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小学德育重点(合集7篇)

时间:2023-06-29 16:41:42
小学德育重点

小学德育重点第1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体育课程评价渗透

不论是在学校教育还是在社会教育中,德育教育都占据这非常重要的位置。陶行知曾说过:“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体育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小学体育教育对德育教育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体育教育和德育教育都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并且此两者是相互扶持,相互促进的,使学生的思想更成熟,意志更坚定。所以体育教育促进着德育教育,德育教育又影响着体育教育。

一、让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中

在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鲜明教育教学意义的教材还比较多,如:在身体素质训练过程中可以通过耐力和力量的训练,则可以磨炼其意志力和锻炼刻苦耐劳的品质。另外组织各样的集体比赛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及集体责任感,所以在体育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的利用德育教育题材,并结合学生,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德育的渗透,以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在课程的开课前,可以有效的针对此次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及制定好教学活动的规则,以便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在课堂进行的过程中,对于一些不可预见性的事情进行合适的评价及及时的引导则是德育教育最好的渗透和体现,正应了“润物细无声”这句诗。将教育的引导性原则充分的体现出来。

二、至关重要的教学评价

在小学教育中,课堂教学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教学手段,而且在评价过程中也是充满了人文关怀,教师灵活多样的评价,能使学生感觉如沐春风。积极正面的评价以及温和的教导式评价都对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是一种呵护和滋养。所以要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加强,就离不开老师的表扬和鼓励。这样在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能不断的完善自我。不过一味的鼓励和表扬也是不可取的。只有将鼓励表扬和批评指正适时合理的结合起来,并抓住时机的运用,才能让学生更为清楚的认识自己,才能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提升自己。

三、树立榜样渗透德育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学习模仿的阶段,所以榜样教学就给小学生提供了既直观又鲜明的学习模板,让学生在模仿中不知不觉的学到技能获得技巧,从而提升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可以播放奥运冠军选手平时训练过程的视频,让孩子们了解到,每一位金牌获得者的辛苦付出,汗水与泪水的交织,让孩子们也认识到成功的喜悦背后总是有挫折和伤痛一路伴随,并且明白想要取得成功就需要百折不挠的坚持。不过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实际上是最好的榜样,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拥有的存在感非常强。所以教师需要十分重视自身的修养,在言谈举止中,在行为规范上都要严格的要求自己,力求在潜移默化中教导学生,从而达到德育的教育目的,在工作上,认真负责,待人谦逊,热爱学习,身体力行的为学生做好表率。在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上,自己一定要做到,并且要做得更好,真正的成为学生可学习的模范,不论是在教育教学中还是在生活中都能成为学生发展之路上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小学德育重点第2篇

1开展“小事”活动,规范学生言行

第一维度——学校德育八件小事:上下楼梯不推挤;见到老师先行礼;教室桌椅、书籍放整齐;指甲常剪、衣服常换、头发常理;同学有困难热心帮助;校内有纸屑随手捡起;课内课外主动学习;学会谦让,宽宏大气。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我规范意识和集体主义思想,在校做一名好学生。

第二维度——家庭德育八件小事:学会做饭;自己洗衣;来客倒茶;在外留宿,家长同意;放学回家,不进网迪;自己房间,学会整理;父母生病,问候几句;需要东西,耐心解释。目的是培养学生懂礼节、有孝心,在家做个好孩子。

第三维度——社区德育八件小事:遇到困难说“请帮助”;到别人家做客不乱翻;别人说话不打断;见到长辈主动打招呼;遇到老人要搀扶;社区环境要保护;邻居有困难主动帮助;坏人恶习敢呵斥。目的是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

为把“小事”活动抓出成效,可开展“手把手、早放手、做对手”的“三手”活动,把八件小事分成三个阶段,层层推进。“手把手”就是初一新生入学后,学校将八件小事印发给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如何去做;“早放手”就是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做对手”就是开展各种竞赛,增强学生竞争意识,形成公平竞争观念,在竞争中共同进步。

2填写《健康成长报告书》,激励学生进步

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可以为每位学生印发一本《健康成长报告书》。大致内容可分三部分:“个人基本情况”部分,包括姓名、性别及出生年月、所在班级和班主任、家庭情况、主要亲戚姓名及联系方式;“自我画像”部分,包括“我”的理想、近期目标、座右铭、闪光点、不足点、需要克服的困难、曾战胜过挫折的经验、心中成功的人及事迹;“我的成长进程”部分,包括“我”做的最值得骄傲的事、做的不满意甚至事与愿违的事及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校评价。《健康成长报告书》像一面镜子,既可以时刻警示学生不断更新自我,同时可以帮助学校、教师、家长及时把握学生成长轨迹。它可以作为学生成长小档案永远保存,也可以作为班级、学校管理小档案,在班级、学校管理中发挥作用。

3成立心理咨询中心,健全学生人格

学校应成立心理教育咨询中心,由校长直接领导,年级组长任本年级的心理辅导负责人,班主任任班级心理辅导教师。心理教育咨询中心既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又应是学生的成长导师。每年新生入校,心理咨询中心可以组织“争当班级小主人,我为学校添光彩”的主题讲座,帮助新生适应新环境,鼓励学生敢于挑战、学会自强,激发新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班级主人翁精神。针对部分成绩暂时落后而产生“破罐子破摔”思想的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可以组织以“我相信我能行”为主题的讲座,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使他们一心扑在学习上。心理教育咨询中心还应设立信箱,实行每周咨询开放日,接受学生的心理咨询并提供有效帮助。让一些在学校和班级管理中通过简单说教很难解决的棘手问题,在这里得到很好解决,帮助学生走出了心理阴影,重新振作起来。

4组织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发展

学校要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有效机制,把社会实践活动列入课表,使之系统化、制度化,通过社会实践引导学生主动发展。为了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生动有趣的社会实践中,用灿烂的地方文化、优良的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成就教育学生,激发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热情,学校可精心组织各种参观、瞻仰和考察活动。在一些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重要历史人物的诞辰和逝世日等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里,可以举行庆祝、纪念活动和必要的仪式,集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学校还应充分发挥共青团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积极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成立青年志愿者小组,定期到车站、农贸市场等场所参加服务工作,到福利院为孤寡老人定点服务,以学校命名“青年一条街”。

5注重德育自律,挖掘学生潜质

小学德育重点第3篇

[关键词]德育内容 层次 重点

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内容主要源自《小学德育纲要》(1993年)、《中学德育大纲》(1995年)等相关规定,内容较为丰富、复杂,需要对其层次及重点加以合理区分,以利教师在实际的德育过程中处理好各内容之间的内在层次、先后关系、实施重点等,取得较好的德育效果。

一、中小学德育内容的层次

现当代德育内容结构的一般趋势是从最基本的道德教育开始,因此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应当包括三个层次:

其一,规则层次的德育内容。这是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一些具体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律行为规则。如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孝敬父母,友爱同学,不打架、不骂人,不说谎,不恃强凌弱,不损坏公物,不随地吐痰,不乱扔乱放等等。

其二,原则层次的德育内容。这是对各种规则层次德育内容的一般概括,是在一般情况下必须遵守、特殊情况下可以变通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律行为准则。如热爱和平,但对于别国的侵略我们又必须要敢于说不,敢于以武力的方式将其驱逐出境;如诚实守信,但对于敌人的诱供,我们要敢于守口如瓶,善于“撒谎”,对于一些需要鼓励和赞美的人来说,有些“善意的谎言”可能要比“实话实说”更能取得实效;如尊重他人,有时并不意味着对他人的缺点甚至错误熟视无睹,只是在批评或指正时应做到真诚等等。

其三,理想层次的德育内容。这是对各项原则层次德育内容的高度概括,是学校大力提倡的、希望学生去追求的最高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律行为境界。如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中国共产党、爱社会主义,舍己为人、公而忘私、无私奉献,维护法律尊严、伸张人类正义、维护世界和平等等。

德育内容的三个层次教育对学生的行为具有不同的教育功能:理想层次的德育内容主要起激励作用,原则层次的德育内容主要起指导作用,规则层次的德育内容主要起规范作用。由于起激励作用的德育理想在中小学阶段实现的程度较低,加上德育理想一般较为宏大、抽象,不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教师一般也只是发发倡议、喊喊口号,很少也很难去监督学生的发展水平。相比而言,起指导作用和规范作用的原则和规则层次的德育内容,因其可操作性较强,则较便于实施和监控。同时理想层次也必须通过原则和规则层次来落实,所以我们与其空喊口号,让德育理想成为空中楼阁,不如立足实际,脚踏实地从规则与原则层次做起,让德育理想“落”下来,变得实在些,也许这样反而会收获“理想”的果实。

二、中小学德育内容的重点

依据德育内容三个层次的划分,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的重点应当包括或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

基本道德是个体生活的基础性道德要求。基本道德往往是历史上传承下来为人类社会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我认为道德教育在内容上要选择那些相对恒定的德目来进行。比如勤劳、勇敢、诚实、守信、公正等基本德目。这些德目虽然具有历史的、民族的、文化的差异,但他们包含着人类文明共同的、基本的价值取向。我认为这些基本的东西要通过价值传递给下一代。”[1]“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总将有着和我们祖先同样的需要。那就是,愉快、勇敢地度过我们的一生,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保持那些指导我们更好成长的品质。这些品质是欢乐、爱、诚实、勇敢、信心等等”。[2]

德育的基础正是要教会学生做人。所以诸如公平、正直、诚实、勤劳、勇敢、仁爱等等基本的道德品质应当成为中小学德育的奠基性内容。

2.国民公德教育

国民公德教育是指通过德育对本国的国民给予的一种作为合格国民(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的公共政治立场、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法制观念等的教育。它的目的在于形成本国国民基本的集体意识、国家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主要包括德育内容中的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

为何强调在中小学加强国民公德教育呢?第一是因为,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主与法制意识对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当前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教会学生采取一种积极关心、参与建设的集体主义的立场,在对集体至上和利己主义理性思考的基础之上,结合集体利益第一的原则,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巩固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将抽象的爱国与现阶段爱社会主义、积极准备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结合起来,将狭隘的民族主义与爱护世界和平、维护全人类的福祉、做世界的中国人结合起来,将民族自尊、自信心与虚心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文化结合起来,将爱国情感与实际的、点滴的爱国行动结合起来,而不是“网络上那么多豪言壮语,可在现实中情况却似乎正好相反”[3];将崇尚高尚的道德品质与遵循最起码的社会道德防线——民主与法制结合起来,将善良的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热情与遵循民主与法制的方式结合起来,将公民的权利意识与公民的义务意识结合起来。第二是因为,当前我国中小学的国民公德教育显得有些空泛与理想化,未能取得较好的实效,同时随着国际交往的频繁,出现了崇洋媚外、丧失民族自信心的不良倾向,一些人甚至不顾国格而走入歧途。因此,清务必“尊重你们的国家和文化。你们可以穿得像个法国人,说话像个日本人,但请你们内心一定得是个中国人”。[4]

3.社会公德教育

其实社会公德教育和国民公德教育可统归为公德教育,之所以将两者区分开来是因为,第一,两者虽都属于公共品德(道德),但公共的领域不同,国民公德侧重于强调在国家生活中怎样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而社会公德则侧重于在社会日常公共生活中怎样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第二,我国传统上较重视“家”与“国”,而忽视了处于两者之间的社会生活,导致了在一些社会公共领域中社会公德意识贫乏的局面。如当众喧哗,在公共场所吸烟、不讲文明等等。

社会公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让学生不论在学校、在家庭还是在公共场所都能自觉遵守文明行为规范。“‘文明行为习惯’的内容广泛,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看起来似乎全是日常小事,但却是一个有教养的人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内涵的标志或表现。”[5]文明行为教育的具体内容很多,诚如《小学德育纲要》所强调的“教育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他人,对人热情有礼貌,说话文明,会用礼貌用语,不打架、不骂人;初步掌握在家庭、学校、社会上待人接物的日常生活礼节;遵守学校纪律和公共秩序;讲究个人卫生,保护环境整洁;爱护公共设施、文物古迹,爱护花草、树木,保护有益动物”。

文明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应当同对个体内部心灵的精神培育结合起来,避免出现外表很有“教养”,实则虚伪、狭隘的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同时也需要注意,行为规范也是人为的准则,具有相对性、发展性、动态性,“应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有关规范的制定、修改和执行当中去,让学生做规范的主人而非奴隶”。[6]

4.家庭美德教育

家庭道德关系处理始终是个体人生的第一议题。家庭美德教育既关系个人的幸福,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风尚。中国是一个十分注重家庭伦理的国度,中国人始终相信“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明确指出:“爱国主义的神圣情感来自母亲。”[7]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念正在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如离婚率上升已成为学校德育的不利因素之一。从这一意义上说,我们也应当未雨绸缪,在学校德育中加强家庭美德教育。

家庭美德的教育内容也是很广泛的,诚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所强调的“要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

5.信仰道德教育

“所谓‘信仰道德教育’是指以终极价值体系建立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在中国的文化和体制之中,其主要内涵是:第一,要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第二,要进行理想教育。”[8]儿童、少年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应当成为中小学德育的重点内容和根本任务。

理想是人奋斗的目标,是人们对未来的憧憬与追求,是人们奋发向上的源泉。青少年是充满着理想的时期,向青少年进行理想教育,始终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理想也是人的精神内核之一,理想的培育是德育的最高目标,同时也是德育工作的基础。只有确立了正确的人生理想,学生才可能有健康、自觉的价值生活,才能有真正合乎道德的行为,形成真正的文明行为习惯?

以上分析了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的三个层次及五个方面的重点,其实这种区分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有一定的阶段性与针对性。实际上,德育内容的每一个方面都应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我们应当努力吸取世界各国德育的先进经验,结合国情,遵循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将学校德育的内容进行不断优化和落实,以取得较好的德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89.

[2]商继宗.中小学比较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95~196.

[3][4]Yaleon.让中国人汗颜的帖子[J].读者.2004(2).29.

小学德育重点第4篇

[关键词]德育内容 层次 重点

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内容主要源自《小学德育纲要》(1993年)、《中学德育大纲》(1995年)等相关规定,内容较为丰富、复杂,需要对其层次及重点加以合理区分,以利教师在实际的德育过程中处理好各内容之间的内在层次、先后关系、实施重点等,取得较好的德育效果。

一、中小学德育内容的层次

现当代德育内容结构的一般趋势是从最基本的道德教育开始,因此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应当包括三个层次:

其一,规则层次的德育内容。这是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一些具体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律行为规则。如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孝敬父母,友爱同学,不打架、不骂人,不说谎,不恃强凌弱,不损坏公物,不随地吐痰,不乱扔乱放等等。

其二,原则层次的德育内容。这是对各种规则层次德育内容的一般概括,是在一般情况下必须遵守、特殊情况下可以变通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律行为准则。如热爱和平,但对于别国的侵略我们又必须要敢于说不,敢于以武力的方式将其驱逐出境;如诚实守信,但对于敌人的诱供,我们要敢于守口如瓶,善于“撒谎”,对于一些需要鼓励和赞美的人来说,有些“善意的谎言”可能要比“实话实说”更能取得实效;如尊重他人,有时并不意味着对他人的缺点甚至错误熟视无睹,只是在批评或指正时应做到真诚等等。WWw.133229.CoM

其三,理想层次的德育内容。这是对各项原则层次德育内容的高度概括,是学校大力提倡的、希望学生去追求的最高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律行为境界。如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中国共产党、爱社会主义,舍己为人、公而忘私、无私奉献,维护法律尊严、伸张人类正义、维护世界和平等等。

德育内容的三个层次教育对学生的行为具有不同的教育功能:理想层次的德育内容主要起激励作用,原则层次的德育内容主要起指导作用,规则层次的德育内容主要起规范作用。由于起激励作用的德育理想在中小学阶段实现的程度较低,加上德育理想一般较为宏大、抽象,不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教师一般也只是发发倡议、喊喊口号,很少也很难去监督学生的发展水平。相比而言,起指导作用和规范作用的原则和规则层次的德育内容,因其可操作性较强,则较便于实施和监控。同时理想层次也必须通过原则和规则层次来落实,所以我们与其空喊口号,让德育理想成为空中楼阁,不如立足实际,脚踏实地从规则与原则层次做起,让德育理想“落”下来,变得实在些,也许这样反而会收获“理想”的果实。

二、中小学德育内容的重点

依据德育内容三个层次的划分,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的重点应当包括或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

基本道德是个体生活的基础性道德要求。基本道德往往是历史上传承下来为人类社会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我认为道德教育在内容上要选择那些相对恒定的德目来进行。比如勤劳、勇敢、诚实、守信、公正等基本德目。这些德目虽然具有历史的、民族的、文化的差异,但他们包含着人类文明共同的、基本的价值取向。我认为这些基本的东西要通过价值传递给下一代。”[1]“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总将有着和我们祖先同样的需要。那就是,愉快、勇敢地度过我们的一生,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保持那些指导我们更好成长的品质。这些品质是欢乐、爱、诚实、勇敢、信心等等”。[2]

德育的基础正是要教会学生做人。所以诸如公平、正直、诚实、勤劳、勇敢、仁爱等等基本的道德品质应当成为中小学德育的奠基性内容。

2.国民公德教育

国民公德教育是指通过德育对本国的国民给予的一种作为合格国民(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的公共政治立场、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法制观念等的教育。它的目的在于形成本国国民基本的集体意识、国家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主要包括德育内容中的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

为何强调在中小学加强国民公德教育呢?第一是因为,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主与法制意识对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当前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教会学生采取一种积极关心、参与建设的集体主义的立场,在对集体至上和利己主义理性思考的基础之上,结合集体利益第一的原则,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巩固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将抽象的爱国与现阶段爱社会主义、积极准备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结合起来,将狭隘的民族主义与爱护世界和平、维护全人类的福祉、做世界的中国人结合起来,将民族自尊、自信心与虚心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文化结合起来,将爱国情感与实际的、点滴的爱国行动结合起来,而不是“网络上那么多豪言壮语,可在现实中情况却似乎正好相反”[3];将崇尚高尚的道德品质与遵循最起码的社会道德防线——民主与法制结合起来,将善良的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热情与遵循民主与法制的方式结合起来,将公民的权利意识与公民的义务意识结合起来。第二是因为,当前我国中小学的国民公德教育显得有些空泛与理想化,未能取得较好的实效,同时随着国际交往的频繁,出现了崇洋媚外、丧失民族自信心的不良倾向,一些人甚至不顾国格而走入歧途。因此,清务必“尊重你们的国家和文化。你们可以穿得像个法国人,说话像个日本人,但请你们内心一定得是个中国人”。[4]

3.社会公德教育

其实社会公德教育和国民公德教育可统归为公德教育,之所以将两者区分开来是因为,第一,两者虽都属于公共品德(道德),但公共的领域不同,国民公德侧重于强调在国家生活中怎样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而社会公德则侧重于在社会日常公共生活中怎样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第二,我国传统上较重视“家”与“国”,而忽视了处于两者之间的社会生活,导致了在一些社会公共领域中社会公德意识贫乏的局面。如当众喧哗,在公共场所吸烟、不讲文明等等。

社会公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让学生不论在学校、在家庭还是在公共场所都能自觉遵守文明行为规范。“‘文明行为习惯’的内容广泛,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看起来似乎全是日常小事,但却是一个有教养的人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内涵的标志或表现。”[5]文明行为教育的具体内容很多,诚如《小学德育纲要》所强调的“教育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他人,对人热情有礼貌,说话文明,会用礼貌用语,不打架、不骂人;初步掌握在家庭、学校、社会上待人接物的日常生活礼节;遵守学校纪律和公共秩序;讲究个人卫生,保护环境整洁;爱护公共设施、文物古迹,爱护花草、树木,保护有益动物”。

文明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应当同对个体内部心灵的精神培育结合起来,避免出现外表很有“教养”,实则虚伪、狭隘的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同时也需要注意,行为规范也是人为的准则,具有相对性、发展性、动态性,“应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有关规范的制定、修改和执行当中去,让学生做规范的主人而非奴隶”。[6]

4.家庭美德教育

家庭道德关系处理始终是个体人生的第一议题。家庭美德教育既关系个人的幸福,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风尚。中国是一个十分注重家庭伦理的国度,中国人始终相信“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明确指出:“爱国主义的神圣情感来自母亲。”[7]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念正在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如离婚率上升已成为学校德育的不利因素之一。从这一意义上说,我们也应当未雨绸缪,在学校德育中加强家庭美德教育。

家庭美德的教育内容也是很广泛的,诚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所强调的“要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

5.信仰道德教育

“所谓‘信仰道德教育’是指以终极价值体系建立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在中国的文化和体制之中,其主要内涵是:第一,要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第二,要进行理想教育。”[8]儿童、少年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应当成为中小学德育的重点内容和根本任务。

理想是人奋斗的目标,是人们对未来的憧憬与追求,是人们奋发向上的源泉。青少年是充满着理想的时期,向青少年进行理想教育,始终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理想也是人的精神内核之一,理想的培育是德育的最高目标,同时也是德育工作的基础。只有确立了正确的人生理想,学生才可能有健康、自觉的价值生活,才能有真正合乎道德的行为,形成真正的文明行为习惯?

以上分析了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的三个层次及五个方面的重点,其实这种区分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有一定的阶段性与针对性。实际上,德育内容的每一个方面都应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我们应当努力吸取世界各国德育的先进经验,结合国情,遵循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将学校德育的内容进行不断优化和落实,以取得较好的德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89.

[2]商继宗.中小学比较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95~196.

[3][4]yaleon.让中国人汗颜的帖子[j].读者.2004(2).29.

小学德育重点第5篇

[关键词]德育内容 层次 重点

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内容主要源自《小学德育纲要》(1993年)、《中学德育大纲》(1995年)等相关规定,内容较为丰富、复杂,需要对其层次及重点加以合理区分,以利教师在实际的德育过程中处理好各内容之间的内在层次、先后关系、实施重点等,取得较好的德育效果。

一、中小学德育内容的层次

现当代德育内容结构的一般趋势是从最基本的道德教育开始,因此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应当包括三个层次:

其一,规则层次的德育内容。这是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一些具体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律行为规则。如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孝敬父母,友爱同学,不打架、不骂人,不说谎,不恃强凌弱,不损坏公物,不随地吐痰,不乱扔乱放等等。

其二,原则层次的德育内容。这是对各种规则层次德育内容的一般概括,是在一般情况下必须遵守、特殊情况下可以变通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律行为准则。如热爱和平,但对于别国的侵略我们又必须要敢于说不,敢于以武力的方式将其驱逐出境;如诚实守信,但对于敌人的诱供,我们要敢于守口如瓶,善于“撒谎”,对于一些需要鼓励和赞美的人来说,有些“善意的谎言”可能要比“实话实说”更能取得实效;如尊重他人,有时并不意味着对他人的缺点甚至错误熟视无睹,只是在批评或指正时应做到真诚等等。

其三,理想层次的德育内容。这是对各项原则层次德育内容的高度概括,是学校大力提倡的、希望学生去追求的最高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律行为境界。如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中国共产党、爱社会主义,舍己为人、公而忘私、无私奉献,维护法律尊严、伸张人类正义、维护世界和平等等。

德育内容的三个层次教育对学生的行为具有不同的教育功能:理想层次的德育内容主要起激励作用,原则层次的德育内容主要起指导作用,规则层次的德育内容主要起规范作用。由于起激励作用的德育理想在中小学阶段实现的程度较低,加上德育理想一般较为宏大、抽象,不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教师一般也只是发发倡议、喊喊口号,很少也很难去监督学生的发展水平。相比而言,起指导作用和规范作用的原则和规则层次的德育内容,因其可操作性较强,则较便于实施和监控。同时理想层次也必须通过原则和规则层次来落实,所以我们与其空喊口号,让德育理想成为空中楼阁,不如立足实际,脚踏实地从规则与原则层次做起,让德育理想“落”下来,变得实在些,也许这样反而会收获“理想”的果实。

二、中小学德育内容的重点

依据德育内容三个层次的划分,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的重点应当包括或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

基本道德是个体生活的基础性道德要求。基本道德往往是历史上传承下来为人类社会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我认为道德教育在内容上要选择那些相对恒定的德目来进行。比如勤劳、勇敢、诚实、守信、公正等基本德目。这些德目虽然具有历史的、民族的、文化的差异,但他们包含着人类文明共同的、基本的价值取向。我认为这些基本的东西要通过价值传递给下一代。”[1]“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总将有着和我们祖先同样的需要。那就是,愉快、勇敢地度过我们的一生,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保持那些指导我们更好成长的品质。这些品质是欢乐、爱、诚实、勇敢、信心等等”。[2]

德育的基础正是要教会学生做人。所以诸如公平、正直、诚实、勤劳、勇敢、仁爱等等基本的道德品质应当成为中小学德育的奠基性内容。

2.国民公德教育

国民公德教育是指通过德育对本国的国民给予的一种作为合格国民(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的公共政治立场、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法制观念等的教育。它的目的在于形成本国国民基本的集体意识、国家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主要包括德育内容中的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

为何强调在中小学加强国民公德教育呢?第一是因为,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主与法制意识对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当前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教会学生采取一种积极关心、参与建设的集体主义的立场,在对集体至上和利己主义理性思考的基础之上,结合集体利益第一的原则,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巩固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将抽象的爱国与现阶段爱社会主义、积极准备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结合起来,将狭隘的民族主义与爱护世界和平、维护全人类的福祉、做世界的中国人结合起来,将民族自尊、自信心与虚心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文化结合起来,将爱国情感与实际的、点滴的爱国行动结合起来,而不是“网络上那么多豪言壮语,可在现实中情况却似乎正好相反”[3];将崇尚高尚的道德品质与遵循最起码的社会道德防线——民主与法制结合起来,将善良的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热情与遵循民主与法制的方式结合起来,将公民的权利意识与公民的义务意识结合起来。第二是因为,当前我国中小学的国民公德教育显得有些空泛与理想化,未能取得较好的实效,同时随着国际交往的频繁,出现了崇洋媚外、丧失民族自信心的不良倾向,一些人甚至不顾国格而走入歧途。因此,清务必“尊重你们的国家和文化。你们可以穿得像个法国人,说话像个日本人,但请你们内心一定得是个中国人”。[4]

3.社会公德教育

其实社会公德教育和国民公德教育可统归为公德教育,之所以将两者区分开来是因为,第一,两者虽都属于公共品德(道德),但公共的领域不同,国民公德侧重于强调在国家生活中怎样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而社会公德则侧重于在社会日常公共生活中怎样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第二,我国传统上较重视“家”与“国”,而忽视了处于两者之间的社会生活,导致了在一些社会公共领域中社会公德意识贫乏的局面。如当众喧哗,在公共场所吸烟、不讲文明等等。

社会公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让学生不论在学校、在家庭还是在公共场所都能自觉遵守文明行为规范。“‘文明行为习惯’的内容广泛,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看起来似乎全是日常小事,但却是一个有教养的人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内涵的标志或表现。”[5]文明行为教育的具体内容很多,诚如《小学德育纲要》所强调的“教育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他人,对人热情有礼貌,说话文明,会用礼貌用语,不打架、不骂人;初步掌握在家庭、学校、社会上待人接物的日常生活礼节;遵守学校纪律和公共秩序;讲究个人卫生,保护环境整洁;爱护公共设施、文物古迹,爱护花草、树木,保护有益动物”。

文明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应当同对个体内部心灵的精神培育结合起来,避免出现外表很有“教养”,实则虚伪、狭隘的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同时也需要注意,行为规范也是人为的准则,具有相对性、发展性、动态性,“应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有关规范的制定、修改和执行当中去,让学生做规范的主人而非奴隶”。[6]

4.家庭美德教育

家庭道德关系处理始终是个体人生的第一议题。家庭美德教育既关系个人的幸福,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风尚。中国是一个十分注重家庭伦理的国度,中国人始终相信“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明确指出:“爱国主义的神圣情感来自母亲。”[7]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念正在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如离婚率上升已成为学校德育的不利因素之一。从这一意义上说,我们也应当未雨绸缪,在学校德育中加强家庭美德教育。

家庭美德的教育内容也是很广泛的,诚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所强调的“要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

5.信仰道德教育

“所谓‘信仰道德教育’是指以终极价值体系建立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在中国的文化和体制之中,其主要内涵是:第一,要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第二,要进行理想教育。”[8]儿童、少年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应当成为中小学德育的重点内容和根本任务。

理想是人奋斗的目标,是人们对未来的憧憬与追求,是人们奋发向上的源泉。青少年是充满着理想的时期,向青少年进行理想教育,始终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理想也是人的精神内核之一,理想的培育是德育的最高目标,同时也是德育工作的基础。只有确立了正确的人生理想,学生才可能有健康、自觉的价值生活,才能有真正合乎道德的行为,形成真正的文明行为习惯?

以上分析了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的三个层次及五个方面的重点,其实这种区分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有一定的阶段性与针对性。实际上,德育内容的每一个方面都应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我们应当努力吸取世界各国德育的先进经验,结合国情,遵循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将学校德育的内容进行不断优化和落实,以取得较好的德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89.

[2]商继宗.中小学比较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95~196.

[3][4]yaleon.让中国人汗颜的帖子[j].读者.2004(2).29.

小学德育重点第6篇

[关键词]德育内容层次重点

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内容主要源自《小学德育纲要》(1993年)、《中学德育大纲》(1995年)等相关规定,内容较为丰富、复杂,需要对其层次及重点加以合理区分,以利教师在实际的德育过程中处理好各内容之间的内在层次、先后关系、实施重点等,取得较好的德育效果。

一、中小学德育内容的层次

现当代德育内容结构的一般趋势是从最基本的道德教育开始,因此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应当包括三个层次:

其一,规则层次的德育内容。这是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一些具体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律行为规则。如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孝敬父母,友爱同学,不打架、不骂人,不说谎,不恃强凌弱,不损坏公物,不随地吐痰,不乱扔乱放等等。

其二,原则层次的德育内容。这是对各种规则层次德育内容的一般概括,是在一般情况下必须遵守、特殊情况下可以变通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律行为准则。如热爱和平,但对于别国的侵略我们又必须要敢于说不,敢于以武力的方式将其驱逐出境;如诚实守信,但对于敌人的诱供,我们要敢于守口如瓶,善于“撒谎”,对于一些需要鼓励和赞美的人来说,有些“善意的谎言”可能要比“实话实说”更能取得实效;如尊重他人,有时并不意味着对他人的缺点甚至错误熟视无睹,只是在批评或指正时应做到真诚等等。

其三,理想层次的德育内容。这是对各项原则层次德育内容的高度概括,是学校大力提倡的、希望学生去追求的最高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律行为境界。如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中国共产党、爱社会主义,舍己为人、公而忘私、无私奉献,维护法律尊严、伸张人类正义、维护世界和平等等。

德育内容的三个层次教育对学生的行为具有不同的教育功能:理想层次的德育内容主要起激励作用,原则层次的德育内容主要起指导作用,规则层次的德育内容主要起规范作用。由于起激励作用的德育理想在中小学阶段实现的程度较低,加上德育理想一般较为宏大、抽象,不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教师一般也只是发发倡议、喊喊口号,很少也很难去监督学生的发展水平。相比而言,起指导作用和规范作用的原则和规则层次的德育内容,因其可操作性较强,则较便于实施和监控。同时理想层次也必须通过原则和规则层次来落实,所以我们与其空喊口号,让德育理想成为空中楼阁,不如立足实际,脚踏实地从规则与原则层次做起,让德育理想“落”下来,变得实在些,也许这样反而会收获“理想”的果实。

二、中小学德育内容的重点

依据德育内容三个层次的划分,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的重点应当包括或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

基本道德是个体生活的基础性道德要求。基本道德往往是历史上传承下来为人类社会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我认为道德教育在内容上要选择那些相对恒定的德目来进行。比如勤劳、勇敢、诚实、守信、公正等基本德目。这些德目虽然具有历史的、民族的、文化的差异,但他们包含着人类文明共同的、基本的价值取向。我认为这些基本的东西要通过价值传递给下一代。”[1]“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总将有着和我们祖先同样的需要。那就是,愉快、勇敢地度过我们的一生,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保持那些指导我们更好成长的品质。这些品质是欢乐、爱、诚实、勇敢、信心等等”。[2]

德育的基础正是要教会学生做人。所以诸如公平、正直、诚实、勤劳、勇敢、仁爱等等基本的道德品质应当成为中小学德育的奠基性内容。

2.国民公德教育

国民公德教育是指通过德育对本国的国民给予的一种作为合格国民(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的公共政治立场、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法制观念等的教育。它的目的在于形成本国国民基本的集体意识、国家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主要包括德育内容中的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

为何强调在中小学加强国民公德教育呢?第一是因为,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主与法制意识对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当前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教会学生采取一种积极关心、参与建设的集体主义的立场,在对集体至上和利己主义理性思考的基础之上,结合集体利益第一的原则,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巩固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将抽象的爱国与现阶段爱社会主义、积极准备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结合起来,将狭隘的民族主义与爱护世界和平、维护全人类的福祉、做世界的中国人结合起来,将民族自尊、自信心与虚心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文化结合起来,将爱国情感与实际的、点滴的爱国行动结合起来,而不是“网络上那么多豪言壮语,可在现实中情况却似乎正好相反”[3];将崇尚高尚的道德品质与遵循最起码的社会道德防线——民主与法制结合起来,将善良的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热情与遵循民主与法制的方式结合起来,将公民的权利意识与公民的义务意识结合起来。第二是因为,当前我国中小学的国民公德教育显得有些空泛与理想化,未能取得较好的实效,同时随着国际交往的频繁,出现了崇洋、丧失民族自信心的不良倾向,一些人甚至不顾国格而走入歧途。因此,清务必“尊重你们的国家和文化。你们可以穿得像个法国人,说话像个日本人,但请你们内心一定得是个中国人”。[4]3.社会公德教育

其实社会公德教育和国民公德教育可统归为公德教育,之所以将两者区分开来是因为,第一,两者虽都属于公共品德(道德),但公共的领域不同,国民公德侧重于强调在国家生活中怎样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而社会公德则侧重于在社会日常公共生活中怎样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第二,我国传统上较重视“家”与“国”,而忽视了处于两者之间的社会生活,导致了在一些社会公共领域中社会公德意识贫乏的局面。如当众喧哗,在公共场所吸烟、不讲文明等等。

社会公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让学生不论在学校、在家庭还是在公共场所都能自觉遵守文明行为规范。“‘文明行为习惯’的内容广泛,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看起来似乎全是日常小事,但却是一个有教养的人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内涵的标志或表现。”[5]文明行为教育的具体内容很多,诚如《小学德育纲要》所强调的“教育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他人,对人热情有礼貌,说话文明,会用礼貌用语,不打架、不骂人;初步掌握在家庭、学校、社会上待人接物的日常生活礼节;遵守学校纪律和公共秩序;讲究个人卫生,保护环境整洁;爱护公共设施、文物古迹,爱护花草、树木,保护有益动物”。

文明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应当同对个体内部心灵的精神培育结合起来,避免出现外表很有“教养”,实则虚伪、狭隘的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同时也需要注意,行为规范也是人为的准则,具有相对性、发展性、动态性,“应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有关规范的制定、修改和执行当中去,让学生做规范的主人而非奴隶”。[6]

4.家庭美德教育

家庭道德关系处理始终是个体人生的第一议题。家庭美德教育既关系个人的幸福,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风尚。中国是一个十分注重家庭伦理的国度,中国人始终相信“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明确指出:“爱国主义的神圣情感来自母亲。”[7]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念正在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如离婚率上升已成为学校德育的不利因素之一。从这一意义上说,我们也应当未雨绸缪,在学校德育中加强家庭美德教育。

家庭美德的教育内容也是很广泛的,诚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所强调的“要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

5.信仰道德教育

“所谓‘信仰道德教育’是指以终极价值体系建立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在中国的文化和体制之中,其主要内涵是:第一,要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第二,要进行理想教育。”[8]儿童、少年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应当成为中小学德育的重点内容和根本任务。

理想是人奋斗的目标,是人们对未来的憧憬与追求,是人们奋发向上的源泉。青少年是充满着理想的时期,向青少年进行理想教育,始终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理想也是人的精神内核之一,理想的培育是德育的最高目标,同时也是德育工作的基础。只有确立了正确的人生理想,学生才可能有健康、自觉的价值生活,才能有真正合乎道德的行为,形成真正的文明行为习惯?

以上分析了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的三个层次及五个方面的重点,其实这种区分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有一定的阶段性与针对性。实际上,德育内容的每一个方面都应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我们应当努力吸取世界各国德育的先进经验,结合国情,遵循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将学校德育的内容进行不断优化和落实,以取得较好的德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89.

[2]商继宗.中小学比较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95~196.

[3][4]Yaleon.让中国人汗颜的帖子[J].读者.2004(2).29.

小学德育重点第7篇

[关键词]德育内容 层次 重点

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内容主要源自《小学德育纲要》(1993年)、《中学德育大纲》(1995年)等相关规定,内容较为丰富、复杂,需要对其层次及重点加以合理区分,以利教师在实际的德育过程中处理好各内容之间的内在层次、先后关系、实施重点等,取得较好的德育效果。

一、中小学德育内容的层次

现当代德育内容结构的一般趋势是从最基本的道德教育开始,因此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应当包括三个层次:

其一,规则层次的德育内容。这是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一些具体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律行为规则。如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孝敬父母,友爱同学,不打架、不骂人,不说谎,不恃强凌弱,不损坏公物,不随地吐痰,不乱扔乱放等等。

其二,原则层次的德育内容。这是对各种规则层次德育内容的一般概括,是在一般情况下必须遵守、特殊情况下可以变通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律行为准则。如热爱和平,但对于别国的侵略我们又必须要敢于说不,敢于以武力的方式将其驱逐出境;如诚实守信,但对于敌人的诱供,我们要敢于守口如瓶,善于“撒谎”,对于一些需要鼓励和赞美的人来说,有些“善意的谎言”可能要比“实话实说”更能取得实效;如尊重他人,有时并不意味着对他人的缺点甚至错误熟视无睹,只是在批评或指正时应做到真诚等等。

其三,理想层次的德育内容。这是对各项原则层次德育内容的高度概括,是学校大力提倡的、希望学生去追求的最高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律行为境界。如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中国共产党、爱社会主义,舍己为人、公而忘私、无私奉献,维护法律尊严、伸张人类正义、维护世界和平等等。

德育内容的三个层次教育对学生的行为具有不同的教育功能:理想层次的德育内容主要起激励作用,原则层次的德育内容主要起指导作用,规则层次的德育内容主要起规范作用。由于起激励作用的德育理想在中小学阶段实现的程度较低,加上德育理想一般较为宏大、抽象,不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教师一般也只是发发倡议、喊喊口号,很少也很难去监督学生的发展水平。相比而言,起指导作用和规范作用的原则和规则层次的德育内容,因其可操作性较强,则较便于实施和监控。同时理想层次也必须通过原则和规则层次来落实,所以我们与其空喊口号,让德育理想成为空中楼阁,不如立足实际,脚踏实地从规则与原则层次做起,让德育理想“落”下来,变得实在些,也许这样反而会收获“理想”的果实。

二、中小学德育内容的重点

依据德育内容三个层次的划分,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的重点应当包括或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

基本道德是个体生活的基础性道德要求。基本道德往往是历史上传承下来为人类社会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我认为道德教育在内容上要选择那些相对恒定的德目来进行。比如勤劳、勇敢、诚实、守信、公正等基本德目。这些德目虽然具有历史的、民族的、文化的差异,但他们包含着人类文明共同的、基本的价值取向。我认为这些基本的东西要通过价值传递给下一代。”[1]“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总将有着和我们祖先同样的需要。那就是,愉快、勇敢地度过我们的一生,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保持那些指导我们更好成长的品质。这些品质是欢乐、爱、诚实、勇敢、信心等等”。[2]

德育的基础正是要教会学生做人。所以诸如公平、正直、诚实、勤劳、勇敢、仁爱等等基本的道德品质应当成为中小学德育的奠基性内容。

2.国民公德教育

国民公德教育是指通过德育对本国的国民给予的一种作为合格国民(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的公共政治立场、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法制观念等的教育。它的目的在于形成本国国民基本的集体意识、国家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主要包括德育内容中的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

为何强调在中小学加强国民公德教育呢?第一是因为,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主与法制意识对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当前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教会学生采取一种积极关心、参与建设的集体主义的立场,在对集体至上和利己主义理性思考的基础之上,结合集体利益第一的原则,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巩固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将抽象的爱国与现阶段爱社会主义、积极准备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结合起来,将狭隘的民族主义与爱护世界和平、维护全人类的福祉、做世界的中国人结合起来,将民族自尊、自信心与虚心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文化结合起来,将爱国情感与实际的、点滴的爱国行动结合起来,而不是“网络上那么多豪言壮语,可在现实中情况却似乎正好相反”[3];将崇尚高尚的道德品质与遵循最起码的社会道德防线——民主与法制结合起来,将善良的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热情与遵循民主与法制的方式结合起来,将公民的权利意识与公民的义务意识结合起来。第二是因为,当前我国中小学的国民公德教育显得有些空泛与理想化,未能取得较好的实效,同时随着国际交往的频繁,出现了崇洋、丧失民族自信心的不良倾向,一些人甚至不顾国格而走入歧途。因此,清务必“尊重你们的国家和文化。你们可以穿得像个法国人,说话像个日本人,但请你们内心一定得是个中国人”。[4]

3.社会公德教育

其实社会公德教育和国民公德教育可统归为公德教育,之所以将两者区分开来是因为,第一,两者虽都属于公共品德(道德),但公共的领域不同,国民公德侧重于强调在国家生活中怎样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而社会公德则侧重于在社会日常公共生活中怎样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第二,我国传统上较重视“家”与“国”,而忽视了处于两者之间的社会生活,导致了在一些社会公共领域中社会公德意识贫乏的局面。如当众喧哗,在公共场所吸烟、不讲文明等等。

社会公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让学生不论在学校、在家庭还是在公共场所都能自觉遵守文明行为规范。“‘文明行为习惯’的内容广泛,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看起来似乎全是日常小事,但却是一个有教养的人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内涵的标志或表现。”[5]文明行为教育的具体内容很多,诚如《小学德育纲要》所强调的“教育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他人,对人热情有礼貌,说话文明,会用礼貌用语,不打架、不骂人;初步掌握在家庭、学校、社会上待人接物的日常生活礼节;遵守学校纪律和公共秩序;讲究个人卫生,保护环境整洁;爱护公共设施、文物古迹,爱护花草、树木,保护有益动物”。

文明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应当同对个体内部心灵的精神培育结合起来,避免出现外表很有“教养”,实则虚伪、狭隘的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同时也需要注意,行为规范也是人为的准则,具有相对性、发展性、动态性,“应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有关规范的制定、修改和执行当中去,让学生做规范的主人而非奴隶”。[6]

4.家庭美德教育

家庭道德关系处理始终是个体人生的第一议题。家庭美德教育既关系个人的幸福,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风尚。中国是一个十分注重家庭伦理的国度,中国人始终相信“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明确指出:“爱国主义的神圣情感来自母亲。”[7]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念正在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如离婚率上升已成为学校德育的不利因素之一。从这一意义上说,我们也应当未雨绸缪,在学校德育中加强家庭美德教育。

家庭美德的教育内容也是很广泛的,诚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所强调的“要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

5.信仰道德教育

“所谓‘信仰道德教育’是指以终极价值体系建立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在中国的文化和体制之中,其主要内涵是:第一,要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第二,要进行理想教育。”[8]儿童、少年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应当成为中小学德育的重点内容和根本任务。

理想是人奋斗的目标,是人们对未来的憧憬与追求,是人们奋发向上的源泉。青少年是充满着理想的时期,向青少年进行理想教育,始终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理想也是人的精神内核之一,理想的培育是德育的最高目标,同时也是德育工作的基础。只有确立了正确的人生理想,学生才可能有健康、自觉的价值生活,才能有真正合乎道德的行为,形成真正的文明行为习惯?

以上分析了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的三个层次及五个方面的重点,其实这种区分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有一定的阶段性与针对性。实际上,德育内容的每一个方面都应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我们应当努力吸取世界各国德育的先进经验,结合国情,遵循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将学校德育的内容进行不断优化和落实,以取得较好的德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89.

[2]商继宗.中小学比较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95~196.

[3][4]yaleon.让中国人汗颜的帖子[j].读者.2004(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