.3%,护理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急诊患者心理护理第4篇

【关键词】

急诊心理护理;护理效果;影响

作者单位:463000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心医院

急诊是医院面向社会的一个窗口,也是抢救危重患者的前哨阵地,在这个无声的战场上。急诊患者是指那些发病急、病情重而需要紧急抢救的患者。在影响健康与疾病的条件中,除了生物因素外,还有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急诊患者由于疾病较急往往表现为焦虑恐惧、紧张不安,渴望得到最佳和最及时的抢救,心理活动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心理异常。患者的不稳定情绪可使应激能力降低,意志减弱,对疾病的耐受性和抗病能力降低,不利疾病的康复,严重者可以加速患者的死亡[1]。一般认为急诊患者病情危重,医护人员的任务就是以最佳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抢救患者,无需实施心理护理,随着护理要求及护理技术的发展,掌握就诊患者的心理状态、情绪变化、性格特点等因素对疾病的救治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就急诊心理护理对急诊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进行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本急诊科有护理人员13名,高级职称1名,中级职称4名,初级职称8名;年龄19~42岁,平均年龄23.8岁;中专8名,大专4名,本科1名。

1.2 方法 对急诊患者进行心理分析,制定详细的心理护理措施,对采取急诊心理护理前后急诊心理护理后患者满意度进行详细的调查,并进行对比。

1.2.1 急诊患者心理分析 恐惧心理:疾病急性发作或突发事件入院,瞬间超常的紧张情绪会引发患者的恐惧心理。对于陌生的就医环境、急救设施及操作方法。如等急救措施、医护人员的紧张情绪都是患者恐惧的诱因。焦虑心理:对疾病现状和发展程度的担心,常出现焦虑、紧张情绪。紧张焦虑与恐惧情绪的程度与患者的年龄、文化层次、性格与个体经历有关。过激心理:就诊时情绪往往在外界刺激下产生过激反应,表现为不配合抢救等行为。孤独心理:患者住院后离开了家庭和单位,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加之医院的一些规章制度的限制,使患者很容易产生孤独的心理感觉。他们特别希龌自己的亲人或朋友能经常陪伴在身边,以消除疾病的折磨。

1.2.2 急诊心理护理措施

舒适环境:为患者创造一个整洁、安静、安全、舒适的急诊室环境,是进行治疗护理的基础。首先环境布置不要过于肃穆,可减轻患者恐惧,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赖感。尽量减少噪声,以减轻患者的紧张、焦虑。

1.2.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由于急诊患者的特殊性。多数情况下第一个迎接患者的是护士,护士应仪表端庄,举止大方稳重,态度和蔼,护士应积极主动、热情的接待患者.建立起信任和和谐的护患关系,形成良好的氛围。

1.2.3 建立充分的信任 急诊心理护理中语言的交流在护理过程中非常,护士给予肯定性的保证、支持和鼓励,解答问题语音要恰当,给患者讲明紧张患者对病情的不利影响,简明扼要地讲明患者目前的病情及需要注意的事项,使患者和家属心理上建立充分的信任;给予精神安慰,提高耐受疾病的能力在抢救的同时给患者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安慰、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满足患者的生理心理需要,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和潜在的力量,提高应激能力,使患者身心处于良好的状态[2]。机体对缺血缺氧、疼痛等耐受力就会增强,这对争取抢救时间是十分重要的。

1.2.4 建立充分的安全感 医护人员的医德和技术是患者获得安全感的基础,这就需要医护人员要树立崇高的医德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了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减轻精神痛旨,医护人员应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对急诊患者无论预后如何,原则上都应给予肯定性的保证、支持和鼓励。尽量避免消极暗示,使患者能够身心放松,感到有安全感[3]。

1.2.5 制定心理护理 因人制宜,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由于患者病情、年龄、性格、文化层次、社会背景、经济条件不同,不同类型的患者具有不同的心理类型特点,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病情和心理进行反复评估,随时掌握患者不同阶段的动态心理变化,从多个角度给予关怀和安慰,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方式[4],对抢救成功至关重要。

1.3 观察内容 观察实施心理护理措施前318例急诊患者与心理护理措施后318急诊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并进行比较。

2 结果

对实施心理护理措施前318例急诊患者与心理护理措施后318急诊患者进行护理质量调查,调查内容对急诊护理的满意程度,包括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并对总满意度进行比较,具体见表1。

表1

急诊患者满意度调查(例,%)

心理护理措施前(n=318)心理护理措施后(n=318)

满意108(33.96)196(61.64)

基本满意165(51.89)119(37.42)

不满意45(14.15)3(0.94)

总满意率273(85.85)315(99.06)

注:经统计学分析,心理护理措施前与心理护理措施后总满意率比较P

3 结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单凭先进的仪器、急诊人员单纯熟练的操作技能已不能体现“ 以人为本”的现代急救意识,护士必须提高自身整体护理素质和知识内涵[5],熟练掌握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和急救预案,结合患者的心理状态,因人、因病进行心理分析和心理护理,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急诊工作医疗需要[6]。心理护理对提高护理工作质量的具有非常高的重要性,良好而有效的心理护理可以促进急诊患者康复以及构建和谐护患关系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赵华琴,王旭华.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基层医学论坛,2009,13(5):424.

[2] 王爱玲,李春红,张新连.急诊危重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护理.现代预防医学,2005,32(4):411.

[3] 熊秀莲.基层医院急诊护理的管理体会.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6):122123.

[4] 高雪梅,张姊.对急诊病人进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临床肺科杂志.2008,13(8):1101.

急诊患者心理护理第5篇

急诊患者由于发病急、变化快,需要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措施缓解症状,维持重要生命器官的功能,为进一步治疗争取时间。急诊患者心理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此时如果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就会缓和紧张情绪,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消除各种心理障碍,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死亡率和伤残率。助于转危为安;否则,在患者心理高度紧张之时加上抢救时的各种监护仪器发出的声音,极易加重病情,影响抢救效果和愈合。因此,作为急诊护士,不但应具有熟练的抢救技术,还要了解各种患者的心理特点。根据不同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做好心理护理,使患者就诊时有安全感,增加满意度,从而积极配合治疗,早日康复[2]。

1 急诊患者的突出心理状态

1.1 恐惧心理 在临床中的100%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多数患者是突然遭受意外伤害,缺乏思想准备,表现为惊慌失措、恐惧万分,迫切要求尽快得到最佳治疗护理。对入院进行的各项检查治疗缺乏知识,还会增加患者的痛苦。

1.2 焦虑、焦急 急诊科面临的大多数患者是那些突发性疾病患者。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胰腺炎、脑出血等,发病骤然自觉症状明显(剧烈疼痛、发热、呼吸困难)。由于疾病来得突然,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因而产生焦急心理上,希望尽快得到诊治。有的因在单位或家庭中担任重要角色,使其放心不下工作或家庭负担而显得顾虑重重,焦虑不安。

1.3 急躁易怒 慢性病急性发作或病情恶化的急诊患者。因长期病痛的折磨,使患者产生敏感、多虑,易激惹等心理特征。酗酒的患者往往失去理智,处于极度兴奋状态,有的还伴有有外伤,不待简要了解受伤过程和部位就发怒,误认为没有及时处置,或认为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不好。因而出现暴躁行为,甚至有辱骂,殴打医护人员的过激行为;还有些患者因考虑到药费、治疗费与自身经济实力的矛盾,往往会认为收费过高,或因就就诊过程中医疗程序的繁琐不合理,导致心烦或因划价、交费服务不热情而“积怨在心”在这种情况下,急诊护士稍有不慎,就会引发患者的过激言行[3]。

2 心理护理的实施

2.1 在急诊患者中,大多数是各种原因所致的外伤,且多有大的伤口伴出血,使患者感到不安焦虑,甚至惊恐,这种心理可能加重患者病情。遇到这类患者时,护士首先要沉着、冷静,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嘱患者不要直视伤口,以免增加患者的恐惧心理,迅速用无菌敷料遮盖伤口,在配合医生抢救时,要注意用词恰当,使患者在抢救室有一种安全感,遇到一般外伤患者,那就要求在工作中,神态自若,忙而不乱,操作准确无误,主动与患者交谈。一是分散患者注意力;二是使患者产生一种亲切感,一旦取得了患者的信任,也就取得了患者配合。

2.2 急诊患者应安置在抢救室并立即组织抢救,使患者感到治疗护理工作及时准确,对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极为重要。在抢救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具有应急能力强,抢救技术熟练,工作效率高,思维敏捷,善于沟通的良好素质。

2.3 急诊患者发病多突然,患者及家属无准备。对暂时未带钱或经济条件差的患者应先进行积极抢救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再督促家属补交各种医疗费用,绝不能在患者面前谈论“你不交钱就停止抢救与治疗”等以免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及与患者发生冲突,影响治疗效果。同时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将抢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告之家属,使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并要告诉他们在患者面前要保持冷静态度,不能因为家属的异常和急躁行为影响患者的思想情绪。

2.4 注意尊重患者。服毒患者都有一定的社会或家庭因素,多处于狭隘的心理状态,心理变化复杂,故意不合作,洗胃过程,不配合,故意拖延时间而失去抢救时间对此类患者因根据情况开导,以同情的语言去感化他(她)们,要使患者真正体会到医护人员是在尽心尽责“救”他们,使其打消轻生的念头。

2.5 急诊患者病情变化无常,随时有死亡的危险。当病情危重时应立即下达病危通知书,并让患者家属签字,对患者所应承担的风险,需医患双方签字,与患者家属的知情合作十分重要,不能因抢救紧迫而忽视告知义务,急救护理人员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把知情同意作为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不断强化风险预测意识,进而减少及杜绝医患纠纷[4],当患者死亡后应对家属,表示同情并帮助家属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以减轻其痛苦。

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对于急诊患者在实施紧急治疗抢救同时只要细致观察,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就可使患者异常心态和行为得以及时纠正,积极配合治疗,使患者心理达到接受治疗最佳状态,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利于疾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程金莲,石贞仙,董新案,等.护理人员实施心理护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实用护理杂志,2000,16(6):47.

[2] 曾学君,李学军.急诊患者心理特点与预诊技巧.现代医药卫生,2005,21(7):866.

急诊患者心理护理第6篇

关键词:急诊重症监护病房;护理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加护病房非常重要。它在患者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急诊重症监护室是急诊科的一个重要部门,具有急诊患者的特点、急救处理和医疗过程的连续性,其中患者面临生理和心理压力,身体环境不适应于身体环境、人的需要、自我形象的紊乱,使患者在情绪、行为上发生变化[1]。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求,对患者进行了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在的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65例急诊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进行了研究,其中41例男性,24例女性,年龄20~80岁,平均年龄58.23岁。7例脑血管意外,脑出血,5例心功能不全,高血压,8例肺感染,19例肺性脑病,慢性支气管炎,呼吸衰竭, 3例急性重症胰腺炎,2例肾功能不全患者,2例交通伤,19例其他。患者结局:35例出院,23例转科,7例死亡。

2急诊ICU 患者心理状态分析

2.1紧张和恐惧在急诊重症监护室的患者中包括突发性猝死患者的急诊治疗,或转移到手术室等部门的危重患者,许多患者急性起病的意识和昏迷,处于稳定状态,恢复意识会对我们生活的身体环境感到奇怪,造成紧张和自觉发现使用机械通气或保护肢体的心理负担的患者更为明显。同时,所有患者均不熟悉的先进医疗设备,配备了急诊ICU,如显示器,除颤仪,呼吸机,血滤机,加上医务人员继续进行了一系列复杂的操作,可以使患者产生心理压力,表现出恐惧和情绪,交感神经系统的刺激,的体内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增加,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和心肌收缩力增强,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2.2在重症监护室中的孤独和焦虑是完全封闭式的管理模式,严格的探视制度,没有家庭伴侣,缺乏和外部沟通,可以使患者有孤独感,分离焦虑的形式,如果病情变化更急于照顾自己的亲人。紧张的氛围视觉超负荷会对患者的心理产生更大的影响。有研究表明,患者不愿进入重症监护病房,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具有高度的家庭亲密度,患者可能会比较固执的性格,适应家庭的感情依赖性强。

2.3愤怒和敌意急诊ICU医务人员从事各种治疗和抢救的身影喧嚣,严肃的表情和患者暴露于各种监测仪器,各种留置导管中,形成被迫卧位,肢体活动受限,使患者感到生命的绝望,处于瘫痪状态严重的精神,自制力下降,愤怒,亲人,医护人员发泄,烦躁,易怒,哭闹不止的现象,如果仅用药物控制,效果差。

2.4睡眠循环障碍一直在ICU(重症监护室)有没有“时间”和紧急治疗是白天和夜间灯,光刺激睡眠患者的睡眠周期不适应的物理环境,夜间抢救,护理患者的睡眠也是一种隐性刺激,使患者感到急诊室没有安静,破坏生物钟,睡眠不足,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产生各种潜在的危害或生理和心理的影响。美国环境保护局建议,该医院在白天不超过48分贝噪音,夜间不超过35分贝,但调查发现,在任何时候的重症监护室的声音污染高于标准,最高可达80分贝,环境噪音的患者的睡眠很多。

2.5在急诊重症监护室,由于需要抢救和治疗,往往需要患者暴露的身体,有时医务人员紧急或工作等,忽视了个人隐私的保护,从而损害了患者的自尊心,造成了自我形象紊乱。有时患者因病情变化,冲动,自我伤害的行为,以确保与安全保障患者治疗的顺利进行,医务人员经常为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强制肢体,患者苏醒后人体约束会产生拘束感,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

3人性化护理干预措施

3.1营造人文氛围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病房,中央空调系统,保持适当的室温(21℃~24℃),使用加湿器保证相对湿度(70%),也在保护与电气安全的前提下,允许家庭准备小加湿器。在患者的角度,放置一个大的时钟或日历,让一个有意识的患者能够意识到白天和晚上的时间,以保持时间的想法,尽可能地保持在夜间和夜间醒来的习惯[2]。根据患者病情合理设置监测报警音量,减少夜间报警量,加强检查,及时发现病情危重患者的变化,并采取积极措施处理。加强与医生沟通,合理监测患者血压,在稳定状态和稳定血压的情况下,将有史以来的血压监测血压每小时变化2次测量,减少血压袖对肢体长的束缚和增强患者的舒适度。

3.2调整护理工作流程和模式,落实责任制护理模式,由1名护士负责2~3例患者的严重治疗和护理,对一个专职的护理。改进的模式,以确保患者的护理,可以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需求,以减少护士和护士站和治疗室治疗的频率,以便有更多的时间与患者沟通,回答问题,患者,患者的基本护理和生活照顾,并使患者在视野中可以看到护士,以确保心理意识,安全意识。在护患沟通模式下,从家庭成员、咨询和咨询到积极沟通,制定家庭沟通手册,对患者的主要治疗、饮食、用药的责任进行解释,尽可能避免使用专业的医学词汇,使患者及其家属保持疾病治疗的积极性。鼓励家庭访访期间的心理支持和舒适度,减少患者的焦虑情绪,减少孤独感,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3提高患者对急诊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病情的认识,所以有意识的患者应使用普通的语言来帮助他们了解病情,对重症监护病房的环境和系统作简要介绍,使其作好准备,以帮助他们实现急诊治疗和护理,更好地解释本病;患者需要对医疗器械的使用效果和报警的原因,如通知患者的心电图改变,以帮助监测心率和呼吸,不会对身体造成任何损害,减少患者的心理压力和敌意,消除对重症监护的感觉。

3.4加强心理指导患者在ICU,护士要有同理心,主动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加强交流,鼓励患者积极使用语言或非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说自己的想法,使患者居佑安全感,有利于恢复条件的改善。对于患者的不安,他们可以理解他们的真实需要的语言和非语言表达[3]。如,各阶段的疾病应采取卧位、运动和饮食要求的形式,在床上悬挂的照片可以放置,根据病情及时转页并指导患者进行仿真。

3.5在护理实践中的其他措施,护理人员应动作熟练,尽可能的减少的频率和持续时间的暴露患者全身,保护患者的自尊;在患者机械通气镇静治疗规范;各班加强对患者的观察,恢复意识,能与患者治疗肢体配合,及时解除保护性约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使用非接触式温度计测量温度,如红外耳温计,可节省人力,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特别是,它可以减少患者夜间睡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徐日东,张淑香.ICU 机械通气患者心理障碍分析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1):83-84.

急诊患者心理护理第7篇

关键词:急诊ICU;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472-0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2月-2012年1月入住急诊ICU抢救的AMI患者60例, 所有入组病例均符合急性AMI的诊断标准[1],即:1)缺血性胸痛的临床病史;2)心电图的动态演变;3)心肌坏死的血清心肌标志物浓度的动态改变。(必须具备上列三条件中的两条)。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44~58岁,平均50.23±3.45岁。梗死部位分别为前壁22例,前间壁18例,广泛前壁12例,下壁4例,前侧壁4例。患者均意识清楚,言语流利,无精神障碍,愿意参加此项护理活动。

1.2 结果: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积极治疗和护理后47例病情平稳后收入心内科住院治疗,5例病情危重住CCU病房,5例病情稳定后转入其他医院,3例抢救无效临床死亡。

2 护理

2.1 迅速建立静脉液路: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必须分秒必争,保证及时快速给药,因此护士要尽快为患者建立静脉输液,同时遵医嘱给予扩冠、溶栓和急救药物等,使其尽快发挥治疗作用,以免执行医嘱用药时在花费时间建立液路而延误抢救,一般情况下首先要建立两条静脉液路,以后按医嘱执行。加强用药的护理,在输注硝酸甘油及利多卡因时要掌握好速度、浓度,不要过快和过慢。

2.2 给予氧气吸入:氧疗可以提高血氧饱和度,减轻组织和血管的缺氧程度,减轻心肌缺血缺氧状态,缓解心绞痛,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利于心肌梗死面积的控制。因此要及时按医嘱给予有效的氧气吸入,一般急性期给予4-6L/min的吸氧浓度,病情稳定后可按医嘱调整吸氧浓度,AMI患者要给予常规吸氧1周。在吸氧过程中,要随时观察患者缺氧症状的改善情况,做到既纠正了缺氧症状,又要防止氧中毒的发生。严格按照氧气吸入的操作标准执行,按要求更换吸氧装置。

2.3 止痛:胸痛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常见、最痛苦的症状之一,患者被疼痛折磨常有濒死感,严重疼痛还会诱发心律失常和其他并发症,致使患者危险性升高,因此护士要按医嘱及时采取止痛措施,如度冷丁50~100mg肌肉注射或吗啡5~10mg皮下注射,或硝酸甘油0.5mg舌下含服或硝酸甘油持续静脉滴注等,要严格按医嘱用药,不要被患者疼痛的呼叫吓的手足无措而私自给予止痛药物,严格防止各种意外情况的发生。

2.4 多功能监护的应用: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心源性休克是AM I死亡原因主要三大并发症,尤其警惕各种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常可导致猝死[2]。因此作为急诊ICU护士必须要熟悉多功能监护仪的使用,掌握各种心律失常以及常见异常波形的心电图变化,同时要会分析和辨别异常心电图波形的真假,要保持高度的警觉性和敏锐感,及时发现心律、心率的变化,并做好记录,要将真实的变化及时反映给医生,以便及时作出处理,并备齐抢救药物放于床旁。同时还要严密观察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对有合并症、血压不稳定患者应每隔10min监测1次,无合并症者每隔1~2h测1次作好记录。

2.5 心理护理:病人入住急诊ICU后会对疾病和周围环境产生恐惧、焦虑、孤独、紧张、不安全感、抑郁、担心、绝望等方面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会严重干扰患者正常接受治疗与护理的心态,对治疗信心不足或依从性低下,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因此作为与患者接触最多最密切的护士要及时与患者沟通交流,拉近距离,取得患者的信任和合作,要求家属加大对患者的支持和鼓励,根据不同的心理状态采取不同的护理对策,实施具体的护理干预措施,争取改善患者的认知,使其心态平和稳定、乐观勇敢的接受疾病和治疗,对周围的环境不存在畏惧心理,坦然面对仪器和设备,消除各种负性情绪逐渐接受和遵从护士的安排和护理,提高治疗与护理效果。

2.6 加强基础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处在急性期要严格卧床休息,饮食、洗漱、翻身以及排便等事项都需要护士做好帮助,为患者提供周到细致的基础护理很重要,要保证患者舒适、舒心。提供适宜的病室温湿度,尽可能创造舒适的环境,协助患者翻身,防止一个姿势导致的过度劳累。AMI患者的饮食中,应给予高维生素、适量纤维素、足量蛋白质、低脂、低盐、清淡、易消化的饮食,鼓励患者进食新鲜蔬菜及富含粗纤维食物,忌食刺激性食物,宜少量多餐,切忌过饱,增加心脏负担。排便时不要过度用力,养成规律排便的习惯,必要时使用开塞露或甘油栓塞肛,排便时要有专人陪护,严防意外发生。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威胁人类健康的急危重症,半数AMI死亡病例发生在症状出现后3~4 h,因此在患者自感不适时要及时就诊,治疗开始越早,患者存活的机会越大,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越少。对任何怀疑心肌梗死的病例都应严密心脏监护,急诊科接诊时要将患者及时安置在ICU, ICU要备有先进的仪器设备,所有抢救设备要处于备用状态,护士要经过严格的培训,技术精湛,知识扎实,能胜任ICU的工作。在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时要把护理重点放在减轻心肌缺血和缺氧上,通过止痛、吸氧和心电监护等一系列的适时、合理护理,减轻患者的痛苦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控制病情的发展,为AMI患者的抢救成功赢得了宝贵时间,为后期的治疗赢得机会。通过监测患者的心律、血压以及血氧饱和度以评价心肌损害程度,及时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做出处理。本研究中,通过缜密细致严谨的护理,多数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患者转入病房接受后期治疗,只有少数患者病情严重转入CCU,只有3例抢救无效临床死亡,这说明规范化快速有效的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有重要的帮助,广大护士要更加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工作中要耐心、细心、有责任心为患者提供周到细致连续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