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大学生就业状况(合集7篇)

时间:2023-09-19 18:29:47
大学生就业状况

大学生就业状况第1篇

鉴于此,笔者随机选取了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600名毕业生进行调查,主要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共发放问卷600份,成功回收596份,回收率99.3%,其中有效问卷587份,有效率98.5%。在选取的600个毕业生样本中,高职高专毕业生102人,占17%;本科毕业生438人,占73%;硕士毕业生60人,占10%。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及分析

为使数据更为客观和科学,笔者在随机选择之前,预先设定了十大类专业范围,分别为生物科学与工程、法学、美术、经济学、学前教育、临床医学、电气化铁道技术、建筑学、城市规划、西班牙语等,在587份有效问卷样本中,其结构如图1所示:

在调查样本中,不同类别的专业人数略有差异,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于不同类别的毕业生人数存在差异。特别是艺术类专业很少,在上面所选取的十大类专业中,仅美术专业属于艺术类,这就造成了其人数相对较少;文史类和理工类两大类专业大致相当,因此人数也基本相同。

大学生就业心态面面观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在三类毕业生中,本科生的就业信心最为不足。高职高专毕业生对未来就业表示“非常有信心”和“有信心”的比例高达74.1%,研究生毕业生这一比例为68.3%,本科毕业生则仅为35.6%。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对未来就业表示“没信心”和“非常没信心”的比例上,本科毕业生高达64.4%。

笔者在与本科毕业生更进一步的交流与访谈中了解到,较之高职高专毕业生,本科毕业生有更高的就业期望,但是本科毕业生每年的人数均呈现增长趋势,加之一些专业并不为社会所青睐,这些原因交织在一起导致广大本科毕业生对就业前景表示出担忧。与之相对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本身就业期望相对较低,加之其所学多为技能型专业,近些年就业状况较之其他类毕业生较好,使毕业生对就业充满信心。研究生则对就业能够采取更加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多数能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因此对就业充满信心的毕业生并不在少数。

在各个专业类别间,理工类毕业生对未来工作充满信心与期待的人数比例最高,艺术类仅次于理工类屈居第二,文史类毕业生则对未来工作缺乏应有的信心。文史类毕业生多对自身专业信心不足,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所学专业理论性太强(这一点,在理工类中理论性较强专业的毕业生身上也有体现),市场需求度不高,多数文史类毕业生均将就业的希望寄托在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上,但是此类考试竞争日趋白热化,因此加重了文史类毕业生对就业前景的担忧。根据调查问卷显示,多达56.2%的文史类毕业生对就业表示“没信心”或“非常没信心”。理工类毕业生在就业心态上最为积极,多达69.7%的毕业生对就业前景“非常有信心”或“有信心”。在理工类专业,工科毕业生这方面的比例更高,在所选的理工类专业中又以建筑类、城市规划等专业毕业生对就业前景最为看好,这一状况也与其他调查相吻合。以建筑学为例,据教育部在2011年所公布的本专科毕业生就业状况显示,每年全国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规模1~2万名,其就业率高达90%以上。因此,建筑学也被视为近些年来就业前景最好的专业之一。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其原因就在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房地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在近些年更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一行业需要大量的建筑学专业人才,这也就使得建筑学毕业生成为求职市场上的香饽饽,许多建筑学毕业生未毕业已经被一些公司“抢走”。正是基于这一现状,绝大多数建筑学专业毕业生均对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

大学生就业去向状况调查 笔者在对大学生就业去向状况所做的调查中发现(如图2所示),二线城市对大学毕业生具有最大的吸引力,多达53.8%的毕业生将自己的首选就业地选在二线城市。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的学生做出这样的选择,主要是因为较之一线城市而言,二线城市生活及工作压力相对较小,同时较之三线城市则具有就业机会更多和就业空间更为广阔的优势。首选一线城市的毕业生占26.4%,这部分学生做出这一选择更多是考虑到今后发展,同时一部分学生考虑到自身专业优势,也将一线城市作为就业首选地,例如建筑专业的毕业生本身专业优势比较明显,加之一线城市对建筑设计人才更为渴求,毕业生在这类城市更易施展自身的才华,因此建筑专业毕业生将一线城市作为就业首选地的比例更高,笔者通过访谈大致了解到这一比例不会低于80%。

选择三线城市作为就业首选地的毕业生占15.2%,这部分毕业生做出这样的选择,主要考虑到就业之后离家较近、三线城市竞争力较小、对自身能力缺乏足够自信、专业指向性(如部分高职高专专业)等因素。此外,有4.6%的大学毕业生将就业首选地选在农村,这部分学生有更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希望用自身所学来为改变农村面貌贡献一点力量,在师范类专业中,有这种想法的毕业生人数相对更多些。

在对大学生就业类别意愿的调查中笔者发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更为关注的是所从事的工作是否有利于个人职业发展,这部分学生的比例占到调查总数的近四成(36%)。在就业中有20%的毕业生更加倾向于选择稳定性较好的工作,19%的毕业生将薪资福利作为选择工作的首要条件,而选择专业对口和拥有更多的学习与培训机会的毕业生比例分别占15%和10%。而在“你最想进入何种类型的单位”调查中,高达67%的毕业生最想进入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有19%的毕业生将外资企业作为就业首选,选择民营企业就业的毕业生仅占14%。这一数据在具体专业学生方面还有差异,以建筑专业为例,选择到国企或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高达85%,而在国企和事业单位之间,更多的建筑专业毕业生倾向于到国企。

大学生就业薪资期望调查 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薪资问题,在就业之前几乎所有毕业生均会有一个薪资预期,然而这个预期是否与现实就业形势及自身价值所匹配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如果不能有一个客观合理的薪资预期,那么在就业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心理落差。为此笔者以建筑专业毕业生为例,进行了就业薪资期望调查,以期通过对建筑专业毕业生就业薪资期望这一个点的分析来找出当前大学生就业薪资期望方面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如图3所示),建筑专业毕业生就业薪资期望在1000?2000元的仅占5%,2000?3000元的占37%, 3000?4000元的比例最高,为45%,5000元以上的比例占13%。通过这一数据我们不难发现,建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薪资期望多在2000?4000之间,这部分毕业生占到82%。

然而,笔者在与有意吸收建筑专业毕业生的企业招聘主管人员进行交流时了解到,建筑专业毕业生的薪资期望偏高,一般企业难以在毕业生刚入职的时候即给到3000元以上的高薪。一般来讲,薪资期望定在2000元左右较为合理,招聘主管人员认为毕业生刚步出校门缺乏相应的工作经验,企业不可能给其较高的薪资,在毕业生刚进入企业的时候,企业往往要拿出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来对其进行相关培训,使其能够从学生转变为工作人员,这个过程所花费的金钱虽然不是直接支付给毕业生本人的,但是却会以自身技能水平、业务素质的提高展现出来。因此,毕业生必须要对自身有一个准确的认识,不能单纯贪图高薪。

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几点建议

大学生就业难有教育教学等体制性的因素,更为重要的是学校和毕业生自身的因素。为更好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笔者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首先,学校要加大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从学生一踏入校门就使其始终绷紧就业弦,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教师在平时授课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不仅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其专业技能。此外,学校还要与一些企业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积极向这些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进一步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大学生就业状况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失业;理论与实践;高校教育

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不仅担负着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重担,更加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接班人。我们更应该“中国梦”为我们的人生目标,而不应该局限于自己的梦想。在当代大学生中,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的部分分离,加上个人心理的主观排斥,导致了许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在目前社会社会状况下,靠个人改变目前的状况是无法完成的,我们必须依靠学校和社会,尽快融入社会,合理的将自己所学用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够更好的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一、 目前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中国社科院蓝皮书分析指出,继201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700万之后,2015年的毕业生人数持续突破700万,并超过去年的727万达到749万之多!目前中国待业大学生数量众多,并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中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的就业率(87.7%)与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就业率(69.5%),这意味着将要有将有数十万大学生面临失业,目前在国家众多政策支持下,估计在2015年失业大学生也将不少,这个庞大的数字意味着社会上大学生就业状况的严峻形势。

二、 高校教育与社会所需对比

根据大学生学校、专业不同,可能就业率会有不同,但是在目前大学生就业普遍难的前提下,不仅仅是个别专业就业难,所以我们应当全面地看待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在大学的学习中,我们虽主要学习的基本课程和本专业的课程,但我在暑假一个月的暑期实习中,也渐渐发现课堂上学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很难很好的用于实践中。不仅如此,在实习中,我认识一个刚毕业的学长,他在单位工作一年了,从和他的聊天中,我得知虽然说法律专业相对来说专业较为对口,但实际上,当你真正离开学校,参加工作时,你会发现学习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是在大三就过了司法考试的学长,到目前我仍然看到他的书桌前堆积的诸多法律书籍,所以目前并只是不是学校教育出现问题,个人也有部分问题值得探讨。在实习单位上,他们需要的不只是专业知识,也需要其他各项综合技能,比如普通话、计算机、人际交流能力等,这些都是你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的,因此我们必须自己进入社会,了解社会所需,并在有限的时间中,学习社会必要技能,这样以后我们才能更好的就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在本次实习中,我参与了一个案例讨论,主要是讲10几年前的法院判决未实施,现当事人要求法院强制执行。案情大致如下A与B是生意关系,A欠B几万元人民币,但A有货款为证,证明自己没有得到产品卖出的钱,这个案子在我看来,A理所应当付给B所欠款,但是在检察长仔细分析,直接说出A、B之间是否存在职务行为,这就是理论与实践的部分分离。

三、 单位对大学生要求

在本次我实习的单位中,尽管其中大部分人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只是较多,但是在此单位中,依然存在对应聘者要求过高,比如对一个检察员助理就要求大学本科学位,其实助理主要做的是整理文件,打扫卫生等杂活,并不需要过高的学位,造成了部分人才资源的浪费。

四、 大学生就业心理状况剖析

一些研究表明,有一些高校毕业生宁可成为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中的“漂族”和“蚁族”,也不愿意到中西部城市和基层就业。多数高校毕业生仍然希望成为公务员或者在国有企业就业,更希望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生活和就业,到中西部地区、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就业的积极性不高。①而且现象表明有意愿的大学生在基层工作时间也不长。对创新创业并没有多大兴趣,导致就业方式单一,待业人员不断增加。

(一)考虑去基层人数增多。在今年中国社科院的调查中,明确表示不愿意去基层等艰苦岗位求职的比例进一步下降,只占16.5%,“愿意”去的为31.6%;“可以考虑”的比例为51.8%,相比去年“可以考虑”的比例上升了将近13个百分点。②

尽管考虑去基层的人员在不断增加,但是实际在岗位上坚持下去的人数毕竟是少数,在基层呆不下去了。有将进入失业大学生行业,整个社会待业大学生人数依旧较高。

(二)对工作要求仍较高,缺乏创新。部分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眼光较高,难以进入企业基层,就算进入基层也无法长久呆下去。面对脏活、累活仍然无法切实的去做。中国大学生普遍缺少敢于创新的精神。中科院风雪中提到,我国毕业生真正创业者不足2%,“对比去年的数据,今年求职者表示想创业和考研的人数比例都有所上升,而选择直接工作就业的比例有所下降。”在毕业生创业上,熊汉忠表示,连续几年的调查发现,每年有创业意愿的人群比例都在20%上下,但实际上大学生毕业后每年真正走向创业的人群比例还不足2%,两者差距巨大。③

五、 个人、学校、社会结合,共同解决大学生就业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形势严峻,不是从一个方面努力就能改变的,需要我们整合各部分,共同努力。以学校为媒介,将个人与社会良好的结合起来,更害的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一)个人:端正态度,多去实践。我们很多青年人在就业无门,创业无经费,要保持平常心,大学生要尽早到社会上去实习,实习期间多参与实践,多问,从“学生”扮演过渡到“企业职员”,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不要再做不理性的经济牺牲者。自己要好好结合社会特点与形势,结合自己的特点与优势,走好自己的就业之路,走好自己的创业之路,为尽早拥有第一桶金而理性投资、而努力奋斗!

(二)高校;教学与实践更紧密的相结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并鼓励大学生更早参与社会实践,帮助学生更快适应学校到社会这一过程的转变。在学生心理素质上,鼓励、引导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到城乡基层、到中西部地区持续就业,缓解就业压力。

(三)企业:合理设置门槛,充分利用人才。一些企业埋怨大学没有培养出对口的人才,在招聘员工时不从实际出发,对本单位的用人标准盲目的提高,一味的追求高学历。本来只需要专科生就能完成的工作一定要本科生做,提高了入职的门槛,造成了人才的浪费,因此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了难度。同时,企业应该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不能希望每次引进的人才都能立马发挥作用,这对应届毕业大学生来讲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必须对他们加强培训,分担学校的教育压力。

结语

首先感谢西南科技大学团委和游仙区检察院给我此次实习的机会,有了这次实习的机会我才能对自己未来树立一个良好的指南,并切实体会到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困境。再次,感谢游仙区检察院的各个人员对我的照顾与讲解,让我更加了解本专业在学习与就业之间的不同。(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2014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时间:2015-05-22 来源:职业规划网)

[2]《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京华时报 作者:陈荞)

[3]《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

注解:

① 2014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时间:2015-05-22 来源:职业规划网)

大学生就业状况第3篇

[关键词]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状况与特点

Abstract:Inrecentyears,theemploymentconditionofgraduatesinwesterndevelopedcountriesisnotstablebecauseoftheirdomesticeconomy.Itfacesfiercecompetitionalthoughtheemploymentrateofthegraduateshasincreased.Someemploymentfeaturesofthegraduateshaveappeared:thegraduatesmakegoodpreparationsfortheiremploymentwhileinschool;theypursuitthevocationalstabilityandbegintobreakthetraditionalviewsofemploymentandthefixedpatternofthinking;thegovernment,universityandnon-governmentcooperatetopromotegraduates''''employment;thefamilybackgroundofdisadvantagedgroundaffectsgraduates''''employment.Astheirbackgroundofsocialeconomy,historyandcultureisdifferentfromourcountry,weshouldpaymoreattentiontotheuniversalityandparticularitywhiledrawinglessensfromtheirexperiences.

Keywords:developedcountry;theemploymentofgraduate;conditionandfeature

近年来,由于经济政策调整和经济发展形势的好转,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就业率有所提高,但是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发展,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竞争依然激烈,因此,大学生就业也出现了新的状况与特点。

一、就业率有所提高,但就业竞争依然激烈

近年西方国家大学生的总体失业率回落,但问题明显。近两年来,美国布什政府的减税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2005年美国大学生就业状况明显好转,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持续逐步增加。据美国劳工部统计,2006年1月,全美失业率为47%,而预期比例为49%,是2001年7月份以来的最低水平。2005年1月以来,美国经济每月产生大约174万个工作机会。2006年2月,建筑行业产生了46万个工作机会,在各行业中排名第一。其次是教育行业和医疗健康行业,分别增加了309万和26万个就业机会。制造业新增7000个,石油行业新增6000个。调查显示,由于能源价格不断攀升,煤炭开采业就业前景在25年以来首次最为看好。根据美国国家教育数据统计中心(IES)提供的最新数据,2004年,20岁至25岁的大学本科生就业率为786%,25岁以上本科生就业率为758%[1]。

但是在经济发展和就业率提高的同时,很多西方发达国家,也存在比较明显的“过度教育"(overeducation)现象,即当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劳动力市场受教育劳动力不断增多高等教育劳动力供给增加后,不能完全被劳动力市场吸纳,中等、高等教育毕业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开始超过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受教育劳动力面临着知识失业,或者从事了与学历不匹配的工作,很多毕业生被迫接受比自己教育水平低的工作。这些现象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理论界争论的焦点。经估算,西方国家过度教育平均发生率为27%,教育不足平均发生率为13%。美国过度教育发生率最高,为35%。女性比男性较容易发生过度教育,男性比女性较容易发生教育不足。1960年至1995年的新西兰、1985年至1990年的西班牙和1982年至1992年的葡萄牙三国过度教育发生率有增长趋势,教育不足发生率呈下降趋势,这表明三国教育规模扩展超过了劳动力市场对教育的需求。在过度教育的促使下,高学历在就业中占有利地位,总的来看,研究生的就业压力远小于本科生,失业比率相对较低。受教育程度越高,在就业竞争中越有优势[2]。

这种过度教育的现象使西方国家的大学生就业竞争依然激烈。英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总体趋势是,总体失业率近一两年有所回落,但实际就业比以前难度更大,就业竞争加剧。英国高等教育职业服务中心(HECSU)近期和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部分大学、研究机构合作开展了系列研究项目,对英国28个地区的全日制学习和半工半读的大学生毕业6个月后和约4年后的就业情况和就业市场进行了调查。多项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应届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但毕业生就业率依然高于全国就业率平均值。随着毕业生工作经验的积累,或接受更多教育培训,失业率将会下降。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现有的两批针对大学生毕业初期6个月的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是,2004年大学毕业生只有28%在毕业后3个月内找到了工作,12%在一年内找到了工作,54%要花一年时间才能找到工作[3]。

二、学生在学期间作好充分就业准备,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全美高校和雇主协会的一项调查表明,20%以上的毕业生认为,缺乏相关经验是找工作的最大障碍。在英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技能相对不足。英国有关部门对于毕业生离开校门时是否拥有就业技能的调查发现,毕业生和雇主间有较大分歧。54%的毕业生认为他们具备了相关的就业技能,但只有37%的雇主认同。同时,只有13%的企业为毕业生提供了培训。毕业生不得不以短期工作和参加实习的方式获得有关技能。因此,为未来职业早作充分准备,已成为近年欧美大学毕业生最鲜明的特征。

近年来,早稻田大学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就业率,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欢迎,这与学校主动创设的就业准备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早稻田大学为提高学生就业率的主要措施是:第一,参与社团活动。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挑选自己最崇敬、最向往的博学多才的教师。早稻田大学拥有2000多个校园俱乐部,包括学术、艺术、体育等各方面。在国际学院,学校正式确认的俱乐部和社团超过700个,而理工学院有720个[4]。学校派专门老师对俱乐部进行指导和管理。第二,参与社区活动。早期的早稻田大学是没有围墙的,人们常来学校参观,甚至借用学校的场地开会。早稻田大学的学生也经常参加周边地区的活动。例如,东京从1996年开始收费处理垃圾,早稻田大学的学生也和周围商店街道的人一起开展环保活动,并以此为乐。第三,使学生得到充足的实习机会。在大学里,许多学院都为学生提供学术方面的实习安排和义务活动。他们为学生制定适当的实习计划,提供实习机会。例如,国际学院为学生提供的实习场所不只是日本的商业机构,而且包括国外贸易机构以及国际贸易组织的海外机构。这些实习活动有利于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而且也为适应社会提供机会。

美国也注重通过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目前,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贯穿了从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高校的创业活动已成为美国经济的直接驱动力,当代许多著名高科技公司几乎都是大学生创业者们的成果。

三、学生追求职业的稳定性,但开始逐渐突破传统的就业观念和思维定势

由于近年来欧美等国经济一直摇摆不定,失业率居高不下,大学生找工作越来越难。于是,大学生择业出现了一个新现象——追求职业稳定性的“新实用主义"。大学生择业的新特点是不拘泥于第一份工作,而是将眼光放长远,往往选择去知名度高的大公司以积累经验。在英国,对大多数应届毕业生而言,待遇优厚而稳定的工作是其梦想。受目前就业环境和社会风气影响,毕业生在第一个岗位上工作得不会太长。他们往往把第一份工作当作跳板和暂时的过渡,而期待着寻找更为稳定的工作。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对大学生毕业初期6个月的调查数据显示,29%的雇主和20%的毕业生认为,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会持续1年至2年;30%的毕业生不知道他们的第一份工作会持续多久,只有9%的毕业生和5%的雇主认为会在5年以上。最近,由美国大学和雇主协会所做的调查显示,工作稳定性已经成为学生选择雇主的第二重要原因,而两年前只排名第八[3]。

近年就业竞争的压力也促使毕业生在职业的选择上逐渐突破了传统的思维习惯和做法,大学生就业呈现出新的情况。其一是工作与专业不对口。调查显示,很多人发现自己学无所用。比如,计算机通信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在电话中心做接线员;历史专业毕业生在做私人秘书。即使这样的职位,也可能需要半年以上才能争取得到。一些毕业生在寻求超市上货员、餐馆侍者和秘书之类的职位,而这些工作在以往是没有学位的人才做的。其二,到国外留学和就业。在美国,一些高技术产业向国外转移,许多学生感到在国内就业难度加大,需要到国外就业或留学。据美国国际教育研究所(IIE)2005年年度报告《打开国门》公布的数据,2003学年至2004学年,美国大学生到国外学习的人数约1913万人,比上学年增加了81%。

英国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将就业类别大致分为五类:(1)传统大学生职业,指适合大学毕业生或学位获得者的成熟职业,如律师、科研人员、建筑师、医师等,该类职位从业人员要求必须是某个领域的专家;(2)现代大学生职业,指随着高等教育发展出现的新兴职业,如软件设计师、社会工作者等。这类工种也要求从业人员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并且要有较强的交际和协调能力;(3)新型大学生职业,指随着就业市场的扩大而出现的反映科技、组织结构等最新变化的职业,从业人员入职的基本条件是要大学毕业。如营销经理、环境卫生官员、新闻官员、管理会计师、物理理疗师及各类工程师。这类职位要求从业人员有“复合技能",包括强烈的责任感、有效的交际能力以及获得并使用专业信息的能力;(4)接近大学生职业,如护士、批发商、电工师、图文设计师等。这类职业一般不严格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大学资格,但要求他们管理和专业技能兼有,能力与“全能"者不相上下;(5)非大学生层次职业,不属于以上四类的职业都纳入此类。从业人员不必具有大学毕业资格。但调查发现,此类从业人员相当一部分是大学生,并且学位的确起了很大作用。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对1999届毕业生毕业四年后调查结果发现,近一半的英国大学生初次就业从事的是“非大学生层次工作",4年后15%仍从事此类工作。此外,男生和技术学位类专业如医学、工程学、数学、计算机和教育学等专业的毕业生初次就业就有可能获得适合或接近大学生层次的工作,而女生和人文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更有可能从非大学生层次工作开始。但调查显示,毕业后两年,所有获得专业学位的毕业生从事非大学生层次工作的比例大幅下降,因此非大学生层次工作就成为毕业生入行的“门槛"。

四、社会弱势群体出身背景影响大学生就业

有着弱势背景的毕业生职业期望相对较低,缺乏信心,不能充分发挥社交网络来获得与学位相称的工作。在英国,苏格兰西部地区的大学生毕业一年后能获得适合大学生层次工作职位的比例只有40%。2003年男生失业率为22%,女生失业率还高出4个百分点。毕业后从事全职工作的男生年均收入为264万英镑,而女生仅为225万英镑[3]。在薪水最高的职位中,男生比例远远高于女生,而且男生更容易获得适合大学生工作的职位。普通院校尤其是三流院校或工艺学校毕业生感觉仅仅因为自己不是出自名校而受到了区别对待。身患残疾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就更困难了。

美国国家教育数据统计中心最新调查显示,2004年,20岁至25岁大学本科男生就业率为80%,女生就业率为777%。25岁以上本科男生就业率为806%,女生就业率为709%。美国女大学生协会最新调查显示,尽管女性受教育程度高于以往,而且可以进入较高的层次,但大部分女生就业仍局限在一些传统行业。据美联社报道,接受大学教育的很多美国女性从事教师和护理工作。

另外,近年来在发达国家的国际大学生人数快速增加。英国高等教育就业服务中心(HECSU)针对国际学生的调查显示,在2003学年至2004学年,英国高等学校和机构有国际学生30万名,占英国高校学生的13%。国际学生的持续增长赋予英国职业咨询服务(CareerAdvisoryService)新的责任和职能,英国63%的职业咨询人员1/4的时间是在为国际学生服务的[3]。

但国际学生特别是非欧美族裔的学生在就业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其一是信息不够充分和准确,国际学生对在英国就业过于乐观,期望值过高。各国国内的一些招生机构在招生时或入学前,可能向学生夸大了在英国兼职和实习就业等工作机会,误导了学生。比如,参与调查的国际学生35%表示毕业后想留在英国工作,其中1/2想工作两年或更长时间,然而这对很多国际学生来说难以实现。其二,国际学生因为语言和缺乏工作经验而处于劣势,而且在找工作时还会遇到种族等因素的困扰。调查显示,这种文化冲击现象在来自亚洲和美洲的特定学生人群中反映强烈,但来自欧洲、非洲和中东国家的国际学生面临的这种冲突要少得多。

另外,国际学生在学期间从事专业对口工作的可能性很小。国际学生很可能为在英国所能找到的兼职工作种类灰心失望,因为这些工作与专业关系不大,收入也很低。这种现实令很多国际学生认为,英国的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联系并不紧密。当然,根据法律,国际学生可以在专业对口、能获得宝贵经验的实习单位全职实习一年,但实习机会常常来自学术研究机构,或者是三明治式(三年学习一年实习工作)教育模式,所以这样的实习机会在英国很少。

五、学校、政府和民间通力协作,促进学生就业

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就业的责任并不仅仅限定于学校,政府、民间组织也积极参与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因此,欧美等国家的大学生就业的另一个特点是服务形式多样、服务渠道多样。

英国教育与技能部协同敦迪大学就公共部门和专业机构如何维持就业率和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展开研究,研究认为,政府应该提供发展基金,使雇主能够与职业介绍中心和大学合作创造灵活的大学毕业生入职途径,包括快餐式培训和提供兼职工作等方式。

美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完全依照市场规律运行,已经形成了良性的运行机制。美国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很多,由劳工部、学校、中介机构和用人单位协同为毕业生服务。美国各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并提供就业信息,每年还要举办就业洽谈会:向雇主推荐学生就业。经学校推荐的毕业生成功率通常高于其他渠道。美国70%的毕业生是通过教授、导师、就业机构推荐就业的。早稻田大学认为,学生的就业问题固然重要,但培养学生适应科技、社会飞速变化的能力可能更为重要。学校在毕业生工作方面作了许多努力,学校专门建立了就职支援中心,针对学生开办“就职课",为学生提供企业资讯,向企业介绍毕业生,并开设一些企业的介绍会。所有的学生都来就职支援中心上课。就职支援中心的负责人认为,光有早稻田大学这块牌子是不够的,他们还必须把有关就职课改革这方面的要求提交给学校教育部门,以便在课程设置等方面更多地考虑提高学生的实战力。

美国政府在就业中起着法律保障和信息引导作用。美国劳工部和教育部主要负责开发就业渠道、调查和制定宏观政策、信息统计分析和等。各州政府设有发展局,负责推进就业工作,经费由联邦政府核拨。美国大量中介机构在学生和用人单位、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从事与就业相关的业务。政府给予它们与州发展局同等的政策。另外,美国等国家通过高等教育评估体制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最直接的做法就是通过大学排名激励大学提高就业率。

每年,美国有关机构都要按国立和私立两种类型对美国大专院校进行评估,以此得出当年的大学排行榜。排行评比中的6大主要指标之一就是毕业生就业率,包括毕业3个月后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雇主对毕业生的满意度、毕业生的工资收入等。《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公布的大学排行榜,其评估指标包括总体质量评估、教学和科研评估以及毕业生的成功情况评估[5]。

六、结语

通过对近年西方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分析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后,大学生就业成为大学发展中面临的共同问题。西方发达国家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些成功的经验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可以为我们借鉴。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西方发达国家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一些经验和做法有其特殊的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背景,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利因素,我们在借鉴西方国家经验的时候应该加以注意:其一,西方多数发达国家人口相对较少,而经济持续发展又对劳动力有比较大的需求,这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比较充足的机会。其次,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完善,促使全社会能比较理智地对待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为多渠道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了物质和心理保证。其三,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城乡之间、大城市与小城镇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均衡,地域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率的影响相对较小,对职业的歧视现象相对较弱。

此外,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各国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途径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政府、民间、企业、社会和学校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大学教学和课程改革,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可见,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仅是大学自身的问题,更是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的变化等因素所带来的问题,同时是政府、家庭的问题。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的责任不仅应该由大学来承担,政府、企业、民间以及大学生自己都应从各自的途径出发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对于大学自身来说,西方各国和大学尽可能按照社会需要来设置专业、课程,为学校教学与社会的联系积极创造条件,在学校期间为学生作好比较充分的就业准备。民间组织如企业雇主协会、新闻媒体参与对大学教学质量的评估,并把大学就业率作为评价大学排行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大学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应该积极主动与社会各界保持密切的联系,高等教育的专业和结构布局等方面的改革应该与我国的具体国情相适应。

[参考文献]

[1]美国失业率已降到2001年来最低[EB/OL].

[2]何光海.信息引导美国大学生就业[EB/OL].

[3]刘敏.英国大学生就业需要职业“跳板”[N].中国教育报,2006-04-21(06).

大学生就业状况第4篇

一、主要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1.待遇低,流动性大。虽然从连续的4年就业统计数据来看,就业率的总体趋势是增加的,但是从毕业学生反馈的调查问卷显示:学生普遍反映就业待遇偏低,稳定性不高。这是由于黑龙江省用人单位提供的就业岗位薪酬偏低,处于全国下游水平。由于在企业供职的大学生在各项社会保障待遇上缺乏保障,导致了人员流动快,既不利于企业发展,也影响大学生们的就业态度。此外,黑龙江省的地理位置也是制约大学生就业选择的重要因素。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33%的学生选择沿海地区,18%的学生选择北京、上海等直辖市,仅有5%的学生选择到我国中西部地区就业。因此,本省大量的优秀毕业生背井离乡去省外就业,而省外的毕业生却极少来我省就业,这种人才外流的局面,已存在多年。不仅造成了地方的人才匮乏,也制约了地方的经济发展。2.就业与专业的关联度分布不均。从总体来看,工科类和服务业类专业就业形势较好,此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与专业的关联度优于文科类和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几方面。一方面是专业的供需不平衡。从目前看,在学科专业上,社会对通讯、电子、土建、自动化、机械、医药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旺盛,而对哲学、社会学、经济学、艺术、体育等专业的毕业生需求较少。在学历层次上,博士、硕士供不应求,本科供需大体持平,而专科(高职)毕业生却是明显的供大于求。另一方面,目前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教学模式及课程设置上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此外,由于招生的计划及专业的设置与社会的需求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致使各专业的需求量相差悬殊。例如高校毕业生中的社会工作、音乐表演、朝鲜语、公告安全管理、运动训练等专业就业率最低,连续4年的就业率均不超过7%,就业形势严峻。这是导致大学生就业与专业的关联度部匹配的深层原因。这也同时会造成了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进而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3.用人单位满意度不高。被调研的162家企业中的17家表示毕业生质量下降、水平降低,不能胜任工作岗位。从用人单位反馈的调查问卷显示:对所招毕业生比较满意的单位占了49.5%,但“一般满意”的占了相当大一部分,比例为38.8%,比较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比例为4.1%,该数字表明仍然有四成多的用人单位对所招的应届毕业生评价一般。这主要是由于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之间存在严重的需求矛盾: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最缺乏的素质是实干精神、专业水平、人际沟通。而大学生自我评价认为所缺乏的是英语、计算机和专业水平。另外,职业道德也是用人单位较多提及的一方面。近年来“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逐渐被广大大学生所接受,部分的大学毕业生契约意识薄弱,频繁“跳槽”,另外,毕业生缺乏在基层实干的精神、违约现象、诚信现象也是导致用人单位对近年所招应届毕业生满意度不高的重要原因。

二、对策建议

大学生就业需要多方面的资源整合。这需要充分发挥教育部门指导、协调和服务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的就业态度;鼓励毕业生主动面向基层就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项目引导、技能培训、专家指导、法律援助等公益和扶持,组织创业实践,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此外,更要不断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督促各高校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丰富多样的网上招聘活动;引导高校加强就业市场建设,依托企业资源、行业资源和校友资源建立稳定的省内外就业基地和工作网络;坚持“重点关注、重点推荐、重点服务”的原则,建立困难毕业生等特殊群体就业数据库,安排专人负责,有针对性地开展“一对一”帮扶;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相对稳定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

作者:王戈张世明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大学生就业状况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指导;改革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1.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就业供需失衡。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调查结果显示,我国201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30万,2016年上升为765万,短短7年时间毕业生人数增幅达到135万,到2017年应届毕业生人数将进一步增加,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技术水平的提高,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招聘过程更多倾向于创新能力、合作意识、沟通能力的考察,而高校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更倾向于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在招聘过程中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就成了大学生的就业短板,间接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发生。另外,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而扩招专业与企业需求的技术性和精密性专业不对口,也使得就业供需发展失衡的现状产生。2.就业心理不稳定,缺乏就业指导。大学生接受外界信息往往是通过网络手段,对求职岗位有更全面的认识,但受传统“铁饭碗”观念的影响,大学生择业更倾向于带编制、工资福利较好的公务员岗位,因此错过了许多就业机会。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编制性的工作过分注重;大部分毕业生认为公务员工作更加有保障,因此,每年国考应届生占了很大比重,近年来更是时有几千人争夺一个岗位的状况发生;二是过分看重工资待遇;很多刚入职的毕业生就期望高薪酬高待遇,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也因此导致了应届毕业生更倾向于北上广等大城市的岗位,对基层工作的热情不高,“蚁族”由此而生。蚁族是指出现在我国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的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其显著特点是高学历、低收入和群居。蚁族的出现使得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喧嚣尘上,高校盲目扩招,重理论、轻实践,对毕业生的出路欠缺考虑。加之高校的毕业指导内容单一,对就业形势的分析不够透彻,未能针对学生特点制定合理、高效的职业发展规划,也是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之一。

二、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1.就业指导机制亟待完善。受封建社会的官本位思想影响,人们崇尚“学而优则仕”,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倾向于公务员职位,加之我国之前实行的统招统分政策,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习惯于被动接受就业分配,使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缺乏必要条件。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设立,虽然对毕业生的思想状况、未来发展方向加以引导,但是受人员、资金条件限制,指导方式也仅限于就业讲座,与用人单位接洽等形式,职能较为单一,与毕业生需求、用人单位需求等还存在一定差距。就业指导体制尚不完善,使就业指导工作受到诸多限制。就业指导大多集中在大三、大四,学生受就业指导时间短、指导方式单一,所谓的就业指导仅仅是求职的指导和毕业手续的指导。2.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大学生缺乏主体意识,有的直到毕业对自身的未来发展都没有明确定位,究其原因,除了毕业生对自身认识不足外,很大程度上源于毕业生在校期间,高校受传统思维影响,注重知识的灌输,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尚有欠缺。学生对初次就业的单位不适应、就业成功率低等因素,都导致毕业生和企业无法和谐发展。传统的高校就业指导主要是针对毕业生而展开,仅限于满足学生的当下就业,就业指导的内容也仅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收集就业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就业技巧等方面,忽视学生职业的长远发展,此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自己明确的职业理想与职业目标。3.教育过度现象。过度教育(overeducation)是指由于过分扩张教育,中等、高等教育毕业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开始超过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受教育劳动力面临着知识失业,或者从事了与学历不匹配的工作,结果导致收入下降,教育资源被浪费。也指施教者所实施的教育超过了学生身心全面健康成长的需要,具体表现为教育内容、方法等超出了社会对同龄人的普遍要求,超出了学生生理、心理成熟程度及现有知识经验水平。主观方面指教育超出了学生的兴趣、志向等,一方面,体现在区域过度,即东部人才饱和、西部人才缺乏,另一方面是结构性过度,即部分热门学科专业人才过剩,冷门学科又人才不足。

三、就业指导机制改革方向分析

1.各方协调发展,完善就业机制。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受到各界人士关注,上至国务院的就业工作会议、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的就业指导工作,下至各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各专业的就业指导课程,都充分显示出了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就业情况的重视程度。在大学生就业阶段,首先,明确政府职能,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为毕业生营造开放性的求职市场,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淡化户籍、部门、地域等因素对毕业生择业和流动的限制,制定灵活的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其次,发挥高校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根据企业需求制订扩招计划,明确扩招方向,加大在社会实践环节的投入,切实了解企业岗位的需求,设置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提高学生个人素质,明确未来发展方向。最后,发挥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作为大学生要具有挑战精神,破除旧有的“学而优则仕”观念,结合自身特点,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行业,不过分看重单位外在条件,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小企业,不盲从,积极突破自我,寻求发展。2.制定有效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法律体制。信用缺失是当前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显著问题,“骑驴找马”的就业心态使大学生在对待就业协议时较为儿戏,对双向选择的对等性和就业协议的法律效力不明确,直接导致了毕业生就业目标不明确,造成了自身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同时用人单位对新入职的员工投入人力和物力进行培养,毕业生的频繁离职也造成用人单位的人力和物力的浪费,这也就是用人单位往往要求应聘者有若干年工作经验的原因。从用人单位的角度而言,毕业生的频繁离职使得企业对与高校合作游移不定,甚至有些用人单位拒绝接收应届毕业生。高校面对如此情况,应首先提高学生的信用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律观念,政府需尽快制定促进高校毕业生的有关法规,明确规定高校、社会企业、学生的三方权益和义务,制订对就业者利益保证、公平竞争的法规,促进就业的有效和规范。3.建立科学、系统、长效的就业指导体系。高校学科设置直接关系着大学生未来就业,因此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与专业课课程同步进行,形成一个完整的、以课堂为主要渠道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在学生入学伊始便树立起对未来的期望,明确自身的职业目标。在信息化的今天,网络是当今社会交流的主要载体,信息量大、受众广、成本低,高校应充分结合网络资源,建立校园就业信息网,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促进双方交流,为毕业生搭建新的就业渠道。另外,见习制度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对长期接受知识教育的大学生提高实践能力,训练学生独立思考、操作有着积极作用。

四、结论

随着1990年“就业能力”这一概念提出之后,不断有人对其进行完善,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使毕业生充分就业、合理就业是我们一直研究的课题,大学生应具备的就业能力除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外,还要具备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动手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竞争能力、经营能力等,高校毕业生就业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更需要高等学校在就业工作上更新观念,加强指导,不断改革就业指导模式,提高就业服务水平,真正实现“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孙微.浅谈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就业指导[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32).

[2]陈楚泉,符志刚.新形势下高校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3]岑子彬.《贝弗里奇报告》的社会保障理念及其启示.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5(15).

[4]王冀宁,周雪.学生创新创业路径演化研究[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1):110-115.

大学生就业状况第6篇

【关键词】药学;本科生;就业

新疆医科大学前身新疆医学院,始建于1954年,是国家“一五”计划156个重点项目之一,1998年更名为新疆医科大学,是新疆唯一一所医学综合类院校。62年来新疆医科大学培养了8万多名各民族优秀医学人才,为改变新疆缺医少药的状况,培养合格医药人才,提高新疆各族人民的健康水平以及边疆巩固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新疆医科大学目前共开设27个本科专业,各类在校生24553人。药学专业设置于1978年,是新疆历史最长的药学专业,也是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三五”重点专业,已培养了近4000余药学专业高素质人才(其中少数民族占60%)。笔者以药学院近三届本科毕业生去向为数据来源,统计分析了药学本科生的就业情况,针对性地提出意见。

1研究方法

研究选取新疆医科大学药学院药学专业2016届、2017届、2018届共248名药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为分析对象。对其实际就业数据进行量化分析,从其就业率、就业单位性质、就业区域3个类目进行比较分析。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

2结果分析

2.1药学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率

新疆医科大学药学专业为一本招生,学制四年。经过近40多年的发展,药学专业结合新疆地方特点,形成了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突出特色,弘扬优势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近4000名毕业生遍布大疆南北及内地多个省份,成为药学界的中坚力量。现对近三届应届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率进行统计。由表1可知,药学专业2016~2018届本科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为95.8%,其中2018届本科生就业率偏低,为93.2%,略低于往年水平,经后续跟踪调查,了解未就业学生主要原因为坚持继续深造或等待考公务员。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呈现较好趋势,是社会需求的高等技术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

2.2药学类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特点

新疆医科大学药学专业培养目标旨在培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系统掌握药学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药学领域能够从事药物研发,药品生产、药品检验、药品流通,药学服务和药品监督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药学专业人才。随着倡导的健康中国的推广,医药行业的蓬勃发展让药学专业学生就业面越来越宽,机关事业单位、医疗服务体系、学校教育系统、医药企业(外企、国企、私企、民营)等都成为了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可选择范围,也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升学、出国。由表2可知,新疆医科大学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集中在医疗卫生单位和考研,本科毕业生没有到教育系统工作,出国和自主创业比例极低或为0%~1%。分析原因:①医疗卫生单位还是药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向,占15%~30%左右,在2018年最高,达到了30%。②到企业就业的比例在2016届最高,近两年有所下降,可能为由于新疆各地州医院消化了药学的毕业生,导致企业就业率下降。③考研比例始终保持在20%左右:分流了相当比例的本科毕业生。④到机关工作比例有所提升:最近两年新疆各族人民群众在反对恐怖袭击、巩固边防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自治区领导在反恐维稳中打出了一套组合拳,从首府乌鲁木齐到各地、州、县、村都进行了细致的维稳部署,与此同时极大的丰富了社区文化以及医疗保障措施,因此大量的事业岗位提供给了优秀的本科毕业生(医疗卫生服务站、社区医疗单位)。这也是2018年本科毕业生卫生事业单位就业率提升的关键原因。

2.3药学类本科就业区域

由表3可知,新疆医科大学药学专业2016~2018届毕业生就业地点均选择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选择在疆内就业的毕业生比例达80%。究其原因,一方面,毕业生中60%左右为少数民族学生,地州大量的工作岗位为这些给本科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大量的资源,给予了毕业生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学生在择业时受到家庭的影响比较大,往往应家长的要求回到生源地或者选择离家近的县市就业,这就大大减少了就业地点的可选择性。

3就业状况分析

近几年全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并不乐观,但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医疗制度改革的推进为药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较大的机遇,这也是近几年药学毕业生就业率比较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3.1毕业生选择医疗卫生单位就业的原因分析

新疆医科大学是一所以医学为主的综合类院校,很多药学专业的学生高考时第一志愿都是填报临床医学或其他医学专业的,他们当中很多人都是希望能到医院工作,同时大多数女生也希望毕业后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而且能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因而医疗卫生单位也就成为了相当部分药学专业同学的第一选择。新疆医科大学拥有6所附属医院,14家校外实习基地。近几年医院也迎来了高速发展期,医院不断扩建解决了相当一部分药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另外,随着自治区对地州基层医院设施的不断完善及人员编制的补充,很多学生都愿意回到地州医疗机构工作。

3.2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原因分析

内地高校药学毕业生近年来出现了一波到企业就业的小高潮,但新疆地区药企相对滞后,岗位设置不尽如人意,加上医院提供了足够多的岗位提供给了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医疗事业单位工作也成为了药学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又一大选择。新疆地区报考公务员的比例越来越高这也是事业单位就业比例提升的因素。

4基于就业数据的教学改革思考与建议

4.1细化药学专业方向,开设临床药学专业方向

根据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药学专业毕业生依然以医疗卫生单位、考研作为主要就业去向,2011年,卫生部下发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使得医院对临床药师的需求增加,药学院也因此开设了临床药学专业方向二级学科,在传统的化学,基础药学基础上强化了药物治疗学,增加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内容,修订了临床药学专业方向的大纲,明确了药学与临床药学专业的就业区别,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岗位的要求。

大学生就业状况第7篇

摘要: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且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通分析当今社会、学校、家庭环境以及大学生自身状况,探究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关键词:就业难;大学生

一、引言

近年来,全国高校不断扩招,加之经济危机使全球经济的不景气,就业形式日益严峻, 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中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这使得大学应届毕业生面临着来自不同方面的各种就业压力。大学生作为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其所承受压力及其心理状况是社会不得不关注的焦点之一。因此对就业难的探究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大学生就业问题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就渐露端倪,近几年愈演愈烈,逐渐成为比较突显的社会问题之一,。从2003年至2008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每年增加量超过50万,而每年毕业大学生一次就业率在70%左右,未就业人数逐年增加,从2006年开始,未就业人数已经超过100万。在北京《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报告显示,2009届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6%,虽然有一定增长,但对于日益壮大的大学生群体来说就业形势依然很严峻。

三、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就业问题是整个社会普遍存在且较为关注的问题,不难发现很多国家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但是在中国这个问题更为严重一点,不得不引起社会、学校的广泛关注。我国人口基数比较大,为了尽量使更多人受高等教育,势必会造成大学生人数增加,导致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就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是创造不了与之相匹配的就业机会的,当然也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需求。

1.大学生就业面临的社会客观环境

我国社会经济二元结构特征的影响不容小视。例如城乡二元结构―――城市与农村就业的收入差距大,个人发展的空间与机会不相匹配,体制内(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行业等)就业与体制外(民企、私企、个体户)就业,员工的待遇差别很大。总的来说,一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就业状况。一边是毕业生想去的北京、上海等地区和政府、外企等单位不要应届毕业生或毕业生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另一边发展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和边远地区、贫困山区长期招收不到大学毕业生。二是国家关于就业的相关制度、法律不是很完善。三是就业竞争激烈,市场达超饱和。正因为这样的二元结构,使得大学生毕业后大量涌向城市,在某些发展较快的地区、某些热门行业形成过度竞争,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

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无论中层还是基层均提高学历等标准,许多条件要求也十分苛刻。文凭已经不再是走向理想职业的唯一“绿卡”,除了要求高学历,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也成为必须考虑因素,导致一些应届毕业生不能够完全符合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而且不少招聘单位的广告明确地写明“只限男性”或“男士优先”,性别上存在歧视。对于这些不匹配问题,高校的专业及课程体系缺少创新,没有能够根据不断变化的企业需求进行相关调整,只是沿用以往模式或是盲目模仿国内外名校理念。

2.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原因

大学生毕业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自身综合素质不能完全适应用人单位的招聘需要,但自我就业期望值过高。一方面,追求舒适的工作环境,不愿去中西部落后地区等等,另一方面,一味追求高工资、过分看中福利制度等,宁可拥挤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公有制企业、外企,也不肯放下架子做最基层的工作。二是缺乏创新、创业意识。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及教育背景,我国大学毕业生普遍缺乏创业精神和自主创业意识。在面对当今日益变化的市场,高校毕业生逐渐成为廉价的替代者与竞争者,所以大学生零工资或与农民工等工资的现象也并非无稽之谈。

四、讨论

自1999年起,我国连续扩大高效招生规模,使高等教育发展由精英教育跨越式地发展到大众教育阶段,日益壮大的大学生群使竞争逐渐加剧和激烈。与此同时,社会经济体制、经济环境、高校、大学生等各个方面都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而且这种影响是长期的。更重要的是部分大学生还处于迷茫、彷徨和搜索之中,这些问题表现在就业上,常常在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特长及适合职业的判断上混乱不清,对就业不能准确评价,导致不能很快失业。

面对就业难这一问题,社会要改革高校培养模式,改革就业指导模式,使大学生的技能不断向市场需求靠拢,强化社会保障制度,让大学生内心充满就业安全感,尽量降低社会环境、学校因素等客观因素对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影响。就目前就业形势而言,大学生要了解当前就业形势,调整就业心态,降低就业期望值,仔细设计职业生涯规划,理想选择第一份工作,必要时可以选择“先就业后择业”。不仅要正视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而且要使就业压力成为一种前进的动力,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

参考文献:

[1]田澜,向领.大学生学业压力研究综述.江苏高教.2010

[2]刘红波,赵进,欧阳九根.大学生就业压力因素分析及心理疏导探索.健康干线

[3]郭江波,袁娜.大学生问题难成因及对策. 公文易文秘资源网.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