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合集7篇)

时间:2023-05-18 16:37:59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第1篇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培养

当今世界竞争方向趋向于高素质和高水平的创造性人才的竞争,我国市场经济也面临着创造性进取的严峻考验,而学生毕业后的自主择业更是等待着优胜劣汰的残酷现实。创造性已成为我国新的时代要求。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在任何一项创造性活动中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离开了创造性思维,任何创造性活动的完成(即新发现和发明)都将无从谈起。培养当代大学生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笔者只针对高校进行当代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原因及其途径两个方面发表一点拙见。

一、正确认识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即通过思维不仅能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能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创造性思维主要有以下六种:发散思维,即让思想自由驰骋,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组合,从而产生大量可能的答案、设想或方案的思维;收敛思维,即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将思维集中指向某一中心点,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思维;灵感思维,即创造者对某一既定目标久攻不克时,偶然受到某种启示而顿开茅塞,从而解开关键性问题症结的思维;直觉思维,即并没有一步一步的分析和推理,迅速而直接对问题的答案和事物的本质规律做出猜测和判断的思维;类比思维,即从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事物中寻找某些共有、相同或相似的属性的思维;形象思维,即运用信箱材料和表象,通过对表象的加工改造进行的思维等等。

创造性思维有别于传统思维,它具有以下六个特殊品质:批判性,即它是发展的思维;广阔性,即它是广泛联系的思维;普通性,即它是无坚不摧的、善于变通的思维;独创性,即它是敢创奇异的思维;深刻性,即它是洞察事物内核的思维;敏捷性,即它是快速反映的思维等等。创造性思维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可以是有组织的专门学习与训练形成,也可以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积累而形成。

二、高校培养当代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原因

(一)党中央方针的指导

十六大报告指出: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所谓的创造性就是理论成果应当是对前一时论成果的超越性,而理论的创造性必然带来工作的创造性。根据党中央的方针指导,高校教育必须重视创造性,在教育工作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创造性劳动的要求

人类的劳动分为两种:一种是创造性劳动,一种是重复性劳动。创造性劳动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重复性劳动是创造性劳动的再现。未来的重复性劳动将越来越多地被机器人所代替,未来的雇员将越来越多的从事创造性劳动。创造性思维是未来劳动者最基本的素养。而提高全民劳动者的素质,教育具有基础性的地位,是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艰巨重任。

(三)大学教育阶段的特殊性

大学教育阶段是个体一生中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趋向成熟的阶段,也就是所谓的“定型期”,这一阶段学生所达到的基本素质修养水平对其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都有着极大影响。由此,培养劳动者创造性思维,大学阶段的教育培养是责任重大而又意义深远的。

三、高校培养当代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途径

(一)树立创造性教育理念

1.教育制度和教学模式的创新理念。高校教育要从21世纪教育发展需要出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重点,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创造性教育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模式。

2.素质教育创造性理念。高校要正确处理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关系,重视开展素质教育,并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为突破口,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创造性意识,培养创造性精神,坚定创造性方向,发展创造性思维,掌握完成创造性活动的技巧和方法。

(二)组织有创造性素质的教师队伍

1.党中央政策指导。邓小平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劳动者,关键在教师。”这一论断指明了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指明了教师对学生、对国家的重大责任。

2.教师与学生交流频繁。大学生学校期间课堂教学活动占了一大部分的时间,这些时间里都在与教师交流信息,由此只有教师有创造性素质,学生才会有创造性意识;只有具有创造性素质的教师,才能通过各种手段挖掘各种创造性因素,极大程度的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有教师真正在学生面前充分体现创造性思维所带来的无穷魅力,才能使学生产生或增加对创造性思维重要影响力的信任与自主意愿。

3.有创造性素质教师应具备以下五方面的素质:具有追求创造性的观念和意思;具有勇于创造的精神;具有作为创造性主体的信息加工能力、操作能力及运用创造性技术的能力;具有以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等为标志的创造性思维;具有勇敢、坚强、主观的创造性人格等等。

4.高校应致力于教师的培养与进修。当代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使命能否完成,离不开教师的创造性素质,高校应致力于教师的培养与进修。如美国进一步严格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英国正在引进按教师能力付酬制度;俄罗斯则致力于充实教师进修机构,实施5年进修1次的制度。

(三)突破思维种种束缚

1.解放陈旧思维。无以规矩,不成方圆,然而如果一切都按规矩、按制度、按传统方法办事,就不会有创造性,社会就不会进步。德国数学家高斯6岁初入学时,教师给全班学生的算术题是:1+2+3+4+5+6+7+8+9+10=?同学们都采用教师教过的传统的累加方法,惟独高斯采用了新方法:1+10=11,2+9=11,3+8=11,4+7=11,5+6=11,然后将5个11加起来,结果与别人相同。在这里高斯的思维方式属于创造性思维,解放了人们陈旧的思维。

2.打破时空界限的思维。仅解放陈旧思维对创造性思维而言是不够的,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思维是没有边际的,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完全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界限。如美国史密森尼天文物理研究所在编写出版星象目录时,对尚未正式命名的25万颗小星星动起脑筋,该所办起了公司,任何人只要愿意出250美元,公司就以那个人的名字为某颗小星星命名,小小的创意得到了大量的财富。再如开发旅游景区需要大量的资料,而传奇故事始终是景点开发重点之一,无论神仙鬼怪,只要能让游客产生兴趣,都将成为旅游吸引力,从而带来各种效益。

(四)营造创造性思维教育环境

创造性思维是个人的事,但也需要环境与氛围,如果上上下下都崇尚追求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通过相互切磋和相互鼓励,其效率肯定会大为提高。

1.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爱因斯坦在他的学生生活回忆录上说:“现代的教学方法,竟然还没有把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完全扼杀掉,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因为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管理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他不可避免的会夭折,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严重的错误。”高校应适度为青年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激情,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创造性意识和创造性精神。

2.强化独创性和多样性。首先,高校应支持大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并为学生的各类发展需求尽可能的提供条件,充分挖掘各个学生的潜力重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独创性。其次,学校也要实现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创造性培养需要学生对各类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只有在扎实的基础上才能让创造性思维发挥得游刃有余,只有在多样知识的共同作用下,创造性思维才能更具有先进性。最后,为更好强化独立性和多样性,高校必须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其中班级定额削减是必不可少的前提。如美国在1999年的教育白皮书上宣布了之后7年实施班级定额18人(全美平均)的计划;俄罗斯外语课也在尝试教学定额限于12人的措施。

3.建立宽松的目标管理机制。从管理角度而言,宽松环境应建立在目标管理基础之上。我们现在实行的过程管理,卡得过死,不宜于创造性人才培养,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事实目标管理。目标管理需要形成强有力的激励机制,对一些在组织活动或者学校形象宣传等方面有着特殊创造性表现的学生给予鼓励和奖励,对更好的增强学生的主动性、自尊心和自信心极为有效,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起催化剂的作用。

4.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失败。创造性思维运用到实践过程中难免会有遭遇嘲讽或遭受打击的可能,高校教师应让学生明白创造性思维是值得肯定的,创造性就是要敢于蔑视闲言碎语,敢于顶住批评指责。

(五)构建利于创造性思维的课程体系

1.开设创造性思维课程,直接让学生了解创造性思维,这是个极为有效方法。

2.挖掘各学科创造性思维因素,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具体问题情况下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3.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不断将各学科的先进成果引入教学过程中,增强内容的丰富性和前沿性,给学生更为直观的创造性思维价值体现。

(六)优化教学过程

1.启发诱导式教学。大学学习应从过去的维持性学习变成探索式学习,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和学生一起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测、想象和联想,使知识在积累中不断选择提炼,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从而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引导当代大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大学不应只是教师的传授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

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过程,只有如此才能实现教学的开放才能训练好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即发散性思维,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完成对当代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培养学生的大胆探索和批评精神。教师教学过程应对学生的质疑采取提倡和鼓励的态度,逐步让学生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老师不同的看法,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新问题新情况,产生新观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在“争论”中逐步迸发和发展。

4.充分发挥考试制度。教育需要评估,切不可因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换而废弃考试。考试作为测试人的素质差异的一种手段,在人才培养选拔和使用上发挥着重大作用。但关键是大学教师主观理念上要对其正确理解并给予认真对待,要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等因素紧密联系,从考核知识的记忆和定向理解转变为考核捕获、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创造性能力。

5.认真开展教学实践环节。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十分重要,高校要重视实践教学,建立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机会,重视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方面所起的作用,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试验,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制作活动等等。

总之,培养当代大学生创造性思维是时代给予当代教育工作者的新的使命,是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高校教育创造性理论也亟待所有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总结并逐步将其深入化系统化。

【参考文献】

[1]方展画.高等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林正范.大学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3]王国安.把创造性当成习惯[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第2篇

(汕头大学 医学院 学生工作部,广东 汕头 515063)

摘 要: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知识的传播和知识创新是高等教育的中心内容医学教育的职业化特征明显,一方面从医者必须经过专门的职业训练;另一方面,一旦接受医学专业训练,学习者往往较少离开这个领域,对创造性的发挥会形成一定的限制本文通过对医学教育的特点和医学学习的特殊性,探讨医学教育对大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 :医学教育;创造性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215-03

高等医学教育是按照社会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医学人才培养的教育活动。医学教育为社会提供的人才是与生命质量直接相关的,其研究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医学教育具有与其他高等教育学科不同的特点,对创造力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及学生学习中的鲜明特点,对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准确把握医学教育特点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之间的规律,对未来提升医学人才培养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1 医学教育特点对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客观限制

特点一:医学教育职业化特征鲜明

医学是专业技能型的学科,医学人才培养的教育资源综合了各医学学科,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中医学等专门化的内容。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制定了“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内容包括7大领域和60条具体的标准。该要求认为医学人才必须具备医学知识、职业道德、技能、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具体内容有“医学职业态度、行为和医学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交流和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医疗卫生系统、信息管理能力”[1]。从该标准可以看到,医学教育涉及的内容基本都是为医生这一职业而设,高度的职业化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视专业的学习,对其他领域的关注相对较少。创造性思维需要有较丰富的经验知识作为基础,也需要学生能发挥自身学习的主动性,医学教育的专门化和知识内容的繁重,使学生无暇顾及其他学科内容的学习,导致学生知识面较窄,学习中缺乏主动性,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医生这一职业所面对的服务对象是生命,需要对人和人的生命健康负责。在高等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医学伦理和医生职业道德教育贯穿高等医学教育的始终,增加了学生的职业责任感,但同时也让大学生感受到职业的“危机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对创造性的追求。现代社会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正在严重冲击着医疗服务市场,大学生也对自己未来职业的发展产生疑惑。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发现许多医生对医学知识的运用多数是靠自身积累的经验开展,治疗的方案较为保守。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个体具有用于承担风险的精神和自我超越的愿望等心理品质,医学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限制了大学生这一方面的发展。

特点二:医学教育基础知识繁杂、更新迅速

首先,医学服务于人类的健康与疾病,是研究人体的科学。医学的复杂性对医学教育提出了高要求。在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医学基础知识,作为临床运用和对疾病病理分析的基础。医学基础知识就像是医生的工具,在学习过程中,基础知识机械化的学习方式容易使学生思路僵化。

其次,医学教育的内容及教育对象都是与社会息息相关的,在医学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生物学方面的专业内容,而且要融入与医学相关的社会经济、法律、道德、环境等方面的知识,并根据社会卫生事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创新,不断更新和发展学科内容。知识的更新对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出了要求,但是同时,繁重的知识学习任务阻碍了大学生对创新的追求,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再次,医学教育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使医学教育管理工作显得十分复杂。医学的各门课程即独立又相关,在组织教学时,对课程的主次、先后次序、教学方式等都有要求。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促进医学进步,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在持续影响人们的生理机能,知识与能力的更新贯穿医学教育的始终。最后,医学教育的实践性需要医院的支持,对医院的管理是医学教育管理中比较困难的一部分。在实践教育过程中,是教育资源还是医疗资源,是否属于高校管理,在现实情况下尚难以厘清。因为医学教育管理的复杂性使得管理者往往着眼于具体问题,而忽视了创造力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不利于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特点三:医学教育周期长、实践强

首先医学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作为医生必须要充分的掌握医学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的服务病人;其次,医学是生命科学的一部分,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其分科越来越细,知识量越来越多;最后,医学是与多学科想融合的,是随着科学进步不断发展的,新事物、新研究的发现,让医学也不得不更新自身的内容,这种更新要求医生不断的进行学习,学会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医学教育课程多、课时量大、学制也较长。例如在美国,学生必须先完成理工科4年大学本科学习后,才能通过考试进入医学院校学习,学制为4年,通过完成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的考试后获得行医执照,但从业医师和专科医师的资格还需要在毕业以后参加学习,当住院医师通过医学专业委员会的考试。国内医学学制一般为3-8年,本科教育一般为五年,高于其他专业。而高中毕业以后就可以报读医学专业,使得学生就业后仍需接受长时间的继续教育。长期的专业化学习使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一定的局限性,对医学以外的领域涉及的内容较少,缺乏创造性培养的环境。

医学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治疗疾病,医学技能操作对病人十分重要,影响生命的生存和生存的质量。因此,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实践教学是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医学教育的课程分为基础和临床两个阶段,但实践技能的学习是贯穿整个过程。基础阶段学生以实验为辅助手段加强对基础理论的学习,通过模拟器材加强临床技能的培训;临床阶段学生直接与病人接触,根据自己学习掌握的程度在老师的指导下适当参与对病人的治疗。在我国,多数院校把临床阶段分为见习和实习,占整个医学学习的二分之一时间。医学教育的实践性本身是可以促进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但是当前大学生在临床实践阶段,多数以旁观者参与临床的诊疗,实际动手或参与病例讨论的机会较少,使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受到打击,不利于他们思维能力的培养。

2 医学院学生特点对创造力发展的主观限制

本人通过对某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创造性倾向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调查发现,样本总体水平一般,未能达到其学科要求的理想标准。从文献查阅也可以看到,已有的对大学生创造性的调查研究多数显示我国大学生创造力水平普遍不高。如:武义对陕西省大学新生进行的心理调查发现,学生创造力总体一般[2];高珊等对湖南省大学生的创造性倾向进行调查发现,大学生创造力表现总体不佳[3]。特别要指出的是,周治金等通过对随机抽取武汉四所高校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创造性调查,发现大学生的得分在六个学科的学生中是最低的[4]。此外,柴守霞等调查发现,医学本科生的创造性倾向总分相对偏低[5]。

2.1 大学生学习目的性强,就业目标明确

如前所述,医学是专业性很强的学科。这一情况使得大学生一旦选择了这个专业,基本就明确了以后职业选择的方向。笔者在工作中与学生的接触可以明显发现,大学生的学习任务相当繁重,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要多得多。经过医学专业的教育培训后,大学生掌握了医学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对专业以外的知识经验相对薄弱。医学学习的艰苦性和局限性,以及医学人才的稀缺性,使大学生毕业之后,基本都是在从事与医疗相关的工作,而且多数是从事临床医生的工作,只有少数人从事医药器械销售等与医学相关的其他领域的工作。学习目的明确地以就业为目标,使大学生只注重医学专业的学习和医学技能的训练,无暇顾及自身思维的训练和发展,对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形成了一定的阻碍。

2.2 大学生学习量大,学习任务重

医学是与生命相关的学科,随着医学研究的发展,分科越来越细,大学生的课程数和课时数比其他专业要多,学制也比较长。根据现在医学的特点和职业需要,大学生除了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有掌握一定的社会经济、法律、道德伦理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大学生的课程相对其他专业要多,课时数长。以某医学院校为例,临床医学本科学生(五年制)毕业之前需修满40门课程,总时数为3041学时,课程内容包括公共基础课程(7门)、人文社科课程(6门)、系统模块(12门)、技能模块(4门)、临床核心课程(11)门。繁重的学习任务占据了大学生的大量时间,学生没有宽裕的时间参加课外活动,而且现在的医学院校普遍采取“大班”教学,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高,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2.3 大学生的实践技能要求高,实习时间长

医学的实践性要求大学生在学习阶段必须掌握一定的临床技能。低年级阶段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后,基本掌握了相关疾病的发生原理和治疗原则,但医学面对的是不同的个体,个体的差异直接影响到治疗的效果;而临床基本操作是实操性的训练,需要经过反复练习才能熟练掌握,因此,大学生在学习阶段必须加强操作训练和学会分析不同的疾病现象,这使得大学生要进入临床实习,而且需要多个科室轮转,强化基本的临床技能。学生的见习时间为半年,实习时间为一年,另外还有两个月的强化实习,学生在医院学习的时间总共约为两年。在实习阶段,大学生作为学习者,实际参与医学诊疗的机会较少,更多的是观察医生的诊疗过程,作为自己知识经验的累积,在学习过程缺乏参与讨论的机会,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此外,医院实习使学生真是感受到医疗环境给医生带来的心理压力。实习阶段本来可以为学生提供对疾病复杂性、表现多样性的了解机会,有助于促进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但是由于对实习阶段这些不利因素认识的不足,没有采取对应措施,使得实习阶段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4 大学生心理压力大,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

现代医学的课程多数以学科为主分别进行学习,例如细胞生物学、组织学、生理学等等。在学习过程中,某些内容交叉、反复,学生感到繁琐、零散,多数学生采取机械记忆的方法进行学习,加重学习负担。由于学业负担重,学生将时间和精力基本用在学习上,较少参与学校的活动,特别是高年级阶段,实习、就业、毕业考试的压力使得他们心理压力大。通过对学生的访谈了解到,学院一年级的学生有相对多的时间去参加学校举行的活动,但是由于刚上大学,环境和身份的突然转变,也给他们带来一些迷茫,特别是原来对专业方向不是特别了解,心理压力也比较大。三年级的学生下学期开始就进入医院见习,然后就是实习、考研、就业,他们根本就没时间去参与学校的活动,现在就业形势的压力在他们身上特别明显。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学习压力,使得学生忽视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

2.5 大学生人文社科知识薄弱

现行的医学专业培养模式基本是以学科为中心,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在课程设置上可以明显看出,人文社科类课程比例较小,有关研究表明:“国内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平均为8%左右,而美国的比例为20%,前苏联为22%,德国为26%”[6]。但是医生这个职业是需要与病人直接互动的,而且服务对象是生命,这需要医生有良好的沟通技能和崇高的职业道德。大学生在校阶段基本是以专业知识的学习为主,时间上不足以让他们去参加较多的活动,限制了大学生的视野和对事物分析的能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创造性思维需要有一定的知识经验作为基础,需要个体具有发散性思维能力,能够全面分析事物,人文社科知识薄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体的视野,无法为创造性思维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

综上所述,医学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制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对当前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十分重要。医学院校可以通过系统整合,更新医学教学内容,加强实验教学环节,采取PBL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适当增加人文教育的内容,扩大学生的视野和加强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为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黄李凤。医学创新人才培养刍议[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4):646-648.

(2)武义。大学生创造力的现状及影响创造力的主要人格因素[J]。雁北师范学院报,2002,18(6):36-39.

(3)高珊,曾晖。大学生创造性倾向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2(10):138-139,153.

(4)周治金,杨文娇,赵晓川。大学生创造力特征的调查与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5):78-82.

(5)柴守霞,韩世范。护理本科生创造性倾向与学习风格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2009,23(5):1129-1153,1169.

(6)李卓成。改进医学院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柳州医学,2009,22(2):129-130.

(7)许崇波,韩美君,刘为国,等。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2012,33(3):110-114.

(8)杨秀兰,赵晓春,陈发俊。医学创新的跨学科特征分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4):64-65.

(9)杨迎春,李冬梅。高等医学创新教育的内涵与实践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6,5(12):1113-1118.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第3篇

一、正确认识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即通过思维不仅能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能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创造性思维主要有以下六种:发散思维,即让思想自由驰骋,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组合,从而产生大量可能的答案、设想或方案的思维;收敛思维,即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将思维集中指向某一中心点,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思维;灵感思维,即创造者对某一既定目标久攻不克时,偶然受到某种启示而顿开茅塞,从而解开关键性问题症结的思维;直觉思维,即并没有一步一步的分析和推理,迅速而直接对问题的答案和事物的本质规律做出猜测和判断的思维;类比思维,即从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事物中寻找某些共有、相同或相似的属性的思维;形象思维,即运用信箱材料和表象,通过对表象的加工改造进行的思维等等。

创造性思维有别于传统思维,它具有以下六个特殊品质:批判性,即它是发展的思维;广阔性,即它是广泛联系的思维;普通性,即它是无坚不摧的、善于变通的思维;独创性,即它是敢创奇异的思维;深刻性,即它是洞察事物内核的思维;敏捷性,即它是快速反映的思维等等。创造性思维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可以是有组织的专门学习与训练形成,也可以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积累而形成。

二、高校培养当代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原因

(一)党中央方针的指导

十六大报告指出: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所谓的创造性就是理论成果应当是对前一时论成果的超越性,而理论的创造性必然带来工作的创造性。根据党中央的方针指导,高校教育必须重视创造性,在教育工作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创造性劳动的要求

人类的劳动分为两种:一种是创造性劳动,一种是重复性劳动。创造性劳动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重复性劳动是创造性劳动的再现。未来的重复性劳动将越来越多地被机器人所代替,未来的雇员将越来越多的从事创造性劳动。创造性思维是未来劳动者最基本的素养。而提高全民劳动者的素质,教育具有基础性的地位,是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艰巨重任。

(三)大学教育阶段的特殊性

大学教育阶段是个体一生中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趋向成熟的阶段,也就是所谓的“定型期”,这一阶段学生所达到的基本素质修养水平对其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都有着极大影响。由此,培养劳动者创造性思维,大学阶段的教育培养是责任重大而又意义深远的。

三、高校培养当代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途径

(一)树立创造性教育理念

1.教育制度和教学模式的创新理念。高校教育要从21世纪教育发展需要出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重点,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创造性教育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模式。

2.素质教育创造性理念。高校要正确处理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关系,重视开展素质教育,并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为突破口,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创造性意识,培养创造性精神,坚定创造性方向,发展创造性思维,掌握完成创造性活动的技巧和方法。

(二)组织有创造性素质的教师队伍

1.党中央政策指导。邓小平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劳动者,关键在教师。”这一论断指明了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指明了教师对学生、对国家的重大责任。

2.教师与学生交流频繁。大学生学校期间课堂教学活动占了一大部分的时间,这些时间里都在与教师交流信息,由此只有教师有创造性素质,学生才会有创造性意识;只有具有创造性素质的教师,才能通过各种手段挖掘各种创造性因素,极大程度的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有教师真正在学生面前充分体现创造性思维所带来的无穷魅力,才能使学生产生或增加对创造性思维重要影响力的信任与自主意愿。

3.有创造性素质教师应具备以下五方面的素质:具有追求创造性的观念和意思;具有勇于创造的精神;具有作为创造性主体的信息加工能力、操作能力及运用创造性技术的能力;具有以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等为标志的创造性思维;具有勇敢、坚强、主观的创造性人格等等。

4.高校应致力于教师的培养与进修。当代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使命能否完成,离不开教师的创造性素质,高校应致力于教师的培养与进修。如美国进一步严格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英国正在引进按教师能力付酬制度;俄罗斯则致力于充实教师进修机构,实施5年进修1次的制度。

(三)突破思维种种束缚

1.解放陈旧思维。无以规矩,不成方圆,然而如果一切都按规矩、按制度、按传统方法办事,就不会有创造性,社会就不会进步。德国数学家高斯6岁初入学时,教师给全班学生的算术题是:1+2+3+4+5+6+7+8+9+10=?同学们都采用教师教过的传统的累加方法,惟独高斯采用了新方法:1+10=11,2+9=11,3+8=11,4+7=11,5+6=11,然后将5个11加起来,结果与别人相同。在这里高斯的思维方式属于创造性思维,解放了人们陈旧的思维。

2.打破时空界限的思维。仅解放陈旧思维对创造性思维而言是不够的,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思维是没有边际的,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完全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界限。如美国史密森尼天文物理研究所在编写出版星象目录时,对尚未正式命名的25万颗小星星动起脑筋,该所办起了公司,任何人只要愿意出250美元,公司就以那个人的名字为某颗小星星命名,小小的创意得到了大量的财富。再如开发旅游景区需要大量的资料,而传奇故事始终是景点开发重点之一,无论神仙鬼怪,只要能让游客产生兴趣,都将成为旅游吸引力,从而带来各种效益。

(四)营造创造性思维教育环境

创造性思维是个人的事,但也需要环境与氛围,如果上上下下都崇尚追求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通过相互切磋和相互鼓励,其效率肯定会大为提高。

1.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爱因斯坦在他的学生生活回忆录上说:“现代的教学方法,竟然还没有把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完全扼杀掉,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因为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管理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他不可避免的会夭折,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严重的错误。”高校应适度为青年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激情,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创造性意识和创造性精神。

2.强化独创性和多样性。首先,高校应支持大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并为学生的各类发展需求尽可能的提供条件,充分挖掘各个学生的潜力重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独创性。其次,学校也要实现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创造性培养需要学生对各类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只有在扎实的基础上才能让创造性思维发挥得游刃有余,只有在多样知识的共同作用下,创造性思维才能更具有先进性。最后,为更好强化独立性和多样性,高校必须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其中班级定额削减是必不可少的前提。如美国在1999年的教育白皮书上宣布了之后7年实施班级定额18人(全美平均)的计划;俄罗斯外语课也在尝试教学定额限于12人的措施。

3.建立宽松的目标管理机制。从管理角度而言,宽松环境应建立在目标管理基础之上。我们现在实行的过程管理,卡得过死,不宜于创造性人才培养,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事实目标管理。目标管理需要形成强有力的激励机制,对一些在组织活动或者学校形象宣传等方面有着特殊创造性表现的学生给予鼓励和奖励,对更好的增强学生的主动性、自尊心和自信心极为有效,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起催化剂的作用。

4.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失败。创造性思维运用到实践过程中难免会有遭遇嘲讽或遭受打击的可能,高校教师应让学生明白创造性思维是值得肯定的,创造性就是要敢于蔑视闲言碎语,敢于顶住批评指责。

(五)构建利于创造性思维的课程体系

1.开设创造性思维课程,直接让学生了解创造性思维,这是个极为有效方法。

2.挖掘各学科创造性思维因素,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具体问题情况下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3.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不断将各学科的先进成果引入教学过程中,增强内容的丰富性和前沿性,给学生更为直观的创造性思维价值体现。

(六)优化教学过程

1.启发诱导式教学。大学学习应从过去的维持性学习变成探索式学习,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和学生一起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测、想象和联想,使知识在积累中不断选择提炼,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从而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引导当代大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大学不应只是教师的传授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下接第160页)

(上接第163页)

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过程,只有如此才能实现教学的开放才能训练好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即发散性思维,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完成对当代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培养学生的大胆探索和批评精神。教师教学过程应对学生的质疑采取提倡和鼓励的态度,逐步让学生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老师不同的看法,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新问题新情况,产生新观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在“争论”中逐步迸发和发展。

4.充分发挥考试制度。教育需要评估,切不可因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换而废弃考试。考试作为测试人的素质差异的一种手段,在人才培养选拔和使用上发挥着重大作用。但关键是大学教师主观理念上要对其正确理解并给予认真对待,要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等因素紧密联系,从考核知识的记忆和定向理解转变为考核捕获、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创造性能力。

5.认真开展教学实践环节。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十分重要,高校要重视实践教学,建立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机会,重视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方面所起的作用,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试验,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制作活动等等。

总之,培养当代大学生创造性思维是时代给予当代教育工作者的新的使命,是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高校教育创造性理论也亟待所有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总结并逐步将其深入化系统化。

【参考文献】

[1]方展画.高等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林正范.大学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3]王国安.把创造性当成习惯[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第4篇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我国大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大学教育目标已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中之重。本文就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潜能挖掘;大学生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195-01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已成为当今大学教育的热门话题。一、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及构成要素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活动的核心成分,是用超常规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形成新颖、有价值的产品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方式,既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其构成要素包括创作意识、推理能力、变通能力、灵感和机智五个方面的内容,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特点。这种思维的目的不是去重踏别人走过的老路,而是把注意力引向发现新的事物、新的观点和新的理论,促进人们向更广阔的方向开拓发展。大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具有灵活性与敏捷性,他们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不轻信、不盲从、喜欢怀疑与争论,创造思维能力显著发展。因此,依据大学生认知发展特点,高校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途径(一)正确看待学生的创新,鼓励创造行为。有些教师认为创新就是发明创造,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胜任的,尤其对于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培养其创造性思维会加重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负担,其实不然。人的创造潜力是与生俱来的,这一能力的高低主要是靠后天的培养,也只有教育才能承担起这个使命。教师应该理解和尊重学生的这种创造天性,给予足够的空间和适当的引导,不要轻易地将它扼杀在摇篮里。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让学生掌握一种思维方式,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这与我们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并不矛盾,相反,还起到了促进作用。对于落后生,教师还应给予足够的关爱和信心,培养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勇于实践的勇气。(二)注重知识的积累。学生们在来到学校之前就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开发学生的已有知识,在帮助学生提高知识积累的同时,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展开思维,大胆假设,不受传统的束缚,突破思维定势影响,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同时允许“异想天开”,解放思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变旧为新。(三)激发创造兴趣。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内在动机的驱力大于外在动机,且效应更为持久而强有力。在学习中,应使这两种动机交替发生作用。所以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逐步引导他们把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另一方面如果学生已具备较稳定的内在动机,还要不断激发其外在动机,通过奖励、竞赛等方式充分发挥其推动学习活动的积极作用。(四)鼓励创造个性。爱因斯坦曾说:“无论是艺术作品,还是科学成就,都来源于独立的个性。”由此可见,个性是创造的基础,因为独特的思维、鲜明的个性,是创造的源泉。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就应首先培养具有个性的人。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同时,还应鼓励学生求异,培养并保持其创造个性。(五)教师自身也应具有创造性思维。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与教师自身思维的丰富性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应以创造者的身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创造性的氛围。首先,教师应从改变旧有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入手,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引导创作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其次,教师还应言传身教,积极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以自身积极的创造性活动和思维去感染学生,成为学生的榜样。(六)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解决问题。一般尚未解决的问题有多种解决方案,如果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真实问题则显得更为直观,可以让学生联系社会问题,以及个人经历,目的明确地展开思考。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及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加倍地努力,同时还可引导学生用逆向思维解决问题。(七)培养合作意识。教师应多创造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谈话和互动机会,以便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也要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确保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共同解决问题让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都得到提高。同时由于思维的多样性,学生在合作过程中,也达到了相互学习,互相借鉴的目的。素质教育时代呼唤的是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作为大学教师,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要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严谨的学风和善于与他人合作的协作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对社会有用的创新型人才。参考文献:[1]方展画.高等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2]林正范.大学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3]舒建国.论当代大学生创造性意识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师,2004(3).作者简介:齐 瑜(1979-),女,硕士,讲师,工作单位:湖北省长江大学艺术学院,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第5篇

关键词: 自然辩证法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同志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而创造性思维则是创新的源泉。创造性思维是指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加以构思,以解决前人未能解决的问题或独到地解决问题的过程。狭义的创造性思维,是指认识史上第一次产生的,前所未有的具有一定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的思维活动;广义的创造性思维,则是指对具体的思维主体产生的新颖、独到的思维活动,每个正常人都有可能具有这种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具有积极而又主动、深刻而又广阔、独特而又新颖的特性。

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优秀创造性人才”的人才模式塑造自己的学生,使之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是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结合自然辩证法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论,我认为采用合理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从事科学技术创新,对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从培养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入手,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进行培养。

一、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切入点

培养创新意识的切入点,即培养发现问题、归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发现和提出新问题标志着人的认识的新突破,一个具有开创性问题的提出,对科学的发展具有巨大和深远的意义。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在巴黎国际数学会议上提出了著名的23个问题,即“希尔伯特问题”。这23个问题成为20世纪数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往往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提出有价值的新问题预示着新的学科带头人和科学家群体的诞生。提出一个有创建、有深远影响的问题,并非轻而易举,提出问题的过程往往是对旧问题深刻研究和总结的过程。

1.系统而扎实的科学知识体系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创造性思维是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加以构思,以解决前人未能解决的问题或独到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就不能对现有的科学知识和技术进行创新。一个高质量的提问需要丰富的知识积累和深刻的思想与想象。所谓发明创造只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因为拥有系统而扎实的科学知识体系的人往往思维敏感、观察细致,而对于毫无准备的人来说,创造的机遇即使碰到他们,创造性的发明发现也会与他们擦肩而过。

系统的知识体系并不是知识点的简单罗列,而是许多知识的有机构成。在“人生有涯,而知无涯”的信息时代,知识老化速度进一步加快,在这样的大趋势下,现代的学习观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学习理论和掌握方法,接受知识和培养创造性,学习做学问和学习做人,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树立现代科学家的科学道德等的关系问题,成为大学教育中所关注的问题。

2.怀疑态度是创造性思维的酵母和温床。

怀疑态度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是科学保持发展活力的主观动力。怀疑是打开未知领域大门的思想钥匙,任何科学探索、发明创造都离不开怀疑态度,它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波普尔说,科学开始于问题。科学思维机器的启动,既不是开始于观察,又不是开始于理论,而是开始于大量反常、失效和矛盾现象,对现存的公认的、权威的或是占统治地位的理论观点和科学技术的先进性、合理性、完美性的质疑。最好的创新方法,就是保持经常的怀疑,怀疑把思想引向研究,研究使思想发现真理。爱因斯坦说,正确地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就是解决问题的一半。而只有怀疑才会提出问题,才会引起思考,进而产生创造。

中国创新精神相对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怀疑态度的稀缺。在以往的社会中,怀疑是被压抑的,它只能是一种零散的、隐蔽的私人化的情绪。而怀疑态度的稀缺,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习惯对怀疑精神的自我压抑和不宽容造成的,过分强调思想的一致,将任何对流行和占统治地位的理论、技术、体制的质疑和不同观点都看成是大逆不道的异端加以贬斥,从而使任何可能富有创造性的独立思考都无法存活,在萌芽状态就被扼杀。

3.批判精神是创造性思维的桥梁和先导。

如果说,怀疑还只是一种朦胧的诉求,缺乏足够的依据和充分的理由,那么,批判则是通过明确判断、深入研究、分析求证,从而否定某些存在的不合理性、落后性、不正确性、不完善性,使问题浮出水面,使矛盾明朗化。批判是怀疑精神的继续和超越,当然,批判本身并不意味着正确和真理在握,但它意味着走向正确和真理的一个契机或新的开始。批判是双向的,批判本身也包括反批判,批判是思想的防腐剂和清洁剂。

批判精神是现代社会健康的科学精神和文化精神,一个社会创新精神的缺乏,往往是由于批判精神的缺乏。批判是对社会的鞭策。一个社会没有批判,没有讨论,错误的得不到批评,正确的得不到支持,社会的创新风气就难以形成。社会思想需要碰撞,各种见解只有在论证与反驳的辩论中,才能推进社会认识上的深化。

如果说怀疑是一种消极的自由,那么,批判则是一种积极的自由。批判是一种公开的挑战和精神探险,批判需要科学的勇气。布莱希特在他的著名戏剧《伽利略》中说过一句深刻的话:一个没有英雄的国度是不幸的。但同时他又说了一句更为深刻的话:一个需要英雄的国度才是真正不幸的。一个社会没有敢于说出真理、富有科学勇气的人是可悲的。

4.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是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

创造性思维必然会被看成是一种越轨行为,但越轨是创新的必然表现形式。外部自由的本质就是需要理解创新的合理越轨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即使创新中一些失败的、错误的越轨行为――最初的片面和不成熟,也是社会为获得进步发展所需付出的必要成本和代价。如哥白尼的日心说在科学发展史上是一种创新,面对宗教守旧势力和世俗习惯势力,他没有胆怯与动摇。

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1.启发辩证思维,指导其归纳概括,引申发展。

辩证思维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逻辑,“辩证逻辑要求人们必须把握、研究事物的总和,从事物本身矛盾的发展、运动、变化来观察它,把握它”。(《现代汉语词典》)这就告诉我们,辩证思维要求注重事物的多侧面、多角度及其相互间的联系,旨在以“发展、运动、变化”的眼光来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由此可见,辩证思维是突破、创新的重要前提。也就是说,人们如果不能以辩证的眼光看到事物各个方面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运动的趋势,就不可能有突破与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讲,辩证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先导。

2.诱导发散思维,促使其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它的意义是:针对一个认识对象,纵横展开思考,不断展开分析判断,以获得对事物的全面认识,求得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多种联系,进而去设想解决这一问题的多种可能性,为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或最佳途径)提供可资参照的多种依据。

对理工科学生而言,培养其发散性思维方式是当务之急。相对于以逻辑思维、严密论证为基本特性的收敛式方式,发散性思维是科学思维的重要补充。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普遍存在着收敛式思维强于发散式思维的情况,因此,理工科学生在思维方式的锻炼上,更需要发散性思维方式的锻炼和培养,这是锻炼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训练发散式思维,首先要分析和认识发散式思维的特点。美国心理学家J.P.吉尔福特认为,发散式思考方式有三个基本特征,即流畅、变通、独特。所谓流畅,即少阻滞,反应迅速,能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变通,即做到融类旁通,随机应变,不受消极的心理定势的束缚,因此可以提出超常的新构想、新观念。独特,即解决问题的方式大大超过一般人。流畅、变通和独特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变通是其中的关键。它既是流畅的条件,又是独特的前提。所以,为开发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最重要的便是要培养和锻炼思考方式的变通性,也就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而达到这一点除了要在接受教育期间和与人交往中受到启发和帮助外,最主要的是要在运用中进行锻炼。

3.提倡逆向思维,鼓励其质疑求异,否定批判。

逆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一种最直接的表现形式,这种思维以打破常规为目的,在美中寻找丑,在丑中发现美;在众人肯定时提出否定意见,在众人否定时力排众议;可推陈出新,亦可新中见奇。对理工科学生而言,逆向思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数学中的反证法就是逆向思维一个很好的应用。

4.进行系统思维,满足时代的要求。

20世纪40年代以来,出现了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突变理论、生命系统理论等系统理论,使科学思维方式和方法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系统思维方式成为当今科学技术方法论的重要内容。所谓系统思维,就是把思维对象作为一个整体,运用系统、要素、整体、环境、结构、功能、信息、等级、秩序、协同、混沌、突变、有序等一类概念从不同层次和角度揭示事物的系统联系。

另外,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还需要拥有良好的创新素质。所谓创新素质,是指人在创新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

总之,我们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的目标是,培养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优秀人才,满足以知识的不断创新为经济发展原动力的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需要,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特色的复合型的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镇修.关于创造性思维的探讨[J].继续教育与人事,2002,(1).

[2]白屯.自然辩证法教学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0,(3).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第6篇

从军校和教师方面来说,军事院校的课程设置是根据大学生将来的任职需要安排的,学科专业的安排也是根据部队需要确定的,教学具有突出的统一性、计划性和指令性,大学生自主择课、调整专业的余地相对地方大学要小一些。因此,在这种大背景下要为大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需要高度重视激励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一、教师创造性教学是培养军校大学生创造性军事思维能力的前提条件

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员军事思维能力的强弱,因此教师应用创造性思维进行教学,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并积极使用电教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创新军事思维发展的民主和谐的环境和氛围,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军事思维。教学民主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创造一种自由宽松的民主气氛,利用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心理氛围来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要善于根据大学生特点和教学需要,运用自己的人格、形象、情感以及语言手段来调节和控制各种教育影响,努力创设积极、让人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形成师生合作的课堂氛围。同时,教师要做到对学生一视同仁,尤其是对待军事素质比较薄弱的学生要有信心和耐心,并付出加倍的爱心,以唤醒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改善他们的学习状况,那么他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就会无穷无尽地发挥出来了。

二、启发积极的军事思维,学会质疑、释疑,是培养军校大学生创造性军事思维的基础

军校大学生军事思维的活跃,离不开问题,特别是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尤为重要,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保护和发扬学生勇于发问的积极性,为他们的丰富想像插上翅膀,为他们的积极军事思维创造空间,并不断加以引导,学生的质疑水平就会稳步提高。至于释疑水平,因有大学生的积极军事思维做基础,他们大胆尝试解决问题的精神,是同他们勇于提出问题的精神并存的,质疑和释疑可以相互促进,在二者共同作用下,大学生的军事思维才会被充分激活。教员形成以启发为主的民主、宽松、灵活的教学风格时,学生也会倍加自信、自尊,这是培养创造性军事思维不可缺少的非智力因素。

三、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军校大学生创造性军事思维的关键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指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内部动力,有利于创造性军事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对一门知识只有产生了兴趣,才可能对其加以探究,促成对某种知识的研究与记忆的动力。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很多,例如,发散思维法、视角转化法、设疑激趣法、联想法、双边讨论法等等。这些要求教师在讲课时注意加以引导,综合运用。

四、引入激励机制是培养军校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

为了鼓励军校大学生思考、探索、创新,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军事思维能力,在教学和考察中引入激励机制是必要的,并要构建一个评估体系。例如,在课堂上积极发表有关军事方面的新观点,可在平时成绩中适当加分;平时布置的有关小论文,能在学校或校外刊物上发表,可在总评成绩中加分。这样既有利于大学生自觉动手、动脑习惯的培养,又有利于军事创新能力的培养。

从军校大学生自身来说,大学阶段的学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大大增加,自主性大大增强,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多样化。在这种环境中,培养创造性军事思维,大学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具有良好的全面素质和复合的知识结构、综合能力,这是培养创造性军事思维的基础

大学生全面发展,知识、能力过硬,才有实力去进行军事创新实践。现代科学技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且以综合为主,边缘科学和交叉科学的出现,使许多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多学科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具备复合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是创造性解决军事问题的有力支撑。

(二)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是培养创造性军事思维的关键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也是军队进步的灵魂,一支没有创新的军队,难以立于不败之地;创新也是军人进步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人很难生存于激烈的竞争中,很难适应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需要。要成为高素质的军事人才,只有掌握正确的、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才能去进行创造性军事思维。同时具备这些能力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性军事思维的过程。

(三)创造性军事思维要从创造性的学习抓起。

军队院校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身要有创新性学习的意识,培养创造性学习思维,掌握创新性学习方法,提高创新性学习能力。不仅要接受现成的知识,更要重视寻找解决问题的独创性方法。大学生要善于在已有的知识和实践上通过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提出新的思想观点、新的思路设计、新的意图方法,进行创造性军事思维。

(四)形成有利于进行创造性军事思维的文化范氛围

1.拿掉条条框框,进行独立思考。遇到军事问题和难题,不迷信权威,不盲从经验,不独信书本,不要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思想,按自己的思路、意图去创造性进行军事思维,创新性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书本是我们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也是进行创造性军事思维的一个物质载体,但书本不能给我们全部,很多知识是我们无法从书本了解到的,况且并不是所有的书都是好书。因此,“信”书,要有选择地信,有目的地信,同时要勇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善于借鉴和吸收前人的文明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借鉴不是模仿,一味地机械模仿只能导致思维定势。还要不迷信传统,善于打破思维定势,要有敢于质疑和释疑的精神,敢于说“不”的勇气,放宽眼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2.大胆求异,寻求新解。分析和解决同一个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关键是自己如何去发现和探求新解。在发现和解决问题时,要使自己的方法与众不同,这就给了自己创造性军事思维的动力和压力,探索出与往常不一样的方式,结果也往往出乎人的意料。

3.善于想像,拓宽思想。这与创造性军事思维紧密相连的,很多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的产生来自人的灵感。例如,“万有引力”、“环苯图”、“破缸救人”等等。大学生要善于想像,调动和激发大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拓宽思路、全面审视,不断研究与创新。

4.敢于超越,争创先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英雄,进行创造性军事思维,就是要不断进行尝试,摸着石头过河,才能不断推陈出新。

总之,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也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军校大学生肩负着履行历史使命和“三化”建设的重任,创新尤为重要。军事院校、教师、大学生应该携起手来,共同努力,重视创造性军事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国家和军队的信息化建设培养出更多的创新性人才,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第7篇

一、 关于创造性思维

1.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一种类型,根据哲学和心理学的观点: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和产物,是人类在劳动协作和语言交往的社会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借助于语言、符号与形象作为载体,间接地概括地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复杂的生理与心理活动。

人的思维,一方面取决于遗传因素,另一方面,取决于后天的开发、教育、训练与社会实践。恩格斯曾经说过:“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这美丽的花朵不仅需要阳光、土壤和水,还需要精心的培育和呵护,一般思维如此,创造性思维更是如此。

许多学者都对创造性思维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笔者认为根据创造性活动水平和层次的不同,创造性思维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创造性思维是专指那些在创造性活动中所特有的思维,它能够创造出新的前所未有的并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即必须是“独创的”并且是“恰当的”。这是较高层次的创造性思维,如科学家的科学研究,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政治家的新的治国理念等等。从广义上讲,凡是能够重新组织已有知识经验,突破固定逻辑通道,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都称为创造性思维。只要对于个体经验来说是新颖的独创的即可,人人都具有创造性思维,每个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进行创造性活动。学生的创造性水平与科学家艺术家相比是具有很大差别的,只要学生能够就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独立的思考,提出一些新的东西,就可被认为是创造性思维,至少具有创新的成分。

2.创造性思维的形态

(1) 发散思维

这个概念是由武德沃斯于1918年提出的,后来吉尔福特在“智力结构三维模型”中作了进一步阐释,而且认为创造思维或者说主要是发散思维,这在国内的影响很大。发散思维是指在解决和创造问题的思考过程中,从原始信息出发,朝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寻求各种不同的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三个特点,运用这种思维方式,首先在思维速度上,思维者可以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念头,在思维表达上反应敏捷少有阻滞;从跨越度上来说,它能够改变思维的方向,可在不同的领域内表达不同的概念;从独特性上来讲,能产生新颖和不同寻常的念头,以前所未有的新观点新角度认识事物,这是最高层次的发散指标,在发散思维中起到核心作用,是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方向。

此外,发散思维虽为创造活动提供了许多创新的观点,但创造性成果的实现往往也离不开收敛思维。收敛思维为解决问题寻找最佳答案,并最终得出一个合乎逻辑规范的答案。当代科学史家和哲学家库恩指出:发散思维是自由奔放的思考,收敛思维则受到一定传统的约束。在创造性思维中人们总是从已有的信息出发,经过重新的联想、加工、组合得到许多新的方案和信息,然后经过收敛思维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获得唯一的最佳结果。

(2) 反向思维

又称逆向思维,它要求思维者突破思维定势,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是与传统的习惯的逻辑的思维方向相反的一种思维,“习惯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们的创新。”反向思维就是与常理背道而驰,在突破传统的过程中标新立异,它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最活跃的成分之一。它要求思维者从多角度进行思考,想常人不敢想之事。如牛顿见到苹果落地,就问自己为什么苹果不往天上飞?由此诞生了引力定律。反向思维为创造者开辟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

(3) 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指人脑基于有限的信息数据,调动已有的经验知识,不经过复杂的智力操作和逻辑推理过程而直接迅速的认知事物的思维活动,有学者认为它是思维的洞察力,是创造性思维的感觉。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指出:直觉思维总是以熟悉牵涉到的知识领域及其结构为依据,使思维有可能实行跳跃、越级和采取捷径。前苏联的凯德也认为“没有任何一个创造能离开直觉活动”。在创造性活动中往往不存在一种凝固不不变的逻辑通道,它往往并存着多种的可能性,这就需要借助直觉思维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进行选择,在各种不确定的空间条件下敏感地捕捉有效信息,在有限的证据下直接快速地做出预见和决策。

(4)灵感思维

灵感是创造性思维达到高潮阶段出现的一种最富有创造性的心理状态。灵感,既不是从天而降,也非心血来潮的产物。柴可夫斯基说得好,灵感是这样一位客人,他不爱拜访懒惰者。灵感状态的特点是,创造性想像极为活跃,创造性思维极为敏锐。它具有瞬间突发性的特点,不期而遇转瞬即逝,同时灵感往往是在思考者高度入迷百思不得其解的情景下,忽然产生达到融会贯通的,因此它是对人们艰苦劳动的一种奖赏。是以创造者对解决任务的方法的不断寻觅,孜孜以求,长期探索为前提的。灵感状态是思维的顶峰状态,使问题迎刃而解,往往能够产生创造性的成果。

二、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

渗透和启发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是大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升研究能力的主要途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现代大学的一项重要特点。

首先要求教师在任何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大学生的思维状况,专业要求等设计教学计划,课堂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安排好现场的教学情景,引发学生的猜测、分析、讨论。

其次,教师可以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运用一些独特的思维训练方法,如运用一题多解、头脑风暴法、列举法等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直觉思维能力,引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或运用反证法、逆向推理法等,引导学生进行反向思维。

再次,帮助学生掌握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如美国的许多研究性大学中专门开设了创造学课程,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在学习和科研活动中,大学生只要提出自己以前没听过、没见过、没接触过的新观点、新方法、新设想等,都应视为创造性思维的成果,并应当予以尊重、鼓励和奖赏。

2.激发学习动机和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们认识世界探索世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原动力。居里夫人把好奇心看成学者的第一美德。保持一颗“童心”,就是要求我们不要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失去了好奇心。好奇心的具体表现就是要善于观察,善于质疑。中国的大学生经过了多年的应试教育,普遍缺乏善于质疑的态度,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余地,无论在课堂上、在实验中还是在课外科技活动时,都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大胆提问,教学不能满足于使学生听懂会用的水平上,要善于提出新颖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并转移到发展智力的广阔天地中,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开展渗透和启发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科研活动。

3.重视研读原创性著作

大学生拥有很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大量研读相关领域优秀的原创性著作是锻炼创造性思维的一条捷径,它使大学生获得了与伟大思想交流的机会,使我们能够在原创性思想的高度上思考,从伟人的思维中不断地检验和启发自己的思维。在谈起哲学学习时,有人这样形容哲人康德:“超过康德,可能有新哲学;掠过康德,只能有坏哲学。”[1]可见,要有所创新,站在前人的基础上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可以减少我们犯错的机会,节省我们创新工作的时间。此外,是怎么读的问题,我们既不能一般的阅读也不能漫无目的读,应是有目标有秩序的研读。陶志琼等人提出了研读原创性著作的三个步骤[2]:求真,把握原著是什么?还所读之书以本来面目;求善,批判性的阅读,加入自己的主观评判;求美,从批判中显露读者的希望,创造性的思考并回答同一问题。

4.培养优良的心理品质

古今中外的成功事例无不在告诉我们,优秀的创造活动离不开创造者优良的心理品质。

(1)强烈的兴趣:兴趣是进行创造性活动原动力,如果缺乏兴趣,要在本领域内进行创造性活动是几乎不可能的。正如猫抓下的夜莺会失去自己的唱歌能力一样,不是发自内心自愿的、强制性的思维活动也难以结出创造性的思维成果[3]。

(2)顽强的意志力:天才出于勤奋,创新人才更需要坚韧性、自制力等优良的意志品质,因为不管一个人的天赋多高,对自己的思维对象怀着多么热烈的兴趣,没有持之以恒的坚毅品质,要想创新也是很难的。所以要在学习研究中不断地对学生提出任务,严格要求,使他们锲而不舍的关注于自己学习研究的事物。

(3)乐观向上的个性: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懒惰、骄傲、安于现状等消极个性,鼓励学生的勤劳、勇敢、乐观、豁达、谨慎、探究等积极的个性。

综上所述,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活动中的一种思维。它对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地进行创造性思维,不断的培养我们的创造思维能力,最终创造性的认识和解决问题。正如高尔基所说: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又是一切奇迹的创造者。

参考文献:

[1]郑昕.《康德学术》[M].商务印书馆 1984,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