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公园的景观设计手法(合集7篇)

时间:2023-09-05 16:31:57
公园的景观设计手法

公园的景观设计手法第1篇

城市工业废弃地是人为作用下的一种特殊景观形式,面对这种独特的景观,我们的任务并不是盲目的创造和彻底的翻新,更重要在于对原始景观的更新和再利用。通过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历史和文化的结合、人和自然的结合,使工业废弃地成为承载历史记忆和工业情怀,同时提供悠闲游憩场所的后工业公园。

关键词:城市工业废弃地;城市后工业公园;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F287.2] 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

1绪论

课题的研究背景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工业用地的规模及空间布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量工业用地被闲置,许多工厂被变卖、迁移或改造,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弃置不用的土地,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面对此类问题,世界各国也相继采取了一定的更新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我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转变,有一大批的工业用地面临更新问题,现状如此严峻,因此对工业废弃地段的景观更新再利用的实践活动进行系统的研究总结将对以后的改造实践起到参考和引导的作用

研究意义

通过景观规划可以大大改善废弃地的生态环境,还能增添山色灵气,吸引水鸟栖息,同时也能丰富休闲旅游项目,营造多元化的旅游景观,为居民在闲暇的时候外出游玩、陶冶情操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场所(龚士良,2002)[[[] 龚士良,曾正强,严学新,et al.上海佘山风景区废弃采石坑环境治理对策[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2002,13(3):11-12.

[2] 郝风博.褐地开发治理初探[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5:4.

[3] 李洪远,鞠美庭.生态恢复的原理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207.

[4] 王向荣,任京燕.从工业废弃地到绿色公园—景观设计与工业废弃地更新[ J ].中国园林,2003,19(3):11-18.

[5] 梁芳.我国后工业公园设计探讨[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7.4:11.

[6] 王向荣.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7] 任京燕.从工业废弃地到绿色公园—后工业景观设计思想与手法初探[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2:6.

[8] 贺旺.后工业景观浅析[D].北京:清华大学,2004.6: 13-14.

]];对这一领域进行研究,对于我们“二次利用”城市工业遗产,开发工业旅游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我们如何处理污染问题、生态问题、以及景观设计问题,从而满足市民和游客日益增长的游憩休闲需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后工业公园中景观设计手法的应用

2.1对工业废弃地基址的设计

对场地的设计是整个后工业公园景观设计的核心,决定着整个园区景观元素表达。

对于一个庞大的设计场地来说,设计者没办法,也不可能对每一个景观分区都考虑的面面俱到,因此,我们要有选择的、有主次的对各个分区进行不同程度、不等等级的规划,使之整体效果最为优化。对于人迹罕至的“荒芜区”,我们应该尽量控制对它的干扰,任由其发挥自身优势自由生长,充分展示这种荒芜的野性美[[

]];反之,对于那些工业景观较为密集的区域,我们要加大力量进行场地的设计,满足人们参观、教育、游乐等多方面的需求。

2.2植物景观的设计

后工业公园的建设和普通城市公园有着明显的不同,我们在植物景观的营造上必须重点考虑基地本身的污染情况,根据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情况来创造独具特色的植物景观。

(1)尊重自然法则

在工业废弃地中荒芜的景象中,有很多在恶劣条件下顽强生长的野草,它们给这块荒凉的场地注入了一抹生机。对此,我们应该自然法则,尊重这种生命选择的结果,对这种顽强的生命系统予以充分的尊重和保留,维护其固有的生态平衡,营造与众不同的“野草之美”的景观效果。

(2)尊重植被自身特性

工业废弃地的土壤基本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同时,受到污染的种类也各不相同。有些受到污染较轻,生态系统很快就可以自我恢复;有些受到污染比较严重,已经达到了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极限,系统恢复起来相对比较困难;有些污染极其严重,受到损害的生态系统已经不和逆转,就需要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态改良手段对土壤进行治理。场地条件关系着植物未来的生长状况,外界的条件如不能满足植物的生长习性,植物的生长就将受到阻碍,我们对于植物景观的营造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困难,因此,在植物配置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因地制宜的选用适宜生长的植被[[]]。

(3)尊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选择

通常来说,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程度越高,生态系统本身就越趋于稳定,因此,尊重植物的多样性选择对后工业公园植物景观的营造非常重要[[]]。

植物景观的建设除了可以进一步优化园区的生态系统外,还可以改善土壤的活力,完善整个地块的景观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2.3对水体景观的设计

我们需要在尊重地形地貌的基础上,通过现有水系进行景观营造,若地块内没有水体,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挖坑造湖来营造人工水系。水体的景观可以根据水面的面积、形状、深浅进行不同的规划。岸边可以适当设置相应的游憩设施以及景观栈道等。水体的景观设计可以和植物群落的营造结合在一起,如可以在岸边设计湿生植物群落,增加园区的生态性和景观性[[]]。

2.4其他景观的营造

对其它各种景观元素的营造要根据不同情况“因园而异”,要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利用原场地基址条件和道路系统,设计景观游览线路;并根据功能的不同设置不同的分区,满足人们的游憩活动需求。

2.5景观意境的营造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今天,后工业公园的景观设计作为一种新的设计形式体现了一种独有的特征[[]]。可是长期以来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本土的城市后工业公园无论是景观设计手法,还是技术手段都是学习和借鉴西方的成功经验。我们也确实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后工业公园景观设计中发现了一些相似的地方,那么,怎样在这种雷同的设计模式下营造我国特有的后工业公园就需要我们在深刻理解中国传统造园理念和手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继而紧跟时代步伐。

通过岐江公园的成功建设,我们可以发现它在应用现代造园手法的同时融入了岭南园林传统的设计思想,所以说,任何的现代景观形式都或多或少的体现了一种历史的延续性。因此,我们更需要将中国悠久的造园思想,设计手法和现代的景观设计需求相结合以求达到完美的统一[[]]。

首先,我国传统造园讲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想,山水园林成为我们意境营造的主体。而如今,我们在继承和发扬山水景观的同时还要注重对现代工业美的培养。只有两者充分的结合,才是真正的实现“和谐统一”[[]]。

其次,中国古典园林中,追求表现“形外之意,象外之意”是中国园林区别于其他园林体系的最大特点,中国园林与诗文、绘画、建筑等传统艺术门类联系非常紧密,尤其注重对园林意境美的营造,在园林的建设中实际寄托着造园者的观念和哲理,使人们在游玩的过程中能够设身处地的理解古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在后工业公园的景观设计中,同样也要注重对这方面的重视,使观赏者在游览过程中能够激发联想、产生共鸣,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升华。

再次,中国园林注重空间的营造、虚实的对比以及借景、框景等景观设计手法的使用,园林景观往往产生主次分明、步移景换的效果。在后工业公园的设计中,应该借鉴和利用这些传统的设计理念,增加了游客的游览情趣。

总之,在景观意境的营造上,我们应该把每个后工业公园独有的主题理念和中国传统造园理念以及现代思想有机结合,建设出适合我们地域特色的后工业公园。

参考文献

[1] 龚士良,曾正强,严学新,et al.上海佘山风景区废弃采石坑环境治理对策[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2002,13(3):11-12.

[2] 郝风博.褐地开发治理初探[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5:4.

[3] 李洪远,鞠美庭.生态恢复的原理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207.

[4] 王向荣,任京燕.从工业废弃地到绿色公园—景观设计与工业废弃地更新[ J ].中国园林,2003,19(3):11-18.

[5] 梁芳.我国后工业公园设计探讨[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7.4:11.

[6] 王向荣.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公园的景观设计手法第2篇

关键词:中国;法国;景观;自然;差异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165(2012)04-0087-05

当今时代,城市规划中对于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重要性逐渐凸显,无论是法国还是中国都曾经颠覆过传统的设计理念,跳出传统的单一框架,以以人为本作为设计核心,给居住者营造更好的城市环境。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设计浪潮后,园林景观的营造更是着力于人的行为与心理需要,关注人的健康需求,引入遵从自然的生态设计理念,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但也出现了园林设计打着以人为本、遵从自然的口号的现象。[1]城市公园到底如何真正地将自然景观带给大众,是值得每个设计师深思熟虑的问题。

一、法国城市公园绿地景观设计

(一)公园总体布局

法国城市公园设计将自然现状的利用放在第一位,在将自然还原的基础上考虑功能需求,使设计意图和自然现状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城市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真实交流。正如代表着当今法国景观设计主流方向的米歇尔·高哈汝所设计的苏塞公园(Le Parc du Sausset),坐落在巴黎近郊的法兰西平原上,周边是以大片耕地和水面为主的自然景观,设计师保留了土地和植物原貌,尽量保持原有的生态群落环境;在整体布局上丝毫看不到人为的划分,人进入公园后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在设计中运用最少的人工元素,根据场地的高差变化设计不同的观景平台,并使用原为防洪的蓄水池周边去建沼泽景观,在自然现状的基础上添加了娱乐功能的设施;园中并没有很多人工的道路,设计师想通过自然的道路如林间小道、田埂等去体现自然风貌(图1和图2)。[2]

(二)公园道路系统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主要的公共空间,法国设计师在设计时将公园和城市通过道路的链接达到了很好的整体性效果,使城市公园内部与公园周边及整个区域乃至城市都有一个很好的连接性,真正地创造了开敞的公共空间。例如在蒙梭公园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公园的道路系统和园外的城市道路通过曲线达到了和谐的衔接,公园周边环境和公园内部有着很好的通达性,更加吸引周边的人进入城市公园游览;而公园内部的道路没有刻意与园外城市道路分割开来,而是使用城市道路的延伸性概念使公园与周边场地空间相互融合。在米歇尔·高哈汝设计的里昂田野公园(LeParc de Gerland)中,设计师利用原有的一条城市道路,通过“地平线”的空间延伸,使公园内部与周边索恩河对岸的景观相互融合;公园内部则保留广阔的开敞草坪,仅在草地边沿设置了一条宽阔的木质步行通道,整个场地很好地展现了自然的田园景观。[3]37

(三)公园植物栽植

植物在现代法国园林师的心目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由于植物的生命期和生长周期不同,所以设计师在植物栽培上会更多地考虑植物的季向变化和生长发育的特点,并且会将植物的适应性及局部植物与园林整体的关系来进行考虑,注重植物缓慢生长和衰败的过程。例如设计师在种植初期会栽植幼苗,并愿意等待15~20年。通过精心的培育,曾经的幼苗变成如今成熟的林相群落,这不但减少了初期的成本,而且植物的缓慢生长过程具有教育意义。正如苏塞公园设计初只有30cm高的幼苗现在已经变成郁郁葱葱的森林,通过时间的变化赋予了不同的景观效果,将植物的自然变化过程展现在人们眼前。[3]45同样地,设计师也认为四季气候的变化对植物的影响也是自然景观的一部分,所以设计师对于城市公园设计时往往会采用耐旱耐水的本土植物,大大减少后期的维护成本。设计师还采用了“任其发展”的方法将自然景象展现给人们,无论四季气候如何变化,城市公园中的大部分植物都可以抵抗恶劣的气候而茁壮生长,这也正是设计师想展示给人们的(图3和图4①)。

二、中国城市公园绿地景观设计

(一)公园总体规划

中国城市公园注重空间的划分和整体功能布局,通过主次游览空间的景观序列分布及景观功能的分区来划分空间。景观序列分布是根据公园面积的大小分为三段或两端式,由起景、高潮、结景的思路去布局全景,全园景观丰富多变。景观分区主要是为了满足不同功能的需求,将不同功能分割开来形成独立的空间,再通过道路将不同的空间串联起来,形成点、线、面的结合,正是由于这种过分追求清晰的功能分区导致全园缺乏自然和整体性。[4]

在满足了功能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整个园区充满着人工的元素,导致城市公园失去了自然的景观。而且,由于中国城市公园注重审美性和展示性,所以不惜花重金去改造场地的现有地形地貌,大规模的兴建造成城市公园失去地方特色,错失场地的原有自然风光,打造出仿自然的人工景观。如目前南京最大的河西中央公园,占地近10万km2,其中,景观绿化占9万km2,整个园区分区分明,人工设计场所较多,由3个下沉式广场和人工湖、景观山组成,希望通过人工的手段去打造以生态、景观、水体为主的城市休闲公园。虽然公园中央有大型人工湖和占地近4000m2的人造山体,但没有达到设计的初衷,整个园区过多地强调景观美学却忽视了人与自然景观的互动,试图通过人工手法去再现自然生态美景,却忽视了人的行为活动(图5—图7)。

(二)公园道路系统

中国的城市公园道路与法国公园道路相差很大。中国的公园道路是整个公园的框架和脉络,通过精心的道路交通设计引导游人的浏览路线,并且组织景点和公园的活动内容。为了便于公园管理,城市公园几乎与外在场地分隔开来,缺乏连接性。公园内部根据功能的不同分为不同级别的道路,整个公园的道路都是由人工设置的,游客必须遵守所设计的道路。这样由于整个园区处处设立了不同等级的道路,不但失去自然野趣,而且游客的游览路线很局限,失去自由游览、探索园区的机会。

(三)公园植物栽植

中国从古典园林开始就注重植物在景观中的作用,试图通过人工栽植的方法去再现自然风光,并把植物归为主要的造园要素之一,这一传统一直延传至今。如今的城市公园植物也是公园造景的主体,通过植物色彩、形状、高低的合理配置去营造出优美的公园环境。在植物的运用上,设计师为了体现公园的活力多变,常使用常绿树种且划分当季花卉群落,引种国外花卉,让游客在每个季节都可以欣赏到当季色彩缤纷的植物。但随着设计师对景观审美的过分要求,游客几乎看不到自然生长的野生植物,大多为人工栽培,并且在形式上为了满足造景的效果,植物也变成了人工设计的产物。不难发现,在中国的城市公园中,人和植物缺乏很好的互动,植物完全成了只供观赏的个体,人不能真正地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占地超过140hm2上海浦东世纪公园, 种植着20万株灌木和40万m2草坪[5],但这么大面积的草坪却仅仅是为了满足视觉上的观赏效果而没有考虑到如何使人进入其中活动,于是人们只能看到草坪却无法零距离接触。

三、中法绿地景观设计的差异分析

通过中法两国在城市公园布局、道路、植物栽培等对比,可以看出无论在设计理念上还是对于景观、使用者及自然变化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一)对待绿地景观的态度

首先,法国对于绿地景观持有的是可持续发展循环利用的理念,尊重场地,因地制宜,寻求与场地和周边环境密切联系,形成整体的设计理念,成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6]设计师最注重的是设计前期的场地分析,力求最大限度地运用原有自然资源,所以,在法国的城市公园中会发现很多原有场地的肌理,并通过城市绿地的建设来改变整个城市的面貌,通过将自然引进城市以及游客和自然的互动来达到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平衡。为了给游客提供一个真正自然的放松娱乐的空间,在植物的栽培上设计师保留原有野生植物的基础上,再运用本土树种去营造自然生长的环境。不同的是,中国设计师认为绿地景观应展现其最美的景观效果,城市公园中为了凸显整齐一致、搭配合理的植物效果,不惜将原有场地的植物移走,建立新的人造自然环境,过多地注重植物的景观效果而忽视自然生长的植物给游客回归自然的感受,给自然环境添加了过多的人工元素。

(二)对待使用者的态度

城市公园的设立本身是为使用者提供游乐休憩等功能的场所,且为城市增加绿色自然的风景,所以,场地的设计第一步应该是考虑到使用者的需求。因而,法国设计师多注重场所和使用者的互动和交往关系,让游客真正参与到场所中,达到设计的最终目的。而进入中国很多城市公园,你会发现游客本身和公园景观设施是分割开的两个独立体,没有互动的关系,纯粹是视觉上的感受,无法与场地环境亲近,这正是因为设计师在设计时过多地考虑形式上的审美要求和机械地提供功能设施,却没有从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怎样的城市公园可以给人自然的归属感。另外,中国城市公园在规划时,将场地根据功能的不同划分得过于清晰,间接地指引了游客的去处。而法国城市公园是根据游客的游览喜好在自然景观空间里设立所需要的功能设施,在考虑了使用者的心理后去设计,所以,游客进入公园后自然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休憩场所,这样就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真正地落到实处,营造出不刻意的自然的景观。

(三)对待自然变化的态度

植物的生长、茂盛、衰败和天气的四季变化都是自然变化的表现形式,正是因为植物的生长周期变化和四季气候的变化才能使人们真正地感受到自然万物的变化过程。法国对于自然变化采用了尊重及认同的手法,而不是通过人为的手法去刻意地改造自然。而中国设计师在很多尺度较大的城市公园设计中,想把植物生长最好的时期展现出来,所以往往栽植已经成熟的植物使公园在建成时就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但是在满足景观的视觉效果的同时,忽略了植物自然生长的变化。中国设计师在城市公园设计时很在乎植物所营造的景观效果,为了达到“四季有景”的效果,设计师会不停地更换当季的花卉植物,并且多采用常绿树种,使城市中总是显示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样的手法不但耗资巨大,而且会使人们产生视觉疲劳,导致“千城一面”的景象。

四、法国城市公园自然景观对中国的启示

(一)仿自然和真自然

城市公园设计中应根据现有场所的现状来进行设计,不同的场所有不同的肌理,保留场地原有可利用肌理,顺应自然环境,将自然的风貌引进城市中,才能带给人们真正的自然风光;而改变场地现状后再通过景观手法去体现自然环境的手法,只能永远停留在仿造自然风景的阶段。

自然的风景是真实、不经雕琢的,所以无论展现在人们面前是好的一面还是不好的一面都会使人有亲切感,相反,为了展现美的一面而过度地加入人工设计及片面地思考人们的需求,只能导致城市公园给人冷漠与自然观背道而驰的效果。

(二)真正意义上的景观自然

真正的景观自然是自由、开放、不经雕琢并能满足大众的功能需求的景观,给民众提供一个自然舒适的城市公共绿地环境。我国设计师需要跳出现有园林设计框架,回归自然、顺应自然,多利用、少改变才能给城市公园带来真正的自然景观效果,让城市公园的存在给城市带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总之,城市公园作为城市中最主要的公共绿地,景观设计师更应将真正的自然引入城市,多注重场地现有自然资源的利用,少用设计手法模拟自然环境,通过自然地形地貌、自然植物群落和以自然布局为主的手法使游览在城市公园的人们真正地放松心情,和自然真正融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夏春华. 遵从自然与以人为本的园林设计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36(3):1030-1031.

[2]朱建宁. 米歇尔·高哈汝及其苏塞公园[J]. 中国园林,2000(6):58-61.

[3]崔柳. 法国巴黎城市公园发展历程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

[4]王涛.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研究——以西安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45-46.

公园的景观设计手法第3篇

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表达地域文化须遵循三个原则。首先,尊重自然,因地制宜。每个城市都有它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这种条件是客观存在的,不可轻易变更与改造,这就要求园林设计者在规划初期就应充分考察该区域的地形、植被、气温等自然特征,因地制宜,从而减少在设计与施工过程中的阻力与成本。其次,突出地域文化风貌。文化是公园的精髓及价值所在,没有文化的城市公园如同复制的模板一样,呆板而枯燥,缺乏生机与活力。在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将其作为公园的表现主题,可以有效地展示城市的地方特色。再次,倡导人性化,融入时代特色。人是公园的游览者,一个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成功与否,主要由人的主客观评价所决定,从这个意义来讲,倡导人性化是公园景观设计内在要求。在塑造地域文化景观时可以利用现代先进科学的设计理念、手法与技术,与时代衔接,有利于打造出完美的景观艺术。

2.地域文化在公园景观设计中的表达手法

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表达手法是多元化的,如直接、抽象、隐喻和模拟等。直接表达是无需经过任何艺术加工就能够清晰直观的展现给游客的一种表达手法,如小桥流水、雕塑、喷泉等都属于直接表达。抽象即通过对地域文化符号的提炼与整合,改变其原有的形式,以不是文化内涵的全新方式呈现出来,给人一种历史文化的时代感。这种手法多用于历史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之中。隐喻是指在场所的设计中带有叙述主题或视觉上带有文化或地方印记,具有表述性,使作品会说话。用隐喻手法设计的景点通常带有浓厚的地域性特征的印记。模拟手法更加侧重对文化环境的营造和与游览者的互动性上,因此这种手法在运用过程中更加复杂,也更加立体化和富有趣味性。

3.地域文化在公园景观设计中的表达要素

地域文化在公园景观设计中的表达需要多种要素的相互配合。建筑、水体、山石、植被、地形、小品等景观是公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景观是定位公园景观风格、主题、特色的关键所在,建筑的形式、材质对地域文化的表现至关重要,中西方公园中的建筑形式截然不同,西方的建筑更多的是以尖顶拱门的石砌城堡为主,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建筑构建,如装饰多样的石柱等,中国的建筑则更多以斗拱为支撑的木框架结构为主,如亭、廊、塔等建筑形式。就国内而言,南北方的建筑也各具特点,带有浓厚的地域性。每个城市都有适合该地域种植的植被,所以在植物景观营造时,应该因地制宜的选载合适的物种,采用多种配置方式,如孤植、对植、列植、丛植、群植,从而达到各异的景观效果。植物的多种形态和剪裁方式对于地域文化景观的表现也有重要意义。如上海世纪公园的立体花坛《通向2008》,用植物花卉塑造出北京奥运会的会徽、长城、天坛及御道,形象生动的突出了北京城市与奥运文化。水体作为公园景观设计要素,可营造出体现多种地域文化和人文意境的水景,中国和日本的理水手法就有很大的区别,日本的园林艺术在经过本民族的历史融合后,其传统的水景更多的是以禅宗意境的枯山水形式予以呈现。而中国则是以河、溪、湖、潭的“有水”形式为主。中国的公园景观中离不开山和石,堆山叠石是公园造景的重要手段,自古而今,山石被文人与造园者赋予了丰富的文化意蕴和内涵,或以石作塑,或以石明志,表现方式别具匠心,耐人寻味。在公园景观设计中,小品虽然属于配套设施,但对于景观的氛围与环境营造却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在设计小品景观时,也须合理把握,贴切地域文化景观表达的主题。

4.小结

公园的景观设计手法第4篇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一、城市公园概述

1、城市公园定义及分类

城市公园是城市生态系统、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需要,提供休息、游览、锻炼、交往,还可举办各种集体文化活动的场所[1]。城市公园主要包括综合性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街旁绿地等

2、城市公园对城市的重要意义

(1)景观意义

公园是城市园林中的精华,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城市公园是城市中最具自然特性的场所,是城市的软质景观,它和城市的其他建筑等灰色硬质景观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城市景观得以软化。

(2)社会意义

在公园的林下、湖边、绿荫广场上,通过开展各种科技文化教育活动,不仅能够满足社会各阶层人士对科技文化教育的需求,同时对促进老年娱乐,青少年综合能力培养,陶冶人的情操等各方面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因而,公园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显著的社会意义[2]。

(3)生态意义

公园中所种植的绿色植物,可以净化空气、吸收有毒气体,调节温度、湿度、减低噪音,对净化土壤,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主要存在的问题

现在许多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中忽视了公众的行为活动需求,单纯地追求形式上的美感,强调视觉上的审美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盲目追求"档次"

公园设计方面太过于追求档次,尤其是对于大城市的公园设计,似乎成了"比美的竞赛"。对于公园景观设计,应该考虑场所在整个城市环境系统中的位置,但对于精品景观的创作并不一定就是要上"档次",更多的景观要我们用平常的心态去认真思考和对待。

(2)片面强调景观美学,忽视人的行为活动

在城市美化思想指导下的公园建设,强调的是形式性、展示性,把公园从城市中分割开来,城市公园绿地真正意义上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一种休憩、活动、交流的场所。经常在公园内看到写着请勿践踏草坪的标志牌,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对人的行为的忽视。

(3)忽视残障群体、老龄群体的行为活动需求

城市公园使用者构成包括老年人、儿童、女性、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但公园中较少有体现满足这些特殊社会群体行为活动需求的特性,缺乏老年人适宜的活动场所和相关的体育设施。轻视无障碍设计,缺乏必要的便利残疾人的游览设施,如残疾人坡道、导盲设施等,如一些公园中只有部分地段考虑了无障碍设计[3]。

2、关于城市公园建设的几点建议

(1)城市公园的设计不应过于追求档次,应全面考虑公园对人们的需求,设计出符合人们休息、娱乐的公园。

(2)城市公园的设计应考虑景观美学,又要重视人的行为活动,为人们提供活动、休憩的场所。

(3)重视残障群体、老龄群体的行为活动需求,专设有残疾人通道和休息娱乐场所、儿童活动区和老年人活动休息区等,设置适合不同年龄段需要的公园。

(4)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根据不同城市或区域的定位以及城市的发展,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做到平衡建设,根据各自区位的特点、亮点规划综合公园或主题公园。

(5)精心设计,用心建设。设计出题材多样、内容新颖、彰显特色、游客喜闻乐见的主题公园或综合公园 ,结合水系生态建设、植树造林建设,把公园建设成生态精品、文化精品、娱乐精品和旅游精品,突出当地的特点、亮点,建设一个核心公园,提升城市品位,提升环境软实力[4]。

三、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未来发展展望

(1)在继承中发展个性化风格

在设计时,要在公园中体现我国古典园林追求自然、讲究含蓄、蕴藏意境的特点,充分运用"小中见大"、"园中有园"等造园手法,在设计过程中力求做到借古建今。我们继承古典园林艺术不是去照搬照套古典园林,而是要学习和借鉴古典造园艺术的手段和方法,设计出既有古典园林艺术的精华,又符合城市的地方风貌,富有时代特征和极具个性化风格的城市公园。

(2)因地制宜,遵从自然

城市公园地形地貌的处理,既要尊重自然,又要高于自然。地形设计不仅是创造不同空间的手段,也是创造不同生态环境的手段,因为地形的起伏变化可以创造阴、阳、向、背不同的景观;不但能创造适宜多种植物生长的小环境、小气候,而且还能显示出不同的景观效果。在地形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人们的观赏习惯和接受能力,特别注意设计区域的原始地形地貌、土壤土质特性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利用为主,改造为辅,就地掘池,因势掇山,力求轮廓线连贯清晰,起伏顺畅有致,富于变化并与周边景观保持和谐。

(3)景点布局要体现景观的多样性

城市公园景点布局要体现景观的多样性,以满足不同群体观赏、游玩的需要。在设计时,城市公园各景点、各区域的多元化布局要科学合理,做到主景突出,次景丰富,景观不重复,休闲区、娱乐区、观赏区等功能区块特色鲜明,过度自然。在公园各景点的设计中,可以两三处主景为构图重心,利用园路、溪流、土丘等造景要素,和回廊、花架、花坛、景墙、公园小广场等景观连接各景区,使其前后呼应,有机地组织公园的各个部分,构成协调的园林空间序列,形成和谐的公园景观。

(4)保持城市公园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保持城市公园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公园设计者的重要任务之一。绿化造林和植树造景是城市公园景观和生态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手段和主要方法。充分考虑栽植植物的林相和季相,植物栽植时松紧适度、疏密有致,林冠线与林缘线层次分明、错落顺畅、连贯美观;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阔叶树种与针叶树种,以及有色叶树种与观赏性树种等的选择与搭配要科学合理,要高度满足环境美的需求和人们观赏要求;利用各种栽植手法,如群植、片植、孤植、对植、悬植等,充分考虑植物生态的群体美和个性美[5]。

参考文献:

[1] 董晓华主编 .园林规划设计[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0):209

[2]王秀娟主编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21):23

[3]李承承,郭高燕,李先源. 浅谈社区公园的功能和特点[J] . 南方农业,2010(2):64

公园的景观设计手法第5篇

【关键词】:传统园林艺术;森林公园;景观设计;植入

我国传统园林艺术多以皇家园林为主,建国后各地也根据原有的园林遗址实施了诸多创新型发展。比如,北京著名的颐和园、圆明圆;再如,西安在大唐诸遗址上建设的大唐慈恩寺周边公园、南湖景观、大明宫遗址公园等,均采用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手法进行了景观的造型设计,以及景观布景,极大的提升了人们对于这些公园景观方面的休闲兴趣,也促进了城市化建设。农村地域则利用退耕还林、传说故事、古代遗址等实施了诸多森林公园基础上的旅游生态文化建设,主要集中于公园景观设计方面,如袁家村、云集生态园等均属此类。下面对主题展开具体论述。

1、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特征与价值

现代化的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与古典园林存在的差异显著体现在“园林艺术融合”方面,即在传统园林艺术的基础上融入了诸多西方园林艺术元素,如对于英国地貌式的自然元素的借鉴,还有对于法国“裁剪式”园林艺术元素的应用。但在整体上传承与发展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根据传统园林艺术的特征与价值分析,主要体现在哲学思维的运用,比如,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直隐含着“天人合一”、“大小格局一统性”等特征,平移到传统园林艺术后的应用则主要体现在“取景自然”、“法式同构”方面。从取景自然方面分析,传统园林艺术主要以自然为法,在园林艺术实践中尽可能运用法式同构的方法,对自然界中的山、水、树、石等进行景物方面的同构平多,如黄山迎客松就会被平移到“假山假水”之上形成对应的景观;另一方面,在自然造型方面则主要取法自法形势,形成了人、景之间的交互,比较自然、符合人性层面的审美需求。具体分析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价值可以认识到它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的采撷以描摹法实施“以小见大”的重构设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维,并且在这种哲学一以贯之的前提下,达到了景观师法自然、造园手法灵活多变、园林景象诗画情趣合一、园林意境意N深远等目的,从而为我国森林公园景观设计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

2、传统园林艺术在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中的植入分析

森林公园景观设计属于现代景观设计范畴,其中的重要特代具有一定的时代性,要求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休闲需要、游玩乐趣等。因此,在设计方法层面注重应用“生态环保”、“以人为本”、“和谐发展”、“节能节约”等新型理念。根据现阶段我国森林公园景观设计的现状与事实分析,应该体现出自然、生态、地域、场地、空间、简约等基本特征。所以下面探讨传统园林艺术在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中的植入主题时结合突出特征展开全面分析。

2.1以哲学思维带动自然景观设计

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提出了“究天人之际”的理想,而这一点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人”、“自然”关系的研究主题,根据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和”的理念可以在现代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中以文化融入自然景观的思维路径,在思路决定出路的原则引导之下,实施“师法自然”的景观类型设计,如利用森林公园中的水流营造与水相邻的植物氛围,形成带状、蜿蜒状、水中点状等景观的设计,使其与自然生长中的水、树、石浑然一体,表达出“和而不同”、“同中存异”,将森林公园中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化思想对应起来,提高审美观看者通过景物通道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底N的目标。另一方面,造景中应该注重生态为核心,使可持续发展理念对接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但需要注意在整体造园手法方面的灵活多变,比如,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集中体现了假山假水,给人的感觉相对单一,不能形成一种气势磅礴的印象,因而可以借助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中的“植物貌”在灵活多变手法之下,实施了一些自然气势的营造,如利用“群集效应”以密集化的“石榴林”、“枫叶林”等达到氛围烘托,令森林公园的园景整体上实现系统性的设计构建与整体上的局部表达产生和谐一致的效果。

2.2以文化景观增强造型审美下的底N

哲学思维的运用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设计的根基,而文化景观方面的强化能够进一步在形式化的生态审美需求满足之上,进一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与内涵传达。比如,在我国诸多城市有所谓的“长安八景”、“南京十景”、“西湖八景”等,一方面有以“数”为主的景观设计,其主要目的在于符合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中的“易经之数”的喜爱倾向,因而在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中可以利用这种文化传统制造一些因势利导的文化景观,如在森林的高地可以设置与日出相关的文化景观,催生泰山日出方面联想;同时,也可以在洼地以森林景观中的荷塘景观设计令人产生对于“爱莲说”、“河塘月色”等方面的文化意象联想,并利用这种文化景观进一步使森林公园景观达到意境方面的深远化传达,强化其中的文化底N,令观看者有一种诗情画意的感受性传导体验,增加休闲中的精神与修养提升。另一方面,在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非常注重“人性化”,这与英国单纯的自然化景观设计、法国单纯几何化的景观设计恰恰相反,它更加注重“和谐”文化理念之下的“阴阳五行论”,即将所有的景物存在纳入到一个整体的森林公园景观之内,并利用这种元素之间的衔接、对接、融合,达到一种“万物一统”的祥和效果表达。从操作方面分析,新时期的森林公园景观设计可以在造型方面选择“拟自然”的方法进行简约手法应用,增加对于自然物势态方面的因势利导,减少施工量。根据目前应用较多的方法与效果经验可归纳为“剪除多余、弯直因势、化繁为简”。为了达到这些目标需要注重对于空间的利用,尤其是在低矮植物、灌木、地被植被、花卉、果实类植物、风景类植物等进行空间的合理配置,提高造型与地理地势方面的匹配度,如坡地尽量选取一些花卉、地被植物相间,并置入一些古典文化图案;再如,可以在较窄的狭长带地利用一些细木类植物或者灌木增加排列效果,利用空间的同时形成带状景观等。至于一些平坦的地势、则应该尽量以高大植物增加茂盛、葳蕤的氛围营造,使观者可以体验到森林的原始风貌,提高其对自然力量的了解;另外应该体现森林公园中的林荫大道的景观设计,使人、树、景之间产生一种共生共存印象等。因此,在森林景观设计中植入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就应该从游览路径的设计、沿路景观的设计、休闲区域的景观设计、生态理念传导景观(如湿地、河塘、动植物等)各个层面实施统筹规划,令以路为主线的公园休闲功能、作用得到全面体现;同时,应该通过文化景观为森林公园景观的审美功能增加形而上的内涵传导,令我国的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与中国非物质文遗产、生态发展实施协调发展。

结束语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在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中的植入重点在于氛围营造、造型设计、审美表达等方面,因而实践过程中应该注重对中国传统园林的中文化要素的采X应用,发挥其中的文化功能表达;同时应该借助现代化的公园景观设计造景方面,实施生态理念之下的新型设计,包括在地域地貌、人文特征、空间利用、景观顺势而建等。建议在当下选取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元素时,关注其中的取法自然、依势而建;而在造型方面尽可能增加设计后的施工节约,降低施工成本,以简约手法尽量提升森林公园景观的创新性、生态性;尤其需要注重传统园林艺术中承载的哲学思维,将其中的“阴阳五行论”加以发挥,从而更好的实现对于“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生存观念的应用实践,达到贝聿铭先生所说的“景中有人文”、“人眼观自然”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郭青俊.城市中心区域景观设计浅析――以包头市新都市中心区中央公园和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为例[J].林产工业,2016(9).

[2]孟祥庄,吴晓欧.谈城市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表达[J].山西建筑,2014(29).

公园的景观设计手法第6篇

关键词:城市景观;类型;手法

美国建筑大师沙里文曾说过:“根据你的房子就能知道你这个人,那么根据城市的面貌也就能知道这里居民的文化追求”。城市景观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文化传承,也是城市居民审美趣味和价值观念的体现。城市建设基于原有的城市文化环境,是长期型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城市化妆。城市景观设计在城市的统一性和建筑的协调性之上,是城市文化内涵必不可少的一部分。1999年国际建协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通过的《北京》提出:“新世纪的城市将走向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者的融合”,并预言:“现代建筑的地区化和乡土建筑的现代化将殊途同归,而现代城市将更为讲求整体的环境艺术”。优秀的城市景观设计饱含着人的智慧和情感,是人们对居住环境的精神追求。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大城市病愈演愈烈,如何协调好人与城市、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城市景观设计任重道远。

一、城市道路景观设计

城市道路是城市建设的骨架,连接城区各个功能区,犹如一个城市形象的展窗。比如哈尔滨城市规划局的虚拟影像公交车,通过公交车在主干道的行驶,上世纪初的哈尔滨市全景一览无余。城市道路承担交通运输、生态和景观的功能,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经济水平、风俗风貌。北京奥运会以来,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在速度和质量上都有质的飞跃,然而在设计理念和景观布置方面仍然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过度倚重道路的交通功能,“重车不重人”,道路过宽,人行横道不方便人群通过,并且绿化系统不健全。

(一)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元素手法

城市道路破坏了城市景观的整体美感,不论是主干道还是商业街,都难以产生美感。城市道路景观规划应在城市景观宏观规划指导之下,结合城市地形特点和人文环境来具体设计。首先,要根据城市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城市布局、地形、水文环境、气候等来设计城市道路网,加强道路设计来提升道路的承载量。如西安的混合式路网具有高架桥、环城高速等多种快速道路,但仍然无法缓解经济增长带来的交通压力。而山城重庆开山建桥,立体式交通网像海绵一样吸纳了大量车辆。其次,要以人为本,考虑车辆和行人的视觉习惯和道路使用规律,在细节处体现品质。公交系统、私家车、非机动车以及行人在流通过程中都有各自的交通目的,要灵活布置交通标志和绿化,让车流畅通,行人舒适。再次,道路景观要与周遭环境融为一体,将城市历史建筑、古街道与现代建筑有机联系在一起。最后,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尽量避免道路交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将原有的池塘、河流等自然景观融入进来,恢复和创造城市中的生态环境。

(二)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案例———南京长江路南京长江路

以展现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历史文化为主题,将街道自西向东分为现代文化、近代文化和毗卢寺古建筑文化三段,途径总统府、毗卢寺、人民大会堂、金陵图书馆等南京标志性建筑景观。在洪武北路至太平北路南段增设一里的文化艺术长廊,街头雕塑、小品林立,处处体现六朝文化、民国风采。文化艺术长廊与人民大会堂隔街相望,是市民休闲玩耍的好去处。长江路的亮化工程更新了道路景观灯,采用造型古朴、照度低、光色暖的灯饰。道路中间增加绿岛,丰富了道路绿地层次。

二、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

城市居住区为人们提供居住和休闲的空间和场所。早期居住区的景观设计过分强调绿化设计,景观设计成为了住宅小区附庸风雅的存在,没有真正深入设计内部。如今商业住宅区设计水平的提升,景观设计成为住宅区的标配,景观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楼房的售卖情况。

(一)城市居住区设计的元素手法

首先,居住区景观设计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和池塘、洼地、河流、山丘等,合理改造园内水系,保留原有的树木、石头等,创造有特色的环境空间。其次,要满足居民的主要活动需求,提升小区景观设计的实用性。居住区是每个人的家园,身在其中要具有心理调适的功能,做到“动”和“静”功能的结合。“动”包括居民在园区运动健身、遛狗遛鸟、唱歌跳舞等,而“静”是居民的日常休息、下棋赏花等活动。园区通过水系、假山、树木来区分运动场地和休息场地,避免大面积硬装广场对园区生态的损害,“动”“静”区域要合理布局,避免干扰居民的日常休息。再次,景观的设计要与建筑风格相协调,并且具有层次性。现在小区建筑多以欧式为主,景观设计要在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渗透。在亭台水榭、假山、植物的引用上要层次化设计,注意营造私密的空间。最后,要坚持人性化的设计原则,营造浓浓的居家气息,处理好光照和通风问题,营造安静、舒适的生活休闲场所。

(二)城市居住景观设计案例———岭南城市居住区

岭南地区气候炎热多雨,并且地区人多地少,高层建筑密集,这种条件下要解决建筑的防晒和通风问题,就要在建筑的立体景观设计方面做文章。一方面,通过天井、池塘、小河以及庭院绿化来达到空间通透的综合降温目的。岭南的住宅高层居多,建筑的高度超出了植物的覆盖高度,就要在立体景观空间种植矮灌木和藤蔓植物,避免日照西晒和顶晒,还可以在顶层种植植被和布置水池解决顶晒问题。另一方面,高层建筑的立体景观能够使居住空间纳入一个良好的通风系统,种植在建筑外墙的绿植可以防止有害气体的入侵,还能调节空间的温度和湿度,营造室内小气候。居住空间的立体景观包括公共型、半公共型、私密型以及附加型。深圳万科金色家园把屋顶花园和底部架空层做成立体绿化,与数千平米的空中花园在视觉上形成整体,起到很好的通风和避热作用。

三、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包括公园的景观规划和公园的景观具体设计。城市公园是城市的绿肺,是保卫城市自然生态的卫兵,随着城市公园开放度的提升,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也逐渐受到重视。城市公园依山傍水,以山水、地势、绿植、建筑等围合而成的公共区域,融入于城市或者在城市边缘的公共场所,承担一定的社会文化和生态功能。

(一)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元素手法

城市景观设计包括硬质和软质两部分,硬质实体包括道路硬化、景观建筑、地形修葺以及小品构筑物等,水系、绿植等属于软质实体。城市公园的园路是园区景点的纽带,包括二级公路、普通园路、园桥等。公园为了避免硬化路面对土壤生态的破坏,园路铺设软硬结合,且曲径通幽,一般禁止车辆驶入。园区内的整体设计要结合水系和地形地貌,保留原有的山丘、池塘和河流,在公园开阔处营造高低错落的多层次立体绿色景观。公园的水系设计要注意雨水的循环利用,对于湖泊水系、大江大河支流应做好蓄洪排涝设计。对于滨江公园、滨海公园要做好防止意外落水的保护设置。河滩、江边、湖畔要避免水泥硬化损害原始生态,可采用卵石、软沙铺设。

(二)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案例———橘子洲公园

橘子洲位于长沙市区中湘江江心,是狭长的线性景观空间序列,长沙市的重点旅游景点。橘子洲分为“一轴四区”,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橘子洲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入园只能通过湘江一桥,游客由同一入口进入避免了游园路线的混乱,也不存在景观空间序列的错乱。园路的设置曲径通幽,意在营造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游园乐趣。通过诗词碑、“谁主沉浮”雕塑群到青年雕像,游园的情绪逐渐达到高潮,开始进入过渡景观,在问天台和望江阁让游客远眺宽阔的湘江水面,领略青年在湖南领导农民运动的壮志凌云。

四、城市广场景观设计

城市广场是现代城市的标志性公共场所,广场文化是城市文明的重要部分。广场的使用功能包括传承历史文化、体现城市精神、满足居民休闲娱乐需求等。城市中的广场景观设计不管是有规则的还是没有规则的地形,它都应该有一定的大小、尺度、对比、均衡、韵律、层次等审美原则,并且城市广场设计也要突出本身的特点。首先,根据设计作品角度的不同及突出重点的不同,在最终效果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城市的历史文化特征;其次,根据大众审美层次的不同,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更多考虑使用者的文化层次的需求,把它转换为设计思想,体现它的个性,但不能过于形式化,要去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背景及气候的变化,这样的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才有一定的风格特征。好的城市广场设计其实就是一种生活追求,是一段历史文化发展,又是一种时代的产物,所以它慢慢向多元化发展,既满足各个层面的人民的精神需求,还要体现当地居民生活的价值观念。一个好的作品,不仅能反映当地的生活方式和城市面貌,还反映着当地的城市文化积淀。城市景观设计要强化每一块区域的特定功能,创造多样化的休闲、娱乐、运动场地,来满足市民的需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共生”的设计理念,为城市发展的现代化、人文化和和谐化做出规划设计方面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许媛媛,姜磊,吴运江.岭南城市居住空间立体景观设计的类型与手法初探[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2,(08).

[2]张益轩,许蕊,解如水.城市公园景观空间序列设计手法探析———以橘子洲公园景观空间序列为例[J].长沙大学学报,2015,(03).

[3]余倩倩.城市景观墙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04).

[4]王珏.从江南园林到现代景观———江南园林营建手法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运用[D].江南大学,2008,(08).

[5]刘龙.城市居住小区景观设计手法分析———以安庆市御景国际小区景观设计为例[J].宿州学院学报,2016,(07).

[6]魏万亮,李凤敏,汪结明,李瑞雪.西北干旱区城市建设节约型园林的景观设计手法探讨———以乌鲁木齐市南湖广场为例[J].山东林业科技,2013,(02).

公园的景观设计手法第7篇

关键词:寒地城市公园;空间水景观;设计手法

在寒地城市公园中,空间水景观的设计尤为重要,其空间水景观的营造不仅能够有效增强城市建设的美观度,而且能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加舒适的服务。在目前的寒地城市公园中,人们对空间水景观的营造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公园设计者们在设计手法上不断创新,以期在感官上给人们带来不同的享受,从而使得寒地城市公园的空间按水景观营造的价值得到有效的提升。

1 寒地城市公园空间水景观发展概述

城市公园是人们共享的活动场所,城市公园增加了城市绿化的面积,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对于人们的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城市公园中,注重对自然环境的还原和保护,使得人们可以在休闲时,感受到自然环境,满足了人们的返璞归真的要求。我国在古代,对于园林的设计主要集中于空间水景观的设计。水景设计在园林设计中占据较大的比重,其能够为人们提供接近自然的机会。在古代,园林的水景观通常都会采用静水设计,再配以亭台楼榭等辅助建筑物,使得园林的空间景观设计更为丰富。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要求的不断提高,在现代的城市公园中,水景观中融入了流动水设计,虽然公园水景观的设计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具有和过去不同的地方,但是在设计的整体性上来看,我国的城市公园水景观设计仍然缺少创新,尤其是寒地城市公园水景观的营造,其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2 寒地城市公园空间水景观营造的制约因素

在最近几年,我国的寒地城市对于公园的水景观营造越来越重视,在公园水景观营造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得城市公园水景观设计有了明显的改善。虽然城市对公园水景观设计的投入力度比较大,但是在水景观设计的质量上却没有相应的提高。很多的寒地城市公园水景观在设计上改变了传统的单一形式,水景观设计具有了多样性,但是其中还是具有不足的地方。比如其在设计时,没有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进行设计规划,使得公园水景观没有季节性的变化特点,在形式上会给人造成一种单一感。另外,由于寒地气候气温较低,在设计时,对于气候特点因素的考虑不够全面,从而使得景观出现冻胀破坏的问题。寒地城市对于公园水景观的维护做的不到位,缺乏必要的防治措施,在管理意识上较为薄弱,对于周围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没有做到具体分析,在水景观设计问题时,没有及时解决,使得后期的维护费用增加等等。这些制约因素都严重影响到城市公园水景观的设计,尤其是在冬季,由于对于气候因素的考虑不周,使得冬季水景观的观赏效果不够理想,从而影响到了整个城市公园景观的观赏效果。对公园水景观中的各项制约因素如何进行合理的解决,以推动寒地城市公园的建设和发展,是目前我国寒地城市公园最主要的讨论课题。

3 寒地城市公园空间水景观设计的手法

3.1 衬托

水景观是公园景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公园景观的整体观赏效果具有一定的影响,在公园景观中,水景观一般起到的是一种衬托的作用,能够使得城市公园更具有观赏效果。因此,在对水景观进行设计时,要注意考虑都整体的效果,在不影响公园的使用性能的基础上,进行水景观的营造,从而使得公园的空间景观效果更加的突出,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感官享受。在对水体形式进行选择时,要注意根据公园设计的主体概念,综合考虑水体的性能以及基本形态,从而保障选择水体形式与公园景观相符合,达到衬托作用。

3.2 仿形

在公园空间水景设计中,常常结合自然界中形态各异的动态水体形式,并将这些形式融合于公园环境之中,使之成为可亲近、可欣赏的水景观。而静态的水体是指不流动、相对平静状态的水体。它的形态通常由岸线的形状表现出来的,以规则式水池和自然式的水塘等形式出现,是公园空间环境中最为常见的组景手段。这种状态的水外形呈几何规则式,水际线条挺括分明,具有宁静、平和的特征,给人们舒适、安详的景观视觉印象。

3.3 借声

声音在水景观环境中是形成感觉空间的重要因素。我们似乎完全习惯了水的语言、冰消的滴落与汩汩声,惊涛激岸的碎浪声和水边的鸟鸣声声,我们几乎可以用耳朵欣赏。水体受到外力冲击或者至上而下流动,都会产生一种特有的音响,可形成一种听觉美。借助声音能使水景观环境中出现听觉享受,并引起人们联想,恰当的运用水声可产生十分惊人的效果。在寒地城市公园空间水景观营造时,通过借声的手法能削弱噪音的影响,水声给人宁神镇定的作用,使周围的空间变得更加恬静,创造出一个相对安静的场所,给人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视听空间,营造空灵超脱的意境。

3.4 点色

水本身是没有颜色的,通过透入水中的光线,受水中悬浮物以及水分子的选择吸收与选择散射的耦合作用,可呈现出不同的颜色。这些不同的颜色,是构成水景观色彩美的重要内容。公园空间中的水在建筑、林地、山石中可起到点色和破色的作用。水色在水景观中是最富于变化的因素,宽阔的水面能映衬出周围的环境变化。自然界中的浮游生物和光线中青蓝色的反射作用赋予它丰富的颜色;周围环境颜色的映射,也使得水面可以随着景物色彩的变化而变化。

3.5 光影

水是无色透明液体,在特定的条件下,水能够形象、不夸张地反映出周围物像。平静的水面犹如一面镜子,山、石、树、建筑等,都会在水中形成倒影。水的倒影能增加景深,扩大景面,产生虚实对比、交相辉映的画面。在水面上看到物体的倒影,却有浮游飘洒的情趣和飘渺、神秘的联想,它为单一平静的水面增光生辉。在阳光的照耀下,倒影、逆光、反射等将建筑环境衬托得如诗如画。在寒地城市公园空间水景观设计更应该结合水的水的色彩和光影,给人营造一种清新、亲切、平静、透明的美感。

结束语

水体本身的可塑性极强,寒地城市的水景观依据四季不同的形态具有千变万化的特征。这些水景观给寒地城市的居民带来了与众不同的视觉效果和独特的心理感受,如果能结合寒地城市的气候特色,可以产生丰富多彩的水景形式。水景设计可以增加寒地城市景观的生机与活力,有益于寒地城市人们的身心健康并满足人们的视觉艺术需求。

参考文献

[1]毛开宇.适应气候变化的寒地城市建设思考[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