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实现方法(合集7篇)

时间:2023-06-14 16:32:05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实现方法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实现方法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对接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4-091-03

随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课程在高校的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单纯的知识性和技能性教育,它是引导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实现个人职业理想的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质量,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就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对接。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对接,是指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的过程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靠拢,接合成为一体,共同完成提升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任务。这种整体对接是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的。从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两者的整体对接具有必要性、可行性和操作性。

一、整体对接的必要性

(一)内在的必要性: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结合大学生自身实际条件及其所处社会环境的客观情况和实际需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学习职业规划方法,确定职业发展的方向,并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做出合理规划的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道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按照社会发展要求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使他们形成符合我国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由此可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成体系,各有侧重点和针对性。但是,两者又存在着共同的基础,即都是为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教育体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对接的内在要求。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理论之一。这里的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本质和人性的全面发展,它是一个不断通过自我实践,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不断实现自由个性发展的过程。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要有健全的智力、健康的体魄、丰富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品德和人格,这些需要大学生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通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树立自身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将社会的发展和个性的发展、思想升华和自我意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够实现。而这正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对接的基础。

(二)外在的必要性:改善大学生就业状况的需要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关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大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变,进入高校的人数不断增加,高校毕业生数量也不断攀升,加之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加剧,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其中,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不足是重要的原因。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成功获得工作、保持工作以及转换工作时所具有的能力。就业能力是一种胜任力,它不仅包括大学毕业成功就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还包括一系列与工作岗位有关的个性特征。具体而言,有诚实正直、吃苦耐劳、责任感、主动性、上进心等一系列内在素质;有分析判断、善于思考、解决问题、独立工作、勤学好问、团队协作等处理工作能力;还有表达、领导、组织协调、人际交往、社会活动等社交领导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需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作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大学生明确职业目标和努力方向,侧重于大学生职业能力的长期系统的设计与培养,提高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理想信念、道德品质、价值观念的培育与养成。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对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就能够使大学生从思想、行动上都高度重视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大学生的充分就业和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整体对接的可行性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存在着很大程度的相关,这使得两者的整体对接具有可行性。

(一)教育目标的同一

就具体教育目标而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引导大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职业、观察社会,通过自我分析、自我判断和自我定位,做出恰当的职业设计和职业选择,最终实现自身的职业生涯目标和职业生涯理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从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点出发,通过解决大学生个体实际思想问题,推动大学生群体思想觉悟、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的普遍提高。两者都凸显了以人为本的个体教育目标。正是教育目标的同一,才使两者的整体对接成为可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更为具体,易于操作,同时也将教育且标的层次性与教育对象的多样性有机结合,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和补充。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通过大学生内化德育要求的过程,进一步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提高个人的能力和素质。

(二)教育内容的同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内容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仅是为学生设计职业方向,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能力等方面的教育,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应对社会的挑战。可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深化的过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也是为职业生涯规划确定方向的过程。两者在教育内容上的共同指向,为整体对接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因此,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要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发挥思想教育的导向、协调和激励作用。同时,要从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大学生日常的职业生涯规划之中,逐步达到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整体要求。

(三)教育方法的同样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引导大学生“认识自己”、“分析环境”、“合理选择”的过程,即知己、知彼、抉择的过程。其常用的方法有心理测评,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探索与权衡;职业信息搜集与分析,督促学生通过学习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体验职业实践,感受社会职场对大学生的专业要求和思想品德要求;职业生涯决策,通过掌握具体实用的决策方法,使学生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决定权,从而实现科学决策、合理规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包括认识方法和实施方法。其中,社会调查法、观察体验法、心理测试法、矛盾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因果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定性定量分析法以及疏导教育法、比较教育法、典型教育法、自我教育法和激励感染教育法是常用的方法。可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上有着交叉与重合。同样的教育方法,为两者的整体对接奠定了基础。

三、整体对接的操作性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对接不仅必要、可行,而且具有操作性。这种操作性是实现两者整体对接的重要保证。

(一)教育理念对接

随着教育部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通知的印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各高校已经普遍展开。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是更多地为大学生提供知识层面、技术层面和方法层面的指导,缺乏或较少地体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还没有真正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到自身的教育体系当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脱节、各自为阵、“两张皮”现象颇为严重,已经影响到教育的实效。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师生的教育理念出现了偏差。因此,要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对接,首先要完成教育理念的对接。

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念对接,就是要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思想;就是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引导作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作用;就是要突出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应共同作用于大学生健康发展的理念。

(二)教育内容对接

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对接:一是要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系统、全面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整个大学生活,在不同的教育阶段,都能进行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一年级,着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规划大学生涯;大学二年级,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大学三年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理念,锻炼学生的各种职业素养。这些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把职业道德、诚实守信、心理健康、人文素养、行为规范等不同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统一到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使教育的内容更加具体化。二是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合理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教育。人的生涯发展是一个自我设计与创造奋斗的过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教育,是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人格特征,清楚职业选择成功的条件,把学业知识和职业角色结合起来,从而使主客观条件和社会职业岗位达到最佳匹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利用职业性格测评、职业兴趣测评、职业能力测评等方式,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对不同的职业类型及职业角色有所认识,以便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所规划。

(三)教育方法对接

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法对接:一是要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有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方法。在职业生涯规划的知己阶段,运用自我教育法,能帮助大学生通过自我认识、自我选择、自我反省、自我调控,达到客观分析自己、全面了解自己、有效把握自己的目的,为展开职业生涯规划做准备。在职业生涯规划的知彼阶段,运用社会调查法、观察体验法、矛盾分析法、因果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能帮助大学生充分了解职场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在职业生涯规划的抉择阶段,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决策方法,能帮助大学生从多种抉择预选方案中做出最优的选择。二是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合理使用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方法。心理测验法能帮助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大学生个体的能力、兴趣、性格、气质及价值观等基本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借助“5W”归零思考法和SWOT策略分析法,能有效引导大学生注重自我的探索和澄清,明确自身发展的方向。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实现方法第2篇

关键词: 高校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对策与思考

随着我国持续十一年的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但在“就业难”的另一面,却存在着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与就业实际不相吻合,就业能力整体水平不高的问题,这实际上折射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缺乏,也反映出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滞后。完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大学生准确定位人生的发展方向和职业目标,有目的地指导大学生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提高就业竞争力,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有力措施,也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1.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1.1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没有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虽已处于发展阶段,但大部分大学生都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没有准确定位,抱着“船到桥头自然直”的态度。还有一些学生看似对未来发展有些想法,却不晓得该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等到大四就业时,受到家庭、社会等世俗观念的影响,盲目看重工资待遇、工作地点、工作环境等,而很少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发展方向和职业目标。这也导致了二次择业人数越来越多,出现了毕业前的“违约高手”和毕业后的“跳霸”。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对自己进行职业规划,或者职业规划不到位,从而无法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不仅造成了就业困难,而且制约了他们以后的发展。

1.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与指导机构不健全。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都是由就业指导机构或者学生处承担的,而他们的工作重心都集中在毕业生的就业服务或者在校学生的日常管理上,全程化、全员化的职业规划教育缺乏。这些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仅限于新生入学时的几节职业规划课和毕业前的几节就业指导课,内容单调,形式单一。也有部分高校引入了讲座、测评、职业规划大赛、职业咨询等多种形式。但这些职业规划教育都具有短期性,缺乏层次性与递进性,大学生缺乏机会真正深入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这也间接造成了在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影响了他们未来的职业选择和人生定位,影响了他们的成人成才。

1.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力量欠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门专业性很强,又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既要有丰富的就业指导经验,又要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还要具备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而目前大多数高校很少有专业化、职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通常都是由就业指导中心、学生处等部门的老师兼任,这些教师大多没有经过职业生涯相关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并不具备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资质和水平,再加上时间、精力投入的有限,他们在帮助大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确定职业取向,培养职业能力等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

1.4大学生自我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学校已经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但大部分学生仅仅为了完成学校要求的必修学分,很少有学生会真正剖析自我,分析职业现状和制订职业目标,更谈不上去执行和调整。学校在方法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但学生自身的不重视也是主要原因。步入大学以后,他们普遍没有了高考升学的压力,紧张与繁忙之后是对自身的放松,放松无节制,以至于每年都有学生不能顺利完成学业,生涯规划更无从谈起。也有一些学生对自己未来有一定想法,但缺少自我兴趣的分析和能力的测试,对专业的了解也是片面的,对专业是否喜爱及涉及的行业完全不知或知之甚少,导致他们对将来从事的职业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无法规划出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

1.5家庭与社会因素影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家庭的教育目标、生活水平、家长的职业态度等都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起着重要影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消费、教育与感情交流的基本单位,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他们对孩子就业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最早、最深、最细微、最全面。就社会因素来讲,求大于供,大学生职业选择的范围大,实现的程度就高;求小于供,则选择范围相对缩小,实现程度就低。有的大学生不在社会需求的方面发展自己的职业技能,而是盲目地按个人的兴趣、喜好进行培训。这样,虽然具备了某些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但不为社会现实所需,也无法凭此实现良好的发展。

2.完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2.1政府、社会和学校三位一体,形成合力,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各级政府要支持和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给予政策扶持,以制度保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实施。高校要勇担教育重担,并积极发挥好引导作用,要通过课堂教学、校园网、广播站、宣传栏、职业规划竞赛、专家讲座等多种途径大力宣传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让大学生自觉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此外,社会各界都要热情参与和大力支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项系统工程,要通过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舆论宣传,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

2.2高校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相结合,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高校要跳出单纯追求就业率的就业指导局限,要从培养当今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出发,构建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就能缓解就业压力。

学校可以通过加大对在校生源的分析、往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及就业市场的调查总结,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来指导和支撑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引导每位学生发现自身特点和个性特征、了解行业特色及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等,为每位学生建立一个指导档案。档案内容除了学生的基本资料外,还要对学生的生理状况、思想品德、能力倾向、个性特征、兴趣爱好、职业志向等内容进行全面跟踪与了解,建立一个动态档案。以此为切入点,切实完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2.3建立规范、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程指导。所谓“全程指导”,是指立足市场和人才的现实需求和知识技能要求,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贯穿于大学始终,要帮助他们充分认识自我,确立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为今后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做法如下:一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具有层次性、阶段性和递进性。大一,职业生涯规划探索期。着重引导学生尽快融入大学生活,了解所学专业的行业特点,进而明确大学四年的学习任务;大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期。着重从职业兴趣的培养、职业个性的策划、职业价值观的确定几个方面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大三,能力提升期。着重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实地考察锻炼,培养和发展同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优势,并对其原定的职业目标作出调整;大四,就业准备期。整合自身学习成果,整理人脉资源,主动出击,寻找就业机会。二是立足校园,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构建学生规划平台。如组织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大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训练营、职业测评及模拟职场招聘、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等,还可以外聘企业人士、职业规划师到校与学生互动,对学生进行团体辅导、个性指导等。三是针对全校学生的普遍特点及个性特征,整合资源,探索具有创新性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平台。

2.4将思政辅导员培养成“职业规划师”,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思想政治辅导员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较为了解,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对自身价值进行定位,而且他们对学生所学专业的性质、相对口的职业、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能指导学生更准确地进行职业评估,确定自己的职业理想和发展目标,同时还能时刻监督学生的执行情况。所以把他们培养成为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是符合高校客观需要的。这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必要的师资培训。有计划地采取送出去学习,或引进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师来校开办讲座,使思政辅导员能系统地掌握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基本方法和相关理论知识;其次,集中资源、拨出专项经费、设立专项课题,鼓励辅导员参加“职业指导师”资格认证考试、参与职业规划方面科研,打造出一支出色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队伍;最后,开展定期的职业规划实践与调研工作。通过实践和调研,广开门路,收集各方信息,科学分析,使思政辅导员更有效开展指导工作。

2.5促成高校与更多的企业建立实习等合作机制,为学生提供实地了解行业特点的机会。一方面,使在校大学生通过实习等手段与社会零距离接触,实地了解职业特点,为自身的职业目标定位找准方向。另一方面,除了一般本科高校、高职高专外,一些符合规定的公办或者民办机构可以在政府支持下,为大学生提供技能培训,使其更快更专业地提高职业能力。通过高校和社会的良好互动,不仅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平台,而且促进了高校向社会输送更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实现了双赢。

2.6通过学校引导,挖掘家庭教育的潜力,帮助大学生成功规划职业生涯。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学校、社会对其有多方面的影响,但是家庭教育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不能忽视的。因此需要学校引导家庭按照制定的规划,完成其难以取代的特殊教育任务。一是通过网络、短信等方式建立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机制,使家长了解学校职业规划教育方式和进程,促使家庭全力配合支持高校职业规划教育,也使家长在帮助孩子职业规划中可以有的放矢。二是学校应建立家庭教育情况数据库,了解每个学生家庭教育的特点。针对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采取不同的指导办法,积极帮助家长逐渐树立科学的职业教育理念,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张军.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力提升[J].现代企业教育,2011,(1).

[2]李燕冰,路财深.大学生职业选择倾向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创新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5).

[3]田淑梅,郭秀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职业时空,2010,(8).

[4]薛继红,程伟,构建大学生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有效机制的思考[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实现方法第3篇

关键词: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效性

2008年12月10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新修订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此举标志着新一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的课程改革方案正式进入实施阶段。2009年秋季,中职德育课程改革正式开始执行,原来的中职教材《职业教育与职业指导》被《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所取代。那么,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中为什么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在现在教改的这种新形势下,如何使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好地发挥它的实效性?以下本人试述之。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简单而言,就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学生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活动,并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并落实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综合性教育活动。其内容主要包括:职业生涯定向辅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社会,通过对经济与人才市场发展的预测,确立自我职业生涯理想、职业生涯发展领域,在学业当中具体按照所设计的规划实施和调整、完善等。

二、对中职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帮助学生清醒地认识自我

不少职高生在职校时觉得自己是被淘汰或被遗弃的人,他们认为自己将来没有出息,不像普高生一样可以考大学,在事业上也难有作为,因而往往表现得精神萎靡不振,思想上不求进步,学习上不思进取,生活上自由散漫,对自我认识的问题更是从来没有认真地思考过,他们不清楚自己是什么?想怎么样?适合做什么工作?有哪些优势与不足?而对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使他们清晰、真实地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和能力以及现在的自己与职业从业者要求之间的差异,掌握基本的调适方法和技巧,使他们科学合理地认识自我,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勇于面对社会的残酷,调适自己,适应社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个人职业的人生发展道路上走出自己的特色。

2.有利于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确立人生目标

大家知道,中职学校的学生成分非常复杂,他们当中有参加普高考试失利,无奈之下才选择就读的;有自己本身不想读,但迫于家长的压力而来学校的;还有一部分是抱着读中职没有考试压力的想法才来的。而对他们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恰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念,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使他们尽快地适应职业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学会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在学业中切实实施职业生涯规划,为自己将来的就业谋生和成就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有利于提高中职生综合素质,应对目前紧张的就业形势

综合素质是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有机结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补充。它向学生展示了职业生涯发展形态,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身条件和发展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涯道路,确定生涯目标和规划人生的发展历程,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生涯发展所需的各种素质和条件,并及时有针对性地加强和弥补,它对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这在无形中就增强了中职生的综合素质。另外,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是促进个人核心竞争力构建的方向性因素。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了,综合素质也就相应地提高了。这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无疑对中职生是有利的。

三、如何对中职生实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对中职生实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意义非常重大,为了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实施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我们的职业教育更具有实效性。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注重知识的连贯性

现在中等职业学校一般是在高一第一个学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我认为,作为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它不应该随着课程的结束而结束。因为学生年龄在增长,知识和技能在增长,社会也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因此,我们应当考虑到它的连贯性。当学生对自己和未来的职业有了清醒的认识后,在老师的指导下,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并结合自己的专业制订发展规划。这个规划可以分为在校期间、毕业后三年、毕业后五年甚至十年。教师应当将学生制订好的职业生涯规划留底保存,建立起学生们的职业生涯发展档案,做到随时追踪调查。

在高二阶段,中职生基本上已经适应了学校的生活,对自己的性格、兴趣和能力、专业都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也明白自身和规划中目标所存在的差距,因此这个时候可以对照高一时制订的职业生涯规划做一个微调,使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具可行性。接下来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落实自己的职业规划了,这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最难的环节,但对于中职生来说是最关键的环节,因为再完美的规划,如果不去执行,就如过眼云烟,稍瞬即逝。所以在这个时候,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去实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中职生的特点——学习基础差,行为比较叛逆等,决定了他们所制订的职业生涯规划难免存在不科学和不当之处,所以教师需要从旁加以指导并采用合理适当的方式深入地对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在高三阶段,是最关键的一年,它涉及他们的第一期职业生涯规划的成功与否。一般而言,对中职生来说,他们中职毕业的出路无非是两种:一是继续向高等职业院校深造,二是直接走向社会面临就业,其中大部分中职生的出路皆是后者。在这个时期,老师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其规划中的目标,让他们顺利就业。首先应该帮助学生调整好就业心理。在中职生中间,普遍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就业的心理。如有一部分中职生认为找工作是父母老师的事;一部分中职生认为自己没有什么竞争力;一部分中职生存在一种职业心理定式,只在所学的专业范围内找工作;一部分中职生认为反正也找不到好工作,随便找一个好了;甚至还有些中职生存在眼高手低的情况,找工作只想找工资高、待遇好的单位,完全不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这些心理状况都不利于成功就业,教师要注意积极引导。而且,学校应积极地与社会各界取得联系,广泛获取就业信息及招聘会信息,建立起学生与用人单位的信息互通。并要帮助学生完善求职材料,及时对中职生进行就业及面试、礼仪等方面的指导。当中职生第一个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成功以后,他就会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对自己的生涯规划也更有信心。

通过这样分阶段地对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能够比较正确地给自己合理定位,也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去要求自己,为实现未来的职业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2.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与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真正在各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是在2009年秋后的事情。所以相对来说,它是一个较为新生的事物。人们对职业指导、就业指导认识较多,但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认识却较少。因此,在我国现有的文化背景和氛围下,要顺利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各层面的教育机构必须高度重视,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舆论宣传:

(1)各中等职业学校要加大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宣传力度。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学校的一件大事来抓,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开设、咨询,建立健全职业指导机构;通过校园网、校报、广播站、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请以往毕业生中取得成功的学生回校开展讲座等方式或活动宣传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意义和作用;利用高二时的教学实习和高三时的顶岗实习,丰富他们的社会实践经验和职业生涯规划的经历。

(2)作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教师,在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上,要追踪调查、了解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施的具体情况,并适时开展一些相关的比赛,如“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我的职业理想演讲比赛”“中职生文明风采大赛”等,以此来调动中职生参与职业生涯规划的积极性。在必要时候,应该取得各科任教师和班主任的支持,定期开展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关的主题班会,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无时无刻不渗透在每一门课的教育活动中。

3.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注重对课程教学方法、评价方式进行改革

要使学生真正从心理上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悦纳这门课程,把就要学习、规划的被动变为主动,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上的主体。其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改革评价的方式。

(1)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主要是改革传统的教师在讲台上讲,知识在黑板上写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去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为此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图片、音像资料等,注重实践性,尽量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学生的实践实习联系起来,并尽可能采取以活动体验为主的教学模式。根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具体内容,可有针对性地采取学生自主探究、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行动体验法、教学调查法等教学方法。如,本人在讲授第十一课“创业是就业的重要形式”时,就采取了情境教学法,在课堂上准备了一些矿泉水瓶、卡纸等材料,给学生创设创业的情境,通过自身创作出的作品并对此进行推销,使学生掌握了创业的一些能力和素质方面的要求,学生反应比较好,参与的热情性比较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改革传统的评价模式。对本课程的考核,要改变过去那种只重视对课程基本知识的考核这种终结性评价的片面做法,从以考试评价为主转向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书的质量,与学生具体践行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4.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注重三结合——结合学校、家庭与社会力量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年龄阶段、心理特点、生活经历等决定了他们视野的局限,承担责任能力的欠缺,假如完全由他们自主设计职业生涯,这是不够科学的,这就需要学校教师的引导与指导,家长的帮助与参考,社会力量的支持与关怀。

由于职业生涯设计教育是一项连续的活动,需要理性、客观的分析和方法上指导。再加上现代社会的复杂性,信息化程度很高,中职生受到的影响大。因此,要搞好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需要全方位的行动,需要经验与榜样的借鉴,需要实践的体验与锻炼,仅依靠学校教育,或者是家庭教育,或者是社会力量都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其实施过程中,还应树立系统观,以学校为核心,整合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力量,齐心协力、齐抓共管,才能保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高效率地开展。

参考文献:

[1]陈济.职业生涯规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09.

[2]罗亚利,张常洁.谈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圈,2007(11).

[3]王中,顾建军.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课程实施的思考,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9(02).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实现方法第4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职业规划;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153-02

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够使大学生掌握职业生涯发展规律,科学地规划人生。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工作在我国高等院校起步较晚,普遍适应不了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基于此,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学方法研究,对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结合实践教学的有关理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讲授式教学,以案例为主导的案例型教学,以调动学生参与性的情景式教学,以鼓励大学生参与实践的就业指导模式。

一、讲授法

课堂讲授法是一种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在课堂讲授法教学中,教师的职能是详细地讲解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向学生提供与学习有关的素材,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提供帮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主要通过讲授法,比如职业的基本概念与分类,职业生涯的理论与概念,职业规划理论,职业锚理论,职业契合理论(人与职业契合、人与工作契合、人与岗位契合、人与人契合理论),职业规划方法、职业规划流程的设计,职业与性格匹配理论,职业分析,自我职业优势劣势分析方法,职业目标设计等。

联系社会实际问题讲解相关的职业规划理论知识,要求教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切忌为讲问题而讲问题,教师要通过问题进行正确引导,启发学生把认识到的职业规划理论与方法在课堂上表述出来,老师可以正面加以引导并和学生一起分析职业现象、职业规划等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发展对职业的影响,比如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新的职业不断出现并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出新的要求。比如大学生对职业规划认识的一些误区,需要结合理论对学生进行讲解,有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要找到体面的工作、赚钱多的工作,也有的学生认为职业规划没有必要,还是走一步看一步,车到山前必有路。职业规划的目标与人生的目标是什么样的关系,在职业规划中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幸福观,职业规划中物质需求与精神需要应该是什么的关系,为什么有些成功的人士在人生关键节点出现问题甚至沦为阶下囚。通过联系实际对现实中的职业规划进行剖析,引导学生从理论高度认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二、案例教学法

1.讲授式的案例教学。讲授式案例是为了说明职业规划中的某一理论或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或运用理论、方法。教师可以运用讲授式案例来讲解有关理论中的重点或难点问题,通过对案例进行总结或者评述性分析,让学生从中学到一些理论知识。现实中,高校职称评定对教师职业高原的产生也有一定的影响。职业规划中确立目标是很重要的环节,人在职业发展中确定目标对人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应该从进入大学开始就应当了解自己,探索职业与专业学习的关系,设计自己的职业目标、职业发展规划,为将来走向社会做好职业准备。著名演员周迅在上艺校的时候,老师问她十年后有什么追求目标,起初她很茫然,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思考自己未来十年应该到达的目标,为了到达未来十年的目标,她认真地规划五年的目标和三年的目标。

2.分析式的案例教学。分析式的案例教学一般包括两个环节:

(1)选择案例方面。选择的案例一定要符合大学生职业规划教学的特点,并且具有时代性和代表性,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认识到职业生涯管理的重要性,同时,选择的案例一定要与大学生职业规划教学内容相匹配,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对不同专业设计不同的案例,例如营销专业的学生对销售人员的职业规划更感兴趣,管理专业的学生对管理人员的职业规划感兴趣。再次,分析式案例一定要具有现实性,只有与时俱进地、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才能激发学生进行深入探讨,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让学生分析互联网技术对现代农业生产的影响,对农村农产品的销售有什么影响,互联网+的发展对现代职业的影响,现代电子商务对销售人员的职业发展规划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一般销售人员的岗位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转向管理岗位,管理岗位对于销售人员有什么特殊的要求。

(2)实施环节主要包括案例讨论和总结。首先让学生先阅读有关案例,将课堂适度延伸,学生可以充分运用课余时间开展案例阅读与小组讨论,形成小组意见,然后进行课堂辩论,以组为单位进行阐述和交流。在引导学生讨论案例时,教师首先通过设定问题引入案例讨论。教师应注意问题的设定,在内容上紧密联系所要教授的与职业规划有关理论知识,一切案例的引入都是为达到教学目的而服务的;其次,在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时,教师要对案例中出现的问题有全面、系统、前沿性的把握,并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对案例中的问题做出分析判断。在对案例进行讨论时,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确保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案例讨论中。最后,在学生讨论案例之后,教师应该做及时总结和点评。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学生难免出现一些不同意见和疑难问题,在讨论后教师应该及时地总结讨论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和解决方案,并对学生的不同意见进行恰当的点评。

3.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案例教学对教师最大的挑战不在于讲授而在于对问题的剖析。一堂精彩的案例课程是教师课前认真研究、课堂认真组织、课后精彩总结的综合体现。

(1)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由传授者向组织者转变,教师由单向的知识灌输向学生之间的互动转变,案例教学强调教师强有力的引导和组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贯穿学生的思考与互动,从而摆脱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从传统的讲授者转变为问题分析的引导者和评判者。

(2)课堂组织的变化。案例教学既是学生对自己所学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过程,又是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案例教学中教师应当运用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有关职业规划的问题。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案例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就是通过案例探讨将大学生职业规划进一步形象化、理性化、具体化。阶段性目标对于职业规划具有重要的影响,以央视主持人赵普职业发展规划为例就很有说服性,赵普在上世纪90年代当过兵,复原后在家乡做过生意,后来追求主持人的梦想,凭借自己的努力,不断自学,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后来终于圆梦,成为央视著名主持人。

三、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一般包括三个环节。

1.情景导入。情景导入需要教师根据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内容,将课本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联合起来,激活学生学习知识,引导学生对职业规划产生兴趣。因此,教师在设计情景的时候,必须有意识地将教材的有关内容进行加工处理,采取形象生动的方式导入课堂。比如对职业的介绍时,其特征具有经济性、社会性、技术性、时代性的特征,结合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的新的职业,可以让学生开拓思维分析哪些行业是随着新技术的出现而出现的,又有哪些行业随着新技术的出现而被淘汰,新技术新知识对新职业的影响,如何保护传统的职业,如何积极发展新兴产业。例如互联网对农业技术、农业生产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传统农业职业岗位产生哪些影响。

2.情景拓展。情景导入之后,教师还必须将情景进一步展开,进一步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情景的开展是情景教学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情景教学传授知识的主要渠道。那么,如何开展情景呢?那就得需要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设想自己成为某一种身份人士,面对职业规划问题该如何处理,在这种处理过程就需要调动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的有关理论知识和方法。比如,根据学生专业特点,设计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规划,运用STOW分析方法,分析自身存在的优点、缺点,社会或组织能够提供的机遇和威胁,对一些少数民族学生,让他们结合自身民族特色分析就业中具有的优势和劣势,在招聘中如何发挥优势避免劣势。比如,让学生扮演处于IT行业职业高原阶段,由于工作压力在职业高原阶段应该如何放松自己,缓解工作压力,处理好工作、生活、家庭的关系。

3.总结分析。在情景开展之后,教师在情景教学中,还需要总结。情景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是也不能忽略教师的导向作用。在情景教学展开后,教师需要对学生有关职业规划的内容进行评价和总结,学生对情景问题是否分析到位?分析方法是否合理?问题是否得到解决?职业生涯教学总结可以实施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让学生在畅所欲言的气氛中,对某一个特定职业规划问题进行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从而引起思维的火花。应用头脑风暴法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社会职业的变化、职业的要求、职业的发展趋势、职业的理论、职业的分析工具等进行发散式的讨论。教师对某些问题进行最后总结概括,提炼出不同观点的核心意见,并说明原因,给学生提供可信服的建议。在问题讨论中,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处理要富有条理性,表现一定的计划性,能提出针对性的预测,对问题分析要具有前瞻性;对职业规划等复杂性问题能进行审慎的剖析,对职业规划涉及方案的结果有预判性。

参考文献:

[1]杨喻.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的思考与建议[J].企业导报,2014,(5).

[2]刘瑾.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研究[J].科技视界,2014,(7).

[3]王任杰.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开放式、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经济师,2014,(4).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实现方法第5篇

(合肥工业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 安徽 合肥 230009)

摘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引领学生发展目标、激发学习动力、提升就业能力为目标,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背景下,其现实重要性日益突显,需要客观审视当前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从而明确深度辅导理念,创新深度辅导方式,在教育实践中以增强深度辅导的实效性为旨归,构建全程化教育体系,优化辅导团队,完善保障机制,以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深度辅导;路径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5-0068-04

在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背景下,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科学地认知自我、了解职业、明确目标,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价值观,提升职业规划能力和核心就业竞争力,日益成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抓手。自2008年教育部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相关通知以来,全国高校陆续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相关课程,在课程内容和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课外实践途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实质性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各高校中的地位和发展却非常不平衡;部分高校的教育教学出现了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教学、轻个性化深度辅导,教育内容枯燥、形式单一、与社会脱节等现象,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中还存在着学习功利化、职业规划无用论、对未来发展的“屌丝心态”等问题。由此,深入研究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难题和困境,进一步提升其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引导和教育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困境

在多年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实践中,进一步提升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受到了来自学生职业规划行动力缺乏、教育实施方式与手段不当、社会支持系统缺失等三个方面的冲击。这是目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所面临的阶段性难题和现实困境。

大学生规划意识与目标行动不一致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希·弗罗姆(Erich Fromm)告诉人们,我们需要一个献身的目标,以便把力量整合到一个方向,以便超越我们的孤独生存状态,超越此种状态所造成的一切疑虑与不安全之感,并且满足我们企求生活意义的需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将其自身托付于某个具体目标并促进其付诸行动。笔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都具有较强的将自己托付于某个职业的目标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但大学生这种意识中的目标取向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缺乏自我认知、目标模糊不清,缺乏职业认知、目标空洞抽象,目标的短期性、功利性思维普遍,目标制定重自我价值、忽视能力发展等等。在这些模糊、片面和功利性目标的指引下,学生所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其内在需求相差甚远,所做的努力也难以将所有资源整合到同一发展方向,从而导致其职业生涯规划的执行方案难以实施和坚持,为实现目标的自我行动力也因缺乏明确的方向而丧失殆尽。因此导致了大学生规划意识较强但却没有持之以恒的行动,其内在的规划意识与外在的目标行动不一致的困境。

教育者职业规划指导与深度个性辅导不统一 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大多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看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起步较早、制度健全、体系完善。在英国,高中一年级学生就已经开始接受专业的职业咨询顾问进行的一对一个性化指导,他们根据自我规划目标而选择大学的专业方向。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近几年才开始起步和发展。现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材或理论观点,有很多是“舶来品”或照搬西方职业规划教育的相关理论。教育者传授给大学生有关职业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以及自身的理论体系和实务经验,但并没有与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有机融合,对学生职业规划指导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在我国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还存在着重理论灌输、轻实践教学,重职业规划制定、轻全程跟踪指导,重生涯规划模式、轻规划实施方法等现象。由于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论体系与大学生实际需求相脱节,教育内容与社会实践相脱节,使得教育者难以开展针对性的个性化深度辅导。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施过程中,教育者又缺乏主动跟进、过程监控和全程指导的意识,使职业规划指导与深度个性辅导不统一的困境愈发显现。

社会支持系统与教育要求不配套 激发大学生学习动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成为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最为迫切的现实要求,而实现教育目标要求的社会支持系统却不能与其配套一致,甚至对此产生冲击,具体表现在社会观念、教育氛围和资源支持等三个方面。我国的大多数家庭教育仍然以灌输教育为主,以“家长式”意愿为子女确立升学目标和就业目标,忽视子女的自我意愿和自主意识;一些教育工作者坚持传统观念,认为对刚入学的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无形中会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容易造成心理问题;一些高校在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资金项目支持、企业参观实习等方面未能获得地方政府特别是相关企业的支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社会实践途径和个性化辅导方式无法顺利实施;部分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在机构设置、队伍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缺乏有力的政策保障和资源支持,没有真正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全员参与的合力尚未形成。

深度辅导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运用

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能力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个性化的深度辅导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可以了解学生实际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澄清价值观,激发学生内在动力,从而有效发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深度辅导的理论依据 国外的职业生涯理论在演变和发展过程中有多种分类方法,在我国得到广泛认可的相关理论分为三类,分别为职业选择理论、职业发展理论和职业决策理论。其中,职业选择理论的代表是帕森斯(Parsons)的特质因素理论和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的人格类型论;职业发展理论的代表是戴维斯(Davis)和罗奎斯特(Lofquist)的工作适应理论、舒伯(Super)的阶段发展理论和埃德加·H·施恩(Edgar H Schein)的职业锚理论;职业决策理论的代表是克鲁姆伯尔茨(Krumboltz)的社会学习理论和桑普森(Sampson)、彼得森(Peterson)、里尔登(Reardon)提出的认知信息加工理论。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深度辅导,需要我们科学地运用相关理论,并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解决不同类型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生涯咨询,提出个性化的辅导实施方案。通过多年的深度辅导的探索和实践,笔者对相关理论的运用和拟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了浅显的思考和总结,如下页图1所示。

深度辅导的内容与思路 深度辅导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运用,其内容与思路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要帮助大学生澄清职业价值观。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都会受到一定动机的支配,这种动机一般是由职业价值观决定的。深度辅导的第一阶段是要运用职业发展理论和心理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了解自身的价值观、性格和能力,促进学生澄清价值观并发现内心的核心价值观,同时结合社会形势和就业前景的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具有时代性的职业价值观。其次,要通过咨询与辅导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心理动力学的观点认为,行为是由强大的内部力量驱使或激发的,人的行为是从继承来的本能和生物驱力中产生的。人追求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主要有无限增长的生存需求、趋利避害的本能、个人价值目标激励、好奇心和兴趣等,个人价值的实现和职业兴趣则是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内在动力。由于实现自身价值的强烈愿望和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是人的先天本能,因此,在进行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深度辅导时,可以通过霍兰德的职业兴趣测试等方法激发学生内在动力,指导和帮助学生发现、了解职业兴趣,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再次,要以拓展学生职业素质为辅导目标。大学生在求职面试时常常会暴露出团队合作意识缺乏、组织协调能力薄弱、文化修养低下等职业素质欠缺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既反映了我国高校在学生培养中重专业技能锻炼、轻职业素质培养的现状,也暴露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因此,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深度辅导中,要积极引进社会资源,创建社会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加强自我修炼,促进大学生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最后,要强化针对性和个性化辅导。个性化辅导是职业生涯辅导方式中最深层的一种,科学的辅导方法和技术将对教育效果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进行个性化辅导时,需要掌握学生个体的不同特点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用心理测验、笔迹分析、家庭职业树、行为观察和生涯幻想等技术方法,帮助学生找到科学的职业发展方向,克服在职业生涯规划执行过程中的心理恐惧和行动倦怠,同时还需要对学生的大学生涯发展进行过程监督和全程化指导。

深度辅导的方式方法 结合教育实践,针对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困境,笔者认为,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深度辅导的主要方式有谈心谈话、团队辅导和网络媒体运用等。(1)开展深度谈心谈话,了解学生实际需求,提升辅导的针对性。《现代汉语词典》对“谈心”的解释是:谈心里话,它不同于一般层面上的谈话,而是渗入内心深处的沟通交流。深度谈心谈话是辅导者通过与大学生开展面对面、一对一的交流与沟通,及时发现和了解他们在职业生涯规划全过程中的思想动态和需求变化,帮助其有效地解决在职业规划和择业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辅导者在深度谈心谈话中要学会并善于运用结构化谈心谈话记录表,给每一位来访学生建立职业规划成长档案,实现动态跟踪与长期指导,从而提高辅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善用团体辅导,运用心理学的方法与技巧,提升辅导效果。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团体辅导是指通过团体成员间的相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过程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现存在的问题与需求,明确职业目标,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学习职业知识技能,从而进一步发展职业素质和能力。团体辅导主要依据职业生涯的相应理论,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团体游戏、职业角色扮演、绘画、身体表达、行为活动等形式的有机组合,使个体在团体中充分表达自我,产生成员间的互动,培养成员健全完整的人格,促进成员的成长与发展,提升深度辅导的效果。(3)运用网络媒体,拓展深度辅导的形式与载体。网络等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网络等新媒体的有效运用可拓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深度辅导的形式与载体,网络正在让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被动局面有所改变。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者,要主动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引导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职业测评、职业咨询等相关职业生涯规划活动,积极构建和推进网上网下教育相结合的双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

深度辅导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路径

新时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路径设计,要以深度辅导为基点,围绕深度辅导的内容体系和实效性,构建全程化、专业化的教育实践模式,努力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构建以学生职业发展为任务取向的全程化教育体系 深度辅导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因此,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要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任务取向,即要在大学的全过程培养中,落实以提升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职业素质和就业核心竞争力为核心的教育任务,根据学生在大学生涯不同时期的特点、学习状况和目标定位等,有针对性地构建科学的教育体系。笔者认为,以学生职业发展为任务取向的全程化教育体系,既要体现教育的全程化,又要明确每个阶段的具体教育目标和教育策略,全程化教育体系的目标任务、教育策略等如表1所示。

要建设以专业化辅导团队为目标的专兼职教育队伍 深度辅导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专业化的辅导团队。因此,在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中,首要任务是要建设一支专业化辅导团队。高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团队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可采取专兼结合的方式,团队中既要有理论知识广博的专家学者,也要配备一定数量的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企业人力资源主管等兼职人员,具有一线学生工作经验的辅导员也可作为团队的重要后备师资力量。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以专业化为目标,以品德优、素质高、专业强为标准,努力打造一支爱学生、勤学习、甘奉献的教育辅导团队,为个性化的深度辅导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切实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要完善以教育资源倾向性配置为支持的保障机制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中,要优先考虑个性化深度辅导有效实施的实际需要,在人、财、物等多方面给予有力保障,在机构、场地、团队、课程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如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加强师资培训、派送教师进企业考察和实训、实行职称评定政策倾斜、对科研项目提供支持等;在课程建设方面,为优化课程体系、出版高质量教材、认定课外辅导工作量等给予经费和制度保障;整合校友资源,争取政府支持,多渠道建立教育基地和就业实习基地,切实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实践支撑。

参考文献:

[1]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3.

[2](美)卡巴尼斯(Cabaniss D L),等.心理动力学疗法[M].徐玥,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25-26.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实现方法第6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235-02

近年来, 随着高校不断扩招, 高职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很多专家认为, 当前高职学生在就业市场中显得被动、盲目, 主要原因是学生不了解自己, 不了解社会对工作岗位的要求, 从而导致定位不清, 学习针对性不强, 并最终导致学生就业竞争力下降。为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学生职业规划教育,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提高学生职业知识水平、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一、国外职业规划教育的发展历程

早在1898年, 美国底特律中央中学校长杰西·戴维斯就开始在学校教育中探索实施教育咨询和职业咨询, 强调职业信息的重要性并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1908年, 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创立世界上第一个职业指导机构———波士顿地方职业局, 1909年帕森斯等人出版了职业指导专著《选择职业》一书, 阐述了人与职业相匹配的理论, 构建了帮助了解自己、了解职业, 并使人的特点(特性)与职业要素(因素)相匹配的职业指导模式, 确立了职业指导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 标志着职业指导理论的创立。1910年英国颁布实施《职业选择法》, 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教育机关承担的职业指导责任,有力地保证了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目前,西方许多国家的职业规划教育从小学就开始了,而且形式多样,如职业日、职业兴趣测试、社会实习等等。西方国家往往注重学生对社会工作经验的积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邀请社会各界职业人士到学校发表演说;学校还定期组织一系列的模拟实践活动。这种从小学到大学的长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使得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及社会需求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

二、我国职业规划教育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职业指导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1916年, 清华大学校长周寄梅先生首次将心理测试手段应用于学生职业选择中, 这标志着职业指导在我国开始建立。1919年, 黄炎培等老一辈革命家、教育家在中华职业教育社的社刊《教育与职业》杂志上发表《职业指导号》, 从介绍西方国家职业指导的理论与经验入手, 结合当时的经济与社会状况, 提出了在我国开展职业指导的必要性。1920年, 中华职教社成立了职业指导部, 组织力量对社会职业状况进行调查, 对职业选择方法进行演讲, 开展了一系列的职业指导活动, 如1924年在上海、南京、济南、武汉举办对中学生的升学与就业指导。

1927年, 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了我国第一个为社会服务的组织“上海职业指导所”, 1929年, 成立了海外职业指导部。此后, 各地又建立了一批职业指导所, 为发展我国职业指导事业奠定了基础。但是当时的旧中国, 连年战争, 经济凋敝, 生产社会化程度不高, 职业规划教育发展缺乏相应的社会条件, 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新中国成立后, 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以及与之相应的“统包统分”就业制度, 职业指导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20世纪80年代以前, 我们的学校教育几乎没有开设职业指导课程, 职业指导的理论书籍也相当缺乏。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也由“统包统分”的计划型模式向“双向选择, 自主择业”的市场型模式转变, 就业制度的改革及就业形势的变化, 使得各高校开始关注就业指导工作, 普遍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 开设了就业指导课。20世纪90年代中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学说从欧美国家传入我国, 我国高校逐渐掀起职业规划教育热潮。目前,“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的职业规划教育理念已为多数教育工作者所共识, 但总体看来, 我国职业规划教育在高校起步晚, 发展缓, 系统化、专业化、科学化程度还不高, 基本上还处于移植、借鉴西方先进理论和方法的萌芽阶段。高职院校职业规划教育模式的本土化和创新, 是当前急需思考和解决的现实课题。

三、高职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模式构想

(一)成立专门的职业规划指导服务机构

各高职院校可以原有的就业指导中心为依托, 设立专门的职业规划指导服务机构, 该机构集教学、科研、测评咨询、实习服务于一体, 为高职学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了解职业规划知识、体验真实职业环境、进行职业规划设计提供辅导和帮助。

(二)创建本土化的职业规划理论和测评工具

目前我国职业规划教育所运用的理论和测评工具, 很多是从西方引入的, 由于语言体系、中西方文化、风俗习惯、劳动力市场特性等方面的差异, 它们的适用性存在一定差异。因此相关行政单位及科研院所要从国家、地区的社会实际需要以及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出发, 提出理论设想, 采用有效研究方法去揭示客观规律, 勇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特色。2007年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成立全国首个高职学生职业规划研究所, 设立之初就承担了《广州地区高校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教育体系的构建》课题, 在此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

(三)培养高水平的职业规划师资队伍

在我国现阶段, 从事职业规划教育的人员基本上是“ 半路出家”, 多数是从行政、党务、政工、学生工作等岗位调拨而来, 比较注重就业政策的宣讲、就业程序的管理, 而缺乏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理论基础及掌握职业动态、预测职业发展趋势的相关经验,拥有职业规划师资质的“专家”型教师更是少之又少。鉴于目前高职院校职业规划师资队伍匮乏、人员流动大、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 各高职院校应积极投入, 一方面培养专业的师资人才, 设立专职教师; 另一方面外聘业界专家, 开展咨询、讲座, 提升本校师生职业规划素质。

(四)实现“全程式”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

2003年教育部文件要求高校“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纳入日常教学”, 各地方教育、就业主管部门也出台了相应文件。高职院校纷纷根据自身情况开设“职业规划课”或“职业( 就业) 指导课”, 或针对新生开展了职业规划教育。由于我国中小学职业规划教育的缺失, 大一新生普遍对职业规划及我国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比较陌生, 因此职业规划教育要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 应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 各有侧重, 实施完善而富有层次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一年级侧重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 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前景、未来所从事的职业, 以及市场对职业的需求和要求, 帮助学生将就业压力转化为学习动力。二年级重点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指导, 通过课堂教学、各种职业测试、咨询、社会实践等活动,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 发现自己的职业意向和职业潜能, 结合所学专业, 制定出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目标, 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的职业发展能力和素质。三年级侧重求职技巧的指导, 通过制作简历、模拟面试等就业各环节的指导与训练, 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求职方法; 开展就业政策、就业法律辅导, 帮助学生了解国家有关劳动与就业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提供就业信息及用人单位真实可靠的资料等。

(五)拓展和完善职业规划教育的形式和方法

西方国家在职业规划教育上所采取的形式多样, 既有课程体系, 也有活动体系; 既有大型的讲座, 也有中型的团体辅导、工作坊, 还有一对一的职业咨询。此外, 西方国家还非常重视计算机系统在职业规划中的应用。这些宝贵经验值得我国高校学习和借鉴。结合目前高职院校实际情况, 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可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和方法。

1、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从历史和现状看, 我国不像西方国家那样从小学开始就推行职业规划教育, 整体上缺乏职业规划意识的启蒙, 而职业规划大赛整合了职业测评、生涯人物访谈、职业咨询、团体辅导、作品展示与比赛等多种形式, 在高职学生中有力宣传了职业规划的意识、理念和方法, 起到了较好的启蒙教育作用。当然, 职业规划大赛也要与时俱进, 要根据不同地区、学校的特点不断丰富其形式, 今后要逐渐将重点放在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上, 在增强学生的可就业性和社会适应能力上下功夫, 要进一步取得政府和用人单位的支持, 通过大赛这个平台为学生提供实习乃至就业机会。

2、鼓励学生职业发展社团建设。

目前很多高校学生组建了职业发展社团, 如浙江大学就拥有与职业发展、就业指导相关的社团达四个,2006年重庆大学成立“全市高校第一个以职业规划为发展主旨的社团”。高职院校要搞好职业规划教育, 离不开学生自身的积极参与, 职业发展社团作为高职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就业类社团, 其发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职业规划教育的普及与推广。所以高职院校应积极鼓励、引导、支持该类社团的建设和相关工作, 赋予其更加灵活的政策, 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3、引入商业培训机构, 进行合作办学。

职业规划咨询和培训无疑是继外语、考研培训之后最为火爆的领域, 目前在这个领域中能够生存下来的培训、咨询机构也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树立了一定的口碑并且拥有相对成熟的运作模式。高校引入商业培训机构, 进行合作办学, 可以达到资源优势互补, 使学生有机会从多角度、多渠道去了解社会,了解行业。

4、建设计算机辅助职业辅导系统。

鉴于我国高职院校存在职业规划师资短缺, 无法充分满足学生需要的现状, 高职院校可开发建设计算机辅助职业辅导系统。2004年, 我国首个高校网上“职业测评”系统在清华大学开通, 该测评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就业中心和北森联合开发的国内第一套针对大学生就业的测评系统。以此为契机, 很多高校和专业机构通过整合社会专业资源开发出职业规划网络课程、职业规划自助系统、教师辅导辅助系统等, 在职业规划教育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完善这些系统, 以专业化、系列化的产品提供给尽可能多的高职大学生。

四、总结

高职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 在借鉴国外先进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 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规划教育模式, 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顺利成长, 充分发挥其潜能, 以实现未来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最佳效益。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0年度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GYKYJ201019

参考文献:

[1]石晓燕.国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启示[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07(12).

[2]刘世勇,周春燕,储祖旺.美国高校生涯辅导的特点及其启示[J].中国地质教育,2007(4).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实现方法第7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途径研究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忽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

职业生涯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很多教育工作者对这个教育内容了解的较少。中等职业学校的大部分学生在完成中职学业学习后走上工作岗位,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对这些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对他们未来的就业、择业产生重要的影响。然而,大多数中职学校都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列入德育、就业指导的范围内,并且对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方法以及实现途径等不做详细要求,不进行统一的管理与安排,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导致职业生涯教育工作很难顺利地开展。

2.学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针对性

大多数中职学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比较淡漠,就业指导的教师会向学生提供一些企业用人信息,然后组织一些面试活动。专业从事职业指导教育的教师会依据教材的内容,对学生渗透一些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内容。班主任会在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中以及德育工作中,提到学生要从长远发展的视角来看待择业与就业的问题。

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法单一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内容较少,并且教育的方法也相对单一。单一的教学方法不仅无法引发学生自觉接受教育的兴趣,而且也会影响到教育目标的实现。职业指导课程中,教师会以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的教师只是体现在向学生推荐就业岗位时,对就业岗位进行详细的描述。而像专题讲座、职业咨询、行业分析以及企业参观等教育方法运用的较少,没能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职业规划体系,无法实现教育要求。

4.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管理体系有待健全

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主要是由就业指导处、班主任以及德育教师来负责。然而,上述三类负责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组成,并且没有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工作也没有像其他专业理论课程或实践课程一样有严格的管理与评价体系。各类教育工作者各司其职,各自开展各自的活动,活动开展得好坏,教育的结果没有统一的要求与标准。管理体系的不健全无法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5.担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素质有待提升

师资力量薄弱是导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水平无法提升的重要原因。中职学校职业指导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是无法满足职业指导要求的,更无法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全面的、科学的、系统的指导。大多数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都是从思想政治教师转过来的,或者是其他专业的教师,大多数没有职业技术教育学习背景。很多教师对职业指导工作的经验都较少,也没有参入足够的社会实践。教育工作完成是照本宣科,纸上谈兵,无法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有效的指导。

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途径分析

1.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

学校应该从学生的职业需求实际出发,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教育内容。首先,要关注学生生涯的持续发展,要具有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特点、家庭情况以及专业来确定职业生涯的目标,并设定职业生涯发展方案,并且以职业生涯方案为指导,努力进取,引导学生走向成功。挖掘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无限潜能,让学生的特长、知识、技能等有利于职业发展的因素实现最优化。

2.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

明确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包括职业理想教育、专业概况介绍、职业潜能分析、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职业技能培养以及指导学生撰写职业规划方案等。这些教育内容不仅要在课堂上实现,还要与多个可能参与到学生职业教育工作中的部门及教育者共同合作完成。

3.运用多样的教育方法

不同特点、不同专业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职业规划教育方法。单一地运用课堂教育方法不仅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也不会收获较好地教育效果。因此,笔者建议,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时,可以试着尝试开展活动、参与社会实践的方法来实现。

4.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管理

首先,应该建立完善的教育组织形式,构建以分管校长为领导核心,以中心主任为教育工作开展重心,以专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为重要教育力量的教育组织。其次,对教育的结果进行多维度评价,包括对教育实施过程、对教育效果等进行评价。

5.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鉴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有强烈的需求,学校应该配备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人员与专职实施人员,包括职业测评师、心理咨询师、信息技术员等。同时,还要加强对担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令他们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有更深的了解,满足工作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