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工匠精神的培育(合集7篇)

时间:2023-05-26 16:44:39
工匠精神的培育

工匠精神的培育第1篇

德国制造就如同精品保证,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而它的支柱则是占德国经济99.6%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制定的标准严谨、苛刻,哪怕是一支铅笔、一把餐勺,也都彰显着细腻的心思、独到的创意。德国人的严谨、精益求精成就了工匠精神最根本的内涵。

日本制造的强大也与工匠精神密切相关。从江户时代,在日本的匠人间就已经形成了一股追求产品精益求精的精神,他们对产品质量严格要求,对技艺精致的追求达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日本的很多中小型企业数十年如一日只生产一种产品,专攻一门技艺,其产品也就日趋完美。

在中国,也是能工巧匠辈出,工匠精神有着悠久的历史。春秋时期的鲁班,专注于提高劳动效率和工艺水平,发明了曲尺、墨斗、刨子、钻子等,提高了工匠们的劳动效率和工艺水平;秦国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布局精巧,历经2000多年而不衰延用至今。他们之所以被后人敬仰,也是因为其精益求精和传承求索的精神。

从鲁班到李冰,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八级工,中国的工匠精神延续了几千年。不过到了当代,我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一度失落了,在一些地方,中国制造成为假冒伪劣的代名词。

2015年,中国政府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规划,力争在未来10年实现由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转型。这一伟大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从根本上提升中国制造的质量,工匠精神自然不能缺位。

工匠精神需要重视,更需要培育,它是由上到下的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顶层设计、外部环境、国民教育、企业文化等多方面多层次发力。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需要制度发力。瑞士钟表业的奠基人与开创者布克说,“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培育工匠精神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完善现代学徒制度。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进一步培养形成高素质的劳动大军,进一步提高中国制造和服务的水平。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要对“工匠”多一份尊重。在当今中国,制造业是国民经济主体,是经济实力的厚实基础。而长期以来,社会上一直存在一种“君子不器”的错误观念,大家都想把孩子培养成公务员或者白领,“劳心者治人”的理念根深蒂固。我们要培育工匠精神,就要对工匠给予足够的尊重和重视。

工匠精神的培育第2篇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有效培育

从本质上讲,“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综合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1]。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其核心在于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的“匠人之心”。追求更高、更快、更强一直是体育精神的精髓,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工匠精神的培育具有先决优势,是培育“匠人之心”的有效途径,也是课程思政的应然选择。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潜在的工匠精神

(一)教学基本功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工匠精神的有力保障。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语言、教具使用、多媒体运用、教姿教态、组织管理能力、教学研究水平、运动技能等教学基本功均能彰显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工匠精神。良好的教学基本功既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师高水平、高质量、高规格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也是教师为学生展示工匠精神、培养工匠品格的最佳方式。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招一式,都能完美地诠释工匠精神的内涵。(二)教学态度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工匠精神的根本核心。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是对待职业的责任、态度等的综合表现。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教学态度是其工匠精神的无声表达,凡是在教学中能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地对待教学和学生的教师,都有着良好的职业精神和匠人之心。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在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感召下,秉承着严谨、务实、求真的教学态度,必然会呈现给学生最好的匠人品格,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启迪与浸润。(三)教学活动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工匠精神的有效载体。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与反馈、教学效果与影响等都需要教师以匠人之心严谨对待。在为每位学生提供匠心独具的课程与教学、帮助他们获得完美体验、促进他们充分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必然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在经年累月的繁重劳动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充盈自己的教学活动,以此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最佳的教学资源和最优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发展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困境

(一)培育工匠精神的意识不强。由于传统文化中轻视职业教育的思想仍然存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虽然拥有开展工匠精神教育的环境和条件,但部分教师并没有把工匠精神自觉地纳入到人才培养目标中,更没有自觉融进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体育教学中潜在的工匠精神只能以隐性课程的形式,在不知不觉中对部分学生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虽然,工匠精神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培育学生职业精神的主要内容,但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管理部门到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群体中,仍然存在着轻视或者忽视体育教学中工匠精神培育及其教育价值挖掘的意识淡薄现象。(二)培育工匠精神的条件羸弱。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一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要有培育工匠精神的目标,将工匠精神培育纳入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完整的指标体系之中;二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要有具备匠人之心的教师,能够以匠人之心对待教学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工匠品质;三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要有适合开展工匠精神的课程内容,要在正常教学内容框架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培育。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还需要从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体系的完善和教学目标的明确等方面增加工匠精神培育的要素,逐步丰盈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培育工匠精神的条件。(三)培育工匠精神的行动匮乏。体育教学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公共必修课程,并没有得到高职院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很多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都是以《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最低标准在运行,更不要说在教学中增加工匠精神的培育了。部分体育教师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传递着工匠精神,但很多时候目的并不明确,没有把培养工匠精神作为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之一,自然也不会把教学作为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这使得体育教学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只停留在隐性课程层面,没有具体落实到实际教学行动中。

三、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策略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匠心示范。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重视体育精神培养的同时,应有意识地彰显教师职业所特有的工匠精神,在培育学生工匠精神与匠人之心时发挥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首先,体育教师要有工匠精神。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每一项内容、每一个动作,以精益求精的教学态度和追求完美的技术动作使学生深深体悟到教师的“一丝不苟”。教师要严格要求每一位学生,严谨对待每一项内容,严厉对待每一个动作,促使每一位学生尽到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的自己,在不断进取中获得成就感、荣誉感和价值感,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体育活动中“精益求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要坚持“一以贯之”的教学态度,从头至尾坚持严格的教学要求,让学生看到教师对待工作、对待学生的执着与坚持不懈。其次,体育教师要有匠心之品。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本身就应该是教育事业的“匠心之品”,只有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出众的学生。身教胜于言教,教师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专业的运动技能能更好地彰显出工匠精神在教学和学生成长中的价值。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每一次讲解、每一个示范、每一次纠错都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既要以身示范让学生看到工匠精神对成长为合格甚至优秀的学习者的重要性,又要严格要求学生、严谨对待教学,将工匠精神彰显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匠心设计。当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是教师以工匠精神为引领而匠心设计的课程时,便使体育教学拥有了潜在工匠精神培育的要素,蕴涵了课程思政的教育价值。首先,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必须把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课程目标之一,要在其作为公共必修课程的基础上,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现状以及不同类型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进行差异化的课程目标设计。针对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所面向未来职业的特点,按照伏案型、站立型、运动型、交往型等职业特征将教学目标进行多维度设计[2],以理论研究和科学测评等方式确定不同维度下课程目标的水平,使不同年龄、不同专业、不同类型学生的体育教学目标各相适宜,让学生从人性化、个性化的课程目标要求中感受到体育教师的匠人之心。其次,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内容也要按照差异化目标进行分层设计。在体育项目上,可以根据伏案型、站立型、运动型、交往型等职业人群的活动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武术、乒乓球、跳绳等有助于消除工作疲劳和提高工作精神状态的项目,使高职院校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能够掌握几项有助于未来职业所需的健康体育项目。在同一专业、同一年龄学生群体中,根据其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的不同,将差异化设计的课程内容再进行细化,使课程内容更适合班级每位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未来发展需要,让每位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都能深深体验到教师在课程设计中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三)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匠心实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既是体现教师工匠精神的过程,也是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养成匠人之心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细节中彰显工匠精神,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同工匠精神并逐步养成工匠品质。首先,教师在匠心设计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更要以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的匠人之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于细微之处彰显教师的工匠精神。教师要精心设计、精益求精,保证每一环节都符合课程目标、学生发展需要和专业技术标准。其次,在体育教学的细节上,教师要把工匠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让学生充分体味到教师的匠人之心。在动作技能传授上,教师要精于示范,将每一个技术动作做到无可挑剔,对自己不规范的动作要不断进行修正,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体察到教师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在学生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循循善诱,悉心指导学生学习动作、学会动作、学精动作,严格按照规范的技术标准要求学生,教师不要轻易降低动作技术标准,要热情耐心地帮助学生认清自身的优势与短板,为其今后的努力提供明晰的发展方向,使其感受到教师对待教学、对待学生的严谨认真态度,真正领悟到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本质。

总之,随着课程思政理念的深入人心,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应积极响应号召,主动挖掘体育教学过程中所蕴含的丰富课程思政因素,逐步将工匠精神作为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之一,通过多种教育形式与教学途径,充分彰显体育教学过程中培育工匠精神的教育价值,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以课程思政为引领,将体育教学与工匠精神培育有效融合的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建明.新时代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方法研究[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9(3).

工匠精神的培育第3篇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精神;职业教育

2016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上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上,让人耳目一新,又振聋发聩。目前,国家正在努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希望建设制造业强国和创新型国家,这也是全面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这些国家战略的实现需要大批高素质实用型技能技术人才。作为为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技能技术人才的主要承担者,职业教育要切实承担起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需要认真研究工匠精神的内涵、时代意义,以及培育的方式和路径。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近几年,工匠精神受到制造业和职业教育的广泛关注,对其研究和认识在不断深入。一般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 。工匠精神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工匠精神是指凝结在工匠身上所具有的,制作或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与品质。广义是泛指在所有人身上所具有的这种职业精神。有人在对比分析我国和西方文化视域中的工匠精神的内涵的基础上,将“工匠精神”的内涵概括为: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坚守专注的意志品质,自我否定的创新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工作品质等内容 。

二、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中,出现无数的“能工巧匠”,他们的发明创造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生产和社会的发展,也凝聚了“工匠精神”,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虽然,现代社会,传统的手工小作坊基本上被机械化的工业批量制造所取代,“工匠”也渐被“工人”“技术人员”所取代,但是沉淀下来的“工匠精神”所蕴含的优秀的职业精神依旧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工匠精神依然是各行各业倡导的职业精神,特别是制造业的灵魂,也是高科技、互联网企业不可或缺的。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的产品享誉全球,得到认可和信赖,除了产品的科技含量以外,还与质量可靠、做工精细考究密切相关,其中也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苹果手机就是其中的典型。工匠精神也不仅仅局限于“工匠”、手工业者,是所有从业者应该具备的职业精神,是一种“隐性”素质、能力,在从业者的职业生涯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三、工匠精神的缺失及其原因

当今世界,互联网、科学技术盛行,技术、机器成为经济、产业的主导,主宰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职业与生活,创新、创业精神深受重视,而作为手工业职业精神象征的“工匠精神”被部分人认为已经过时。生产、服务一线出现从业人员好高骛远、不愿从事生产一线工作、频频跳槽、得过且过、心不在焉、责任心缺乏、差不多就行、技术粗糙、不愿精益求精等问题。“与全球领先的装备制造企业相比,中国企业不缺技术,而是缺少一种‘工匠精神’,如果不唤起‘工匠精神’,中国就谈不上成为世界制造强国。”

四、“工匠精神”的培育途径

职业院校要充分认识培养学生工匠精神重要性,明确纳入人才培养目标,探索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切实有效地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一)将“工匠精神”纳入人才培养目标。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的实用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具有特别的意义。要把它作为职业精神、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作为人才的素质能力结构的重要内容,明确纳入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特别是制造业相关专业。其中,关键是要将“工匠精神”与各专业的专业精神有效结合起来。

(二)发挥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在职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职业指导课程是我国开展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开展职业精神教育的主渠道。职业院校应改革和完善职业精神的教育内容,将工匠精神的内容纳入思政教育中,采用合适的方法途径,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使其明确工匠精神的实质与内涵,认识其价值和意义,从而形成更为正确的职业态度,提升其职业素养,促进自身的成长、成才。

(三)发挥专业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专业课教学是职业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应该把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教学。要研究和分析本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将其整合到专业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之中,结合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和途径,宣扬、塑造“爱岗敬业、做事专注、注重细节、精益求精”等精神,在教学中逐步渗透“工匠精神”。

(四)发挥实践教学的实效作用。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特色,也是培育职业精神的有效途径。在实践教学中,模拟企业真实情境,布置企业真实工作任务,按照企业的工作标准和管理要求训练学生;重视校企合作,走出校园到企业参观、考察,引进行业专家、能工巧匠讲座示范,特别是利用顶岗实习,以员工的真实要求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能够真正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五)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应该加强自身职业精神,热爱教师职业,关爱学生,认真钻研教学艺术,潜心科学研究,精益求精提高教学技艺和实践技能,提升自己的双师素质,处处展示工匠精神,特别是负责实践教学的教师要以身作则。教师要成为工匠精神的“代言人”,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六)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文化具有强大的熏陶作用,职业院校应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要认真设计、布置宣扬工匠精神、职业精神的校园环境,如在教室、实训室墙上张贴体现工匠精神的口号、事迹,定期举办有关工匠精神的专题宣传、辩论赛、演讲等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引入企业文化,将追求自由、自主、个性的大学文化与爱岗敬业、负责专注、守时守纪、精益求精等企业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这一隐性教育资源,传播、弘扬工匠精神。中国制造离不开工匠精神,培育工匠精神职业教育责无旁贷。职业教育要充分重视工匠精神培育,为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能技术人才,为我国的制造业强国建设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

参考文献:

[1]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

[2]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

[3]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

工匠精神的培育第4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研究现状

0引言

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培育,虽然在新时期中备受关注,但是传统文化在职业教育中的融入毕竟比较浅薄,即使工匠精神的应用能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然而实现工匠精神的应用并不简单。自从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后,学术界对工匠精神的研究进入了热潮阶段,学者们对工匠精神的内涵以及应用现状等展开分析与研究,却发现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困难重重,应面向工匠精神的内涵与职业教育现状,以可持续发展职业精神培养为核心,克服传统教育理念的局限性,切实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1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概述

工匠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职业文化之一,比对现代对职业工作的认识,工匠精神中包含了古人对职业发展的理解与看法。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一共有两点,一是敬业精神,二是职业素养,这两点是学术界所公认的。敬业精神是指的热爱岗位工作,并在工作中全身心的投入从而进入到忘我境界后形成的奉献精神。具有敬业精神的人,会发自内心忠于自己的职业,并专注于事业,就像老一辈的医生和教师一样,他们干一样爱一行,注重于在岗位上寻求个人价值。职业素养,是指的所要人在所要从事的职业上形成的观念与内涵,对于工匠而言,其职业素养体现在实际工作中,虽然他们没有较高地文化水平,但是掌握了所从事工作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对于工作上的事能见微知著,运用所学知识与一切办法去解决工作上的难题。

2影响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因素探析

由于职业教育体系与办学水平等影响,职业教育难以有效在教育中渗透工匠精神,且职业教育体系中职业精神的培养也没有很好地渗透到专业教学中,这都是由于以下因素造成的:(1)社会因素影响。社会对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影响,是从企业发展和市场人才招聘渠道形成的。经哼多数进入职业教育的学生,很难在现有升学机制下进行深一层的学习,且多数群众都认为职业教育低于高校教育,以致于教育制度以及资源显著落后于高校教育。企业本身缺乏完善的就业准入制度,没有对岗位就业制定完善的要求,缺乏健全的职业精神评价、激励以及惩罚机制,以致于员工在招聘是多数采用量化考核指标。职业教育也难以针对企业的岗位要求,在校内教育和实习中营造优良的工匠精神氛围,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工匠精神培育。(2)职业教育自身的影响。职业教育对工匠精神培育的影响,在于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不足,及时学生技能水平与企业需求差异逐步缩短,但是学生难以适应岗位工作。这是因为职业教育发展中由于能力本位论的影响,多数都是以企业当下发展为教育背景,缺乏企业及行业未来发展的认识,那学生有怎么能适应岗位工作发展呢?可持续职业精神的培育,要求职业教育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职业精神培育难以渗透到专业教育中,以致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工匠精神的影响有限。(3)学生发展影响。从企业岗位需求以及职业教育发展角度来看,实现工匠精神在学生发展中的融入,对于学生而言有利无害。但是多数进入职业教育的学生,都是因为成绩和文化因素等难以进入普通教育系统中深造,所以其学习目标定位在“求一技之长,谋一份好工作”上,这样的观念导致学生尤为注重技能的培养,却忽略了文化与精神的培育。即使有些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性,也没有深入明白其内涵的价值,导致不少学生缺乏优良的学习习惯以及持之以恒的毅力品质,不利于工匠精神的塑造。因此,想要在职业教育中渗透工匠精神,职业教育就必须意识到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性,克服这些因素的影响,全面渗透工匠精神。

3职业教育中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研究的反思与策略

3.1反思我国职业教育中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研究现状

我国经济逐步转型发展时期,这个阶段中需要大量的工匠人才,为我国经济以及社会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职业教育的立足根本,只有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在人才教育中实现工匠精神的渗透。我国正在从制造大国转变成创造大国,高端制造业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端人才,以缩短与强国之间的差异,缩短中国产品与德、日、美等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基于各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发展现状,中国经济转型发展,既要为科技进步培养创新人才,又要为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工匠精神技工队伍,以促进我国经济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从企业发展角度来看,新时代企业发展需要工匠精神的支持,缺乏工匠精神企业就会陷入发展困境。经济转型发展下企业发展也要实现创新与升级,才能使用大的经济发展环境。依据现阶段的企业发展调查发现,全球中超出200年发展历史的长寿企业中,由日本与德国囊括前两名,这是因为这两国企业注重于传承工匠精神经,尤为注重企业产品质量的改进,将精益求精当做是职业价值追求。但我国很多企业缺乏对长久利益的关注,更为关注眼前的利益,企业工匠精神理念的缺失,难以实现企业长久、健康发展。所以从企业发展和国家经济现状来看,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缺失,是因为人才培养途径中,思想引导和实践认识规划滞后,导致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融合不足。

3.2职业教育中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策略

职业教育要从学生的实习以及就业观入手,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用思想教育引领学生正常的认识就业,树立优良的择业观与发展观。实际教学中应引入企业文化,用企业文化引领校园与社会实践活动,多进行典型示范以及榜样激励,从而展开职业精神的培育,加强学生的责任感。第一,职业教育应借助企业与社会资源,坚持提升教师的素质,依据教师的教书育人职责,在校内营造优良的风气。职业教育应狠抓师德建设,建立校外进修机制,鼓励教师参与到社会实践与校外挂职中,借助这些资源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做好职业理想以及职业道德等宣讲教育,从而提升职业教育的工匠精神培育效果。第二,合理应用各种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全面渗透工匠精神。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应贯彻到教育教学过程中,才能实现工匠精神的全方位渗透。鉴于此,职业教育应大力引进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职业性、实践性强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导入工匠精神,实现人才的职业性教育目标。现阶段有研究发现,职业教育应实现课程体系以及教学体系改革,加强实践教学与实训环节,进而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创建优良氛围,保证工匠精神内涵能渗透到课程教学与实践环节。因此,职业教育应该建立相应的教育制度,为工匠精神融入到职业教育环节中提供相应的制度性保障。制度的建立还能克服机制体制上的障碍,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等人才培养理念下,实现工匠精神的全面的渗透。第三,借鉴国外教育经验,促进职业教育精神培育。职业教育应实现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创造潜力的培育与挖掘,但我国职教中工匠精神的培育经验不足,需借鉴国外的教育经验。国内外的工匠精神理念比较相似,将国外培育经验融入到我国职业教育中,能优化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融入。具体的可借鉴日本“职人文化”和德国“工作伦理观”,注重企业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展现,借助合同与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合作,保证专业教学、实训课程等与企业文化、岗位工作融合,从而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工匠精神的培育第5篇

本期主题论文围绕五年制高职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与途径、高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以及“工匠精神”对教育教学的启发进行阐述,论述“工匠精神”的培养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姚金荣)

【摘要】五年制高职教育“工匠精神”构建,是把“中国制造2025”从宏伟理想变为现实的时代使命,是职教改革的迫切要求。五年制高职教育“工匠精神”的构建要以创新德育保证,以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以打造技精德馨的职教队伍引领,以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实践,以严格的规章制度规范,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9-0049-02

【作者简介】解泽国,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镇江,212016)教师,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

一、五年制高职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

(一)五年制高职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人类自我完善的需要

纵观人类改造世界的历史进程,“工匠精神”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工匠在特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境界下工作,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物化过程中获取新的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又由实践到认识,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不仅在客观技艺上不断精进,而且在主观情感认识上不断升华,最终完成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改造和对自身精神家园的建构需求。五年制高职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要进一步完善和畅通技能型人才成长“立交桥”,培养大批生产一线急需的综合职业能力较强的高素质人才,以更好地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人类自我完善的需要。

(二)五年制高职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是时代的呼唤

从国家层面来说,“工匠精神”是教育和社会发展的系统性培育的基座部分。随着国家全面启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产业结构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压力倒逼着我们加强职业教育特别是五年制高职教育,让更多产业一线技术工人得到系统的教育,使质量为上的要求内化为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理念。中国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的优秀工匠们的共同奉献,“工匠精神”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之一,要把“中国制造2025”从宏伟理想变为现实,就需要倡导“工匠精神”,在五年制高职教育中培育“工匠精神”。如果说“互联网+”是让五年制高职教育踏上先进技术手段的“风火轮”,“工匠精神”则是为其插上精益求精的价值观的“垂天之翼”。

(三)五年制高职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是职教改革的要求

我国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养尚处于窘境之中,职业院校学生的理论知识多,实用技能少,实践教学环节至今尚处于非主流或者次主流地位。长期性的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不相适应,导致日渐严重的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高技能人才短缺并存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培育“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二、五年制高职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途径

(一)以创新德育为保证

将学生的德育目标分解成“社会人”和“职业人”两个维度,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理想和信仰,培养学生全面的职业素养和正确的价值观,围绕德育目标的二维分解,培育二维德育团队。以年级为单位组建横向团队着力保证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目标的达成,以专业为单位组建纵向团队致力于学生专业成长过程中德育目标的达成。围绕将“学校人”培养成为有道德的“社会人”和有“工匠精神”的“职业人”的目标,开展符合其生理、心理特征的德育活动,通过长期有效的浸润和熏陶,完成五年制高职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

(二)以深化校企合作来促进

职业教育是与企业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繁荣紧密相关的教育类型。重振“工匠精神”,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宏伟目标,离不开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五年制高职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应该充分发挥企业在培养“工匠习惯”和培育“工匠精神”上的作用。邀请行业、企业的专家和技术能手甚至“大国工匠”来校做“工匠精神”专题报告,配合学校开展“弘扬工匠精神,成就职业理想”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从那些成功的“工匠”身上真切地体会到,“好工作”是指那些可以让你发挥最大潜能的工作,是你的一举一动都能产生直接影响的工作。组织师生走进合作企业参观、实习,直接感受体会“5S管理”等规章在保障产品质量和涵养“工匠精神”中的重要作用。

(三)以打造技精德馨的职教队伍为引领

使他们中倡导“技精德馨”的教风,并引导教师以虔诚的“工匠精神”和严谨的专业态度去身体力行,营造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育人氛围。让“工匠精神”深植于每一名职教人的身上、心中,使他们形成对精品意识的坚持和追求。通过培养职教队伍“工匠精神”的核心价值观,让他们坚信“虽小道,必有可观焉”,以做好一个“教书匠”的平常心,守住清贫,耐住寂寞,坐定冷板凳,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教书育人的极致化境界,每天都在创造,感动于自己的创造,醉心于更新的创造,为自己的创造性劳动而自豪。“工匠精神”会让师生产生心灵与思想上的共鸣,为教育教学提供动力支持和精神保障,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使教师成为“工匠精神”的引领者和塑造者。

(四)以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实践

在学生中开展“工匠精神”的教育活动。如举行“发扬工匠精神 做高技能人才”主题班会、征文演讲比赛,组织优秀毕业生事迹宣讲会,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优秀工匠,锤炼高尚的职业道德,练就扎实的职业技能,……把“工匠精神”定为五年制高职院校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和宣传工作的重要任务,落实到德育、师训、课程建设等各方面工作中,锻铸学校“工匠精神”文化品牌。加大宣传力度,让高级技工在高职学生中“热起来”,凸显“首席技师”“职业技能带头人”“技能大师工作室”等的领军作用。通过“首席技师”“职业技能带头人”“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评选和命名活动,展示他们的职业风采、职业作为,让高职学生充分感受这些称号带来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以及受到尊重、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感,激发高职学生学习技术、钻研技术的饱满热情。

(五)以严格的规章制度来规范

工匠精神的培育第6篇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近几年,工匠精神受到制造业和职业教育的广泛关注,对其研究和认识在不断深入。一般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 。工匠精神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工匠精神是指凝结在工匠身上所具有的,制作或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与品质。广义是泛指在所有人身上所具有的这种职业精神。有人在对比分析我国和西方文化视域中的工匠精神的内涵的基础上,将“工匠精神”的内涵概括为: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坚守专注的意志品质,自我否定的创新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工作品质等内容 。

二、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中,出现无数的“能工巧匠”,他们的发明创造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生产和社会的发展,也凝聚了“工匠精神”,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虽然,现代社会,传统的手工小作坊基本上被机械化的工业批量制造所取代,“工匠”也渐被“工人”“技术人员”所取代,但是沉淀下来的“工匠精神”所蕴含的优秀的职业精神依旧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工匠精神依然是各行各业倡导的职业精神,特别是制造业的灵魂,也是高科技、互联网企业不可或缺的。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的产品享誉全球,得到认可和信赖,除了产品的科技含量以外,还与质量可靠、做工精细考究密切相关,其中也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苹果手机就是其中的典型。工匠精神也不仅仅局限于“工匠”、手工业者,是所有从业者应该具备的职业精神,是一种“隐性”素质、能力,在从业者的职业生涯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三、工匠精神的缺失及其原因

当今世界,互联网、科学技术盛行,技术、机器成为经济、产业的主导,主宰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职业与生活,创新、创业精神深受重视,而作为手工业职业精神象征的“工匠精神”被部分人认为已经过时。生产、服务一线出现从业人员好高骛远、不愿从事生产一线工作、频频跳槽、得过且过、心不在焉、责任心缺乏、差不多就行、技术粗糙、不愿精益求精等问题。“与全球领先的装备制造企业相比,中国企业不缺技术,而是缺少一种‘工匠精神’,如果不唤起‘工匠精神’,中国就谈不上成为世界制造强国。”

四、“工匠精神”的培育途径

职业院校要充分认识培养学生工匠精神重要性,明确纳入人才培养目标,探索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切实有效地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一)将“工匠精神”纳入人才培养目标。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的实用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具有特别的意义。要把它作为职业精神、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作为人才的素质能力结构的重要内容,明确纳入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特别是制造业相关专业。其中,关键是要将“工匠精神”与各专业的专业精神有效结合起来。

(二)发挥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在职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职业指导课程是我国开展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开展职业精神教育的主渠道。职业院校应改革和完善职业精神的教育内容,将工匠精神的内容纳入思政教育中,采用合适的方法途径,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使其明确工匠精神的实质与内涵,认识其价值和意义,从而形成更为正确的职业态度,提升其职业素养,促进自身的成长、成才。

(三)发挥专业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专业课教学是职业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应该把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教学。要研究和分析本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将其整合到专业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之中,结合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和途径,宣扬、塑造“爱岗敬业、做事专注、注重细节、精益求精”等精神,在教学中逐步渗透“工匠精神”。

(四)发挥实践教学的实效作用。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特色,也是培育职业精神的有效途径。在实践教学中,模拟企业真实情境,布置企业真实工作任务,按照企业的工作标准和管理要求训练学生;重视校企合作,走出校园到企业参观、考察,引进行业专家、能工巧匠讲座示范,特别是利用顶岗实习,以员工的真实要求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能够真正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工匠精神的培育第7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研究现状

1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概述

工匠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职业文化之一,比对现代对职业工作的认识,工匠精神中包含了古人对职业发展的理解与看法。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一共有两点,一是敬业精神,二是职业素养,这两点是学术界所公认的。敬业精神是指的热爱岗位工作,并在工作中全身心的投入从而进入到忘我境界后形成的奉献精神。具有敬业精神的人,会发自内心忠于自己的职业,并专注于事业,就像老一辈的医生和教师一样,他们干一样爱一行,注重于在岗位上寻求个人价值。职业素养,是指的所要人在所要从事的职业上形成的观念与内涵,对于工匠而言,其职业素养体现在实际工作中,虽然他们没有较高地文化水平,但是掌握了所从事工作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对于工作上的事能见微知著,运用所学知识与一切办法去解决工作上的难题。

2影响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因素探析

由于职业教育体系与办学水平等影响,职业教育难以有效在教育中渗透工匠精神,且职业教育体系中职业精神的培养也没有很好地渗透到专业教学中,这都是由于以下因素造成的:(1)社会因素影响。社会对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影响,是从企业发展和市场人才招聘渠道形成的。经哼多数进入职业教育的学生,很难在现有升学机制下进行深一层的学习,且多数群众都认为职业教育低于高校教育,以致于教育制度以及资源显著落后于高校教育。企业本身缺乏完善的就业准入制度,没有对岗位就业制定完善的要求,缺乏健全的职业精神评价、激励以及惩罚机制,以致于员工在招聘是多数采用量化考核指标。职业教育也难以针对企业的岗位要求,在校内教育和实习中营造优良的工匠精神氛围,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工匠精神培育。(2)职业教育自身的影响。职业教育对工匠精神培育的影响,在于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不足,及时学生技能水平与企业需求差异逐步缩短,但是学生难以适应岗位工作。这是因为职业教育发展中由于能力本位论的影响,多数都是以企业当下发展为教育背景,缺乏企业及行业未来发展的认识,那学生有怎么能适应岗位工作发展呢?可持续职业精神的培育,要求职业教育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职业精神培育难以渗透到专业教育中,以致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工匠精神的影响有限。(3)学生发展影响。从企业岗位需求以及职业教育发展角度来看,实现工匠精神在学生发展中的融入,对于学生而言有利无害。但是多数进入职业教育的学生,都是因为成绩和文化因素等难以进入普通教育系统中深造,所以其学习目标定位在“求一技之长,谋一份好工作”上,这样的观念导致学生尤为注重技能的培养,却忽略了文化与精神的培育。即使有些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性,也没有深入明白其内涵的价值,导致不少学生缺乏优良的学习习惯以及持之以恒的毅力品质,不利于工匠精神的塑造。因此,想要在职业教育中渗透工匠精神,职业教育就必须意识到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性,克服这些因素的影响,全面渗透工匠精神。

3职业教育中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研究的反思与策略

3.1反思我国职业教育中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研究现状

我国经济逐步转型发展时期,这个阶段中需要大量的工匠人才,为我国经济以及社会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职业教育的立足根本,只有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在人才教育中实现工匠精神的渗透。我国正在从制造大国转变成创造大国,高端制造业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端人才,以缩短与强国之间的差异,缩短中国产品与德、日、美等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基于各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发展现状,中国经济转型发展,既要为科技进步培养创新人才,又要为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工匠精神技工队伍,以促进我国经济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从企业发展角度来看,新时代企业发展需要工匠精神的支持,缺乏工匠精神企业就会陷入发展困境。经济转型发展下企业发展也要实现创新与升级,才能使用大的经济发展环境。依据现阶段的企业发展调查发现,全球中超出200年发展历史的长寿企业中,由日本与德国囊括前两名,这是因为这两国企业注重于传承工匠精神经,尤为注重企业产品质量的改进,将精益求精当做是职业价值追求。但我国很多企业缺乏对长久利益的关注,更为关注眼前的利益,企业工匠精神理念的缺失,难以实现企业长久、健康发展。所以从企业发展和国家经济现状来看,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缺失,是因为人才培养途径中,思想引导和实践认识规划滞后,导致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融合不足。

3.2职业教育中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策略

职业教育要从学生的实习以及就业观入手,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用思想教育引领学生正常的认识就业,树立优良的择业观与发展观。实际教学中应引入企业文化,用企业文化引领校园与社会实践活动,多进行典型示范以及榜样激励,从而展开职业精神的培育,加强学生的责任感。第一,职业教育应借助企业与社会资源,坚持提升教师的素质,依据教师的教书育人职责,在校内营造优良的风气。职业教育应狠抓师德建设,建立校外进修机制,鼓励教师参与到社会实践与校外挂职中,借助这些资源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做好职业理想以及职业道德等宣讲教育,从而提升职业教育的工匠精神培育效果。第二,合理应用各种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全面渗透工匠精神。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应贯彻到教育教学过程中,才能实现工匠精神的全方位渗透。鉴于此,职业教育应大力引进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职业性、实践性强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导入工匠精神,实现人才的职业性教育目标。现阶段有研究发现,职业教育应实现课程体系以及教学体系改革,加强实践教学与实训环节,进而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创建优良氛围,保证工匠精神内涵能渗透到课程教学与实践环节。因此,职业教育应该建立相应的教育制度,为工匠精神融入到职业教育环节中提供相应的制度性保障。制度的建立还能克服机制体制上的障碍,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等人才培养理念下,实现工匠精神的全面的渗透。第三,借鉴国外教育经验,促进职业教育精神培育。职业教育应实现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创造潜力的培育与挖掘,但我国职教中工匠精神的培育经验不足,需借鉴国外的教育经验。国内外的工匠精神理念比较相似,将国外培育经验融入到我国职业教育中,能优化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融入。具体的可借鉴日本“职人文化”和德国“工作伦理观”,注重企业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展现,借助合同与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合作,保证专业教学、实训课程等与企业文化、岗位工作融合,从而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