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大学生就业的建议(合集7篇)

时间:2023-09-19 18:29:42
大学生就业的建议

大学生就业的建议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成因;行为经济学;政策建议

一、行为经济学相关概念

1.后悔最小化与偏差行为经济学建立在认知心理学基础上,与预期效用理论在分析人类行为时所采用的预期效用最大化假设不同,心理学中的前景理论假设人的行为目标是实现预期后悔最小化。大学生选择何种职业、在哪里就业,实际是为了实现后悔最小化,而非效用最大化。人们择业、婚姻、购买商品、投资活动等行为,往往是为了实现将来“我不后悔”,即后悔最小化。大学生之所以向往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工作,是因为这些城市能提供较为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就业机会较多、收入较高。如果没有在这些城市的工作经历,他们会觉得“较为后悔”。后悔成为心理偏差基础。为实现后悔最小化,人们总是努力寻找证实性信息而隐瞒非证实性信息,当其他人做出相同决策时,自己感到非常愉快。根据行为经济学理论知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心理因素往往会对人们的行为决策产生很大影响,造成事后聪明、推断偏差;、乐观、维持现状、损失厌恶心理、从众心理[1]等认知偏差。其中“维持现状偏差”对人们的日常活动影响甚大。一些人安于现状,当出现偏离现状趋势时,他们总是不断地对这种偏离加以修正。人们喜欢选择一个参照点作为参考标准,评价自己所处环境。依照参照点考察得失。喜欢维持现状,是“前景理论”最核心内容之一。从行为经济学角度看,大学生就业难可概括为:认知偏差®非理®决策偏差®大学生就业难。2.过度自信当人们夸大自己的预测能力,忽视偶然因素或外部环境影响时,就会产生过度自信。过度自信一般因自我归因及事后聪明而增强。自我归因将成功归结于自己的努力,将失败归咎于外部因素。事后聪明是指事后选择性回忆证实性信息,隐瞒非证实性信息,从而高估自己的“先见之明”能力。过度自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偏差[2]。大学生就业中的非理主要集中在过度自信上。为了实现后悔最小化,他们往往以受人尊重、工作地点在大城市、收入高的职业为追求目标。就业决策中,过度自信的大学生普遍低估就业市场所隐藏的风险,对未来就业的“净现值”明显估计过高,容易在择业中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状况。因此,大学生就业难实际是大学生择业中难以对职业、收入、工作地点和工作压力等选项权衡抉择,很难找到各方面都符合自己预期工作的结果。3.羊群行为人们模仿其他人的决策做出自己的行为选择时,就会产生羊群行为。为降低社会压力的影响,个人往往将自己隐藏于人群中,以此获得安全感,这就是羊群行为的典型特征。在大学校园,住在同一栋宿舍楼里的相同或相似专业的学生会无数次讨论就业话题。特别是当工作地点较好、职业受人尊重、收入较高等决定大学生首次就业成败时,更容易造成他们模仿他人行为做出择业决策,从而产生羊群行为。当后悔和羊群行为相结合时,大学生就业难就更为突出。中国目前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是社会各阶层流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大学生是从农村向城市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普遍认为,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更有利于自己施展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和自我发展。为实现后悔最小化,在“头羊”带领下,争相选择到“北上广深”及其他中心城市、核心城市求职,这些城市的就业压力可想而知。4.群体思维当个人试图与组织保持一致,不加批评地接受组织观点和行动时,群体思维就会发生。专家往往倾向于群体思维,他们会表达相同观点,重复同样论述,因为他们大多从其他专家那里获取有限信息,这些信息在专家之间反复利用。大学生就业往往以同样的职业请咨询老师给出就业建议,做出择业决策。而职业咨询老师一般以就业调查报告为基础给出就业建议。一旦某种择业倾向被大学毕业生牢固持有,这种观念就会自我增强和接受。5.过分外推倾向过分外推倾向突出反映在大学生择业预期方面。大学生喜欢听好新闻和消息,因为意味着就业形势较好,能找到较理想工作的机会增加。他们大多倾向于在经济繁荣时听好新闻和消息,生怕坏消息会对就业预期产生不利影响。而经济萧条时倾向于对坏新闻和消息习以为常,将就业前景不乐观看成常态,而对好新闻和消息则视而不见。这种过分外推倾向放大了大学生就业率随经济周期波动的幅度。当作为不同个体的大学生择业决策趋同时,容易产生就业期望值对接错位:大学生普遍希望获得稳定工作,但近年来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是第三产业;他们期望“专业对口”,从事理论性较强的工作,而用人单位则更注重人才的实践能力;他们在工资待遇上希望与期望值匹配,而用人单位则希望节省开支聘用可直接创造财富的员工。这种期望值对接错位将继续影响大学生实际就业率的提高。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大学生就业的建议第2篇

关键词:体育类;大学生;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F2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298(2015)11(b)-191-02

对于众多的体育类大学生来说,就业能力包含了自身很多方面的信息,它首先体现了一个人在就业市场中的综合能力,市场中的综合能力涵盖了专业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心态调整能力、适应生存能力和应聘能力等各个方面。从宏观层面上来讲,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关乎学校教育质量,也关系到国民教育体系的完整与完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劳动力市场更加完善,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劳动力的新生力量,需要适应社会市场的变化。因此,了解大学生的现状,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事情。

1体育专业学生学习的特点

1.1看重技能,轻视理论

从我国的招生制度来看,存在着体育技能与文化理论不平衡的现象,升学考试中文化课成绩占40%,体育成绩占60%。高考制度为即将升学的体育生规定了这样的方向,导致入学前体育生在准备高考时更多的是训练体育技能,轻视文化课理论的学习。而当体育生进入大学之后,他们所要学习的理论课程占30%,实践课程则占70%,由于校方这样的课程安排,本就文化课程基础薄弱的体育类学生其学习文化课的机会逐渐在减少。但是,这种理论学习与技能学习不平衡的现象,自然会限制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就业能力的提升。

1.2重主科,轻副科

对于体育类学生来说,体育技能显然是主科。为了准备升学考试,体育类学生大多占用文化课时间来进行体能训练;进入大学以后,体育生的学习又以专业课训练为主。体育生又具有活泼好动的性格特质,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往往更多的是展示运动风采,其上课时间有很大的自主性,这种学习模式造成了体育类大学生“坐不住”的生活状态,这种散漫的学习状态不利于对英语、计算机等基础学科的学习。

1.3重学轻教

体育类学生往往具有重学轻教的特点,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动作初步意向,通过模仿和练习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这种师生互动的学习模式形成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也使得学生对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相比于文化课,体育类大学生更加重视实践课的学习,所以很多体育生在面对理论课程的学习时往往没有成型的体系。而这种由表象学习培养的学生往往缺乏动作示范能力。当这些毕业生就业进行实习教学时,会容易产生缺乏理论支撑等问题。

2提高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建议

2.1重视并充分利用就业指导课

就业指导课对于即将走入社会的体育类大学生有着重要意义,甚至直接影响其就业情况。据有关调查研究,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就业课中并没有传达出有价值的信息,甚至还有一些同学认为就业课并没有什么意义。当然,就业指导课和教师团队的专业性和学生就业危机意识有着密切联系。面对当前的体育学科现状,我们需要调整授课内容,需要充分重视和利用就业指导课,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1)采用网络教学。网络已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学生网络使用率也逐年增长。在高校教育改革中,需要将网络引入课堂之中。(2)采用小班制授课。就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就业需求向专业化、个性化需求发展。针对这样的就业需求,我们需要对学生采用相应的小班制一对一辅导,针对每个毕业生的单独问题提出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2.2构建多元化主题班会

对于学生来说,主题班会伴随着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同时班会也是集体建设的重要活动,开展班会不仅可以沟通班集体成员的感情,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磨练学生学习意志。对于班会主题和内容,我们也提出了相关建议:(1)根据每个学期内容的变化,调整班会的主题。在主题的策划过程中需要重视引导班会的正确方向,并且在班会题目的选择上要有目的性、针对性和可行性。根据每个学期学习内容的特点,进行具有不同侧重点的总结,着力提高班会的水平。(2)从室内到户外地点的转变。对于现今的大学生来说,班会的开展应走出教室的局限,将班会地点拓展到更加广阔的空间,便于同学能够在更加轻松自在的氛围中相互交流和学习。

2.3加快推进出操活动特色项目

体育专业学生除了要掌握体育知识外,还需要通过各项体能训练,才能融会贯通当前所掌握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体育类学生的就能力,在市场的众多佼佼者中脱颖而出。为此,我们需要充分了解体育专业学生的特点,找准切口,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1)根据形势的变化,灵活调整出操的内容和形式,与时俱进,根据学校、学院活动调整出操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提高就业能力;(2)本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理念,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比赛,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怀,弘扬民族体育运动文化,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水平。

2.4搭建“教学——实习”相结合的桥梁

教学实习对于高校来说是一个大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体育类大学生的实习地点大多为企业或学校,其中在实习公司的选择上也有很多的限制。再者,高校大学生实习时间集中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但是,对于师范类学生来说,短时间的实习并不能做到完整的考察和知识上的查漏补缺。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可以将学生的实习时间适当提前,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实习环境。第一,实现教学稳定化。高校可以采用校企结合的模式,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从学生进入大学之日起,按照劳动力需求方的人才需求培养人才,并根据时代的变化、市场的发展调整教学计划,开创订单式教学。在期末,可以班级为单位,以实训小组的形式,定期组织学生到相应单位进行学习。并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考核,计入学生的学分。第二,学院交叉实习交流活动。教育新形势下,需要培养多方面的人才,对于体育类大学生培养,同样也需要培养全面人才。多学院交叉实习,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可结合自己专业特点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并且达到资源整合、资源共享的目的,从而提高教育学习的质量,并且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第三,将实习贯穿于学生管理中。在大学生期间,很多时间需要学生的自我管理,所以,将实习安排到学生的自我管理当中是可行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按照学生的想法布置和调整教学过程,并将教学的实践安排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在实践中总结知识,感受乐趣,同时也积累了相关经验,有利于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3结语

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一项全民的、长期的、持续的任务。带着学生管理者的使命感,我们应贯彻“终身学习”的工作理念,在学生工作中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形成长效的工作机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切实提高体育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得他们顺利走上就业的道路,并且有能力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面对各种挑战。

参考文献

[1]耿玉玲,王雅荣.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的高考教育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10,25(4).

[2]蔡志源,等.关于体育院系学风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1).

[3]陈家起,杨祖辉.体育教育实习的“多元化”[J].体育学刊,2012(7).

大学生就业的建议第3篇

因此,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要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就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就业保障问题的重视,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就业渠道变窄了,国有企业、国家机关不再是唯一的渠道,多种非公有制经济对大学生的需求正在迅速增加,大学生在中小企业、中小城市和乡镇还大有用武之地。学校要引导大学生改变传统固有的观念,树立全方位、多渠道的新的就业观,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上找准自己的位置,也才能在就业难的形势下使自己处于主动状态。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增强自主择业的意识,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健康的心理和适中的就业期望值,不盲目攀比追随,正确处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事业发展与个人成长之间的关系,给自己正确定位。现在无论选择在哪里就业,应该说都不是一次就业定终身,应该鼓励大学生先就业、后创业。

建立大学生就业指数系统。我省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主要由省教委掌握,各学校掌握各自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但当毕业生回到生源地后,就业情况就由各地市州人事局掌握,因此,建立大学生就业指数系统,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就业指数系统的建立可为相关主管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和提高就业指导水平。对学校而言能实现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学校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科学地指导毕业生就业。该指标对高中毕业生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也能提供一定的参考,可让高中生在填报志愿时对各学校的就业情况心中有数,同时该指数能为用人单位和中介机构提供供给信息。

规范就业市场,加快人事制度改革。规范和完善以学校为基础、政府为主导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使高校之间相互合作,打破学校的界线、专业的界线和学历层次的界线,形成一个学历层次多、专业面广、毕业生数量大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大力发展网络市场,依托全国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建立学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为毕业生就业提供网上信息交流和服务。政府要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公告制度,用人单位必须把所有空位信息都传送到就业服务中心,而且只有空位信息在人才市场公布几天之后,用人单位才可以采用其他的聘用渠道。

加大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增加人事业务和数量,除了放宽户口限制外,为保障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对自主创业、到非国有制单位就业的毕业生,由政府有关部门进行人事包括保管档案、职称评定、办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出具相关证明等。

开展远程人事服务,使在外地工作的毕业生通过远程服务排忧解难。大力宣传长春市鼓励毕业生在长创业的优惠政策;为毕业生推行一站式服务,简化服务流程,提供“绿色通道”;毕业生可持报到证随来随存档案;毕业生可持相关材料办理落户手续,无特殊情况,加急户口可在3个或5个工作日内办结;为毕业生提供改派、评定职称等相关咨询服务;探索在高校建立人才市场分市场;加大吉林人才网络的建设力度,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网上人才服务。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毕业生待业保障基金,为一些毕业后暂时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构筑毕业生失业的“安全网”是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一种尝试。因此我们建议采取财政拨款和大中专生在进校时交纳失业保障金相结合的方式,学生从入学开始就交纳一定数额的失业保险基金,由劳动保障部门将其纳入失业保障管理体系。对毕业后半年仍然找不到工作的,可在择业期三年内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减轻家庭负担。对大学毕业生实行失业保险制度,可以为其提供一段有基本生活保障的时间,使其积累经验,提高综合能力,帮助学生度过就业前的困难时期,最终实现顺利就业。

大学生就业的建议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影响;就业因素;就业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168-03

一、调查目的与实施过程

1.调查目的。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生越来越多,就业压力增大,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在校大学生在对未来做规划时,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在校大学生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平衡的就业心态,就业压力越大,对未来的计划把握就不够准确。为此,我们进行这次调查,以期了解在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与期望,探讨大学生产生不平衡就业心态的原因,以及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为大学生就业规划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2.调查过程。此次调查我们主要采用调查分析的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同时也进行了个别同学访谈,以对问卷调查内容加以补充和细化。对广东文理职业学院和海洋大学分校区寸金学院学生进行了调查,搜集尽可能翔实的资料数据,尽可能为数据的分析提供坚实的基础,提高此次调查的可信度和有效性。我们发放了220份调查问卷,两院校各发放11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为98.6%,在220份问卷中,男生填答问卷130份,女生填答90份问卷,分别占59%、41%。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就业心理。(1)关于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关注程度。在同学们对就业信息关注程度的调查中,受访的300人中仅14%的同学表示对就业信息十分关注,48%的同学表示对就业信息比较关注,33%的同学偶尔关注,但有5%的同学表示几乎从不关注就业信息。由此可见,大部分同学还是比较关注有关就业方面的信息的,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并了解各种就业信息,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与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式严峻有关,相当一部分同学在毕业后仍处于失业状态,他们通过关注就业信息,来让自己能够更好、更快的就业。(2)学生对自己就业前景的态度。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必然会导致当代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深感焦虑,从上面的调查数据统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41%)的同学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持悲观态度,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深感焦虑,很有压力;认为船到桥头自然直,只要做好就业准备,就能较好就业的同学有32%;真正感到就业形势对自己来说比较乐观的同学只占到了总数的13%。虽然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缩小,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但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不容乐观。(3)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进行调查的过程中,有25%的同学认为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大学生太多、供大于求和大学扩招。另外,有19%的同学认为大学生期望值与自身能力不相符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有16%的同学认为,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突出。再就是,有9%的同学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是由于用人单位要求太高,某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还有6%的同学认为是由于国家的政策不够支持。可见,导致大学生就业难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大学扩招所引起的毕业生太多,以及教学质量的下降,以及进一步导致的人才供需不平衡。(4)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不平衡心态。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种人们不得不接受的现实。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一些还没有确定工作单位的毕业生极易产生不良的消极情绪,表现出过于自卑或自大,心理脆弱、心态失衡等一系列心理问题。调查结果显示,两校共有33%的同学认为,大学生就业时,最主要的心理问题是就业挫折承受力差。

2.有关家庭对大学生就业期望的分析。调查数据显示,88%的学生肯定了家庭对个人择业的影响,73%的学生认为家庭对个人择业具有一定影响力,而15%的学生认为家庭对个人择业的影响重大,认为家庭对个人择业没有影响的占8.7%,3.3%的学生认为有其他影响。从结果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家庭对个人择业是有影响的,甚至起着重要作用。

3.大学生期望从事的就业领域。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毕业后期望在政府部门从事工作的有23%,在国营企业的有32%,在外资企业的18%、在私营企业的7%、在乡镇企业的2%、自主创业和非政府组织分别是14%、4%。从调查结果看出,大部分学生选择政府部门、国企及外资企业,就业期望高,占总比例的73%。其次,由于就业压力影响,部分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占总比例14%,选择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就业的学生期望过低,占总比例的13%。

4.学生对于就业岗位的期望。在对“选择职业时最看重的是什么”这一问题进行调查时,我们发现占前三位的是符合个人兴趣和能力、发展前景好、经济收入高,而工作稳定、能力得到提升、自由度高、社会评价好次之。当代大学生更渴望一份稳定的工作,他们不太看重就业岗位的社会地位和评价,这和严峻的就业形势是密不可分的。严峻的就业形势使我们不敢奢求既能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又能有较高的社会评价的职业,而这些职业通常要求也会很高,他们往往退而求其次,这也是出现大学生当掏粪工现象的原因。

三、对策和建议

通过调查看出,在严峻的就业形势的冲击下,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与就业期望受到一定的影响。针对调查过程中发现的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各种因素提出如下建议。

1.国家必须重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调整就业政策,改善就业环境。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政府的宏观调控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中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政府及时的政策疏导。就业优先应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方针,政策尽量向安排就业倾斜。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就业。另外,政府要积极为毕业生到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工作创造条件:开辟常年性、规范化的渠道,并加强宣传引导工作;为到基层单位工作的毕业生提供一些优惠政策。(2)政府应加强对就业市场的宏观把握。整体上对人才培养的规模、方向进行预测调控,引导专家对将来的就业形势和需求进行预测,以指导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为培养市场所需求的人才打基础。(3)建立和完善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利用准确、高效、全面的信息网络收集、筛选、分析评估各类信息,实现供需双方的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网络在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各高校应抓紧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的需求信息库,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和信息资源的利用率。(4)政府应该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形势表明自主创业是今后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新趋势、新动向。当代大学生多数有着强烈的创业冲动和渴望,在国内,一些著名高校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成为一种时尚,只是苦于缺乏引导和扶持。所以,政府应通过政策和资金积极扶持,降低创业门槛、创业成本和创业风险等,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2.高校应当提高教学质量,完善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教学重理论学习,教育质量下降,大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难以获得社会所要求的技能与知识。对此,高校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1)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广大高校应当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开展毕业生求职技能培训,为在校学生提供多种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建立全程的就业指导工作。(2)优化高等院校教育资源。各大高等院校在进行扩招的同时,应该对本校的教育资源进行同步的优化升级,使学校的软硬件设施能够更好地为培养优秀的毕业生提供更加全面的物质保障。(3)加强大学生择业心理教育与辅导。健康的择业心理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教育应贯穿教育始终。我国高校心理教育与咨询是一个薄弱环节,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首先是要加强大学生抗挫折心理教育,通过科学的自我综合评价,平衡大学生择业心理,提高抗压能力。其次是要加强心理咨询和择业心理健康服务,为毕业生多渠道多途径提供心理帮扶,特别是弱势就业群体,帮助他们科学地调整心态。

3.大学生应当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就业观念。(1)大学毕业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大学生择业的过程中,素质高、能力强的大学生最有可能被录用。在校大学生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培养自身勇于创新、勤奋踏实、团结合作、乐于竞争等素质,以满足用人单位和社会越来越高的要求。(2)大学生要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要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就业形势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定位;要树立创业观念、竞争就业观念、灵活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等新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把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把找工作和干事业结合起来,走好迈向社会的第一步。(3)大学生应该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在面对严峻的就业问题时,大学生应在大学期间做好各方面的就业准备,例如参加各种培训以获得一些职业证书;关注就业市场动态,及时调整就业策略;通过各种途径寻求实习机会,获得就业经验等。

参考文献:

[1]蔡昉.如何认识当前就业形势[J].人民论坛,2010,(4).

大学生就业的建议第5篇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增长速度换挡期,就业工作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本文结合国家首批高职示范院校-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的就业工作实际,提出做好高职大学生就业工作必须促进高职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改革培养模式、推动内涵建设实现飞跃等几点建议,抛砖引玉,以期更多的人参与高职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就业

一、高职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

大学生就业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全球多数国家共同关注的一大难题,据联合国相关机构预计,2010年到2020年之间,全球将新增加劳动力6亿人,高职大学毕业生将占到新增加劳动力的1/4以上。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3年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为32%,低于上届同期1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社会经济发展能够提供的比较适合高职毕业生的岗位数量低于高职毕业生的数量,供求矛盾凸显,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不高已成为制约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突出问题。

二、高职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眼光高手脚低

现今的高职毕业生存在对于企业的工资、福利、住房、工作环境要求过高,却忽视了自身能给企业创造多少价值。

(二)求安稳的传统观念很深

公务员、律师、教师等这些“安稳的工作”无疑是毕业生最为向往的,很多大学生仍然喜欢稳定、清闲、福利保障好的单位,希望以此就能选定理想的职业,而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自主创业。

(三)过分要求专业对口

大部分学生认为就业必须专业对口,才能实现自我价值,致使许多学生对于非本专业的只需稍做努力和调整就能够胜任的职业视而不见,人为地使就业渠道变得狭窄。在求职时,只要是与自己专业关系不密切的职业就不考虑,这样做只能人为增加就业的难度。

(四)求职存在很多障碍

根据雷娜、董浩洁关于《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与问题―基于河北省的调查》显示,在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不利因素中居于前五位的分别是缺乏工作经验(占80.51%)、大专层次学历偏低(占62.4%)、缺乏社会关系(46.06%)和自身综合素质有待提高(40.16%)。

三、做好高职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几点建议-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占地面积130多公顷,全日制在校生16500多人,是由南宁市人民政府举办、区市共建的一所全日制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是全国首批28所、广西首家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下面结合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工作实际,提出做好高职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一)加强就业教育,促进高职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

要想做好高职大学生就业工作,首要的工作是在日常的就业教育中,转变他们的就业观念,树立与时俱进的就业观。

1.从“天之骄子”转向“普通劳动者”。

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早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因此,高职大学生就业时要把自身定位从以往的“天之骄子”转为“普通劳动者”,以一名普通劳动者的身份,通过诚实劳动为社会创造价值,实现自己的价值。

2.从“公有”单位转向“非公有”单位。

高职大学生就业最愿意去的就业单位类型是政府机关等公有单位,但目前和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公有单位所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是有限的。随着“非公有”单位逐渐增多及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高职毕业生去“非公有”单位就业将是一种必然趋势和不错的选择。

3.从“专业对口”转向“通用人才”。

高职教育不仅是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当代高职毕业生只有顺应市场需要,把工作岗位定位从“专业对口”转向“通用人才”,才能找到称心的工作。

(二)激活体制机制,确保高就业率成为新常态

1.注重就业指导,强化学生就业创业意识。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积极推进贯穿学生三年学习、生活、实践的课程和指导体系建设:大一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二侧重对学生进行专业和职业意识培育,实习实践经验的积累;大三偏重于就业技巧培训、就业创业指导。学院还定期聘请企业专家开展“创业论坛”活动,不断强化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

2.完善制度建设,确保就业工作有法可依。学院出台了《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就业工作目标管理办法》,制定《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就业质量和工作水平建设评分表》。每年由校长与招就处处长、各二级学院院长签订《就业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

3.完善评建指标,确保就业工作规范推进。从市场化建设、推荐过程和效果、长效机制建设、就业管理和调研,跟踪机制和成效、特色项目等方面完善校内就业评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观测点,开展校内就业工作评建,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加强就业工作内涵建设和过程管理,完善就业工作长效机制和提高就业工作信息化水平。通过校内就业评建体系,实施激励惩罚措施,以有为鞭策无为、以优秀助推整体,以此全面提升就业工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4.创业带动就业,确保就业水平高位运行。近3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单从就业率来看没有明显变化,但从学生就业对口率和高水平就业――创业来看,已经发生明显变化,比如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在2013年创建广西高职院校第一个“创业班”,目前创业班1/3学生成功创业,“南职畅游骑行俱乐部”等8个实体项目中部分项目月收入达16万元。

(三)改革培养模式,推动内涵建设实现飞跃

1.深化单独招生改革,打通应用型人才入学通道。2009年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在广西高职院校中率先探索单独招生考试,2014年继续深化单独招生改革,实行单独命题、单独组织考试,合作企业参与专业面试和测试,重在测试学生的职业倾向。单独招生考试重在测试学生的“成长加速度”、“学习加速度”和“成才加速度”。单独招生考试就是要让那些具备基础、“想读南职”、“热爱南职”、“愿意努力”、“适合职业教育”的考生获得入学资格。

2.创新育人平台,探索“校政企行”合作机制。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探索,学院建立了“校政企行”合作机制,与南宁市高新区等政府部门、250多家行业骨干、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初步形成了“校政互动、校企互融、产学研创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学院与广州奥理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共同投入、共同建设营销与策划专业,通过单独招生考试招到了适合专业培养的考生,招生、就业两旺。

3.开展“订单培养”,为企业定制高端技能人才。从2011年始,学院与富士康集团合作开设富桂SMT专班,和阿里巴巴(中国)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设电子商务专业、国际贸易专业阿里巴巴特色班,和宝钢集团合作开展了订单班人才培养,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

4.围绕广西“14+10”产业发展建设专业。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经过深刻剖析,顺应广西“14+10”千亿元产业发展需要,顺应广西北部湾“钻石十年”的发展和“建议面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要求,及时申报设立了国际航运业务管理、海事管理、涉外事务管理、影视动画、新能源、物联网等新专业,以及“南铁订单班”、“富士康订单班”、“保利物业订单班”、“电子商务创业班”等特色班级。这些新专业和特色班级成长性好、空间大、校企合作途径多、就业发展前景好。

5.建立创新工作室,引领专业发展培养创新人才。目前,学院建有企业全程参与的创新工作室12个,直接指导学生创新和协同创新。2010年以来学校的课程体系改革上各专业的培养目标突出就业竞争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其中两个做法成效明显,一是实践教学加重了智力技能的培养;二是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增加了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课程的比例,如基于应用项目和综合设计的项目化课程的设置等。通过创新工作室的锻炼和积累,不少同学在校或毕业后即开始创业,他们主要做技术改良、发明创造和三产创新服务。如2012级学生莫康旺今年借助微信平台应用新功能,创立了网上“点点校园”水果速递超市,发展势头良好。

【参考文献】

[1]【中青在线】打造就业核心竞争力――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探索育人新模式、发展新常态[EB/OL].http:///content/2014-11/02/content_10878422.htm

大学生就业的建议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原因;建议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大学毕业生规模日益扩大,再加上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供大于求现象十分严重

大规模的扩招导致大学生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相对的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院校连年扩招,致使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大幅度增长。高校毕业生从1998年的66万,到2009年的610万,10年间增幅近10倍。然而用人岗位增加比例却远远小于此数目。不仅在数量上,这种差距在结构和质量上也越来越明显,专业扎堆现象严重,热门专业人才过剩。前些年出现了几个热门专业,如计算机、土木工程、等等,不可否认这些专业至今还是热门专业,仍然是社会的焦点。致使众多考生纷纷报考这些专业,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认为:既然是热门专业,那么社会上的需求量就大,工作自然好找。长此以往,就会造成这方面的人才供应趋于饱和,就业竞争激烈,热门专业人才找不到工作,冷门岗位没人去,学不能致用的后果,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另外,十年来的扩招,造成高校硬件规模极具膨胀,而相对应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等软件建设严重滞后,有的专业和市场需要根本无法衔接,学历层次与社会需求也不对称。

(二)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偏见

大学生在就业时普遍存在期望值过高,没有正确的就业观。大学毕业生的过高期望带来的就业压力。就业难,很大程度上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主要表现在薪酬、工作单位和工作区域等方面:一是毕业生期望的薪酬标准明显高于用人单位的薪酬定位;二是毕业生在工作单位的选择上,一般要求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企业,对民营和中小企业不屑一顾;三是在工作区域上,普遍要求到东部发达地区以及大中城市,而不愿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由于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过高,既给个人、学校和用人单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三)用人单位的不合理要求带来的就业压力

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实加剧了毕业生之间的竞争,就业空间的狭窄为用人单位人为地提高就业门槛提供了条件。有的用人单位设置的招聘岗位,本科大学生甚至大专生已经足够胜任,但其往往一味地给自己树“金字招牌”,体现领导在形式上对知识的尊重,纷纷打出“招研究生”、“招名校生”等招牌。有的还人为地设置性别、身高、年龄、工作年限等限制条件,门槛越来越高,致使不少大学生遭遇就业歧视和就业难。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建议

(一)国家鼓励和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的配套措施需要完善和加强

①积极开发和创造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公益性岗位。②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就业。引导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达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同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其到西部、到农村、到基层工作。③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要在金融、税收、工商登记等方面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给予扶持。通过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鼓励大学生自主就业,积极创业。

(二)高校教育的改革和调整

①高校应根据市场要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②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③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大学生应不断学习,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通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来锻炼和提高自己,进而在思想政治、职业道德、诚信品格、组织协调等方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从而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

(三)转变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建立长效的用人机制

用人单位要转变选才观念,优化用人机制。应摒弃学历越高越好、学校名气越大越好的选才观念,用发展的眼光不拘一格选录人才,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优化配置,使高校毕业生这一国家人才资源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同时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加强人才储备,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实习岗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大学生供应渠道;加强对所吸纳毕业生的培训,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岗位,从而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就业竞争力

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就业后发展”的观念。要把初次就业作为提高专业能力和适应社会的开始,而不是就业的终止,在具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技能以后,再选择和调整自己的最佳工作岗位。在任何地方、任何职业都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要适应多种经济形式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改变不切实际地追求高薪和热门职业的倾向,志存高远,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参考文献:

[1]孙长缨.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曹殊.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解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孙秀华.关于大学生就问题的思考[J].福建论坛,2006,(06).

大学生就业的建议第7篇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公平,建议

女大学生是受过良好教育、富于智慧与活力的一个群体,是社会的半边天。她们的就业状况,将直接影响到女性人力资源的利用和社会的和谐、公平和社会的发展。然而在目前的就业问题上,女大学却受到“大学生就业难,女大学生就业更难”的困扰。那么,怎样改善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呢?

一、优化社会文化环境

要充分认识女性平等成长对经济发展和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发挥大众传媒宣传先进性别文化的重要作用。目前在商业利益的驱动和传统男权文化的影响下,大众传媒充斥着宣扬性别歧视和性别偏见的落后性别文化。要改变这种对女性发展很不利的局面,除了建立强制性的性别平等监督检查机制外,更重要的是公众要树立性别平等的意识,特别是大众传媒工作者应该加强社会性别理论方面的学习,提高性别敏感度,积极宣传文明进步的现代女性形象,倡导尊重女性、关爱女性的价值观念,让先进的性别文化深入人心,真正发挥先进性别文化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指导和影响作用,切实从社会观念上缓解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思想压力。

二、强化政府责任

女大学生的就业难,究其原因当然很多,但是加强政府的责任是必不可少的。

(一)加强对女大学生就业的关注。

政府要加强对女大学生就业的关注,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保障措施,增加财政投入,正确引导女大学生就业,比如,政府负担女性在产假期间的福利待遇问题等;建立专门的女大学生就业服务部门,针对女大学生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专门的训练,以提升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拓宽女大学生就业渠道,政府应该尽可能提供一些供女大学生就业能够选择的岗位,也可缓解社会企业的压力。

(二)促进家务劳动社会化。

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家务劳动社会化,保证女大学生在就业竞争力的提高;应积级采取措施,发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化的家庭服务,使女性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在工作上,从而提高其在就业上的竞争力。

(三)完善生育保险制度和女职工劳动保护制度。

要逐步扩大生育保险的覆盖范围,尤其是要全面落实到集中了大多数女性的各类企业,避免出现怀孕即失业的境遇,做好社会保障监督管理工作;增强法规的强制性,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制止用人单位逃避承担生育保险的责任,规范生育保险基金的缴费率和支付标准;对于生育保险的支付范围和标准也要作出强制性规定,确保女职工在生育期间的合法权益;对女职工较多的行业进行补贴;加大女职工劳动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推进集体谈判制度,让更多的女性代表加入工会,增加女性维护自身利益的声音。

三、逐步完善现存的有关就业公平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及时制定出内容具体、可操作性强的反就业歧视的法律。

目前我国涉及到劳动者平等权利的法律仅有《劳动法》、《就业促进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其规定比较笼统,不易操作执行,且很少提到就业歧视及相应的处罚措施。而欧美等西方国家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为解决就业歧视问题, 通过了一系列公平就业机会法法律文件,比如《公平薪资法案 》、《雇佣年龄歧视法案 》、《怀孕歧视法案 》等。正是有这些法律作保障,半个世纪来,欧美鲜有就业歧视事件发生。对我们来说,如何克服就业歧视,“洋为中用 ”是我们必须走的路。当下应做的工作:

(一)尽早制定一部《公平就业机会法 》或《反就业歧视法 》严格规定:除非“经营必需 ”因有压倒一切的经营目的,是不能实行就业歧视的。

(二)推行“阳光就业 ”,杜绝暗箱操作,保证每个有能力完成相关工作的求职者能公平公正地参与竞争。

(三)通过组织反就业歧视联盟,审核招聘资质,提高参加毕业生招聘会单位的准入门槛等方式,共同抵制用人单位的苛刻条件,切实承担起维护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的职责。

(四)加强反就业歧视的宣传力度。要通过反就业歧视的宣传教育,提高用人单位的法律意识,提高大学生的维权意识。

四、大力贯彻《就业促进法》,维护女大学生就业合法权益。

《就业促进法》明确规定,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用人单位招用人员,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妇女的录用标准。用人单位录用女职工,不得在劳动合同中限制女职工结婚、生育的内容;国家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多渠道扩大就业。《就业促进法》的实施,从法律的层面上建立起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为推动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与政策保障,极大地改善了大学生就业的宏观环境,同时为女大学生就业带来新的契机与希望。

五、强化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就业总量,积极改善女大学生就业环境。

毋庸置疑,不足的就业机会是滋生就业歧视的一个主要因素。就业机会少,意味着参与就业竞争的人就越多,竞争也就越激烈,歧视现象也就越严重。为了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政府应该出台多项措施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快速发展,从根本上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需求总量,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等产业。出口贸易的发展,将大大增加女性就业岗位,为女大学生就业提供有利条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务输出、灵活就业;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就业总量,开发就业岗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效保护劳动者求职就业的积极性,进一步创造条件,积极改善女大学生就业的宏观环境。

总之,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和社会和谐的大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营造男女平等就业的良好环境,积极推动女大学生就业,让家长放心,政府满意,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李轮女大学生就业难解读与对策分析[J]消费导刊2010(3)

[2]关勇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