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科学研究的根本特征(合集7篇)

时间:2023-06-12 16:09:17
科学研究的根本特征

科学研究的根本特征第1篇

关键词: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模型;胜任特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也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作为培养科研人才主要途径之一的研究生教育,肩负着历史的使命。近十年来,我国研究生培养规模持续扩大,2001年全国在校研究生人数为39万,到了2010年,在校研究生人数已增长到140万。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保证并稳步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首先要求在研究生入学选拔时把好生源质量关,其次在研究生培养上要注重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研究生入学选拔和科研能力培养,都涉及到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的问题,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十分必要。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尝试构建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的结构模型,探讨其结构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并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胜任特征状况进行分析。

一、问题调查1: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一)调查目的

了解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主要包括哪些基本要素及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的结构模型,为研究生入学选拔和科研能力培养提供依据。

(二)问卷设计

问卷针对科研工作的特点及其规律,通过开放性调查和专家访谈,在对研究生科研活动内容和过程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编制了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研究问卷。通过对研究生科研活动的分析,并借鉴胜任力研究的最新成果,我们认为,以往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探讨多局限在认知特征、实践特征方面,并不能全面反映科研工作的素质要求,动力特征、自我监控特征和创造性特征同样影响着研究生的科研活动表现,故我们在编制问卷时将这些因素也考虑在内。

经过开放性调查和专家访谈,并对文、理、工科研究生科研活动进行了分析,力求编制的测验项目能符合研究生科研活动的真实情况,最终编制了反映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要求的条目共87条。问卷还包括个人基本情况调查。问卷采用Likert5点计分法,要求被试对这些能力条目的重要度作评价,重要性程度从低到高依次记为1-5分。

(三)调查实施

对广州地区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四所高校12个学科的800名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676份。

(四)调查统计结果

1.能力结构的研究方法主要可以分为以西方为代表的因素分析法及以前苏联为代表的活动分析法。[1]这两种方法均有其合理性,但也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关于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的探讨主要采用了因素分析法,同时也吸收了活动分析法的合理因素,将活动分析引入因素分析过程,以克服西方传统因素分析法存在的主观随意性,将因素分析建立在现实活动的基础之上。

2.对问卷题项做项目分析(采用了区分度和鉴别指数两项指标)、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删除区分度、鉴别度差和在因子上负荷低的项目共20个,剩下67个项目组成正式问卷。

3.对正式问卷的67个项目做主成分因子分析,正交旋转,最后抽取出8个公共因子,旋转后的各因子负荷量均在0.35以上,67个项目共同度介于3.14-6.79之间。67个项目组成的问卷具有良好的测量学特征:在信度上,整个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达到0.95,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在0.75到0.93之间;在内容效度上,问卷各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系数在0.56-0.77之间,相关均达到显著水平,表明其内容效度比较理想;在结构效度上,通过因子分析抽取的8个因素作为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的结构维度,与理论构想基本吻合,这8个因子的方差累积贡献率为54.14%。

4.根据每一个共同因子所包含项目的内容,我们对八个分量表(基本结构要素)分别命名如下:成就欲、自主监控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借鉴Spencer的胜任力结构理论[2],我们对因子分析得到的八个科研能力结构要素作进一步分析,确定了四个二级特征维度:动力与监控特征、认知特征、创新特征、实践特征,从而形成了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的二级多维模型。

5.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要素的重要度状况分析

对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要素重要性程度评价的统计结果表明,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要素按重要性程度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资料收集与处理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成就欲>自我监控能力>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对不同学科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要素重要度评价的差异性检验表明,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要素的重要度评价存在着学科差异。在科研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三个结构要素上,文、理、工科的重要性程度差异显著。在科研创新能力要素上,按重要性程度排序,工科>理科>文科;在动手操作能力要素上,按重要性程度排序,工科>理科>文科;在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要素上,按重要性程度排序,文科>工科>理科。

二、问题调查2: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胜任特征状况

(一)调查目的

在构建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模型的基础上,继续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胜任特征状况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生科研能力胜任特征及其学科差异情况,为更好地做好究生培养工作提供实证依据。

(二)问卷设计

研究2采用的调查问卷由研究1问卷修改而成,问卷的主体部分为研究生科研能力胜任特征条目,共67条,内容与研究1正式问卷确定的科研能力条目相同,科研能力结构要素采用了研究1确定的八个能力结构维度。评价方式由重要性评定改为胜任情况评定,采用Likert5点计分法,要求被试对能力条目的胜任情况作评价,胜任程度从低到高依次记为1-5分。问卷还包括了个人基本情况的调查。

(三)调查实施

对广州地区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四所高校10个专业的450名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337份。

(四)调查统计结果

1.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胜任特征的总体状况

统计表明,研究生八个基本科研能力结构要素在胜任度评价上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在科研创新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三个维度上的胜任度评价处于中等水平以下(M

2.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胜任特征的学科差异分析

对不同学科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胜任特征的差异性检验表明,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胜任特征状况存在学科差异。在成就欲、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五个能力维度上,文、理、工科研究生的胜任度差异显著。在成就欲维度上,工科、文科的胜任度显著高于理科研究生;在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维度上,工科研究生的胜任度显著高于文、理科研究生;在动手操作能力维度上,工科研究生胜任度最高,理科研究生次之,文科研究生最低;在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维度上,文科、工科研究生的胜任度显著高于理科研究生。

三、分析讨论

(一)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模型的构建及其意义

研究生科研能力是指研究生运用理论和研究方法去研究和解决本学科领域的历史或现实的理论及实践问题的能力。研究1表明,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包括八个要素,分别为成就欲、自主监控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其中,成就欲、自主监控能力属于动力与监控特征,科研创新能力属于创新特征。与以往研究认为研究生科研能力主要包括认知特征和实践特征能力要素的看法有所不同[3],我们研究发现,体现动力与监控特征的成就欲和自主监控能力,以及体现创新特征的科研创新能力这三个要素在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中一样具有重要作用。

成就欲主要涉及研究志向、专业兴趣、科研态度、探索精神等内容。成就欲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中的非认知性心理特征,它对科研活动起始动、维持和强化的作用。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探索精神是研究生做好学习、研究工作的内部动机,它能给研究生巨大力量,并使其在科研过程中体验愉快和满足。

自主监控能力主要涉及时间管理、过程监控、情绪管理、独立性、意志力等内容。自主监控能力也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中的非认知性心理特征,它在研究生科研活动中起定向、引导和调节的作用。研究生科研活动过程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克服困难的意志行动,同时还需要持之以恒,能驾驭自己的情绪,克服各种干扰,不断对自己的科研过程进行监控和调整。

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涉及对研究内容的归纳、迁移、演绎、推理、关系分析等内容。逻辑思维能力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先知条件,通过思维的判定和推断,对事物得出自己结论的能力。研究生在科研活动中正是通过逻辑推理过程获得对事物概括性的认识,对已观察到的事实或已认识到的规律予以说明,对将要发生的事实或规律予以预见和发现。

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主要涉及研究问题的提出、问题的界定和问题的解决。发现问题是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首先要关注的;解决问题则是综合运用自身知识和能力找到问题的答案进而提高科研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逻辑终点之一。

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主要涉及利用各种手段查找资料以及对文献资料的加工处理。文献搜集与处理能力是研究生从已知到未知,有所突破、有所发现的必备条件,在知识大爆炸、电脑和因特网日益普及的今天,这种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科研创新能力主要涉及怀疑精神、课题创新、技术创新等内容,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究能力和发明新事物的能力。研究生科研活动中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用不同方法研究并解决问题;从不同视角探索解释现象的能力;把常规方法转用在新情况的能力;想象力的丰富性、思路的新颖性及发明才能;善于发现新的用途和新的课题等。这些方面既可作为考察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依据,又可作为设计研究生创新能力训练方案的参考。

动手操作能力主要涉及操作仪器、编制程序、绘制图形图表、数据运算、社会调查、课件制作等内容。其基本特征包括:在实际活动中通过一定的操作实现的;通常与动手相结合或表现在动手上;为保证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进行,必须善于把动手与动脑、实际操作与智力操作相结合。

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主要涉及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两方面的内容。在研究生科研过程中,撰写论文、学术报告、评审答辩等都需要较高水平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在研究生科研活动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在的科研活动普遍注重团队合作,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才能在研究过程中取得别人的支持与配合,保证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要素的重要度及其意义

研究1表明,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要素按重要性程度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资料收集与处理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成就欲>自我监控能力>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由此可见,在文、理、工三科研究生所需的科研能力要素中,认知特征的能力要素(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资料收集与处理能力)是最重要的,科研创新能力次之,再之是动力与监控特征的能力要素。研究生科研活动首先是作为一种认知过程存在,因此认知特征能力要素是研究生开展科研活动所需的基本能力因素。科研创新能力则是开展高水平科研工作,取得高质量科研成果的关键因素。动力与监控特征能力要素是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激励和维持因素。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特别重视研究生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资料收集与处理能力等认知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并重视发挥研究生自身动力与监控特征的作用,激发研究生参与科研实践的兴趣和动力。

从学科差异来讲,对工科、理科而言,比较显著的科研能力结构要素是科研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文科而言,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呈现出相对重要性。之所以产生科类差异,是和各科的学科特点分不开的。因此,在考察和培养文、理、工不同科类研究生时,既要考虑到共性,又要照顾到个性。

(三)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胜任特征状况

研究2表明,研究生八个基本科研能力结构要素在胜任度评价上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中科研创新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三个能力要素的胜任度评价相对较低。这启示我们,目前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水平相对落后,在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要给予重点关注并加强培养。

在科研创新能力上,目前我国研究生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为“四个简单”:一是简单移植,只是对他人方法的应用和重复;二是揭示表面现象,没有深入研究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三是简单延伸,只是进一步证实他人的工作;四是简单推理,只是采用一定的实验证实已知的结论。动手操作能力不强历来是我国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些研究生不会拟定研究内容和实施方案;拟定的研究内容过多过杂,缺乏针对性;有些研究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低,特别是一些工科研究生面对工程实际问题不知如何动手解决等。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上,我国研究生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为:问题意识不强,不善于发现问题;不善于明确地表述和界定问题;不善于根据问题和现实条件寻求合适的解决方案;不善于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不善于评估或验证解决方案的正确性等。

从学科差异来讲,在成就欲维度上,工科、文科的胜任特征要显著好于理科研究生;在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维度上,工科研究生的胜任特征要显著好于文、理科研究生;在动手操作能力维度上,工科研究生胜任度最高,理科研究生次之,文科研究生最低;在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维度上,文科、工科研究生的胜任特征要显著好于理科研究生。

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的胜任特征状况存在学科差异,这主要与学科特点、培养要求有关。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以学科专业为单位,受学科的影响较大。工科研究生的科研活动过程多是解决实际问题,提出对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所以他们的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普遍较好。理、工科研究生在科研活动过程中对动手操作能力的要求较高,且基本都是要通过实验过程才能完成研究任务,故其动手操作能力普遍比文科类研究生好。文、工科类专业的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往往要深入社会现实或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与人交往、接触社会的机会多,锻炼大,因此其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好。

四、结论与建议

(一)基本结论

从以上调查结果和分析讨论,可以得出如下基本结论。

1.反映研究生科研活动所需的基本能力要素包括八项:成就欲、自主监控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其中,成就欲、自主监控能力属于动力与监控特征,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属于认知特征,科研创新能力属于创新特征,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属于实践特征。除以往揭示的认知特征和实践特征外,动力与监控特征、科研创新特征在研究生科研活动过程中一样具有重要作用。

2.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要素按重要性程度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资料收集与处理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成就欲>自我监控能力>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在文、理、工三科研究生所需的科研能力要素中,认知特征能力要素最重要,科研创新能力次之,再之是动力与监控特征能力要素。认知特征能力要素是研究生开展科研活动所需的基本能力因素。科研创新能力则是开展高水平科研工作、取得高质量科研成果的关键因素。动力与监控特征能力要素是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激励和维持因素。

3.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要素的重要性程度存在学科差异,科研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工科、理科具有相对重要性,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对文科具有相对重要性。

4.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要素的胜任度评价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其中科研创新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三个能力要素的胜任度评价处于中等水平以下,相对较低。

5.本研究编制的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研究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整份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达到0.95,各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在0.75到0.93之间;抽取8个因素作为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的结构维度,各公共因素解释了问卷方差总变异的54.14%。本研究问卷根据需要修改后可应用于以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相关研究中。

(二)建议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和分析讨论,提出如下建议。

1.创建研究生选拔与培养的科研能力评估体系,推进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改革。[4]目前我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单凭专业课和公共课的分数录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可以根据以上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的研究结果,以研究发现的八个能力要素为重要指标,借鉴美国研究生入学能力倾向测试(GRE)的思想和原理[5],根据心理测量理论[6],研究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科研活动潜能测试测验及人机测试系统。测验既要包括对认知特征和实践特征的测试,也要包括对研究兴趣、自我监控、创新能力等非认知特征的考查,测试系统既可用于研究生的入学考试选拔,也可用于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科研能力发展的定期评价,从而为研究生的科学选拔和有针对性培养提供科学依据。

2.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首先,改变以往研究生培养以课程教材教学为主的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将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要素训练与专业课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其次,对于不同学科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既要考虑到共性,又要照顾到个性。要充分认识到不同学科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差异,在保证综合开发基本科研能力结构要素的基础上,充分体现科类特色。可以通过开设相关选修课程,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培养质量。

3.认知特征能力要素是研究生开展科研活动的基础;科研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开展高水平科研工作、取得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关键;动力与监控特征能力要素是激励研究生持续、深入地进行科研实践的保障。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我们要特别重视研究生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资料收集与处理能力等认知特征能力要素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并注重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兴趣和动力。

4.目前我国研究生在科研创新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科研能力结构要素发展上整体相对滞后,研究生培养单位对这几方面要给予重点关注并加强培养。

参考文献:

[1]莫雷.能力结构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方法论问题[J].心理学报,1988(3).

[2]Spencer, L.M.(1993).Competence at w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3]孟万金.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要素的调查研究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1(6).

[4]孟万金.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江苏高教,2001(3).

科学研究的根本特征第2篇

【关键词】档案学;本质特征;研究对象;档案化管理;信息资源化管理

在目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对档案的需求性也有很大的提升,而且在我国对档案学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先后有两次发生档案学转变的情况。其转变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要促使档案学更加符合我国社会的发展需求。而且在档案学转变中人们对这一学科的重视程度还有很大的不足,其根本原因在于档案学自身研究方法和思维实践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参考于其他学科,也就是说档案学内部涉及的一些表达方式和研究思维等并不是自身独立形成的。针对于这种情况就需要对档案学的本质特征进行挖掘开采,使得其自身的价值得以体现。

一、档案学研究对象应凸显档案学

在对档案学进行深入研究中,要想促使档案学自身的本质特征得到更好的发挥,就需要在研究档案学的过程中,对其内部涉及的一些特点和规律有一个明确的表述,并且在表述的过程中还需要针对于档案学自身具备的相关特点进行深入探析,这样对于提升档案学自身作用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对档案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本质区别进行深入研究,清楚发现这一学科与其他学科在本质上还存在一些区别,也就是说档案学本身是具有一定本质特征的。这就需要对其中的本质区别进行深入挖掘,并对档案学的研究对象做出合理确定,促使档案学成为一项独立的学科。

(一)档案学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并不是取决于档案信息

档案信息在我国各个行业上都有广泛的应用,但是这一信息资料的存在并不能作为确定档案学的主要依据。其根本原因在于档案信息在各个学科内部都有广泛的涉猎。比如记载信息的光盘设备等,在进行学科分类的时候并不能说其全部属于档案学,其根本原因在于光盘系统除了涉及相应的档案学还设计一定多媒体技术学科。而且在对档案学科进行深入研究中,发现其中对档案信息的界定还比较片面,这就导致档案信息并不能全面反映一个信息是否属于档案学范畴。目前在对文件范围和档案范围进行比较之后,了解到文件范围远远大于档案范围。因此在对档案学进行界定的时候就可以参考这一表述。

(二)档案工作和档案规律也不能概括档案学自身研究

档案工作本身就是一项日常生活中进行的一项工作,其自身的特点和工作步骤只能够反映该项工作与档案信息有关联,并不能确定这项工作的实施全部属于档案学范畴。而对于档案学来说,其自身反映的根本要素在于对某一段时间美对档案信息进行研究和概括的过程,只有对档案信息进行合理的描述和概括才能从根本的角度上反映出方案学本身特点。这也清楚说明在现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档案学本质并不能明确的反映出其自身研究对象,这也说明在目前档案学发展方向还没有做出合理确定,导致在现在各项学科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档案学很有可能被社会所淘汰。

(三)准确把握档案学本质特征的重要性

在对档案学进行深入研究中,发现要想促使这一学科在社会达到良好的发展,就需要对其自身的本质特征进行全面掌握。对档案学整体研究对象也能确定,并使得这项学科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全面满足社会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的角度上保证现在社会上的档案学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在对档案学本身特征进行深入研究中,还需要对档案学的核心理论做出有效扩张,从而实现档案学的发展。

二、档案学的本质特征

(一)档案学的专业内涵

档案学研究的信息对象不是普通的信息资源,而是具有凭证价值的信息资源。档案学独有的研究任务是:在信息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或环节,都设法捕获与保留具有作证能力的信息,并将其与被说明的信息对象关联为一体,使该信息对象具有存证功能;设法保全凭证信息的凭证价值,无论其保存多长时间。一言以蔽之,即研究信息对象的档案化管理。档案化管理的实质是,保留与维护信息对象的存证功能与保全它的凭证价值。

(二)透析档案行业特点

作为档案行业,也需要在不断发展与变化的环境中,从自身肩负的使命出发,通过有效履行社会职责来换取所需的外部环境和动力,在已有的位置不断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将行业经验与管理思想、管理方法推向更大的市场,在不断创新中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

三、信息化给档案学带来可持续发展的机遇

可持续发展是某一领域的研究、某一学科是否具有创新能力与满足社会需求能力的综合体现。它需要该领域的研究不仅能够满足当前社会的需要,也要其具有支撑社会发展变化趋势的能力。档案学的可持续发展是具有广泛的社会需求的,但档案学的理论研究需要凝练特色与创新,将其理论研究升华到各种类型有价值的信息资源的存证能力研究、信息资源价值保全研究以及人类记忆长期保存研究等。档案学的全宗理论、前端控制理论以及档案保护的相关理论等,都与信息资源的存证、证据保全研究相关,但却囿于档案工作之中,安于为一个行业服务,档案学理论研究的创新能力与本质核心理论研究太薄弱。在档案学学科发展的路径上,要强化本学科的特色研究,拓展学科的覆盖面。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清楚看出在现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档案学自身本质特征的掌握对促使档案学得到更好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这就需要对档案学自身本质特征进行合理的挖掘,从根本的角度上促使档案学在现在社会上得到更好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将档案学与可持续发展进行有效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档案学在发展过程中对自身的相应特点做到有效保持。

参考文献

科学研究的根本特征第3篇

【关键词】本科生科研团队 胜任力模型 行为事件访谈

1.前言

本科生科研绝大部分以团队形式开展,通常是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内容、围绕同一研究主题组成的课外研究团队。因此团队建设是否科学、团队成员是否具备足够的胜任力是科研成功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内本科生科研工作已普遍开展,但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例如很多本科生科研团队存在效率较低、团队融入困难、团队成员互补性差、缺乏核心领导人等问题,在团队组建和建设等方面均未形成较为科学规范的体系,最终科研成果不够理想。因此,如何组建高效的科研团队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在本研究中我们引入胜任力理论。1973年,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首次提出胜任力的概念,他将胜任力定义为能够区分在特定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绩效水平的个人特征。并指出这些胜任特征主要包括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认知、人格特质和动机等。1993年,斯班瑟首次针对胜任力模型给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即胜任力模型是指和参照效标(优秀的绩效或合格的绩效)有因果关系的个体深层次特征。他通过研究得出通用胜任力模型包括成就特征、服务特征、影响特征、管理特征、认知特征、个人效能特征等六个方面。

我们利用行为事件访谈获取成功团队关键要素,并进行胜任力编码和模型的构建,最终为科研团队组建和建设提供借鉴。

2.研究设计

2.1行为事件访谈

本研究进行行为事件访谈的样本取自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组建的科研团队,分别选取在立项、中期检查和结题中评比优秀者作为绩优团队,选取未能顺利结题或成果未获奖的团队作为绩平团队。从北京师范大学20个本科生院系中讨论筛选了30名本科生科研团队的绩优者和绩平者,统筹院系、课题类型等,最终确定对所选30个团队中的19位成员进行行为事件访谈。

行为事件访谈依照“STAR+E”原则进行。首先了解访谈对象参加科研的基本情况,包括科研内容、科研成果,其别注重科研团队的组建过程的了解。之后,由访谈对象描述其所在科研团队在进行科研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两件最成功的事情和两件比较失败的事情。事件描述要体现情景(Situation)、任务(Task)、行动(Action)和结果(Result)四项要素,并在访谈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追问。最后,我们请访谈对象依据自身经验,归纳科研团队需要具备的特质。

2.2胜任力要素提取

行为事件访谈结束后,我们根据访谈记录进行了胜任力要素编码,对访谈文本进行主题分析,对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胜任力素质特征项进行类聚编码,提取胜任力特征,并使之概念化。在正式编码前,组内成员通过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分别按照字典选取三到四份访谈文稿进行编码,再对文稿和编码结果进行充分讨论。用统一的语言命名同一个特征,取得一致的意见,并不断修改和完善,最后经过多次讨论形成基础编码手册。在进行正式编码时,小组成员分别独立对访谈记录进行编码,注意记录某一胜任特征出现与否和该胜任特征表现的具体等级。经过查阅文献补充,将出现频次少于四次的成员奇偶性等7项胜任特征剔除。

2.3对各维度进行操作化定义和分级

在对科研团队访谈记录稿的胜任特征进行特质提取编码后,整理得出各子维度频数分布,结合之前通过文献分析提取的胜任力特征及斯班瑟胜任力词典,对各子维度进行划分,归类为相应主维度下的几个子维度。根据各特质出现的频率和一级指标频率计算决定出各一级、二级指标所占权重。之后遵循完整性和准确性原则对每个特定胜任特征项目及每项特征进行操作性定义、级别划分以及各等级特点的描述,并附以详细的解释。

3.结果与分析

通过查阅文献,基于胜任力词典,团队成员反复进行讨论,将25项胜任特征归纳为团队科研素质等七项一级指标。

团队科研素质维度包含的特质强调团队成员进行科研的基本知识技能及能力互补性;人际理解力侧重团队在课题进行过程中进行的必要沟通协调;主动性和效率维度从团队动机出发,将团队内在品质特征影响科研效率因素进行划归;团队运作维度强调团队合作过程中的协调配合、领导统筹规划等;团队氛围侧重课题进行中团队所持的态度动机;外部支持是从团队外部视角考虑,探讨寻求外部帮助的成员胜任力;内部体制和关系建立维度注重团队关系的建立,从人际关系角度推动科研成果产出。

分析得出,团队运作(D)所占权重最高,且包含7项胜任特征,说明团队运作在团队胜任力中地位更重要;处于二、三位的是主动性和效率(C)、团队科研素质(A);团队氛围(E)权重最低。二级指标中,合理分工、外部支持的权重较高,及时反思、性别差异的权重较低,这些体现了建立一支优秀的科研团队所需胜任力的基本范畴和大致权重。

4.讨论与总结

我们的研究进一步丰富了团队胜任力的研究,尤其是科研团队胜任力的研究。目前关于特定工作岗位的个人胜任力模型研究比较丰富,Spencer也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归纳了通用胜任力模型。但是有关团队胜任力的研究相对较少,更没有能够总结出与Spencer研究类似的团队通用胜任力模型。我们发现,本研究所构建的胜任特征模型的维度与已有科研团队胜任力研究的部分维度在操作定义与分级上具有一致性,表明科研团队胜任力的主要维度逐步走向统一。

但是,我们也发现了本研究在方法上的缺陷。遵循STAR+E原则,目前行为事件访谈应用于对个人的胜任力模型开发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应用于团队胜任力模型开发的行为事件访谈形式依旧不完善。本研究依旧对科研团队的成员进行一对一的访谈,这就有可能存在对团队胜任特征完整性和重要程度把握不甚完整,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我们认为,今后有关科研团队胜任力的研究可以致力于更加清晰、合理的胜任力模型维度,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优化科研团队胜任力研究的质量,并寻找科研团队胜任力与其他类型团队胜任力的相似之处,在此基础上总结通用团队胜任力模型。

参考文献:

[1]贺森、戚金波.知识型团队胜任力模型构建的高校实践[J].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21期

[2]吴振东.项目管理团队胜任力模型及案例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0年第32卷第3期

[3]徐芳.研发团队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及其对团队绩效的影响[J].管理探索.2003年第2期

科学研究的根本特征第4篇

关键词 知识服务 专家知识服务 推断 思维模型

分类号 G252.0

DOI 10.16810/ki.1672-514x.2016.02.014

Inference of Expert Knowledge Demand and it’s Model Building

Zhou Xinyue

Abstract From the general character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xperts’ knowledge demand, this paper carries out the research which taking experts, service personnel, and the process of servic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as the principal part, highlighting a preliminary study dominated by thinking science technology method. It probes into the basic inference method of expert knowledge demand and builds the thinking model of expert knowledge demand inference.

Keywords Knowledge service. Knowledge service for experts. Conjecture. Thinking model.

随着学术竞争日趋激烈,专家针对个体的具体决策目标或问题,对于数据挖掘和比较研究为基础的动态知识组织和解决方案提出了更高的知识需求,而且随着科学向着深层次和高水平发展,学科分化呈现综合化、专业化的特点,学科间相互联系和渗透的加强以及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不断产生,这一需求更为迫切。图情界多年研究与实践形成的知识服务理论虽已较为系统,却难以适应专家知识需求的发展变化,亟需建立相应的服务体系,实现服务和需求的协调发展。

笔者提出了“专家知识服务”概念及其研究的整体框架[1],进行了技术实现方面的初步探索[2-3],并且认识到研究的重点在于专家知识发现与知识获取的共性要与解决专家个体具体决策目标或问题的知识服务相结合,核心是以专家、服务人员以及二者之间在服务过程中的互动关系为主体,突出以思维科学为主导的方法与技术研究。因此,从专家科学研究的共性和专家知识需求的典型特征出发,结合实践经验、教训,初步探讨了专家知识需求的基本推断方法,构建了专家知识需求推断的思维模型。

1 推断

“推”就是“推理”,“断”则是“判断”。推断就是“根据专家个人已有的科学研究,通过多维度的逻辑分析、推理,对其个人在研或待研的科学研究关键环节即将需要的具有借鉴、参考价值的知识进行主观预测、判断的思维活动”。

1.1 “推断”是一种主观思维活动

“推断”的主体是图情工作者。也就是说,这种对专家个体某种具体知识需求的分析、判断,是图情工作者通过逻辑分析获得的个人观点。

1.2 “推断”是专业性的图情活动

这是面向专家科学研究提供知识服务的主要环节和基础工作,实质是面向特定对象传递具有特定价值的知识,属于图情工作范畴。

1.3 “推断”具有创造性、超前性和主动性

根据已有的研究提前谋划即将需要的知识,体现了开拓性与超前性。主动性不仅体现在服务态度,还强调了服务方法与成效的主动性。

2 专家科学研究的共性与知识需求的典型特征

2.1 专家科学研究的共性――学术竞争优势

专家开展科学研究,其目的是填补个人专长领域内的研究空白,或者对前人的研究有新的发展和补充,或在同时期同类研究中尽快有所突破,其本质是赢得或保持学术竞争优势。

2.2 专家知识需求的典型特征――学术相关性

专家知识需求是为了发现个人专长学术领域的研究空白或不足,以明确个人的科学研究目的,以及怎么研究有助于在学术竞争中赢得或保持竞争优势。因此,知识需求的典型特征表现在与专家在研或待研的科学研究具有学术相关性上。

3 专家知识需求推断

3.1 学术特征的四要素

目前,用户知识需求的研究大多采用以文献外部特征的数理统计揭示文献信息篇章之间定量关系的文献计量法和以内容主题符号揭示各类信息篇章内部符号群之间定性与定量关系的内容分析法[4-10],如以主题词或关键词词频统计或共现聚类分析反映某领域研究的结构、趋势和热点,或以文献引证、被引的共现分析表达研究的质量和相互关系。

但是,这些方法只能静态地体现对于知识发现与获取的共同表达,而不能动态地反映知识需求本身及其与专家科学研究的内在关联。要揭示专家科学研究需要什么知识,就必须搞清为什么需要和怎么利用的问题,也就是相关知识体现在研究什么事物(或现象)的什么属性、解决什么学术问题、采取什么工具和手段、得到哪些具有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的创造性结果等内容的差异及其与专家科学研究的关联上。因此,为了准确而又明确地反映相关知识的学术特征,笔者将相关知识的学术特征分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等四大类要素,其信息来自正文、摘要、题名和关键词中具有实质意义的词组或句子。

3.2 推断专家知识需求的基础

科学研究的研究对象是客观世界或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及其属性、特性、运动形式、发展规律,这是一个离散结构的多层次关系的体系。树形结构图揭示了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发展和演化的过程:从初始对象开始在每一个具有属性分解的响应点(以下称节点)处进行分枝直到分解停止,每个节点可以按从属、因果、递进等关系分解为下一层的若干子节点,如节点O可以分解为节点O1、O2、O3、O4、O5等,节点O2、O4又可以分别分解为O6、O7、O8、O9和O10、O11等,节点O12是节点O8分解的子节点等,对应于某一节点的子节点体现为并列关系,如O1、O2、O3、O4、O5相对于节点O,O6、O7、O8、O9和O10、O11分别相对于节点O2、O4等(见图1)。

专家通常会长期、深入地致力于某种具体事物或者与之相关的某种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因此同一专家研究对象对应的事物或现象基本上是稳定的,不会轻易突变,具有一定的延续性,但又有可能变动到相近的事物或现象,如水稻杂交稻、超级稻、优质稻、早稻、晚稻、籼稻等;或者在研究某个事物(或现象)的某一属性之后变动到其他属性或衍生下一级属性,具有一定的可变性。

基于专家科学研究对象的延续性,归纳专家已有研究,就可把握专家关注的研究对象,这是推断的基础,而研究对象适度变化,则产生新的知识需求,使推断具有意义和价值。

3.3 推断专家知识需求的基本方法

目前,推断专家知识需求的基本方法是类比法。类比,就是通过两个或两类对象的不同现象与内部属性关系的比较,找出某些属性或关系的类似点,把某一对象的有关信息推移到另一对象。这是融合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独特思维方法[11]。笔者认为,两个或两类科学研究,如果研究对象之间存在某些相同、相近或相似点,就可将某一研究的某些特征类推到另一研究,而判断研究对象相同、相近或相似的依据是是否存在某个相同的属性,如果这个属性存在且对应同种事物(或现象)则研究对象相同,对应的是上下位概念的事物(或现象)则相近,对应非同种或同类事物(或现象)则相似。如“水稻品质”与“杂交稻品质”“玉米品质”,共同属性为“品质”,“水稻”与“杂交稻”有上下位关系,“水稻”与“玉米”非同种,则“水稻品质”与“杂交稻品质”相近,与“玉米品质”相似。

将专家与他人科学研究进行学术特征类比,如果研究对象相同、相近,那么学术特征的差异,表达了专家专长领域内不同于已有研究的非空白区,可以帮助专家发现领域内研究的空白或存在的不足,确定个人新的科学研究的方向和增长点。如果研究对象相似,学术特征差异,可以提供专家个人新研究中可以吸取、扩展、渗透和移植的研究内容或研究方法。

因此,专家需求的知识,就是相比专家已有科学研究具有相同、相近或相似研究对象且有学术特征差异性的他人科学研究的文献或报道。

3.4 类比判断的内容、规则与模型

若专家已对事物O的属性O1的等四个子属性进行了研究,其中对应于O2有研究内容C1、C2、C3、C4,对应于C1有研究方法M1、研究结果R1,学术特征如图2-a:若另有他人对事物O’的子属性O’1的子属性O’2(或更下级子属性O’3)进行了研究,对应于O’2有研究内容C’1、研究方法M’1、研究结果R’1,学术特征如图2-b。

那么,专家已有科学研究与他人具有相似性的科学研究按照“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的顺序进行学术特征依次类比判断的过程如图3。

3.5 专家知识需求的四步推断

专家知识需求推断分为四个步骤(见图4)。

第一步,专家科学研究学术成果集成。根据专家的个人信息(如姓名和机构),从知识源汇总专家已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献,将其原有的分散状态的学术文献整合为呈现研究阶段积累的有机知识整体。

第二步,专家科学研究学术特征分析。从题名、关键词、摘要、正文中提取具有实质意义的词组或句子,按学术特征四要素,通过在认知语境下的动态推理,实现语篇之中词汇、句子多层次语义信息理解,提炼、归纳专家科学研究的学术特征。

第三步,相似知识采集。通过认知语境下对语篇环境中词汇、句子多层次语义信息的动态推理,从知识源采集与专家科学研究对象相同、相近或相似的文献或报道。

第四步,相关知识类比判断。按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等四要素将相似文献与专家已有科学研究进行类比,根据类比判断的内容、规则与模型建立推断算法,判断并提取具有差异性的、对专家在研或待研科学研究具有特定价值的文献或报道。

4 结语

专家知识服务是一种强调适用性与实用性的知识服务创新模式,专家知识服务及其研究的核心是专家知识需求的推断。笔者目前只能通过研究专家具体知识需求与其科学研究的内在联系的共性,对根据专家个体具体决策目标或问题推断其具体知识需求的基本方法与基础思维模型进行初步定性分析,比较粗疏,甚至存在问题和不足,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探索,如专家个体科学研究学术特征的智能挖掘、专家科学研究学术相似知识智能化采集与相关知识智能抽取,都需要进行相关规则、模型、算法的研究。

参考文献:

[ 1 ] 周新跃.专家知识服务:面向专家的知识服务创新研究思考[J].图书馆学研究,2015,36(8):51-56.

[ 2 ] 周新跃.Notefirst在专家知识服务中的应用实践[J].新世纪图书馆,2013,34(8):46-49.

[ 3 ] 周新跃.Notefirst与CNKI个人数字图书馆在专家知识服务中的应用与比较[J].晋图学刊,2013,29(5):27-31.

[ 4 ] 邹永利.情报检索系统文献主题表征与用户需求特征[J].情报理论与实践,1998,21(3):132-135.

[ 5 ] ,张甫,许惠青,等.科技文献资源需求分析方法研究[J].情报杂志,2013,32(8):174-177,18.

[ 6 ] 张莉娅,邓勇,张姝影.基于知识网络的岗位知识需求分析及与知识型人才的匹配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4,35(17):28-37.

[ 7 ] 张为江.基于用户需求分析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系统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34(9):83-85.

[ 8 ] 贺梅萍,石德万,莫崇菊.基于科技创新需求的高校图书馆用户服务研究[J].图书馆,2011,39(3):42-44,47.

[ 9 ] 晁亚男,毕强,滕广青.高校学生用户开放存取知识需求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39(1):63-70.

[10] 刘雁.高校图书馆核心用户信息需求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30(10):72-74.

[11] 邝朴生,马跃进,钱东平.创新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83-85.

科学研究的根本特征第5篇

研究型大学的历史源远流长,德国教育家洪堡在1810年建立柏林大学,开始倡导大学应开展科学研究以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办学理念。1876年美国按照洪堡的思想建立了约翰·霍普斯金大学,并在大学内建立了研究生院。由此,美国的大学不仅学习了洪堡的思想,而且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思想体现于大学研究生院的制度建设之中,实现了从思想到制度的跨越。[1]约翰·霍普斯金大学的建立在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在二战期间和之后,由于军事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得到了很大的加强,这有力地促进了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由于研究型大学以科学研究和博士研究生教育为重点,所以它在国家的科学研究和精英人才的培养方面占有独特的地位,成为了高等教育系统中一种十分重要的大学类型,并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2000年版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对研究型大学的最新划分标准,目前美国共有262所研究型大学,[2]而且从世界大学的排名来看,众多的世界一流大学均出自于美国的研究型大学的群体。迄今为止美国的研究型大学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是领先于全世界的。其他许多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也相继提出了研究型大学的办学模式,例如英国的研究主导型大学,澳大利亚的研究密集型大学等。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九五”以来,“211工程”和“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及“985”工程的实施,我国高等教育取得历史性的发展,形成研究型大学的条件正在成熟。[3]但从总体看,我国的高等教育与世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或者世界一流大学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综观世界研究型大学,特别是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历史与发展,可以发现研究型大学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特征。科学认识和全面准确地把握研究型大学的特征对于促进我国研究型大学快速、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一、研究型大学的显性特征研究型大学的显性特征是指人们可以观测到和可以定量测量的特征,它包括外部贡献特征和内部建设特征。(一)外部贡献特征认识和把握研究型大学的显特征最终应看它的外部贡献特征,要看它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社会经济效益)。第一,研究型大学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世界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能够培养出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领域的精英人物。第二,研究型大学是国家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中心,是世界科学技术的重要发源地。世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能够产生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在基础研究方面能够对人类知识大厦的构筑作出重大的贡献。第三,研究型大学能够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从长期效益来看,研究型大学所造就的精英人物和创造的科研成果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从短期效益来看,研究型大学把教学、科研、生产三者紧密结合,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直接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第四,研究型大学对国家的政治和文化产生影响。[4]第五,研究型大学培养了众多的精英人才和产生了许多重大科研成果,它对增强一国的核心竞争能力和综合国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二)内部建设特征研究型大学的内部建设特征有以下几点。第一,研究型大学作为传递知识,特别是创造知识的学术性机构,学科设置和课程设置都比较广泛。学科和课程设置的广泛性可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渗透,也为学科新的增长点和知识的创新奠定基础。第二,研究型大学的教师必须是一个研究型的教师。[5]教师既要从事教学,也必须开展科学研究,因为教学和科研是研究型大学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都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其中很多教师是世界公认的学术权威和知名学者,其中还有不少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例如,在斯坦福大学目前的师资队伍中,有17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该校任教。哈佛大学名誉校长陆登庭教授认为:“只有教师的绝对质量达到了国际水平,一所大学才能称得上是一所优秀的大学。”[6]第三,研究型大学生源广泛,包括一定比例的留学生,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很高。生源的广泛性和较大的研究生群体为促进知识和文化的交流与创新提供了良好条件。第四,由于研究型大学的教师都需要从事大量的科研任务,所以大学的师生比例不高。第五,研究型大学办学经费充足。美国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年运行经费一般都在10亿美元以上,其中通过公开竞争而获得的研究基金在学校的总收入中占有很高的比例。[7]第六,研究型大学拥有良好的教学科研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和实验室等。一些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拥有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有组织的科研机构,如国家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部级的研究机构和大学的密切结合,不仅为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提供了充裕的科研经费和先进的研究设施,也为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创造了条件。第七,研究型大学实行开放式、国际化的办学方针,除了拥有众多的外国学生、访问学者,还设有国际研究中心,开展许多国际性、地区性的研究课题,这使大学培养的人才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也为解决国际性和地区性的问题作出了贡献。二、研究型大学的隐性特征以上分析的都是研究型大学的显性特征,然而,研究型大学最根本和最重要的特征是其办学理念。办学理念和管理体制都是大学十分重要的隐性特征。如果说研究型大学的具体办学模式各有特色的话,办学理念这种内在性的特征却有一致性和可比性。然而由于这些特征不易定量测量,所以往往也不作为评估的指标,有时也容易被忽视,但是这些潜在的和内在的根本性特征对大学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和指导性。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主要讨论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理念。大学的办学理念是指对大学的理性认识,即对大学的宗旨、使命、职能和精神等的认识。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理念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坚持求是崇真的办学宗旨研究型大学是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发源地,在构筑人类知识大厦,探求真理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坚持求是崇真的办学宗旨是研究型大学重要的办学理念。牛津大学是产生于中世纪的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研究型大学之一。牛津大学科林·卢卡斯教授认为,大学存在的更高价值是为了探究真理,发现和认识真理。他说,“大学之存在,是为了探究事物的本质;大学之存在,是为了发现如何区分真实与表象。”[8]哈佛大学是美国乃至世界公认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从创建至今的三百多年间,哈佛大学虽然历经变革,但始终以求是崇真作为大学的办学宗旨和神圣使命。3

科学研究的根本特征第6篇

[关键词]关键共性技术;二次螺旋分析;共词分析

[DOI]10.13939/ki.zgsc.2016.31.273

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在整个技术创新链条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是跨产业部门的关键技术,能够为多项其他技术的进步、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众多用户所使用,规模效用明显。[1]

1关键共性技术辨识系统的构建

由关键共性技术的内在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展开的逻辑顺序,可以把关键共性技术系统过程概括为3个阶段。

1.1数据准备确定数据源

Derwent Innovations Index(DII)是美国科学情报所(ISI)最新推出的基于因特网环境的数据库产品,该数据库将Derwent World Patents Index(DWPI,德温特世界专利索引)与Patents Citation Index(PCI,专利引文索引)加以整合,它收录来自40多个专利机构授权的1000多万基本发明、3000多万个专利,数据每周更新并已回溯至1963年,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世界范围内的化学、电子与电气以及工程技术领域内综合全面的发明信息,是最为全面的国际专利信息数据库。符合数据源筛选原则,因此确定数据源为德温特世界专利索引数据库。

1.2数据获取

1.2.1特征词的识别

抽取文本特征集的目的是通过将文本特征项(关键词、标引词等)的量化,将它们从一个无结构的原始文本转化为结构化的计算机可以识别处理的信息。通过对文献的回顾可以发现,抽取的文本特征项类型经历了从单纯选用标引词扩展到全文中的自由词汇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选择标引词作为文本特征集时,词汇的使用很规范,也较能反映文献的主题,一直是共现分析操作过程中首选的分析单元。选择自由词作为文本特征集时,需要选择自由词的抽取位置,从标题和摘要中抽取词汇作为文本特征集时能够直接从作者对文章的认识角度理解文本内容,提高对文本内容把握的准确性。从全文中抽词的最大优点是能够保留出现频率不高但非常重要的词汇,同时避免了更新词表、标引文献等不小的工作量。但由于涉及文本切分词等处理,实现的复杂度较高。

总结起来,抽取文本特征集时必须做出两重选择,从何处抽取(可以选择标题、关键词、摘要、全文)和抽取哪种类型的词。本研究对特征词的识别包括标引词汇和自由词汇。

1.2.2特征词的抽取

从关键词、标题、摘要、全文中抽取,抽取词汇的质量依次增高,操作的复杂程度也逐个增强。抽取标引词时,用词规范、词汇间概念关系清晰,但存在可能出现标引偏差和丢失新兴词汇的缺陷。抽取自由词汇时则与上述情况正好相反,该抽取方法能够科学地反映文本内容、跟踪新兴词汇的出现,但词汇的“一词多义”和“一义多词”现象导致数据预处理困难,自由词汇间复杂的语义关系影响分析结果的可解释性。所以应该根据分析目标的不同做出合理选择。可见,词汇抽取结果的有效性和实现的便捷性始终是相互矛盾的,它们互相制约,实际操作中必须找到两者的平衡点,以便利用最简便的方法取得最科学的结果。

综上分析,本文特征词的识别是根据具体的科技跟踪需要,从下载的文本集合中利用我们开发的分词软件自动抽取“标引词”和“自由词”作为反映文献内容的特征值,具体包括“标题”“关键词”“标引词”“作者信息”“引文”等。

1.2.3特征词的选择

词是文献中承载学术概念的最小单位。词频的波动与社会现象、情报现象之间具有内在的关系,一定的社会现象和情报现象必然引起相应的词频波动现象。[2]因此,通过统计关键词、主题词、篇名词等核心词汇在某一类学术文献中所出现的频次,可以判别该学术领域的研究热点、知识结构和发展趋势。

本研究特征词的选择,就是对数据库中的文件进行词频统计分析,形成词频统计文件。借助分词软件将论文标题中使用的单词按照出现的频次由高到低进行降序排列,然后将一些不完整的单词及没有特殊意义的单词从词频列表中删除,同时删除掉那些在科学研究中被普遍应用的、没有代表性的单词,如研究(study)、分析(analysis)等。[3]

当选择确定的特征词后,利用我们开发的数据分类软件,根据特征词将下载数据中包含特征词的数据段落归类,归类后的数据段落作为一个完整的数据集合,可供Citespace软件进行共词聚类分析。

2共词分析

从“技术方法”上看,国内外本阶段共词分析研究注重方法的系统化,将研究对象纳入时空坐标,提高了其应用结果同实际情况的拟合度和置信度,为拓展共词分析的应用范围奠定了基础。同时,运用该阶段方法体系所揭示的信息和对象之间的关联已向深层扩展,初步解决了某些利用相关文献挖掘内隐知识的问题。

从“应用领域”上看,基于共词分析的研究成果可以归纳为:揭示特定科技领域内的研究主题、主题的层级及其关系以及由研究主题所映射的具体研究方向之间的关系,区分科学子领域,确定学科结构;揭示研究主题接近所属领域热点问题的程度;考察特定领域内科学研究主题的变迁和可视化结果;从内联和外联的角度揭示特定领域内研究主题之间以及研究主题同其他主题之间的关系;通过科技环境分析,揭示科技主体的机会和威胁;揭示不同子领域的演化模式及其相互关系,勾画出研究主题的生命周期。[5]

建议聚类分析采用软件为由美国德雷赛尔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陈超美开发的Citespace。采用一种“突发词检测”算法来确定研究前沿中的概念,利用3个网络(“研究前沿术语的共现”“知识基础文章的同被引”和“研究前沿术语引用知识基础文章”)随着时间演变的情况来寻找研究热点及趋势,并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示出来。

3结论

本研究依据德温特数据库的分类,并开发了分词系统及数据分类系统,结合陈超美开发的Citespace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了二次螺旋分析:利用分词软件进行特征词的识别及抽取,特征词的选择,利用数据分类系统,以特征词为依据进行数据的文本分类,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分类后的文本进行共词聚类分析,对得到的共词进行二次文本分析及共词聚类分析。经验证,该研究方法的分析速度及准确度均较理想,可用于研究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领域。

参考文献:

[1]郭晓林.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及共享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8:28.

[2]邓珞华.词频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1):46.

[3]郭卫东.技术预见理论方法及关键技术创新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7(6):64.

科学研究的根本特征第7篇

一、判断标准是什么

标准即衡量事物的准则。在本研究中,用来界定高等教育机构实施的本科层次教育是否属于职业教育范畴,作为判断依据和衡量准则来划定职业教育的边界。判断标准确定的依据是本科职业教育的特质厘定。特质,意味着相对持久、具有明显区别度的表征。本科职业教育具有几个特质,就应该可以据此制定出几个标准。换言之,特质体系是标准体系研究的基础。若干特质,制定出若干标准,再根据一定的维度将标准划分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等,形成指标体系。当然,指标也可以根据重要程度分为核心指标和一般指标。

二、判断标准如何来

在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状况下,判断标准其实是一种应然状态,是需要本科职业教育探索努力的发展方向。根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现状,本科职业教育的判断标准可从两个维度开展研究。其一是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的纵向比较。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应该是贯穿中等教育、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甚至研究生教育各个层次的,是一以贯之的。通过职业教育体系内不同层次的比较,既可以得出不同层次之间职业教育的相同点,即类型特征;也可以发现本科层次与其他层次职业教育的相异点,即层次特征。其二是本科层次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横向比较。通过本科教育层次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比较,相同点即是本科这一层次教育的特征,相异点便可发现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横向比较,既印证两种教育的区别,也是对纵向体系内比较结果的呼应与检验。纵横两个维度比较出来的共同点和区别点,便是判断标准研究制定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