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关键技术与创新点(合集7篇)

时间:2023-05-15 17:09:49
关键技术与创新点

关键技术与创新点第1篇

关键词: 技术创新; 词频分析法; 热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 F062.4

Abstract: Based on CNKI database, The paper conducts a meta-analysis of all the domestic journal papers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 of 2012 by SPSS, “technology innovation” as article title. According to a meta-analysis, it concludes that “technology innovation” research get the high tide in 2000 or so. There is a rising trend in recent years. Study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six aspects “enterprises”,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technology innovation model”, “strategy”,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industry”. It focus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erformance”has become new research hot spot.

Keywor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word frequency analysis; research hot spots

词作为语言的最小单位承载着基本的信息,词频顾名思义是词语出现的频率,词频的高低往往与社会现象、情报变化密切相关,因此,在进行科学研究中,通过对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某一领域主题词、关键词或篇名词进行统计,可以分析该研究领域的热点,近年来,词频分析法被广泛地作为各种学术领域的科学研究。

张勤[1]通过对词频分析法应用领域的研究,结果如图1所示,该研究反应了词频分析法的应用主要集中于图书情报学,其次是医学、科学学和教育学,在其它领域研究约占五分之一。周爱民[2]采用词频分析法分析了知识管理领域研究热点的变迁。万江平[3]采用词频分析法讨论了我国物流信息化未来可能的研究主题。安源[4]采用词频分析法分析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的主题分布和发展趋势。本文拟采用此方法分析国内技术创新学研究的热点情况,梳理一下国内技术创新学研究的发展历程。

1. 数据源

采用中国知网CNKI下的(http:///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CJFQ)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作为数据来源。该数据库是世界上最大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截至2012年10月,收录国内学术期刊7900多种,全文文献总量3500多万篇,收录年代为1915年至今。检索时输入篇名词“技术创新”,选择“全部期刊”,时间跨度从篇名词中出现“技术创新”开始到2012年底为止,这主要是由于截至2013年底,部分期刊还没有完全刊录,为了不影响数据的准确性,所以只能选至2012年底。共检索出期刊论文28589篇,各年论文量的统计见表1。

2. 数据处理

2.1. 关键词的筛选

由于不同作者对关键词的选定规范不同,会导致高频词统计时出现两个问题,第一,不同的关键词表达的意思相近或相关;第二,存在关键词范围过于宽泛的现象,无助于统计分析。因此应该对上述问题进行处理(见表2):①不同的关键词进行归并,比如“企业”、“中小企业”、“企业技术创新”、“科技型中小企业”、“煤炭企业”、“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等归并为“企业”;②对一些无益于主题研究的关键词不予考虑,如“发展”、“研究”、“经济增长”、“问题”、“管理”等。

2.2. 热点关键词

通过对搜集的28589篇论文的关键词进行词频统计,表3列出了关键词经过筛选整理后的词频排序,但没将关键词“技术创新”列入表中,关键词“技术创新”词频为10368,出现的频次最多,这是由于所选论文是从篇名词“技术创新”中选取的,因此在进行热点分析时,不对“技术创新”关键词进行分析,从表中可以看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模式”、“对策”、“技术创新体系”、“产业”等关键词词频占总频次的79.26%,说明它们代表的研究方向是国内技术创新学的主要研究热点。

2.3. 技术创新学研究领域关键词变化情况

我们把上面的关键词根据研究内容不同进行分类,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理论研究属性的关键词有:技术创新、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绩效、影响因素、技术创新体系、技术创新模式、技术创新扩散、技术创新战略等,以上关键词占总频次的42.92%;应用研究属性的关键词有:企业、产业、对策、知识管理等,以上关键词占总频次的57.08%;但是,各个关键词在各年份分布并不是均匀的,我们统计每一年的关键词情况,且不对关键词“技术创新”进行分析,得到各年关键词词频排序如表4。

纵观历年的关键词词频数据可发现,技术创新学主要研究领域各年存在一定的起伏,根据词频排名起伏将关键词的变化趋势划归为三类:增长型、平稳型和下降型。见表5。

3. 研究热点分析

3.1. 技术创新学研究的一次高潮

通过对表1和图2很容易看出,从1982年开始出现技术创新研究领域论文,其论文数量逐年攀升,90年代中期进入旺盛期,特别是在九十年代末到二十一世纪初,论文数量急剧上升,从1998年的648篇上升到1999年的1395篇,并在2000年达到高潮,达2135篇之巨。1999年,我国政府提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发[1999]14号),该决定不仅给技术创新进行了完整地定义,而且也提出了加快我国技术创新的发展方向,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更多专家进行技术创新领域的研究。随后,技术创新研究逐渐回落至2005年的1377篇,然而,从2006年至2012年论文数量再次回升,并在2010年至2012年稳定在2000篇左右,接近达到2000年的论文数量,这说明近年来对技术创新研究有回升态势,由于我国经济逐步复苏,平稳较快发展,企业不仅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而且也面临市场竞争加剧的局面,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技术创新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3.2. 企业

从表3来看,关键词“企业”词频占总频次的37.7%,从表4和表5来看,“企业”属于平稳型关键词,除了1985年、1988年、1994年和1995年四年外,其余各年,关键词“企业”都排在第一位,而1985~1988年每年论文不到10篇,只是处于技术创新研究的初级阶段,研究的重点比较分散,在1994年和1995年“企业”关键词也排在了第二位,以上统计表明学者们对技术创新的研究更多地侧重于对企业应用方面的研究。

关于企业的研究方向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模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以及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等方面,从企业的规模来看,则更多的集中在中小企业。在当前知识经济前提下,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的重要发展战略,企业内部的产品研发、组织与管理、营销、人力资源和财务等各方面的职能创新都是技术创新领域研究的应用,这也反应出技术创新研究着重于实用路线。

3.3. 技术创新能力

从表3和表4来看,关键词“技术创新能力”占总频次的12.75%,位居第二,且属于平稳型关键词,在历年分布中基本徘徊在前三位,在2009~2012年,如果不计“企业”、“产业”等应用研究范围关键词,“技术创新能力”关键词词频排在技术创新领域理论研究首位。这说明“技术创新能力”一直是技术创新领域的研究热点,并且研究热度呈现增长态势。

有关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方向有形成机制[5]、模型构建[6]、指标体系评价[7]等,关于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呈现两方面的特征,一方面,研究的角度呈现多元化趋势,不同学者分别从企业不同的性质、规模、行业等角度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另一方面,研究方法更加复杂,呈现多样性,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DEA和聚类分析法等数学工具在实证研究中应用广泛,这些研究方法对于科学分析技术创新能力问题和制定对策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3.4. 技术创新模式

由表4可知,在1985~1993年中,只在1985年出现一次“技术创新模式”关键词,而更多的研究集中在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和技术创新扩散上,随后对技术创新扩散的研究逐渐减少,2006~2012年,“技术创新模式”关键词词频排名一直居于前五位,也属于平稳型关键词。技术创新模式的主要研究方向有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合作创新[8]、突破性技术创新和渐进性技术创新[9]等模式。有效的创新模式是企业技术创新成功的关键,关系到技术创新绩效的顺利实现,影响技术创新模式的因素很多,因此更多的技术创新模式的研究侧重于影响因素分析和模式选择。

3.5. 对策

从表4来看,1999~2005年,“对策”关键词词频排名稳定在前四位,在2000年跃居到第二位,自2006年至2012年,在第五位到第八位徘徊,属于下降型关键词。近几年“对策”的词频排序比较靠后,究其原因是对于创新绩效、创新模式的研究有所增加,相对来说“对策”词频所占比重靠后,从表3来看,技术创新领域“对策”的研究仍处于热点之中。有关“对策”的研究包含的内容较广,属于应用研究范围关键词,侧重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问题和对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对策、产业联盟技术创新的问题和对策等。

3.6. 技术创新体系

由表3可知,关键词“技术创新体系”词频排在了第五位,由词频统计得出,“技术创新体系”一直是技术创新领域研究的重要热点,历年词频排序尽管不太靠前,但基本稳定在第六位前后,属于平稳型关键词,这说明学者对技术创新体系的研究热度不减。该领域主要研究方向有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评价指标以及实证分析等,涉及的内容有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和国家技术创新体系。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在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包括管理性活动和实体性活动,因此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研究侧重于对企业组织制度、资源配置和企业决策等活动要素相互关系以及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10]。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是从产业共性技术供给的思路出发,侧重于研究产学研战略联盟下的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11]。国家创新体系涉及到对国家创新系统、知识创新工程以及对技术政策的研究[12]。

3.7. 产业

从表3可以看出,关键词“产业”词频排在了第六位,从表4来看,在2004~2009年,“产业”关键词词频排名在第五位或第六位,随后自2010年至2012年,连续三年“产业”关键词词频排名稳定在第二位,这说明“产业”是典型的增长型关键词。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部分研究人员对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研究领域的重视相对有所提高。

“产业”是学科重要研究热点,对产业的研究也突出了学者对技术创新应用领域方面的研究,对产业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农业和产业集群等。重点探讨产业技术创新的运行机制、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服务平台的建设等,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有利于技术创新资源共享,能够为相关的产业群提供高质公平高效的服务,这对我国当前经济转型升级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4. 新的增长热点预测

当前技术创新学注重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由应用研究属性的关键词占总频次的57.08%可知,学者们更加重视技术创新应用领域的研究,关注企业、产业、对策及知识管理方面的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由表4可以看出,技术创新研究角度趋向多样化,由最初的对技术创新模式及影响因素的探讨逐步发展到对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扩散、技术创新体系以及对策的研究,再到近年来对知识管理和技术创新绩效的研究,这体现了当前对技术创新的研究更加深入、更加具体。通过对以上结果进行分析,以下两点将成为今后的研究热点:

(1)“知识管理”为新型增长型的关键词,其研究方向有:知识管理能力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技术创新类型对知识管理方法的应用、技术创新导向下的知识管理模式选择等,在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知识溢出、专利的关系方面,着重研究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知识产权战略对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影响以及企业专利获取、专利保护、专利商业化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等。

(2)“技术创新绩效”是近年来出现频次较多的增长型关键词,这说明对技术创新的研究更多地开始关注创新绩效,研究方向有: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技术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分析,尤其是关于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较多,其次,研究者更加重视运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法、模糊分析法等定量分析工具以及利用现代绩效管理理论方法进行技术创新绩效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勤.词频分析法在学科发展动态研究中的应用综述[J].图书情报知识,2011(2):95-98.

[2] 周爱民.从2006年中文文献关键词看知识管理领域研究热点的变迁[J].现代情报,2007(10):110-113.

[3] 万江平.基于词频法的我国物流信息化研究主题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12):251-253.

[4] 安源.2000-2009年图书馆信息服务领域研究现状分析――基于词频分析法和共词分析法[J].情报科学,2012(6):873-878.

[5] 吴勇志,范黎波.基于开发性学习的后发企业创新能力形成机制研究[J].软科学,2011(7):45-49.

[6] Wang,C.H.,Lu,L.Y.,Chen,C.B. Evaluating firm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under uncertainty[J]. Technovation,2008, 28(6):349-363.

[7] Edward McDonough.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1997(6):533-534.

[8] 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1-3.

[9] 许晖,李文.高科技企业组织学习与双元创新关系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13(4):35-45.

[10] 辜秋琴.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26-29.

关键技术与创新点第2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7-0196-03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必要性

从本质上看,世界各国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起因是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恢复、提振经济的战略选择而提出来的。其共识是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对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布局,力争通过发展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提供新的增长引擎,使经济重新恢复平衡并提升到更高的水平,率先走出经济危机,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1]。而历史经验也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如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第一次波及全球的生产过剩危机。这次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由此,面对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各国正在进行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竞赛,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例如,美国提出,将研发的投入提高到GDP的3%这一历史最高水平,力图在新能源、基础科学、干细胞研究和航天等领域取得突破;欧盟宣布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日本重点开发能源和环境技术,将新能源研发和利用的预算由882亿日元大幅增加到1 156亿日元。韩国计划到2012年投资60 000亿韩元研发绿色能源新技术,另外,还把加快“三网融合”作为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英国、法国相继出台了“数字国家”战略,德国推出“信息与通信技术2020创新研究计划”,倾力增强信息通信领域的国际竞争力。英国还计划十年内在癌症和其他疾病领域投入150亿英镑用于相关的生物医学研究,这比英国以往任何时候对生物医学研究的投入都要多。俄罗斯提出开发纳米和核能技术,在2009年宣布投资2 000亿卢布发展纳米技术,使其成为国家“科技战略的火车头”。

2009年底,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确定工作启动,当时初步确定的领域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七大产业。与此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文件起草组也相应成立,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文件。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先是从原本的七个领域扩展到了九个领域,增加了“民用航空”和“海洋工程”两大领域。2010年年初起,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工信部四部委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代拟稿,经过半年的意见征求,主要领域从七个扩为九个,现在又改为七个,但前后七个领域的产业内容已发生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已进一步定为七个领域、23个重点方向。“新七领域”为“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这一宏大规划,被业内人士看做继“4万亿”后中国政府启动的最大规模的产业计划。而这一计划,已瞄准发展结构的根本转变。

但是,从国际社会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也就是说,谁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谁可能就会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而发达国家为维护和垄断自身的科技优势地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可能会采取极为严格的技术封锁政策[1]。例如,美国有极为严格的高科技出口制度,有20个大类的高科技产品不得对中国出口,并动辄以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为由,拒绝向中国输出技术。因此,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形成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果我们的技术还是依赖国外,到最后仍然只能成为一个制造大国,不能享有高端利润,就会陷入恶性循环。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拥有自己的技术、专利和标准的关键核心技术,发展一大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先导产业,培育一大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才能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理论现状

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它既涵盖了“战略”本身的重大性、长远性和未来性,也涵盖了“新兴产业”的新技术、新作用的特征[1]。例如,总理(2009)在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时则指出,“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特征。同时,从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依据看也体现了“新兴产业”的特征(一是产品要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二是要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三是要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1]。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两会期间表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战略性’是针对结构调整而言的,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和长远影响,这些产业是着眼未来的,它必须具有能够成为一个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可能性;‘新兴’主要在于技术的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仅仅依赖于技术创新,最重要的是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2]。 赵刚(2009)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在国民经济具有战略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的和长远影响的行业,其次是着眼未来,必须具有成为一个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可能性[2]。王勇(2010)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关系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特征的新兴产业[1]。中国部分媒体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内,由于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性进展所形成的新兴产业,核心技术的突破和应用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前提[1]。

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与关键核心技术相联系的。对二者关系的解释可从20世纪世界各国关于国家关键技术的规定中得到认识。例如,美国在1991年3月的《国家关键技术》报告中指出“国家关键技术”是对“对美国的经济繁荣和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技术”。如先进技术计划(ATP)、信息高速公路计划(NI-I),生物技术计划的人类基因组技术和环境保打技术计划的清洁能源及清洁车辆计划技术等,把关键技术与国家产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德国技研部委托弗朗霍夫系统和创新研究所与七个研究管理局合作提出的《21世纪初的德国关键技术》报告认为,所谓“关键技术”指的是“对国家经济有决定性影响;欧盟制定的《第四次研究、技术开发示范活动总体规划》把“关键技术”定义为:“能够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生活质量,增加就业机会,增强社会凝聚力的跨部门、跨行业的通用技术”;韩国政府制定的“高度先进国家计划”(又称HAN计划,c-7计划)认为,“关键技术”是“能够给经济带来最大潜力,并对社会有综合效益的基础性通用技术和应用性产业技术”。这些规定都把关键技术与国家经济发展、新兴产业的兴起联系了起来。

第一次把关键核心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联系起来的是国务院总理,他在2009年9月21日和22日面向47名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大学和科研院所教授、专家召开的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他指出,选择关键核心技术,确定新兴战略性产业直接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选对了就能跨越发展,选错了就会贻误时机。新兴战略性产业要真正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否则就会受制于人。其后,他又在2009年11月3日的《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讲话中强调,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

当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形成也是与自主创新相联系的。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认为,“中国要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从科技大国走向科技强国,就必须加快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从国际社会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谁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谁就会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发达国家为维护和垄断自身的科技优势地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可能会采取极为严格的技术封锁政策。因此,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如果技术还是依赖国外,到最后仍然只能成为一个制造大国,不能享有高端利润,陷入恶性循环。同时他还指出,中国要通过自主创新拥有自己的技术、专利和标准,着力发展一大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先导产业,培育一大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 [2]。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理论评述

从以上理论讨论的状况看,要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通过自主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是其重要手段。同时,也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通过自主创新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可使中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重要意义。就整体来讲,通过自主创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必经之路。当然,从这些理论讨论的情况发现,尽管各国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提得较多,但并没有形成具体的自主创新路径,就相关的概念都还处于争论之中,例如,什么是战略性新产业?什么是关键核心技术?推行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究竟能够产生哪些效应?这些效应产生的机理是什么?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条件有哪些?都还没有作出完整回答。因此,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相关问题,形成明确、具体的研究路径是必要的。

1.可形成的具体研究路径分析。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发展趋势:(1)对问题中所涉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及自主创新等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并利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条件和目的,建立起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研究的逻辑起点。(2)为了有利于问题研究的深入,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的背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条件进行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明确,将奠定继续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理论基础。(3)为了明晰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目的与手段之间的联系,可在前面的研究基础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作用过程进行分析。例如,关键核心技术与自主创新及关系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过程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形式分析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详细研究,不仅从理论上回答了为什么要通过自主创新形式来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还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的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支持。(4)为了揭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到底能够带来什么效应,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产生的产业市场效益、产业技术效益、产业带动效益、产业优化升级效益进行分析。这一部分的研究,可从理论上清楚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产生的效益,也可为后面的研究内容提供直接的参考标准。(5)为了更深入揭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可对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条件进行分析。例如:技术知识聚集、资金保障体系、畅通的技术推广路径和产品销售市场等。这一部分的研究,可为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的探索提供逻辑参考。(6)为了能够探究出对实际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办法,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进行探索。例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建立、有效政府服务平台建立、配套技术使用体系的建立、技术创新商业模式的建立等。这部分的探究,可实现课题研究达到的实践指导意义的目的。

2.研究路径的结果分析。从以上研究路径看,可达成的预期结果有:(1)研究中形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的背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条件,这不仅构成了完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也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参考,还丰富了新兴产业理论,也拓展了“战略”理论的范畴,具有研究理论上的创新结果;(2)该研究根据关键技术理论和核心技术理论形成了关键核心技术理论,具有理论上的重大创新,这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借鉴作用。同时,也拓展了“关键技术”理论的和“核心技术”理论,具有理论上的创新结果;(3)该研究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自主创新条件,探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自主创新路径,形成的完整的自主创新路径和研究体系,对中国有效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有一定实际指导作用,具有实践上的创新结果。

参考文献:

[1]王勇.战略性新兴产业简述[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0.

关键技术与创新点第3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必要性

从本质上看,世界各国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起因是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恢复、提振经济的战略选择而提出来的。其共识是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对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布局,力争通过发展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提供新的增长引擎,使经济重新恢复平衡并提升到更高的水平,率先走出经济危机,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1]。而历史经验也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如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第一次波及全球的生产过剩危机。这次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由此,面对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各国正在进行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竞赛,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例如,美国提出,将研发的投入提高到GDP的3%这一历史最高水平,力图在新能源、基础科学、干细胞研究和航天等领域取得突破;欧盟宣布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日本重点开发能源和环境技术,将新能源研发和利用的预算由882亿日元大幅增加到1 156亿日元。韩国计划到2012年投资60 000亿韩元研发绿色能源新技术,另外,还把加快“三网融合”作为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英国、法国相继出台了“数字国家”战略,德国推出“信息与通信技术2020创新研究计划”,倾力增强信息通信领域的国际竞争力。英国还计划十年内在癌症和其他疾病领域投入150亿英镑用于相关的生物医学研究,这比英国以往任何时候对生物医学研究的投入都要多。俄罗斯提出开发纳米和核能技术,在2009年宣布投资2 000亿卢布发展纳米技术,使其成为国家“科技战略的火车头”。

2009年底,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确定工作启动,当时初步确定的领域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七大产业。与此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文件起草组也相应成立,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文件。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先是从原本的七个领域扩展到了九个领域,增加了“民用航空”和“海洋工程”两大领域。2010年年初起,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工信部四部委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代拟稿,经过半年的意见征求,主要领域从七个扩为九个,现在又改为七个,但前后七个领域的产业内容已发生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已进一步定为七个领域、23个重点方向。“新七领域”为“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这一宏大规划,被业内人士看做继“4万亿”后中国政府启动的最大规模的产业计划。而这一计划,已瞄准发展结构的根本转变。

但是,从国际社会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也就是说,谁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谁可能就会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而发达国家为维护和垄断自身的科技优势地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可能会采取极为严格的技术封锁政策[1]。例如,美国有极为严格的高科技出口制度,有20个大类的高科技产品不得对中国出口,并动辄以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为由,拒绝向中国输出技术。因此,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形成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果我们的技术还是依赖国外,到最后仍然只能成为一个制造大国,不能享有高端利润,就会陷入恶性循环。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拥有自己的技术、专利和标准的关键核心技术,发展一大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先导产业,培育一大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才能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理论现状

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它既涵盖了“战略”本身的重大性、长远性和未来性,也涵盖了“新兴产业”的新技术、新作用的特征[1]。例如,温家宝总理(2009)在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时则指出,“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特征。同时,从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依据看也体现了“新兴产业”的特征(一是产品要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二是要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三是要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1]。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两会期间表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战略性’是针对结构调整而言的,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和长远影响,这些产业是着眼未来的,它必须具有能够成为一个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可能性;‘新兴’主要在于技术的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仅仅依赖于技术创新,最重要的是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2]。 赵刚(2009)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在国民经济具有战略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的和长远影响的行业,其次是着眼未来,必须具有成为一个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可能性[2]。王勇(2010)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关系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特征的新兴产业[1]。中国部分媒体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内,由于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性进展所形成的新兴产业,核心技术的突破和应用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前提[1]。

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与关键核心技术相联系的。对二者关系的解释可从20世纪世界各国关于国家关键技术的规定中得到认识。例如,美国在1991年3月的《国家关键技术》报告中指出“国家关键技术”是对“对美国的经济繁荣和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技术”。如先进技术计划(ATP)、信息高速公路计划(NI-I),生物技术计划的人类基因组技术和环境保打技术计划的清洁能源及清洁车辆计划技术等,把关键技术与国家产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德国技研部委托弗朗霍夫系统和创新研究所与七个研究管理局合作提出的《21世纪初的德国关键技术》报告认为,所谓“关键技术”指的是“对国家经济有决定性影响;欧盟制定的《第四次研究、技术开发示范活动总体规划》把“关键技术”定义为:“能够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生活质量,增加就业机会,增强社会凝聚力的跨部门、跨行业的通用技术”;韩国政府制定的“高度先进国家计划”(又称HAN计划,c-7计划)认为,“关键技术”是“能够给经济带来最大潜力,并对社会有综合效益的基础性通用技术和应用性产业技术”。这些规定都把关键技术与国家经济发展、新兴产业的兴起联系了起来。

第一次把关键核心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联系起来的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他在2009年9月21日和22日面向47名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大学和科研院所教授、专家召开的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他指出,选择关键核心技术,确定新兴战略性产业直接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选对了就能跨越发展,选错了就会贻误时机。新兴战略性产业要真正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否则就会受制于人。其后,他又在2009年11月3日的《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讲话中强调,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

当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形成也是与自主创新相联系的。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认为,“中国要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从科技大国走向科技强国,就必须加快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从国际社会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谁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谁就会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发达国家为维护和垄断自身的科技优势地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可能会采取极为严格的技术封锁政策。因此,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如果技术还是依赖国外,到最后仍然只能成为一个制造大国,不能享有高端利润,陷入恶性循环。同时他还指出,中国要通过自主创新拥有自己的技术、专利和标准,着力发展一大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先导产业,培育一大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 [2]。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理论评述

从以上理论讨论的状况看,要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通过自主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是其重要手段。同时,也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通过自主创新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可使中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重要意义。就整体来讲,通过自主创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必经之路。当然,从这些理论讨论的情况发现,尽管各国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提得较多,但并没有形成具体的自主创新路径,就相关的概念都还处于争论之中,例如,什么是战略性新产业?什么是关键核心技术?推行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究竟能够产生哪些效应?这些效应产生的机理是什么?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条件有哪些?都还没有作出完整回答。因此,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相关问题,形成明确、具体的研究路径是必要的。

1.可形成的具体研究路径分析。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发展趋势:(1)对问题中所涉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及自主创新等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并利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条件和目的,建立起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研究的逻辑起点。(2)为了有利于问题研究的深入,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的背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条件进行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明确,将奠定继续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理论基础。(3)为了明晰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目的与手段之间的联系,可在前面的研究基础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作用过程进行分析。例如,关键核心技术与自主创新及关系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过程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形式分析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详细研究,不仅从理论上回答了为什么要通过自主创新形式来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还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的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支持。(4)为了揭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到底能够带来什么效应,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产生的产业市场效益、产业技术效益、产业带动效益、产业优化升级效益进行分析。这一部分的研究,可从理论上清楚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产生的效益,也可为后面的研究内容提供直接的参考标准。(5)为了更深入揭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可对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条件进行分析。例如:技术知识聚集、资金保障体系、畅通的技术推广路径和产品销售市场等。这一部分的研究,可为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的探索提供逻辑参考。(6)为了能够探究出对实际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办法,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进行探索。例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建立、有效政府服务平台建立、配套技术使用体系的建立、技术创新商业模式的建立等。这部分的探究,可实现课题研究达到的实践指导意义的目的。

2.研究路径的结果分析。从以上研究路径看,可达成的预期结果有:(1)研究中形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的背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条件,这不仅构成了完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也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参考,还丰富了新兴产业理论,也拓展了“战略”理论的范畴,具有研究理论上的创新结果;(2)该研究根据关键技术理论和核心技术理论形成了关键核心技术理论,具有理论上的重大创新,这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借鉴作用。同时,也拓展了“关键技术”理论的和“核心技术”理论,具有理论上的创新结果;(3)该研究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自主创新条件,探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自主创新路径,形成的完整的自主创新路径和研究体系,对中国有效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有一定实际指导作用,具有实践上的创新结果。

参考文献:

[1]王勇.战略性新兴产业简述[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0.

关键技术与创新点第4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必要性

从本质上看,世界各国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起因是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恢复、提振经济的战略选择而提出来的。其共识是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对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布局,力争通过发展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提供新的增长引擎,使经济重新恢复平衡并提升到更高的水平,率先走出经济危机,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1]。而历史经验也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如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第一次波及全球的生产过剩危机。这次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由此,面对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各国正在进行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竞赛,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例如,美国提出,将研发的投入提高到GDP的3%这一历史最高水平,力图在新能源、基础科学、干细胞研究和航天等领域取得突破;欧盟宣布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日本重点开发能源和环境技术,将新能源研发和利用的预算由882亿日元大幅增加到1 156亿日元。韩国计划到2012年投资60 000亿韩元研发绿色能源新技术,另外,还把加快“三网融合”作为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英国、法国相继出台了“数字国家”战略,德国推出“信息与通信技术2020创新研究计划”,倾力增强信息通信领域的国际竞争力。英国还计划十年内在癌症和其他疾病领域投入150亿英镑用于相关的生物医学研究,这比英国以往任何时候对生物医学研究的投入都要多。俄罗斯提出开发纳米和核能技术,在2009年宣布投资2 000亿卢布发展纳米技术,使其成为国家“科技战略的火车头”。

2009年底,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确定工作启动,当时初步确定的领域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七大产业。与此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文件起草组也相应成立,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文件。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先是从原本的七个领域扩展到了九个领域,增加了“民用航空”和“海洋工程”两大领域。2010年年初起,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工信部四部委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代拟稿,经过半年的意见征求,主要领域从七个扩为九个,现在又改为七个,但前后七个领域的产业内容已发生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已进一步定为七个领域、23个重点方向。“新七领域”为“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这一宏大规划,被业内人士看做继“4万亿”后中国政府启动的最大规模的产业计划。而这一计划,已瞄准发展结构的根本转变。

但是,从国际社会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也就是说,谁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谁可能就会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而发达国家为维护和垄断自身的科技优势地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可能会采取极为严格的技术封锁政策[1]。例如,美国有极为严格的高科技出口制度,有20个大类的高科技产品不得对中国出口,并动辄以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为由,拒绝向中国输出技术。因此,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形成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果我们的技术还是依赖国外,到最后仍然只能成为一个制造大国,不能享有高端利润,就会陷入恶性循环。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拥有自己的技术、专利和标准的关键核心技术,发展一大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先导产业,培育一大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才能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理论现状

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它既涵盖了“战略”本身的重大性、长远性和未来性,也涵盖了“新兴产业”的新技术、新作用的特征[1]。例如,******总理(2009)在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时则指出,“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特征。同时,从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依据看也体现了“新兴产业”的特征(一是产品要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二是要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三是要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1]。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两会期间表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战略性’是针对结构调整而言的,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和长远影响,这些产业是着眼未来的,它必须具有能够成为一个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可能性;‘新兴’主要在于技术的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仅仅依赖于技术创新,最重要的是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 赵刚(2009)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在国民经济具有战略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的和长远影响的行业,其次是着眼未来,必须具有成为一个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可能性。王勇(2010)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关系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特征的新兴产业[1]。中国部分媒体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内,由于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性进展所形成的新兴产业,核心技术的突破和应用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前提[1]。

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与关键核心技术相联系的。对二者关系的解释可从20世纪世界各国关于国家关键技术的规定中得到认识。例如,美国在1991年3月的《国家关键技术》报告中指出“国家关键技术”是对“对美国的经济繁荣和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技术”。如先进技术计划(ATP)、信息高速公路计划(NI-I),生物技术计划的人类基因组技术和环境保打技术计划的清洁能源及清洁车辆计划技术等,把关键技术与国家产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德国技研部委托弗朗霍夫系统和创新研究所与七个研究管理局合作提出的《21世纪初的德国关键技术》报告认为,所谓“关键技术”指的是“对国家经济有决定性影响;欧盟制定的《第四次研究、技术开发示范活动总体规划》把“关键技术”定义为:“能够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生活质量,增加就业机会,增强社会凝聚力的跨部门、跨行业的通用技术”;韩国政府制定的“高度先进国家计划”(又称HAN计划,c-7计划)认为,“关键技术”是“能够给经济带来最大潜力,并对社会有综合效益的基础性通用技术和应用性产业技术”。这些规定都把关键技术与国家经济发展、新兴产业的兴起联系了起来。

第一次把关键核心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联系起来的是国务院总理******,他在2009年9月21日和22日面向47名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大学和科研院所教授、专家召开的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他指出,选择关键核心技术,确定新兴战略性产业直接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选对了就能跨越发展,选错了就会贻误时机。新兴战略性产业要真正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否则就会受制于人。其后,他又在2009年11月3日的《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讲话中强调,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

当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形成也是与自主创新相联系的。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认为,“中国要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从科技大国走向科技强国,就必须加快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从国际社会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谁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谁就会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发达国家为维护和垄断自身的科技优势地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可能会采取极为严格的技术封锁政策。因此,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如果技术还是依赖国外,到最后仍然只能成为一个制造大国,不能享有高端利润,陷入恶性循环。同时他还指出,中国要通过自主创新拥有自己的技术、专利和标准,着力发展一大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先导产业,培育一大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 。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理论评述

从以上理论讨论的状况看,要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通过自主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是其重要手段。同时,也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通过自主创新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可使中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重要意义。就整体来讲,通过自主创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必经之路。当然,从这些理论讨论的情况发现,尽管各国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提得较多,但并没有形成具体的自主创新路径,就相关的概念都还处于争论之中,例如,什么是战略性新产业?什么是关键核心技术?推行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究竟能够产生哪些效应?这些效应产生的机理是什么?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条件有哪些?都还没有作出完整回答。因此,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相关问题,形成明确、具体的研究路径是必要的。

1.可形成的具体研究路径分析。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发展趋势:(1)对问题中所涉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及自主创新等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并利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条件和目的,建立起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研究的逻辑起点。(2)为了有利于问题研究的深入,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的背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条件进行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明确,将奠定继续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理论基础。(3)为了明晰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目的与手段之间的联系,可在前面的研究基础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作用过程进行分析。例如,关键核心技术与自主创新及关系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过程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形式分析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详细研究,不仅从理论上回答了为什么要通过自主创新形式来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还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的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支持。(4)为了揭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到底能够带来什么效应,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产生的产业市场效益、产业技术效益、产业带动效益、产业优化升级效益进行分析。这一部分的研究,可从理论上清楚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产生的效益,也可为后面的研究内容提供直接的标准。(5)为了更深入揭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可对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条件进行分析。例如:技术知识聚集、资金保障体系、畅通的技术推广路径和产品销售市场等。这一部分的研究,可为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的探索提供逻辑参考。(6)为了能够探究出对实际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办法,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进行探索。例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建立、有效政府服务平台建立、配套技术使用体系的建立、技术创新商业模式的建立等。这部分的探究,可实现课题研究达到的实践指导意义的目的。 研究路径的结果分析。从以上研究路径看,可达成的预期结果有:(1)研究中形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的背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条件,这不仅构成了完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也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参考,还丰富了新兴产业理论,也拓展了“战略”理论的范畴,具有研究理论上的创新结果;(2)该研究根据关键技术理论和核心技术理论形成了关键核心技术理论,具有理论上的重大创新,这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借鉴作用。同时,也拓展了“关键技术”理论的和“核心技术”理论,具有理论上的创新结果;(3)该研究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自主创新条件,探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自主创新路径,形成的完整的自主创新路径和研究体系,对中国有效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有一定实际指导作用,具有实践上的创新结果。

参考:

[1]王勇.战略性新兴产业简述[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0.

万钢.把握全球产业调整机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J].求是,2010,(1).

关键技术与创新点第5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必要性

从本质上看,世界各国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起因是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恢复、提振经济的战略选择而提出来的。其共识是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对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布局,力争通过发展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提供新的增长引擎,使经济重新恢复平衡并提升到更高的水平,率先走出经济危机,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1]。而历史经验也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如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第一次波及全球的生产过剩危机。这次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由此,面对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各国正在进行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竞赛,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例如,美国提出,将研发的投入提高到gdp的3%这一历史最高水平,力图在新能源、基础科学、干细胞研究和航天等领域取得突破;欧盟宣布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日本重点开发能源和环境技术,将新能源研发和利用的预算由882亿日元大幅增加到1 156亿日元。韩国计划到2012年投资60 000亿韩元研发绿色能源新技术,另外,还把加快“三网融合”作为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英国、法国相继出台了“数字国家”战略,德国推出“信息与通信技术2020创新研究计划”,倾力增强信息通信领域的国际竞争力。英国还计划十年内在癌症和其他疾病领域投入150亿英镑用于相关的生物医学研究,这比英国以往任何时候对生物医学研究的投入都要多。俄罗斯提出开发纳米和核能技术,在2009年宣布投资2 000亿卢布发展纳米技术,使其成为国家“科技战略的火车头”。

2009年底,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确定工作启动,当时初步确定的领域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七大产业。与此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文件起草组也相应成立,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文件。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先是从原本的七个领域扩展到了九个领域,增加了“民用航空”和“海洋工程”两大领域。2010年年初起,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工信部四部委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代拟稿,经过半年的意见征求,主要领域从七个扩为九个,现在又改为七个,但前后七个领域的产业内容已发生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已进一步定为七个领域、23个重点方向。“新七领域”为“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这一宏大规划,被业内人士看做继“4万亿”后中国政府启动的最大规模的产业计划。而这一计划,已瞄准发展结构的根本转变。

但是,从国际社会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也就是说,谁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谁可能就会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而发达国家为维护和垄断自身的科技优势地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可能会采取极为严格的技术封锁政策[1]。例如,美国有极为严格的高科技出口制度,有20个大类的高科技产品不得对中国出口,并动辄以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为由,拒绝向中国输出技术。因此,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形成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果我们的技术还是依赖国外,到最后仍然只能成为一个制造大国,不能享有高端利润,就会陷入恶性循环。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拥有自己的技术、专利和标准的关键核心技术,发展一大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先导产业,培育一大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才能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理论现状

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它既涵盖了“战略”本身的重大性、长远性和未来性,也涵盖了“新兴产业”的新技术、新作用的特征[1]。例如,温家宝总理(2009)在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时则指出,“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特征。同时,从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依据看也体现了“新兴产业”的特征(一是产品要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二是要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三是要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1]。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两会期间表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战略性’是针对结构调整而言的,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和长远影响,这些产业是着眼未来的,它必须具有能够成为一个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可能性;‘新兴’主要在于技术的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仅仅依赖于技术创新,最重要的是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2]。 赵刚(2009)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在国民经济具有战略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的和长远影响的行业,其次是着眼未来,必须具有成为一个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可能性[2]。王勇(2010)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关系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特征的新兴产业[1]。中国部分媒体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内,由于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性进展所形成的新兴产业,核心技术的突破和应用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前提[1]。

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与关键核心技术相联系的。对二者关系的解释可从20世纪世界各国关于国家关键技术的规定中得到认识。例如,美国在1991年3月的《国家关键技术》报告中指出“国家关键技术”是对“对美国的经济繁荣和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技术”。如先进技术计划(atp)、信息高速公路计划(ni-i),生物技术计划的人类基因组技术和环境保打技术计划的清洁能源及清洁车辆计划技术等,把关键技术与国家产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德国技研部委托弗朗霍夫系统和创新研究所与七个研究管理局合作提出的《21世纪初的德国关键技术》报告认为,所谓“关键技术”指的是“对国家经济有决定性影响;欧盟制定的《第四次研究、技术开发示范活动总体规划》把“关键技术”定义为:“能够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生活质量,增加就业机会,增强社会凝聚力的跨部门、跨行业的通用技术”;韩国政府制定的“高度先进国家计划”(又称han计划,c-7计划)认为,“关键技术”是“能够给经济带来最大潜力,并对社会有综合效益的基础性通用技术和应用性产业技术”。这些规定都把关键技术与国家经济发展、新兴产业的兴起联系了起来。

第一次把关键核心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联系起来的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他在2009年9月21日和22日面向47名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大学和科研院所教授、专家召开的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他指出,选择关键核心技术,确定新兴战略性产业直接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选对了就能跨越发展,选错了就会贻误时机。新兴战略性产业要真正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否则就会受制于人。其后,他又在2009年11月3日的《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讲话中强调,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

当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形成也是与自主创新相联系的。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认为,“中国要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从科技大国走向科技强国,就必须加快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从国际社会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谁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谁就会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发达国家为维护和垄断自身的科技优势地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可能会采取极为严格的技术封锁政策。因此,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如果技术还是依赖国外,到最后仍然只能成为一个制造大国,不能享有高端利润,陷入恶性循环。同时他还指出,中国要通过自主创新拥有自己的技术、专利和标准,着力发展一大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先导产业,培育一大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 [2]。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理论评述

从以上理论讨论的状况看,要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通过自主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是其重要手段。同时,也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通过自主创新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可使中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重要意义。就整体来讲,通过自主创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必经之路。当然,从这些理论讨论的情况发现,尽管各国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提得较多,但并没有形成具体的自主创新路径,就相关的概念都还处于争论之中,例如,什么是战略性新产业?什么是关键核心技术?推行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究竟能够产生哪些效应?这些效应产生的机理是什么?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条件有哪些?都还没有作出完整回答。因此,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相关问题,形成明确、具体的研究路径是必要的。

1.可形成的具体研究路径分析。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发展趋势:(1)对问题中所涉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及自主创新等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并利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条件和目的,建立起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研究的逻辑起点。(2)为了有利于问题研究的深入,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的背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条件进行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明确,将奠定继续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理论基础。(3)为了明晰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目的与手段之间的联系,可在前面的研究基础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作用过程进行分析。例如,关键核心技术与自主创新及关系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过程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形式分析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详细研究,不仅从理论上回答了为什么要通过自主创新形式来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还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的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支持。(4)为了揭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到底能够带来什么效应,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产生的产业市场效益、产业技术效益、产业带动效益、产业优化升级效益进行分析。这一部分的研究,可从理论上清楚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产生的效益,也可为后面的研究内容提供直接的参考标准。(5)为了更深入揭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可对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条件进行分析。例如:技术知识聚集、资金保障体系、畅通的技术推广路径和产品销售市场等。这一部分的研究,可为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的探索提供逻辑参考。(6)为了能够探究出对实际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办法,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进行探索。例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建立、有效政府服务平台建立、配套技术使用体系的建立、技术创新商业模式的建立等。这部分的探究,可实现课题研究达到的实践指导意义的目的。

2.研究路径的结果分析。从以上研究路径看,可达成的预期结果有:(1)研究中形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的背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条件,这不仅构成了完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也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参考,还丰富了新兴产业理论,也拓展了“战略”理论的范畴,具有研究理论上的创新结果;(2)该研究根据关键技术理论和核心技术理论形成了关键核心技术理论,具有理论上的重大创新,这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借鉴作用。同时,也拓展了“关键技术”理论的和“核心技术”理论,具有理论上的创新结果;(3)该研究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自主创新条件,探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自主创新路径,形成的完整的自主创新路径和研究体系,对中国有效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有一定实际指导作用,具有实践上的创新结果。

参考文献:

[1]王勇.战略性新兴产业简述[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0.

关键技术与创新点第6篇

自筹经费项目申报指南

 

一、高新技术领域

(一)总体安排

为进一步推动我市创新链服务产业链,按照省、市《大力提升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行动计划》部署和“强链、补链、延链”的科技需求,以打造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为目标,围绕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技术、新能源产业技术、高性能新材料技术、科技服务业发展、重点产业链发展开展科技攻关和理论研究。

(二)支持重点

1.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优先支持大数据、云计算与人工智能,加强虚拟化技术、大规模并行处理、网络信息获取、数据存取、数据传输、数据可视化、数据清洗、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数据保护等大数据和云计算核心技术研究;优先支持智能监控、智慧家居、智能交通管理、汽车智能辅助驾驶、智能移动设备等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优先支持网络、通信与新型电子产品关键技术研究;优先支持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加强北斗与物联网、云平台、5G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相融合的综合应用服务模式研究,开发智能化、小型化、低功耗的北斗定位、导航、授时终端产品及应用系统等。

2.高端装备制造技术:优先支持机器人本体及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技术研发与应用;优先支持新型传感器、数控加工设备、智能仪器仪表等智能制造装备及其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优先支持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轨道交通等先进交通装备研发及应用;优先支持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技术研发与应用。

3.新能源产业技术:优先支持新型光伏电池与组件性能检测等关键技术研究;优先支持氢能存储、高功率燃料电池等关键技术研究;优先支持智能电网技术,加强新型智能配电、分布式新能源及智能电网发展前沿关键技术研究,研发大规模分布式发电能源的并网技术、可再生能源发电集群灵活并网集成技术、智能电网信息及通信技术,开发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的监控技术及装置、分布式供电系统并网和换流标准化装备和产品等。

4.高性能新材料技术:优先支持OLED、石墨烯、碳纤维关键技术及相关产品研发;优先支持高比刚度、高比强度、高韧性、耐高温、耐磨损、耐腐蚀等性能的高性能复合材料,具有特殊结构的高性能有机高分子材料,太阳能电池板用高光电转化效率柔性晶硅材料,具有光传输、光转换、光电耦合功能的新型特种陶瓷材料、新型环保建筑材料以及其它新材料技术和产品研究。

5.科技服务业发展∶优先支持科技研发、技术交易、知识产权、创新创业、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企业和专业机构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开展研发设计、虚拟实验、技术交易、创业辅导、科技金融等新型服务模式和服务平台建设开发;优先支持检验检测机构开展检验检测产品及关键技术研究。

6.重点产业链发展:围绕我市新型显示、机器人、现代通信、大数据、氢能等产业链,开展“稳链、补链、强链”有关研究。

(三)申报要求

项目申报需满足申报通知要求,项目执行期一般不超过3年。优先支持高新技术企业、高企后备培育库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申报项目;优先支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承担项目;优先支持省级以上高新区内单位申报项目;优先支持联合市域外特别是京津科研单位及重点企业申报项目;行政机关不得作为申报单位,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不得申报或参与项目。

(四)业务咨询方式

高新技术科   5212183

二、农村科技领域

(一)总体安排

重点围绕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主要粮食作物和蔬菜节水增效可持续发展、绕农业绿色优质生态关键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数字农业与智能化农机装备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和新产品,为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配置先进创新链,用先进的技术、绿色的模式、经济的投入、科学的标准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二)支持重点

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投入品及关键技术研究;农业绿色高效肥料产品及关键技术研究;耕地质量保育技术研究;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研究;绿色农产品高效生产技术研究;农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畜禽健康养殖及环控标准化研究;畜禽养殖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研究;农业生产与管理信息化技术研究;农机装备智能化技术研究;开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农艺节水和管理节水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应用。

重点围绕粮棉油、杂粮、蔬菜、林果、畜禽水产等五个方面开展种业科技创新,建立集种质资源创制、新品种选育、种子种苗快繁、试验示范一体化的种业创新体系。

(三)申报要求

项目申报需满足申报通知要求,项目执行期一般不超过3年。优先支持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主体或园区入驻企业申报项目;优先支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承担项目;优先支持研究、转化国内外一流技术及重大科技成果、急需攻克的关键核心技术;优先支持科技扶贫项目等。

(四)咨询方式

农村与社会发展科技科    5212185

三、社会发展科技领域

(一)总体安排

重点围绕卫生健康、生物医药、资源与环境、社会公共事业创新等四方面开展技术研究,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和新产品,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回应民生关切,稳步推进卫生健康、公共安全、健康产业、绿色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科技创新水平,加大科技供给,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二)支持重点

1.社会公共事业创新。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社会发展热点问题,重点围绕我市食品安全、公共安全、城市安全与发展、政法科技、应急产业、文体事业等领域重点科技需求,开展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为提高我市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社会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现代化水平提供有效科技支撑。

2.卫生健康创新。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围绕我市疾病防治和公众健康的问题与需求,推动一批疾病防治与健康促进关键技术研究,加快新技术在卫生健康领域应用示范,提高我市疾病防治、公共卫生保障和服务能力。

3.生物医药创新。针对我市生物技术、医药产业、康复器具产业发展需求,加快生物技术前沿布局,加速推动生物技术在工业、医药等领域融合应用。

4.资源与环境方面。以资源开采和综合利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主要针对资源勘探开采和综合利用、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修复,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推动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三)申报要求

项目申报需满足申报通知要求,项目执行期一般不超过3年。优先支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承担项目;卫生健康领域涉及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应用、人间传染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以及涉及伦理和人类遗传资源的,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项目申报单位法人需对所申报内容的真实性、伦理安全、技术研究活动和研究成果安全性等负责,申报系统审核通过,单位同意申报即视同完成审查。

(四)咨询方式

农村与社会发展科技科    5212185

    四、软科学研究

(一)总体安排

突出科技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围绕我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重大任务,聚焦优化 整合科技资源、打造协同创新高地、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凝练研究课题,为创新型廊坊建设实现新突破和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提供重要决策咨询服务支撑。

(二)支持重点

1.科技创新智库建设项目。重点围绕全市科技改革、政策创新、发展战略、服务管理等,选取相对稳定、连续研究的项目,提供服务团队、研究成果、决策咨询智库支撑。

1.1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围绕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充满活力和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分析我市创新体系建设现状,找准问题与薄弱环节,对标国内外先进经验做法,开展深度理论和实践应用研究,提出建立京津冀特色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模式、载体支撑、建设路径、建设方法与重大举措。

1.2 面向“十四五”科技创新战略研究

突出目标导向、需求导向、问题导向,以全球视野、全局思维系统谋划“十四五”我市科技改革发展的重大任务和战略举措。针对平台经济、跨界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等新兴业态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提出适应我市发展阶段、引领我市经济跨越提升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的战略举措与建议。

1.3 京津冀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及政策研究

围绕临空经济区、首都副中心和雄安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研究探索构建“京津研发、廊坊孵化产业化”协同创新模式,分析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主要体制机制问题和政策制约瓶颈,聚焦三地创新链协同,共建重大创新平台、创新基地、科技园区共建,聚集创新人才,共享创新要素,互联技术市场,促进成果转移转化等,研究提出重大政策举措建议。

1.4 军民科技融合创新研究

借鉴省内外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先进经验和做法,针对构建我市资源共享、需求对接、成果互用的军民融合管理体制,以及建设军民融合技术创新联盟、联合实验室等的重点领域和具体布局进行研究,提出建议措施。

1.5 我市科学普及能力建设研究

深入研究全国公民科学素质指标体系,通过详实的数据挖掘、客观的区域对比,分析我市科普目前的基础和发展现状,剖析科普工作特色与短板,围绕提升我市科学普及能力和水平,丰富和拓宽科普资源、发挥科普示范基地的作用等方面,提出加强我市科普能力建设的对策建议。

1.6 科技创新政策与评估体系研究

围绕建立健全我市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和政策效应评估体系,梳理我市现有科技创新政策和国家支持创新有关政策,编制科技创新政策“一本通”。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分析各类政策中有碍于释放创新活力的条款,整理分析政策落实中执行标准不衔接情况,提出政策跟踪评估、优化政策体系、健全评估框架、完善评估方式方法等对策建议。

1.7 科技创新供给侧改革案例研究

梳理供给侧改革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及时搜集分析整理出我市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产业创新能力、区域创新能力等方面成功改革措施、机制模式、经验做法,建立典型案例,为我市各级各部门提供借鉴。

2.重点领域研究决策项目。结合当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强化创新驱动、激活各类创新主体、营造创新环境等热点难点问题,提出重要对策建议。

2.1 提升县域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县域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对策研究

通过调研县域科技创新水平和县(市)经济发展动力驱动模式,总结县域科技创新水平与经济发展模式间的相关规律,寻找制约县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障碍,探索破解县域科技创新发展困境、加快提升县域科技创新水平的方法路径,提出相关策略建议。

2.2 核心关键技术促进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重点围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先导和未来产业等,研究提出我市5+1,7+6支柱产业技术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2.3 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科技协同创新机制和模式研究

通过对环首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创新主体、创新要素等的深入调查分析,构建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农业协同创新的有效机制和有效模式,以机制和模式的建立打破各行政区域和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实现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的有效汇聚,为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协同发展、创新发展提供有关对策。

2.4 科技园区建设对策研究

围绕部级高新区、部级农业科技园区、省级高新区、农业科技园区、京南科技成果转化区和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发展的任务要求,从产业化经营机制创新、科技机制创新、管理机制创新、土地利用机制创新和投融资机制创新等方面,研究提出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实现体制机制创新应采取的建设模式和产业发展对策。

2.5 我市新型孵化器、高新技术企业现状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

研究我市新型孵化器、高新技术企业现状,对比国内主要省市新型孵化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状况和政策措施,分析和总结前期成功企业案例,研究新型孵化器、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和快速成长的主要促进因素,提出我市发展新型孵化器、高新技术企业的对策建议。

(三)申报要求

项目申报需满足申报通知要求,项目执行期一般不超过2年。同时,软科学研究项目申报还需满足以下条件:

1.选题属于软科学研究范畴,纯社会科学领域的项目不予受理。

2.项目要以解决实际问题、推进决策应用为导向,注重研究的实证性、对策性、操作性。      

3.申报项目时,申报单位应围绕优先主题选取涉及的研究内容自行命题,突出当前研究重点。鼓励组建跨单位、跨学科的协同创新团队。

4.科技创新智库建设项目研究团队骨干人员一般不少于5人,牵头人所在单位从事该优势领域和方向研究的专职人员在3人以上,近几年有相应的研究基础。

(四)咨询电话

关键技术与创新点第7篇

技术创新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不竭动力。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是**全省工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措施。

**是技术创新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时期。全省深入贯彻"科教兴省"战略,积极实施国家经贸委《技术创新工程》和《浙江省**工业交通技术发展纲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有力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一是关键技术攻关有突破,产品技术含量稳步提高。围绕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突破工业生产中的35项关键技术,实施了国家和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计划、国家重大装备国产化创新项目计划,一批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达到20世纪90年代末的水平。开发成功部级新产品303项和省级新产品6744项,**年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1.41%。二是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快,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建立了6家部级企业技术中心和12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产学研联合开发产生丰硕成果,县(市)及企业技术创新试点取得新的经验。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和社会各方参与的技术创新体系。三是技术创新机制逐步完善,企业创新动力明显增强。探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技术创新机制,初步实现了技术创新由政府推动向企业自主创新转变,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投入机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四是促进了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了企业竞争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一大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到**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的17.5%,比**年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

五年来的技术创新实践充分表明:注重企业技术创新与工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是促进技术创新自身发展的战略要点;坚持产学研合作创新为主与企业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是促进技术创新的基本路子;加强技术创新与企业改革改组相结合,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技术创新机制的重要保证;抓好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是构筑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关键环节;突出重点,点面结合,整体推进,是促进技术创新的有效方法。

当前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技术创新的观念和方式不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技术创新资源的市场配置能力还不强,技术创新投入还不足;不少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体系与运行机制不完善;政府对技术创新的指导方式有待进一步改进。

**时期是浙江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技术创新的大推进时期。技术创新面临新的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环境,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技术创新压力加大。产品和技术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研究开发的成本越来越高,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的步伐越来越快,技术创新水平越来越成为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二是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亟待提高。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开放型经济发展和技术竞争、产业竞争进入一个新阶段。大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大力开发和推广运用有助于形成竞争优势的关键技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是企业在更高层次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分工、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三是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区域经济综合实力竞争全面展开。沿海发达省市为争夺新一轮竞争的制高点,普遍加大技术创新和工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应对挑战,在原来的体制优势和先发优势的基础上构建新的技术优势和产业优势,是进入新时期浙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技术创新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与原则

技术创新的指导思想是:突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深入贯彻"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方针,以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健全技术创新机制,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和升级,推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全面提高全省经济整体素质。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技术创新工作把握好以下原则:

--坚持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浙江体制创新的优势,充分发挥广大企业的创新活力,推进技术创新。以体制改革开道,进一步集聚国内外技术创新资源,加快建立技术创新的新机制,不断获取技术创新成果,形成技术创新的集成优势。

--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原则。在全面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总体技术水平的基础上,重点选择一批应用面广、产业关联度大、作用力强的共性技术和高新技术,特别是对传统产业升级具有战略性、关键性、基础性的共性技术,集中科技资源,重点攻关突破。

--坚持跨越发展与有序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既遵循技术发展和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稳步推动由低而高的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又按照发挥后发优势的要求,力争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重点在具有一定基础和发展潜力的技术领域,瞄准世界先进技术发展前沿,集中力量组织技术攻关,推广运用高新技术,实现技术发展大跨越,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

--坚持政府引导与全社会推动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产学研联合开发体系和运行机制,提高技术创新的整体能力。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改进和加强政府在技术创新中的引导作用,不断完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增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二)主要目标

--基本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的投入机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到**年,全省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18%;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5%。

--到**年,50%的主要传统工业生产技术达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先进水平,10%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80%达到同期国内先进水平;重点传统产业和骨干企业的主要技术装备达到20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传统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15%。

二、主要行业技术创新重点及关键技术

(一)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重点

开发以数字通信设备、接入网设备为重点的网络及通信技术产品;开发以软件、信息系统为主的计算机软硬件产品;开发以光有源与光无源器件、光通信设备为主的光电子、光通信产品;开发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音视频产品为主的信息家电产品;开发以集成电路、片式元器件为主的微电子产品;开发以高档磁性材料、单晶硅材料、光纤预制棒、压电材料、声表材料等功能材料为重点的新型信息材料。

关键技术:应用软件技术;微电子及光电子技术;数字、网络及通信技术。

(二)机械工业技术创新重点

发展高档豪华大客车、专用车和大排量摩托车及新型发动机,开发为轿车、微型车、重型车配套的关键零部件及大型汽车模具;开发城市污水处理成套设备,工业废水处理成套设备,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及综合利用成套设备,大型空分成套设备,发电与输变电成套设备,冷热源与通风成套设备以及新型纺织成套装备,制药化工用成套设备,高档印刷、包装成套设备;开发工厂化农业成套设备;开发以设计智能化、加工过程柔性化和整体管理集成化为特征的智能集成制造系统;开发加工中心、数控机床及专用成套加工设备;开发高精度轴承、高温高压特种泵阀、智能低压电器等机械基础件;发展出口特种船舶。

关键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优化设计与集成制造技术;激光加工及先进热加工技术。

(三)化学工业技术创新重点

开发氟化工材料,有机硅材料,新型工程塑料和密封材料;开发高效低毒、安全的化学和生物农药新品种以及农药新剂型;开发高效催化剂,各类新型助剂,高档颜料、染料、涂料和农药、医药中间体;开发生物化学品、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电子化学品、造纸化学品、工业表面活性剂、信息材料等新领域精细化工产品。

关键技术:新型催化及合成技术;精密分离提纯技术;生物化工技术。

(四)医药工业技术创新重点

开发医治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老年病及抗感染的新药;开发生物工程药品;开发控释、缓释等新型制剂;实行中成药二次开发;开发新型医疗器械和医用材料。

关键技术:新型制剂及辅料技术;基因工程技术;中药提取纯化技术;新型医疗器械制造技术。

(五)纺织工业技术创新重点

开发功能性纤维、差别化纤维、复合型纤维、多种纤维混纺纱线及面料;开发大豆蛋白纤维技术;开发以土工合成材料、汽车用纺织品、高档粘合衬、高性能多功能过滤材料为重点的产业用纺织品;开发高保真、数字式喷射印花丝绸产品;开发高档真丝复合丝及面料。

关键技术:化纤仿真、天然纤维开发及织物后整理技术;多种纤维混纺交织复合印染技术;产业用织物和复合织物制造技术。

(六)轻工业技术创新重点

开发食品新产品和海洋生物食品;开发食品保鲜、保藏和增进食品风味的新型酶制剂;开发工业技术配套用纸、特种纸及高档纸板;开发新型的洗涤用品;开发节能高效电光源产品和高性能电池;开发智能化、节能型、环保型家用电器新产品,发展模糊控制技术、变频技术,开发家用电器中的各种传感器关键部件;开发具有防水、防油、防污功能的高档服装革,具有阻燃性、耐光性的汽车坐垫革等汽车工业用革,高档家具装饰用革;开发新型农用塑料、包装塑料、建筑塑料和工业及工程塑料制品。

关键技术:食品加工保鲜技术;以表面涂装为核心的表面处理技术;新型助剂的开发和应用技术。

(七)建材工业技术创新重点

开发特种水泥、商品混凝土外加剂;开发以混凝土砌块、高强度轻质墙板等为重点的新型墙体材料;开发以塑料管及配套管件、建筑涂料、防水材料、建筑用硅酮结构胶为重点的新型化学建材;开发以建筑卫生陶瓷及五金配件、竹木制品为重点的新型装饰装修材料;开发以玻璃纤维、高强度玻璃钢、特种陶瓷、特种玻璃为重点的无机非金属新材料。

关键技术:新型墙体材料和混凝土添加剂生产技术。

(八)冶金工业技术创新重点

开发电子引线框架铜带、水箱铜带、变压器用铜带、超长冷凝管、内螺纹高效节能管;开发低合金钢、合金钢和稀土材料、金属功能材料、新型耐火材料及硅材料;开发高纯金属和高精度金属箔;开发铜锌物料鼓风炉炼铜锌分离技术。

关键技术:炉外精炼技术。

(九)共性的关键技术

清洁生产及环保技术;纳米材料的应用技术;新型节能降耗及可再生资源利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

三、推进技术创的主要措施

(一)创新观念和工作方式,加强规划指导

切实把技术创新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以新的观念和新的方式推动技术创新工作。技术创新运行机制,从政府推动、政策扶持为主向政策引导、企业自主创新转变;技术创新管理,从常规管理向符合国际惯例转变;技术创新方式,从抓项目为主向抓项目和创新体系建设并举转变。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经贸部门与各有关部门密切合作,协调动作,努力解决技术创新工作中的突出问题,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工作开展。根据当代科技发展的趋势,结合本行业、本地区工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实际,组织制定并实施技术创新规划,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措施有力、实效明显。

(二)突出重点,抓好专项

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关系我省**产业发展的25项关键技术,集中力量抓好一批部级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和6个省级重点技术创新专项滚动计划(即新材料专项,产学研联合专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专项,工业信息化专项,先进适用技术专项,工业可持续发展专项等)。实施6个省级重点技术创新专项,在我省具有相对比较优势行业和企业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使这些领域的技术水平、产业化程度等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继续编制实施部级重点新产品试产计划、省级重点高新技术产品试制试产计划,在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开发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产品。

(三)加大政策引导,完善投入机制

加大财政、税收、金融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对有利于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推广应用的重点技术创新项目,政府在资金上给予重点扶持。鼓励企业加快设备折旧,企业年综合折旧率可达12.5%,重点骨干企业综合折旧率经主管财税机关核准可加速30%,高新技术企业可达到25%,中试设备折旧可再加速30-50%。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投入机制,运用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增加技术创新投入。稳步提高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省"五个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可按销售收入的1%提取,高新技术企业可提取3%。拓宽融资渠道,逐步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融资担保制度。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技术创新,加快形成以社会资本为主体的风险投资体系。

(四)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增强创新能力

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及运行机制。重点抓好部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争取建立各具特色、运作有效的100家示范性企业技术中心,并在**已建立6家部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基础上再发展一批。对已建立的企业技术中心实行动态管理,加强工作指导和支持力度。加快推进重点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开发体系建设,以重点企业为依托,建立若干行业技术创新基地。**争取建立100个产学研示范联合体,探索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形成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广泛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一体化运行机制。大力发展技术创新的各类中介机构和服务体系,建设100个面向行业和中小企业的技术服务中心。充分利用现有科技、教育、人才、产业基础和信息等优势,建立技术开发与推广服务、信息服务、融资服务、技术创新咨询服务、法律服务等服务功能强、辐射作用大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创造条件,加快我省产品创新中心的建设。鼓励各类中介服务机构举办技术创新专题活动。

(五)扩大对外合作交流,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在技术创新各领域广泛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特别是加强区域性技术创新合作,加大与国内外技术创新机构的交流。重点选择若干领域加强和国际著名创新机构的合作,积极引进跨国公司来我省创办研究机构或创新中心。鼓励企业与跨国公司、国内外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合作建立各类技术开发中心;鼓励企业通过技术贸易与国外企业建立"动态联盟"等方式,开展国际技术创新合作;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发达国家建立研究开发中心,充分利用国外各类创新资源,提高技术创新的国际化程度。