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对公共管理的理解(合集7篇)

时间:2023-08-18 17:26:15
对公共管理的理解

对公共管理的理解第1篇

【关键词】大众传媒;公共管理

我国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利益,需要政府公共管理工作的合理落实,做好公共管理工作有利于社会经济的进步和社会文化的建设。大众传媒经过不断的发展,已经具备影响政府公共管理工作的能力,大众传媒的广泛性和实效性有利于政府公共管理决策的传播,使民众了解到政府公共管理的决策。大众传媒的反馈性可以让政府了解到民众对于公共管理的意见,从而提高政府公共管理的工作质量,大众传媒与政府的公共管理工作相互结合是时展的必然,两者之间的相辅相成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福音。

一、大众传媒对于政府公共管理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传统的政府公共管理方式已经不能契合时展的需求,传统的政府公共管理方式,在思想传播和意见收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憾。①民众和政府之间似乎存在一条看不见的鸿沟,现阶段的政府公共管理工作的重点应当放在加强政府与民众的联系上。大众传媒发展到今天,完全可以实现政府和民众距离接近这一目标,现今的大众传媒已经开始影响了政府公共管理的工作方式,下面列举大众传媒影响公共管理的表现。

(一)政府的公共管理方式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

现阶段的大众传媒由诸多传播媒介组成,包括QQ、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等。在大众传媒尚未发展完善的阶段,传统的传播媒介对于政府信息的传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民众在信息接收和反馈上都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现今,QQ、微信公众号、微博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政府公众信息的传播,民众可以迅速、便捷地接受到政府传递的信息,了解到我国社会的发展状况。

(二)大众传媒使政府信息的传播呈现多对多的趋势

传统的传播媒介主要是报纸、电视等等,这些传播媒介难以实现多对多的传播。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大众媒介的发展逐渐完善,多对多的政府信息传播得到体现,民众可以通过论坛、微博评论的方式进行多对多的交流,政府已经逐渐开通了一系列的网络传播平台,微博、论坛、微信公众号成为如今政府进行公共管理的主要阵地。

二、大众传媒与政府公共管理

(一)政府公共管理的主要特性

1.政府公共管理的功能

管理功能是政府公共管理工作的核心,在进行公共管理的过程中,政府要使用科学的手段进行管理,要对政府所掌握的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从而保障管理的效果。②除了进行资源的合理规划之外,在进行公共管理的过程中还要做好各个部门的协调工作,挖掘政府部门的工作潜力。在实施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政府公共管理工作的透明性,要接受民众的监督,从而保障工作的纯洁性,除此之外,政府还要注重协调社会各个阶级之间的矛盾,保障社会的稳定。

2.政府公共管理的约束性

政府实施公共管理的过程中,在管理方式上要有约束性,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管理的质量。政府管理具有约束性是为了减少公共管理过程中的失策现象。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许许多多的社会矛盾尚未解决,没有约束性的公共管理在某种程度上会加剧社会矛盾的爆发,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大众传媒的介入是保持政府公共管理约束性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约束公共管理的管理行为,推动社会的进步。

(二)大众媒介的作用

1.大众传媒影响舆论

现今,大众传媒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各种传播媒介的出现使现今的人们逐渐有了选择权,传统的传播媒介逐渐被淘汰,互联网作为最先进的传播媒介之一,逐渐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互联网成为社会舆论诞生和传播的主要阵地。③当前,政府的公共管理工作需要舆论的引导,特别是互联网舆论的引导,互联网舆论引导是当前政府公共管理的重点工作,人们通过互联网了解到最新的社会新闻,保障互联网新闻的真实性是政府通过互联网进行舆论引导的工作重点。

2.大众传媒约束政府工作

大众传媒可以帮助政府开展舆论引导工作,这是基于政府正确的工作目标之上,政府只有保障公共管理工作是有利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大众传媒才可以配合政府进行舆论引导,这也说明了大众传媒对于政府公共管理工作的监督作用。大众传媒发展到今天,拥有各种方式对政府公共管理工作进行舆论监督,这种监督渗透了政府公共管理工作的每一个角落,一旦政府的公共管理工作出现偏差,大众传媒即可以第一时间进行报道,使政府主动纠正公共管理工作过程中的失误。

3.大众传媒提高了政府公众管理的工作效率

政府进行公共管理工作的时候,信息传递是其中的重点之一。现今的大众传媒,解决了传统传播媒介例如电视、报纸、广播等的弊端,时效性和广泛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政府公共管理工作的效率得到飞速提高。与传统的传播媒介相比,现阶段的大众传媒对于政府公共管理工作最大的帮助,在于提高了互动性,政府可以通过微博等新媒体信息,然后通过微博了解到大众的言论,及时调整政府的公共管理工作。

三、大众传媒在政府公共管理中的具体作用

(一)大众传媒在公共管理中的警示作用

大众传媒的警示作用在公众管理过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当前,各种各样的危险潜伏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当中,大众传媒可以在涉及民众财产、生命危险事件尚未发生之前和发生之始进行报道,避免大规模经济损失和威胁人民生命安全事件的发生。④大众传媒的警示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保有民众的知情权,让民众可以了解事态发展的经过,从而保障社会的稳定,例如汶川地震时期,大众传媒的介入使民众及时了解到灾区的情况,使民众有了知情权,从而稳定了人心,帮助了灾区的救助工作,真实的灾区报道,提高了民众对于地震灾害的戒备心理,维护了自身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二)大众传媒具有参与公共管理决策的作用

现阶段,我国政府公共管理工作的决策离不开大众传媒的帮助,大众传媒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真实有效的社会信息,帮助调整决策。大众传媒的出现也为许多平凡的人们提供了参与政府公共管理工作的平台,各个社会阶层都可以将自身对于社会发展的看法提供给政府,从而维护了自身的利益,这也是我国民主建设过程中相当重要的工作。政府除了通过大众传媒了解到民众的信息进行公共管理工作的决策之外,还可以通过大众传媒进行错误决策的调整,最大限度地保证决策的有效性,从而保障多数人的利益,提高政府公共管理工作的质量。

(三)大众传媒在公共管理工作过程中具有监察的作用

监督是保障政府公共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工作之一,大众传媒为民众提供了监督的平台。⑤民众在监督政府公共管理工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可以通过大众传媒进行及时的传播,使社会各个阶层都了解到政府公共管理工作中的纰漏,政府也可以通过大众传媒对社会进行检查,了解社会中的不良现象和极端思想,从而转变公共管理的工作方式。大众媒体的监督,使我国政府公共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得到体现,可以减少社会中不良现象的发生。大众媒体的监察作用不是单一性的检查作用,是民众和政府的相互监察,可以拉近政府和民众之间的距离,从而促进社会平稳地进步。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大众传媒介入政府公共管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阶段我国大众传媒对于政府公共管理的影响逐渐加深,逐步提高了政府公共管理的工作质量。大众传媒是政府决策信息的传播者,也是政府信息的监督者,可以帮助政府进行舆论引导,也可以利用舆论使政府转变错误的公共管理方式。因此,大众传媒介入到政府公共管理工作中是大有必要的。

注释:

①岳璐、方世荣.风险再现与媒介正义——以《南方周末》空气污染报道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05).

②董阳、陈晓旭.从“极化”走向“理性”:网络空间中公共舆论的演变路径——百度百科“PX词条保卫战”的启示[J].公共管理学报,2015(02).

③陈经超、郑海燕.国内媒体建构环境风险话语的特征及其问题——以厦门、宁波及大连PX事件为例[J].广告大观(理论版),2015(02).

④孙壮珍、陈文胜.谣言、技术风险与集群行为逻辑解析——以“江苏响水化工厂爆炸谣言引万人逃命”为例证[J].当代传播,2015(02).

对公共管理的理解第2篇

因此,研究当代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理论和实践,借鉴其经验教训,吸取其理论成就,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改革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公共管理范式的主要思想

新公共管理学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将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广泛运用到公共部门。它是西方特定的政治、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共行政管理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根据西方学者格里尔和盖布勒等人的论述,新公共管理运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思想。

1.政府的管理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浆

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在行政管理中应是制定政策而不是执行政策,政府只起掌舵作用而不是划浆作用。这样可以缩小政府规模,减少开支,提高效率。新公共管理认为,有效的政府并不是一个实干的政府,也不是一个执行的政府,而是一个能够治理并且善于治理的政府。

2.政府服务应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

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应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从而改变传统行政模式下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对政府职能和社会职能重新进行定位。市场不仅在私营部门内存在,而且也在公共部门内存在。政府不再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官僚机构,而是负有责任的企业家,公民则是其顾客或客户。企业家式的政府应是以顾客的需求为导向并提供较高服务效率的政府。

3.政府应采用授权或分权的方式进行管理

政府组织是典型的等级分明的集权结构,这种结构将政府组织划分为许多层级条块。人们认同自己所属的基层组织,跨组织之间的交流及其困难,使得政府机构不能对新情况做出反应。企业界经理采用分权的方法,通过减少层级、授权和分散决策权的办法迅速做出反应,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因此,政府也应该通过减少层级、授权和分散决策权的办法迅速做出反应。

4.政府应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手段和经验

与传统的公共行政部门排斥私营部门管理方式不同,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手段和经验。如重视成本效率分析、全面质量管理、强调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

5.政府应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

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管理应广泛引进竞争机制,取消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性,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运用这种方式将竞争机制引入政府公共管理中去,从而提高服务供给的质量与效率。因为竞争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优化服务态度,有利于激发创新意识。

6.政府应重视公共管理的效率、效果和质量

传统的公共行政注重的是投入而不是结果。新公共管理根据交易成本理论,认为政府应重视管理活动的产生与结果,应关心公共部门直接提供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应主动灵活对外界情况的变化以及不同利益的需求作出富有成效的反应。因此,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管理的资源配置应与人员的业绩效果联系起来,强调按业绩而不是按目标进行管理,按业绩而不是任务付酬。

二、当前高等教育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我国高校管理的观念、方法、体系比较传统和陈旧,同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需求相比,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等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出现滞后现象

根据新公共管理的观点,作为稀缺资源的高等学校由原来被认为属于核心公共产品转变为混合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这种认识上的转变要求加快对高等学校在办学体制上的改革。在目前高校办学体制改革中,虽然学校的隶属关系作了调整,但要改变长期形成的中央政府各部门和地方政府自成体系、各自封闭的办学状况还比较困难。部分学校和专业重复设置,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结构、布局不够合理,办学条件较差,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不高。在学校内部管理上,高校还没有真正改变其主管部门附属机构的地位,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权力有限,缺乏自我约束机制,难以灵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后勤社会化改革进展缓慢

由于受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在后勤体制改革以前,我国高校都建有比较完善的后勤保障和服务系统,其直接后果是学校办社会,导致后勤机构人员越来越多,经费开支越来越大,学校负担越来越重,严重制约着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和办学规模的扩大。当前,虽然大部分高校成立了后勤服务公司,并按企业化的模式进行运行,但是由于产权明晰、机制转换、人员分流、资产管理、经费结算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困难,高校的后勤服务并没有真正实现市场化。社会上的企业还很难参与学校服务市场的竞争,后勤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

对公共管理的理解第3篇

1.公共工程成本管理意义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及人民群众对于公共工程的建设要求也在不断攀升,这种情势下,就使得公共工程成本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要,其不仅有利于成本管理体系的完善,便于公共工程整体建设的规划发展,而且还能使企业战略核心目标得到相应的明确,进而秉着统筹兼顾、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合理开展成本管理工作,以便提高企业社会地位以及整体运营管理经济。此外,加强公共工程成本管理工作,还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避免出现材料浪费以及成本浪费等不良情况,因此,要想实现公共工程的可持续发展,首要任务就是要做好成本管理工作,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公共工程造价成本,提高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公共工程成本管理问题分析

2.1成本管理意识不强

就目前而言,我国工程施工单位普遍存在缺乏团队合作意识的现象,即相关部门都是各司其职,客观上看,这种现象并不会给公共工程建设带来影响,但是对于项目成本管理工作而言,其要想达到最终的管理目的,就需要在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下才能得以实现,因为工程项目效益的维护是需要依靠团队的力量来完成的。而公共工程项目成本管理问题不仅在工程建设施工中所涉及的直接花费和间接花费中有所体现,而且在一些细节问题上也会产生一定的成本浪费情况。另外,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项目经理以及相关管理人员在成本的管理上也会因为缺少相应的控制意识,而导致最终的处理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加强相关施工单位成本管理意识,势在必行。

2.2成本控制力度不足

公共工程建设单位在制定成本控制方案时,由于相关工作人员缺少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所以使得对应的成本控制对策也是极为单一,缺少实质性作用。同时,在控制成本范围时,公共工程项目建设成本仅包括由开始施工到结束施工的范围,而在实际成本支出上,却是涵盖了多方面内容,不仅包括项目整体施工过程的成本,而且还包括项目前期调查以及投标和竣工验收阶段的成本费用,相对,这就使得控制工程成本范围的难度大大增加,无法精准有效的完成公共工程成本管理工作。

2.3成本管理机制不健全

对于公共工程项目而言,为了缩短工程施工周期,一般是由几家施工单位共同施工合作完成,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相关部门管理人员还会为了减少施工成本,按照一人多岗的方式进行项目人员配备,再加上缺少质量控制意识以及健全的成本管理机制,所以使得在公共工程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因人力不足,而引发的各种质量问题。另外,尽管现下一些公共工程施工单位都会建立成本管理组织,但由于对成本管理的职能作用以及管理目标和要求没有明确的认识,所以致使最终的成本管理效果也是与预期目标存在很大的差异。

3.强化公共工程成本管理的相关措施

3.1强化成本管理意识

在现阶段,各个领域的市场竞争都比较激烈,而对于公共工程建筑单位而言,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定的地位,首先就应该树立现代化的成本控制理念,不断加强成本管理意识。其次,工程项目企业应该在竞争中充分的认识到降低成本的重要性,并将成本管理制度和控制措施落实到各??部门中去,进而形成降低成本的良好格局,在进行运用中合理的支配,这样才能够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最后,要提高相关建筑单位的成本控制观念和成本管理意识,并向全体参建人员普及成本意识和责任意识,使之可以通力合作,从细节入手,最大化控制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

3.2重视事前和施工过程的成本控制

在开展公共工程项目建设施工工作前期,相关施工单位成本管理人员应该秉着现代化的成本管理理念和方式,对项目总成本进行精准的预算,并根据事先制定的预算计划编制成本控制方案,以便可以依据该方案,全面化对工程成本进行合理控制。此外,在明确工程成本控制范围时,要充分考虑准备阶段、施工阶段、招投标阶段以及竣工验收阶段中所产生的一切成本费用,进以降低公共工程成本范围控制难度,提升其整体成本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3.3完善公共工程成本管理工作

公共工程在实际施工时,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开展成本管理工作,以便可以进一步控制工程造价成本,提高公共资金的利用率。同时,相关建筑单位还要构建健全的成本管理机制,既要对公共工程施工工序以及人力、物力等进行合理安排,还要提升施工人员的质量控制意识,使之在进行工程建设时,能够采用正确的施工技术,按部就班的完成施工任务。这样就会减少质量问题的发生,进而最大化降低造价成本,提高整体工程的经济效益。此外,公共工程成本管理部门还要大力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方法,结合现下市场趋势以及实际需求,提高成本管理工作的本质作用,使之可以彻底贯彻落实到整体公共工程建设全过程中,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以往成本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更好地控制工程成本,提高公共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对公共管理的理解第4篇

 

城市广场是城市版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存在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而为其配套的公共设施可以给广大市民提供一个交流、娱乐、休闲等活动的公共平台。

 

与城市广场的建造相比较,已使用的城市广场在管理方面问题颇多,重视建设而忽视管理的现象依然没能解决。尤其是城市广场公共设施的管理,设施损坏严重、广场秩序混乱、市民爱护公共财产的意识薄弱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加强城市广场公共设施的管理已迫在眉睫,这对城市广场的正常运营、城市居住环境的改善以及城市形象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本文将从管理的角度对城市广场公共设施进行探讨。

 

一、城市广场公共设施管理概述

 

1.城市广场公共设施的功能分析

 

不同的公共设施可以提供不同的功能服务,它们的组合方式决定了城市广场的服务内容。但当前主流的城市广场公共设施的功能都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共同特性。(1)基本性,即广场中的基础设施能被人感知的性能。这些公共设施可以为人们提供使用、娱乐、防护等服务。(2)环境性,即通过对广场公共设施的数量、类型、三维布局方式等进行设计与操作,使其运行效果符合人们的生活规范。(3)装饰性,即在保障了广场公共设施功能的前提下,对广场环境进行优化与加强服务操作。它包括直接的艺术处理,还有根据广场环境背景而进行的氛围渲染。(4)复合性,即可以通过少量的公共设施实现更多城市广场的使用功能。例如,广场中看到的大石墩可以起到隔离和修饰的作用。

 

2.城市广场公共设施管理的特点

 

(1)具备针对性。与广场的管理不同,城市广场公共设施的管理范围小些,不再包括城市广场中的环境管理、卫生管理、绿化管理以及人员秩序管理等,它只是管理内容的一部分。因此,城市广场公共设施管理方案的制定更加专业化,而且具体的管理手段不具有广泛性,针对性更强。

 

(2)管理人员的高素质要求。由于广场的基础设施是多样化的,涉及到了各个领域技术的应用。在对广场的基础公共设施进行初次安装与维护时,广场的管理人员一般不会样样精通,这就需要城市广场的工作人员在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方面都能兼顾。广场管理团队整体素质的提高不仅能节约管理成本的支出,而且便于设备的维护,延长其使用年限,进而提升工作效率。

 

(3)管理时间长。城市广场的项目建设是短期性的,而城市广场的管理是长久的,当然这个广场消失时也就不存在管理一说了。每一个城市广场的竣工并投入使用时,就是对广场进行管理的初始时间。城市广场得到了长期而全方位的管理,才能保证它的正常运转。这里的管理具体表示为对广场的公共设施的长期维护以及对广场工作员工的定期培训,而对广场使用者是长期的教育与指导。

 

3.对城市广场公共设施进行管理的意义

 

当前存在的市政广场已不是主流,现代化的城市广场是以商业广场为骨干,其他类型的广场为辅助。人们脑海中城市广场的形象一般是人流集中、交通便利的大型公共区域,因为它在我国各大城市随处可见。具有开放空间功能的城市广场的设计理念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品味,它对优化城市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城市广场是城市形象的标志物之一,也是这个城市历史、文化、经济结合的产物,它创造了具有自然形态和艺术气息的开放空间。因此,城市知名度的提高可以通过作为城市名片的广场向外推广,进而被人熟知。

 

城市广场公共设施的管理模式类似于电气设备的使用与维护,要使实际建成的城市广场符合预定标准,并最大化发挥其用途,必须有与其对应的管理制度。有效的管理不但使城市广场鲜明地呈现了城市样貌、文化底蕴和建筑特色,而且增强了城市自身的凝聚力和对外信誉度,进而可以吸引更多的项目投资,解决城市的民生问题,最终稳定加速城市的现代化建设。

 

二、当前城市广场公共设施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1.城市广场公共设施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城市广场公共设施的管理体制不健全,过于死板。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中统一管理、分级管理的思路已跟不上现代管理的步伐。统一管理易于资金的筹集,可以及时对广场某个公共设施进行重点维修;分级管理工作目标明确,便于日常的简单维护。但是,两种管理方法的行使权限模糊,会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工作效率低下。

 

第二,城市广场公共设施的日常维护经费不足。城市财政补助是广场公共设施维护资金的重要来源,因此,经费的多少与城市经济发展情况紧密联系,除非拨款环节出现漏洞。据不完全统计,有的城市实际财政拨款低于计划拨款,使得广场管理单位很难正常工作。

 

第三,城市广场的管理工作内容局限,市民素质低。虽然我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强国,但仍有不少城市居民会有意或无意地破坏公共设施,比如在广场建筑物上随意涂鸦、践踏草坪等。市民素质不高、城市环保宣传力度不够是造成这些现象的重要原因。

 

2.城市广场公共设施的管理措施

 

首先,加大城市广场设施维护资金的投入,严格监督费用的使用。国家新税制的改革为城市广场提供了稳定的补助资金,可是城市广场公共设施的维护项目是长期而花费巨大的,加上人们对广场设施要求不断在上升,管理维护更难。因此,必须在维护费用上采取措施。除国家拨款以及明文规定的收费设施外,需要扩大资金来源渠道,比如通过为企业打广告做宣传的形式鼓励企业、个体向城市广场投资,还有社会的捐助等等。

 

其次,强化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城市居民素质。城市广场公共设施的管理与市民的业余生活联系密切,可以选择发动全民参与此工作,积极摸索管理新策略。可通过成立广场文明办、广场基础设施管理意见办等分支机构,结合惩罚与教育的方式,大力宣传城市广场公共设施管理的意义。可定期开展环保公益活动,进一步提高市民基本素质,吸引更多人参与城市广场公共设施的管理。

 

最后,运用信息技术管理城市广场。利用前沿技术对城市广场公共设施进行管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城市广场的管理部门可以根据需要新建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从而对广场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处理、模拟等操作,实时提供动态信息,为城市广场公共设施的维护节约成本。

 

另外,要健全城市广场公共设施管理体制,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依法加强广场公共设施的管理,走社会主义法制化道路。

 

三、结论

 

城市广场公共设施的管理虽然不同于国家的一些大型项目管理,但其关系到城市的形象与市民的日常生活,因此必须时刻关注其管理的每个细节。简而概之,要做好城市广场公共设施的管理,从城市广场客观情况出发,调动管理者的主观积极性,按能力合理分配其职,保证城市广场公共设施的管理有序执行。

对公共管理的理解第5篇

关键词:公共治理 城管执法 多维困境

中图分类号:F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2-0374-01

前言:近年来,我国诸多城市的执法人员在对社会秩序进行治理的过程中,时常发生不文明的行为,对社会和人民造成巨大心理创伤和财产损失。城管人员对流动商贩强行没收生意设备,甚至发生罚款和打人的不文明现象,造成社会的极大反响。诸多城管执法的不良现象来源于政府在城市管理工作上的的不足和漏洞,对城市的形象工程较为注重却忽视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帮助。当前我国的不文明执法行为愈加频繁,损害了我国政府在老百姓心目中的良好形象,该种局势必须得到制止和改进,由此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公共治理视野下城管执法的困境

1.管理理念的偏差

就我国当前城管执法来看,城管仅将自身定位在保障社会的清洁和有秩序方面,却将城市为人们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责任抛诸脑后,较多城管人员在执法的过程中采用突击和集中的手段对小商贩们进行打击,该种方式的目的在于对违反城市秩序的小商贩们进行惩治,该形势下势必会造成小商贩和城管人员之间矛盾的加深。城管人员的偏差执法将城市管理的目的脱离公众,目的纯粹为执法,显示出城管人员管理理念的偏差[1]。

2.执法制度失范

我国在1992年颁布了《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该条例的产生自此便成为我国城管执法的主要根据。作为一部行政法规,该条例具有原则性和指导性,但我国地域广阔且城市发展程度不一,造成该条例无法适用于我国所有城市[2]。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诸多地区政府为保障地方利益纷纷出台了地方性城市管理法规,甚至某些地区的地方性法规与我国《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相矛盾的现象。诸多地方性法规是否符合我国《行政许可法》的许可设置原则还未可知。

3.执法程序不顺

基于当前我国并未出台《行政程序法》,加之当前对于城市管理人员缺少针对性的法律法规,造成我国城管人员的执法多为处罚的性质,该种情况主要来源于我国《行政处罚法》的相关规定。城市管理过程中,诸多城管人员对扰乱社会秩序的群众实行以罚代管的治理方式,同时其行为并未遵循有关法律程序,忽略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3]。执法程序不顺的状况造成我国城市管理混乱的现象。

4.监督机制不健全

绝对的权利必将造成腐败现象泛滥,近几年我国先后颁布了《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公务员法》、《行政监察法》等监督条例,该现象说明我国在监督立法上取得了一定进步,但当前对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监督体制呈现多且混乱的现象,造成我国城市管理监督不力。当前我国城管执法队伍的内部存在考核评价机制,但有权利缺乏责任的执法现象造成城管执法人员法律意识的淡薄,加之有关监督法规的追究制度过于模糊,导致城管人员缺乏监督和制约。

二、公共治理视野下城管执法问题的的破解对策

1.确立城管执法新理念

当前我国需要在城管执法的理念上进行改进,使城管执法人员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于群众的工作态度,同时在执法的过程中需要对社会不同生活水平的居民进行考虑,并对当前的城管制度进行改革。政府需要对流动商贩的生活予以关注,在保障其正常生活的过程中对民生问题加以关注,该过程是城管执法人员由管制的方式转变为服务方式的过程。政府需要对城市资源进行倾斜性配置,降低我国流动商贩的数量,缓解民生问题。政府需要对当前的执法理念进行完善和创新,改变城管人员的执法理念,同时对流动商贩的市场进行规划,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

2.健全城管执法制度

城管执法有关部门需要根据行政处罚法与有关法律法规进行结合,并根据城市现状对地方法规进行完善,建立程序性较强的有关制度,例如,公开制度、参与制度和回避制度等,同时还需明确行政执法程序和决定程序,由此来规范城管人员的执法行为。由此可见,使用法律对城管人员的行为和操作程序进行规范具有必要性,同时执法理念和执法手段等需进行法律规定,缓和城管执法人员和流动商贩间的矛盾问题。

3.充实城管执法内涵

当前我国城市管理需要在保障人民利益的前提下进行,由此来提高政府的服务意识。政府需要在完善城市管理有关法规的过程中重返考虑到民生问题,不免出现为了社会的治安而切断老百姓的生活来源。由此需要政府为流动商贩开设免租金的交易场所,且能够符合当前市容的建设,促进不同阶层民众的和谐生活。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还需对城管执法机关人员的招募实行录用考试、公平竞争及择优录取的方式,建设高水平的执法成员队伍。

4.完善执法问责机制

完善城管执法部门和人员的监督体制,由此来规范城管执法人员的工作。首先需要从城管执法的内部监督着手,对城管部门的信息进行公开,并加强社会舆论对于执法部门的监督力度,建立相应的监督法规,如制定《行政问责法》来对城管人员的职责进行明确,由此来实现其工作中权利和责任的统一。

结语:当前我国在城市管理过程中的综合行政执法已经成为动态的管理过程,该过程对社会的领域涉及面较多,我国城管部门在面对城市管理中的诸多问题时需要严格执法且采取文明执法行为来规范城市管理秩序,需要综合城市的管理现实和实际问题的角度采取适当对策和机制来调整城市管理方式,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林霞.社会治理视角下城管执法困境的再思考[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4,04(11):68-70.

对公共管理的理解第6篇

(一)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及公民的参与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该时期社会矛盾凸显、公共问题突出,因此需要制定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公共政策来缓解矛盾、解决问题,公民参与是解决间题的有效途径。广义的公民参与的概念,是指公民参与覆盖整个政治过程;狭义的公民参与的概念,是指从各自具体的研究领域对公民参与的概念进行阐述,比如公共政策的角度、政治学的角度以及社区的角度等。伴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公民对自己的主人翁地位有了一定的认识并要求其地位的实际确立。越来越多的公民个人或组织试图影响决策,制定对本人或本阶层有利的政策。

(二)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的必要性

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是必不可少的,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有利于保障公共政策的公正性,无论是执政党、行政机关还是司法机关等其他官方主体,都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和完全利民的,多多少少会存在一己私欲,公民作为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中去时会争取并确保自己的根本利益得到保障,从而确保公共政策的公正性。二、有利于政府重视人民群众的疾苦、愿望和利益,公民针对自身的问题进行提案,进一步制定解决问题的公共政策,从而使人民群众的各方面问题通过正规渠道得以表达,有利于政府加强对人民群众各方面利益的重视。三、有利于提高公共政策的执行效率,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能够提高公民对公共政策的认可程度,从而减少公共政策执行的阻力,提高公共政策执行的效率。

二、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在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等诸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政治方面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公民参与具有了最基本的法律保证和制度保障,这是公民能够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前提条件,但同时在具体的参与过程中还缺乏充分条件,主要表现在具体的参与程序当中。当前现状的形成是有特定的原因的,这些原因和现状之间的区分有时并不是非常的明确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一)公民参与的现状

虽然公民这一主体在参加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公民参与的现状与其重要性并不成正比。由于历史上家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我国公民对政府有很大的依赖性,凡事总是想政府解决,缺乏公民个人或组织自主的参与公共问题的解决的精神,所以政治冷漠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我国虽然也存在公民积极主动的努力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中去的现象,但大多数公民并没有这种主观积极性,他们的参与意识淡薄甚至不知道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信息以及参与的基本途径,更不要说作为制定主体参与到制定以及执行中去了,在公共政策制定开始到结束他们始终以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使自己处于局外人、旁观者的立场。而且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以及结果缺少公开性,公开性是指公众能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制定的过程、结果等。而且在我国现阶段,公民获取相关信息都很困难,尤其是广大低收入阶层,他们或者是由于缺乏相对坚定的政治态度和明确的价值观念而对政治呈冷漠态度或者虽然具有明确的态度和利益需求,却因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资源以及社会地位低下,无法组织自己的利益集团,以致使公民的政治参与缺乏中枢机构,被排除到国家政治生活之外,更不要说作为主体参与政策的制定了。

(二)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不充分的原因分析

公民参与能力有限。我国虽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但高等教育并没有普及并存在很多问题国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公民作为公共政策的参与主体仍存在很多问题,公民要想真正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素质和知识并获取参与政策的必备信息。

公民参与机制短缺。公民参与机制短缺,指公民参与途径少、参与制度不健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表现为选举制度不完善,多重间接选过程中会产生信息失真、搁置甚至遗漏等现象。其次,表现为听证制度不健全,存在透明度不够高、听证效能低和具体制度建设的滞后等问题。再次,表现为政务公开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比如注重反馈、完善信访制度等。

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权利只是从总体上进行了确认,缺乏相应配套的法律法规以及单行法。相应配套的法律法规以及单行法的缺失使得公民的政治参与成为水中月、雾中花,使得公民参缺乏法定的程序以及途径,无法真正的实现政治参与。

非政府组织发展滞后。非政府组织也可以称为第三部门,它在公民与政府之间架起的一座沟通的桥梁,通过非政府组织这一中介公民可以把自身的利益诉求传达给政府机关。但是我国非政府组织的数量较少、质量不高、威信不足,这使非政府组织不能像国外的第三部门一样在公众与政府之间进行沟通与协调,不利于民意的上传与政策的下达。

政府信息不公开。政府信息不公开,是指政府对公民参与决策的基本必要信息或做出处罚的依据及相关细节没有及时有效的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开。政府信息的不公开或公开不足,会使公民无法获取政治参与的相关信息,公民自然不能顺利、高效的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并制定出优质的政策。

三、解决困境的对策

如上所述,我国公民在参与公共政策制定中面临一系列困难,造成这些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在解决困境时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认真分析形成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现状的原因的基础上对困境对症下药,以免出现有害无利的后果。

(一)提高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程度

我国公民社会(市民社会)起步较晚、发展较慢,民众参与的社会力量不够强大,要想使公民参与在我国健康的发展,一方面必然就要求政府积极的倡导公民参与,普及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制度、意义以及必要性等,使民众感到政府对自己的重视,愿意参加到政策形成或规划中去;另一方面,普及义务教育的同时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这样无论是精英阶层还是普通民众,都能以相应的水平进行政治参与。

(二)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和公民参与机制

完善法律制度。一方面要加大立法工作,尤其要制定具体可行的法律法规以及单行条例。法律制度的完善增加公民政治参与的安全感。另一方面要加强相关法律执行效率以及监督力度,法律只有被执行才会产生效益,而执行的效率需要配套的监督体系,以避免、纠正执行过程中的偏差。

完善公民参与机制。最重要的是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基层的群众自治制度中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是所有工作的重点,同时基层的党组织也需要实现民主化,按照民主原则行事,领导人民群众实现民主自治。只有在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基础之上才能对选举制度、听证制度以及政务公开的力度进一步进行完善。

(三)大力发展非政府组织

大力发展非政府组织,一方面把“不该管并且管不好的事务”交给社会以及第三部门来解决,利用社会的智慧解决社会的公共问题;另一方面,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应该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并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与公民个人、政府等主体一起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共政策。

(四)扩宽公民参与渠道

对公共管理的理解第7篇

论文关键词:政府公共关系;危机管理;问题;措施

“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这就是生命的奇迹”这是铁道路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在2011年7月23日,D301次列车在甬温线永嘉至温州之间的高架桥上与D3115次列车发生追尾事故后,被记者询问到为什么事故发生后掩埋事故动车车头时及在宣告救援工作结束后在7月24日下午5点,事故发生约21小时后,救援人员在损毁的D3115次列车车厢里发现了2岁半女童项炜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答的语言,当时引起了社会公众的极其不满。目前中国的政府公关很难适应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需要,它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政府职能开始重新定位,政府切实转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建设服务性政府,这是新时期对政府职能的要求。

一、政府公共关系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内涵

政府公共关系:是指政府组织为了维护、塑造政府的良好形象,利用现代各种有效传播途径和沟通方式,获取社会公众的广泛支持为目的,对社会公众进行的宣传、沟通的一种有效的政府活动。政府公共关系作为一种特定的管理活动或手段,其目的是为了建立良好的政府形象,争取公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维持社会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

公共危机管理:指政府充分运用科学手段,并在其他社会各级组织和公众的协助下,对威胁到环境,社会利益和生命安全的突发性的自然灾害、社会问题和个人因素所引起的公共危机事件中,在以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的监测、预警、疏缓、预防、决策、处理和评估等一系列管理措施,以避免和减少危机带来的对生命财产、社会秩序、公共安全的威胁,提升政府应对危机发生的预见能力和处理能力,达到稳定社会,维护政府良好形象的目的,它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管理过程。如果政府危机事件处理不当,会导致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不满及信任力的下降,严重损坏政府形象,甚至威胁到政府的权威和统治。因此,政府必须要承担危机事件带来的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的责任。而且,在社会秩序处于混乱或社会公众利益受的损害时,也只有政府才具有整合社会资源,进行社会动员、有效行使危机管理的合法性职能。

政府要公共危机中顺利处理好危机的工作,满足广大民众的意愿和要求,减少公共危机造成的损害,维护政府良好形象,并顺利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必须进行有效的政府公共关系工作。危机处理是公共关系一个重要实务,从处理危机的效果上可以看出政府公共关系的水平,也是执政能力的直观评价标准之一。

二、我国政府公关在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政府公共关系作一种管理职能,服从并服务于政府的整体职能,这在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服务型政府过程中相当重要,日益成为政府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公共关系作为一门新型的综合性学科,在我国发展历史才20余年,而政府公关作为公关的一领域,发展的时间比较短,在我国政府公关实践中存在许多缺陷,从甬温撞车事件中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公务人员的优越感。受传统“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一些政府机关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公关意识还相当薄弱,没有真正认清楚政府和人民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为官者仍不知权从何来、权为何用;社会公众也不明了谁赋官权、权应何用。现代政府理论告诉我们,官员仅仅是权力的行使者,而不是所有者,摒弃高高在上的统治思想和官僚作用。一些领导喜欢高高在上,让公众捧着他,不认真、踏实的为公众服务,做人民的公仆,为社会服务,意识不到通过自己的工作为人民带来满意,用热诚的服务为政府在人民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政府的责任就是为公众谋利,对人民负责,对社会负责,为公众服务是政府的根本宗旨。

(二)信息传播不公开、透明。信息传播是公共关系活动过程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要素,它是实现政府公关目标的重要手段。要运用有说服力的传播手段或方式去影响公众,加强与相关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以达成与公众的相互理解。“凡是公开的都不是重要的,凡是重要的都是不公开”这样的说法,在公众心中已经根深地固,现实中,政府公共关系传播透明度不高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政府向公众信息时有意隐瞒事实的真相,任何隐藏、遮掩的行为都只会给社会新一轮的矛盾。政府危机公关的核心就是信息的透明和公开,而人民对政府的信任,也来于政府的透明和高效。

(三)核实信息,慎原因。政府虽说掌握了大量的传播工具。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都由政府管理,政府可牢牢掌握主动机,将各种需要传播的信息,从各个角度反复进行信息传播,从而大大提高公关效率,牵引舆论导向,但是随着民主化程度的提高,实事求是是政府公关的生命,核实真实信息、真实信息在政府危机管理中最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不仅可以向公众开展信息宣传和互相交流以,而且可以取信于民,真正树立起政府的良好信誉和形象,并不是把危机事件的真正原因给掩盖,把责任推到天灾人祸中去,政府公共关系的本源就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任何歪曲事实、脱离实际的做法,都会根本上动摇政府公共关系的基础,阻碍实现政府公共关系的目标,甚至使政府公关活动无法顺利地开展下去。

三、完善我国政府公共关系在危机管理中的解决措施

随着民主化程度的提高和公众参与意识的觉醒,良好形象对于政府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总之,当代政府的一举一动都会波及和影响到政府的形象。

(一)增强政府公关人员的公关意识。

目前,我国一些政府部门的领导对公共关系工作的任务了解甚少,重要性认识比较肤浅,或者存在各种偏见。因此,提高各政府部门公务人员的公共关系意识是当前加强政府公共关系在危机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首先,各政府部门公务人员要转变官本位思想,强化公共关系意识,要深刻认识到自身形象是政府整体形象的一部门,他们代表着政府的良好形象,始终坚持为公众服务是政府的根本宗旨。其次,要加强公务员的专业知识能力的提高。公共关系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政府公关人员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对其他相关学科学习,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不能保守僵化、一成不变;最后,要增强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公关意识,并加强公关人才的培训。

(二)重新设置公共关系机构。目前,我国还没有成立专门从事政府公关的机构,大多部分分散在办公室、宣传、对外联络、办事处、新闻等职能部门中,即使有些部门设置了公共关系职位,但设置分散,职责不一,各执其咎,很难满足政府公共关系在发生危机突发的处理。国外一些国家的危机管理体制非常健全,如日本的国家危机管理体制是以法律为依据:内阁总理大臣为最高指挥官,内阁官房长负责整体协调和联络,通过安全保障会议、中央防灾会议以及相关省厅负责人紧急协商会议等决策机构制定危机对策,由国土厅、气象厅、防卫厅和消防厅等职能部门负责具体实施。在这一体制下,中央各部门和地方政府分别建有各自的危机管理体系。所以,目前我国在成立专门的危机管理机构特别重要。

(三)加强公共关系沟通渠道。沟通作为政府公务人员的行为准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把沟通作为搞好政府公共关系的重要渠道,并使之制度化和规范化;二是沟通必须坚持不懈、长久开展,不断巩固政府公关的已有成果,最终实现政府的目标。要做好沟通工作,应当建立健全沟通的各种制度和渠道,如建议制度、听证制度、谈心服务制度、民意测验制度、定期评议制度、领导接待日制度等;还要大胆创新,开辟新的沟通机制,如市长、网络直播面对面、开通政府微博等。同时,注重沟通的技巧和艺术,如会谈会见、会议组织、对话、倾听、演讲、谈判的各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