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新方向教育(合集7篇)

时间:2023-07-31 16:42:05
新方向教育

新方向教育第1篇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科学发展观本质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社会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的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碑育教育创新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重点,要在教育目标、教育理念、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学评估、教学环境等方面都与创新精神相协调。创新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变革现行德育教育已刻不容缓,教育更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德育教育必须具有开放的意识和前瞻性,促进现代化建设。现代社会的人应该成为不断发展的主体,德育教育必须关怀人。关怀人的德性发展,必须坚持人的可持续发展,关注德育主体的可持续发展,从更深刻的层面引导人们对“人”的关注。只有高扬人的主体价值,整体优化和整合各种德育教育因素,才能培养适合社会不断变化的合格新人。社会的进步,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始终坚持的宗旨,培养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保证德育主体的可持续发展,正是时代对德育创新基本价值取向的强烈呼唤。

    二、德育主体是德育教育创新的前提

    传统德育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强调权威,强调统一,强调服从,是一种以知识为本的德育观。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被淹没,造成人文精神的缺失和道德的堕落。传统德育明显滞后于时代的发展,这种无视人的主体性,无视道德系统的发展性,是一种“目中无人”的德育价值观,这与日趋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学生的道德品性日渐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状态极不适应,越来越受到挑战,表现出极大的局限性。反思过去,使我们深深感受到德育教育创新中坚持“以人为本”教育观的必要性。主体性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机制,从创新角度看,重视发扬学生的主体性非常重要,“人是千差万别的,人的客观生长环境赋予了每个人特有的气质和性格,甚至是潜在的智能,如何保持人健康的个性,并把它挖掘、发扬,这应是教育者的责任,是教育的功能。”唉德加?弗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多种多样,使他们成为一个人,来承担不同的责任。”创新性首先强调的是一种品格和态度,“一个为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不可能是一个没有主体人格的人,学生创新性人格的充分发展,就要建立旨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精神的师生关系。大量事实证明,人的创新精神有赖于他们主体性与能动性的发展。”[2]4’主体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在于打破常规而开创新的局面。’,I3]教育要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首先要尊重人,张扬人的个性,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给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提供空间,重视学习过程,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主要是营造一个轻松、安全、信任、温和的心理环境。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会自信,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人到学习中去。学习型校园理论也认为:学校不仅是个人发展的本能,而且也是一种基本的人权,在人的发展观上强调学习不仅知识技能的增长,也是人格和情感的和谐发展。国内一些学者把德育主体也称为主体性德育,其意是要通过我们的德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个人,一个主体性的人,一个有情感、有智慧的人,一个在生理和心理、智力与非智力、情感与意志诸方面协调发展,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德育教育本身是一种化人的活动,创新必须提高德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凸现自主学习的能量,张扬挑战自我的个性。我们“正处于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同历史上任何一次伟大的变革必然要突出人的问题一样,人的问题一直伴随着我们改革的进程……人和人的主体性问题再次成为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I’]弘扬德育主体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社会的进步,也为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只有具有个性的人,才能把思想进行到底。”侧创新精神依赖于人的自主意识,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自主性、缺乏独立思考精神的人能有什么创新,创新精神呼唤人的自主意识,人的主体性被淹没、侵蚀,主体的力量不能唤醒,价值不被认同,主体创造性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渐失。”问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只有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才能适应学习化社会的要求,培养学习文化主体,今天学习的主人,才能明天成为国家、社会的主人,驾驭自身命运的主人。

    三、“生活世界”是德育教育创新的源泉

    今天的教育是开放的教育,而开放的教育应是立足生活和实践的教育。在教育理论上,杜威曾提出过“教育即生活”,陶行知也提出过“生活即教育”,这对可逆的教育命题,虽在具体表达上有所差异,但有殊途同归之处,即对教育而言,生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生活原本有滋有味,而回归生活的教育必然也是有滋有味的。德育教育既要结合书本知识的学习,强化德育内化功效,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达到德育外化的功效,这一切先后都要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实践加以印证和体现。任何时候,德育始终是生活呼唤的最强音符。“德育是学校根本性教育,是关于人的品德修炼的综合实践活动,它贯穿于大学生以学习为中心的一切生命活动过程中,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实践课。’啊所谓“生活世界”即“回到生命世界中,使人重新成为生活的主体。’,司其本质含义是尊重人的主体性和生成性,使学生将知识应用到社会生活中去,从中也体验、感悟、经历生活的实际情境,寻找生活中的问题,发现知识的价值和意义,享受属于自己生活的乐趣,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及德育认识、情感和能力的全面生成。德育就“是要营造一汪沐浴灵府的深潭,让人沉醉于其中,使人神情气爽,让人们有可能去经营生活、咀嚼生活、品味生活,成为一个性情通达,才智清明的人。”网在真正的生活中进行教育,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这是德育教育立足的关键。‘,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与书本知识融合起来,学生就会感受到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活动。”0学校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德育目的的实现需要校内外各种相关因素发挥合力的作用。“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资源都是源于生活的,向生活学习,无疑会为德育教育创新注人新鲜的血液。

    四、学习型教师是德育教育创新的关键

新方向教育第2篇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科学发展观本质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社会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的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碑育教育创新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重点,要在教育目标、教育理念、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学评估、教学环境等方面都与创新精神相协调。创新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变革现行德育教育已刻不容缓,教育更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德育教育必须具有开放的意识和前瞻性,促进现代化建设。现代社会的人应该成为不断发展的主体,德育教育必须关怀人。关怀人的德性发展,必须坚持人的可持续发展,关注德育主体的可持续发展,从更深刻的层面引导人们对“人”的关注。只有高扬人的主体价值,整体优化和整合各种德育教育因素,才能培养适合社会不断变化的合格新人。社会的进步,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始终坚持的宗旨,培养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保证德育主体的可持续发展,正是时代对德育创新基本价值取向的强烈呼唤。

二、德育主体是德育教育创新的前提

传统德育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强调权威,强调统一,强调服从,是一种以知识为本的德育观。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被淹没,造精神的缺失和道德的堕落。传统德育明显滞后于时代的发展,这种无视人的主体性,无视道德系统的发展性,是一种“目中无人”的德育价值观,这与日趋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学生的道德品性日渐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状态极不适应,越来越受到挑战,表现出极大的局限性。反思过去,使我们深深感受到德育教育创新中坚持“以人为本”教育观的必要性。主体性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机制,从创新角度看,重视发扬学生的主体性非常重要,“人是千差万别的,人的客观生长环境赋予了每个人特有的气质和性格,甚至是潜在的智能,如何保持人健康的个性,并把它挖掘、发扬,这应是教育者的责任,是教育的功能。”唉德加•弗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多种多样,使他们成为一个人,来承担不同的责任。”创新性首先强调的是一种品格和态度,“一个为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不可能是一个没有主体人格的人,学生创新性人格的充分发展,就要建立旨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精神的师生关系。大量事实证明,人的创新精神有赖于他们主体性与能动性的发展。”[2]4’主体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在于打破常规而开创新的局面。’,I3]教育要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首先要尊重人,张扬人的个性,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给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提供空间,重视学习过程,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主要是营造一个轻松、安全、信任、温和的心理环境。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会自信,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人到学习中去。学习型校园理论也认为:学校不仅是个人发展的本能,而且也是一种基本的人权,在人的发展观上强调学习不仅知识技能的增长,也是人格和情感的和谐发展。国内一些学者把德育主体也称为主体性德育,其意是要通过我们的德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个人,一个主体性的人,一个有情感、有智慧的人,一个在生理和心理、智力与非智力、情感与意志诸方面协调发展,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德育教育本身是一种化人的活动,创新必须提高德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凸现自主学习的能量,张扬挑战自我的个性。我们“正处于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同历史上任何一次伟大的变革必然要突出人的问题一样,人的问题一直伴随着我们改革的进程……人和人的主体性问题再次成为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I’]弘扬德育主体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社会的进步,也为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只有具有个性的人,才能把思想进行到底。”侧创新精神依赖于人的自主意识,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自主性、缺乏独立思考精神的人能有什么创新,创新精神呼唤人的自主意识,人的主体性被淹没、侵蚀,主体的力量不能唤醒,价值不被认同,主体创造性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渐失。”问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只有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才能适应学习化社会的要求,培养学习文化主体,今天学习的主人,才能明天成为国家、社会的主人,驾驭自身命运的主人。

三、“生活世界”是德育教育创新的源泉

今天的教育是开放的教育,而开放的教育应是立足生活和实践的教育。在教育理论上,杜威曾提出过“教育即生活”,陶行知也提出过“生活即教育”,这对可逆的教育命题,虽在具体表达上有所差异,但有殊途同归之处,即对教育而言,生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生活原本有滋有味,而回归生活的教育必然也是有滋有味的。德育教育既要结合书本知识的学习,强化德育内化功效,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达到德育外化的功效,这一切先后都要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实践加以印证和体现。任何时候,德育始终是生活呼唤的最强音符。“德育是学校根本性教育,是关于人的品德修炼的综合实践活动,它贯穿于大学生以学习为中心的一切生命活动过程中,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实践课。’啊所谓“生活世界”即“回到生命世界中,使人重新成为生活的主体。’,司其本质含义是尊重人的主体性和生成性,使学生将知识应用到社会生活中去,从中也体验、感悟、经历生活的实际情境,寻找生活中的问题,发现知识的价值和意义,享受属于自己生活的乐趣,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及德育认识、情感和能力的全面生成。德育就“是要营造一汪沐浴灵府的深潭,让人沉醉于其中,使人神情气爽,让人们有可能去经营生活、咀嚼生活、品味生活,成为一个性情通达,才智清明的人。”网在真正的生活中进行教育,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这是德育教育立足的关键。‘,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与书本知识融合起来,学生就会感受到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活动。”0学校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德育目的的实现需要校内外各种相关因素发挥合力的作用。“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资源都是源于生活的,向生活学习,无疑会为德育教育创新注人新鲜的血液。

四、学习型教师是德育教育创新的关键

邓小平说过:“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1索质教育下,德育教育的真正对象是具体生动的人,创新的根本出发点是要实现从“抽象人”向“具体人”的观念转变,复活人的主体性和存在价值,要做到这点,教师必须要向学习型转变。学习型教师就是要建立一支更适合人性的队伍,重建以教师为核心的价值和信念,把教师看作是一所学校活力的来源,是最宝贵的资源,激励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直至自我超越。只有自我不断超越的教师,才能不断扩展他们的能力,去“创造生命中真正心之所向的愿景。”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自身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教书必先强己,育人必先律己。德育教育是教育者用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其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学习型德育教师的功能发挥突出表现在对话和科学引导上。教学从形式上来说,是人与人的对话,而实质乃以传授一定的知识为目的,教师要主宰课堂,提高教学效果,必须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采取不拘一格的教学方式,营造一种师生平等对话、共同发展的教育舞台。“教育就是对话,是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的对话,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是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是人类的历史经验与学生个体的对话。”〔即对话的唯一目标便是对真理的本然之思。”【13]对话教学本身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创新活动,“就象一溪流水,既流过生活,又是生活的源泉。’,tl4〕德育教师要在教学艺术和方法上做到创新,必须实现由原来的“教书匠”向“雕塑者”角色转换,在对话教学中使德育教学成为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实现“教就是为了达到不教”的目的。师生对话中,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主体性,形成主体间性,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完成各自的意义建构,对话始终要在爱的基础上,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展开,目的是要达到理解和信任,“教师要信任、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教育,只有信任学生,学生才能信任教师,心服口服地接受教育。”习相信、理解、尊重学生,这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的信条。科学引导是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又一表现,素质教育条件下,“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知识,有时他们的知识比老师更广泛。因此,教师要成为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当然教师仍起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路线和策略上。”l1q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要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激发教与学的强烈兴趣,变以往被动教学为主动的求学和释疑。威尔逊认为:“道德教育的任务既不是使学生与社会的价值相一致,也不是把教师们特有的思想强加给学生,而是培养学生对德育原则的尊敬和运用这些原则的能力。”德育教师创新要结合本课的特点,在引导教学方面必须首先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构建,“实践性教学环节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如何将民族精神转化为行动,自觉践行和弘扬民族精神。”lln生活实践是最好的课堂,一个成功的德育教师应根据学压的思想性格特点和所教课程,想方设法指导学生深人实践,体验生活,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从而寓教与乐,融知与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实践是德育体验、深化、发展的动力,让学生在各种实际活动中锻炼思想、陶冶情操、增长才干,培养优良品行,实现认知和情感的协调,促成外在的教育与学生内在的德性成长的和谐。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引导要注重于创造,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叶圣陶说:“教师之主导作用,益在于引导和启迪,傅学生自奋其力,自知其远。非为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创新性是人性的基本方面”“如教学中没有真理的创性,如课堂不是寻求真理、发现真理、分享真理的首要地方,那么教学就难以称为生活。”llN“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上既要有创意,又要因材施教,认真负责,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智力上和社会心理上有所发展。”[1q德育是一门较为抽象和枯燥的学科,学生学习热情不高,教师在引导过程中更应主动创新,提高学生的兴趣,百般创设情境,训练学生的适应能力。成长的学生需要成长的教育,成长的教育需要成长的教师,成长的教师需要成长的思想。在教育创新中,德育教师应充分发挥两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提升学生精神境界方面的优势,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学生观,以学习型教师标准要求自己,才能不断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五、德育有效是德育教育创新的内在尺度1986年,当英国学者基里亚科在《学校有效教学》的专著中最先提出有效教学的含义后,引起我国教育者的极大关注,“有效教学既是人们的长时期追求,也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有助于教学研究者研究有效教学和教育实践者开展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是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率的教学。”l荆有效教学“主要指通过教师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不是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学生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Pl时德育教学来说,德育有效也不完全取决于教育者的教育,而主要取决于被接受者的接受,这是实现德育功能的关键,是提高德育塑造力和增强德育实效性的重要环节。德育教育的效果不是立马起作用、立竿见影的,其有效主要在于受教育者怎样接受,取决于接受者成长、成才中的内在需要,以及对这个需要的认同、理解和把握。德育有效的实质是德育教育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现实中,德育教育脱离实际,远离学生的情况十分突出,教师照本宣科,使德育教学沦为空洞的说教,因而显得苍白无力,加之手法过于呆板,极大制约着德育实际效果,更为严重的是,它可能使部分学生忽视对职业道德重要性的认识,而在将来的从业岗位上形成知行不一的矛盾性格。实践证明,单向灌输和“填鸭式”的教育,这种方法是不可能获得良好的德育效果的。因此,德育教育只有独辟蹊径,大胆创新教育手段,在教学实践中,将先进的教学手段为我所用,根据学生、社会的实际和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接受能力,扩大学生的德育内需,“做到学生兴趣所在,德育所在,困惑所在,德育所在,问题所在,德育所在,发展所在,德育所在。”圈坚持德育有效性,就是要不断促发德育方法的优化和创新,真正提高德育主体的职业道德素质。

六、科学评价是德育教育创新的保证

新方向教育第3篇

大学化还是向社会开放?

美国传统的教师培养模式,是大学师范培养,因其对教育实践和现实关照不足,一直备受批评。从培养方式看,传统的大学化培养模式更多地注重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注重课程和学分,忽略教师教育技能的培养和应用,因此,培养出来的教师往往缺乏对真实教学情景中必要教学技能的掌握。从生源结构和培养规模看,师范专业与医学、法学等专业相比,很难吸引高素质考生和少数民族考生,不能及时满足特定学科、特定学区的师资需求,也无法为毕业生提供入职支持。

为了弥补师范培养的不足和缺陷,美国出现了选择性教师培养计划和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选择性教师培养主要是应对大学模式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在有志于教学工作的从事其他行业的人员中进行选拔,降低门槛,为培养教师开辟捷径,并为特定学区的需求提供师资。此计划推行后,有近1∕5的新教师就是通过这种途径进入中小学课堂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其培养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这一模式也伴随着“快餐式”的缺陷:因为要加快培养速度,它大大压缩了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与课时,短期速成无法保证未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师对多学科的适应性。

2001年,美国正式提出了城市教师驻校模式(Urban Teacher Residency Models,UTR)。这个项目专门针对郊区与城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城市教师教学水平低、流失率高等问题,将大学师范培养模式和选择性教师计划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形成了新的贯通职前、职后的教师培养模式,并在10年实践中逐渐丰富、定型。

大学、学区、社会共同给力

奥巴马政府执政后,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教师教育改革计划,用以兑现自己的承诺:让“每一间教室都有一位优秀教师”。在其一揽子教育改革计划中,城市教师驻校模式是其重点支持的项目之一。随即,全美掀起了一股城市教师驻校模式研究和实践的热潮,成立了全国性的城市教师驻校联合会(the Urban Teacher Residency United),同时各州纷纷推出本地实施方案,启动最早、最著名的当属芝加哥(Chicago’s Academy for Urban School Leadership,AUSL)和波士顿(the Boston Teacher Residency Program,BTR)。虽然各州在具体操作上略有不同,但大体都遵循了以下运作方式:

从培养对象看,驻校教师培养项目主要从有意愿从事教师行业并具有潜能的大学毕业生、各领域专业人员中进行选拔,通过培训和考核的学员将输送给师资严重短缺的城区学校,尤其是紧缺学科如数学、自然科学和特殊教育等。

从组织模式看,驻校教师培养项目由当地城市学区、具有学位授予资格的高校和非营利性非政府组织三方共同合作,其中,以学区内的一所或多所薄弱校作为项目培训基地校,派出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当地高校则邀请权威学者和社区领导者对学员进行学科知识和教学专业知识的培训,并最终授予学员硕士学位;非营利性非政府组织如基金会,主要负责提供资金和物质支持。

从培训流程看,经过前期选拔的学员不论有无教育行业工作经验,都要先参加5至6个月的职前集中培训,培训结束时,通过测试和评估的学员将获得实习教师资格证书,即获得驻校实习的资格。凭此资格,学员以一名全日制非正式教师的身份在公立学校开始驻校实习,每周有一至两天在指定高校攻读硕士学位相关课程,4天在基地校接受指导教师的一对一教学实践指导。

从师资配备看,每个基地校为每名学员配备一位资深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全方位观察、指导学员的教学和班级管理情况,并将自己的知识技能、经验心得传授给学员,帮助学员尽快由辅教学角色转变为主导性教学角色。

从培训内容看,驻校教师培养项目非常注重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结合,学员不但要学习任教科目的相关课程,还要学习教育学专业课程和贴近该学区特点的个性化课程,达到学术型和专业型的契合,有效提高教学技能和教学效果。

从后续设计看,学员在完成为期一年的驻校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后,将获得所在州颁发的教师资格证书和高校授予的硕士学位,并且按照规定必须在城市学区工作3至5年。在此期间,驻校毕业生还将持续得到由指导教师、往届学员、驻校学员等组成的互助网络的支持,享受课堂观摩指导、一对一专家咨询等强化辅导。

一种独特的教师培养模式

我们不难发现,相比以往的教师培养方式,城市教师驻校培养模式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和实效优势。

其一,培养体系融协同性与网络化于一身。

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组织都无法凭借一己之力完成,只有通过多个部门、组织的通力合作,才能从根本上改进教师培养模式、提高教师培养质量,进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驻校培养项目由学区基地校、高校和非营利性非政府组织协同合作,学员享受来自基地校、高校、指导教师、往届学员组成的强大的互助网络的支持,在这个网络中获得指点、分享收获。

其二,驻校培养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体。

与大学化师范培养注重理论学习不同,城市教师驻校培养课程专门针对驻校生而设计,围绕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展开讨论式、案例式学习。高校为驻校生传授理论知识,指导教师对驻校生教学进行全程观察和指导,从教学设计到实践驻校生都可以得到一对一的辅导和富有针对性的建议。就全美而言,波士顿在这方面的设计尤为细致,其驻校计划中的理论课程都是针对学区特定情况,要求驻校生在学习了某一教学方法后及时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学员们的上课录像由大家分享,并由师生共同分析这堂课的成功与不足,提出进一步改进建议。于是,在城市教师驻校模式中,学员们处于“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中,把通过课程习得的知识带入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和检验,实践中的困惑及时得到解答、解决,经验及时被肯定、积累。

其三,驻校生辅导将立体性与持续性相结合。

学员在为期1年的驻校培养中每周在基地校参加教学活动不少于4天,以一对一的方式由教学经验多、教学水平高的一线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接受全方位、立体化的辅导。驻校生由辅教学角色逐渐向主导性教学角色转变,指导教师采取逐渐放权的循序渐进的方式,让驻校生掌握越来越多的教学设计主动权、承担起越来越多的教学任务,整个培训期内保证为每名驻校生安排至少4周的全部课堂教学机会。这样,驻校生在培养项目中可以体验一学年完整的教学工作,经历一名教师在一学年内要完成的所有工作。并且,即使在驻校培养结束成为正式教师后,他们还会得到持续的专业指导。

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一面镜子

美国曾在全国范围内对导致教师流失的因素做过大规模调研,调查显示位居前三甲的因素是工资待遇、工作环境、职前培养与职后教育的质量。城市教师驻校培养模式通过职前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极大地提高了城市教师的留任率,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学区缺乏优秀教师和师资类型单一的问题。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城市教师驻校培养模式的成功实践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提供了现实参考。

首先,随着社会信息化、现代化的发展,教师教育也应当适应时展需要,应从封闭、单一的培养方式向开放、灵活的培养体系转变,搭建平台,调动多方力量形成合力,建立完善、切实的教师培养体系是教师教育的必由之路。

其次,教师教育的学术性和师范性并不矛盾。关于教师的学术性和师范性的讨论曾是影响教师教育改革方向的重要议题,美国城市教师驻校培养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教育是一个以学术性为基础,落脚于应用性的行业,教师既需要专业性学科知识,也需要综合性的教育专业技能,只有把学术性和师范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教师。

再其次,贯穿职前教育与职后辅导的培养模式是教师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教师发展是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渐进过程,是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在举一反三中不断增强的过程,是业务素质和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和继续学习中不断提升的过程。建立完备的伴随从教生涯全过程、具有针对性、提供切实支持的教师培养体系既是符合教师个体专业成长规律的理想模式,也是逐步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纵深化的有利平台。

参考文献:

① The Urban Teacher Residency Model [EB/OL]. http://,2012-3-09。

② 屈书杰、商霄杰,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美国“教师驻校培养计划”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11年第10期。

③ 张璇,奥巴马时期的美国教师教育改革对我国的启示[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第10期。

新方向教育第4篇

从设计内容上来看,产品服务系统设计不可简单地等同于服务设计。产品服务系统设计因其包含服务设计的内容,在国内学界、设计教育界常被简单地等同于服务设计。这是因为,两者都是以系统观为指导思想进行的设计活动,且两者最终的输出物中都包含服务。作为服务设计的唯一输出物一一服务的实质是可独立出售或与商品共同出售的一些行为、利益或满足,是通过服务操作系统、供应渠道提供和传递给被服务对象信息、材料、能量、产品、体验等内容的整体过程。对这一整体过程进行设计的服务设计,其目的是一个系统的解决方案,其实质是有计划的组织各种社会资源创造新的生活方式的设计活动。在服务设计中,即使最终输出物是附着于产品之上的服务形式,也只能认为服务才是设计内容。对服务形式的附着物一一产品的设计,仍然属于传统产品设计的范畴。而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的实质就是整合产品与服务的系统设计。包含以下三种类型(见图1)。第一种:以产品为导向的产品服务系统设i+o其特点为预设使用者或消费者持有产品,设计的任务是为提升产品的价值,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附加或整合一个新的服务,例如:产品的升级、维护修理等。第二种:以使用为导向的产品服务系统设计。其特点为产品是由服务提供者所拥有,通过经过改造后的销售渠道及支付系统,销售的是服务,而不是产品本身。其目的是通过共享所需产品的方式来增加物质产品的使用率。例如:共享、拖车和租赁服务。此时,在整个产品服务系统中,服务所占比重大于产品。第三种:以结果为导向的产品服务系统设计。其特点为实物产品可以被新的服务所替代,服务提供者通过优化系统结构来为消费提供更有效的服务。例如,在网络购物活动中,以在线支付系统来替代银行汇款方式。此时,在整个产品服务系统中,服务所占比重最大。由此看来,在产品服务系统设计中,产品与服务是不可割裂开来的,在不同的情况下,存在孰轻孰重的比较与选择。并且从产品开发的角度来看,产品服务系统设计是围绕产品生命周期每个阶段进行的设计,在产品规划、开发、生产、交付、使用、回收的过程中,对产品和服务的功能或结果进行预设。并且,其最终的输出物是一个新的商业模式/社会事务创新模式十技术解决方案(工程的、设计的)形式。这个商业模式/社会事务创新模式和技术解决方案的表述语言是进行统一化处理过的,能为设计师、工程师、企业家、社会组织所共同理解的。产品或服务是为了实现这一新的商业模式或社会事务创新模式的途径之一,其他的实现途径还可包括界面设计、交互设计、环境设计、包装设计、平面传达设计等。从设计教育的角度来看,产品服务系统设计涵盖的设计门类较之服务设计更为广泛,且最终输出物的形式具有灵活的选择性,即在以完成系统预设功能为前提条件下,可以根据诸如成本预算等控制条件,选择最终输出物的设计形式。这就意味着产品服务系统设计教育需要涉及产品设计、服务设计、界面设计、交互设计、环境设计、包装设计、平面传达设计等设计门类多方面的知识。但在目前国内的设计教育中,真正打破设计门类界限的专业没有出现。最常见是在掌握本专业技能与知识的基础上,选修其他专业课程的情况。究其原因,还是专业设置上是以具体的设计门类为分类标准,并没有实质性地将其纳入,个学科交叉的系统思维中进行思考与设置。对于课程的设置与教授还是局限在一个老师对应一门课、一群学生的教学模式。在欧美,产品服务系统设计一般放在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中,主要参与课程的学生一般都为多设计专业背景,还有诸如社会学、心理学、工程学、经济学等背景的学生一起参与课题设计。教授课程的教师一般由3一5人担任,教师的背景来源于不同专业门类,甚至也邀请校外业界专家从事某一段时间的教学与指导工作。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授课教师之间的互动能保证教学内容的全面和教授知识的多样化;学生相互之间的互动可以让其获取不同专业的实践经验与体验;而最终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帮助增加学生获取的信息与知识量的深度与广度,增强其思考的范围和深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实际获取的设计能力。

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的核心价值为策略设计产品服务系统设计首先可归结为一项创新策略。它需要以策略性的眼光来规划及设计产品服务系统,包括定义系统本身的元素构成、系统的功能、系统的结构(系统元素间的相互关系),实现系统的工具和实施方法等。这项工作类似于传统定义的产品的开发设计,需要在进行具体产品设计的之前,进行相应的设计定位,并规划每个开发步骤所需要完成的任务。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的核心内容如图2所示,我们可以看到:首先,策略的本质是根据形势和环境的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式,是一项进行规划的、广义上的设计活动。对于产品服务系统的定位其实是以何种策略完成何种功能的产品与服务整合系统的创新规划。这项工作不是针对单个具体的产品或服务,而是基于一个系统提供解决性方案。其次,策略还指通过设计获取竞争性优势的计划。在商业竞争中,是以超越对手、发展自己为目的,以争夺消费者,市场为主要内容,所展开的一系列全面性、长远性的谋略。这就意味着,在进行完产品服务系统的定位后,需要以策略性的思考来选择符合使用者需求的最佳结果,即设计输出物。这里使用者的概念不仅仅是指产品或服务的终端用户,它还包括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者、运输者、分销商、零售商、回收者等从,件产品或服务诞生之初,到其生命周期结束之后整个循环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人或组织一一利益共享者的概念。最后,产品服务系统设计还包含如何实现系统的问题,即为所有的设计使用者或参与者提供实现策略性目标的手段。例如,在商业设计项目中,需要提供给企业扩张现有产品的生命周期的方案,改善其进入现有市场的现有产品;为企业谋划出创新及改善的空间;为企业提供一份详细的工程预算,包括需要使用哪些材料、采取什么工艺、制造流程又是怎样,如何降低生产成本等等;此外,还可以为企业提供用户使用可行性及产品表现的参考。根据上述的思路,在未来的设计教育中,首先应培养学生进行策略性的规划和系统架构的能力,从根本上转变设计思维,打破缘自包豪斯时代的“形式追随功能”思想指导下、针对大批量生产制造的设计思维传统。其次,要通过搭建各学科协作的教学平台,在教授学生专业设计技能、知识与方法的同时,传授来自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以帮助其完成产品服务系统的最终实施与执行。最后,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的教学内容应紧扣中国社会转型的时代大背景,从多学科、多专业的维度解读政府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有机融合的需求和举措,解读企业从“中国制造”发展为“中国‘智’造”过程中的需求,构建基于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的政、产、学、研的可行合作模式和合作内容。

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的重点是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对于使用者户需求的分析是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研究的重点。前文也指出使用者的范围涵盖了产品服务系统整个生命周期中可能涉及到的人或组织,这些利益共享者的需求直接影响对产品服务系统的定位。如图2所示,每一项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的核心内容都与具体利益共享者的需求密切相关。在传统设计思维中,人的需求是与其社会生活中产生的问题相对应的。由问题导入的设计可以较为准确地设计出满足使用者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在产品服务系统中,利益共享者的需求是会发生重叠的现象,这些共同的需求就是进行设计时需要重点深入的地方。对于使用者需求资料搜集、分析的方法,需要借助跨学科的教学与协作来实现。目前,在国内工业设计的课程设置中,虽然已经有意识地加入了诸如社会学、心理学等分析作为个体的人或群体的人的教学课程,但由于不是主干课程,授课教师也未必是设计专业出身,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常常兴趣不大,也并不予以重视。到了实际课题设计的日创民,还是会以较为主观的视角去做设计,导致学科交叉的目的并没有真正实现。由此可见,需要完成一项产品服务系统的设计,不仅仅需要设计方面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工程学、经济学、传播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就目前国内工业设计教育的现状来看,对于“核心产品”和“核心服务”的设计与规划任务是可以胜任的。但对于其他方面则需要借助于多学科的交叉教学来实现。

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的流程与方法是基于传统产品开发设计、系统设计和服务设计的流程与方法之上发展起来的。一般而言,包含以下几个阶段(见图3)。在具体的项目设计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步骤、内容及方法。目前学界对于产品服务系统设计流程的学术探讨和经验验证尚未有定论。下面将以笔者参与完成的一个项目作为实例来进行说明。RaianAir项目是笔者在意大利留学期间完成的课题,其设计任务是帮助Raian。一一这个意大利中部的Pe“gna山谷中闭塞的小城,整合地方产业及自然资源,以吸引到更多的游客。Raian。是意大利中部的Pe“gna山谷中一个闭塞的小城,由于公共交通不便,很少有外面的人到这个小城来做客。但是离小城大约半小时车程的地方是意大利中部一个较有名的休闲城市,这个城市的露天海滩是意大利夏日度假的好地方。因此,偶尔也会有人顺道来这个宁静而又原汁原味的意大利小城旅游两、三夭。但是,这个小镇身处在Pe“gna山谷这个意大利自然资源保存最为完好的心脏部位,风景秀丽、居民质朴,仿佛世外桃源一样。

新方向教育第5篇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进了世界信息化的进程,也推进了教育现代化的步伐。教育技术从传统技术、普通媒体技术到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的多媒体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基于个人电脑和有线网络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随着蓝牙技术、WAP技术、GPRS系统以及UMTS系统的成功开发,基于无线通讯技术和移动计算设备的移动学习将会普及,从数字化学习到移动学习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移动学习是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数字化学习的扩展,具有移动性、高效性、广泛性、交互性、共享性、个性化等学习特征。与数字化学习相比较,移动学习不仅具备了数字化、多媒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特征,而且还具备了其独特的优势:学习者不再局限在电脑前,可以“随时、随地、随身”,“短、平、快”地进行学习。[1]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开展M-Learning研究。欧洲已有既彼此联系又相互独立的30多个M-Learning研究项目、赫尔辛基大学的基于WAP的移动学习系统、斯坦福学习实验室(SLL)、纽约Cohoes中学的Palm手持电脑进行测验、非洲的开放大学等等。

二、移动学习模式的构建

移动学习是一种在移动计算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的实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2]一个实用的移动学习系统要有先进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外,还必须同时兼顾学生、教师和教育资源这三个方面,将他们通过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移动学习的模式。

1.技术支撑

从移动学习的实现方式看,移动学习实现的技术基础是移动计算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即移动互联网技术,如WAP、“蓝牙”技术、GPRS、UMTS技术等。

(1)WAP(WirelessApplicationProtocol)即无线应用协议。它不仅包括一套用来实现无线Internet接入的协议,还包括一套无线应用程序的编程模型和语言规则。WAP编程模型主要基于遵守XML标准的无线标记(WML)和用于无线终端的微浏览器规范来制定的。也就是说,WAP是移动学习与Internet之间的纽带与桥梁,通过WAP技术,可以将Internet的大量信息及各种各样的业务引入到移动电话、PALM等无线终端之中,享受无穷无尽的网上资源。

(2)“蓝牙”(Bluetooth)技术,实际上是一种用于替代便携或固定电子设备上使用的电缆或连接线的短距离无线连接技术。利用"蓝牙"技术,能够有效地简化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和移动电话等移动通信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也能够成功地简化以上这些设备与Internet之间的通信,从而使这些现代通信设备与因特网之间的数据传输变得更加迅速高效,为无线通信拓宽道路。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蓝牙技术使得现代一些轻易携带的移动通信设备和电脑设备,不必借助电缆就能联网,并且能够实现无线接入因特网,其实际应用范围还可以拓展到各种家电产品、消费电子产品和汽车等信息家电,组成一个巨大的无线通信网络。

(3)GPRS(GeneralPacketRadioService)即通用无线分组业务,是一种基于GSM系统的无线分组交换技术,提供端到端的、广域的无线IP连接。也就是说,它可以提供用户在远离办公室和住宅时对互联网的访问,用户将始终处于连接和在线的状态,而只有在发出请求时才真正占有无线资源来收发数据,使用费用按照真实的传输比特数来计算,而不是在线的时间。GPRS的用途十分广泛,包括通过手机发送及接收电子邮件、在互联网上浏览等,是介于第二代和第三代之间的网络技术,也被称为“2.5G”。(4)UMTS(UniversalMobileTelecommunicationSystem)既通用移动通信系统,是国际电信同盟确认的3G主要的数据和服务技术。与GSM相比,UMTS有速度快、用途广、收费方式合理、投资成本低等优点。另外,每一语音通道的硬件设备成本只为GSM的一半。因此,使用UMTS技术建网的成本要比使用2G技术低,并且它能够提供支持语音和数据业务的更大容量、更加灵活的网络平台。随着3G通信技术的发展,任何媒体都能通过无线网络轻松传递,面向浏览器的移动设备将会很快得到推广,使移动学习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并将得到高质量的保证。

2.数据库资源的建设

作为数字化学习和移动计算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移动学习最直接的应用形式就是让学习者能够通过移动设备来实现数字化学习。因而,开发适用于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实际要求的移动学习资源是移动设备应用于教育领域的真正意义所在。数据库资源的建设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数据库资源是指经过技术处理,可以在移动设备上实现访问、浏览、传输、共享、修改、编辑等功能的数字化学习资源。(2)数据库资源管理要有一套专门的移动学习系统,来实现资源传输与显示、共享与交流。如建立“移动教育”信息网,建立移动教育服务站体系等。(3)数据库资源要具备切合实际、及时可信、易于操作处理、富有创造性等特点。(4)数据库资源为学习者提供一种具有情感性的操练环境。以测验与反馈为例,当学习者答对时,它会表示祝贺;答错时,则鼓励你重试。

3.学生的素养

21世纪学习者不再是一个只会吸纳大量事实信息的人,而是一个知道如何检索、评价和应用所需信息的人。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中,指出“21世纪学生的能力素质”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基本学习技能,二是信息素养,三是创新思维能力,四是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五是实践能力。移动学习更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移动学习把认知工具(移动设备)真正交给学生,使学生学会利用信息资源进行扩展性学习;学会借助移动设备进行讨论式学习;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奋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古人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在传统教学中,给学生很大程度上是“鱼”,不是“渔”,而移动学习中,学生可以完全与教师交流自己对课程的理解、自己的想法,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4.教师的素养

与传统教育相比,移动学习更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具备信息时代的教学观,重视教与学的理论研究,重视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学习手段,提供各种学习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氛围,提供学生方法,减少学习时间。教师不是把大量时间放在组织教案和讲解上,而是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集中在简化学生在利用资源时必需经历的实际步骤上。对教师来说看似“轻松”了,其实是角色的转变,教师重心放在把关学生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指导和启发学生学习,组织管理、设计评价等方面。对教师素养全面提高了。

三、移动学习———21世纪教育技术的新方向

移动学习是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和现代教育三者有机结合的产物,是知识经济社会人们教育需求和职业发展需求的反映,是现代社会人们工作流动性大、时间紧张的表现,是移动通信技术在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它代表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新方向。

1.从媒体发展的角度看

在教学过程中,媒体是教育教学信息交流的纽带和桥梁。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教育媒体来进行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的。教育媒体按其运用现代科技成果的情况,可分为传统教育媒体和现代教育媒体。教育媒体越来越先进,它们对学习过程所起的作用也就越来越大。

(1)传统教育媒体:教科书、图文资料、黑板、实物、模型、标本等。在教学过程中,它们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教学效果。

(2)现代教育媒体: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缩影性资料、电脑化资料等。现代教育媒体又可分为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觉媒体、交互媒体等。它们可以使学习者运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通过了解事物的形象、声音、变化和发展过程去获取信息,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在移动学习中使用的媒体,如手机、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现代通讯媒体,以为学习者提供快速的交互信息而见长,可以使学习“随时、随地、随身”发生。移动技术作为教育媒体给教学带来了更加光明的前途,它们的应用面积和使用频率将会超过一般的机器媒体。可以肯定,移动学习是21世纪教育技术的新进展,代表着教育技术新的发展方向。

2.从媒体对教学模式的影响看

发展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关键在于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归纳起来,以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4]

(1)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利用黑板、挂图、模型、教科书、参考书等媒体向学生灌输,学生自始至终处于被动。

(2)组合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利用现代教育媒体与传统教育媒体的有机组合控制教学过程,学生主动性体现不够。

(3)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教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软件进行教学,具有良好的交互界面,学习者必须通过一系列交互操作来进行学习。

(4)网络教学模式:利用网络资源,学生将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主动地按着自己的进度、兴趣和需求学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平等地通过“协商”进行交互学习。利用移动设备进行的移动教学模式,学习者不再被限制在电脑桌前,完全可以自主控制,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由此可见,移动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3.移动学习的发展前景

(1)未来将是一个移动互联的世界移动通信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它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固定网络,在今天已经相当普及。目前全球有15亿部移动电话,仅中国就达到2亿,并每月将以200万部的速度递增。到2005年多功能的手持设备(如PDA)的销量将超过笔记本电脑和台式电脑的销量之和;计算机无线网络用户将超过10亿。移动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移动通信设备的普及以及移动网络与因特网的结合为人们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获得教育,提供了物质基础。

(2)移动学习符合终身学习的要求未来的学习仅仅通过学校教育获取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要想适应未来快速变化和发展的社会,必须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同时未来的学习应该摆脱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移动技术和设备就能满足学习者对终身学习的需求。

(3)移动学习是未来远程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远程教育具有五大特征:师生分离、教育机构的影响、技术媒体的运用、师生双向交流以及学生群体的丧失。应该说,数字学习也基本具备这些特征,但移动学了这些特征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学习者不再局限于电脑桌前,可以自由自在、随时随地进行不同目的、不同方式的学习。[5]可见,移动学习的发展使学生在远程学习上更加自由。只要能够实现电话装置的无线通信连接,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学习,那么,未来的远程学习将是移动学习。

新方向教育第6篇

关键词:幼儿;自主性;创造性;个性风格

在以往的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所提供的形象是孩子的典范,培养出来的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式样。没有“自我”的感觉,这种给予大量模式给孩子临摹的方法,就会出现千人一面的结果,也就是家长眼中所认为的有个“样”的画。但现在美术教育者认为这会使孩子们失去了在绘画中天真的一面。失去了孩子自己的个性风格,最重要的是扼杀了孩子潜在的创造力和自我创造的意识。孩子主动积极是教育成功的关键,陈鹤琴先生说过“儿童不是皮球,更不是鸭子,而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好动的小孩。我们所需要的教育不是打气或塞鸭子,我们是要小孩的动,时刻的自动。”教师应以孩子的年龄特点,通过合理的教育方式,在教育过程中使孩子的自主性、自信心得到充分的培养。那么,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应该如何发挥幼儿的自主作用呢?

一、从小班开始,以色彩入手,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颜色和形状是客观事物的外在特征,幼儿认识客观世界都是始于外部特征,鲜艳的颜色对幼小儿童的视觉有这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儿童认识事物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所以幼儿们也有意无意地感知美、表现美,小小年纪就懂得挑衣服,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

洛克说过“儿童学习任何事情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特别想做的时候。”作为教育应该选择形式活泼生动的教学活动来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小孩子正处于涂鸦期。他们喜欢在地上或物体上尽情涂画,无规划、无秩序的地点划没有具体形象。这时期要注意他们脑、手的协调活动,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及自信心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把涂鸦设计成各种游戏,并使幼儿享受由涂鸦带来的。如“指点画、滚珠画、鞋印画”等。活动中先让幼儿观察五彩缤纷的花布,然后自己选择喜欢的不同形状的不了及颜色,让玻璃珠染上各种颜色放上不了上让其自由滚动,画出绚丽多彩的线条。这样的活动是孩子感知到鲜艳色彩的美,也点燃了绘画的热情。

二、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幼儿的探索力、创造力和表现力

幼儿富有好奇心,这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喜欢探求和了解事物,他们有着强烈的创造倾向,并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幼儿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表现积极,主动是幼儿自主性的表现。

陈鹤琴讲过:“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每一个活动都能扩大幼儿的视野,教师要指导他们观察自然、社会以及身边的各种事物,是孩子大胆、独立、自信,可促进创造才能的提高。如美术活动“宇宙世界”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乐于大胆地探索和发现问题。活动一开始,教师带领孩子观看有关宇宙世界的录像带,激发幼儿的兴趣,然后教师带幼儿进入“宇宙暗室”让幼儿自己亲身感受一下宇宙的奇妙,并提出相关的问题,是幼儿加深了对宇宙的认识,教师还提出新颖的设想。如“你们在宇宙想干什么?”“宇宙上会有些什么?”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绘画出心中的宇宙世界。有的孩子在宇宙上建了一个麦当劳,说要请外星人做好朋友,请他来尝一尝;有的孩子在宇宙上建了一个飘动的舞台在表演节目……30多个孩子有30多种想法,孩子们以自己全部的身心投入了活动,以自己的感受去体味发现及创造的乐趣。

三、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是促进幼儿创造性及自主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新方向教育第7篇

摘要:家政职业教育任重而道远。促进家政职业教育健康、高校发展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政府应从政策、法律、舆论导向等方面为家政职业教育保驾护航;学校应构建科学的家政职业教育学科体系,着力兴办家政职业教育院校;社会应成立合法规范的家政服务机构,让家政职业教育的价值得以充分实现。

关键词 :家政;职业教育;技能培训;职业教育发展

作者简介:陈燕,女,菏泽家政职业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教育、经络养生。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8-0024-02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升,城乡居民对提高家庭生活质量越来越关注,对家庭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同时,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家政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难得机遇。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家庭服务业又因人才严重匮乏、从业人员的总体水平不高等因素阻碍着该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更好地培养高技能、高素质家政人才来适应当今社会需要,是家政职业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国内外家政教育现状

众所周知,美国“家政女王”玛莎·斯图尔特、英国的“罗伯特管家”、菲律宾的“菲佣”已经是闻名世界的家政品牌。美国是最早将家政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的国家。1840年,第一部家政学论著在美国出版。1862年,美国政府正式通过立法并提供资金来鼓励社会各级学校广泛开设家政教育课程,高校成立家政系。目前,美国有780所大学设有家政系,部分高校还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1],家政学已涉社会、经济、资源、生态等各个领域。

日本也有很发达的家政研究,很多大学都开设家政系,也有很多专门的家政学院,主要是致力于鼓励学生生活自理和自立的能力。1947年之后,日本的各高等学校都相继设立了家政学部,有的高校还设有家政研究所。1987年日本家政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人数是过去25年间总数的4.5倍[2],由此可见,家政教育目前在日本已发展成为一个大的学科体系。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取缔了家政相关学科以后,可以说目前从小学到中学家政教育不管是从概念上还是课程上都是空白,等到读大学时突然有了家政专业,这大大降低了学生和家长对家政专业的认同感。1988年,武汉现代家政学校成为我国第一所家政专业学校,之后有了山东菏泽家政职业学院、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清远职业学院家政学院、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家政服务专业等为数不多的院校。

二、家政职业教育面临的困难

党的十八大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家庭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由于该行业的特殊性以及受传统观念制约等因素的影响,使家政职业教育发展困难重重。

(一)就业观念滞后,保障机制不完善

目前家政专业实际招生率普遍不高,生源问题阻碍了家政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原因在于,人的思想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学生和家长对家政服务理解存在偏见,很多人把家政服务视为“佣人、保姆”社会低等职业,认为该职业不稳定、保障性差、待遇低、不体面。同时,家政服务业也缺乏相应的制度体系,家政服务员一般不与服务方签订相应的劳动协议,以至于双方产生了纠纷、伤害得不到《劳动法》等现有法律的保护。这就使得年轻人内心排斥从事家政服务工作,因此,也影响到了家政院校的招生来源。

(二)服务市场混乱,就业市场待规范

由于家政服务业的新兴性,其准入标准和行业守则尚未健全,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属于低层次的服务市场形态。现在社会上多数家政服务公司是中介类型,大多提供介绍保姆、清理卫生等简单服务,从业者流动性很大,管理不严格,缺少后续服务,导致家政行业不能正常有序发展,再加上家政行业的利润不是特别丰厚,无力给服务人员提供优厚的待遇,这就难以吸引优秀家政人才加入该行业。也使得家政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就业市场,转而从事其他行业,这无疑对家政职业教育的后续发展构成瓶颈。

(三)培训质量不高,市场需求难满足

虽然高职院校具有办好家政职业教育的自身优势,但由于家政职业教育是伴随该行业发展而出现的新的育人方向,并没有太多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而且课程覆盖面广、知识丰富、培训层次多样,要求学生既具备全面的家政科学知识,而且又要熟练的操作技能,应满足初、中、高三个等级的家政服务需求,这对高职院校师资、专业建设、实训基地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后,由于职业院校普遍缺乏资金,难以保证教学硬件设施的供给,所设专业和课程很难满足市场的高端需求。

三、发展家政职业教育的建议

(一)提高职业认可度

当务之急就是解决生源问题,再好的教育没有学生报名过来学习也形同虚设。因此,首先应进行学生就业观的转变,除了依靠社会、市场环境的改变外,还需要家政教育理念的转变。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家政教育的经验,通过广泛地开展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来实现。[3]“正规教育,即从学前、小学、中学、各种技术和社区学院,直到学院、大学、研究生和博士生教育所形成的‘发展阶梯’。非正规教育,主要指各种成人家政教育。”通过这两种方式,从小培养学生对家政学及家庭服务的深度了解。另外,通过各种媒介渠道大力宣传家政业的积极作用,使人们逐步改变传统观念的认识误区,让家政业以崭新的职业面貌走进市民心中。

(二)制定相关法规措施

2014年,总书记提出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制政府,那么家政服务业无论从业者还是经营者都也应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来进行保障。因此,政府应将近期发展与长期规划相结合,制定合乎地方实际情况的发展纲要;逐步制定该行业从业人员的权益保障条例,以制度化、法律化的力度保证其健康发展。对于家政服务机构而言,政府应建立行业标准,严把市场准入关,严肃查处违法经营活动,净化家政服务市场;另外,要大力支持优秀家政服务公司做大做强,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支持。

(三)培训内容与时俱进

目前,学生可能对理论和概念的掌握非常清晰,但当面对真实的社会场景和各类人群时,却不知所措,甚至简单、基本的问题都处理不好。因此,无论从服务内容的覆盖面还是服务内容的质量要求上,都要与时展的节奏相协调,与当今社会需求相匹配。学校教学应具备一定的前瞻性,来满足各类家庭不同内容、层次的需求;培养过程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技能强化与素养双提升,针对教育对象施以不同侧重的教育培训,力保每位学员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四)加强培训软硬件建设

当今,家政服务的内涵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洗衣做饭,这就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社会实践。因此,实训基地的完善与否直接决定着家政从业人员培育质量的高低,作为职业院校,应想办法多渠道筹集资金进行实训基地建设,也可以与家政行业联合,借助各界社会的力量强化实训基地建设、拓展学生就业渠道。另外,还要充分调动在家政行业有建树、特长的从业人员,使之加入到家政教育的教师队伍中;加大学术交流,定期组织学生和教师到相关院校进行学习;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应至少每学期进行一次职业培训,以拓展视野,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当代中国家政学科建设研究课题组.论当代中国家政学科建设的思想基础[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4):16-24.

[2]刘智萍,冯觉新.家政学专业:提高生活品质社会急需[N].中国教育报,2006-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