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麻醉对外科手术的重要性(合集7篇)

时间:2023-09-20 18:16:10
麻醉对外科手术的重要性

麻醉对外科手术的重要性第1篇

【中图分类号】R71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2-021-04

围手术期合并症是指与手术诊疗疾病同时存在又相互独立的疾病。随着手术、麻醉理论与技术的拓展,手术范围及病人年龄的扩大,当今手术已经涉及全身任何组织、脏器,病人年龄也从胎儿到百余岁的老人,围手术期合并症的比率显著增加。因我国麻醉学科特殊发展史与目前管理体制,使目前在岗的部分麻醉科医师,尤其是县及县以下医院(简称基层医院)麻醉科医师缺乏系统的临床医学理论与技术学习培训。对围手术期合并症缺乏应有的重视,甚至缺乏对其识别与治疗的技能,使其成为当今临床麻醉医疗安全最大的风险因素。2006年1月至2009年2月间作者有记录的会诊处理的“麻醉意外”病例63例中46例与围手术期合并症未能识别或充分治疗有关。对此,本文结合相关的病例资料,就围手术期合并症识别不到位、治疗不充分导致“麻醉意外”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以引起麻醉科医师的重视。

1 围手术期合并症导致“麻醉意外”因素分析:

“麻醉意外”是手术麻醉期间发生的未能有效预测或预防性处理的可危及手术病人生命安全的严重麻醉并发症。任何事物的演变有其内在的规律,物不但对神经功能发挥作用,同样对神经支配的组织、器官产生作用,因而。麻醉期间生理功能监控成为当代临床麻醉管理的核心。因手术病人围手术期合并症使机体生理功能变化复杂化,增加了麻醉科医师麻醉期间生理功能调控、维护生命安全的难度,若对合并症不能适时有效地识别或有效地处理,尤其是麻醉期间忽视这些合并症对病人生理功能的影响,麻醉期间发生“意外”风险就会显著增加。分析相关病例资料,认为围手术期合并症导致“麻醉意外”的主要因素有:

1.1 缺乏围手术期诊疗的理念:存在合并症46例患者发生“麻醉意外”均有术前识别缺失、治疗不当等,调研其原因均存在“没有意识到……”的说词。显示其部分麻醉医师缺乏应有的围手术期诊疗理念。正确的理念是质量的保证。临床麻醉学在国外又称为“围手术期治疗学”,即麻醉科医师临床麻醉的技能不是单纯地以“无痛、肌松、镇静、无知晓”为管理目标,而是整体分析手术病人机体生理功能特点,适时、有效地监控手术、麻醉状态下机体功能的变化,给予有效地营养支持,最大限度地降低相关并发症,维护其生命安全。因而,整体分析、监控围手术期病人机体生理功能变化是麻醉科医师最基本的工作理念。“麻醉意外”案例分析显示,相关麻醉科医师专业技能相当地娴熟,因缺乏围手术期诊疗的基本理念,不能有效地整体分析、监控手术病人的生理功能,麻醉前不能有效地识别并充分治疗合并症,麻醉期间出现“难以解释的生理功能变化"SL不能适时有效地治疗而导致“麻醉意外”。如女性、42岁,拟腰硬联合神经阻滞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快速扩容同时L1-2间隙硬膜外置管,L3-4间隙布比卡因15mg重比重液腰麻,恢复平卧位后5分钟麻醉平面满意准备手术时病人出现显著地低血压、心率快伴重度低氧血症,行紧闭面罩吸氧时病人咳大量泡沫痰,听诊双肺湿罗音。意识到发生了急性心衰。当场医师不能解释并不能有效处理而急会诊。电话指导治疗同时迅速到场,检查全导心电图、结合术前胸片并详细询问病史,考虑为病毒性心肌炎致肥厚性心肌病。术后进一步检查超声并经心脏内科专家会诊确诊肥厚性心肌病。

1.2 缺乏学术沟通致相关专业医师“共同缺位”:46例存在围手术期合并症手术病人中31例手术主管医师和麻醉医师都未能适时有效识别并充分治疗,且基本是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肺部感染等常见内科疾病。随着新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许多医院手术病人成倍增加,医护人员高负荷工作状态下不能适时有效地知识更新及学术沟通,尤其是相当部分医护人员专业技能快速提高,但整体分析与处理能力不足。如小儿手术病人人院后发生肺部感染,儿科治疗“痊愈”一周内手术,麻醉科医师应用氯胺酮麻醉,术中出现急性肺水肿、低氧血症或支气管痉挛等“意外”。调查发现相关手术医师对物的副作用不知晓,麻醉科医师未详细询问病史或对小儿呼吸系统感染“痊愈”后病理生理变化与物的相互关系认识不足。作者对此种现象称为围手术期诊疗的“共同缺位”。这种“共同缺位”的现象在基层医院并不少见。尤其是麻醉科体制未到位的医院,麻醉科医师思维观念停留于“麻醉术”状态,而手术医师对麻醉学科理论与技能发展知之甚少。加之工作量增大同时,医护人员缺乏知识更新机制与愿望,管理者追求经济效益而对医疗质量内含建设缺乏相应的措施而出现“共同缺位”现象。

1.3 围手术期合并症处理与麻醉操作时机把握不当:46例患者中13例“麻醉意外”为合并不同程度的高血压病拟行下肢、下腹部手术者,术前血压调控“正常”。人手术室血压≥180/110mmHg。麻醉科医师主观上认为椎管内麻醉后生理变化使血压自然降低而先实施麻醉操作。而患者不能耐受麻醉刺激或椎管内神经阻滞生理变化导致血压剧烈波动。诱发高血压病危象、一过性脑缺血、急性心衰肺水肿、心绞痛发作等“麻醉意外”的发生。尚有1例合并高血压病的胫腓骨开放骨折老年患者急诊人手术室。监测血压240/130mmHg,病人诉头痛、视力模糊。麻醉科医师嘱病人舌下含化硝苯地平片同时给予咪达唑仑5mg肌注。观察30分钟血压降至140/90mmHg后实施椎管内麻醉操作,手术开始时手术医师发现患者下肢加压结扎带未定时松解至小腿、足部缺血坏死,最终实施截肢而形成医疗事故。这些案例表明术前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者,若术前未能适时诊断,手术日心理紧张、恐惧或术前治疗不充分等。病人接人手术室后病情可出现反复或加重,若麻醉科医师对其风险认识不足,盲目地麻醉操作,进一步加重患者生理与心理伤害刺激则可诱发严重内科并发症的发生。因而,麻醉科医师须具备基本的常见内科急症处理技能,有效地识别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风险因素,学习积累围麻醉期处理经验,尤其是把握高风险合并症处理时机及麻醉操作与管理对这些高风险因素的影响。丁香园麻醉疼痛版中有学者强调麻醉科医师须有“9811”风险意识,即98%的手术病人常规处理没有问题,但1%的麻醉病人可能存在对物的高敏或发生麻醉操作意外:1%病人因术前存在合并症危及麻醉的安全。麻醉科医师重点管理对象是两个1%,而非98%。同时,这些案例提示麻醉科医师须掌握常见围手术期合并症应急处理技能,树立整体分析、病情评估理念,动态地评估手术病人整体生理功能变化及与手术、麻醉的相互影响。适时调控生理功能指标,切忌孤立地评估、处理合并症或盲目地麻醉操作与

管理。

1.4 麻醉监测不到位致围手术期合并症识别与治疗失误:会诊处理的63例“麻醉意外”案例不同程度地存在麻醉监测不到位现象。其中21例术前确诊为合并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营养不良患者,麻醉期间仅常规监测Bp、SpO2、ECG和RR等指标,缺乏血糖、血气或呼末二氧化碳分压、电解质监测意识与风险判断技能,其中因高血糖症11例、高碳酸血症6例、低钠血症4例等因素导致麻醉苏醒延迟。更有1例术前合并支气管哮喘的急诊剖宫产孕妇,入室先行椎管内神经阻滞麻醉操作,5分钟完成操作后发现病人重度紫绀,意识不清,连接监测发现SpO242%、心率28次,分钟,紧急准备复苏抢救药物、设备时发生呼吸、心跳停止。虽孕妇心肺复苏后快速剖宫产取出新生儿经抢救保全其健康,但产妇最终成为植物人。当今。多功能监测仪普及到所有开展手术麻醉的医院。监护设备的使用极大地提高麻醉科医师麻醉管理质量。但围手术期如何有效地规范应用监测仪器?如何针对个体病人病理生理特点确定适宜的监测方案?值得麻醉科医师认真地思考!这些教训提示麻醉科医师不能满足于麻醉手术病人的常规监测,须依据病人个体生理功能及病理生理变化特点,确定适宜的围麻醉期监测指标。动脉血气分析、末梢血糖监测、快速电解质检测、适时血常规检测等辅助检查目前均可达到适时监测的要求。作者单位2007年以来,麻醉期间常规监测末梢血糖,不但适时调控合并糖尿病手术病人麻醉期间血糖值,尚能适时处理危重手术病人应激性高血糖症。此外,当今循证医学时代,证据化临床诊疗应当是临床医护人员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的基本理念。麻醉科医师围手术期诊疗证据就是个体化的生理功能监测数据,因而,数据化麻醉管理应当是当代麻醉管理的基本特点。

2 围手术期合并症的有效识别与充分治疗:

综合上述,围手术期合并症的有效识别与充分治疗应建立于规范的术前检查与评估之上。随着各级各类医院管理规范及各专业诊疗指南的实施,常见围手术期合并症的识别应当是能够做到的。而对其充分治疗尚存在不少的争议。实际临床麻醉中尚有许多问题需要提高或理顺,对此,提出下述围手术期合并症有效识别及充分治疗的措施与各位同道讨论:

2.1 提升围手术期诊疗理念,强化在岗麻醉科医师临床诊疗技能的培训:人类任何理念的形成需要知识获取、社会支持与干预措施等三要素。麻醉科医师围手术期临床诊疗理念的培养同样需要不断地围手术期诊疗知识的学习培训、获得相关领导与其他专业医师的支持条件下的学科管理体制的完善、临床技能考核措施的落实以提高麻醉科医师学习与应用的动力。为此,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麻醉科医师分会等学术组织提请卫生部实施的专科医师培训、住院医师培训计划均是以围手术期诊疗为基础,强调围手术期诊疗在麻醉学科专业技能中的重要性。但现实问题是对当今在职麻醉科医师,尤其各级各类医院麻醉学科带头人或骨干(中高职称麻醉科医师)围手术期诊疗理念与技能培训。大量事实证明,只有目前在岗骨干麻醉科医师具备围手术期诊疗理念及相应的技能,方能逐步带动全体麻醉科医师围手术期诊疗水平的提高,进而降低围手术期合并症导致的“麻醉意外”发生比率。如今,卫生部及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已经开展基层医院内科、外科、儿科等专业医师的培训,麻醉学专业预计不久的将来也会开展。关键是麻醉科医师培训的内容仍是传统“麻醉术”还是围手术期诊疗,是实施三级学科培训还是二级学科教育,值得麻醉学界关注。

2.2 完善、提高麻醉前病情评估质量,明晰手术、麻醉适应证:因术前合并症导致“麻醉意外”关键原因是麻醉科医师或/和手术医师术前对合并症未能有效地识别并充分治疗。严格依据麻醉前病情评估流程,全面询问既往病史、手术麻醉史基础上,细致地对基本生命体征、重要脏器进行系统检查,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等进行整体评估手术病人的病情,适时发现合并症,并评估术前治疗效果。然而,因目前医疗市场竞争;新卫生体制下政府与医疗保险部门对医疗费用的控制;民众对慢性疾病知晓、诊断与治疗的依从性低;少数病人或亲属对既往病史或手术麻醉史有意或无意的隐瞒;医院辅助检查设备不足等因素均可能导致术前手术病人重要疾病信息采集不全或遗漏,术前病情评估缺陷,甚至遗漏重要的合并症,增加手术麻醉的风险。对此认为,围手术期临床医疗服务中有必要引入健康管理的理念与措施,从手术病人健康维护的角度,全面、详细地采集病人个体健康风险数据,评估手术、麻醉风险同时有效地评估手术病人存在的健康风险因素及对麻醉医疗安全的影响,从健康管理的角度评价手术、麻醉的适应证,制订适宜维护手术病人健康安全的手术、麻醉计划。健康管理理念与技能不但可完善术前准备与手术病人生理功能的调控措施,尚可改变传统生物学模式下医护人员单纯的疾病诊疗理念,增加手术病人心理、社会、环境等健康风险因素分析、评估与调控,尤其是麻醉前病情评估中关注手术病人心理状态、亲属支持状况与手术麻醉对未来健康环境的影响等。有助于对手术、麻醉适应证与时机的全面评价,拓展围手术期临床诊疗思维空间,重新审视手术、麻醉适应证。

2.3 提高麻醉前合并症治疗质量。提高相关病人手术麻醉的耐受力:虽然当今大多麻醉科医师临床技能在麻醉期间可以有效地调控手术病人术前合并症的病情。但术前合并症对机体生理、病理功能的影响因个体差异而千差万别,加之,手术病人心理承受能力的差异与麻醉科医师技能不同,术前合并症对麻醉期间生理功能调控的影响同样是参差不齐。所以,除危及生命的急诊手术外。原则上所有术前合并症从理论、麻醉医疗安全角度考虑均应当进行充分治疗,尽可能地使手术病人麻醉前健康状态调控于“最佳”状态。如高血压病患者麻醉前血压应当调控到≤130/80mmHg;糖尿病患者麻醉前应当调控至GIu8.6mmol几以下;室性心律失常者应当调控至室性早搏≤8次/分钟等。而对目前围手术期合并症治疗中争议较大的麻醉前降压药物的调整、术前肺部感染者手术时机的把握、月经期能否手术、阻塞性肺功能障碍者手术指标的确定等,尤其是术前合并二种及以上合并症危重手术者手术时机的把握建议以现有临床诊疗指南为基础,结合各自医院设备、技术条件,尤其是主麻医师的技能水平个性化地评估与把握。多学科会诊或病理讨论是危重手术病人术前处理的基本原则之一,麻醉科医师应当充分认识多学科会诊的重要性,主动参与、申请与主持危重手术麻醉病人多学科病理讨论,有效地评估麻醉前合并症治疗效果及对麻醉医疗安全的影响,不断提升自身围手术期诊疗质量。“先做学生,后做老师”是当今麻醉科医师拓展临床诊疗技能应当遵循的基本途径。此外,各级各类医院的学术委员会以自身医院设备、环境与医护人员素质为基础,依据相关临床诊

疗指南与医院管理制度,制订适宜本院临床需求的围手术期诊疗规范或临床路径,并实施动态地医疗护理质量管理,为当今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麻醉科管理者及所有麻醉科医师应当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理论与技能。

麻醉对外科手术的重要性第2篇

为手术保驾护航

“手术改变状况,麻醉保障安全。”采访伊始,朱教授坐在记者对面,似乎还沉浸在刚刚结束的微笑列车25万例的手术中,他若有所思地说,“我们可以想象,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手术就意味着痛苦、流血,甚至死亡。而且,外科医生要细致、完美地完成自己的手术,也需要病人安静、放松。于是,麻醉学科便逐渐发展起来了。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明确地知道,麻醉,就是要为手术‘保驾护航’。”

这样的开场白不由得让记者叹服:果然,深厚的学养只会让人更谦逊。据记者了解,朱也森教授1969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六年制口腔医学系,1996年晋升教授、主任医师,2001年成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麻醉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麻醉科学科带头人。从事口腔麻醉工作40多年来,朱也森教授在口腔麻醉学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各方面都造诣深厚。因其在口腔颌面外科、整形外科麻醉及各类重大危重疑难病人的麻醉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麻醉操作技巧,在该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深得同行、患者和学生的信赖。

朱也森教授告诉记者:“很多人都知道,早在一千多年前,由于病人无法忍受外科手术所带来的痛苦,先贤华佗发明了‘麻沸散’这种世界上最早的,病人喝了之后昏昏欲睡,痛觉大大降低,外科手术得以实施。1846年之前,在西方国家曾有医生使用过乙醚麻醉,以其解除手术中病人的痛苦,还有医生用笑气麻醉进行牙科手术,但能开展的手术很少,而且都必须把病人捆住或者按住才能进行。1846年,一位名叫Dr.William T.Morton的美国牙医,当着许多外科医生和记者的面,给病人施以乙醚吸入麻醉,然后,由著名外科医生Dr.John C.Warrn将病人下颌部的一个肿瘤成功切除……”

朱也森教授在简要回顾了中外麻醉术的发展史之后接着说:“一千多年过去了,从最开始极不稳定的‘麻沸散’发展到现在的阿片类、可卡因类、大麻类、合成类等一百多种常见药物,应用范围也从外科手术发展到内科、剖腹产等几乎所有需要手术的领域,极大地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各学科知识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麻醉学逐渐发展成一门研究临床麻醉、重症监测治疗、急救复苏、疼痛机理和诊疗的独立学科。而血流动力学、呼吸动力学、动脉血气、肌松、肌电、气体监测、体温监测、凝血监测等各种监测手段的建立及对监测结果的分析判断,更使麻醉医生对器官及整体生理、病理生理、药代药效学等方面的观察达到了空前细致和全面的效果,对临床治疗学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在为外科手术提供了良好条件的同时,还推动了外科手术的发展。”

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

谈到这里,朱也森教授又回到了他刚做完的微笑列车的25万例手术之一的再次修复手术上,他说:“麻醉随外科的发展而发展,哪个外科强,相关专业的麻醉也强。10年来,我做过近4万例唇腭裂手术。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地意识到了这一点。”

据记者了解,朱也森教授是一位非常高超的麻醉大师,他曾于2007年联合日本和韩国口腔麻醉专家组建亚洲口腔麻醉学会联盟并担任轮值主席,于2008年组建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麻醉学专业委员会并担任首届主任委员。他在危重医学领域也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富有各类重大危重和疑难病人的抢救经验,曾在没有特效药物“丹曲林”的情况下,两次成功救治“恶性高热”患者,且均未遗留明显后遗症,这在国内尚属首例。其中一次,是在2003年6月的一天,一名“上颌骨发育过度、下颌骨发育不足、颏后缩”的患者躺在九院口腔颌面外科的手术台上,手术刀才一划破他的皮肤,他就突然面部肌肉突然出现强直,如同足球运动员腿部抽筋一样,肌肉瞬间失去了弹性,无法动弹。接着,强直现象蔓延开来,患者全身400块骨骼肌全部“抽筋”了!与此同时,他浑身发烫,不仅体温计上的水银柱冲上了顶端,而且呼吸加快,呼出的热气连续5次“蒸”烫了相关的麻醉设备。手术于是被抢救代替,当时直接指挥抢救的专家,就是朱也森教授。

在此情景下,朱教授立即下令进行肌肉活检、血液检查等;同时进行物理降温,全身敷冰,静脉输冰生理盐水,再用冰生理盐水洗胃。检查数据出来了,朱也森教授迅速作出判断:恶性高热!这是一种迄今为止唯一可由常规麻醉用药引起围手术期死亡的遗传性疾病,全麻患者中碰上恶性高热的几率只有50000分之一,但死亡率却高达80%!

当记者提及这则往事时,一向严谨的朱教授乐了。他笑着说:“‘恶性高热’是一种基因性遗传性疾病,易感人群使用全身后即被诱发,而且这些易感人群平时很难被辨认出来。那一次,我们整个医院上上下下都行动起来了,大家都围绕这个病找资料、想办法,但是,毕竟患者出现了心衰、脑水肿、肺水肿、全身血管凝血障碍、肝功能损伤、肾衰等多种高危症状,哪一样都足以致命啊!两个半月后,通过各学科间的通力协作,患者终于苏醒了。这件事情之所以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对恶性高热救治的思考;另一方面,也是我后来经常和学生们提及的――只有小手术,但没有小麻醉!”

也许是因为角度不同,记者从这个病例中看到的,却是麻醉医生的技术和经验。当记者把这个观点告诉朱教授时,他很认真地说:“是的,麻醉是否安全,首先依赖于麻醉医生的技术和经验。从本质上说,麻醉是为了避免手术对患者的创伤和应激反应,而患者的病史不同、体质不同,自然对各种物的耐受程度就不同;加之手术种类繁多,有的需要浅度麻醉,有的需要深度麻醉,有的需要局部麻醉,有的需要全身麻醉……任何一次的麻醉,药物使用剂量都要根据实际情况增减,否则,就会发生意外。我们为病人实施麻醉,必须根据病人的基本病情和手术要求,结合医生的操作水平和医院的设备条件,本着安全、有效、减少创伤的原则进行,才能确保患者的手术安全。”

朱教授告诉记者,麻醉医师除了在手术前为病人作麻醉前评估及施行麻醉外,在外科医师进行手术的同时,还必须负责处理病人因为接受麻醉和手术而引起的病理、生理变化,维护病人在麻醉状态中的基本生理功能,像心跳、呼吸、血液循环及氧气输送等重要功能的维持;同时还必须注意病人的麻醉深度是否适当,预防及紧急处理麻醉手术中可能出现的异常,以免发生并发症及严重后遗症。他说:“患者在全麻状态下,通常没有意识、无痛觉、全身肌肉松驰,呼吸的维持是靠麻醉医师插入病人气管内的一根气管导管,由人工或机械完成通气功能的;而且,这些操作实施起来风险很大,只有经过严格训练的麻醉医师才能胜任。在手术过程中,通常患者的感觉和意识都暂时消失,全身生命体征如心跳的快慢、呼吸的次数、血压的高低等,是由麻醉医师进行调控的,直到手术结束,停止用药,经过一系列复杂程序的处理,患者逐渐醒来。这就需要在手术中麻醉医师必须寸步不离地守护在患者身边,密切观察他们生命体征的变化,随时进行相应的调节。因此,我们说,麻醉是否安全,首先依赖于麻醉医生的技术和经验。”

“另外,麻醉是否安全,同时还要看其所在的医疗机构是否具备完善的抢救设备。”朱教授说完这话,停顿了一会儿,然后总结说,“由此可见,无论在任何手术中,麻醉的潜在危险都是一样存在的,所以说,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

做一名优秀的麻醉医生

据记者了解,作为一位博士生导师,朱也森教授的精力大多放在了临床和教学上,其中,包括对基层医院的唇腭裂医师的培养。十多年来,他通过微笑列车等公益活动,在全国各地举办过数十次培训班,培训麻醉医生数千人。

“这些公益活动不仅让患者获益,也通过对医生的继续教育等,推动了学科发展;我国的临床唇腭裂麻醉也因此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说到这里,朱也森教授的话题又转到了历史的长河中,“在中国古代,说到好医生,就会提到一个词――仁心仁术。现在我们依然认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麻醉医生,也应该具备这两点;而参加公益活动,对这两方面的提高都有裨益。”

朱也森教授认为,麻醉医生所面对的,是失去感觉的病人。这需要麻醉医生寸步不离地观察和监护,及时处理一些突然发生的意外。鉴于这些行业特性,就要求麻醉医师在任何情况下面对病人,都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精心”;此外,手术是由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和手术护士全力配合完成的,在手术内外都要谦虚谨慎、尊重同事,这就是“虚心”。有了这“三心”,距离有“仁心”就不远了。

至于“仁术”,朱教授认为,就是指的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熟练的操作能力。如种种穿刺技术、全身麻醉的诱导和维持、呼吸道的保持和呼吸支持治疗、麻醉深浅的辨识、各种监测技术的应用和所有急救方法的施行等,都应熟练掌握,操作纯熟而且规范。只有在麻醉基本功纯熟后,才能在以后的麻醉工作中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同时,由于现代医药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朱教授还鼓励年轻的麻醉医生边实践、边学习、边提高,开阔眼界,多做一些研究工作……

麻醉对外科手术的重要性第3篇

关键词 麻醉医师 术前访视 小儿眼科 全麻 安全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3.126

术前访视是麻醉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整个麻醉的一部分,对提高麻醉的安全性,减少并发症,制定合适的麻醉实施方案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小儿眼科因有其年龄和专科特殊性,头面部因手术需要被洞巾覆盖不利于麻醉科医师观察患儿,因此做好术前访视对提高麻醉安全性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基层医院受到一些技术和设备等因素的限制,麻醉医生术前访视患者对提高麻醉的安全性显得更加重要,是一项必要和必须的医疗常规。

眼科手术对麻醉的基本要求

要求患者镇痛完全,镇静完善,眼肌松弛,眼球固定不动,术后恢复平顺。

术前访视要重点做好的工作

详细了解病史:小儿与成人在解剖、生理、药理和心理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年龄越小,差异越明显。除注意这些正常差异外,还要重点详细的了解患儿的既往史、过敏史、手术麻醉史等与麻醉有关的病史。对于一些先天性眼病的患儿,还要注意排除全身其他系统的疾病,眼部的疾病可能是其全身疾病的一个局部表现。如先天性白内障患儿,在眼部表现为白内障,有一些还往往合并有因出生后缺氧所造成的脑部神经受损后遗症,如痴呆、智力低下等。如果术前不能详细了解病史、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从而准备不足,将大大增加麻醉的危险性。

与患儿的交流:掌握患儿的心理特点,与患儿建立感情,取得患儿的信任,缩短医患距离。访视时间以不引起患儿疲倦为宜。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使用不同的措施和方法,与年龄较大的儿童多交谈,注意语言要易懂、朴实、符合小儿的语言逻辑特点,通过鼓励为之树立榜样,并表达出坚信患儿能够按要求去做的态度。对年龄较小的患儿和婴幼儿以肢体语言为主,如拥抱、触摸、慈祥的目光等。通过使用各种沟通的技巧,取得患儿的信任,使他们心理放松,减少恐惧紧张,有一个良好的状态。与患儿面对面的交流首先可以对患儿的性别、年龄、外貌、手术眼别有一个事先熟悉的过程,避免接错患者,“开错刀”。其次,可对患儿的全身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避免麻醉失误的发生。对于小儿患者来讲,术前访视和准备比术前用药更重要。

与患儿家长的交流:大部分小儿养成了任性、骄横的脾气性格,即使是一些简单的门诊短小手术和检查,也很难配合完成。听说孩子有病要手术,加之对于麻醉知识了解较少,家长担心上全麻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和身体健康,往往表现出精神高度紧张、忧心忡忡,这种负性情绪会感染和影响患儿,进而增加患儿的恐惧心理。甚至因此影响到患儿的情绪。麻醉前访视时要详细的向家长介绍麻醉的作用原理,麻醉过程,术前及术后的注意事项和本院麻醉科在这方面的优势,让家长对麻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从而稳定患儿家长的情绪,缓解其紧张情绪。家属了解的信息越多越容易缓解麻醉手术的压力,为减少术后医疗纠纷奠定基础。①麻醉作用的产生主要是利用使中枢神经系统或神经系统中某些部位受到抑制的结果。麻醉的主要任务是:消除手术疼痛,监测和调控生理功能,保障患儿安全,为手术创造条件。目前,小儿麻醉多采用吸入性的气体和注射性的静脉,手术结束后,随着的代谢和排除,患儿会逐渐清醒。只要不发生麻醉意外,是不会留下后遗症的。②如果有多台手术,签署麻醉同意书时可以同时签署。先讲共同的风险、注意事项等,再具体到每个人的不同来分别讲,最后解答家长们对此次麻醉的疑问。这样同一个问题避免说两遍,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患儿家长之间可以互相交流,相互安慰,心理上得到了放松,有利于家长理智的对待此次麻醉。

与眼科医生的沟通:随着眼科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眼科技术水平的不断更新和提高,小儿眼科手术涉及的面越来越广,也越来越复杂。特别是一些短小手术和特殊检查都在门诊进行,患者住院的时间越来越短。因此,详细的术前访视、全面的术前评估对保障术中安全,减少麻醉并发症意义重大。眼科医生与患儿接触时间长,对病情比较了解,对手术有明确的要求。因此,术前通过了解手术者对此次麻醉的特殊需求,再结合术前评估来制定出适合的麻醉方案。如果不能满足术者要求,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要调整麻醉方案,最大限度满足手术者的需求,否则,要暂停手术及时与手术者沟通协商,甚至取消手术。这有利于保证患儿安全,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麻醉定位为“第2个全球安全的挑战”(The Second Global Safety Challenge)。

目前存在的问题

麻醉前访视本应该是麻醉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和步骤,而我国麻醉起步较晚,麻醉学科建设不健全,麻醉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特别是一些基层医院无专职麻醉科医师,这些因素都限制了麻醉的发展。

麻醉学科建设不完善,术前访视制度不健全。特别在一些基层医院,麻醉医师并非专职,其术前访视的意识不强,认识不到术前访视的重要性及临床意义。

麻醉科医师认识不足。或因工作繁重,或因认为一些眼科小手术和门诊检查,无须术前访视或访视不认真、不详细,流于形式,起不到术前综合评价小儿状况,规避麻醉风险的作用。

术前准备工作不足,术前应注意事项未向家长讲明。麻醉科医师在术前一天访视时,未详细向家长讲解术前注意事项和准备工作。例如术前禁饮食,眼科手术时手术者占据了患儿的头面部,加之无菌洞巾的覆盖,对于一些非气管插管全麻的患儿,术中一旦发生呕吐,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处理,从而造成严重后果。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曾在临床中遇到过两种情况:①一些家长认识不到禁饮食的重要性,认为吃喝与手术无关,特别是一些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等心疼孩子,使禁饮食不够严格。②另一些家长主观上很重视,但对患儿疏于看护,造成患儿自己吃喝后,而家长没有发现。这种情况相对于第一种情况危险性更大。在麻醉前访视时,麻醉科医师一定要将禁饮食的重要性向家长讲清楚。特别是斜视患儿,因术中牵拉眼外肌,可能因眼胃反射而导致恶心、呕吐,严重者误吸甚至窒息。

在与家长签署麻醉同意书时,解释工作不到位:麻醉同意书是术前告知患儿家长有关麻醉的作用、选择和意外风险的医疗文书。⑴麻醉意外是指麻醉医师在临床工作中,由于目前技术水平有限的原因,导致患者出现难以预料和防范的不良后果。⑵麻醉并发症是指麻醉医疗护理工作中,患者发生了可能预料到引起另一种疾病和症状的不良后果,但却难以完全避免。⑶家长在签署麻醉同意书时往往持有不同的态度:①有些家长认为是麻醉科医师在转嫁责任。②有些家长认为是麻醉医师夸大风险,一个小手术(如门诊霰粒肿手术)怎会有如此大的风险。③还有一些家长犹豫不决,反复商量,甚至拒绝签字。

对于有麻醉禁忌证或不具备麻醉条件需暂停手术的患儿,与患儿家长及眼科医师沟通不及时,未对家长及时做好解释和协商工作。

讨 论

基层眼科医院与综合医院及大型专科医院相比,专职麻醉人员较少,设备相对落后;加之其他科室综合实力低,发展不平衡。这些都增加了麻醉的风险,通过术前访视来综合评价患儿的身体状况,术前做好充足的准备,还是很有必要的。

访谈是获得信息的最佳途径,并可逐步积累资料,然后形成诊断性的印象。通过麻醉前访视能全面了解患儿的情况,减轻陌生感,稳定患儿情绪,也能有效减轻患儿家长的焦虑、紧张、恐惧心理。同时加强科室管理,制定规范的访视制度。麻醉科医师要提高认识,以人为本,重视术前与患儿和家长的沟通。

眼科手术比较精细,迷走神经反射(如眼心反射、眼胃反射)明显,特别是斜视患儿。麻醉前访视时要及时与家长沟通,做好解释工作,说明术前准备工作的重要性。手术当天麻醉开始前要再次确认麻醉准备工作是否完善,以尽量避免麻醉手术风险。

与患儿家长签署麻醉同意书时语言要朴实、平和、口语化,对于一些专业术语要尽量用易懂的词汇来解释。例如返流、误吸可以说胃里面的东西吐上来以后又呛到了气管,这样就好懂了。对于风险一定要跟家长讲明,引起家长重视,同时又要告诉家长这些风险是潜在的但其发生率还是比较低的,一般来说还是比较安全的。因患儿状况不好需暂停手术的,要及时将利害关系与家长讲明,例如上呼吸道感染,要告诉家长此时患儿气道反应性高,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易导致呼吸道梗阻,增加了麻醉的风险,从小儿的安全考虑,如果不是很急的手术可以等到痊愈后再手术,这对增加安全性,降低麻醉风险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曾清,马云芳.术前访视的实施体会[J].咸宁学报(医学版),2006,20(5):447.

2 苗金红,杨红玉.全麻下斜视矫正术患儿的术前访视技巧[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2):172.

3 Cote CJ.Preoperative preparation and premedication[J].Br J Anaesth,1999,83:16-28.

4 杨云丽,董发团,李棋.麻醉医生术前访视在手术安全中的作用[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0,17(2):20.

5 邓硕曾,宋海波,刘进.安全是麻醉永恒的主题[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9,25(4):360.

6 刘俊杰,赵俊,主编.现代麻醉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718.

7 张苑苑.小儿术前麻醉访视的意义及临床实践[J].宜春学院学报,2008,30(6):86.

麻醉对外科手术的重要性第4篇

外科手术实验是外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教学手段,可使学生在课堂书本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验中得到进一步的巩固、深化和理解。外科手术实验离不开实验动物麻醉,麻醉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实验能否顺利进行。所以,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对于实验课的顺利完成至关重要。作者根据多年的实验教学谈点体会,以供参考。

1 常用动物及术前准备

外科手术常用的实验动物有狗、山羊、家兔和鼠。实验狗应于手术前12 h禁食,6 h禁饮,兔术前禁食24 h,禁饮6 h。对于山羊的实验,常规在术前30 min皮下注射阿托品0.5 mg,苯巴比妥纳0.1 g,使其镇静,预防自主神经系统失调,保护心血管系统,使呼吸道通畅,以利诱导平稳迅速,预防术中、术后并发症[1]。狗钳制动后快速麻醉诱导,再捆扎四肢仰卧固定于手术台上。

2 常用麻醉药的选择

动物实验常用的麻醉剂有挥发性麻醉剂、非挥发性麻醉剂和中药麻醉剂等。挥发性麻醉剂包括乙醚、氯仿。乙醚吸入麻醉适用于各种动物,其麻醉量和致死量差距大,较安全,动物麻醉深浅度容易掌握,麻醉后苏醒较快,缺点是对局部刺激作用大,可引起上呼吸道粘膜分泌增加,容易引起窒息。故在乙醚吸入麻醉时,必须有人照看,防止麻醉过深而死亡。非挥发性麻醉剂包括苯巴比妥钠、戊巴比妥纳、硫喷妥纳等,这些麻醉剂使用方便,一次给药可维持较长的麻醉时间,麻醉过程较平稳,动物无明显换气现象,缺点是苏醒较慢。中药麻醉剂如洋金花、氢溴酸东莨菪碱,其作用不够稳定,麻醉效果不理想。因此,多数实验室不选用这类麻醉剂。

3 常用麻醉方法

外科手术实验常选用的麻醉方法有吸入麻醉、腹腔和静脉给药麻醉。吸入麻醉多选用乙醚作麻药,麻醉时用几个棉球,将乙醚倒入其中,迅速转入钟罩或箱内,让其挥发,将待麻醉的 动物放入,约4~6 min即可取出,准备一个蘸有乙醚的棉球小烧杯,在动物醚麻变浅时罩在鼻子上使其补吸麻药。较大的动物,如狗需用麻醉口罩进行麻醉。腹腔和静脉给药麻醉操作简便,是实验最常采用的方法。腹腔给药麻醉多用于大小鼠和豚鼠。较大的动物,如兔、狗等则采用静脉给药进行麻醉[23]。由于各种麻醉剂的作用长短及毒性的差别,在腹腔和静脉麻醉时,一定要控制药物的浓度和注射量。

4 讨论

乙醚麻醉时由于乙醚燃点很低,遇火极易燃烧,所以在使用时,一定要远离火源。静脉给药麻醉时静脉注射必须缓慢,同时观察肌肉紧张性,角膜反射和对皮肤夹捏的反应,当这些活动明显减轻或消失时,立即停止注射。配制的药物浓度要适中,不可过高,以免麻醉过深。麻醉时需注意保温,麻醉期间动物的体温调节机能往往受到抑制,出现体温下降,可影响实验的准确性,此时可采用保温措施,如实验桌内装热炽灯、电褥等[45]。

外科手术动物实验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分析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团结协作的精神。而这些能力的培养要以实验动物成功的麻醉为前提。所以,不断地总结动物麻醉的经验,对于外科手术动物实验的成功顺利进行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伊廷夫,赵惟呈.医学技能学实验指导[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39-246.

[2] 马 骊,田 力,于 洋,等.实验用犬两种麻醉方法的比较[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6,15(3):175.

[3] 王天龙,刘 通,张天飞,等.戊巴比妥钠在教学用犬麻醉中的应用[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8,17(2):141-142.

麻醉对外科手术的重要性第5篇

【关键词】糖尿病患者;外科手术;麻醉;临床研究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压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由于胰岛素分泌和作用缺陷引起的。长期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引起患者多系统损伤,导致眼、肾、神经、血管、心脏等慢性进行减退和衰竭。外科手术中麻醉方法不当、麻醉剂量和麻醉注射速度不准确都会加重糖尿病患者的代谢紊乱,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渗高血糖综合症等并发症。因此,糖尿病患者外科手术麻醉的临床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一、糖尿病患者外科手术麻醉前准备

充分的外科手术前准备,对麻醉医生实行麻醉是非常重要的。手术前,糖尿病Ⅰ型患者无需特殊处理。但对于糖尿病Ⅱ型患者而言,医生需纠正患者酸碱和电解质紊乱,治疗酮症酸中毒,调整血糖浓度使其维持在一个理想的范围内,降低尿糖的浓度,加强其他支持疗法对其他重要脏器功能的检测和支持,确保患者可以承受麻醉和手术的强度,降低麻醉的风险。如果患者身体较差但需手术时,应采取分期手术,即先进行简单的紧急手术,如大出血止血、窒息气管造口、坏死肠袢外置等,待全身情况得到改善后再进行根治性手术。如果糖尿病患者需接受术后4小时便可以进食的小手术,在患者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患者只要禁食即可,然后于手术日清晨停用药物。而如果糖尿病患者接受较大手术时,需要在手术日前2天到3天用正规胰岛素代替降糖药物。

二、糖尿病患者外科手术麻醉方法

外科手术时,可以引起糖尿病患者的应激反应,影响机体代谢和电解质平衡。因此,应该将和麻醉方式对血糖的影响降到最低。物与麻醉方式应该根据患者病情、手术时间、手术部位以及患者耐受能力等进行选择。

(一)、糖尿病患者外科手术全身麻醉

糖尿病患者外科手术全身麻醉降低了机体细胞对胰岛素的亲和力,使得进入机体细胞的葡萄糖减少,葡萄糖利用率下降,加重了患者体内葡萄糖的积聚使得血糖浓度升高。因此,糖尿病患者外科手术全身麻醉需要密切患者患者血糖,避免加重糖尿病而引起并发症。患者全身后恢复正常的时间比椎管内阻滞要长,影响患者的术后功能的恢复。物能够使患者全身动脉和静脉扩张,血液淤积于外周且血压降低,为了增加回心血量患者机体有代偿性的血管收缩。如果患者自主神经损伤,则血管的代偿收缩能力下降甚至丧失,患者血压进一步下降,降低了患者手术的成功率。因此,糖尿病患者外科手术全身麻醉时要充分把握、精确掌握剂量和给药的速度,在患者麻醉成功的基础上尽可能的降低麻醉剂量和给药速度,避免低血压的发生。

(二)、糖尿病患者外科手术局部麻醉

局部麻醉是指患者手术部位的不同而选择麻。醉的部位也不同,麻醉的部位只局限于患者身体的一部分,所引起的应激反应较轻,并发症如插管困难、反流和误吸等的发生率低。

(三)、糖尿病患者外科手术椎管内阻滞

椎管内麻醉阻断抑制了交感-肾上腺系统,机体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降低,小动脉和静脉扩张,外周血管阻力下降,回心血量和心排出量减少,血压下降。椎管内阻滞分为硬膜外阻滞、腰硬联合麻醉、骶管阻滞麻醉以及蛛网膜下腔麻醉四种方法。其中,连续硬膜外麻醉是指在腰椎间隙内注入,阻断相关神经支配区域的信号传递,并且连续硬膜外麻醉还能够降低血浆比粘度和红细胞沉降率等血液流变学相关参数,有利于增加外周器官和血管的血流量。因此,连续硬膜外麻醉是糖尿病患者外科手术麻醉的首选方法。因为糖尿病患者身体抵抗力低下,容易感染,操作应保持无菌环境。

三、糖尿病患者外科手术麻醉的药物选择

糖尿病患者外科手术麻醉过程中,物的选择是尤其重要的。一般而言,外科手术物主要有吗啡、异弗醚、硫喷妥钠、利多卡因、丙泊酚等。采用硬膜外麻醉方式的患者应保持侧卧,并采用消毒铺巾,穿刺部位为T9-10棘突间隙,将5ml2%利多卡因注射于穿刺点部位,5min之后进行观察,如无全脊麻及局麻药中毒现象发生,再注入0.89%罗哌卡因,每3-4min注入3-5ml。在手术过程中,应根据手术情况增加硬膜外,并进行面罩吸氧,使患者保持镇静,根据手术情况,给予盐酸异丙嗪以及甲氧氯普胺止呕镇静处理。采用全麻方式的患者应进行吸氧去氮,将维库嗅铵0.1mg/kg、依托咪酯0.3mg/kg、咪唑安定0.05-0.08mg/kg、芬太尼4μg/kg注射至静脉中,并应用气管插管,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以及维库嗅铵,并吸入异氟醚来维持全麻。全程监测患者术前术后的血糖变化、及胰岛素使用剂量,观察患者24h后的血糖指标及尿酮指标等。

然而,吗啡可以兴奋交感神经系统,肾上腺素释放增多而引起机体内糖原代谢增加,分解产物增加导致血糖浓度增大。异弗醚可以通过抑制胰岛B细胞细胞膜上的通道而阻止胰岛素的释放,降低血液内胰岛素的密度,同时还可以抑制心肌细胞己糖激酶,葡萄糖无法被己糖激酶催化而聚集在血液中,血糖浓度升高。因此,术中多不采用。

四、总结语

全身麻醉、椎管内阻滞和局部麻醉,这些麻醉方法有着其自身的优点和特点,同时也有缺点和适用范围,所以挑选什么麻醉方式,应该要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和情况来进行选择。其中椎管内阻滞和局部麻醉的效果好于全身麻醉,效果最佳的是椎管内阻滞中的连续硬膜外麻醉。连续硬膜为麻醉能够降低应激反应的发生率,维持血糖浓度的稳定,防止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渗高血糖综合症等并发症,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患者麻醉后,在手术的过程中,麻醉师还需从心电图、血压等监测患者身体情况,随时调整物的剂量与注射速度。

【参考文献】

麻醉对外科手术的重要性第6篇

【关键词】 手术; ; 选择; 合理; 分析

手术治疗是医疗科学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手术治疗中选择使用对于手术的成败至关重要,也是手术治疗中缺一不可的环节。为了进一步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提高临床用药水平、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作者对本院9875份手术治疗病历进行了相关的调查分析,从而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09年10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病历9875份,分别涵盖了普通外科、骨科、胸科、妇产科、泌尿科、脑外科、口腔科、五官科等手术种类。

1.2 方法 采用数学原理与统计学方法对病历进行性别、年龄、手术种类、麻醉方法、用药情况等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手术患者情况 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9875例,其中男5102例(51.7%),女4773例(48.3%),年龄3 d~89岁。平均43岁。

2.2 手术种类 普通外科2617例,占26.5% ;骨科1435例,占14.5%; 胸科681例,占6.9%;妇产科1819例,占18.4%;泌尿科1203例,占12.2%;脑外科741例,占7.5%;口腔科342例,占3.5%;五官科1037例,占10.5% 。

2.3 手术麻醉用的药品 吸入全麻药有异氟烷,恩氟烷(安氟醚、恩氟醚),七氟烷等;静脉全麻药有盐酸氯胺酮注射液,丙泊酚注射液,咪达唑仑注射液等;局麻药有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盐酸丁卡因注射液。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盐酸布比卡因注射液,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等。

2.4 手术麻醉用药分布 根据不同的手术选择适宜的药品。

3 讨论

吸入全麻药是指经气道吸入后,通过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入血而产生全身麻醉是药物[1]。吸入全麻药大部分以原形经肺呼出而被清除。19世纪四、 五十年代美国、 英国用乙醚、氯仿作为吸入成功的用于外科手术[2]。20世纪50年代开始应用氟烷,20世纪90年代临床开始应用地氟烷(地氟醚)、七氟烷(七氟醚),从而使吸入逐渐发展成较为理想的吸入全麻药的要求。静脉全麻药是直接将输入血液循环内产生全身麻醉作用,血药浓度的高低直接与麻醉的效果相关,可单次静脉注射产生全麻或泵注而维持全麻。局部是一种能暂时、完全和可逆地阻滞神经传导功能的药物。在手术麻醉用药中,大多数都是复合麻醉才能达到理想、安全、舒适的麻醉效果。

从本次调查看出,在9875例患者中,男性5102例,占病例总数51.7%。在1656例老年人手术麻醉中[3],男性997例,占病例总数60.2%。在327例神经阻滞麻醉中[4],男性187例,占病例总数57.2%。在施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这可能与身体机能、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所承担的家庭责任、工作性质以及劳动强度有关,在施行同样的手术治疗中,大多数男性使用的剂量都大于女性的用量,这可能与多数男性的生活习性抽烟、饮酒有关。关爱生命,重视健康,不仅仅是医药界职责,而是整个社会的职责。

吸入常用的为恩氟烷和七氟烷,前者主要用于身体各部分的大手术麻醉,后者可应用各种手术尤其是在儿科、口腔科等有独特价值,七氟烷对呼吸道无刺激性、麻醉迅速平稳、麻醉深度易调控、不引起过敏反应等优点。静脉全麻药氯胺酮在麻醉手术中使用普遍、使用说量最多,因为它是惟一具有镇痛作用的静脉全麻药。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的长效局部,具有起效快、阻滞完善、肌肉松弛好、药物用量小、作用持续等特点,在手术麻醉中使用广泛,特别在产科应用很受关注,它对心脏的毒性小,对母婴影响小[5,6],比较适用于剖宫产麻醉,能提高剖宫产手术的安全性。

手术治疗能快速、及时、有效、科学地挽救生命,手术治疗是医疗科学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本次调查分析结果看出,手术麻醉用药具有可操作性与合理性。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今天,手术麻醉用药还应做到更安全、更有效、更经济,进一步推动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临床用药须知.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8.

[2] 任占杰,张成明,黄爱杰,等.吸入发展历程中的哲学思维.当代医学,2009,15(7):67-68.

[3] 李雁,时金华.1656例老年人手术麻醉分析.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6,12(3):242-243.

[4] 郭林,杨柳,廖康来,等.327例神经阻滞麻醉下膝关节镜手术效果分析.重庆医学,2007,36(3):254-255.

麻醉对外科手术的重要性第7篇

南总住于南京的市中心,中山东路和黄埔路交汇处,是集中医疗、教学、科研于一身的综合性的三甲医院,在,苏,皖,浙一带,有非常良好的医院声望。医院有两个全军医学研究所,一个为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一个人全军的肾脏病研究所,三个院士,医院以普外(肠瘘、肠功能障碍的综合治疗、肠外营养)、肾内科(肾病专科门诊、肾内科专科病房,透析中心,肾移植中心)神经外科、心外科、为拳头科室,在江苏省内,华东地区,乃至国内临床和学术上都有很高的地位。

2:麻醉科概况:

人员:高级职称的有十名,其中麻醉科的 徐建国教授是国内的着名的专家级人物,曾经也来过我们医院讲学,文职将军,在全国全军麻醉界有着非常崇高的声望。中级职称xx名左右,护士50余名。

设备:麻醉科设在三楼,有二十间全层流手术间,配备有二十台进口多功能麻醉机和监护仪。专科的设备也是非常的齐全的,例如神经外科的导航定位系统,各种型号的显微镜,c臂机,体外循环机、经皮肾镜火激光碎石系统,骨肿瘤的微波热凝治疗仪,各类型的腔镜,(腹腔镜、输尿管镜、椎间旁镜、关节镜等等)麻醉科还设有术后恢复室pacu,他是集术后恢复,重症病房,疼痛病房于一体的综合性的病房,和手术室是统一管理,具体分工的关系,配备各种不同型号的呼吸机6台,多功能监护仪十多台,还有多射频疼痛治疗仪,血气分析仪,多功能的电子微量泵等先进设备。

工作:一天大概有40台手术左右,没有午休,午间在手术室定餐吃饭,一般十天轮一个值班,双休日制度,麻醉医生一个专科轮一个半年。

3:进修内容安排:

南京总医院的教学和管理是严谨,认真的,在麻醉科期间的安排大致是普通外科的麻醉6个月,脑外科麻醉1个月,心外科及体外循环2个月,麻醉恢复病房(含手术室以外的麻醉)2个月,疼痛门诊及疼痛病房1个月。

4:收获和体会:

首先在麻醉的操作进一步地规范、精细了麻醉的基础性操作,现已能比较熟练的掌握动脉置管,深静脉穿刺术,怀特管插管的方法,对飘浮导管放制,ct引导下的腹膜后的神经丛阻滞,各种的常见的疼痛的疾病的痛点阻滞,等操作有了较深的认识。深刻地认识到精细的操作是减少麻醉并发病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的。

在患者术的监护和管理方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有创动脉监测在麻醉病人的常规监测几乎成的南京总麻醉科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几乎所有的病人动脉的置管成为了一个常规,其优点当然是显而易见的,随时反应动脉血压,波型传导心脏的机械运动,这种监测对保证病人的安全性、提高麻醉的质量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这种方法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是价格昂贵,都是一次性材料。南总的监测是非常全面的,这为南京的急危重病人的麻醉和重症病人的生命支持的高水平奠定了非常强大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